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23:44:38

点击下载

作者:缪文远,罗永莲,缪伟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国策——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战国策——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试读:

东周策

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十二个国别,三十三卷。《战国策》在流传过程中,经过许多次传抄和翻刻,产生了不少文字错讹,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历代有若干研究者对此书的文字进行校订和注释,有的是专书,有的是零篇短札,都可供我们参考。《战国策》的价值,可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看。

战国时期,波翻云诡,策士纵横,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令人目迷五色。但我们在研习这段历史时,却感到材料异常缺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各国对文献的销毁,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焚书,六国的史籍是焚烧的重点,竹帛烟消,典籍散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战国二百数十年间的历史,全靠《战国策》保存了一个梗概,这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去古已远,尤其应该珍视。

在文学方面,《战国策》也是千古传诵的名著,历代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都受其影响,从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

本书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纵横家是战国舞台上风头最健的人物,他们不仅对天下大势、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隘了如指掌,还要揣度人主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如书中写苏秦、张仪游说各国,谈锋犀利,舌吐风雷,一席谈话,便使得国君俯首,倾心听从。又如写弹铗而歌的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薛邑人民的拥护。写陈轸为齐说昭阳,谈言微中,化解了齐、楚之间的一场战祸。特别是书中写了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物,形象突出,光彩照人。如写鲁仲连义不帝秦,指斥向强秦低头的辛垣衍,英气逼人,千古如见。唐代诗仙李白,在诗篇中把他引为同调。写唐雎不畏权威,奋力抗争,终使秦王的野心收敛。写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身边的琐事悟入,小中见大,由近及远,诱导齐王虚心听取臣民的意见。此外,如写商鞅、范睢、田单、乐毅的政治、军事活动,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革新,都虎虎有生气,令人难忘。写反面人物,如谗臣王错、奸妃郑袖、暴君宋康王、昏君魏惠王等,则揭露他们的阴险愚昧、两面三刀,使魑魅无处遁形。此书可算得上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光辉开端。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文风别具一格,铺张扬厉,雄浑恣肆,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行文则波澜起伏,笔势纵放,绝无平铺直叙之笔。涵泳其中,可使我们执笔为文,富于曲折变化,不致板滞不灵。《战国策》中还运用了许多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都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战国策》全书共有460章,我们这里选取105章文字优美、思想健康积极的,加以注释和评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朋友们扩大知识领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有所裨益。缪文远2006年4月30日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秦兴师求鼎,就是想取代周室,成为天下的新主人。求鼎不是简单地索取几件器物,而是关系到周能否继续存在的大事。周君所患,正在于此。颜率向齐求救,因为齐是东方可以和秦抗衡的强国,所以陈臣思率领的齐兵一出,秦军随即退去。

颜率用献出九鼎作为交换条件,换取齐国出兵,秦兵既退,如何向齐国交代,这又成了新问题。对此,颜率巧设了两道难关:一是九鼎巨大,运输需要数万人,难于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也解决不了。从梁运输吧,梁国君臣早就对九鼎垂涎三尺;从楚运输吧,楚国君臣也是魂牵梦绕,早有问鼎之心。齐王无奈,只好知难而退。颜率巧妙地把违约的责任推给对方,帮助周君化险为夷,躲过一场劫难。〔1〕〔2〕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3〕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4〕〔5〕〔6〕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7〕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注释】

〔1〕九鼎:周王室的传国之宝。

〔2〕颜率:周臣。

〔3〕画计:商量。

〔4〕大国:指齐。

〔5〕危国:指周。时周受秦兵威胁,面临危亡。

〔6〕实:实际利益。

〔7〕陈臣思:齐威王的名将田忌。古代田、陈同音。【译文】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欲索取周的九鼎。周君感到担忧,就告诉颜率。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心,我愿东到齐国,借兵援救。”颜率到齐,对齐王说:“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夺取周的九鼎。周的君臣寻思,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保存濒危的国家,是美好的名声;得到九鼎,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考虑一下。”齐王听罢非常高兴,发兵五万,命大将陈臣思率兵救周,秦兵于是撤回。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1〕。”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

〔2〕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3〕〔4〕。”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5〕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6〕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7〕〔8〕。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9〕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注释】

〔1〕梁:即魏。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2〕晖台:台名。沙海:地名,今河南开封西北。

〔3〕寄径于楚:由周至齐,并不经过楚国,这是拟议的话。

〔4〕叶庭:地在今湖北华容。

〔5〕醯(xī):醋。甀(zhuì):瓮。

〔6〕兔兴马逝:比喻轻快。

〔7〕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8〕輓(wǎn):牵引。

〔9〕被具:运鼎士卒需要准备的器具。【译文】

齐国向东周索取九鼎,周君又担心起来。颜率说:“大王不要焦虑,我愿到东方解决此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依靠大国的仗义相助,周国上下得以保全,情愿献上九鼎,不知大国从什么途径运到齐国?”齐王说:“我打算向梁国借道。”颜率说:“不可以。梁国的君臣一心想得到九鼎,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反复策划,日子已经很久了。九鼎一进入梁国,肯定出不来。”齐王说:“我就另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行。楚国的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在叶庭中密谋,时间也很长了。九鼎一进入楚国,不可能出来。”齐王说:“我要从什么途径才能把它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敝国私下替大王担忧。九鼎可不像醋瓶酱罐,可以怀揣手提就到达齐国的;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跑马奔,瞬息就可到达齐国。从前周人攻殷,得到了九鼎,一只鼎用九万人牵引,共用九九八十一万人,而辅助的兵卒和器具,数量与此略等。如今即使大王有这些人,又从哪里经过呢?我私下真为你担忧啊!”齐王说:“你屡次前来,无非不愿把鼎给与齐国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大国,请快快决定运送路线,敝国将把鼎迁出,随时待命运走。”齐王只好作罢。(《东周策》)  

秦攻宜阳

宜阳是韩国军事重镇。宜阳之战,从秦国方面说,是志在必得;从韩国方面看,是势在必守。战事的结局将会如何?周君和赵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周君认为,宜阳是八里见方的大城,加上有精兵十万,有可用数年的粮储,韩相公仲亲率二十万大军,指挥防御作战,楚将景翠又带领人马,驰赴伏牛山一线,作为声援,这些都是防守的有利条件。周君判断:秦国不可能拿下宜阳。赵累则认为甘茂是从楚国入秦的客籍人士,政治上的升降沉浮,全要看能不能为秦建功立业,必然全力奋战。而秦武王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坚持任用甘茂,如果无功而返,将无法面对群臣。所以宜阳必然失守。

周君问赵累该怎么办?赵累建议他向楚军主将景翠进言,最好是静观战局的发展,秦、韩双方必然对楚争相拉拢,楚国便可两面得利。

结局果如赵累所料,秦攻拔宜阳,景翠乘机进兵。于是秦国割地,韩国献宝,景翠深深感激东周给他出了个好主意。〔1〕〔2〕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3〕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4〕〔5〕〔6〕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7〕〔8〕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9〕〔10〕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11〕〔12〕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注释】

〔1〕秦攻宜阳: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宜阳,次年攻克。宜阳位于洛阳西南熊耳山北端,洛水萦带,山坂纡回,是韩国西陲军事要塞,故城在今陕西北洛河北岸韩城镇。

〔2〕赵累:周臣。

〔3〕材士:有强劲战斗力的士兵。

〔4〕公仲:韩相国,名朋。

〔5〕景翠:楚将。

〔6〕山:指伏牛山。

〔7〕甘茂:楚国下蔡(今安徽寿县)人,时为秦左丞相。

〔8〕周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佐武王克商。武王死,辅佐成王,长期主持国政。

〔9〕削迹:除名。

〔10〕群臣父兄:指秦国贵臣中反对甘茂的樗里疾、公孙郝等人。

〔11〕执圭:楚国的高级爵位,谓执玉圭(上尖下方的玉器)朝见君主。

〔12〕柱国:楚国的最高武官。【译文】

秦国进攻宜阳,周君对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赵累回答道:“宜阳必定会被攻破。”周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拥有十多万勇士,粮食储备几年都吃不完,韩国的相国公仲还有二十万军队,楚国大将景翠又率兵前往救援,秦军必定会无功而返。”赵累答道:“甘茂寄居秦国,如果攻下宜阳,他就会像周公旦那样长期执政;如果失败,他也就无法在秦国立足了。秦王不听群臣的意见,执意攻打宜阳,如果宜阳没被攻破,他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认为宜阳必被攻破。”周君说:“你替我想想该怎么办?”赵累说:“您可这样对景翠说:‘将军的爵位已到了执圭的地步,官职也升到了大司马,就算打了胜仗,也没有什么可加官晋爵的了;如果打了败仗,就难逃一死。不如与秦作对,等秦军攻下宜阳之后你再进兵,秦国害怕你攻打他的疲惫之师,必定会献出珍宝给你;而韩相公仲也会认为你是为救韩国而攻秦军的,也一定把珍宝全部献上。’”〔1〕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注释】

〔1〕效:献。煮枣:地名,在今山东菏泽西南,乃魏邑,此处恐有讹误。【译文】

秦军攻下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害怕了,马上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了珍贵的器物。景翠既从秦国夺到了煮枣城,又从韩国得到了珍宝,因此很感谢东周。(《东周策》)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公元前298年,薛公田文率领齐、韩、魏三国攻秦,向西周借兵乞粮。处在齐、秦两大国之间的小小西周难于应付。答应田文,会开罪秦国;如不答应,会使齐国不满,真是两难。

韩庆为西周游说田文,提出了三点:一、停止攻秦,以免让韩、魏壮大;二、由西周转告秦王,释放被拘留的楚怀王,楚国将把东部的淮北之地献给齐国,这对齐有利,田文在薛的封邑也可永保安宁;三、秦国未受削弱,将会对三晋构成威胁,三晋定会更加重视齐国,齐国举足轻重。薛公认为此计大妙,就停止攻秦,向西周借兵求粮的事,也就无形中化解了。韩庆一石二鸟,既帮西周排忧解难,又使秦国免遭攻打。看来,他既是西周的谋士,也是秦国的说客。〔1〕〔2〕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3〕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4〕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5〕〔6〕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张韩、〔7〕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8〕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9〕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注释】

〔1〕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齐邑,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南四十里。齐威王封少子田婴于薛,子田文袭封,故称薛公。此薛公指田文。为,与。

〔2〕又与韩、魏攻秦:秦昭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田文入秦为相,不久受谗被囚,次年逃回齐国,任齐相。田文怨秦,因而和韩、魏攻秦。

〔3〕韩庆:西周臣。

〔4〕宛、叶以北:指今河南襄城、鲁山一带。宛,今河南南阳。叶,在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

〔5〕函谷:秦关,在今河南灵宝北三十里。

〔6〕秦王:指秦昭王。

〔7〕东国:自今河南郾城以东,沿淮北至泗上一带。

〔8〕出楚王:公元前299年,秦约楚怀王在武关相会,怀王被执入秦。

〔9〕三晋:韩、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译文】

薛公利用齐国和韩、魏攻打楚国,又和韩、魏攻秦,并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为西周对薛公说:“您利用齐国和韩、魏攻楚,历时九年,取得宛、叶以北的地方,使韩、魏强大起来,现在又通过攻秦来增强他们的力量。韩、魏南边不担心楚国,西边不担心秦国,于是土地扩大,地位提高,齐国必受到轻视。事情的本末和虚实经常是互相变换的,我私下为您感到不安啊。您不如让敝国暗地和秦国联合而您不去攻打秦国,也不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下,不要展开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想法告诉秦王说:‘薛公定不会破秦来扩张韩、魏的势力,他之所以向秦国进兵,为的是让大王把楚的东国地区割给齐国啊。’秦王释放楚王回国,两国讲和,您让敝国以此讨好秦国,秦国不受破坏而可以用楚的东国来免除自己的战祸,定会同意。楚王被释,定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的东国会更加强大,薛邑也可以累世无忧。秦国未受重大削弱而处在三晋的西方,对三晋构成威胁,三晋必然重视齐国。”薛公说:“很好。”就叫韩庆到秦国去,同时停止了三国攻秦的行动,也不再向西周借兵求粮。(《西周策》)  

雍氏之役

公元前300年,楚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向西周征兵调粮。周君派人向秦求助,又向苏代问计。苏代替周君游说韩相国公仲,说是楚军主将昭应在出发前,曾经保证,一月之内必能拿下雍氏,时间已过五月,未能攻下,楚王的信心已经动摇。韩如在此时向周征兵征粮,无异于公开宣布自己兵力不足,楚王定将增派援军,雍氏必难守住。不如把高都还给西周,周将倒向韩国,秦将与周断交,韩、周合二为一,加强了韩的防卫力量,岂不甚妙。公仲采纳了苏代的意见,雍氏也终于守住。

苏代的活动,使西周没有任何付出,反而得到高都,周君的喜悦,可想而知。〔1〕〔2〕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3〕。”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注释】

〔1〕雍氏:韩邑,在今河南禹州东北。

〔2〕苏代:河南洛阳人,姚本注为苏秦之兄,鲍本注为苏秦之弟。

〔3〕高都:韩邑,在今河南伊阙南。【译文】

在雍氏这场战役发生时,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周君感到为难,告诉苏代。苏代说:“有什么好担忧的?我可以替您叫韩国不向您征调兵士和粮食,又能让您得到高都。”周君非常高兴,说:“你如能办成,我愿意把国家大政交给你管理。”〔1〕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2〕:‘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3〕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注释】

〔1〕公仲:韩相国公仲朋。

〔2〕昭应谓楚王:昭应,楚将。楚王,怀王。

〔3〕焚周之节:焚节表示绝交。节,符节,使臣所执。【译文】

苏代就去见韩相公仲,说:“您没有听说楚国的打算吗?楚臣昭应对楚王说:‘韩国受到战争的消耗,仓库空虚,没有办法防守,我乘它饥饿的时机,要不了一个月,必定拿下来。’现在围攻雍氏已有五月,还不能拿下,楚国感到难办,楚王已经开始不相信昭应的说法了。如今您却向周国征兵调粮,这分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很危急了。昭应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劝说楚王增加兵力包围雍氏,雍氏必被拿下。”公仲说:“好。可是我向周国派出的使者已经动身了。”苏代说:“你为什么不把高都送与周国呢?”公仲生气地说:“我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就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它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国,那么它必然转而投向韩国。秦国听说,一定非常恼怒,就会烧掉周国的信物,不接纳它的使臣。这是你用残破的高都换得一个完整的周国,为什么不给它呢?”公仲说:“好。”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译文】

于是韩国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却给了它高都,楚国的军队最终未能拿下雍氏,就撤军了。(《西周策》)  

苏厉谓周君

公元前281年,秦昭王打算派白起攻梁。消息传出,苏厉面见周君,指出梁破则周危,最好让这事消弭在萌芽状态中。周君于是派他往见白起。

苏厉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告诉白起,即使像养由基那样百发百中的人,当他精力疲敝时,也会一发不中而前功尽弃,如今你的情况,正好与此类似,不如请病假,不接受这次任务,还可保住已有的名声。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就此烟消云散。〔1〕〔2〕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武,攻赵,取蔺、离石、〔3〕〔4〕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5〕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6〕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7〕,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韩、魏,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8〕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注释】

〔1〕苏厉:苏秦弟。

〔2〕(xī)武:魏将。

〔3〕蔺:今山西离石西。离石:今山西离石。祁:今山西祁县。

〔4〕白起:秦将。郿(今陕西郿县)人,以功封武安君。

〔5〕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善射的人。

〔6〕支左屈右:左手支弓,右手弯曲,引箭射出。左右,指左右手。

〔7〕已:同“以”。

〔8〕塞:指伊阙塞,在今河南洛阳南。【译文】

苏厉对周君说:“打败韩、魏联军,杀掉魏将武,攻下赵国的蔺、离石、祁三城的,都是秦将白起,这是他善于用兵,又有上天保佑的缘故啊。如今攻打魏国,魏国定被攻破,魏破则周岌岌可危,你不如设法制止他。可向白起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是射箭高手,能够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旁边的人都说他射技高明。有一人从这里经过说,射得好,可以接受射箭的教育了。养由基说,别人都说好,你却说够条件接受训练,你怎么不代我射它一下呢?这人说,我不能教你左右手如何具体操作。即使百步穿杨,不能及时休息,不久身体疲倦,便会弓箭歪斜,一发不中,从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如今击破韩、魏,杀掉武,向北攻取赵国,拿下蔺、离石、祁的,都是您。您的功劳很大。现在又率领秦兵出关,经过东、西两周,侵韩攻魏,一战不胜,就前功尽弃了,您最好还是请病假不要出来吧。’”(《西周策》)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周最是周的公子,和齐国关系密切。东周武公的太子死,诸子争立。周最想得到太子之位,让齐国替他说话。周君对此态度犹豫,派人向齐国说,是周最自己不肯做太子。司寇布替周最向周君进言,说你如真想让周最做太子,就应使天下人共见共闻,不能只是自己知道。他以函冶氏为例,说明宝剑虽好,如果别人不了解,它的价值就难以体现。

司寇布在此提出了一个宣传的作用问题,可算得上是两千多年前的广告明星,在中国广告史上,应给予他一席之地。根据历史记载,周最始终奔走于周、秦、齐、魏、楚、韩之间,看来他做太子的愿望,可能是落空了。〔1〕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2〕〔3〕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4〕〔5〕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6〕〔7〕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8〕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9〕〔10〕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注释】

〔1〕司寇布:周臣。司寇,主刑狱的官,布是其名。周最:周的公子。

〔2〕齐王:齐闵王。

〔3〕函冶氏:齐国善于观察宝剑的人。齐太公:即田和,始代姜氏立为齐侯,故称为齐太公。

〔4〕责:求取。

〔5〕折而不卖:此言虽千金仍不够本价,故不肯卖。折,折本。

〔6〕属:嘱咐,告诫。

〔7〕契:契约,类似现在的合同,由双方分执。

〔8〕嫁:反推。

〔9〕巧:诈。

〔10〕爱:吝惜。【译文】

司寇布替周最向周君说:“您派人告诉齐王说是周最不愿做太子,我感到这种做法不妥。函冶氏曾经替齐太公买宝剑,太公不知是好剑,归还宝剑叫退还他所费的金。越国的人愿出千金购买,函冶氏认为价格不到位而不肯出卖。临终嘱咐他的儿子说:‘不能只是自己知道剑好。’现在您让周最做太子,只有自己单方面知道,天下都没有人相信啊。我担心齐王认为您本打算立周果却说周最自愿不做太子,从而欺骗齐国。您的态度不定,周最也富于心计,您为什么不买人人知道的好货呢?供养周最的东西不要吝惜,应该让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西周策》)  

秦 策

卫鞅亡魏入秦

本章文字简洁,是一篇商鞅略传。首言商鞅由魏入秦,受到孝公重视,尊宠任职。接叙商鞅治秦的原则是:“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一切按照法令的规定办。变法周年之后,所取得的效果是:“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社会秩序井然,提高了秦的军威和国威。

后半部分,写孝公临终前,打算传位给商鞅,这表现出他们君臣关系的融洽,并反映了当时的禅让之风。

秦惠王即位后,由于商鞅功高震主,相权和君权发生严重冲突,终致被杀。结尾说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加同情,正和上文商鞅执法“刻深寡恩”相呼应。〔1〕〔2〕〔3〕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4〕〔5〕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注释】

〔1〕卫鞅:商鞅,本卫国的公子,故称卫鞅。

〔2〕孝公以为相: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用卫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鞅后因功升大良造,执掌国政,此“为相”指为大良造而言。秦正式设相在武王时,孝公时尚未设相。

〔3〕商:故城在今陕西商洛东九十里。

〔4〕黥(qínɡ)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黥、劓,刻面、割鼻,为古代酷刑。

〔5〕期(jī)年:一年。【译文】

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任命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贯彻,公正而没有偏私,行罚不避让有地位的人,行赏不偏向关系亲近的人。法令执行到太子头上,对太子师傅处以刻面割鼻之刑。法令实施一年之后,掉在地上的东西无人去拾,民众都不取非法的东西,兵力非常强大,诸侯都感到害怕。但是商君刻薄少恩,只不过是用强力压服而已。〔1〕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注释】

〔1〕孝公行之八年:“八”上应有“十”字。秦孝公六年,用卫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至二十四年卒,正好十八年。【译文】

秦孝公用商鞅推行法令十八年,重病将死,想把君位传给商君,他推辞不肯接受。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承君位,执政不久,商君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1〕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2〕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注释】

〔1〕说(shuì):游说,劝说。

〔2〕车裂:支解身体的酷刑。【译文】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权势过重会危害到国家,身边的人过分亲近会危害到自己。现在秦国的男女老少都只说商君的法令,没有谁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就成了君主,大王反而成为臣子了。况且商君本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商君从封地回到首都,惠王对他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秦国民众没有谁可怜他。(《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说秦惠王的话,主旨在揭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有四塞之固,民富国强,兵精粮足,具有“并诸侯,吞天下”的潜力,希望秦王能用他来完成这个伟业。秦王则用毛羽未丰、时机尚未成熟,加以推辞。

苏秦在秦国很不得意,貂裘破损,床头金尽。归家之后,又受尽家人白眼。好在他家富有藏书,从数十箱书中,拣出太公《阴符》之谋,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苦读。一年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可以出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他和赵王的一席谈话,非常契合,约纵散横,左右时局,由布衣而为卿相,成为政治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这中间有机缘的巧合,更离不开辛苦的耕耘。〔1〕〔2〕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3〕〔4〕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6〕,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7〕,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注释】

〔1〕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连横:联合六国共同事秦。

〔2〕说(shuì):游说。战国时策士们用谈话说动国君采纳自己的主张。

〔3〕巴、蜀:地名,巴指今重庆一带,蜀指今四川西部。汉中:地名,今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

〔4〕胡貉(hé):北方游牧民族,分布在今内蒙古南部。代马:地名,代郡、马邑,在今山西东北部。

〔5〕巫山:山名,今重庆巫山东。黔中:郡名,今湖南西部常德地区一带及贵州东北部。

〔6〕肴(xiáo):或作“崤”、“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北。函:关名,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

〔7〕奋击:能奋勇击敌的战士。【译文】

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道:“大王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物产可供利用,北边有胡、代地区可提供战备,南有巫山、黔中的险地,东有崤山、函谷关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众多而富足,拥有战车万辆,精兵百万,良田纵横千里,粮食储备丰富,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天然府库,确实是天下的强国啊!凭着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实,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能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可以取得重大效果。”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1〕,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注释】

〔1〕文章:此指法度。【译文】

秦惠王道:“我听说,毛羽长得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法制不健全的国家不能实施刑罚;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教不上轨道的不能拿战争来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亲临指教,我希望日后再来领教。”……〔1〕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2〕〔3〕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5〕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注释】

〔1〕黑貂(diāo):身体细长,皮毛珍贵。

〔2〕羸(léi):缠绕。縢(ténɡ):绑腿布。蹻(jué):草鞋。

〔3〕犁黑:同“黧黑”。

〔4〕归:通“愧”。

〔5〕太公《阴符》:姜太公,周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是齐国始祖。《阴符》,相传是他所写的讲兵法权谋的书。【译文】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意见始终未被采纳。他穿的黑貂皮衣破旧了,百斤金属货币也用光了,生活费用失去了来源,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腿上缠着绑腿,脚穿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黄黑,脸上显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机迎接,嫂子不肯替他烧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讲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苏秦的过错啊。”当天晚上取出藏书,打开了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做《阴符》的谋略书,于是埋头苦读,选择精要处反复钻研。当读书困倦,睡意袭来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了脚跟。他自言自语地说:“哪里还会有游说列国君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高位的呢?”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感觉良好,他说:“这下真能用来说服各国在位的君主了。”〔1〕〔2〕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3〕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4〕〔5〕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注释】

〔1〕燕乌集阙:古关塞名,今地不详。

〔2〕扺(zhǐ)掌:击掌。扺,击,拍。

〔3〕纯(tún):计量单位。布帛一段为一纯。

〔4〕璧:圆形的玉器,中有小圆孔。

〔5〕溢:同“镒”,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译文】

于是苏秦取道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谈得甚是投机。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赐给他相印,并赐给他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跟随在他身后,联络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用以对付强大的秦国。(《秦策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秦惠王承商鞅变法之后,国基已立,准备拓展土地。司马错和张仪的争论,主旨在于向何处拓展比较恰当。张仪主张攻取中原心脏之地,以成就王业。司马错则认为秦还是地小民贫的国家,应先从容易处着手,取蜀地足以广国,得其财可以富民,所以主张伐蜀。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利尽西海”,又可博得“禁暴止乱”的美名。惠王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就派他领兵伐蜀。〔1〕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注释】

〔1〕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61年奉命领兵伐蜀。张仪:秦臣,本魏国人,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惠王:名驷,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攻蜀,张仪说:“不如攻韩。”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1〕〔2〕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3〕〔4〕〔5〕〔6〕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7〕〔8〕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9〕〔10〕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注释】

〔1〕三川:韩郡名,因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辖境包括黄河以南,今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2〕轘辕、缑(ɡōu)氏:均山名。轘辕山在河南巩县西南七十里,上有险关。缑氏在今河南偃师南二十里。

〔3〕屯留:韩地,在今山西屯留东南十里。

〔4〕南阳:地区名,在韩、魏之间,今河南济源、孟县、沁阳一带。

〔5〕南郑:韩都,在今河南新郑西二十五里。

〔6〕新城、宜阳:均韩地。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在今河南宜阳西北十四里的韩城镇。

〔7〕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二小国。东周都巩(今河南巩义西南),西周都河南洛邑(今河南洛阳西)。

〔8〕楚、魏:当作“三川”。

〔9〕九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是政权的象征。

〔10〕案:考察。图籍:指地图和户籍等档案文书。【译文】

张仪回答说:“先拉拢魏、楚两国,再出兵攻打韩的三川地区,堵住轘辕、缑氏的关口,塞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切断韩国出兵南阳的路,让楚军进攻韩国的都城新郑,秦军再攻打新城和宜阳,兵锋直逼东、西二周的郊外,声讨二周国君的罪过,占领三川之地。周国知道无法援救,定会献上九鼎等宝物。我们占有了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档案,就可以挟持周天子,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服从,王业就成功了。现在的蜀国只不过是西部偏僻的小国和戎狄部落的首领,损兵费力得不到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地盘也没有多大的好处。我听说‘争名要到朝廷上去,争利要到市场上去’,如今的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只去争夺落后的地区,这和建立王业相去就太远了。”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1〕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2〕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注释】

〔1〕桀、纣之乱:像夏桀、商纣那样的亡国祸乱。当时苴(jū)侯在汉中立国。蜀攻苴,苴侯奔巴。蜀又攻巴,苴侯求救于秦。

〔2〕西海:指蜀国。【译文】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足,务必扩大领土;要想兵力强大,务必使人民富有;要想建立王业,务必广施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王业自然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的地小民贫,所以我希望从容易的地方着手。那蜀国确实是西方偏僻的小国和落后部族的首领,它恰好有夏桀、商纣那样的内乱,让秦国去攻打它,就好像用豺狼去追逐群羊一样容易。攻取它的地盘,足以扩大疆土;得到它的资源,就可以使我们百姓富裕,这一仗不会伤亡多少人,它就已经降服了。这样,我们攻下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我们残暴;获取西方的财富,诸侯不会认为我们贪婪。我们这是一举而名利双收,能得到除暴止乱的好名声。如今去攻打韩国,胁迫天子,胁迫天子会背上坏名,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又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攻打普天下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申诉一下理由。周是天下共尊的王室,齐是韩、周的同盟国。周国知道自己将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丢掉三川,它们两国就会齐心合力,通过齐、赵两国的疏通,让楚国和魏国不再以它们为敌。周把九鼎送给楚国,韩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禁止的,这就是我说攻打韩、周存在危险的理由,不如攻打蜀国可保万全。”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1〕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注释】

〔1〕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任他为蜀相。【译文】

秦惠王说:“好,我听你的。”秦终于起兵攻蜀,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改王号为侯,秦派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归附,秦国更加强大和富庶,更加轻视东方各国诸侯了。(《秦策一》)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和张仪同事秦惠王,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张仪向秦王说,陈轸是楚国奸细,经常为楚国提供情报,他不能和陈轸同朝共事,并进而提出杀掉陈轸的建议。

眼看大祸临头,陈轸又如何渡过难关呢?陈轸本是亲楚派,这是不争的事实。秦王问他离秦后将会何往?陈轸干脆回答说,他愿到楚国。这个回答,不是正和张仪说的话对上号吗?真是惊险,不料陈轸却另有高招。他辩解说,如果他在秦国任职,而又常向楚国传递情报,那就是不忠于自己的君主,楚国怎么会接纳一个不忠的人呢?要是楚国接纳自己,不正表明自己是忠于秦国主子的吗?一番话说得秦王无言以对,只好善待陈轸。

史载,秦惠王对张仪的信任,并未因此而动摇。一年之后,张仪出任秦相,陈轸也就灰溜溜地离开了。〔1〕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注释】

〔1〕秦王:秦惠王。【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对秦王说:“陈轸是您的大臣,常常把秦国的机密透露给楚国,我不能和这样的人共事,请大王驱逐他。如果他再想到楚国,请大王杀了他。”秦王说:“陈轸怎么敢再回楚国呢?”〔1〕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2〕〔3〕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4〕〔5〕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6〕以国情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注释】

〔1〕车约:当作“约车”。约,准备。

〔2〕不:即“否”字,下同。

〔3〕誂(tiǎo):同“挑”,挑逗,引诱。

〔4〕欲其为我詈(lì)人:言欲其忠于己。詈,骂。

〔5〕昭阳:楚怀王柱国(军政首脑)。

〔6〕楚王:楚怀王。【译文】

秦王召见陈轸,对他说:“我能听你说说,你想前往何处?请让我为你准备好车马。”陈轸说:“我想回到楚国。”秦王说:“张仪认为你想到楚国,我也知道你要到楚国去,除了楚国,你还能到哪里去呢?”陈轸说:“我离秦必然故意到楚国去,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想法,这样来证明我是否倾向楚国。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那个年龄较大的,受到责骂;调戏那个年龄较小的,她就答应了。过了不久,有两个妻子的那个人死了。旁人对调戏的人说:‘你娶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调戏的人答道:‘娶年龄大的。’旁人说:‘年龄大的骂你,年龄小的顺着你,你为什么还要娶年龄大的呢?’他回答:‘在别人那里,就愿意她答应我的要求;现在做我的妻子,就愿意她为我去骂别人。’现在楚王是明智的君主,昭阳是贤明的丞相。我作为秦国的臣子,如果常把本国的情况泄露给楚国,楚王必然不会留下我,昭阳也就不会和我合作共事了。我将用这样的行动来证明我是否倾向楚国。”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译文】

陈轸出去,张仪进来,问秦王说:“陈轸究竟会到哪里去?”秦王说:“陈轸是天下最能言善辩的人。他注视着寡人说:‘我定会到楚国去。’我对他就是没有办法。我就问他道:‘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说对了。’陈轸说:‘不仅仅张仪这么说,路上的行人都知道会这样。从前,伍子胥对他的君主尽忠,天下都想让他做自己的臣子;孝己爱他的父亲,天下都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所以卖奴仆不离开里巷就卖掉的,这是好奴仆啊;被弃的妇人嫁到本乡本土的,定是好妇人啊。如果我对大王不忠心,楚国又怎么会让我做他的臣子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能到哪里去呢?’”秦王认为他说得对,就好好对待他。(《秦策一》)  

齐助楚攻秦

公元前313年,齐、楚合兵,攻占了秦地。秦国要想利益不受损害,必须拆散齐、楚邦交。于是张仪出马,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用商於之地六百里做诱饵,欺骗楚怀王和齐绝交。陈轸看出了张仪的用心,竭力加以劝阻,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哪里听得进去。

楚怀王派人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佯装生病,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楚怀王为了表示和齐绝交的诚意,竟然派出一名勇士,北上痛骂齐王。齐、楚断交,楚国孤立,成为定局。此时张仪巧变戏法,面对楚使,把六百里变成六里。怀王大怒,兴兵伐秦。陈轸再谏,怀王再度不听,孤立的楚军,终于被秦、齐、韩三国联军打得大败。

骗子张仪、昏君怀王、智士陈轸,合演了一台好戏。谁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结局就会如此。〔1〕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2〕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注释】

〔1〕曲沃:有两处,本文的曲沃在今河南陕县的曲沃镇。

〔2〕币:礼品。【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后来秦国打算攻齐,齐国、楚国关系友好,秦惠王感到为难,对张仪说:“我打算攻齐,齐国、楚国关系正融洽,你替我考虑,该怎么办?”张仪说:“大王可以为我准备好车子和礼物,我愿意去试一下。”〔1〕〔2〕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3〕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4〕;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5〕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6〕〔7〕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注释】

〔1〕楚王:楚怀王。

〔2〕说:同“悦”。

〔3〕唯:音义同“虽”,即使是。

〔4〕齐王:齐宣王。

〔5〕令:善。

〔6〕闭关:关闭边关,不通使节。

〔7〕商於(wū)之地:指今陕西商洛以南直至汉中的广大地区。【译文】

张仪南行去见楚王,说:“敝国的君主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您了。我所最愿意做臣子的也莫过于大王您了。敝国的君主最讨厌的人莫过于齐王了,我所最讨厌的人也莫过于齐王了。如今对敝国来说,齐王的罪最深重,敝国想攻打齐国,而贵国和它关系融洽,所以敝国的君主无法为您效劳,我也不能做您的臣子。大王如能和齐国断交,我愿意让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这样,齐国必定削弱;齐国削弱,就一定会受大王的差遣了。这样,既在北边削弱了齐国,又在西方讨好了秦国,并且得到了商於之地。采取这个办法,就把三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1〕〔2〕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注释】

〔1〕说:同“悦”。

〔2〕不穀(ɡǔ):王侯自谦的称呼。【译文】

楚王非常高兴,在朝中向群臣宣布:“我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群臣听到都来祝贺,陈轸后到,唯独不祝贺。楚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士大夫们都来祝贺,唯独你不祝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在我看来,商於之地不能得到,而麻烦必定到来,所以不敢轻易地祝贺。”楚王说:“为什么?”陈轸答:“秦国之所以看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支持。现在土地尚未得到,齐国的邦交就先断了,这会使楚国孤立,秦又怎么会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况且先献地后和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会同意;先和齐国绝交,再叫秦国献地,将会受到张仪的欺骗;要是受到欺骗,大王定会后悔。这样在西面产生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