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老年医学经典问答1000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2:40: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小鹰,王建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床老年医学经典问答1000问

临床老年医学经典问答1000问试读:

前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目前已超过2亿,并呈现出慢病高发、多病共存和高龄化的特点,国家已将大力发展老年医学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严峻挑战的重要举措。老年医学是研究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我国已将老年医学专科定位于内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其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疾病诊疗、评估、康复、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法律伦理等;其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诊治、连续性的医护照料和多学科团队的联合工作。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老年医学近20年来在世界各国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临床老年医学经典问答1000问》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专科经典问答”系列书的老年医学分册。问答的内容包括:①“老年医学特点”,如老年医学概念、老年病诊疗特点、老年人综合评估方法等;②“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常见问题”,集中解答了老年痴呆、衰弱、抑郁、营养不良、跌倒、晕厥、视听障碍等常见问题;③“常见老年疾病及病变”,主要解答了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肾脏等各系统常见病变及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治原则等问题。本书由国内数十位资深老年医学专家凝聚心血倾力完成,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展示了国内外老年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最新进展,对于广大老年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都不失为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本书主要参考依据是我们编写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因此本书作者包括了上述教材的作者。由于我们的经验、水平所限,本书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予以指正,我们将在以后的定期再版中不断修订完善。

在此,谨向为本书付出心血的各位副主编、各位作者和审阅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李小鹰2015年11月第1章 老年医学概论1.当前国内外社会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有哪些?2.老年医学的概念是什么?3.老年医学的宗旨是什么?4.如何界定老年人的年龄?5.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6.老年医学的特点与学科定位是什么?7.老年医学专科与内科其他亚专科的主要区别有哪些?8.老年临床医学研究和教育的内容有哪些?9.老年医学医师资质考核的各国主要经验有哪些?10.老年医学资质考核的内容包括哪些?1.当前国内外社会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有哪些?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界定,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或者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时,便被称为老龄化国家。2008年,全球人口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估计有5.06亿(占世界人口的7%),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13亿(占世界人口的14%);世界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62%(3.13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20世纪末起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6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2.5%,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8%,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其中高龄老人2300万,并以年均100万人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达到3600万,2020年将超过6500万。我国迅速进展的老龄化以未富先老和慢病高发为特点,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老年疾病高发的特点日益突出,目前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者约8700万,血脂紊乱约8000万,糖尿病5000万,骨质疏松5000万,老年痴呆800万,脑卒中700万。我国老年人群焦虑症和抑郁症患病率与美国近似,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病率明显高于瑞典。多种慢病共存是老年病特点,我国研究显示社区老人患有两种及以上疾病者占67.1%,其中心血管疾病占65.3%,而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比率分别为67.6%、34.3%和23.4%。

我国高发的老年慢病状况管理十分不力。老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2002年分别为30.2%、32.2%和7.6%,而美国2004年上述比率分别为75.9%、69.3%和48.8%。我国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控制率分别为56.6%、49.5%、26.6%,而美国老年自然人群上述危险因素控制率分别为75.9%、50.9%和64.9%。

中国的“白发浪潮”已经汹涌而至,而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家庭将面临4~8位老人的长期照护;慢病管理与养老照护尚未形成完善体系;老年医学面临全社会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以巨大老年人口的赡养为前提;社会的稳定和谐将很大程度取决于老龄化政策。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老年健康,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大力发展老年医学,促进健康老龄化,有效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2.老年医学的概念是什么?

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是研究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随着老年医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已经派生出多个分支学科领域,例如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基础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康复医学、老年预防医学和老年社会医学等。(1)老年临床医学:

研究老年人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规律,常见老年综合征的诊治,老年慢病管理的规律。其中占老年人死因70%以上的四大类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感染疾病)的防治与管理是重点关注的问题。(2)老年护理学:

研究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和规律,包括住院诊治的急症、亚急症老年患者,也包括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广大老年患者的护理规律;还研究各级护士和各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体系与培训规律。(3)老年基础医学:

研究衰老的机制、衝量衰老的标准及延缓衰老的措施;研究各器官组织形态和功能的老化过程,以及细胞、分子、基因变化与衰老的关系等。(4)老年流行病学:

研究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借以探索病因,制定防治对策并检验防治效果。(5)老年康复医学:

研究各种老年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及手段,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竭力减少残疾的影响程度,使其功能恢复到最高水平。(6)老年预防医学:

研究老年病的预防和老年人的保健措施,以保持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重点研究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保持,以及慢病患者的科普保健教育。(7)老年社会医学:

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旨在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现代科学方法,探索老年人患病的社会根源,如政治经济、民族风俗、家庭婚姻、职业类型、生活方式、福利保障、环境和医疗服务模式等因素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揭示社会与老年病之间的规律,实施社会综合防治的规律。3.老年医学的宗旨是什么?

老年医学的宗旨是防治所有老年相关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除了处理老年人常见疾病(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代谢紊乱等)外,更关注老年问题,如衰弱、跌倒、谵妄、抑郁、多重用药、记忆力下降、尿失禁、便秘、营养不良、睡眠障碍、医疗不连续、受虐等问题。这些老年问题往往由多种原因引起,不限于某个专科,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4.如何界定老年人的年龄?

依据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会议规定,发展中国家中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欧美发达国家中则以65岁及以上定义为老年人;我国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于1982年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45~59岁为老年前期,90岁以上则为长寿老人。5.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1)老化所致的器官功能减退,常常需要与疾病状态相鉴别。(2)多种慢病共存,因此相关单种疾病诊治指南的指导作用有限,超过90%的老人患有慢病(需要医疗超过1年以上,具有形态学改变并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医学情况),半数老人患有3种及以上慢病(2种及以上慢病称为共病)。(3)老年人特有的临床问题和综合征,专科医生常难以解决,例如认知障碍、抑郁、谵妄、视听障碍、睡眠障碍、跌倒与骨折、尿便失禁、压疮以及功能残障、衰弱症、多重用药、过度检查、治疗不连续等问题。(4)交流和沟通难度大,患者的意愿、经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均会影响和决定其对治疗决策的认同,而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也影响诊疗决策和长期疗效。6.老年医学的特点与学科定位是什么?

老年医学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老年医学是临床医学内科学下属三级学科,即老年医学专科。老年医学专科与其下游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实现的老年患者全程化连续照护,能够全面提升国家老年慢病管理的水平。7.老年医学专科与内科其他亚专科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老年医学专科是内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是与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等学科并列的专科。老年医学专科与内科其他专科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1)转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建立了以预防、诊治和护理为一体的连续性服务新模式。(2)综合医院老年医学专科的关键技术是老年综合评估模式、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和共病处理模式(老年问题或老年综合征的处理、舒缓疗护、转诊医疗等)。(3)强调建立医院老年医学专科与下游双向转诊中长期照料基地(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等)相结合的慢病管控网。(4)采用网络信息化档案、个案管理、远程医疗等新的管理模式实现每位患者的全程个体化管理。8.老年临床医学研究和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衰老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老年病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诊治原则;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及用药原则;老年人心理精神评估;老年人综合评估(包括医学、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等);多器官衰竭的防范及诊治;老年人急症处理;围术期处理;康复医疗、舒缓疗护和临终关怀;与老年人及家属沟通的艺术;多学科团队(包括护理、康复、精神心理、营养及社会工作者等)密切配合的模式;社区及家庭健康服务模式等。9.老年医学医师资质考核的各国主要经验有哪些?

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老年医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各国老年医学医师资质考核的主要方式、特点、考核内容见表1-1。表1-1 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老年医学医师资质考核方式、特点及内容10.老年医学资质考核的内容包括哪些?

以美国为例,老年医学资质考核具体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见表1-2。表1-2 老年医学资质考核的内容

表1-2中主要内容包括老年学、老年相关疾病等七部分,其中“老年相关疾病”所占比重最大,包含内容也较多,涉及内科各系统疾病、肿瘤、耳鼻喉、眼科、口腔、皮肤、传染病等。具体见表1-3。表1-3 老年相关疾病的内容及比率(总计40%)

从表1-3中可见,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风湿/肌肉骨骼疾病是老年相关疾病比率的前五位。

除了上述单系统疾病,老年综合征也是考核的重点内容。老年综合征是指谵妄(delirium)、头晕目眩(dizziness/lightheadedness)、跌倒和步态异常(falls and gait disorders)、感觉缺失(sensory loss)、尿失禁(incontinence)、长期不能移动导致的问题(consequences of immobility)、睡眠异常(sleep disorders)、疼痛(pain)、营养不良(malnutrition)和衰弱(frailty)10部分。(李小鹰 梁东亮)第2章 健康老龄化和老年人健康标准1.最早Rowe和Kahn对“健康老龄化”提出了哪三条标准?2.如何全面、科学地理解健康老龄化的六个要点?3.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什么?4.研究中常用的健康老龄化定义和评价手段有哪些?5.2013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拟定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有哪些?6.2013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对我国健康老年人标准的修订有何特点?7.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健康老龄化或积极老龄化的制度有哪些?8.我国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策略是什么?1.最早Rowe和Kahn对“健康老龄化”提出了哪三条标准?

1998年Rowe和Kahn扩充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三条标准:①在生物医学方面,没有慢性病症状及其所致的功能残障以及引起重要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等);②在社会心理方面则包括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对生活热情、快乐)和积极的社会参与功能(高水平的社会角色功能、社会整体感与社会参与);③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向的世界观和自我价值)。2.如何全面、科学地理解健康老龄化的六个要点?(1)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的大多数人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的预期寿命的提高。(2)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也是可以量化的。(3)人类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4)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把老年群体健康看作是进入老年前的婴幼儿、青少年和成年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因素的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同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5)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6)健康老龄化是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民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3.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什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概念,指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达到最佳的过程,这个概念基于联合国提出的“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原则,延伸了成功老化的概念,强调了老年人应持续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与公众事务。与成功老化比较,积极老化代表了一种更注重主动参与的老年生活,其层次较成功老化更高,需要社会的支持。4.研究中常用的健康老龄化定义和评价手段有哪些?表2-1 研究中常用的健康老龄化定义和评价手段注:ADLs:日常生活活动;IADLs: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MMSE:简化的精神状态检查5.2013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拟定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有哪些?(1)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功能异常;无重大疾病;相关高危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达标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2)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适应环境;处事乐观积极;自我满意或自我评价好。(3)能恰当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4)日常生活活动正常,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5)营养状况良好,体重适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6.2013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对我国健康老年人标准的修订有何特点?(1)强调了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而非病理性病变,并且强调了功能而非器质性改变。这与前两次标准中细分各器官系统无疾病不同。同时强调相关高危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达标范围内,突出了老年人身体与其他阶段年龄的不同,在具体应用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2)将认知功能放在第二位置,强调了认知变化在老年人健康中的重要性。自我满意或自我评价融入了国际上较新的老年人健康概念。(3)突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旨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融人家庭和社会,让他们意识到其整个生命过程中体力、精神状态及社会参与的潜力。即使高龄,但仍能发挥对家庭、同行、社会及国家的贡献,增加幸福感和归属感。(4)强调了即使老年人有疾病,只要能维持基本日常生活也可视为健康老年人。(5)倡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疾病。7.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健康老龄化或积极老龄化的制度有哪些?(1)制度保障和立法支持:

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和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老年社会保障有《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三部法律作为支撑。(2)工作方法:

LeRoy等提出了一系列长期照顾的基础工作方法,包括在合适的环境下养老、协助老年人在家生活、在护理院中的“文化改变”、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3)基于年龄友好的初级卫生保健政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创建老年人友好型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初级卫生保健是以实际的、科学的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方法和技术为基础的基本保健,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全面参与均能普遍获得。8.我国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策略是什么?

我国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策略是:①实现一个目标,即倡导老年人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②贯彻一个方针,即老年卫生工作要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减少失能残障的方针;③构建两个保障制度,即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老年人护理保健制度;④做好三个结合,即把老年卫生工作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与重点慢性病防治相结合;⑤建立一个连续的无缝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逐步建立以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为核心、以家庭配合与关怀照顾为基础、以老年专业性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持依托的老年健康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失能康复、长期护理照顾、临终关怀的完整体系。(李小鹰 曲志刚 于普林)第3章 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抗衰老研究第一节 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1.什么是衰老?2.神经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3.心血管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4.呼吸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哪些?5.内分泌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哪些?6.运动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7.消化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哪些?8.泌尿生殖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9.什么是免疫衰老?1.什么是衰老?

衰老(aging)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受先天因素,即基因的程序和后天因素,即内外环境理化、生物和机械因子的影响,以及微小损伤的持续积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以至衰竭的过程。衰老是缓慢出现的、必然发生的生物学过程,是个体走向死亡的必然步骤。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机体结构的退行性变和功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在生理学上,把衰老看作是从受精卵开始一直进行到老年的个体发育史。从病理学上,衰老是应激和劳损,损伤和感染,免疫反应衰退,营养失调,代谢障碍以及疏忽和滥用药物积累的结果。衰老的实质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具有普遍性、积累性、渐进性、内生性、危害性特征。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

衰老可分为自然的生理性衰老和异常的病理性衰老两种。生理性衰老是指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且表现出渐进性的复杂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变化。而病理性衰老则是指疾病或其他异常因素所导致的衰老加速现象。

衰老与老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衰老是生命动态的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所以说,老年未必就衰,衰也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和“未老先衰”之说。就个体寿命来说,有长有短,衰老的过程有很大的差异,时序年龄不一定反映生物学年龄,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与后天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有的人时序年龄较大,但其各器官的功能和结构老化得较慢,看上去比较年轻,其生物学年龄较小,“老当益壮”,年纪虽老,仍健康和充满活力,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反之,如生物学年龄较大,尽管时序年龄较小,看起来似较年长,“老态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2.神经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1)病理生理改变

1)大脑:

脑的老化主要表现为脑萎缩,尤以额叶及颞叶明显,表现为脑沟、脑裂增宽,脑回缩窄,脑室扩大,70岁以后脑室扩大者被认为是“生理性老化”改变。脑血管的老化表现为脑动脉硬化。老年人脑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脑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尤以大脑及小脑皮质更为明显,其次是黑质和蓝斑,有人认为,人类脑神经细胞总数为140亿~200亿,30岁以后平均每天损失10万个左右,77岁减少到出生时的2/3,90岁仅剩20岁的1/2。老年人神经细胞突起明显减少,特别是与皮质间联络有关的基树突(basaldendrite)更为明显。神经细胞内脂褐素沉积增加。Marinesco小体,即黑质和蓝斑神经细胞核内的嗜伊红包涵体,可见1~5个,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轴索营养不良,是神经系统生理性老化的表现之一,老年人发生率较高,表现为轴索膨胀,呈球形,可能是由末端突触异常或轴索流(axonalflow)障碍所致,主要分布于黑质、基底节和薄束核及楔束核。大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增多,是神经细胞脱失的代偿性改变。淀粉样小体,是老年人脑经常见到的一种改变,光镜下为直径2~20μm、圆形、HE蓝染结构,多见于软脑膜下和脑室周围,与胶质细胞增殖有关。鱼雷(torpedo),即小脑浦肯野细胞轴索肿胀,见于小脑变性和高龄者。腺苷(alzheimer)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见于老年人,50~60岁有5%,70~80岁达60%,而100岁者全部均可见到脑内有NFT,老年性痴呆患者,此种改变相当于正常老年人的6~40倍。老年斑与NFT同样见于老年人和老年性痴呆患者,多位于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周围,尤以海马更为多见。脑血管的老年性改变,除动脉硬化之外,脑的中小动脉中膜和外膜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Lewy小体,见于一般老年人,更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位于黑质、蓝斑、下丘脑和迷走神经背核等,为神经细胞质内的包涵体。颗粒空泡变性,多见于海马的锥体细胞,随年龄而增加。平野小体,多见于海马,老年者脑内发生率较高,光镜下为嗜银酸性,呈球形或杆状。Pick小体为球形嗜银性包涵体,见于老年人,更多见于Pick病。

2)脊髓:

形态学改变以后索较为明显,Bailey研究显示,从50岁以后开始见到后索脱髓鞘改变,以后发生率进一步增高,与后索变性同时并行的还有薄束核、楔束核、脊髓后根和后根神经节变性。60岁以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树突减少和突触变性,淀粉样小体和细胞内脂褐素沉积也随年龄而增加。

3)周围神经:

表现为有髓及无髓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轴索肿胀或萎缩,节段性脱髓鞘,亦可见有神经纤维再生和髓鞘化,50岁以后可见神经营养血管狭窄,神经鞘内膜肥厚,结缔组织增生,胶原纤维增加并侵入神经束内。上述结果再附加其他原因,常常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癌性、尿毒症性、酒精性、维生素缺乏性及中毒性疾病等。(2)相关疾病

1)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在老化过程中的第三大常见致残、致死性疾病,有报道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会翻一番。研究发现年龄老化会造成脑组织萎缩、神经发生减少、脑血管的硬化和脑血流减慢等,使脑组织在缺血环境中更易发生脑卒中,并加重脑卒中症状,造成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年龄老化对脑组织和脑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导致老年机体对脑缺血敏感性增加。年龄老化导致老年机体对缺血敏感性增加,更易发生脑卒中。恢复起来困难,但老年人在一些干预措施的作用下有能力进行神经功能的恢复,虽然与年轻人相比恢复程度较低。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指突发的短暂的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受限或中断,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24小时内功能缺失的表现完全恢复。老年人好发,常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发作突然,多于5分钟左右达高峰,历时短暂,常为5~20分钟。每次发作后症状体征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每次发作症状和体征相对恒定。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是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或伴对侧面部轻瘫。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频率较高的表现是阵发性眩晕,平衡失调。绝大多数TIA患者就诊时症状已消失,所以其诊断主要根据病史。有特征表现者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常见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心脏病。应与部分性癫痫和梅尼埃病鉴别。治疗主要包括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发作,保护脑功能。

B.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常在静态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短期内有肢体无力、麻木、头痛、头昏等TIA症状。临床有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如瘫痪、感觉障碍或言语障碍。起病24小时内脑CT扫描常无改变,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及其部位、范围和脑水肿的情况。诊断主要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应与脑出血、脑栓塞、颅内占位性病变鉴别。治疗主要包括超早期溶栓,增加侧支循环,消除脑水肿,促进康复,防止复发。

C.脑出血:

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外伤性出血。80%~90%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由于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细胞代偿能力也差,所以脑出血时,即使出血范围同中青年,但临床表现远较中青年为重,并且恢复也差。另外,老年人脏器功能差,脑出血时易出现并发症,病情复杂,死亡率高。老年人脑出血常因情绪激动、大便用力或饮酒过度而诱发。在气温骤变和寒冷季节发病也较多。发病突然,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症状达高峰,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病情程度主要视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机体反应而异。脑CT为首选检查,能清楚、准确地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等。有高血压老年人,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头痛、迅速偏瘫、感觉障碍、失语或昏迷,脑CT检查发现脑组织内高密度出血灶即可诊断。大面积脑梗死与脑出血临床上不容易区别,应注意鉴别。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老年人长期卧床应注意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常见于老年人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80岁后下降。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等递质平衡失调而发病。正常人脑老化,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每10年约以6.9%的速度减少。而帕金森病患者发病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已超过80%,所以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不是正常生理性的,可能是环境或遗传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异常老化。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不同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程度常有差异,也可能在病程中不一定全部出现。约2/3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根据发病年龄和典型症状与体征,临床诊断不困难,尤其是脑脊液中多巴胺含量减少,更有助于诊断。但是,在早期尚未出现静止性震颤之前,则难以做出诊断。临床上,一旦发现老年人逐渐出现动作迟慢、表情淡漠、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就应该考虑本病可能。临床上需与特发性震颤、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鉴别。目前,帕金森病虽然无法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手术、康复等手段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治疗方案应个体化,以药物治疗为主。一旦症状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应开始药物治疗,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多种改善多巴胺递质功能的药物。服药期间,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明显减轻,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故需终身服药。药物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尽量以最小剂量取得较满意疗效。

3)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隐匿起病和进行性恶化的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形式,成为老年人第四大“杀手”;65岁以上AD患者较同龄非AD者死亡率高1.5~3倍。AD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未全面明确病因。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涉及诸多因素,有多种假说,这些学说部分地解释了AD的发病机制,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的生成和代谢异常、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胆碱能缺失学说、基因遗传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常见临床表现有记忆障碍、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外貌改变。记忆障碍为老年性痴呆的初发症状。最初出现的是近记忆力受损,随之远记忆力也受到损害,最终远近记忆力均有障碍。早期显著的情景记忆障碍为核心症状。MRI定性或定量检测发现海马结构、内嗅皮层、杏仁核体积缩小。脑脊液检查可见Aβ1-42降低、总tau(t-tau)或磷酸化tau(p-tau)增高,或三者同时存在。PET检查可见双侧颞叶糖代谢减低,其他有效的配体,如FDDNP预见AD病理的改变。根据好发年龄、以记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精神量表检查、MRI、脑脊液等检查可确诊。目前尚无肯定的特效治疗,但有些药物对缓解症状通常有效,精心护理照看患者也很重要。治疗主要包括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等。3.心血管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1)病理生理改变

1)心脏功能改变:

心脏功能改变最常见的是心搏出量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增大并发生褐色萎缩;心脏内纤维组织增多取代弹性组织,从而发生心肌硬化,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心肌重量增加,左室壁增厚,致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搏出量减少。

2)心脏传导系统改变:

窦房结的起搏细胞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窦房结出现纤维化及脂质浸润,影响了窦房结的生理功能,加上神经支配改变,导致心跳变慢和期前收缩的出现。心脏左侧结缔组织的支着处硬化可影响房室束等传导系统,致使老年人窦性心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并出现异常节律或心律失常。

3)血管系统的改变:

老年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冠心病成了老年人的常见病。随年龄的增加,血管系统,主要是较大的动脉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硬化。血压升高的同时,脉压变大。由于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周围血管阻力变大,对休克及血容量变化的代偿能力降低。作为微循环结构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血流变慢,通透性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微循环的代谢率下降。

4)心血管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改变:

由血管系统产生和分泌的激素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参与对心血管的功能调节作用,这一调节系统的改变使得机体对于周围刺激失去应有的应激反应能力,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发生疾病。随年龄的增加,由心血管系统分泌的心房利钠肽、脑钠肽、内源性洋地黄因子、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素、抗心律失常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以及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容易引发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2)相关疾病:

如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enile degenerative valvular heart disease)。所谓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又称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或老年心脏钙化综合征,是指原来正常的瓣膜或在轻度瓣膜异常的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瓣膜结缔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及纤维化,使瓣膜增厚、变硬、变形及钙盐沉积,导致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病变主要发生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环,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钙化。因病变可以累及瓣周组织、冠状动脉、心脏传导系统以及主动脉和左心房,临床上可以出现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等,也是老年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好发部位。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学说很多,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年龄因素、机械压力、慢性炎症学说、脂质聚集、早期钙调节有关。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起病隐匿,发展过程缓慢,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程度多不严重,患者很长时间可无明显症状,甚至终身呈亚临床型。一旦进入临床期,则表明病变已较重,可以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晕厥及猝死等。主动脉瓣钙化常见于男性,往往伴有高血压和(或)冠心病。二尖瓣环钙化多见于女性。超声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必须结合临床并鉴别其他原有瓣膜病。大部分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早期常无症状,或虽有临床症状但无特异性。老年患者既往无心脏病病史,近期内出现以下表现之一可供参考:①发现心脏杂音;②出现心功能不全;③出现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者。X线常规检查的阳性率不高,不宜作为常规检查。超声显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是目前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依据。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应与以下可以发生瓣膜钙化的疾病进行鉴别: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梅毒性、乳头肌功能不全、腱索断裂及黏液样变性所致的瓣膜损害。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常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它们可掩盖原来的症状及体征,易漏诊及误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病因不清楚,因此无法进行病因治疗,也无有效的方法遏制其发展。早期无症状,无需治疗,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当出现症状及体征时,则给予相应处理。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可并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应予以相应治疗。对于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患者,球囊扩张对主动脉瓣狭窄晚期的再狭窄率高,故只作为短期缓解症状的姑息疗法或病情严重者换瓣前的基础治疗,所以应手术换瓣。少数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只要二尖瓣解剖结构允许可考虑球囊扩张;重度瓣膜病变、钙化或有血栓者应手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如反流严重,在瓣膜可修补的情况下,二尖瓣修补较换瓣的死亡率低。4.呼吸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哪些?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部分。喉以上的部分称为上呼吸道,由鼻、咽和喉构成;喉以下的部分称为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虽然很难估计增龄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会逐渐发生衰老的变化,从而使老年人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全身疾病时肺脏要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损害。(1)鼻、喉和胸廓: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鼻黏膜固有层内腺体萎缩,腺泡分泌功能减弱,分泌物减少。由于喉肌和喉部的弹性组织发生萎缩性变化,老年人发音响亮度减弱。甲状软骨骨化,防御性反应也较迟钝。老年人因胸骨和脊椎骨退行性变化,关节韧带硬化,活动度降低,收缩力减弱,胸壁顺应性进行性降低导致胸壁运动受限。呼吸肌力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呼吸肌功能易受损。(2)气管、支气管和小气道:

老年人气管尤其是小气道管腔变狭,气流阻力增大,引起肺内含气量增多。黏膜细胞和纤毛逐渐脱落减少,纤毛的运动能力、排除异物以及防御能力减弱,气管及支气管的黏膜腺体腺泡的分泌功能降低。

老年人胸廓顺应性和肺弹性回缩力等降低、呼吸肌推动力减少会导致肺功能的改变,老年人的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FEF)、每分通气量(minute volume,MV)显著降低,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volume,FRC)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换气的效能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程度加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PaO)下降。此外,衰老时机体对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反应迟钝、2对支气管收缩的识别能力减退、对负载反应迟钝,出现呼吸调节障碍。5.内分泌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哪些?(1)下丘脑:

随着年龄增长,下丘脑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重量减轻、血供减少、结缔组织增加及细胞形态改变。老年人下丘脑内的促性腺释放激素活性降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垂体对外源性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刺激反应性减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释放增多。动物实验证明,老年小鼠的单胺功能发生改变,其下丘脑和纹状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转换率降低,对多巴胺的再摄取受抑制,使下丘脑多巴胺储存减少。单胺功能改变可能是老年内分泌障碍的关键环节。(2)垂体:

随年龄增长,垂体重量减轻,供血减少,结缔组织增加,嫌色性及嗜碱性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细胞相对减少,外形呈纤维性收缩和皱褶改变,容易发生垂体腺瘤。老年人某些垂体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①老年人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昼夜节律变化维持正常,但肾上腺皮质对ACTH的反应性下降;②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无年龄差异,老年男性腺垂体TSH储备及应激能力降低,但老年女性则无年龄差别。某些腺垂体激素在老年人中有明显改变:①更年期女性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明显升高,垂体中FSH、LH明显升高;②生长激素(GH)分泌减少,晨间与夜间GH值无差异,表明与睡眠有关的昼夜分泌现象消失,老年人高浓度代谢产物如精氨酸刺激GH分泌较中青年减少,GH对机体生理学影响亦减弱;③老年人血清抗利尿激素(ADH)浓度低于青年人,且老年人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降低,尿浓缩功能减退,这是老年人夜尿增多的原因之一。(3)肾上腺:

老年人肾上腺结缔组织和色素增加,肾上腺皮质出现以纤维化为特征的退行性改变和腺体增生,肾上腺皮质腺瘤在老年人多见。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昼夜节律维持正常,皮质醇分泌速度和排泄率均下降,导致老年人应付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下降。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分泌随年龄呈直线下降,尿中17-酮类固醇排出量减少。血浆硫酸脱氢异雄酮亦随年龄直线下降,有的老年人甚至完全消失。肾素和醛固酮随增龄而降低,老年人对低盐饮食和利尿剂反应降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等均升高,致使老年人普遍存在发生高血压的倾向。(4)甲状腺及甲状旁腺:

老年人甲状腺及甲状旁腺随年龄增加重量均减低。甲状腺滤泡间结缔组织增多,伴纤维化并有炎性细胞浸润及结节形成,甲状腺滤泡缩小,滤泡内胶质染色异常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减少,但外周组织降解四碘甲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的能力也下降,血中T水平仍保持正常不44变;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和FT(free T)水333平随增龄而降低,rT增高。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hyroid binding 3131globulin,TBG)无增龄变化。老年人甲状腺I摄取率与中青年无明显差异。由于老年人相对钙缺乏,维持正常血清钙浓度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浓度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老年人由于肾脏缩小,肾脏对PTH的反应性降低,PTH介导的肾脏合成1,25-二羟胆骨化醇功能受损,1α-羟化酶不能完全活化,血中1,25-(OH)D减少,影响肠23道对钙、磷的正常吸收。与年龄相关的PTH功能增强会降低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的阈值,长期摄入不足、吸收功能损害及肾小管功能障碍可导致低磷血症。因此,老年人易发生矿物质代谢紊乱。(5)性腺:

性腺随年龄的改变较明显。老年男性睾丸萎缩变小,生精上皮及毛细血管减少,管腔硬化变窄,精囊腺及前列腺重量减轻。女性卵巢随年龄增长而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最后缩小为一小片结缔组织。睾丸分泌的雄激素水平下降,与蛋白结合的雄激素增加,导致游离的、有生理活性的雄激素减少,可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随着卵巢的老化,雌激素、孕激素分泌不足,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间平衡失调,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新陈代谢障碍、雌激素靶器官萎缩及退行性变化,最终出现躯体及精神症状。(6)胰腺:

随着年龄增加,胰岛α细胞与β细胞的比率增高,即α细胞增多,β细胞减少;胰岛增生能力随增龄而下降。随着年龄增加,体内血糖水平也逐渐升高,糖耐量呈进行性减退,然而血浆胰岛水平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原因可能为: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的作用缺陷以及胰岛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②老年人肥胖及脂肪代谢能力降低,常出现高脂血症,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多,损害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并增加肝糖的生成;③肌肉组织的容量减少,糖原储存不足;④老年人体力活动不足、基础代谢率下降,机体对糖的需要和利用减少;⑤某些药物影响。因此,老年人更易患糖尿病。6.运动系统衰老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关疾病有哪些?(1)病理生理改变

1)骨骼系统:

随年龄增加,血钙越来越多来源于骨的重吸收,而不是食物的吸收。甲状旁腺对钙的敏感性降低、肾脏对甲状旁腺激素反应性降低、肠道对骨化三醇的反应性降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衰老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加。因此,骨的吸收增加,血钙随之增加。血钙来自骨,故骨中矿盐量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发生。血中降钙素可使血钙降低,骨的矿盐增加,女性在绝经期后降钙素的分泌降低比男性多,因此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性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时处于动态平衡,衰老时,性腺激素减少相对多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二者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骨吸收加快。此外,由于老年人活动少,接触阳光少,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钙,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肝素等,因此,老年人骨质减少或丢失,骨脱钙并转移到血流中。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强度降低。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致使骨骼变脆。骨丢失在女性比男性更突出。骨结构发生变化,使骨骼容易发生变形和骨折;有时,即使轻轻的跌倒也可发生骨折。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腰椎、股骨颈及桡骨下端。随着年龄增加,骨的修复与再生能力逐渐减退,骨折愈合时间更长,骨折不愈合的比例明显增加。长期卧床增加了褥疮、肺炎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

由于胶原细胞的形成减少,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关节的弹性及伸缩性均减低。变化最多的是关节软骨,软骨出现退行性变及钙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软骨变性与骨质增生,使关节灵活性和活动度降低,造成明显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尤其肩关节的后伸、外旋,肘关节的伸展,前臂的旋后,髋关节的旋转及膝关节伸展等活动明显受限。韧带弹性丧失,关节更不稳定;由于韧带松弛,膝和肘可能轻微屈曲。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纤维化、磨损及骨化,滑囊硬化致使关节僵直、屈曲困难。规律、安全的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力并延缓肌肉的收缩,但是,运动对于老年人是极为困难的。

2)肌肉:

随着年龄增长,肌纤维的直径和数量均减少,肌纤维由脂肪和胶原替代,肌肉可出现进行性丧失。骨骼肌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间液体增多,肌肉萎缩,失去弹性,肌群体积减小;或由于肌组织间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肌肉假性肥大。从40岁开始,人的肌肉组织以每年1%~1.5%的速度递减,至80岁时丧失约50%的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因萎缩及钙化而变僵硬。大多数酶的活性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尤其在肌肉收缩时能释放能量的酶。50岁后肌肉的基础代谢率每年降低4%。肌球蛋白重链合成随增龄而减少,然而,肌浆蛋白池并没有发生改变。骨骼肌更新的潜能随增龄下降。衰老时,脂肪渗透到肌肉增加。上述变化导致老年人肌力和活动速度逐渐降低,并发生肌肉疲劳和松弛。损伤的肌肉并列在一起还能增加创伤和突发事件的危险性。衰老时,运动神经元的减少是肌纤维丧失的主要原因。电生理学研究证实老年人肌肉中运动单元数量减少,运动单元的平均大小相应增加。年龄相关的肌肉萎缩通常发生在Ⅱ型肌纤维,至少腿部肌肉是这样的。Ⅱ型肌纤维的萎缩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因为Ⅱ型肌纤维比Ⅰ型肌纤维产生的能量多。是否有对肌肉松弛和收缩速度起重要作用的钙离子释放的减少现在还不清楚。Welle等人研究显示,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和ATP合成的几种mRNA编码蛋白在老年人肌肉中的表达减少。骨骼肌线粒体DNA缺失的积累随增龄而增加。

上述变化导致肌力随增龄不断减退。从25岁开始,肌肉量以每10年4%的速度递减,50岁后则以每10年10%的速度递减。若老年人血浆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很低,肌肉量丧失可高达每10年35%的速度递减,所以在30~80岁时上下肢及背部肌力减退可达60%,肌力的减退,致使老年人举步抬腿不高,行走缓慢不稳,容易跌倒。

3)椎间盘:

衰老时,椎间盘变平,椎间隙变窄,脊柱高度变短及脊柱、下肢弯曲,身高变矮。据调查,老年人身高的变化,主要是坐高的变化。椎间隙变窄,脊柱高度变短,如果发生在颈椎,可使穿行于椎间孔的椎动脉变扭曲,导致脑供血不足。绝大多数老年人,X线检查可发现有骨质增生,这是由于在椎间盘变窄时,粗钝的椎间盘边沿,将椎间盘的韧带和附着在椎体上的骨膜推开,形成骨赘,或称为骨质增生,这种变化属于老化的正常生理变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