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药大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09:23:31

点击下载

作者:杨力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中药大养生

小中药大养生试读:

前言

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药的伟大意义,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食疗本草》、《天宝本草》等典籍中都有丰富的记载。自古中药重用、急用可以治病救命,而轻用、缓服却可养生防病。本书着重介绍中药的“小”用,目的就在于通过中药的巧妙配伍,采用轻用、缓服和药膳协同的方法,展示中药的“小”用,却能产生延年益寿的大功效,这就是本书名的意义。书中大量精彩的配方和药膳,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健康的福音。

祝广大读者健康长寿。杨力2014年5月于北京第一章小中药 大世界中药也有“温、热、寒、凉”药食是同源,食物有温热寒凉,中药也不例外

中医上说,药物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寒热不同来达到其治病的效果,因此把中药分成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又次于寒。当然,四性在程度上也有差异,如大热、大寒等区别。

不过,只从“面相”上看,我们是判断不出来的。好在先人们呕心沥血整理成册,我们翻翻书就能查到,真是幸福的一件事。

那么,中药的冷热是如何发功呢?总体而言,寒凉的中药主要用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而温热的药物则用在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等方面。不过还有一类性平的药物,不要迷惑了,它们不是没有冷热性,只是不明显罢了,照样逃不出“四性”的“国界”!中药性质也很丰富,个中冷热,当我们“自知”以后,对养生大有裨益了解了五味,五脏才能“无畏”

同四气一样,五味也是中药的一种特性,药味不同,治疗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事实上,中药的味道不止五味,还有淡味、涩味,但自古以来,五味就作为中药最基本的味来划分,一直沿用至今,而淡味被附于甘味、涩味被附于酸味了。五味不仅是指药物的味道

起初,人们通过口尝辨别出来了中药的“味”,随着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这就把中药的五味从“味道”的层次扩大了,建立在了中药的功效之上。

因此,当我们从一些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查阅时,发现其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五味与四气一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内经》

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洪范》

性与味需要结合

中药的四性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药物的作用,它们都属于性能的范畴,只反映了药物作用的一些共性和基本的特点。在研究中药时,不仅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还要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五味入五脏

1.酸入肝

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生津开胃、收敛止汗。而一般有酸味的药也常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酸味能改善肝功能,帮助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

常见的酸味中药有:山茱萸、覆盆子、芡实、莲子、牡蛎等。

2.甘入脾

甘味的药“能补、能和、能缓”,也就是说它们有补益、和中、缓急的效果,常用于治疗虚证、肝脾不适、脾胃不和等症。

常见的甘味中药有:甘草、党参、饴糖、枸杞子等。

3.苦入心

苦味有“泻、燥、坚”的效果,即能泻下、燥湿和坚阴,常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气逆咳喘以及一些湿热病等,能够起到宣泄火气、除烦降火的效果。

常见的苦味药有:栀子、黄连、苦参、杏仁、知母等。

4.辛入肺

发散、行气、活血是辛味药物的显著功效,对外感表证、气血瘀滞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常见的辛味药有:薄荷、川芎、胡椒、香附等。

5.咸入肾“能下能软”是咸味药的特点,说的是咸味有润下通便、软坚散结的功效,还能起到很好的补肾强身的作用。

常见的咸味中药有:杜仲、肉苁蓉、石决明等。莲子党参黄连川芎杜仲

淡味和涩味

淡指的是淡而无味,淡味的中药主要作用是渗湿利尿,一些有通便利尿效果的中药多为淡味,如薏苡仁、茯苓、泽泻、灯芯草等。

涩味中药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精、出血等证,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的作用,常见的中药有浮小麦、乌梅、罂粟壳等。药物起名大有学问

中药的命名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起个名字而已。它的命名规律是历代医药学家从长期的诊疗和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出来的。

一般来说,中药的命名规律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产地,功效,颜色,气味,形态特征,药物部位,生长采集期限,人名宜忌,加工后类型。

1.以产地命名

以产地命名是最常用的命名方法,地域不同,药物的生长环境不一样,药效也会不一样。如贝母分为川(四川)贝母,浙(浙江)贝母等。

2.以功效命名

如接骨木、补骨脂、骨碎补、益母草属于此类,这类药物有特殊的治疗效果。

3.以颜色命名

金银花,黄芩,青皮、青黛、紫草等,属于此类。

金银花:

一树双花,相伴而生,黄色灿烂如金,白色纯洁似银,因此而得名。

4.以气味命名

如甘草、香附、鱼腥草,因有特别的气味而得名。

5.以形态特征命名

如人参,白头翁,猫爪草等,他们与人、动物等有相似的地方,于是就有了这些独特的名字。再如牛膝,因其茎节膨大似牛之膝,故名。

6.以药物部位命名

这种命名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药物的利用部分,便于采集、收藏等。如栝楼根、牡丹皮皆属于这类。

7.以生在采集期限命名

半夏、迎春、忍冬藤、霜桑叶等药物的命名,可以督促人们何时采集药物是最佳时期,以免勿失良机。

8.以人名命名

此种命名主要有很大的纪念意义:杜仲,徐长卿,使君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相关的典故哦。

9.以加工成型命名

此种方法命名的药物较少。如半夏曲,属于曲剂。曲剂是将药末与面粉混合均匀,不干不湿,发酵切块,多用于健脾胃、助消化。

认识中药,有时候通过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主要治疗功效;或者通过名字就知道在哪里去寻找或者种植,这对于刚刚了解中医的朋友来说,是很有意思事。防风:能防风祛风山楂:以生长在山上者为佳续断:“主接骨,续断骨”鱼腥草:叶子有鱼腥味益母草:女性朋友的好友,对很多妇科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功效车前子:生长于道边、车辙之间十分药力五分煎,不会煎煮白花钱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他的《医学源流》中曾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药物煎煮的重要性。

通常,每一副中药都只有一种或两种药物构成,很多时候包含几种甚至十几种的药物。由于不同药物之间的成分千差万别,性质也是各不相同,在煎煮的过程中,它们之间必然会产生化学变化,药效也就因此而变得十分奇妙,如果掌握不好的话,药物的功效会受到影响。因此,重视中药的煎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煎煮的器皿要选好

我们平时烹饪美食时,也会挑选不同的烹调工具:平底锅、炒锅、砂锅等,更不用提西餐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工具了。中药也不例外,而煎煮的工具选择也是影响到药物效果的一大因素,在煎煮前,一定要选好器皿。

宜选择的煎煮工具砂锅不锈钢锅

砂锅是煎药最理想的器皿之一,它的优点在于,传热均匀、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发生反应。

瓷器皿和不锈钢锅抗酸耐碱的性能很好,也不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药物需要大量制备时多选用此类煎煮工具。需要注意,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

不理想的选择

铁器的优点是传热快,但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在煎煮中药时,容易相互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大大影响中药的功效。如铁器与中药中的黄酮成分会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都会影响中药的疗效。

铝制器皿传热快、化学性质也较稳定,但它不耐强酸强碱,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铁锅

砂锅如何清洗?

新买的砂锅,应先用糯米熬一次粥,在砂锅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骤然受热或受冷,很容易形成裂纹。如果是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能用凉水立即清洗。

应该将砂锅放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晾凉,再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砂锅上的油污不能用洗洁精浸泡,因为污水会渗入细孔中。中药煎煮要科学

1.煎煮前的浸泡

中药在煎煮前,需要用常温水或冷水浸泡是30~60分钟。千万不能用沸水,会导致中药中的蛋白质凝固,阻碍有效成分的浸出。季节不同,浸泡的时间可以适当的增减:夏季可稍短,冬季宜稍长些。

2.煎药用水有讲究

中药煎煮用水的选择也很重要。目前的用水原则以清洁为原则,自来水、深井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药的煎煮通常是一剂药煎两次,分别是头煎和二煎。而在煎煮过程中,用水的量要掌握好:加水量以淹没全部中药为准,其中头煎的水最好高出药面3厘米,二煎则以水没过药面为宜。另外,小儿的煎药水量宜减少些。

3.煎煮时间把握好

加水量、火力的大小、药物的吸水能力、药物的治疗效果等都是影响中药煎煮时间长短的因素,其中药物的治疗效果是最重要的考虑依据。特殊的中药有特别的煎煮法

先煎

增加药物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石膏石决明附子

后下

减少药物中挥发油的消耗,避免有效成分破损。

包煎

适用于粉末状、有黏性、有绒毛的药物。

溶化

适用于胶类药物、黏性大、容易溶化的药物。

合药冲服

适用于贵重药物、加热易分解的药物等。

煎汤代水

一些需要取澄清药液服用的中药,或者吸水量大的中药。薄荷杏仁番泻叶车前子神曲菟丝子阿胶鹿角胶蜂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