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心中牵挂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9:29:07

点击下载

作者:叶乃章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总在心中牵挂你

总在心中牵挂你试读:

前言

人生匆匆,岁月茬苒,总有一份感动在我们心灵留下倒影,总有一种情愫让人回味无穷,使人或感觉人生的美好,或感觉希望的永恒,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光华。让我们采撷感动心灵的片片倒影,编织美好心灵的花环,让我们永远生活在温馨的心灵花园吧!

在我们心灵深处,演绎着我们人生的酸甜苦辣,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触摸到心灵的真实,就会抵达心灵之河的彼岸。让我们坚守心灵的真实吧!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人生的深刻内涵。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小憩吧!这样我们才会收获那份沉静的感动。

一沙一世界,一则小故事饱含着心灵感动,一句小哲理映射出心灵结晶,这就是故事的无限力量。在这里,无论是他人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都能启迪我们精彩的人生。

本套作品饱含温馨情感,编者编辑了大量充满启迪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心灵以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慰我们,给我们心灵以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我们曾经的倩影,让我们获得片刻休息;它能让我们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荫,遮挡我们的风风雨雨。人生如斯,他们是如此情真意切地感动着我们。

本套作品精选了中外最具启迪性的各类故事,并采取归类排列的方式进行表述,同时透露出每一篇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故事是美文的表述,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哲理,使广大读者容易理解,也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总之,本套作品是我们为你端上的热喷喷的心灵鸡汤,滋润你的融融情感,浇灌开满在你人生道路上的朵朵鲜花。它是我们的心灵源流,更是我们无数人的心灵结晶。品味着故事的甘醇,感悟着心灵的交融,一股涓涓清泉流淌过心田,在这雨露阳光的滋润中我们顿时感到了心灵成长的力量!

伟大的爱国者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美丽,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

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贫困。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汨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苏格拉底从容就义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告有“渎神”罪。罪名有两点:一是“腐蚀青年”,二是“藐视城邦崇拜的诸神以及从事离奇古怪的宗教活动”。

苏格拉底受到了501人的陪审团的审讯,并仅以60票的多数被判处死刑。也许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想到他真的会死,因为他有法律权利,可以要求从轻处置,并可要求重新进行投票表决。

假如苏格拉底依照惯例低声下气、痛哭流涕地苦苦哀求,有30多位陪审员肯定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得无所谓。他的弟子们来监狱看望他,怂恿他越狱逃跑。

苏格拉底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相信法律的权威。我常对你们说,一个好的公民就要遵守本市的法律。既然雅典的法律判处我死刑,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苏格拉底的朋友为他焦虑不安,认为他实在有些固执。于是他们争辩说:“这岂不是把逻辑扯得太远了吗?”然而,老人依然固执己见。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学生们聚集在他的身边,悲痛地看着敬爱的老师喝下那杯毒药。在日落西山之前,他亲自叫人去取毒药。当一个随从将毒药拿来时,苏格拉底用异常平静的语调对他说:“这种事你清楚,你要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随从告诉他:“你喝下毒药,然后站起来走动走动,直到你的腿感到沉重,然后再躺下,毒药的麻醉作用就会攻向你的心脏。”

苏格拉底审慎而冷静地照着随从的话去做,其间仅停顿了一下斥责他的学生,因为学生们都在痛哭。

最后他想起,他还欠着别人一笔小小的债务。他把盖在脸上的布拿开说:“克里托,我还欠亚斯克莱皮亚斯一只鸡钱——记住千万要还给他。”

随后他闭上了眼睛,重又将布盖在脸上。当克里托问他还有什么临终嘱咐时,他没有回答。

柏拉图用令人难忘的语言描述了苏格拉底死去的情景:“我们的朋友就这样完了。他是我们所了解的人中最慈善、最正直、最有学识的人。”

环境与心境

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你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苏格拉底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那人又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楼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苏格拉底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揶揄地问:“苏格拉底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呀?”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的心情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勇敢的斯巴达人

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率领强大的军队从东边向希腊进军,他们沿着海岸行走,几天之后就会到达希腊,希腊将会陷入危险困境之中。希腊人下定决心抵抗入侵者,保卫他们的民众和自由。

波斯军队只有一个途径可以从东边进入希腊,那就是经由一个山和海之间的狭窄通道——瑟摩皮雷隘口。

守卫这个隘口的是斯巴达人——里欧尼达斯,他只有几千名士兵。波斯的军队比他们强大许多,但是他们充满信心。经过两天的攻击后,里欧尼达斯仍然守在隘口。但是当天晚上,一个希腊人向波斯军队出卖了一个秘密:隘口不是唯一的通路。有一条长而弯曲的猎人小径可以通到山脊上的一条 小路。

叛徒的计划得逞了。守卫那条秘密小径的人受到袭击,并且被击败了,几个士兵及时逃出去报告里欧尼达斯。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里欧尼达斯以大无畏的勇气制订了作战计划:他命令大部分的军队,偷偷从山里回到需要他们保护的城市,只留下他的三百名斯巴达皇家卫兵保卫隘口。

波斯人攻来了,斯巴达人坚守隘口,但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当他们的矛断裂时,他们肩并肩站着,以他们的剑、匕首或拳头和敌人作战。

一整天,所有的斯巴达人都被杀死了,在他们原来站立的地方只有一堆尸体,而尸体上竖立着矛和剑。

薛西斯一世攻下了隘口,但是耽搁了数天。这数天让他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希腊海军得以聚集起来,而且不久之后,他们便将薛西斯一世赶回亚洲了。

许多年后,希腊人在瑟摩皮雷隘口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这些斯巴达人勇敢保卫他们家园的纪念文:“旅行者,先不要赶路,驻足追念斯巴达人,在此,如何奋战到最后。”

斯巴达人也因其勇敢的行为举动,而成为了勇气的代名词。

为国殉难的颜真卿

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蒙受损失。

怎么办呢?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七十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

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杀人。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见到颜真卿,立刻让部下拔出刀,围着他破口大骂,说要吃他的肉。颜真卿挺身屹立,怒视着叛贼。李希烈等人劝他投降,他说:“我来劝你们投降,你们反来劝我,我岂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我快八十岁了,还怕死吗?”

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颜真卿冷笑说:“我既然敢来,就不怕死,要杀就杀!”他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准备。

过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点着火,对颜真卿说:“不投降就烧死你!”

颜真卿视死如归,毫不犹豫地向火堆扑去,倒是那伙人吓得把他拉住了。李希烈见颜真卿软硬不吃,决定杀了他,派人去把他勒死了。

颜真卿就义前,仍大骂不止,表示自己为国尽忠决不屈服的意志。这位爱国老人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开普勒迎难而上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个只在母亲腹中待了7个月的早产儿。他一降生,就连遭不幸:天花使他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

父母双亲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小生命,没有给予爱和温暖,反而不愿负责任。陪伴着他度过一生的,除了宇宙和星辰,剩下的就是贫困和疾病。

早在孩提时代,开普勒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极为旺盛,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同学中遥遥领先。

正当瘦弱多病的开普勒尽情地遨游在知识海洋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又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因为负债,不能继续供他读书。失学之后,他只得到自家经营的小客栈里提酒桶、打杂。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

成家之后,开普勒更加发愤地从事天文学方面的研究。他把自己写的书寄给远在布拉格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对他很感兴趣,回信表示欢迎他去布拉格。

去布拉格的路程是遥远的,妻子担心开普勒的身体受不了,劝他放弃此行。开普勒沉毅果断地说:“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去!”

途中,开普勒病倒了。在一家乡村小客栈里,他们住了几个星期。带的一点点路费早就花完了,开普勒要买药,他的妻儿要吃饭,而周围又没有一个亲人。绝望中,开普勒只好向第谷.布拉赫求救。多亏这位同行慷慨相助,雪中送炭,这才使他一家活着走到了布拉格。

在布拉格,开普勒竭力研究火星,想揭示它的秘密。这个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可惜,好景不长,他的益友布拉赫溘然长逝。这不仅在事业上使开普勒遭到严重损失,而且使他一家的生活也因此又陷入困境。

有人说:“开普勒的一生,大半是孤独地奋斗……布拉赫的后面有国王,伽利略的后面有公爵,牛顿的后面有政府,但是开普勒的后面只有疾病和贫困。”

然而,没有任何阻碍能止住开普勒研究天体的决心。他倒了,又站起来。他失败了,失败了,又失败了,但是他把这些失败收拾起来,建成一个高塔,终于抓着了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生活中有许多人做事最初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在这个阶段普通人与杰出的人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然而往往到最后那一刻,顽强者与懈怠者便区分出来了,前者咬牙坚持到胜利,后者则丧失信心放弃了努力,于是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要说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忧郁的诗人

小拜伦有只脚是跛的,这一缺陷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痛苦。

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时,一个妇人经过他身旁,看着拜伦说:“呀!多么漂亮的孩子!可惜是个瘸子!”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拜伦的心,虽然他很年幼,但他很懂世故的偏颇和对残疾者的歧视,每当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残疾,他的心就会像受刀割一样的痛苦。

更不幸的是,他父母的关系很糟,彼此都对婚姻感到失望,拜伦就是在这种失望的深渊里出生的。拜伦两岁时,父母开始分居,拜伦由母亲抚养,他父亲为了躲债逃到法国,第二年便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家庭的不幸,使得拜伦母亲的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常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而拜伦便成了母亲发泄愤怒和不满的对象。母亲有时候把他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地爱抚;有时候发起神经来,便顺手拿起盘子等向拜伦投去。

年幼的拜伦每天都被喝骂,到后来,新衣裳也被母亲撕破。在抱怨自己的残疾以外,还要忍受母亲的脾气,对于这个生来就比别人更加敏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负担是过于沉重了,他的性格逐渐地变得忧郁起来。

尽管拜伦在默默地忍耐着,但是燃烧的愤怒却沸腾在他的脑海,到后来,默默发怒的习惯已经成为拜伦的脾性。

拜伦在将近5岁时,被母亲送进学校。他是个记忆力很好的学生,却经常一副忧郁的表情。拜伦以善谈吐和读书多为人所知,因为他从自己的家庭教师那里学了不少历史和拉丁语,自己还常常随手翻读各种书籍。这使拜伦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

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痛苦和不幸始终和他形影不离。他历经贫穷、疾病、失恋和孤独的折磨。早在童年时,他就在父亲严厉的呵斥下苦练钢琴。

3岁时,贝多芬失去了疼爱他的祖父。17岁时,他热爱的母亲又死于肺病,贝多芬从此成为一家之主,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别人甚至不得不把养老金交贝多芬本人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贝多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若干年后他曾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15岁时已经知道了。”

1796至1800年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大大衰退。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绝望地告诉两个朋友:“我的最高贵的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栖身!……”“要是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啊……”

然而,除了肉体上的痛苦之外,还有另一种痛苦——爱情的挫折摧残着贝多芬的心灵。

1801年,一个很有魅力的姑娘闯入了他的生活,这就是贝多芬题赠《月光奏鸣曲》的对象——朱丽叶坦.桂察蒂。她爱他,他也爱她。可是这段爱情却使贝多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爱情使他更加感到自己的残废和处境的艰难,甚至无法娶他所爱的人,而朱丽叶坦的稚气和自私又使贝多芬万分苦恼。

1803年11月,朱丽叶坦.桂察蒂嫁给了一位伯爵。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贝多芬由于疾病而使身体变得虚弱的时候,狂乱的情绪更有把他毁灭的危险。他给兄弟卡尔与约翰写好了遗嘱,注明“等我死后拆开”,他差不多要结束他的生命了。

但是,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再一次战胜了命运的摆布,此后贝多芬还活了25年。他在给韦该勒医生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让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更迫近它一些。唯有在这种思想里,你的贝多芬方能存活。”

苦难磨砺了贝多芬的意志,他紧紧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于痛苦的思索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曲。然而即使在他苦痛时期的作品中,也有许多欢悦的乐曲,反映了一种青年人的天真,或是热烈的情爱。

这显然是贝多芬的顽强的意志起了决定作用,一种无可抵抗的力量把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和幸福。他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生活中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欢乐。

身患重病的小姑娘

19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在一次治疗一位身患重病的小姑娘时,使尽了浑身解数,那小姑娘的疾病仍未好转。为此,法特的内心很是焦虑。

一天,法特医生在查病房时,发现这位小姑娘很有兴致地在阅读一份报纸上的连载小说,便开始留心观察起来。

随后几天,这小姑娘的情绪时好时坏,病情略有加重。法特医生思来想去,便找来了那份报纸,认真地读了起来。

原来报纸上的那篇连载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少女的故事,而她患的又恰好是与他的病人相同的疾病,此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可算是“不治之症”了。法特立即意识到这对他的病人意味着什么。果然,随着小说女主角的病情逐渐加重,他发现他的病人的病情也趋向恶化。

于是,法特医生来到了报社,找到了小说的作者,详细地询问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归宿。根据写作计划,作家告诉他,女主人公最后将病死,而且死得很惨,令人落泪。

法特医生马上请求作家改变初衷,“她还年轻,”他竭力陈述着自己的理由,“而且,这关系到两个姑娘的生命啊!”说着,法特医生又谈了自己的设想。最后,那位作家被感动了,他接受了法特的建议。

于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站了起来,与病魔抗争,并勇敢地活下来了。而法特的病人,那位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不治之症”,愉快地向法特医生告别了。

从残疾到权威

罗伯特.巴拉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他从小患有结核病,家庭又不太宽裕,由于长期得不到根治,最终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了。

父母为自己的儿子伤心,巴拉尼当然也很痛苦。但懂事的巴拉尼,尽管年纪才七八岁,却把自己的痛苦隐藏起来,对父母说:“你们不要为我伤心,我完全能取得一个健康人的成就。”父母听到儿子这番话,悲喜交集,抱着他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以泪洗面。

巴拉尼从此狠下一条心,埋头苦读。父母交替着每天接送他到学校,风雨无阻。巴拉尼没有辜负父母的心血,也没有忘掉自己的誓言,读小学、中学时成绩一直保持优异,名列前茅。

巴拉尼18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9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巴拉尼留在维也纳大学耳科诊所工作,当一名实习医生。由于巴拉尼工作很努力,在该大学医院工作的著名医生亚当.波利兹对他很赏识,对他的工作和研究给予热情的指导。

巴拉尼对眼球震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经过3年努力,于1905年5月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标志着耳科“热检验法”的产生。巴拉尼继续深入钻研,通过实验证明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

1909年,著名耳科医生亚当.波利兹病重,他主持的耳科研究所的事务以及在维也纳大学担任耳科医学教学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担子压在巴拉尼肩上,他不畏劳苦,除了出色地完成这些工作外,还继续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1910年至1912年间,他的科研硕果累累,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和《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由于他的工作和科研有突破性的贡献,奥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1914年,他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巴拉尼一生发表的科研论文184篇,治疗好许多耳科绝症。他的成就卓著,当今医学上探测前庭疾患的试验和检查小脑活动及其与平衡障碍有关的试验,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飞机迫降之后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一架美军飞机由于机械故障迫降在太平洋上,机上3名飞行员乘坐一艘充气的救生筏逃生。

在经历了死里逃生的短暂兴奋后,他们陷入了新的困境中。他们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最多只能支撑3天,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谁都知道,这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意味着什么。

有限的食物和水很快用完了,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应对所面临的威胁:没有食物,他们钓鱼充饥;没有水,就收集雨水解渴。就这样,靠着这种最原始的生存方式苦撑着,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一个多月。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面前依然是无边无际的海水,获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这时,两名飞行员奇怪地发现一名同伴在用手指蘸着海水品尝,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尝上一两口。“可怜的埃里克,如果你实在渴得受不了的话。这里还有一点儿水。”一个同伴有气无力地说。

埃里克淡淡一笑说:“不,我在试着寻找生机。”

又是几天过去,奇迹还是没出现。无边的海水无情地吞噬着他们求生的信念,把他们折磨得越来越虚弱。两个同伴对获救已不抱任何幻想,他们显得很平静,慢慢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只有埃里克还在倔强地重复着那件似乎毫无意义的事。

一天,在尝了海水之后,埃里克忽然兴奋地大叫起来:“我们有救了,我们快到陆地了。”“埃里克,你是不是在说梦话!不,他已经疯掉了!”两个同伴同情地看着他。“不不,我没疯,我很清醒。”埃里克激动地说,“从昨天开始,我发现海水的味道没有以往那样咸了,现在这里的咸味更淡了,这是河水把它冲淡的缘故。伙计们,我们有救了,附近就是陆地!”

终于,一路尝着海水,他们在第三天到达了大河的入海口。凭着埃里克不屈的抗争,他们得救了。

一队身陷绝境的伞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大战役中,盟军的一队伞兵因飞机偏航而被误投绝境,不久他们被俘了。

在德兵的刺刀下,俘虏们做着苦役,身形憔悴,支撑他们的是盟军一定会打过来的信念。

枪炮声一天天近了,德军脸上的乌云也越来越重了。一天黄昏,一阵急促的号子把俘虏们赶成一长排,周边是荷枪实弹的德国士兵,伞兵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事情。

一位年轻伞兵的手剧烈颤抖着,他想起了爸爸妈妈,还有可爱的未婚妻。他的眼睛湿润了。一位老兵紧紧抓住了他的手:“兄弟,我们不哭!”

一瞬间,所有的伞兵一个接一个地把手拉在了一起。

天地无声,枪炮声突然响了。万分巧合的是盟军在这一刻发动了进攻,正义的枪弹压过了屠杀的子弹,一些伞兵幸免于难,其中有那位年轻的伞兵。后来,他随大军攻克了柏林。

当他凝望着纳粹旗帜降下时,他想起了那位拉他手的已牺牲的兄长。他含着泪喃喃自语:“兄弟,我们不哭!”

数十年之后,那种闪耀着人类光辉的精神,依然撼人心魄。

永远的百合花

平静的加利福尼亚海湾消散了先前的浮躁和凶猛,海面上波澜不惊,这异常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无比的压抑之情,只是水面上漂浮着的许多白色的花朵,才给这沉寂压抑的环境带来了些许亮色和温暖。

这些天来,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海边撒落花朵,他们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些圣洁的百合花发呆。

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碧眼金发的女郎,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中满蓄着泪水。

她是“雅典娜”号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

她的名字叫玛丽.莲,来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欢美国,是个典型的美国通。她是独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玛丽.莲吓坏了,她平生头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

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玛丽.莲吓蒙了,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美丽的面庞上滑落下来。这时有两位美国男子走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玛丽.莲看到轮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立即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她手足无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经过数小时的挣扎,“雅典娜”号终于淹没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一下子把船舱浸没了。

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第一个逃出船舱的是玛丽.莲——男人们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出了船舱后,玛丽.莲也只能在大海中任凭狂涛巨浪摆布。突然,她看见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经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

此时一个巨浪扑来,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玛丽.莲的身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当玛丽.莲向这位男子伸手时,他却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

玛丽.莲被惊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热泪四溅。筏子依然在怒涛之巅摇荡,玛丽.莲放声痛哭起来。老人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

玛丽.莲止住了哭声。这时,海面上已有了一丝波澜。猛然间,一个巨浪将筏子打翻,玛丽.莲死死抓住筏绳,而那位老人转眼间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玛丽.莲已自顾不及,她不会游泳,但曾经看过自救的电影,于是她用两根指头塞住鼻孔,拼命地用嘴吸气,以防海水灌进鼻子把自己呛死。

过了很久,玛丽.莲发现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边的波涛也异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没能拉住,她被反弹离开了海岸。危急中,她赶忙解开筏绳,一阵海浪扑来将她送到了岸上。

这时,一个渔民用棉衣包住了玛丽.莲,她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他们仅仅活下22人,与她一同乘船的280位同胞却永远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缺陷与成就

有一个小男孩患了小儿麻痹症,然而当时的医学特别落后,无法医治他,他很不幸成了瘸子。因此,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阴影中度过的。

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一名需要照顾的人,说白了,他就是“残废”。在别人或怜悯、或嘲笑、或漠然的眼光中,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他被自己的缺陷深深地击中了。他的名字叫罗斯福,是美国人。

那个男人太高傲了,他的思想行为特立独行,充满了叛逆精神,所以,皇帝很讨厌他,想狠狠地教训他一次。如果砍他头,那也罢了;但是,皇帝阉割了他,这种奇耻大辱几乎可以毁灭一个男人的一生啊!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不再是一个正常人,甚至连“残废”的称号也不配!他是谁?他就是司马迁,他是中国人。

他是一位米谷商人的第二个儿子,家庭富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他自小是个驼子。行动不便且不说,在别人眼中,他常常沦为小丑、笑料。他是孤立的、孤独的,世界与他之间一直拉开着巨大的距离,他难以逾越那道鸿沟。他成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他叫阿德勒,是奥地利人。

罗斯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美国家喻户晓;司马迁发奋著述,终成辉煌巨著《史记》,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阿德勒则不为多数人了解,但是,他独树一帜的心理学思想却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

他们的成就与他们的缺陷形成鲜明对照。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成功者离不开自卑,他们必须在自卑的动力驱使下,走出自卑的阴影,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寻找生命的补偿。

战胜残疾的巴拉尼

巴拉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巴拉尼母亲感觉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拉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吗?巴拉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拉尼的心扉,他“哇”的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陪巴拉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拉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拉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因残疾给巴拉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拉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拉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美国黑人杰西克.库思曾经是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种族歧视,他在那家报社中受人排挤,感到四面楚歌,与别人交往更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

那时,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声世界,报社总编希望几位记者能采访到哈默,以提高报纸的声誉与卖点。

杰西克便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独立完成稿子,以便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哈默,并诚恳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的几个简短问题。

对杰西克的软磨硬缠,哈默没有动怒,只是和颜悦色地说:“改天吧,我有要事在身。”

最后迫于无奈,哈默同意只回答他一个问题。杰西克想了想,问了他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的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依旧不温不火,平静地回答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哈默离去后,杰西克怅然若失地呆立街头。他以为哈默只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当然那次采访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他一直耿耿于怀,对哈默那番不着边际的话更是迷惑不解。

直到10年后,杰西克在有关哈默的报道中读到这样一段故事——在哈默成为石油大王之前,他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铺在泥淖里。

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四起;给别人机会,成功也会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

友情比金牌更珍贵

1936年的柏林,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奥运会开始。他要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

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但德国有一位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希特勒要他击败杰西.欧文斯——黑人的杰西.欧文斯,以证明他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

在纳粹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跳远是他的第一项比赛。

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

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希特勒起身离场。

就在希特勒退场的同时,一个瘦削、有着湛蓝眼睛的雅利安种德国运动员走近欧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其实他不用自我介绍,没人不认识他——鲁兹.朗。

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善意的笑容松弛了杰西.欧文斯全身紧绷的神经。鲁兹.朗告诉杰西.欧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决赛的资格。他说他去年也曾遭遇同样情形,用了一个小诀窍解决了困难。

果然是个小诀窍,他取下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失太多了。杰西.欧文斯照做,几乎破了奥运纪录。

几天后决赛,鲁兹.朗破了世界纪录,但随后杰西.欧文斯以微弱优势胜了他。

主席台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看台上情绪昂扬的观众突然陷入沉静。场中,鲁兹.朗跑到杰西.欧文斯站的地方,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难挨的沉默后,忽然齐声爆发:“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

等观众安静下来后,他举起鲁兹.朗的手朝向天空,声嘶力竭地喊道:“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也同声响应:“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没有诡谲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选手和观众都沉浸在君子之争的感动里。

杰西.欧文斯在那次奥运会上荣获4枚金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

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4枚金牌,而且使他了解,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是真正的永不磨灭的运动员精神。

美国最年轻的总统

他是一个一生都在与死神赛跑的人。不满3岁时,他就患了令人闻之色变的猩红热,医生断言他将活不过10天。

18岁那年,他又得上一种无法确诊的怪病,以致天主教的神父为他举行了只有病重教徒才有的临终涂油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20多岁的他参加了海军。然而1943年8月,他服役的PT鱼雷艇被敌军击沉,他虽然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勇气游了几个小时到达临近的一个荒岛,但为此脊髓受损,随时有可能瘫痪,一生都需靠注射剂与药片来减轻痛苦。

几年后,他在伦敦又染上永远不可能治愈的阿狄森氏综合征。这种病导致他身体虚弱,全身血液循环不正常,肌体失去抵抗感染的能力,生命垂危。

另外,他还有胃肠不适、不明起因的过敏症、听力下降等疾病。即便他后来成了国家最高元首,他也只能经常躺在床上,洗着热水澡,或在水温高于32摄氏度的游泳池里下达指令,因为温度太低将会诱发他的多种致命疾病。

而他出行时,身边也始终离不开一位手提黑匣子的助手——黑匣子里面装的是他疾病突然发作时用以挽救生命的药物。

然而就是这个终生受尽病痛与苦难折磨的不幸者,他创造了那个时代几乎无人企及的高度。长年因病卧床的他拼命阅读了不计其数的历史与军事著作,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

在行政问题助手西奥多.索伦森的帮助下,他创作了《勇敢者》一书,且凭借该书问鼎了1957年的普利策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连续三届竞选上了国会参议员,43岁那年,他又力挫群雄,成为该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他就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蝴蝶总理”破茧成蝶

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总理的让.克雷蒂安小的时候,说话口吃,曾因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讲话时嘴巴总是向一边歪,而且还有一只耳朵失聪。

听一位有名的医学专家说,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可以矫正口吃,克雷蒂安就整日在嘴里含着一块小石子练习讲话,以致嘴巴和舌头都被石子磨烂了。

母亲看后心疼得直流眼泪,她抱着儿子说:“克雷蒂安,不要练了,妈妈会一辈子陪着你。”克雷蒂安一边替妈妈擦着眼泪,一边坚强地说:“妈妈,听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我一定要讲好话,做一只漂亮的蝴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久的磨炼,克雷蒂安终于能够流利地讲话了。他勤奋善良,中学毕业时,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获得了极好的人缘。

1993年10月,克雷蒂安参加全国总理大选时,他的对手大力攻击、嘲笑他的脸部缺陷,对手曾极不道德、带有人格侮辱地说:“你们要这样的人来当你们的总理吗?”

然而,对手的这种恶意攻击却招致大部分选民的愤怒和谴责。当人们知道克雷蒂安的成长经历后,都给予他极大的同情和尊敬。在竞争演说中,克雷蒂安诚恳地对选民说:“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最后他以极高的票数当选为加拿大总理,并在1997年成功地获得连任,被加拿大人民亲切地称为“蝴蝶总理”。

人不是完美的生灵,有的是身体的缺陷,有的是心灵的残疾,但只要勇于面对,并努力改变,都可以变成美丽的蝴蝶。

做命运的主人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受重伤,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家里人怎样劝慰她,亲戚朋友们如何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

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注视着那蓝盈盈的水波,仰望那高高的跳台。她,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洁白的跳板上了,那蓝盈盈的水波再也不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拥抱她了。

她又掩面哭了起来,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离开了那条通向跳水冠军领奖台的路。她曾经绝望过,但现在,她拒绝了死神的召唤,开始冷静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

通过大量的阅读,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身有残疾的人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

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我为什么不能在画画上有所成就呢?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了,变得自信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了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怕她不成功而伤心,纷纷劝阻她:“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他们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一辈子养活我呢?”

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头晕目眩,汗水把双眼蛰得疼痛,甚至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淋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还常常拜访艺术大师。好些年头过去了,她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不知为什么,乔妮又想到要学文学。她家人及朋友们又劝她了:“乔妮,你绘画已经很不错了,还学什么文学,那会更苦了你自己的。”

她是那么倔强、自信,她没有说话,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她用了很大力气,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写作水平差,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

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艺术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闪光,等待她去摘取。

是的,这是一个很美的梦,乔妮要圆这个梦。终于,又经过许多艰辛的岁月,这个美丽的梦终于成为现实。1976年,她的自传《乔妮》出版了,轰动了文坛,她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热情洋溢的信。

又两年过去了,她的《再前进一步》一书又问世了。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诉残疾人,应该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这本书被搬上了银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们的偶像,成了千千万万个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

我坚信你能

1971年2月22日,在芝加哥圣易市七十号州际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华尔街日报》的西部经理麦雅西在车祸中受到重创:他的头部被撞凹陷近两厘米,生还的可能性极小。幸运的是,麦雅西挺了过来,但从胸部以下都瘫痪了,大部分身体失去了知觉,双手也几乎不能动弹。人们断言,他的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

尽管一度很沮丧,但一向乐观的麦雅西很快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他决定,自己要重新站起来。接下来,他尝试过无数方法,吃了许多药物,换过不少治疗医生,但所有的努力全都没有一点效果,他的信心因此一点点崩溃。

这时,一位叫瑞佛士的心理学教授来为他治疗。他把麦雅西推到一间挂着黑板的空屋,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上两个大字:“不能”。然后问麦雅西:“你想重新站起来吗?”

麦雅西回答:“想!”“那么,你认为你能够站起来吗?”

麦雅西犹豫不决,因为他对此已没有多少信心了,但他还是迟疑地点点头。“那你上前,把‘不’字擦掉,留下‘能’。”瑞佛士命令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