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2:18:43

点击下载

作者:玲斋,勇胜,梦瑶,勇利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试读:

前言

《聊斋志异》是清朝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我国文学小说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据说,蒲松龄在搜集《聊斋志异》素材时,自己坐在路口,旁边摆设茶水和烟具,见有人来,便递上茶水,送上烟具,热情地邀请行人讲述一段故事。他则运笔如飞,记录下种种奇闻轶事,回到家中再仔细琢磨,加工润色,写出成品。他的作品题材来源于民间,自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的喜爱,这也是《聊斋志异》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聊斋志异》里的篇章,大都是描写鬼怪世界。作者之所以采用鬼狐故事,表面看起来“鬼话连篇”,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清朝“文字狱”的迫害,而曲折、自由地表现社会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和爱憎。《聊斋志异》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磨牙吮血食人肉”的封建统治者,将他们贪婪、谄佞、昏庸、无耻的面目暴露无遗。《梦狼》中写姓白的老头梦中到他儿子的官衙内,只见巨狼当道,白骨如山,“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深刻地揭示了官吏的豺狼本性。《促织》中成名的儿子,死后变成了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这才应付了地方官员媚上邀宠的需求,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揭露了封建压榨的残酷和官场的黑暗腐败。《聊斋志异》大部分作品通过花妖狐魅与人的恋爱,表现了理想的爱情生活。他们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不离不弃、坚贞不渝,冲破艰难险阻,终成幸福结局。《聂小倩》《莲香》《阿宝》《青凤》等都是歌颂纯真爱情的名篇。这种超越阴阳人妖之间的深挚爱情,化作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千古的乐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与黑暗势力抗争追求爱情的聂小倩,还是调皮捣蛋善于化险为夷的小翠;不论是迂讷痴情化作鹦鹉见情人的孙子楚,还是狂放不羁直闯狐狸精庭户的耿去病,都通过作者之笔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加上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环境描写的鲜明如画,以及语言的精练,词汇的丰富,这些都给《聊斋志异》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由于《聊斋志异》篇幅较长,且使用的是文言文,对于许多读者来说,不免形成阅读上的障碍。为了将《聊斋志异》这部古典名著通俗地介绍给广大读者,我们从中选取了35个最具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用白话文译出,编成这本《聊斋志异》。

一部聊斋,煌煌巨著,从中择选名篇,不仅有见仁见智之困惑,更有沧海遗珠之缺憾。书中不当之外,敬请读者与专家指正。编者

第一回 画壁

江西人孟龙潭和朱举人一起住在京城里。有一天,他们俩偶然走进一座寺庙。庙内的殿宇和禅房都不宽敞,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只有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听见客人问话,赶紧整了整身上的衣服出来迎接,并带领客人到处游览。

殿堂两侧的壁画非常精妙,壁画上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东边壁上画的是“天女散花图”。图上有一个披着长发的仙女,手拿鲜花微笑着,眼波清澈流动。朱举人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仙女,不知不觉心动神摇,竟站在那里冥思凝想起来。

忽然他觉得自己身体轻飘飘的,像腾云驾雾一样,飞到壁画上去了。只见楼阁重叠,别有洞天。忽见一个老和尚坐在法坛上讲经说法,底下有许多和尚在周围站着听讲。朱举人也混杂在众和尚中间听讲。突然,他感觉到有人暗中扯他的衣袖,回头一看,原来就是那位披发拈花的仙女。仙女对着他微微一笑,就朝前走了。朱举人连忙跟了上去。仙女走过有曲栏的走廊,进入一间小屋里面,朱举人在屋外犹豫不前,进进退退。仙女回过头来,举起手中的鲜花,远远地做出要他进来的手势,朱举人这才快步走进小屋。

朱举人看到房间里寂静无人,便高兴地把她搂在怀里,她也不怎么抗拒。朱举人与她亲热了一番。停了一会儿,仙女关好房门走了出来,嘱咐朱举人不许咳嗽出声,到了夜晚,她又来了。

这样过了两天,仙女的女伴发觉了这件事,大家一搜查,便把朱举人找了出来。女伴们对仙女开玩笑说:“肚子里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娃娃了,还想垂发冒充姑娘呀?”大家便拿出簪子耳环等饰物,催着她把头发梳成妇人的发髻。仙女羞得说不出话来。其中一个女伴说:“姐妹们,我们可别在这里呆着,会搅了人家好事的。”大家一听,便笑嘻嘻地走出房来。朱举人看着仙女梳着高耸的发髻,上面插着低垂的凤钗,比垂发时愈发艳丽迷人。他看看四周无人,便与仙女亲昵起来,他搂着仙女,闻到如同兰花、麝香的气味,沁人肺腑。

他们正在欢乐的时候,忽然听到屋外靴声铿铿、锁声锵锵,紧接着便是粗野的吆喝声和纷杂的辩说声。仙女连忙与朱举人一起向外边偷看,只见一个身穿金甲的使者,面色漆黑,一手拿着铁锁链,一手提着铁锤,众女子都站在他周围。使者问:“全到齐了吗?”众女回答说:“都到齐了。”使者说:“假如有谁私藏下界仙人,你们要共同检举她,切莫自找麻烦。”众女又一齐回答说:“没有这样的事。”使者转过身去,瞪着两只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在屋里四处扫视,似乎将要搜索全屋。仙女吓得要命,脸色像死灰一样,惊慌地对朱举人小声说:“你赶快钻到床底下去!”她一边说,一边打开壁上的小门,仓促地逃走了。

朱举人趴在床底下,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一会儿他听到靴声响,有人来房内,然后又出去。一会儿又听到喧哗声越来越远,他心里才稍微安定了一点。然而门外不断有来往说话声。朱举人因蜷缩床下太久,觉得耳内像蝉鸣一样嗡嗡作响,两眼直冒金花,那种痛苦不堪的情形简直无法忍受,只好强制自己静听屋外的动静,耐心等待仙女进来放他出去,他甚至连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都忘记了。

孟龙潭也在殿中观赏壁画,他想起一起来的朱举人,转眼一看却不见了,便问老和尚。老和尚笑着说:“他前去听僧人讲经说法了。”孟接着又问:“在什么地方?”老和尚说:“前面不远。”过了一会儿,老和尚用手指轻弹墙壁喊道:“朱施主,玩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出来?”这时壁画上马上现出朱举人的头像,只见他侧着耳朵站在那里,似乎在听、在看。

老和尚又喊道:“你的朋友已等你多时了!”朱举人这时才从墙上飘落下来,灰心丧气,如同木头般地呆站着,两眼痴呆无神,双脚颤抖发软。孟龙潭见他这个样子大吃一惊,忙问他是怎么一回事。朱举人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番,说当时自己正趴在床下,忽听到雷鸣般的叩击声(老和尚的弹壁的声音),便出房来探听。

他们三人再一起观看壁画上的拈花仙女时,见她头上螺髻已高高翘起,已不再是前面所看到的垂发仙女了。朱举人吃惊地给老和尚行礼,请他说明这件怪事的由来。老和尚笑着说:“幻象都是由人的内心产生来的,我怎么能说得清楚呢?”朱举人由于疑团解不开而心灰意冷,孟龙潭因担惊受怕而彷徨无主。二人只得起身,顺着层层台阶走出了寺庙。

第二回 偷桃

我年少的时候,到郡城去会考,时逢春节。按照老规矩,春节前一天,各种做生意的商人,都要张灯结彩,吹拉弹唱,到官府门前表演一番,这就叫做“演春”。

这天,我也跟着朋友去看热闹。看热闹的人太多,把官府围得水泄不通。公堂上坐着四位身穿红色官服的官员,东边两位与西边两位面对面坐着。当时我年幼,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官。只听得人声嘈杂,鼓乐声震耳欲聋。忽然看见一个艺人带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挑着一副担子走上前来,口里念念有词。人群的喧闹声像潮涌,所以我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只看到堂上的几位官员坐在那里嘻嘻哈哈的。

接着,有穿青衣的衙役大声叫嚷要艺人变戏法。艺人答应后问:“变什么戏法?”堂上的官员们相互交换意见后,有位小吏问艺人擅长什么。艺人回答说:“善于颠倒生物的季节。”小吏回禀众官,过了一会儿就下来了,命令艺人变桃子。艺人把衣服脱下放在箱子上,假装出埋怨的样子,说:“长官真是糊涂!冰块还没有融化,哪里有桃子?不变出来吧,又怕这些当官的发怒,怎么办?”他的儿子说:“父亲既然答应了,又怎能推辞?”艺人想了一阵,说:“我已考虑成熟了。春初还有积雪,人间哪有桃子可摘?只有王母娘娘园内花卉树木四季长青不凋谢,可能有仙桃,必须从天上偷桃子才行。”他的儿子说:“唉呀!上天有梯子可登吗?”艺人说:“我有办法。”

于是,他打开箱子,取出一捆绳子,大约有几十丈长,理出绳头,朝天空抛去,绳子便直竖在空中,好像上面有什么东西把它挂住。不一会儿,绳子越抛越高,很快就伸入云里。艺人手中的绳子抛完了,对儿子说:“孩子你过来!我年老体衰,身体又重又笨,不中用了,需要你上天走一趟。”说完就把绳子的下端交给儿子,说:“抓住它就可以上天。”儿子接过绳子,现出为难的神色,埋怨说:“父亲您也太糊涂了!这样一条绳子,要我拽着它,爬上万丈高天。假如我爬到中间绳子断了,不是摔得我连骨头都找不到了吗?”艺人拍着儿子的脊背哄他说:“我刚才已经脱口答应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有麻烦你去一下。你千万别怕苦。假如你偷来桃子,长官必定赏你许多钱,到时候我给你娶个漂亮媳妇。”于是,儿子无奈地拿着绳子,盘旋而上,手移一下脚便跟着移一下,好像蜘蛛沿着丝线爬一样,渐渐地爬到云霄上面去了,下面的人再也看不到他。

过了很长时间,天上掉下个桃子,有碗那么大。艺人很高兴,赶紧捧着桃子献到公堂上。堂上那些官员传看了很久,都分不清真假。忽然,绳子落到地下,艺人惊慌地说:“不好了!天上有人砍断了我的绳子,我的儿子又怎能下得来!”过了一会儿,天上又掉下个东西,艺人一看,是儿子的头。他捧起头哭着说:“肯定是我儿偷桃子时,被天庭看园子的人发现了,我的儿子完了!”

又过了一会儿,儿子的一只脚从天上掉下来了;不一会儿,儿子的身体碎片也纷纷掉下来了,没有一块儿完整的。艺人悲痛万分,把残骸一一拾起来,放进箱子里关好后,对众人说:“我老汉就只有这个儿子,以前他跟着我走南闯北。今天他奉长官的命令,到天上偷桃子,不幸死得这么惨!我要好好地厚葬他。”

于是他走上堂跪着说:“为给你们偷桃子,害死了我儿子!你们如果可怜我,请帮我安葬儿子,我来世当牛作马也要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那四位官员又惊又怕,每人赐他不少银两。艺人接过后缠在腰袋里,就用手敲箱盖子大声说:“阿八儿,你还不快出来谢赏钱,要等到什么时候?”

忽然,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脑袋拱开箱子盖露出来了,向着堂上众官磕头,原来他正是艺人的儿子。这个戏法变得太奇特了,所以至今我还记得。

第三回 种梨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

这时,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你不给倒也算了,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

旁边围观的人也劝乡下人拣个最差的梨给道士,打发他走算了。而乡下人却坚决不肯。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

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者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我有很多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有人说:“你既然有好梨,为何不自己吃呢?”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作树种。”

于是他大口大口地把梨吃下去,将梨核放在手上,解开肩上破土的工具,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观众要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在众人的注视下,梨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忽然间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个儿大芳香,压弯了每个树枝。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送给观众,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摘完了梨。

梨赠完后,道士就用长刀砍梨树,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杆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

当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了卖梨的事。当道士走远后,他才回头看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砍掉的车把被扔在墙脚下,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第四回 崂山道士

某县有一个姓王的人,兄弟排行第七,人称王七。王七是过去有名望的大家子弟,从小就羡慕道家的法术。他听说崂山那里仙人多,便打点行装出门去崂山访仙学道。

一天,他登上崂山的一个山顶,看到上面一座道院,环境十分清静幽美。一位道士端坐在蒲团(道家用以练功的蒲叶编成的圆形垫子)上,白发飘飘,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王七走上前去,向道士叩拜,与道士交谈。他听到的都是些深奥微妙的道理。王七便要拜道士为师。道士说:“恐怕你娇生惯养吃不了这里的辛苦。”王七答道:“我能吃苦。”道士的徒弟很多,黄昏的时候都来到这里。王七与他们见面,一一行礼后,就留在道院里。

第二天大清早,道士便把王七叫到跟前,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大家一起去山里砍柴。这样砍了一个多月的柴,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可师父还是没有教给他什么本事。他受不了这种苦,暗地里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晚上打柴归来,王七看到有两位客人与师父在一起饮酒。太阳已经落山了,还没有点灯。这时,只见师父剪了一块如同镜子一样的圆纸片,贴在墙壁上,一会儿就变成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照亮了整个屋子,顿时屋子里如同白昼,可以清晰地看得见人的汗毛。

许多徒弟围拢在师父和客人的四周听候吩咐。一位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不可不与大家同乐。”于是便从桌子上取过酒壶,把酒分给徒弟们,还告诉大家开怀痛饮,喝得一醉方休。王七想:这么多人,就喝这一小壶酒,什么时候能让我们喝醉?徒弟们急急忙忙地找到酒杯,争先恐后地端起壶来倒酒,唯恐酒喝光了,轮不到自己喝。可是,倒来倒去,壶中的酒就是不见少。王七心中非常奇怪。

一会儿,一位客人说:“明月照在咱们屋子里,我们这样默默饮酒也太寂寞了,为什么不把月宫里的嫦娥召唤出来?”于是他便把筷子抛向月亮里,接着就看见一位美女从月亮中走出来。开始还不到一尺高,到了地上便与人一般大了。她身材苗条,舞姿翩跹,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舞后,又唱起了歌:“仙人啊,仙人啊!你回去过吗?为什么让我独自守着广寒宫?”歌声清脆高亢,像箫声那般悠扬。她唱完歌,又旋转起舞,一下子跳到桌子上来。正当大家惊讶万分的时候,嫦娥又变回了筷子。三个人纵声大笑。

这时,另一位客人说:“今晚真高兴,实在有点不胜酒力了。莫不如咱们到月宫里喝一顿离别酒吧。”于是,三个人搬桌移席,慢慢地进入到月亮里。大家看到他们三个人坐在月宫中饮酒,连每个人的眉毛胡须都看得清清楚楚,好像他们的形象映照在镜子里一样。

过了一个时辰,月亮渐渐暗淡下去,徒弟点起蜡烛来,只见道士自己坐在那里,客人都不翼而飞了。再看桌上的残羹剩菜还在。墙上的月亮,又恢复为一张圆形的纸片。道士问大家:“都喝好了吗?”“喝好了!”“喝好了就该早点睡觉,别耽误了明天砍柴割草!”大家答应着退了出去。王七心中暗暗欢喜,回家的念头暂时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整日砍柴的苦日子,王七实在熬不下去了,但道士还是没有传授给他一种法术。王七便向道士告辞说:“徒弟从几百里外来到这里,一心想跟老师学点仙术。即使得不到长生不老之法,能学到点小小的法术,也算满足了我的心愿。如今,已经过了三个月,只不过是早晨出去打柴,晚上归来睡觉而已。徒弟在家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道士笑着说:“我早就说你不能吃这份辛苦,现在果然如此。明天早晨便让你回家去。”王七说:“徒弟做了这些天的活,请师父多少教点小法术,也不枉我到仙山来一回呀!”道士说:“你让我教给你什么法术?”王七说:“经常看到师父走起路来,连墙壁都不能阻挡,只要学到这个法术我也就满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

于是,道士便教他念口诀,让他自己念咒之后,便叫道:“进去!”王七面对着墙壁,心里打怵。道士又说:“你试着往里走。”王七果然从容向前走去,到了墙跟前却被阻挡住了。道士鼓励他说:“你尽管低着头大胆往前走,不要犹豫不前!”王七在离墙壁几步远时,果敢地朝墙跑去,碰到墙就好像没有这面墙一样。回头一看,自己果然已经在墙外边了。王七大喜,进屋便感谢师父。道士说:“回去以后,应该排除私心杂念,否则,这个法术就不灵了。”于是,又送了点路费给王七,打发他回家了。

王七回到家里,自吹自擂地说他遇到神仙,学会了法术,就连最坚固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过去。他妻子不相信,王七便照着在崂山的样子,离墙几尺远便向墙猛地撞去。结果,只听得“嘭”的一声,王七一头撞到墙壁上,立即昏倒在地。妻子赶快扶他起来一看,只见头上鼓起了一个像鸡蛋似的大包。妻子讥笑他,王七恼羞成怒,破口大骂道士不是个好东西。

第五回 娇娜

有一位读书人,姓孔,名字叫雪笠,是孔夫子的后代。他性情温雅仁厚,善于作诗。他有一位志趣相投、情深谊厚的朋友,在浙江天台县做县令,寄来书信邀他前去。孔生接到信后便去了。但他赶到时,不幸他的这位朋友已经去世了。孔生便穷困潦倒地流落在天台县,无法返回故乡,只好寄居在寺庙里,给和尚抄写经文,以维持生活。

寺庙西面百余步的地方,有单先生的一座大宅院。单先生是过去大家子弟,因为和人家打官司,弄得家境败落,人口稀少,便迁移到乡下去居住,这座宅院就空起来了。

一天,大雪纷飞,路上没有行人。孔生偶然走过单家门口,正好有一位少年公子从里面走出来。这位公子生得眉清目秀,仪态万方。一见到孔生就急忙赶上前来和他见礼,说了几句客气话后,便邀请孔生到家中坐坐。孔生很喜欢他,便爽快地答应了,随他一同走进去。

宅子里房屋不是很宽敞,可是到处都挂着锦缎幕布,墙上还挂着很多古人的字画,案头放着一册书,题为《琅嬛琐记》。孔生随手翻开看看,都是自己过去没有见过的。孔生以为少年公子居住在单家宅子,自然是单家的主人,也就不再询问他的家世情况。少年公子却详细询问了孔生来到这里的原因。他听后流露出十分同情的样子。接着,又劝孔生设立学堂教书授徒。孔生感慨地说:“我寄居在这里,又没有熟人,谁肯来推荐我呢?”少年公子说:“如果您认为我不是不可教育的话,我情愿拜您为师。”孔生听后大喜,但不敢充当公子的老师,情愿彼此以朋友相待。

接着,孔生又问道:“这座宅院为什么老是关着门?”少年答道:“这是单家的宅院,因为单先生在乡下居住,这座宅院便长期闲起来了。我姓皇甫,从祖上起就居住陕西地方,因为家宅被野火烧毁,只好暂借此宅安家。”孔生这时才明白,他原来不是单先生。

当晚两个人谈得非常融洽,就挽留孔生与他同床共寝。第二天,便有书童进屋来生起取暖的炭火。少年公子先起床,便走进了内室。孔生正围着被坐着,书童进来报告说:“老爷来啦!”孔生一惊,便起了床,只见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向他殷切地致谢,说:“先生不嫌弃我这顽皮愚昧的孩子,肯于教育他,我是非常感谢的。他刚刚开始学习,请不要以朋友相待。”说完便送上锦衣一套,貂皮帽子一顶,袜子和鞋各一双。老头看孔生梳洗完毕,便吩咐摆上酒菜。屋内的摆设,主人的穿着都十分华丽。斟过几遍酒后,老头便起身告辞,拄着拐杖走出去了。吃完饭后,少年公子送上他所做的作业。孔生一看都是古诗文,没有社会上流行的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孔生便问少年这是什么缘故,少年笑着回答说:“我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求官做。”

夜幕降临,又摆上了酒宴。少年公子说:“今晚请您尽情欢饮,明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上课了。”他又叫过书童,说,“你去看看老爷睡觉没有?如果睡了,悄悄叫香奴来。”书童去后,一会儿,先用绣袋装着琵琶送过来。不久,一位丫鬟走进来。只见她穿着红装,艳丽媚人。少年公子叫她弹《湘妃怨》曲子,丫鬟便用象牙琴拨子拨动琴弦,发出激扬哀怨的声音。弹完后,又让香奴用大杯斟酒。两人一直喝到三更天。

第二天清晨,他们便一起读书。少年公子异常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两三个月后,他下笔写诗作文,令人称赞不已。他们约定五天一饮酒,每次饮酒都唤香奴陪伴。

一天晚上,孔生喝得酩酊大醉,两眼便不住地盯着香奴看。少年一见这情景便明白了孔生的心意,说:“这个丫头是我父亲所抚养的。先生远离家乡,又无妻室,我早就为此考虑过,要为你选择一位美丽的伴侣。”孔生说:“果然真有好伴侣给我,我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少年笑着说:“你可真是少见多怪的人,如果认为香奴是美丽的,那么你的眼光也太低了。”

半年后的一天,孔生想到城郊去游玩,走到大门口,看见两扇大门从外面锁着,便问是什么原故。少年说:“我的父亲恐怕郊游人太多,分散精力,所以闭门谢客。”孔生知道这个原故后,也就习以为常了。

当时,正值盛夏潮湿闷热,便把书房移到园中亭子里。孔生胸脯上起了个像樱桃似的包,一宿便肿得像饭碗那样大,痛得他哼哼呀呀。少年早晚都来看望,吃饭、睡觉都耽误了。又过了几天,孔生痛得更厉害了,连吃饭也不能了。老爷也来探望,看后父子俩愁得相对而叹。少年说:“我前天晚上想,老师的病,娇娜妹妹能治,便派人到外婆家去叫她回来。但不知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有来?”说话间,书童进来说:“娇娜姑娘到,姨娘和松姑娘也一同来了。”皇甫父子听了后,急忙进入内室。不一会儿,少年便引着娇娜来看孔生。

娇娜年约十三四岁,美艳聪慧,窈窕多姿。孔生一见娇娜这么漂亮,连哼哼呀呀也忘了,精神立即为之一振。少年趁机便介绍说:“这位是哥哥我的好朋友,胜过同胞兄弟,妹妹好好给他治一治。”姑娘听后,收起了羞涩,挽起长袖子,走到床前看望。

诊脉时,孔生只觉得她一身香气袭人肺腑。姑娘笑着说:“这病虽然危险,但还能治,只是皮肤肿块,非剥皮削肉不可。”于是姑娘撸下手臂上的金镯子,按在患处,慢慢地压下去,肿疮突然鼓出一寸左右,高出镯子外,而疮的肿根也都收在镯子里,不像以前饭碗那样大了。姑娘另外一只手撩起衣襟,解下佩刀,那刀刃薄如纸。姑娘按着镯子,手握刀轻轻地从疮的根部割削,紫血外溢,污染了床席。孔生贪恋接近漂亮姑娘,不但不觉得疼痛,反而怕割得太快,不能长久与姑娘接近。不多时,削掉的一团团烂肉像从树上割下的木疙瘩。姑娘又叫人拿水来,将割处洗净。接着她口中吐出一颗红色小丸,如同弹丸大小,放在患处,按住它旋转。刚转一圈就觉得热气蒸发,再转一圈,如同微风吹拂那样使人痒痒,三圈以后,全身都感到清凉舒适。姑娘收回红丸放入喉咙里,说声:“好了!”便快步走出房去。孔生跳起来赶到前去致谢,自己感到仿佛突然大病痊愈了一样。

从此以后,孔生倾慕姑娘的美貌,思念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了。他常常呆呆地坐着,心情烦闷,百无聊赖。少年公子已经看出孔生的心思,说:“我已经为您物色到一位美丽的伴侣。”孔生问:“是谁?”少年答道:“也是我的亲属。”孔生痴痴呆呆地想了半天,只说了一句:“不需要了。”便转过脸来对着墙壁吟了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少年明白了孔生的心思,说:“父亲欣赏您的文才,常想与您联为翁婿,但家中只有这个小妹,年龄太小。我姨娘有个女儿,名叫阿松,十八岁啦,并不难看,如果你不相信,松姐白天游园的时候,你在前厢房等着,便可以看到她。”孔生按照公子教给他的方法去做,果然看到娇娜陪着一位美女走过来。那美女蛾眉弯弯,秀足纤纤,与娇娜不相上下。孔生一看心中大喜,忙请少年做媒。第二天,公子从内室走出来后,便对孔生贺喜说:“事情妥当了。”于是打扫庭院,给孔生举行了婚礼。当晚,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孔生想到盼望中的仙女竟能同自己同帐共衾,真怀疑自己好像在天宫里生活。

一天晚上,公子对孔生说:“您对我的学业上的帮助,永远不能忘记。最近单先生已经打完官司归来,索还宅院非常紧急,我们想离开这里到西边去。这样我们就很难再欢聚在一起了。因此别离的悲哀,一直充满在我的心头。”孔生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西去。少年劝他回家乡去。孔生感到很是为难。少年说:“不用为难,可以立即送您启程。”说话间,老爷领着松娘来到,并把一百两黄金赠送给孔生。少年伸出左右手让孔生夫妇把握住,嘱咐他们闭上眼睛不要看。孔生感到飘飘然在空中行走,只听得耳边风声呜呜地响。过了很久,少年说:“到了。”孔生睁开眼睛一看,果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孔生才知道少年公子不是平凡的人。他们高兴地去敲家门,孔生的母亲完全没有想到儿子会突然回来,又看到这样一个漂亮的儿媳妇,大家都兴高采烈。等他们回头一看,公子已经不见了。松娘侍奉婆母很孝顺、贤惠。她生了一个男孩,起名叫小宦。后来,孔生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延安府司理官,便带着家属上任了。

不久,孔生因冒犯了御史,被罢官,不得不离开这里归乡。一天,孔生偶然在郊外打猎,遇到一位俊俏的少年,跨着一匹小黑马,不住地看他。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皇甫公子。他们各自拉住缰绳,停了下来,悲喜交加。公子便邀请孔生到家里去。他们走到一村,树木丛生,浓阴遮日。一进宅门,门庭设施如同大家世族。孔生打听娇娜,知道已经出嫁,岳母也去世了。彼此感叹不已。孔生住了一宿离开后,又陪着妻子松娘一同来。这时正好娇娜也来了。她抱着孔生的孩子,上上下下地看,逗弄着玩,说:“姐姐可乱了我家的种了!”孔生拜谢她过去给自己治病,娇娜笑着说:“姐夫贵人呀,疮口已合,没忘记痛吗?”妹夫吴郎也过来拜见,他们住了两宿才走。

一天,公子满面愁容地对孔生说:“老天要降灾祸,不知您能否相救?”孔生虽然不知是什么难事,但还是慷慨地承担下来。公子立即走出去,招呼一家子人围着孔生跪拜在堂上。孔生大惊,慌忙追问。公子说:“我非人类,是狐狸。今有雷霆之灾。您要肯为我们赴难,我们一家人就有活路。否则,请您抱着您的孩子快走,不要因为我们受害。”孔生发誓要与他们共生死同患难。于是公子让孔生拿着剑站立在门口,并嘱咐他说:“任凭雷霆轰击,你也不要动!”孔生按照他所教的去做。果然只见乌云滚滚,天突然昏暗下来,回头一看所住的地方,不见了门户,只看到一个大坟堆,一个无底深洞。

正在吃惊的时候,轰隆一声,地动山摇,狂风暴雨大作,连老树都拔了起来。只震得孔生眼黑耳聋。但他还是屹立不动。忽然,在浓云密雾中,一个像鬼一样的怪物,尖嘴利爪,从洞中抓出一个人来,随烟而上。孔生一看衣服及鞋袜,好像是娇娜。于是急忙向上一跳,挥剑砍去,随手堕落一物。这时突然一个霹雳,孔生立即被击倒在地,昏死过去。

一会儿的工夫,云开雾散,娇娜苏醒过来,看到孔生昏死在自己的身边,便大哭说:“孔郎为我而死,我还活着做什么?”松娘也赶来,一起抬着孔生进屋。娇娜让松娘捧着头,她哥哥用金簪撬开孔生的牙齿,娇娜捏着孔生的两颊,使孔生开口,并用舌头把红丸送入孔生口中,接着又嘴对嘴地进行人工呼吸。红丸随着气流进入了喉咙,立即发出格格的响声。

过了一会儿,孔生苏醒过来了。他看到亲属们都站在自己的眼前,仿佛做了一场梦才醒过来似的。于是一家团聚,惊喜万分。孔生认为墓穴不可以长期居住,便与他们商量一起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一屋子人都称赞这个主意好,唯独娇娜不高兴。孔生想邀请娇娜和吴郎一起去,但又怕吴郎父母离不开他们,商量一天也没有结果。

突然,吴家的一个小奴仆,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跑来。大家惊恐地盘问他。原来吴郎家也在同日遭到劫难,一家人都死了。娇娜悲伤地大哭起来,大家都走过来安慰她。这样,娇娜便与孔生一起回到故乡的事才定下来了。

孔生入城料理了几天后,便急忙连夜整理行装,回到家乡。孔生用闲置的园庭安置皇甫一家,把园子门锁上,只有孔生和松娘来到时才打开门。孔生与皇甫兄妹下棋、饮酒,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孔生的儿子小宦长大,容貌很是漂亮,但时时显露出狐狸性情。他到城里去,人家都知道他是狐狸所生的孩子了。孔生在前厢房看见阿松

第六回 王成

王成原本是山东平原县的大家子弟,只因为人过于懒惰,生活日渐贫困,到最后仅剩下几间破屋,夫妻俩连床都没了,只得睡在乱麻中,因此经常吵架。

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村里很多人便到村外周家废园中纳凉,王成也在其中。周家废园里房屋都已倒塌,只有一个亭子还算完好。纳凉的人便睡在这亭子里。

有一天拂晓,村里的人都回去了,到太阳升得老高时,王成才起来。正打算回去时,忽然发现草丛里有只金钗。拣起来一看,见上面刻有“仪宾府制”几个小字。王成的祖父曾当过衡王府姑爷,称为仪宾,家中过去收藏的旧物,多半是这个款式。因此,他拿着金钗犹豫不决。忽见一个老婆婆来找金钗。王成虽然素来贫穷,但为人正直,便马上把金钗还给她。老婆婆很高兴,并满口称赞王成品行好。她说:“金钗本身值不了多少钱,只因为它是我丈夫的遗物。”王成问她的丈夫是谁,她回答说:“已故去的仪宾王柬之。”王成吃惊地说:“他是我祖父。你是怎么见到他的?”听了这话,老婆婆也有几分惊诧,她说:“这样说来,你就是王柬之的孙子呀?我本是一个狐仙,一百多年前与你祖父成亲。你祖父死后,我就隐居去了。我经过这里丢了金钗,恰好落到你的手里。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王成过去曾听说过祖父有个狐妻,于是便相信了她的话,并请她一同回家。老婆婆便与王成一起走到家。到了家,王成赶忙呼妻子出来相见。他妻子穿着破衣,脸色菜黄带黑。老婆婆不禁叹息起来:“唉,想不到王柬之的孙子,竟穷到这等地步!”她看见破灶上什么食物也没有,问道:“家里穷得这样,你们靠什么度日啊?”王成的妻子便诉说家中的困境,说着说着竟泪眼汪汪,泣不成声。老婆婆听了以后便将自己的金钗送给王成的妻子,让她到市上换钱买米,并约好三天后再见面。王成挽留她,她说:“你连自己的妻子都难养活,我如果留下来住,只能望着空房子发愁,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她便走了。她走了以后,王成向妻子说明情况,妻子听了害怕起来。王成称赞老婆婆好,要妻子好好侍奉她。妻子答应了。

过了三天,老婆婆果然来了。她拿出一些银子,买回一石米一石麦。晚上与王妻睡在短床上。王妻开始有些恐惧,但看她很善良,也就不再害怕了。

第二天,老婆婆对王成说:“孙儿,你不要懒惰,应该做点小生意,坐吃山空怎么能长久?”王成说没本钱做生意。老婆婆说:“你祖父在世时,钱银任我拿。我因为是个世外人,不需要钱,所以从未多要。节省下来的四十两体己钱,至今还保存着,你拿去买些葛布,马上进京城去卖,可以赚点钱。”

于是,王成买了五十匹葛布回来。老婆婆叫他动身,说六七天就可以到京城。她一再嘱咐王成:“你一定要勤快些,千万不能偷懒。行动要快,不可拖拖拉拉。要是迟了一天,后悔就来不及了。”王成恭敬地答应了。他带着葛布上了路,不料,途中遇雨,衣服和鞋袜都湿透了。王成这辈子还从来没吃过这种苦,几天下来,早已疲惫不堪,只好住进旅店。想不到阴雨连绵,第二天雨下得更大了。他见过往旅客,一个个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心里更是叫苦不迭。到了中午,空气刚有点干燥,不一会儿又阴云密布,大雨滂沱。王成无奈又住了一夜。等他快到京城时,听说葛布价钱很贵,心中暗暗高兴。但进京后住进客店一问,才知道为时已晚,连店主都对他晚来一步感到惋惜不已。

原来,一开始的时候,南边道路才通,葛布很少,而官府大户购买葛织品非常急迫,葛布的价钱顿时涨了三倍。前一天,官府大户已买足了布,布价自然也就跌下来了。王成得知这一消息后烦闷不安。又过了一天,葛布越来越多,价钱却越来越低。王成认为无利可赚不能卖。又过了十多天,食宿费已花去不少,而布还没卖出去,王成的心中更加烦闷。店主劝他低价卖掉葛布,再做其他生意。王成接受了他的意见,把带来的葛布全卖出去了,但本钱却亏了十几两银子。

第二天早晨起床,打算收拾收拾回家,但拿出钱袋一看,发现卖布的钱全部被人偷走了。王成赶忙告诉店主,店主也无计可施。有人鼓动他去告店主,要店主赔偿。王成却说:“是我命不好,与他无关。”店主听说后很感激他,送他五两银子做路费。

王成觉得这样空着手回去没脸见祖母,他思来想去,进退两难。正在这时候,他看见斗鹌鹑的,一赌就是几千两,而买一只鹌鹑,只不过花百把铜钱。他忽然想到,用身上的钱买鹌鹑也够了,于是马上同店主商量这件事。店主竭力怂恿他干,并表示不收他的食宿费。王成很高兴,买了一担鹌鹑又进京城。店主也很高兴,希望他尽快把鹌鹑卖掉。

到了夜里,一场大雨倾盆而下,街道上水流成河,王成只好坐等天晴。但雨连着下了好几天,笼子里的鹌鹑渐渐死去。王成焦急万分,但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过了一天,鹌鹑死的更多,一担鹌鹑而今只剩下几只,于是便把它们装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谁知过了一夜,只剩下一只活鹌鹑了。王成流着泪把情况告诉店主,店主也很为他可惜。

王成心想,钱也花光了,家也回不去了,干脆一死了之。好心的店主一再劝他、安慰他。店主和王成去看那只仅存的鹌鹑,他仔细观察了鹌鹑后对王成说:“这只鹌鹑非同寻常,那些鹌鹑很可能是被它斗死的。你反正没事,不如带它出去斗斗,如果它是善斗的鹌鹑,你靠它也可以谋生。”

王成觉得店主说得在理,便去认真地驯养那只仅存的鹌鹑。驯养好鹌鹑后,店主要他带着它到街上赌酒食。王成养的那只鹌鹑很勇健,常常大胜而归。店主得知后很高兴,他送钱给王成作赌博的本钱,让他的鹌鹑继续与别人的鹌鹑斗。结果,王成的鹌鹑三战三胜。这样过了半年多,王成积攒了二十多两银子。此时,王成的心里觉得宽慰多了,他已把鹌鹑视作性命一样贵重。

有个大亲王好斗鹌鹑,每逢元宵节,总是让老百姓带着鹌鹑到府中斗。这一年的元宵节快到了。店主对王成说:“你发大财的机会来了,只是不知你的运气怎么样。”店主便把大亲王与百姓斗鹌鹑的故事讲给王成听,并带着王成前去亲王府。他嘱咐王成:“斗败了,你自认倒霉就是了;如果万幸赢了,亲王必定要买你的鹌鹑,你先不要答应,如果他强迫你,你就看我的眼色行事,我点头后你才能答应。”王成说:“那好。”

到了亲王府,只见许多斗鹌鹑人站在台阶下。一会儿,王爷出来了。他的随从招呼说:“愿意斗鹌鹑的上来。”马上有个人拿着鹌鹑上前,王爷说放鹌鹑,那个人也放了鹌鹑。两只鹌鹑略斗了几下,那人的鹌鹑便败下阵来。王爷开怀大笑。过了一会儿,已有好几个人的鹌鹑都被王爷的鹌鹑斗败了。

店主对王成说:“该我们上了。”两人一同上殿。王爷看了看王成的鹌鹑说:“满眼杀气,是个善斗的,不可轻敌。”他命令随从放“铁嘴”鹌鹑来斗。只几个回合,“铁嘴”鹌鹑即大败。又换了几只善斗的鹌鹑,同样被斗败了。王爷急忙命令取宫中的玉鹑来斗。那玉鹑长得一身白毛,如同白鹭,神态不凡。王成胆怯,跪着请求停斗,他说:“王爷的鹌鹑,是神物,若伤了我的鹌鹑,就砸了我的饭碗。”王爷笑着说:“放鹌鹑。如果你的鹌鹑斗死了,我会重赏你的。”王成这才再放出鹌鹑。玉鹑看见王成的鹌鹑出笼,便径直奔过去。当玉鹑刚冲过来,王成的鹌鹑像发怒的鸡一样伏身待战。玉鹑狠啄时,王成的鹌鹑像鹤一样腾飞反击。两只鹌鹑或进或退,或攻或守,相持近一个时辰也没分出胜负。最后,玉鹑渐渐松懈,而王成的鹌鹑则越斗越怒、越急。不一会儿,玉鹑身上的毛像雪花般掉落,垂着翅膀逃走了。

观战的人成百上千,他们都赞赏王成的鹌鹑善战。王爷亲手拿起王成的鹌鹑,从嘴到爪细细察看一番,然后问王成:“卖不卖?”王成回答:“我没有任何财产,只与这只鹌鹑相依为命,不想卖。”王爷说:“赏你大价钱,使你拥有中产人的财富,这样你就乐意卖了吧?”王成低头沉思,半晌才说:“我本不愿卖,既然王爷喜欢它,又能使小人不愁衣食,我当然愿意。”王爷要他出价,他说要一千两银子。王爷笑着说:“痴汉!这是什么宝物价值千金?”王成解释说:“王爷不把它当成宝物,我却把它当无价之宝。”王爷问为什么,王成说:“我带它到街上斗,每天可赢些柴米钱,一家十几口人就没有挨冻受饿之忧,什么宝物能和它比?”听王成这么一说,王爷也换了口气,说:“我不亏待你,给你二百两。”王成摇了摇头。王爷又加了一百两,王成看看店主,只见他不动声色,就说:“看在王爷的面子上,减一百。”王爷见他不肯多让,不高兴地说:“算了吧!谁肯花九百两买只鹌鹑。”王成假装要把鹌鹑带走。这时,王爷喊了一声:“你过来,你过来!我出六百两,你同意就卖,不同意就罢了。”王成又看了看店主,见他仍不动声色。王成自己已感到心满意足,怕失去良机,就对王爷说:“这个价,实在不乐意卖,但不卖又得罪不起王爷。没办法,就依你说的那个价吧。”王爷大喜,叫人称好银两交给他。王成拿到银两后便向王爷告辞,出了亲王府。店主在路上埋怨他说:“我是怎么告诉你的?你却急着要卖,否则,再讲讲价,八百两就稳稳地到手了。”

回到店里,王成把银子放在桌上。他让店主自己拿银子,店主不肯要。王成再三推让,店主就收了他的食宿费。

王成收拾行李回到家,对家里人讲了详细经过,并把银子拿出来庆贺。祖母叫他买了三百亩良田,修房屋,打家具,使一个穷人家又变得像个世家。每天清晨,祖母早起,督促王成管理田庄,督促王妻织布。王成夫妇稍有懈怠,祖母便训斥他们。夫妇二人对祖母也不敢有怨言。又过了三年,家中更富裕了,老婆婆要离开。夫妇二人哭着挽留她,她答应了。

可是,第二天天亮时,她已不见了。

第七回 聂小倩

浙江人氏宁采臣,为人慷慨豪爽,清廉自重。他常常对人说:“我这个人平生不好女色。”

有一次,宁采臣到金华去。走到城北后,他进一座寺庙里休息。只见寺庙大殿宝塔十分壮丽,但地上却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蓬蒿,显然,这里已很久没有人来过。再往里看,东西两边僧人居住的房舍,门都虚掩着,只有南面一间小屋的门上,好像挂着一把新锁。殿东角有一片茂密修长的竹子,台阶下有个大池子,里边丛生的野藕已经开花。宁采臣很喜欢这个幽静的地方,况且,这期间城里房价飞涨,因为学使大人来到金华,参加考试的学子很多。宁采臣决定暂时就住在这座寺庙里。他心想,这寺中的和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何不散散步等他们呢?于是,他独自在寺中漫步。

傍晚时,有个读书人来开南面小屋的门,他赶忙上前行礼,并把自己想在这里留宿的打算告诉给对方。那个读书人说:“这里没有房主,我也是个在这里借宿的人。你不怕冷清就住在这里,我早晚都能向你讨教,真是不胜荣幸。”宁采臣很高兴,他铺了些蒿草当床,又架起木板当桌子,看来是准备在这里住些日子。

这天夜晚月光皎洁,宁采臣和那位书生在大殿的走廊里促膝长谈。书生说自己姓燕,叫燕赤霞。宁采臣以为他是来应考的秀才,但听他的口音,一点儿也不像浙江人。一问,才知道他是陕西人。两人说了半天话,才各自回床就寝。

宁采臣每次在陌生的地方过夜,总是很久难以入睡。这一次也不例外。正在他欲睡未睡之际,却只见北边房里有人在窃窃私语,好像住有家眷。于是,他起身趴在北墙石窗下,悄悄看了一眼。只见短墙外一个小院落里,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还有一个老婆婆,她穿着暗红色外衣,头上插着银梳子,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原来是她们俩在月下说话。那妇人说:“小倩为什么很长时间没到这里来?”老婆婆说:“或许是她的相好来了吧。”妇人说:“她没向姥姥发牢骚吗?”老婆婆回答:“虽没听她发什么牢骚,但她看起来好像心情不愉快。”妇人又说:“对这个小丫头不能太好了!”话未说完,就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进来了,模样好像很美。老婆婆笑着说:“背后不说人,我们两个正说你呢,没想到你这个小妖精悄悄进来了,幸亏我们没说你什么坏话。”老婆婆接着说:“小娘子长得好比画中人,我要是个男人,也会被你把魂勾跑。”女孩说:“姥姥不夸奖我几句,还有谁会说我好?”妇人和女孩子说了些什么,宁采臣没有听清。他以为她们是燕书生的亲眷,所以躺在床上不再听她们说话。

过了一会儿,寺庙里一片寂静。宁采臣刚要入梦境时,觉得好像有人进了他的卧室。他急忙起身一看,发现是北院那个叫小倩的女孩子进来了。他不由得吃了一惊,问她进来干什么,她说想跟他一起睡。宁采臣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怕别人议论,我还怕别人说闲话呢。偶然一失足,就会成为一个道德沦丧的无耻之徒。”女孩说夜里没人知道。宁采臣吼道:“快走开!要不然,我就要喊南边小屋里的人了。”听了这话,那女孩有些害怕,只好走开了。刚走出门又转身回来,把一锭金子放在宁采臣的床褥上。宁采臣马上把它扔到院子的台阶上,斥责说:“不义之财,弄脏了我的口袋。”女孩羞愧地拣起金子走了,嘴里还说:“这个男人真是铁石心肠。”

第二天一早,有个兰溪的书生带着一个仆人来应考。他们住在寺庙的东厢房里。不料,书生竟在当天夜里暴死了。死后发现,他的脚板心有个小孔,像是被锥子刺的,还有一缕缕血丝流出来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个晚上,书生的仆人也死了,症状和书生一模一样。

晚上,燕生回来了。宁采臣问他知不知道那二人的死因,他认为这是鬼魅干的。宁采臣为人耿直,根本没把鬼的事放在心上。到了夜里,那个女孩子又来找他。她对宁采臣说:“我见过的人多了,但没有像你这样刚直的人。你有圣贤的品德,我不敢欺骗你。我叫聂小倩,十八岁就病死了,埋在这座寺院旁,不幸遭受妖物的威胁,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下贱勾当。我用容颜去迷惑别人,这本来并不是我愿意做的。现在这寺中没有人可以杀,鬼夜叉很可能要来杀你。”宁采臣听了这话,十分惊骇,他请求小倩帮他想办法。聂小倩说:“你跟燕赤霞住在一屋便能免除凶灾。”宁采臣问了一句:“为何不去迷惑燕赤霞?”小倩回答说:“他是个奇人,鬼妖不敢接近他。”宁采臣又问:“你们怎么样去迷惑人呢?”聂小倩说:“和我亲昵的人,我悄悄用锥子刺他的脚心,这样,他很快就昏迷过去了,于是我再吸他的血给妖怪喝。有时候,我用金子去迷惑人,其实那不是金子,而是罗刹鬼的骨头。这东西留在谁那里,就能把谁的心肝掏去。这两种方法,都是迎合当今人们贪色好财的心理。”宁采臣问她什么时候戒备,她说明天晚上。临别时,小倩哭着说:“我掉进了大海,找不到岸。你是仗义君子,一定能救苦救难。如果你能把我的朽骨带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安葬,我将感激不尽。”宁采臣答应了她的要求,问她的坟在哪里,她说:“请记住,有乌鸦巢穴的白杨树下便是我的坟墓。”说完出门,片刻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宁采臣恐怕燕赤霞外出,便早早到他房里,邀请他喝酒。酒菜准备好了。在酒席上,宁采臣留意观察燕赤霞。饭后,宁采臣表示想与燕生同屋睡,燕赤霞推辞说自己喜欢清静,宁采臣不听,到了晚上,强行把铺盖都搬过来了,燕赤霞不得已,只好跟他同睡。他嘱咐宁采臣:“我知道你是个大丈夫,对你也很钦佩。不过,我有些私事,不便明说。请你不要翻看我的小箱子。否则,对你我二人都没好处。”宁采臣很恭敬地答应了。后来,各自就寝。燕赤霞临睡前把小箱子放在窗台上,过了一会儿,就鼾声如雷了。

宁采臣半天也睡不着。大约一更时分,他发现窗外隐隐约约有人影,正慢慢靠近窗户朝里看,目光闪闪。宁采臣很害怕,正要喊叫燕赤霞,忽然听见有个东西从小箱子中飞出,像一匹白绸缎闪闪亮,折断窗户上的石格,猛然一射,随即像电光一样熄灭了。这时,燕赤霞醒来起身,宁采臣假装睡着了,在暗中观察他。只见燕赤霞拿起箱子检查,从里面取出一个东西,映着月光嗅了嗅。那东西亮晶晶的,大约有两寸长,一片韭菜叶子大小。然后,燕赤霞把它紧紧包牢,又放进箱子里。燕赤霞自言自语:“什么老妖怪,竟敢有这么大的胆子,把我的箱子都给弄坏了。”于是,他又躺下来。宁采臣觉得太奇怪了,便起身问燕赤霞,并把刚才所看到的情节都告诉了燕赤霞。燕赤霞说:“既然我们已成好朋友,我也就不必再隐瞒了。我是个剑客。要不是那个石格子阻挡,妖怪当时就会死的。虽说这次没死,但已受了重伤。”宁采臣问他刚才藏起来的是什么东西,燕赤霞说是剑,并说刚才闻它,上面有股妖气。宁采臣说想看看这柄剑,燕赤霞拿出来给他看,原来是一柄亮闪闪的小剑。第二天一早,宁采臣到窗外查看,发现地上有摊血迹。这天,宁采臣走出寺院,在寺院北边,他看见一片荒冢。再一看,果然有棵白杨树,树上有个乌鸦巢。

宁采臣办完事以后,急忙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临行前,燕赤霞设宴送行,并把破皮囊赠送给宁采臣,他告诉宁采臣:“这是剑袋。你好好收藏,它可以避妖怪。”宁采臣想跟他学剑术,燕生说:“像你这样信义刚直的君子,本来是可以学的,但你是富贵阶层的人,不是干我这一行的。”宁采臣撒谎说有个妹妹葬在寺院北边,打算迁葬。于是,他挖出聂小倩的朽骨,用衣衾包好,租船返回家。

宁采臣的书斋靠近郊野。他回家后就将小倩的坟建在斋外。建好安葬后,他祭祀说:“可怜你孤零零的,把你葬在我小屋旁边,这样,你的悲欢我都能听见,而且,这里也不会有恶鬼来欺凌你。一杯水酒,不成敬意,请不要嫌弃,把它喝了罢!”他祝福完以后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道:“请等等我!”回头一看,竟是小倩。聂小倩笑着谢宁采臣:“你的信义,我永远也报答不尽。请让我随同你回去,拜见婆婆,就是做个丫头小妾也心甘情愿。”宁采臣细细打量她,见她肌肤细嫩,小脚尖尖,身材苗条,妩媚动人。于是,便带她一同回到书斋。宁采臣让她先坐一会儿,他先进去告诉母亲。他母亲听说后感到很吃惊。当时,宁采臣的妻子已病了很长时间,母亲叫他不要声张,以免刺激病人。他们母子正说着话,聂小倩已悄悄进屋,跪在地上拜见宁采臣的母亲。宁采臣介绍说:“这就是小倩。”宁母惊慌地看了看她,心里很害怕。聂小倩说:“我孤身一人,远离父母兄弟。承蒙公子关照,使我摆脱了困境。因此,我愿意侍奉他,以报答他的恩德。”宁母见她模样很可爱,才敢与她说话。宁母说:“姑娘肯照顾我儿子,我这个老太婆当然很高兴。只是我一生仅养了这个儿子,要靠他传宗接代,不敢让他娶个鬼妻。”小倩说:“我真的没有二心。九泉之下的人既然得不到您的信任,那就让我把公子当兄长对待,听候您老人家的吩咐,早晚伺候,行不行?”宁母觉得小倩的话说得很真诚,便答应了。小倩说她想拜见嫂夫人,宁母推辞说宁妻患病在床,多有不便。小倩也就没有去。接着,小倩立即到厨房,给母亲做饭。她在宁采臣家进进出出,穿堂入室,像是来了很长时间一样,一点都不陌生。

天黑以后,宁母有些怕她,要她先回去睡觉,却不给她准备床被。小倩意识到这是宁母赶她走的信号,于是,她就走了。经过宁采臣的书房时,她想进去,又不敢进,在门外徘徊。宁采臣叫她,她说:“房里有剑气,让人害怕。前些时候在路途上不敢见你,也是因为害怕剑气。”宁采臣想起是因为那个皮袋的缘故,于是就把它取下来挂到别的房间里去了。这样,小倩才敢进屋里来,坐在灯下边。过了一阵子也不说话,又过了好长时间,小倩才说道:“我小时候读过《楞严经》,现在忘了一大半。我想向你借一卷看看,夜里有时间就请哥哥教教我。”宁采臣答应了。到半夜的时候,小倩还不走,宁采臣催她回去睡觉。小倩难过地说:“我这他乡的孤魂,真怕那荒坟的凄凉啊!”宁采臣说:“书房里只一张床,况且兄妹之间也应该避避闲话。”小倩站了起来,满面愁容,眼泪几乎掉了下来,脚也因为愁苦而迈不开步,恋恋不舍地离开书房,一下台阶,人就不见了。宁采臣心里真可怜她,想留她住在另外的小床上,可是又怕母亲不高兴。

第二天一早,小倩向宁母请安,端水给她盥洗,家务活忙个不停,样样都合宁母的心。傍晚时,小倩自动离开书斋。她经过书房时,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