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做得恰到好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4:01:12

点击下载

作者:张笑恒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把事做得恰到好处作者:张笑恒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201135991本书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懂得感同身受,学会换位思考 1.场面上,要考虑少数人的感受

一壶美酒,只要滴进去一滴污水,整壶酒就会变脏,不能再喝。同样,一场盛大的聚会,也有可能因为一两个人的不快,最终导致大家不欢而散。鉴于此,在很多交际场合中,我们不但要顾及多数人的感受,还要考虑少数人的感受,不可因其“少”而掉以轻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饭局上,10个人里有9个人是老乡,如果他们交谈时都说家乡的方言,并且常常冒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词汇”,那么可以想象,整个饭局下来,“被排斥”的那个人必定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不满,进而让气氛尴尬起来。

有人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只要做好自己就好。这句话没有错,但那只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放在大型聚会上,比如久别重逢的接风宴、十年同学会以及工作应酬宴等场合,就不太适用了。在这种场合,如果我们不能照顾到少数人的感受,就很容易给人留下厚此薄彼的印象,甚至会在无形中与人交恶。

在一次公司部门经理聚会上,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说着自己本年的业绩,只有姜岩和田乔飞闷闷不乐,因为在统计数据时,他们两人带领的团队是年度最差的。这会儿听着其他同事的“赫赫战功”,他们如坐针毡,只想着尽快逃离这个可恶的地方。

他们的不快被另一位经理张龙宇发现了,心思通透的张龙宇一眼瞧出了问题所在,他立刻开口转移话题,引导大家避开工作上的事,谈一些生活中的趣闻。在他的引导下,大家果然不再谈及工作。姜岩和田乔飞两人顿时一喜,低沉的情绪也得到了改善。

自那之后,姜岩和田乔飞两人对张龙宇抱有好感,好几次在张龙宇的部门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他们两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助其渡过难关。

照顾别人的感受,考虑别人的心理,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这种善解人意的交往方式,推己及人的交往态度,也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手段。在人际交往的实际案例中,能充分考虑他人感受的人,总是更加具有交际优势,也更能收获友谊和成功。

但是,在一些大型社交场合中,很多人受到“多数原则”的影响,认为只需要关注大多数人的感受,以至于忽视了少数人的诉求,对他们的心理变化不闻不问。殊不知,少了一颗铁钉,有可能会折损一匹战马,从而影响一场战争,进而灭亡一个国家。同样,忽视“少数人”的感受,也可能毁掉整个聚会,彻底破坏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人格形象。

所谓情商高的人,就是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人,在较大的社交场合中,他们会顾及每一个人的感受,哪怕对象只是“少数派”。但是,这与人们口中“让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同的,它不需要我们费脑子去记下每个人的喜好,也不用我们费尽心思去讨好。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观察,自然能够留意到他们的神情变化,然后给予关怀。

试想一下,一群人去饭店吃饭,点菜时,负责点菜的人如果能主动问一句“大家谁有什么忌口吗?待会儿我注意一下”,是不是比什么也不问要好?而且,这样做还能提前规避一些可能出现的误会,避免一场好好的聚餐冷淡收场。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做法很虚伪,也很不自量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情商高、有修养、心胸豁达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行走社会、与人交往、待人处事所必备的能力。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因为忽视“少数人”的感受,导致好好的一场朋友聚会、闲话家常变得矛盾丛生,大家不得不含怨离场,可谓遗憾。

比如,在新人婚礼上,亲朋好友闹洞房时由于“闹”的尺度过大,加之大家又以“习俗”为借口,无视一对新人的抗议,我行我素,结果新郎当场发飙,拿起扫把驱赶众人。最后,好好一场喜事硬是被搅得怨气横生,让这对新人气愤不已。

总而言之,考虑他人的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我们拉近与陌生人关系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维护友谊、纵横社交场的有力武器。而情商高的人则懂得把控全场,尽量顾及每一个人的感受,从而收获了友谊和成功。 2.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勉强

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尊重他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于人,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维持彼此情谊的重要条件。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总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导致彼此的关系变得尴尬。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担任海军助理部长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朋友说:“听说我国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有基地,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来说属于国家机密,是不便公开的,但好朋友相问,罗斯福也不好直接拒绝,就想了个花招儿。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问朋友:“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能。”朋友急切地回答。“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难道别人就应该做我们想要他做的事?也许有人会说,领导叫下属办事,哪来这么多事儿,好好干就是了!可很多领导恰恰就因为不顾及这些细节,使原本踏实卖力的老员工一个个离去。

己所不欲,却强施于人,即使是傻子也知道反抗,更何况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多的傻子任我们欺负。一个人强势久了,身边的人就会孤立他、离开他,这个时候,哪怕你是高高在上的领导,怕是也只能独享“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了。

一个人如果爱面子,那就别去伤别人的面子;如果想要获得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事,向来都是行不通的。说到底,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还有人喜欢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人一定也喜欢,然后以此作为标准去要求别人的言行。一旦别人不按照他的“预想”做事,他就会抱怨,甚至生气,“你这人怎么这样呢”“凭什么你不按照我说的做”……

有一天,某文学青年去拜访一位作家,因为自己喜欢喝茶,而且周围喜欢文学的朋友都有喝茶的习惯,所以就特地买了上等的西湖龙井,准备送给这位作家。

一进门,年轻人就满脸堆笑地将茶递给作家,作家客气一番后,随手把茶放在茶几上。年轻人见作家对这么好的茶都没有表示,就主动拿起茶,说:“我想您老一定喜欢喝茶,所以就从杭州带来了这种特级龙井茶。这种茶和普通的茶很不一样,它的炒茶方式很讲究……”年轻人长篇大论地说着品茶的心得,丝毫没看到作家一脸的不以为意。

该青年本以为自己的一番陈述会引起作家的共鸣,得到作家的认同,没想到等他说完后,作家却淡淡一笑,说道:“真不好意思啊,我不太爱喝茶,所以对茶叶方面的东西没什么研究,你刚才说的那些我都不了解,惭愧,惭愧!”

年轻人一听,傻眼了,自己不但没有赢得作家的好感,反而还在对方不懂的领域大谈特谈,肆意显摆,弄得双方都相当尴尬。通过这次经历,年轻人才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喜欢喝茶,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做出决定。如果一味地强迫别人做出改变,听从我们的吩咐或命令,最终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抗,这对人际交往来说,是不能触碰的禁忌。毕竟,多数人都不比其他人更高贵,没资格命令别人。

生活中,不乏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强加于他人,最终适得其反,导致失败。

与人交往,关键就在于将心比心,讲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有分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这个分寸,并且懂得不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办事,那么,就一定能与对方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巧妙地迅速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友谊的支柱。 3.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所想,相互理解和信任。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产生和维护友谊与情感的有效手段。

戴尔·卡耐基每个季度都要在纽约的一家大旅馆租用大礼堂20个晚上,来讲授社交训练的课程。但有一个季度,他刚开始授课,旅馆经理就提出,他必须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而这个时候,授课的所有事宜都已办妥了,怎么办,取消吗?

卡耐基在两天以后找到经理,他首先对经理提高租金的做法表示理解,然后帮他分析了这样做的利与弊。他说:“有利的一面是,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办这一类活动时间不长,却会付很高的租金。租给我,显然你吃大亏了。但这也有不利的一面,你增加我的租金,却是降低了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你把我赶跑了,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不得不另外找地方。“还有一个对你不利的事实:这个训练班将吸引成百上千的有文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这里来,对你来说,这其实是起了不花钱的活广告作用。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

讲完卡耐基就告辞了。最终,那位经理又把价格调回了原来的水平。

情商高的人,往往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对方真正需要什么。说服对方的一种简单方法,就是和对方交换所处的位置,然后从谈话中发掘对自己有益的话,最终使双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每个人都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无论对朋友、顾客,还是领导、同事,我们都要多一分理解,这样才会赢得对方的信赖,从而更好地说服对方。

苏轼有这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待在山里,视野受限、角度受限,以至于他看不到大山的真正面目,若能跳出大山,从不同方位去看,就会发现大山的各种不同姿态。

其实,很多时候,换位思考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角,用更立体、真实的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换位思考,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手段,更是我们深入了解世界、提升自己,进而更适应社会的一种渠道。

有一次,毛彩云独自一个人骑行。她的骑行水平不算高,在进入郊区一片林荫道的时候,路面起伏不平,又很狭窄,所以她骑得非常小心。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对面却出现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而且,看对方的样子,也是水平一般的那种,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歪歪斜斜地冲来。

怎么办?路这么窄,要想错身而过,非常考验技术,可若是刹车,这么快的速度,根本不可能刹住。最后,毛彩云只得拼一把,急得大喊:“你向左,我向右。”

对面那人一听,也高兴地回道:“好的!”

结果可想而知,两人最后“完美”地撞在了一起。事后,毛彩云十分后怕地感慨道:“我怎么这么笨,相向而行,一左一右不就刚好碰一起了吗?不懂换位思考啊。”

不懂得换位思考,我们眼睛里所能看到的东西就永远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与人交往,视野受限、思维受限,通常都不太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尤其是与人交往时,不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很难理解别人的心情与感受,自然也就无法引起情感共鸣,让对方对我们敞开心扉。换位思考,是打开一个人心灵的钥匙。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同理心”,也就是说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及体会对方的处境,并适度地回应其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能从细微处体察别人的需要。“同理心”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换位思考。

总而言之,换位思考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面对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我们不妨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以及处境去观察与思考问题。一个情商高的人,通常能通过换位思考,深入对方的心灵世界,彼此建立牢固的关系。 4.别唱独角戏,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

每个人都想做主角,都想让自己站在镁光灯下,接受他人的赞美,受大众瞩目。为此,有的人不惜在人前卖弄,在一切有人的地方与人“死说滥道”,极尽所能地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但凡有他们在场的地方,他们就总以为自己是社交中心。

其实,没人喜欢傻站着看别人表演,而自己却只能充当“看客”,谁都有一颗“主角”的心。正如林语堂所说:“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与人交往,给别人一点表现的机会,才能有第二回合的交流。

有一次,公司组织员工去公园玩,本来玩得挺开心,可就在大家合影留念的时候,肖灵玥直接抢占了最露脸的位置,一下子抢去了大部分镜头。

肖灵玥不知道她的行为已经让大家很不爽了,还兴奋地大叫道:“你们都靠过来一点儿,别跑到镜头外面去了。经理,你也靠过来一点儿嘛。”经理闷闷地回了一句:“哎呀,我觉得你这么漂亮,随便在哪儿都能拍得很美,不用我‘衬托’了吧。”肖灵玥一听,满脸尴尬。

生活中,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明明他们工作做得很好,各方面也都比别人强,对公司、组织的贡献也比别人大,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甚至没人愿意接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过于“抢眼”,抢占了别人的表现机会和生存空间。

正所谓树大招风,沉迷于“独角戏”的人,往往是招人嫉妒、厌恶乃至憎恨的。不给别人表现的机会,无异于给自己树敌,最终也只会让自己“众叛亲离”。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当我们表现得过分出众时,就会无形中给对方造成压迫感,如果我们再显露哪怕一点点的优越,那么别人的排斥心理也就因此而生了,甚至还会对我们产生敌对情绪。因此,对于自己的成就我们要轻描淡写,要表现得谦和,要给别人多一些表现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因此,在社交场合中,我们不妨学着点“藏锋露拙”,这样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更大的帮助。很多时候,那些好为人师,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借助各种机会疯狂地表现自己有多么优秀的人,往往会适得其反,引来别人的嫉妒与疏离。

此外,还有一些人本身没有显摆的意思,但由于害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于是拼命地努力,想要做好每一件事,以求表现得完美。但这样面面俱到,未必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和认可。如果我们只是表现自己的“美”和“好”,而忽略了挖掘别人的“美”和“好”,甚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丝毫不给对方表现的机会,时间长了,双方关系就会失衡。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越是抢着表现自己,出错的概率也就越大。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一个“话多”的人,有人评价他是历届美国总统中发言最多、演讲最多、演讲时间也最长的总统。而与此相对应的,他的“口误”也是最多的,甚至被汇编成册。

2004年8月5日,刚当上总统的小布什就反恐问题发表演讲。本来,演讲稿已经事先备好,他只需照此读完就行,奈何讲到中途,他突然情绪激动,在强调政府的反恐决心时,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一样,说:“我们的敌人变换手法,随机应变,我们也一样。”他接着说,“他们从不停止考虑危害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新途径,我们也一样。”

当然,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自己说错了,但他这“精妙”之语还是被现场媒体记录下来,并由此传遍全世界,成为他众多“金句”之一。

可见,话不是说得越多就越好,说得多,错的概率就高。墨子说过:“青蛙、蛤蟆整天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叫人们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见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只要说得是时候就行了。”

说话如此,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总之,多给别人机会,才能博得大家的支持,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愿意伸出援手。善于给别人机会的人,往往能赢得更多的机会。反之,只顾着表现自己的人,通常只会使自己在交往中处处碰壁。

古希腊有句民谚:“多给别人一些表现的机会,就是给自己多预留一条路走。”情商高的人懂得适时退居台后,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别人。因为他们明白,一个人独占所有机会,最终只能得到更多的敌人,只有秉持“有钱大家一起赚”的理念,才能广交朋友。

总之,给别人表现的机会,就是给别人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须知,学会做一个最佳的配角,我们才能永远地留在舞台上。 5.别无所顾忌地在失意的人面前炫耀

不少人喜欢向身边的人炫耀自己的成就,住大房、开豪车,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别人的敬佩和欣赏,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甚至没有想过,对面的听者可能正处于人生低谷。事实上,很少有人愿意听别人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一次毕业20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参加聚会的人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班人马,一班人兴奋异常,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这20年所取得的成就:房子、车子、孩子……

另一班人却相对安静,要么专心吃菜,要么三三两两地小声交谈。仔细听他们交谈的内容,很少提及与事业相关的东西。显然,与那些相对成功的同学相比,这些人目前暂时处在人生低谷。因此,他们极力避免参与到前者的交流中去。

刘畅龙正是后者中的一员,他最近刚刚离开了原先的公司,处于待业状态,所以他很讨厌那些人借着这次同学聚会“炫耀”。本来嘛,同学聚会就是老同学再次相聚,大家一起高兴的事儿。被他们一弄,整个气氛尴尬万分,没有半分愉悦可言。

最后,没有等到聚会结束,刘畅龙便和另外一些境遇相同的同学提前离开,另外找了个地方,彼此聊聊接下来的打算,大家都觉得这比刚才的聚会好多了。

失意的人是脆弱的,他们最需要安慰,一些大大咧咧的人感受不到这种沮丧,大谈特谈自己的得意事,这种低情商的表现无疑是在对方的伤口上撒盐。小沈阳在小品里说:“什么叫善良?别人的墙要倒了,我们没有能力去扶,但我们不推,这就是善良。”

在失意人面前,我们要是大谈自己颇有成就的事,就有故意炫耀之嫌,这很让人讨厌,本来对方就处于失望和伤心的状态,此时肯定会更加失落,会认为我们故意在他面前说这些话来气他,由此影响彼此的关系。

我们要懂得用“善”去照顾别人的心情,说话、办事时多考虑别人的感受。面对失意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使他们产生“你现在比我混得好”的失落感,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自卑感,这样会使我们失去更多的朋友。

刘墉在《萤窗小语》里写道:“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因为那只可能加重对方的落寞感,所以即使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辛苦处给朋友听。”有人也曾经说过:“不要在一个不打高尔夫球的人面前谈论有关高尔夫球的话题。”失意的人总是最敏感的,所以,当我们说话、办事时,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他们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

这不是刻意讨好,而是对他人的尊重。没有谁能永远一帆风顺,试想一下,当我们失意的时候,别人在我们面前肆意宣扬他的成功,想必我们也会很不爽。你可以成功,我也为你祝福,但你不必到我面前炫耀,不是吗?

因此,与人交往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还要关注我们的交往对象,看看对方是处在失意的状态还是得意的状态。如果是失意之人,我们就不要过多地宣扬自己的成绩。通过对比别人的失败来彰显自己“辉煌”的人,往往会四面树敌。

此外,即使是与正处在得意期的人相处,我们也应该低调一点。毕竟,哪怕对方生活得很好,但如果我们让对方产生了“你比我混得好”的想法,此时还不懂得收敛,就会引起对方的敌意。

举个例子,现下有很多人在朋友圈晒幸福,今天去哪国旅游了,明天要去哪个世界级风景旅游区……这样的“炫耀”起初还能赢得朋友的点赞和羡慕,但如果天天发这些东西,最后就会发现,点赞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可能早被人拉黑了。

可见,不管一个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要有人比他强,并且天天在他面前晃悠,向他宣扬自己的成功,时间一长都难免心态失衡。所以,在面对失意的人时,我们更是要小心再小心。那么,在与失意的人相处时,有哪些相处之道呢?

一是具有同理心:其实我也跟你一样。

在失意人面前我们可以这样说:“你不用放在心上,这件事让我做的话也会做得很糟糕。”“我要是做同样的事情,可能都没有你做得好。”“我上星期也把事搞砸了。”……通过将自己放到与对方一样的高度,使其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想法,由此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此一来,哪怕对方知道我们是在安慰他,心里也好受些。

二是沉默是金:不说比说好。

很多时候,失意的人需要的不是一堆高大上的安慰语,而是需要一个能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的人,能够支持他、陪伴他,用行动告诉他“别担心,天塌了我们一起扛”。换言之,与失意的人相处,安安静静地陪着对方,比什么言语安慰都显得更有心。

总而言之,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炫耀我们的得意事,特别是在失意者面前,应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失意者多点同情和理解,说话、办事时考虑对方的感受。 6.情商高的人,懂得尽量避开对方的痛点

与朋友一起聊天时,明明只是在说自己的事,但旁边听的人却突然生气;和恋人相处时,明明没有说对方任何的不好,对方却莫名地发火……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我们在说一些话的时候,无意中刺中了对方的痛点。

前不久,一部清宫戏火爆网络,一时间,公交车上、餐厅里到处都能看到有人低头拿着手机观看。刘兆龙平时很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因为他觉得这种电视剧实在是太不符合逻辑了,而且极不尊重历史,因此,他常对其口诛笔伐。

一天,公司组织聚餐,酒足饭饱后,大家开始吹水,不知怎的,话题突然转到对那部清宫剧的看法上。说起这个,刘兆龙浑身来劲儿,当即口若悬河地说了起来,将这部剧批得一无是处,直言“看这种剧的女孩找不到男朋友”。

本来,这句话有夸张意味,调侃的意思多过批判,大家听听也就罢了。却不料,他这话刚一说出口,坐在邻位的女同事张雪丽就猛地一拍桌子,瞪了他一眼后,站起来就走了。顿时,气氛变得尴尬万分。原来,张雪丽是这部剧的忠实观众,不仅如此,还经常说要“嫁给”剧中的王爷。现在被人这么“诅咒”,心里肯定不爽。

所谓痛点,顾名思义,就是能够令人感到疼痛的东西,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某件不愿回想的事。放在人际交往中,这些“能让人产生痛感”的地方就是所谓的禁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禁忌。比如对刚失恋的人来说,但凡跟“秀恩爱”有关的东西,都是讨厌和应该被打倒的玩意儿;而对于失业的人来说,跟工作有关的东西则是梦魇。

当我们与人交往,在谈及自己的情况,或是与对方交流观点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规避对方的“痛点”。否则,就可能出现前面所说的现象,明明只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说的东西也与对方无关,却足以让对方怒发冲冠,跟我们掀桌子、闹别扭。

古语有云,“祸从口出”,又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也许我们说的人没有想太多,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意思,就那么痛痛快快把事情说出来了,但落到旁人耳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在一个月薪不到3000元的人面前,大肆宣扬“现代社会,没钱就别处对象”之类的观点,很容易令对方难堪,并破坏彼此的情谊。

一个情商高的人,说话做事往往是三思而后行的,他们也许话多,但绝不会不经大脑就随口即来,而是斟酌再斟酌,在确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之后,才会组词成句说与人听。这样一来,虽然不一定能拉近彼此距离,但至少不会让人产生恶感,疏离我们。那么,想要做到这一步,有没有技巧呢?我们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不谈对方不懂的话题。

与人交谈时,如果一个话题对方不懂,也没有兴趣,那就请免开尊口。滔滔不绝地介绍,别人只会将之视为卖弄,视作羞辱,说得越多,我们的形象就越差。

第二,不要只注重某个人而冷落了他人。

在和多人交谈时,千万不要只关注某个人而冷落了其他人。最好是用一个老少皆宜的话题唤起大家的兴趣,让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不要强行推销自己的“一家之言”。只有让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别人才会认可我们。

第三,情侣面前,不谈与恋爱相关的话题。

如果我们的交谈对象中包括情侣,那么我们最好不要谈及跟恋爱有关的负面话题。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谈一些恋爱中负面的东西,一来很可能勾起那对情侣的“伤心往事”,进而破坏交谈的气氛;二来也容易在对方心中埋下负面的种子,等到将来对方的感情如果真出了问题,说不定人家会埋怨我们。

坏事不能谈,好事也不能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大谈特谈恋爱中的美好,对方在听完,并与自己的情形一一对比,发现不如我们描述的那样美好时,我们就有可能给对方的感情带来不可知的变故。搞不好,一桩本来能开花结果的恋情,就这样搞砸了。

因此,情商高的人在恋爱者的面前,几乎不谈任何与感情有关的东西。其实,不止在恋爱方面,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比如在正在创业的人面前,最好不要就“创业”二字夸夸其谈,在上班族面前,就不要描绘上班的种种心酸。所谓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如果对方正好身处这个领域,我们一提及相关话题,就很难绕开对方,自然就容易冒犯对方。

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叽里呱啦,要学会鉴别与我们交谈的对象,然后尽量绕开对方的话题禁区,避开那些痛点,才能愉快地交流。如果不管不顾地张口即来,很容易冒犯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无故损害彼此关系。 7.多一些关怀,少一些道理“不听,我不要听,你给我滚……”“你走,我不需要关心,也不稀罕大道理,我只想一个人静静……”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剧情:女主正在生气、难过的时候,男主跑上前去安慰,结果被对方一阵臭骂,甚至被拳打脚踢;又比如,男主刚刚遭遇了一场失败,被仇人再三戏弄,几乎丧失信心,这个时候有人上前安慰,结果男主角发疯似的咆哮。

我们很多人看到这一幕时,总是义正词严地评价道:“这女的好没教养,男主不也是想安慰她吗,耍什么公主脾气?”“这男主角好白痴啊,一点儿都不成熟,对自己好的人态度这么恶劣!”于是,开始对这些“不成熟”的角色进行批评教育。

但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是男主、女主不成熟所导致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面对他人的关心,其实绝大多数人是乐于接受的。影视剧中,那些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其实不过是人性使然,情绪失去控制罢了。

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数不胜数。比如,我们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个人生气、难过、沮丧的时候,我们越是让他不要生气、不要难过、不要沮丧,这个人就越生气、越难过、越沮丧,有时候,甚至还会把情绪转嫁到旁人的身上。

同样,相信很多人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在友情还是爱情里,当我们很生气或者很难过,去找一个人倾诉,而这个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说一堆大道理,给我们分析局势的时候,我们就会心生反感,不愿听对方的那些所谓道理、方法。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已经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更多的还是心灵上的慰藉,而不是空泛的大道理。

张贺龙的女友王雨珊,是一个很情绪化的女孩,两人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争吵不休。对此,张贺龙很不解,明明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他都尽心尽力地想办法,帮她解决问题,从不逃避,为什么她还是会骂自己傻,一点儿不懂女孩子的心思?

前几天,女友王雨珊独自在自习室复习,为不久后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因为穿的衣服较少,教室里颇有凉意,王雨珊就把教室门关上了,但不知为何,另一个女孩却执意要把教室门开着,两人由此发生争执。最后,气得不行的王雨珊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寝室,王雨珊觉得又气又委屈,就把这件事和张贺龙说了。本来,在听完整件事后,张贺龙当时就想回问女朋友,明知道天气变凉了,为什么不多穿一件衣服,还有,为什么不能和对方好好说话,而是直接跟对方铆上,弄得不好收场。

但想了想以前的经历,他眼珠一转,放弃了讲道理、辨是非的打算,而是开始哄女朋友开心,开始安抚她的情绪,并保证要帮她讨回公道。就这样没一会儿,女友破涕为笑,直说他这次开窍了,懂得哄女孩子开心了,高兴得完全忘记了讨公道的事儿。

其实,人的情绪是有一个排放过程的。当一个人有情绪时,他首先需要的是别人对他此时这种情绪的接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发泄”。只有通过这种情绪上的发泄,将心中的郁积之气、喜悦之情等,都尽数排空,之后才能进行认知的沟通与调节。

这种排放,是针对所有情绪而言的,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当一个人被正面情绪包围时,他往往会因为兴奋而听不进劝谏;而当他被负面情绪包围的时候,他的内心则是非常脆弱的,非常无助的。人在这种状态下,几乎与小孩儿无异,需要的是亲近之人的理解与安慰,需要的是一个拥抱,来帮他卸下沉重不堪的负面情绪的包袱。

这就是说,我必须先向你表达我的情绪,哭过、笑过、痛过之后,接下来我才有可能会说我的具体事件,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先接纳我的情绪,让我有一种被陪伴的感觉,我从心理上才能把你当作自己人,也才能听进去你的话。如果你越过了我的情绪释放,直接跳到了事件的部分,那么,我只会认为你在背书,根本毫无诚意帮助我。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当人处于负面情绪包围的时候,他并不是不需要我们的分析,也并不是讨厌我们讲道理,而是希望我们知道,他现在是难过的,是不开心的,希望这个无助与虚弱的自己,能先在我们这里得到短暂的停靠与休息,然后再讲道理。

网上有句流行语,叫“我想静静”,每当心情不好了,遇到难过的事了,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静静”。那么谁是静静?其实,这个“静静”指的就是能抚慰心灵的人。只有先让那颗受创的心安静下来,我们才有可能走进对方心中,对他提供帮助。 8.讲讲自己的悲惨事,更容易打动对方

朋友亲近的人去世了,你安慰道:“不要太难过了,你应该感到高兴,他是被上帝召去天国享福了。”

朋友高考失利了,你安慰他:“多大点儿事儿,不就一次考试吗?打起精神,真英雄不怕一次小小的失败,大不了再考一次!”

……

这些话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事实是当我们真正遇到这些事情时,才会发现这些“高大上”的安慰语,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非但不能让被安慰的人感到好过一些,反而使对方认为我们不能理解他的感受。

一个人伤心难过的时候,通常并不需要他人给出建议、方法,而只想要寻求他人的一点肯定和认同罢了。然而,这种认同却是绝大多数的安慰之语都难以带来的。这个时候,如果能讲一点我们自己的悲伤经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高中时,李建辉的同桌大宇的父亲去世了。李建辉想去安慰大宇,找了半天,才发现他一个人坐在后院的石墩上,盯着院子里光秃秃的苹果树发呆。李建辉走了过去,坐在另一个石墩上。本来,他准备了很多安慰人的话,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因为他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和拒绝。他知道,这会儿不管自己说什么,恐怕对方都没有心情听。

就这样,两人沉默不语,在冰冷的冬夜里坐了很久,很久。最后,李建辉低声说道:“你知道吗?我的爷爷在我12岁那年就去世了,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哭了好久。我想起小时候他天天背着我上山挖野菜……”

就这样,李建辉说着自己爷爷的事情,随着他的倾诉,大宇也不再沉默,而是跟他轻声交流起来。

当然,与人比惨也涉及一个“禁区”,那就是安慰的人所讲的悲伤经历,必须得是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如果贸然用别人的经历来安慰人,那么不但得不到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让被安慰的人更加抗拒。因为在被安慰的人看来,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范。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的脚被磨流血了,求安慰。如果我们说出“这算什么,我今天还看到一个人坐着轮椅,他没有脚!”这样的话,可以想象,那么磨破脚的人可能会想,“你是在诅咒我吗?”还有人会说“过几天就好了”,这又算什么?无视别人的痛苦吗?不管事情在我们眼中严不严重,但至少,在需要安慰的人眼里,这是一件大事情。

因此,针对这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那好疼的,你受苦了。”或者是:“我上次磨破脚几天都不想走路,你这个还流血了,简直更难受啊!”

总之,寻求安慰的人,通常想要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心灵上的抚慰,以及立场上的肯定与认同。那么,该如何安慰别人才有效果呢?

第一,不要急着向对方讲道理。

当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讲道理没有意义,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感同身受”,理解“对方的感受”。换言之,先保持沉默,与对方一起“痛苦”,一起“哀伤”,这样能使对方对我们敞开心扉。

第二,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努力去了解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弄明白对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话题,使对方愿意跟我们交流,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打破对方的心理防御,使对方明白,这世上还有人是理解他的,愿意陪他一起难过、一起开心,一起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这样一来,对方才能从封闭中走出来。

第三,尝试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讲述自己的悲惨往事,实际上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通过将对方的心神转移到我们的不幸上,使其慢慢搁置、淡化、忘却自己的悲痛。时间一长,就能使对方减轻心中的痛苦,重新振作起来。因此,除了讲惨事,我们还可以用对方难忘的事来刺激对方。总之,让对方尽量把注意力从伤痛上转移开来。

说一千道一万,安慰人在本质上是给予对方心灵上的抚慰,而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就必须先走进对方的心灵,然后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想要走进一个悲伤的人心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讲自己的惨事,让对方反过来“安慰”我们。第二章可以投其所好,但别刻意讨好 1.关注对方的服饰,更能走进对方心里

同事突然换了一种新风格的衣服,你适时送上这样一句话: “哇,你今天真不错,看起来年轻了好多。”对方一定会开心大半天。

林珊珊与女上司柳丹一起出差,对方是个话不多的女强人,平时两人除了工作上的联系,几乎没什么交集。但是这次要8个小时才能到目的地,就这么一路都沉默着,也怪尴尬的。林珊珊想,一定得找点儿话题才好。

突然,林珊珊注意到上司新换了一条亮丽时尚的丝巾,非常显眼,于是就说:“呀,柳姐,你这条丝巾真好看,质地一定很轻柔吧?看着就想摸一下,在哪里买的?”

原本只是没话找话,但原本一脸严肃的女上司顿时变得柔和了,说:“这条丝巾啊,我在杭州一家正宗的老字号买的。”然后,她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服装搭配上的心得,还善意地指出林珊珊平时在工作中着装的不足,两人聊了很久。

与人交往,赞美对方衣饰细节的变化,往往能迅速拉近双方间的距离。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关心、关注着对方,所以才能发现他们衣着打扮上的一点点细节变化。

而且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衣着品位,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以及生活情趣,谁都希望自己的审美能符合主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

因此,当我们实在找不到理由赞美对方的时候,不妨从对方衣着装扮的变化说起,向对方传递我们的赞叹之情。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我并不懂时尚,该怎么说呢,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其实,只需要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我们的惊叹就行了,比如,“哇,你今天穿得好漂亮,我也想买一件你这样的衣服!”“呀,你可不可以教我打扮?”

当然,我们赞美的本意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对方的衣着品位,以着装打扮开头,只不过是为了打破僵局,让双方都有继续交谈下去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交流打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赞美只停留在衣服着装上,而是要借此良机,层层递进深入,将话题推到更深、更广的领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亲近之意”。

秦雪燕是一个化妆品推销员,有一次,她去拜访客户胡女士。胡女士长相平平,虽人到中年,但特别爱打扮。等到了胡女士办公室,秦雪燕一眼看到胡女士的黑色连衣裙,就说:“胡姐,你的裙子真不错,简单又清爽,有一种青莲般的气质,我都心动了。”

胡女士听了非常高兴,在接下来的聊天中,两人相谈甚欢,秦雪燕抓住机会,从工作聊到生活,再聊到美容。最后,她顺利地将自己的美容产品推销给了胡女士。

这不是拍马屁,也不是刻意迎合,只是在保持基本礼貌的前提下,更添了几分主动的关心和关注罢了。须知,一个人能抓住另一个人在着装细节上的变化进行赞美,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对方的关注。试想一下,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对方呢?

而且,这也是一种迂回的交往方式,因为情商高的人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无话可说时尤其有效。赞美的对象也不局限于衣服着装,还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比如对方是女性,她的发型、配饰和男伴都可以作为间接奉承的对象;如果对方是男性,还可以赞美他的爱车。

总而言之,适度指出别人衣着的变化,表明了我们对他人的关注,对方自然也会对我们产生亲近感。最有效的赞美,不一定是辞藻华丽的长篇大论,歌功颂德,但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如此才能为自己的赞美和双方的亲近打开新局面。 2.把“不对”统统改成“对”“你说得不对,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

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喜欢将“不对”“你说得不对”这样的字眼儿挂在嘴上,也许他们本身并没有恶意,但给人的感觉却不怎么美好,以至于多数带有“不对”等词的谈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更有甚者,交谈双方为此发生激烈争执,最终伤了感情。

人们大多倾向于自己是对的,讨厌别人说自己“不对”,但很多人常常忘了这一点。还有的人,在与人交流时,否定别人的话张口即来,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引人瞩目,显得别有见解,进而引起别人的崇拜。实则不然,这样说只会令人抗拒和反感。

生活中的无数例子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否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寻找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而在这个辩护的过程中,往往就容易“擦枪走火”,加剧矛盾,再加上对方如果一味强调“你说得不对”这种言论,最终结果必然是越辩争执越大。

但是,如果我们在评论或说服别人的时候,能够先说一声“你说得有道理”,营造出一种“是”的氛围,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对方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别人的赞同、接受和鼓励,哪怕接下来会收到一些改进性的意见,他也会愉快地接受。

周云翔在商场里买了一双靴子,当时穿着还没什么感觉,没想到穿了没几天,鞋帮就坏了,拿到修鞋的地方一看,才知道这双鞋原本就有问题。一想到这是八百块钱的鞋,竟然还没穿一周就彻底废掉,他气得特意向上司请假一天,前往商场找说法。

销售员弄清他的来意后,顿时知道麻烦大了,如果处理不好,急红眼的周云翔就有可能在此大闹一番。想到这里,销售员柔声说道:“你现在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如果换我买到这样的鞋,也会气成你这样,甚至还会大吵大闹一番。”销售员的这番话,让周云翔的怒火平息了几分,他觉得这位销售员还是挺客观的,没有跟他狡辩扯皮。

于是,周云翔收住怒火,申明务必给自己换双新鞋。销售员也表示同意,最后,在好言好语的沟通下,周云翔拿到了一双新鞋,而鞋店则避免了一次信誉危机。

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有不同意见很正常。然而,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否定他人的意见上。这就容易陷入尴尬境地,进而得罪对方。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三个字莫过于 “你不对”。一味否定,甚至能使朋友变敌人,敌人变仇人。

因此,当我们想说“你不对”时应该明白,对方不一定乐意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说“你不对”一样。所以哪怕对方所持观点与我们截然相反,也要耐着性子听他讲完。每个人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的方式都不一样,在对方没有违反基本原则和道德的情况下,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去评判对方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很多,而是认为彼此的能力都差不多。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他们被人说“你不对”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被同级别的人挑错”的憋屈感受,理所当然地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既然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你又有何权利来对我做出评价呢?你说我不对就不对吗?我偏不信,我认为是对的。”

可想而知,当被我们评价“不对”的人认为,我们其实跟他差不多水平的时候,对方通常会感到不服气,会本能地排斥我们的观点,进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即使真不对,恐怕也听不进去任何正确的建议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一个人在主观上不愿意听我们说话,那么我们的任何言语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说,不管对方是真的不对,还是我们以为的不对,想要对方愿意跟我们坐下来好好说话,就必须先营造“是”的氛围,让他有意愿听我们说话。

情商高的人,他们在试图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以肯定对方作为开头,比如“我很赞同你的这个想法……”“我觉得你说的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勾起对方的兴趣,并保证对方不会对自己产生排斥。然后,随着话题深入,他们会引导对方,比如“不过这里还可以改进一下”“但如果那样做的话,说不定更有效果”等。

由此可见,与其对别人说“不对”,从一开始就把对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不如学会先说“是”,先将对方拉到自己的阵营,然后共同探讨。彼此有了信任,有了交流意愿,接下来的话才有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对方真正对我们放下戒心,我们的引导才能起作用。总之,与人交往,少说“不对”、多说“是”才是硬道理。 3.多用“我们”“咱们”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对自己的关心,要远远大于对其自身之外的一切关心,关注自己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替自己说话。

但是,一些独裁的人,他们对自我的关注明显偏高,在他们的谈话中,“我”字永远是用得最多的,他们总说“我”如何,他们对别人漠不关心,于是与人聊天时常常不欢而散。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强调“我”,正是犯了谈话交流的大忌。

亨利·福特二世在描述令人讨厌的行为时说过:“一个满嘴都是‘我’的人,一个随时随地‘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的确,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越多,就越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

因此,情商高的人,往往会刻意避开“我”字,更多使用“你、您、我们”等字眼。就跟你更喜欢谈论自己一样,对方也更喜欢听到与他们有关的话。有时候,即使像“你从哪儿来”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足以说明你对别人感兴趣,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

事实上,人与人的交流也是这样。《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的为人之道时,有这样一段话: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然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罢便用帕拭泪。贾母笑着不让她再提伤心事的时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仔细看去,王熙凤的话说得太妙了,这么长的“演说”,她根本没有提到过自己,全是在夸别人,结果,人们对她的印象却是极好极好的。

人际沟通的本质,就是有意图地对他人进行控制、引导。一个善于说“我们”的人,是很有领导力和号召力的,是受人欢迎和拥戴的。“我们”这个词,容易让人有参与感,使说话者与他人产生共鸣。相比之下,“我”就显得冷漠,听在他人耳中,更像是说话者在自我表演,无法将他人拉到同一战壕。

在人际交往中,也许你会发现,那些社交经验丰富的人,一般很少直接跟你说“我”怎么着,都是高喊“我们”怎么样。再比如卖衣服的,人家都是亲切地说“咱喜欢什么款式的”。虽然有套近乎的嫌疑,但不可置疑,这招很有效,称得上是人际交往的“助推剂”。

多说“我们”不仅适用于平时的人际交往,也适用于夫妻关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做过研究,平时总爱说“我们”的伴侣,在面对冲突时更能和平解决,而且他们的生活更幸福。相反,总说“我”的夫妻则矛盾不断。

该项实验采取的是抽样调研法,也就是从大街上抽样随意选取154对“从一而终”的中老年夫妇。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拍摄下这些夫妻15分钟的对话,主要记录其出现矛盾时各自的想法,同时监控他们的心率、体温和流汗程度,以评估其生理状态。

结果显示,在交谈中频繁使用复词,如“我们”“我们的”的夫妻,他们的说话语气、神态更相似,争论时的态度也更积极,且出现压力增加的情况也更少。而那些喜欢在吵架中强调“我”和“你”的夫妻,更容易在争论中引发对这段婚姻的不满,争吵时间越长,呈现的压力感越大,冲突也就会随之加剧。

研究负责人本杰明·赛德解释:“‘你我’分明的夫妻更自我,不善于从伴侣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更偏向于说‘我们’的夫妻,他们的婚姻满足感更强。”

很多人脑海里潜伏着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比如,我一定要显得比周围的人强;我说的话一定要听;人人都要注意到我,我才算成功,才算有面子;我不说自己的优点,他们便无法知道,所以让大家注意我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说自己的优点等。往往就是这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和睦相处,这会让我们成为交谈中令人讨厌的“大独裁者”。因此,与人交往,不妨多说“我们”,多拉战友。 4.找到闪光点,把你的赞美“具体化”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这个人真好”“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但是,这个人好在哪里,这篇文章又妙在哪里,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像这样的赞美,空洞无力,完全没有一个具体的点,别人听完内心毫无波动,还以为你不过是在客气、敷衍。泛泛的赞美,缺乏细节的点缀,往往给人虚伪的感觉。

春节回家,王杰在父母的安排下跟一名女孩相亲。长这么大,他从来没有追过女孩子,又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紧张之下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忽然,就在女孩掏出湿巾擦脸的时候,他双眼一亮,很自然地说了一句,“你的手好白啊,也很好看,我从没见过手指这么纤长的手,简直完美。”

女孩一听,很高兴地说:“是吗?我朋友他们也这样说。”接着,她又问王杰:“你们男生是不是特别喜欢皮肤白的女孩?”王杰笑着说:“倒也不是,一个人美不美,是考虑综合因素的。就拿我们的手来说吧,就算我的手跟你的一样白,也没你的好看,我的手指不够长,而且骨肉和关节也不像你的那样均匀,所以我才说,你的手好看嘛。”

就这样,王杰从“手”开始展开话题,把女孩说得眉开眼笑的。分别时,女孩笑着说:“你这个人太有趣了,和你在一起很开心,我们可以试着相处哦。”

赞美是否具体,意味着你是否真诚和用心。一次真诚的赞美,必然是由心而发,既是由心而发,那必定是具体的,没有人在真心赞美对方时,会只说一句话。

不用心的赞美是虚伪的,客套的,不但起不到赞美的效果,还会让人觉得你是耍弄心机、溜须拍马之辈。也许有人会说:“有的人是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人具体赞美的,只能说一些泛泛的辞藻,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赞美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只要我们用心去找就一定能发现。懒散的人可以拥有一颗关怀他人的心,不求上进的人也许懂得享受“慢”生活,唯利是图的人也许是一名大孝子。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就能发现他的闪光点。而一个情商高的人,往往就能找出这些闪光点,然后用具体的赞美去打动对方,说服对方。

话虽如此,但真正与人交往时,我们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局面,比如对方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人,又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找出对方的闪光点等。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使自己的赞美变得具体呢?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避开俗套话。

所谓俗套话,就是大家听烦了的东西,诸如“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用这种公式化的俗套话,很容易使人觉得你缺乏诚意,给人留下不值得深交的印象。

第二,避开公认特长。

赞美对方时,不要拿对方最明显的长处说事儿。比如,当我们与一名商界传奇人物对话时,如果总是说,“您真是一个商业天才啊,中国像您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对方十有八九会嗤之以鼻。试想,这样的话人家也不知听了几万遍了,还需要我们去说?

第三,从自己说起,引导对方透露讯息,然后加以发挥。

当我们对桌对面的那个人不太熟悉,不知道该怎么具体地赞美他时,不妨先从自己说起。比如,当我们面对一名大书法家时,可以这样说:“您太厉害了,能把字写得那么好看,其实我自己也练字,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写不出笔锋。”

这样一说,对方多会指点我们,自然我们也就有机会知道对方更多的信息了,然后再具体地赞美对方。除此之外,面对其他领域的人也是一样,如果实在对对方的行业不清楚,还可以赞美对方为人处事的态度,总之,只要是细节性的东西就行。

第四,赞美可用肢体语言。

赞美并不局限于语言,有时候,崇拜的目光,或其他一些夸张的动作,都能表达我们的敬佩和惊叹,甚至比单纯的语言攻势效果更好。在这一点上,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当心上人用一种崇拜的目光看着你时,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一次有价值的赞美,一定要避免俗套话,更不能让人产生被欺骗、被玩弄的恶劣印象。要想做到这一点,将赞美具体化、细节化,是最好的选择。赞美越具体,说明你越在意对方,对对方的长处和成绩都了如指掌,对方自然也越感动。 5.聊聊对方的得意之事

虽然人们常常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很乐意提及自己的“当年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亢奋的状态。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些“当年勇”是他们值得骄傲的经历,是他们一生的得意之事。

与人交往,我们如果能适时地说一些对方的得意之事,必然会引起对方与我们交流的兴趣,拉近彼此的距离。想让对方乐意接受我们,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有一次,柯达公司创始人伊斯曼打算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生产业务,许多制造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亚当森希望得到这笔生意,就去拜见伊斯曼。伊斯曼的秘书告诉他:“先生,与伊斯曼先生谈话,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他很讨厌别人占用他太长的时间。”

之后,亚当森如愿见到了伊斯曼,伊斯曼道:“先生有何见教?”

亚当森答道:“伊斯曼先生,在我等您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您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笑了起来:“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太忙了,一连几个星期我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真的吗?那先生真是太有品位了。依我看,这里的桌椅大多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木质紧实细致,伴有芳香味……”亚当森的话,让伊斯曼不住地点头。

最后,两人一直谈到中午,伊斯曼甚至还邀请亚当森共进午餐。

其实,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抓住对方的兴趣,使对方对我们产生好感,愿意与我们相处。只有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双方才有进一步交流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先打动对方。情商高的人,就懂得把握人的心理,让对方注意到自己。

不管是什么身份、地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峥嵘岁月”,一说起在这些日子里所经历的事情,他们必定眉飞色舞,情绪高涨。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分享的欲望,而那些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就成了与人分享的首选。毕竟没人喜欢把自己出丑的经历告诉别人。因此,与人交谈时,想要赢得对方认同,不妨多谈谈他的得意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交谈中,我们都能提前知道对方的得意事,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在谈话的过程中挖掘。那么,在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对方的得意之事?情商高的人往往会根据交谈对象的自身素质和气质,抛出一个个与之对应的话题。

和聪明的人交谈时,要展现出渊博;和博学的人交谈时,要展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