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入门学习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5:44:15

点击下载

作者:张小春,赵永才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小品入门学习指南试读: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品的概念

广义的小品包含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的是喜剧小品。什么是小品?其原来的意义应与演员的训练有关,而回顾一下小品(而今意义的小品)的出现便发现它却是由东北的曲艺演化来的,而“拉场戏”或许更像其至亲。它有着东北的野趣,带有下层人民所喜爱的喜剧成分。在相声整体滑坡的形势下,人们便把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艺人们推出来,他们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便被戴上了“小品”的帽子,是否合适不管,却也先戴上再说。

拉场戏,属东北地方剧种,是二人转的分支艺术,俗称“小落子”。多由一男一女说唱演出,习惯上也称二人转。由于更具有戏曲艺术特色,故称拉场戏。

拉场戏俗名拉场玩意儿、蹦蹦戏。又叫秧歌戏、人物戏和东北地方戏,它是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民间小戏。拉场戏传统剧目有四五十出,有的来自二人转;有的来自莲花落或十不闲;有的来自民歌、小曲;还有的是从评剧、梆子中移植来的。曲调有板腔全和曲联体两种。前者如《罗裙记》、《回杯记》;后者如《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三省编演了许多新拉场戏,如《光荣灯》、《全家光荣》、《父女进城》、《新拜年》、《表兄弟》、《要家当》、《新婆媳》、《闹碾房》、《三张彩礼单》、《红杏花开》,等等。拉场戏和中国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艺术手法上是写意的。人物上场可以自报家门,民间、环境等都可以随着剧中人物的唱词来变换。如《冯奎卖妻》中从冯家湾到卖人时一路景物都是通过人物的唱词介绍出来的。拉场戏的种类,从题材内容上划分,有正剧(如《杀江》,故事同京剧《打渔杀家》)、悲剧(旧称“苦戏”,如《冯奎卖妻》)、喜剧(如《拣棉花》、《小护青员》)和闹剧(如《双拐》)。从表演上划分,主要有唱功、歌舞小戏两大类。前者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作品以感人肺腑的唱段取胜,唱词是民间抒情诗。后者一般都没有复杂的情节,甚至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类似小演唱,如《光荣灯》。拉场戏与其他民间小戏一样,先是从“两小戏”(小旦、小丑)发展成“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后来也出现了其他行当,像老生(如《杀江》中的肖恩)、老旦(如《三贤》中的婆婆)、武旦(如《寒江关》中的樊梨花)、武丑(如《燕青卖线》中的时迁)、花脸(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等等。

第二节 小品的起源

一、小品的历史

小品的历史并不长,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专业表演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喜剧小品从戏剧教学的一种方式到呈现在舞台上,已形成了它特有的模式,似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定论,认为它就是在搞笑。事实上,它抓住的是生活中心灵的碰撞,歌颂生活的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以人生回味。

二、马季成为小品鼻祖

20世纪80年代,世风忽然崇尚起“大”来,商店企业招牌越来越大。产品广告牌子越来越大,造势宣传口气越来越大,退休老太太开个杂货铺,也要起个什么“有限公司”之类大得唬人的名号。环球公司、跨国集团……更是比比皆是。贪大求洋、华而不实、表里不一、追求时髦成为一种流行病。其实这都是面对开放的市场无所适从的愚昧落后的表现,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泛滥,不正当促销手段的亮相登场,坑害蒙骗顾客,各种丑态恶行、危害自不必说,人们对此早已深恶痛绝。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准备了一台晚会,在此之前虽然也搞过类似的晚会,但由于主题不突出,没有特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深。1983年的春节晚会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成为吉尼斯认可的“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晚会”,是与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至后来成为全国性的综合晚会的模式)分不开的,其突出的形式就是小品正式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而小品《一个推销员》以轻松的心态、调侃的语言、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在漫不经心的幽默之中对这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喻、嘲弄、揭露和批判,自然会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之中会心地怡然大笑。

小品《一个推销员》由相声大家马季创作并演出,直至今天仍有人在为这部作品属小品还是相声而争论不休。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推销员》应该属于小品。因为:首先,相声中虽有“化妆相声”这一种类,但在正式表演前,演员都要有个“垫话”或“垫场”的,介绍节目的内容,然后进行演出;而小品则直接进入情节。其次,《一个推销员》是一个人表演,如果是单口相声,那么演员只作为讲述者而不直接参与其中扮演角色,如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中,就没有一个是说他自己的。另外,我们从黄宏的小品《泄密》中也看得到,黄宏扮演的是某部队的机要秘书,是直接扮演一个角色,这与《一个推销员》别无二致。把《一个推销员》定为相声,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中动用了一些相声的技巧如“贯口”,另外,多少也是因为马季是位相声大家,又从不从事小品的创作或表演,所以给人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哦,马季在说相声。

马季先生在这个小品中扮演的是一名香烟推销员,他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宇宙牌”香烟的生意经,先褒后贬,寓贬于褒,不时地对其进行自我否定和亵渎。从“滚驴粪蛋儿的蜣螂虫牌”、“长生不老的蟠桃牌”到“不爱红妆爱香烟的美女牌”,“直至WC系列产品和有奖销售措施”,集中来了个丑态大暴露。其“包袱”的形成、笑料的来源也正是在于对这种丑态的公开揭露。

值得一提的是,夸张手法的合理运用也是本作品的一个特点,它使讽刺的力度和主观批判色彩更加强烈,使矛盾的不协调更加尖锐和突出,表演时唐山口音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喜剧性的刺激力度,收到了令人捧腹的艺术效果。

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年轻人很难看到当时的录像,现把这个小品文案录此,供大家一同欣赏。

附:一个推销员(演员扮推销员上,唐山口音)同志们,有个事儿我跟大伙说说。我是宇宙卷烟厂的,我想给大伙推荐一种新型香烟,就是这个(拿出一盒)“宇宙牌”香烟。您哪位抽烟?哪位抽哇?请大家品尝品尝。我们这个宇宙牌香烟哪,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已经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了。用句形容词来说吧,那就是厂小志气大,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我们这个产品为啥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呢?主要是我们这个产品价廉物美。这可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就我们这个产品,现在已经行销全国好多个大城市,括弧包括台湾。我们还准备冲出亚洲,打入国际市场咧!我们这个宇宙香烟准备卖给美国、日本、英国、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挪威、西德、芬兰、尼泊尔、南斯拉夫、阿富汗、匈牙利、保加利亚。荷兰、埃及、也门、叙利亚、斯里兰卡、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几内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塔尼亚、科威特、尼日利亚、圣马力诺、澳大利亚。墨西哥、阿根廷、马耳他、毛里求斯、圭亚那、卢森堡、牙买加、黎巴嫩、卢旺达、法兰西、加拿大……地图上有的我们全卖,人家买不买就是另外的问题儿咧。同志们哪,这个“宇宙牌”香烟为啥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呢?主要是我们抓得好。我们有个口号,叫做“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销售量第一”。咋保住我们的销售量呢?我们就是经常地换换牌子,三天两头地换咧!原来我们生产的香烟叫“蜣螂虫牌”,虽然这个牌子不够响亮,可是它乡土气息很浓啊!后来我们一翻字典才知道,敢情这蜣螂虫就是屎壳郎啊!滚粪球儿的!您想这牌子能不臭了吗?跟着我们马上又换牌子,我们换成“蟠桃牌”的,那意思是说:抽我一盒蟠桃牌香烟,可以使您长生不老。后来人家给我们编了个顺口溜: “蟠桃蟠桃,不使劲儿嘬它不着。”结果这个牌子又臭咧!臭了我们还换,换成“美女”牌的了,在香烟盒上画一个大姑娘,窈窕淑女,五官俊秀,衣着华丽,左手挎着个小皮包,右手夹着一根烟。这叫“窈窕淑女赛天仙,不爱红妆爱香烟”。唉!这个烟是众口难调哇,结果这个牌子也臭咧。但是我们相信“宇宙牌”香烟会保持她的青春。咋回事呢?这个牌子响亮啊,“宇宙,宇宙,香烟新秀”!我们要用“宇宙香烟”打开我们的新纪元,开创我们的新局面!为了扩大销售量,我们要为“宇宙香烟”大造舆论咧!首先我们要大做广告哇,不管你是地铁车站、繁华街道、墙壁橱窗,到处都有我们“宇宙香烟”的广告!“宇宙香烟”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少咸宜、人人必备!“宇宙香烟”打入您的生活,成为您生活三大要素之首!你不抽我这“宇宙香烟”,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你不抽我这“宇宙香烟”,年轻人就是搞不上对象!你不抽我“宇宙香烟”,学生考不上大学!我们“宇宙香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设备完善,技术一流,请您记住电报挂号:一退六二五;电话:不管三七二十一。净顾说话了,这烟全灭了。怎么不着咧?这地方倒是挺漂亮的,就是有点儿返潮。你说不潮?不潮我这脑门子咋直流水咧?(换打火机点火)你说这个打火机他们也不顾质量,火苗子腾腾的,就是点不着一根烟!同志们哪,我们还有措施哪。我们最近准备生产“WC系列产品”咧!啥叫“系列产品”呢?我也没搞清楚,反正这是个时髦的词儿。我们和火柴一样,生产一套一套的咧!有书法的、有风景的、有人物的,设计得非常巧,印刷得非常精美,栩栩如生。这对收藏爱好者很有吸引力呀!咋回事呢?您想收藏我一套图案的话,就得买我一套香烟。比如“八仙过海”一套就是八盒香烟;“金陵十二钗”您买我十二盒;“苏杭三十六景”买我三十六盒;《水浒》“一百单八将”买我一百零八盒;“五百罗汉”买我五百盒;我那儿还有百万雄师下江南哪!同志们哪,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咋儿叫“有奖销售”呢?您存我一套图案,可以到我厂领取二十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您从速购买,电视机发完了为止。那位同志问了: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您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这电视机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呢?每套我都少印三张!

三、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绎经典

自无意间成为小品的开山鼻祖后,马季仍然回归相声本行,而接新生的小品大旗挥之舞之的重任,鬼使神差般地落在了两位电影演员的肩上,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就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吃面条》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了小品《吃面条》,在春节晚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小品成为春节晚会的保留节目打下了基础。1985年,在工人体育馆举办的春节晚会虽然整体不成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拍电影》却又一次获得成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级编辑朱景和等在《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认为,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这是它比其他小品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陈佩斯对于小品的生存居功至伟,以至尽管十多年不演小品但大家还是没有忘记他。

四、赵本山小品俗中出雅,成为一面旗帜

1990年,赵本山登上了春晚舞台,他和黄晓娟主演的《相亲》获得了综艺类节目的第一名。90年代的小品舞台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二人转”。而时序进入2000年之后,虽然黄宏、巩汉林、严顺开等老将时常上演“前度刘郎今又回”,但小品舞台的聚光灯总是“不公平”地围着赵本山转了。有专家认为,赵本山自从上春节晚会以来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90年代初,他的小品就已经有3个研究生做策划,现在赵本山是小品、二人转、影视三套马车,因为小品这个舞台已经“容”不下赵本山了。

可以说,今天的赵本山已经身系小品在春节晚会中的地位甚至它的发展前景。专家说,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是新兴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小品本身的优势就是样式的通俗化,在中国小品目前出现了异化和庸俗化的今天,赵本山小品俗中出雅的风格是一面旗帜。

五、群星璀璨,铸造小品辉煌

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爱谁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丹丹又在喜剧小品的创作中另辟蹊径,《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等作品脍炙人口,红遍全国。

黄宏的《擦皮鞋》、《打扑克》、《打气》、《婚礼》、《今晚直播》、《难兄难弟》、《早点回家》、《找焦点》等也很受观众的欢迎。

郭达、蔡明的《机器人趣话》、《女儿》、《戏迷》、《回家记》等以他幽默诙谐的表演,质朴忠厚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他那别具一格的陕西风味小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潘长江等的《桥》、《过河》、《迎亲》、《打虎上山》、《歪打正着》、《求求你》、《一张邮票》、《女教师男大侠》、《对缝》、《钱哪去了》、《开心一刻》、《农民歌手》、《手术之前》等也大获成功。其中《桥》、《过问》、《一张邮票》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获奖。

范伟等的《烦恼》、《小偷奇遇》、《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卖拐》、《卖车》深受欢迎。

第二章 小品的现状和发展

第一节 小品的现状

一、名家说小品

1983年,小品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至今小品仍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李默然:小品发展前景看好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谈及小品发展前景时十分乐观,对小品的现状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他说,小品发展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戏了。而是大大地有戏,它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作品,赵本山他们表演的《卖拐》就是其中之一。

李默然说,小品要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离不开作家深入生活,不断推出好作品。他强调说,作家、演员如果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大凡不受观众欢迎的作品,大多都是作家在宾馆里编出来的。

在谈到演员表演时,李默然说,现在一部分演员与我们这一代人比,敬业精神不强,对所从事的事业最高境界的追求还没有一个清醒认识。我这一生追求的最高荣誉就是塑造一个或两个真正活在观众心中的艺术形象。而现在一些年轻人在艺术上忙着追求这个奖、那个奖,甚至还有个别人连台词都不背,拍戏时嘴里念着“1234,567”(因为是后期制作配音),这也许就是艺术家与匠人之间的区别。(二)巩汉林:小品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对于中国小品目前的现状,著名小品演员巩汉林有过这样的评说:小品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曾经一段时期内,大量低质量的小品充斥荧屏,导致小品创作一度陷入困境,如今的小品创作正在进入一种调整期,小品的创作没有过去那么繁荣,但数量少了,相应地,对质量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其实,小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创作问题,如果能解决好创作,表演就不成问题了。造成目前创作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距离越来越远,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巩汉林认为,电视小品大赛对于挖掘小品演员、刺激小品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要真正解决好小品创作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范伟:现在的好作品少

谈到小品的现状,著名的小品演员范伟曾感叹说:“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好作品少,尤其像我们这个程度,更需要好的作品、好的点子。再者,小品人才是青黄不接。山珍海味再好,也有吃够的时候,必须有新生力量。现在年轻演员有,但不具备顶上去的能力。”范伟认为,赵本山有个表演的分水岭,那就是《卖拐》,过去他的作品大多是靠语言,而《卖拐》有了突破、创新,它是一个靠情节、靠结构的作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小品要出新,不光现有演员的表演要提高,也要有境界高的作者。“我觉着小品的最高境界是用一个非常搞笑的故事来包装一个非常深刻的内涵,只搞笑没内涵是不行的。同时,小品应该注重情节,多在情节上出包袱,强调点戏剧性,大家在大笑之余咂吧点东西就行了。”回头看自己的作品,范伟说从表演上讲他最喜欢的是《卖拐》与《红高粱模特队》。《卖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红高粱模特队》中的模特教练范师傅嗲声嗲气的,人物反差大。(四)严顺开:小品的创作在升温

作为南派小品的代表,严顺开在谈到目前小品的状况时说:“目前小品的作品在全国分布得比较均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小品创作在升温,是一个好现象。”对于目前的小品创作问题,严顺开认为,虽然小品整体创作似乎没有过去繁荣,但一些地方特色强的如四川、湖北等地创作的势头仍旧很好。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如何将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小品种类推广到全国,让全国的观众都能接受。严顺开“小品艺术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曲艺界上上下下对小品现状不满意,大家希望我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作为一个曲艺演员,我有责任挑起这副重担,和大家一起为小品走正路求发展尽力。”(五)黄宏:小品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作者要深入生活,

和老百姓扎堆儿

黄宏现为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拥有北大研究生学历。他在部队30年的文艺工作中多次立功,连续15年参加央视春节晚会,推出了《打扑克》、《鞋钉》等大量优秀小品。谈及小品现状,黄宏用“俗、乱、白”三个字作了直率的概括。黄宏说:“由于‘相声越来越像小品’,出现了‘小品越来越不如相声’的窘境。在许多晚会上,小品往往不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作为一个人为掀起高潮的‘调味品’出现,成了一个点缀性的节目。小品找不到发展的正路,就滑入到语言庸俗、情节乱编、表演苍白的境地。”黄宏举例说,一个名为《招演员》的小品,演员演正面人物总是演不好,可演汉奸却总是演得惟妙惟肖。从这个作品的戏剧结构看,它能逗人发笑,但作品的立意是有问题的。看了类似的作品出现在舞台上,他感到痛心。

黄宏说:“我在和基层演员交流时,把小品比作针灸,演员比作医生。演员要出好作品,就要像医生必须找准穴位,一针扎下去,病人全身发麻,这就是共鸣,要是找不准穴位,就是扎得满身针眼儿也治不了病。小品创作、演出的道理也一样,闭门造车,胡编胡演,最终只会砸了小品自身的牌子。小品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和老百姓扎堆儿,倾听他们的心声,借鉴他们生动的语言、事例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六)黄定山教授:不少演员的表演功底相当不错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黄定山曾参与一次全国性的小品竞赛的评委工作,他从演员的表演和小品的质量评价说,不少演员的表演功底是相当不错的,但表演的稚嫩也是难免的。有主题、有包袱、有深度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体现,但有些小品情节还不太完整,有时过于重形式反而忽略了内容,这也是当前小品创作要注意的问题。

二、观众评说小品

(一)剧本创作跟不上观众欣赏水平

有专家认为戏剧艺术当前正处于危机状态,剧本创作者的很多作品缺少文学性,剧本创作跟不上观众的欣赏水平。

当前的剧本创作处于低水平状态,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剧本创作者的作品和观众欣赏水平不平衡,剧本跟不上观众的欣赏能力,老套故事多,生活感觉、情感反映少。一些剧本创作者创作的剧本越来越平庸、庸俗,充满低级趣味,更有甚者不知何为低级趣味。原因在于剧作者的内在心理、在于其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喜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在的生活和世界。其作品主要描写人的肉体被折磨、生命被摧残、命运的流离等,戏剧主人公多为概念化、政治化、公式化人物,没有多少关乎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而实际上对戏剧创作来说,核心是人物情感和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展示。正是这些传统的人物形象,把观众从剧场里赶了出去。(二)观众的看法

有观众在网上发文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间来抢救,恐怕五年后,我们就会把它列入濒危艺术的名单,再过若干年,就要像抢救熊猫那样来挽救了。到那时,说不定为时已晚。要说小品,从备受观众欢迎,到今天让人一再失望,看来它确实‘病’得不轻。”

这位观众还指出了病因:大概有“四化”。

一是“异化”。鲁迅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品也应是如此,既要反映主旋律,又要针砭时弊。前些年这样的作品时有所见,现在有些小品只作粉饰之作,不见批评之词。这就好比文章只能嬉笑,不能怒骂一样,它的功能被“阉割”了,当然就是一种异化。

二是“趋同化”。什么是相声,什么是小品,过去观众一看就分得清。不知什么时候,观众开始迷惑了。哪些是相声,哪些是小品,看了二十多年,观众确实不甚了了。表面上是一种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实际上,两者的特点都没有了,成了一个怪胎。

三是“老化”。作者还是那些作者,演员还是那些演员,似乎是在实践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再高明的作者,如果只有输出,没有吸收,他也会有江郎才尽之时,也会闭门造出像去年农民已经坐上了奔驰这样的“车”。我也认为泱泱大国,也不会只有那几个人会写相声小品。当务之急是扩大创作队伍,吸纳新鲜血液进来。至于演员,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这些面孔老到了什么程度。以赵本山、黄宏们还干二十年算,新的一辈应该在2020年左右才能涌现出来,那时可能真的要到艺术博物馆的资料中才能找到小品了。

四是“东北化”。东北人会演小品,当然是好事,小品在东北发扬光大,也是好事,但远远不够。现实情况是经常露脸的却基本上是东北人,而且东北话大有取代北京话之势。不过许多观众始终没有明白“忽悠”等类词语的意思,查词典也查不到。只是希望能看到全国各地人才辈出。当我们不仅仅只看到小品中是东北或只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时候,也可能就是这些艺术门类重新红火的时候。

还是希望相声、小品能尽快找到它的归宿,只是不要让我们等待的时间太长。

这位观众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但也代表了普通大众对目前小品的一些看法。

第二节 小品的希望与困惑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央视首届喜剧小品大赛”。从这次大赛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小品的希望与困惑。

大赛的火爆程度再次证明了小品这种表演形式在电视观众中所具有的群众基础。参赛作品的不同类型和丰富的表现元素,令观众津津乐道。一些观众认为,本届大赛的小品质量和演员功底都比预想得好,而专家和评委的看法更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本届小品大赛无疑为繁荣小品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本次评委会主任赵本山认为,大赛从节目创作到表演竞争都非常激烈,整体水平较高,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中国小品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很多年轻演员都具有不错的表演功底,方言、乐器和身手等基本功相当扎实,而临场应变能力也对参赛者进行了考验,总的来说表现不错。但他同时也承认,虽然参赛小品整体水平比较接近,但能称得上精品的却寥寥无几,这跟目前国内的小品创作形势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小品都是坐在宾馆里面写出来的,明显缺乏生活基础,所以老百姓不爱看理所当然。另外,就是老百姓看得多了,欣赏水平和口味也都上去了,但创作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提高,所以这也是小品创作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薛宝琨说:“小品本来是群众文化,近二十年来崛起,它与社会发展有关。百姓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要宣泄出来,这是一种很快很有力的形式。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快速变化的生活有关。”

也有专家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红火后,小品一度停滞了,类型化、定型化。对此,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演员们也在努力寻求突破。专家指出:小品已经成了一种群众文化,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关键是从生活中提取营养,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要保持生命力,就要贴近生活。一些演员成了大腕后,就离开生活,以贵族的眼光搞创作,不行;要以百姓的眼光看,传达他们的情感,否则用作秀的方式搞笑、强挤,让人受不了。专家说,喜剧小品从戏剧教学的一种方式到呈现在舞台,近些年已形成了它特有的模式,似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种定论,认为它就是在搞笑。事实上,它抓住的是生活中心灵的碰撞,给人以人生回味,而不只是搞笑。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令专家和观众产生困惑:

第一,目前,许多小品没有掌握小品的真正含义。小品主要功能是对生活进行放大与投影。如《吃面条》,把幕后的一些情况放大出来,看着很可乐,实际表现演员的辛苦,将人生况味、情趣的东西反射到舞台上,是它的功能。但现有的一些作品完全是生活照搬,没有起承转合,纯粹逗笑,笑过后回味不足。

第二,睿智不足。睿智是小品的命脉,小品应有深刻的人生感悟,还要注重小品自身的技巧,毕竟它要有戏剧的东西在里面,很智慧,不是白描;不单纯是逗笑,不是为了搞笑。它是生活中的开掘,但没注意到智慧的东西、人生竞味,真正的小品应在笑过后还有思考。

第三,新人少。喜剧艺术是观赏性很强从而对演员的表演水平要求很高的一门艺术,一些颇有成就的喜剧演员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成为每次春节晚会的老面孔。也正是由于观众的喜爱和熟悉,所以对于他们的要求和期待也就越来越高,甚至有了某些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和条条框框,直至到达某种难以超越的极限和顶点。这些演员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剧本选择相当慎重,演出也相对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喜剧小品市场迫切需要推出一批新人新作以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目前喜剧小品的人才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作品的创作需要一些刺激。赵本山也对小品现状十分担忧:“小品存在危机,就我来说,每年都得上春节晚会,不上还不行。我衷心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新人把我们盖下去,免得我们在台上晃得那个闹心。我把春节晚会比作战场,宁可战死也不能当逃兵。最后战死了,我就下去了。”

第四,高水平的小品少。应当在幽默机智的反讽中,体现对现实的忧患与批判。近年来小品创作日渐滑坡,构思巧妙的精品少了,故弄玄虚的段子多了;有深度和高度的作品少了,浅薄俗气、以噱头取悦观众的作品多了;创作者深入生活、开掘生活的能力少了,闭门造车、浮华虚夸的风气多了。如果剧作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剖析和透视,难以挽回小品的颓势。

第三节 小品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一、小品与春晚

小品能够走出象牙塔,从最初的戏剧、戏曲院校的练习作品到今天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文艺样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功不可没。《中国小品20年》节目监制王晓,曾经操持过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进入百姓家,小品也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如果科技进步不够快、如果电视普及得不够广、如果没有春节晚会,那观众可能会更晚些认识电视小品。

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首届春节晚会上,小品首次在电视上亮相。编导为了热闹凑趣,赶排了小品《逛厂甸》,表演者是斯琴高娃和严顺开。一个泼辣俏皮,一个憨傻滑稽,有极好的喜剧效果,虽然仅仅作为一个小插曲,但现场效果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受到大家的重视。马季的小品《一个推销员》以轻松的心态、调侃的语言、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在漫不经心的幽默之中对这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喻、嘲弄、揭露和批判,自然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之中会心地怡然大笑。那一年,还有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

从1984年到1990年,小品可以说是陈佩斯与朱时茂大放异彩的时期,两人1984年合作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以后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1989年春节晚会的四个小品都堪称佳作,像赵丽蓉、侯耀文的《英雄母亲的一天》;笑林、黄宏等4人表演的《招聘》;赵连甲和宋丹丹等3人表演的《懒汉招亲》;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胡椒面》。从这年开始,小品取代相声成为晚会的第一主角,这种局面延续至今。1994年春节晚会中就有《越洋电话》、《上梁下梁》、《打扑克》、魔术小品《大变活人》等8个小品节目,2004年春节晚会,39个节目中小品占了6个,时长将近70分钟,占全部节目时长的1/4强。

中国某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指出,小品在荧屏上走红,有主客观原因。除夕之夜,观众的普遍心理,是希望看到喜庆、有趣、高质量的节目,而小品正是用喜剧形式去讽刺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和表现某种社会心态,在笑声中给人思考和启迪。

更有专家指出,电视是小品的成功之道,但也限制了小品。春节晚会被定义为关乎民心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炮,小品也就必须以欢乐、祥和为主,后逐渐转变为教化、喜剧为主。于是,同样是黄宏、宋丹丹搭档,《超生游击队》等讽刺型小品出现在元旦晚会,《回家》等教化型小品却出现在春节晚会。赵本山说在中国作喜剧很难,很大一部分人和事是不能讽刺的,小品要弄到学者不认为俗、观众不认为雅、领导不觉得烦,很不容易。

二、近年春晚小品三大新看点

以前小品更多的是逗乐,在逗乐中揭示一种社会现象,2005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就改了戏路,少有地玩起了煽情戏,从中凸现出人伦亲情。应该说,2005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比过去有很大提高,所花时间占整个晚会的一半左右。但整体上看,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艺术特性或表演,赵本山的小品都要胜出一筹。至于其他小品,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差强人意,要么包袱太小不逗乐,要么表演没有足够亲和力,与总导演“贴近生活”的要求总有一点距离。

出现新面孔和新搭档。2005年春晚的小品演出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和新搭档,一般小品要求演员具有喜剧效果,比如周涛与冯巩搭配演出《让一让,生活真美好》。巩汉林在失去赵妈妈这位好搭档以后,今年也找了一位美女、黄梅戏演员韩再芬,与柏青演了一段《都市外乡人》。这样的搭配观众也能接受。

主持客串、影视演员反串。2004年春晚,周涛首次涉足客串表演,2005年春晚,朱军和周涛在《让一让,生活真美好》小品中扮演那对要举行婚礼的小夫妻,李咏则加入到蔡明的小品中,同样玩的是《婚礼》,当上了婚礼主持人。多才多艺本是主持的基本要求,他们的表演究竟如何也是观众们说了算。过去春节晚会少有影视演员的空间,从2004年的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后,2005年春节晚会影视演员也开始涉足小品表演了。在《荣誉》中出演公安局长的东北汉子程煜与黄宏搭档,演绎离奇故事《兄弟》。著名的情景喜剧演员英壮也加入小品大军里来,参与演出《婚礼》,当上了“二婚”丈夫。

三、小品成为春晚的重头戏

有人说,相声和小品是每年春节晚会的重头戏。这两个品种搞好了,歌舞戏曲总差不到哪儿去,整个晚会就算基本成功了。反过来说,如果相声、小品砸了锅,就算歌唱得再好、舞跳得再好、节目串联得再好、整体设计得再好,也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从这一评论中可以看出,相声和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重要性,近几年对春节晚会的评价跟晚会的相声小品的受欢迎程度有直接关系。

1983-2009年部分春节晚会小品节目单

1983年《一个推销员》(马季)《逛厂甸》(斯琴高娃、严顺开)《吃鸡》(王景愚)《弹钢琴》(严顺开)《阿Q的独白》(严顺开)

1984年《吃面条》(陈佩斯、朱时茂)《电视纠纷》(王景愚、李辉)

1985年《拍电影》(陈佩斯、朱时茂)

1986年《送礼》(李婉芬、周国治)《羊肉串》(陈佩斯、朱时茂)

1987年《恩爱夫妻》(王馥荔、陈裕德)《产房门前》(郭达、杨蕾、高兰村、邹晓茜)

1988年《急诊》(游本昌、赵丽蓉、王丽云、薛培培)《黄牌和金牌》(朱时茂、刘全和、刘全利)《清官难断家务事》(牛得草、朱世慧、郭达、杨蕾等)《狗娃与黑妞》(陈佩斯、小香玉)《接妻》(岳红、沈伐)《门铃声声》(李文启、熊小田)

1989年《英雄母亲的一天》(赵丽蓉、侯耀文)《招聘》(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懒汉相亲》(赵连甲、雷恪生、宋丹丹)《胡椒面》(陈佩斯、朱时茂)

1990年《相亲》(赵本山、黄晓娟)《打麻将》(岳红、巩汉林)《难兄难弟》(黄宏、严顺开)《主角与配角》(陈佩斯、朱时茂)

1991年《手拉手》(黄宏、宋丹丹)《陌生人》(巩汉林、蔡明)《小九老乐》(赵本山、杨蕾)《乡音》(魏积安、赵连甲、常佩双)《警察与小偷》(陈佩斯、朱时茂等)《除夕之夜话渴望》(《渴望》剧组)

1992年《争先恐后》(姬晓适、李宝东、都广友)《秧歌情》(黄宏、宋丹丹)《戒赌》(宋晓林、喻海燕、刘玉梅)《我想有个家》(赵本山、黄晓娟)《妈妈的今天》(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草台班子》(郭昶、潘长江、黎舒兰)《姐夫与小舅子》(陈佩斯、朱时茂)

1993年《擦皮鞋》(黄宏、魏积安)《老拜年》(赵本山等)《张三其人》(严顺开等)《桥》(潘长江、黄晓娟)《推销》(张国立、刘亚津、张敬)《黄土坡》(郭达、蔡明)《市场速写》(郭东临等)

1994年《越洋电话》(郭达、蔡明)《密码》(赵世林、高秀敏)《八哥来信》(王馥荔、戚慧、赵亮)《打“扑克”》(黄宏、侯耀文)《吃饺子》(赵丽蓉、李文启、王涛)《上梁下梁》(郭柏松、杨瑞瑞)《拆迁变奏曲》(杨蕾、魏积安、杨善续)

1995年《找焦点》(黄宏、杨蕾)《如此包装》(赵丽蓉、巩汉林、孟巍)《父亲》(郭达、蔡明)《牛大叔“提干”》(赵本山、范伟、张玉屏)《有事您说话》(李文启、郭东临、买红妹)《纠察》(孙淘、郭月)

1996年《机器人趣话》(郭达、蔡明)《过河》(潘长江、阎淑萍)《一个钱包》(李丁、刘淑萍、杨新鸣(北京)、魏启明、童正维、何冰(上海)、李琦、句号、王艳梅(西安))《打工奇遇》(赵丽蓉、巩汉林、金珠)《今晚直播》(黄宏、徐帆)《路口》(郭东临、魏积安、赵亮)《三鞭子》(赵本山、范伟、李海)

1997年《柳暗花明》(魏积安、高秀敏)《过年》(郭达、蔡明、郭东临)《三姐妹当兵》(孙涛、景风凌、王景、郭月)《鞋钉》(黄宏、郭东临)《红高粱模特队》(赵本山、范伟等)《戏里戏外》(牟洋、余海伦、黄玉玲)

1998年《一张邮票》(黑妹、潘长江、大山)

1999年《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2000年《同桌的她》(潘长江、巩汉林、王思懿)《钟点工》(赵本山、宋丹丹)《爱笑的女孩》(蔡明、句号、文兴宇)《青春之约》(郭达、孙涛、苏岩、唐静)

2001年《红娘》(郭达、蔡明、刘桂娟、刘小梅)《家有老爸》(黄宏、林永健、黑妹)《动物运动会》(巩汉林、刘流)《卖拐》(赵本山、高秀敏、范伟)《说声对不起》(句号、洪剑涛、唐静)《三号楼长》(潘长江、黄晓娟、闫学晶、孙坤元)

2002年《卖车》(赵本山、范伟、高秀敏)《闯关》(李咏、王小丫、鞠萍、秦梦瑶、刘小源、王子腾)《花盆》(黄宏、巩汉林、张凯丽)《邻里之间》(蔡明、郭达、牛群)《圆梦》(魏积安、杨蕾、刘敏)

2003年《我和爸爸换角色》(郭冬临、阎妮、小叮当)《足疗》(黄宏、牛莉、沈畅)《都是亲人》(郭达、蔡明、李文启、刘晓梅)《心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2004年《好人不打折》(郭冬临、郭达、杨蕾)《讲故事》(严顺开、洪剑涛、小叮当)《兄弟》(黄宏、程煜)《都市外乡人》(巩汉林、韩再芬、柏青)《送水工》(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婚礼》(蔡明、英壮、李咏、王晴、李恺悦)

2005年《祝寿》(魏积安、刘小梅、黄晓娟、孙涛、宋宁、小叮当)《装修》(黄宏、巩汉林、林永健)《男子汉大丈夫》(郭冬临、牛莉、李根)《魔力奥运》(邹德江、潘长江、刘亚津、陈寒柏、王志伟、傅琰东、汪燕飞、奥运冠军、中国女排等九人)《浪漫的事》(郭达、蔡明、韩影、于恒)《功夫》(赵本山、范伟、蔡维利、王小虎)《汇报咏叹调》(许晓明、魏真柏、朱丹萍)《明日之星》(李咏、魏三、孙小宝)

2006年《马大姐外传》(蔡明、郭达、岳秀清)《招聘》(周锦堂、余信杰、尹北琛、田克兢)《邻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刘亚津)《实诚人》(郭冬临、魏积安、黄晓娟)《说事儿》(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粑耳朵》(张德亮、赵亮、张玺)

2007年《将爱情进行到底》(潘长江、金玉婷)《老谭》(黄宏、牛莉、雷恪生)《回家》(郭冬临、邵峰)《假话真情》(严顺开、刘桂娟、林永健、刘晓梅)《策划》(赵本山、宋丹丹、牛群)

2008年《梦幻家园》(蔡明、郭达)《开锁》(黄宏、董卿、巩汉林、林永健)《新闻人物》(郭冬临、周涛)《火炬手》(赵本山、宋丹丹、刘流)

2009年《黄豆黄》(黄宏、巩汉林)《水下除夕夜》(尚大庆、范雷、杨大鹏、王红波、金洋、胡洋、侯世甲等)《北京欢迎你》(郭达、蔡明等)《不差钱》(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毛毛)

第四节 名家说小品的发展前景

对小品发展的前景,名家们各有各的说法。

演员赵本山:知难而上。

现在小品确实存在问题,尤其是创作。老百姓每年都盼望春节晚会上能有好的语言类节目,但到了最后让他们满意的作品太少。为什么会难?要在10余分钟时间里完成一个故事,要让观众笑,实在是太难了。从1990年我第一次上春晚到今天,感觉一年比一年难。近些年的作品我心里清楚,是在退步,跟我原来的好作品没法比。真希望有新人出现,来顶替我这“老人”。春晚我每年都要上,但又不一定能出得了好节目,感觉真有些尴尬。但我不能退,我必须要知难而上。怎样让小品走出困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小品要感谢电视,每一个小品演员都是通过晚会,上了荧屏,才让观众认识,才成了明星。但是小品确实又不太适合晚会的大舞台。有些小品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明显不如在剧场里的好。因为舞台太大、太明亮了,观众焦点不能够集中,演员也不方便与观众交流。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汪文华:小品应与电视结合

小品本来是戏剧院校的一个课程,用来培养演员的基本功的。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让全国观众认识了小品,喜爱上了小品。如果不是电视,小品不会在全国火起来,也不会有观众认识赵本山、黄宏这么多的明星。电视对小品的推广可谓功不可没,因为电视是一种最快捷的传播媒介,而小品又是一种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形式,两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作家崔砚君:小品要为群众服务

小品的创作是越来越难了,因为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但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要为群众服务,要贴近生活。怎么样才能做到小品创作贴近生活?没别的,关注群众所想的问题,把自己融入生活中去。

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小品不是闹剧。

他认为,如今不少小品纯粹搞笑,多为闹剧。这主要是出现在电视媒体上的小品起了导向作用。为了收视率,电视推出让观众快乐的这类作品,基层搞创作的作者也就跟着走,认为搞笑就是好作品,都朝着这个方向创作。

周主任认为,搞笑只是一笑了之,没让观众得到什么;小品在逗笑的同时要有思想内涵,引起人们思索,回归戏剧正是小品的走向,小品应逐渐从闹剧回归到戏剧。

对于如何在创作上体现回归戏剧的走向,周主任认为巧妙的构思极其重要。组织了11年曹禺奖小品大赛的周主任列举了不少优秀的小品,如荣获专业组一等奖的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的小品《安全感》,让人们在笑过之后有思索、反思,引起人们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小品《步步高》有戏剧性、有吸引力,作品在好看之余有思想,让人思考,对今后的生活、做人准则多少都有影响。这几部优秀的小品都是以构思取胜的。他建议创作者在确立主题后,再加上巧妙、新颖的构思,当然构思不要陷入生活逻辑,反过来想想,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在具体创作作品时,要找寻尽快进入冲突、引起戏剧性纠葛的事件,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传递给观众思想内涵,引发人们思考。

第三章 小品的语言

第一节 人类语言起源趣谈

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没有一个人能确切解答这么古怪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考虑,甚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你别小觑这看似无聊的问题,它是世界语言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研究课题,也是语言学家们努力研究的课题。50多年前,就连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卷入了这个“语言起源论”的争论漩涡。一句话,语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个谜,也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因为,现代的人类没有一个人曾经与古人类生活在一起,并跟他们打过交道,所以,我们无法证明当时古人类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相互交流。

苏联早期有一语言学家马尔,他提出“手势语起源”的说法。结果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失态并粗暴地把马尔臭骂一顿,并扣上“庸俗唯物主义”的帽子。马尔认为,由于劳动创造了人,而人在劳动中以手势相互沟通,这一点也是人与猿人的最大区别。后来随着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渐渐才产生有声语言。因此马尔得出了手势语是人类有声语言的雏形的结论。斯大林反驳说,人类的语言原本就是有声语言。他说:“‘手势语’对于有了发达的发音器官的原始人,那只是胡猜。”斯大林死后,苏联后起的语言学家反驳了斯大林,而同意马尔的说法。但是,中国不少语言学家却认同斯大林的看法。

西方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的见解也是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假说。有一位学者更武断地论证说,人类最早的语言是腓尼基语。他之所以那么武断是因为他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两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放在远离人烟的荒野,结果这两个小孩说出的第一个词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腓尼基语中恰好是指“面包”,因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单凭这样的试验不免荒诞。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出现在公元前20世纪城邦的一些学者制定的文字成了今日欧洲通行的字母。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到人类语言的起源时说过:“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鲁迅的这个结论似乎又跟斯大林有点不谋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过翻译都能相互懂得的词汇“爸爸”和“妈妈”。在西班牙语和英语同样写成“papa”、“mama”,并注为“儿语”。这两个儿语词汇的英语书面词汇分别为“father”和“moth? er”。同样在印尼语也有同样的词汇,而印尼语也有这两个词汇的书面语言“ayah”和“ibu”。在俄语也同样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这两个基本词汇,而其书面语言分别为“嵑崺寎嵙”(读成otets)和“崿寍崺崲”(读成mats)。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儿语是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婴儿一开始学会说话时,满嘴没完没了的“爸爸爸”和“妈妈妈”。说到咱们的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汇恐怕是外来语,也即五四运动后流行白话文后,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因为,在古汉语中,只有“爹”和“娘”相对应的词汇,而在中国有些地区称父母分别为“阿大”和“阿姆”。

第二节 小品语言的特点

一、以赵本山的小品语言艺术为例

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小品的生命线是语言,他那一口地道的东北官话,因其特有的语音、语汇、语法及语用而具有一种穿透力。

1.语音上,运用东北官话来表演小品是一大特色,与四川话相比,在声母、声调、儿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另外语言具有音乐性,给人一种美感。

2.语汇上,词语丰富,有方言词、古语词、音译词、口语词、歇后语等,可谓“百花齐放”,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3.语法上,因其是口语,句子简短、灵活多变,但由于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不合规范、有缺陷。

4.语用上,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根据语用原则的运用来推导语用意义,通过各种手段来制造幽默,引人发笑。

二、以赵丽蓉的小品语言艺术为例

人民艺术家赵丽蓉小品艺术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精心包装的语言。乡音中的质朴,说唱中的音乐美,愚痴中的深刻美,变异中的幽默美,构成赵丽蓉小品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艺术的魅力使其小品脍炙人口,大放异彩,魅力无穷。

赵丽蓉小品艺术的巨大成功,离不开语言。她的小品语言可谓独具特色,魅力无穷。(一)“乡音”中体现质朴美

乡土气息是其语言的艺术本色。首先表现在语音上。比如将阳平念成阴平,将上声变成阳平,这种典型的、只突出了声调变化的北方口音,使得她的小品语言既具有乡土特色,又避免了完全使用方音而造成的理解困难和交际障碍,给人亲切易懂而又别具风味的美感。

其次是用语方面,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比如“我练你奶奶的腿”,“就这嘴,突露了”,等等。这一类用语,完全取之于生活,虽然显得土气,但质朴自然而生动。这方面在小品《如此包装》中表现得格外突出,作为被邀请前往拍“评剧MTV”的老艺术家赵丽蓉老师,面对艺术总监对其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她困惑了,“那咋包啊?”话刚一出口,就遭到对方的一顿数落,“你听听,你听听,‘那咋包啊’,不行!应该改一改了”。“改不了了!都说了六十多年了,就连说梦话也是这味。”这是多么质朴的语言啊!这位一心想通过名人包装而获得利益的艺术总监,在“语音包装”这一环节上就吃了败仗。至于后来的“名字包装”、“服装包装”更是屡战屡败。

可见,这种把人“包装”成没有内在素质而只有外在推销手段的商品的做法,在赵丽蓉老师这样以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为己任的老艺术家身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当然,我们可敬的赵丽蓉老师不是只会说“咋啊、咋的”,她也会说时髦话,做体态语。诸如:“先生,你的小辫子好好漂亮哟”,然后从鼻孔里“哼哼”两声,耸肩摊臂做酷态,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乡土气息、平民色彩始终是她小品追寻的语言本色。在她身上洋溢出的这种人性中最质朴的美,也是我们最难忘却、最可珍惜的东西。(二)“说唱”中体现音乐美

语言的形式美就是语言的声音美,即语音美,而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总喜欢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即便谱不成音乐的,也要将声音编排得尽量悦耳一点,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一点,这就是“语音乐音化趋向”。

人们对诗歌、顺口溜、对联和一切音调优美、节奏和谐的话语,之所以愿意听、喜欢听,便是这个道理。赵丽蓉老师的小品不仅好看,而且好听。几十年的评剧表演生涯使她练就了一副绝好的嗓子。她的音域开阔,底气足,声音浑厚,富有弹性,达到唱念俱佳的境界。

比如她表演的小品《妈妈的心》中的“教探戈”和《打工奇遇》中的“报菜价”等片段都很精彩。她与巩汉林一唱一和,伴以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或唱或念,边说边舞。像“探戈就是探啊探啊走,五步一回头,四步一招手”这样的顺口溜;像“就是一般大萝卜”、“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这样的大白话,和着动感的节拍,掷地有声,让人听得过瘾,看得新奇。

赵丽蓉老师在小品表演中从温柔似水的“我总是心太软”到刚劲雄健的“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功夫令》);从一边做饭一边哼唱的家常小曲到和着Rap节拍边舞边唱的时髦劲歌;从中国传统评剧“报花名”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我心永恒》(《老将出马》)……真可谓是古今中外,无不涉猎。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潮的;无论是自创的,还是模仿的……每一支歌,每一首曲子,赵丽蓉老师都唱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有板有眼,情趣盎然。所有这些,让人足以领略她的小品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三)“愚痴”中体现深刻美

人们尊重赵丽蓉老师,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位好演员,更因为她是一位好人。戏如其人,赵丽蓉老师表演的小品人物无一不是朴实善良、爱憎分明的好人。为了张扬其质朴的性格,小品中穿插安排了许多主人公近于“愚痴”的表演。

比如小品《打工奇遇》中误将宫女手中舞动的纱巾当做“抹布”;《如此包装》中误将“总监”称之为“总务”、“总统”,误认为“麻辣鸡丝”这一艺名与外国影视明星波姬小斯、马丽蒙太斯是同属于“丝字辈”的。这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小错误、小插曲,体现了小品主人公在涉足所谓的“高尚社区”时,与那些追求所谓的“高尚生活”的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冲突抵牾。

这种因格格不入而引发的常识错误,往往让人在笑过之后有所思悟。在这个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在越来越多的人为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的今天,像小品主人公这样不从俗、不随流、洁身自好的淳朴美德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美德。

这样的细节在她1989年出演的第一个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尤为典型。

记者采访当即,这位英雄的母亲却急着要出门买豆腐,任凭记者怎么教,她就是发不准“司马光砸缸”这几个音;让她走路先迈左腿,她却始终左腿在前,弓步向前,完全丧失行走常态。在新的生活定位面前,英雄母亲近乎愚痴的表演,绝不是外在的噱头,仅求观众一笑而已,它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纯朴的心灵世界。英雄儿子并没有成为她向世人炫耀的政治资本,也没有成为她改善生活的物质源泉。这个小品的全新的喜剧艺术形象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伦理观念,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生活批判。

这种从“愚痴”中折射出的深刻使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远远高于生活,而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艺术精品。(四)“变异”中体现幽默美

小品语言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它表现思想、传递感情往往是通过各种语项的反常设置来实现的。反常规使用语言最能出新出奇,是笑话幽默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通过语言变异构造幽默也是赵丽蓉老师小品常用的一种手法。

比如在《打工奇遇》中,当太后大酒楼老板请老太太扮成慈禧太后当“饭托”时,老人家不乐意了,“我八辈贫农,她成分太高,我高攀不上”。“那可不行,有文件的,不许‘三陪’。”这里“成分”一词的运用,看似大不适宜。这个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相当走红的词语,如今早已经被打入“冷宫”。然而,正是这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言错位,体现了词语对语境偏离所引发的机趣。而“三陪”一词的曲义别解,则更显示出语言变异所带来的幽默。一位年届古稀的老太太怎么能与都市三陪女郎相提并论呢?这种年龄、身份、职业的牵强组合,荒诞离奇,令人捧腹。

谐音别解又有另一番情趣。“我们每天在老地方练,练……我不告诉你”(《母亲的心》)。关键时刻,老大爷卡壳,巧妙的停顿,使本来就误会母亲同说话的老大爷在搞黄昏恋的儿子更加信以为真,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恋”字罢了。包袱一抖,原来是天天在一块“练”交谊舞。一盘取名为“群英荟萃”的萝卜大拼盘,被戏称为“萝卜开会”。有语音上的相似,又有语义上的关联,既形象又生动。“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包装效果”,“可这没包着呀,不全都露着吗?”(《如此包装》)。巧解“包装”之“包”,机智、巧妙、有奇趣。可以说,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语言,处处藏玄机,时时有笑料。

总之,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语言质朴但不粗陋,诙谐但不庸俗,令人发笑但不轻浮。说笑中有音乐,音乐中有幽默。幽默的笑里有一定的哲理、人生意义和分明的是非观念,笑过之后,增长智慧。

第三节 小品经典台词

小品的台词具有诙谐、幽默、通俗等特点,在20多年的小品演出过程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经典的小品台词,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一、十个经典台词

宋丹丹《超生游击队》:我们到处打游击,人家叫我们盲流,我看离流氓不远了!

赵本山《卖拐》:没病,你走两步。

赵本山《钟点工》: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郭冬临《有事您说话》:有事您说话。

潘长江《过河》:浓缩的都是精品。

赵丽蓉《妈妈的今天》:探戈就是探着走。

宋丹丹《昨天·今天·明天》: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赵本山《牛大叔提干》:扯蛋扯蛋就是从这来的啊!

黄宏《黄世仁与杨白劳》:这年头,欠债的是大爷。

黄宏《装修》:你白天可以把老公当小工使,晚上可不要把小工当老公使。

二、赵本山经典小品台词

《相亲》: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我想有个家》:我叫不紧张。《牛大叔提干》: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先用盅、再用杯,用完小嘴对瓶吹。《三鞭子》: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红高粱模特队》: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粘豆包/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进首都,首都的楼儿高又高,我们时刻准备着/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榨干他身上的艺术细胞/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拜年》:下来了,因为啥呀,腐败啊!/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昨天·今天·明天》:谁说我的脸长得像鞋拔子,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说你人长得有特点,一笑像哭似的/当时,我用现在的话说,小伙长得帅呆了/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家用电器,手电筒吗!《钟点工》:小样儿,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我求了一辈子幸福,到老了,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走了,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那老太太长得比你难看,你长得比她难看,她长得没你难看。《卖拐》: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火夫。/信不?不信!走两步。/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卖车》:无情的病魔正在吞噬着你的大脑健康细胞,一个崭新的植物人即将诞生/你别整那个事儿,就咱这个智商抠出来上秤约,比你多二斤。《送水工》:这外国啤酒劲真大啊/床前明月光,玻璃爱上霜。要是不勤擦,只好自己脏。

第四章 小品与相关学科及艺术之间的关系

小品与相声、话剧、折子戏、二人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

有人认为,它们的相同点在于:形式上短小,情节不复杂,都具有“戏剧”性或“喜剧”性。不同点在于:相声一般也有小品短小的特点、幽默风趣的特点以及其他一些共同的特点,但相声是“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装;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装,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成了哑剧。在内容上,话剧、戏剧的内涵丰富,时空较长,说教成分较多,思想性突出,有的看后给人以沉重的、悲壮的感觉,甚至催人泪下。而小品则不必有较多的内涵和思想性,只要将具体事物的“一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即可。

如果说戏剧是社会生活的一幅画面或镜子,小品则是一幅漫画,是一个“哈哈镜”。它的特点是用“笑”和夸张的语言反映事物、折射事物。如果说戏剧是以剧情和角色的台词直接感染人,使人们受到正面教育的话,小品则既不属正面教育,也不属反面教育,它是用一种“启发式”的形象思维激活人的感官,使人们从笑中受到感悟。

第一节 小品与东北语言

一、东北语言简介

辽西某县有个叫叨尔磴的地方。叨尔磴人的口音,即便在当地,也被认为是特别“侉”的。但他们自己觉得——那一带流传的一个笑话——“我们叨尔磴人就是‘二’字说不好;要是‘二’字说好了,就是北京话了”。

其实他们说的蛮有道理。要解释这一点,得讲上些枯燥的话:老早的时候,北京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时辽东话和大都话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而北京在明朝成了都城,外地来做官的、开店铺的、当兵的、打工的,把各自的方言带到北京,特别是山西话、安徽话和南京官话,影响至今还有痕迹,明朝这时的北京话,就和东北话有些不一样了。等到了清朝,几十万旗人进北京,又带来了辽沈话,慢慢和原来的明朝北京话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京腔。所以东北话和北京话没法儿不像。在方言学上,它们是亲兄弟。

现在东北话和北京话不一样的地方,有一些是东北话保留着过去的一些读音,比如东北人念“学”为xiáo,就是过去的幽燕音,北京人后来念xué了,是受南方话的影响,东北人念“荣”为y?nɡ,听着很侉,但也是古音(在音韵学上,“荣”是“喻母字”,本来就是这么念的);有些则是受了满族话的影响,东北人“大舌头”,有些地方没有声母字,念成零声母,又只有“资雌思”没有“知蚩诗”,都是满语影响所赐。至于大连半岛的人把“知蚩诗”念成“基欺希”,那是在说胶东话,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东北话了。

在音调上,东北话在没接受过语音学训练的耳朵听来,弯儿有点复杂,特别是辽宁的一些地方,拐呀拐的,差一点就差挺多。比如在岫岩,“大爷”的“大”字重读时,指父亲的哥哥,这和我们的用法一样,“爷”字重读时,则指爷爷的哥哥。发音上一点点的不同,就差出一辈去。东北话——特别是开原以南的辽沈话的另一个特点是二声(阳平)特别多(这一特点大概和冀东话有些关系)。有一回,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患了疟疾,别人代他上折子求皇上赐药。康熙的批示上有这么一句话:“(金鸡纳霜)连吃二服,可以出根。”“出根”该是“除根”,皇帝写错字了,这可得起个哄,看来当领导的爱写错别字,自古皆然。但为什么会误“出”为“除”呢?一到沈阳就明白了,沈阳话里“出”就是念二声的,康熙的汉话是小时候和汉军旗人学的,学的本就是沈阳话。

这几年辽宁人演的“小品”戏流行,东北话已为广大关里人所熟悉。有两个招牌词,一个是“埋汰”,一个是“砢磣”。其实“砢磣”是北方的老词儿,元杂剧里就有的,不好算东北特色,而“埋汰”是从满语里来的。东北话语词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许多满语成分。说个最普通的例子,“挺”好的“挺”,人人都用的,又有谁会注意它是从满语里来的呢?在语法上的满语影响之一,则有谓语后置,关里人说的“你看不看”,东北人会说“你看不”,《红楼梦》里的“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都是例子。《红楼梦》里写怡红院的丫头在炕上“抓(chuǎ,三声)子”,这个游戏东北叫“抓嘎拉哈”。“嘎拉哈”是什么东西?这是满语,指动物腿上的距骨(据说这种游戏和萨满教的某种仪式有关)。读chuǎ的“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弄起来,如猪吃食的动作,也可以叫“抓”。一位老人家讲,当年张作霖发迹回乡,把银钱往地上一撒,意气风发地叫: “小子们抓吧!”用是就是这个“抓”字。

又如捉迷藏为什么叫“藏猫儿”?原来,“猫”也是满语词,意思是树丛。东北没有那么多房子犄角儿,孩子要藏起来,自然是藏在树丛里。至于有人论证北京话里的“猫腻儿”也是同一来源,这就值得商榷,因为《金瓶梅》里出现过“猫儿头”,意思和现今的“猫腻儿”一样,似乎在暗示这个词是从山东那边来的。

还有一种红色的浆果,学名大概是酸浆草,东北孩子取其熟透时,捻弄软了,吸出里边的果肉,使剩一空壳,在嘴里“嘬响儿”,是一个季节的玩具。(但一般只有女孩儿才有这样的耐心)东北叫它“红姑娘儿”(“娘”重读,三声),也简称“姑娘儿”。“红姑娘儿”早先北京也有的,清朝的纳兰性德还给它写过诗呢。小说《儿女英雄传》里的瘦和尚捋胳臂挽袖子,要打十三妹个“败火的红姑娘儿模样”,指的不是姑娘小姐之姑娘,而就是这玩意儿。

二、东北语言的亲和力

东北语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犹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所常用的那句话——“可着劲儿造”,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你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如果你是东北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就会不自觉地走入那人群之中,而这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把你当做兄弟一般地接纳下来,那种铿锵的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让你感到:我们本是一家。

所以,东北语言,只有在东北,才有其生存的基因和土壤,如果把它拿到另外的地方,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有一个小故事:在通往沈阳的列车上,一个姑娘与一位小伙子和一个老妇人邻座。她看到小伙子一直很殷勤地照顾着这位老年妇女,便深受感动,不由自主地问:请问这位是您的什么人?小伙子说:“这位吧,是咱妈!咱妈身体不好,这是刚从北京看病回沈阳。”一席话说得姑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咱妈!这一“咱”不要紧,不把她自己也给“咱”进去了?姑娘是学中文的,在语言上就爱较个真儿,她就大讲特讲“咱”字的准确用法,和在“你”与“我”之间这个“咱”字的不可随便用的特性,结果把那个沈阳小伙子惹得不高兴了,还弄得老妇人老大不乐意。

回到北京,姑娘见到东北的同学就说起没完:“我又不是他们家的媳妇,凭什么说她是我妈?”东北同学说:“人家并没有说是你妈。”“可是他说是咱……”咳,其实姑娘也明白,人家并没有据她为己有的意思,可她就是觉得别扭。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东北语言,听着就是那么热乎乎的亲切,但是在外地人那里,又是不可思议的难解。

在中国,可能在任何一个省份都听不到这样的感情色彩极浓的语言。

这样的语言无疑具有感情的魅力,象征着“我”与“你”之间的亲密和真诚。

在东北,经常有“哥们儿”、“姐们儿”称彼此的父母为“咱爸”、“咱妈”,只要有一个说咱妈如何如何了,那么就会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去这一个家里帮这帮那,那情形,真是叫人打心眼里往外感动。

东北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饼子”味,当然,也有更细微一些的区别,如大连的“海蛎子”味,等等。总之,它们不像南方的方言那么艰涩难懂,所以全中国的人民都可以模仿并用它调侃。

自从赵本山、黄宏、宋丹丹等人的小品出现以来,东北的方言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开来,那种把生活原型夸大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使东北语言特有的张力得到人们的认同。

东北语言大都是像东北人的性格一般直白和昂扬,就像人常说东北人的大嗓门,没遮没拦。比如,把“干啥”说成是“干哈”,这与大众嘲笑的“旮旯”和“那疙瘩”等词汇一样,都是靠舌根部发音的,换句话说,东北人的语言发音方式是非常地具有其根源的——他们的朴实、原始、直白,还有他们的不拘小节。

为什么别的地方的方言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如此兴趣?比如说上海话、广东话,这些地方方言不但不惹人笑,反而还有不少的人愿意模仿和冒充?想来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北话比较地傻气和土气。说到底,这是东北人的没有心机和阴谋的表现,这和他们什么都摆在桌面上的性格有关,却与他们的思想、信念等内在的精神因素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较东北人、西北人,上海人和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发音方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这4个城市或地区的男人说话发音的部位都不一样。比如上海人,他们是用舌尖部发声,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细柔和省力,这很像上海人的性格——文静、节俭,还有人们常常认为的那种精打细算。而北京的男人说话大都鼻音很重,很有些傲慢和不屑一顾,这也很符合北京身处天子脚下的那种优越感,他们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不可一世。而西北人则代表了典型的憨厚和诚恳的西部特点——他们用胸腔的共鸣来表达自己,每句话的前面都要加一个“啊”,或者在后面缀一个“嘛”字,“是嘛”、“对嘛”,等等。而东北人则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是用舌的根部发声,也就是说几乎用了所有的力气来说话,没有保留地无私奉献。所以在东北,走在大街上,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扯着嗓门说话的人。

除了这些在原有的基础上语音语调的不同外,就是东北人经常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让人吃惊的词汇。例如,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不论是褒还是贬,一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最差的意思)、“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还有东北人把“人”读成“yín”,“让”读成“yàng”,把北京话里的“侃大山”说成是“瞎白乎”。这样的方言是极具特色的,任何文字都无法解释,魅力无穷,因而其精彩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

东北语言极具煽动性,那热辣辣的热乎劲儿,会让你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感动,你无法不相信一个东北人所说的不是事实,有时那种夸大和过分,会让人觉得某些欺骗也都可笑了。

曾经有一个东北妇女到一户人家推销一种磁疗床垫,她从一进门就开始诉说这种床垫的神奇和妙处,她说这床垫几乎包治百病,什么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等无所不能,说着说着,用东北话说就说“下道了”。就像赵本山卖报纸的那种夸张。她说:“我的母亲用了这种床垫,白头发睡成了黑头发!”她这一说不要紧,把老太太吓得本来想买也不敢买了——因为谁都知道“白头发睡成黑头发”是一种不着边际的谎言,谁还能相信这个没有露过面的床垫呢?

这就是东北人的语言,能把死的说成是活的,白的说成黑的,圆的说成方的,他们并不在乎你是否对这话有怀疑。也许,他们只是以为这是一种渲染,殊不如这种要命的渲染对于东北以南的地方来说,有时竟有一点恐怖了。

如果你与一个东北人成了朋友,那么他同你说话时就会把他的亲人与你紧密地连在一起,说起他的妻子,如果你比他年长,他会说你弟妹如何如何,如果你比他年纪轻,他会说你嫂子如何如何,以此类推,上到你姨你叔,下到你小弟你大侄子你小外甥,诸如此类的称呼一旦成立,你就仿佛是他们家的人了,等你再见到这些人时,他们已经都成了你所熟知的人,而你,一定对他们也不会陌生。

这就是东北人的滚烫的语言本质,只要在东北,你就走不出这样亲热的话语的氛围。

东北人是曾经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人,所以他们的语言也与他们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放性,更具有使你走在大平原般的荡气回肠和回家般的怦然心动。

三、用东北话表演的经典小品示例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表演: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宋丹丹:是,我站着说吧。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疙瘩挺闹心,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美英合伙欺负人。谢谢!

赵本山:成功么?……丢人了?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这个谈话节目呢,它实际上就是说话,就是聊天,就是唠嗑,就是你们东北坐在炕上唠嗑,您在家什么样啊,在这儿就什么样。别紧张,好不好?

宋丹丹:都夸你呢,说你主持那节目可好了。

崔永元:这么说的呀!

宋丹丹:就是人长得坷碜点。

宋丹丹:你咋不实话实说呢?你让大伙瞅瞅你那老脸长得跟鞋拔子似的我能上赶子追你呀?

赵本山:这么不会审美呢。

宋丹丹:怎地?

赵本山:这叫鞋拔子脸那?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

宋丹丹: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

宋丹丹:俺俩搞对象那前儿吧,我就想送他件毛衣,那前儿穷,没钱买;赶上呢我正好给生产队放羊,我就发现那羊脱毛,我就往下薅羊毛。晚上回家呢,纺成毛线,白天一边织毛衣,一边放羊,一边再薅羊毛。结果眼瞅着织着差俩袖了,让生产队发现了,不但没收了毛衣,还开批斗会批斗我,那前儿不是有个罪名叫——

崔永元:挖社会主义墙角!

宋丹丹:是,给我定的罪名就叫薅社会主义羊毛。

宋丹丹:说出来都不怕大伙笑话,他家穷的管啥玩意儿没有。

赵本山:别巴瞎,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

宋丹丹:你一天到晚瞅都不瞅我一眼,天天搁电视机跟前等着盼着见倪萍,我不说你拉倒吧!

宋丹丹:小崔,这咕噜掐了噢,别播。

崔永元:这咕噜掐了,别播。

宋丹丹:有一天晚上,咣咣踹我房门,我一开门木头桩子似的两眼直钩盯着我,非要给我朗诵首诗。

宋丹丹:我十分想见赵忠祥。

赵本山:拉倒吧!干啥玩意儿!

第二节 小品与相声

一、小品比相声更有竞争力

目前,小品盛极一时,全面抢夺娱乐市场。相声界普遍有些黑云压城的紧迫感。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小品能迅速反映现实,紧密贴近生活,容易与观众产生亲切感与共鸣;其次,小品结构新颖,情节紧凑,与现代人生活和心理节奏相契合;第三,风格多样,表现灵活,娱乐性强,关注内心,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第四,创作成本低,演出方式灵活,因而在演出市场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其审美特征也慢慢确立:短小精悍,手法简练;构思奇巧,结构严谨;贴近现实,取材鲜活;或诙谐或辛辣,情趣盎然。这不是谁琢磨两下就琢磨得出来的。它很难成为经典,但是一旦成为经典,就会散发独特的魅力。这样,小品的创作和表演的难度与其他艺术相比就加大了。

小品本来就是大俗的艺术,它应该被平实地对待,不要将小品的档次、品位提得太高,小品承载不了太多的东西。低俗就是因为没有生活,无谓地去弄些笑话,不仅演员累,观众看着也累。小品演员如果没有了与观众的互动,就会找不到感觉,没有感觉就容易走神。应该把相声小品的表演放在大型歌舞厅里录制,用世俗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用百姓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形式去演绎世俗,相声小品的路子就走得好了。只有真正贴近了大众、贴近了生活,艺术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目前,相声处弱势,小品占强势。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整体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地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脱下衣裳,光着膀子,显得粗俗,仅仅为了逗观众一乐了之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刊物之上,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之上也是一种佐证。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二、小品是相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喜剧小品是相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传统相声形式上的突破,是相声发展的一种成就,将会带动鞭策、促进、修正相声的发展。理由如下:

1.喜剧小品是相声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时诞生的。改革开放以后,姜昆、冯巩为代表的新生代以新的风格把相声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时的相声摈弃了许多旧的习气,以鲜明的机智对话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为特征,而应运而生的小品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更广阔的空间场景和更直观鲜活的人物造型把相声的时代精华杂糅其中,从而赢得更广泛的观众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小品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舶来品,而是在相声的土壤中酝酿并在相声发展的高潮期破茧而出。

喜剧小品的诞生是以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为标志。喜剧小品诞生在相声氛围最浓的北京绝对不是偶然的,小品诞生的标志性人物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有着极为鲜明的相声烙印。从以二人为主的表演形式,鲜明的捧逗角色到三翻四抖的情节和对话等多种角度都可看到鲜明的相声印记。

2.喜剧小品主要是以机智幽默的对话,而不是以舞台剧的情节和抒情赢得观众。某种程度上是传统相声表现方式的革新。

3.许多相声演员投身小品演出而如鱼得水,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是比传统相声更好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小品的本质和鼻祖就是相声。

4.有许多小品演员出身于二人转。二人转演员在相声和小品的熏陶下成长转型为小品演员,在小品全面抢夺相声市场以前,相声是全国的第一喜剧形式,而二人转是东北的第一喜剧形式,与相声有很多的趋同性。

5.小品摈弃了相声里的贯口和唱腔,像姜昆当年一样红遍大江南北。再次说明,说、学、逗、唱的传统需要革命。这4个字不是相声的本质,马三立不唱,侯宝林不用贯口也是基于这一点。相声的本质是幽默的对话,侯宝林说:“相声是语言的艺术”。相声理论家薛宝琨教授说:“相声就是逗笑的艺术。”也就是说相声不是唱的艺术,不是像评书快板书的艺术——如贯口。当然唱腔和贯口可以赢得掌声,但这掌声更应该属于京剧演员和杂技演员。仅是对你技巧的赞赏而不是发出幽默的笑声,而且由于观众对相声越来越明晰的期待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这种掌声也会越来越少。当然有唱腔和贯口这方面的擅长肯定在需要时能帮助演员表现相声。比如侯宝林的唱腔。但如果让每一个初学者都要统一在严格的师徒传承中耗费大量精力学这些观众未必买账的基本功,也许会阻碍相声的发展,埋没相声人才。

只要是表演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的天赋,而天才的本质之一就是他的独特性:不可重复不可复制性。基于这点,应该鼓励演员表现个性,而不用百年前铸造的说、学、逗、唱的标尺统一古板地苛求演员,从而无形中起到打击某些天才(而非全才)演员积极性的消极作用。试想当年姜昆为什么不能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吗?是传统的锈迹斑斑的标准重要,还是剧场里观众爽朗的笑声重要呢?是传统的标准,还是欣赏水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观众更应该受到重视呢?

6.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相声小品融为一体,叫相声小品也好,叫喜剧小品也罢,这也是一种可能。比如,冯巩的相声就越来越小品化。

另一种就是,小品继续表演贴近生活的那部分,传统的相声表现方式着力去表演想象力更为丰富而小品无法表现的夸张情节。如《虎口脱险》、《五官争功》。

7.传统的表演方式产生于撂地摊和堂会,表演场地、表演对象使表演形式受到局限。当侯宝林把相声搬上舞台时,其实已经具备了丰富表演形式的条件,只是中国曲艺是极其强调传统的。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生活节奏显著加快、娱乐方式空前丰富多彩、观众文化欣赏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相声才以阻力最小的方式——喜剧小品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一次突破。这是一次巧妙的革命,也许若干年后人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相对其他走向没落的曲艺形式,相声是幸运的。不仅因为它的现状尚可维持,更因为它的一支精华的血脉取得了扩展的生存空间。

8.几乎所有的小品都可以改编成不错的相声。尽管表演效果也许会逊于小品,但许多相声却无法改编成小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喜剧小品只是相声的一个分支,而相声是喜剧小品的鼻祖。

9.相声顺应时代发展,一个分支以巧妙的方式完成了兵不血刃的革命,是有其艺术发展的必然性的,是可喜可贺的成功。

10.相声演员侯耀文演小品和小品演员郭冬临说相声,都没有听到演员和观众说是反串、客串,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两者同一性的认同。

11.侯耀华收相声演员做徒弟是一个创举。这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小品和相声的相容性、趋同性。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全面地认同了相声与小品之间无可替代的直系亲缘关系,可以试想,若赵本山带年轻的相声演员为徒弟,以他对喜剧的深刻理解和卓有成就的实践功底,难道我们没有理由抱有期待吗?作为在相声和二人转土壤中熏陶成长并自称是相声演员的姜昆发现赵本山不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12.喜剧小品兼备着相声的遗传和变异,正是传统相声的突破和进化。

13.喜剧小品的观众认知度已超过了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并潜移默化地对影视、小说等文化形式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仅是小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追根溯源还是以侯宝林为代表的相声,第一次辉煌之后的第二次对中国文化的厚积薄发的冲击,不过这次的急先锋是已经改头换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剧小品。

14.专家认为,民间艺术的初级阶段往往是技艺不分,甚至是技重于艺的。待到艺术观念的深入,形象成为艺术的核心时,技艺就渐次退化为手段。相声里的贯口和唱腔属于典型的“技”的范畴。越是在相声发展的早期,这些作为基本功的“技”在相声表演中所占分量越重。那时的相声显然是处在“民间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姜昆的以说为主从根本上忽略本行业奉为圭臬的“技”,而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正是相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种艺术门类全面走向成熟之后,如果不能产生质的突破就会走向没落。从姜昆浮出水面标志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