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增订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3:34:34

点击下载

作者:黄相怀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增订本)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增订本)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增订本)作者:黄相怀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300252490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何毅亭

一群中共中央党校的年轻人,意气风发地探讨我们的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这本身就是一件应该鼓励肯定的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对加强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军,党校人如何发挥党校优势,凸显党校特色,发出党校声音,奉献党校力量,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绩解答好这个课题,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校工作的战略重心之一。本书中,作者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理论勇气,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这个主题,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能力有哪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效领导群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不断学习、调整与吸纳等一系列涉及党的领导工作和自身建设的重大基本问题,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这体现了党校人尤其是年轻党校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做出的尝试性努力,令人欣慰,令人振奋。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的人必须是铁打的人。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勇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党始终不断地锻造和锤炼“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有机体,从而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朝气蓬勃的生机。接下来要问的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这样一种良好的精神气质呢?我认为,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处理“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不变的是信仰、信念、纪律和担当,变化的是形势、任务、政策和挑战。以不变应对变化,以变化充实不变,这就使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呈现出一个有机的动态演化趋势。围绕这样的重大基本问题和重大逻辑关系,本书作者们的研究深入中国共产党内部,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党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党如何处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党如何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解读其背后的原因。这正是本书有新意、有学术价值的一个地方。

我们注意到,一些外国的研究者在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上,出现了一种悖论现象:一方面,从他们自我认同的理论标准和价值标准出发来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负面的,有的甚至是彻底否定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从现实的和比较的角度来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他们又不得不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绩表示赞叹,甚至在有些方面自叹不如。那么,到底是西方理论之矛存在问题,还是中国现实之盾存在问题呢?“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同志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理直气壮。”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不仅要坚持自信的态度,而且还要明白我们的自信心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正在中国治国理政的中国共产党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理,进行原创性的富有新意的概括提炼,从而夯实我们的自信源泉。这项工作,中共中央党校这些年轻人勇敢地做了,而且做出了成果,体现了党校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年轻作者在理念、方法和话语上,展示了一些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从理念上说,一方面他们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而另一方面如他们自己所言,也是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永葆朝气,这就避免了陷入一种平面化、刻板化的写法。从方法上说,他们没有从某种既定的理论框架出发,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比较好地处理了“虚”和“实”、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这就避免了陷入某些抽象的理论纠葛或具体问题的纠缠之中。从话语上说,他们的论述表达大体上做到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兼顾,读来既有货有料,又讲政治守规矩。总的来看,他们既展示了作为年轻人的朝气,又展示了作为理论研究者的熟虑,这是难能可贵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毫无疑问,最不应该辜负这个时代的,是这个时代的年轻理论工作者。党的理论事业需要年轻人,党的理论视野也需要年轻化。只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永远年轻;只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的思想就会永远年轻;只要党校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的肌体就会永远年轻。

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引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思考当代中国共产党,有三个绕不开的最基本的问题:(1)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自身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美国人预言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将冲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却挺住了?(3)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没有犯过大的致命的错误,并且抓住了若干难得的机会?

我们的研究对于读者理解这三个问题将起到帮助作用。

对许多人特别是国外观察者来说,中国共产党简直就是一个“谜”。对于这个“谜”,可以从历史、人民、文化、实践和世界五个维度来深入认识和理解。

一、历史的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应运而生、随事而制、因时而变的政党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四分五裂,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应当承认,当时许多先进人物、政治力量都为此进行了奔走努力,但其中多数都归于失败了。哪种政治势力能够从中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三个一”,即能否用一种先进的学说把民众武装起来,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把民众组织起来,用一种正确的道路把民众带动起来。而正是马列主义的先进理论、共产党的组织形态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探索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使得她从众多政治势力中跻身前列,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再一次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危亡的边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崛起壮大,在抗战结束后迅速击败国民党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都是在以往所积累的“三个一”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划时代的立国创制,塑造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家形态和政治形态,同时,她所面临的任务重心,也转移到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上来。为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举全民族之力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经济社会建设,其心情之迫切、投入之巨大、收效之显著,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挫折和失误,放在这个历史眼界中来看,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试错”。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中国与世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创举,使得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潮流,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历史的维度看,能够始终把握历史潮流,密切着眼历史任务,较好完成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功业可以说在世界政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仅仅从历史的偶然、巧合、运气等角度是无法解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勇气,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人民的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服务人民、领导人民、回应人民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先进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必须要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很多革命者或许刚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不深刻,但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上,他们是坚信不疑的;许多早期领导人或许在革命的方略方法上犯下了错误,但在为了人民的事业而随时做出牺牲这一点上,他们是毫不含糊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治势力的最大特色所在,也是她的最大优势所在。毛泽东说:“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最讲究实惠的,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仅仅把服务人民挂在口头上,而是在自身的活动中予以体现,也就是说,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对人民的领导,达到服务人民的目的,在领导人民中服务人民。而为了实现对人民的卓越领导,她强调要树立一切向人民负责、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等观点,同时,也强调要通过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促进和提升人民群众素质等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是领导党,但她并非傲然以领导者自居,而是时时处处注重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要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从而始终保持一种服务人民、感恩人民、敬畏人民的政治立场和姿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之所以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气吞山河之势开展各项领导活动,靠的就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这种自信;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推行某项举措,靠的也正是能够得到老百姓拥护和支持的信心。

三、文化的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党

如果简单地以“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为例证,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抵触者、破坏者,显然过于偏颇。实际地看,当文化观念的束缚成为封建传统的最后藏身之地的时候,以最彻底革命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不打破传统文化的“神圣权威”,就不能使人民获得思想的解放;当文化教育的落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欠缺的短板的时候,以彻底改造中国社会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不扫除旧的文化残余便不能顺利地构建新社会。所以,客观地看,中国共产党是在击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之后,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构建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为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扬弃的基础上,以更高的境界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意旨上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所提出和推进的“小康社会”目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康理想,更是形神皆似;等等。再进一步说,中国共产党的政体设计、治国方略以及决策机制等,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甚多,比如“大一统”的治国方略,“中央集权、层层授权”的政治设计,体制内民主化的议事规则,等等。如果仅仅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的纲常伦理的态度判断她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显然是有问题的。

四、实践的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性务实、头脑灵活、适应性很强的政党

研究和观察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学者,常常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迷惑不解:一方面,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迷惑不解;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年代历经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冲击而依然拥有强大的执政能力迷惑不解。实际上,这两方面是一回事,答案只有一个: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性务实、头脑灵活、适应性很强的政党。须知中国共产党是靠战争起家的,而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必须保持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生存下来并取得胜利。可以说,在牢牢坚持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必须确保思想解放、头脑灵活、适应性强,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潜意识”。革命时期,在城市里打不赢,就到农村去;“文化大革命”后期,阶级斗争搞不通,就搞改革开放;等等。我们看到,正是这种极其务实的思维特征,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改革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坚信,如果不能发展经济,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话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所以对内才有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治国策略,对外才有了“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国际战略。如今,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治国理政,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个问题尖锐就优先考虑哪个问题,不空谈理想,不徒羡虚名,不跟风追随,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五、世界的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开放胸怀的政党

民主革命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土生土长,但并不土里土气。一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本身就是“舶来品”,它的话语、思维和见识,对听惯了“四书五经”的中国人来说是相当“洋气”的。另一方面,初期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人,有相当比例是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世界各国主要是西方国家的了解,要远超当时一般的中国人,因此他们急于改变现状的激情,也远超当时一般的中国人。这两方面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基因上说,始终具有一种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开放胸怀。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发展,深深得益于当代世界的全球化浪潮,深深得益于对当代国际社会事务的参与,深深得益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因此,再也不能回到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状态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正是从全方位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有了更生动、丰富和扎实的理解: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对各国政党的好经验好做法,都应当借鉴吸收;对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环境、安全等难题,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协同解决。同时,在相互交流中,中国共产党也深深感受到,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是多样性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衡量所有的政党。中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更应当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注重挖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积极凸显自身的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社会特色。中国的发展经验,虽然是中国为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形成的,但也可以为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提供参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奉献中国智慧、做出中国贡献。第1章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能力有哪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4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发展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由此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甚至有人声称,破解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发展之谜的人,有资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领导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这是否可称为“中国政治奇迹”?从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改革开放的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能力,解答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之谜,不失为一项富有新意的研究工作。“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作为领导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当然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但是,正如一个人一样,中国共产党最为突出的能力,即最能代表其优势的能力,肯定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只能是聚集于某几个方面的、独特的、其他组织难以模仿的、难以超越的能力,这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能力。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观察,可以从以下方面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能力。

一、理论创造能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并不死板、教条地时时处处唯马克思主义是从,而能够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转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具体实际“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融入中国因素,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再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从而取得了世界上其他政党难以企及的胜利和成就。当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思维方式,而是在经历了多次经验教训之后总结出来的,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强大,这种理论创造模式已经趋于定型化,成为一种占主导的理论创新方式。正如张维为所指出的:“中国模式的哲学观主要是实践理性,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不断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国内外质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声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极富政治智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创造性的、石破天惊的理论成果:它一方面强调了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足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同时又冠以“中国特色”,为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留足了想象空间。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极其睿智的理论创造能力。

有一些人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有点“虚”?它的“社会主义”体现在什么地方,它的“中国特色”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实际上,这样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的并不是从理论上割裂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而是要从实践上解决怎样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怎样用发展保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妙所在。

回顾到目前为止的整个改革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商民主”“中国梦”等,都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光芒。指导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进展,尽管不乏这样或那样的“左”的干扰,但终归还是强大的理论创造占据了上风。“意识形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党如何带领人民达到这种发展目标的蓝图。如果党不能重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政党的统治能力还会因为经济的继续发展而加速下降。”可以说,经过立党90多年、秉国60多年、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不拘泥于教条的执政思维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脑海之中,成为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深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对理论僵化、思维停顿保持足够的警惕,始终以高度的理论敏感和理论自觉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始终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包容多方面的理论元素,永远立于时代的理论制高点。如今,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上,中国共产党又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自我革新能力

缺乏有意识的、持续性的自我革新能力,使得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成为压垮一贯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苏联共产党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使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执政党,在即将有机会庆祝其执掌全国政权70周年前夕连同国家一同轰然倒下。反过来,这也使得观察中国政治的海外研究者非常困惑不解:何以苏联共产党的改革要了它的命,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却使得这个党保持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其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强大的、富于牺牲精神的自我革新能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能力,最突出地体现在它对自身执政团队的革新。完成这项革新任务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组织建设方面,主要是实行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任期制度和限任制度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是当前各政党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许多政党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改变传统的组织机制和活动方式,才能使政党在今天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的执政团队,是历经“文化大革命”折磨而有幸复出的团队,他们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时代主题上也有较大共识,但是,他们的年龄以及他们的革命阅历,使得他们在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接受新知识、实行改革措施方面,具有较大的精力和认识上的局限。对此,为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行,中共中央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了退休制度,以及任期制度和限任制度,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执政群体,形成了常规化的更新和更替机制。而独具特色的党校教育制度和后备干部储备制度,则保证了高素质干部源源不断的“供给”,从而始终保持了执政团队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主要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始终保持了对腐败的高压态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改革开放之初,出于“共产党要出问题也是出在自身”的考虑,以及对改革开放条件下不正之风盛行的深恶痛绝,中国共产党把纪律检查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了隶属于同级党委但又有一定独立性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处党委违规违纪行为,纠正工作的不正不良作风。从自我革新的角度看,纪委的重要性在于,它发挥了“啄木鸟”的作用,及时把影响党的执政形象、腐蚀党的执政基础的害群之马从组织队伍中清除出去,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党的整个肌体的健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极其可贵的自我纠正、自我净化精神。“对于一个列宁主义政党而言,无论是个别党员还是党组织,维护党的纪律都至关重要。如果党员和党组织不服从或不重视中央领导的指示和政策,或者违反既定程序,那么党的全部机构很快就会瘫痪。”可以说,纪检监察机关扮演着“站在对立面的自己人”这样一个角色。能够把政党的自我监督机制发挥到这样的效度,这在世界上的执政党中也是少有的。

组织建设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执政队伍保持了平稳有序的交接更替,反腐倡廉建设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执政队伍保持了雷厉风行的“排污净化”,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自我革新机制。任何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如果不能够体悟这点,是难以正确准确地观察思考中国政治的。

如果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最“牛”的三个部门:组织、纪检和宣传,构成了一个褒贬升降的微妙的自我更新系统。组织部门负责“戴帽子”,干得好,升官。纪检部门负责“捋帽子”,干得不好,下去。宣传部门负责“染帽子”:干得好,染红;干得不好,染黑———红到一定程度,上;黑到一定程度,下。

三、集中统一能力“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由好的经济政策所推动的。我们还需要一个能够保证法律和秩序、财产权、法治和政治稳定性的国家,这样,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才愿意进行投资开发、经商、国际贸易等活动。”改革开放时代,为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市场化、分权化改革,同时引进外国投资并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从而使得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决策权和自主发展权。在中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之时,人们发现,中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实力。

但是,与海外观察者的预期不同的是,中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实力的增强,并未造成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也就是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积极性的增强,并不是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为代价实现的。即便在“诸侯经济”现象最为严重的20世纪90年代,中央依然保持着对地方的强大控制能力。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以党委、党组搭建起来的严密的组织体系,保证了对整个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借助政党权威确立现代的政府官僚科层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各级国家政权组织成为执政党权力组织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权组织之外,建立了各种政党外围组织作为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比如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等,把大多数社会个体纳入政党体系,这些政党外围组织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党的团结、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整个党的组织体系的严密程度,要远甚于所有其他任何组织,从而对整个政府系统、人大政协系统、群团系统和国有企业系统形成了统摄性的覆盖,也是唯一有能力贯通所有其他组织的组织。特别是在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涌现出来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也延伸到了这些领域。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大的集中统一能力,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集体行动能力,在国家层面而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被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从建设三峡工程到举办北京奥运会,再到抗震救灾,在总结经验的时候,一再提到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至关重要,只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关键在于维护中央权威。党中央允许、鼓励地方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决不允许地方在政治导向、意识形态取向方面另搞一套,因为这是事关中央权威的重大政治问题。高度的集中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具备了集中全国力量办任何大事的可能,即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实际上,使得整个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全国人民之力办的“一件大事”,其涉及领域之广、问题之复杂、争论之激烈以及成就之巨大,恐怕在任何其他政党看来,都难以想象、难以置信。

四、战略规划能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在其众多的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的特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就是长期执政带来的政治谋划的长期性和战略性。毛泽东常常会为100年后的中国规划蓝图,邓小平则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常常提及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对未来愿景的期待与努力。十九大报告又对未来中国30多年的发展做了新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后再用15年时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比较之下,众多西方国家政党领导人只能并且也只想着在其本届任期之内如何施政。长期执政带来的掌权自信和战略抱负,使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强大的,甚至令许多国家政党羡慕的战略规划能力。这种能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共产党理性的、充满智慧的、非常平稳及循序渐进的政策和措施的话,中国可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至少赶不上现在的发展局面。”得益于长期稳定连续执政,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强大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力。比如对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规划),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作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1953—195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目前实施的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在60多年的时间里,接续不断地制定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这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在地方和部门乃至各单位,都相应地有与中央大体同步的规划,这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具体决策方面,比如,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建设完工;西部大开发开始实施于2000年,从此成为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国家战略。这无不需要坚定不移、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政党都很难禁绝其执掌政权的“短期行为”,因此西方有“选举经济周期”的说法。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实践中基本上有效地避免了“短期行为”,从而保证了国家大政方针的长期稳定性。“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之谜,部分原因恐怕就在这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戒绝“机会主义行为”,而利用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长期稳定地推行政策决策呢?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设计,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政治制度方面来说,比如,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法定、长期的执政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有着明确而肯定的执政预期;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从制度化层面限制和约束了个别执政者心血来潮的“短期行为”。中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尽管人民代表大会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人民代表大会毕竟对政府机关的工作发挥着监督制约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同级党委的领导,起到了限制和弥补的作用。从具体政治设计来说,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各级党委领导机构,实行的是委员会制,尽管党委书记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他毕竟是“班长”而非家长,这种委员(常委)平等讨论决定的机制,毕竟对防止个人专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越是到中央层面,这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中国的高速发展至少说明这个制度是有效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卓越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能力,为她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能力,为她的组织肌体整体上保持生机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能力,为她全力以赴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足够的驱动力量;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规划能力,则为她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提供了持久的方向。“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只要中国共产党不懈怠、不自满、不畏惧、不迷失,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以不断锻造和强化这四个方面的核心执政能力为中心,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执政地位必将是长期稳固的,其执政目标必将是可期可待的。第2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

如果从制度、任务和思想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从变化的速率看,稳定程度最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其次是任务,思想理论变动程度是最高的。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疑惑:这么大的思想理论上的变动,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谋求的结果还是被动适应的结果?为什么这么大的思想理论上的变动,并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造成巨大的思想困扰和混乱?是什么使得中国共产党保持了思想理论上如此大的适应性,或者说,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的秘密是什么?“意识形态是政党传播影响的重要工具,也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一个基本手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在党的领导方式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引领上形成并保持了强大的领导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信念更加坚定,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那么,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形成如此强大的思想引领力?这与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意识形态建设指导理念和体制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不断增强指导思想的凝聚力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指导思想。然而,一个几乎世界上所有政党都必须解决的困难是,任何一种指导思想,只有当它被赋予足够的解释力的时候,才能具有足够的凝聚力,即获得政党成员及其他人的拥护和信服。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保持和增强其指导思想的凝聚力的呢?这需要精心地解决好连续性和创新性的微妙关系:在着力增强指导思想对于现实的解释力的同时,不断用现实丰富指导思想,使之保持相当程度的开放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飞跃,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党前进的每一步,都有理论创新与之相伴。党每次陷入桎梏,无不是理论上的保守僵化所致;党每次引领时代发展,都首先从理论上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富有时代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理论观点倾泻而出。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抵制僵化保守的落后思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准确把握发展实际,善于总结新鲜经验,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构成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理论创新放在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位置,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搞好思想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有效法宝。

从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照抄照搬某一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不可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理论的正确程度,与它同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是一致的;只有顺应世界潮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元典精神”。因此,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坚定地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领导理论看,思想上的求新求变,能够不断凝聚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形成思想上的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追求创新的根源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在总结中不断深化。当前改革开放局面日益复杂:全球化日益深化,人类政治文明、制度文明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深入展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日益凸显;社会阶层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分化,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造成结构性压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舆论的开放,使人们思想文化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趋明显;等等。对此,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把握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断升华、提出新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能够那么好地领导这个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上的创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力不断增强,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而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最新最鲜活的思想理论供给。在十九大报告中,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又被凝练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现代化建设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离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创新。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也提出了理论创新的现实迫切需要,同时也为推动理论一步步前进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历史舞台和发展空间。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而党的理论的每一步创新,都带动了事业的发展,二者已经形成了互相强化、相得益彰、协同作用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更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赖以凭借的伟大成就。选择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及时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课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可以想见,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必将更加注重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二、不断增强指导思想的吸引力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勇于面向未来、善于塑造愿景的政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不断充实和完善了关于未来发展的愿景目标。在长期愿景方面,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实践证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三个步骤展开的,也正在一步步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中短期愿景方面,比如对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规划);在具体决策方面,比如西部大开发,缘于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始实施于2000年,从此成为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国家战略,与之配套的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无不是需要坚定不移、长期不懈坚持实现的愿景目标。

在领导理论看来,愿景是指可靠的、真实的、具有吸引力的未来,它代表所有目标努力的方向,具有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塑造愿景能够为当下的活动提供希望和意义,同时也为所有事业的参与者提供希望和意义,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想象自身价值和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提出理想和希望,并将其转化为现实,这是思想领导的真正魅力所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愿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也提出了为了实现愿景而设定的具体阶段性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愿景和目标都逐步得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愿景,就不再是悬浮在空中遥不可及的空想,而变成了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的现实理想。人民群众真心地相信这些愿景,真诚地认为这些愿景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为现实,这些愿景也确实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这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愿景领导的典范。在心理学看来,梦是情绪的释放,梦是欲望的达成,梦是自我的省察。而同理,中国梦具有同样的作用:中国梦具有心理修复作用,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苦难的心理修复;中国梦具有心理激励作用,它是对21世纪中期未来中国美好景象的展示;中国梦具有心理反思作用,它是对当下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检查与反省。

从愿景领导的角度看,能够最大化起到吸引作用的,既不是那些不用跳就能够得到的内容———那是现实,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不是那些无论怎么跳都够不到的内容———那是空想,也起不到激励作用,真正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是那些跳起来够得到的内容———既不是空想,又需要付出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不断更新,比较巧妙地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到20世纪末建设成为小康社会。然而,临近20世纪末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宣布已经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又宣称,这个小康社会还是不均衡、不完备、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还需要在小康社会的理想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而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三、不断增强指导思想的亲和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科学,多么正确,一旦远离人民群众,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无法成为人民群众手中强大的思想武器,就无法说服人民群众,无法亲近群众,从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变成了纯粹的书斋里的学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接受并在行为中践行的过程,因此,渗透、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理论品格和原则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运用,才能深刻影响实践;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评价和实践结果,又反过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加强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有机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同生共长,水乳交融,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思想上脱离群众,是我们党脱离群众最有可能发生的首要危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特别重视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具体提法,已深深镌刻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知、理解和传播,在认可度、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政治思想口号,即便是处于最偏远落后地方的人们,也都明白其内涵,都能够从中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力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想意识环境的变化,反映在党内,必然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造成较大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淡薄,淡忘了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深,对社会发展现状了解不够,对社会主流和积极因素认可不高,从而对党的事业丧失信心,或耽于享乐、沉迷于权力,或满腹牢骚,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要就这些薄弱、淡化乃至负面的思想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驳、教育和强化。

有一种看法认为,理论武装工作是一种“虚”的工作,它既不投入任何实际的物质性的材料,同时也不产出任何实际的物质性的东西,因而对理论武装工作大加抵触、抵制。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原因不在理论武装工作自身,而在于做理论武装工作的人,他们没有恰当地把握理论武装工作的定位,认为理论武装工作仅仅是“听报告,念文件,写体会”。实际上,理论武装工作完全可以“虚功实做”,成为一种很“实”的工作。突出的一条,就是“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不搞两张皮”,以活动的开展促进工作的开展,以工作的实绩检验活动的成绩,从而使得理论武装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地生根、实实在在地取得效果。“不搞两张皮”是极其宝贵的理论武装工作经验,今后我们还要牢牢把握这一条。

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的理论说教,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理论创造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一优势,着力解答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成熟做法。《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优秀读物接连不断地推出,解答了人民群众的疑问困惑,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逐步形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强大的思想之力。正是在宣传普及的大众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亲和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强化和展现,广大干部群众从感情上与之接近,从内心深处愿意对其接纳,党的指导思想也就为他们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四、不断增强指导思想的影响力

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而必须加强。当然,中国共产党并非机械、武断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质是强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因而,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与共产主义的实现做有机的而不是割裂的解读,强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的现实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从实践上将共产主义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黏合剂”和“混凝土”。

但是,在领导理论看来,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而没有各种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同样也不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因为这种封闭、保守、狭隘的社会意识环境,同样会伤害到马克思主义本身,使其失去了在辩驳、诘难、论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和条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也就难以保持它的强大影响力。教条主义的思想桎梏就是这么产生的,对此中国共产党有过深刻的教训。因而,包容多样化的思想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机勃勃的社会思想意识生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需要。为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同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双百”方针,让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尊重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正如张维为所评价的:“中国人兼收并蓄,从善如流,好的东西我都要学。”但“更为宝贵的是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失去自我,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实践证明,在“兼容并包”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正如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所评价的那样:“所有共产主义政党报刊就像植物一样,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阳光,就会枯萎死亡,但倘若受到‘调适’的刺激,就会生机勃勃。”当我们明白了中国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