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创新――信息工程学院教改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3:05:53

点击下载

作者:石长地,关永,吴敏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探索与创新――信息工程学院教改论文集

探索与创新――信息工程学院教改论文集试读: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分为课程教学篇,实践教学篇,培养模式探索篇和综合篇。课程教学建设篇,主要辑录了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上的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认真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论文和成果;实践教学篇,主要辑录了实验(实践)教师和实验中心管理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和成果;培养模式探索篇,主要辑录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指导,国内外学科竞赛、学生思想等工作的文章;综合篇,主要辑录了广大教师深入教育管理实践,调查研究,所撰写的总结性文章;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下大力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顺应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希望借此论文集的出版,进一步推进学院的教学工作,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办好人民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想。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扶持优势和特色学科,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新的形式、新的要求,使我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近两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工作取得快速发展,成绩显著。先后实现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特色专业等方面的重要突破,同时,学院大力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先后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等一批高级别的奖励。学院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的落实、教学管理与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工作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举全校之力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我校“十一五”时期的中心工作之一,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教育要改革,就必须研究,只有高质量、深入的教学研究,才能切实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专业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信工学院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这本论文集集中反映了信息工程学院全体教师近两年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践)环节、毕业设计、学科竞赛以及教学管理等教学改革工作中所取得的最新的成果。旨在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途径;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用以指导具体实践,并逐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通过这本论文集,能够使我们感受到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能感受到老师们那份深沉、睿智与责任,老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后反思,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希望通过论文集的出版,能够继续在信息工程学院营造出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切实增进全体老师的教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和推广好的教学经验,有力地促进教学工作地开展。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衷心地希望广大教师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加强师德修养,淡薄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继续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期待着大家奉献出更新、更多的成果。以我们的勤勉和智慧共同铸造学校辉煌的明天,创造教育美好的未来。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雪

2008年5月

第1篇 培养模式探索篇

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刘旭敏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转变思维定势、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研究型学习

1 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有些大学生由于习惯于中学时期的教学模式,只愿意从书本和教师获得现成的答案,不愿意通过实践与探索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过分依赖教师,忽视了自主创新。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学研究的阵地,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获取的重要场所,在整个知识的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将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既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为此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如何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是目前大学共同面对的问题。如何培养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2.1 转变思维定势,启发创造性

思维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思维方式、思维水平是影响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国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体现在回答问题时,老师就是“标准答案”的化身。教学的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抹煞了学生创新的本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就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常规思维和求同思维。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转变其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非理性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允许其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力,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归纳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观,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改变单一传授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改变教条式教育为探索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使其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2.2 改革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知识总量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在加速老化,然而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却困难重重。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突出表现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考试方法单调,评分标准单一,标准化、模式化的试卷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一大批“考试机器”。许多专业教材十几年如一日,远远落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致使教学内容滞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就需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建立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那些具有方法性和工具性的知识和信息。

2.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现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求知求学的道路上就会辨不清方向,而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包揽一切,知识就不会真正属于学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教师的职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学”。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讲课过程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就会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教学中死套书本,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成循规蹈矩、顺从听话的“好学生”。这样,即便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被埋没。多元的知识结构.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2.4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了“授人以鱼”,学生一味地模仿、照搬,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在思想上普遍存在依赖情绪和懒惰思想,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21世纪最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要求教育“授人以渔”。而学生要完成从受“鱼”到会“渔”的转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某些科研课题或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任务,引导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参与研究讨论,从而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实际,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自身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

2.5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正确地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不仅要看他知识容量的大小,而且要看他所了解的知识增长点的多少和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更要看这些知识和能力在他身上能否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基础知识是本,有了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离开坚实知识支撑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不是流于空想,就是限于盲目。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所学的知识就是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教条,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空前增长,而人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却不可能让我们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了解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网络型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了解,开阔视野,寻找不同学科、课程和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这样层层包围,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在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上发现联系或空白,衍生新的知识点。今天已不再是“鲁班造锯”的时代,没有丰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也就不可能成为具有优秀创造力的人才。可以这样说,现代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必须有扎实的知识作基础。一个人知识越博越杂,潜在的创造力就会越丰富,因为“机遇往往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今天人类更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的创新成果往往是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方面协作中产生。

2.6 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个性解放与个性发展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整齐划一的行动,更需要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3 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尝试

研究型学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等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是在信息技术领域迅速兴起的计算机技术。数据挖掘课程涉及的内容新颖而且抽象,现有适合做教材的书籍不是很多,而且详细的应用实例和习题练习内容很少。鉴于上述情况,所以在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中,对本科生进行了研究型学习方法的尝试,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在数据挖掘的第一节课上安排时间,介绍数据挖掘课程的作用和地位,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课程特点,参考资料,基本概念,知识框架等内容,并介绍数据挖掘方向最新的科技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要求学生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要让学生们了解研究型学习的目的、实质、方法和过程,使他们对研究型学习有一个大概了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入门,为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合初学者的特点进行授课,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终极目标。在讲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强调课程主干内容,详细介绍数据挖掘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典型算法,每个重点的算法结合一个实例讲解,力争在课堂上将课程的难点讲清、讲透,提高单位课时的知识含量,典型的算法通过学生实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除了讲授课程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性的作用,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横向扩展、提出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加强学习的思考深度。在布置课后作业题时,注意留有思维空间,使学生一定要通过查找课外资料、文献与独立思考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后,对感兴趣的内容,自然愿意努力去寻找答案,这比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要强得多。

研究型学习中,选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教师在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为学生选题提出总的要求,如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前沿科技的发展,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的困难还是很大的。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不同,所以题目的深浅难易程度和题目类型也不同,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选做,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由于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由老师根据题目的意义、可行性、工作量大小等方面的考虑,给出一些题目作为导向,学生在教师指定范围之内选题。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通过观察、思考、查资料等选定题目,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后,学生再针对教师的意见进行调整,最终确定题目。我认为,适当提高难度有利于提高研究型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课程学习的安排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课后上网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验、调试,得出自己的结论。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可安排少部分时间,在学生完成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开阔视野,在有限的学时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通过实践可以看到,同学们选题丰富多样,内容贴近生活,程序风格多样,取得较好的效果,已基本没有互相抄袭现象,对这样的结果,使我感到欣慰。

研究型学习对结果的评价也不同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并不将学生的作业成绩按照从高到低排队,只要学生认真实施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其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老师给了学生这样一次机会,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自主工作与合作,完成一个研究所带来的乐趣。

当然,作为一门课程,最后还是要给每个学生一份成绩。可采用多元法计分,对平时作业进行计分,对上机实验的结果进行打分,再根据期末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出总评分,改变以期末一次考核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做法。

考查期末小论文的质量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内容,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意;其二是方法,考查学生采用方法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多源性;其三是表达,考查研究报告结构的规范性和语句的通畅性。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对有难度的题还可以设计附加分,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独特,能否有合理的奇思妙想。

4 结论

大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这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或培养途径才能发掘出来。在开展研究型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贯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造,人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教师应在注重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覃海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8—59

[2]张群,马千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5):109—111

[3]常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辽宁工学院学学报,2006,8(4):108—110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培养高质量信息类人才 石长地

摘要:本文通过对印度等IT强国人才培养的理念、政策以及世界著名大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对我院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人才培养;课程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信息产业形势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信息产业整体素质和增强行业国际竞争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先后建立信息类本科专业。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来,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存在着急需化解的矛盾,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或是学到的东西过于陈旧,老师则认为学生在学校不认真学习或是对基础的东西不重视,企业则认为学校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学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引起的大就业环境不乐观,另一方面则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办学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培养模式单一,再比如课程开设随意性大、培养方向不明确(是偏硬件还是偏软件)、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没有考虑(是高层次人才,还是低层次人才)、课程开设上没有按照培养的最终人才需要进行总体规划等。

1 国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1 从人才培养的理念上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用“泥脚”撑起了软件繁荣,创造了IT 业的神话。而中国与印度除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不同外,发展软件产业的初始条件基本相同,两国也都把发展软件业提到了同等的战略高度,但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印度在IT业的人才培养上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IT人才培养“两手抓”。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是由学术教育来完成的,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为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大量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的“软件蓝领”却是通过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教育途径来实现的。这就为印度IT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层次分明的人力资源。

(2)IT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竞争的优势使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各种IT人才培养机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材、教学方法等与国际紧密接轨。它们直接利用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直接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直接面向市场培养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很多IT职业教育公司与微软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软件公司结成联盟,获得最新的技术资料,保证教育和技术发展同步。

(3)IT人才培养环境的无所不至。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的人才储备为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印度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软件教育体系,这种“无所不至”的人才培养环境也为其IT业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印度IT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在美国的高科技中心——硅谷,有近38%的高级工作人员来自印度,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把引进印度IT人才作为自己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印度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世界各国首肯的优秀IT人才呢?

(1)科学定位

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都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方式培养的。这种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定位,不仅为印度培养了大批技能娴熟的“软件蓝领”,而且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为社会闲散人员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2)政策支持

政府对IT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印度IT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软件业发展的政策和计划。如1998年,印度政府制定了《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希望在10年内将印度建成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同时,政府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全方位采取倾斜措施,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3)独特的人才教育理念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长期以来,英语已经成为印度的一门重要语言,这就奠定了它在软件教育语言优势上的基础。其次,印度重视数学教育和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IT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印度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它不仅重视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而且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正是这种独特的理念使得印度的软件人才在世界上受到瞩目。

(4)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因此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活动也以实用性和市场化为原则,做到教育内容和IT产业技术同步发展。在接受了IT教育后,学生可以成为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可以马上负责任何一个大型软件某个具体环节的工作,技能标准而且熟练。

1.2 从对实践(验)教学的重视上

印度在IT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就得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印度首屈一指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基地——印度理工学院,学生不仅有精心设计的实验课程,而且可以利用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完成自己选择的实验项目。在完成这类实验项目的过程中,教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有的教授带领学生通宵达旦在实验室工作,在大量的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为印度成为世界第二软件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新加坡取得计算机声卡的国际领先地位,最早的研究就是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教学为创造型人才插上了翅膀。

德国和瑞士的大学普遍采用基于学徒培训模式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用大量精心设计的专门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处理专业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评估自己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找出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学校不仅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和学分,并将其作为授予学位的必备条件。

德国大学全方位开放式信息技术实验室对学生创新式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学生普遍能十分熟练的通过查询专业信息完成研究报告,有些课程直接在信息技术实验室在线讲授,老师通过直接演示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综合,提高学生的信息创新能力,课后学生带着课题积极进行独立的信息查询和研究。

1.3 从课程设置上

国外大学本科领域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宽口径基础教育平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门类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所学基础课程相同;二是基础课程的覆盖面很广,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下表是世界六所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

上表反映了目前世界上六所著名大学在宽基础教育上的一致性。这些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有的学校二年级也不分专业),课程全部相同。另外,国外大学非技术类课程主要是经济、管理类课程,大约占总学分的6%~10%,而我国多数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在大一就已经分专业上课了,非技术类课程(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经济、管理、艺术)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涯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知识少得多,也就难怪会出现“没专业”的现象。国外高校的工业实践是分散进行的,学生自谋职业、寻找雇主,时间2~3个月不等。学生联系到雇佣单位后,先要经过学校批准、备案。实践结束后,以研究报告、单位证明换得学校认可,而我国的生产实习绝大多数是集体组织进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甚理想。

2 我院人才培养思路及措施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所作的《高等学校计算机与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定位为三种类型

学术型(科学型)人才:主要是研究、发现软件的客观规律,这类人才要求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清晰的基本概念和多学科的知识,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工程型人才:学会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当然包括创造性应用),能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或产业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设计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这些人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

根据我校的生源结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定位,我认为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培养初等教育师资,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之外,其它非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较为妥当,这样仅靠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就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体系。为此,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生的培养上尝试着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探索。

2.1 在课程设置上

(1)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原则上同一学科内的各专业打通培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相同的基础平台上受教育,知识面宽,具备向不同学科发展的潜力。今后也可以尝试所有信息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2年后再分专业,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同时,我们还应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加入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

(2)重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重新审定、调整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跨专业、学科选修课程。

(3)压缩必修课学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4)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5)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6)加大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把与英国罗汉普顿大学3+1培养模式做大、做实。

2.2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1)实行双师型培养方式。从国内知名IT企业聘请优秀高级技术人员,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今后也可以定期委派教师到开发一线接受前沿知识和技能训练,保证教学与产业技术、国际技术接轨。这样可以达到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的良好互动,不但可以提高学校老师的授课能力,也能够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有的放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加具有竞争力。

(2)加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资助力度。学校和学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教改立项,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奖活动,对获奖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强教学研究项目资助范围和力度,以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这样也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3)加强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在独立授课前除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做至少一年的教学辅导工作,且必须经过备课、试讲等环节。对于在职的青年教师,学院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他们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层次,或资助他们到国外进修,学院还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3 充分发挥实践(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的中介桥梁和必由之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原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巩固、应用、反思、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物化者”,为日后进入社会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另外实践教学还是增强学生团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不是孤立的,总是跟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在一起工作。微软公司重视团队精神,Windows 2000产品的开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员参与,写出5000万行的代码。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彼此密切接触、相互合作的机会,尤其是大型、复杂的实验要求学生组织起来,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这就打破了理论学习相互独立、封闭的人际关系状态,为团队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通过共同完成实验项目,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避免冲突,如何为团队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等,做到懂得尊重他人,善于管理自己。团队精神的形成为学生日后适应团队工作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为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3.1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采用“基—分—综”的方式,推动实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基”是指全面教授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理论知识,把进行科学探究的“工具”交给学生,这项任务由基础课实验完成。“分”是指分专业方向,组织探究型实验,让学生运用“工具”,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总结科学规律,加强对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综”是指在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之后,组织综合性实验,由学生对技能和知识进行综合。通过这一系统化建设,产生学生自主的小课题研究型实验,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3.2 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信息类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信息类人才创新基地,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采取“带—统—奖”的方式,加强创新型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带”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及实验中心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统”就是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奖”就是实行有效的奖励机制,促进实验教学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基础研究需要我们培养原始型创新人才,而面向产业发展则需要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更要从单一的学科型向多元学科型、学术型、复合型、终身型模式发展,我们应该找准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首都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李登.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之我见.计算机教育,2004,(10)

[2]毕叶,黄堃等.适应社会竞争需求培养创新应用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7,(6)

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途径刍议 董璐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研究生党建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全面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和党支部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越来越引人们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党建创新工作的以下途径给予了简要的阐述: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生活形式的创新;逐步推行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载体的拓展与丰富;要进一步重视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强化梯队层次管理。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创新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影响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党员发展力度的加大,使得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数量和比例都较以前有明显增加,这些变化使得高校研究生党员群体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为各高校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研究生党建创新工作,真正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既是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研究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现状

1.1 数量增加,落差明显

近年来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有所削减,使得研究生群体的对自身期望度有所下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同样体现在研究生党员身上,使得研究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1.2 结构复杂,动机多样

研究生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人生理想”,已不再是研究生学习的唯一目的,部分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如利益驱动、改变现状、晋升职称、混个文凭等等,由于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就会影响到一些党员的入党动机会不端正,因此,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思想境界不高、看重眼前利益、计较个人得失、缺乏道德精神、缺少道德修养等情况。因此,需要对这部分研究生党员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1.3 活动分散,难以管理。

研究生由于学科门类繁多,专业方向各不相同,集体活动较少,经常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同时,研究生居住比较分散,加之支部研究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都给研究生党员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往往很难经常召开支部大会,党员平常主要靠自我管理。结果会造成部分研究生党员滋生个人主义思想,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

2 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的途径浅析

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有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等。要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就要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不断研究新时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断给研究生党建工作充实新的内容,使之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此为基点,可采取以下几个主要途径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

2.1 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生活形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需首先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建立一个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在此基础上,依托研究生党支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结合研究生的实际开展工作。一个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党建工作是否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选拔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的支部书记往往是党建工作的关键。研究生支部的党建工作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研究生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于业务学习压力大、支部同学均为自己同学、兼顾导师的科研项目等,在开展支部工作时,难免会束手束脚,致使部分研究生担任支部书记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要求。为此,应在选拔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时引入竞争机制,由院系分党委(党总支)统一安排,竞争上岗;增加经费投入力度,用于研究生支部党建工作,将研究生担任党支部书记作为助管工作,给予一定经济补助;建立“优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年度工作突出党支部”等评优机制。

在研究生党建中,要着重加强党员的民主生活制度建设,拓宽研究生组织生活形式,以有效的方式增强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此外,要加强对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发展工作,重视对研究生党员的继续培训与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如开展对研究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填写入党志愿书的教育、入党宣誓的教育、党的生日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等活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基层工作中沟通渠道的畅通力度,加强基层党政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工作秘书、普通教师、研究生党员、非党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建立健全研究生的信息联系网络,使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联络更为通畅,共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管理、培养与发展、成长与成才等项工作。在研究生党建中,除了依托本校的资源外,还要与兄弟院校之间建立互动关系,相互借鉴先进经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共建。

2.2 逐步推行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以党建带科研,以科研促党建

目前研究生一般以年级为单位设立党支部,这种组建方式优点是:支部成员相对稳定,开展工作有一定连续性,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生便于学术交流,局限性是支部庞大,开一次支部大会不大容易,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生了解不多,导师对研究生党建及德育工作介入较少,研究生专业学习与党建工作容易脱节。

当然,如果单纯以专业划分研究生党支部也存在一定局限,体现在人员流动性大,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不利于学术交叉。应在具体工作中,继续探索和研究。应把以年级为单位和以专业为单位相结合,如研究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可以再细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的党支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便于组织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发挥研究生传帮带作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正在试点推行这种方式。

要切实改变研究生党建工作和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现象,在转变工作模式的同时,要更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其对科研工作的指导作用。如在党员组织生活中增加科学道德、科技伦理、科研方法等新内容。应将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作为研究生入党、评选优秀党员的标准,鼓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党员的整体科研实力。倡导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科学研究与理论探讨,通过科研促进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比如,组织党员开发党支部信息管理软件,保障支部工作的规范性、计划性、有序性。再如,借鉴现代管理理论,改进党支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提高支部的工作效率等等。

2.3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载体的拓展与丰富

丰富的党建载体,可以拉进研究生与党组织之间的距离,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首先,加强研究生党建的网络载体创新。网络在广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已经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为研究生党建工作开展开拓全新途径与思路。要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开辟红色网站、网上党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利用“网上党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开展网上党员理论自测达标活动,加强和督促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导师、支部书记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从而使网上的党建与思想教育阵地成为广大研究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

其次,加强研究生党建活动载体创新。为了发挥组织生活的作用,可适时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组织生活的指导。如可通过发布组织生活指导意见等形式,对学校各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提出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党建基金的方法,促进研究生党支部活动的开展和提高;组织增强研究生党员党性意识的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员义务劳动;还可开展特色组织生活评比活动等。要注重提高组织生活和支部活动质量,安排注重实效的组织生活和支部活动。

还有,加强研究生党建社区载体创新。在学校党建过程中,研究生社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生活空间。在研究生生活社区中,具有住宿混合编排与作息时间不定、经济来源自立与社交活动频繁、可支配时间充盈与兴趣爱好多元等特点。要进一步重视社区作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载体,发动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在研究生社区中开展工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4 要进一步重视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强化梯队层次管理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与导师在一起的时间较长,研究生与导师在开展学习与科研的同时,导师的言行举止也在时刻影响着研究生。研究生党建创新能否取得实效也有赖于导师在政治思想、道德品格、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可考虑为每一个研究生党支部配一名党员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政治理论,抓支部建设。这样,通过党员导师的工作,既可以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又可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功能。

研究生学习期限短,还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生党建创新工作要针对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研究生三个层面的不同特点,有效开展工作。对党员层面,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考核,加大监督力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层面,要重视培养,加强理论学习,建立与党员联系人的双向监督机制,给培养对象压担子;对普通研究生层面,要切实做好党建带团建,加强团员层次的思想教育。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创新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更加强盛,这是我们党包括广大研究生党员必须勇敢担负的历史任务。正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陆居怡.树立以党员为工作主题的理念积极推及研究生党建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25—28.

[2]林祖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7):25—26.

[3]张雷.对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93—95.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单片机教学改革 闵子建 袁慧梅 王竹

摘要:通过多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著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本文就与竞赛关系密切的本专业单片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单片机;创新能力;教学实践

1 电子设计竞赛对学生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自1994年开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后来的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交叉进行。由于竞赛内容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竞赛形式公平,因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相关专业师生的欢迎。同时由于竞赛题目的灵活、多变、实用化,与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紧密,对参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均提出较高的要求。竞赛是对所有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次锻炼和各种能力的考验过程,是对他们课堂所学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认可和确认。竞赛结果自然也就成为了检验和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客观标准,特别对参赛获奖的同学,其影响力远高于几门相应课程的优秀成绩的作用,在这些学生今后的考研和求职中,这一奖励经常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电子设计竞赛已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赛事之一,对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日渐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相关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它对传统教学实践活动模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提出了挑战,它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侧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层次,能提纲携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侧重鼓励对电子学有浓厚兴趣、爱好或有志于从事电子学领域工作的同学主动去学习、发现、追求、掌握现代电子技术成果的新亮点,掌握新器件、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并且学以致用,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能应用到科研、生产等领域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能应用较新的知识、技术去完成电子应用系统的设计和系统实现,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接近或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竞赛强调了系统的概念,考核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团结合作精神。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对参赛学生提出了高标准、新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学校、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如何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校实验室硬件设备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 电子设计竞赛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通过多年的竞赛实践,我们感觉到仅靠赛前的集训要求学生水平在短时期内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培养工作应该从入学抓起,并融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一开始就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专业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做了不少教学方面的改革,增设了一些强调创新意识的综合设计类的实践课程,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本人作为一名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在单片机教学方面,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方面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和收获,仅供参考。

2.1 单片机教学改革内容的设想

从历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来看,单片机的应用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地位。现代社会要是没有了计算机是不可想象的,而单片机虽小,却“五脏俱全”,是微机的一个缩影。由于它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功耗低、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因此,在自动测试、控制、通讯、家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全球每年用量达数百亿片,且社会对从事单片机开发应用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很大。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正确设计,需要用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组成和接口电路等硬件及软件系统编程等多方面知识,经过分析、判断、综合、重组后生成新的应用系统。这要求设计人员概念清楚,电路基础扎实,知识全面,软件编程熟练,具有一定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达到实际应用指标的工作可靠的应用系统,这绝不是凭一朝一夕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而单片机与其它嵌入式系统如ARM、DSP等比较,有软、硬件结构相似,外围电路通用,却简单易学等特点,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础课来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可以把单片机教学分成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础教学,复习、巩固、提高前导课程所学的硬件基础知识,并融入单片机的学习当中。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MCU指令及汇编语言基本编程,存储器扩展、中断概念、IO接口扩展应用等计算机通用的必备知识。把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分成几个重点,强调的是基本概念清楚,各部分功能模块作用明确。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部分模块的功能,理顺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掌握组成单片机基本系统的方法和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单片机或ARM、DSP等同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过程重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一阶段内容的学习,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上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改动不大,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要求所有本专业学生学习。

对于第二阶段的学习,其学习目标应放在系统的综合设计基础上,要从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作两方面入手,结合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强调自学为主,研究、讨论为主,以学习、使用新技术、新器件为方向,贴近实际,贴近应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部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动较大,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下面将进行详细讨论。对进入这一阶段课程学习的学生,要求他的专业基础知识、自学、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有较高起点,要有所选择,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要求,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

2.2 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实施

按照上述将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的设想,相应的课程名称分别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简称单片机)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按照常规方法,在部分内容上加以修改补充,引入介绍一些目前较流行的新器件,摒弃、更新部分陈旧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将基本型定位在89C51系列上,替代8031,增加具有ISP、ASP功能,高速、高可靠、多功能(如内含AD)等增强型CPU的性能特点介绍。简化8031外扩EPROM内容,保留外扩并行SRAM的内容,增加外扩串口SPI、I2C总线EEROM芯片,串口键盘、显示专用芯片,串口A/D、D/A等芯片的功能和用法介绍,突出串口外围芯片的实用性。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引入仿真环节,把实验课延伸到课堂之外,将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强化了实验的效果。在单片机课的教学中,大部分的内容如CPU工作原理,指令系统、汇编编程、调试等都可以用仿真软件实现,对某些I/O的操作也能间接调试。这样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巩固单片机的应用知识。因为引入的软件仿真和硬件仿真在用法上完全一致,拉近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对于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其目标是应用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MCU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两方面,要求设计制作的应用系统如同电子竞赛那样能独立运行工作,而无需借助于实验室的实验平台或其它设备。本课程教学的中心思想是重点突出“实用”性,贴近工程应用。教学过程打破单一课堂讲授方法,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课内课外联系在一起。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督促学习,检查评论。而学生要做到的是:明确要求,查阅检索,设计综合,动脑动手,满足指标。具体做法是:

初步介绍完成系统设计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常用器件等。

给出若干个程度不同、由浅到深的综合性设计题目,分成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因人而异,供不同水平的同学选择,每一个实验可在数周内完成。

抽出几个典型题目,围绕设计过程,介绍主要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系统参数计算,元器件的正确选择,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编程的基本设计思想,结构工艺设计等。

结合具体题目,引入、介绍新器件、新技术的应用。

学生二人一组,自由结合,各有侧重。提倡自学,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课上课下师生教学互动。

采用ISP、IAP新技术、新器件,做到人手一套实验器材,只要有计算机,就能做实验,就能完成实验。编程、调试系统就像做作业一样方便。实验室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提供测试设备,供师生交流,讨论。

创新需要个性,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加强个性培养,在实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进行改进,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实验室内、外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工程应用能力是目的,检查考核是手段。通过课程学习,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考核检查采用大作业的方式,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通过平时提问、讨论、分析、总结等方式,随时抽查学生的参与情况,并给予督促。

2.3 实践过程的改革是关键

综合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改革的内容,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一切教学过程均围绕实践过程展开。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科研过程,没有明确的课上、课下界限,只有集中交流和分散工作的概念。依靠的是自觉性和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教师在这里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由于实验室工作和管理几十年来的惯性模式,完全依靠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和开放时间来完成上述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创新的火花有时一闪即逝。完成任务有时需要连续性,突击性,科研有时不分白天黑夜。所以,提供尽可能的条件,让实验走出实验室,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所幸的是,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利用具有ISP、IAP和仿真功能的MCU芯片,在学院领导提供一定财力的支持下,以较低的成本设计成的单片机用户系统,可以完成硬件仿真或独立运行,可以实现键盘显示,扩展I/O接口,A/D、D/A等各种功能。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做同类型包括不同引脚、性能MCU的各种实验。这给同学提供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实验环境。此外,只需要一台计算机,配上一套上位机的集成环境调试软件,不管在实验室、在宿舍、在家,都可以进行单片机实验了。

当然,完成课程设计还包括资料检索,电路设计,绘制PCB图,焊接、组装、调试等过程,前3项可以利用计算机及相应应用软件实现,后3项部分也可以部分离开实验室完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实验室的依赖,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和学生的成功率。当然实验室还是必须有的,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辅导的地方,是学生制作、调试的场所。特别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开放一个全天候的实验环境,免除受歧视的感觉,也是完全必要的。

3 教学改革带来的收获和遇到问题

电子设计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相关的课程改革使得大多数学生受益非浅。竞赛鼓励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创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这改变了大部分同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环节多下功夫,也要求教师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受电子设计竞赛的推动,我专业增设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并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2002级学生在参赛和毕业设计环节上表现突出,在05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上,参赛并获奖的同学大多数都经过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学习和实践的训练,所选题目几乎都涉及到单片机的应用。由于平时得到了较多的相关训练和知识补充,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在毕业设计时也大多选择与单片机应用相关的题目,如多点温度测试与控制、智能控制小车、程控恒流源、智能频率计、电梯控制等,且都做出了可独立工作的实际系统,这些同学的毕设也大多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如:

实验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新颖性要求学生有自学能力,有自我约束能力,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对于一部分学生是可以做到的,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某一些学生来说仍存在很大困难,可能知难而退,放弃学习或仅混学分。

教学内容制定受各种因素制约较大,需经常修改。某些实验材料的易损坏和一次性应用增加了实验的成本,购买耗材及开发新的功能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实验开销较大,经费来源不稳定会影响教学方案的实施。

教学课时有限,但教师课外工作量显著增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辅导工作量差异较大,且随人数增加而增加,与一般课程差异较大。

以上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注意和调整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重读一些同学在课程结束时写出的感受,可以部分反映出该课程的效果,感受到付出的回报:

一个学期短暂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课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自己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起了自己对原本毫无所知的单片机设计的兴趣。…………这门课和自己学过的其它课程有很大不同,它确确实实让自己学到了设计的整个环节,概括的说,这是一种由老师悉心指导和同学课下的主动学习、研究构成的一种最具成效的、真真切切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途径。…………1021000244。

上了一学期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课,学会了如何自学,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以往为考试而学习的思想,真正在实践中掌握了很多技能和技巧。…………尤其在课下,我很多年都没有了的习惯找了回来,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在这种反复的自我学习与互相学习中,我们都长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长了很多见识。…………通过这门课,我现在才十分清楚的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它们成为一个知识系统供我随时拿来应用。也为我后续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1021000240

通过单片机学习,得益很多。最大的收获是我对计算机硬件有了改观,让我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地方,不再那么枯燥了,慢慢开始喜欢上这种自己动手做出成品的成就感了。…………我很喜欢这类型的课程,对我们以后在社会实际工作很有帮助。……10310001673

4 结语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综合型课程设计,既是系统性的改革,也是逐步转变的过程。我们将边实践、边完善,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多年的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综合型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有效形式。而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检索、阅读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制作与调试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新生思想调查报告 葛庆平 徐克强 韩红梅

摘要:对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进行了新生思想问卷调查,通过对五个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大多数新生抱着积极上进的心态进入大学,一些同学对大学课程、大学生活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将来的发展缺少目标。调查结果为新生入学教育,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入学教育,进行学习方法、目标理想等方面的讨论和指导。

关键词:首都师大;大学新生;教学质量;问卷调查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第一步,是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对于刚刚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他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也有许多对新环境的不适。特别反映在思想方面,专业不够理想、考分不低却上了第二志愿、生活有困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这次题为《新生思想状况》的问卷调查,为的是发现他们存在的各种学习和心理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 新生思想调查情况

调查对象为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的新生54人,调查内容分为5个方面,分别是表1你心中的大学,表2 你心中的大学课程,表3 你心中的大学生,表4你心中的大学生活,表5你理想中的职业。调查结果如下。

分析表1可以看出,选择“学习的殿堂”和“前途和希望”的人数占33%+45%=78%,说明大多数新生具有积极的心态进入校园,选择“轻松的乐园”的人数占21%,说明有相当的同学存在中学太辛苦进大学歇歇脚的心态。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重点是,加强入学教育,介绍高年级同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让新生自觉认识大学仅仅是人生的新的起点,大学的学习任务还很艰苦,不可有丝毫松懈怠慢的情绪。

分析表2可以看出,尽管新生还没有真正体验大学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创新教育,选择大学课程“能力训练”的人数占49%。这说明学校、社会和媒体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给予大多数新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选择大学课程“比高中讲得快”的人数占38%,说明新生对大学授课特点有一定的耳闻。毕竟大学课程较之中学课程在专业的难度、讲授的进度、教学的方法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选课的机制是一般中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开学不久,本科生导师的电话不断,大都是新生询问选课的问题。可见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教学和大学生活的重要改革,另外各种学习方法的讨论,班主任和基础课老师的指导,都能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大一的过渡时期,适应大学授课的特点,不断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表3的题目为“你心中的大学生”,主要是为了考察新生对大学生各种行为的认可程度,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有10%的同学认为所有大学生都能拿到学位,有45%的同学认可“知识、能力和进取”,有45%的同学认可“团结+友善+合作”,而没有人认可旷课作弊等不良行为。根据历年本科毕业生取得学位的情况,盲目认为大学四年可以轻松混下来的思想是极为危险的,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旷课作弊,英语四六级没有通过,或者粗心大意算错了学分,等等原因没有拿到学位。当因为没学位而被理想用人单位拒绝时,这些学生才痛悔不已,这时已经为时过晚。表3调查结果说明新生心目中的大学生具有非常正面的形象,同学们也是踌躇满志打算在大学这个人生舞台开始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大学生中确有一些同学迷恋游戏,旷课作弊受到处分。加强入学教育,学习学生守则,开展高年级与新生的对话,这是防患于未然避免错误少走弯路的有效方法。

分析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认同“学习+学生科研+娱乐”和“紧张、艰苦、考验”的同学加起来占调查总数的88%左右,说明新生做好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准备,这是积极的一面。选项“宿舍+食堂+教室”和“无聊、空虚、乏味”所占比例达到11%,反映有不少新生的存在相当的负面情绪,结合与新生的面谈发现有一些第二志愿新生对没有进入理想大学或理想专业感到失望,对父母包办高考志愿心存不满,他们将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在对待学习上面,很可能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和其它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肯定新生的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对有想法的同学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同学分析本专业的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形势。同时告诉确实想转专业的同学,如果第一学期不积极努力地学习,很可能遭到想去专业的拒绝。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师范生,表5的结果可以看到,只有23%的新生的理想职业是教师,而将“公司+出国+考研+其他”作为志向的同学占据了77%的比例,可见问题的严重。国家和北京市政府都对师范教育投入大量教育经费,学校和教师专为师范生开出许多师范专业的特色课程,而受益者的师范生却不想当老师,国家的投入和老师的心血岂不白费。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多重的,不是简单地责怪学生所能解决的,这里仅仅从教育基层单位和教师的角度,提出和尝试改进的办法。不懈地进行师范教育,讲解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介绍优秀教师的光荣事迹,介绍就业的新形势,例如每年都有非师范生要求参加教育实习,为在学校就职做准备等等。

2 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设计的角度存在如下问题。有些选项不够合理,选项之间同一性不够可比性不强,造成答卷困难;有些选项正面题与负面题反差过于明显,使得答卷人不经意中选择正面答案;选项中缺少等级划分,选项非此即彼迫使答卷人选择一些并不十分赞同的选项;另外单选题与多选题没有明确标明,以及问卷的样本数不够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

3 结论

总结本次问卷调查,基本达到了初步摸清2007级新生思想状况的目的,获得了进行入学教育的第一手参考资料。通过这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对多数同学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在学习目的和将来的志向上,部分同学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的情绪,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新生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帮燕.我校06级新生思想现状调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126—127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系统 徐远超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质量问题随着数量的膨胀而成为关注焦点。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规模、质量的协调发展,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宜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本文对现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系统的设想。

关键词:高等学校;质量;数量;监控;评价

1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起,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数年超常规发展。高校扩招,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大大缩短了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普遍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规模超速扩张而引起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天津教科院对天津市扩招比例较高的四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3.6%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扩招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和明显下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质量问题随着数量的膨胀而成为焦点。如果对质量问题掉以轻心,大众化的意义将大打折扣,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也将黯然失色。

影响教学质量有多种因素,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领导对教学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手段落后等等。

2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目的

高等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其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指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以及高等教育与家庭及社会等关系,实现其自身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规模、质量的协调发展,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宜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今天尤其重要。当前,高等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现实目的,就是在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扩展的情况下,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把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由于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过程,其产品也就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和有自我改造能力的人。所以,教学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某门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应该说,多数高校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缺乏揭开“过程”这一“黑箱”的有效手段,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基本上处于“无为而治”的自在状态。从信息第一时间的获得到决策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滞后的。

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环境

外部环境: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必然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主要因素有:国家和政府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取向、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本人受教育的程度、家庭中的学习氛围等等。内部环境: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各项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监控。影响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的基本条件、校风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受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关键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内部环境。

5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督和施加作用,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层次性和反馈控制性。过程性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是伴随教学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从教学任务输入到整体教学质量输出,需经历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反映过程,再经历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最后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过程系统。层次性主要表现为从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层次,逐级向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集成或并合。反馈控制性则表现为对每一过程阶段和每一级教学质量适时进行信息采集、评价、纠偏与反馈控制,使教学质量状态尽量符合既定目标。实际上,监控机制与教学质量过程系统处于并行状态,并且与其组成完整的闭环反馈控制。在反馈控制中,评价是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对各过程阶段和每一级教学质量的决策与控制,都要以相应的评价结果作为主要依据。从许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比较重视基础部分,即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而忽视课程质量以及专业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原因之一是对质量概念外延的理解存在盲区,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如信息采集还沿用原始的人工调查统计法,没有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自动统计软件,对更复杂的评价客体如课程、专业的评价显得力不从心。

6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和内容

评价是实现和发挥监控体系功能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对教学质量结果的终极性评价,还是对教学质量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都离不开经常性的评价工作,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决策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我们理解的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评价目的和标准对评价客体的价值进行认识评定。评价的内容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理论与方法等。目前,无论是评价的目的还是评价的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反思空间。比如,对评价目的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奖惩提供依据”的水平上,这种以为“奖勤罚懒”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朴素思想,从今天的发展水平来审视,显然已远落后于时代与科学的发展。

7 教学质量评价的主客体关系

评价主体与客体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是评价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一个评价系统中,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确定主要依据于评价目的,评价目的确立了,评价主体与客体也就随之而定。

评价主体与客体的逻辑关系比较清晰和明确,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以往的评价实践中或多或少忽略了校外评价主体如家长、企业及社会的参与,一方面有“闭门自赏”的嫌疑,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认同。

8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动力机制“管理者”推动——自上而下模式: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动力来自管理层内部——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改善质量的愿望;管理者满足师生需要的意识;管理者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操作程序为:建立一个内部质量体系,在质量管理方面提供指导:通过实践来验证该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反馈和调节质量体系中的某些要素,直至建立起一个自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受益者”推动——自下而上模式: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动力来自受益者的直接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改革日益高涨的呼声;社会与企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认同差异;同类组织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操作程序为:根据外部诉求建立一个在协商基础上被各方认同的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内部尤其是外部的评价来验证其适宜性尤其是外适性。反馈和调节质量体系中的某些要素,直至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弹性的质量监控体系。

9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建议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对质量概念外延的理解也不宜过于狭隘,否则不利于整体提升学校的质量水平。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可以考虑构建更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信息系统。

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定性与定量、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全面监控、全员评价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测量与评价[A].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周谦.教育评价与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4]涂恒汉.学校教育工作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袁慧梅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新、宽口径、多学科交叉渗透、应用性强的特点,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提出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重新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后所确定的一个新专业,它覆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电子类的10多个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具有覆盖面宽,多学科交叉渗透,应用性强的特点。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22个百分点,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我校于2000年设置这一本科专业,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并且由于“专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宽、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很显然,过去这种专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21世纪需要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电子类“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公共安全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主干学科,并对一些必须开设的主要课程作了具体规定。

从人才市场细分的角度看,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有很多,总的来看分为四大类:通信专业在电信技术方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倾向于语音和数据信息交换及传输领域;计算机、信息和网络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服务,涵盖了硬件、软件、网络工程等领域;自动化专业专长于计算机仿真与工业控制;电子科学与器件专业面向电子器件与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而立足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对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全过程都有相当程度了解,能满足信息产业对电子信息综合服务需求,则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方向。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主干学科及原专业基础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定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系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电子信息科学领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及其电子实现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们的教学改革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定位为:通过学习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及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一门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②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硬、软件设计技术,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③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控制、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④了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具备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体系的优化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宽口径专业,不能再以过去狭窄的专业对口思想设置专业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应在深刻理解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涵的基础上,努力按“本科目录”的规定来设置学科基础课,强化专业基础课,加强对学生的“通才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个主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改变教学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构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结合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基本思路,可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成以下几个模块:

(1)专业基础模块。该模块由电路类、信号类和通信类三大类课群组成,应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主干学科。其中电路类课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中各种电子线路的分析方法、简单电路的设计计算以及现代电子系统的仿真和设计方法;信号类课群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中信号与系统分析、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通信类课群主要包括信息论、通信原理等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2)专业方向模块。电子信息工程是宽口径专业,但是宽口径不等于无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外延广泛,内涵丰富,要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却是不可能的,因此构建合理的专业方向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应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课程,使学生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某一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优秀学生跨方向发展。根据本系的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确立电子技术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主要方向,电子技术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包括电子测量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DSP原理与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着重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在各种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模块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现代通信技术、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原理和信息处理的各种先进技术。专业方向平台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某一领域的基本应用,便于毕业生就业,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和以后继续深造。

(3)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应有针对性、分层次、分阶段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调查,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其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课程实验和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其动手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个层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实践。从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达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3 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

3.1 淡化专业界限,学科交叉、相互渗透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到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因而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立足于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重点加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并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教学,建立系统和控制概念,为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应用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完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

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电子信息技术更新发展极快,要求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实践环境紧跟时代步伐,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不仅有利于专业建设,也能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3.3 培养市场与创新意识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每个人都会不断地经受市场的挑战和环境的考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将难以应对。在信息革命时代,知识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只有抢占先机才能赢得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市场与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授之以渔,授之以欲。

作为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一定要有前瞻性,即面向产业的未来,面向专业的未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知识、新技能的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大。因此,专业建设方面要不断地关注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应用,研究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新课题,跟踪国外院校新的教学成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在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利于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我校发展最早的工科专业之一,在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注意发挥行业特色,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以学生为本促进我院专业实习的良性发展 杨西珊

摘要:专业实习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我校,亦是如此。专业实习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实用技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接触适应社会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学生在几年来实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进行介绍与分析,特别是通过一些人的具体事例,对专业实习的意义、现状、及实习指导老师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了些许个人的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专业实习;就业;实习单位;实习指导

1 专业实习对于学生的特殊意义

我院是一个以北京生源为主的教学单位,这也就决定了我院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比例并不很大。而这一现状的直接结果就是相比于其他学校,学生平时打工的比例比较小,这一点在非师范的专业中更加明显。专业实习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社会。不少同学都是在此时开始了解企业、事业单位,进而全面了解社会。

对于一个已经接受了三年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对于一个很快又要面临人生的抉择与考验的学生来说,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将来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这些学生虽然看起来并不努力,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茫然,但是通过大学生活,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定位,因此,实习作为他们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自然也将从属于他们那个新的奋斗里程的开始。下面有实例说明。

宗辉,男,02级计科系学生,该学生成绩乏善可陈,截止至实习开始时,仍有大约四十个学分的课程处于不及格情况,对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能力另人担忧,再加上英语四级的羁绊,毕业前景堪忧。不过他对自己的认识却十分客观,完全放弃了将来从事技术性工作的可能,进入了一家网站参加市场运营部门的工作。通过在实习期间的锻炼,给该企业留下较好的印象,最终在该企业就业。现在经常负责联系一些在校园中市场推广的活动,工作性质属于技术含量较低,故而工作起来如鱼得水,本人感觉心满意足。

魏光,男,02级学生,该学生学习中等,偶尔有挂科现象,他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事业单位,当然随着一些原有事业单位的转制,单位中越来越具有企业的性质。这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在近期内,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用技术。他在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的网站实习,学习了网页制作等较为实用的技能,同时在编程方面也得到相应的锻炼。事实证明这对他在半年后的就业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毕业后他在北京市环卫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平日里负责用VB写一些小的程序,或做一些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本人感觉也很胜任工作。

李自庄,男,02级学生,该学生学习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编程能力比较强,曾在我院葛庆平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实习。实习的题目属于计算机图形学的范畴。在8个月之后,他的就业去向是一家专门做电力设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公司。

上述三位同学的情况很具代表性,即对专业能力较差同学而言,实习是接触社会,试图在社会中找到非专业性岗位的一次尝试;对专业能力一般的同学而言,实习是学习实用技能,

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机会;对专业能力较强的同学而言,实习是确定自己专业方向,在将来择业中有的放矢的一个平台。

2 专业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实习期间的社会经历是有帮助的,可以说,专业实习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学生个人的成熟与能力的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暑期实习的时间与考研复习在时间上的冲突

首先是实习的时间与考研复习的攻坚阶段相冲突,由于考研班在暑期开设较为集中,且如果没有暑假这段时间的全身心复习,其考研率是可想而知的。

比如说有的同学因为考研,放弃专业实习,开据虚假的实习鉴定,有的同学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遵守,出勤率很低。

杨超、男、02级学生,由于准备报考我校研究生,复习任务较为繁重。同时实习的时间与考研辅导班的时间大部分重叠,于是,他放弃了实习的机会,最后是由找关系出据实习鉴定应付了事。但是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杨超在上考研辅导班期间,由于过度疲劳,生病多场。虽然杨超同学为考研拼尽全力的精神在学生中成为美谈,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讲,考研和实习的冲突很难通过正当的手段实现调和,即使仅顾一头,都有可能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这实际上迫使学校、指导老师在监管方面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2 专业实习与实习接收单位的关系微妙

不论何种专业的专业实习,只要是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校外寻找实习单位的,接收实习的单位在该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的地位必然是起决定性的。然而现存问题中的很大一部分也都来自于实习接收单位,一些接收单位不愿意对学生进行负责任的指导。客观地说,当接收单位面对一群毫无经验,甚至基本工作能力都不具备的学生时,接收单位是不可能指望实习学生为单位创造什么价值。即使有一些学生能力较强,被认为可以造就,由于实习期的短暂,作为实习接收单位让他们投入过多的精力来指导学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接而不管”则成为了一些接收单位的选择。作为学校,实际上是没有资格对接收单位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即使提出,那也仅仅是增加了学生在找实习单位的门槛儿。

祝垒、男、02级学生、班长,该学生到某单位实习,据他反映,实习期间实习单位较不负责任,经常让他们无事可做。如果是实习的学生自己放松了要求,不认真对待相关的任务,那么责任在学生。但如果是由于实习单位没有尽到事先承诺的指导责任,那么学生就有些可怜了,尤其是对祝垒这样一个已经明确准备就业的人来说,这种浪费他宝贵时间的状况,无疑是对他将来就业前景的一种打击。

2.3 实习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合理

以我院为例,学生总共要向学校交10000字的报告,其中包括《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社会调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加实习,切实有所得。但是,这两项任务,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一天就能完成,有些平日不善文章的人或许一周都难以凑足字数。如此繁重的负担,就使得一些同学只为应付这个字数为目的,到处东拼西凑;而对那些勤勤恳恳实习但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是很好的同学而言,字数就成了一个头痛事。可以说,现存的实习评价、管理体制并不能有效地监管实习期间学生的不良现象,同时也不能有效激励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说是手段与目的的不统一,愿望与效果极大的背离。

2.4 实习指导老师的角色不明确

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一方面,面对学生对自己将来五花八门的考虑,面对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由此产生的实习单位所处领域的千差万别,任何一位老师的现有知识都不足以给于学生较全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一名指导老师往往负责20个学生,而学生的实习过程又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人七月底就完成了实习,有的人八月初才开始做,使得监管的工作量巨大,同时实习地点往往相距很远,很分散,不仅增大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造成即使进行监管,其效率也较为低下,更不用说一些学生对监管的逃避往往是在联系方式上大作文章,比如提供不真实的电话号码,使得校内指导教师无法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所以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监管不利也就是再所难免的了。

3 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指导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加强对专业实习的指导要做到“两条腿走路”,同时要做到“五个统筹”。

所谓“两条腿走路”是指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开拓、加强对校外资源的利用。

校内资源包括对校内实验室设备的利用,对校内师资的利用。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院实验室设备更新、增加很快,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接纳专业实习把新设备、新技术利用起来,并且也能切实发挥校内各专业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对01、02、03级三届学生选择在校内实习的情况来看,只要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精力投入,由于专业方向明确,时间按排紧凑,通常学生在专业实习期间就能基本完成一个校级项目的主要工作,包括项目论文的撰写,因此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方面,科研能力方面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冯睿鑫,男,03级学生,由我指导他在校内实习,所作项目为《基于MIPS微处理器的研究与32位模型计算机的设计》,经过一个暑期的钻研和学习,他不仅利用我院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的设备完成了对模型机的定义、仿真和测试,同时也使他对CPU的设计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系列主流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确立了他的考研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统结构与微处理器设计,该方向可以说是目前硬件技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目前我院很多学生“喜软怕硬”的情况下,他能够有这样的志向,真让我这位老师倍感高兴和欣慰。

所谓“五个统筹”是指:

1.统筹学校安排与学生个人的特殊情况

当学生在作出如考研、出国等重大安排,并且相关事宜与专业实习时间相冲突时,学校在时间上可以更灵活。比如允许在学校的监管下提前或延后实习的时间。

2.统筹校内实习任务与教师科研的工作

校内实习的任务多与老师的科研方向有关。但是对于老师来说,也同样存在着本科生“不好使”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指导教师能够近一步拆分任务,充分利用研究生的力量,借鉴毕业设计,让一些有能力的研究生参与指导。从而让实习指导“看得见、摸得到”,最终使实习任务落在实处。

3.统筹校外实习任务与学生就业方向选择

将企业请进学校,通过承担企业的一部分研发任务,将我院建成企业廉价劳动力的源泉,进而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基地。使得专业实习成为企业有利可图,教师有的放矢,学生又所收获的实习。

4.统筹专业实习任务与本科生的长期培养

在指导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专业实习是本科生四年培养的一部分,认识到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通过与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相联系,减少学生选择实习题目的盲目性,使实习真正从属于大学四年的教育。

5.统筹包括家长在内的实习各有关方面

家长、实习接收单位实际是监管的重要力量。没有家长的参与,学生敷衍学校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实习接收单位的参与管理,对学生的管理是徒劳的。因此必须统筹包括家长在内的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做到相互通气、相互协调,有效预防学生荒度实习期的现象出现。

通过以上的措施,争取在我院建立安排合理、有效落实、管理到位、学生受益的专业实习的长效机制。通过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实习,实现我校专业实习的良性发展。

论高校信息工程专业教育 张树东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高速发展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从而形成了对信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文从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入手,论述高校信息工程专业创新性教育问题。

关键词:信息工程;培养模式;创新教育

1 前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开始走向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生产、信息的流通和信息的消费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形态,普通民众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流通形成了巨大的知识产业,造就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对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全国各综合类大学大多开设了信息工程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毕业生疲于奔波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但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不到需要的人才。虽然这里面存在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的因素,但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需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思考。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社会来检验。择业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经环节,择业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后的学生大量涌入社会,就业难问题在不断加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本文的论述仅限于信息工程专业,为了找出问题,首先来看一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专业面过窄,基础知识差。许多毕业生的知识仅限于书本知识,而这些书本的内容可能已经比较陈旧。由于缺少实际操作,即使是课程内容也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适应工作慢或适应能力差。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工程性比较强,大多数毕业生在学习中没有参加过实际项目开发,对项目流程不了解,参加工作后感觉到无从下手,不能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团队精神,不懂得如何融入团队,与他人一起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心理素质不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心高气傲,好高骛远,而一旦遇到挫折又容易气馁。

人文精神滑坡,道德观念弱化,价值取向迷失,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往往刚刚能够做些事情,就要谈条件或者跳槽。

用人单位的评价也是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评价。信息工程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涵盖面广,但长期以来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注入式教学还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单向的(注入式)教学弱化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得到充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中的互动,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上还停留在注入式教学模式上。注入式教学的阻滞非常明显,一是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二是由于反复强化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使得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未能开发训练而萎缩。

重理论、轻实践。信息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对实验课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心理教育重视不够。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与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6%~30%之间,大学校园恶性事件接连不断发生。伴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着年级、性别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抓两头,放中间”的习惯,即心理素质教育针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主要考虑目前社会需求,没有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对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机会在毕业前了解社会需求。

3 采取的措施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层次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强调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将来学生的工作环境、技术需求也不尽相同,学生要学会利用图书、互联网、内部资料、同事等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补充。

3.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就是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的目标,树立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紧迫而严峻的挑战。在商业经济发展的今天,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时会受到冲击,拜金主义、物质享受第一、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思想,不时在影响着广大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因此,对大学生还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此外,在具体行动上,首师大信息工程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每个本科生指定指导教师,并开展新生一对一恳谈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各种情况,每周指定固定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和创新研究的同时,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思想动向,并进行沟通和引导。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完善自我修养,铸就高尚人格。

3.2 采用双师型、3+1的培养模式

采用双师型、3+1的培养模式。

首先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由四个部分组成:

本专业专职教师。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本专业专职教师的素质,特别引进在国家级研究单位或知名高新企业有过科研和工程经验的青年教师,带动学科的发展。

校内交叉学科联合培养专职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加强与校内兄弟院系的合作,把这些教师请进来,开设专题讲座;同时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鼓励有余力的学生选修第二学位。

校外研究机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中科院所、国家工程中心研究员。开展与校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一方面通过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的形式开设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前沿,同时加强联合培养,使学生较早的参与合作研究机构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世界一流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专家。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很快,高新企业往往最早接触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实验平台和技术理念,通过聘请世界一流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技术发展现状,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教师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信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学习规律,逐步建立了一套创新型教学模式,即“五个结合”——“基础实验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与信息工程新技术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教学相结合”、“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示范辐射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为全面、大范围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型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创建了有利的环境,在国内同类师范院校中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其次建立3+1的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是指3年校内的课程学习加1年的综合实践。三年的校内课程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理念,将绝大多数学生的课程学习压缩在3年中完成。最后一年将学生送出去进行综合实践学习,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十多个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世界一流的知名企业,学院在未来几年中还要加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拓宽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机会。

3.3 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由教师预先布置探究题目,学生自主查找有关资料,分组进行辩论,在信息收集和辩论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4 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实行本科生科技创新制度。每年专门拨出经费,为本科生科技创新提供支持。项目的申请首先由学生自由组成创新小组,成员人数一般限定在3—8人,鼓励跨年级组成科技创新小组,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学院为每个创新小组指定1—2名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拟定创新题目,编写项目申请报告;学校或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及审定资助金额;学院为审评通过的项目提供科技创新场地。创新项目期限一般为一年,到期后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

3.5 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使实验教学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独立实践课程,逐步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改变实验项目偏重单一性、验证性实验的现状。根据课程体系建设,合理设置演示性、验证性、单一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实验转变,实验的内容、方法、技术要反映时代特点,具有先进性。增建创新实验室,增设任选实验和自拟实验,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术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提高创新能力,并为相应项目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指导。将实验室建设中的系统采购逐渐向自主研发上进行倾斜,鼓励教师、学生申报这些研发项目,建立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监管机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进行专利申请、成果转化。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借鉴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和成功模式,论述了如何在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信息类人才。

参考资料

[1]常华.大学素质教育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1):37—39.

[2]师雷宏,李灵芝.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9):47—48.

[3]袁震.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5):116—117.

[4]王文松,于丽娜.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7,(5):90—90

利用微格教学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徐克强 韩红梅 律原

摘要:本文针对教材教法课程的特点尝试采用三种不同目标的微格教学实践,重点介绍了微格教学的特点和作者的一些做法。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为进入中学的教育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微格教学;教学能力;教学实践

近年来,在教育实习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教育实习的质量与效果,因人而异,差别很大。这不但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成绩,更主要的是严重地影响实习中学授课质量。容易造成实习学校师生对教育实习的不合作甚至抵触情绪。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从教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微格教学系统(又称微型教学系统)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训练场地,利用微格教学系统对教育实习前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 微格教学系统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格教学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首先开发设立的。在斯坦福大学,微格教学原是为师范生当教师之前提供一个教学实践的机会而设计。微格教学可一般描述为一个缩减的教学实践,它在班级大小、课程长短和教学复杂程度上都被缩减了。因此,英国的G.布朗(G.Brown)说:“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员易于掌握。”阿伦和伊芙把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

微格教学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事前的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的功能和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通常在训练前结合理论学习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便于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

(3)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要求说明所应用的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并要求详细说明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教学行为是该项教学技能中的什么技能行为要素。

(4)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中,十几名师范生或进修教师,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员角色,并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记录(可由学员担任)。教师角色扮演一次约5~15分钟,并由摄像机记录下来,评价员填写评价单。

(5)反馈和评价。重放录像,教师角色扮演者自我分析,指导教师和学员一起讨论评议,将评价单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按指导教师及学员集体的建设性意见修改教案,经准备后进行重教。重教后的反馈评价方法与(4)相同。

若第一次角色扮演比较成功,则可不进行重教,直接进行其他教学技能的训练。

2 利用不同的微格教学单元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指运用学科专业理论和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行为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总和。教学技能不是在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教学训练才能形成的。目前我国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我们综合为如下十种:导入技能、教材内容的认识能力、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反馈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学能力的综合的体现。但在传统教育实习中,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教学表现,认识不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对教学的把握没有针对性。在微格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的视听设备记录教学过程,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实况,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达到了解自己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2.1 教学技能训练的具体确定

培养合格教师的关键是训练学生的从教素质,通过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和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其中最困难的是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我们在教材教法课程中将微格教学法相结合,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微格教学重点训练以下6种教学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强化反馈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为使教学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微格教室安排训练时间。每班分为六个组,学生按六个不同的教学技能项目进行训练。安排8~10人为一个微格教学实践小组进行训练。为了确保训练时间,采取固定训练时间和自由训练时间相结合的方式。

在具体实施训练计划时,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 5分钟单项微格教学实践

主要进行单项教学能力为主的训练,自己先选定一个主题内容,对某个或几个教学技能反复训练,然后上讲台在全班面前进行讲解,并进行录像。该微格教学实践主要锻炼学生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

第二步 15分钟专题微格教学实践

专题内容模拟试讲。它要反映一个完整的概念教学时段,按微格教学实践小组进行分组对受训者所讲的内容实录,然后播放,由受训者(小组为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观看,进行优缺点列举和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评议。该微格教学实践主要锻炼学生的讲解技能、教材内容的认识能力、强化反馈技能、提问技能。

第三步 40分钟多项综合微格教学实践

进行模拟试讲(模拟中学课堂)。它要反映一个完整的教学时段,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按微格教学实践小组进行分组分组对受训者所讲的内容实录,然后播放,由受训者(小组为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观看,进行优缺点列举和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评议。受训者写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意见。对于该项实践反映出来的某个教学技能的薄弱环节进行单项或重点训练,来达到不断完善各种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微格教学过程的实施

微格教学的一般过程用图表表示为:

(1)学习研究,提供示范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教法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微格教学正式训练前,为了使受训者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受训者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观摩往届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中学优秀教师观摩课示范录像,为学生提供微格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并对观摩的录像进行讨论。示范可以是正面示范,也可以采用反面示范,但应以正面示范为主。

(2)钻研教材,编写教案

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后,针对教学技能的特点与要求,学生自己选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必须遵循微格教学的规律,具有与一般教案不同的特点。要突出单项教学技能的特点,特别注重教师行为的体现微格教学设计给出了微型课的框架,为付诸实施,特别是考虑到便于训练,还要把它落实为具体教案。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表达应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过程,写出讲解、提问、演示等教师的活动。

应用的教学技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种行为可以归入某类技能,应在对应处注明。对重点训练的技能应注明其构成要素。这样便于检查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果,是训练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一项内容。

学生行为:教师能估计到的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于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次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时间分配:教师预计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所需的时间。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微格教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案不通过不能参加训练。

(3)找准定位,角色扮演

每个学生有自身的特点,准备所承担的课程内容也有各自的特点,各人根据自身及承担的课程,充分备好教案,进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与扮演。通训练,亲自审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根据模拟教学的录像反映出的优缺点,进行改善,这是教育实习前有效的训练和准备。

(4)录像回放,反馈评价

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实录,观看录像后,先让受训的学生谈自己的教学感受,再由其它同学提出看法,并记录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和自己的感受,受训者再次进行自我解析,充分认识。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确定教学技能运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教师的适时指导点评是保证评价质量的重要条件。只有经过教师指导的学生评议才可避免学生间可能产生的漫无目标、抓不住问题关键的毛病。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教学形象或别的同学的教学行为时,有一种新鲜感,往往表现出特别兴奋与激动,由于出现的毛病一一曝光,他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心理学告诉我们:“直接的第一反馈信息最能改变人类行为。”而来自录像的反馈信息,就是直接的第一反馈信息,所以能强化优点,矫正缺点。

(5)探讨改进,修改教案

根据集体的意见和受训学生的自我感受,受训者对教案进行修改,根据教学安排再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进一步与合作者共同探讨如何改进与提高,如何体现教学艺术,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等进行探讨。

3 对微格教学的认识体会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合格教师,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微格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研究手段,它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较多的研究素材。学生通过微格教学的模拟训练,增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感性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技能,从教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更有信心地投入教育实习,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是正如英国微格教学专家G.布朗说的:“微格教学不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或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习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它不一定能把一个普通的教师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严格地说,微格教学只是一种模拟教学,离实际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它可以与传统教学同时并存,进行取长补短,优缺点互补。

在微格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微格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是贯穿始终的思想。

2、通过微格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整体教学能力核心——备课能力,教师的备课能力包括:

(1)材料占有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得、资料的搜集、积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等。可以说材料占有越多,备起课来越会从容裕如,备课质量会越高。

(2)教材驾驭能力:能否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高度驾驭教材,是达到优化并转化教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关键。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也就谈不上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

(3)教学决策能力:一堂课教什么、怎样教、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虽有大纲、教参为指导,有教材、学生为依据,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决策能力。教学决策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4)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蓝图。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创新性;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又要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现实性。它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技巧的集中体现。

3、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可能有个别学生通过一次训练后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根据他们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个别针对性的多次训练,录像,帮助他们完成训练任务。。

4、每一个受训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完全有理由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训练时要注意既要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作用,又要避免各学生追求一律、一个格式授课,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陈传锋.微格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参加SCILAB程序设计竞赛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潘巍

摘要:本文以参与SCILAB程序设计竞赛为契机,探讨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学科竞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1 引言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快速进入创新型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更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为此,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就成为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核心课题。

笔者近年来致力于探寻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科学计算自由软件SCILAB程序设计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次参赛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006年度,笔者应邀担任该竞赛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对竞赛的组织流程与评审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2007年度,笔者再次被聘为程序委员会委员。

在参赛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到,参与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捷径,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在赛后均有了量的提高甚至质的飞跃。本文拟通过总结参加SCILAB程序设计竞赛的得失,谈谈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几点提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建议。

2 SCILAB程序设计竞赛简介

SCILAB一词来源于(Scientific Laboratory科学实验室),是以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的科学家为主开发的“开放源码式”科学计算自由软件。与商业科学计算软件MATLAB类似,SCILAB也是以矩阵处理功能为核心,实现数值计算和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同时,SCILAB提供了多种可满足不同工程与科学需要的工具箱,使用户可以轻松地将其用于科学计算、数学建模、信号处理、神经网络、决策优化、系统控制等方面。可以说,就本身的句法和基本功能而言,MATLAB能完成的工作SCILAB都可以胜任。不同的是,SCILAB的源码完全开放,用户不仅可以免费使用,还可以随时修改源代码,使之更加符合自身需要。此外,SCILAB还可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等多种操作系统。正因为SCILAB的这些优点,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倾向于使用、开发和改进SCILAB工具箱。反过来,SCILAB由于工具箱的不断丰富和功能的不断完善而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将SCILAB在中国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同仁了解和掌握SCILAB,INRIA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从2001年起每年举办SCILAB研讨会并组织SCILAB程序设计竞赛,竞赛口号为“创开源,我自豪”。该项赛事获得了“863”计划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并吸引了众多中法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INRIA、中法实验室、自动化所、计算所等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都有作品参赛,这无疑提高了赛事水平,但同时也增加了获奖的难度。

与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常规大学生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大学生、赛程短、参赛题目确定等不同,SCILAB竞赛鼓励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将其工作、学习中的创新成果整理为SCILAB工具箱的形式进行参赛,赛程通常为数月,参赛作品自定。

作品评审时,评委依据作品的广泛性、创新性、完成内容、技术文档、帮助、演示系统、正确性、综合指标等要素综合打分,因此,竞赛时参赛队不仅需要考虑作品的广泛性与创新性,如何整理和编写相关的技术文档、帮助、演示系统也是要详加考虑的因素。

3 SCILAB竞赛与大学生人才培养

3.1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参赛作品自定,给了参赛队自由发挥的空间,组员完全可以根据兴趣开发SCILAB工具箱。在兴趣的带领下,组员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积极地投入到工具箱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以开发密码算法工具箱为例,组员们对加解密算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既渴望看到除自己和队友外其他人即使截获密文仍无法读懂的无奈,更渴望体验成功将他人密文破解的喜悦。因此,组员们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不仅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还额外编写了5套加解密算法,使工具箱的功能更加完善。

3.2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想的教育。参赛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难度的算法编写,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以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工具箱为例,需要完成点运算、几何变换、正交变换、图像滤波、形态学变化、边缘检测、轮廓跟踪、图像分析、图像复原、图像编码等多项模块,每部分模块所提供的算法少则数个,多则十几个,算法之间的难易差距较大。对此,笔者在初步讲解了每个模块、每种算法的编写思路后,由组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认领”。在算法的编写过程中,组员们循序渐进,能及时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工作更充满了信心。因此,随着赛程的继续,组员们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到工具箱完成时,能力强的组员编写了二十多个算法,能力弱的组员也编写了多个算法。

3.3 团结协作,培育学生坚毅的信念

竞赛作品是个复杂的工程,组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团结与合作,是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确保作品的顺利完成。此外,由于赛程较长,组员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也要在课下挤出时间承担工具箱的编写工作,更要不断地查阅资料,力争在算法上有所创新。

当程序的编写遭遇挫折、外界的干扰频繁袭来时,组员的情绪一度低迷。期间,有的组员选择了退出,有的则依然坚持。最终,当工具箱的开发圆满完成时,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说道“坚持就是胜利!”相信经过竞赛的洗礼,组员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笑对挫折,能更早地走出困境。

3.4 逢山开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进入社会后,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且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算法的编写过程中,组员们时时遇到阻碍,其中有程序编写的问题,也有算法自身的缺陷,组员们通过检查程序、翻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法,逐一排除了阻碍,确保了竞赛的圆满完成。

3.5 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SCILAB竞赛的特点决定了组员们必须开发出新的工具箱,或在原有工具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改进。这就对组员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组员们搜集、翻阅、整理、概括和比较大量的资料,最终明确选题,确定创新点。

在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工具箱时,虽然往届已有参赛队开发了类似的工具箱,但经过仔细分析,组员们认为原工具箱包含的模块算法较少,且部分算法有缺陷,该工具箱仍有再次开发和提升的空间,并据此确定了研发目标和具体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组员们在进行图像分割模块的算法编写时,发现针对不同的目标,应采用不同的分割算法,但至今并未有统一的对所有目标都有效的分割算法。究其原因,主要涉及目标的大小、形状、色彩对比及其在图像中的比例等方面。经过不断地尝试,组员发现,目标与背景之间边缘部分的梯度变化总是大于其它部分的梯度变化,因此,提出了基于有效梯度信息的复杂图像分割算法,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目前基于该算法的论文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4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4.1 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竞赛所带来的好处

对于多数大学生竞赛而言,为了追逐竞赛成绩,很多学校往往会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直接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参与机会,使得竞赛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舞台,多数学生无法享受到竞赛所带来的各种益处。很显然这种境况与大学生竞赛的目的和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以大学生竞赛为契机,通过竞赛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从竞赛中受益。

4.2 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竞赛了解社会对相关课程的需求,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摒除过时的内容,补充新方法、新技术。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分别建立理论层次、应用层次和设计层次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层次的学习可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通过应用层次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掌握更深层次的分析方法;通过设计层次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综合训练,全面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据此,学生可通过自身的特点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4.3 减少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采取竞赛形式的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之间分组进行对抗,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4.4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考试可采取理论考试+实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课题研究的方式,通过查阅、调研、设计、实现等手段,最后以程序+论文的方式完成实验作业。学生的文献检索、综合设计、规划分析与科研写作能力将由此得到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参加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坚毅的性格,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应通过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培养等方式不断深入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多种渠道,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地适应新的角色,显示出优秀的综合素质。

从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谈课程的实践和创新 李永刚

摘要:本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分析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特点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开展电子设计竞赛对电子类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子竞赛;创新;实践

Students from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urses on the practice of electronic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Li Yongg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bstract:By organiz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Beijing and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race.The nee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reative talents.Analysis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eaching of the important role in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s,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electronics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mote understanding.

Keys:Electronic competition,Innovation,Practice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现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越来越成为有关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的试金石,竞赛获奖证书已经成了大学生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重要砝码。

1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点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如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重理论研究而轻实践环节的训练,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的发展,重对传统的继承而轻对现状的突破和创新等现象。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各高等学校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创造力与个性有密切关系,追踪调查发现:有创造成就与无创造成就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个性特点的不同。他们认为,组成创造力的因素应包括这样两部分:即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智能因素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能因素主要指志向、兴趣、意志等。

我们认为创新人才除了应该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然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竞赛日常活动情况

自1995年我们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的电子活动小组、计算机活动小组开始,每两年一次全程参加了历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活动。同时自2002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全程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活动。这项工作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信息工程学院也在实验条件、实验室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参加组织和指导该项活动的教师主要是由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多位教师来担任的。为了保证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活动的连续性,专门安排了一门课程《电子设计竞赛实例分析与制作》,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就保证了平时对学生的培训,也使课堂教学与竞赛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为了扩大参赛学生的范围,每年都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报名参加该项活动,物理系、教育技术系的学生也参加了部分竞赛活动。表1是我们组织的历届参加北京市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的人数及获奖情况汇总。

3 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安排情况《电子设计竞赛实例分析与制作》作为一门正常教学活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大纲,纳入正常排课,时间、地点都有保障,要求爱好电子的学生自愿参加。该课程包括正常授课、认知实践、采购电子元器件、电路设计、电路制作、性能调试等环节,还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和体会,为参加每年一次的竞赛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们已经将该课程改为《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每学期的学时数为3学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到竞赛结束该课程可以获得选修6学分。

为了保证竞赛活动的连续性,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竞赛的原则是老生带新生,即本科四年级学生为竞赛活动的主体,本科三年级学生参赛为后备。人员的选定原则是:从全程参加《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生中选择。每年九月份电子竞赛活动结束后,我们就立即着手进行下一届的参赛学生人员的选择。即每一次竞赛的报名、推荐、选择是从“十·一”以后开始的。一旦学生人员选定,我们立即按照新的计划进行有组织的教学、实验、实习、集训活动。这种学生自愿报名为主,教师选择为辅的挑选原则,每年都可以选择出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过硬、态度认真、勇于吃苦、团结协作的参赛队伍。

由于该项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这项活动。我们安排一间实验室来单独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学生自己管理,把一些必备的仪器、设备、工具等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各项工作。许多爱好这个工作的学生早来晚走,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还作了大量的实践型、研究型、创造型的实验工作。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晚上十点以后还在实验室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

由于实验装置都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调试,同时实验电路的所有元件、器件都需要学生自己采购,因此学生学会了广泛查阅资料的方法,学会了去国家图书馆、科技情报检索中心、中国科学院信息中心以及部分国外公司的驻京办事处等查阅、索取资料的工作,探索并学会了到中关村电子元器件配套市场直接采购元器件的方法,学会了寻价、侃价的方法,学会了柜台现场检测元器件的技巧,学会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选择合适产品的能力。同时看到了电子市场的火爆特点和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

4 竞赛活动的安排

每次竞赛活动大约在五月左右发出通知,我们接到竞赛通知以后,都要在教务处有关领导和主管教师的带领下,由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直接领导,积极指导学生做好各项竞赛前的准备工作,动员、报名、安排暑期教师讲座,指导学生暑假活动的全部工作。每年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绝大多数教师都积极参与该项活动,集训时间大约为两周(从暑假学生正式放假开始),集训内容围绕着该年电子设计竞赛的主题开展工作,包括基础知识讲座、基本元器件的介绍、基本电路的应用、信息检索的方法、元器件的采购、电路制作和调试等,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亲自带领学生到中关村电子元器件配套市场去,按照柜台出售的产品和类别逐一讲解,集中集训以后,我们安排学生继续自学、设计、制作,一直坚持到假期结束。在此期间,每周都有教师轮流值班,定期检查学生竞赛准备工作的进展,并且随时通过电话相互联系。

每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时间都是从星期三的上午开始一直到星期六的晚上结束,历时84个小时。为此学校教务处、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全力以赴参赛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调配了实验室作为学生进行竞赛的场所,仪器设备准备齐全,同时为学生休息安排了行军床等。同时,为学生准备了饮用水、专门定餐盒饭。

竞赛活动全过程,我们全体参赛的学生和教师都要全力以赴,安排教师全天24小时做好学生竞赛的后勤工作。有的老师家住的比较远,夜晚没法回家,就在办公室随便搭椅子休息。有了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支持,学生每次活动都感到十分满意。

在全国大学生竞赛期间,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调试,有问题共同探讨,有困难互相帮助,需要购买元器件立即骑上自行车到中关村采购。总之,竞赛活动的现场一派火热的场面。有的同学困了用冷水洗一把脸,累了就在桌子上铺一个床单休息一下,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完成每一项需要做的工作。每次学生在难题取得进展或取得成功时,大家都会给以鼓励;每次在参赛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也都会不约而同地过来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次需要到中关村采购元器件时,男同学都会主动请求跑腿。

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的竞赛活动都是从九月份中旬的星期三的上午开始,一直到星期六的晚上,几乎没有学生安稳地休息一下。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这样苦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每届到星期六晚上竞赛结束时,大家都灰头土面,一个个倦意甚浓,有的甚至当场睡着了。虽然经历了这样的煎熬,但是学生认为十分值得,大家都表示这四天的经历终身难忘。

每次竞赛过后,我们认真进行设备、仪器、元器件、书籍、资料的整理,做好各项善后工作,为下一次重新的活动做准备。

学生十分珍重竞赛获奖。当竞赛成绩发布时,大家都会向获奖同学进行祝贺。电子竞赛的获奖证书来之不易,获奖学生十分珍视。对于每一个获奖学生来说,是十分荣幸的,学校教务处也组织大会进行表扬。

5 竞赛活动促进了创新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竞赛促进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绝大多数教师参与指导电子竞赛活动,除了与同学日以继夜地共同奋斗以外,还大大增强了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相关课程、实验内容与创新教学的紧迫感。大家纷纷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正。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随时修改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竞赛促进了教材建设,我们针对竞赛内容,经常对教材及内容进行研讨,及时将最新最好的教材应用到教学中,有时不能把教材直接拿来用,就将电子讲稿发送给学生,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

调整与合并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将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电路的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进行了整合,将实验内容分为三部分:验证型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对于具有条件的实验室,逐步放开,让一些对于电子有兴趣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进行市场调研,设计制作了有很好应用性的作品,例如2001级、2002级的部分学生,瞄准嵌入式系统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汽车仪表、GPS定位等前沿课题,同时参与学校的学生科技论文项目,获得学校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等奖励。

为了广泛推广大学生电子竞赛的成果,我们还有组织的将历年竞赛题目作为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许多直接、间接参与过竞赛的学生继续完成竞赛题目,使得竞赛题目的内容加以丰富,学生也更加受益,同时又为下一届学生参与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电子设计竞赛实例分析与制作》的正常教学中很大部分就以这些作为授课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组织和参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不小的差距,这项活动一直深受同学的欢迎,也为同学的考研、就业创造了条件。

由于我们数年坚持带领学生参加北京市和全国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也培养出了一批热爱电子、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的优秀学生。近几年来,我们在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工作中,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不单独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看学生在电子竞赛中的表现和综合素质。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把参加电子竞赛最积极、最活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选为免试推荐的研究生。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学生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研究生中表现十分突出。

以《机房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专业实习的研究与实践 陈敬

摘要。本文介绍了开展《机房技术与管理》专业实习的指导思想,对专业实习涉及到的内容筛选、方案实施、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业实习;机房技术;实践;技能

专业实习是本科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以中小学为主的前提下,在专业实习中学习、了解中小规模的机房建设与管理技术是非常现实与必要的。2007年8月我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现有机房为实习基地,组织04级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实施了一期《机房技术与管理》专业实习,参与实习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较大,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这样的实习值得认真总结与不断完善。

1 专业实习的定位与指导思想

(1)定位:面向中学的计算机机房技术与管理。其实机房技术与管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但为了主题突出,任务明确,我们将目标锁定在中学的机房技术与管理,围绕着一个普通中学在机房建设中会涉及到的技术与管理内容进行专业实习。

(2)指导思想:通过实习,使学生亲历一个机房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熟悉日常的机房全方位管理内容;学会应用基本的机房管理技术,包括:各种外设的安装、操纵系统、软硬两种方法的恢复与还原、教学网的搭建与使用、软件系统单机与网络的克隆技术、各类系统启动盘的制作、网络打印、学生作业服务器的设置与管理等。通过对计算机终端与各种网络环境的维护与实践,为今后就业或承担机房建设方面的任务,打下基础。

2 实习内容的筛选

1.筛选的原则:首先应该明确专业实习不等于让学生为老师或跟着老师干活,作为指导教师应当围绕实习的主题选择那些通用性强、使用价值高的技术让学生去学习、实践并掌握,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知识面要广,要教学生能应对各种意外故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训练。

2.已确定的内容模块:

(1)机房规划: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自学与座谈了解机房建设的标准、安全运营规则、管理制度等,用Visio软件绘制机房布局规划图。

(2)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与还原技术:软件手段学习“雨过天晴”专用软件的使用及WindowsXP环境下的系统还原技术;硬件手段学习“增霸保护卡”的使用,并通过对不同类型保护卡的研究、测评,学习对专用产品的挑选、比较与决策,同时练习技术分析报告的书写。

(3)计算机系统的克隆技术:包括单机克隆、无人值守克隆、网络克隆等。

(4)网络技术:简单局域网的搭建(包括交换机的连接、压水晶头、网络布线等);服务器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包括NAT、DHCP、DNS等配置);网络打印(包括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设置);远程登陆软件的使用等。

(5)与教学有关的技术:教学网的搭建与使用(包括纯软件教学网与软硬件并用教学网、多机房联合广播等技术);利用Server—U软件,实现学生作业上传与下载的技术。

(6)紧急援助技术:各种系统启动盘的制作(包括软盘、光盘、U盘);通用、快速windows XP系统安装盘的制作(包括菜单的制作、系统的优化、“瘦身”、封装、DOS 批处理命令的使用、镜像文件的制作、光盘的刻录等);COMS口令撤消方法(包括软件与硬件方法);系统各类驱动程序搜索与备份技术等。

(7)虚拟存储管理技术:这是一种近似无盘工作站的管理技术,我们请研制单位塔建了一个模拟环境,作为另一种机房管理的模式介绍给学生,以此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3 实习方案的实施

合理的实施方案是完成实习内容的保证。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实习中,并通过有效的实施方案将实习内容全部完成,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是组织者最关心的问题。在每个实习模块的实施中,我们坚持贯穿两条主线,即技术主线与技能主线。技术主线体现在让学生明确该实习模块中应用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与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哪些知识有联系,今后我要继续在这个领域里发展,应该关注哪些技术,补充哪些知识,这条主线通过组织座谈交流、请研发工程师来讲课、布置任务自学、上网查询资料等形式进行实施;技能主线体现在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动手实践,每人至少一台计算机,可以随意对此进行分区规划、系统安装、应用软件调试以及将多台机器连成网络等各种操作,在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中,引导他们边实践,边摸索技巧、总结经验,提高熟练程度。

为了贯穿以上两条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由单一技术到综合技术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组织形式上,采用集体示范并讲解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单人单机操作与小组协同操作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时间安排上,实习一开始就将日程安排表发给每个学生,使他们对每个模块的进度与要求提前了解,早做准备,每个模块集体活动完成之后,又留出个人总结与消化的时间。以克隆技术为例,我们先要求学生掌握单机ghost ,然后布置任务,自己寻找在没有保护卡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网络ghost ,两个星期后每人拿出方案,集体讨论,确定实现网络ghost的方法,接着大家一起实验,在一个机房内成功地实现了网络ghost 。

另外从实习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要转变身份,把自己当作一名机房管理人员来面对教师布置的每项实习任务,以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考虑怎样管理好机房、建设好机房。为了让学生对机房管理有亲身体验,我们组织实习生对现有的5个机房300多台计算机进行了常规维护,包括:系统补丁升级、病毒定义升级、个别机器软硬件故障排除等。当实习进入到与教学有关的技术模块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会使用Server—U软件,而且组织他们对现有机房内学生作业上传与下载的管理方式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案,经过实施,效果良好,使同学们在实习中就看到了成果。

4 实习的总结与考核

专业实习的考核应以学生通过实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术为标准,在这方面我们采用了笔头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实习中交3个笔头作业:绘制一张机房布局规划图;写一份专用设备性能的测试报告;写一篇个人实习的收获与总结。实践考核贯穿在每个模块的实施中,布置的任务完成了,教师验收合格,即该项考核通过,为此我们安排了如:网线制作、安装光驱、单机与网络克隆等10项实践考核的内容。

5 结束语

历时一个月的《机房技术与管理》专业实习给每个参与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同学说:“我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三年来没有机会接触到的,也是自己没有胆量实践到的。”的确,《机房技术与管理》专业实习的开设,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与训练的机会,通过实习他们不仅能学到技术,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因此,认真研究如何开展《机房技术与管理》专业实习,如何培养合格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EDA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邱德慧

摘要:EDA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高校电子技术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使高校培养的EDA人才符合市场需求,是现代EDA教学改革的目标。论文分析了现代EDA教学现状,阐述了EDA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EDA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1 引言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EDA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电子系统的结构和设计开发方法,对21世纪新一代电子系统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既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也必须掌握先进的电子系统设计技术和方法——EDA技术,具备开发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2,3]。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内容不断膨胀,新知识的飞速增长与教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日渐尖锐,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改革到底该如何进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许多知名高校尤其是工科电类专业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许多经验。据了解,一些学者赴美到一些著名大学对本科电子与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外的许多著名院校EDA技术在本科教学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各专业中EDA教学实验课程的普及型,即在电子通信、工控及乃至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等非电类专业都包含了EDA技术的教学实验内容;2)在实验中,EDA实验成为主流,大部分传统的实验都融入了EDA实验,如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通信、处理器等实验内容,并更多地注重创新性实验。这显然是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所导致的结果。近几年来,我们在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EDA技术软实验辅助电子技术理论课程,以便加强学生对电路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采用EDA技术完成电子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通过完成综合电路设计调试的硬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实验与硬实验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EDA技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教学和实用的角度来看,如何加强EDA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合高等教育的创新性人才?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EDA技术的研究,EDA实验室的建设及EDA技术的有关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2 强化EDA实践教学

2.1 强化EDA的样机演示教学

由于学生对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内部结构只能靠想象,不能看到实物,我们就通过样机演示与硬件结构相关的小程序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上台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考虑到学生在实验中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程序体系的全部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指导书中随附一些程序,供学生阅读理解。

2.2 单独开设EDA的实验课

考虑到EDA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修改。加大了实验环节,单独开设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课,使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EDA的实验教学要精讲多练,实验课前的讲解立足于讲难点、讲应用、讲设备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验内容上以掌握知识、应用为主,分为软件编程、硬件连接和综合运用。例如:VHDL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对EDA的运用非常重要。运用VHDL语言开发软件,让学生多调试程序,验证例题。在基础实验训练以后,就需要开展复杂的、实用的综合实验训练。如数字频率计、有限状态机的设计,序列检测器等的设计。使EDA实验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课堂数学内容也作了相应的修改,将实验所涉及到的内容与讲课、习题有机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验时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而将可能的难点分解成两个台阶以增强效果。对于课堂涉及的内容,如电路板的研制、电源设计等,让学生在实验中运用以前学的知识来完成,以培养完整掌握软件、硬件系统的能力。

2.3 EDA开发性训练——自主设计或创新性实验

为了使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需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开发EDA应用系统的能力。我们在实验课时上分配两周的大作业进行开发训练。通过教师推荐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使学生了解从选题、调研、制定设计方案、调试检测整个设计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活跃了学生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理论设计和实验调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素质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通过给出A/D高速采样、电机控制、逻辑分析仪、存储示波器和IP核的应用等EDA技术的典型使用范例,将EDA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象更加深入的层面。

3 培养创新意识

引进EDA技术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改革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基础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造,所以改革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多年时间逐步推进实施完成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改变传统观念,树立EDA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

改革实施,观念要先行。

传统观念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片面地理解为学生自己焊接、调试电路。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处理连线、焊接操作这些琐碎的问题,而真正用于设计和思考的时间却很少,因此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里不能真正完成综合实验设计,学生的设计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殊不知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IT公司正在将他们的生产工厂从他们自己的国家搬到亚洲等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而他们在国内只保留设计中心。他们利用最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含量高的SOC或ASIC芯片,引领IT潮流,获取最高额利润,而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低且对环境污染大的电子产品整机生产制造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要缩小我国IT行业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ASIC和SOC的设计能力的电子工程师,是我国高等院校电类工科专业的当务之急。

3.2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入推进电子技术类课程改革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社会对电子技术类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原有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教师应该到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加EDA技术讲座、短训班等来达到更新教师观念,扩大视野和更新知识的目的,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改革教学内容、参与编写新教材,将创新意识融于课程建设中。只有教师队伍的观念改变了,知识更新了,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3.3 建设EDA实验室,搭建EDA技术软硬件实验平台

针对EDA技术以计算机为平台、以EDA软件为核心、以硬件电路实现为目标的特点,建设专门的EDA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能与altera,xilinx这样的EDA开发与设计的国际大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将会为学生建立一个高起点的实验平台。例如:进行高层次的ASIC、SOPC等专题设计。这些专题设计会吸引一批优秀的高年级本科学生的参与,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学习机会,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引领他们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来。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教学的各层次引入先进的EDA技术,并加强了EDA教学,在提高电子工程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的改革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显著提高,他们勇于参与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玲玲.结合EDA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02)

[2]潘松.EDA技术与VHDL.清华大学出版社

[3]林海波.CPL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工高教研究[J],2004,23(3)

浅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仝丽娟

摘要: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信息素质已成为一项日益重要的素质。文章介绍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最后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

随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综合能力的挑战,而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国民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质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目前,信息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单纯的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概念已经被广泛的接收。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网络化、虚拟化,高等教育必须转向培养大学生获取、选择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成为一个紧迫而有意义的课题。

1 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所谓信息素质是指具有信息获取的强烈意识,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和方法,拥有信息鉴别和利用的能力。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提出的,它是指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解答问题的技术和技能。近年来,国外学者Jeremy J Shapiro在《信息素质——一门新的学科》一文中提出,信息素质就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以便对信息的性质、技术基础,对信息社会、文化以及哲学的起因和影响做出批判性反映的一门新的学科。

1.2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既然信息素质是指具有信息获取的强烈意识,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和方法,拥有信息鉴别和利用的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教授人们具有这样的能力,具体来说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

(1)信息意识教育。即人们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等观点,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它包含了对信息的敏感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人,可以充分认识到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敏锐地从大量的繁杂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从中得到启发,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和能力。

(2)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信息资源空前丰富,传播日益快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益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而如何培养正确的信息观念,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是治理信息污染的基本所在。

(3)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已成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信息能力不同,所获取的信息数量、质量及利用效果就不同,因此,信息能力就成为新时期人们所必需拥有的技能之一。

21世纪伊始,人类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只有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国家要发展必然依靠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教育。那么,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状况又怎样呢?他们真的拥有及时掌握最新的有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吗?

2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了基本的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但由于我国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如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较差、缺乏信息道德修养等等。

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

(1)大学生中的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普遍不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馆藏目录,没有利用利用学校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一旦让他们查阅专业文献,首先想到的是Google和Baidu,对学校拥有资源状况不了解,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源。

(2)很多同学平时利用图书馆也只是借阅文学杂志、小说,专业书籍,对专业领域的数据库和期刊杂志很少浏览,或者说不知道有哪些?该去那里获取。在有强烈知识需求时,如为完成课程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才手忙脚乱地去查找,拼凑,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他们完成的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3)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系统科学的查找方法,他们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总是力求快、简便和快捷,费时费力也找补到确切符合自己信息需求的准确信息,不是一味地扩检检出一堆无价值信息,就是盲目缩检错失很多重要的相关资料。总之,信息素质偏低,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

现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已是全球性的运动,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开展研究。美国课程管理协会认为信息素质作为一种有效确定、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使人类在全球信息社会中充分利用存在的各种信息,并且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大学生,是要和别国的大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冲击世界商界、科学界的高峰的,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素质,我们有可能会在前进的里程中比别人慢半拍,贻误很多竞争机会。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部门也应该重视信息素质的教育。

3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已经成为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高校,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介绍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藏书布局、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图书馆的时间、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目的是让新生了解图书馆,尽快熟悉利用图书馆资源。

第二,知识一小时讲座。以介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特别是各种电子资源和INTERNET资源的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初步了解电子资源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讲座应该是循环式的,每学期都开展,并且开展活动前应该把活动安排海报张贴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如经常张贴讲座、通知等的布告栏,也可以在图书馆主页发布好消息。

第三,加强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文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信息的组织方法、检索语言,各类检索工具,检索系统的检索利用方法,各类文献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等。在该课程中,系统讲授文献检索知识,重点是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检索,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第四,文献利用教育。在学生毕业设计和实习前开展有针对性的文献利用教育,使之能识别和利用本专业的各种文献,顺利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五,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要把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搞好,关键要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都比较强,但信息素质还需大幅度提高,要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开展对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学术讨论会,以提高教师的信息业务水平。帮助教师掌握了解信息的处理过程,熟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第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素质的自我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素质教育,满足学生自我提高信息素质的需要。例如在图书馆主页上链接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利用和检索电子资源和数据库的指南;提供学科导航;建立信息检索的知识库,介绍如何利用和检索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等检索工具;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屏滚动介绍图书馆及其文献资源。

4 结语

随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综合能力的挑战,而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国民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质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网络化、虚拟化,高等教育必须转向培养大学生获取、选择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素质的培养。

教育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张光年

摘要:探讨和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在教学课程上、教学内容上、教学环境上的特点,本人在教育实习中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与探索

1 引言

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实习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拓,是全面鉴定和检验学生教育实践的能力,是培养未来中小学师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接触教学实践和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来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传统课程相比,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探讨和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以本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师范院校、实习学校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实习生为主体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结合的基础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机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计算机和网络维护等方面的实习。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满足社会多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除在中小学开设外,还在培养中等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比其它专业的教育实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在教学课程上,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所学的课程与实习学校所开设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实习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根据其学校的性质(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培养方案所决定的,其设置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不尽相同。例如,在北京西城电子学校实习时,实习生所带班级正在学习AutoCAD绘图软件,而实习生在学校没有学习过这门课,这就需要实习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并且掌握这种软件,还要写好教案,备好课,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学习一些应用软件,单纯依靠课堂讲解和演示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这就要求实习生把握好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指导。

(3)在教学环境上,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有些课程需要在计算机房上课,这种教学环境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听讲,玩游戏软件,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这需要实习生从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配合多媒体技术,运用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方法,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鉴于上述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特殊性,因而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水平、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摸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他们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3 教育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同时还要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育实习任务。我在指导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3.1 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与联系

在与北京西城电子学校合作实习的基础上,该校于2004年正式成为我院的实习基地,从此为我院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使教育实习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促进实习基地的稳固和发展,我院需要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一种互利互动的机制,目的就是要使实习学校积极参与到教育实习之中,实现优势互补。实习基地可以发挥教育实习、教学研究、选聘教师等优势,我院则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等教育资源优势,承担实习学校的师资培训和科研指导的任务。同时实习基地也为实习生就业和实习学校选聘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西城电子学校每年都要选聘一些优秀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因此主观上就有接受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注意考察实习生,从中吸纳一些优秀的实习生。指导教师为促进学生就业,也可以向实习学校进行积极的推荐。从而形成一种互利互动的机制,共同搞好教育实习。

3.2 扩展教育实习内容

教育实习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将教育实习的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指导、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方面。为帮助实习生做好班主任的工作,我注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促进他们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他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的理念。在2003级教育实习中有一名实习生,所在班的一名学生生病,家长有事不能来校,该实习生主动送生病学生到医院诊治,此举在班上赢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誉,并由此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加强了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沟通与友谊。

3.3 开展小组评议活动

在教育实习中我认真听每一个实习生的讲课,课后组织实习生进行小组评议。引导学生对讲课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恰当、教态是否自然,特别是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评议的活动,为实习生总结课堂教学的成绩和不足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3.4 做好上机实践教学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对在计算机机房上的课程,要求实习生把讲课中涉及到的计算机程序或有关操作都必须在课前进行上机验证。同时要求设计一些趣味性较高的实操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演练的兴趣。

3.5 加强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调查研究

为使实习生进入教育改革研究的角色,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让实习生通过教学实践、参与到实习基地的教育改革中。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能够跟上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我们组织了2003级实习生在西城电子学校开展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发展”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要求每个实习小组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的同时,也将实习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信息反馈给学院,以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依据。

4 总结

教育实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学过程,也是师范学生才智逐步发展的教育过程。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我采取全面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一个实习生都顺利完成了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又深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担负的重任,使学生充满信心投身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改革教育实习的新设想.教育探索,2006,(4)

[2]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8)

作者:张光年,被评为2006年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李传中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探索方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们的培养对象是跨世纪的教育人才,他们将是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富有时代感,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面发展、潜能大、素质高的新一代教育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过去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发展和引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用以辅助和改进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教育人才的需求,更加适应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个人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个人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包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种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间层面,处于塔的中间位置。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包含下面几个层次:最基本的改革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服从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深层次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尽早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这是因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二是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局限于熟练操作,而是要通过学习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功能等能够有一定的认识。大学生应当具有综合应用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开发本领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三是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可以考虑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规划这两类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教师认为很简单的概念和知识,学生却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就在于计算机本身具有高科技的特征,有它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若要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它必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作脚本,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件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通过运用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求解的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但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学生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也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它要求教师要站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创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治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从事创新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高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努力创建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未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媒体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教学环境。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二是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三是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是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大信息量的个性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课较理论课更为重要。在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更多的实验空间。其次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形成创新、求实、民主与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第三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应成为主要教学目标,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现在的考试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

总之,只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才能全面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科技创业周刊,2006,19(7)

[2]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教论坛.2005,(1)

[3]龚雄涛.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4]计算机教育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