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科技知识(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1:34:39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火炮科技知识(上)

火炮科技知识(上)试读:

前言

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借助武器发射或投放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强等特点,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等。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是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火炮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装备了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揭开现代弹药火炮的神秘面纱,让你最感到惊叹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够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弹药火炮是基础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弹药火炮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基础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基本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丛书,包括《弹药科技知识》、《特种弹科技知识》、《火炮科技知识》、《榴弹炮科技知识》、《雷炮科技知识》、《火箭炮科技知识》、《特种炮科技知识》、《对地火炮科技知识》、《水面火炮科技知识》、《对空火炮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弹药火炮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弹药火炮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火炮问世与发展

公元10世纪,由于中国发明了火药,抛石机演变到抛射火药包和火药弹,但射程没有多大变化。13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枪”,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药发射弹丸。

13世纪末,滑膛火炮在中国首先出现,称作火铳。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很快就传到了西方,火炮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了一种发射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叫作臼炮。臼炮的威力已经很大了,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大面积杀伤敌人。

于是人们又将火炮安装在舰船的两舷,用于海战。但很快,又有一种口径较小的长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现了从炮口装进去再发射的球形实心弹和爆炸弹。

爆炸弹的出现,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大炮的威力。战争中谁拥有更多的可以发射爆炸弹的大炮,谁就拥有了主动权。

到17世纪,火炮已有加农炮和榴弹炮。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装炮,发射球形弹,射速慢,射程近,因为只靠炮管赋予炮弹飞行的方向,所以,早期这种

滑膛炮

不容易打谁。火炮的种类

人们通常依据用途、弹道特性、运动方式和炮膛构造来划分火炮的种类。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把火箭炮也算作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

按照弹道特性,火炮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3种。

按火炮的运动方式,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可分为

自行火炮

、牵引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构造,除火箭炮外,反坦克火炮、迫击炮、坦克炮可分为

线膛炮

和滑膛炮,其他各种火炮都是线膛炮。

火炮的历史沿革

早在1332年,中国的元朝就在部队中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口径105毫米,滑膛前装式火炮)。不过据新华网哈尔滨2006年8月5日电讯(记者呼涛),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火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这件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在蒙古发现的大德二年炮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为铜质铸造,铳形为碗口铳,全长34.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大德二年”,即1298年。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物是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文物》杂志1962年第3期)此次新发现的内蒙古铜口铳,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成为一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叫礮的抛射武器。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即火铳。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奴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

在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曾经过数个世纪的实验。发展火药的最大难题,就是燃点快、质量均匀和威力强大,此外,设计出合适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设计不当即无法开火。由于受到早期的制造技术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其实与炮击目标物所差无几。例如在1460年时,苏格兰国王约翰二世就是在燃点火炮时,因为火炮发生爆炸死于非命。

到了15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火炮外墙。在这段时期里,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有限,因为当时的火炮仍非常笨重,在作战时,很难移到新的位置上开火。

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火炮自问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装备了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火炮作为战场上的活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现代火炮早已不是单纯的机械装置,而是与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手段以及高性能弹药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统。

因此,从不断发展的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新科学技术在兵器领域的应用,引起火炮技术的总大变革。液体发射药火炮、机器人火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火炮的出现,将揭开火炮发展世上的新篇章。

火炮的种类

人们通常依据用途、弹道特性、运动方式和炮膛构造来划分火炮的种类。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把火箭炮也算作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

按照弹道特性,火炮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3种。

按火炮的运动方式,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可分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构造,除火箭炮外,反坦克火炮、迫击炮、坦克炮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其他各种火炮都是线膛炮。

火炮的结构

火炮

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其炮身部分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

身管长度和指向决定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线膛炮使弹丸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炮口制退器用来减少炮身后坐能量。火炮概述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砲”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砲”、“飞摧炸砲”能发射爆炸弹。

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

臼炮

(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

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

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

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

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

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

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线膛炮

线膛炮是一种身管有膛线的火炮。发射时,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

线膛炮的炮弹均为从炮尾部装填,时程、时速和射击精度等皆优于滑膛炮。榴弹炮和加农炮等都是线膛炮。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制造技术上的重大发展,现代火炮大多为线膛炮。臼炮

臼炮是口径大、身管短的一种火炮。臼炮是较为古老的曲射火炮,因外形像石臼而得名。中国1377年制造的一种臼炮,口径达210毫米,全长仅为100厘米。

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身管短粗的火炮,炮膛为滑膛,无膛线,采用前装弹,发射一种球形实心石弹。17世纪的臼炮开始发射爆炸弹;线膛炮出现后,臼炮采用线膛身管,改为后膛装填炮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经使用口径为420毫米的口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臼炮已很少使用,此后逐渐被其他较先进的火炮取代。滑膛炮

滑膛炮是一种身管无膛线的火炮。最早的火炮都是滑膛前装炮,炮弹从炮口装填。炮弹上装有尾翼,发射后炮弹依靠尾翼平衡稳定飞行击中目标。

线膛炮出现后,滑膛炮主要有迫击炮和无坐力炮。特别是用于反坦克的无坐力炮,采用滑膛炮发射炮弹,弹丸飞行中不旋转,故而增大了破甲效果。因此,滑膛炮作为反坦克火炮受到重视和发展。

现代自行火炮

目前,所有类型的牵引式火炮都有了相应的自行火炮,诸如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自行加榴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击炮、自行无后坐炮、自行高射炮等,它们如虎添翼,驰骋自如,在战场上施展着各自的拿手本领。

当前投入使用的口径最大的自行火炮,是美国的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所配用的榴弹重90千克。别看这种火炮体大身重,却可以在半小时内被分解成炮与底盘两大件,用大型运输机空运。

现代火炮中,身价昂贵而结构和技术十分复杂的自行火炮,当属新型的全天候、全自动的自行高射炮。例如双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约由20万个零件组成,其造价比两辆豹式坦克还贵。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自行火炮在现代战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自行火炮具有三防(防毒剂、防生物细菌和核辐射)能力,并能迅速投入或撤出战斗,有着较高的战术和火力机动性,而这些都是牵引式火炮所望尘莫及的。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在向前推进时,若遇到敌人强有力的拦阻而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很难完成战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自行火炮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既有良好越野性能,可以有效地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又能以自身的强大的火力击毁敌坦克。另外,自行高射炮还能用来对付敌机的低空攻击,并能有效地保护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自行火炮与牵引式火炮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大大缩短行军与战斗的转换时间,从而可随时投入激烈的战斗,一门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从行军状态转到战斗状态,约需要半小时至几小时,而自行火炮却快得出奇,前后仅需要1分钟。

我国在90年代初研制的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发射远程全膛榴弹时的初速为每秒897米,最大射程达39000米,身管长为口径的45倍。

它的最大行驶速度,在公路上为40~45千米/小时,在土路上为30~3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在行驶中可通过700毫米高的垂直墙,越过2700毫米宽的沟壕。

射束炮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粒子束武器,是一种利用高能强粒子流射束击毁目标的射束武器,也称做“射束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一种叫做“神炮”的粒子束武器,将它配置在卫星或宇宙航行器上,用来拦截处于主动段的洲际核导弹等目标。

粒子束武器一般分为带电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这种射束炮的作用原理是,用接近光的速度发射电子、质子、中子或重离子等离子流。并通过聚焦产生高能量的热效应,从而引起敌方导弹弹头爆炸,或者以粒子束射束来破坏导弹上的电子装置,从而降低核弹头的杀伤威力,甚至使其失效。

美国研制的“神炮”射束炮,发射的是一种中性粒子束。当空间侦察器发现敌方发射洲际导弹时,即开始对导弹进行监视,并不断向“神炮”发送有关敌导弹的数据。在敌导弹脱离大气层时,运载“神炮”的飞行器或卫星随即根据指令机动到最佳射击位置,向目标发射粒子束,将敌导弹击毁。

为了使射出的粒子束能及时将目标击毁,这种射束武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装备,包括能产生数百万伏电压和具有10~1000兆瓦功率的发电机、粒子加速器、在短暂时间内存储大量电能和引发脉冲的储能器,以及磁场聚焦放射器等。

射束炮通常用高能闪击或脉冲方式发射。用脉冲方式发射时,其射程可达10千米以上,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即可将目标击毁。

射束炮的突出特点,一是它的能量高度集中,威力大;二是效能高;三是速度快,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可摧毁1000千米以外的目标,因而成为理想的反导弹和反卫星武器;四是无惯性,使用方便灵活,可以随时改变射束的发射方向;五是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具有“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山炮

山炮是适于山地作战的一种火炮。它重量较轻,大部件可分解结合,便于驮载、牵引。1844年,中国制成57毫米架退式山炮。

1905年又制成75毫米管退式山炮,其身管长为口径的18倍,射程6400米,大部件分解后,需用6匹马驮载,或用双马挽曳,曾用于山地作战。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一些国家军队装备一定数量的山炮。

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只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利用配重物平衡发射原理,发明了无坐力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50年代,无坐力炮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各国军队装备数量很大,是当时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装甲技术的发展和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无坐力炮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衰落。

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已不再装备无坐力炮,但第三世界国家仍在使用。“戴维斯炮”

1879年,法国的德维尔将军等人发明了火炮的反后坐复进装置,但它并没有消除开炮时的后坐现象,只是使后坐炮身能够自动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且它还会使炮架结构复杂,重量增加,机动性降低。

世界上第一门能够消除后坐现象的火炮是由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研制的。戴维斯的设计思想非常独特,他把两颗弹尾相对的弹丸放在一根两端开口的炮管内发射。

射击时,向前射出的是真弹头,另一颗向后抛的是假弹丸──铅油质的配重体,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炮射不发生后坐。抛射出的配重体散落在炮尾后不远的地方,射手避开了这个危险区就不会受伤害。戴维斯于1914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门无坐力炮人称“戴维斯炮”。“戴维斯炮”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和发展。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体,直接用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来进行平衡。

这样,抛射固体配重体的后半截炮管也就没有用了,使无坐力炮的炮管缩短了一半,此后,英国的库克和苏联的特罗菲莫夫、别尔卡洛夫、库尔契夫斯基等人对无坐力炮作了新的发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喷管,使流过喷管的气体速度增大,从而减少喷出的气体量。

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制出一种75.2毫米无坐力炮,这是世界上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无坐力炮。无坐力炮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1941年的苏联─芬兰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年代,无坐力炮在各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无坐力炮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伴随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坦克等装甲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和单兵火箭的发展,已大部分取代了无坐力炮的地位。

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已不再装备无坐力炮,但第三世界国家仍在使用。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

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闭锁后构成4个带锥角的拉瓦尔喷孔;接架箍用于安装瞄准装置和连接炮架;高低机为齿轮螺杆结构,方向机为蜗轮蜗杆结构;前架脚装有胶轮,左右架脚装有抬手,既可配合胶轮使火炮在地面作短距离移动,也是火炮与炮车的紧固连接件;火炮配有由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和电源组成的简易火控系统。

火炮底盘由BJ212A轻型越野车改装,备有8个弹仓;火炮在车上有两个射击位置,除正常紧固射击位置外,大仰角射击时,可将火炮后移,将左、右架脚置于车体后底板的两个脚窝内。

火炮配有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榴弹装有导向销,以导向预制槽弹带进入膛线;弹药基数40发,车上只载6-7发弹。性能数据

口径:105毫米

车体长:3810毫米

车体宽:1750毫米

车体高:1990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2185千克

炮身重:121千克

炮架重:91千克

炮身长:3409毫米

火线高:1510毫米

破甲弹:16.2千克

榴弹:21.6千克

破甲弹破甲厚度:

180毫米/68度

破甲弹:503米/秒

杀伤爆破榴弹:320米/秒

射速:5-6发/分

榴弹:7400米

破甲弹:580米

高低射界:-4度-7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115度炮班人数:4-5人

步兵炮

步兵炮泛指所有归属步兵自身的重火力,与其说是某一类型的火炮,不如视作是因应战术要求而发展,具备某些特性火炮的统称。在一、二战间,炮兵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射程、弹药威力及准确性大幅提升,炮兵也逐渐摆脱以往须依附步装骑兵作战的配角地位,而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性的战斗兵种,并且随著火炮射程增加而远离前线,这些均造成步兵单位在需求直接火力支援时的不便,而有了发展步兵自属火炮的构想。

步兵炮一般配属步兵连、营、团级单位,具备重量轻、容易搬运、操作简易等特性,通常会以直接射击方式来支援步兵作战,广义上可包含迫击炮、兼具发射高爆榴弹能力的反战车炮(火箭炮、无后座力炮或小口径

加农炮

)以及专为步兵而发展的轻量化榴弹炮,在狭义的定义上则是专指后者。

普通火炮的类型繁多,主要有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迫击炮等多种类型。普通火炮口径较大射程远。主要用于战场前期的火力准备,和对敌的火力压制步兵炮机动灵活,5个人即可随时拆卸,随时转移,适应战场的变化,随时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和对敌人步兵的火力压制但是口径较小,射程较近,有60式步兵炮,92式步兵炮等。加农炮

加农炮的身管长度一般达到40~80倍口径,射角却很小,一般在40°以下。与其他火炮相比,加农炮具有射程远、弹道低伸、弹丸飞行速度快的优点,它是各种火炮中射程最远的一各。加农炮弹道平直,特别适宜于攻击坦克,飞机等快速机动目标,因此,反坦克炮、坦克炮和高射炮一类对目标进行快速直接瞄准的火炮,都具有加农炮的弹道特征。苏联2C5式自行加农炮2C5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152毫米自行加农炮。2C5式加农炮的主要优点是射程远,机动性强。它的主要缺点是无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差,无自动装填弹药装置,射速不高。

2C5式加农炮主要由152毫米加农炮与履带底盘组成。火炮装在底盘的后部,炮身和反后坐装置安装在上架的炮耳轴上,上架与车体连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装有2个平衡机。炮身上装有驻退机和复进机。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152毫米,发射常规榴弹时最大射程为2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7千米。该炮长约75~73米,宽3米多。苏联2C7式自行加农炮

2C7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203毫米自行加农炮,1977年开始装备方面军所属重炮旅。该炮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无装甲防护,射程远。大型底盘是专门为该炮设计的。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203毫米,最大射程30千米。高低射界-5°~+60°。全重40吨。全长12800毫米,宽3500毫米,高3500毫米。发动机功率33098千瓦。配用弹药为榴弹与核弹。苏联M1987式152毫米加农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 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一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

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自行火炮

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真正的第一门自行火炮是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

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斐迪南”、“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强击炮”。

二次大战,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以来,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冷战后时代”,大规模的战争趋于减少,但各种中低强度的局部战争不断发生。许多国家适应新的形势,纷纷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

这些部队要有良好的战略机动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世界上任何战场,这就要求尽可能使用重量较轻的武器装备。而目前各国使用的履带式自行火炮,重量大多在30吨以上。正在研制的新式自行火炮,有的甚至重达55吨,远距离运输十分困难。

轮式自行火炮的重量比履带式火炮要轻得多,一般只有20吨左右,用飞机进行战略机动要方便得多。

轮式自行火炮行驶平稳,操作方便,它们的行驶速度高达80千米/小时以上,远超过履带式火炮。今天许多国家的公路网十分发达,适宜于轮式火炮高速机动。为此,在战术机动能力方面轮式火炮明显优于履带式火炮。

轮式自行火炮的构造比较简单,利用现有轮式装甲战车或民用载重车就可以进行改装,研制和生产费用可比履带式火炮降低35~50%,部队使用和战场维修费用可降低60%。这对军费有限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其它正在削减军费的国家都有很大吸引力。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轮式自行火炮的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它们将作为一种新式炮兵武器而在21世纪战场上显示更大的威力。

自行高炮

行高炮,堪称是自行火炮中的贵族。一辆自行高炮的价格,往往相当于两辆主战坦克的价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辆“猎豹”的价格为870万马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辆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价格高达1460万美元!令号称“世界上最贵的主战坦克”———日本90式主战坦克也望尘莫及。

自行火炮之贵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是由于自行高炮上采用了先进雷达等昂贵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行高炮的采购数量较少,像日本的87式一年只采购一两辆,这样的生产规模,不贵才怪呢。不过,贵归贵,各国军方还是照买不误。这说明自行高炮还是蛮重要的一种兵器。

在当代自行高炮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德国的“猎豹”自行高炮。不仅它的生产数量和装备数量最大,而且也开创了“三位一体”自行高炮的新时代。

二战后期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防空系统的主流还是高炮、指挥车、电源车三大块的防空作战系统。打起仗来,呼呼啦啦一大堆,增加了指挥作战的复杂性。

而到了“猎豹”时代,才将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挥控制、电源供给这三大块综合到一起,这就是“三位一体”的高炮。如果再加上自行化,那简直是“四位一体”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