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4:16:4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古代的信息传播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手段

1非语言文字(1)图画

图画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其形式有岩画,壁画等。(2)记号

记号是另一种古老的信息传播媒介,包括封树、堆石、刻符、结绳等各种形式。(3)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即体语,是指人经由脸部表情、眼球移动、身体姿势、语调高低、距离远近等传递的信息。(4)声光信号

声光信号能迅速传递警告,用于军事通信的声光信号有烽燧、钟鼓、灯塔、旗语等。民用的声光信号有撞钟、敲梆、击铎等。(5)木铎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据传夏朝政府每年春秋两季派专人击铎巡行,一边宣传朝廷法令,一边收集民谣歌赋。击铎者称道人或道轩使者,堪称最早发布官方消息、收集民间舆论的专业人士。(6)各种非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并非孤立存在,古人早已习惯综合运用图画、记号、体语和声光,甚至与语言、文字结合,以传递复杂的信息。

2语言

为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人们往往将口头语言编成韵文,如史诗、歌谣等。古代中国虽未留下长篇史诗,却保留了大量短小凝练、易诵好记的歌、谣、谚。歌有音乐伴奏,谣只能清唱,谚则只有节奏而没有曲调。

3文字(1)甲骨文

殷商时期的文字大都刻在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大都以拟物图画为基础,如日、月、山、川等,后来才逐渐发展出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2)金文

金石刻字是为记录诏令、歌功颂德,偶涉时事也是为后世垂范。刻铸于青铜器的金文风行于周代。留存至今的著名青铜器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表面均留下大量金文。(3)简牍

削成长条的竹片或木片,以毛笔书写,自战国以至魏晋时代普及。简牍不仅便于书写、保存和运输,还能连缀成册,形成最早的书籍形式。

可传递消息的简牍的分类:

①尺牍。尺牍是长约一尺、用于写信的木简,又称尺书、尺素、启、牍、简、札等。湖北云梦曾出土两篇尺牍,内容是两名出征的秦兵向家人讨要盘缠,堪称中国最早的家书。

②羽檄。羽檄是长约一尺二寸、用于军事通信的木简。插上羽毛,表示像鸟一样飞速传递。敌寇压境时,边关守军一般先举烽火,同时发出羽檄以报告详情。(4)布帛

布帛比竹木更轻便,春秋战国之际开始用作书写载体,其缺点在于价格昂贵。布帛用于传递新闻的形式有:

①露布。露布,又称露报,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露”是显露,“布”是布告,露布即“暴白其事而布告天下”。露布初现于战国,汉代开始成为地方向中央报告军队凯旋的文告。书于布帛、挂于旗干的称“露布”,书于木板、公开展示的称“露版”。隋唐以至明清,宣读露布一直是朝廷大礼。

②旗报、牌报。与露布类似,也常用于宣告军情,但传播方向却是自上而下的。书于布帛、挂于旗杆的称旗报,书于木牌的称牌报。旗报内容多为胜利捷报、鼓动文告。(5)纸

纸发明于西汉中后期,经东汉蔡伦改进,至魏晋已成为主要书写载体。唐初在拓印术基础上发明了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但由于活字印刷技术尚不成熟,雕版印刷一直是主流印刷方式。

4古代大众传播的形式

古代各种文字中,最接近大众传播的形式有告示、揭帖、檄文等。(1)告示

告示又称榜,是固定张贴于公共场所、面向一般民众的官方文告。告示可能源自汉代,盛行于雕版印刷普及的唐代。告示内容庞杂,包括皇帝诏书、政府法令、朝臣章奏、人事变动、战争消息、科举结果等。告示的颜色大小、书写的格式内容、公布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告示具有法律效力,张榜之日生效,收榜之时失效。告示还可复制后传往各地,形成“传榜”。固定张贴的告示大都手抄,复制的传榜自宋代起出现雕版印制。(2)揭帖

揭帖可能源自公开张贴的告示,故又称“揭贴”。至明代,揭帖已演化成四处散发的形式,类似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内容大都是揭露事件始末、利害关系。公开散发的私人告示和传单等也称揭帖,因事涉个人而称“私揭”,不具名的揭帖称“匿名揭”。由于担心匿名言论影响社会稳定,历朝历代均严厉禁止私揭和匿名揭。(3)檄文

檄文是开战前在民间或敌军中散发的宣传文书,又称笺檄、书檄。(4)题壁

历代文人常在公开场所题写诗文,形成“题壁”。题壁最早见于东汉,南北朝时广为流行。唐代的大量诗作最初也往往题写在公廨、寺院、驿亭壁上。

二、古代的官方新闻:邸报

1唐代的进奏院状(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最早在唐宣宗时期孙樵所著《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出现,从孙樵描述来看,“开元杂报”是几十篇手抄文章,逐日记录了朝廷大事,似乎根据官方新闻整理汇编而成。文章没有固定的开头、结尾格式,记载的是开元年间事,故称“开元杂报”。这说明唐代已出现官方发布、抄录、传播的新闻。但“开元杂报”是手工抄写、公开发布的,不同于唐代进奏院状的私密性质,也不像宋代邸报只在官员内部流通,似乎更像官方公报或简报。(2)留邸状报

唐代孟棨所著《本事诗》中提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宋代尤褒的《全唐诗话》提到“邸报制诰阙人”。“留邸”和“邸”都指进奏院。“制诰”是负责起草诏敕的官职“知制诰”简称。“状”是下级官员呈给上级官员的一种公文。而“报”在两句中都是动词,意为报告、告知。这一记载尚不足以证明唐代存在邸报。(3)进奏院状

①进奏院

进奏院初现于唐代,是藩镇驻京机构,也被唐人称为“邸”。

②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进奏院向藩镇首领通报消息的文书,又称“邸报”。进奏院状侧重报告新近消息,不似官文书般严肃刻板,而是准确生动,仿佛新闻特写。进奏院状似乎不定期发送,行文以时间为序。开头结尾虽有官文书信格式,提供的信息却早于官文书发布。因此,进奏院状内容近乎内参,形式近乎西方16世纪出现的新闻信,可算是古代报纸的雏形。

③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仅存的两份进奏院状,20世纪初现于敦煌莫高窟,后被劫走,分别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英图书馆。两份进奏院状内容都是归义军进奏院向归义军节度留后张淮深汇报进京特使情况。文字均为右起竖排,以毛笔书于横条纸卷。

2宋代的邸报(1)宋代邸报的性质

邸报的出现源自进奏院制度的沿革。宋太宗时期,中央决定统一管理进奏院,大内侧设“都进奏院”,负责收发官文书。都进奏院成立后,中央新闻发布有了统一机制。进奏官发给州镇的消息不再是个人打探的结果,朝廷活动、诏书章奏、官员任免等信息一律由中书省公布,通过进奏院传到全国各地。宋人沿袭唐人习惯,称进奏院为“邸”,称进奏院传发的信息为“邸报”。但宋代邸报不同于唐代进奏院状,因为“邸”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2)定本制度

①负责审定邸报的是门下省检正官与枢密院检详官。宋神宗时期,中书门下省始设检正官。进奏院每五天派一名进奏官到阁门抄录邸报,经中书检正和枢密检详共同审批后,才可传发全国各地,这就是“定本制度”。

②定本制度的弊端:检正检详官为迎合上级旨意,往往删去重大新闻,只留常规文书,导致内容缺乏新闻性;进奏官五天一次抄写呈核,每旬一次发送州镇,导致邸报缺乏时效性。(3)宋代邸报的特点

①邸报没有统一格式,很可能一事一页、一事数页;

②内容多是报告皇家活动的起居、诏令法条、赏功罚罪、朝臣迁黜等消息;

③有雕版印刷也有手抄;

④邸报读者仅限于各级官员,尽管如此,宋代公私文献经常提到邸报,可见其传播很广;

⑤邸报很可能每日发行;

⑥宋代邸报已是古代官方报纸,邸报内容仍以官文书为主,但其目的并非下达政令,而是通报消息,具有明显的新闻属性。

3明代的邸报(1)明代邸报的发行制度

明代沿袭宋代邸报制度,但抄发、递送环节有重大变化,形成“通政司一六科一提塘”的三级发布机构。

①通政司

通政司近似于宋代都进奏院,但地位更高。通政司掌领天下奏章,上报皇帝,并节写副本,通报六部。各衙门呈送的章奏为题本,京官个人呈送的章奏为奏本。皇帝是题本、奏本的最高审批者。只有经朱批同意抄发的章奏,才可由通政司节写副本。

②六科

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朱批章奏传下来后,或由六科派人分别抄发京内各衙门,或由各衙门自派书手来六科廊房抄传。

③塘

塘是负责军事侦察和传递军文的基层军事组织,初称“刻期百户所”,后改称“提塘”或“塘报”。提塘官负责传递本省文书与军情,负责抄发邸报。提塘官一般不通文墨,必须雇专人筛选、抄写邸报,再安排驿站传送。递送邸抄,并非明代驿传分内职责,可能是收费的。(2)明代的邸钞

①万历邸钞

a.《万历邸钞》抄录了万历年间的邸报内容。按万历朝邸报原件顺序摘录,但时有间断和缺损,抄录者也有意选择、增减、综合。

b.《万历邸钞》内容广泛。篇幅最大的是政治新闻,包括臣僚的章奏与参劾,皇帝的诏谕和赏赐,官员违法乱纪的行为,指责皇帝或权臣言行的章疏。科举消息以“鼎甲单”形式发布。外交活动也是必报内容。

c.明代邸报还发布了一些宋代邸报严禁刊发的内容,军事新闻日益增多,还出现灾异现象的篇幅及社会新闻。

d.从《万历邸钞》推断,明代邸报记录的几乎全是事实,没有评论。每条消息都有一个标题。

②天变邸抄

这篇邸抄报道了明熹宗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内城西南角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之说始见于熹宗针对此事发布的“上谕”,后被广泛沿用。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因此被称为《天变邸钞》。邸报原件现已无存,现在能看到的是民间报房印刷的复制品。全文约两千余字,记下了爆炸过程,还记录了各色人等的反应,近似现代报纸的报道风格。

4清代邸报的演变(1)清代继承明代邸报制度。但自雍正朝开始,内阁取代通政司,负责发布邸报。(2)传递邸报的提塘制度也有了发展。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

①京塘

京塘驻地大都离抄发邸报的六科不远。抄报时,驻京提塘官必须亲赴六科或各衙门,在其众多文件中选择、抄录,并将抄录底稿呈科查验,查验合格后方可刊印、封发各省督抚提镇。驻京提塘官是领取俸禄的武官,既听命于各省督抚,也接受中央兵部领导。与明末提塘应急而设不同,清代提塘显然已成定制。

协助京塘将邸报传到京外的是塘拨。唐拨即京拨唐兵,受各省驻京提塘官管辖,负责沿途递送邸报。

②省塘

各省提塘通称省塘,其驻地在各省省会。省塘的工作,包括转发邸报。清廷规定提塘官和提塘报房只能誊抄政府公布的信息,严禁自行收集传播新闻,违者以重罪论处。因此,提塘的工作只选择和摘录,并没有采编新闻的权力,也不能发表独立评论。

③报房

为及时复制邸报,提塘从清初开始便自设报房。提塘报房得到官方默许。至清晚期,提塘报房翻印的邸报甚至公开出售,突破了官员内部传阅的限制。

④辕门抄

提塘报房制作的有关地方政府的消息。辕门抄最初由地方提塘经办,经费由读者捐赠,但不公开出售。乾隆年间,辕门抄逐渐改由熟悉官场的抄报人经办,并开始公开出售。各省省会几乎都有辕门抄,一般每日出版一张,活字印刷,直行竖排,内容包括皇帝谕旨、官员任免、地方新闻等。它们与京报配合,成为官绅阶层了解中央与地方政情的两大渠道。(3)清代邸报每日发行,但在京外各省的发行周期比前代大大缩短。清代邸报读者仍以政府官员为主。各省文武大吏是邸报第一读者。在地方上,低级官吏和士大夫之间也会借阅传抄邸报。(4)邸报发展至清代,其作为古代官方报纸的属性愈发明显。

①内容上看,邸报虽没有固定的报头和版面格式,但已形成宫门抄、皇帝谕旨和大臣章奏三类新闻。

②发行上看,遍布全国的提塘既负责递送邸报,也负责翻印邸报,这大大加快了邸报的传播。

③至清代晚期,有些提塘报房印刷的邸报甚至开始面向社会发行,更使邸报具备了现代报纸的大众传播属性。

三、邸报的复制与衍生

1宋代小报

民间贩卖的官方新闻最早出现于北宋。宋代小报与邸报大同小异。小报很可能尚未形成固定报头和名称,也并非出自一人一家之手,只是当事人对同类消息的通称。小报不发表言论,但可通过假托方式取信读者、表达倾向。由于面向社会销售,小报发布范围比邸报更广,其读者既包括京官、地方官,也包括愿意花钱购报的普通人。小报突破了朝廷禁止泄密、议政的规定,因此宋代历届政府都下令查禁小报。

2元代小本

元代没有邸报,却有小报存在,时人称为“小本”。小本的内容、形式和发行方式都与宋朝小报相似。

3明代小报

明代也存在民间复制的官方消息,并且首次取得了合法地位。明朝政府认可并扶持民间报房,甚至对利润微薄的民间报房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民间报房以盈利为目的,既抄发邸报消息,也印卖其他小型印刷品。因为利益驱使,民间报房发布的消息一般比官方邸报更快。不过为了尽快获利,民间报房有时也会报道严重失实的消息。(1)天启邸抄

①现存明代民间报房印刷的邸报残页,是2008年在北京潘家园发现的“天启邸抄”。这份邸报出版于熹宗天启年间,仅存单页,纸张质量较差。页面顶端自右向左横写“邸报”二字,但没有注明出版的报房堂名和地点。

②“天启邸报”说明,明代民间报房印刷发布的官方消息已经以“邸报”为正式报头,也因此常与官方邸报混淆。(2)急选报

留存至今的另一份明代实物是《急选报》,它证明民间报房除邸报外也刊发其他消息。《急选报》出版于神宗万历八年。该报为6页小册子,雕版印刷。封面为黄纸,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内含“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三个小字。该报没有注明编辑者和发行者,很可能是北京民间报房印发的“报儿”,或单独发行,或与翻印的邸报一起发行。《急选报》是全世界现存最早自称为“报”的印刷品。

4清代京报(1)京报

①京报房

清代报房邸报取得了半官方地位,不再称“小报”而常称“京报”。到乾隆中期,民间报房兴盛起来,有据可考的第一个京报房是公慎堂,它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的报房。清政府虽然禁止驻京提塘向小报房购买邸报,但似乎并未禁止民间报房存在。

②京报

a.民间报房复制的邸报消息通称“京报”,为的是与官方邸报相区别。

b.京报在清代经历了白本报和黄皮京报两个发展阶段。

c.清初京报可能是手抄的,乾隆朝以后开始印刷。

d.京报内容包括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偶尔还刊登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朝审犯人勾到单等。

e.京报可叫卖于市,但更多的是订阅。

f.京报公开发行,其影响超过官方邸报和非法小报。(2)小报“小报”在清代则特指所有未经内阁审批而被刊发的官方新闻,它们往往夹在官方邸报或报房京报中发送,并不独立发行。一般来说,刊发小报的是民间报房,他们在自己印发的京报中夹带小报,其中消息来自内部打探,或者为凭空捏造。小报早自清初便已存在,直到清末也未全面禁止。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唐朝进奏院状的基本情况。

答:唐朝进奏院状的基本情况如下:(1)进奏院

进奏院初现于唐代,是藩镇驻京机构,也被唐人称为“邸”。(2)进奏院状

唐代进奏院状是进奏院向藩镇首领通报消息的文书,又称“邸报”。进奏院状侧重报告新近消息,不似官文书般严肃刻板,而是准确生动,仿佛新闻特写。进奏院状似乎不定期发送,行文以时间为序。开头结尾虽有官文书信格式,提供的信息却早于官文书发布。因此,进奏院状内容近乎内参,形式近乎西方16世纪出现的新闻信,可算是古代报纸的雏形。(3)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仅存的两份进奏院状,20世纪初现于敦煌莫高窟,后被劫走,分别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英图书馆。两份进奏院状内容都是归义军进奏院向归义军节度留后张淮深汇报进京特使情况。文字均为右起竖排,以毛笔书于横条纸卷。

2简述宋朝的邸报发布制度。

答:宋朝的邸报发布制度具体如下:(1)宋代邸报发行,由中央统一管理。朝廷活动、诏书章奏、官员任免等信息一律由中书省公布,通过进奏院传到全国各地。宋人沿袭唐人习惯,称进奏院为“邸”,称进奏院传发的信息为“邸报”。(2)宋代邸报的发布按照定本制度实行:中书门下省始设检正官。进奏院每五天派一名进奏官到阁门抄录邸报,经中书检正和枢密检详共同审批后,才可传发全国各地。(3)宋代邸报发行制度的特点

①邸报没有统一格式,很可能一事一页、一事数页;

②内容多是报告皇家活动的起居、诏令法条、赏功罚罪、朝臣迁黜等消息;

③有雕版印刷也有手抄;

④邸报读者仅限于各级官员。尽管如此,宋代公私文献经常提到邸报,可见其传播很广;

⑤邸报很可能每日发行;

⑥宋代邸报已是古代官方报纸。邸报内容仍以官文书为主,但其目的并非下达政令,而是通报消息,具有明显的新闻属性。

3明朝有哪些著名的邸报抄件?

答:明朝的著名邸报抄件有:(1)万历邸钞

它抄录了万历年间的邸报内容。按万历朝邸报原件顺序摘录,但时有间断和缺损,抄录者也有意选择、增减、综合。《万历邸钞》内容广泛。包括臣僚的章奏与参劾,皇帝的诏谕和赏赐,官员违法乱纪的行为,指责皇帝或权臣言行的章疏。皇帝的公开活动、重病与死亡,有关国家前途的皇室动态如立储封后、婚丧嫁娶,以及重要官员的擢黜和亡故等,也被邸报报道。科举消息以“鼎甲单”形式发布。外交活动也是必报内容。(2)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报道了明熹宗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内城西南角的特大灾异事件,即王恭厂大爆炸。“天变”之说始见于熹宗针对此事发布的“上谕”,后被广泛沿用。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因此被称为《天变邸钞》。邸报原件现已无存,现在能看到的是民间报房印刷的复制品。全文约两千余字,记下了爆炸过程,近似现代报纸的报道风格。(3)天启邸抄

现存明代民间报房印刷的邸报残页。这份邸报出版于熹宗天启年间,仅存单页,纸张质量较差。页面顶端自右向左横写“邸报”二字,但没有注明出版的报房堂名和地点。正文为雕版印刷,字体竖排,近似仿宋。刊登内容是朝廷当日颁发的三条上谕。“天启邸报”说明,明代民间报房印刷发布的官方消息已经以“邸报”为正式报头,也因此常与官方邸报混淆。

4简述清朝京报的产生、发展和性质。

答:(1)清朝京报的产生

清代民间报房至少有一部分是从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清初已有人利用与内府关系而获得谕旨章奏,抄写、印刷后在京城发售。(2)清朝京报的发展

到乾隆中期,民间报房兴盛起来,有据可考的第一个京报房是公慎堂,它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的报房。各时期报房数量时有消长,多时有五六家,少时仅两三家。各报房还组成行业组织以协调同业竞争、维护共同利益。京报在清代经历了白本报和黄皮京报两个发展阶段。(3)清朝京报的性质

①清代报房邸报取得了半官方性质。

②清政府虽然禁止驻京提塘向小报房购买邸报,但似乎并未禁止民间报房存在。

③京报公开发行,其影响超过官方邸报和非法小报。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

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①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④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3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邸报(北外2015年研;人大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

答: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5“定本”制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是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6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7《天变邸钞》(华中师大2014年研)

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8辕门抄(北大2008年研)

答: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的谕旨;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免;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简答题

1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甲骨是书写媒介的一种。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如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牍,质地细薄的丝织缣帛,以及后来的各种纸。(2)作为文字传播时代书写工具的一种,甲骨的历史意义在于,帮助人类从口头传播时代走向了文字传播时代,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的报纸诞生于唐代,理由如下:(1)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朝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传达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但其已经具有报纸的基本属性。(2)中国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它的外观,文中有两处记载,即“数十幅书”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关于它的内容,文中列举了五项,即“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些都是开元十二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24年至公元735年)在首都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记载,在记录这一时期史事的《资治通鉴》上都可以查到。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惟一一篇文献。孙樵的描述,为了解唐代这一类官报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旁证。(3)“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存,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在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不仅有官报的雏形——进奏院状,有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还有现存世的两份唐代官报,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的例证。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科2006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的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予“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试述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答: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的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是,它却没有能够演进成近代报纸并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在封建专制统治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文书的简单状态,不能在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而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封建专制政府倒台后,这种与之相适应的古代报纸形态也必然走向终结。(2)经济方面。古代报纸是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纵观世界新闻发展史,近代报刊的产生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3)鸦片战争后外报的进入从客观上切断了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鸦片战争后,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近代化新式报刊开始出现,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中国古代报纸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总之,中国古代报纸是不可能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它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终结。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外国传教士带来新式的近代报业

1基督教传教与东南亚华文基督教报刊的出现(1)背景

①18世纪,基督教新教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世界传播。

②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出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经美国、横跨太平洋来到中国,时值中国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严禁传教与信教,传教环境恶劣。

③第二位传教士米怜从马六甲印度洋来到中国协助马礼逊。东南亚华人多,且当地殖民总督也欢迎米怜到当地传道。于是米怜和马礼逊将对华传播基督教基地转移到马六甲地区。(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①诞生

1815年8月5日,宗教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向东南亚地区的下层华人进行布道。《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米怜主编,主要撰稿人有米怜、麦都斯、马礼逊。办报并不是目的,只是传教的手段。

②宗旨及内容

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b.绝大部分内容: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文章;

c.介绍天文、科技、急救等科学知识;

d.第六卷起增辟“全地各国纪略”栏目,介绍世界各国的概况,发表时事评论性文章;

e.没有新闻专栏,但第2期曾登载预告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纸上最早的消息。

③发行

每月一期,雕版印刷,书本式,免费赠阅,1821年停刊。

④《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中国古代邸报的区别

a.报纸的内容大大拓展,突破了古代报纸单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局限。虽刊登的主要内容是非新闻类的宗教言论,但有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生活知识、时事评述、广告(时称告白)等众多种类的信息,有些报道还配有图片。

b.报纸编辑理念有明显变化,读者意识加强。为吸引读者(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该刊从外观和内容、文风等各方面都照顾到中国读者的传统和口味:如封皮上使用中国纪年;排版方式和中国书本一样;文章内容多附会儒学,引用儒家经典,以增进亲近感,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排斥感;使用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写法,采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进行宣传,生动易懂。

c.报刊读者为普通民众,其所有内容和编辑理念都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劳动者,与中国古代报纸的读者以官僚士绅阶层为主不同。

⑤意义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是基督教传播的附属品。《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先河。(2)其他基督教刊物

①《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由伦敦布道会的麦都思主编,体例、内容、样式均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续办。

②《天下新闻》,1828年在马六甲出版,内容有所扩展,涉猎新闻、科学、历史等方面。

③《依泾杂说》,1827年到1828年间在澳门出版,中英文对照,因得罪官府被查禁。

2国内东南沿海宗教报刊的出现(1)马礼逊在澳门的传教活动

①开办学校

1818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英华书院”(Ang1o-Chinese Co11ege),该校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招收华侨子弟就读,以培养中国的教牧人才。

②开设医院

1820年,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中式诊所,聘请中西医师,以免费医疗服务作为传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设一家眼科医院。

③出版刊物

1833年4月,澳门出版了目前国内可见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杂闻篇》,马礼逊主编,不定期出版3期,以宣扬基督教为主要内容。(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①诞生

1833年8月,来自普鲁士的传教士郭士立(又译郭实腊)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出版时值中国嘉庆年间,严禁传教。但清末官场腐败,郭士立行中国官场行贿受贿之套路,使该刊得以出版。

②宗旨及内容

a.明确宣布其出版目的在于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刊物不必谈论政治,而是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国人确信,他们需要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很多;

b.首推“历史”栏目,系统介绍中国历史和西方古代史、英国史;

c.刊登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等;

d.开办新闻专栏,新闻篇数占全部文章总数的近25%,内容涉及相当广泛,更具备近代报刊的特点。

③影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不论是编辑内容、理念还是目的,这些刊物明显都受到其母国传播手段的影响和改进,将近现代新闻编辑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渐次传递到中国,成为有别于中国古代以邸报为主流的传播体系中的新生事物。

3鸦片战争后宗教报刊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及其自身的演变(1)宗教报刊在香港的发展

①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款从客观上解除了清政府以前制定的禁止传教、禁止中国人信教的命令,允许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由于香港成为英属殖民地,因此大批英人迁港居住。此时宗教力量借助军事和贸易,开始落地中国,这也成为中国文化到目前为止对外来宗教态度冷漠的原因之一。

②《遐迩贯珍》

a.1853年8月1日,《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办,这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

b.由于创办人身份的特点,又因为基督教在香港地区可以直接向市民传播,不必借助宗教报刊作为主要宣传工具,该刊虽保持着宗教色彩,但更重视新闻、商情、市价等世俗材料,宗教宣传所占的比重很小。

c.在新闻报道业务方面,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形式。1855年开始增出“布告篇”,开我国中文报纸登载商业广告之先河。广告丰富了报刊内容,广告收入的增加也使办报成本下降,报价降低。

d.该刊于1856年5月停刊。(2)宗教报刊的上海的发展

①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代替香港,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中心,各种金融贸易机构云集上海,欧美传教中心也迁徙至此,中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也转移至此。

②《六合丛谈》

a.1857年1月27日,上海墨海书馆创办《六合丛谈》,这是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该刊于1858年6月停刊。

b.刊物以传播西学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特别是科技知识的传播。刊物宗教性内容大约仅占20%,非宗教性内容中有时效性的信息约占一半,显示了宗教报刊越来越关注中国世俗事务的一个倾向。

③《万国公报》

a.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宗教周刊,以宣传基督教教义、联络教徒、报道教会活动为主,介绍少量科技知识。

b.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增加论说、新闻、西学知识和商业信息等。

c.1889年成为上海广学会(1887年成立的以传教士为骨干的文化出版机构)的机关刊物,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是清末影响巨大的刊物,该刊于1907年终刊。

d.《万国公报》出版期间,正值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天平天国运动之后,社会动荡、矛盾突出。该报不仅关注传教事务,还关心中国世俗事务。其刊登的内容多鼓励中国变革,为中国社会问题提供思路,但有些思路是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的。

e.为提高杂志在中国的影响力,林乐知等人主动调整读者策略,更多争取中国士大夫精英。

④其他基督教报刊

a.《中西教会报》,1891年创办于上海,由广学会主办,林乐知主编。这是专门从事传教的刊物,主要为各地教会传递信息,建立联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报。

b.《中西闻见录》,1872年由丁韪良等在北京创办。从理论上讲,该刊的创办意味着传教士和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办报。

c.《万象观察公报》,创办于上海徐家汇,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期刊。

d.《益闻录》,1879年在上海徐家汇出版,1898年李问渔任主编后改报名《汇报》,同时扩大报道内容,将朝廷政令、政治新闻、科技文章代替宗教内容成为报道的主角。

4早期基督教报刊的定位及其对中国传播业的影响(1)早期宗教报刊定位的转变

早期华文宗教报纸自身定位有一定转变,由单纯传教到关注中国社会世俗问题。这一转变说明:如果报刊更多关注世俗新闻和信息,注重传播知识,社会影响比较大;反之,单纯的传教刊物影响有限。(2)早期宗教报纸对中国社会和传播业的影响

①报纸内容广泛、相对先进,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②宗教报纸向国人展示了报刊强大的宣传与教化功效。宗教报纸将西方近代报刊的传播理念引入中国,注重传播目的、手段、读者分析,并将报刊从士大夫和官员阶层引入普通百姓层面,为中国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榜样。

③印刷技术是这些宗教报刊对中国出版业最直接的贡献。

二、中国近代商业报业的兴起

1早期东南沿海外文商业报纸的出现与特点

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纸是外文报纸,鸦片战争前主要集中在外国人聚居的澳门和广州等地。(1)澳门地区的葡文报纸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长期聚居葡萄牙裔民众,实为葡萄牙殖民地。

1822年9月12日,《蜜蜂华报》(葡文)创刊。这是由葡萄牙人办给当地葡萄牙驻民的报纸,是中国境内近代外报和报纸的先驱,12月26日停刊。(2)广州地区的外文报纸

当时,清朝唯一可以进行对外贸易的地区是广州,外文商业报纸应运而生。

①英国在华外报

a.《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

1827年11月8日创刊,原名《广州纪录与行情报》(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该报以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为主要内容。

该报对于时事政治和评论很有热情。该报公开鼓吹侵华政策,为鸦片贸易辩护,攻击中国官员对外国的傲慢无礼和对外商利益的蔑视,主张西方政府采取强硬政策。对中国问题十分重视,经常刊载中国新闻和中国材料。《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第一家英文报纸,也是当时广州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一些主要商埠。

b.《广州周报》

1835年9月12日创刊,周刊,每周六发行,篇幅较多。该刊为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主办,并与亲东印度公司的《广州纪录报》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但在鸦片贸易等问题上与《广州纪录报》立场相似,对中国问题的关注甚至超过前者。

②美国在华外报

a.《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

1831年7月28日创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

此报以评论中外贸易,介绍中国状况,叫嚣武力侵华,刊登中外新闻为主。

该报赞扬自由贸易、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讨论解决中外贸易争端的途径,批评中国人的性格和哲学取向,1833年10月停刊。

b.《中国丛报》

1832年5月创刊,由第一位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主编。该报出版了20年,详细报道了中国的各个方面,留下大量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情况的内容。(3)早期东南沿海外文商业报纸的特点

①商业信息发达;

②印刷精美,一般为铅字印刷,纸张为进口白报纸,报价较高;

③有大量的新闻与评论;

④多为小型报。

2鸦片战争后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商业报纸在中国内地的兴起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英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大门被打开了。外文商业报纸首先在香港出现,是中国商业报纸先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开放口岸的北移和内移,上海逐渐成为外报出版的核心区域。(1)香港地区的外文报纸

①《中国之友》

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创刊,周二刊。1842年3月24日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

该报最初持支持香港政府的立场,1850年8月易主后改持反对政府的立场。部分报道同情中国,对太平天国作过系统报道,并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外文报刊中是少见的,曾引起舆论界的广泛注意。1860年迁往广州出版,1863年1月再迁上海,1869年停刊。

②《香港纪录报》《香港纪录报》是1843年《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出版并改名的,1858年停刊。

③《德臣报》

1845年2月20日创刊,1862年2月1日起由周刊改为日报,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该报主笔黎德曾参加起草兴中会的英文对外宣言。第一次广州起义期间,该报曾发表文章支持革命活动。

④《孑子刺报》

1857年10月1日创刊,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该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

⑤《士蔑西报》

1881年6月15日创办,原名《香港电讯报》(Hongkong Te1egraph)。(2)上海地区的外文报纸

①《字林西报》《字林西报》是上海最有名的外文商业报纸,是清末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英文报刊。

其前身是1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1d),沪上第一份英文报刊。1856年后,随着商业广告的日益增多,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7月1日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曰《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1y News)。《字林西报》以盈利为目的,独立出版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同时加强新闻报道工作。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成立,该社成立后到20世纪初,《字林西报》长期独享该社电讯的发稿权,这对该报的新闻报道有直接的支持作用。

该报重视言论,在海内外聘请大量的政府官员、商人、传教士等,发表各种言论,启迪国人思想,但它长期以在华英商利益为最高利益,不惜与中国政府甚至英国政府对抗。

②《华洋通闻》、《文汇报》《华洋通闻》(The Ce1estia1 Empire),1874年由葡萄牙人创刊。《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1879年4月17日由英国人创刊,晚刊,为上海主要晚报之一,也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报的报纸,曾为打破《字林西报》独占路透社消息而努力并获得成功。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19世纪90年代,《华洋通闻》、《文汇报》与《字林西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3鸦片战争后中文商业报纸的跟进

中文商业报纸的产生,最初是对外文商业报纸的模仿和仿效。一些外国人办的中文宗教报刊,特别是后期的报纸,报纸内容比较齐全,重视广告经营等,从逻辑上看,这对当时的中文商业报纸之诞生有促进作用。从地理位置上看,伴随着商业金融中心的转移,中文报纸的繁荣之处也从香港转移到上海。(1)香港地区的中文商业报纸

①《香港船头货价纸》

由老牌英文商报《孑子刺报》于1857年11月3日创办,是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几年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1873年,改为正式的日报。最后,该报脱离《孑子刺报》,为中国人所有。1919年停刊。

②《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由陈霭廷与《德臣报》合办,于1871年3月18日创办,每周六出版。此报以报道中外新闻为主,也有一些评论。

1872年改出《香港华字日报》,该报有强烈的华人报纸主体意识,以“替华人说话”为宗旨,是香港重要的中文报纸,一直出版到1941年12月,是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2)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

①《上海新报》《上海新报》是一份由《字林西报》在1861年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以刊登商业信息为主。白报纸两面印刷,质量精良,报价高,创办后十余年间为上海唯一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7月改为日刊。该报大部分版面都是广告和船期,新闻零散地点缀在广告中间。不过自1870年3月24日起,该报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为中文报纸之创新。

②《申报》

a.《申报》的诞生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两日刊,第5期起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申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这一点使得《申报》与中国报纸有所区别,即报纸本身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于是一份真正的商业报纸诞生了。

为了更好地获得读者支持,美查在掌握报纸经营权的情况下,将编辑工作完全交给中国人。外国报纸中由中国人一直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b.《申报》的成功之道

第一,降低报价。

为降低成本,报纸改用毛太纸、赛连纸印刷;《申报》版面紧凑,采用小字号,图片也很少。低廉的报价成为其打败《上海新报》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报纸内容的改良,是留住并扩大读者的关键所在。

在读者方面,中国报纸的读者必须是读书人。对中国报纸读者的迎合和培养,为这份报纸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评论方面,《申报》重视社评。报纸社论置于报纸首页,客观上提升了报纸自身价值。

在新闻报道方面,《申报》在新闻报道上大力拓展报道范围,使中国报纸新闻类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均有相当大的进步。

在报纸内容方面,《申报》注重拓展报纸的内容要素。

在出版方面,率先出版各种附属期刊。文学性期刊如发行于1872年11月11日的《瀛寰琐记》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图画刊物如1877年6月6日创刊的《寰瀛画报》,是我国出版的第一种画刊。1884年5月8日创办的《点石斋画报》,绘印精美,先后出版近13年之久。1876年3月30还刊发了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

第三,对新技术的敏感,成为报纸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

第四,利用报馆发展文化出版事业。1885年后,《申报》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用铅活字翻印大部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康熙百科全书美查版”之称,这批书籍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卓有贡献。

c.对《申报》的评价《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其创办后,中国商业报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所创立的商业报纸模式,成为新型商业报纸成功的模板,一些与之经营、内容相似的报纸纷纷创办,到19世纪80年代后,《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③《字林沪报》《字林沪报》是字林洋行于1882年5月18日发刊的日报,原名《沪报》。该报对开4版,初周刊,后改为周三刊。《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1900年春,《字林沪报》转售日本东亚同文会,改名《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④《新闻报》

1893年2月17日,上海华商张叔和、英商丹福士及斐礼思等合组公司主办《新闻报》。1899年11月4日,丹福士破产,美国人福开森买下该报,创刊一年后,发行量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竞争方式如下:

a.在价格上,该报定价比《申报》便宜一文。虽降价幅度不大,但长期下来能节省普通读者不小的开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