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综合真题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9:33:39

点击下载

作者:姚杰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艺术综合真题解析试读:

前言

本书名为《艺术综合真题解析》,与我所编的那本《艺术综合》相配套,也是专门为艺术类考研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而编写的,它主要可以用来针对学术型硕士的综合考试【艺术学】以及全日制艺术硕士(MFA)的专业课考试。主体部分由四部分构成:答题技巧、历年真题、真题解析、模拟试题。

第一编 答题技巧

本部分主要涉及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第二编 历年真题

本部分选取了历年来考试的真题,但是只有真题而没有解析,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自己先看着题目做一遍。我一直提倡,真题要动手做,而不是拿着书背,现在我还是这句话,务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三编 真题解析

本部分对第二编历年真题里选取的真题分别做了解析,在给出参考答案的同时,还进行了点评和拓展。解析主要是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要考这道题,拿到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答题思路怎么构架;参考答案部分,来自我这几年来所教授的同学们的实战演练,我在选取这些答案的时候,刻意回避将之做成标准答案的模式(事实上主观题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而且尽量让这些答案的水平差异化,让高水平的答案和低水平的答案都同时并存,并且在点评里告诉同学们这个答案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做什么样的修改,才能更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相信这些答案中所存在的问题,你说不定也会有,现在早点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未来考试才会胜算多一筹。在拓展部分,我们会告诉同学们从这道题衍生开来,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什么知识点和复习方法。

第四编 模拟试题

本部分是我们自编的一些模拟试题,可供同学们在临考前进行模拟考试,以做到胸中有数,遇考不慌。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我们这套“历年考试真题解析丛书”的系列性和针对性的原因,本书只选取了2004年到2011年的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并做了解析,至于全日制艺术硕士(MFA)的真题解析,我们会在一航考研网(www.cucyh.com)公布。当然,本书也适用于全日制艺术硕士(MFA),因为艺术硕士考试的命题思路和综合考试【艺术学】是基本相同的。

由于诸多原因,本书难免出现一些纰漏和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指出,我们的新浪微博是http://weibo.com/cucyh,同学们可直接@一航考研,或者跟我们的考研咨询QQ:800023510联系。

关于临考前的更多模拟试题,我们会在一航考研网(www.cucyh.com)上公布,敬请关注。第一编 答题技巧

第一章 总论

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通过这么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咱们很多考生对真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远远不够。不知在座的各位同学有没有这个问题:那就是只看书,不做题。对于专业课的试题,只是拿来看看,没有专门的当作考试去做,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事实上,有很多同学自以为复习了很多遍没有问题之后,我让他再做一道真题,就坐在那里,立刻就做。离开书本之后,他立刻就晕了,拿起笔来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写,明知自己内心的意思,但就是写不出来。缘何?考试考的是做题,不是看书,看书是一种输入(input)的过程,做题是一种输出(output)的过程。考试考的是输出,不是输入,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练习做题目,在做题中学会做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做法。这一点需要注意。

填空题、选择题一般考的是记忆能力,需要在复习中注意一些重要的小知识点,最常见的便是对名人名作的考察。这需要平时复习的时候做针对性记忆,不难。

名词解释的答题法也是有路子可循,把名词本身拆为几个重要的小点,考试时用自己的话语组织起来便可。

简答题和论述题分值较大,也是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决定最后总分的高低,这一块是复习的重点。也恰恰是很多考生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对这些主观性题目,我一直提倡八个字——“答无定法,答定有法”。

所谓“答无定法,答定有法”的意思是,在我们艺术类考试的答题中,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和标准答案,但是一定会有适合本题目的方法。可惜很多同学并未领悟这一点。常发现很多同学习惯拿着一些所谓标准答案在那里狂背,这很要命。须知,艺术最大的敌人就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见不得自己的创新实在是羞耻的事。更兼之,作为对考生修养要求极高的艺术类考研答题,阅卷者最厌恶地便是看到诸多主观题的千篇一律,连错都错得一模一样,岂非天大的笑话。因此,笔者在这里非常郑重地提醒各位同学,艺术的海洋无边际,畅游其中欣赏之是最重要的,而后,回到岸上做一番理性的回顾、思考,并记录之,方能不断体味到艺术的乐趣,并在一种无功利的审美中提升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答题能力。

正因为艺术的思考是永不停止的,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动态的,所以做真题需要练习,修改,再修改……

首先,突破第一次写作。可能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尤其是提笔写第一句话的时候,你会觉得痛苦万分。但是不要在意,咬牙克服,提笔落字,就算再怎么写不出来,也要逼着自己开写。接着,在对试题做了专门针对性的复习之后再做,发现自己原来也能写得出来东西。之后,在复习的过程中,边复习边琢磨,如何写得更好。只有这样,写作的技巧才会越来越好,写作的效果也才会越来越明显。

答题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后,首先就是把姓名、准考证号写上去。这是第一位的,很多同学拿到卷子后直接开始答题,等到交卷铃声响了,还没有写名字,那种憋屈是相当难受的。

2.做题之前,务必先把试卷总体看一下,熟悉一下题型、分值,以及题目的总体内容,做好时间分配。有的科目,比如综合考试【艺术学】,试卷已经成型,这几年来考试题型、分值就没变过,基本可以按照历年真题来训练;但是,有的科目,比如全日制艺术硕士(MFA)的艺术基础和艺术综合,才考了两年,题目尚未最终定型,因此,下一年考试的时候,试卷结构很有可能会变化,这就需要同学们考试时随机应变,提前规划好考试时间和写作字数,以免时间不够或时间空余太多。

3.答题中,务必注意答题纸的前后页码,不要写完了才发现写错页码了,这样很打击士气。经常有同学考完试后出来沮丧地问我,答题纸页码弄颠倒了,有没有事儿?阅卷者本着负责和体谅的态度,当然会给你仔细批改,但这种颠倒页码的事情,还是要坚决避免才好。

4.最后,写完题目后,答题纸下方若有标页码要求的,把页码标上。

第二章 填空题

填空题这种题型,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直接,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想破了脑壳也没用。填空题和选择题不一样,选择题毕竟还有四分之一的几率让你蒙对,而且选择题也有可能会让你一见到选项就想起了知识点。因此,填空题的难度比选择题还要大一些。

对填空这种题型的回答要务求精准。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又叫什么交响曲?《命运》。当然只能写这两个字,写其他的不行。当然,有一些外国人的人名翻译,由于音译的差别,会出现某些字的不一样,这个没什么关系。比如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有的书(如胡经之、王岳川的《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将之翻译成泰纳,这些无甚大碍,但我建议还是用比较常见的翻译名比较好。

这类题型在字数和时间方面的要求都特别少。在内容上,一般而言,填空题考试的知识点最会涉及艺术史上的名人名作和当前的热点人物及作品。涉及领域有电影、电视、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戏剧、美学名著、美学观点等,艺术硕士(MFA)的考试甚至还会涉及舞蹈和设计艺术学。譬如,问《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是谁?问《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问《百年孤独》的作者是谁?问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出自其哪部著作?问美学名著《艺术问题》的作者是谁?问“大音希声”这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因此,对于填空题,主要在一个复习的“广”和“准”之上。首先,复习面要广,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我们有的同学平时就喜爱一些门类艺术,比如电影、古典乐等,这有助于对考试内容的记忆。但是不能偏,喜欢看电影就拼命复习电影史方面的东西,对美术、戏剧就弃之不顾,这是不行的,为了考试,咱不喜欢也得喜欢,说得再学术一点,艺术毕竟是相通的,多了解音乐、美术、戏剧,对电影的解读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复习点要准,把中外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和其代表作品记住就行,一些二线、三线的艺术家就不用面面俱到了,一来不是最重要,二来太多太广也记不住。

对于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参考资料,可直接参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综合》里的艺术学基础知识及艺术史一篇,其中就有各个艺术子门类知识的汇总。当然,那一篇只是功利地针对考试而写,若要真正掌握艺术的精髓,我们的建议还是得仔细阅读各门类艺术史。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学术型硕士这几年的填空题。这几年的填空题一般内容主要在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电视、动画、文学、美学等几个方面。

第一节 音乐

在填空题中,音乐部分这几年来出的题还是很正的,不偏不倚,基本上只要对中外音乐史上的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以及当代的一些音乐热点现象有所了解便可。【考点罗列】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

罗西尼,《威廉·退尔》

肖邦,“钢琴诗人”

迈克尔·杰克逊,“流行音乐之王”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阿炳,《二泉映月》

谭盾,《卧虎藏龙》

施光南,《祝酒歌》【趋势分析】

这几年来,分别考了上述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明显发现,西方音乐相对考得较多,尤其是浪漫主义音乐家;中国方面,考到的聂耳、阿炳、施光南也是属于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些都是属于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知识点。在热点上,考到了谭盾和迈克尔·杰克逊,这也比较容易理解,谭盾这几年很火,尤其是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不断获奖,再加之当年和卞祖善在《国际双行线》栏目一“战”不辞而别后,更是惹来议论纷纷。他为李安的《卧虎藏龙》所写的配乐获得了奥斯卡大奖,在全球化日趋西方化、西方化日趋美国化的语境和“东方主义”思维的杂合下,是有着很振奋人心的作用的。迈克尔·杰克逊当然更是开创了当代音乐工业纪录的神话人物,神秘的个人生活、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一的唱片销量、矛盾的身份认同,再加上复杂离奇的死亡原因,使得他这两年又一度占据了媒体的大块报道篇幅。考这些热点,都是不奇怪的。因此,当下的音乐热点现象,大家还是应当多多关注一下。当然,趣味点要高,别什么流行音乐圈的八卦消息都要去围观,尽量选择艺术价值高一些的,对应试有帮助。

第二节 美术

在填空题中,美术部分这几年来出的题也不算难,基本上只要对中外美术史上的著名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当代的一些美术热点现象有所了解便可。【考点罗列】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凡·高,《向日葵》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吴道子,“吴带当风”

范宽,《溪山行旅图》

张大千,《爱痕湖》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陈丹青,《西藏组画》

米开朗基罗,《大卫》

王羲之,《兰亭序》【趋势分析】

由上可见,在美术的考试里,考得最多的还是绘画门类,书法和雕塑相对而言较少,至于建筑和园林,基本就没有见过。

在西方美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印象主义时期的作品较多,而中国画则明显在唐宋时期考得多。至于热点部分,当之无愧地要侧重中国的近现代画家,尤其是最近几年作品拍卖频创佳绩的名家名作。热点部分,2009年考试大纲变化后新增了对当代热点考查的知识点,我当时第一感觉就是会考陈丹青,因此当时在红宝书上还特地写了“陈丹青《西藏组画》”七个字,为什么要考陈丹青?因为陈丹青当年的清华辞职一事,影响太大,波延至今,仍时时被论及,这事影响太大,尤其在教育界和艺术界。我们说要考热点,这就是最大的热点,不考这个,其他的还能叫热点么?所以,考生朋友们平时一定要关注现实,要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艺术领域自身的发展变化。说得无功利是为了提高艺术素养,说得有功利是为了考试能拿分。

第三节 戏剧

戏剧部分,这几年的题目也不能说难,只是个别题目在一些原有的参考书上不再能找到,因此觉得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同学们复习的参考书要不断更新,要随着考试的变化而更新,这很重要。【考点罗列】

莎士比亚,《麦克白斯》

贝克特,《等待戈多》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王实甫,《西厢记》

汤显祖,《牡丹亭》

孔尚任,《桃花扇》

评剧,新凤霞,赵丽蓉

黄梅戏,《天仙配》

夏衍,《上海屋檐下》

贺敬之,《白毛女》

曹禺,《雷雨》【趋势分析】

在戏剧方面,西方部分特别侧重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尤其在荒诞派和美国戏剧方面;中国在戏曲部分侧重元曲五大家、南洪北孔以及著名剧种和代表人物,在近现代戏剧史上,特别侧重一些有影响的剧作家,比如夏衍、曹禺、老舍等。

第四节 电影

电影是填空题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年年都不会缺席。这几年来考的名导名作可以说还是比较常规的,不难,只要把中外电影史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记牢即可。【考点罗列】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阿仑·雷乃,《广岛之恋》

伯格曼,《野草莓》

伯格曼,《第七封印》

黑泽明,《影子武士》

格里菲斯,《党同伐异》

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费穆,《小城之春》

谢晋,《天云山传奇》

侯孝贤,《悲情城市》

电影,“视觉暂留”原理【趋势分析】

电影部分的填空题,一般都是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和作品,从这些人物来看,一般考的导演都比较具有文艺性,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很高,娱乐片几乎不考。电影原理和电影史也有所涉及,因此,对电影的了解还是要多一些、广一些,尤其像外国电影史里的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等电影艺术思潮要特别给与重视。

第五节 电视

这两年的填空题开始对电视知识也有所考查,不过,就问题来看,难度不大,属于稍微了解一些电视知识就能答上来的那种。【考点罗列】《一口菜饼子》,第一部电视剧《渴望》,张凯丽、李雪健主演

飞天奖,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趋势分析】

和前面的子门类艺术一样,电视考的也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比如《一口菜饼子》和《渴望》等,考生朋友在复习的时候,不能忽略电视史上的重要作品和重要栏目,比如《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实话实说》《我爱我家》等。

第六节 动画

2009年开始,填空题里还出现了一道动画领域的题目。这说明,同学们在复习的广度上又要拓宽了。【考点罗列】《大闹天宫》,万籁鸣导演,取材于《西游记》的动画片。【趋势分析】

中国动画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都要努力记住,中国动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动画作品也都要记住。比如著名动画艺术家万籁鸣,比如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第七节 文学

以前综合考试【艺术学】的考题中,我们会发现,考得最多的就是文学基础知识,尤其是2004年,几乎全是文学知识。但总体来看,难度也并不总是很大。【考点罗列】

赵崇祚,《花间集》

李渔,《闲情偶寄》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司马光,《资治通鉴》

但丁,《神曲》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趋势分析】

最近几年文学知识的比重降低,其他艺术门类比重加大。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忽略文学知识方面的复习,因为,命题人的出题思路有时候并不完全和考试大纲相一致。

第八节 美学

对美学的关注,一直是综合考试【艺术学】填空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在考查范围内,所以广度相对比较大。【考点罗列】

柏拉图,《理想国》,“摹本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诗学》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趋势分析】

就这几年的题目来看,选的人物都是非常著名的美学家,比如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珊·朗格等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美学的两大巅峰人物,考查他们的著作和理论当然在情理之中,至于为什么在考查当代西方美学人物时要选择苏珊·朗格,我个人揣测,这可能和命题者本身对符号学的兴趣相关。中国美学方面,除了考老子的观点外,特别注重近现代的美学人物,比如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等人。考老子也是必然,这和道家美学比儒家等其他美学观更能把握审美本质是分不开的,到了近现代,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毫无疑问就是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人,尤其朱、宗二人,其美学著作影响了当今中国文艺美学研究者之众,实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考生平时务必要对美学方面的知识做一回顾,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这些重要的人物和作品都有考的可能性。【总结】

纵观这些年的综合考试【艺术学】的填空题,侧重点还是在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美学、文学等方面,而设计、建筑、舞蹈三大块知识从来没有考过。

同学们平时在复习这一块知识的时候,不要指望一次性全都记住这些知识。抓住最重要的人物、最重要的作品,多看多读,是为上策。

第三章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需要考生对一个名词直接进行说明。这种题型要求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除非实在对这个名词不甚了解,那么,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只能多用用“比”、“兴”的手法来撑撑字数。毕竟,名词解释含有极大的主观成分,属于可以发挥的题型之一,写一点是一点,聊胜于无。

综合考试【艺术学】的名词解释一道题4分,一般而言,字数要求150字以内,每道题控制在5分钟完成即可。当然,如果分值相对而言大了的话,比如,艺术硕士考试的名词解释要6分甚至8分一道题,那么,字数和时间都要相应加长一些。

一般而言,名词解释常考的最重要的是艺术门类、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技巧、艺术欣赏心理、美学理论。

第一节 艺术门类

【趋势分析】

名词解释中,考查考生对某一个艺术门类的认识和掌握是最常见的。比如,考协奏曲、肥皂剧等。

就这些年所考的艺术门类来看,一般而言,都不会考大的艺术门类的名词解释,而是偏向于考子门类,比如,他一般不会出“音乐”、“美术”这样的名词解释,而是会直接提问音乐门类下的器乐中的“协奏曲”,或者是美术门类下的绘画中的“壁画”,所以,在复习这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复习得细一点儿,广一点儿。不一定非要死记硬背,但是要做到有个大体认知,然后套用固定的模板去说。【思路】

领域、定义、举例、分析

一般考到艺术门类的名词解释,你不可能就一句话解决问题。一般要从这个门类是哪个领域的,其定义主要是指什么,若有可能,还可以结合例子来说说这个类型,这样显得答题更加丰满。

我们看下面的案例。【案例】

协奏曲(2006年名词解释)

协奏曲为音乐体裁的一种。专指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合奏的器乐套曲。如我们最熟悉的《梁祝》,就是采用奏鸣曲式结构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由小提琴担任主奏乐器,与整个管弦乐团配合,产生了富有对比和烘托的感染效果。另外,在巴洛克时期,产生了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个乐器组,并与整个管弦乐队合奏的形式,是为大协奏曲。大协奏曲的代表作品有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曲风深沉隽永,极富宗教感染力。

上面这道题是2006年综合考试【艺术学】的一道题,你不可能说拿到题目后就一句话: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合奏的器乐套曲,虽然这句话是核心。结合例子来说说这种音乐体裁的类型特征和效果,显得更丰满。【案例】

肥皂剧(2006年名词解释)

肥皂剧(Soap Opera),是美国电视剧的一种类型,是指以家庭问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它主要以家庭主妇为主要观众,以家庭日用品商家为赞助商,以普通家庭生活环境为舞台。肥皂剧是一种连续式的喜剧类节目,通过连绵不断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家庭主题、处理个人的或家庭的关系,在每一集里剧中出现的人物不多。肥皂剧一般都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几个故事在连续的剧集里交织在一起,不像系列剧那样可以独立成篇。肥皂剧的代表作有《达拉斯》、《绝望的主妇》等。【拓展】

其他重要考点如: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电视电影、园林、明清传奇、戏曲程式、摇滚乐、壁画。

第二节 艺术家

【趋势分析】

在名词解释中,艺术家是最常考的内容。中外艺术史上最出名的艺术家、美学家都必须给予最重要的关注。

就这些年所考的艺术门类来看,一般而言,考的都是最顶尖的艺术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刚刚去世的艺术家都比较受重视。比如谢晋、迈克尔·杰克逊,所以,考生务必要关注当前文艺界的一些热点。考到具体一个人物,也不可能就随便一两句话就打发了,可以套用下面模板的几个方面去说。【思路】

国家、领域、流派、作品、风格、地位

考到艺术家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艺术家的国别和领域先给交代一下,是哪个国家的,是做什么的,这很重要,当然也可以稍微说一下生平。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艺术家属于什么流派,有什么作品,风格特点是什么,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些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写出来的。【案例】

毕加索(2006年名词解释)

毕加索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其中,《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毕加索的作品不仅具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风格,同时也汲取了印象派、野兽派的画法,这种多用变形、抽象、象征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新理念。

这是2006年的一道名词解释题,拿到后可以就直接照着西班牙、美术、立体主义、格尔尼卡、变形、象征等几个关键词去组织答案即可。我给你的这个方法,其实不只是答题方法,也是你平时在背名词解释的时候所应当采用的方法。【案例】

伦勃朗(2007年名词解释)

荷兰伟大的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风景画大师。伦勃朗善于抓住对象一瞬间的神情,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时代特征,运用明暗对比和冷暖色调的巧妙结合,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深度感和韵律。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显示了伦勃朗全部艺术的重要特点:人物合乎身份,富有表情,反映了当时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光线的巧妙运用,与构图妥帖的配合,显得主次分明。这种安排人物和运用光线的手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代表作还有《夜巡》《戴金盔的人》《迪安娜》等。【拓展】

其他重要考点如:爱森斯坦、塞尚、谢晋、梅兰芳、李斯特、曹雪芹、曹禺、吴冠中、迈克尔·杰克逊……但凡是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你总得知道他的作品和风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考试中,也出现了不单考某一个艺术家,而是考一个组合的名称这样的情况。比如2009年考了个名词解释“北焦南黄”,这就要注意分开一个一个地解释。

其他组合比如南吴北齐、南黄北齐、南洪北孔、南谢北谢、青藤白阳、颜筋柳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要一个一个记住。

第三节 艺术流派或艺术思潮

【趋势分析】

关于艺术流派或艺术思潮,最近也是考得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考试方向从史开始转向论以后,这一点更加明显。

总结这几年的题目,我们能够发现考的流派或者思潮,都是艺术史上很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唐宋八大家、比如唯美主义,甚至比如艺术硕士(MFA)那里考的荒诞派戏剧。【思路】

时代、国家、领域、代表人物、作品及风格、理论、地位

一个艺术流派或一个艺术思潮的出现,都必然会和当时的时代、社会相互挂钩,所以,在回答这种名词解释时,要注意把时代、国家、领域给写出来。接着,就要把最重要的写出来了,即这个流派或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提出了什么文艺理论的主张,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当然,说到地位,一般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地位,没地位的人物、流派也没必要考了。【案例】

唐宋八大家(2011年名词解释)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丽文风,倡导先秦、汉代普遍使用的古文。在这场文风革新运动中,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篇,如韩愈的《原毁》、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可谓文以明道、词必己出、夹叙夹议、有景有情,均为上乘之作。

答这种题目,很容易流于一般的解释。有同学看到唐宋八大家,就把八个人的名字给写上去就完了,这肯定不可能得满分。你还得把这八个人做了什么、提倡了什么、有什么作品、有什么意义给写出来,才能完全、丰满。【案例】

荒诞派戏剧(2010年艺术硕士MFA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尤奈斯库等人。

贝克特,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荒诞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等待戈多》、《快乐的日子》。

尤奈斯库,法国剧作家,荒诞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秃头歌女》、《犀牛》、《椅子》等。

其他有法国热奈的《女仆》,美国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英国品特的《生日晚会》。

艺术硕士(MFA)在2010年考到了这道题,由于分值比较大,因此要写的也就相对较多。除了写完风格、人物以外,把每个人的作品都介绍一下也是不错的做法。【拓展】

由此拓展,我们还需要注意扬州八怪、建安文学、黑色幽默、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波普艺术、意识流、强力集团、巡回展览画派、大学才子派、达达主义等。

第四节 艺术作品

【趋势分析】

对艺术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因此,艺术作品的考查也是很重要的一块。

其实,对艺术作品的考查,在综合考试【艺术学】里不多见,倒是在艺术硕士(MFA)里有很大比重。但这并不是说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可以不重视艺术作品了,毕竟对作品的了解是一个艺术生功底深浅考量的标准。【思路】

国家、作者、流派、背景、内容、风格、意义

考到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肯定需要先把作品的作者搞清楚,然后说这部作品所归属的时代、流派、产生的背景等外部要素,接着说作品的内容、风格等内部要素。抓住作品的内外两个层次,这道题目也就没问题了。【案例】《黄河大合唱》(2011年名词解释)《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全曲包含《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它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为题材,塑造了坚韧不拔、万众一心、敢于斗争的中华民族精神。整首乐曲气势磅礴、动力十足,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浑然融于一体。用葛兰西的观点来说,这是一部审美和历史结合得非常完美的艺术作品。

答这道题目,不能只把曲作者和词作者写出来就完事,还应当把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本身的题材内容、风格特征给写出来。【案例】

诗经(2004年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诗经》在内容上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雅》分《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在创作上,《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或直说、或比喻、或转言,直接总括了一个先秦理性的审美精神。《诗经》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再现了当时的生存环境、事态人情,其自然、其质朴、其真情,鲜有其他诗集堪与之相提并论。【拓展】

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比如什么《楚辞》《罗生门》《梁祝》《最后的晚餐》《义勇军进行曲》《哈姆雷特》《茶馆》《雷雨》等,其作者、背景、内容、风格、意义都要搞清楚。

第五节 艺术创作技巧

【趋势分析】

这几年的考试中,对艺术创作方面的出题也有所偏爱。尤其是在一些艺术创作的技法上面。纵观这几年所提的艺术创作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不考试,考生也应当作为平时艺术赏析所必备的知识而掌握。【思路】

定义、功能、举例、分析

遇到艺术创作类的名词解释,一般要把这种创作技法的定义说一说,这种技法有什么功能得说一说,若能结合例子来具体阐述一下,会更好。【案例】

留白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无论文学、绘画还是音乐,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对此手法特别重视,所谓“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以留白所产生的视觉空间或者听觉空间,正是激发读者想象的重要基础,而这种想象产生之境界,又恰是中国古典美学最高追求——意境——产生的必需路径。我们看人称“马一角”的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但见一叶扁舟一渔翁,其它全无。整幅画虽实无一丝山水,却通过这种空间留白,让人顿觉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形上无水,心中有水,这种虚实相生的留白技法所营造的意境,不正是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的“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的终极追求么?

留白是什么,这里除了把定义说一说,还结合了马远的作品来谈谈自己对留白的理解。堪称绝妙。【拓展】

其他重要考点如象征、赋比兴、蒙太奇、长镜头、节奏、三一律等,都是在各门类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都得记住运用。

第六节 艺术欣赏心理

【趋势分析】

艺术欣赏环节里,倒是有很多可以出名词解释的点,事实上,也出过这方面的名词解释。尤其在艺术接受的心理活动方面,特别值得注意。【思路】

定义、特点、举例、分析

一般来说,考到艺术欣赏心理活动方面的名词解释,需要注意把定义和特点说说,结合例子稍作分析即可。【案例】

通感

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审美的情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便有一段关于通感修辞的精妙佳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把清香通感而成歌声,嗅觉和听觉之间所形成的联觉效应不仅大大增加了审美主体的感官体验,也在叙述措辞上给读者一种陌生化的美感。

上面这个答案,就把通感自身一解释,再结合例子稍微分析了一下,显得很饱满。当然,结合例子不一定非要都用同样的例子去说,其他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中“晨钟云外湿”,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里有“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一说,这也可以表明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这些文艺现象平时只要稍作留意、回味,便可运用至考试上去。【拓展】

其他重要知识点也需要注意,比如: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顿悟、共鸣、净化、移情、余味、内模仿。

第七节 美学理论

【趋势分析】

中外美学史上的很多美学家,提出过很多著名的美学理论,而对这些美学理论的考查,不仅在大题目中多有体现,在名词解释中也是一个常考的重点。【思路】

提出者、内容、分析、评价

一般遇到这种美学理论的名词解释,先可以把该理论或者观点的提出者给说一说,接着说说这个理论或观点的内容是什么,在分析之后,给一个评价即可。【案例】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关于文艺作品之社会功能的美学观点。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观”指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怨”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

孔子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把这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统一了起来。这表明,在孔子看来,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感性的活动,同时包含有理性的内容;它也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它也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同时是主动的抒发;它不单纯是个人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如此来看,孔子对艺术功能的这番理解是全面、深刻的。

这道题目中,最重要的答案是中间那一段,即把兴观群怨四个字的意思给具体解释出来的那一段。头尾的说明,当然使得答案显得更加饱满。【案例】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出自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贝尔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作为形式论者,贝尔以此观点为后期印象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马蒂斯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作了极力的辩护。可以说,贝尔这个观点直接奠定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石。同时,这种形式论之观点也导致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潮一度泛滥。【拓展】

其他重要知识点如:美是理念、美是生活、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意境。

第四章 论述题、简答题

写作,尤其是艺术类文论的写作,是对宇宙的静思,是对生命的体悟,是对自我的认识,是对他人的言说。

艺术文论写作,未必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会用到,但是对于艺术类考生来说,却是一种尽可能要学会掌握的能力。在提高对艺术现象的认知和掌握的能力上,在加强艺术学思维能力上,艺术文论写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艺术文论写作一般是在论述题和简答题的考试中进行考查,它隶属于论说文——要求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体。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这种文体,旨在考察考生的认识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题掌控能力等。所谓“诗无达诂”,这种写作,考的是学生个体的见解、主张,因此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此,我特别不提倡一种做法,那就是拿着一个固定的答案在那里死背,艺术本来就要求自己要有独立的见解,艺术学考试也是为了让考生把这种独立的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为的就是追求差异性,现在若只是靠着背答案而写,其实是在反差异性而追求共同性,而且是一点自我血痕都没有的共同性,是艺术之大忌。

在艺术文论写作考试的答题中,虽然要受到诸如时间、篇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考生依旧可以,也应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深刻的抽象力并物化成自家风格的文章。可以说,艺术综合这门考试的成绩好不好,关键就在论述题和简答题的写作上。在某种程度上,简答题的答题要求可看作是在论述题上的精简,所以这里都一并划归入论述题来阐述。【答题要求】

论述题要求考生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给予相应的论述,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论述有力、文采丰满。我一直以为:论述题的答案在整体上看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当于一个小型论文;从局部看又要充满亮点,文中须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要讲究篇章布局、逻辑顺序等结构形式。因此,我的建议是写出带有学术味的杂文风格为妙,既有论的气势,也有说的潇洒。

在字数要求上,一般一道30分的论述题可以写到1000至1200字,占时35分钟;而一道20分的简答题可以写到800至1000字,占时25分钟。当然,具体写作字数和时间分配,应当视当时的试卷构成而定。【评分标准】

关于艺术综合考试的评分标准,一般而言,采取的是客观题固定答案,主观题不设参考答案的做法。

主观题不设参考答案,要求考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抒发不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艺术最怕的就是走别人走过的道路,那是平庸、无才的体现。因此,答案最忌讳相似,甚至雷同。所以,我在这里有必要再一次郑重地告诉同学们,即使看了本书的答案,也不要背下来原封不动的照搬,因为,那样只会让你走上雷同的不归路。

主观题有自己的评分标准,一般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然后按档次评分。以一道30分的论述题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五档:

第一档次:26-30分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述精辟,字迹优美,行文流畅,文采丰满。

第二档次:21-25分

中心明确、结构较为完整,逻辑层次比较清晰,文从字顺。

第三档次:16-20分

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比较通顺,有少量语病和错别字。

第四档次:11-15分

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层次不甚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较多语病、错别字。

第五档次:0-10分

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思维不清,语句严重不通。书写字迹潦草混乱。

接下来就具体地说一说,拿到一道大题目之后,我们该怎么样来做。

第一节 审题

首先就是审题,这需要同学们看懂题目,知道它问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即对该问题所要解答的对象要有具体明确的认识。考生是否能够理解题意,和提问方式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提出问题的方式可能是直接问,也有可能给个现象,让你结合实例分析这个现象,当然更常见的是出一段某人说过的话,这种观点分析型要求更高,要求考生对这段话先做理解,再抓住题眼。

接着说提问模式。这些年来,考试中提出问题的方式一般都有模式可循。一般而言,艺术综合考试的论述题出题方式基本上有这么五种:直接提问型、论点分析型、举例说明型、现象分析型、材料分析型。

1.直接提问型

直接提问型,一般就是题目中直接把要问的问题一览无余地展现给你,要求你直接进行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比较简单,它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我们看2008年的一道简答题:

你怎样看待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这题难不难?当然不难。它的特点就是“问得简单,答得直接”。题目直接要求你说说继承和创新,那么最直接简单的一种答题就是:先说说艺术创作中继承前人的重要性;再说说艺术创作中创新的重要性;最后可以谈谈继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

一般而言,直接提问型的答题思路是:论点+论据(引证或例证)+主观评论。

2.论点分析型

论点分析题,是近年来最常见的题型。题目给出某个艺术家或文艺理论家的一个论点,然后要求你去分析它。我们看2009年的第一道简答题:

卡西尔《人论》写道:“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意义和他们的道德生命,他还必须给他的感情以外形。……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这样讲是不是有“形式至上”的倾向,试作分析。

这道题就要求考生看懂卡西尔所论述之意思,然后就形式与内容之关系做一简答。若事先知道卡西尔关于“艺术乃是人的生命外化而成的感性符号形式”的观点,便不难理解这道题的意思了。

论点分析题的开头要求考生对题中的论点直接进行正面回应。答题者的观点可以多样化,可以主观化,但要求做到叙述精美,不可糙话连篇。这里给一个开头段的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作为象征符号学的代表人物,卡西尔这段话恰恰点出了艺术作品中意义所指层和符号能指层之间的紧密结合关系。一来生命和符号是二而为一的,二来生命的外在物化必须以符号外形展现。所以,卡西尔所说的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不应该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形式至上”,而应该深层次地看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以及形式作为内容感人所必备的中间途径。

这种题目的出现,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复习的时候,要多多关注中西方文艺理论里的著名学者所持的论点,一来可以直接理解考题,二来也可以作为答题时的论据。

一般而言,论点分析型的答题思路是:论点描述+论点分析+主观评价。

3.举例说明型

举例说明题,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考法。这种题目最鲜明的特点便是给出一个观点,让你举例来证明。我们看2009年的第二道简答题:

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举例说明题,题中已经给定了一个观点:社会的凋敝衰零反而成为艺术创作的丰富题材之源。你就举例说这个观点,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艺、盛唐转衰时的中国文艺、北宋南宋之交的宋词、嵇康风流、李煜落寞、杜甫深沉、稼轩悲讴……这些例子都能举。反正要说的就是一个中心点——苦难的岁月,繁荣的文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采用例证法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一个泥潭,就是追求铺天盖地地堆砌例子,而缺乏实在的对例子和观点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这势必导致文章流于空泛,没有深度,此为大忌。因此,同学们平时练习例证法的时候,务必要学会用具体化的例子去分析论点。

一般而言,举例说明型的答题思路是:论点+例子+例子分析+主观评价。

4.现象分析型

现象分析题,顾名思义,就是列出一个现象,要求同学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2011年的最后两道论述题就是这种类型:

美国3D大片《阿凡达》创造了全球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引发了全球电影对3D技术的热烈追逐,这一势头并影响到了其他艺术领域,请你就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创作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领域出现了快餐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更有人批评这是社会文化生态的“污染”,请你结合具体实例,就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一般而言,现象分析型会侧重当前的艺术前沿问题,比如新媒体技术、艺术商品化、文化产业、艺术的雅俗问题、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艺术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所以,同学们平时必须对艺术学的前沿热点有所关注,防止考试时碰到盲区。

一般而言,现象分析型的答题思路是:论点+例子+例子分析+主观评价。

5.材料分析型

材料分析题,就是摘选出一段作品,请你对这个作品进行理论的分析。这种题型可以直接考查考生们的材料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题型。2005年的《湖心亭看雪》之短文分析就是此类:

要求:从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出发,重点赏析艺术刻画的精妙之处;表述力求精炼,不必面面俱到,长篇大论。《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本文非常优美,意蕴无穷,用来考查考生对意境的理解,最好不过,只可惜这种题型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再次出现,基本也是以文学为主,因为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有各自的专业术语体系,对各门类艺术考生来说,任选哪一门都有所不公。因此,出文学分析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是中国人,也学了那么多年中文,而文学基本性之重要也毋庸多言,从公平角度而言,当然是文学的概率居高。

遇到文学作品分析题,一般需要将作者及其社会背景说出,将文章大意说出,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分析文章,或者是叙述之精妙、或者是内容之高格、或者是神韵之飘逸,又或者是时代之映射,按照韦勒克的方法,这些都无外乎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两大层面。最后给出一个富有新颖独到、溢满骚情的评价,来一个优美的结尾。

当然,材料分析题也并不只是局限于文学作品领域,还有一类内容很可能考到,这就是美学理论著作的材料分析。命题人也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美学著作中摘出一段某大师的话,然后让你分析。比如从莱辛的《拉奥孔》里摘一段关于拉奥孔之雕塑与诗歌之间形式差别的一段材料,然后请你分析,那么同学们就得从艺术传达目的和其传达媒介特质的关系去谈。当然,我一直以为,考试如果能这么出题,那才是真正考同学阅读文献的能力。

一般而言,材料分析型的答题思路是:作者+背景+大意+分析+评价。

第二节 谋篇

审题完了之后,就要开始谋篇了。谋篇也就是布局,或说搭架子、列提纲,如果记忆力有限,不能在脑子里列提纲,那么最好在草稿纸上列个提纲。列提纲有助于框架体系的搭建,有助于中心思想以及各分论点的明确,不至于跑题。它最后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一、确定整篇文章分成几个分论点来分析。

二、各段落、各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之间要有一个逻辑思路。

三、这几个分论点,哪个详说,哪个略说。

四、每一个分论点的段落怎样去阐明,提出一些什么论点,运用一些什么论据。

谋篇的优劣在文章的结构中可以得到具体的验证。结构就是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指的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安排,它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为读者所接受。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展得开,评论就会层次分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反之则层次紊乱,线索不清,中心论点得不到有力的证明。

一般来说,整个文章的谋篇,应该由标题、引论、正论、结论几个部分构成。标题要求直接点出论述的中心,引论要求提出总观点,正论一般由两到三个分论点组成,结语要求呼应总观点,下面具体说说这几个方面。

1.标题

所谓“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实际上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好的标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具体化,务必要题文相符、贴切,让人叫得响、记得住。我们看2005年的一道论述题:

谈谈你对法国的文学家J·里卡尔杜说:“古典小说是对冒险的叙事,现代小说是对叙事的冒险”之说的理解。(从你自己的阅读或艺术欣赏经验出发,举例可以不限于小说。)

2005年这道题出的水平非常高,尽管问的是西方文艺中从重内容到重形式的发展流变,但是问法却非常高明,用的是法国新小说提倡者里卡尔杜的一句话。很多人没能看明白问题的意思,就直接中镖了。像这种40分的论述题,你若能加上一个标题,标识有一个中心论点,就显得言之有意,判卷者一眼就能看出你要说什么,那岂非善哉?而你的标题又取得切合题意,同时具有形式意味美感,那岂非妙到毫巅?

这里可以先看一些同学们取的标题:

冒险的叙事和叙事的冒险

小说的前世今生

古往今来的冒险与叙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菊与刀——古典的内容与现代的形式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艺术的沉淀与不羁

艺术古今的轮回

夹着艺术奔跑

黑格尔与克罗奇的辩论

当汤显祖遇上约翰·凯奇

肉与灵

上面的标题基本都有缺陷,要么是含混不清、要么是范围太大、要么是想得太偏。看看下面这个标题:“说什么”和“怎么说”——谈西方文艺从所指到能指的变迁

这个标题简短有力,直接扣住里卡尔杜说的话,同时又阐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形式上,说什么与怎么说都为三个字的一个词组,且都有一个“说”字相同,充满了协和美感,从说什么到怎么说又有一种递进的美感,整个标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优美的。用这样一个标题,一来能够表明你看懂了题意,二来突出了你要论述的中心,三来优美的标题给判卷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可以说,一旦有了明确的标题和严谨的结构,这篇论文就完成了一半。

总之,给文章写标题时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立意要高、观点要明、文采要美。而使标题显得富有文采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个:修辞法、诗词法、成语法、俗语法、象征法、悬念法、幽默法。

2.引论

所谓“万事开头难”,引论是文章的开头,是整篇文章提纲挈领的部分,主要担负着提出观点的作用,是全文的统率。引论给读者鲜明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文章的最终效果。

引论部分要求形式上要吸引人,内容上要直接总述你的观点。一般而言,开头有以下四种方法:

A.开门见山法:一般是问题直接问,你就直接回答。如此,开宗明义,点明题旨,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显得比较好。

B.解释说明法:一般是拿一个名人的一段话提问,让你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看法。要求先说明一下你对这段话的看法、观点,然后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进入论述。

C.引用开头法:提炼问题的核心,引用名人名言、经典著作中的话语来开头。

D.文言开头法:引用文言文来开头。

3.正论

正论是文章里展开论证说理的部分。谋篇布局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正论部分的问题。正论部分的谋篇,关键在于要体现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即各个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起承转合”,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切忌平淡庸俗,务必力求波澜起伏,变化有致。一般而言,正论部分的各个分论点在布局时常常会使用以下几种基本的论证结构:

A.并列式:先提出总论点,然后排列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该方法条分缕析,严密周详,便于把道理说清楚。一般常用“首先、其次、再次”;或者用阿拉伯数字“1、2、3”的标记分开各个分论点。

B.递进式。提出总论点后,要求逐层分析,或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把道理阐述得比较完整深刻。一般的递进方式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一个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所反映的内在本质是什么、怎么去解决”。

答题的阐述内容一般都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环节来展开,“是什么”部分主要说的是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为什么”部分主要说的是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怎么办”主要说的是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答题中,一般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三个环节其中的几个来具体作答。

C.转折式。提出论点,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进行论述。常见的转折方式为“先说积极的一面……再说消极的一面……”从正反两面说理,能够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D.对比式。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常见的对比方式如“中国……美国……由此可见,应当……”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点或矛盾可以在比较中间阐述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单独的段落里,务必要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一般段落第一句最好把自己的观点亮明。一般分论点的段落按照“论点+引证+例证+分析例子+论点总结”或者“论点+例证+分析例子+引证+论点”的顺序进行。论点可以是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文艺理论家或者艺术家的论点。例证里的例子最好用艺术史里的比较出名的具体例子。

4.结论

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也是文章思想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尾要求总结观点,主题再现,一定要在总括全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挥,既要总括全文,又要韵味无穷。

写好评论的结尾一定要注意三条:一是结尾与标题和开头一样都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要照应全文,要首尾呼应;二是必须用心写作,不落俗套,避免空话套话,尽可能写得生动一些;三是因文而异,有些评论言尽意止,就不必画蛇添足;有的评论开头提出了问题,结尾应有所交代;有的评论是驳论,结尾就不宜用号召式,应采用贬斥式等。

一般而言,结尾可以用如下方法:

A.精辟概括法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总括全文、高于全文的作用。常见的说法是“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B.名人名言法

引用名人的一段名言,作为佐证,可以显得力度更深刻一些。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谈及冷热媒介时认为:“……”

法国艺术学者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认为:“……”

C.诗词文言法

引用诗词文言结尾,隽永含蓄,回味无穷,给读者以较多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比如说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艺术可以进行大众传播时用这么一句:

所以说,正是传媒的发展才使得艺术的平民转向成为可能。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然也。

感觉是不是更有意味一些?

D.名著名篇法

引用名著名篇里的经典段落,也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动容。比如说新媒体对艺术的影响,先说了好的一面,又说了消极的一面,最后结尾,可以用如此结尾:

恰如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诚如是。

很多同学学了这一招后,喜欢在所有的题目后面都加一个“诚如是”,这个需要忌讳。学到了一招,就想通吃,这种投机的做法我不赞成。

第三节 行文

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潇洒,结尾要飘逸,正文要沧桑。这就要我们用对生命的体悟去书写,要用书写去传达对生命的体悟。在对整个文章进行了谋篇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要注意行文了。有那么几点必须注意:

1.卷面形式

卷面形式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字迹清晰,杜绝错别字。好的字迹绝对会给自己带来不少优势,因为“看着舒服”会影响阅卷者的心情,而心情舒畅与否又直接影响着最后的得分,所以这里奉劝诸位,凡有写字潦草不清者,务必要改正,不求练过硬笔书法,至少要看得清楚,我常和同学们开玩笑说:“字儿丑不要紧,但起码得丑得清秀一点儿。”丑得清秀,是对字迹要求的下限,有的同学单个字儿很好看,龙飞凤舞的,合在一起一看,不行,根本看不清楚。所以,字迹清晰,是最起码的交流条件。

卷面要整洁,不要涂涂塌塌。这是说的整个卷面要追求整洁美观,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用修改液,那个太耗时间,须知,考试时间最为宝贵。为了省事儿,只能用笔把字儿涂掉,但是务必注意,偶尔有涂改可以,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实在影响读者心情。

卷面形式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要用笔在答题内容上画个圈,然后用一个箭头拉走,插到前文的一段中去。这很忌讳,说明你在动手写作前根本就没有好好列提纲,自己写了前面都不知道后面要写什么。

2.答题风格

避免答题的政治化、假大空。我们有同学喜欢把考政治理论那门课的思维带到回答艺术问题中来,千篇一律的生搬硬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之类的话,当真是俗不可耐。

避免语词的滥俗撞车。低水平重复,也是答题中常见的一个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之类的提法几乎都被用滥了。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例子、名言一定要开拓新的,即使是我写的红宝书,也不能原搬照抄。记住,和别人一样是没有见解的表现,是一种耻辱。让你一天看五遍《阿凡达》,连续看一个礼拜,你会不会吐?那么阅卷老师没有白天黑夜地辛劳阅卷,看到的论述题的答案竟然还一模一样,你让他情何以堪?

增加学术味。我经常要求同学们在大题目写作上最好能写出“充满学术味儿的杂文”风格,要有学理支撑,要有审美意蕴,要有批判精神。这就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用滥俗的词,而要用高阶的带有学术味儿的词语。比如欣赏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观照、审美理想、审美兴味”等词语来表达,是不是更有意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们用“能指、所指、符号、意义、编码、解码”等词语来表达,是不是更有意味?艺术作品的本体我们是否可以用“有意味的形式、有意义的结构、生命情感的符号显现”等词语去表达?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是不是可以用“视觉的饕餮盛宴、大众的集体狂欢”或者“能指的狂欢,所指的消隐”去表达?总之,同学们平时练习写作的时候,务必要提炼文字,多多总结和补充,不是说随便写一个就完事,好的文章需要千锤百炼,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更需要平日里潜移默化地训练。

增加亲近性。写作要充满人情味,要让读者看了觉得很亲近,觉得正在和你进行交流,这样能够获得好感。说话的姿态要摆正,位置要高远、语气要平和,既不能狂妄无知、又不能妄自菲薄,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对要拿高分的同学来说,务必要好好体味这番话。比如文中有个人观点,可直接就用“笔者认为”、“我个人以为”、“先说、再说、最后说”……这是一种交流的模式,同时,阅卷者还会觉得你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你这个想法可能是引用别人的。

3.论证方法

说了一个观点后,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以让读者接受呢?那就需要论证。一般论证的方法里最常见的便是引证法和例证法。

A.引证法

引证法,又称引用论证法,是指引用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艺批评家或者文艺经典名著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证法用世所公认的思想家、学术大师的权威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要求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一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明引的例子比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这正好点明了同一个读者在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会出现差别的原因。

暗引的例子比如:

所谓“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境所具有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这种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感觉。

前者直接说出了引用话语来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后者却没有明说此话来自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

采用引证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即所引言论、事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比如,在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我们有的同学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法国的文学家J·里卡尔杜说:“古典小说是对冒险的叙事,现代小说是对叙事的冒险。”现代小说正是对古典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

的确,现代小说是在对古典小说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但问题在于,里卡尔杜的这句话并非是为了说明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是为了揭示出西方文艺从重内容往重形式发展的趋势。因此,这里虽然采用了引证法,却并没有起到引证的效果,反而有生拉硬扯之嫌。

B.例证法

例证法,又称举例论证法,是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用具体实在的艺术史例子来证明自己所说的论点,不仅会显得论证力度深刻,在整体阅读上也会给读者以充实、有趣的感受。我们看这么一段论述:

当然,艺术与经济的关系也并非就一定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有各自的独立性,事实上,艺术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也是常有。19世纪俄国由于农奴制的束缚,经济非常落后,但是文艺却相当繁荣:文学上有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死魂灵》,契诃夫的《变色龙》《套中人》;文学理论上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怎么办?》;音乐上出现了柴可夫斯基、强力集团等著名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美术上有列宾、列维坦、苏里科夫等人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舞蹈上有《天鹅湖》《睡美人》等大型古典芭蕾。整个俄国的文化艺术完全和当时的经济发展不成正比。

这里,先提出论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并不一定成正比,接着举19世纪中期以后的俄国文艺界的例子来说明“经济不发达”和“艺术却繁荣”这两个现象的同时并存,并由此论证了艺术和经济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的论点,是一种比较常规的举例论证法。

采用例证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即论证务必要充实。文艺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从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中发现美的感受,在论证时,要求同学们使用实在的、具体的论据,少用假大空的话语。

比如一个考生在写新技术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时候,有一段这么写到:

……正是因为《变形金刚2》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从而吸引了观众,这样就使得该片在上映之后激起了又一轮票房的新高。……

这个论据明显太过空泛,作者对《变形金刚2》的作品不甚了解,仅仅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我的意见是进行三个变动:用具体的科技名词来替代“高科技”三个字;“吸引了受众”改成一段具体的描述性语言;“票房的新高”后面加上一个翔实的数据用以佐证。看下文:

……《变形金刚2》所运用的世界顶级三维建模软件Autodesk Maya,使得变形金刚们具有了拟人化的生命力;而用于高速合成、高级图形和客户驱动的交互设计的终极视觉特效系统Autodesk Inferno,则能够为制作者提供一个交互式的三维合成环境以及用于视频、HDTV、2K和4K后期剪辑制作,这些技术完美地运用于山姆和米凯拉在村庄和神殿里被霸天虎追逐的爆炸场景之中。顶级的CG技术成功创造出了大量的数字特效,给受众造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这终于使得《变形金刚2》在上映之后不断激起票房新高,根据国外媒体报道,该片上映10天后在全球范围内总票房已经高达5.089亿美元。

如此一改,论据翔实、专业,论证自然让人信服。

C.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本也可属引证法下的一种子类型,但是由于作品分析法在文艺美学中所运用的重要性和频繁性,这里拿出来单说。

我们看下面这段论述:

审美主体个人的人生体验之变化会影响其对同一物的审美心态。这一点,宋朝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表现得很是明确: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该词分片奇巧,不同于上下阙分成两部分的传统做法,而是贯通合一,在最后一句形成转折,这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之布局类似。作者选取了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做的同一件事情——听雨,虽然这种审美活动是一样的,但少年不识愁滋味,听雨琴瑟更相合;壮年却有离别苦,听雨只觉人自凄;老年万事东流水,听雨方显心境高。因此,由于个人当时际遇之不同,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上面这段论述就是一段比较好的作品分析法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举出作品之后,不能就立刻煞了尾,而是要紧跟着对作品再扣着论点进行一下分析。

D.数据法

数据论证法,是指运用相关机构所发布的行业调查和报告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的使用会使得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比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03亿。新媒体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公民的网络化和网络的公民化将成为社会的一个新特征。

数据法一般要求采用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可信度才高,而非随便拿一个数据便上来说事儿,这是大忌。

E.体验法

一般来说,阅卷者特别看重考生的个人看法,因此,在论述某个问题的时候,若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显得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由于每个人的体验经历不同,这里就不再多说。

上述的方法,平时多多练习,在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而不至头晕眼花无所适从。

4.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好的修辞能增文采、能添意趣,能赏心、能悦目。

在我们艺术文论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比喻、移情、双关、设问、反问等。

A.对偶

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论述“形式和内容”一题时用如下的论述: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

或者是:

形式上必须笔法精研,才能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内容上必须情深意厚,才能神聚毫端而天趣自在。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B.排比

排比,是指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我在答2006年“艺术与时代关系”这道题时,就用了一个非常优美的超大排比来叙述中国艺术美学的历史精神:

远古的图腾崇拜、殷周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文人自觉、盛唐的燕乐之音、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世俗文艺……

看这个排比修辞,用了一连排偏正式的词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从远古到明清,期间跨越了图腾、工艺、音乐、绘画、小说等等各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就像一幅中国古代艺术画卷一般轻轻地展开在阅卷者的眼前,那种久远的感动、那种世事的沧桑、那种审美的意蕴,读者能不为之感动么?因此,当你要强烈证明自己论点时,最好用排比论证。

C.比喻

比喻,是指使用一事物来比作另一具有相似特点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如:

视觉的饕餮盛宴,大众的集体狂欢。

这里,把视觉文化的丰富比作饕餮盛宴,非常生动。

比喻修辞的作用一般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D.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创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比如:

我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我泣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这里,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主观的感情移到大地山河、风云花鸟身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E.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比如:

在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感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

这里,就是利用金和斤的同音,使得语言表达得深意无穷、耐人寻味、印象深刻。

F.设问

设问,是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谈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时,我有这么一段论述:

西方人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可以理解。我们中国人可以吗?我个人明确提出:不可以。

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明显地传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G.反问

反问,是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具体表现为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谈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时,我在论述完中国人不能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后,接着又论述道:

试问,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法国人学习二胡吗?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美国人学习中文吗?

反问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当然,文论写作远不止以上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可以平时自己进行总结和锻炼,争取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第二编 历年真题

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4分)

1.“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是( )( )( )( )。

2.杜甫的“三吏三别”中,“三吏”分别是( )( )( )。

3.元曲四大家指( )( )( )( )。

4.明代短篇小说集“三言”的编者是( ),“二拍”的作者是( )。

5.《人间喜剧》的作者是法国( )。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 )。

7.《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

8.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分别是( )( )( )( )。

9.丹纳《艺术哲学》提出:( )( )( )是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

10.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

二、名词解释(任选六词,每词6分,共36分)

诗经 建安文学 阿Q正传 蒙太奇 混合拍子 赋格 颜筋柳骨 扬州八怪

三、论述(任选两题,每题45分,共90分)

1.任选一艺术门类为例,试论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

2.艺术中是否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谈谈你对有关情形的看法(举例不限艺术门类)。

3.传播媒介的变革对艺术发展有何影响,结合自己报考的专业试作论述。

要求:(1)谈“艺术”不必包罗万象,举自己熟悉的门类即可;(2)认识上不要人云亦云,应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真实感受,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3)密切联系作品实际,立论切忌空泛;(4)思路清晰,表述流畅。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说明:本卷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各专业(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生都做,共90分;第二部分,各专业考生分别选做自己专业的试题(跨专业做题不给分),共60分。两部分共计150分。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大音希声”之说出自________一书。

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________。

3.法国丹纳________一书认为影响文艺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是种族、时代和环境。

4.《拍案惊奇》编著者是________。

5.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是五代赵崇祚所编________。

6.小说《百年孤独》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________。

7.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作曲者是________。

8.宋代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作者是________。

9.明传奇《牡丹亭》作者是________。

10.前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导演是________。

二、简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写意

2.有意味的形式

3.象征

4.通感

三、短文分析(20分)

要求:从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出发,重点赏析艺术刻画的精妙之处;表述力求精炼,不必面面俱到,长篇大论。《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论述(40分)

谈谈你对法国的文学家J·里卡尔杜说:“古典小说是对冒险的叙事,现代小说是对叙事的冒险”之说的理解。(从你自己的阅读或艺术欣赏经验出发,举例可以不限于小说。)

第二部分(共60分)

音乐学考生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谈谈原创音乐和原生态音乐的异同。

2.是否当代青年接受西方音乐比接受中国传统音乐容易?为什么?

3.为什么谭盾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会引起争论?你认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设计艺术学考生在下列前两题中任选一题,第三题必答(每题30分,共60分)

1.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杜尚的《有胡子的蒙娜丽莎》通过这两幅名作,谈谈你对现当代艺术的认识和观点

2.根据雅典奥运会标志、北京奥运会标志,谈谈标志设计的审美。(如果能默画出二枚标志,适当加分)

3.蔡元培先生曾提倡“美育兴国”,那么今天呢?(自拟标题,论证自己的观点)

戏剧戏曲学考生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明传奇的体制特征。

2.试论《茶馆》的结构。

3.试论戏曲现代戏。

电影学考生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

2.论述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及其理论主张。

3.论述法国“左岸派”电影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生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虚构”问题。

2.试论音乐电视的审美特征。

3.试评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贝多芬的代表作第五交响曲又被称作“________”交响曲。

2.李清照词《声声慢》:________,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________在其《理想国》中认为:艺术是“理式”的摹本的摹本。

4.雕塑《大卫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________的代表性作品。

5.《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画家________。

6.话剧《上海屋檐下》的剧作者是________。

7.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________》。

8.20世纪40年代费穆的电影代表作是《________》。

9.影片《广岛之恋》的导演是________。

10.《艺术问题》是美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二、简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毕加索

2.协奏曲

3.兴、观、群、怨

4.肥皂剧

5.空间艺术

三、简述(每题20,共60分)

1.谈谈你对“审美距离”的理解。

2.你怎样看“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3.你怎样理解艺术生产与传播中“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四、论述(每题30,共60分)

1.如何理解“美是形象的真理”?

2.请结合你所熟悉的艺术个案或现象,就当前中国艺术文化(如音乐、舞蹈、电影、电视艺术、美术、设计艺术等)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可就某一门类艺术来说,也可综合阐述。)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名画《向日葵》是荷兰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画风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唐代画家是________。

3.我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胡代表作________。

4.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音乐家________的代表作。

5.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是________。

6.《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家________的作品。

7.我国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导演是________。

8.影片《野草莓》是瑞典导演________的代表作。

9.1958年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是《________》。

10.《悲剧心理学》是我国美学家________的早期代表作。

二、简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赋、比、兴

2.爱森斯坦

3.明清传奇

4.伦勃朗

5.节奏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简析这两种说法的关系。

2.舒曼说:“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的相通现象。

3.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略论文化素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应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2.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现代媒介传播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___。

2.《人间词话》的作者是________。

3.亚里士多德有文艺理论著作________。

4.长诗《神曲》的作者________。

5.戏剧《麦克白斯》的作者是________。

6.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是________。

7.王实甫的元杂剧名作是________。

8.《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________。

9.油画《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________。

10.电影《影子武士》的导演是________。

二、简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戏曲程式

2.塞尚

3.园林

4.视觉艺术

5.电视电影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试析艺术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

2.你怎样看待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3.舒曼说:“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的相通现象。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请论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2.罗丹曾就自己的雕塑作品《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说道:“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试析美、丑在艺术创作中的互相转化。

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油画作品《西藏组画》是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1927年美国电影《________》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3.1947年,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发表了代表作《________》。

4.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十九世纪捷克作曲家________的代表作。

5.2007年7月曾创作《第七封印》等名作的瑞典著名电影导演________去世。

6.凭借电影《卧虎藏龙》的配乐,第一位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华人音乐作曲家是________。

7.杜丽娘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________》中的主要人物。

8.20世纪60年代由万籁鸣导演,取材于《西游记》的动画片是________。

9.1990年,由王朔原著,鲁晓威导演,李雪健、张凯丽等主演的电视剧《________》轰动一时,成为国产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10.《美学散步》是我国著名美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二、简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留白

2.谢晋

3.“北焦南黄”

4.波普艺术

5.摇滚乐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卡西尔《人论》写道:“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意义和他们的道德生命,他还必须给他的感情以外形。……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这样讲是不是有“形式至上”的倾向,试作分析。

2.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3.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艺术作品中的“丑”为何能够具有审美意义。

2.结合你报考的专业,试谈新的技术手段(包括新材料、新工具、新媒介等)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剧作家________的代表性作品。

2.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成为一代经典,其中执笔者分别是________和丁毅。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_____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中华书法第一帖”。

4.1907年,西班牙著名画家________________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亚威农少女》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5.《威廉·退尔》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________的代表作。

6.20世纪初形成于唐山的剧种是________,其表演艺术家有新凤霞、赵丽蓉等。

7.________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被评论家誉为是“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8.世界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党同伐异》的导演是________。

9.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是“________”,它创办于1980年,1981年开始评奖。

10.美学名著《中国艺术精神》的著者是我国当代美学家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壁画

2.诗无达诂

3.《国际歌》

4.梅兰芳

5.宝莱坞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你如何理解“题材决定论”和“题材无差别论”?

2.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说,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你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3.叶燮在《原诗》中提出,艺术家的创造动力可以分为“才、胆、识、力”四种要素,你对此作何理解?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析艺术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并举例分析两种趋向在当今艺术创作中的体现(艺术门类任选)。

2.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有人说:“越是西方的,越是世界的”。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电影是根据“________”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记录影像(以及声音),并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技术。

2.________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其代表作品有《天仙配》等。

3.波兰作曲家、钢琴家________被誉为“钢琴诗人”,其代表作有《钢琴协奏曲》等。

4.20世纪国画大师________的代表作《爱痕湖》于2010年5月17日以1.008亿元人民币天价成交,创造了中国近代书画市场价格首次超亿元的里程碑。

5.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油画肖像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________的三大杰作。

6.粉碎“四人帮”后被广泛传唱的《祝酒歌》的曲作者是人民音乐家________。

7.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________》,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

8.流行音乐之王________的音乐曲风完美地融合了黑人节奏蓝调与白人摇滚的独特的MJ乐风,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让无数明星效仿。

9.1982年,3集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是根据________的同名话剧改编的。

10.《〈红楼梦〉评论》是著名国学大师________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巧若拙

2.唐宋八大家

3.唯美主义

4.长镜头

5.黄河大合唱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在艺术史上,常常一部经典作品在刚出现时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而在若干年以后才引起轰动。请结合实例,简单分析这一现象。

2.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3.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美国3D大片《阿凡达》创造了全球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引发了全球电影对3D技术的热烈追逐,这一势头并影响到了其他艺术领域,请你就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创作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理解。

2.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领域出现了快餐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更有人批评这是社会文化生态的“污染”,请你结合具体实例,就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第三编 真题解析

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解析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4分)

1.“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是( )( )( )( )。【参考答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杜甫的“三吏三别”中,“三吏”分别是( )( )( )。【参考答案】《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元曲四大家指( )( )( )( )。【参考答案】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4.明代短篇小说集“三言”的编者是( ),“二拍”的作者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