城市国学讲坛(第8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4:57:46

点击下载

作者:张连绪,宋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城市国学讲坛(第8辑)

城市国学讲坛(第8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城市国学讲坛(第8辑)作者:张连绪,宋婕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ISBN:9787520106832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张岂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立时间不长,就成立了国学研究所(现已更名为国学院——编者注),并且开办了国学讲座。如今国学系列讲座又要结集出版,名曰《城市国学讲坛》。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我也很愿意为这部文集写几句话。

2007年秋天,我访问过这所院校。通过了解,我觉得她的办学理念非常好,这就是: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

在上述理念中,我特别关注“文化塑校”的提法。按照我的理解,“文化塑校”,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若以知识教育为理由,忽略人文教育,就会使我们的教育“产品”带有“瑕疵”。“文化塑校”的意义在于:不仅强调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也强调人文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综合起来说,我们也称之为“综合素质教育”。

关于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提倡,并有一系列举措,我自己一直参与其中,因而有一些切身的体会。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若干种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科技与人文辩证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里有几层意思需要分梳:第一,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不能只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技术知识教育。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职业技能、动手能力,都需要加强培养,否则素质就不全面。就当前情况来看,专门职业技能人才,显得更加需要。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体现了这种理念。第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替代人文教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要结合起来。第三,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与文学、史学、哲学与艺术的教育需要兼顾融合。第四,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地加以弘扬。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从理论上说,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可以称为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所积淀的文化,可以称为人文文化。这些都是人类的精神结晶。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人文修养或素养。就一个大学生而言,不管你是学习物理、化学还是计算机技术,都要懂得生活的艺术、做人的艺术,懂得什么是美。就广义而言,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古希腊哲学家到欧洲近代大文豪,都要有一些了解。这就需要提高人文素质。

在当今,我更想强调的,是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修养和认识。“中华文化”和我们所说的“国学”在内涵上是相容的。它不仅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包括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还包括中国的佛学和中国的道教。这些民族文化中的丰厚资源,是古代哲人智慧的结晶,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

我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亲眼看到,他们重视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们开办了人文讲座,请学者讲授我国古代人文经典,还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茶艺、弹琴、书法等活动,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我参加了学生的茶艺活动,感受到这些艺术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涵养性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要把祖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呢?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人民在发展经济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这是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提出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里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值得我们深思。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有一条原则,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贯彻好这个原则,我们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所的成立、《城市国学讲坛》的出版,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希望国学系列讲座今后能持久地办下去,将国学所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贡献于社会。

是以为序。壹《周易》及其文化意义张丰乾

张丰乾,兰州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博士论文《竹简〈文子〉探微》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学位论文二等奖。2002年7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副教授。曾在中国道教学院、香港道教学院授课;曾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曾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2005年明裕双周访问学人;哈佛—燕京学社2006~2007年度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典,已出版专著两部:《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诗经与先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编有《哲学觉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杂文50余篇。一、由“八卦”说起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源远流长的《周易》及其文化意义。

介绍《周易》,要从“八卦”说起。“八卦”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有不少人说某某“好八卦”,是指那个人好打听和传播他人的隐私,或无端猜测,搬弄是非,格调庸俗。

但“八卦”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术语,出自《周易》。《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古代科举取士的必考经典,内容非常严肃,为何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方,“八卦”会演变成那样的意思?我查了一下,大概有两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八卦”这种庸俗的含义是从香港来的。香港有些杂志是八开大本,专登影艺明星的逸闻趣事,甚至以窥探他人隐私为宗旨,因为“八卦”与“八开”发音比较相似,最后慢慢演变成这意思。另一种说法是,香港某些不良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不雅照片,敏感地方就会拿八卦图来遮挡。这样,“八卦”有了新的所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周易》的影响无处不在,而社会上又有很多的误解和滥用。我们首先就来正本清源,了解一下《周易》的来源、构成、义理、功用等内容。二、卜筮与古代的决策机制“《易》本卜筮之书”(朱熹语),但“卜筮”是不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而产生的,并且意味着“迷信”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的卜筮活动是有专门制度的。《尚书·周书·洪范》讲: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卜筮活动起源于人们想解决心中的疑问,当你有大疑问的时候,一般是你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要追溯疑惑,推测未来,就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形式和方法,而这样的形式和方法可能不止一种。依据《尚书·周书·洪范》的记载,卜筮的时候,有龟甲(用于卜),有蓍草(用于筮),还有讨论的对象:你自己、卜师、筮师、卿士、老百姓。如果卜筮时所有的要素都是统一的,有同样的指向,那么所问所求之事是吉利如意的。卜筮是决策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的方面。给大家引述这么一段材料,就是想告诉大家,古人并不是今人所想象的那样迷信武断,卜筮只是古人解决疑惑、推测决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古代有专门的官吏,来执掌不同的占卜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古卜筮制度下的各种官职,《周礼·春官》记载:

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龟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菙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占人:下士八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视祲: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其中,菙氏是看龟甲被烧之后裂纹走向等象的术士,视祲是指看天象的术士。从中可见每一种卜筮官职的上下级关系及人员配置等,制度明晰。

龟甲占卜法通过甲骨文这种文物为后世所了解。19世纪末期,清朝光绪年间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生病时,所服的一味中药叫龙骨,他看见上面居然有一种近似文字的图案,很讶异,后来大批收购这些东西,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应该是殷商时期的,这就是甲骨文。后来陆续从古墓中出土了记载着古代问卜之事的龟甲,古人把卜辞刻在龟甲上流传了下来。

再看关于卜筮之官职的两段材料: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视高作龟。大祭祀,则视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

什么叫“三易”?根据后人的注解,就是古代三种成文的卜筮法,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对应夏、商、周三个王朝。其中,文王作《周易》。《周易》这本书后人又称为《易经》,指它具有经典的地位,它原先称《周易》,是因为相传它是周代创建和流行起来的占卜推演系统,跟周文王有密切的关系。

前面讲到,《周易》与古代的决策机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实际上《周易》的产生及其发展,与当时上古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周易》是怎么发展形成的呢?三、《周易》创作的依据和过程《周易》是形式特别、内容精深的人文经典,关于它的创作依据和过程,《周易·系辞下》中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也就是伏羲氏,意思是伏羲氏作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仰头观看,俯身省察,通过概括和模拟身边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及事物,创制出八卦,目的是想通达神明的德性,类比万物的性质。为什么后人会把伏羲氏称为远古时代的圣人?现代进化论认为,人从原始猿猴进化而来,进化的动力是劳动,但其实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之处,或者说人之为人的关键之处,是因为人是一种具有文化性的生物族群,能够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进行观察、反思和总结。伏羲在天地之间,不只是简单机械地顺应天地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和“察”,并且试图掌握神灵的德性。面对芸芸万物纷繁芜杂的现象,人是可以借助于自己创制的符号系统和思想体系进行归类总结的,这是一种意义空前的突破。所以创制了八卦的伏羲氏被称为古代圣王之一,八卦以及由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1]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系辞下》)

伏羲氏去世后,神农氏作为天下之王,开始制作各种木质生产工具来教化世人。他的根据是什么呢?取象于《益》卦。而兴起市集买卖活动,满足各人所需,其道理是取象于《噬嗑》卦。意思是,神农氏作为远古时期的天下之王,制耒耜、兴贸易,开创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贡献很大,而其思想来源也被认为是《周易》。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卦并不是八卦中的卦象,而是六十四卦里的。在神农氏之后的黄帝、尧、舜,也是如此。这可能是出于后人的追溯,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也说明《周易》对古人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中的“佑”是帮助的意思,但这里的“天”并不是人格化的主宰者,而是天文天象可以给人们思想上的启发和行动上的便利,六十四卦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和运用这些法则的重要媒介。我们继续看以下相关的内容: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2]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易·系辞下》)“垂衣裳”是指衣服不杂乱,譬喻黄帝、尧、舜在治理天下时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不去打搅老百姓,让老百姓各得其所。随后讲到工具发明、制度建立、统治策略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与易卦相通,取象于易卦。可见《周易》源远流长,并且不是一次性就编写完成的。东汉时的班固则对《周易》的产生过程做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界定。《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汉书·艺文志》)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但李斯的原意是把民间的藏书集合起来烧掉,而官方有独立的藏书系统。同时,因为“《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就是说《周易》不属禁书,未被焚毁。很多学者就讨论过为什么它作为筮卜之书不在禁毁之列。我们需要注意《周易》这本书“经”和“传”的区别,以及“经”和“传”的分别流传。狭义的《易经》就是指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的确是工具性的筮卜之书,与其他讲农事、医药的书一样不直接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到汉代的时候,《易》学兴起,很多人关注并注释《周易》,形成许多流派。但在《周易》从筮卜之书演变为哲理之书的过程中,孔子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对《周易》有多喜爱呢?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读《周易》曾“韦编三绝”。古人的书是竹简本,孔子读《周易》的次数太多,反复翻看,绑竹简的皮带都断了好多次。这说明孔子曾经非常勤奋地钻研《周易》,并且深得其中意味。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对《周易》当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发掘得最深最广的人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四、“算卦”的过程和原理

当我们要占卜时,先得算出一个卦,这个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周易·系辞传》里记载了一种严格完整的算卦系统,原理是把1~10这十个数字分为天数和地数,天数是奇数,地数是偶数,根据相应的做法,每算三次就能算出一个爻,算十八次就能算出六个爻,也就是[3]得出一个卦,随后再对此卦象进行解读推测。在此不展开讨论,引以下两段文献材料给大家参考: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周易·系辞传》)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数不可以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减少其一,故四十有九也。(郑玄:《周易注》)

顺便提一下,关于天地之数的排列,有河图和洛书的区别。历史上有些人喜欢把河图洛书说得神乎其神,但其实河图洛书是数理排列,是一种严密精妙的数理关系,如洛书中1~9这九个数字所排列的矩阵,不管哪条直线、斜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都得到15,这样一种数字排列的法则、系统,后来演化成《周易》的象数系统。

从《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六十四卦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非常精妙,只要其中一爻发生变化,此卦就变成了另一卦,这一变化是连续的、规律性的。近年来学界有过讨论,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周易》有什么联系?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这个发明为现代计算机科技之产生奠定了基础。莱布尼茨当时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的传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中文名白晋)在通信中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莱布尼茨看到《六十四卦方圆图》后非常惊讶、兴奋,然后回信给当时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让他们转告中国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他说,像《周易》这样的八卦图不可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莱布尼茨是想通过对《周易》文化的这样一种赞叹,找到两国文化的共同点,阐述上帝的全知全能,当然这一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被朝野上下接受的。但是,这能够说明为什么《周易》在中华文明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被奉为群经之首。直至今天,《周易》的思想和内涵还可以在一些现代学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具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特征。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长时期以来领先于欧洲乃至全世界,但到了17、18世纪之后,为什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只发生在欧洲没发生在中国?这就是学术界反复讨论的“李约瑟难题”。杨振宁先生有一次在演讲中提到,《周易》作为古代群经之首,科举取士的必读必考经典,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十分深远,而《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类比式的方法,现代数学科学则是用演绎式的方法,因为缺乏严谨的演绎推理思维,所以在中国不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我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周易应该负什么责》,参与了“《易经》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吗”这[4]个讨论,大概意思是《周易》在古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包括在政治、经济、历史、医学、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其所起的作用及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们现在所谓发展的先进与落后,不能归责或归罪于祖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挥、挖掘古代经典思想,没有一种思想能够提供永恒的现成模式。五、《周易》的哲理与“断卦”原则《周易》的内容固然以卜筮为基础,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中蕴含的哲理。《周易·系辞上传》有以下阐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如果我们要提高说话的能力和水平,可学习《周易》的文辞之高雅优美及寓意之丰富深刻。古代一些帝王统治的年号、人物及地方取名,都喜欢取《周易》中的文辞,如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元代的国号“元”、著名园林“颐和园”等,现当代人物名字中的“润之”“介石”“养正”“文明”“文蔚”等等。

如果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通达时势、适应变化,可学习《周易》中的随机应变。如果我们要制作器皿,可学习《周易》中的卦象。如果我们要占卜问吉凶,可学习《周易》中的卜筮。君子要做什么事的时候,可以向《周易》咨询求索,那么将来君子之言行将清清楚楚,不会有何歪曲,会如同《周易》所给你的回答。如果《周易》不是一套精密的思想体系,怎么能做到这样?天下的其他文化成果,无不是从易学中演化而来。但是要通达易学,必须要摒弃个人的主观思虑和随意妄为,寂静安定而不会贸然行动。所以只有圣人能够深刻而精微地研究易学,感通天下万物,成就天下一切事情。

俗语说:“算卦容易,断卦难。”在推算出一个卦后对卦象和卦爻辞做出解释和判断,还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是,筮卜之问吉凶,与所问所求之人的德和事情性质有密切关系。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案例:

其一,“元亨利贞”,必死于此。“元亨利贞”的占卜结果,应该是最吉利的了,历史记载却是未必。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5]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左传·襄公九年》)

鲁襄公的祖母穆姜死在东宫里。她被软禁的时候,占筮得到的本卦《艮》卦,爻变为八三,太史说:“这叫做《艮》变为《随》卦。《随》,是出行的意思。您一定能很快出去。”穆姜说:“不对!《周易》里说:‘《随》,元、亨、利、贞,没有过错。’元,是各种形态的主导者;亨,是各种美好事物的汇聚;利,是对于道义的应和;贞,是事情的骨干。体现了仁就足以领导别人,美好的德行合乎礼制,有利于万物就是合乎道义,骨干坚贞足以办好事情,这些道理不是随便说说的。”因此,穆姜结合自己的情况判断说,虽然卜筮得到的结果是《随》卦,表面喻示没有灾祸;但她作为女人参与了动乱,对于君王来说,特别是先君死了以后,她没有什么地位了而又行不仁之事,不能说是“元”。她的作为使国家不安定,不能说是“亨”。做了坏事害了自己,不能说是“利”。忘记了自己应该持守的地位而行不道德之事,不能说是“贞”。只有真正具有元、亨、利、贞四种德行的人,卜筮得到《随》卦才能没有灾祸;而她这四德都没有,难道能根据《随》卦的卦辞来判断马上被放出去吗?穆姜认定自己自取邪恶,怎么能够没有灾祸呢?一定是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穆姜临死前的这段话可谓出自肺腑的检讨,因为有这样的检讨,她被看作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典范。在这个意义上,她终究还是“出来了”。这说明,用《周易》来筮卜,来推测吉凶,算卦者的言行必须要符合美德的标准,结果才能吉利。

其二,《易》不可以占险。

想做坏事的人,也想占卜吉凶。但早有一个著名的案例,说明《易》不可以占险。

南蒯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南蒯将要叛变的时候,他的家乡有人知道情况,走过他门口,叹了口气说:“忧愁啊,愁啊,忧啊!思虑深沉而智谋浅陋,只顾自己而志向高大,作为家臣而有做国君的图谋。有人就是这样子的!”实际上已经看穿了他的图谋而进行劝诫。南蒯大概是因此而有些心虚,就去占筮,得到《坤》卦变为《比》卦的结果,相应的卦辞是“黄裳元吉”,他大概有了“理直气壮”的感觉,就把这个结果拿给子服惠伯看,说:“我想制造一个事端,怎么样?”惠伯回答说,他自己曾经学习过《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能够符合卦爻辞的预测;如果不是这样,就必定失败。外表强盛而内心温顺,这是“忠”;用和顺来统领坚贞,这是“信”;所以说“黄裳元吉”。“黄”,是上衣的颜色;“裳”,是下身的服装。“元”,是善行的主导者。内心不忠诚,就和黄色的寓意不相符合;在下位而不恭敬,就和服装的性质不相符合;事情不是善意进行的,就和原则不相符合。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和谐一致就是“忠”,根据诚信办事就是“恭”;崇尚上述三种德行,就是“善”。没有这三种德行,就无法承当卦爻辞所预测的结果。而且,《易》不能用来预测险恶的事情,将打算制造什么事端呢?另外,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作为配合呢?中间之美就是“黄”,上部之美就是“元”,下部之美就是“裳”,这三者都具备了,才可以合于卦爻辞的预测,尚且有所缺失。卦辞虽然吉利,结果不能行。惠伯确实很精通《周易》之理,劝说南蒯不要违背政治伦理犯上作乱,但最后南蒯还是忍不住发起动乱,但很快被打败,以亡告终。六、《周易》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影响《周易》的应用非常广泛,也不仅仅是用作占卜。

浙江金华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村中的建筑格局,就是按照“八阵图”的样式设计的。八卦村的地形如太极,村子中心有一口池塘,当地人称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地理中心,这口水塘半边为水,半边为陆,两边各有一口水井,形如太极阴阳鱼。以钟池为核心,有八条巷子向四面八方延伸。巷子之间又有许多弄堂,这些巷子和弄堂纵横交错,构成的地形犹如迷宫一般。据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实在找不到进退之路,只好放弃侵犯意图。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八卦村

在云南大理云龙县,有一个由山川河流自然景象天然形成的太极八卦村,河流隔分了一块平原,形成了太极阴阳鱼的地形地貌。这样天然形成的太极地形地貌不止这处,河南省、山西省也有。换言之,《周易》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命名地形的重要思想资源。云南大理云龙县太极八卦村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后人普遍认为,太极阴阳鱼的图形是宋代周敦颐创制的,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周敦颐所创制的太极八卦阴阳仪的图案是比较复杂的,不像现在我们常见的太极阴阳鱼的图案这么简明,所以我想是不是古人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天然的地形地貌,“仰观俯察”,创制了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值得继续考察探讨。

我们再来看一些作为标志的易图。

韩国国旗又称太极旗,其构思也源于中国的《周易》。其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四个卦象位于四个角落:左上方是“乾”,右下方是“坤”,右上方是“坎”,左下方是“离”。其寓意十分丰富:天、地、水、火,东、南、西、北,仁、义、礼、智,父、母、子、女,等等。

韩国国旗的确定,经历了比较长的过程。19世纪末期,朝鲜王朝名义上还是大清的藩属国。1880年,当时驻朝鲜的大使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建议朝鲜袭用清政府的黄龙旗作为国旗。1882年,日本强迫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规定朝鲜须派使臣向日本谢罪。同年8月,朝鲜政府派朴泳孝、金玉均出使日本,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号轮船上,朴泳孝等人以太极两仪和乾、坤、坎、离四卦为图案,设计出了最早的太极旗。1883年,朝鲜王朝正式决定以太极旗为国旗。后来经过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太极旗样式。

曾有韩国学者撰文力图证明,韩国太极旗的产生根源于朝鲜民族自身的太极文化,其太极阴阳及八卦的文化比中国的易学还要早很多。我们先不管他们的论述过程,我想说他们如此争辩太极阴阳八卦文化在其本土产生的启示有二:一是太极阴阳鱼的图案不一定就是八卦,不一定与《周易》有关系,有可能是后面的人在解释《周易》的过程中创制了太极阴阳鱼的图案,以方便解释;二是说明韩国受中国的影响,不一定从《周易》的时候开始,或者可以由此推测说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并不是《周易》产生时才出现的,而是在更久远的时候就存在了,并且流传到了韩国。当然,要说明这里面的渊源和流变,还需要做很多的研究工作。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曾写过一本著作叫《物理学之道》,这本书初版的封面就是一个太极图,并且书名的副标题是“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他认为近现代物理学里面的很多原理都可以与《周易》中的思想找到相对应的关系。也确实有多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宣称他们的研究受到过《周易》的启发。目前学术界有一些人专门从现代[6]科学角度研究《周易》,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科学《易》”。

为什么《周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这与《周易》的内容丰富深邃、表述方式独特周全有很大关系。《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与天地准”,《周易》的原理和天地法则相吻合。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周易》的象术和义理上。在当代社会,尽管有人对《周易》提出了很多批评,但也不能否认《周易》所阐述的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问。

我们的祖先画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进而构建了《周易》体系,是基于“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哲学实践。我们的祖先借助于《周易》,进一步了解天地法则,对隐秘的或显明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找出其根源,了解其流变,把握其始终;知道生死是怎么一回事,万物由精气聚成,变化由游魂导致;所谓“鬼神”,就是和“天地”相似,明白这些,就不会违背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学《易》就能通达天下万事万物,从而有动力、有方法救济天下而没有过错;就能“旁行而不流”,另辟蹊径而不会丧失原则。因为愉悦地接受天地自然的演变而知晓自己的命运,所以没有忧愁。“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是说君子安居于大地之上,以敦厚的形式实践仁德,所以有“爱”的能力。“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讲整个《周易》的宗旨。这里的“范围”是动词,规范和概括的意思。《周易》能够规范和概括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而不会出现过错。“曲成万物而不遗”说明事物的演化过程是没有单边直线的,而是错综复杂,迂回曲折是成就万事万物的方法,而没什么遗漏则体现了《周易》作者的博大胸襟。“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所谓的“神”是没有方位、没有形象的,而《周易》也没有固定的形式,这是说《周易》看起来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卦象,但卦象的特性是虚拟的、可变的,根据不同的情形发挥不同的功用。

需要重申一下,根据《周易》的原理,进行“算卦”的意义,不在于投机取巧或守株待兔,而在于探索奥秘、追问法则、启发思想、指导行动、孕育艺术等方面。《荀子·大略》中说“善为《易》者不占”。即便是用《周易》来算卦,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其作用与意义不是装神弄鬼,故作高深,而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周易·系辞上传》)

天地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四时是最大的变通之理,日月是最光明显著的形象,而富贵是最崇高的事情,古人常说“富有天下,贵为天子”,这点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的,如果是墨家就会主张节欲,主张简朴。在《周易》的思想中,圣人是能够制造各种器物、创立制度从而有利天下,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人。而今天我们所讲的圣人似乎是更强调在德行上超越常人,讲道德层面较多。能够探索隐秘微妙的属性,反思幽深遥远的实践,推测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的事物,非《周易》莫属。这是先哲对于《周易》的认识,可以说推崇到无以复加。

无论如何,《周易》的丰富内容、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最后,我想用这八个字“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与大家共勉。

[1]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为《大有》卦上九爻辞。

[2] 关于人类的重要活动和《周易》相关卦象的关系,可参看黄寿祺、张善文著《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402~403页。

[3] 具体的算卦仪式和过程,可参见朱熹《周易本义·筮仪》。

[4] 见于《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5] 穆姜引用了《周易·文言传·乾》对于“元、亨、利、贞”的解释。

[6] 参见董光壁《易学科学科学史纲》,武汉出版社,1992。贰易卦及其智慧刘体胜

刘体胜,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讲“周易与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名著导读”等本科课程,曾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工作优秀奖,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在《学术研究》《周易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古人有句俗话:学会《增广》会说话,学会《周易》会算卦。这告诉我们,一提起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我们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它是卜卦之书!客观地说,卦确实是《周易》的根本,也是我们研读《周易》的基础。不懂卦,就不懂《周易》。所以,我今天就从易卦这个角度,和大家聊聊《周易》。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说明孔子是比较晚才开始研读《易》的,并且认为学《易》可让自己不犯大的过错,这是对《易》极高的推崇,要知道孔子五十岁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智慧境界。孔子这句话还启示我们,《易》不仅有占卜预测的功能,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道理智慧。

我们今天所讲,就围绕易卦及其智慧展开,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何谓易卦(界定及其分类);二,何谓经卦(名称、起源、卦象和时位);三,何谓别卦(名称、产生和今本卦序);四,易卦的智慧(以乾卦为例)。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易卦?卦是什么?

对何谓“易卦”,《周易正义》一书中有个著名的界定:“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周易正义》又名《周易注疏》,由三国时期魏朝王弼、东晋韩康伯作注,唐代孔颖达作疏,在经注基础上融汇了众多易学家的见解,对《周易》经传做出了很好的疏证和注解。此书长期立于学官,也是易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典籍。所以,此书对“卦”的界定是比较权威的。正如这个界定所言,“卦”是悬挂物象以示于人的阴阳符号形式。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周易》中的八卦图(图1),大家看看,这些卦是不是都有其形象?如乾卦,是由三个阳爻所组成的符号图形;坤卦,是三个阴爻所组成的符号图形。乾这个卦画形式,还可以表征许多具体有形象的事物,如天、君、父、头、金,等等;而坤这个卦,可以表征大地、母亲、腹部等众多物象。卦的含义基本上是这样的。图1

至于卦的分类,《周礼·春官》中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出八卦,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轩辕氏创造出归藏易。据此,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卦,一类是别卦。经卦是“三画卦”,即每一卦由三个阴阳爻符号组成,具体而言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为什么只有八个经卦?因为每一经卦的卦爻符号都由两种元素构成,即阴和阳,符号“”代表阳,符号“”代表阴,用阴、阳这两种符号进行三三排列组合,只能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经卦的数目为八。从这个角度讲,《周易》很简单,它只有两个构成要素,就是阴阳。所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八个经卦(八卦):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巽(xùn)卦代表风,震卦代表雷,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gèn)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当然,每个卦可以对应的物象还有很多,但为什么经卦中“乾、坤、巽、震、坎、离、艮、兑”这八卦所比拟的基本物象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先说明一点,水与泽是有区别的,泽是水的聚集状态,是不流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起源是阴阳之气。一开始阴阳之气的状态是混沌的、合在一起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后它们分开了。怎么分呢?中国古人认为,阳气的特性是清扬,阴气的特性是浊重;清扬的阳气势必往上走,浊重的阴气势必向下沉,阳气和阴气分离各自聚集之后,就形成了天和地。所以乾卦全是阳爻,所对应的基本物象是天;坤卦全是阴爻,所对应的基本物象是地。此外,中国古人认为阳为动,阴为静。按照阴阳这一特性,来看为什么坎卦对应的基本物象是水?这是因为水是阴性的事物,故这个卦的上下两个爻都是阴爻,又因为水的特性是流动的,所以这个卦的中间那个爻是阳爻,坎这个卦象是不是很形象?而泽卦阴在上而阳在下,喻示泽外表为阴湿之所,其下却含有大量阳气,可滋润万物。凡泽面阴湿,泽下必蕴藏着大量的热气,如现代的沼气。离卦一阴置于二阳之间,喻示上下为阳,中蓄一阴,犹如火以阳为表,而其内却蕴藏着阴质。此外,火的外焰温度很高,并且是跳动的,但火焰中心的温度是比较低的,并且静止不动,火这一形象和特征跟离卦十分相应。再比如离卦比拟的另一个物象太阳,现代人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球,表面温度极高,而球体温度偏低并且有许多黑子等阴性物质。所以中国古人是很有智慧的,从对应水的坎卦和对应火的离卦可知,古人很有辩证思想,阴的东西中有阳,阳的东西中有阴,现实中的万事万物一定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再看震卦,两个阴爻在上,一个阳爻在下,震卦对应的基本物象是雷。为什么呢?中国古代先民认为,雷的产生是阴阳之气碰撞的结果,阴气下沉而阳气上升,而且古人认为阳为大而阴为小,因此两个阴与一个阳势均力敌,二者碰撞就会产生雷。再看巽卦,两个阳爻在上,一个阴爻在下,这就像风在大地上流动,这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现象而获得的经验。再看艮卦,一个阳爻在上,两个阴爻在下,这又是为什么呢?山看起来非常刚硬,地表都是坚硬的石,但大家想过没有,山表下面却蕴藏着大量的水分、湿气等阴性物质,如果山体中没有阴气,那山上会寸草不生,所以艮为山。

那我们又如何记忆这些经卦呢?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作了一个《八卦取象歌》,就是方便大家记忆八卦卦名和卦象的一个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实,兑上缺,巽下断。”如图2所示:图2

至于八卦何时出现的问题,最早提到“八卦”这个名称并有详细解释的,是《易传》。《易传》总共分七种十篇,其中《系辞下》篇中说到远古的包牺氏(即伏羲氏)创作出八卦:“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意思是远古的伏羲氏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认为万物都由阴阳这两种元素构成,因此开始用阴、阳这两种符号来作八卦,以之比拟世界万事万物。而《说卦传》篇则详细地介绍了八卦的各种表征意义。又相传周文王曾被商纣王猜忌,一度被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这就是说文王是被囚后开始整理和演绎易卦的,经过他的悉心钻研,将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作了卦辞、爻辞,由此《易经》产生。《易经》大致可断为西周时期的作品,而六十四卦又由八经卦推演而成。据此推论,八卦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西周建立。

八卦的起源问题,历来是易学的争论焦点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未有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伏羲仰观俯察而作八卦说(《周易·系辞传》);文字说(《易纬·乾坤凿度》等);生殖器崇拜说(章太炎、郭沫若);竹节(即蓍草)的象形说(高亨);结绳记事说(刘师培、李镜池);源于筮数说(朱自清、张正烺)。这个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即可。

说到八卦的生成,《周易·系辞传》中有一个说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人认为,易来自于太极,什么是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源。这段话告诉我们,太极生成两仪即阴阳,两仪(阴阳)再生出四象——老阴(太阴)、老阳(太阳)、少阴、少阳,在四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八卦,而八卦能够预测吉凶,所以八卦运用好了就能成就大事业。八卦具体生成的过程如图3所示:图3

太极是本体,没有形色声臭,故以“太极”二字表示,如图3所示。太极生成两仪即阴阳,而阴阳两两结合,就产生了四象,在四象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阴或阳,就产生了八卦。如此类推,则每一卦的产生都是有先后顺序的,有对应的数字。这些数字的含义及其应用,我稍后再讲。

八卦的卦象主要本自《说卦传》,内容很多。从八卦所比拟的基本物象看八卦之间的基本关系,具体可参看图4:图4

图4显示了最基本的八卦象征物及卦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八卦所对应的人体部位,所以古人也可以通过易卦来预测身体哪个部位患病,这并不神秘。

下面我们来看八卦的时位及其应用问题。依据《说卦传》中的记载,八卦各有时位。所谓时位,就是时间和空间因素。八卦的时位图又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与“后天”一词出自《乾·文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般认为,在宋代以前,并没有先天与后天的八卦组合图形。唐宋时期道士陈抟精于易学,开创了图书易的先河,据传陈抟根据《说卦》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句文辞而创造出一个“先天八卦图”,也称为“伏羲八卦图”;根据“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一段文辞创造出了“后天八卦图”,也称为“文王八卦图”。这两个八卦图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先看先天八卦图(即伏羲八卦图,图5):图5

由图5可见,其方位标示与我们现代地图体例不同,它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在此图中,乾居于正南,坤在正北,巽在西南,坎在正西,艮在西北,震在东北,离在正东,兑在东南。《说卦传》中说,先天八卦的空间安排是天地定位(故乾上坤下),然后是雷风相薄(东北—西南),山泽相对(西北—东南),水火相对(正西—正东)。从中可见,这八个卦分为四对,每一对构成“错”的关系,也就是两两阴阳属性相反。为什么先天八卦图中的八卦方位是这样的呢?因为《说卦》中还提到,“数往者顺”是以乾卦为起点,“知来者逆”是以坤卦为起点。大家还记得这些数字吗?乾卦一,兑卦二,离卦三,震卦四,巽卦五,坎卦六,艮卦七,坤卦八(图6)。图6

用这个八卦生成次序排列对应这个先天八卦图,我们可以看到,先是从乾卦的左边往下数,分别是兑二离三震四;再从乾卦的右边往下数,依次是巽五坎六艮七,最后是坤卦八。而倒过来以坤卦八为起点,从其左边往上数,就是逆过来的艮七坎六巽五,从其右边往上数,就是震四离三兑二,最后为乾卦一。只有这样,不管以乾卦为起点还是以坤卦为起点,这八卦的方位才符合“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要求,“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这一句话很关键。所以在先天八卦图中,天地定位,上天下地之后,其余各卦的方位只能如此排列,没有其他方式。虽说《说卦传》中没有明确说明这点,但是陈抟所作之先天八卦图是非常符合这个思想的。关于这个观点,北宋易学大家邵雍(即邵康节)曾做出非常精妙的解读,明确指出了先天八卦图方位排列的必然性。

我们再来看看后天八卦图(图7)。这个图似乎复杂了很多,跟先天八卦图的方位完全不同,并且加上了具体的时间要素。图7

后天八卦图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认识。在春季,世界万物复苏,阳气萌动,所以它对应的是震卦,震卦的卦性是“动”,所以往往春天里春雷一响万物开始萌发生长。到了立夏,其对应的是巽卦,巽卦的卦性是“入”“齐”,这时候万物之间还没呈现出特别大的性状差异。而到了夏至的离卦,其卦性是“丽”,其对应的基本物象是火,有光明之意,也就是万事万物在此时正处于生长茂盛期,开始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和差异性。万物从萌芽到茁壮成长之后,就要走向成熟。而成熟要由大地继续提供养分,所以立秋对应于坤卦。等到大地提供足量的养分后,到秋分时节万物开始成熟,万物欢欣,所以卦性为“悦”的兑卦对应秋分时节。万事万物在成熟期之后,就要阴阳交合,这个时候阳气会积极主动,所以卦性为“战”的乾卦对应的节气是立冬。事物成熟了之后就要藏,所以卦性为“劳”“陷”的坎卦就对应冬至,代表收藏之意,万事万物也由此而开始走向自己的衰亡期。到了立春,用艮卦来表示,艮卦的卦性是“止”,即生命停止之意,万事万物开始走向衰落和死亡,但《周易》说这个“止”不是终极消亡的意思,衰至极致必然会重生,中国人的生死观是循环的,不讲终极结束,讲一兴一衰,一治一乱,一盛一衰。所以某事物的死亡期同时也是另一个新生命的孕育期,故艮卦之后,震卦即随之而至。

综上可见,后天八卦图中八卦时位安排是根据事物的生壮老病死之过程及其时令方位来定的。春对应于东方,夏对应于南方,秋对应于西方,冬对应于北方。天地万事万物产生出来之后,都要遵循后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