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1:49:06

点击下载

作者:付小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试读:

专家、媒体赞誉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愈演愈烈,学科教育幼儿化在商业助推之下全线发力,家长们相互裹挟着随波逐流,且“以爱之名”。欣喜的是,我发现了付小平老师的《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它带着我们发现问题的核心,它帮助我们拨云见日,它让我们用心思考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它又是一本工具书,让我们按图索骥,昂扬地站在起跑线上。——秦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节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学者+父亲不一定等于好父亲,但当学者+父亲再加上100%的爱和责任时,一个好爸爸就诞生了。付小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父亲。这些因素让他的书不只是理论的说教,也不只是琐事的堆砌,他的书可以让家长通过一个个真切的故事感悟到教育的真谛!——樊未晨,《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幼小衔接是当前很多中国家长倍感头疼的问题,付小平老师这本书为解决该问题做出了富有思想性的探索。同他的前两本书一样,这本书秉持一贯的理性与务实风格,通过自己女儿的亲身经历,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抽象理论融入真实的案例之中,以亲切平和的方式将“大道理”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翟晋玉,《中国教师报》新闻部主任,《幼儿教育周刊》主编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也是《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的最主要特点。这本书非常实用,从入学准备、习惯养成、能力提升、性格塑造等多个教育侧面入手,能够帮助父母很容易地解决孩子在“幼升小”阶段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这一点看,《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更像是一本朴实无华而又全面实用的教育指南和方法手册。——孟庆伟,《北京青年报》资深编辑跟付小平老师前两本书的风格一样,《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故事中穿插着理论、理论中衬托着故事,背后涌动着的则是一位为人父者的情感。小伊伊无疑是幸运和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位能陪伴她一路走来的父亲。在孩子整个成长历程中,为人父母者是最不该缺席的,而陪伴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当然,这种陪伴必须是用心的、智慧的陪伴,这是读完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张晓震,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专职评论员我一直有个观点,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潜意识里多少有点推卸自身责任的意思。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花时间陪伴,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一起成长。从《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到《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付小平老师一以贯之地传递着“陪”的概念。他这么做了,然后这么写了,这本书是知与行的统一,既有思想的智慧,更有实用的技巧。——张琳,《扬子晚报》资深教育记者付小平老师是我见过的最有责任心的“好爸爸”,没有之一。他为了孩子两度辞职,并改行投身教育。本书详细记述了他作为亲历者、陪伴者,一路陪女儿从幼儿园走到小学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它以一位爸爸的视角,而不仅仅以一位教育专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它会带给你最全面、最贴心的幼小衔接指南。——徐蓓,《解放日报》“家庭”版资深编辑付小平老师的出现,对我以及我周边的年轻父母来说,可谓“福音”——他以一名教育专家、一位父亲的视角,细腻生动地为我们解开了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种种困惑。《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是他的又一力作,该书以生动的案例与读者分享了幼小衔接中家长和孩子要做的那些事儿,可谓“幼升小”必备“万宝书”。——顾一琼,《文汇报》资深记者付小平老师有着“育儿专家”的头衔,但我更乐意称他为一个好父亲。他把对女儿的厚重父爱融进心里,化入了一切行动中。从《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到《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者可以跟着付小平老师一起看女儿伊伊的点滴成长,更能够随着伊伊的成长看到一个普通父亲的育儿心得,这些都是能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的精神财富。——马丹,《新民晚报》资深记者相信每一个正在陪孩子“幼升小”的家长,都在经历着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立规矩、与孩子“斗智斗勇”等各种艰辛。付小平把他多年积累的教育行业经验,全部倾注在了亲身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将带给家长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幼小衔接”视野,“艰辛”两字或许行将远去。——刘敏,《新闻晨报·人才周刊》主笔“幼升小”无疑是孩子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付小平博士的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指南,更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走心”的家教好作品。作为一个已经历过“幼升小”这段炼狱般过程的母亲,很后悔到今天才读到这本书。如果早几年就能把他的经验用上,当时也不至于那么焦虑。付小平博士的这本书,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但人人笔下皆无的那些事儿、那些人、那些过程,值得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借鉴。——韩晓蓉,《东方早报》资深教育记者付小平老师是一位在亲子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他撰写的《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等书广受业界和年轻家长的肯定和好评。从他的新作《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父亲在孩子的学习能力、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培养等方方面面付出的心血和思考。这是一本极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方法与故事融会贯通的家教读本,读者一定会获益匪浅。——常智韬,沪江网副总裁,资深媒体人,培养出“哈佛女儿”的“猫爸”如何发现孩子自身的力量和品格优势?付小平老师《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给出了全面而翔实的答案。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等到入学前才来谈幼小衔接,付老师让你弄懂一个道理:幼小衔接需要6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样才能看清衔接的方方面面!——妈咪Jane,知名亲子专家,“父母堂”微信公众号创建人告别了幼儿园缤纷多彩的时光,另一扇大门之内,又是怎样一个新奇世界?年轻的父母们,该如何携起孩子的小手,带他快乐地走进小学?付老师所著《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是一本适合所有年轻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细读的好书。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时期的心路历程。感谢付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相信读了这本书后我们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许多弯路。——孙敏,《河南青年报·悦绘季亲子周刊》主编对于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面越来越有追求、有思考的父母来说,“幼升小”成了他们与体制内教育接轨的重大关口。付小平老师的新书,从健康作息、习惯养成、精神成长和具体学科建议等各方面,给即将经历这个阶段的父母以全方位的建议,相信一定可以帮助大家获得信心和明确思路。——朱正欧,《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主编心灵鸡汤式的安慰也许能帮心烦意乱的父母找到片刻平静,但真正能令我们胸有成竹的是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付小平老师以他对亲子教育、儿童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一位父亲特有的宽厚和智慧,对孩子的幼小衔接给出了各种理智的建议。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在哪个成长阶段,孩子需要的不是抢跑、冲刺,而是父母用爱心、耐心、信心,陪伴他笑着跑下去。——陶莉,《时尚育儿》杂志执行主编,5岁男宝宝的妈妈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从游戏玩乐的世界走向书本知识海洋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孩子丢给学校和老师。小至就餐睡觉等习惯,大到能力性格的养成,有父母的精心陪伴,孩子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角色的转变。——刘莉,《亲子》杂志主编读完《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不禁掩卷喟叹:付小平老师真不失为一名“超级优秀奶爸”!我无法揣测她女儿的未来,但我从他们父女那些鲜活的实践案例中预感到,这个小丫头日后必定会拥有幸福的别样人生。付老师的书既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不缺实践的丰富经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此书可谓当代年轻父母们的枕边育儿“宝典”。——祁丽珠,《孩子》杂志主编,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我们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自己的童年被严加管束,就心心念着要给孩子“自由”,殊不知界限不清的“自由”,最容易让孩子养成坏习惯。在孩子进小学前,我们作为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陪好孩子,给自由,也定界限,不走极端,为孩子第一次人生转型,做好辅助工作。——雁雯,《世界儿童·爱科学》主编,这一辈子只想和孩子们耗着的人读完付小平老师的《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我回忆起自己十年前全职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日子。当时遇到了太多问题和困惑,我只好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家长在孩子幼小衔接阶段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并进行了科学、理智的分析,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相信家长们读后就能从容应对了。——徐小英,资深编辑,曾编辑“虹猫蓝兔”系列等畅销童书这是迄今为止,付小平博士最成熟、最大气、最有分量的亲子教育作品,也是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最系统、最理性、最务实的关于幼小衔接的作品。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并非偶然:他具有多年教育行业的工作经历,对孩子、对教育的理解和领悟,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他又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父亲,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洞察,比大多数人更为深远……——楚小寒,《魅力家长》编辑部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自序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终身事业

养育孩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每一位父母的重要职责,正如美国慈善家罗斯·肯尼迪所说:“照看孩子不仅是一种爱与责任的表现,也是一项职业,就像世界上其他任何令人尊敬的职业一样,它充满乐趣和挑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育孩子就是父母的终身事业,真的需要我们用心。前半生用心,后半生省心;前半生省心,后半生伤心。如果父母能够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终将受益一生。

女儿的出生,改变我的人生

我的女儿伊伊的出生,算得上是改变了我的人生。因为女儿,我做出了两次重大的人生抉择。第一次是7年前,伊伊出生前一个月,我辞掉了一份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有前途的工作。这份工作职位不错、收入很高,但我还是决定转行从事教育。因为我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的成长,而我当时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伊伊妈妈怀孕期间,我周一到周五经常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周末也时常加班开会,这种工作状态对一个即将有孩子的爸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两年前,就在伊伊即将上幼儿园大班之前,我再次辞去高薪职位,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女儿度过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时,为了让更多家庭和孩子受益,我开始潜心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通过为多家报刊经常写专栏、不断创作家教书、在各大育儿网站答疑解惑和到全国各地演讲等方式,为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育儿经验。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到一部分父母,我很欣慰。

养育孩子,切忌外包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进入小学才是学习的真正起点。从幼儿园以玩为主过渡到小学以学为主,孩子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改变。幼小衔接,既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之路上的一次重要考验,又是令大多数父母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挑战。无论如何,幼小衔接之路上,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用心陪伴。

我曾经看到一则题为“富妈替女请家教开近10万年薪”的报道,福州一位妈妈开出高薪,月薪7000元、年终奖1万,还包吃包住,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幼女请全职家教。她要做生意,没有时间教育女儿,希望请家教全面负责孩子的教育。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像这位妈妈一样高薪聘请全职家教,但是抱持这种心态的父母也许不在少数。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有些父母干脆花钱请人帮忙养育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则优哉游哉地当起甩手掌柜。身处如今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为了事业可以不顾家庭、为了财富可以不管孩子,早已不足为奇了。

这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外包越来越流行的时代。对于企业,研发可以找外包,生产可以找代工,销售可以找经销。对于个人,吃饭可以到饭店,婚礼可以找代办,酒后可以找代驾。在一切都可以外包的思维模式下,一些父母开始学会外包养育孩子的任务,护理可以找保姆,学习可以找家教,玩耍可以找游戏。

身为父母,既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更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即使传统的“养”可以用金钱外包给别人,现代的“育”也绝不是靠外包就能彻底解决的。这就要求父母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当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关注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阶段,父母都不能把所有的养育任务全部外包给别人。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任务

何谓养育?养育就是父母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总体来说,养育孩子,父母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和孩子建立亲密感;二是塑造和调整孩子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父母都应该是主角,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

从出生到2岁,父母既要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即生理的发展,又要关注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吃喝拉撒等护理方面的事情,我们可以请人代劳。但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就只能靠自己多跟孩子互动、敏感地回应孩子、积极地表达情绪等。这些工作是永远无法外包给别人来完成的,而需要自己多花时间和精力陪伴、照顾孩子。

从2岁到6岁,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的性格、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2岁左右开始就逐渐学会遵守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父母需要像教练一样养育孩子,提高孩子在自我控制和社会关系把控方面的能力;开始帮孩子制定规则并执行,这个阶段对孩子的爱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当然,父母建立的规则也需要跟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相匹配。所有这些,都是别人无法替父母完成的。

从6岁到青春期前后,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品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孩子到了6岁左右,自理能力大大提高,行为上表现得更加独立。因此,父母要为他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教给他们价值观和道德观,并逐渐让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观。而在品格和习惯培养方面,父母的身教胜过言教。说给孩子听,不如做给孩子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希望孩子具备的自己要先具备。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父母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些更是无法靠别人来完成的。

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处于首要的位置,学校教育处于主导的地位,社会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奢望老师能全部取代父母的角色,更不要认为学校和教育机构能代替家庭。如果说学校主要教孩子知识、技能,那父母更多的责任则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如果父母没有在小时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终有一天他将不得不被别人教育。

用心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教育的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形成亲密的互动关系和稳定的依恋关系,彼此信任、坦诚沟通。只有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要做到这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绝不是仅靠金钱就能解决的,更需要的是时间。

其实,孩子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买的很贵的礼物,而是我们的用心陪伴。孩子最在乎的不是我们在他身上花了多少钱,而是在他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因此,我们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多花金钱在孩子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的用心陪伴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和不断学习的父母,目前来看应该还不是大多数。关于如何做父母,我们似乎更愿意沿用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观念和方式,或者干脆闭门造车、不愿学习和改变、不愿交流和探讨。然而,目前的养育环境和社会发展跟几十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如今的孩子也早已不像几十年前的孩子那么容易应对。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人生一大步

当然,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老师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孩子的人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弯路要走。

好父母绝不是速成的,都是在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父母要更好地伴随孩子的成长,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养育观念和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只有当父母不断自我成长,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成长。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的人生就会跨越一大步。

在养育孩子7年多的时间里,我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还算比较称职的好爸爸。伊伊刚出生时,是我换的第一块尿布,当时整整花了我10分钟。几个月前,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同样是我换的第一块尿布,就只用了几十秒钟。现在只要我在家,基本上每次都是我来换尿布。跟之前相比,我现在的工作节奏不是太快。平时晚上只要在家,基本由我负责伊伊的作业辅导,尤其是数学,我比较擅长找到解题的方法,辅导功课比伊伊妈妈更有效率。周末如果有时间的话,我通常会带伊伊去公园或其他地方玩上一整天。

陪伴孩子,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大乐趣和享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又重新过了一回童年。我们小时候玩具很少,环境也和如今大不一样,通过陪伴孩子,我觉得自己又重新体验了一遍童年的快乐,我会在陪孩子玩游戏时欢呼雀跃,也会在给孩子讲绘本时眉飞色舞。这些愉快的经历和美妙的记忆,在我去年创作的两本亲子教育图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

去年9月,当伊伊正式入学以后,我逐渐发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有很多相关话题可以探讨。虽然在《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一书中,有一节专门探讨幼小衔接这个主题,但是当伊伊真正进入小学后,我再回过头来细想,才发现要让孩子顺利衔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准备,比如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自我控制、独立思考、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善于合作、幽默搞笑等方面的性格。

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是对上述几方面准备工作的全方位检验。父母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学后的表现。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才开始,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准备。

本书与我的前两本书相比,整体写作风格比较接近,并未采用传统的章节式写法,而是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和故事中,通过亲切、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但本书也稍微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更强。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聚焦于幼小衔接这根主线,囊括了我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相关话题。

2.系统性更佳。虽然全书章节较多,但在篇章布局和内容编排上,具有比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和时间连续性,建议读者按照先后顺序阅读。

3.条理更清晰。每一部分,都根据内容进行划分,开篇基本上都有引言,主要内容以不同的要点罗列,便于读者条分缕析地阅读。

4.理论更深入。大多数话题都涉及儿童发展方面的理论,很多地方我都参考心理学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样写主要是希望读者能更透彻理解很多案例和方法背后的理念,便于读者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付小平2014年1月8日于上海

PART 1 幼小衔接,绕不过的一道坎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最终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教养贴士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最终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

幼小衔接,家长知多少

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近年来,家长对幼小衔接越来越重视,生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小学进度,恨不得把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全都教给孩子。为了帮孩子尽快适应这一过渡,各种“幼小衔接班”更是应运而生。“衔接班,上还是不上?”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我也同样有过短暂的纠结和困惑。为了不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都忍不住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暑假冲刺班”“奥数班”等,听说有的孩子一个暑假要上七个培训班。而且,培训费用本身也是一笔不菲的数字,给家长增加了很大负担。

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这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多种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通常会出现哪些不适?小学新生入学究竟该做哪些准备?家长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比上“幼小衔接班”更重要。而这些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的方面。“幼升小”,为何引发家长恐慌“幼升小”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名词,指的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入小学的这个过程。近年来,随着“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加强,“幼升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许多家长眼中,“幼升小”俨然也成为孩子今后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跳板,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于是,家长们各显神通,找“条子”、花“票子”、托“关系”、买“房子”的情景剧年年上演,而且愈演愈烈。“幼升小”引得家长如此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升初”“初升高”时选择学校有客观标准衡量——分数,成绩好的中学一目了然,选择时比较具体明确。而“幼升小”则不同,家长看不到“幼升小”统考、看不到分数,对小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基础上。这样,选择小学时选取数量越多,选择权越大,也就越迷茫,焦虑和恐慌就越盛。

最关键的是,“幼升小”选择时,很多家长、学生是紧紧瞄准中考和高考的。因此,“幼升小”家长既要看小学,还要看未来可能进入的初中、高中学校,这就使得“幼升小”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支点,承载了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于是,“幼升小”的择校、面试等竞争就日益白热化了。

幼小衔接,家长究竟该如何入手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的准备,我认为家长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力以及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等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从身心两方面提前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这对家长和孩子都很重要。

2.家长要根据学校和自己的情况,解决上学后的接送问题,尽量保证孩子上学时间不会太长,放学有可靠的人接。

3.从小班开始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要让孩子能自己应对一些问题,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例如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背书包、整理自己的物品等。

4.除了锻炼自理能力,从小班开始就要关注孩子性格的发展,要让孩子尽可能积极乐观、愿意分享和合作、敢于承担责任,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等品质。

5.按照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长,比如音乐、舞蹈、绘画、围棋等,如果在某个方面比较突出更好。

6.从中班开始,要加强孩子各方面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控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规则遵守能力等。

7.从大班开始要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可以每天或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让孩子学习或阅读等。时间不要太长,每次5~10分钟左右即可,目的是让孩子逐渐理解学习的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大班开始后,想考名校的家长就要开始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准备“幼升小”面试。通过一些学习和锻炼,让孩子逐渐掌握面试技巧。提前了解和研究感兴趣的学校及其招生政策,确定目标学校。如果不择校,提前半年到一年了解学校就差不多了;需要择校则应提前一到两年了解和研究目标学校的特点、招生政策、面试等情况。如果目标学校招生跟户口挂钩,还需要提前将孩子户口迁入对应学区,有些热门名校还会对户口有年限要求。很多学校每年的招生政策可能都会做些调整,家长要有心理准备。

9.到了大班下学期,要逐步开始给孩子讲述小学的情况,带孩子到小学校园参观,激发孩子对上小学的向往。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准备工作,同样也需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书后面的相关章节会详细探讨。

作为家长,我们做好充分准备了吗

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下面是上海市教委编写的《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中的自检小测试,这份测试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教养孩子的态度、方法等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1.您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身边别的孩子吗?

2.孩子是否认为您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3.您所做的决定会因孩子耍脾气而改变吗?

4.您是否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好不好并不重要?

5.您是否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教也教不会”?

6.孩子做错了事情,您是不是动辄就打他,或者庇护他?

7.孩子与伙伴发生矛盾时,您是否经常站在孩子这一边?

8.孩子遇到困难时,您会经常鼓励、安慰,并给他提出一些建议吗?

9.您会每天抽些时间与孩子聊聊他感兴趣的事情吗?

10.您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并与他交流书中的内容吗?

11.家里来了客人,您会让孩子主动上前打招呼吗?

12.您是否会教孩子自己吃饭,并保持用餐卫生?

13.您是否要求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按时完成一个任务?

14.您是否要求孩子按时起床和睡觉?

15.孩子入学后,您会为他创设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吗?

以上题目满分为15分。其中,1~7题选择“否”得1分,选择“是”得0分;8~15题选择“否”得0分,选择“是”得1分。得分越高表示您的教养态度越正确。如果分数不高也不要灰心,因为您会从中看到自己在教养孩子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只要您愿意用心不断调整自己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相信您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家长。

通过这份小测试,我们可以在幼小衔接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当然,这些并未囊括家长需要在幼小衔接阶段做的全部准备。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家庭也有自己的教养观念和方式,所以每个家长需要调整和重视的地方也不相同。但是,这些方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份清单受到启发,并根据自身和孩子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养贴士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幼小衔接,孩子知多少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孩子面对的学习环境、行为规范、同伴关系、老师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这些差异,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确保孩子的知情权,提前让孩子有所了解,甚至亲身去体验,从而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在作息时间、师资配备等方面也有很多差异。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逐步让孩子知悉这些差异。

幼儿园教育“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以教为主”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在保证孩子健康发育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在这个阶段,幼儿园除了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全面、和谐的启蒙教育,让孩子能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为此,上海市教委对上海的幼儿园有明确要求,不允许老师在幼儿园阶段像小学一样教孩子知识,很多启蒙教育只能通过游戏和活动等方式开展。

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与可持续教育。每门课程不仅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

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方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这两个阶段的课程性质和主要任务的不同。从课程性质来看,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从主要任务来看,幼儿园主要以玩为主,小学主要以学为主。

幼儿园课程将所有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小学则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以及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教育则更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园的学习大多数时候是很好玩的,而小学的学习大多数时候则是相对枯燥的。

幼儿园的老师相对固定,小学的老师则相互交叉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一般都会配备三名教师,包括两名带班教师,一名保育员。从教师的具体分工来看,一般两名教师每天各负责半天的教学工作。在开展一些游戏、学习等分组性活动时,两位教师会同时进班。保育员主要负责清洁本班活动室、维护设备与材料及管理幼儿的生活等工作。因此,在幼儿园中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工作人员为三人,即“二教一保”,人员基本固定,并且这些老师一般仅负责本班的教学和保育。

在小学,师资配备与幼儿园则会有很大不同。每个班会配备一名班主任,有的还配有副班主任,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小学一年级一般开设八门课程,每门学科会有一位教师任教,这些老师一般都不只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因此,孩子进入小学,可能就要与十多位新教师接触和交往。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适应上的困惑,所以我们需要关注、重视师资配备方面的情况,提前让孩子有所了解。

幼儿园的作息以活动为单位,小学则以课时为单位

一方面,小学的作息时间是以课为单位来安排的,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以活动为单位来安排的。幼儿园孩子的入园时间一般为早晨7点15分到8点30分之间,离园时间在下午4点左右,家长如有需要可提前或延后入园或离园。幼儿园大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次数,平均每周约5次,每次约30分钟。小学生则每天早上8点左右入校,下午4点左右离校。每天学校要为小学生安排6~7节课,一般每节课35分钟,每节课后有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一年级的每周总课时数一般为32节。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作息安排要兼顾四类活动,即生活活动、体育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小学的作息安排则以学科学习为主。幼儿园设有午睡时间,一般为1.5~2小时,每天还有1小时的游戏活动时间,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发育逐渐接近成熟,因此,小学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午睡时间。

幼儿园很少布置家庭作业,小学则通常有家庭作业

幼儿园阶段,老师一般很少布置家庭作业,即使有作业,主要也是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一些作业。当然这方面全国各地差异很大,据我了解,部分地方的幼儿园,从大班乃至中班开始就会布置一些书写作业。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作业量也不会很大,并且老师对这些作业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因此,孩子在这个阶段感受不到太大的作业压力。

到了小学,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有家庭作业。虽然教育部门对小学低年级的家庭作业有一定要求,比如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只能留一些口头作业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有学校会严格遵守。而且,小学一年级的很多作业,其实是不容易严格划分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的,大部分作业都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小学阶段的作业压力会与日俱增,有些学校每天布置的作业,甚至可以把孩子回到家的空闲时间全部挤占。

幼儿园和小学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差异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主要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1.幼儿园每天早上和下午会为孩子准备早点;小学需要在家吃早饭,学校不但不会准备点心,一般还不允许孩子带零食到学校。

2.幼儿园的孩子会在自己的教室吃午餐,保育员会把饭菜分好;小学孩子一般在食堂吃饭,需要分组排队取餐。

3.幼儿园上课一般不会用到书和文具,每天可以不用背书包上学;小学上课需要使用教材和文具,孩子每天需要背书包上学。

4.幼儿园早上没有早自习;小学一般会有早自习。幼儿园上课一般不点名,小学上课有时候要点名。

5.幼儿园请假比较方便,孩子生病或有事,只要请假,老师一般都会同意;小学请假不能随意,没有特殊情况(比如生病),老师一般不会同意请假。

6.幼儿园的教室一般空间都比较大,可以自由玩耍和游戏;小学的教室一般比较小,摆放了很多课桌椅,自由活动的空间不多。

7.幼儿园一般是很多小朋友围着一张桌子坐,小学则是一人一张桌子。

8.幼儿园的厕所一般不分男女,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每个教室会配厕所;小学的厕所需要分男女,一般都是公用为主,教室里不会配套。

9.幼儿园孩子的接送,家长很多时候可以到教室;小学的接送,家长一般只能等在学校门口。教养贴士 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理想的学校,当然非常棒。但非理性的择校,真的让孩子们伤不起!如果家长把心态调整了,纠结自然就会消失。

理性择校,不要折腾孩子

“孩子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这样的担心,相信能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

很多现实也确实印证了这个逻辑的合理性,于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拼爹”之旅:有权势的赶紧递条子,有关系的急忙托关系,有财力的立马买学区房。

择校与否,取决于家长的心态

随着新一代年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择校自然就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这些择校行为背后所折射的是家长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为孩子的前途考虑,父母们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几乎都在未雨绸缪。不惜一切买学区房的、想尽办法找关系的、逼迫孩子考各种证书的比比皆是。

本来,基础教育是培养“人中人”,不存在名校,也就不存在择校的问题。但是,很多家长内心焦虑,期望孩子能成为“人上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超越其他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周围的人也常常忠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营造了为孩子铺路的氛围。这些都使得很多家长一定要在本应没有门槛的基础教育中择优、掐尖,选择升学率高、名气响的学校,这就人为制造了很高的门槛。

这种焦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焦虑的折射,是社会阶层固化,财富分配不公平导致的人们安全感缺失的表现。父母寄希望于孩子,希望他们超越其他孩子成为社会精英,获得更多社会资源,过更体面的日子。于是从幼儿园到高校,我们都追逐名校,因为相信资源更多、机会更多;我们希望孩子更快、更多、更好、更早地学习,以争取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所有的恐惧、焦虑和纠结,归根结底都源自父母浮躁的心态。父母的心态,很多时候决定孩子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孩子的未来。这是一个鼓励竞争至上、鼓吹成功第一的社会,所以整体社会价值观就滑向了“名”和“利”的一端。“救救孩子”的呼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基本上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实现:一是整个社会的成功取向改变,但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孩子等不起;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家长改变自己的心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果家长调整好心态,纠结自然就会消失。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而不需要费太多周折,那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事。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必定有很多好老师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真的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心力交瘁。

学区房,几家欢乐几家愁

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开始为孩子入学做准备。于是,学区房就成为有经济实力家庭的首选,当然也成了很多工薪阶层家庭的困扰。

我们所居住的小区位于上海的郊区,属于一个大型的人口导入社区,也就十来年历史。小区刚建成我们全家就搬过去住了,当时这里几乎就是一座孤岛,周边荒无人烟,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随着上海市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周围倒是新建成了很多大型社区,导入人口也比较多。

众所周知,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一般都集中在市中心,郊区的好学校很少。我们所住的社区自然也是如此,方圆十公里也难觅一所真正的一流名校。附近唯一的幼儿园是小区建成一年左右才开始正式招生的,虽然现在已经被评为上海市的一级园,但当初很多家长都是把孩子送到很远的幼儿园去上学。小区所对口的小学也是1998年创建的实验学校,虽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也有自己的特色,但仍无法跟地处市中心、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相媲美。即使跟本区最好的学校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幼儿园是孩子正式就读的第一所学校。从幼儿园开始,一些家长就按捺不住了。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幼儿园的选择,花大价钱提前购买学区房,希望孩子今后能进入理想的幼儿园和小学。

当孩子面临“幼升小”时,家长们更坐立不安了。从我熟悉的家庭来看,几乎一半的家长已经为择校买房付诸行动,还有一部分家长正在纠结到底是通过买房还是“拼爹”实现择校,而淡定的家长则所剩无几。学区房,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心中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学区房的支出并非小数,动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让很多年轻父母望而却步,当然有部分家长仍不惜重金买入。但不管怎样,这笔支出都会成为普通家庭的重负。毕竟,学区房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有实力的家庭也是少数。而如果不购买学区房,很多父母就会通过找关系、考名校的途径,努力实现孩子上好学校的目标。

择校需理性,盲目择校孩子伤不起“不择校的家长,内心需要足够强大!”我家住上海郊区,对口的是一所公办的普通小学。2013年5月,伊伊快要报名上小学了,当时,周围的很多家长都替孩子报了好多学校。面对“择校大军”,我当时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当初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让伊伊上对口的这所小学,要么去外区上一所相对较好的学校。但是竞争非常激烈,准备的过程也会非常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一旦选择了外区的这所学校,搬家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最终选择了不择校,因为我们不想折腾自己,也不想折腾孩子。如果择校,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资队伍以及硬件之外,距离也是我考虑的重要因素。接送孩子单程所花时间超过半个小时,我就不能接受,因为生活质量会大受影响。

当时在做出“不择校”的决定时,一个朋友的案例曾让我有很大触动。为了让孩子在“幼升小”时多几块“敲门砖”,从小班开始,孩子的周末就被补习班排满了,思维训练、拼音、汉字、英语……结果,孩子上了中班,突然经常莫名眨眼、摇头、耸肩,经医生检查疑因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导致了“抽动症”。那位朋友痛苦万分,悔不当初,在医生的建议下,停掉了所有培训课程。虽然经过一年多调养,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孩子现在一提到学习就头疼。孩子上大班时,家里人开始为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发愁。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很多家长受周围熟人和朋友择校行为的影响,加入了择校的大潮之中。择校大潮就像漩涡一样,不仅有吸引力,还有很大的压力,很多人不由自主就被裹挟进去了。

我给伊伊“幼升小”报名时,主动跟报名队伍前后的几位家长闲聊,结果发现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报了多所学校。其中一个妈妈,也是我们的邻居,为儿子报了六所小学。更令我惊诧的是,一直坚称不择校的一位邻居,竟然也告诉我可能会择校。我自始至终都坚持就近入学,原因有二:一是女儿要求读该校;二是不想太折腾。后来得知,为儿子报了六所小学的妈妈,面试时像赶场子一样带着孩子四处奔波。由于公办学校都集中安排在那两天,所以她们一天之内就要跑好几所学校面试。令她意外的是,孩子最后并没被其他学校录取,只能就近入学。这个结果我早有预料,因为在此之前,她们也没有给孩子教太多东西。给孩子报六所小学,纯粹是受周围的“择校大军”影响,临时抱佛脚,碰下运气而已。

而另外那位邻居,最终倒是真的择校成功。不过,虽然如愿以偿,但由于学校离家相对较远,每天接送需要开车半个小时左右,如果遇上堵车就要花更长时间。因此,为了确保上学不迟到,早上6点就得起床,不到7点就要出发。这个孩子跟伊伊相比,每天需要早半个多小时起床,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每天下午去接的时候,由于父母尚未下班,只能让家里老人坐公交车来回接孩子。加上等车的时间,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家。

在择校路上,两位邻居的结局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就是为了择校,他们都不惜折腾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前一位妈妈还仅仅是一时的折腾,后一位妈妈却至少要折腾到孩子小学毕业。不理性的择校,真的让孩子们伤不起!教养贴士 在孩子心中,老师的地位和权威总是很高的,所以面试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希望孩子在面试中表现得更加从容和自信,我们就需要提前做些演练,让孩子适当消除恐惧感和紧张感。

“幼升小”面试,减少恐惧才能从容应对

虽然中国早已实行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本应免试就近入学,多地教育部门近年也做出了“严禁以面试、考试等形式入小学”等相关规定,但仍阻挡不了“幼升小”面试。一些优质小学的名额供不应求,是各种面试或变相面试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

名校报名人数太多,学校就会通过面试来选择学生;如果是就近入学,学校也会通过面试来了解孩子的情况,便于入学后的相关安排。无论哪种情况,只要设置了面试环节,就一定会引起家长的重视,甚至引发家长的恐慌和焦虑。如果是择校,面试成绩不好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入学。为了给学校和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许多家长甚至还为孩子精心设计简历,有些简历甚至精致得让一些找工作的大学生都相形见绌。“入学考试并不是为了难倒学生。”一位小学教师这样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面试呢?其实,很多学校老师也不认为简短的面试就能考查出孩子的综合能力,毕竟,小学只是孩子漫长学习历程的起点。但教育的真正公平和教育资源的真正均衡,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全实现的。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到家长,任何一步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幼升小”择校面试:“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2013年的9月,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分享自己和孩子参加“幼升小”面试的经历,面试局面之夸张真的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当时我就听说我们看中的那所小学有两千多人报名呢,最终录取的只有一百多个。”上海的那位妈妈说。为增加“录取概率”,从5月开始她就带着儿子开始“赶场子”:只要还不错的小学有面试,他们就不会错过。几个月下来,面试了没有十场也有八场了,最终儿子被一所“过得去”的学校录取。“能上这个已经不错了。”回想起这段时间的面试经历,这位妈妈的脑子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现场人山人海,家长被拦在楼门口翘首以待,孩子们拿着报名表排起长队;面试结束后,一组组原本活蹦乱跳的小朋友神色凝重地走出教室,有的噘着嘴,有的还哭鼻子。

她介绍说,一般情况下,面试都是前一部分考“文化课”、口算和拼音;后一部分测试体能,包括跳绳和短跑等,有的学校还考简单的英语。“每次儿子进考场,我比自己高考还紧张。”她说,套用一句流行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但这些只是常规的考试,最难的一次居然是“计算机答卷”。考题也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知识,题型还包括多选题,答完之后直接出现分数。

那次,儿子彻底“烤煳”了,刚一出考场,脸蛋就挂上了泪珠。儿子告诉她,老师说还有五分钟结束时,他还有许多题没有做完,只能乱写了,小小年纪的他已懂得考试对他的意义。“上小学好比上战场,虽然没孩子的时候想过‘顺其自然’,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就做不到了。”她的丈夫也曾想过让孩子读普通学校,但实在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就一个孩子,我敢拿他来‘赌’吗?”无奈,他只能“挤破头”去面试,托关系去择校,报各种培训班。

她说,儿子班上的孩子几乎都报了课外班:跳舞、英语、书法、田径……有的孩子都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了,有的会做混合运算,有的已经能听英语句子了,最厉害的那个居然能解答出小学奥数题!

她的一位同事则比较“倒霉”,几次面试下来,同事的女儿都毫无例外地被“Pass”掉了。“你家小孩拼音不认识几个,简单的口算也不会,更别说英语了。”“你们平时没有教过孩子吗?”“算了,别难为孩子了。”“我看还是再上一年学前班吧。”……这些话这几个月来一直在那位爸爸耳边响起,让他相当抓狂。

一次,女儿考完试就冲他喊:“爸爸,我考了40分,有个人考了85……”他一听差点“背过气”去,一打听还有考90多分的、100分的。“女儿平时也挺正常,培训班也上了,怎么是这样的结果呢?”他非常不解,甚至怀疑女儿有智力障碍,还带女儿做过测试,结果正常。“当爹的人没资格崩溃”,眼看几所重点学校“没戏”后,他和妻子轮番上阵为女儿补习,又花“大价钱”让女儿进了一所私立学校。“有些考题是二、三年级的水平;还有一些题我都做不对,更别说孩子了。”那位爸爸想不通,如果女儿现在就什么都会,那还用上学吗?

这样的面试场景和题目,一定会让那些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孩子惊慌失措。即使平时掌握的知识很多,也很有可能临场发挥欠佳,甚至出现失误。如果需要择校,孩子就需要尽早做好心理准备,以更加从容地应对。

据说,目前有些教育机构会专门开设培训班,教孩子如何应对“幼升小”面试。让孩子参加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当然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同时,我们在家也可以跟孩子做一些模拟演练,提升孩子的面试技巧和能力。

不择校的“幼升小”面试:没那么恐怖

前面提到的两位孩子的“幼升小”面试,正是由于要择校,面试竞争激烈,所以非常恐怖。如果我们不考虑择校,就近入学,面试题目会简单很多,相对也会轻松一些,大人和孩子就不会感到这般恐怖和郁闷。

当时伊伊是就近入学,学校安排的面试仅仅是为了考查和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为入学后的相关安排奠定基础。在面试前,我们打听到其他类似学校的入学面试很简单,还有学校考“一加一等于几”之类的题目。所以我们也没有过多为孩子临阵磨枪,就让她做了一点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

面试当天,我们和伊伊一点也不紧张,非常轻松地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参加面试。虽然我们之前预计面试不会太难,也不会很严肃,但我们到了学校才发现,学校还是很重视的。每次都是一个孩子面对一个老师,面试大约需要十几分钟。在排队等候的时候,伊伊略显紧张,我也有些始料未及。但我很快就变得淡定了,开始帮助伊伊消除紧张感。她走向面试教室时,已经比较平静了,很自信地进入了教室。

面试结束后,看她自得其乐的样子,我也就没有多问。在回家途中,我问她:“伊伊,今天都考了什么呀?面试题目难吗?”“老师让我先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然后就考了认字、读一段话、几道加减法、认了几个英语单词。还是蕾蕾她们考得简单啊!老师都没有考一加一等于几呢。”“那你都会做吗?”“有一道题我不会,其他题目我都答对了。”“那是什么题呢?你说给爸爸听,看爸爸会不会做。”“好像是说一个瓶子里面有七朵花,另外一个瓶子里面有五朵花,老师问怎样才能让两个瓶子里面的花一样多。”

类似的练习,我们以前倒还真没有教过她,伊伊不会做也就很正常了。还没等我回答,她马上给自己找台阶下:“爸爸,我不知道老师说的什么意思。你能告诉我吗?”

原来,她是没有完全理解这道题目的意思,所以就直接告诉老师自己不会。但她很期待我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我干脆就把这个题目变化了一下:“爸爸先考你另外一个题。爸爸有七颗糖,你有五颗糖,我要给你几颗糖,我们的糖会一样多?”

她稍微扳了一下手指头,回答道:“你给我一颗糖就可以了吧。”虽然不能完全确信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但她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恭喜你,答对啦!那你会做老师出的那道题了吗?”她马上点了点头,然后告诉我需要从七朵花的瓶子里面取出一朵花放到另外一个瓶子里面。“我当时本来想跟老师这样说的,再买两朵花放到五朵花的那个瓶子里,不就一样多了吗?”看来她是有答案的。“你这个答案也很好。这样也能让两个瓶子里面的花一样多。你怎么不告诉老师呢?”“我怕说错了,会很难为情。”原来她是害怕说错,所以没有告诉老师答案,而直接说自己不会做。“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啊!老师都挺好的,不会责怪你的。只要主动说出来,不管对错,老师都会很开心的。”

在孩子心中,老师的地位和权威是很高的,所以面试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希望孩子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得更加从容和自信,我们就需要提前做些演练,让孩子适当消除恐惧感和紧张感。

PART 2 充分准备,才能有效衔接

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既有孩子,也有家长。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转变,真正做到有效衔接。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软着陆”。教养贴士 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既有孩子,也有家长。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转变,帮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家长做好准备,孩子才更从容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

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也不例外。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入学前,家长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情况

在幼小衔接时期,我们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容易忽略孩子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等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跟孩子聊天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下是上海市教委编制的《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中列举的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了解和评估孩子的情况: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

我们可以参照以上这些问题,看看自己的孩子究竟做得怎么样,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孩子进行入学准备。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有欠缺,我们就可以利用幼小衔接的这个阶段,有的放矢地加强。“幼小衔接”相关活动,应该积极参加

随着家长和社会对幼小衔接的日益重视,目前很多幼儿园都会在大班下学期组织一些幼小衔接活动。其中,既有面向孩子的活动,比如带孩子参观小学、进教室听课等,也有针对家长的讲座,例如邀请一些教育专家或小学老师到幼儿园指导家长做好幼小衔接的相关准备等。这些活动既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同样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当幼儿园组织这些幼小衔接活动时,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结束后及时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幼儿园组织幼小衔接的家长讲座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尽可能父母都去参加。因为这些讲座通常都是邀请一些对幼小衔接比较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老师来讲,会给家长带来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家长和孩子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伊伊大班下学期,幼儿园就组织了很多幼小衔接活动,除了带孩子参观小学等活动外,还请了一所小学的资深教师给家长做了名为“如何做好有效衔接,让孩子顺利起飞”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这位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异、孩子入学不适的表现、如何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等内容。

在此之前,我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还不是太多,多数信息是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的。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幼小衔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讲座对我和伊伊后来的很多准备工作大有帮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讲到的孩子入学不适的一些表现:

1.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焦急,甚至哭闹,有的孩子则出现上学情绪低落、放学欢腾活跃的现象。

2.不愿提及自己在校的活动和表现。

3.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

5.上学没几天就开始怕学、厌学。

6.性情发生变化,如变得退缩、烦躁或者攻击行为增多。

这次讲座确实给我们家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入学准备的重点。虽然我们一直对伊伊的入学适应充满信心,但听完老师讲的这些问题,我还是多少有一些忐忑。由于孩子尚未正式入学,所以没有家长能够提前预估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对于孩子的幼小衔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入学家长会,切不可疏忽

目前,很多小学在一年级新生开学之前,都会召开一次新生家长会,介绍学校的一些情况,告诉家长需要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以及开学的一些注意事项等。有些学校会选择在暑期刚放假的某个时间,另外一些学校会安排在新生开学前的某个时间。这些通知和安排,一般都会在给家长发放入学通知书的时候一并告知。我们一定要把这次家长会真正放在心上,避免因为忘记时间而缺席等情况的发生。

伊伊所上的小学在开学的前两周召开了新生家长会,具体时间和安排在两个多月前就告知了所有家长。就在家长会的前几天,我带伊伊到小区里玩,正好碰到她以前幼儿园班上一位同学的家长,顺便就聊到家长会的事情。这位家长竟然完全忘了家长会的事儿,听我这么一提醒,才终于想起来过几天要去参加新生家长会。这位妈妈说,如果那天我们没有提起家长会,她很有可能就会缺席这次非常重要的活动。正式召开家长会的那天,我特别留意了这位家长,她果然准时参加了。

这次新生家长会的主题是“让我们携手,精神地出发”。从这个主题就可以看出,学校非常希望家长和学校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让孩子精神饱满、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在家长会上,首先是学校领导为我们介绍学校的有关情况,比如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等,让我们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有了大概了解。我们过去听到更多的是,学校和老师如何给家长和孩子拼命施加压力、让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数等方面的信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伊伊学校的领导反复给家长强调,当孩子入学后,不要把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当作唯一的评判标准,无论孩子考多少分,家长都要给孩子更多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不要随意打骂孩子。这些理念跟我一直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无形中也让我对这所学校增添了很多信心。

接下来,家长按照孩子的班级,到教室分别召开班级的家长会。班级家长会一是让家长熟悉和参观孩子今后的教室,二是帮助家长了解具体的入学准备。伊伊的班主任老师非常认真,给我们讲了很多需要准备的具体物品以及入学注意事项等,让我们明确了应该提前做好的物质准备。这个环节中,老师讲的内容比较琐碎,需要认真听讲和记录,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漏掉一些重要信息。

家长会上有一份新生信息采集表,涉及家长和孩子的很多身份信息,最后会由学校上传到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里面。为确保准备无误,这份表需要我们带回家填写好,等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当面交给班主任老师。伊伊正好跟幼儿园班上的一个同学帆帆分到同一个班级,家长之间以前就很熟悉,也是比较好的邻居。帆帆爸爸去参加了这次家长会,由于没太注意老师强调了好几次的这张信息采集表,开学第一天就忘记交回这张表了。后来我了解到,班上不只他一个人疏忽了,还有好几位家长同样忘记了这张表。虽然老师不会因此对家长和孩子产生偏见,但这会给老师的工作增加很多负担和麻烦。此外,老师很可能会把家长的这种情况视为对孩子不认真、对学校不重视,这当然是不好的。“幼升小”,家长角色需提前转变

当孩子正式进入小学以后,家长的角色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对这个角色有更多认识,做好幼儿园家长到小学生家长的角色转换,我们就能给孩子更多信心和支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之路走得更加顺畅从容。

首先,家长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提醒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使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积极获取相关经验教训等,比如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其次,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而且,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养贴士 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软着陆”。

心理准备,最重要的入学准备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孩子人生中又一个转折点。如果说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江湖”,那么,小学将是他们即将迈入的又一个小社会。幼儿园的生活可能更偏重“玩”,孩子主要通过玩耍和游戏走向成长;小学阶段的生活则更偏重“学”,主要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

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才是孩子们真正跨入校园的标志,也是孩子们正式成为学生的起点。如果各方面的准备不充分,就很可能让孩子产生心理不适、恐惧和焦躁等情绪。

一般来说,孩子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二、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三、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距离感,有的甚至会觉得小学老师“挺严厉”,而不主动亲近老师,影响孩子建立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因此,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软着陆”。

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可能会有紧张和焦虑等情绪。为减少孩子刚入小学时的陌生感、焦虑感,我们可以通过实地参观提前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比如,可以带孩子到即将就读的小学参观校园和教室;观察小学生上学、放学、升旗仪式的实景;让孩子认一认即将就读的小学的校名和门牌号……总之,我们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的校园环境以及学习和生活场所。

伊伊上大班的第二学期,为了让孩子们对小学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幼儿园的老师专门组织所有小朋友去参观附近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所学校正是伊伊即将就读的那所,所以她在参观前就异常兴奋,参观过程中更是兴致盎然。

当天参观完学校回到家,她就赶紧告诉我们她看到的这个学校的情况,尤其是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学校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比幼儿园的游乐场大得多,可以跑步、打球;中午吃饭要到一个很大的餐厅,不像幼儿园时在教室里面吃饭;教室里面每人都有一张很大的课桌,跟幼儿园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不一样,坐的椅子也比幼儿园要高;老师还告诉他们,小学里面没有午睡,所以也不会提供睡觉的床。

最后,她还很好奇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专门去上了一次厕所,果然跟老师以前说的一样,小学的厕所是男女分开的,不像幼儿园里面,男生和女生都在一起上厕所。这样太好啦!免得那些小男生偷看我们这些小女生,怪难为情的。”后面这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我忍不住开玩笑说:“那以后爸爸上厕所,你可不要偷看哦。”伊伊很不服气地回答:“谁说我偷看你啦!只有男生才喜欢偷看女生的,哼!”我只好告诉她,爸爸是说着玩的。

这次实地参观确实让伊伊对小学有了一些直观认识,也让她对自己即将就读的学校产生了一些感情。从那以后,每次我们开车经过那个学校,伊伊都会很自豪地大声说:“快看啦!这就是我要读的学校,里面可漂亮啦!真可惜呀,你们不能去上!”

还有一次,我和她路过时正赶上学校放学。于是,我们就下车看家长接孩子放学的场景。虽然还有十来分钟才下课,但学校门口已经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都等着接孩子。同学们出来时,队伍排得很整齐。一年级和二年级同学需要按照班级依次进入指定位置,家长则分别守候在孩子所在班级的指定区域外面。伊伊看完后,略显紧张地对我说:“爸爸,这里放学时好乱啊!你以后来接我会不会找不到我啊?”

的确,跟幼儿园相比,小学的规模大很多,每天放学接孩子的家长也很多,场面就有些混乱不堪。为了打消她的顾虑,我教给她一个方法:“伊伊,以后放学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看到爸爸来接,就站在原地不动等我。即使爸爸有事不能按时来接的话,也会打电话给老师,他们会把你带回教室的。”她终于放心地点了点头。

当伊伊正式上小学以后,还真遇到两次需要等待的情况。由于堵车,我无法按时赶到。等我到达后,大部分小朋友都已经被人接走了。伊伊虽然按照我以前说的等在原地,但那两次她一看到我就伤心地哭了。不过,因为之前提醒过她,所以上车后她很快就平复了自己的情绪。

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生活中都需要多一份期许,多一些憧憬。当我们把小学描绘成一幅美好的画卷时,孩子自然就会在心底点燃对小学的渴望和期盼。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就应互相配合,引导孩子逐渐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向往。

伊伊上大班的时候,老师就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小学的趣事,告诉他们小学跟幼儿园的一些不同之处、小学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和本领等。回到家,我们也会经常给她聊聊小时候上学的一些趣事和糗事,比如谁在座位上拉、爸爸因为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上学路上跟小朋友一起打雪仗等。只要一聊到这些话题,伊伊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会冒出一句“太好玩啦”“真刺激啊”等感叹语来。

孩子在入学前夕,常常会对上小学产生一种兴奋感。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兴奋之情转化为对小学的渴望与憧憬。我们可以和孩子玩“倒计时”游戏:在挂历或台历上圈出上学日期,每天算算距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随着时间临近,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会越来越强烈。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他最喜欢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因为崭新的书包、漂亮的文具也可以引发孩子入学的兴趣和愿望。

加强演练,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为一名小学生,需要角色意识的大转变。为了尽早唤起孩子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角色意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称呼孩子“某某同学”;可以和孩子玩“上学”的模拟游戏:家长扮演老师,孩子扮演小学生,让孩子背着书包模拟小学生上学的情景,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角色内涵;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契机,激发孩子做小学生的自豪感,比如称赞孩子“你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祝贺你!”“你能自己整理书包了,真像个小学生!”……

伊伊大班快毕业的时候,幼儿园还专门利用一间暂时空置的房间,把教室布置成小学生的教室,偶尔会把孩子们带到这个教室去上课。通过这样的演练,可以让孩子加深对小学生的角色认知,提前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教学风格。

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适应难题,这时我们需要等待一定时间、利用一些方法帮助孩子。要解决一些上学不适应的问题,除了做好前面讲到的几个方面的心理准备外,适当的演练也很重要。如果学校能够安排提前试读活动,那将会是让孩子体验全方位“实战演习”的契机。

上海的小学一般都会在秋季开学前几周或者放暑假后的一周左右,安排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提前去学校试读。不同学校试读的活动和时间长短也不一样,短则半天,多达一个星期。无论怎样安排,这样的试读活动都非常有助于将孩子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

伊伊就读的学校,在开学前两周安排了两天的试读。作息时间虽然比正式上学稍短,但每天上午都会在教室上课,语文、英语和数学都会安排一节课,除了模拟课堂教学,老师还会重点讲一些课堂规则和要求等。中午,孩子们会在学校的食堂午餐,这也是对用餐的一次检验和“演习”。下午主要安排一些游戏和体育活动等,以让孩子们体验到小学也有很多好玩的活动,并不全是一本正经的课堂讲授。家长接送孩子,也会按照正式上学的要求进行,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孩子自己走进教室,接的时候家长只能等在校门外的指定位置。

试读的第一天,我去接伊伊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位邻居在接孩子,就让他们搭车一起回家。刚坐到车上,邻居家的孩子就情不自禁地赞叹:“没想到学校的饭这么好吃!比我们家做的饭好吃一百倍。”坐在旁边的伊伊赶紧附和道:“是啊!小学的饭比幼儿园的还要好吃呢。今天我很快就把盘子里的饭菜全部吃光啦!”

当我们回到家后,伊伊就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当天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向往和期盼,没有恐惧和焦躁。讲完之后,她甚至还对仅两天的试读体验感到不满:“为什么不多上几天学啊?要是每天都去学校就好啦!”教养贴士 我们要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新规,不要机械地认为学校“零起点”教学就等于孩子可以“零准备”入学。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家长要给孩子做些学习准备,适当储备一些知识。

“零起点”教学,不等于“零准备”入学

在伊伊升入小学半年前,上海市教委在全市小学推出了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新规。为遏制上幼儿园的孩子盲目学英语、拼音、认字等“赶跑”的趋势,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教委要求全市所有小学严格执行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新规,严格按照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

上海市教委推出“零起点”教学的初衷,无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作为家长,我们很担心这么好的规定最终会流于形式。因此,各个学校和老师能否严格执行新规定,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当时,作为一个女儿即将上小学的父亲,我真心期盼教育部门能够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让“零起点”教学的规定能够真正落地。只有学校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督察,“零起点”教学才能真正给“抢跑风”降温。“零起点”教学,为“抢跑风”降温

虽然我非常赞成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这样的新规,但内心还是有很多担心和顾虑。一是跟很多家长一样,担心这样的规定在很多学校无法得到执行;二是担心如果大家都不信任这种规定,只要部分孩子“抢跑”了,其他的家长和孩子也会被“传染”,仍然会让孩子提前“抢跑”。此外,我还有另外一个担心,就是少数家长对新规产生误解,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小就让孩子与英语、拼音、认字等隔绝,甚至强行阻止孩子的自发学习。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令学校和老师颇为头痛。从“零起点”教起,很多孩子已经全部掌握,容易让他们觉得枯燥和无聊,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破坏课堂秩序等现象会经常发生。但是,如果对基础知识匆忙带过,又有部分“零起点”的孩子跟不上,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心成长。

因此,学校和老师往往根据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无法顾及每个孩子的“起点”。这就给了很多家长一个错误信号,新生入学前要学得越多越好,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跟不上。

长此以往,老师和家长就逐渐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既苦了孩子和家长,又苦了学校和老师。可以说,在“抢跑风”引领下,除了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之外,没有任何一方是受益的。学校和老师常常会受到部分家长的埋怨和指责,更有甚者还会骂娘。家长除了花费大把钞票,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常常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孩子了。如今的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属于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孩子和大人的眼里,剩下的只有学习、考试了。有人甚至笑称:“在中国,最苦的阶层不是农民,不是工人,而是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三的读书阶层。”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很多孩子渐渐出现了厌学情绪。我见过的最小厌学者,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子,家长帮他报了拼音、逻辑思维、绘画、围棋、英语、钢琴六个培训班。他的空余时间都是在培训班或者赶往培训班的路上度过的。渐渐地,父母发现只要去培训班孩子就说胃难受,吃了东西就会吐出来。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了,只要问他学习的事情,他就会大发脾气。到最后,家长不得不让孩子暂停了所有培训班。

玩中学,才会爱上学习

当然,家长也不要走入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自己的孩子。学龄前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耍和游戏,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游戏就是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但是孩子以玩为主,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学,关键是要在玩耍和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才是孩子以后“抢跑”的关键。其实,很多时候玩耍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很好玩。

伊伊大班毕业之前,我们一直没有为她报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培训班,也没有在家刻意教孩子很多知识。虽然大人比较淡定,但是孩子却提前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上大班的一天,伊伊回到家问我:“爸爸,为什么涛涛都会20以内的加减法了,也会用拼音拼字,而我什么都不会。我是不是太笨了呀?”

在此之前,我们确实没有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成天以陪孩子玩耍和游戏为主。面对伊伊的问题,我和伊伊妈妈思考了很久,也犹豫了很久。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揠苗助长,究竟该怎么办?

从那以后,我们就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适当做些知识储备,以免孩子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自卑。

此前,我们其实已经让孩子通过拍皮球的方式学习数数,很快她就能从1数到200多了。后来,我们还让孩子倒着数数字,按单数数数字,按双数数数字,通过变化让孩子自己找寻数字的规律,这样就不容易感觉枯燥。当她对数字有些感觉以后,我们又开始在生活中教她做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上小学前,伊伊对1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熟练,对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不太熟练,只会稍微简单一点的。拼音也是伊伊在上大班以后要求学的,我们根据她的要求,买了一套专门用于拼音学习的玩具。伊伊很喜欢,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把这套学拼音的玩具拿出来,一边玩游戏,一边学拼音。在我们跟她进行的一次次游戏中,伊伊很快就对简单的拼音有了认识,过了一段时间还能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拼音认读。

伊伊学习认字开始得比较早,我们主要是通过亲子共读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字来教她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上小学之前,她基本上能看明白一些比较简单的绘本,认识绘本中的大部分汉字。我们主要是通过下面这些途径,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认字的:一、认路牌、小区名;二、认广告牌;三、认绘本中的文字;四、认动画片中的字幕;五、认旅途中的景点名称;六、认食品包装上的醒目文字……

伊伊上中班时,我们也给她报过一年的英语班。我们报的英语班是以外教为特色的,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学英语口语,一年后她就没有再上了。我们在家只会教她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得到的实物的英语单词。在小学入学时,伊伊只认识26个英语字母和很少的常用单词。

总的来说,伊伊幼儿园毕业前,在知识储备方面,仅处于班上的中等水平。据说,当时个别小朋友已经会认2000多个汉字,能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还有小朋友会背乘法口诀,英语和拼音也已达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零起点”教学,并非“零准备”入学

伊伊进入小学一个月以后,我们发现她完全能够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从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家校联系册上的记录来看,学校确实也在执行“零起点”教学的新规。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基础的话,刚开始学习会比较吃力,可能会看不明白书上的文字,读不懂一些练习题,甚至听不懂老师讲的话。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新规,不要机械地认为“零起点”就是“零准备”入学。教育部门出台“零起点”教学新规,主要是为了引导家长,不要让孩子超前学习,要求老师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从“一张白纸”教起,而不是以班上识字量多的学生为教学依据。但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家长需要适当给孩子做些学习准备,适当储备一点知识。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应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脑发育达到知识性学习的水平一般是在6岁以后。在大脑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时,让孩子过度学习,可能会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甚至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当然,每个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不同,所以6岁只是一个参考年龄,家长不必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育程度,然后才能判断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知识学习。一般来说,孩子在上大班前,由于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没必要学习过多知识。进入大班后,可以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为孩子进入小学做一些准备。

此外,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等玩的方式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宜机械、被动地学习。这就像吃东西一样,孩子不爱吃的东西硬塞到嘴里,他未必真的能吞下去,即使咽下去胃也不一定好受。很多时候,“揠苗”非但不能“助长”,反倒会“害长”。任何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必然发生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后果,而且这些负面影响通常很难消除。教养贴士 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设一个独立的家庭学习空间。通过打造全新的学习天地,可以让孩子在入学之前就提前感受到小学和幼儿园的许多不同。

精心打理,打造全新的家庭学习天地

从幼儿园“以玩为主”转变到小学“以学为主”,孩子的任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除了让孩子在心理上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还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设独立的家庭学习空间。通过打造全新的学习天地,可以让孩子在入学之前就提前感受到小学和幼儿园的许多不同。这一点,对于那些适应新环境比较慢、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尤为重要。

国外有心理学研究者,根据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生理节奏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大致把孩子分为三种不同气质类型:一、易养型:在婴幼儿时期的生理节奏非常有规律,能够顺顺当当地吃饭、睡觉,经常会表现得很幸福和快乐,对陌生环境、陌生人都能很好地适应。二、难养型:在婴幼儿时期的生理节奏没有规律,不容易满足,总是哭闹、发脾气等,对环境变化很敏感,需较长时间适应。三、适应缓慢型:在婴幼儿时期的生理节奏是有规律的,多数时候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但是表现情绪所需的时间很长,害怕新环境,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

虽然大部分孩子(大约70%)都属于第一种气质类型,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大约30%)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气质类型。对于难养型和适应缓慢型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不是太强,所以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新环境。即使是易养型的孩子,也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在进入小学之前,我们就要从改变家庭学习环境开始,尽可能缩短孩子的适应时间。

创设一个安静、独立的学习空间

我们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安静、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孩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使孩子喜欢并珍惜这个小天地。这样,孩子回到家后就可以在这个专属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从气质类型来看,伊伊属于易养型的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快。在她快上小学前的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为她布置全新的学习小天地了。伊伊妈妈为她选择了一套迪士尼的儿童书桌、书架和椅子,她非常喜欢。当我们还在安装书桌和书架的时候,她就高高兴兴地忙来忙去,开始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自己的书架等。

书桌和书架安装完毕之后,我们把以前的儿童书柜搬来与书桌紧挨起来。一切准备就绪,伊伊就开始忙不迭地收拾自己的书房。跟小学有关或者适合小学阶段的图书、资料、学习用品等,她都全部安顿在新的书桌和书架上,以前的一些绘本等幼儿园阶段的东西就放在原来的书柜里。书桌的台面上再放上新的台灯和闹钟。她最满意的就是跟书桌配套的抽屉组合,每一个抽屉的门和把手上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米妮标志。伊伊把新买的学习文具分门别类地放进这些抽屉。

等所有东西收拾好,她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体验全新的学习空间了,她赶紧拿出写字本和算术练习本,一本正经地做起作业来。看得出来,那一刻她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学习状态之中。

创造温馨、民主的人文环境

当一个人面对新环境时,既需要得到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又需要得到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打造全新的家庭学习环境,除了要改变物质环境,还要适当改变家庭的人文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民主、充满鼓励和支持的家庭人文环境,对孩子的幼小衔接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鼓励孩子自己管理学习小天地。书桌卫生、学习用品摆放、书架上图书调整、书包的整理等,我们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完成。这既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更可以借此向孩子传达家长的信任。

其次,采用民主和平等的教养观念和方式教育孩子。一些比较传统、严厉的教育方式,对新生代的孩子们不一定管用了。因此,家长的教养观念要与时俱进,教育方式更要推陈出新。我们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进行顺畅的沟通。

最后,维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如果我们坚持每天跟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既可以养成亲子沟通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引发孩子的正向思维,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就很愿意跟我们分享学校里的那些趣事和糗事。

由于我们一直跟伊伊保持亲子沟通的习惯,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上一年级,她几乎每天回到家都会讲一些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经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关于自己的事情,她也会主动告诉我们。这样一来,我们对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以及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就会了解得更多,这也有利于跟老师的沟通。

营造一个好学、共读的学习氛围

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就应在家里营造互学和共读的学习氛围。我们的以身作则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经常在家读书和学习,或者跟孩子一起阅读和学习时,孩子自然就会把读书和学习作为生活的重心,逐渐远离动画片和电子游戏对他们的侵扰。

想要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营造出全家人都爱学习的家庭氛围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将家里尽可能布置成一个学习主题乐园,让孩子能够接受“爱学习是理所当然”的概念。比如,让家里充满图书、益智游戏、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教科书、参考书、地图、地球仪、字典等,只要觉得能对孩子学习有帮助的,就尽管买回来,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只要营造出重视教育、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孩子自然就会自己朝认真学习的方向去努力。教养贴士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并非成天忙碌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并非浸泡在应试作业和练习之中,而应该热情拥抱大自然,积极体验大社会,快乐阅读经典名著等。

如何让“第三学期”过得更有意义

每年的7、8月,孩子们都会迎来持续两个月左右的暑假。孩子的暑假究竟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是很多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对于已经从幼儿园毕业,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如何利用这个假期为适应小学提前做些准备,就格外重要。

假期应该是一个劳逸结合的时间段,是一个培养个人兴趣的时间段,是一个放松心情的时间段,更是一个拓展视野的时间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并非忙碌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并非成天浸泡在应试作业和练习之中,而应该热情拥抱大自然,积极体验大社会等。

但是暑假又不仅仅是完全放松、无所事事的一段长假。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在对65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长期跟踪时发现,暑期长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利用得好的孩子往往比只看电视打发时间的孩子进步更快,因此暑期完全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我赞同家长帮助或者引导孩子来规划自己的这个“第三学期”,但对于家长全盘操办的做法我不太认同。假期本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时间,最好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自己做主,自愿安排,自主完成。如果家长对于每件事都附加功利性目的,那么本来孩子愿意主动做的事情,就可能变成为了完成任务的被动行为。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自觉性,即使他按照要求去做,也很有可能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因为他是冲着家长的意愿去完成的。

其实,这个“第三学期”并不是说孩子还得像上学时一样,天天在听课和做作业中度过。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在这个“第三学期”寓教于乐,怎么张弛有度,让孩子的暑假过得有意义、过得充实。这比给孩子强加很多任务和目标重要得多。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既不在“第三学期”荒废时间,又能自主、自愿地充实假期生活呢?“第三学期”虽然并不见得要和正常学期一样高强度、高要求,但也需要计划和安排。在放假之前,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想想他愿意利用假期去做的事情,想去完成的任务,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鼓励孩子把这些需要做的事情和目标制订一个计划,由孩子自主达成计划。当然,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需要家长为孩子创造条件才能实现。

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如果孩子有很多兴趣爱好,平时上学顾不上,假期就可以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如果家长能够在假期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就会得到很好的呵护,这股劲头通常也会延展到自己的学习上。看似浪费孩子的时间,实际上却往往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爱好,在漫长的假期中就很容易被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吸引,这些甚至会成为他们唯一的爱好。如果孩子每天的闲暇时间全部被电视机或电脑占据,家长就要当心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同时也要为孩子创造更多机会去接触真实的世界。

孩子为什么容易沉迷于电视或电子游戏?多数时候是因为孩子觉得无聊,觉得没有更好玩的事情,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家长或同龄伙伴的陪伴。家长要多花心思和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果等到孩子已经把看动画片作为唯一的爱好,问题解决起来就困难得多了。我们需要转移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寻找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鼓励孩子阅读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有句名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他还指出,14岁之前是一个人的阅读关键期。因此,孩子的精神成长是离不开好书相伴的。孩子平时太忙,可能没有太多时间读课外书,假期正是很好的读书时间。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我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的阅读有太多功利心理,也不要强行让孩子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只要孩子真正用心去读,好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然,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阅读习惯而定。

鼓励孩子外出旅行

暑假是旅游的黄金时间,旅游并不只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更能使孩子们在旅行中得到成长。其实,一次旅行就是一次体验,甚至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当然,也是一次绝好的成长机会。美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责任的教育、自理能力的提升、独立意识的培养、适应能力的增强、意志力的磨炼等,全都可以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跟简单说教和强制灌输相比,孩子在愉悦心境中接受到的教育,效果将会更持久。

鼓励孩子参加运动

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大一点的孩子成天宅在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多。据我观察,经常在小区里面活动的多是学龄前儿童,很少看到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身影。伊伊在小区是比较活跃的,轮滑、滑板车、自行车、跑步等她都喜欢,上幼儿园前她每天基本会有6小时以上在户外度过,入园以后也几乎保持每天2~3小时以上,当然极端天气情况除外。

伊伊很小的时候,跟她一起玩的小朋友很多,有时候队伍还很庞大。但上幼儿园大班以后,她就常跟我们抱怨,现在玩伴越来越少,原来一起玩的小朋友很多都不出来了。家长们最多的说法是,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也非常繁重,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放孩子出来随心所欲地“疯玩”了。

利用暑假走出家门进行户外运动和锻炼是颇有意义的事情,还能防止孩子体重增加过快。曾经有学校做过统计,假期以后有九成孩子会长胖。假期里面吃得好、零食多、不运动是肥胖的罪魁祸首。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多外出活动,疯跑打闹,流流汗。

鼓励孩子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当然,在假期,孩子们也需要提前为进入小学做好适当的学习准备,家长可以布置一定的作业或练习,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一直没有太重视伊伊的知识学习,从来没给她报过任何学习型辅导班,而上海市教委又明令禁止幼儿园教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她所认识的汉字、会做的算术、能读的拼音等,基本上都是从生活中学到的。虽然我和伊伊妈妈都比较淡定,相信伊伊能跟上小学的学习,但看着身边的家长大多都给孩子报了辅导班,提前学习了很多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正在我们犹豫是否要利用暑假让孩子去外面稍微补充一点基础知识的时候,我的一个做教育培训的好友突然打来电话,说他们正好在暑假开设了幼小衔接的培训班,还有少量招生名额,让我把孩子送过去。因为他比较了解我的理念,所以特地强调这个班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上课模式,而是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

听他这么一说,我犹存的一丝顾虑基本上也被打消了,回家就跟伊伊商量这个事儿。但我刚说要去参加学习,伊伊立马就开始反抗,一直强调说暑假就是玩的,不愿意去上课等。这个情况也在我预料之中。我们只好轮番上阵做她的工作,并鼓励她先去尝试几天,还承诺如果她不想去了就不再去上。好说歹说,最后她终于答应可以先去上一天。

放假后的第一个周一,伊伊就很不情愿地被送到朋友那里去开始体验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上完一天后,她居然喜欢上了那里的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小朋友,再也不跟我们纠缠了。他们每天上午会安排几节课,教一些基本知识,下午则基本以玩为主,在玩的过程中顺便学点东西,这也是课程吸引她的主要原因。上了十几天后,由于家里有事,没人接送她,我们就放弃了后面的学习。

虽然伊伊参加这个幼小衔接班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发现她在认字、拼音、算术、英语等方面还是收获很大的。事后看来,这个短暂的学习准备,对她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实,如果家长有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假期亲自辅导孩子做些学习上的准备。

别让孩子伤在动画片、电子产品上

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接触到动画片、电子游戏等,这也就意味着,家长采取“堵”的方式来阻止孩子对这些产品的迷恋将无济于事。当周围的小朋友都在看流行的动画片或玩流行的电子游戏时,很难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完全隔绝。虽然我们家里没有下载过《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但伊伊自己仍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她不仅学会了,而且还爱上了里面的角色,买东西也喜欢挑选《植物大战僵尸》的画面。这就是外部环境对她的影响。

暑假漫长,如果我们在此期间对动画片、电子产品的管控不到位,孩子就容易沉迷于这些诱惑中。作为家长,面对目前泛滥的动画片和电子游戏,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把好审核关。如果家长觉得某些动画片或电子游戏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不适合孩子收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觉得更好的动画片或电子游戏。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由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我们只要平时和孩子沟通顺畅,就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欣赏更好的动画片或电子产品。

2.事先定规则。由于孩子的自控力不够,所以需要大人适当进行引导和约束。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看着或者跟着孩子,所以,跟孩子一起商定看动画片或玩电子游戏的规则就很重要。如果规则制定得很好,孩子也遵守得很好,我们就大可不必担心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之中。

在动画片、电子产品方面,我们对伊伊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则:大人对于动画片或游戏内容需要了解,如有色情、暴力的内容,绝不允许涉足;讲好每一次玩的时间,比如半小时,并严格遵守;玩电子产品之前,必须先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不让孩子单独玩电子产品,尽量在大人的视线之内。教养贴士 如果家长制造的是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氛围,那么孩子就很容易紧张,甚至会对即将开始的全新的学习产生恐惧。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愉悦的家庭环境,既让孩子收住心,又让孩子爱上学。

别让孩子“伤”在开学季

每年的9月,孩子们都会迎来新学年。每逢开学季,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喜欢学习的孩子早就盼着开学,而厌学的孩子却视这一天为末日。每当临近开学的那几天,总有一些不想上学的孩子,因为极端言行被曝光。

2013年8月底,上海一位开学即将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屡次跟外婆说起自己想死。他在路过河边时,甚至还对外婆说:“我想跳下去,死了以后就可以不要写字了,灵魂就可以去玩了……”此外,一些因不想上学而想跳楼的孩子,也频频见诸报端。

接近两个月的暑假,确实让很多孩子放松了疲惫的身心,放慢了紧张的脚步。然而临近开学,很多家长就开始着急了。因为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忧无虑,甚至是无比放纵的生活,短时间内难以承受上学的压力,所以就会想到各种办法来逃避学习,极端情况下则会以生命相要挟。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容易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期待,对厌恶的事情产生恐惧。当天真的孩子们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时,我们需要检讨的地方就太多了,这中间既有学校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更有家长望子成龙心态的原因。

面对无力撼动的学校和体制,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宽松和愉悦的家庭环境,既让孩子收住心,又让孩子爱上学。这一点,对于即将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尤为重要。

家长淡定,孩子才能放松

每当孩子临近开学,很多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紧张和焦虑,尤其是那些面临升学的孩子的家长。每当看到或听到身边的那些所谓“牛娃”,我们就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上学后跟不上、学不好,于是就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如果家长制造的是紧张和恐怖的氛围,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就很容易紧张,甚至会对即将开始的全新的学习产生恐惧。一旦产生恐惧心理,孩子就可能想方设法寻找逃避上学的借口,比如身体不舒服、不喜欢学校和老师、会受到同学欺负等等。

家长首先要淡定,孩子才能真正放松。如果孩子面临升学,家长不但要想办法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更要引导孩子对新的学年、新的学校产生期待和向往。

就在伊伊即将进入小学的前几天,她突然跟我们说起幼儿园班上的两个小朋友,一个已经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另外一个学会了50以内的加减法,很是羡慕。然后,她又问我们:“爸爸妈妈,如果以后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你们会不会骂我呀?”

虽然我们没有给她施加任何压力,但是伊伊却开始自寻烦恼,对即将迎来的新的学习流露出了恐惧和不安。我非常镇定地告诉她:“宝贝,这些知识上小学后才会学的,如果认真听课和完成作业,你很快就可以学会的。今后只要你努力学习了,不管成绩怎样,我们都不会责怪你的。”她接着说:“那你们可要多帮我啊!”看来在孩子心里,他们需要的是帮助,不是责骂。我和伊伊妈妈异口同声地答应她:“放心吧!我们肯定帮你的。”听到我们这么坚定的回答,伊伊就不再为此纠结,又开始开心地去练钢琴了。作息规律,需要提前适应

孩子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跟幼儿园有相当大的不同,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生物钟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提前演练,帮助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提前感受一年级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尽快将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到小学阶段的生活规律。

孩子的生物钟一旦调整到位,我们就不要轻易扰乱。这就需要孩子在整个假期都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作息时间可以参照平时上学。要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学习和玩耍互相间隔。同时,不允许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电视节目。一旦孩子对这些东西上瘾,就容易通宵达旦,甚至废寝忘食。成年人很多时候都难以抵御电子游戏的诱惑,更何况自控力远不及成人的孩子呢。

伊伊大班毕业的那个暑假,前面有一段时间是在外面的一个暑期班学习,每天的上学和放学时间基本跟小学差不多,所以她这段时间的作息比较有规律,生物钟也运转得很正常。但不到一个月,她就没再去上这个暑期班了。

这样一来,她每天都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她还基本上能够保持之前的作息规律,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中午也不午休,晚上8点多睡觉。可没过几天,她在晚上睡觉前迷上了一部很喜欢的动画片,看完后差不多就到10点钟了。洗漱完毕直到上床睡着,还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第二天早上,大多数时候都要等到8点甚至9点多才能起床。这样的作息规律如果一直持续到小学开学,伊伊肯定会在上学后遭遇起床难。

当我发现这个情况以后,就开始想办法帮助她把生物钟调整到之前早睡早起的状态。我跟她一起商量每天的作息时间及白天需要做的事情,前几天主要就是因为白天没有什么事可做,她就迷上了动画片和电子游戏。于是,我们就开始共同制订暑期的学习生活计划,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早上7点多起床,每天上午安排一个多小时的学习、完成一幅画,下午练一个小时左右的钢琴,晚点再到外面玩,晚上跟我们一起散步或者自己跟其他小朋友玩,8点多要洗澡,9点之前上床睡觉。这样的作息规律一直持续到上小学,所以伊伊开学后就非常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基本每天都能做到按时睡觉和起床。

假期学习,需要适度保持

让孩子在假期保持适度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孩子平稳过渡到新学期的学习。如果孩子在假期彻底放弃了学习,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就很难。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真正的学习任务不多,学习压力不大,所以就更需要在假期保持适度的学习,为小学学习做些准备。

在这个暑假,暑期班的短暂学习之外,伊伊每天也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其中,有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则是课外阅读和通过游戏进行的学习。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掌握多少小学阶段的知识,而是希望她在暑假的每一天都过得比较充实,适度保持学习的状态,而不是成天沉迷于动画片或者电子游戏。

PART 3 养好习惯,才能顺利衔接

好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坏习惯让人麻烦一生。如果孩子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往往都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真正顺利做好幼小衔接。教养贴士 餐桌不仅是孩子品尝美食的地方,同时也是孩子养成习惯、学习礼仪、培养自主能力的地方。餐桌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应该从餐桌开始。

养成好习惯,从餐桌开始

饿了就吃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通过哭的方式告诉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让人费解的是,如今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成了很多家庭最棘手的事情。有些家庭里孩子的每一顿饭,几乎都可以演变成一场“战争”,要么是大人与孩子之间你追我赶,要么则升级为大人之间的唇枪舌剑。

从伊伊刚开始吃辅食起,我们家就为她的吃饭问题,在餐桌上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争执。伊伊妈妈从小就是被孩子外公拼命“灌”大的,每一餐伊伊外公都会不断给伊伊妈妈添饭加菜,无论她是否吃饱他都会喂她多吃一点。外公自然也会把这样的教养观念延续到伊伊身上。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伊伊外公都无法改变这样的做法。

伊伊妈妈是最理解孩子的感受的,所以很多时候当外公要求伊伊多吃时,她就会跟外公发生争执,有时甚至强行阻止他的好心。有时候,外公根本不顾伊伊妈妈的劝阻,当孩子离开餐桌以后,还会追着伊伊喂饭。我和孩子外婆一般情况下都会支持妈妈,这样一来,外公就会感到不高兴。

直到伊伊3岁多入园以后,老爷子的观念才逐步得到转变。当伊伊进入小学以后,有一天晚餐外公做了一道伊伊最喜欢吃的菜,她就拼命地吃,一大半都被她吃掉了。眼看她一个人就快全部消灭那道菜了,我们欣喜地听到外公主动劝伊伊不要吃得太多,还对她说:“伊伊,每一顿吃饭的规律是不一样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露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露露跟伊伊差不多大,从小也是由外婆帮忙照顾。老人的很多教养观念都比较相似,露露的外婆同样喜欢追着孩子喂饭,她的爸爸妈妈也没有太在意。伊伊入园前就可以自己吃饭,而露露几乎每天都需要大人喂饭,很多时候还追着满屋子跑。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一边看电视或玩玩具,一边吃饭的不良习惯。上幼儿园期间,老师不会给孩子喂饭,所以她一直是班上吃饭最慢的小朋友之一,而在家喂饭的习惯居然一直保持到上小学以后。同时,由于孩子喜欢长时间把饭含在嘴里,她的牙齿也开始出现了蛀牙等现象。

伊伊和露露从小就经常在一起玩,我也因此有机会长期观察两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对比她们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生活习惯,我发现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她们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伊伊能自己做很多事情,露露却总是依赖大人,如背书包、洗脸刷牙、穿脱衣服等;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兴趣班,伊伊总是很认真和投入,而露露总是上到一半就会说自己累,开始一个人玩。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麻烦一生。

吃饭,既是每一天的生活小事,又是孩子人生的一件大事。因为孩子的很多习惯问题,在根源上都是相同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从吃喝拉撒睡开始的。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又是其中最重要,却又令父母最头疼的事情。因此,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就要从餐桌开始抓起。

其实,餐桌不仅是孩子品尝美食和养成习惯的地方,同时也是塑造自主能力以及学习尊重他人的地方。在美国,相比于中国父母把喂饱孩子放在首位,美国父母更重视“吃饱”以外的其他事情,比如孩子能主动吃饭并享受吃饭的过程,能遵守就餐过程中的礼仪,学会在餐前餐后布置与收拾餐桌、接待客人等。因此,餐桌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高度重视。

注重饮食规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从添加辅食阶段开始的。每个孩子的饮食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吃饭的间隔时间、喜欢的食物品种、对胃的饭菜味道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就要尽可能地投其所好,让孩子体会到吃饭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更不是一种痛苦。当然,培养孩子吃饭的良好习惯才是根本。

1.尽可能在固定的时间吃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一顿饭的就餐时间尽可能固定,到点就吃,让孩子形成规律。很多孩子在正餐时间不好好吃饭,没过几小时就饿了,而家长为了让孩子不挨饿,仍会在非正餐时间给孩子食物。

这样下来,等到下一顿饭的时间,孩子如果不饿,仍然不会好好吃饭,最后就出现了正点用餐时间不吃、非正点时间加餐的恶性循环。其实,孩子一顿不吃,甚至一天不吃,绝不会对他的身体造成任何的伤害。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需要利用一些时机狠下心来让他饿一顿肚子。这样的做法在美国等西方社会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很多家长都下不了决心。此外,我们还需要控制好孩子的零食,尽量不吃或少吃零食,尤其是影响孩子食欲的垃圾食品。

2.为孩子定好吃饭的规矩。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只能在餐桌上吃饭,没吃完前不能离开餐桌;二、餐桌上不要摆放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或其他东西,不允许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三、吃饭的时候必须关掉电视,孩子不能看,也不可以听;四、3岁后需要自己吃饭,不要追着孩子喂饭,也不要强迫孩子吃饭;五、稍大一些后,要求孩子吃完饭把碗筷放到厨房水槽里。

3.加大孩子的运动量,刺激食欲。现在的很多孩子,从小就食欲不振。孩子厌食,除了零食吃得过多、先天气质或生理问题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每天运动量太小。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家长不但不鼓励孩子做跑跳等剧烈运动,甚至还会阻止孩子参加攀爬等一般运动。如果孩子每天的能量消耗不多,饥饿感就会大大下降,胃口自然不会太大。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我们要尽量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增加饥饿感,刺激食欲。

如果在家吃饭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在学校里,自己吃饭就一点也不困难了。伊伊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比较注重培养她的吃饭习惯,也经常鼓励孩子多运动。因此,无论上幼儿园还是小学,她在学校都是吃饭习惯最好、吃饭速度最快的小朋友之一,老师也会经常表扬她。

注重餐桌礼仪,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习惯

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无论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不管在家里还是餐厅里,餐桌礼仪体现的都是对一同就餐的人的尊重。既然吃饭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那么餐桌礼仪就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习惯。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完全可以从餐桌礼仪开始。而且,良好的餐桌礼仪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我们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吃饭规矩的树立和餐桌上的礼貌教育,比现在的年轻父母做得要好。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的餐桌大多为方形,无论家里是否有客人,都需要做到长幼有序,座位不能乱;只有等客人先坐好,主人才入座;吃饭的时候不能大声喧哗等。所有这些,其实都代表着对长辈和客人的尊重。如今,这些很好的传统似乎已经在这个礼仪之邦逐渐消失了。

在这方面,美国的父母相对做得更好。大多数美国孩子从2岁起就开始学习用餐礼仪,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如果不小心发出声响,也要跟在座的所有人说“对不起”。在餐桌上照顾别人的感受,也是美国孩子很重要的一课,喜欢某道菜就放肆吃等行为是不允许的。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帮助父母做一些餐前准备,餐后收拾,并学习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注重餐桌文化,让孩子感受家庭的幸福

餐桌不仅仅是就餐的地方,更是一家人每天聚会的最温馨的场所。一家人一起准备,一起享用,一起交谈,就会一起度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提到,每个家庭的餐桌旁边都应该有一句古老的格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时的气氛就是测量计,它能从家人之间是争论还是聊天、是称赞还是训斥中,看出这个家庭是越来越疏远,还是越来越亲近。”每个家庭的餐桌文化,都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斯宾塞所说,这就好像测量仪,尊重、平等、亲密等家庭指数都可以在餐桌上测出来。

孩子在餐桌上既可以享受吃饭过程中的乐趣,又可以学会主动沟通,互相协作,感受到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爱。相比一顿美味精致的佳肴,他们更需要的是与父母的无障碍交流,是父母和家人的陪伴。

无论伊伊上幼儿园还是小学,每天晚餐时候,她都会主动跟我们说一些学校里面的事情,比如中午吃什么喜欢的东西了、谁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老师表扬我了等。除了利用这个机会跟孩子进行交流,我们大人之间也会互相聊聊,比如当天看到了什么新鲜事、听说了什么稀罕事等。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既会让家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更让孩子在餐桌上得到了成长的机会。教养贴士 为了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睡眠,让孩子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睡眠有保证,不会“铅中毒”

伊伊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二个星期,有一天6点30分左右我早起散步,就陆续看到我们小区没有就近入学的小学生跟着家长出发去上学。其中一个邻居家的小女孩也刚上一年级,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需要外婆带她坐半小时左右的公交车去上学,加上等车和步行的时间,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才能到校。6点30分刚过,我就看到她睡眼惺忪地跟着外婆出发了,掐指一算,估计这个孩子6点左右就起床了。

等我回到家,已经快到7点了,走到伊伊的房间,看到她还在熟睡。这让我无比欣慰,我为自己当初没有舍近求远地选择学校感到欣喜。由于我们家离就读的学校只有十来分钟车程,伊伊每天早上7点起床就能在7点45分左右赶到学校。而学校规定的到校时间是早上7点45分到8点之间。

伊伊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个教师节前,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庆祝教师节活动的讲话中指出,现在的孩子不缺知识和见识,缺健康体魄和兴趣爱好。这句话一语中的,点中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的弊端,尤其是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

充足的睡眠是健康体魄的基础,在《关键教养报告》一书中,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