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改变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6:31: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静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改变生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设计改变生活作者:王静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2-01ISBN:9787509556504本书由中财数据网络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阅读设计的快乐设计改变审美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与昨天有着巨大的不同,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种改变究竟源于何处,又因何所致?答案可能有很多,比如科技的发展、财富的积累,甚至还可以说,是社会体制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忘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过一次次巨大的浪潮,它由一个或者一小撮人发起,最终却使全人类的生活变了样。这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最贴近的一种力量,它来自于——设计。

20世纪初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居住在有着各自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里,欧洲人在装饰繁复的房屋中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着古典音乐;远东的日本人在光线幽暗的町屋里品茶观花;而在中国北方,人们会在四合院里一边遛鸟,一边听戏,好不惬意……然而轰轰烈烈的二战结束后,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住进了同一种风格—-—如同方盒子一样的建筑里,这种被学者们称为“国际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让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突然间有了相对统一的审美,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Factory Girl伊迪·塞吉维克

时尚产业中,设计更是展现了它巨大的魔力。20世纪60年代中期,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打造的工厂女孩(Factory Girl)标志性的浓重眼影及金色短发让全美的少女趋之若鹜;70年代,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1941-)用她的服饰造型让“性手枪”乐队一炮而红,朋克音乐借此流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维维安,还会不会有如今的朋克;我们一边反讽“穿Prada的女强人”,却一边手捧时尚杂志如饥似渴;现今,在中国任意的一个小城市里,从来没有去过北欧的普通百姓都可能在装修住房的时候选择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或者在餐厅吊上一盏松果灯……伊迪·塞吉维克和安迪·沃霍尔

设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惬意,它时不时地把你卷入一个潮流中,再把你拉出来,推向另一个潮流。千万不要以为,是你选择了设计,其实,是设计选择了你。设计左右着大众的审美,甚至左右着人们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选择。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某个街角的橱窗前驻足停留,精美的橱窗布置,让你回忆起童年,或者想到未来……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改变,它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性手枪”乐队

今天人们的需求是多样而复杂的,需要客观地看待。审美的满足已经不是难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们要帮助大家看到自己内心和身体的需求,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制衡、与社会轻松对话、与生活愉快舞蹈的科学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并不需要存在于高深的宗教与哲学里,生活中无数的设计细节就能让我们感知到这种方式的存在。当设计师貌似不经意的设计改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枯燥环境,其实他们已经改变了我们不健康的生活状态,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表达了他(她)对人类处境的贴心关怀。

正因设计对生活的影响无所不及,所以这便是设计师通过细节改变人们生存环境的最佳途径。设计师所涉猎的学科越多,设计水准就会越高,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边缘学科,所涉及的内容繁复纷杂:历史、建筑、物理、经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以及各学科的分支学科。例如,亚洲的设计师们必须对易经八卦、风水占星有所研究,以满足这一地区的本土信仰需求;而城市规划设计师还必须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等等。在所有构成设计框架的这些学科中,有一门学科与设计结合得最为紧密,如同形与影,共同存在于设计之物中,它就是“人机工程学”。

我们很难再找出第二门学科,能像人机工程学一样,为人类进步所涉及的几乎所有学科提供帮助,它完美地跨越了各种本来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并将其融合,正是它与设计的结合创造出了令人们备感亲切与惊喜的完美作品。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设计师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实则不然,人机工程学就像一把尺子,时刻约束着设计师,或者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设计成果。那些看似千变万化的产品器物,似乎各个与众不同,但在它们各异的外表下,存在着一些不能违背的标准,这些标准使其功能得以实现——椅子被坐、建筑被居住、衣服被穿,关键的是,这一切必须被舒适地使用。人类对于舒适感的追求没有止境,是否觉得舒适更没有统一标准,在不同地域、生活背景、民族习惯的影响下,人们对于舒适的理解也不同,人机工程学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理舒适度标准,还必须更深层次地向如何满足心理舒适的方向发展推进。

可能你还不太了解人机工程学,甚至不能够相信,如果没有这门学科对设计的帮助,生活会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本书会展开一条时间的纵线和一条学科的横线,告诉你设计与人机工程学如何结合才能产生美妙而令人赞叹的化学反应,在梳理曾被我们忽略的古人与自然对话中的人机设计哲学的同时,探寻历史中永恒的经典和重大的错误。本书尝试着打开一扇窗口,让你看到现代科技与人机工程学的进步给予设计更多的特性及可能性,它将引导设计前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第一章达·芬奇的肚脐艺术和设计思维图达·芬奇的秘密——奠定艺术设计的技法基础解剖造就的黄金分割

作为一个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在艺术上的成就绝不只是创造了蒙娜丽莎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永恒微笑、犹大复杂欺瞒的表情,在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道路上,他比同时代的人走的要远得多。

欧洲人自古就有用“数”来解释哲学、解读天地万物之美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基米德……在传统认知中,自然万物和人的身体以及脸、手、四肢等各个部分只要符合了相对和谐的比例,就达到通常所认知的“美的要求”。艺术创作也是一样。在画布上,各类形式进行分割安排,比例适当了,总是能让人有美的体验。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黄金分割”比例——1:1.618,这种比例现在随处可见,比如书本、纸张、桌子等在规格上都是遵循黄金法则的。推演到人体也是如此,以人的肚脐为分割点,上部与下部的比例如果正好符合黄金分割,就是最优美的体型了。在艺术家的眼中,“数”是一种迷恋,更是通往美的不二法门。

一个男子站在一个圆周与一个正方形的叠加中,达·芬奇的这张羊皮纸手稿被无数次地引用——即使是在现代——来解释什么是男性的标准比例:双脚并拢站立时,正好踩在正方形下边缘,而打开一定角度时,则处于圆与正方形交会处,手臂的测量也类似。达·芬奇对人体的种种理解无疑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之上。15世纪的意大利,解剖尸体是触犯教会法律的行为,但是达·芬奇还是通过各种方法解剖了数十具尸体。对人体结构、肌肉、骨骼和脏器的充分了解,帮助他发明了大量的日常机械甚至是仿生机械,如形如机械手臂的农具。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维特鲁威人》达·芬奇,约1487年,钢笔和墨水绘制的手稿34.4厘米×25.5厘米,现藏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1482-1486年,布面蛋彩画,172.5厘米×278.5厘米,现存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从维纳斯到蒙娜丽莎

然而,对死人的研究是不能满足艺术家对表达事物的需求的,达·芬奇进而对人的感觉器官进行研究,特别是视觉习惯和规律,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也给予了他最伟大的头衔。人们总是觉得,他的作品空间深邃,场景难以尽释,人物常常有一部分隐藏在阴影之中,表情忧郁。究竟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来自于什么,我们从他及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中可窥得一二。

达·芬奇一方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探索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更好地表现形体;另一方面,他也在研究自然科学,为了更真实地表现艺术形象,他广泛研究与其相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他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面这幅油画,是同时代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维纳斯的诞生》,早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这幅作品中,波提切利想尽量展示出人物的动人曲线和圆润肢体,想尽办法通过明暗关系去表现立体感,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但当我们拿它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比时,我们会发现:就“立体感”这种古代艺术家终极的追求目标而言,波提切利的人物表现还差得很远。在《维纳斯的诞生》中,人物和整个场景都隐入在深邃幽暗的空间中;而蒙娜丽莎的脸和手臂立体实在,有重量感,如同现实。我们放大两张图来观察一下:

在人物的肢体边缘的处理上,波提切利将它们与周围环境明显分隔开,边缘线条硬朗明晰;而达·芬奇则刻意地将边缘虚化,最终融入阴影或者背景中:头发、手臂、腰身、衣饰……无一不是如此。而这正是人类视觉的最显著特征——当视线聚焦于某一局部的时候,其他地方的视觉敏锐度就会降低,因而显得模糊。现在的人们将达·芬奇这种绘画技法称为“空气透视”。达·芬奇手稿

此外,人的视线除了清晰度会随着远近不同而产生变化之外,对色彩纯度和明度的感受度也会随之相应变化,简单来说就是距离越远颜色越灰暗。在《蒙娜丽莎》这幅画中,这种在当时首屈一指的绘画处理技巧让画面更接近真实的视觉效果,场景根据不同的透视形成近、中、远甚至更多的层次。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图达·芬奇曾为了探寻人体机能的奥秘,不惜违法去解剖尸体。

了解了绘画的原理,就会发现达·芬奇绘画的秘诀也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秘莫测。如今从事艺术的学生对这种绘画技巧更是了然于胸,现代生活中也有相当多对此原理加以利用的工具,比如相机镜头形成的镜头模糊等。但在几百年前,为了得到这个法宝,一代又一代人在艺术之路上苦苦追求,甚至不惜触犯法律。但这正是促使人类对自身、对自然、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开端。肚脐的意义——设计改变生活胡人的“高”家具

你可能不曾想过,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今都坐在椅子上吃饭?这一点我们要感谢胡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现在正因席地而坐的习惯而揉搓着麻木的双腿呢!

汉人自古以来就有跪坐并使用矮型家具的习惯。人们常常在地面铺设席子,坐在上面交谈、吃饭、会议、宴客,讲经论道。“席地而坐”这个词语指的就是这种习惯。这种习惯一直沿袭了很久,自商、周到三国时期,跪坐都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到了东汉末期,高型可折叠的胡床(宋以后称“交椅”或“太师椅”)从西域传入中原。自此以后,人们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开始使用扶手椅、方凳等高型家具,床榻的高度也大大增加。唐代的时候,垂足而坐与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存在,高矮型家具并用。直到宋代,高型家具才完全取代了矮型家具,一种新的习惯就此定型。这无疑与人类从蹲厕走向坐厕有着同样重大的意义,不仅让我们的活动空间升高了几十厘米,还使我们降低了罹患某些疾病的几率。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至今还部分保留着使用矮型家具的习惯,因而仍不得不保持着那不太舒适的姿态。所以在这里,我们真要好好感谢那些胡人。几凳高凳的出现

就在人们习惯了垂足而坐的几百年后,椅子的高度被再度提升了——高凳出现了。人体的小腿内侧长度不再成为主导椅子设计和使用高度的决定性因素,它被另一些“莫名的因素”所取代,这些改变跟心理因素变化和暗示有着直接的关联。原本是在注射室里使用的高凳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形象,现在重新被用在了绝大多数娱乐和服务性场所。我们的视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升,人们的生活习惯再次改变。当然,我们现在非常享受这种设计,它也的确从另一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娱乐场所和商场柜台,高凳使客户更舒适地面对站着的服务人员;在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家具让室内设计变得更丰富更有层次,朋友间的聚会氛围也随之变得更轻松灵活;而在酒吧,整个场所中的美艳事物更可轻而易举地尽收眼底。酒吧里的高脚吧凳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设计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使用时对舒适度的满足则保证了这种改变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达·芬奇的空气透视,或是胡人的家具,在古时终究没有建立一门学说来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而究其原因,有更深层次的因素,体制的禁锢、民主的缺失造成了设计与人时而对立的局面,大众商品时代毕竟还未到来,真正科学的人机工程学科走向繁荣还有待时日。战争的反作用——生活改变设计初期的人机工程学

客观的自我认知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容易,勇于承认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是个良好的开始,要知道世界不是被某一个或者某一群“其他生命”所控制,而是由许多自然规律所掌控。人们自古便有意无意地去寻找这些规律,找到的越多,对未知的自然就越能占据主动。从适应到改变,从改变到控制,从自我控制到对自然的控制,进而掌握规律,是一条必经的发展之路。

经历了巫蛊、泛灵论、近代宗教以及自然科学等的种种洗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过程,长生不老只是虚妄的贪念,除此之外,生命体本身没有任何其他出口。

生命虽不可逆转,但却可以改善,让有限的生命更加舒适更加人文化,亦是对生命存在的告慰。于是,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从朴素经验中得来的对人与物关系的认识,人们用这些经验创造出适宜生活的房屋、家具,适宜工作操作的劳动工具,并口传身授了这些适宜的经验。这些初期朴素的关于人和物的零散知识,成为之后制造各种生活器具、工作用品等的基本要诀,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设计常识和设计理念。“设计以人为本”,实际上“设计”原本就是那些为了制造人类所需的产品而被创造的理念,而将这些经验彻底地系统化、理论化,并成为一门科学——人机工程学,已经是人类进入机械时代之后的事了。

由于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大机器时代、最早开展工业产品设计的国家:第一条铁路建成,第一艘轮船试航……大量的动力机械不断被发明。工厂烟囱林立,大量的工业产品被推向市场。到了19世纪后期,一系列提升新的生产力的发明和发现为西方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和机器工业日趋成熟,工厂开始转而追求生产效率,不断降低成本的工业产品低廉得让贫民也能享用到,而以往主要满足统治阶层需求的低产量、耗时耗力且价格高昂的传统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被机械化生产模式轰击得支离破碎,渐渐消失殆尽。伴随着传统手工业的消失,传统设计经验的继承也随之中断。Colt45左轮手枪,是美国柯尔特公司批量生产的第一批可更换零件的标准化产品之一。《法国阿尔勒地区的女装作坊》安东尼·阿斯帕,1760年1804年,玛丽·雅卡尔发明了提花纺织机二战时期美军F6F战斗机示意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产品的实用性,工厂的投资者投资现代机械和产品设计多以实现产品功能为目标。机械生产出来后,也必须由人去适应机器,机械的运转决定着生产节奏与效率。

由于机械的设计纯粹为了体现功能性,而不会考虑到操作人员作为“人”的因素,这些机械的使用往往谈不上什么舒适,甚至有的还非常难以控制。操作者的劳动非常被动,对人工操作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工厂业主不得不对操纵机器的工人进行必要的训练和选择,以此来创造更多条件使工人与机器密切配合,以保证高效率的生产进度。在这一时期,机械的设计主要着眼于解决力学、电学、动力学等功能性工程技术问题,而在人与机械的关系上,则是牺牲了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培训来配合机械。这是一种被动的机械设计,我们称其为经验人机工程学。

推动人机工程学向更科学的目标进阶的重要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的主要参战国都各尽其所能地发展高效能、大威力的新式武器。流水线车间20世纪,福特汽车为了满足产能的需要,开发出了以流水线为特点的生产体系,大幅提高了工业化的生产效率。二战与人机工程学

推动人机工程学向更科学的目标进阶的重要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的各主要参战国都尽其所能地发展高效能、大威力的新式武器。在战争的压力下,这些装备和武器在开发时都片面地注重功能与技术性,而人如何使用、是否合理等因素往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同时紧迫的战场需求,使得各国对使用武器的人员的培训都简单而潦草,因而导致在战争中频繁发生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各种失败:例如,飞机仪表显示位置的设计不合理,导致飞行员常常误读仪表而进行了错误操作,以致发生事故。还有些武器操作太过复杂,机制不灵活也不符合人的生理尺寸从而致使武器的命中率大大降低。据统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遭遇的飞机事故中,有40%以上的飞机损失于机械故障,其中因人机工程设计不合理因素而造成的事故又占了80%。血的教训引起了决策者和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督促下,机械与武器的制造者们开始对操作的灵活性加以重视并改进设计,让各种机械更适合操作与使用,尽量让使用者在较短时间的培训中完全掌握机械与装备的使用。

人机工程学在这一时期里的发展,是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从让人适应机器变成使机器适应于人,这是科学人机工程学时期。美国的B24战机操作舱

当战争告一段落,西方各国都进入了经济与科学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类对自然、对人自身以及对以前不了解的更广阔的天地有了更多的探索,人机工程学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它与各项科学相结合,开始开枝散叶,帮助各门学科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最突出的应用,是在航天新科技中对人体失重时的探索,研究这种环境下人对物的操作与控制以及人自身生理与心理所可能发生的变化。又如原子核能技术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各种自动化装置的广泛使用,使“人—机关系”更趋复杂。同时在科学领域中,由于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的产生,其与人体科学中的新理论相互交织建立了新的边缘化科学研究体系。由此,现代人机工程学体系建立起来,这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介入了许多新领域的实验与研究,为该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从而,人机工程学进入了系统的研究阶段,我们也可称这一时期为现代人机工程学时期。F.W.泰罗(Frederick.W.Taylor,1856-1915)铁锹试验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严格来讲,该学科的系统成形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

20世纪初,美国学者F.W.泰罗(Frederick.W.Taylor,1856-1915)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相较传统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使用的机器、工具、材料及作业环境的标准化问题都一一纳入考虑的范围。因为他发现:一、传统的工作方法可能存在不必要的步骤,这种不合理的步骤应该减少;二、生产工具与劳动量之间也应该存在着一个最适合的配比。如果这两个因素可以改善,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人在工作中的疲劳与不适,防止职业病的加重。于是他进行了一个著名的试验,就是泰罗的“铁锹试验”,通过研究铲子的最佳形状、重量,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铁锹作业试验研究”在1898年进行,泰罗用形状相同而型号不同的四种铁锹(每次可铲重量分别为5千克、10千克、17千克和30千克),分别去铲同样一堆煤。试验结果是用10千克的铁锹铲煤效率最高,根据这个结果,他设计了许多大小不同的铁锹,使它们在铲不同货物时重量尽量保持在10千克左右。后来,他还进行过搬运生铁的研究,通过对每次的搬运数量、搬运速度以及休息时间进行标准化管理,使作业者充分发挥劳动潜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位研究者吉尔布雷斯(Frank B.Gilbreth)在减少不必要劳动环节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先利用高速摄影机将建筑工人的砌砖动作拍摄下来,然后对其中的有效动作和无效动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把原有的十几个动作减少到几个动作来完成,结果工人的砌砖速度提高了近三倍。劳动效率实验示意图实验表明,减少工作中的无效动作对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这些研究者的成果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良好的基础,从最初人通过培训适应机械,到机械通过设计适应于人,再到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同时改善机械设计与人的工作环节,以达到良好配合关系,为设计而产生的人机工程学逐步向着更科学的方向迈进着,并指导着设计的生成。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管理的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其中动作研究、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分析、工具设计、装备布置等,涉及的都是人与机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有些原则至今对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仍具有意义。

无论是使用最细小简单的工具劳动,还是进行先进庞大的太空研究计划,都是人借助于物品与自然进行对话,从而改变自然。在人与外界的各种交流中,越来越多的“物品”被设计出来,它们有时可能被运用得很得力,有时却显得笨拙,设计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改良与进步。如果说经济利益是推动设计改良的催化剂,那么人机工程学就是设计改良最大的助力器。现代人机工程学——科学体系的建立改变的时刻到了

机械时代来临时,现代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体系尚未及时建立,经济的飞速发展首先推动着西方国家把人机关系的研究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军工产品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设计并没有进入人机关系研究的体系中,因此早期机器大生产中的工业产品常常并不追求便捷性和舒适性。加上二战之后,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要和对简单生活向往的心理需求,很多产品的设计偏重于国际主义简洁风格。设计的浪潮就此转向了风格化,而非人文化。

这就像是设计在历史中不断反复的规律一样,经历着从对人性化的冷漠到关注,再由关注到冷漠,周而复始。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产品之后发现:我们使用的产品甚至不如古人,我们的身体远没有得到最舒适的感受。改变的时刻到了!

当然,促成一股文化浪潮仅靠一个诱因是不够的,除了风格变迁的因素外,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也极为重要:当物资紧缺时,有产品便是第一竞争力;当大家都能生产出产品时,好的质量便是第一竞争力;而当大家的数量与质量都差不多的时候,设计便成了第一竞争力。70年代,日本人在批量生产汽车的时候想到,如果汽车不仅仅只是会跑的交通机械,如果它的外部与内饰都让人心情愉悦,不是将会更畅销吗?于是,他们改进了原有的汽车设计风格,在人机工程学的感性工学领域上取得了新的认识,一举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领了先机。

经济是设计改良的催化剂,而人机工程学则举起了设计人性化关怀的大旗。在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撑与影响下,一套较为完备的供设计领域参考的人机工程学学科建立了,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人

首先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包括人体的生理尺度与心理参数。生理尺度主要通过测量得到,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静态时的尺寸、体重、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动态时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发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惯性等动态参数。其次,通过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肢体感觉器官的机能特征,分析人在平时生活、工作、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这些数据可有效地运用到工业及各方面的设计中去。物

为设计中“产品”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现代工业设计中,已经有这样的共识:纯物质功能的创作活动是没有市场的;不考虑人机工程学的需求,那将是失败的创作活动。优化“产品”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相协调的“产品”,这将是当代工业设计中最重要的课题。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规律在此提供了创作依据。代表着未来设计方向的绿色建筑——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环境

为设计中的“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周围环境中的声、光、热、振动、尘埃和气体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序。只有先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安全,才能使之达到合适与高效的目的。人—物—环境关系图

任何时候都不可分而论之的人—物—环境,这三个层次是人机学中最重要的三点支撑。大而言之,这也是人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最本质的关系,人机学将为我们解决这其中的种种矛盾。人类当下面临的棘手问题,也就是这三者如何进行平衡的问题。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如何能生产出让人舒适地使用的产品,正是当代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虽然步履艰难,但人机学将是一盏明灯,为所有的设计者提供一种可能的前提与良好的指引。第二章桌子的死角——身边的设计线和面组成的椅子纽约的“坎帕纳兄弟”设计师二人组(The Campana brothers)中国古代的明式家具中就包含着最朴素的人机工程学原理。

你可能会问,设计所参照的那些标准是由谁规定,又是如何得到的呢?简单地说,这些标准来源于一些数据,而这些数据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它时刻伴随着我们,并且也发生着变化,这便是人体的尺寸、神经及感觉等各项功能所产生的数据。

对人体尺度进行测量,也许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对它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我们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随便在一处咖啡馆坐下,轻倚于椅背,将双肘放在扶手上,一手托着咖啡杯,一手轻轻搅动,眼望着窗外的街景……所有这一切的动作,如果你丝毫不会察觉哪里有不舒适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咖啡馆的设计是宜人并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因为这里面至少运用到了几十项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人机工程学知识。舒适的咖啡馆身边的事物桌子的死角

生活中,你是否留意过经常使用的桌子表面,总有个角落堆积了厚厚的灰尘,而放在这个角落的文具,你也不愿去使用它?它就是桌子的死角。这个死角来自于我们手臂及肩的数据。右图中,虚线大圆弧区域里的部分是人的手臂在平面状态下最大的活动范围,在人机工程学中,称其为作业域;而其余部分则已超出了这个作业域,因此人坐在桌前若不起身,即便伸长了手臂也取不到这个范围以外的东西。桌角就在其中,久而久之,便落满灰尘。根据这一点,我们只需在此摆放些没必要挪动的物件,比如相框或招财的蟾蜍。

据此,我们很容易得到这个结论:无论桌子再大,我们所能够方便使用的区域其实只是一个固定的范围。具体来说,一个长度为1.5米、宽为0.5米的桌子已经完全能满足一个成年人的所有需求,而在长度为1.2米、宽度为0.4米的范围内便是双手最为舒适的区域。将这个专业术语中称为“正常作业域”的地方尽可能空置,不放任何杂物,可以使我们的双手更方便地在其上进行工作。

这为室内与家具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参考。当空间有限时,为了提供更大的作业空间,同时节省占位,便可以将桌子沿着手臂作业域的弧度设计成半圆弧形状,以达到最大利用率。与此相反的,反向圆弧形则大大减少了作业空间,如圆形桌子……

令人迷惑的是,虽然有了上面我们熟悉的设计物品,我们在生活中仍然能看到尺度异常大的老板桌、巨型书柜甚至是高得顶到天花板的橱柜……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超经验的体会,它们已远远超出了我们所需用的最大作业范围。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器物多出来的部分与使用毫无关联,只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与追求,在体现身份、地位或者文化观念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Bauhaus代表人Josef Albers设计的多功能家具。手臂作业区域弧度设计图危险!高处的落物智慧树书架西班牙设计师霍尔·迪米拉(Jordi Milà)设计了这个智慧树书架。米拉说:“对于那些把书本看成知识和情感来源的人来说,智慧树书架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品。流线和有机的造型设计来自于植物的外观。书架上的书代表了智慧树结出的果实。”

或许你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一个小孩子站在凳子上伸手去够放在高处的物体,随之,危险发生了……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事情。据北京儿童医院统计研究结果显示,4-6周岁的儿童最容易发生这样的“家庭坠物伤害”,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伤害,后果往往难以估计。

其实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可能需要去取够高处放置的物品,不过这种取够是有差异的。最容易导致危险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在于:你做出取物动作的同时,是否能看见你的目标物体。

你的手摸得到的高度是一回事,摸得到同时又能看得到的高度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我们称其为摸高,后者则可以称作可视摸高。我们当然不想让危险发生在家人身上,所以在订制家具的时候,设计师往往会给出建议:橱柜、书架、置物架等常用范围的最高一层,女性常用时往往不超过150厘米,男性常用时最好不超过160厘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