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修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4:48:24

点击下载

作者:朱先春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修炼

幸福修炼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幸福修炼作者:朱先春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8-11-01ISBN:9787515824239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打造幸福企业,需要幸福修炼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从粗放型向质量型提升;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许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诸多成长难题。作为外部社会的缩影,许多企业从老板到员工,普遍心浮气躁,不仅企业经营绩效提升困难,而且组织氛围不和谐,员工的心理感受明显较差。

在上述背景下,以关键绩效指标法 (KPI)为主要特征的 “压力绩效”管理方式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以扎根人本需求为主要特征的 “动力绩效”开发方式正在成为许多企业的新追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压力绩效”虽然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但是却很难长期持续。不仅如此,站在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与 “动力绩效”的低投入高产出相比,  “压力绩效”的投入产出比已呈现出明显的不断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新一代员工对 “快乐工作”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原有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迫切需要转换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

因此,激发人本动力,开发动力绩效,打造幸福型企业,让员工能够自下而上地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正在成为广大企业的新选择。

问题是,由于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知,  “人本动力”比较抽象,到底如何开发人本动力?如何打造幸福型企业?特别是,如何通过 “幸福型企业”打造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仍然是长期困扰广大企业的一道难题。

本书作者朱先春先生长期从事 “动力绩效开发”和 “幸福型企业打造”方面的应用研究,并且在企业管理咨询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对于破解 “动力绩效开发”这一难题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为 “幸福型企业打造”开辟了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维度,从幸福思维、幸福行动和幸福环境三个方面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人本动力开发和幸福型企业打造的具体方法:

在个人幸福思维修炼方面,重点是如何做到 “期望适度”和“合理比较”?如何做到 “对己接纳”和 “对人宽容”?这实际上是人们在幸福思维方面需要掌握的两对平衡木;

在个人幸福行动修炼方面,重点是如何做到 “常怀感恩”?如何做到 “人际亲密”?如何做到 “拥有兴趣”?这是在提升幸福感方面最有效的三大行动;

幸福环境修炼主要是不同组织的责任,在这方面,重点是如何构建 “和谐环境”?如何搭建 “幸福平台”?通过和谐环境和幸福平台,为员工正向思维和主动行动提供大力支持;

在坚持以上修炼的同时,作者认为,无论是个人幸福修炼还是组织幸福修炼,“目标动力”开发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以,作者将 “目标动力”作为本书第一章。

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本书的背后实际上已形成了一套 “幸福型企业打造模型”,有效运用该模型,可为员工或企业提升个人 “幸福感”和组织 “幸福感”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虽然采用以上方法和路径,对于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组织而言,幸福修炼的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只要你愿意 “修炼”,并能够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一定都会有所收获!

特向广大企业和广大读者大力推荐!詹承坤和英集团董事长2018年11月于广州自序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几乎是每个人都希望追求的目标,几乎是每个组织都希望达到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很多人无法 “快乐工作”,更无法从 “工作”中获取 “幸福”。很多人认为,做企业只能是高负荷,工作只能是 “谋生”的手段。于是,不少企业沦为赚钱的机器,员工成为赚钱的工具,从普通员工到公司老板,很多人都觉得自己 “很不幸福”。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怎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工作?本书作者希望与你一起,找到打开幸福之门的 “金钥匙”。从 《幸福的密码》说起

1988年4月,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对121名自称非常幸福的人进行调查,得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他认为,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二十年后,他回访了这121人,结果却让他陷入了深思:

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尽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 “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 “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 “非常痛苦”。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 《幸福的密码》为题在 《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之后,都觉得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走出幸福的误区

在关于幸福的调查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说:“如果我拥有……我就会很幸福”,这话初听起来十分符合逻辑,但却是幸福的最大误区。这种情况确实能够带来幸福,但是,这样的幸福却是短暂的、难以持续的,甚至是不幸福的开始。

一些人将幸福等同于成功,认为只有成功了才会幸福。而在许多人的眼里,所谓成功就是拥有尽可能多的财富,拥有尽可能高的地位,获得尽可能大的荣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期盼这些成功能够通过走捷径获得,甚至最好是不劳而获。

如果仅仅追求以物质为基础的 “拥有”  (包括名誉、地位等),而没有 “心灵的淡定宁静”相伴,那么你很快就会迷失幸福的方向。即使你仍然拥有 “它们”,你的幸福感也会迅速下降。如果你失去“它们”(特别是突然失去 “它们”),你将会变得痛苦不堪。通向幸福的路径

既然如此,通向幸福的大门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通向幸福的彼岸?大量的权威研究和无数的实践案例已经证明,幸福并不是心灵鸡汤,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获取幸福确实有方法。获取幸福的关键要素是:你是否拥有幸福思维?是否采取了幸福行动?是否营造了幸福环境?是否拥有幸福目标?想对了,做好了,环境和谐,充满希望,幸福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幸福是一种思维,幸福是想出来的,想对了你自然就会幸福。

同样一件事,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结局往往大不相同。

有位同学问老师,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应该怎样区别?老师拿出一瓶酒,咕噜咕噜喝了半瓶。然后对学生说,乐观主义者会兴高采烈地说 “真幸运,居然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会垂头丧气地说 “真倒霉,就剩半瓶了”。

其实,事情本身是客观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去认识它,在于思维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所以,幸福和你怎么想大有关系。

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思维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消极思维、怨天尤人者,通常会远离幸福的怀抱。

影响人们思维的因素很多,其中能否把握好 “期望适度”和“合理比较”、“对己接纳”和 “对人宽容”这两对 “平衡木”,成为制约人们幸福的最重要思维。期望过高或过低,相互比较的参照系不合理,不能接纳自己或者不能宽容别人,所有这些思维都会直接让自己感到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行动出来的,做好了你就会幸福。

能够带来幸福的行动很多,其中 “主动感恩”、“培养兴趣”和“亲密交往”是最容易带来幸福感的行动。  “主动感恩”乃幸福之源,“培养兴趣”可以激发活力,“人际亲密”乃幸福之基。

对于获取和提升幸福而言,行动与思维具有同等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行动甚至比思维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如果你只想不做,有些独特的体验你将永远无法获取。

从上述意义上讲,幸福是行动出来的。只要你坚持行动,就一定能够有效提升你的主观幸福感。

提升幸福的行动多种多样,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效果也大不相同。但是,经过专家研究和反复实验,有些行动对于所有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功效。比如,感恩的行动、培养兴趣、构建亲密人际关系等。

◎幸福是一种感知,幸福是环境赋予的,环境好你就容易幸福。

一个人幸福与否,除了在幸福基因方面天生就存在的差异之外,主要取决于每个人在后天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力。与此同时,不同环境对每个人幸福感提升所起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专家研究表明,一个组织当中,如果有负面情绪 (如经常抱怨)的人超过三分之一,人们就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之中,要想幸福起来当然比较费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幸福也是环境赋予的。

专家研究发现,和谐的组织氛围,不仅有助于人们保持积极思维或采取幸福行动,从而提升个人幸福感,而且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

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组织环境之中,将会对其思维和行动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组织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思维更积极,行为更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而消极的组织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思维更消极,行为更被动,自然难以获得更多幸福。

当然一个人是否幸福虽然和环境 (组织氛围)有关,但环境只能是外在的促进条件,更重要的还是源于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目标有希望你就会幸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奋斗的过程中,人们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目标产生希望,让人对未来产生无限向往。希望激发活力,让人不断获得成就感。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拥有目标,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它,实现目标的过程都会为自己带来快乐。与此同时,如果你能够有效地进行目标管理,有效地实现目标 (特别是挑战性目标),你将能够得到更大的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追求幸福的确有科学的方法,只要你愿意沿着幸福的道路前进,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每个组织也可以更和谐、更高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提出了著名的 “幸福饼图”,她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幸福其中有50%来自遗传基因,10%来自外部环境,而剩下的40%则来自人们有目的的行为 (见下图)。

这项研究表明,由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一个人可能天生就会比另一个人更容易幸福,也有可能一个人天生就会比另一个人更容易不幸。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幸福水平 “先天有差异”。

但是,这项研究同时表明,人们的幸福水平通过后天努力又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每个人至少有40%~50%的提升空间。这种改变,一方面来自人们对外部环境的积极认知和人们主动的行为改变,另一方面也来自不同环境的 “赋予”。

基于以上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发现,只要你愿意积极改变思维,只要你愿意采取主动的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获取工作幸福完全具有可操作性。

你的幸福,既关乎你自己,也关系到你的家人和朋友,同时直接影响你所在的组织和社会。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行动,营造出一个个幸福的个体,将是对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所在组织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是为序。朱先春2018年11月于广州第一章目标动力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拥有目标,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它,实现目标的过程都会为自己带来快乐。与此同时,目标 (特别是挑战性目标)实现后的结果更会激发出人的心理潜能,让人产生新的、更高的追求。

目标追寻的过程之所以能够为人们带来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其中的奥秘就是人们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充满希望。一个人只要拥有希望,就能够通过希望燃烧出激情,让你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因此,不断地追求和实现目标,是一个人追求幸福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行动,是一个人获得个人幸福、实现幸福工作的有效路径之一。目标,照亮前方的灯塔

目标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目标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是一个人心中的明灯,时刻照亮着人们通往前方的道路。

一个人今天的状态不是由今天所决定的,它是我们过去目标选择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向 “目标”行进的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这时,有人说: “快到了,快到了。”于是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因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的行动目标明确,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那么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目标影响人生的跟踪调查

你拥有什么样的目标,往往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相似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表1-1所示。表1-1 目标跟踪调查结果

2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结果如下:

3%有清晰并且长期目标的人,大多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商界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清晰但比较短暂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目标模糊的人,基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阶层,他们有安稳的生活和工作,但并无出色成绩,亦无大的价值追求。

剩下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总是满腹牢骚,抱怨别人,抱怨社会。希望,点亮心中的明灯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标和希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目标的人很难充满希望,而缺少希望的人自然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 “目标”。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

在古希腊神话中,  “希望”是潘多拉魔盒中剩下的最后一样东西。传说潘多拉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魔盒,里面的各种灾祸虫害像股黑烟似地飞了出来,潘多拉十分恐惧,慌乱之中迅速盖上魔盒,结果里面还剩下最后一样东西没有跑出来,那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

在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 “希望哲学”中,认为 “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而且是人的本体现象,即人与希望是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希望根植于人性之中,是人的本质结构。这一观点说明,希望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如同我们的眼睛、耳朵、血脉、骨骼一样,人离不开希望,有希望的人才具有生命力。

人类如果没有了希望,一切都将暗淡无光。一个拥有希望的人,必然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希望的力量,无论是在动物还是在人类的心理实验中,都得到了有效证明。有趣的白鼠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动物实验:

将两只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会拼命地挣扎求生,

一般维持的时间是8分钟左右。然后,他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块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跳板,这两只白鼠得以存活。若干天后,再将这两只大难不死的白鼠放入同样的器皿,结果真的令人吃惊:两只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

这位心理学家说,前面的两只白鼠,因为没有逃生的经验,只能凭自己的体力来挣扎求生,后面两只白鼠因为有过逃生经验而多了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内心的希望。独身横渡大西洋的林德曼

与白鼠实验相比,德国精神病学专家林德曼独身横渡大西洋的心理实验更加让人惊心动魄。

1920年7月,德国精神病学专家林德曼向世人宣布:他将独身驾船横渡大西洋这一死亡之海。理由是,他想通过自己做个实验,证明生的希望对人的心理和肌肉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此之前,有一百多名德国青年先后冒险驾船横渡大西洋,但均未生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独身驾船横渡大西洋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

这天,林德曼驾着一艘弱不禁风的小船横渡大西洋,没有做任何记录,他感兴趣的是应对极限条件下的精神紧张方式。他靠自我催眠和自己发明的一种心理卫生系统来克服恐慌和想要自杀的绝望。他独舟出航十几天后,船舱进水,巨浪打断了桅杆。林德曼筋疲力尽,浑身像被撕成碎片一样疼痛,加上长时间睡眠不足,开始产生幻觉,肢体渐渐失去知觉,在意识中常常出现生不如死的念头。但他马上对自己说:“懦夫,你想死在大海里吗?不,我一定要战胜死亡之海!”在整个航行的日日夜夜里,他不断地对自己说:“我有希望,我一定能到达大西洋彼岸!”这种希望始终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一定有希望成功,这个希望之神已与我融为一体,甚至渗透了我浑身的每一个细胞。”拥有 “希望”的三大要素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认为,“希望”是指人们在成功动因与路径选择交叉产生的体验中所形成的积极动机状态。

在这一概念中,“希望”至少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目标、动因和路径。

首先,“希望”是与 “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

与此同时,“希望”又是与 “动因”联系在一起的,即拥有希望的人,既要对目标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又要具有达成目标的能量水平并拥有明确的动机,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希望”不仅只是对未来的期待,还要与 “路径”联系在一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能够选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并且在坚定目标的引领下,当受到阻力或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调整策略,找到替代路径,采取新的方法。这种强烈的认知意念,能够激活人的能量和创造力,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更高的希望。

所以,没有目标,不叫 “希望”;只有目标但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因,不叫 “希望”;虽然有实现目标的动因,但是没有实现目标的路径,或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够寻找到新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叫 “希望”。

例如,一个员工确立了二年内职位晋升的目标,但是,如果他没有强大的动因驱使,就不会采取行动,因此,他并不具有 “希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讲,就算他有很大的动因驱使,但这也只是“希望”的开始,他必须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而且,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还能够及时进行调整,找到替代路径和新的方法,这样他才算真正具有了 “希望”的心理状态。

下面这则小故事,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希望的内涵。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她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很累,又被冻得手脚发麻。她觉得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了船。此时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已经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是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其实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心中没有了希望。

美国电影 《迷雾》中,有一幕非常震撼:男主人公和家人的车子在森林中被怪兽围困,绝望之中,他开枪将家人一个一个打死,轮到他自己时,枪里没有子弹了,他沉重而茫然地走下车,向雾里传来的怪兽声音走去,准备以更加悲壮的方式,送给怪兽吃掉。走到跟前时却发现那不是怪兽的声音,而是军方的救援坦克开了进来。他顿时悔恨莫及,痛苦不已,因为他过早地放弃了希望。

弗雷德·路桑斯教授在 《心理资本》一书中认为,具有高希望水平的人具有如下特征:

①有明确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路径;

②下定决心实现目标并采取行动;

③具有强大的动因,相信自己可以掌控未来;

④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努力寻找到新的路径和方法。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拥有高希望水平的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能够积极创造绩效,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追寻目标:让人生充满希望

在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希望与愿望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追寻目标的过程,虽然也会有愿望相伴,但更需要希望来支撑。

愿望是主观性的,是一种主观意想,往往缺乏客观依据。而希望则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不仅目标本身具有客观性,而且实现目标的动因和路径也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许下一个愿望,但是却不能随随便便地产生一个希望。否则,这种希望也就成了一个随心想起来的愿望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愿望的人很多,这也想要,那也想得到,但就是不努力,不积极行动,或者即使想努力却缺乏有效路径和方法。结果,希望变成了愿望,变成了泡影。

著名诗人但丁说过,我们人类的悲哀,是生活在愿望中而没有希望。因此,一个人追寻目标的过程一定要充满希望,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幸福感。

以下部分具体介绍可以帮助你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充满希望的方法。目标设置:清晰明确,充满挑战

目标对于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目标的设定上至少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目标要清晰明确,切忌模糊不清

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前总裁刘易斯·沃克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

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

记者请沃克做进一步的解释。

沃克说:“在几分钟前,我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出在 ‘有一天’的表述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接着,沃克说:“如果真的希望五年后在山上买一栋小屋,你必须先找出是哪座山,计算出小屋的价值,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算出五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还要详细计算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挣多少钱,而且必须做到。于是你就会真的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梦想是愉快的,目标是清晰的,实现梦想,达成目标的行动才是扎实而有效的。”

我们通常讲,目标不明,劳而无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目标伟大。没有目标的人,永远都只能给有目标的人打工。

◎目标既要有可行性,又要有挑战性

目标的设置应该是具体的、可行的,但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兴奋和探索精神,挖掘出思维的 “保留潜能”,去勇敢地面对一些令人畏惧,但又有可能实现的挑战。

挑战有可能实现的目标,能够激发动机水平、提升努力和坚持程度,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意愿和能力。

在努力实现挑战性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就拥有了足够多的试验机会,不经风雨不见彩虹,远见决定高度,新的更高的希望就会召唤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目标要能够分解

目标当然要遵循聚集原则,越明确越集中越有效率。但聚集不等于不能校正和分解。相反在总体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与时俱进,而且要进行分解,分步推进,这样才有目标的活力和牵引力。

通过将充满希望的目标进行分解,有时间上的远期、中期和近期阶段性目标;有体量上的从大到小渐进式目标。这些目标分解后,努力方向更集中了,达成时间缩短了,困难程度降低了,成就感价值感增强了,动力和效果也就加大了。动因水平: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个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一方面取决于目标本身的设置是否合理,取决于你是否拥有与目标相匹配的能力和资源;另一方面,更取决于你是否能够聚集足够的能量水平,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决心,并在行动上全力以赴。

所以,有时候果断地 “截断资源”,将自己置于困境,反而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孕育出较高的希望水平。

下面这两个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猎鹰的故事

有一个国王收到了来自阿拉伯的礼物——两只威武的猎鹰。国王非常喜欢,就把它们交给自己的首席驯鹰师进行训练。

几个月过去了,驯鹰师报告说,其中一只猎鹰已能傲然飞翔,另一只却没有半点动静,从来到王宫的那天起就待在树枝上纹丝不动。国王召集了各方的兽医和术士,令他们设法让这只猎鹰飞起来,但所有人都是无功而返。无计可施的国王突然想到 “也许我需要一个熟悉野外环境,对自然了解更多的人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国王叫人去找了一个农夫进宫。

第二天早晨国王出来一看,那只不可救药的猎鹰正盘旋在御花园的上空。他兴奋地对大臣说:“把那个创造奇迹的实干家给我带来!”

国王问:“你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让这只猎鹰飞起来的?”

农夫谦恭地回答:“陛下,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砍断那些树枝。”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都有一双翅膀,能够带我们自由翱翔。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固守在现有的环境和领域里,为了安全和舒适,抓着熟悉的东西不放,从而失去了探寻精彩世界的能力。

斩断束缚我们的 “枝条”,我们就能朝着新的希望展翅高飞!奶牛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经验丰富而睿智的老师为了向他的一个学生传授获得成功并且快乐生活的课程,他决定带着这名学生长途跋涉,去一个最贫穷的山村看一看。最后他们到达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村子,在这里看到了一间最为矮小、最为破旧的房子。

这个随时都可能坍塌的小窝棚,坐落在整个村落的最边缘。毫无疑问,它的主人肯定是村里最贫困的人了。当师生二人走进屋里,立即被眼前狭小的空间震呆了——不足14平方米的地方,竟然住了一个8口之家。在如此拥挤的条件下,父亲、母亲、4个孩子,还有祖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彼此多腾出哪怕是一点点的空间。

当他们走出这间房子的时候,发现这个家庭拥有一头奶牛。这头奶牛可能是使这一家人不至陷入断粮绝路的唯一理由。

这位年轻学生并不清楚导致这个家庭如此贫困的原因。

老师朝那头奶牛走去,从随身携带的刀鞘中拔出一把匕首。此时学生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一幕:老师迅速将手里的匕首刺入那头母牛的喉咙。这致命的一击,令那只可怜的牲口瘫倒在地。

一年以后的某天,他的老师突然提议再次回到那个小村子,去看看那户人家过得怎样。即使事情已经过了这么久,学生还是不明白老师当时行为的用意何在。

两个人再次到达那个村庄,却找不到以前那座矮小破旧的小窝棚了,代替它的是一座崭新而且漂亮的新房子。他们停下来仔细观察,才确信这正是他们要找的地方。

学生轻轻叩响了大门。一会儿工夫,一个看上去精神很爽朗的男子打开了门。站在他们面前的正是一年前小窝棚里的主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男主人见学生如此诧异,顿了顿说道:去年悲剧发生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除非我们做点别的什么,否则处境只会越来越糟。于是就在房子后面开辟了一块空地,撒下一些种子,种起了蔬菜。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这块地里收获的蔬菜,竟然比我们自己需要吃的还要多。我们就把剩余的部分卖给邻居们,有了钱购买更多的种子,不久以后,我们不仅有了足够的食物,还可以把多余的菜拿到镇里的市场上去卖,赚了更多的钱。

学生被男主人讲的故事所震惊。他终于明白了他的老师想要传授的课程:那头奶牛的死,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家人生活的终结,恰恰相反,是他们获得转机进行新生活的开始。

学生站在那里,陷入了沉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 “奶牛”在限制着我们的思维,捆绑着我们的手脚,由于背负着这些由自己的偏见、逃避和恐惧所构筑起来的沉重负担,越走越困难,直至跌入人生的谷底。不幸的是,我们还有很多自欺欺人的借口在为自己辩护,从而把我们与平庸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成功的敌人往往不是失败,而是平庸。

在现代欧美社会,父辈在教育子女方面通过 “截断资源”,培养和激发孩子奋斗精神的做法就很盛行,世界曾经的首富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彼得·巴菲特17岁进斯坦福大学学习,他的父亲沃伦·巴菲特就对他说:“你必须要用你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彼得从此开始埋头读书,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修完学校全部20门基础课程。

彼得18岁以后,父亲就停止了对他生活费的供给。他身无分文,只得卖了祖父曾转让给他的9万美元公司股份,搬去旧金山,租了一间小房子,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投身音乐创作。

父亲这时又告诫他:“一定要学会用自己挣的钱去做更大的梦。”彼得以作曲为生,为了扩大自己的事业,他准备组织自己曲目的巡回演出,但这需要一大笔钱,于是平生第一次向父亲开口借钱,父亲却回绝了他:“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凭自己的能力去贷款。”他只得四处筹款,终于由自己策划、编写、制作的音乐舞蹈剧 《魂》,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然后又出了数张专辑,为多部剧作配乐,终于获得了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 “艾美奖”。路径选择:车到山前必有路

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感到失望,这在当今不断变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找到能够维持和增强希望的备选途径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在 “奶牛”的故事中,当主人公的奶牛被杀了之后,他们的人生跌到了谷底,于是就选择了新的路径:在房子后面开辟了一块空地,撒下一些种子,种起了蔬菜。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新的路径不仅让他们拥有了足够的食物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把多余的菜拿到市场上去卖。于是,他们的人生 “希望”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彼得·巴菲特的故事里,当父亲停止供给他的生活费后,他卖了祖父留给他的公司股份成立工作室,投身音乐创作。当他为了扩大自己事业向父亲借钱被拒绝后,他贷款筹措资金组织巡回演出,这也是新的希望对他的呼唤。

关于目标与路径的关系,柳传志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在中国经营企业不仅要有目标,而且要善于变通路径。有的企业之所以倒下,是因为一旦确定路径之后,往往被路径所束缚,不愿意变通,不愿意妥协,不愿意改变,结果反而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柳传志经营联想的成功,除了有执着的目标追求,善于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及时变通路径,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作为国企 “出身”的联想集团,股权问题非常敏感,但要解决新老交替又无法回避。如果在条件不成熟时执意推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葬送联想。所以,柳传志策略性地选择了先走 “分红权”的路子,随着条件不断成熟,最终有效地解决了股权问题。

因此,是否具备路径的选择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 “希望”水平。“老干妈”的创业故事是一个关于路径选择的非常成功的案例。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的一条小街上开了一家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小餐厅。为了招揽生意,她特地制作了一种麻辣酱,作为凉粉的佐料,客人都很喜欢,生意随之红火起来。

后来,她发现客人来小餐厅吃完凉粉后,又买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只买麻辣酱不吃凉粉。

她觉得蹊跷,就到别的凉粉冷面馆看了看,发现有几家都是从她那里买去的麻辣酱。生意被别人抢走了,怎么办?她并没有为了去与别人竞争而不卖麻辣酱,而是自己从此放弃做凉粉生意,专卖麻辣酱。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于1996年7月正式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 “老干妈麻辣酱”。就这样,一个驰名全国的品牌诞生了。

迈克尔·乔丹是一个拥有强大 “路径力”的人。网上流传着关于他如何 “有办法”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生发出自己的 “希望”。

在迈克尔·乔丹13岁那年,父亲有一天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希望他能够想办法将它卖到两美元。开始时,乔丹认为 “只有傻子才会买!”后来,在父亲的启发下他才愿意试一试。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晾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居然卖出了这件衣服。他紧紧攥着两美元,一路奔回了家。以后,每天他都热衷于从垃圾堆里淘出旧衣服,打理好后,去闹市里卖。

如此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20美元?”他心里想,怎么可能,它最多值两美元。但是,在他父亲的再一次启发下,他开动脑筋,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之后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5美元的小费。25美元,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

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它卖到200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他与父亲对视了很久。这一回,他没有犹豫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角拉佛西来到纽约做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乔丹笑着说:“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  “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200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1200美元的高价买了这件运动衫。

这个故事说明,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是会有的。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我们每一个人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的生活就一定会更好!

下面这个平凡的故事,同时能够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一男青年没有考上大学,父母给他找了一个老婆结婚。

婚后,他在本村小学教书,一周不到就被学生轰下讲台。回到家后,老婆为他擦了擦悲伤的眼泪,安慰他说:“肚子里有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不要伤心,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他外出打工,又因动作太慢被老板撵回了家。他老婆还是安慰他:“动作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慢点怕什么?也许有些事情就是要慢慢做呢!”

再后来,他又去应聘了几个职位,仍是半途而废,无功而终。然而他每次沮丧地回到家时,老婆都是安慰他,鼓励他。

三十岁时,他凭着自己的手语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又开办了一所残障学校,再后来,还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几年时间成为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他问老婆:  “我以前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时,你怎么总是对我这么有信心呢?”他老婆平静而朴素地回答:“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着去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再去种瓜果;如果瓜果也没有收成,就撒一些荞麦的种子,总是能够开花的。”

听了老婆的话,他落泪了……

拿破仑说过,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这个男子的老婆,是一个 “希望”水平很高的人,总是心存目标,去充满希望地激发丈夫的内心动因,寻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最终使他走向成功。积极行动: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世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如果思前想后,想来想去,一切希望都会成为泡影。所以,积极行动是让自己充满希望的最直接的方法。

桑格格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很多人都看过她的那本自传体小说《小时候》。虽然桑格格还十分年轻,但她已远不止是一位作家,她还做过演员、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广告模特等。有人问她:“你怎么能做那么多事情呢?”她回答:“很简单,去做就可以啦。”

桑格格12岁那年想当演员,一天梳了一个自以为很时髦的发型,就跑到峨眉电影制片厂,问需不需要演员,就这么巧,当时峨眉厂准备投拍一部 《独龙族文面女》的电影,正缺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小演员,她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这个机会。

后来她想当节目主持人,自己录了一盘主持节目的磁带,送去电台,电台听后觉得不错又把她招了进去。

再后来她写书,也是想写就写。写完放到网上,没想到很多人喜欢看,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为她出版,使她一举成为畅销书作家。

演员、节目主持人、作家,这些都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桑格格却能够频频成功。原因是什么?她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你想要做什么,就直接朝着目标走,不要往两边看,直直地走,就行了。”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与其他人遇事左顾右盼,畏缩不前的最大区别。

史蒂芬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就是 “积极行动”。因为行动是一个人学习成长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中,  “听”能吸收10%,  “看”能吸收20%,  “做”则能吸收70%。在行动管理中,我们强调的是 “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①人的行为目标越集中、越直接,效率越高;

②做了一切皆有可能,不做永远不可能;

③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目标制定:好的目标更有希望

虽然追寻目标的过程和实现目标可以为人们带来幸福,但是,并不意味着追求目标的过程和实现目标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持续的幸福。所以,我们不只是要追求目标,而且要追求 “好”的目标。

你要学会辩明哪些目标会给你带来持久的幸福感,然后立即行动起来,从而让追求 “好”目标的行动为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通过大量的应用性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想获得持续的幸福,应该追求内在目标、真实目标、趋近目标、行动目标、灵活与合理目标,而且要保持各个目标的和谐一致。追求内在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论在哪种文化中,只有当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在需求和内在价值时,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选择度假的目标对很多人来说往往是一个人愿意追求的内在目标。在度假期间,你可以选择去旅游,做慈善活动等,做这些事,不仅是因为你对它们感兴趣,而且是因为它们会给你带来欢乐和意义,自然容易产生持续的幸福感。

与此相反,外在目标更多地反映他人对你的认可和期望,或者来自外界及同伴的压力。例如,追求金钱、权力和名誉等,虽然追求外在目标并非不能带来快乐,但是,从总体上讲,人们追求外在目标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追求真实目标

很多人的目标并不是自己选择的,更不是自己真正重视的,而是其他人 (比如父母、爱人等)喜欢的。这样的目标由于不是自己自主决定的,所以,经常是不真实的。

真实的目标是指符合一个人内心的永久兴趣以及核心价值观的目标。研究表明,当人们追求自己的真实目标时,他们会感到更幸福、更健康,也更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而且,在实现真实目标后,他们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追求趋近目标

如果你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能够帮助你一步步实现你的梦想,通常这个目标就是趋近的目标;相反,如果你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是为了回避某些不良后果 (例如减轻愧疚感、避免和女朋友争吵等),通常这个目标就是回避性目标。

研究表明,经常追求回避目标的人的幸福感通常都不强,而且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健康状况也不太好;而那些追求趋近目标的人则呈现出健康、积极的状态。

追求趋近目标的人,很容易就能够确定一条明确的实现路径,例如,保证一日三餐健康饮食;相反,对于一个回避性目标,通常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实现 (不吃甜点、避开各种美食的诱惑)。而且,回避性目标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消极地看待事情,甚至会对恐惧和失败过度敏感。有时候,你越害怕什么,就越是有可能遇到什么。追求行动目标

研究表明,当你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条件而努力时(例如购买高清电视、搬家等),在目标实现后,你当然会感到幸福。但是,你可能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很快就产生更大的欲望。

假如你的目标是一项行动 (例如参加荒野俱乐部、义务献血等),那么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遇到挑战和新的机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因此,尝试从事一项新活动、一项你重视的行动,会让你获得持久的幸福,带给你更多快乐。追求灵活与合理目标

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重要的事”是不同的。例如,完成学业、结婚、买房、生儿育女、退休等。所以,如果我们制定的目标灵活、符合在 “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我们就会获得最大的幸福。例如,年轻人的目标更倾向于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体验新事物;相比较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保持目标和谐

如果一个人同时追求的两个目标互相矛盾,例如,既想创建自己的事业,又想参加户外活动,那么,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不仅会感到烦恼、失去信心、压力重重,还会导致两个目标都半途而废。这时,你需要改变 (或放弃)其中的一个目标,或者对两个目标都做出调整,让它们能够和谐相处。OKR:源自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追寻目标的过程虽然能够为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实现目标(特别是实现挑战性目标)的时刻,更能够让我们幸福无比。

许多人即使可以制定很好的工作目标,但是却往往难以将目标实现,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目标管理方法。

源自英特尔和谷歌的OKR,正好成为我们进行目标管理、进而推动目标实现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什么是OKR?

OKR是英文Objectives和KeyResults的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目标与关键成果”。OKR的构建者在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一书中,这样描述OKR的定义:

OKR是一套严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续的纪律要求,旨在确保员工紧密协作,把精力聚焦在能够促进组织成长的、可衡量的贡献上。

以上定义确实有点学究化,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以下是作者对于这个定义中六大关键要素的具体解释:

◎严密的思考框架

OKR意在提升企业绩效,但是,如果只是每个季度简单地跟踪一下结果,很难如愿以偿。真正的挑战在于,当你制定和检查OKR时,你是否能够挖掘出可以帮助你找到未来突破口的问题。当OKR被严谨和规范地执行时,这一思考框架的作用才会更加突出。

◎持续的纪律要求

OKR代表了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承诺,要严防将目标制定后就束之高阁。你必须以季度 (或预先设定的其他周期)为单位持续刷新OKR,仔细确认结果达成情况,若有必要,还要持续修正现行战略和商业模式。

◎确保员工紧密协作

OKR必须被设计用于促进员工最大化协作和协助组织对齐一致,这一点可以通过保持OKR本身所固有的透明性来实现。OKR要对每一个人都充分共享,让组织内从上至下都可以看到OKR及其达成情况。

◎精力聚焦

OKR不是,也不应该被当成是一张待完成的任务清单。OKR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识别最关键的业务目标,并通过量化的关键结果去衡量目标达成情况。区别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你必须做出最终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才是你最终的关注点。

◎做出可衡量的贡献

OKR中 “KR”通常 (几乎完全)是定量的,这是它的一个自然属性。任何时候,如有可能,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主观描述KR,KR要能够精确地指出它的达成对业务究竟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促进组织成长

判断OKR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还是要用结果说话,看你的目标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如何。

如果你能够准确把握以上六大要素,并能够严格遵循,相信OKR能够照亮你的幸福工作之路。如何通过OKR 进行个人目标管理?

一个完整的OKR实施,包括了公司、部门和个人三个层面,只有三者及相互之间对齐并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限于本书主题和篇幅,关于公司层面和部门层面的目标管理,在这里就不做展开。本部分只是站在个人角度,具体介绍如何通过OKR进行个人目标管理。

从操作步骤上讲,运用OKR进行个人目标管理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 进行关键任务梳理,有效制定工作目标

站在公司和部门的角度,个人目标的制定首先要考虑与公司目标和部门目标对齐,同时要考虑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岗位目标对齐。因此,必须首先进行个人关键任务梳理,然后制定有效的工作目标。

一个好的OKR工作目标,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①有时限要求。这个 “时限”通常是在一个季度左右可以完成,太长或太短都不是太适合。这样限定目标的主要目的,是让目标与战略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明显区分开来。

②能鼓舞人心。最好一想到完成这个目标,自己就会产生兴奋感。

③定性的。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OKR的 “目标”与一般说的目标有所不同,它要求是定性的 (注意不是定量的),没有数字,很有点像是个人愿景。这正是OKR的 “目标”与众不同之处。

④简洁的。OKR的目标通常寥寥数语即可。

OKR的 “目标”真正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到底想做什么?”,是驱动个人和组织朝期望方向前进的定性追求。

以下是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的作者曾经提出自己某季度的目标之一:“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网站,吸引人们对OKR的关注”。

这一描述就非常符合上述关于目标的要求。

第二步 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定义和筛选关键成果

以往很多目标之所以不能落实,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工作任务分解,更没有定义和筛选出支撑目标、体现目标实现的 “关键成果”是什么。于是,目标本身和目标是否实现都无法衡量。

关键成果是一种定量描述,用于衡量指定目标的达成情况。关键成果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的要求?

KR的挑战之处,也是其终极价值在于,它会迫使你将目标中模糊或模棱两可的部分进行量化。例如,在 “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网站,吸引人们对OKR的关注”这一目标中,到底什么叫 “引人入胜”?“吸引”又是什么?你必须结合特定的业务环境去解释这些词的具体含义。

为了将目标解释得很明确,我们往往容易长篇大论,这是OKR坚决反对的,实用的KR有2~5条即可。

以下是作者基于上述目标提出的只有两条的KR:

◎20%的访客一周内会再次访问本网站;

◎10%的访客会寻求我们的培训和咨询服务。

从数量上讲,OKR的本质是让我们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从质量上讲,需要平衡好KR的达成难度与潜力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让KR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以促成更多的智力贡献;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让KR高不可攀,从而降低士气。

第三步 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目标与关键成果

有了 “目标”和 “关键成果”,实际上只是刚刚开始。必须定期 (或不定期)检查目标和关键成果的完成情况。很容易完成或者太难完成,都表明很有可能需要及时调整。

这又是OKR的不同之处。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目标确定之后,就不能变。实际上,如果目标确定的确实不合理,及时调整才是正确的选择。应该始终将目标调整到既具有 “挑战性”又具有 “可行性”的合适状态。

关键成果也是如此。

第四步 通过定期评估,然后进入下一轮的OKR循环

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完成情况,然后定期 (通常是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正式评估,看看目标是否实现,看看关键成果是否结出了果子。

与此同时,继续制定下一季度的OKR,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之中。OKR 与幸福工作

通过OKR工具进行目标管理,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其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①基于OKR制定的 “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实现性,能够让人一想到目标和目标实现就能够兴奋;

②基于OKR对齐目标的过程,让目标更有价值观,更容易被上级、同事认可;

③基于OKR对齐目标的过程促进了大家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

④基于OKR制定的 “关键成果”能够促进目标实现,让人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⑤OKR强调透明和共享,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对所处组织和环境的认同。

以上只是对OKR如何提升工作幸福度的简单分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你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和发挥,你将能够获得更多意外的惊喜。实战演练:管理目标,实现梦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拥有目标固然重要,但是,拥有正确的目标并有效地管理好它们,则更加重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目标,你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下面的练习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和实现目标。演练之一 你的目标清晰明确吗?

第一步 列举并选择你的目标

你可能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的目标,但是,对你来说,其中一定有一些目标比另一些目标更重要。请认真思考当前或近期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目标 (最好不少于5个),它们包括但不限于打算、愿望、预期、期望等: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目标6:

目标7:

目标8:

第二步 筛选你的目标

根据对自己的重要程度,请从以上目标中筛选出最多3个对你自己非常重要的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第三步 评估你的目标

拥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是拥有较高 “希望”水平的前提,通过填写表1-2,你可以评估自己的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表1-2 目标评估表对目标的总体评估结论:演练之二 你的目标能够为自己带来持续幸福吗?

目标是否明晰,是我们对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果从是否能够提升幸福的角度,我们还需要对目标进行更多的分析。《幸福有方法》的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追求内在目标、真实目标、趋近目标、活动目标、灵活目标以及合理目标,并保证多个目标之间的和谐,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而追求外在的目标、不真实的目标、回避目标,或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知变通,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相对较少。

认真分析一下你上面所写的目标 (特别是你认为对自己非常重要的目标),参照表1-3,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个类别:表1-3 目标分析一览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