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型企业案例(第一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0:34:3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新男,梅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创新型企业案例(第一辑)

中国创新型企业案例(第一辑)试读:

前言

本书是科技部企业创新之道研究项目总体部署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收集的案例是研究企业创新之道的基础。所谓企业创新之道,是指企业为实现依靠技术创新获得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产业类型、拥有要素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发展环境,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和做法,这种措施和做法具有一般规律性特征。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了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的目标。同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总工会和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是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已有469家企业作为试点,并且这一建设群体还在扩大。在试点基础上,有202家企业经评价被命名为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作为我国重点行业和地区创新的“标杆企业”,始终坚持探索走依靠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新的理念,形成了有效的思路与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各类企业走上依靠创新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企业创新之道项目的研究,旨在对创新型(试点)企业群体进行系统观察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把握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企业个体的经验提炼、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新之道,为更多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本书作为企业创新之道项目研究第一阶段的阶段性成果,选择了来自北京、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等省份的部分创新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收录了54个创新案例。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一系列的案例集还将陆续出版。

我们相信,对企业创新之道进行研究和宣传推广,将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通过与创新型企业对标,深刻把握创新的规律,灵活运用创新的方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系统工程理念指导航天科技创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于1999年7月成立,是央属重点国有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以及航天服务业四大主营业务。航天科技集团成立10年来,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我国全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全部载人航天器和深空探测器以及绝大部分军、民、商用卫星的研制生产任务,并且是唯一的境内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提供商。

航天科技集团组织结构包括集团总部、研究院(专业公司)和厂所3个层级。二级单位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8个大型研究院,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等10家大型专业公司,以及若干直属单位。此外,航天科技集团拥有航天机电、火箭股份、中国卫星、航天动力以及中兴通讯(参股)等境内上市公司,中国航天万源、航天控股以及亚太卫星等境外上市公司。

随着航天科技集团的发展,经济规模逐年提升。2008年,航天科技集团总资产达到1500亿元,总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6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万元/人年;现有从业人员13.48万人,拥有以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为主体,约4000人的专职研发队伍。

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经历了从1956年到20世纪70年代的创业和初期发展阶段,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集团公司提出了“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新目标,标志着航天科技集团发展的战略转型。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坚持“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以“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创新活动。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围绕保障国防安全和航天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需求,从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两条主线构建集团决策运行体系,开展持续的创新活动。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的创新战略思路,1999年以后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明确集团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系统组织创新和生产活动。围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凝练出近、中、远期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制定并实施核心技术计划。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决策、咨询和执行三大系统的配置,有效地保障各项规划、计划目标的实现,系统推进创新战略思路的实施。2008年以后,在创新战略思路指导下,航天科技集团重点推进了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

2.建立“一个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的管理体系

航天科技集团建立了以“一个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为基础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保障公司组织体系的运转流畅、整体最优及协同高效。在重大技术领域围绕型号工程组建多个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系统统筹各型号系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围绕目标产品的产出,在型号中不断强化工程“两总”,即总指挥、总设计师在生产和创新中的作用。在两总下形成两条指挥线,即型号指挥系统,包括总指挥、指挥调度系统、相应职能部门;型号设计师系统,包括总设计师、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部件级主管设计师。

将各研究院建设成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联合体以研发为基础,以形成最终产品和技术产业化为基本导向,保障研发成果顺利转化为产品。使联合体具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总装、测试、服务等综合能力,成为军民融合、产业集聚、集成创新的经济实体。强化具有总体性质的联合体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发挥具有专业性质的联合体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升专业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组织模式。

为了促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开拓市场,提升集团公司竞争能力,十大专业公司从设立开始到迅速成长,始终按照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调高效的原则,在集团总体创新战略思路引导下,与八大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有效配合与协作关系,从整体上支撑集团发展目标的实现。

积聚生产与创新资源,按照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原则,在重点地区布局建设航天产业基地群。完善以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天津、海南、内蒙古及深圳(香港)八大主要基地为主的产业能力体系,形成航天科技集团强大的总装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

3.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的研发支撑体系

航天科技集团将“建立专业化、集约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平台”作为新时期工作重点任务之一,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源头,以核心技术计划的实施为核心,从体系架构到研发机构进行系统设计与整合。

在研发系统和机构建设方面,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背景型号关键技术攻关和航天产业化发展为导向,兼顾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布局并建设系统级研发中心、重点专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主的多层研发体系。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建成了以研究院为核心的8个系统级研发中心、以研究所为载体的30多个重点专业研发中心,在这些中心下设研究室系统,建成了空间智能控制技术等1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等20个工程技术中心。

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航天科技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合作研发项目、设立企业研究基金、建立科技园区以及合作培养人才等多种形式,整合外部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扩大外部支撑,建立了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平台,提升整个研发系统的支撑和引领能力。目前,航天科技集团与清华大学等近20所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了技术和产业研发的战略合作。2007年初,与深圳市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共同建立了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2008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联合技术创新中心,集团每年将向该中心投入1000万元,首期5年。

航天科技集团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科技投入保障研发体系建设和高效运行。2003年科技投入约96亿元,2007年增加到156.7亿元,其中自有资金投入分别为0.88亿元和12亿元,自有资金投入幅度增加了10多倍。

4.强化知识产权的体系和制度建设

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与培训等,不断提高全员知识产权意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

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航天科技集团于2007年发布了《知识产权工作纲要》,提出按照“激励创新、强化管理、加强保护、促进运用”的原则,着力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国际规则的能力。

在工作体系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建立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各级管理机构组成做到“横向到边”;建立型号和重大研发项目知识产权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在知识产权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作用。

在管理制度方面,集团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秘密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利管理办法》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商标管理办法》。通过这些规定和制度的贯彻落实,集团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专利拥有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5.着重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凝聚

航天科技集团党组及各级党委坚持以“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的思想凝聚人才。从规划、人才建设制度、政策引导、环境优化等四方面入手,营造激励创新、创造的人才成长环境。着重加强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创新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的培养和凝聚。

集团成立后,为了解决型号队伍人才交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航天科技集团积极推进型号领导干部年轻化,制定下发《型号系统领导干部管理规定》,明确提出45岁以下型号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型号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计划,大胆启用优秀年轻人才,设置总指挥助理、总设计师助理,充实型号领导岗位,有效地实现人才交替。到2008年底,集团250余名型号“两总”中,45岁以下的占66%,集团领导以及很多重大专项、工程的“两总”都实现了年轻化。这一指标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青睐。

航天科技集团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人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老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制度保障、完善具有航天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了人才培养力度。集团公司按照创新型企业的要求,狠抓预先研制,通过重点型号任务和建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级研发中心等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6.以“零缺陷”的质量理念锻造品牌

航天科技集团在始终坚持“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观基础上,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塑造企业品牌,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航天”以及“神舟”、“长征”等知名品牌,已形成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推出了视觉、理念、行为三大识别系统。在识别系统方面,集团公司开发了具有航天特色并能反映企业文化内涵的企业标志,包括图形标志、组合标志两种。同时,提出了将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经过特殊设计后确定下来的规范化的立体表达形式,即标准字。航天科技集团将统一的视觉标示系统作为统一员工意识和对外宣传的视觉导向。

质量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将周总理在数十年前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作为所有员工永恒的质量座右铭。它一直深深地印刻在航天人的脑海里,自觉地体现在航天人的行动上,对航天科技工业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结合新的形势,集团赋予了“十六字方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中国航天的“零缺陷”理念,其内涵有3个层次:一是追求各项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第一次就做对、做好;二是力求型号研制、生产和服务中各环节、各零部件、各项操作全面优质、准确无误;三是要求型号研制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等任务圆满完成。

7.发扬民族的“航天精神”

航天科技集团继承了以“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传统。2002年以后,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设立了统一的企业文化部,归口管理并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完成企业识别系统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等专项建设。

在理念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将“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作为集团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新的高强度市场竞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并不断弘扬体现“高度责任感、使命感驱动,高成功目标的追求,高度自主原创精神的倡导,高复杂系统集成下的协同,高层次的全员智能开发,高风险下的坚韧执着,高度的奉献精神”等特征的创新理念。在创新行为方面,倡导“以国为重,航天为荣;型号牵引,自主创新;大力协同,集智攻关;严慎细实,精准试验;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系统管理,技术民主”等行为规范。同时,重点推进航天文化的重组、融合和认同,加强了集团理念与员工行为的有效统一。

集团将创新文化建设与四大主业发展相融合,与国家重点型号任务的推进紧密结合,与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相结合,与促进创新人才培育相结合,逐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并进一步促进其转化为创新型组织。

三、企业创新成效

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以系统工程方法为基础,开展持续创新活动,全面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发展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

首先,航天科技集团创新产出迅速增加,在航天器总体和系统技术、精确制导与导航控制技术、航天动力技术等11个重点技术领域,集团公司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和“嫦娥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专利申请数达到4085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3.4%。航天科技集团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0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1320项。

其次,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航天科技集团在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月球探测器和导弹武器等领域的研制、生产、发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2007年实现了10箭11星的高密度发射,2008年发射了11箭13星,创历史新高。到目前为止,运载火箭已连续73次成功发射,可靠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航天科技集团目前承担了5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最后,重大工程的实施和战略产品的高质产出,有效支撑了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对产业和社会的牵引、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显。载人航天中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这代表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意味着我国在航天产业的高端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证明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结语“系统工程理念”是航天科技集团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贯穿于航天科技集团的管理和工程实践的全过程,贯穿于企业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铸就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果,促进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围绕中文识别技术制高点持续创新——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坐落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汉王大厦,只有3层楼高,似乎称不上“大”,但整栋建筑透射出的创新理念和王者风范却令人无法抵挡。这就是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王公司)总部,它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研发区,占地23000平方米。

汉王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主营业务是文字识别技术与智能交互产品。公司已形成了以识别技术为核心的、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软硬件产品系列,既有通用产品,如汉王笔、文本王、名片通、绘图板等,也有针对教育、金融等行业应用的文表识别解决方案、交通管理的识别监控系统;既有手写手机、光学字符识别(OCR)等多种技术授权方案,也有辅助方案实施的硬件产品,如证照识别等。

汉王公司下设研发中心、文字识别事业部、绘画板事业部、电纸书事业部、智能交通等10个部门,研发中心作为技术创新主要部门,又包括软件部、硬件部、视觉部等6个部门。

2008年,汉王公司总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万元/人年。截至2009年9月,汉王科技本部员工共计739人,5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研发人员210人,其中5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汉王公司按照“手写识别→文字识别→模式识别→智能交互”的路径,逐步发展壮大。公司是依靠刘迎建董事长在手写识别技术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起步的,主营业务只包含手写板产品和手写技术授权;在手写识别技术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公司涉足光学字符识别领域,推出了文本王和名片通等产品以及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在税务、金融、出版等行业大规模应用,公司主营业务领域也从手写识别扩充到文字识别。随后,汉王公司涉足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将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模式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绘画板产品,向着“智能交互”领域逐渐迈进。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采用“十六字诀”的创新思路

汉王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专注成就精彩,创新引领未来”,其创新战略可以用汉王员工都会背诵的“创新十六字诀”来表述:由外到内(产品创意和需求来自公司外部,充分了解市场关注点及客户需求后,再开展产品研发工作),由小到大(产品创新的投入从小到大,滚雪球式发展),由上到下(行业产品必须从高层开始推动,获得高层认可是切入行业客户的“捷径”),由点到面(新产品、新方案必须先进行试点,试点成功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

汉王的创新采用“四轮驱动”:“技术驱动”,根据技术发展规律,通过原创或并购手段推出新品;“用户驱动”,积极听取用户建议,及时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品;“市场驱动”,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发展自有技术优势,成为市场热点参与者;“政府驱动”,领会国家对民族高新技术企业的期望,争取国家各种资源的支持。

2.实施“计划生育”发展论

汉王公司在创新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制度,用来保证创新战略的实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计划生育”发展论。

在2000、2001年,汉王每年立项上马40多个项目,最后大部分都失败了。2005年,在刘迎建董事长的主导下,汉王上上下下大反思,总结了公司的创新发展历程。最终的结论是:痛下决心做减法,坚定围绕主业发展目标,要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做到“优生优育”——主体产品线不超过两个,战略产品线不超过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费用集中,面不要铺得太大。根据用户需求、市场需求建立需求库,哪个项目最合适,就先做哪个,以提高成功率。为此,汉王确立了新品立项的5个原则:第一,不是主业不做;第二,不是长线不做;第三,不能有不可战胜的对手;第四,没有空间不做;第五,要符合汉王的根本利益。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项目,汉王公司还设有由公司高层和产品线核心人员组成的产品战略委员会,长期对产品战略实施情况以及市场信息进行关注,并不定期地组织公司骨干对产品战略规划进行专题讨论。

事实证明,这个做法非常有效。几年来,汉王的新品成功率已经连续几年超过50%,最高达到100%。而业界的平均水平则为5%~15%。

3.以研发中心为核心构建研发支撑体系

汉王公司以研发中心作为企业研发的核心机构,下设产品部、软件部、硬件部、核心软件部、互联网应用部作为技术研发平台,而相应的部门,如EPG、知识产权部和研发办公室侧重于对整个研发中心的服务和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发机构和运行机制。

产品部主要从事通用产品、行业产品和授权产品等的规划、调研、对外合作和生产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软件部负责公司软件产品的研发,下设手写软件、OCR软件、嵌入式软件部门,从事相应的研发工作;硬件部根据汉王软硬件结合的要求,进行硬件方面的研发工作,设立绘图板、电子书、生物识别(人脸)等研发部门;互联网应用部主要根据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汉王技术和产品在网络上的应用开展研发活动;核心软件部主要针对汉王所从事的领域的发展趋势,开展前沿性的研究活动,并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在汉王的研发流程上,第一步是“货架技术”研发。货架技术是新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类的项目,相当于一个软件和零部件的资源库,这是由研发部门自主发起的研究类项目,一般包括技术预研、新技术方案评估等。这类项目周期不确定,没有严格的指标性目标,一般由研发部门自行管理。

在货架技术研发后,筛选组装,排序成第二年的N号工程。所谓N号工程,就是1号工程、2号工程、3号工程,是每年年初由各事业部提出项目,由产品战略委员会审核批准确定重点项目。一般这类项目包括软件、硬件开发、模具制造等。董事长刘迎建每年都会主抓汉王“1号工程”。2008年的1号工程是汉王电纸书,这是一炮打响的产品,近两年增长非常快。2009年,汉王的1号工程就是电子书报平台的运作。

汉王公司每年会将销售额的10%~12%投入研发。

4.实行“造雷、布雷、防雷、排雷”的专利战略“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汉王将知识产权视做自己的“生命线”,从本质上说,汉王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史。早在我国专利法实施的当年,汉王就申请了自己的第一项发明专利。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最经典的莫过于汉王创造的“四雷”理论。2006年初,汉王制定了“造雷、布雷、防雷、排雷”的专利战略。申请并且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即造雷和布雷。知识产权首先是一种防守利器,造雷除了维护权益,还要给对手企业制造实施障碍,因此要研究局势和各种新技术;布雷就是先形成可以被保护的技术思想,再协调相关部门配合,申请成为专利;防雷是指绕开其他公司已经申请的专利,以防被告;即使成为被告,也要坚决排雷,找出对方的瑕疵,再通过造雷、布雷的方式,达到防雷。

汉王制定了专门的专利奖励办法,对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公司员工,在年终总结表彰会上予以重大奖励。对掌握核心或掌握全面技术的骨干,通过持股、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和稳定核心技术人员。

1998年汉王向微软公司进行手写识别技术授权并举行签字仪式,成为国内首家向微软授权的IT企业,对国内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此后,汉王又分别向诺基亚、三星、索爱、LG、联想、TCL等国际著名厂商授权。

5.奉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理念

汉王奉行“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调动和挖掘员工的创造潜力和积极性,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所谓事业留人,是指汉王会为每个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人尽其用”。所谓感情留人,是指汉王的高层中很多都是研发领域的专家,是科研院校的导师,与企业里的研发人员是“师生关系”,因此很多骨干人才都对汉王有很深厚的感情。同时,汉王并不反对公司内部员工谈恋爱,鼓励大家“以汉王为家”。所谓待遇留人,是指汉王一直努力提供丰厚的薪资和福利。按照汉王公司的发展战略,汉王内部对骨干员工有股份的奖励。

为了让员工更有归属感,汉王2004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汉王大厦,成为最早迁入中关村软件园的企业之一。当时的软件园还没有几栋楼,更没有食堂和餐厅,员工用餐特别不方便。汉王特地在楼下开设了食堂。每天早晨8点,汉王的班车会准时从上地环岛和西三旗轻轨站开始循环往返。事实上,从西三旗轻轨站到公司走路只需要15分钟时间。但汉王为了方便员工上下班,仍然配备了班车。

汉王不惜花费投入,不断从微软等高新技术公司引进高端人才,再通过内部骨干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体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准和创新水平,将汉王的创新发挥在最高起点上。汉王每年会派出研发骨干参加世界各地的主要IT技术博览会,使员工能够了解国内外同行的成果,掌握本领域内的最新前沿成果,让员工在最高起点上进行创新。

6.制定“三维空间”的市场营销策略

汉王制定了“三维空间”的市场营销思路,即产品通过渠道营销、技术通过厂家营销、应用通过行业营销。以渠道产品为例,由于不同产品推广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结合产品规划确定每年的主推产品,选择渠道及配套的推广方式也是当年的核心工作,如提升终端形象、加强直销队伍、拓展分销体系等。“汉王”品牌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4、2007年“汉王”商标连续两届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2006年“汉王”商标最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王还分别于2004年获得中关村质量管理奖优秀企业,2005年荣获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2007年获得北京质量管理的政府最高奖项——北京市质量管理先进奖。

7.强调民族精神

汉王创新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几句最关键的词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专注成就精彩,创新引领未来”,“用户是汉王的导师”,“忠诚、敬业、永争第一”。“有的国家卖资源,有的国家卖力气,有的国家卖智慧。中国没法卖资源,因为‘地大物薄’,卖力气也很苦。中国要富强,就要靠卖智慧。”如何卖智慧?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认为,当前,创新这个要素正在强化着一个重要的观念,即“企业家精神=社会创新”。也就是说,社会要实现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创新的代表,是中国能够“卖智慧”的关键因素。

创新需要企业家,而当今的企业家更需要有民族精神,责任的背后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面对日本厂商10多年的技术垄断,刘迎建董事长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在“无线无源”和“微压精密传感”两个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拥有了中国人在绘图板技术上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刘迎建说:“这是争出来的,民族精神对我来说已转变成重要的人生理念。”

刘迎建董事长认为,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不应仅为企业家独占,而应成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民族文化、民族品牌、民族智慧在全世界无往不胜。

令人振奋的是汉王每年会将员工工资总额的2%作为培训经费,而培训经费中的1/3将作为员工的文化培训经费,用来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三、企业创新成效

实践是检验创新效果的唯一标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众多企业大肆裁员,但汉王这边风景独好:疯狂进人!单是总部人数已从500人扩大到近800人,计划扩大到1000人,加上生产厂的1000人,和3000多人的经销商队伍,汉王为50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社会效果不言自明。这就是创新型企业的魅力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才有尊严!

作为中国IT业中为数不多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汉王公司目前拥有五大核心技术:手写识别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绘图板技术,达到业界顶峰,打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垄断;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及应用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大赛稳居前三;嵌入式软硬件技术,居于业界领先地位,带动多个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截至2009年3月,汉王公司共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86项,申请商标注册260项,申请专利296项(包括国内发明专利141项、实用新型专利108项、外观设计专利29项、国外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获准注册的商标59项,获准授权的专利137项。

汉王多次获得国家最高级别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获该奖次数最多、级别最高的软件企业之一。2001年,公司的“汉王形变连笔联机手写识别方法与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6年,公司的“汉王OCR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目前,汉王在手写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光学字符识别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微软、诺基亚、三星、索爱、LG、联想、TCL等国际著名厂商相继采用汉王技术,使民族软件业获得了国际认可,提升了民族高科技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引领了智能识别市场发展的方向。

结语

汉王靠创新起家,汉王靠创新壮大,要做国内外最大的文字识别技术与产品提供商,汉王依然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汉王发展的灵魂,也是汉王发展的主旋律和引擎,已经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成为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和“基因”。“需要”引导创造——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创科技)成立于1993年,从三间小平房、一口大铁锅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年销售收入1.23亿元(2007年数据)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仁创科技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300万元,第一大股东为法人代表秦升益。仁创科技的经营范围为铸造、石油开采、生态环保建材等领域的砂产品以及相关设备、仪器的研究、生产、销售及其服务。其产品主要包括:用于精密铸造领域的覆膜砂、用于石油开采领域的孚盛砂和用于生态建材领域的生泰砂。

作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仁创科技集团目前拥有6家子公司、1所研究院,在北京密云、内蒙古奈曼、安徽合肥、湖北十堰、吉林长春建有五大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1500余亩。截至2008年12月,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20人,研发人员97人。目前,仁创科技具有年产20万吨覆膜砂、30万吨孚盛砂和300万平方米生泰砂系列建材产品的生产能力。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利润率约15%。

仁创科技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以产品开发为主线,不断进行开拓创新的过程。1987年,第一代科研成果——铸造用覆膜砂研制成功;1990年,第二代科研成果——耐高温覆膜砂应运而生,该产品荣获了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奖。1996年,仁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外地建立了共5个中试及生产基地,全面推进覆膜砂的产业化历程。继覆膜砂之后,仁创又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首创性地开发出孚盛砂和生泰砂系列产品。

二、企业创新活动

1.以“您的需要,我的创造”为创新思路的核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仁创科技集团的创新战略思路,那就是董事长秦升益总结的——“您的需要,我的创造”。这里,“您”不仅指客户,还包括行业甚至社会,而“需要”主要是指潜在的需求,特别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或难题。仁创从这一思路出发,通过分析潜在的需求,找到真正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产业化形成产品,从而达到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您的需要,我的创造”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仁创集团的创新活动中。仁创在3项主打产品(覆膜砂、孚盛砂和生泰砂)上的技术创新,都来自行业或市场的实际需求。覆膜砂的发明初衷,是为了有效解决铸造材料粘结剂高温性能不足的问题。“透油阻水”的孚盛砂,弥补了现有石油开采支撑剂不能对油、水进行选择性渗透的缺陷,可以降低油田的油水分离成本,减少采油用压裂设备的损耗。而生泰砂,则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的透水原理,解决了传统建材在透水、过滤净化以及雨水收集等方面的难题,目前已在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多项工程中得以应用。

除了“您的需要,我的创造”这一核心的创新思路以外,秦升益还通过对创新规律的探索,总结了3种创新思维模式:“模拟思维”、“易经思维”、“果因思维”。“模拟思维”是通过以往大量的实验积累,在脑海中进行模拟的试验和配制,碰撞出新产品的思维火花。“易经思维”是用阴阳思维,将物质分解提炼出最小的要素,通过抓主要矛盾,配置出所需要的产品。“果因思维”是从产品要达到的效果出发,倒推出达到这一效果所需要的最基本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然后用实验加以论证。据介绍,这3种思维模式直接催生出仁创科技集团绝大部分产品的雏形。

2.形成“仁创流水线式创新模式”

仁创科技集团在体制和机制上的重要创新,是形成了“仁创流水线式创新模式”。公司将创新过程分为“创意—试验—中试—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六大环节,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结构予以保障:研发管理中心设立了创意部、实验室和中试车间进行创意、试验和中试;生产管理中心设立若干生产基地从事产品化;营销管理中心设立了产品销售部负责市场和产业化。

在创新过程的六大环节中,“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立的创意部,是仁创在机制上的一个亮点。创意部主要负责参与制订公司新产品开发研究战略、解决销售部门反馈的产品问题、收集同行业信息资料、评估验收研究成果等。通过创意部的良性运作,仁创不但能够确保对课题进行集体攻关,缩短课题的攻克时间,而且还能发动员工及时反馈信息,将市场需求快速转化为立项研究。

仁创科技集团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又一创新,是在科研、生产、销售、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内部市场化运行方式,致力形成“科研—生产—销售”到“再科研—生产—销售”不断循环、互动的螺旋式发展创新机制。

具体地说,研发管理中心的每一项研发成果,都会以技术许可的方式转入生产管理中心,由后者负责将其产业化形成产品;随后该产品将以内部转移价销售给营销管理中心,由营销中心进行推广销售,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社会某一方面难题,进而引导消费,创造新的市场。而产品销售后形成的盈利的8~10个百分点将通过研发投入的方式,继续支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经销售部门反馈的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又将为研发中心的创意提供原动力,从而形成仁创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仁创科技集团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第三项创新,是采取了科研、生产的一体化机制——“4/6”的研发人才共享机制。所谓的“4/6”,指的是有40%的研发人员在总部专门的研发机构,从事固定的项目研发;其余60%的研发人员分派在仁创科技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部门,既承担自身岗位的技术完善工作,又承担新的研发课题的技术工作。设置这一特殊机制的目的,在于促使研发人员深入第一线,及时把握行业的信息,直接接触客户的需求。由于将科研和生产营销体系相融合,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分隔,来自一线的业务信息能够迅速反馈到总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相对通畅,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3.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整合研发资源

围绕产品的创意、试验、中试、生产和销售,仁创科技集团逐步建立起研发支撑体系。仁创科技的研发核心是“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下设创意部,以及硅砂基础技术研究、粘结技术研究和硅砂应用技术研究3个实验室,主要负责仁创科技的基础技术研究工作。围绕这一研发核心,仁创科技集团配备了中试车间、生产线及产业化生产厂等机构,建立有密云中试基地和房山核心材料中试基地,负责各项硅砂资源利用技术成果的中试生产。进入生产和销售阶段,仁创在内蒙古、合肥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以保证产品的顺利产业化。

除了集合企业内部的研发资源,仁创还通过“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效整合外部的产学研力量,即加强同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联系和合作,与大庆油田、石油大学等企业与研究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或项目合作关系等。目前,实验室已成为仁创集团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放平台之一。

为了在资金投入上对研发工作予以充分保障,自2001年以来,仁创科技集团坚持把每年销售收入的8%~10%用于下一年的研发投入。仅2008年一年,该集团的研发投入为995万元,占上一年销售收入的8.05%。

4.采取“预防为主,积极应对”的知识产权战略

仁创科技集团在知识产权战略上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预防为主,积极应对”,即“以保密工作为基础,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为主体,以不断的技术更新为保障”,建立仁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仁创科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知识产权的经营提高自身在砂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目标是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管理向经营过渡,致力于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

具体地说,仁创科技十分注重对国内外行业的专利信息进行跟踪收集和整理分析,为自身研发提供参考。每个研发项目在立项前,仁创科技都会进行专利的查新检索,分析是否已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在进行专利申请时,仁创科技会进行甄别分析,判断是申请专利还是通过技术秘密方式进行保护,对技术专利进行布局。

在实际的做法上,仁创采取了保密工作和专利相结合的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首先,不但每位员工在入职的时候需要与公司签订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权属协议,而且公司凡是在与外部进行合作,特别是涉及重大商业利益的项目时,都会就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签署专门的协议。其次,仁创建立了知识产权的培训、管理、档案登记、奖励等制度,对知识产权加以维护。目前,公司已申请1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60%以上;已授权专利31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

5.注重人才培养和适度激励

为强化员工的创新意识、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仁创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在员工的奖励机制上,对于重要的技术骨干,公司给予员工期权,增强了员工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并通过奖金、课题津贴等方式,加强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在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方面,对于那些在公司管理及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公司出资让他们参加外部培训,如到清华等名校进修;与此同时,公司还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员工之间相互学习,并组织大量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在员工的考核标准上,仁创强化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致力营造内部的竞争机制。在员工的生活条件方面,公司在密云等地的研发基地为员工提供宿舍、交通车等便利措施,吸引并留住高科技人才。

6.注重“仁创”品牌的理念建设和适宜推广

在品牌的塑造上,仁创科技集团特别注重集团的理念建设和标识管理。在品牌的理念层面上,仁创科技集团不断充实其“仁创”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厚德载物为“仁”,自强不息为“创”。在品牌的标识管理上,近3年仁创科技共申请商标121项,获得授权38项;其中,“仁创”商标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在品牌的宣传推广上,仁创科技集团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交流活动和大型展览展销活动、接受媒体采访类报道等方式,扩大仁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仁创科技基于产品的特点采取了适宜的推广手段。首先是从覆膜砂产品开始,仁创科技就注重与市场份额较大、市场知名度较好的东风、长春一汽等公司实行捆绑合作,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借助他人知名品牌之力的方式,推广仁创自身的品牌。其次,仁创科技多次参与了政府的示范工程建设,以此带动集团的营销能力。例如,仁创的生泰砂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300多项工程,尤其成功应用于水立方、奥运景观大道、国家体育馆等10多项奥运工程,成为科技奥运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仁创科技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推广度。最后,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仁创科技还开发出适应细分市场的产品系列。例如针对生泰砂产品目前成本较高、价格偏贵的特点,仁创将产品按照加工程序、性能强弱、用料多少分为不同的价位,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有利于该产品在建材领域的推广。

7.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相结合的“仁创”精神

仁创科技集团的创新文化,源于公司董事长秦升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理念的理解,其核心价值观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探索创新规律,构建创新模式,形成自主创新体系。为此,秦升益将企业目标定位为:“通过自主创新,以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求,解决社会某一方面难题”,与传统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目标相比,更符合企业创新的科学性,使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和谐统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加深广大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仁创科技举行了一系列的内部宣讲和培训活动。在宣讲活动中,董事长秦升益亲力亲为,为员工回顾仁创的创新历程,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理念的关系,从而让仁创的创新文化充分渗透到企业运转的方方面面,促使全员在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上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秦升益提出一句口号“没有不可能的事”。无论是技术难题的攻克、新产品的开发,还是市场的开拓,仁创都鼓励员工突破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科研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每项产品的诞生过程中,秦升益亲自带领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关,鼓励研究人员突破传统思维方式,达成看似“不可能”的产品性能。而在产品的试用和推广阶段,秦升益又冲在第一线,反复和行业专家、买方负责人等进行沟通,最终赢得了客户群体对产品的认可,并用事实证明了产品性能的优越性。可以说,秦升益本人具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发自觉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凝聚仁创科技全体员工并带领大家不断奋进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三、企业创新成效

通过开展创新活动,仁创科技集团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产品的市场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

首先,仁创科技竞争优势得以增强,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通过技术创新,仁创科技解决了沙漠中风积沙利用等多项共性技术难题,获得了10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覆膜砂、孚盛砂和生泰砂系列产品近3年来年均销售增长率超过100%,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95%。其次,仁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已被评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和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最后,仁创科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对行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治沙用沙、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仁创科技集团通过研发并推广“透油不透水”的孚盛砂,以取代原有的石油开采支撑剂,不但有效提高了油井的出油率,而且有助于开发原先被认为是不可能进行开采的贫油资源,引发了石油专家讨论和关注,为推进石油产业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了贡献。

结语

对于仁创科技集团这样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管理上,仁创科技领导人充当了企业管理的多种角色,他既是企业的精神象征,又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研发工作的主导和产品的创意者,这就有助于整合企业的有限资源,保持企业在管理层面的高度一致。在文化上,仁创科技无论从行为、理念还是对外推广上,都渗透着集团领导对于创新的理解,这与集团注重从理念的角度强化对员工的领导、增加企业凝聚力密不可分,也是集团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另外,集团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也是与秦升益本人对于技术的保护密不可分的。四轮驱动战略下的服务创新——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阳信通)于1995年1月成立,是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电信网络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信息安全、增值业务、智能交通、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等方面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解决方案提供和技术服务,是中国最大的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商之一。公司电信网络管理系统的领先度和市场份额名列全国第一,参与了PCI密码卡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亿阳信通的互联互通拨测系统也是国内目前唯一有全国性应用的解决方案。

亿阳信通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市场、研发、营销、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新业务等。除了总部外,亿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2个控股子公司,其中全资子公司有8个。公司在国内建立了覆盖全国31省的营销网络及本地技术服务体系,并在美国、德国、中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2008年,亿阳信通总资产达到27亿多元,总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1.5亿多元;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运营支撑系统和信息安全业务。目前亿阳信通在全球共有员工近1400人,公司拥有一大批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其中软件开发人员有800多人。

亿阳信通经历了从1995年到2000年的创业和初期发展阶段(2000年7月,公司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及从2001年到200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亿阳信通提出了“规划先行、产品引导、规模推广、服务创利”的新的经营方针,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专家型公司。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以“四轮驱动”为指导,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重

亿阳信通制定了指导公司发展的“四轮驱动”战略,即:在ICT方向,在网管、信息安全等业务持续领先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增值业务、提升产品行业拓展、走向国际合作共赢、收购兼并增加赢利”这4个轮子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总体策划层面,公司以四轮驱动战略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为主线,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面向公司现状的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亿阳信通坚持两个原则:坚持面向客户需求的创新,坚持面向公司现状的创新。“坚持面向客户需求的创新”指的是,公司抓住中国3G发展的机遇,充分理解客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站在用户的角度帮助客户分析业务流程并进行优化,协助客户进行OSS/MSS相关的IT规划,从系统集成与开发者过渡到咨询与设计者,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坚持面向公司现状的创新”指的是,在创新领域和方向的选择方面,亿阳信通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产品、客户基础,积极在增值业务、企业信息化管理以及专业运维服务等方面进行持续创新,以保障创新的成功率,促使创新快速形成生产能力。

在创新管理方面,亿阳信通也坚持两个原则:坚持“小改进、小奖励、大改进、大奖励”的原则;坚持改进、改良和改善,对企业创新进行有效管理的原则。

2.建立三级创新平台体系

为了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实现,亿阳信通在体制机制上主要进行了以下3方面的创新。

第一,以三级创新平台为依托,推进技术创新。公司的三级创新平台体系是:一级平台由业务规划部和新产品预研部负责实施。主要职责是研究未来二三年的技术与业务趋势,研究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集中进行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通过用专利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方法,在新发展领域,形成基本的核心专利,形成较强的专利组合网,在行业内技术领域占据有利地位。二级平台由当前研发体系各产品线负责实施。主要负责在一级平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凭借贴近客户应用方面的优势,研究一年内的技术与业务需求,完成相关技术成果应用化和产品化,集中进行应用技术的预研与改进。三级平台围绕各地客户反映的业务需求及工程实施中反映的工程需求,发挥现有研发体系和大区服务体系的创新实力,经过定期总结、论证和投入,快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并能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用软件产品。

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创新管理委员会,不仅负责协调3个平台之间的创新技术交流,而且针对市场、技术、经济、风险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建立新产品审计的框架和要素,组织创新方法、创新思路、新产品的培训和交流;定期组织新领域新知识的讨论、交流、座谈,组织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发起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第二,推进管理方式变革,对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公司实现了预算、核算、预留、考核及激励的流水线管理方式。其中,激励方式是基于当年度各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核算结果,计算该项目的净利润,将其中的一定预算额度用于及时激励,奖励在实施过程中有突出改进贡献的员工,以资鼓励。与此同时,公司加强了新产品的创新管理,重视公司各产品线的总体规划,建立了各产品的关联层次架构:在新产品立项前即进行审核,参考相关技术的查新检索结果确定技术实现路线;在产品设计的同时,规划专利申请策略;在产品完成发布时,即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和产品登记。

第三,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公司着手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制度保障上,公司颁布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办法,将创新管理过程的奖励变成及时激励;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将知识产权的生产、管理、保护过程流程化;发布了专利奖励办法、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激励员工产生新发明、新创意、新思路。

3.重视业务规划,积极对外合作

亿阳信通的软件研发体系一直秉承“内联院所、外联国际”的方针,强调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建立涵盖产品、人员、开发流程的高效而规范的研发管理体系,打造了一个创新氛围浓郁、适应应用软件特点的研发支撑体系。

亿阳信通拥有两个总部研发机构(ICT软件研究院、ITS研究院)以及7个区域研发中心。依托通用产品部、应用软件产品线以及区域开发中心等三级研发机构,能够在ICT和ITS领域为用户提供从系统架构咨询设计、核心组件、标准应用软件以及客户定制软件等适应本地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公司成立业务规划部、通用产品事业部、新产品预研部和专题创新项目小组,分设了独立的负责人,以推动核心软件模块的研发。

亿阳高度重视业务规划工作。公司充分利用了包括高管、产品线领导、区域研发人员以及一线的服务与销售人员等在内的力量,对各种需求和信息进行全面汇总分析、总结提炼和跟踪控制,努力提升管理咨询能力和业务把握能力,形成一套固化的信息沟通长效机制。并通过业务规划来指导新产品及老产品的功能演进路标、技术架构规划、版本提升计划和开发与交付计划(包括时间进度、质量标准等),有节奏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版本。使公司研发与公司的业务规划和整体解决方案策略相匹配,满足用户业务发展的需要。

此外,亿阳信通还建立了规范科学的产品、人员、开发流程等研发管理体系,并固化到了内部的IT管理系统中,保证了公司能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快速优质地为用户交付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

对外合作上,公司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从2000年8月起,亿阳信通与北京邮电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实现了校企在业内尖端科学技术上的强强联手,增强了亿阳信通的创新发展动力。二是积极与IT行业的国际知名公司如Microsoft、IBM、HP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在人才、技术、市场、研发、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公司保持强劲的发展后劲。三是积极与具有一定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同行业厂商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紧密合作。四是加强与国际先进的业内咨询公司的合作,在实施咨询服务、基于平台的二次开发、全国性的安装服务外包等方面联合拓展,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实现价值链的拓展与创新。五是公司积极承包摩托罗拉、爱立信等通信设备厂商的软件开发外包服务,与这些国际一流公司的产品开发、测试管理、质量监控等标准保持一致,全面提升亿阳自身的研发水平,增强并打造国际竞争能力。

2008年公司的研发投入额为7600多万元,进行了66个研发项目活动,完成了40件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了8件发明专利,支撑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若干个工程项目的开发与服务。

4.建立知识产权跟踪、预警、分析、防范体系

亿阳信通建立了知识产权跟踪、预警、分析、防范体系,注重跟踪竞争对手的动态,并对合同签订进行审核,把知识产权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从而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2005年,公司设立顾问委员会,负责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在重大项目启动前进行决策,并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在公司决策层的领导下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决策层,公司专门指定了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而在知识产权部门内部,则注重管理人员结构多元化和人才知识复合化,形成精通管理、技术及法律的多方面人才,建立了一支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队伍。

管理制度上,公司形成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著作权和软件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商标管理实施细则》、《商业秘密保护管理办法》、《职务发明权属认定管理办法》以及《专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具体操作上,知识产权部门每年制定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的年度计划,并监控实施其执行进程。该部门及时与各研发基层部门联系沟通,建立了详细的知识产权申请流程制度,完善了纸介质档案管理以及电子档案,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及实施应用情况的审查和评定来核实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同时,建立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为创造知识产权价值而努力。

目前亿阳一共有193件软件著作权证书,近3年登记了83件。共有软件产品登记证书50件。从2002年至今,共申请专利51件,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目前获得7件发明专利证书。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由于软件著作权登记工作的出色,亿阳信通还获得2008年CPC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入围奖证书。

5.建立多特质、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亿阳信通始终贯彻执行“以人为本、以财为主、以法为纲”的管理理念,通过事业纽带、利益纽带、情感纽带,塑造亿阳忠诚自律、高效务实、健康愉快的研发团队。

在人力资源组建方面,亿阳信通2000年就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电信应用软件研究院;2001年,在北京成立了智能交通研究院;在上海、广州地区设立了研究院分院。随着研究院的研发布局的完善,亿阳注重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工程应用多层次梯队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吸纳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预研工作,各研究院根据公司整体的研发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围绕创新战略目标培养需要的人才。公司引进人才测试工具,形成了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流程、人才特质测试流程、专题创新项目小组创建流程等。通过分析个人行为特征,识别不同类别的人才,从而建立由不同特质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不仅利于互相学习,而且容易团结合作,共处做事。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公司形成了培训需求管理流程,建立起员工培训评估体系。公司通过实践、专业培训、进修、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并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公司外部由行业组织、行业协会、会展公司等组织的会议,参加国内外标准组会议,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

亿阳信通还根据三级创新平台的不同职能,推出差别化的人才培育与凝聚方案。一级创新平台注重加强从外部吸引和引进新技术、新领域的人才,包括兼并收购一些小型创新型公司。二级创新平台注重激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实行产品经理负责制,开展产品经理资质认证与培养,由产品经理负责执行新产品的策划、研发、推广,并对投入产出结果负责。此外还为创新技术岗位的员工设计了从产品经理到高级产品经理,到资深产品经理,再到业务专家等一系列的职业发展通道。三级创新平台则注重加强员工服务理念的疏导教育、服务品牌建设意识。

目前在亿阳信通,本科以上的员工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中参与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改造的软件研发人员有700多人,专利发明人达到115人,骨干员工的流失率低于3%。

6.关注用户口碑,重视商标保护

亿阳信通秉承“为客户负责”的理念,主张“做一个项目、立一座丰碑”。在进入电信行业的十多年中,对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始有终。随着客户群的快速壮大,“追求卓越”成为亿阳人共同的信念。

亿阳信通十分重视商标知识产权的保护,早在1995年起,公司便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B+亿阳”商标的注册申请,并在35个类别上获得了注册。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涉足的行业越来越多,并逐步拓展海外市场。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司商标,完善商标保护体系,丰富商标使用形式,公司又陆续注册了“亿阳”、“亿阳信通”等多个文字或图形商标,以及“B+BOCO”、“BOCO Inter-telecom”等英文商标。现在公司拥有44个类别上的200多个注册商标,注册商品及服务涵盖了公司所有的业务范围,其中“亿阳”商标自2000年起,便被评为哈尔滨市著名商标,自2002年起更是连续多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

为了配合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公司正在积极筹划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公司目前及今后重点发展的国家进行中英文商标注册,以期更好地保护亿阳的品牌,为公司产品走向国际奠定良好基础。

7.注重开放交流、畅通渠道的文化建设

亿阳信通提出了“执行、学习、思考、创新、超越、和谐”为主题的创新文化理念,以“让通信和交通安全畅通,让网络与资源高效增值,用信息技术提升客户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带动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

为了使公司整个创新文化与公司的生产实际结合得更紧密,公司针对应用软件行业的特点,讨论并通过了创新文化的如下几条原则:坚持面向客户需求的创新;坚持面向公司现状的创新;坚持“小改进、小奖励、大改进、大奖励”的原则,持续地推行管理变革;坚持改进、改良和改善,对企业创新进行有效管理。

亿阳信通通过多种渠道在全体员工中进行创新文化的宣导。首先通过例会、专题讨论会等各种方式,进行开放的思想交流,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促使创新的理念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中得以充分交流并最终达成一致。

其次是畅通渠道,鼓励员工融入到整个公司的创新文化中。公司内部建立了反馈沟通的渠道平台,保证每一个亿阳人都有机会和办法将创新的思路及时反馈给相应的负责人。各级领导有义务及时阅览和收集有关创新的建议,并在必要情况下提交总裁办公会进行评审决策,依据轻重缓急的程度按计划进行实施。最后各级领导还必须及时将员工创新建议的解决方案反馈给提建议的员工。

通过创新文化的宣导,公司极大鼓励了员工的创新热情。近3年来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技术革新/管理改进数达到300次。

三、企业创新成效

经过十多年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亿阳在电信运营支撑系统(OSS)、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集成、增值业务平台、智能交通控制等产品及解决方案领域均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是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首批认定的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亿阳移动网络管理系统V5.0”获得2007年十大创新软件产品证书,“亿阳传输综合网管系统软件V1.0”获得2009年十大创新软件产品证书。

通过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亿阳信通实现了每年30%的利润增长,市场份额与日俱增。公司的网管软件、计费软件、客服软件、安全产品、互联互通拨测产品、智能交通软件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电力、保险、石油石化、邮政、交通等多个领域,其中,亿阳的互联互通拨测系统在中国电信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90%。公司在OSS领域不但巩固了各个专业网管市场,在无线网优、MSS、国际化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无线网优新增联通9个省、电信8个省的市场份额;MSS在移动新增3个省的市场份额,并在印度、巴基斯坦都建立了OSS项目。

亿阳研制的OSS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系统应用提升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网络运维水平,为广大客户带来了高品质的通信服务,推动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并在重大政治和经济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系统的成功研制避免了引进国外系统,有效地保障了国家通信信息安全。此外,形成了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了众多核心技术,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将中国通信行业的网管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到新的水平。

结语

亿阳信通通过以“四轮驱动”战略为指导、面向客户需求和面向公司现状的系统创新,经验、客户、技术资源优势及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巩固了亿阳在我国的网管市场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亿阳信通还通过构建三级创新平台,将前沿技术、适用技术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研发体系的实力。

创新也离不开组织和制度保障,亿阳信通在这方面做了充分的努力,将创新的组织形式变革提升到战略高度,在生产和创新管理方式、人才使用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推动了亿阳信通系统性创新的实现。以“三精”理念打造百年品牌——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精制药)成立于2005年,是以医药制造、医药经销、投资管理为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哈药集团在制药行业百强企业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三精制药是哈药集团三大支柱企业之一。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原料药、中药提取及小容量注射剂、口服液剂等18个剂型、700多个规格品种。其主导产品包括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双黄连口服液、柴连口服液、逐瘀通脉胶囊、逐瘀通脉滴丸、清开灵分散片、司乐平、菊梅利咽含片、复方铝酸铋片等。

三精制药目前拥有32家子公司,其中工业子公司10家,商业子公司19家,其他产业子公司3家。三精本部设有研发中心、生产技术部、质量管理部等23个职能部门、5个生产车间。目前三精基本完成了普药生产基地、中药生产基地、保健品生产基地、儿童药生产基地、原料药生产基地、蓝玻瓶生产基地以及医院板块的产业布局。

2008年,三精制药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8亿元,营业收入131321万元,利润3065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5.35万元/人年。现有从业人员1764人,科技人员585人,拥有以博士、硕士、学士等高素质人才为主体的共238人的专职研发队伍。

三精制药的前身是始创于1950年的哈尔滨制药三厂,最初以生产水针剂为主,是黑龙江省最早的专业化生产水针剂和国内最早引进国外水针剂一连机生产设备的企业。2001年三精制药在哈药集团内部率先实施二次改制转为有限公司,并从此开始了利用品牌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当年,三精收购了明水县药厂,并在之后几年陆续低成本收购了黑河、孙吴、鹤岗等一批制药企业,完成了生产布局的调整和建设。2002年开始组建医药商业公司,并先后通过品牌嫁接的方式在国内设立了19家商业公司,形成了具有三精特色的营销网络。2003年为实现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筹划重组上市公司“天鹅股份”,并在2004年实现“借壳上市”,2005年完成了后序重组,置出水泥资产,换入药业股权,实现了母子公司合并。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为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09年12月,三精制药已经发展成为资产总额达30亿元,总占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的企业。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仿创结合、以产品研发为核心的创新战略

三精制药在大研发观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以创新为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仿创为基、自主创新为标,本着“专业化研发、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营销”的原则,以产品研发为中心,用营销创新带动企业增长,同时促使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企业信息化创新、企业文化品牌创新联动跟进,打造全方位创新型企业。

三精制药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公司各相关单位参加的工作小组,协同办公,共同推进,并将战略规划发展部作为公司创新工作的常设机构,设专人进行创新方案的推进、跟踪、评价和总结。公司通过编制和落实战略规划,明确公司整体发展目标和方向,系统组织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

在产品研发上,三精遵循仿创结合、长短结合的原则,采用了自主研发、一次性购买、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技术入股、品种入股、技术合作等多种研发模式进行品种研发。坚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同步推进,建立全员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强化品牌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以创新为魂”。

2.两个“强化”和一个“转变”的机制创新

三精制药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在于强化了创新的管理制度,强化了人力资源管理,并转变了新药立项研发管理模式。

第一,强化创新管理制度。三精制药建立了一整套创新管理制度,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个角度保证公司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公司成立创新管理委员会,以战略规划发展部为总牵头单位,以研发中心、生产技术部、设备能源部为子牵头部门,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使创新工作得到组织保证。其次,依据创新发展战略,公司制定了《立项管理规程》,规范了公司各种创新项目立项、审批的管理流程,即在创新项目立项、初审、实施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跟踪的职责;而在经创新委员会批准立项后,创新项目应在公司内进行立项公示,使项目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并符合公司未来创新战略发展要求。同时,公司制定了《创新工作管理规程》,明确规定了已完成的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进行技术评定,有财务、审计认定的效益评价报告方可申报奖励,以保证创新项目的质量。最后,公司制定了《创新奖励方案及实施细则》,对创新成果设置了12个奖项,公司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奖励基金,重奖创新工作有功之臣,从而完善了创新奖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第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三精制药建立了内部专家库,这些专家在企业内承担课题攻关、项目(学科)主持以及公司重大科技活动的论证和效果、成果评估,公司则对入库专家给予任用、薪酬等待遇,使各类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在企业中智囊团的作用。专家库由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目前200多人。公司通过专家库的建立,锻炼培训了一批企业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并且根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和岗位空缺情况,科学地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制定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了人才储备机制。

第三,转变新药立项研发管理模式。三精制药成立了立项管理委员会,针对公司新产品研发项目,形成了由医疗人员、生产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组成的专家论证团队。由此改变了以往从生产药品、营销药品的角度考察新药立项研发的方式,转变为目前从临床用药角度论证新药的立项研发。2009年公司对研发中心提交的8个新产品立项申请和9个拟建工程项目进行立项论证,论证通过了5个新产品和7个项目,从而提高了决策质量,降低了上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3.多种研发模式并举的研发体系

在构建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上,三精制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全面推进新品种研发、老品种二次开发,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保护,完善研发机制,培养高素质科技人员。

三精制药的研发模式主要有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购买技术、技术入股等。研发中心通过对公司产品品种的梳理,形成了包含产品剂型、功能主治、权属等三项内容的产品目录,确立了闲置产品的二次开发方案。运作机制上,公司建立了新产品研发二级网络,总公司研发中心是集团新药研发的集合平台,具备条件的子公司保留部分的研发功能。管理制度上,建立了《研发平台管理规程》、《研发平台协同管理规程》,从制度上保证平台健康发展。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原哈尔滨制药三厂科研室)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发中心共设制剂部、质量研究部和综合部3个部(12个实验室),以及按GMP设计的中药提取、固体制剂、口服液和注射剂中试车间。该中心是黑龙江省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西药制剂重点实验室、哈药集团的药物制剂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博士后工作站,是三精制药和下属12个工业生产企业的研发平台。

公司在充分发挥内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与国内外20多家科研单位、大学、公司共建研究所、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发新药项目40多项。目前已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省重点实验室,聘请国内医药界知名的医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公司的本领域的专家顾问,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三精制药产业化和市场销售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迅速将符合公司发展目标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司后续产品。

三精制药公司注重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比重占公司销售收入的3%以上。不仅如此,公司近3年还投入2.48亿元进行原料药、动物中心、仓储设施以及包装生产线等的改造,新建口服车间,新上节能环保项目,设备更新、扩建,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产能,降耗、质量等要求。公司2008年获得新药生产批件2项、仿制药生产批件8项。

4.注重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精制药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工作方针和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与保护,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三精制药2007年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经过两年的试行,于2009年进行补充和修订。该战略主要包括:通过建设现代先进的新药研发体系,形成公司自身的核心知识产权。生产制造过程形成以生产一线科技人员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

具体做法上,一是在管理制度方面,公司完善了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制定了《商标注册管理规程》、《商标续展管理规程》、《商标转让管理规程》、《商标许可管理规程》、《专利管理规程》、《三精产品品牌使用、维护管理规程》等一系列规程,这些规程与专利、商标、产品批准文号的申报、维护、使用直接相关。

二是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公司建立了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下设技术部为日常管理办公室。成员单位主要有研发中心、生产系统、子公司、信息中心、国际贸易部、商贸公司、审计(法律)、公司办公室(保密)等部门。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别承担知识产权在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及分工。

三是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流程。技术部受理来自研发中心、生产一线、子公司、信息中心的有关专利、专有技术、版权等的申报申请,技术部统一对外申报,获批后向相关部门发布信息并指导使用,从而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和水平,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四是加强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培训力度。2009年组织全公司知识产权培训两次,并成功组织知识产权战略宣讲。同时强化知识产权在企业经营、文化方面的导向作用,加强了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企业经营、人才管理、资产并购等各方面管理与知识产权的衔接。

公司已获专利证书4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注册商标293个,商标的注册范围由药品、食品类别扩展到45类全标注册。近两年还完成了150个国外产品注册。

5.以人为本,全方位创新

公司着力吸引人才、激励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以事业聚人、以待遇引人、以感情凝人、以环境留人。

为了有效培养、选拔、使用、凝聚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精制药尤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引进上,三精制药通过项目引进各专业优秀人才,聘请国内医学界、药学界知名专家作为中心的顾问,组成三精制药专家系统,为新药开发、新药产品中试放大、临床研究提出建议和技术指导。

人才培养上,三精制药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将公司建设成为药物制剂专家的培养基地。通过培养出具备学科交叉、项目管理能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断满足公司对高素质科研人才的需求。

人才激励上,三精制药制定了一套“以人为本、全方位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新的绩效与薪酬体系,逐步实施“竞聘上岗”,让一批有为的年轻人走上领导、研发、管理岗位(包括班组管理),使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公司还建立健全了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009年1月,公司召开创新大会,对18个部门、子公司申报的2007、2008年100余个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依据创新奖励方案对75个创新成果进行了奖励。之后2009年公司又组织了两次创新项目立项工作,共有18个部门提出118个项目,有93个项目通过创新委员会的审批准予立项。

同时,公司加强员工培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从不同层面对不同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在培训层次上注重管理层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以中层管理、一般管理岗位为重点,同时加强职前培训;培训形式以内训、公开课、研讨会、外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促使员工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多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通过近几年来在人员引进、培养方面的创新,公司的研发人员比例从2005年的12.36%提高到2009年的13.91%。目前,公司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各剂型、学科、项目及产业化乃至新产品营销策划等人才齐备,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6.蓝色蓝瓶,成就名牌

三精制药让“蓝色”及“蓝瓶”成为三精的象征,“三精制药健康中国”成为三精的传播用语,使“做百年企业,创百年品牌”成为三精人的共同奋斗目标,“精益求精做人、精益求精做事、精益求精做药”成为三精人的自觉行动,成为统一员工意志、维护三精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和美誉度、提高用户对企业忠诚度的有效手段。

首先,公司全面导入CI系统,与专利战略协调运作,使之相得益彰。公司具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拥有响亮的企业名称、容易识别的企业徽标、独特的产品商标、产品特制包装——蓝瓶,及员工的特制工作服。

其次,公司严抓技术,以高于国家要求的生产标准来保证产品的优良品质。在此坚实的硬件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将公司的注册商标“三精”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根据2004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的评估,“三精”品牌价值为40.03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最有价值品牌榜第21位,并且成为哈尔滨市首个驰名商标。三精牌产品连续被评为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医药十大影响力品牌。

三精制药已先后成立了19家商业子公司,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省、区、市,形成了三精特有的商业平台,具备了营销网络优势。

7.提倡创新为魂、发展为本的创新精神

公司共同愿景是打造“百年”三精品牌,做世界一流制药企业;公司理念是精益求精做人、精益求精做事、精益求精制药;公司宗旨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公司精神是创新为魂、发展为本,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制药;公司质量理念是质量第一、做地道药品,安全理念是生产安全是保障、质量安全是生命、环保安全是责任。

首先,三精制药为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独特的群众优势。公司工会在职工中持续开展了以“安全生产、精益管理、提质降耗、和谐企业”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2009年收到合理化建议158份。

其次,公司通过设立“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创新奖”,广泛挖掘创新人才,以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创新奖项的申报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6方面。

最后,公司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企业宣传、学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三精中英文网站、三精工业游、企业报纸《三精试点》、通勤车企业电视及各公共广告、公益广告传媒等方式大力宣传企业创新文化。

三、企业创新成效

公司近年来在新药开发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已获国家新药证书30余项,保健食品证书10余项。同时,公司不断研制新产品,形成了新的产品结构格局。研发中心现已承担国家科技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市级奖励30余项。2009年成功获得国家新型口服缓控释制剂与工业化关键技术平台的批复,提高了公司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

通过自主创新,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处于市场成熟期的产品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品种1个,3亿元以上品种3个,1亿元以上品种4个。这些品种是推动公司取得历史性巨变的核心保障。

自主创新还促使三精制药的产业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在工业板块,自2000年开始,三精制药起步低成本扩张,重新进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建设。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拥有工业子公司10家,构成了公司未来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医院板块,2004年三精制药成立了医院投资管理公司。目前公司在全国已经拓展到三家医院。在蓝瓶板块,为了使产业向上游延伸,取得成本优势,同时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公司于2005年投资建设了三精大庆玻璃工业园,经过3年多的建设,现已实现了生产10ml、20ml两种规格,年产13亿支(10ml)蓝瓶的产能。

结语

60年的发展历程,三精制药形成了“以创新为魂”的企业理念;三精的创新活动,体现在科研、体制、管理、文化等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具三精特色的创新文化,推动着创新成为三精的一种素养、一种习惯。改革求变焕发国企创新活力——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轻公司)始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天鹅”牌铝、镁及其合金板、带、箔、管、棒、型、线、粉材、锻件等,共包括18大类、258种合金、4496个品种、19505个规格。

东轻公司注册资金16亿元,占地面积288.7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地211.52万平方米;2007年东轻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额近19.9亿元,总利润5900多万元;企业增加值2.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4.5万元/人;在册职工77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16人,高级以上职称214人,中级职称627人;公司拥有各类设备5226台(套),其中部分设备如预拉伸机、热轧机等为亚洲和国内少有的大型铝加工设备。

东轻公司现设有企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生产运行部、技术部、装备部等14个管理部室,下设熔铸分厂、轧板分厂、薄板分厂、特材公司、粉业公司等16个生产单位及子公司。其中负责科技创新的部门及单位有技术部、研发检测中心及各生产单位及子公司等。

东轻公司的前身是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即101厂。1984年,公司获得我国第一批“国家质量管理奖”,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被盛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1998年6月,东轻公司由工厂制改为国有独资公司。2000年7月,国家对有色金属行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东轻公司隶属哈尔滨市。2007年9月至今,东轻公司经由中国铝业公司和哈尔滨市国资委重组,成为中铝公司第五大铝合金加工基地。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依靠高效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东轻公司坚持构建自主创新、高效率的创新体系的理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强、速度快为制胜之本,依靠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相互推动,着力发展具有东轻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和专有产品,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基地化、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在创新总体理念的指引下,公司从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养创新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基地开放共享、完善创新战略和管理制度、完善创新机制政策等方面广泛开展创新工作。一是通过加强研发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并利用企业科研投入,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的相互推动作用;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运用企业在资金、设备、市场和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人才、科研、技术方面的优势,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大力推动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专利意识、专利战略、专利发明、专利利用和保护以及专利人才培养工作。

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在各方面制定了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积极推动科研项目的研制。例如通过市场调研及用户提出的使用要求,在国家、省市科研管理部门及公司研究检测中心立项进行研制,以项目研制带动公司创新发展,并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创新研制项目。在装备创新方面,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与技术,扩展公司产品种类,从而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以科研人才队伍提出科研项目研制,以科研项目研制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研制高性能产品,以此整体环节保持着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在具体实施中,东轻公司优先发展航空、航天、兵器、造船、交通运输类合金产品研制,并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铝镁合金材料,始终保持公司在军工化、合金化产品方面的技术优势和领先地位;坚持新产品开发“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并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围绕公司利益,通过科技创新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手段,保证公司的铝加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全方位改革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了实现创新发展的思路,东轻公司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改革企业的组织模式,向以研发和市场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东轻公司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由总经理主抓全面工作,副总经理协助主管科研创新,下设技术部负责科研创新活动的协调管理,并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研发检测中心进行科研创新的具体实施,并在各生产单位及子公司的各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人员。这样从整体上进行配合协调,保证了科研创新活动的进行。

其次,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大胆启用年轻骨干人才,实施分配机制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稳定人心,坚定信心,突出核心。公司一方面采取了改进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改变分配方式、建立专项奖励制度等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开发工作力度。

再次,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新机制,采取市场、现场相结合的推动方法。东轻公司一方面把全国的专家请来,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立,同时也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交流。

最后,开发建立了高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服务的转变。在工作目标上,从全面出击、追求数量向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实现跨越转变;在工作任务上,从单纯抓科研项目向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变;在工作方法上,推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计划立项、成果评审、机构审批都要上档次,上水平;同时强化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水平,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现代科技管理的重任。

3.充分整合内外部科研资源

东轻公司的研发体系是以技术部负责总体协调管理,以研发检测中心为研制主体,在各生产单位及子公司积极配合下建立起来的。

实际运作中,东轻通过科技平台,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将公司科研体系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科研体系对接,有效利用各自的科研优势,开展科研项目的研制。东轻公司与现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共同建设自主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承担国家、省部级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科研任务,为公司新产品占领市场提供技术支持;并利用国家和合作单位的资金支持,投入到科研开发当中,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方面,东轻公司以自有研发力量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院所、高等学校、战略联盟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积极开展交通运输用铝合金材料的前瞻性研究,并致力于镁合金材料的应用研究,以此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外部科技合作和技术支持关系。公司一方面运用企业在资金、设备、市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方面的联合优势,把产学研结合与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用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在国内同行业的科研地位。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让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增强公司科技研发工作的内在动力,促进公司科技研发工作的良性发展,实现孵化、转化的良性循环。

东轻本着“真诚合作、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与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签订了包括项目建设、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共建企业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及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在内的全面合作协议。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2007年组织考察团赴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家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东轻公司2005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是0.57,自2006年开始出现了突破性增长,达到10.04,2007年是7.55,远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增长,从2005年的14.01%,到2006年的32.05%,2007年则达到33.67%。

4.实施动态的知识产权管理

东轻公司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公司的战略资源高度进行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在技术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专利申请。东轻公司的专利项目大部分是在公司承担的国家和黑龙江省的项目的基础上,根据科研成果进行申请的。所有50项专利都为自行实施,没有联合实施、交叉许可实施、专利权转让等其他的实施方式。

组织机构上,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专利申请、实施、防御等方面对知识产权的相关动态进行有效管理和跟踪。东轻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由技术部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由专人负责其日常工作。

规章制度上,东轻公司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以及关于企业技术秘密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中铝公司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和其他有关规定,公司结合实际,重点针对军品及主导民品科研生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将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管理融入到科研、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中。具体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专利管理办法》、《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计算机管理办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为了充分利用专利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强力控制市场,从而保护自己,制约竞争对手,东轻公司还制订了《未来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分析》,根据产品市场的特点,分别对军品和民品开发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战略实施和分析,并以此争取在未来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巩固和扩大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到侵害。

5.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建立人才梯队

自2007年中铝公司改组东轻公司以来,东轻公司紧紧围绕推进实施科教兴企、人才兴企战略这条主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逐步建立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公司坚持以培养为基础,以引进为重要途径,以用好用活为目的,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建立了以绩效考核评价为基础,与岗位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以知识更新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实施中,在人才使用上,东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在人才培养上,以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到人才培养与公司发展相适应、与岗位实际需求相一致。而在吸引和稳定人才政策上,公司坚持“用事业成就人、用感情温暖人、用待遇吸引人”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是大胆启用年轻骨干人才,调整并充实专业技术岗位和经营管理岗位。东轻通过大胆推行一人多岗、一职多能,在短期内快速推进了人才团队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时,公司还积极研究国家、省、市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力争参与政府科研项目和技术平台建设,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科技工作人员参与科技创新。

二是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重奖有科技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司制定了有效的《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对所研制的科研成果进行评选,并按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进行表彰及奖励。自2005年起,东轻公司推出了首席技师制度,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总经理奖励基金,实施了4项奖励政策,把创新成果与薪酬奖励制度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员工热爱技术、钻研技术和精通技术,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积极性。

三是加强人才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人才信息库,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信息和智力服务。

四是科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通过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切实保证更多地吸引人才,更好地使用人才,更充分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东轻公司凝聚人才效果显著,逐步建设起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技术人才梯队,并在工程建设关键领域和专业培养了一批国内一流的技术专家、技术权威的中青年专家。

6.狠抓产品质量,打造强势品牌

品牌建设上,为打造国内知名品牌,东轻公司首先狠抓管理,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2006年,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以研发机构为依托,通过申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获取相关支持,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并积极申报国家专利,使产品始终处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东轻公司打造自有的强势品牌,利用广告、订货会等形式加大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的宣传力度,让用户熟知企业的品牌形象,利用自有品牌提升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此外,东轻还通过举办一些公共关系活动进行产品的宣传,经常参与一些公益性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市场营销上,东轻公司充分利用既有的市场销售网络,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市场开拓;并在开发和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以发达国家的产品标准为目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向国际市场进军,扩大海外销售份额。

目前,东轻公司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天鹅牌铝板带材”。其主导产品预拉伸板,多金属复合板、带,已成为铝板带加工行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代表性产品。

三、企业创新成效

首先,通过自主创新,东轻公司的创新产出迅速增加。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众多重点技术领域,东轻公司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创造了以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和“嫦娥工程”的高端合金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公司现拥有专利45项,先后取得了24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69项重大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有的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东轻公司在面向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月球探测器和导弹武器等领域的产品研制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

最后,东轻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开展持续创新活动,全面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发展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公司多年研制的产品,应用于国防军工行业,有效支撑了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结语

作为一个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国企,东轻公司顺应市场和时代潮流,改革求变,坚持自主创新,探索科研成果市场转化机制,焕发了崭新的活力。东轻公司的创新始终瞄向市场,坚持经济效益导向,实施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继续巩固优势产品的竞争力的基础上,依靠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快速转化为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进而增强创新动力,实现创新的良性循环。以人为本“三创”制胜——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创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民营企业,业务范围涵盖软件与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和职业化教育等领域,南京联创科技股份连续8年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联创集团在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有3个控股公司,在国内有10个控股公司和6个软件工程研发中心。2009年底,联创集团下属子公司联创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与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亚信联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联创集团是江苏省“省、市系统集成工程中心”、“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联创)软件研究院”的唯一依托单位。

联创集团现有软件科研人员近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95%,海外归国及外籍人员达600多名,并有现代服务业配套从业人员5200人。2008年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利润和利税均同比增长40%以上。2009年销售收入达52亿元。

联创集团在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中,顺利实现目标计划,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软件企业,荣获“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中国十大自主品牌软件产品”等称号;2009年底,集团旗下联创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与亚信集团成功合并,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族通信软件和服务龙头企业。

如今,联创集团正在进行第二个十年(2010—2019年)计划,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民族软件企业,进入全球软件50强。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全方位谋划创新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联创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规划,以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为契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以技术产品创新为核心,以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和建设研发体系为抓手,从制定战略、塑造品牌、凝聚人才、产品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市场管理、组织体系、制度管理、文化建设、售后服务、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将创新战略思路渗透到企业的上上下下,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联创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则是“灵魂”的缔造者。根据联创集团的创新战略思路,多年来,公司始终保持着自主创新的强烈意识和愿望,紧紧围绕电信软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求,立足创新体系架构和创新资源配置,面向未来市场实施时间差战略,快速反应,走在技术前沿,占领产业制高点,发挥比较优势,始终立于高端实施品牌战略,360度的全方位人才创新管理战略、创新氛围和服务保障建设,围绕核心技术拓展至现代信息服务业、职业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发展战略,成立董事会决策、项目组实施和项目管理检查评价3个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有效保障企业创新战略思路的实施,促进了联创人踊跃创新、争先争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极大增强,仅用7年时间就实现了第一个十年目标: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企业,全面树立起联创软件品牌形象,并驱动企业向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延伸发展,走上了“创业、创新、创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持续创新所带来的全面价值创新协同客户实现跨越式成长,引领行业发展。

目前,联创集团已进入第二个十年(2010—2019年)发展规划中,公司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努力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成为以电信行业为核心、以人才和知识为本、以世界领先行业知识和解决方案为载体、以咨询规划和优质服务为交付物的领先信息服务组织,成为引领行业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全球一流的软件和服务企业,进入全球软件50强,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出应有贡献。

2.股权激发“三创”积极性

为从机制上对企业的创新保驾护航,联创集团曾前后3次创新性地进行了股权改制,既解决了不同阶段企业资本机制问题,又建立了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了企业长远发展和经营者及员工的利益一体化,激发了企业员工创新、创业、创优的积极性。

首创“职工股”,使员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做主”。由国有企业分离出来的联创集团对原有股份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在江苏软件企业中率先实行了“以股留人、利益共享”的股份制改革,在内部设立“职工股”,让员工入股。这一做法,将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绑在一驾战车上”,实现了职工、企业与投资者三方共赢,使员工从“为别人打工”转变到“为自己干活”,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充分激发,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大大增强。

首发“人力资源股”,实现了人才由知识层面到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软件企业发展靠的是人才。为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软件人才的价值,1998年,联创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人力资源股”,将科技人才技术状况、工作年限、贡献大小等作价入股。人力资源股的发行,在极大调动本企业人才积极性的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高级技术开发和管理人才加盟,使集团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个在电信软件领域引进外资,实现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飞跃。2002年联创集团成功地引进三家国际著名投资商——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英特尔有限公司、软库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际一流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为联创进军世界一流软件企业奠定了国际化基础。伴随企业发展,三家外资已经撤出,联创经过几次增资扩股,已成为国内软件企业中持股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致力于民族软件的崛起。

3.创新研发支撑体系,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联创集团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以技术产品创新为核心,以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项目为抓手,致力于打造以系统级研发中心、重点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软件研究院为主的多层研发体系。目前,联创集团在全国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组建了江苏省内唯一的“省、市系统集成工程中心”、“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联创)软件研究院”;建立了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跟踪、研究和掌握世界最新技术的发展,并分别与微软、IBM、HP、Oracle等世界级公司建立技术合作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联创集团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陆续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众多高校设立“联创奖学、奖教金”,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在项目上,联创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还积极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共同研究与开发项目。2009年,企业作为江苏省的唯一依托单位成立了江苏省联创软件研究院,担负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的积聚和整合,集成创新要素进行重点攻关、切实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积聚培养软件专业人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共性关键技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等重要任务,进一步整合国际、国内的相关科技资源,聚集顶尖的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的平台,占领未来软件创新的制高点。

联创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每年将利润收入的30%投入到研发中。面对3G时代的到来,联创于2006年提前介入,先后投入2亿元资金预研发3G通信领域的系列软件产品,取得了系列成果,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申报专利,使联创在3G通信软件产品领域成为全国和全球的领先者,其核心软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第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新增产值10亿多元。

4.运用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

软件产业的竞争最终在于知识产权,拥有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财富、武器和竞争力。联创集团通过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机构、人员、政策、经费“四落实”,提升全体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把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优势。

联创集团建立了在董事长领导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明确知识产权管理责任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知识产权实施部门的职责。成立知识产权战略工作小组,结合联创特色,编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方针、目标、总体思路和措施。

联创集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总则、专利管理办法、软件开发和使用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员工发明创造奖励办法、职务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办法、研发准备金制度等。

联创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最初的分散到现在形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了联创专利信息库和技术成果库,并参与国内电信行业的相关标准制定,形成自主品牌。2008年以来,联创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将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结合,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和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双双过百项,2009年一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专利优秀奖、江苏省专利金奖及南京市专利优秀奖。

5.推进人才创新,全面培植企业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联创集团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才是企业远航的螺旋桨,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尊重人才,企业才能乘风破浪。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联创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坚持实施人才创新战略,把发现、培养、使用和凝聚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联创集团着力构建一个高效人才培养和招募的体系,多年来着力于培养和吸纳技术研发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特别重视牵头人、核心技术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通过健全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从国内外引进培养并带动了勇于开拓创新、富有市场竞争意识、结构层次合理、技术素养高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联创创新、创业、创优。培养了“全国软件十大领军人物”、“省333高层次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等10多名行业领军型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

联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对每个员工都建立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公司内部实行“导师制”,让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业务指导人,建立跟踪与反馈数据库。作为联创集团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步骤,2006年4月,联创软件学院正式成立并运营,并于200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金陵软件教育培训学院,为公司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化软件人才。

目前,联创集团人才队伍非常稳定,尤其是核心管理层。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只有8%,远低于行业20%~30%的平均流动率。2009年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联创还新招1200名高素质软件科研人员,并引进多位海外归国、外籍人员、博士后等高级人才。

6.塑造民族通信软件品牌

联创集团坚持“一切产品均是服务,所有服务均为产品”的服务理念,实施走向高端、走向世界的品牌战略。不断进行企业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变革创新,以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塑造企业品牌,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针对软件开发实施的行业特性,联创集团遵照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和国际软件成熟度模型CMMI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产品研发过程标准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服务管理规范。在项目管理方面,自主开发了LINKAGE-SDP平台,从项目计划制订到项目任务跟踪,为项目管理提供一体化工具,并包含风险管理、问题管理、质量管理的功能。改革项目激励制度,制定细致周密的质量审核办法,并对项目组实施培训和辅导,切实帮助项目组实施有效的质量过程。

品牌培育,是我国软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软件上水平的关键。联创集团严抓产品质量,提升联创品牌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新闻媒体、广告和网络等手段宣传联创品牌,参加各种经贸活动和国内外大型行业展会,在产品品牌策划、营销、广告等环节结合区域品牌进行宣传,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

联创集团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联创牌移动BOSS系统软件、电信业务支持系统软件、南京市名牌产品联创牌电信运营商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联创CDMA1X计费及业务支撑系统软件;2006年入选“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目前,公司致力于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力争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族通信软件和服务龙头品牌企业。

7.以人为本自主创新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有力保证。“为社会提供优质完善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发展民族信息产业”是联创人的使命,诚信、务实、进取、合作、创新被写进了联创文化建设之中。“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联创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关注员工的成长、积极塑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是联创的目标。公司在内部积极塑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鼓励公司与客户,公司与合作伙伴,公司内不同部门、不同员工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知识,共同进步,创造共赢。为传递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保持人才能力不断提升,联创集团制定个性化人才培训模式,致力于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加深员工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集团理念与员工行为的有效统一,使员工主人翁地位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将企业经营理念化为每一名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坚定信念,引导企业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有效促进了集团创新活动的开展,加速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2006年,联创被评为“全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企业文化得到社会和行业高度认同。

三、企业创新成效

联创集团科研开发水平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在国内建有6个研发基地,同时组建了江苏省内唯一的“省、市系统集成工程中心”、“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省软件研究院”。自主创新开发出国家软件著作权产品113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26项;近百项科技成果分别列入国家科技部专项、国家发改委专项、国家工信部专项等重大科技计划。先后获得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软件百强(连续8年入选,2009年列第13位)、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服务外包成长型百强、中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10家企业等多项荣誉资质。联创品牌软件价值得到市场充分认可,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参与到电信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中,多次替代国际巨头取得项目,核心软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至70%,成为国内第一。

2009年底,联创集团下属子公司与亚信集团正式合并成立“亚信联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市值超过25亿美元。新公司拥有8000多软件科技人员,十大研发中心,成为全球收入和市值均第二大的电信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得益于创新战略的持续有效实施,联创集团已发展成为电信软件行业龙头企业,促进了江苏省电信特色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强产学研联动,拉长产业链,奠定了江苏省电信软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联创通过国际化发展,增强了我国电信软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

结语

立志以人为本、发展民族信息产业的联创集团十年磨一剑,不断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联创集团的成功得益于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念,以及走国际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在新产品和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创新中,联创坚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坚持发展自有品牌,在电信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尖,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中赢得了较高的地位和赞誉;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联创将在电信领域领先的核心技术复制到现代服务业领域,创新了城市信息一卡通、中联车盟、现代农业物联网等商业模式,提高了核心技术的附加值,拓展了产业范畴,为企业的发展谋得了更广阔的出路。战略谋划引领创新发展——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子江药业)始建于1971年,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制民营企业,位居国内制药行业前5位,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国纳税500强,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主营业务包括:中成药和化学药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扬子江药业集团母公司,旗下包括上海海尼药业、南京海陵药业、北京海陵药业、四川海蓉药业、广州海瑞药业及江苏海慈生物等20多家全资子公司。

2009年,扬子江药业实现销售额180亿元、利税22亿元,年末资产总额近7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57万元/人年。企业现有员工7000余名,其中各类科技人员2000多名,专职研发人员350多名,形成了一支以海归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博士和硕士为骨干的创新研发团队。

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前身是江苏省泰兴县口岸仪表厂的一个制药车间。在计划经济时代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企业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从1980年的产值60多万元,到1988年产值突破1亿元,扬子江创下连续8年翻8番的奇迹,实现了第一次腾飞,成为当时泰兴县、扬州市工业企业的佼佼者。1985年11月,经扬州市计委批准,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改名为“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全面推进技术升级,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建立健全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发展方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全面实施GMP改造工程,带动了企业第二次腾飞。1994年,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正式挂牌;199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被列为省重点工业企业集团。“十五”期间,扬子江药业从管理、技术、公司治理等方面加快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步伐。集团在泰州总部加快建设医药城南园,同时抢占国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实施战略扩张布点,成功实现了向国内一流企业的跨越。跨入“十一五”,扬子江以“领先国内、迈向国际”为目标,全面实施五大工程战略,沿着“创新发展、高质惠民”的发展道路不懈追求。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以企业为主体、以临床需求为目标设计创新战略

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创新战略包括:立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医药园南园建设,根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发展规划,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临床需求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研发”、“人才工程”、“营销创新”、“子公司发展”以及“海外拓展”五大战略,以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创新战略思路,扬子江药业集团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明确了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方向是:化学药、中药及生物药“三药并举”,以“重大新药创新专项”为目标,以重大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开发创新化学药、创新中药及创新生物药。具体方法是:通过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开展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活动;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着力构建创新体系,形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日益完善的组织创新体系转化成科技创新的动力,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

2.构建“一体三翼”的研发管理体系与机制

2006年企业基于自身研发资源,以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联合国内外科研资源,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及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在企业泰州总部组建了江苏省扬子江新药研究院,并在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组建了研究院的分院,形成“一体三翼”式研发管理体系。“一体”主要从事创新药开发工作,包括候选药物的药理和药效研究、制剂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等,目标是将候选药物开发为可临床应用的药品。“三翼”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工作,包括创新药物的设计、发现、优化、初步筛选等,目标是寻找候选药物。

在研发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企业建立了创新立项论证机制、创新风险评估机制及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立项论证机制和创新风险评估机制要求每一创新项目立项及开发时必须开展市场、开发技术、生产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技术论证与评估。通过上述两大机制的实施,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销售部门全程介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之中。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激情,深度挖掘科技人员创新潜力,企业建立了创新激励机制,重奖创新研究有功之臣。

3.“立项一批、研发一批、储存一批”的良性研发循环

扬子江药业坚持走“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发展道路,实施“三高一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和疗效独特)的新品开发战略,形成“立项一批、研发一批、储存一批”的良性研发循环。

扬子江药业构建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扬子江药业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筹建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江苏(泰州)新药研究院”,下设企业创新科技研发技术平台体系,包括化学药物研究所、中药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所。其中化学药物研究所、中药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创新化学药物、中药及生物药的发现研究工作,为制剂研究提供上游产品,药物制剂研究所主要从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为上游产品提供下游技术服务,将上游产品开发成药品上市服务社会。

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上,企业经过多年实践,针对当前国内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贯穿三者之间的中心线是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共建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设置在企业研究院内,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内容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方共同确定,实验室形成的产权归企业所有,企业按市场规则支付合作方合理费用。

扬子江药业坚持增加技术投入,近10年中用于企业科技进步的投入累计达20多亿元。“十五”期间,扬子江药业集团每年都把销售收入的5%投资于科技创新活动。

4.鼓励发明为主、防守为辅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以“鼓励发明战略为主、防守战略为辅”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该体系由如下战略模式构成:鼓励发明战略、知识产权无效战略、知识产权买断战略、专利回避战略及知识产权外围战略。

为确保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企业建立了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下设专利事务部、商标事务部、商业秘密事务部及维权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兼职人员来源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质量等各个主体部门,企业同时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

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规,公司结合实际制定了知识产权工作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扬子江药业专利管理办法》、《扬子江药业保密规定》、《扬子江药业知识产权保护奖惩条律》等7个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专利工作有章可循,并使企业专利工作成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明确的战略措施、合理的管理制度及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各项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至今未发生一起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同时对企业每一项受侵犯的知识产权均实施权利维护。

据样本医院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企业有16个产品在国内同类药品市场上占有率位居第一,其中6个为专利产品。企业有19个品种入选国家基本用药目录,有98个品种入选国家医保用药目录。累计申报成功的国家各部门科技项目50多项,获批资金5000余万元;累计申请的发明专利7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2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企业已累计获批生产批件200多项,均已成功上市。

5.有的放矢育人,以诚相待聚人,不拘一格用人,鼎新革故励人,刚柔相济束人

集团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确立了“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和“有的放矢教育人,以诚相待凝聚人,不拘一格使用人,鼎新革故激励人,刚柔相济约束人”的人才观。坚持以创新思维实施“聚才工程”,广罗八方英才,特别注重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企业高度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注重从事业和发展层面、精神和情感层面关心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优秀年轻人才,使学有所长者学有所用,目前公司中高层45岁以下者占70%以上。公司为每位员工开辟了管理和专业技术双重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业务发展,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人才培养上,制定和实施了相关的人才发展培养政策及措施,成立了培训中心和网络学院平台,搭建了员工的培训发展体系并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对内部的骨干员工进行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鼓励在职干部及核心人才学习提升,让他们用最新的知识技能武装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关心爱护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公司一方面改善薪酬福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设施和环境,竭力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将骨干人才留住;另一方面,注重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在公司与员工之间搭建起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职工参政议政。此外,公司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员工在业余时间有网可上、有电视可看、有良友可交、有文化体育活动可参与。

近10年公司共招聘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各类人才1600余人,还从国内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人才100余人,聘请高级企业顾问数十人,使研发团队、生产质量管理团队和市场经营团队的力量不断壮大。2009年企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机构评为“全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成为江苏省医药行业唯一获得此荣誉的单位。

6.以诚信和责任铸就品牌

公司品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在于:为顾客提供最高价值——以尖端的技术、高效高质的产品、致力于攻克各种复杂病症,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带领中国医药工业进军国际医药市场,并向世界一流制药企业迈进;确立了“一切为患者着想,服务跟着市场走”的品牌经营理念。

扬子江药业集团建立了自己的CIS品牌识别系统,其核心就是“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企业理念。这种理念体现于企业精神、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上。企业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运作方式,制定了适合企业的品牌创建及发展规划,实施品牌经营策略,提升品牌价值和效益。企业把品牌策略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贯穿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运用综合手段宣传自己的品牌。从创品牌意识到创名牌意识,从单一产品品牌发展到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内涵及其价值不断提升。

优秀的品牌源于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公司切实从源头抓起,精益求精,持续改进,保证药品研发、生产、储存、流通每个环节质量可控,确保百姓用药安全有效。为保证消费者长期利益落到实处,公司还专门设计了售后服务标准规程,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满意。得益于质量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公司被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指定为国内医药行业唯一的实训基地。

建立健全的营销网络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实施的营销战略之一。目前企业除了台湾省,在其他各省均建立了药品营销体系,营销网络的末端细分至县以下主要乡镇级行政区域,形成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中最大的营销网。健全的营销网络为企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多品种分级销售及强化学术推广是企业营销战略中较为成功的战略之一。企业正常销售的品种有150多个,分布于10多个疾病领域,针对不同级别的市场需求,企业将各治疗领域内的品种进行分级,制定与各级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营销策略。

2006年11月,《中国最具价值行业十强诚信品牌》排行榜在京揭晓。扬子江药业集团成功入选医药行业十强诚信品牌榜首,这是扬子江继“中国著名品牌200强”、“中国100最具消费价值品牌”后获得的又一殊荣。由慧聪制药工业网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2008年度制药工业十佳品牌评选”活动中,扬子江药业集团凭借在行业的突出贡献和社会美誉度,在579家参选企业中脱颖而出,荣登“十佳医药贡献奖”榜单。

胃苏颗粒、百乐眠胶囊、经前平颗粒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70%以上;每年新产品销售和利税均占整体销售、利税的50%以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7.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和“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企业理念作为独树一帜的企业创新文化,推动员工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战略、制度、技术和经营等不断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

在创新文化的引导下,公司创建了适合创新的组织结构,营造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励科研人员用创新精神解决技术难题,攻克技术难关,取得科研成果。

扬子江药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将之有效融合到企业每个发展阶段的重点工作中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镜人带头身体力行并宣讲传播企业文化,亲自给新员工上企业文化课,讲厂史、讲企业精神、讲发展蓝图。借助企业报刊、网络、文化活动等载体,通过厂歌、厂规、厂徽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扬子江的文化内核,引导员工“做扬子江人,要有扬子江魂”,激发了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凝聚了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的向心力。

自1996年以来公司每年都有10个以上新品问世。2005—2009年公司连续5年蝉联全国医药行业QC成果金奖总数第一名,并有20多个产品质量达到了美国药典的标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三、企业创新成效

首先,在化学药、中成药、药物制剂领域,企业的研究、生产、质量控制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江苏省扬子江新药研究院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研发机构予以扶持建设,下设的中药研究所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制造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剂研究所被国家科技部列为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药物研究所创新能力建设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予以扶持,并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项验收。以上专项的实施,使企业在化学药、中成药及药物制剂的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自主核心技术,产生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拥有1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有30多个科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级工程中心专项及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30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省高新技术产品,目前正在研制的一类新药、中药注射液、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等项目有数十个。企业先后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医药企业、中国百佳创新研发企业。

其次,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创新产出也得以迅速增加。“十五”及“十一五”期间,企业每年均可以获取新产品批件10项以上、形成15项以上发明专利、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企业每年新产品销售和利税均占整体销售、利税的50%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及利税占到整体销售、利税的70%以上。企业有16个品种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应用自主核心技术开发的现代中药经前平颗粒、百乐眠胶囊等品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特别金奖、国家优秀发明专利奖等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企业还制定了首个药品中大孔树脂残留检测方法及标准。

最后,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品种的不断增加,在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明显的财富。企业连续多年入围全国纳税500强,近10年累计向国家缴纳税收超过50亿元。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技术辐射、人才交流、技术平台开放服务等,持续地促进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为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结语“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临床需求为目标做创新”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结合企业实际紧扣市场做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企业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和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销售的全过程,形成了具有扬子江药业特色的创新理念,促进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从麻绳到光纤的攀升之路——法尔胜集团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江苏法尔胜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尔胜集团)系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法尔胜集团公司改制后成立的民营企业。其前身是江阴钢绳厂,公司系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确定的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之一,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法尔胜集团现有的主产业覆盖金属线材制品、光通信和新材料。

法尔胜集团实行董事局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拥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40多家。集团公司按产业设立经营性事业部7个,每个事业部下属若干企业。公司行政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设有11个管理部,对集团公司的行政、科技、投资、财务、人力资源、安全环保、采购等实施统一管理。

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71亿元。全资和控股企业员工总数5908人,其中科技人员65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8.3万元/人年。公司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58亿元、销售收入142亿元、利税总额16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

法尔胜集团创建于1964年。创业之初主导产品是捕鱼用麻绳。46年来,公司成功实现了从生产麻绳到生产钢丝绳,从生产普通钢丝绳到生产具有“高、精、尖、小”特色的钢丝绳,从单纯经营金属线材制品到全面向光通信、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进军的三级跳。在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公司自1990年以来连续20年综合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目前综合实力亚洲排名第二,并已进入全球同行业前5强。在光通信产业,公司系中国3家有能力生产光纤预制棒的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军用保偏光纤供应商,中国第三大通信用光纤生产企业和高品质光缆和光器件供应商,全国十佳光通信企业。公司新材料产业包括钢塑复合管、形状记忆合金、超导线材、人造大理石等,其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已进入国内同行前列。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因地制宜制订不同领域的创新战略

因地制宜是法尔胜集团创新战略的原则,公司根据所涉及的金属线材制品、光通信和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创新战略。

在金属线材制品领域,公司已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40年左右的技术储备,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并在中细规格钢丝绳、橡胶骨架材料、桥梁缆索等领域实现了国际领先。因此,公司在该领域的创新战略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将自主研发与产学研联合等方式有机结合。一方面,利用公司自己的研究开发资源优势,在金属线材制品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探索、新装备研制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高和完善现有产品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针对金属线材制品领域国内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这一现状,积极与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围绕金属线材制品生产工艺机理、原材料组织和成分对金属线材制品性能影响规律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力争通过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提高应用开发水平和能力,并创造全新的工艺与产品。

在光通信领域,由于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公司在该领域的创新战略是典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首先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在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逐步推动综合技术水平不断上新台阶。在通信用光纤生产方面,通过光纤预制棒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在保障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取得在国内外工程招标竞争中的优势;在特种光纤生产方面,通过光纤预制棒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和配套的拉纤工艺改进,不断提高产品性能,通过特殊使用条件下的性能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在新材料领域,公司的创新战略是密切跟踪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充分利用公司承建江阴创业园的良好机遇,对各类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密切跟踪,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产品进行产业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严格遵循“领先市场快半拍”的原则,重点关注技术与市场均相对成熟的成果,在进行产业化前进行充分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论证,以提高产业化的成功率,尽可能避免投资失误。

2.分类管理,强化内部创新机制

在创新体制建设上,法尔胜集团专门设立了科技管理部,负责创新管理工作,对科研工作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即分创新基金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双革四新项目3类进行管理。

法尔胜集团设立集团公司创新基金,每年投入至少3000万元资金。通过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以集团内部拨款和无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事关集团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技术,重大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集团下属成员企业重大研究开发项目可通过申请集团公司创新基金的方式获得资助,由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通过系统的评审程序确定是否立项。同时,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可根据集团公司发展需求设立研究开发项目,指定项目攻关小组进行技术攻关。科技管理部定期对已立项的创新基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以确保资金使用成效。创新基金项目结项必须由集团公司审计部进行项目审计,并由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进行验收。

集团公司下属各成员企业可以自筹资金,根据用户需求或其他方面需要申请设立技术创新项目,但必须纳入科技管理部的跟踪管理,以确保创新成效。

生产一线员工所涉及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操作方法、改善机器配置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可申请设立双革四新项目,并到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备案。

集团公司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科技创新月,召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大会。对未来一年的创新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并对过去一年的创新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表彰和奖励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突出研究开发成就的集体和个人。公司明确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后第一年所取得利润的10%、第二年利润的5%和第三年利润的2%奖励给项目攻关小组,其中组长所得比例不小于奖励总额的30%。

3.建立三层研发体系,明确分工,加强协作

法尔胜集团积极打造三层创新研发体系:以技术中心、工程装备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主的核心创新;以新产品开发、日常生产工艺改进、装备改进为主的生产创新;以生产一线开展的双革四新等为代表的基层创新。3个层次创新各有分工,同时又密切合作,互相促进。

法尔胜集团注重产学研工作,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建材院石英和特种玻璃研究所、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材料研究部、澳大利亚光子研究中心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先后合作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公司于2007年与东南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东南大学江阴新材料研究院,2009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

法尔胜集团2009年度研究开发投入5.68亿元,约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公司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继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公司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6项,涉及桥梁缆索的强度、寿命、安全和智能监测,超高强度高疲劳性能丝材的开发及应用,光纤预制棒工艺及装备开发等多个领域。2009年,公司获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规划3年内建成。

4.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创新保驾护航

法尔胜集团以“知识产权引领发展、科技创新铸就未来”为知识产权管理方针,鼓励员工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集团公司大力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专利保护力度,积极申请和运用商标,提升产品信誉度和美誉度,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对知识产权资源的运营、保护,来进一步促进和维护公司的技术与品牌优势。

集团公司在科技管理部下设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集团下属子公司负责人为知识产权第一责任人,每个子公司设知识产权联络员,负责对日常知识产权事务进行管理。目前公司主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条例》、《专利管理规定》、《商标管理规定》、《著作权管理规定》《商业秘密管理规定》等。

截至2009年底,法尔胜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累计申请专利300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累计授权专利162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集团公司拥有各类商标9个,其中“法尔胜”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5.以人为本,广纳贤良

法尔胜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一直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构建核心人才群体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公司在聚集人才方面的总体战略为“以待遇聚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凝人”。

法尔胜集团针对引进的各层次人才确立了相应的待遇与薪酬体系,以优厚的待遇、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才。公司还创造性地专门设立了优秀人才推荐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公司广大干部职工举优荐贤。

公司推行“学历、能力、资历”的公平选拔理念,即员工升级首先要有学历背景,有从事相关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其次,赛马不相马。所提拔员工必须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排除唯学历论;更为重要的是,所提拔人员必须通过对企业做出贡献来证明自己,获得职业发展。针对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公司还先后出台了《科技拔尖人才选拔办法》、《关于设立优秀人才推荐奖的决定》、《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科技孵化基金暂行办法》、《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政策。

法尔胜集团高度关注员工培训工作。“十五”以来,公司先后培训在职MBA 70名,培训在职技术人员34名,海外培训公司中高层领导35名。2008年,公司出资210万元对公司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公司鼓励员工进行自学,对通过自学获得的学位一律予以承认,调整相应待遇并报销相关学习费用。

通过多年的持续引进与培养,法尔胜集团成功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专家6人,博士12人,硕士50多人,大学本科生800多人。公司所在地江苏省江阴市企业单位引进的第一个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研究员都在法尔胜集团。

6.以创新和质量为依托,创百年品牌

长期以来,法尔胜集团以建设国际一流品牌为己任,牢牢坚持信誉至上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追求百年长兴的重要保障,并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保障品牌创建工作。

法尔胜集团围绕品牌建设集中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持续提高产品档次与质量;二是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先进、高效、务实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三是以比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为依据组织生产;四是完善检测体系,严把质量关,公司下属法尔胜材料测试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其检测报告得到全世界57个签约国家和地区认可;五是积极宣传法尔胜品牌文化,提高知名度。倡导“用户的需求,我们的追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形象,出口产品是民族的形象”、“科技是明天”、“管理严、细、深、实是内涵”、“欲塑名牌产品,必塑名牌员工”。公司广泛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多种宣传方式,在国内外对法尔胜品牌进行全方位覆盖宣传,并通过冠名世乒赛等方式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尔胜”,相信“法尔胜”。

法尔胜集团建立了完善且富有特色的市场营销体系。在国内市场,公司建立了强大的市场营销部并先后设立了八大经营服务网点。对于外贸业务,公司设立了进出口公司,并先后在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摩洛哥等地建立了代理与服务机构。公司将客户分为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3种类型,重点突破,兼顾全局,取得了出色的营销成果,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忠诚度不断提高。

公司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司注册的“法尔胜”商标系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生产的“法尔胜”牌钢丝绳系全国冶金行业首批中国名牌产品,公司生产的“法尔胜”牌钢丝绳、钢绞线、钢丝、大桥结构用缆索、钢塑复合管材和通信用光纤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公司2000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公司主导产业——金属制品产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主导产品——“法尔胜”牌钢丝绳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全球第三位,其中输送带用钢丝绳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成为国际名牌。

7.弘扬创新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法尔胜集团企业创新文化萌芽于1978年。当时,法尔胜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通过手搬肩扛搞基建,土法上马造设备,一年内攻克了十大技术难关,在塑料棚内开发出了输送带用钢丝绳,结束了我国输送带用钢丝绳纯进口的历史,也奠定了法尔胜发展的基础。从那时起,创新发展就开始成为法尔胜人的发展理念。1990年,法尔胜集团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科技立厂、以质取胜、管理求实”的核心价值理念。近20年来,公司始终坚持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与“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创新精神、“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原则、“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尔胜文化。

法尔胜强调将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引导员工形成和强化创新意识,自觉去创新。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让员工从创新实践中得到利益和荣誉。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实现和谐。

正是在创新文化的感染与激励下,法尔胜缆索产业从最早为获得工程使用实例,白送人家桥梁缆索都遭到拒绝,到现在占领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并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开发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正是在创新文化的感染与激励下,法尔胜光通信产业“敢为人先”,在行业内最早“吃螃蟹”,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光纤预制棒的技术垄断,经过“八年抗战”,面临亏光全部注册资本的“绝境”,通过不断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开发新产品,2009年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正是在创新文化的感染与激励下,法尔胜在金属线材制品领域以超越进口与出口创汇产品为目标,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连续20年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行业第一名的辉煌。

三、企业创新成效

长期的创新发展使法尔胜集团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目前公司已建立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正在组建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五”以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计划两项、国家“863”计划3项、其他国家科技计划10项。目前,公司正在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6项。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1项。

在公司的主业——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公司已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连续20年综合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第一,并已进入全球同行前5强。在光通信产业,公司通过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在产品性能与价格方面取得了重要话语权。

法尔胜的创新发展对国民经济、行业竞争力和地方经济均做出了贡献。目前,全世界50%以上输送带增强材料由法尔胜提供,而该产品原先国内只有依靠进口;国内50%以上桥梁缆索市场份额由法尔胜占领,而10年前,该方面材料还主要依靠进口;国内70%以上军用保偏光纤由法尔胜提供,而该产品为发达国家对华禁运产品。正是有了法尔胜在金属线材制品领域的持续创新,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在国际上才逐渐有了话语权;也正是有了法尔胜在光纤预制棒方面的突破,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发展。2009年,当国际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法尔胜依靠创新谋求发展,销售额和利税率均大幅度提升,获得江阴市入库税金第一名。

结语

45年来,江苏法尔胜泓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立厂、以质取胜、管理求实”的创新理念,通过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凝聚竞争的核心资源,通过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提供一流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国际品牌,通过务实先进的管理提高效率,创造了从搓麻绳,造钢绳、光绳,再发展为外向型高科技企业的奇迹。坚持“两个结合” 抢占技术高点——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南瑞集团)成立于1989年,是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全资公司,跻身“中国电气企业100强”,位居“2009年度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第十六名”,“2009年度中国自主品牌软件十强第五名”。南瑞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在我国软件企业100强中占有3席,在“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中占有2席。

南瑞集团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交直流高电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测控、通信与信息工程、一次设备及其智能化、电力电子、轨道交通及工业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南瑞集团拥有研究中心、电网稳定控制技术研究所、继电保护研究所、电网自动化研究所、高电压研究所、计量测试研究所、清洁能源发电研究所、配电与用电研究所、信息与通信研究所共9个科研机构,南瑞营销分公司、南瑞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分公司、南瑞继电保护技术分公司、南瑞水利水电技术分公司、南瑞信息通信技术分公司共5个产业分公司,以及国电南瑞等10个子公司。

2009年,南瑞集团签订销售合同额超过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

南瑞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抢占技术高点,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科研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科研生产协调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以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下属3家分公司的资产经过重组,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的。2003年南瑞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国电南瑞是国家电网公司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电南瑞进入稳定发展期。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坚持自主创新,抢占技术高点

南瑞集团坚持以为我国电网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宗旨,以推动电力、水利等行业进步为己任,坚持科研任务三个面向:所选科研项目要面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世界电力科技前沿。始终坚持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科研立项与电网发展需要相结合、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经营方针,持续加强创新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围绕“实施大科研,创出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造就大专家”的科技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做到“支撑作用强、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强、经济效益好”,确保科研与产业协调发展、跨越与稳定协调发展、各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电力领域与其他领域协调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协调发展。

实施“三三六”发展思路,即专注三大核心领域(以电力行业为核心市场领域,以电气设备为核心产业领域,以测控技术为核心技术领域),瞄准三大技术方向(引领国际电力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科学技术,电力发展及生产建设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技术)实施大科研,围绕六大板块(电网自动化、继电保护、清洁能源发电、信息通信、营销自动化及微电网技术、智能化一次设备)培育大产业,实现科研与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一所两制”模式,推动产业化

南瑞集团推行科研、生产、技术经营三位一体,走科研成果自我转化的道路,将成熟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开发,形成系列化产品进入市场,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强化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主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应用和面向市场,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要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成熟产品,必须建设相应的检验试验环境,为新理论、新标准、新技术的应用提供验证手段,为产品的设计、研制提供改进依据,为产品性能提供技术保障,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断完善。

3.健全三级研发体系,实现科研与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南瑞集团整合各方最强科技资源及人才优势,组建了研究中心,确定中心主要从事基础、前瞻性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制订了研发体系运作流程等管理办法。南瑞集团研发体系已初见雏形。

南瑞集团形成了由南瑞集团研究中心、各专业研究所和产业公司研发中心组成的三级研发体系。该体系是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制造工艺的技术改造等多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总部研究中心集中探索、研究中长期项目,以共性技术和产业、产品扩张的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各专业研究所主要开展纵向课题研究和对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技术服务;产业公司研发中心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承担其业务范围内的技术开发和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制,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产品,同时对生产制造环节的加工工艺、产品结构和外观、生产流程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质和生产效率。三级研发体系的建立,为南瑞集团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确保了技术和产品始终引领先进技术的前沿。

南瑞集团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3名,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南瑞集团现有硕士生指导教师80名,迄今已独立招收30届硕士研究生。南瑞集团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硕士学位合格点,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生毕业流向已有很大变化,南瑞集团一大批毕业后留在院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已成为院内科研骨干力量或业务领导。

南瑞集团确保每年的科研投入持续保持在销售收入的8%以上。2009年,南瑞集团全年科技投入超过1.8亿元,科技创新工作任务完成率为100%。

4.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护航

南瑞集团推进科研集约化管理,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强化成果工作。南瑞集团做好科研成果形成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奖励的统一策划,力争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和国际一流公司的要求,南瑞集团在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技术创新的同时,着重强调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南瑞集团对专职知识产权保护岗位以外有关人员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专业培训。要求各网省公司和直属科研院所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种约束性指标考核衡量各级公司的实际履行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作为项目申报和科技评奖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更好地全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和为科研服务的能力,程序化、效率化知识产权申请工作,2008年南瑞集团还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年专利申请情况、软件著作权申请情况、知识产权授权中的具体问题召开各种不同的专题培训会或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涉及全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全面推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开展,力求以丰富的组织形式提高全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持续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2009年,南瑞集团制定科技项目管理、技术服务管理、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10项。通过这些规定和制度的贯彻落实,集团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专利拥有量有了明显增加。

南瑞集团迄今完成重大研究开发项目500余项,527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省级技术鉴定;6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45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专利授权202项,登记软件产品139项。

5.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人才工程建设“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以机制留人”是南瑞对待每位员工的基本出发点。

重视聚集人才。公司重视吸引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和国外归国留学人员,通过人才市场、高等院校毕业分配、网络招聘,公司每年均接收30~40名博士生、硕士生等来院工作。1999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公司设立了“南瑞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此吸引高层次专门人才来院从事创新性、超前性科研工作。

重视岗位成才。对于在职员工,南瑞集团采取院指导性培养和各部门按需要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培养相结合、高学历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项目培养和接班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院内建立了严格的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每年都选送科技人员到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在职进行深造或去国外进行考察、培训、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为活跃院内学术研究气氛,鼓励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设立优秀论文奖励基金和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公司每年都进行评优奖先活动。公司建立了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以人才的市场价值衡量人才重要性,对在岗位上做出业绩、做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力宣传表彰他们的优秀品质、工作成绩和取得的科技成果。

南瑞现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硕士近180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4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者60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4人。南瑞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6.“一条主线”、“两个重点”的品牌建设“南瑞”品牌的战略定位是“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效益、装备’的重要贡献者、国内电力技术引领者和市场主导者、国际重要的电力科研力量和设备供应商”,战略目标是“国际一流的电力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

南瑞品牌战略实施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一条主线”就是:建设“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核心理念体系。“两个重点”就是: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形成“南瑞”的优秀品牌文化;推进品牌落地,把品牌文化全面落实到公司的制度建设、经营管理和员工行为上。具体做法:制定“南瑞”品牌战略规划;塑造统一的“南瑞”品牌形象;实现品牌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使广大员工自觉理解品牌、宣传品牌、维护品牌;将“南瑞”品牌的核心价值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开展品牌标识标准化工作中量化评价、强化考核行为。

南瑞集团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软件企业CMMI三级认证。集团投资数千万元,装备了电力系统控制产品标准实验室,装备步入式环境试验房、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等先进的检测和试验设备,持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南瑞集团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中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产业政策,以及轨道交通、调水供水、智能楼宇等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实施产业扩张,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中引导甚至创造了市场需求。

南瑞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以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把握二个重点(以智能电网攻关研究、学科整合为重点)、加快‘三个转变’(转变科研开发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运行管理方式)”的总体发展要求,做好市场营销规划,整合市场营销资源,完善市场营销职能,构建市场营销与服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进市场营销手段:积极组织市场调研,提升合作层面;加强渠道建设;积极探索国际市场营销模式;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整合,实现规模化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

南瑞集团先后承建了伊朗德黑兰地铁,北京地铁4号线、5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上海地铁10号线,广州地铁2号线、8号线,西安地铁2号线等20余项国内外重大工程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已成为我国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2009年南瑞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合同额突破4亿元人民币,与2008年相比翻了近一番。

2009年,为加速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国产化进程,在国家工信部的支持下,南瑞集团牵头组建了数据库产业联盟以开展大型实时数据库研发与产业化。

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塑造了“南瑞”品牌。“南瑞”是“中国名牌产品”,被列为“电力自动化监控设备”首位;注册商标NARI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NARI已成为在业界深受广大用户信赖的知名品牌,成为自动化测控领域高品质产品的标志。

7.建设创新文化,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南瑞集团始终秉承改革、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务实创新是南瑞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深化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科技人员不断弘扬务实作风,增强创新意识,持续提高南瑞务实创新的能力,南瑞深入强化了以务实观念为核心、以激励制度为保障、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精神为基础的企业务实创新文化建设。南瑞通过各类企业务实创新文化的培训和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强化务实创新的文化理念,相继制订并颁发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等规章制度,从科技成果奖项申报、创新成果物质奖励、创新人才薪金待遇、科研干部职位聘用等方面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将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个人发展和参与的创新工作有机挂钩,在调动每个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同时,使务实创新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并使创新文化反过来影响并促进南瑞科研团队的务实作风和创新意识的持续提高。

三、企业创新成效

南瑞集团立足自主创新,打破国外高端市场垄断地位,引领了我国电网控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公司攻克了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高电压输变电工程保护与控制等技术难题,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集团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取得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通过大电网控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南瑞集团健全了创新体制和机制,吸引了大批尖端人才;规划并建设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和检测功能的电力自动化实验验证中心;实现了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条完备高效的创新链,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立了南瑞在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的龙头地位。2009年,公司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瑞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提高了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南瑞集团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升:2009年,企业净资产和合同额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南瑞集团在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占有三席,在全国电气百强企业中占有两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南瑞集团坚持以为我国电网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宗旨,坚持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科研立项与电网发展需要相结合、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经营方针,围绕“实施大科研,创出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的科技发展战略,瞄准世界最新最高技术,持续加强创新投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