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4:26:24

点击下载

作者:金鑫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精译

论语精译试读:

导言

所谓《论语》,论即论籑,语即话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等言行的书,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集中反映了“仁”、“礼”、“中庸”等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教育原则,被后世历代读书人奉为经典。《论语》当成书于战国初期,后经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了西汉仅存鲁国人、齐国人口耳相传的《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和孔宅墙壁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世人以张禹精治《论语》所成《张侯论》为权威,但不久亡佚。今通用《论语》版本是根据《鲁论语》与《古论语》整理而成,共20篇,492章。《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其文本主要有两方面特征:其一是语言方面,言简意赅,隽永而不失含蓄蕴藉,通过这些语言,我们既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了解上古阶段的社会文化状况,还能获得驾驭语言的宝贵经验,在应答中感受汉语的丰富内涵与魅力;其二是形象刻画方面,《论语》中出现了很多人,有孔子及其弟子,也有君王、大夫、隐士、百姓,对他们语言、表情、行为的勾勒虽然简单,但都能将其社会身份、思想主张和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既不影响文章本意的突显,还为全书增色不少,这一点在对孔门弟子的形象刻画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探讨比较集中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做人。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也论述最多,如“克己”、“修身”通过后天努力以为仁;“刚、毅、木、讷”是“仁”的外在标准;“恭、宽、信、敏、惠”是践行“仁”的具体做法;“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追求“仁”的途径方法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解读和理解《论语》的关键,在阅读中应特别留意。除了“仁德”,孔子还非常重视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在重视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主张君子需全面提升个人修养,如《述而》篇中说的那样,君子志向在“道”,根基在“德”,凭借在“仁”,活动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除了谈做人的道理,还常以“君子”与“小人”对比的方式谈“人格”,《论语》中这样的论述有20余处,如“君子不器”,“君子泰而不骄”,“君子不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

其次是关于教育与学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其从事教育的情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六艺”的教育内容,培养君子和“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等。除了教育,《论语》还记录了孔子很多对于学习的认识,如我们熟悉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则反映了孔子以德为先、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孔子对教育和学习的看法,对我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很多真知灼见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是关于治国和政务。孔子周游列国,其根本目的就是推行其政治思想和治国主张,因此治国和政务在《论语》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治国方面,孔子以人伦纲常为基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等都是他提出的治国之基。此外,举贤、爱民等也是孔子的治国主张。政务方面,孔子谈得更为具体,包括政务的基本标准、言行举止、从政者的自我修养等方面均有较多触及。在治国与政务方面,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就是对国君和在上位者同样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这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思想。

本书以篇为单位注译《论语》,每篇设有导引,介绍该篇基本情况,提炼重要语句。原文以清同治五年的刻本为底本,同时参考四部备要本和诸子集成本;注释以何晏、邢邴的《论语注疏》为基础,同时参考刘宝楠《论语正义》和部分今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简洁准确;译文则以明白晓畅为基本原则,在坚持信、达、雅的前提下,适当植入当下视角和思维。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并能深化阅读体会,本书在编撰过程中采取了阶段式设计的方法,即前五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注释,尽量多地为读者解释《论语》中的生僻字词。随着读者对字词熟悉程度的加深,从第六篇开始不再重复注释前面出现过的字词,而将精力转向译文,引发读者思考。希望这样的安排能让读者轻松阅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论语》这部国学经典。金鑫2016年8月

学而第一

《论语》都是以篇首二三字题篇,“学而”即是第一篇篇名,本篇共16章。《学而》篇,6章论学,其他章内容涉及省、礼、仁、孝、信诸多方面,没有非常集中的主题。朱熹认为《学而》作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足见本篇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原典】①②③④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⑥⑦⑧⑨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①子: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是指孔子说。

②时:时间副词,一般有两解,一是在一定时候,一是时常。

③习:多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习”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指愉快、高兴。

⑤朋:古注“同门曰朋”,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快乐。与“说”有区别,古注“悦在内心,乐见于外”。

⑦人不知:人,即别人,知,即了解,古代语法否定句可省略宾语,全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中有两解,一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一指在位的人,此处指前者。【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去实习它,不也很愉快吗?志同道合的人由远方而至,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有德君子吗?”【原典】①②③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⑤⑥⑦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⑧⑨其为仁之本与!”【注释】

①有子:孔门三期弟子,名若,字子有,比孔子小33岁,为人老实,道德高尚,深得孔子喜爱,加上外貌酷似孔子,因此被

孔门再传弟子尊称为有若。《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②孝弟:孝,本义为子事父;弟,同“悌”(tì),本义为弟事兄。孝悌是我国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指对长者尊敬和侍奉。

③犯上:犯,冒犯、抵触。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xiǎn):少。

⑤未之有也:是倒装句,古代汉语语法的一种,即否定句的宾语是代词的,宾语置于动词前。即“未有之也”。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我国古代思想中,道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里的“道”,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其基本原则与具体体现。

⑧为仁之本: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核心道德范畴。为仁之本,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也有人认为“仁”同“人”,“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⑨与:即“欤”,句尾语气词。【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冒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冒犯上层统治者,而去造反,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当专心致力于根本性的事务,根本树立,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就确立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啊!”【原典】①②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这里“巧言”指花言巧语,“令色”指伪善的面貌。

②鲜矣仁:鲜,少。此为倒装句,判断句,否定谓语前置。

当为“仁鲜矣”。【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种人的‘仁德’很少。”【原典】①②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④⑤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①曾子:孔门弟子,名参(shēn),字子舆,南武城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子道德出众,深受孔子喜爱,孔门再传弟子尊称他为曾参。孔门十哲无曾参,宋儒将其位置捧得很高,元代尊其为“宗圣”。

②三省:三,这里非确数,表示多次。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三省,即多次自我反省。

③忠: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指对人尽心竭力。

④信:朱熹注曰:“以诚实之谓信。”即诚实。人们遵礼守信,有良好的相互关系,这是孔子的理想。

⑤传不习:朱熹注曰:“受之于师谓传。”就是老师传授给自己的意思。习,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⑤。”【注释】

①道:用作动词,治理、领导。

②千乘之国:乘(shèng),四马拉一车为一乘,这里指兵车。千乘之国,即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指大国。春秋时代,

诸侯国间战争频起,因此国家强弱以兵车数量计。

③敬事: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谨慎专一,兢兢业业,即今语“恪尽职守”。

④爱人:我国古代,“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一切人,狭义则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人”与下句的“民”相对,因此是狭义用法,专指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人。

⑤使民以时:使,役使。以,遵照。时,农时。这句是说役使百姓需按照农时。【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办理国家大事既要严谨专一,又要诚实无欺恪守信用,节约财政但要爱护士大夫、臣僚,役使百姓也要遵守农时。”【原典】①②③④⑤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

⑥⑦⑧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

①弟子:我国古代有两义:一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一指学生。这里为前一义。

②入:即入父宫,指进入父亲的住处,也就是在家的意思。古时父子分处居所,子学习在外舍。

③出:与“入”相对,指到外舍拜师学习。弟,悌,尊重。出则弟,是说在外学习要尊敬师长,或比自己年长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

⑤汎(fàn):同“泛”,广泛。

⑥仁:即仁人,有仁德的人。古汉语常用某一个或一类人(事物)的性质、特征来代替这个或这类人(事物)。

⑦行有余力:行,动词,行事为人。余,余暇。指有闲暇的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这里主要指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类似

今语的“文化”。【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在外学习,就要尊敬师长,寡言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暇的,就去学习礼乐文化。”【原典】①②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①子夏: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擅长文学。

②贤贤:第一个“贤”用作动词,指尊重;第二个“贤”用作名词,指贤德之人。即尊重有贤德的人。

③易色:易,轻视。色,女色。即轻视女色。

④致其身:致,“委弃”、“献纳”。即奉献生命和一切。

⑤虽,连词,即使。【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尊重贤德,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会说他已经学习了。”【原典】①②③④⑤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⑥⑦⑧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

①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本段主语贯穿始终。译时可与下文断开。

②重:庄重、持重。

③学则不固:固,固陋,指见闻少。即学习了就可以没有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

⑥不如己:如,类似。“不如己”即与自己不类似,不是同道中人。

⑦过:过错、过失。

⑧惮(dàn):害怕、畏惧。【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持重,就会没有威严;要学习而不固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原典】①②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释】

①慎终:慎,谨慎,认真。终,人死。这里指父母去世。即要谨慎认真地对待父母去世。体现了儒家不信鬼神之说,但重视丧祭之礼,以祭祀教化民众的思想。

②追远:追,追随,缅怀,这里引申有祭祀的意思。远,祖先。【译文】

曾子说:“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父母去世,缅怀、祭祀久远的先人,老百姓的品德便会日趋忠厚。”【原典】①②③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⑤⑥⑦?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⑧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载此人,《论语》中共出现三次,一次问于孔鲤,两次问于子贡,

因此可能是子贡的学生。孔门弟子,有些就是孔子学生的再传弟子。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善言谈应答,在孔子学生中占重要位置。孔子死后,以子贡威望最高,后在卫国经商,家有千金,资财富庶。

③夫子:我国古代一种敬称,凡做过大夫的人都可用这一称谓。孔子担任过鲁国司寇,故其弟子称其为“夫子”。《论语》中“夫子”即是学生对孔子的称呼,并在沿袭中逐步指代老师。

④邦:国。这里指当时的各诸侯国家。

⑤与:给与,这里指告诉。

⑥抑:连词,表选择,这里可译作“还是”。

⑦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严肃、俭朴、谦逊。这是学生盛赞孔子的言行方式。

⑧其诸:语气词,表示不太肯定,这里是“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

子禽向子贡请教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能预闻一国政事。这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言行温和、善良、严肃、俭朴、谦逊,所以才求得预闻。但老师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同吧?”【原典】①②③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注释】

①其:人称代词,他的,指儿子。

②行:行为举止。

③三年:古汉语中“三”多为概数,这里“三年”指一个笼统的比较长的时间。

④道:在我国古代“道”的含义很多,且有褒贬之分,这里表示善的、好的规则。【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就要考察他的行为(我国古代,父亲在世时儿子没有独立决断、行动的权力);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言行中合理的部分,不加改变,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原典】①②③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⑤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①礼:春秋时期,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因此,孔子所说的“礼”,既指“周礼”,礼节、礼仪,也指人们遵守的道德规范。

②和:《论语疏证》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即合适、恰当、恰到好处。

③先王之道:指先贤帝王治世之道。

④斯:指示代词,这、此。这里指“礼”,“和”。

⑤节:节制,控制。【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处理恰到好处最为可贵。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贵的就在于此。他们不论大事小事都处理得很恰当。但是,遇有行不通的时候,还要以恰当求恰当,不受礼的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原典】①②③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⑤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注释】

①近:接近、符合。

②义:言行、思想符合“礼”的标准。这是儒家思想非常重

要的伦理范畴。

③复:朱熹注曰:“复,践言也。”也就是实践的意思。

④远:用作动词,表使动,即“使……远离”。

⑤因:依靠、凭借。

⑥宗:主、可靠。【译文】

有子说:“所遵守的约信符合义,这样话(约信)才能实行。态度恭顺要符合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深厚的人,这样的人就值得尊敬了。”【原典】①②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③④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①君子:《论语》中“君子”有两义,一是品德高尚之人,一是有地位之人,这里当为第一义。

②就:靠近、接近。

③有道:有道德的人。

④正:动词,匡正,判其得失。【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情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主动接近有道德的人以判断自己的得失,这样就是好学了。”【原典】①②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③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④⑤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⑥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

①谄(chǎn):谄媚,巴结。

②何如:怎么样。《论语》中多为此意。

③贫而乐:郑玄注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因此译为“贫而乐于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解,一是切磋琢磨分别指对不同材料的加工方法,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切了还要磋,琢了还要磨,要精益求精。

⑤赐:子贡的名。《论语》中孔子称呼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代词。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巴结,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裕而又好礼。”子贡说:“《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讲的意思,能够举一反三,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原典】①②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①患:忧虑、担心。

②人:别人。《论语》中“人”多暗指有地位、有教养的人,与“民”相对。

③不己知: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当为“不知己”。【译文】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

第二篇题目是“为政”,与第一篇题目连起来刚好是“学而为政”,但这并非刻意安排。《为政》篇共24章,其中讲为政的4章,讲孝的4章,其他涉及学习、修养等很多方面内容,章4最为人们所熟知,既是孔子对人生的理解,也可视为孔子个人经历的浓缩。以德为政,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代表思想。孔子认为,以法治国,虽可治,但会导致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虽治但属舍本逐末。只要人们都能从我做起,自觉提高德行,国家自然可治理好。朱熹对孔子的“为政”思想有这样的解读:“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管理是治理的工具,刑法是工具的辅助,只有推行“德”和“礼”,才能实现根本上的治理。【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此句为倒装,省去主语,谓语前置,当是“以德为政”,统治者以道德进行统治,即“以德治国”。

②北辰:《尔雅•释天》有“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即指北极星。

③所:(应处的)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译文】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处理国家政务,君主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应在的位置,群星(群臣百姓)就会自然环绕在其周围。”【原典】①②③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共305篇,这里取整数三百,指代《诗经》。

②蔽:概括。

③思无邪:《诗经•鲁颂•篇》有“思无邪,思马斯徂”。这里“思”可解释为思想。无邪,纯正。《论语》中解《诗经》都是以“思无邪”为根本标准的。【译文】

孔子说:“《诗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⑤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释】

①道:有两解,一是引导,一是治理。因为这里与“齐”(约束)并用,因此取前者更合适。

②齐:整齐,约束,可理解为统一人们的思想。

③免:避免、躲避。

④耻:羞耻心。

⑤格:有两解,一是至,一是正。二者意思较为接近,可统一解释为守规矩,走正路。【译文】

孔子说:“用政策法令引导百姓,用刑法统一人们的行为思想,人们为了免受惩罚而服从,但失去了廉耻心;以道德教化引导人们,以礼制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百姓不仅有了羞耻心,而且走正路、守规矩。”【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⑤⑥⑦⑧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

①吾:人称代词,我。说明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

②有:同“又”。十有五,也就是十五。

③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做事情)有把握。

④不惑:《论语•子罕》有“知而不惑”,指掌握了知识,不为外界所迷惑。

⑤天命:指个人力量无法掌控或支配的事情。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他将自己走到哪里、为谁做事等等都归于天命,既是一种不可控制的感慨,也蕴含着一种豁达。

⑥耳顺:比较难理解的一个词,学界一直有多种解释。多数认为是指能正确对待于自己不利的言论。这里从众解。

⑦从心所欲:从,遵从。也有解释为“纵”的,但意思较为接近。

⑧不逾矩:逾,越过;矩,规矩,也就是孔子强调的“礼”。【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可以自立,言行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足够的知识,能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能正确认识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六十岁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言论,包括对自己不利的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又不超越规矩(礼)。”【原典】①②③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

①孟懿子:孟是氏,懿是谥,子是尊称。此人姓仲孙,名何忌,后面的“孟孙”就是他。鲁国大夫,大贵族,鲁三桓中的一

支。此人是遵父亲遗命向孔子学礼的,因此问孝。

②无违:不要违背(“礼”)。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门弟子,喜耕种。

④御:驾马车。

⑤何谓也:疑问句,疑问代词提前,当为“谓何也”,说了什么,可理解为“什么意思”。【译文】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要按礼侍奉;父母去世了,要按礼埋葬,按礼祭祀。”【原典】①②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释】

①孟武伯:孟是氏,武是谥,伯是行辈字,说明他在家排行老大。此人名彘,是孟懿子的儿子。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古汉语中的强调句式,“唯其”是强调的标志。其,代词,他们(父母)的。疾,病。【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说:“要特别担心父母的疾病。”【原典】①②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①子游:孔门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

②养(yàng):赡养父母。古时“养”用于“养父母”时,读第四声。

③至于:即使,就是。【译文】

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现今所说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可是即使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不尊敬恭顺父母,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该如何区别呢?”【原典】①②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④⑤⑥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①色难:色,脸色,表情。难,不容易。

②弟子服其劳:弟子,年幼者,这里指子女。服,从事,担负。服其劳,即服侍他(父母)。

③食(sì):食品。古时做名词,表示食品,读第四声。

④先生:长者,长辈,这里指父母。

⑤馔(zhuàn):饮食,吃喝。

⑥曾(zēng):副词,竟。【译文】

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说:“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和颜悦色的表情。有事情,子女要替父母负担;有了酒和食品,让父母吃,竟然认为这样就是孝了吗?”【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⑤以发,回也不愚。”【注释】

①回:孔门弟子,姓颜,名回,字渊,鲁国人,非常服从和尊敬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②不违:不违背,即不提反对意见。

③如:像。

④退而省其私:回去自己思考研究。

⑤发:启发,发展。【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讨论学问,他从不提反对意见或疑问,像个蠢笨的人。等他退下之后,自己思考研究,也能对我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和发展,其实颜回并不蠢笨啊。”【原典】①②③④⑤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注释】

①所以:所报的动机。

②所由:所用的方法。

③所安:所持的心态。

④焉:疑问代词,如何,怎样,含反问语气。

⑤廋(sōu):隐藏、藏匿。【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言行所报的动机,要观察他所用的方法,要考察他所持的心态。如此,一个人如何能隐藏得了自己呢?如何能隐藏得了自己呢?”【原典】①②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温,温习,复习。故,以前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知识。

②矣:语气助词,了,肯定语气。【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时,能产生新理解、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原典】①

子曰:“君子不器。”【注释】

①器:器具。【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原典】①②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注释】

①行:践行,做。

②从:跟从,这里指说出来。【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先践行你要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就是君子了。”【原典】①②③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释】

①周:以道义团结周围的人。

②比(bì):因一时利害关系相互勾结。

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庶人。【译文】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非团结。”【原典】①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

①罔:迷惑而无所得。

②殆:疲惫而无所得。【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注意思考,就会罔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感到疲惫却仍没有收获。”【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释】

①攻:攻击。

②异端:相异的言论主张,这里指孔子认为不正确的言论。

③斯:代词,这。古汉语中常将其用作发语词。

④也已:语气词,表肯定。【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这样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原典】①②③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释】

①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卞(今山东平邑县)人。长期追随孔子,为人直率鲁莽。

②女:同“汝”,你。

③知(zhì):同“智”,智慧。【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话,你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原典】①②③④⑤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⑥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

①子张:孔门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性格外向豪爽,与官场不合。子张非孔门十哲,但非常为孔子赏识,被称作孔子“四友”之一。

②干禄:干,求。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即求取官职。

③阙:缺。可译为放置在一边。

④疑:怀疑。

⑤寡尤:寡,少。尤,过错。

⑥殆:同“疑”,怀疑。【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谋取官职。孔子说:“多听但把有怀疑的地方放在一旁,谨慎地说其余有把握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减少错误;多看但把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谨慎地做其余有握的事,那么就能少做后悔的事。说话少错误,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得到了。”【原典】①②③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

①哀公:姓姬,名蒋,哀是谥,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②对曰:回答说。《论语》中对国君或上位尊者的问话,回答

都用“对曰”,表示对问话者的尊敬。

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举用。直,正直。错,同“措”,放置(旁边),即不用。枉,不正直。【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百姓才会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拔任用正直无私的人,把不正直的人置于一旁弃用,老百姓就会服从;选拔任用邪恶不正直的人,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不用,老百姓就不会服从。”【原典】①②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④⑤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注释】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子为尊称。此人鲁哀公时为正卿,是政治上很有权势的人。

②以:连词,同“而”。

③劝:勉励。这里指自我勉励且努力。

④临之以庄:临,对待。庄:庄重,严肃认真。

⑤孝慈:(当政者)孝顺父母长辈,慈爱孩童晚辈。

⑥不能:指不能之人,即能力差的人。【译文】

季康子请教孔子:“要得到百姓尊敬、尽忠并且自己努力干活,该怎么做呢?”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孝顺父母、慈爱晚辈,百姓就会为你尽忠;你选用善良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自己努力。”【原典】①②③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④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

①或:不定代词。即有人。

②奚:疑问代词,即为什么。

③《书》:指《尚书》。孔子所引出自《尚书•君陈》,属古文尚书。

④施于有政:施,延及,这里可理解为影响。有,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思,可不译。【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以孝悌的道理影响政事。’我不就是在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原典】①②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注释】

①人而无信:“而”在这里不是“如果”的意思。古汉语中“而”在类名词后,以“一”泛指,即“作为一个人”。信:《论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信任,一是信用,这里取后者。

②大车无(ní):古代大车指牛拉的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用来套住牲口。

③小车无(yuè):古代小车指马拉的车。也是指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无法套住牛和马,失去动力车无法前行),依靠什么行走呢?”【原典】①②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④⑤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

①世:我国古代以30年为一世。这里指朝代。

②因: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指改进和变动。

④或:连词,如果。

⑤虽:连词,即使。【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个朝代的礼仪制度现在可以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沿用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调整变动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沿用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调整变动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将来有沿用周朝礼仪制度的,那么即使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原典】①②③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

①鬼:常见有两解:一是指鬼神,一是指故去的祖先。这里取前者。

②谄(chǎn):谄媚、阿谀。

③义:儒家思想中一个道德范畴,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在孔子看来就是符合“仁”“礼”要求的行为。【译文】

孔子说:“不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就是谄媚。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就是怯懦。”

八佾第三

《论语》第三篇题目为“八佾”,共26章,内容主要涉及礼制问题。从孔子与君王、大臣、地方官以及弟子们讨论的内容看,当时礼乐制度已遭到严重破坏,位于崩塌边缘,孔子极力维护“礼”在制度上、形式上的种种规定,对处上位者(天子、王公)、下位者(臣子、百姓)都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既有孔子直言讽谏,也有委婉比喻劝诫,像“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主张,“绘事后素”富有哲理的深刻命题,“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样的比喻,都出现在本篇。此外,因为本篇涉及礼乐,因此注释礼书和研究《诗经》经常会引用本篇内容。【原典】①②③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

①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季孙意如,为鲁国正卿。

②八佾(yì):佾:古时舞蹈的行列。一佾八人,八佾六十四人。据《周礼》,为周天子表演的舞蹈才可以是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二佾。季氏是正卿,当用四佾。

③是可忍:是,这。忍,忍心。

④孰:什么。【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原典】①②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④取于三家之堂?”【注释】

①三家: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大贵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因此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此篇。彻,即祭祀结束撤祭。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中的两句。相(xiàng),协助

祭祀。维,语气助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庄严肃穆的样子。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结束祭祖撤去祭品时,也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庄严肃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原典】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

①仁:仁心。【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心,又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又怎么能运用乐呢?”【原典】①②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③④丧,与其易也,宁戚。”【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可能是孔子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季氏掌礼的

专家。

②大哉问:大,意义重大。哉,感叹词,呀。

③易:治理。这里指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④戚:心中悲哀。【译文】

林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对于丧礼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多些内心的哀伤。”【原典】①②③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注释】

①夷狄: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偏远异族的贬称,暗含不开化,少教养,不懂诗书的意味。

②诸夏: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③亡:同“无”,没有。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译文】

孔子说:“偏远异族,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原典】①②③④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⑤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注释】

①旅:祭山。古时祭祀山川称作“旅”,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

②冉有:孔门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③女:同“汝”,你。

④救:挽救。这里是劝阻、谏止的意思。

⑤林放:与章四提到的是同一人。【译文】

季孙氏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竟然会接受这个不合礼数的祭祀吗?”【原典】①②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③也君子。”【注释】

①射:射箭。我国古代“六艺”之一,有修养的君子均需掌握这一技能。

②揖:行拱手礼,表示尊敬。

③其争也君子:这是君子的竞争。指君子比箭术要符合射礼。【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也就是比射箭了。比赛时,先相互行拱手礼,表示尊敬,然后才上场。比赛完,再相互行拱手礼才退下来,登堂喝酒。这才是君子的竞争,符合礼数。”【原典】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②③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倩,笑得好看。兮,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

③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笑得真美丽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再作画。”子夏又问:“礼是不是也属于后起的事情呢?”孔子说:“商,你真的很能给我启发,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原典】①②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③④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注释】

①杞:春秋时的国名,属夏禹后裔,今河南杞县一带。国家弱小,长期依靠别国力量延续。

②征:证明。

③宋:春秋时的国名,属商汤后裔,今河南商丘一带。国力较强,曾有一时段疆域较大,战国时为齐、魏、楚所灭。

④文献:与今之“文献”不同,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文,历史典籍。献,当世贤者。【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讲说,但它后世杞国的情况不能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讲说,但它后世宋国的情况不能证明我的话。这是文字资料匮乏,现在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者不够多的缘故。如果那些足够的话,我说的就可以得到证明。”【原典】①②③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注释】

①禘(dì):非常隆重的祭祀典礼,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用于祭祀祖先。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想看它了。【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原典】①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②诸斯乎!”指其掌。【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就是关于禘祭的规定。

②示诸斯:诸,之于。“斯”,这里,指后面的“掌”。【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这种规定,那么治理天下事,就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手掌)一样(容易)吧!”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原典】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注释】

①与:参与,参加。【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时,就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亲身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原典】①②③④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⑤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官任大夫。

②媚:谄媚、奉承。

③奥:屋内位西南角,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④灶:弄饭的设备,古时候认为灶旁有管烹饪做饭的神。

⑤天:有两意,一是以天喻君,一是以天喻理。这里可不译。

⑥祷:祈祷,祷告。【译文】

王孙贾问:“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原典】①②③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释】

①监(jiàn):同“鉴”,借鉴。

②二代:指夏代和周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的样子。古汉语中叠字使用,一般是形容样貌,译作“……的样子”。这里是丰富、浓郁的样子。【译文】

孔子说:“周朝礼制借鉴于夏、商两个朝代,是多么丰富多彩的样子。我更遵从周朝的礼制。”【原典】①②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

①太庙: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即太庙,也就是国君的祖庙。这里实指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国君祭祀

周公。

②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今山东曲阜附近。【译文】

孔子到鲁国太庙,每件事都发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呀!”【原典】①②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注释】

①皮: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

②为(wèi):因为。科:等级。【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穿透靶子,因为人的力气大小不在同一等级。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原典】①②③④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去(qǔ):及物动词,去掉。

②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告朔,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古时候,天子每年秋冬之际,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月初一。

③饩(xì)羊:祭祀用的活羊。

④爱:爱惜的意思。【译文】

子贡想去掉每月初一日祭祀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原典】①②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注释】

①尽:全部,完全。

②谄:谄媚。【译文】

孔子说:“我完全按照周礼礼制的规定去服务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在谄媚呢。”【原典】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

①定公:鲁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在位期间孔子正任鲁国司空、司寇。【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该怎样差使臣下,臣子应该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制规定差使臣子,臣子应该忠心侍奉君主。”【原典】①②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注释】

①《关雎》:关雎(jū),是《诗经》开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和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②淫:过分失当。【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失当,忧愁而不过分哀伤。”【原典】①②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③④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注释】

①社:土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孔门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孔门十哲之一,长于言语。

③曰:说,这里表示“意思是”。

④战栗:恐惧,颤抖。【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牌位应该用什么木头。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原典】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②③④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⑤⑥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释】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法家先驱。

②三归:有多种解释,这里选最直白的意思,即三处存放钱币的府库。

③摄:兼任。

④然则: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⑤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墙,阻隔视线,当与今天的照壁类似。

⑥反坫(diàn):献酒过后,放置空杯子的土台。古时候应该只有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使用。【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狭小啦!”有人说:“管仲不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用于藏金的府库,他家里的用人也是一人一职从不兼任,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照壁,管仲大门口也设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设反坫,放空酒杯,管仲也这样做。如果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原典】①②③④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⑤⑥⑦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注释】

①语(yù):作动词,告诉。

②大(tài)师:乐官之长。

③翕(xī):合、聚、协调。

④从(zòng):放纵、展开。

⑤纯:美好、和谐。

⑥皦(jiǎo):音节分明。

⑦绎:连续不断。【译文】

孔子给鲁国大师讲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可以知道: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原典】①②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③④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⑤以夫子为木铎。”【注释】

①仪封人:仪,地名。封人,官名。

②请见:请求接见。

③从者见之:指孔子的学生引去见孔子。

④丧:失去,这里指丢掉官职。

⑤木铎:木舌铜铃。古时候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民众。【译文】

仪的地方官请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随行学生引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几位何必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无道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做全体人民的老师的。”【原典】①②③④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注释】

①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

②美:指乐曲的声音。

③善:指乐曲的思想内容。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译文】

孔子讲“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致了,内容也很好。”讲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原典】①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释】

①宽:宽大,宽宏大量。【译文】

孔子说:“居于高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能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也不够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里仁第四

《里仁》篇共26章,几乎都是孔子的言论,且篇幅普遍较短,类似道德格言,便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本篇内容还是围绕“仁德”“礼制”展开,具体涉及的议题很广,其中比较集中的有讨论“孝”的问题和“仁”的问题,也有讲言、行之间的关系,辨析君子与小人、义与利关系的内容。此篇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原则和实践方法,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父母在,不远游”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命题。【原典】①②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这里作动词,居住。居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是好的。

②处:居住。

③知(zhì):同“智”,智慧。【译文】

孔子说:“和有仁德的人为邻居住,是好的。选择在没有仁德之人的地方居住,怎么能说你明智呢?”【原典】①②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

②安仁:安于仁道。

③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道。【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处于贫困,也不能长期处于安乐。仁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是知道仁道对自己有利才行仁道。”【原典】①②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释】

①好(hào):作动词,喜爱。

②恶(wù):作动词,憎恶、讨厌。【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原典】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注释】

①恶:有两解,一是读(è),做形容词,不好的,坏的;一是读(wù),作动词,憎恶,讨厌。这里取前者。【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道,总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原典】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①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②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

①恶(wū)乎:如何,怎么。

②造次:仓促。

③颠沛: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这些,就无法享用。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就无法真正摆脱。君子离开仁德,又如何能叫君子呢?君子就连一顿饭时间背离仁德的都没有,就是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依然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动乱困顿的情况下,也一定按仁德去办事。”【原典】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②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

①尚:作动词,超过。

②盖:作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的人,自己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之人影响到自己。有谁能在某一天把自己的力量都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人呢。这种人大概还有,但我没见过。”【原典】①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注释】

①党:这里指同类人。【译文】

孔子说:“人犯错误,总是与他所在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仁不仁了。”【原典】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注释】

①闻:听到,这里指获得,懂得。【译文】

孔子说:“早晨懂得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原典】①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释】

①士:我国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士”即学文习武的人,地位要高于庶民。【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践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不好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注释】

①适(dí):亲近、厚待。

②莫:疏远、冷淡。

③义:宜也。适宜、妥当。意思是,适宜的言行就是义。

④比:有两解,一是亲近、靠近;一是听从、服从。这里取后者。【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一定的厚薄亲疏,完全按照义去做。”【原典】①②③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注释】

①怀:有两解,一是思念,一是安于。这里取前者。

②土:乡土。

③刑:法制、刑法。

④惠:实惠,利益。【译文】

孔子说:“君子总是念及道德,小人则总怀念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原典】①②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注释】

①放(fǎng):同“仿”,模仿,效法,这里指追求。

②怨:被别人怨恨。【译文】

孔子说:“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引起更多人的怨恨。”【原典】①②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③?”【注释】

①为:治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