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理误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3:15:40

点击下载

作者:舒天, 孙思忠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远离心理误区

远离心理误区试读:

前言

追求卓越是生命中最炽热的的因子,渴望成功是人生最活跃的本能。因为,成功意味着生命的富足与健康,成功代表着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尽管生活从来不会让我们尽如人意,人生始终都是竞赛般的艰辛,但成功的梦想,从人生开始的那一刻,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热得滚烫。

实现人生的成功,可以有无数种选择,可以有无数条路径,但都离不开人生的智慧。你可以勇敢地去追求,若是缺少了智慧,就只能是在空幻中作不切实际的劳作。你也可以不停地奋斗,若是没有智慧的支撑,就只能在无休止的烦恼中埋葬最初的热情。

人生的智慧在于对生命的思考,而成功的人生在于让智慧闪光。

成功人生的大智慧,是生活的哲理,是处世的艺术,是立身的学问,是生存的技巧,更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人生是个万花筒,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独具个性的色彩与姿态。如果缺少了智慧,就会使自己的人生暗然失色。也许我们一次不理智的拖延,却错过了春天的季节;也许我们一次不留神的冲动,却夭折了未成熟的果实;也许我们一次不聪明的放弃,却失去了与成功牵手的机会。因此,感悟成功人生的经验,激活自我的智慧能量,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些弯路,少犯些错误,更快些与阳光拥抱,与成功交汇。

人生的智慧丰富多彩,成功的方法许许多多。如果你想把握住未来的人生,那末,善于学习、善于思索,就会裨益多多。这套《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将精彩的人生哲理、实用的人生途径、最有说服力的人生经验,尽收囊中,送给广大读者,目的就是启迪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感悟,让读者在智慧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是专为青年读者量身订制的。它集中展示了当代成功人生智慧的精华,浓缩了专家学者近年来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逐一介绍了适合青年读者的人生奋斗方向,概括了鲜活灵动的人生成功要义,创新地总结了卓越人生的成功方法。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启迪意义和极富可读性的成功励志读物。编写这套文库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每个人的生活有品味、高质量,希望每个人的人生如花儿般的幸福,如诗一样美丽。

人生不可缺少智慧,智慧创造新的人生。

愿以此书与广大青年读者朋友共勉。一 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1.是谁在吞噬我们的自信之心

自卑是吞噬一个人自信之心的强大恶魔。每个人对自己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自卑就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造成的。

自卑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卑与生俱来,人人都有,无论圣人贤士、帝王富豪还是布衣寒士、贩夫走卒,在潜意识里都是有自卑感的。正所谓“天下无人不自卑”,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有研究发现,人的自卑心理,绝大部分是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引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淡忘,甚至会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

一般来讲,大部分人的自卑感是这样形成的:小时候,父母比我们大,我们要依靠父母的扶持并依赖父母的哺育;我们在父母面前是渺小的。父母同样也认为我们是弱小的,这样,潜移默化中,在我们细小心灵的深层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我小”的自卑情结。这种情结大多会一直伴随我们的少年、中年和老年,甚至一生。如果你往积极的方面引导就会使你多一些自信,如果你向消极的方面靠拢就会使你多一些自卑。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因此,每个人前进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失意等,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相对而言,自卑感在青少年当中相当普遍。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青少年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希望越大,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加上幼年时代滋长的自卑情结,从而导致了愈加强烈的自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事业不振,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生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会出现压抑自我、消磨意志、软化信念、畏缩不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障碍。

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4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而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

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更需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

一个人为什么会自卑呢?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当自己的形象遭到威胁或破坏时,如果找不出一套比较满意的破解或补偿方式,便容易失去自信而自卑。

日常学习、生活、交往和工作中,一个人自卑感的形成一般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或原因造成。(1)外势操控

指一个人沦入操控的陷阱之中,只好用逢迎巴结的模式来应付周围,这种人没有太多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从他们的内心来讲,无力也无法构建自己的信心,比如:被慈禧太后操控的李莲英,被总统操控的政客,被老板操控的下属等。

现实生活中,强势上级与劣势下属容易建构操控关系,这就不仅使得属下无法一展才华,而且会使下属工作散发出来的成就感散失。

专制霸道的父母就很容易培养出缺乏信心的孩子。(2)过度依赖

研究指出,人的生命历程中,假如时时刻刻都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保卫者,那么对于自信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形容易造成自卑。

比方说,在男人至上或者男性主义的社会里,女性常常不由自主地沦为依赖关系中的被保护者,她们的自信来自男人的给予,这样的关系体系,女人很难成就自己的信心,因而只好落入自卑的泥潭。(3)过多责难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白鼠实验:把白鼠置于通了电的笼子内,持续不断地通电,初期还活蹦乱跳的白鼠会渐渐地失去斗志,然后软瘫在角落里。

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现象为“无力感”,也就是所谓的“信心崩绝”。

一再被责难的人,即使是优秀者,自信也会毁灭。心理学家发现,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一而再、再而三的信心毁损。

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考了93分的小学生,仍会饱受惩罚;工作稍有闪失,就会挨老板的训斥;夫妻之间的沟通充满相互指责。

这种方式,仿佛设下一处很高很高的门槛,使人无力跨越。高门槛与高挫折的对应关系是心理学上不变的真理,这样的轮回,容易毁掉信心形成自卑。

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发现,过多的责难,最易使人自卑。(4)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是造成人在生活中容易自卑的一大重要因素。一是,完美主义的人常常会出现错置的假象,以为自己很行,过度地膨胀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处于领先可以永远“天下无敌”。为了保持这种假象,只好加倍努力,这种一味只管埋头加倍努力的行为可能会加倍地伤害到自己。这种伤害的结果以自卑而终。二是,愈要求完美的人往往愈不完美,问题在于所有的完美中都有一些不完美,可是,他们偏偏又无法容忍一些不完美的状态,于是,极易造成一个人严重的内心困顿和心理障碍,自卑由此乘虚而入。(5)走入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自己的实力比较低,但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因此非常害怕失败,总担心实现不了,格外地紧张和苦恼。这类人受到了几个不大不小的挫折之后,就会很“受不了”,所持的抱负感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了自己什么都不行的自卑心理。

还有一些人不太注意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而发展成为自卑心理。譬如,有的人过于羞怯,性格非常内向,胆小怯懦,从而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因过分地利己,不愿与他人交往,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则是因为保守,谨小慎微,性格狭窄,优柔寡断,总是为一些区区小事而困惑,产生了自卑心理。(6)身心缺陷

有的人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则是由自己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缺陷或残疾引起的。例如,一般来说,残疾人因为自己肢体的“不自由”而被限制了活动范围,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因为残疾而破坏了身体的容貌,破坏了自己的形体美,因而对世界和周围的人产生多疑,总认为周围人在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极强。再如,有的人患有口吃的毛病,怕被他人笑,因而不敢说话,时间一长,也就患上了严重的“自卑病”,而且越是自卑,就越是害怕,口吃就越是严重。(7)传统影响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怎么太喜欢个性很强的人,不怎么太喜欢爱好挑战、竞争的人,不怎么太喜欢表现自我的人,不怎么太喜欢……相反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对那些服从听话的人,对那些恭恭谦谦的人,倒是异常地宽容和认同。于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变得越来越“谦虚”,越来越“约束”自己,越来越将这一信条要求自己、要求他人。

一般来说,人的太强的自卑心理是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发展、形成的。2.自卑行为的几种表现形式

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会有一些或引发一些自卑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下6种是常见的自卑行为表现形式,其中有消极行为,也有积极行为。(1)孤僻行为

由于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就变得谨小慎微、冷漠、内向、孤独,像蜗牛一样,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欢沟通,不喜欢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工作中或人际交往时,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默默无闻。(2)屈从行为

由于内心缺乏一种自我的力量,因此,害怕竞争,随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听之任之,表现得逆来顺受,对他人的要求让步,受人左右,随波逐流,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感受,内心懦弱,这些都是典型的屈从行为。

平常的语言表达有:“对不起,占用了你宝贵的时间,可是……”,“这仅是我的观点,但……”

说话时犹豫不决、轻声轻音、目光不敢正面接触、扭手、有时双臂还交叉胸前等。

屈从行为明显的人,常常会得不到应有的职务晋升而具有怀才不遇之感,他们的一些声音往往被自信心强的人所淹没。(3)粗鲁行为

当一个人自卑感强烈的时候,如果采取屈从行为不能减轻自卑之苦的话,就会转为好争好斗的粗鲁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很多表现在语言上):

只顾提出自己的要求、感受和主张,而轻视他人的观点(如:“你干不干这件事?不干就拉倒!”);

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出现问题或失误时一味责怪他人(如:“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这不是我的错!”);

采取讽刺、不友善的态度(如:“那是个傻子才干的事!”)。

有些还表现出处处抱怨、讲话的声调高而刺耳、用手指指点点、拍桌子等。(4)滑稽行为

滑稽容易引人发笑。扮演一个滑稽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一种自卑行为的表现方式。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象特别的喜剧演员,例如: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非常自卑,于是,运用笑声以掩饰内心的自卑。(5)否认现实

因为自己瞧不起自己,于是破罐子破摔,试图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比如借酒消愁等。(6)补偿行为

自卑并非一无是处,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化为一种向上的助力,换成一种事业的能量。心理专家经研究发现,自卑感较强的人,往往战斗力和忍耐力也较强。

一般而言,弟弟比哥哥还要有战斗力,那是因为从孩提时代开始,弟弟就处于一直认为自己比哥哥差的处境而长大的。

因自卑感而变得性格内向倔强,转而成为一种发展的力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

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一个人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差距。为了克服因为这些差距引起的自卑,于是,就有一种不断寻找办法(比如通过发愤努力等)弥补自己弱点、缩短差距的社会性倾向,这就是补偿行为。

补偿行为也叫移位行为。为了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某些不足,因此,着力发展其他方面的长处和优势,以此来赶上或超越他人。

一个人因生理的机能性缺陷往往会具有强大的补偿功能,对于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这种生理的补偿功能会进一步发展到心理的补偿功能。专家发现,现实生活中,自卑感越强的人往往这种补偿心理也就越强。正是这种因为自卑而产生的补偿行为成了许多人创富的动力,这些人比一般人更努力、更刻苦,一心想以此克服他们的弱点,结果培养出超群的能力。比如有人视力有障碍,其听觉、触觉和嗅觉就特别灵敏;有人因车祸失去了双手,经过反复磨炼之后练就了用脚写出漂亮书法;有人因生来就矮小,但通过知识的渊博却使自己形象高大了许多;有人小时候孱弱,长大后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力士;有人从前不善于行走,后来成了创长跑纪录的飞毛腿;有人患过小儿麻痹症,却成了芭蕾舞明星等等。

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再为这些弱点和缺陷而苦恼,而是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发愤图强,用力补偿,结果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贝多芬小时候的听觉就有机能性的缺陷,28岁时已经聋得很厉害,32岁的时候如果不用耳筒,连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听不清楚了,可就在那年他写出美妙的《第二交响曲》,耳朵全聋之后又写出更优美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他一生全聋了25年,最后还写出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看来,补偿行为是自卑感产生之后对人最有帮助和最有意义的一种行为方式。3.自卑心理过强的人的特征(1)缺乏活力和进取心

自卑心理过于强烈的人往往是一些缺乏活力、缺乏进取心的人。自卑心理强的人没有自信心,生活无精打采,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经常莫名其妙地“苦恼”于自己的“无能”和“不行”,甚至自己行也认为是不行。这类人在接受工作时,总显得犹犹豫豫,而且经常是大谈特谈困难和自己的无能,一直谈到对方感到对他“不放心”,甚至“再也不想给他工作为止”。这类人因为自卑心理太强,故而没有什么工作魄力,胆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什么事情都要“请示”和“汇报”。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大大地增强了他人对他的疑问:“他究竟行不行啊?”这类人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乱发脾气,有时明明自己不行,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劲,偏偏要去干,结果呢?往往将工作搞得很糟很糟。有时,还因为出于极强的自卑心理而做出某些出人意料之外的极端的行动:如伤害他人的犯罪或伤害自己的自杀。(2)性格内的疑心重

自卑心理过于强烈的人一般都比较内向,怀疑心强,“心眼”都比较小,因而容易产生人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一般来说,自卑心理极强的人不仅气量很小,而且他们的“自尊心”要比一般人异常的高。这类人,他自己可以认为自己“不行”,却不允许他人说他半个“不行”,否则就“不答应”,因而容易猜疑他人,经常去捉摸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不是又在那里说自己不行了?”“是不是又在‘讨厌’自己了?”“对方为什么要对我说这种话(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对方是无意说的,根本没有任何坏的动机)?”等等。因此,由于这种好猜疑(经常是无事生非)的心理作怪,弄得他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后,为了减少麻烦和不必要的不愉快,只好“横下一条心”:还是与他少接触为妙。一般来说,自卑心理极强的人是不怎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时显得很蠢笨,有时会弄巧成拙,搞得自己相当被动。(3)害怕与人交往

自卑心理过强的人还具有不少的消极心理,妨碍与他人的人际沟通。自卑心理极强的人往往害怕与人交往,严重的还患有一种人际恐惧症。这类人的嫉妒心理还很强,生怕他人成功,他人一成功,就“眼红”得要命;这类人还经常有一种“逃避反应”,有意无意地躲开他人,时间一长,也就无法提高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4.自信心:驱除自卑的灵丹妙药

一个人的改变总是由内而外。每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向外开启的大门,彻底的改变一定与内在坚定的信心有关。当内在的自信慢慢变得坚定的时候,以下的提示将有助于你有效地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1)尽量坐在前面

坐在前排,是培养自信的一个好方法。

坐在前面比较显眼,没错!虽然坐在前排较醒目,但是别忘了想不醒目而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本身就很显眼,引起别人注意可以增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任何集会的时候,后面的座位都会先坐满。这个现象相信你也亲自体验过。大部分人喜欢坐在后面,或许是因为不愿意太显眼。可要知道,这种态度只会使他自己显得畏缩不前、信心不足。

请你从现在起,在参加各种集会时尽量以坐在前排为原则。只要走入人群,就坐到人群的最前面去。如果你能养成自动坐到前面的这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会带给你无限自信。(2)注视对方的眼睛

当对方不敢注视你的眼睛时,通常表示着:“我在你身旁,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我在你面前感到自卑、渺小。”逃避对方眼睛的人说:“我害怕,我没自信。”所以你不妨直视对方眼睛,以克服这种恐惧的心理。

凝神注视对方,等于告诉对方:“我是正直的人,对你绝不隐瞒任何事情。我对你说的话,是我打心底里相信的事情。我没有任何恐惧感,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3)用新的姿势走路

动物的走路姿势是一种重要的形体语言,它会泄露出内心的状态,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反应。在动物世界里,野兔在树林里左顾右盼,窜来窜去,胆战心惊,显得很不自信;而狮子的出现从来就是从从容容,如入无人之境,那份自信让野兔望尘莫及。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更是如此。有的人走起路来低垂着头,慢吞吞的,看上去弱不禁风;而有的人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矫健有力,给人的感觉是神采奕奕。

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不自信的时候,会造成走相的不自信,同时,一个人走相的自信反过来也会引导内在的自信。

因此,建议不妨经常改用一些新的姿势走路,这对自信形象的树立既简单又有效。

比如,你可以比别人快20%的速度走路,一个人的步伐的加快将大大地促进自己心态的调整和改变。

走路比一般人略快的人,等于告诉所有的人说:“我正要赶到有要事待办的地方,我必须去做很重要的事,不仅如此,我要在到达之后15分钟内把那件事办成。”步伐缓慢则显得懒散,给人的感觉是个意志消沉的人;而那些不紧不慢、步伐适中的人好像在说:“我实在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走路姿势是你是否自信的外在表现,因此,如果你自信,不妨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走快点!步子迈大点!(4)主动发言

有许多思想敏锐、颇具才干的人,不喜欢讨论事情,并与他人难以相处。这并不是说他没有那份能力,问题是他缺乏信心。

在会议上或交谈时,你必须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抓住任何一次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千万不要这样想:“也许我的想法和观点一文不值,如果得不到赞同或者说得不好,别人会觉得我差劲,我还是什么也不说好了。”这样的忧虑与放弃,只会加深在别人看来自信不够的印象,这对自己的形象是非常不利的。其实,你越能主动发言,热情与自信也就越能“如影随形”,有增无减。

当你自告奋勇地发言时,你的自信力一定会增加,说起话来也就越容易了。你最好踊跃地发言,因为这是培植自信的维他命。戴尔·卡耐基非常倡导以“主动发言、练习讲话”这种生活化的训练方法来帮助缺乏自信的人建立自信,效果十分理想。(5)常带微笑“微笑会给人带来自信。”微笑虽然是自信缺乏者的特效药,但是许多人却不相信这句话,在他感到恐惧时,决不微笑。事实上,微笑能给自己带来自信,祛除恐惧与烦恼,击碎意志的消沉。微笑能唤起对自我的认同,当你微笑时,说明你看重自己和自己的状态,对自己感到满意,这将有助于你更上一层楼;你微笑,在别人看来你是一位大方开朗的人,无形中会让对方产生好感并吸引对方,由此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此外,微笑不只是治疗感情的特效药,更有同化他人反对意见的魔力。假若你给予对方衷心的微笑,只此一点,就已使任何人无法对你发怒了。5.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如果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将永远不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很难想像,一个缺乏自信心的运动员能够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自卑感的根本方法。心理专家在生活中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四个正确”,就能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1)正确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显然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能正确地与人比较。按照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把失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许多人的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由于归因不当造成的。(2)正确表现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所以,除了正确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自卑是同失望形影相随的,或者说,自卑是在失望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自己会看不起自己呢?因为自己对自己失望透了,简直有些绝望了。人的失望情绪,又是同人对某件事情的期望程度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相应越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比如你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过言,第一次在许多人面前讲话,就不能把发言效果设想得很好。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过分失望。

心理学家建议,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会增加人的自信,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且,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只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能力,自信心就会取代自卑感,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3)正确补偿自己

补偿是人的天性。常言道“盲人耳聪”,说明失明的人,耳朵特别灵,以听补盲,就是这个道理。人不仅具有生理上的补偿能力,还可以进行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当然,补偿应该是积极的。有的人自叹能力不如别人,却巴不得看到别人失败受挫甚至犯错误,这是一种幸灾乐祸,是一种消极补偿,当然是不可取的。(4)正确地面对人生

每个人要学会看清事物的本质,乐观向上,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看重自己的不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不被暂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青年朋友只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自信心,并积极进取,就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二 力戒依赖:我的人生我做主1.自立的心灯为什么微弱无光

你自立的心灯之所以微弱无光,是因为你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个体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人为什么会产生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失当引起的心理依赖

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人性中有它的弱点,如怕承担责任、愿意受到保护、贪图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其出谋划策,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孩子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值得提醒的是,教育培养儿童过程中,不要忘了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一味地教育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孩子会认为,别人比自己重要;别人的意见是对的而自己的意识只能是错的;生活中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主从关系、依赖关系。(2)自卑心理产生的依赖

有些人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3)保持服从、依赖地位的若干“好处”的促使

①通过依赖,你可将自己的缺点归咎于他人。

②当你依赖他人时,就不必花气力、冒风险去改变自己。你可从依赖中获得安全感,因为别人会替你做主。

③你会对自己满意,因为你可以取悦于人。你知道自己要高兴,就得先让妈妈高兴,于是,许多像妈妈那样的人物正在控制着你。

④你无须为自己有主见的行为而内疚。安分守己要比消除内疚容易得多。

⑤依赖可以使你处于他人的保护之下,使你像幼儿那样,不必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

⑥你无须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你可将自己所依赖的父母、爱人或其他人作为楷模。你只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就不必费力独立思考或决定。

⑦做盲从者比做领头人更为容易。别人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保准不会出差错,虽然你可能不喜欢充当盲从的角色。盲从也比独立行事更为简单,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依赖之所以具有很大的挫败性,是因为它使你性格不够完整,精神上不能独立。依赖别人是很容易的,这的确不假。2.依赖心理的种种表现(1)在人际关系上不会选择

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2)在求职择业上没有主见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3)不愿意承担责任

一切依赖国家,向国家索取一切的心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种心理习惯。当人们所依赖的旧体制面临动摇时,要求人们摆脱对国家、对集体的依赖性,在独立奋斗中摆脱贫困、在竞争中求生存,一些人便表现出极度的困惑、恐慌和不适应。有人把旧体制下生活的中国人比做“没离开过娘的孩儿”,不无道理。尽管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但风险也低。比如国家曾对城市居民实行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不愿多承担责任,不愿自己冒风险。一旦发生的事实与这些旧做法、旧趋势相违背,一些人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4)缺乏自理能力

依赖可以是物质上的,亦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单向的,亦可是双向的。无论是物质上的依赖,还是精神上的依赖,如果这种依赖过分强烈,或仅是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龄的依赖内容上,这种依赖关系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一旦这种关系终止,则依赖者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甚至以某种生理症状出现。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上的,而生理反应则表现为身体的某种不适,如头痛、腹痛、哮喘等。长期不正常的依赖关系,会使依赖者心理发育停滞甚至倒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承担成人角色。3.你是否具有依赖行为

心理学家列举了具有依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你也有其中的表现,那么你也就有依赖行为。(1)觉得不能离开父母,或虽已离开,但双方都感到内疚不安。(2)觉得有义务经常看望父母,给他们打电话或陪他们出去玩。(3)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征求爱人的同意,如花钱、说话或使用汽车都得看对方的脸色行事。(4)侵犯隐私权,包括检查孩子的抽屉或翻阅他们的日记。(5)说这样的话:“我绝不能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他会不高兴的。”(6)父母或爱人去世后,抑郁消沉,一蹶不振。(7)把自己束缚于某一特定工作,从不敢发挥自己的能动性。(8)不切实际地期望爱人、父母或孩子应当如何如何。(9)一生中总在为某项工作或某一职位进行训练和准备,却不再努力一下去实现独立自主。(10)因别人的言语、观点或行为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11)只有当爱人和你一样觉得高兴或有所作为时,才觉得幸福或具有成就感。(12)总是听从别人的调遣,而不问自己的意愿如何。(13)遇事让别人替你拿主意,或总是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14)由依赖性而产生的义务:“你欠了我的情,你想想看,我给你做了多少事情。”(15)因爱人患了重病或去世,而痛不欲生,丧失生活的勇气。4.以坚强的独立精神战胜依赖

性格的独立性,是对人们在智力活动和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而言的。在这一品质方面,具有独立性格的人,遇事总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能够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对传统的习惯、陈腐的观念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而具有依赖性的人,则总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缺乏自立和主见。在性格品质体系中,对创新影响力最大并作为基础和归宿的,便是独立性。

具有独立性格的人,必然也具有创新意识。他们重视书本,但并不迷信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能在掌握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而那些缺乏独立性的依赖心理者,都缺乏自信,极少冒险,不肯探索,也不喜欢变更与反馈,他们在简单的工作中或许表现还可以,但是,他们是永远不可能获得高峰体验的,也体会不到巨大成功的喜悦。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创者王选院士曾说:“在科学上要有所成就,就绝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而要处处争取领先。”

事实上,心理学家指出,由于人自身的惰性和不自信在作怪,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心理,以及附和倾向,而这是发挥创造力的最大障碍,所以,如果不甘平平庸庸,碌碌无为,那么,你就要努力去抑制自己的依赖心理,而去培养独立的性格。

培养独立性,其实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和“独立思考”。这些笔端极简单的文字真正行动起来却并不容易。有许多人往往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对于自身的潜能一无所知,于是,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要么畏缩不前,要么寻求“外援”。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至关重要,要从现在做起,争取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在此,有一些方法供读者借鉴。(1)从身边小事做起,磨炼自己的意志。生活中要求自己独立处理日常事务,安排自己的生活。(2)勇于尝试,发掘自身的潜能。制定计划,每周做几件以前想做、但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做的事,如:骑车郊游,应聘某一职务等。(3)定期反思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的忙碌之后,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近期的言行,参照过去加以评判,考虑一下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4)逐步决定自己的事,检查培养效果。慢慢学会独立处理与自己关系重大的事,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评判自己独立性发展的状况。

提倡独立性,并不否定生活、工作中的合作精神,相反,现实中我们应力争更好地依靠、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只有更好地借鉴、吸取他人的经验,我们才更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其实,培养独立性的实质在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磨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随大流,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种盲从常常导致我们个性的迷失。5.培养独立精神,从小抓起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独立精神,克服依赖心理应从娃娃抓起,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从小抓起,家长注意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负有言传身教的责任。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有较强自尊心、坚定自信心、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那么自己首先就得这样做人。因为在家中,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家长的所言所行。如果家长本身就常常内疚、怨恨、悲观、无所作为,还要一本正经地教育孩子不要这样,那么这种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如果家长自惭自卑、缺乏自信,那么将促使孩子产生同样的自卑心理。

如果家长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那么,这实际上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教他们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在生活中谦让别人,自己则不求进取。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不是靠家长的说教来建立自信,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建立自信。家长只有把自己视为重要的、能干的人,而不是总为孩子牺牲自己,才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和自尊。如果家长总为孩子做牺牲,那便是在向孩子宣传牺牲行为。这里所说的牺牲行为是指,认为别人高于自己、比自己重要、自惭形秽、寻求赞扬的行为。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不应成为永久性的环节。当家庭成员准备实现心理独立时,不要让其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某种责任和义务而感到内疚和忧虑,而应让其轻轻松松地离开家,走向社会。有些家长常当着众人面批评自己的孩子,以示教子严厉;即使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也总是说“这孩子如何如何不成才”,以示谦虚。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不尊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种武断的态度只会使孩子长大后,对家长产生怨恨或内疚,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致使家长伤心。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坚定的自尊与自信?

应该说,人天性具有独立的要求,儿童很早就表现出自己做事的愿望。注重独立的家庭认为,独立的愿望与行为是正常的,这种家庭不鼓励依附与懦弱的心理,他们会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会因为孩子做了错事而打骂他,而是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真正的爱护是使其健康地成长,坚定、积极、达观地对待人生。家长能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孩子就能坦然地离开家庭去独立生活,并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否则,孩子就会内疚地离开家庭,并永远对此感到不安,以致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2)创造培养独立性的良好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影响重大,尤其是在心理成长发育期的学生时代,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帮助学生们从小摆脱依赖。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这是可喜的现象。

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示自己意见的学生,尤要多鼓励,可先向他们提些简单的问题,不是为了听他们的见解,而是使他们感到自己也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尊、自信。

教师应诱导学生提问题,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可将某一现象提出而不急于下结论;可讲些人们认识这一现象的种种尝试,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这样既可使知识记得牢,更主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有帮助的。(3)摆脱依赖,关键靠自己

如果你有较严重的依赖心理,那么首先要从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独立自强是人可贵的品质;而对人依赖则是心理品质不成熟的表现,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你可写些字条放在床边或桌上,如“我已长大,是个男子汉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定能做到!”以督促鞭策自己。同时分析一下自己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自卑原因造成的,那么你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列出,同时不要忘了把优点和长处也一同列出,对能克服的缺点,如知识贫乏、办事拖拉等制定个改进计划;对不能改变的缺点如个矮、长相较差就接受它。你再留心分析一下别人的情况。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所不同的是对待它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知道自己不足后奋起直追,进行补偿,实现了超越,这时它是动力;知道不足后,怨天尤人,产生自卑则是消极的,是于事无补的。

如果你把与某人的关系看得很重,到了离开他就不知怎么办的程度,这时你所需要的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交往的需要”。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你认为离开了某人就活不了,可实际上离开了谁都能活。每个人都有潜能,只是你的心理误区阻碍了潜能的发挥。你可先从小事做起,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干与不干的决定。暂时离开朋友,一人独处或外出,享受一下孤独,体验一下人独往独来的感受。对于大事可征求他人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自己可把各种利弊罗列出来,进行权衡,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就锻炼了你的自主精神。一旦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你就会有一种踏实、长大的感觉,就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找回了自信。生活属于勇于进取、开拓的人。一旦你享受了自主、自立给你带来的好处,那么依赖被动、消极等待的生活方式就会远你而去了。6.自我消除依赖心理的处方

消除依赖心理,主要靠自我的努力。心理学家列出了以下自我消除依赖心理的处方:(1)制定一份“自我独立宣言”,并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2)与你依赖的人谈话,告诉他们你为何要独立行事,并明确你出于义务而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3)提出有效生活的五分钟目标,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这一答复的反应如何。(4)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向他说明你有时感到受他支配、有时被迫屈从的屈辱感。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5)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

请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6)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你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7)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不妨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此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快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人的尊严的。(8)下决心不再扮演服从的角色,干一个义务性工作、看看书、请保姆照看婴孩或者找一个薪水未必很高的工作。为什么?因为只要你的自尊心得到提高,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或金钱都值得。(9)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不向任何人报账。你如果得向别人要钱花,便会成为他的奴隶。(10)不要继续发号施令,控制别人;不要继续受制于人,唯命是从。(11)承认自己有保持私密的愿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经历都告诉某人。你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诉别人,那你便没有选择可言,当然也就成了不独立的人。(12)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房间。给他一块可以由他支配的地方,只要不影响健康,随便他怎么安排。从心理上讲,孩子叠不叠被子没有什么关系,尽管你可能不这样认为。(13)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不妨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14)要是你愿意看电影,而你的伙伴则想打网球,那么就分头各玩各的!两个人多分开一会儿,这样你们相聚的时候便会感到更加幸福、更加充实。(15)不必总陪着你的伙伴,你可以独自一人或邀上几个好友去短途旅行。这样,旅行归来时,你会更加喜欢你的伙伴,同时也会珍视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利。(16)记住:你没有使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你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17)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三 战胜懦弱:张扬真我本色1.懦弱,人性中刚强的“腐蚀剂”

人无刚不立,一个人要立身存命于世,就不可缺少刚强。而懦弱,都是人性中刚强的“腐蚀剂”。懦弱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的胆小、畏缩。懦弱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不仅会因为生活中正面的直接威胁而感到懦弱,而且还会因为一些潜在的、并不一定成为事实的威胁而感到懦弱。这些潜在的威胁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失业、婚姻破裂、健康不佳等等。

懦弱大多是由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引起的;凡是无法预计、解释和理解的事物都容易使人懦弱,这也正是儿童惧怕黑暗和陌生人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要碰到一些无法预测、无法避免、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事物。如果这些未知事物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那么就会引发人们深深的恐惧。

懦弱性格的形成,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容易产生懦弱心理的成年人中有40%与遗传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懦弱是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结果,例如有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社交上是积极的,并在大众面前经常露面,他们的孩子则倾向于较少懦弱;另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如果经常受到惩罚,且做出成绩时得不到及时的奖励,这种孩子也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

懦弱的另一个原因是依赖和不自信。依赖性大的人喜欢替别人着想,他不是因为害怕而顺从,而是为了讨人喜欢。他认为自己是在主动地顺从,是乐于助人,是乐于看到别人需要自己。由于过分替别人着想,难免忽视了自己的利益和爱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威尔在说到懦弱的来源时说:“懦弱来源于不自信,深深的不自信。”懦弱的人只能庸庸碌碌,忍辱负重地生活着,不敢抱怨,不敢抬头做人。

懦弱的人为人处世处处陪着小心,远离是非之地,生怕惹火烧身。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保住自己既得的现实利益,这些利益包括自尊、权力、地位、财富等等。为了保住这点既得利益,懦弱者常常又表现出惊人的冷漠,他们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明哲保身,对恶势力不闻不问,更不敢与之做斗争。冷漠的人可以对别人的生命流于疏忽,貌似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其实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部分生命。这就是说,懦弱的人即使发现自己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也只会抱残守缺,而不敢奋起反抗,于是不管对方如何侵犯自己,依然坚持忍受。这样势必造成侵害者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在侵害者看来,懦弱的人只会忍受屈辱,不会奋起反抗,所以自己不必付出什么代价。2.懦弱者的表现形式(1)懦弱者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凡事唯唯诺诺,见难就退,见危就避,凡事都过分小心

个性懦弱的人,他们无论说话、做事,还是待人接物都显得谨小慎微,缩头缩脑,卑躬屈膝,总是怕做错什么,生怕树叶掉下来打着自己的头,不敢越雷池半步。由于过分担心害怕,所以做起事来犹犹豫豫,效率特别低。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尽量少做事,或者不做事。

再者,他们还意志薄弱、缺乏敢作敢当的勇气,遇到突发事件就会惊惶失措。他们信不过自己,也信不过别人。他们不敢冒风险,不敢去和一切艰难困苦、邪恶势力做斗争。不仅做事缺乏勇气,而且毫无决断力,只会一味承认自己低劣、错误、过失或失败,并忏悔、自责、贬低,甚至摧残自己。(2)懦弱者对熟悉的事物和环境比较得心应手;但对于不熟悉的、未知的环境,显得过分慎重,不愿出头露面

懦弱的人缺乏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凡是遇到新计划、新挑战,总会搬出各种理由来推迟实行,觉得这样会减少风险,其实无形中就失去了很多成功的机会,因此,事业上往往无所作为,平平庸庸。

实际上人生就是挑战,社会就是一个大运动场。在这里,强者胜,劣者汰;强者拼搏,弱者奋起。人人面临着挑战,同时也体验着挑战。只有不畏强手,勇敢地迎上去,接受新的挑战,才能出奇制胜。(3)有的懦弱者善于隐藏懦弱

还有一些人,虽然内心懦弱,但他们很会掩饰自己的胆小怕事,他们善于自吹自擂,借虚荣来标榜自己的大胆无畏。他们说起话来,振振有词,似乎什么人和事都不放在眼里,并常常炫耀自己的成功和权势,希望以此取得别人的信任。表面看来他们很自信,实际上却是懦弱至极。他们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需要鼓起勇气、勇敢去做时,往往就立刻退避三舍,躲藏起来。不仅害怕做不好事,更害怕招惹麻烦。即便是不得不做的事,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随时担心意外情况的出现。(4)懦弱者善于忍耐,顺从于命运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提倡忍耐,人们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只有互相忍耐才能相安无事,能忍耐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忍耐被用来衡量人的意志,能忍耐的人会被认为是强者。但是,忍是有限度的,过分的忍耐对人是极为有害的。“心”字头上一把刀,这是人们对“忍”字的形象注解,这把刀是会戳伤人的心灵的。因为忍耐使人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大量消极情绪会郁结于心。人们误以为时间久了这种情绪会渐渐消失,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未宣泄的情绪会埋在心里,历时几十年也未必会自行消失,这些郁结的情绪严重损害着人的身心健康。长期忍耐,会使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懦弱,于是开始屈服退让,这样会被人欺负,不能捍卫自己应得的权益。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失去人本该有的喜怒哀乐,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会觉得无望,开始变得顺从,崇尚宿命论,凡事皆认为是命中注定,减损自我觉察的能力及创造人生的能力,无力面对自己所面临的一切,最终毫无幸福可言,甚而被人当成弱者来进行欺凌。3.容易产生懦弱的“土壤”

人产生懦弱心理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周围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新入学、转校或调动工作时,四周都是不认识的人,你便十分紧张了。

第二种是“谈虎色变”,由于经过一次在人前失败过的体验,所以你总是担心:“再发生那样的事可怎么办呀!”

第三种是自己有自卑感时,什么自己长的不漂亮呀,不会说话呀等等,为了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于是干脆不出头露面了。

把这三种情况作比较,就会发现其根源只有一个,就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出丑,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有人缘。由于这种意识过于强烈,而把别人的存在看得过重了。在人前懦弱的人,实际上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不错,也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但是实际上自己表现的比较笨拙,往往不能如意。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使自己得出“还是躲开人好”的结论。

尽管如此,已经明白了怕见人的原因,怕见人的毛病还是不能改掉。这需要自己改变自己的勇气。最好的办法是毫不修饰;自己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一时拿不出这个勇气,那就暂时忘掉自己,使劲盯着你眼前的人。这样说,是因为怕见的人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人都被看成了“别人”。所以他已区分不开每个人的面孔。记住,站在你面前的是和你一样的人,说不定他正和你一样紧张万分呢?如果知道他们也有缺点和弱点,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见人就怕了吧?4.为你的个性中融进“钢”性

心理学家提供的战胜懦弱对策有以下几种:(1)重塑性格。任何人都可以养成坚强的性格,不过,软弱人大多有内向的气质,养成外向型坚强性格的确很困难。但是内向型坚强性格却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内向型坚强性格有三个特点:不锋芒毕露但有韧性;不热情奔放但有主见;不强词夺理但能坚持正确意见。(2)坚持自己。弗兰克林于1951年首先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但因受到“强人”的责难,竟承认这个发现是错误的。后来有两个科学家1953年重新发现并确认这一结构,最终获得诺贝尔奖金。

由于不敢坚持己见,将本属于自己的在生物学上划时代的杰出发现拱手让给了别人,多么痛惜!战胜懦弱的心理基础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敢于坚持己见,尤其是面对飞扬跋扈的所谓“强人”的时候。(3)敢于反击。先是学会发怒。懦弱的人多没有当众发脾气的体验,而习惯于沉默忍受。坚持己见,就要敢于适时发怒。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逐渐学起。你可以选择经常粗暴对待顾客的售货员为对象,准备好“台词”:“这样对待顾客,太不像话,岂有此理!”说罢,尽管扬长而去。(4)直接反驳。懦弱者对于别人的误解与无端的责难总习惯妥协。战胜懦弱就要学会直接反驳,决不妥协。(5)行为武装。心理学也认为,改善行为可以改善心理素质。你如果懦弱,就从行为上这样武装自己:

①遇见你有点害怕的人,不要绕道走,径直迎着对方过去;

②身体站直,挺起胸膛与对方讲话;

③讲话时盯住对方的眼睛,开始做不到,就先盯住他的鼻梁;

④声音洪亮,如果对方声音超过你,就突然把声音变轻;

⑤保持对话时的沉默间隔,不要急不可耐;

⑥不轻易用“对不起”之类的话。

这样就强化了自己的行为,你会感到自己突然变得坚强。(6)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要过分追求安全感,放下思想包袱。(7)走向社会,走向人群,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性格比较开朗的同龄人交往。(8)依靠个人的努力,积极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避免因懦弱所造成的心理紧张,消除消极的自我逃避式的心理防御。5.克服懦弱的若干技巧(1)径直迎着别人走上去,好像他欠了你的钱。(2)训练自己盯住对方的鼻梁,让人感到你在正视他的眼睛。(3)开口时声音洪亮,结束时也会强有力。相反,开始软弱,那么闭嘴时也就软弱。(4)有时,为了在喧哗中让别人听见,有必要轻轻讲话。(5)学会适时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对方讲话。(6)会见一位陌生人之前,先列一个话题单子。(7)熟记演讲的首尾,那么你从头至尾都会口若悬河。(8)想方设法接触伟人。和比自己年纪大,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你会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观察强者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增强信心。(9)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实践克服懦弱的方法。

注意,这些只是窍门与法则。首先还需精通本职工作,有能力才会有信心,也才有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6.克服懦弱的主要步骤

克服懦弱心理首先要树立自信心。懦弱和自卑是紧密相关的,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处于他人的威胁之下,产生懦弱。所以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是克服懦弱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次,勇于实践,不怕失败,不怕损失,敢于面对失败,不要因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这样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如果你因某事而懦弱时,不妨设想即使出现最坏的结果又能如何?用这种大无畏精神面对现实,才能无往而不胜。在不断的实践中,你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增加对自己的信心。再次,还应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在面临压力时,通过自我鼓励,激励自己形成一种敢拼敢斗的气势,还可通过自我暗示,如不断告诉自己:“我很勇敢,无所畏惧”,达到镇定情绪,培养斗志的目的。另外,还可通过读书,与他人交流,激励自己,如海明威所写的《老人与海》中那个硬汉老人的形象,就非常值得懦弱者效仿。四 摒弃恐惧:直面命运的挑战1.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莫茨小姐是一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她是新西兰一位建筑商的女儿,于1983年移居美国,开始在休斯顿一家电视台工作,1990年起任CNN摄影记者。1992年6月,她被派往萨拉热窝,那时那里正是内战战场,曾有34名记者在那里丧生。莫茨逗留六个星期后,已习惯周围的流弹。一天清早,一颗子弹击穿CNN采访车的玻璃,正好击中她的脸部。虽然没有穿过致命的动脉,但却掀掉了她的半边脸,颧骨被打得粉碎,牙齿没有了,舌头被打断。送到诊所时,大夫们直摇头,认为她不行了。经过20多次手术后,她又奇迹般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这时的她下腭仍无感觉,脸部还留着弹片,体重减轻了8公斤,令大家吃惊的是,这时她仍然没有丝毫恐惧地对采访记者说:“我已经要求重返萨拉热窝,说不定我还能在那里找回我的牙齿。”她甚至想认识一下当初袭击她的枪手,“我会请他喝一杯,问他几个问题,比方说当时距离有多远。”2.“我妈妈需要50美分”

在美国19世纪50年代,有一天,黑人家里的一个10岁的小女孩被母亲遣到磨坊里向种植园主索要50美分。

园主放下自己的工作,看着那黑人小女孩敬而远之地站在那里求着什么,便问道:“你有什么事情吗?”黑人小女孩没有移动脚步,怯怯地回答说:“我妈妈说想要50美分。”

园主用一种可怕的声音和斥责的脸色回答说:“我决不给你!你快滚回家去吧,不然我用锁锁住你。”说完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过了一会儿,他抬头间看到黑人小女孩仍然站在那儿不走,便掀起一块桶板向她挥舞道:“如果你再不滚开的话,我就用这桶板教训你。好吧,趁现在我还……”话未说完,那黑人小女孩突然像箭镞一样冲到他前面,毫无恐惧地扬起脸来用尽全身气力向他大喊:“我妈妈需要50美分!”

慢慢的,园主将桶板放了下来,手伸向口袋里摸出50美分给了那黑人小女孩。她一把抓过钱去,便像小鹿一样推门跑了。留下园主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儿回顾这奇怪的经历——一个黑人小女孩竟然毫无恐惧地面对自己,并且镇住了自己,在这之前,整个种植园里的黑人们似乎还从未敢想过哩。3.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安、忧虑、嫉妒、忿怒、胆怯等,都是恐惧的又一种表现。恐惧剥夺人的幸福与能力,使人变为懦夫;恐惧使人失败,使人流于卑贱;恐惧比什么东西都可怕。

恐惧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能影响人的胃、伤害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而使人的心力“衰弱”至不能创造或从事任何事业。

许多人简直对一切都怀着恐惧之心:他们怕风,怕受寒;他们吃东西时怕有毒,经营商业时怕赔钱;他们怕人言,怕舆论;他们怕困苦的时候到来,怕贫穷,怕失败,怕收获不佳,怕雷电,怕暴风……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怕,怕,怕!

恐惧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足以杀灭个性而使人的精神机能趋于衰弱。大事业不是在恐惧的心情下可做成的。一旦心怀恐惧的心理、不祥的预感,则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有效率。恐惧代表着、指示着人的无能与胆怯。这个恶魔,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文明事业的破坏者。

最坏的一种恐惧,就是常常预感着某种不祥之事的来临。这种不祥的预感,会笼罩着一个人的生命,像云雾笼罩着爆发之前的火山一样。

许多人都有一种杞人忧天感,他们常常猜想着大不幸的临头:要丧财失位,要遭遇不测,要面临火灾水害。假使在他们的儿女离家出门的时候,他们的心目中一定会看到种种的灾难——火车出轨、轮船沉覆——他们总是想到最坏的一方面。

世界上有许多人,在想像不断的恐惧中生活。

恐惧会导致人的寿命缩短,因为它能损害人的生理机能,能改变人体各部分的化学组织,能使人早衰甚至早死。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是被恐惧这恶魔冤枉地送入坟墓!它破坏了人类心理的平衡,造成了无数的人世间悲剧。

恐惧是害人最烈的,它对于人类,没有丝毫的益处。一个满怀着种种恐惧感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拒绝你的恐惧,像拒绝其他种种可能对你有害的坏习惯一样。我们可以用各种医治良方——自信、勇敢、乐观的思想——来抵消种种恐惧心理。不要让恐惧深入你的心中,不要往恐惧的方面想。一有了恐惧心理,当立刻使出医治良药来,恐惧立刻会逃走。无论一种恐惧感怎样“深入人心”,只要使出与它相反的方法,总是可以将它驱除的。

当不祥的预感、忧虑的思想在你心中发作时,你不应当纵容它们使之逐渐长大。你应当转换你的思想,想到种种与它们相反的方面上去。假使你在担心着正在进行中的事业的失败,你不应当想到你自己是怎样弱小无能、怎样不堪重任、怎样准会失败,你应当尽量想着你自己怎样强、怎样有本领、怎样在过去也曾遇见与此同类的事、怎样利用过去的经验应付现在的问题、怎样预期得到成功!

若能抱着这种态度,无论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你都可以步步向前了。4.恐惧症是一种病态心理

有一些人,总是对某种事物或某种行为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感,虽然明明知道害怕得毫无理由,却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有的站在高处害怕自己坠落;有的不敢在无人的旷野里行走;有的害怕独处在狭窄的巷道或小屋里;有的总觉得自己衣物不洁;还有的怕猫、怕火、怕水等。心理学家把这种病态心理,称作恐惧症。

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相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担心、恐惧,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某种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从而体验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人们往往并不为已经到来的,或正在经历的事感到惧怕,而是对结果的预感产生恐慌,人们生怕无助、生怕排斥、生怕孤独、生怕伤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临;同时人们也生怕失官、生怕失职、生怕失恋、生怕失亲、生怕声誉的瞬息失落。

日本作家堀秀彦说:“人拥有未来,可是无法由自己保证未来的发展,所以会过得不安。”晚上睡觉时,你松一口气,心想终于平安地过了一天。其实在心安的背后,还隐藏着忧虑。有了铁饭碗,就可以心安了吗?有家庭医生和常备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就算能拥有一切,也无法摆脱生的不安。——因为不安是生命的基本精神,是生活的标记。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毒素,使自己的内心和面貌越变越丑。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说:“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应该忘了恐惧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属于人类情感的真理上。”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5.你为什么缺乏勇气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缺乏勇气,产生恐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成人的恐惧心理往往与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有些父母经常用鬼神、毒蛇、野猫、老虎来威慑或制止孩子的“出格”举动,虽然奏效于一时,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却播下了恐惧的种子。所谓不安全感,是指一种根深蒂固的潜藏着的懦弱,一种不敢直面人生,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对自己负责的恐惧。美国心理学家霍尼指出,如果儿童生活的环境不完善,没有让他体验到充分的爱,儿童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他往往会逃避社会,躲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世界中去,以求平安无事。(2)恐惧心理往往是缺乏科学知识,胡思乱想而造成的

有的学者说:“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知识完全的时候,所有恐惧,将统统消失。”古罗马箴言说:“恐惧所以能统治亿万众生,只是因为人们看见大地宇寰,有无数他们不懂其原因的现象。”中国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人多恐惧之心,乃是烛理不明。”亚里士多德说得更明确:“我们不恐惧那些我们相信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的东西,也不恐惧那些我们相信不会给我们招致那些事的人,在我们觉得他们还不会危害我们的时候,是不会害怕的。因此,恐惧的意义是:恐惧是由那些相信某事物已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人感觉到的,恐惧是因特殊的人,以特殊的方式,并在特殊的时间条件下产生的。”显然,恐惧产生于惧怕,但惧怕的形成源于无知,源于对已经历或未经历的事的不认识。(3)心胸狭窄,也是产生恐惧的原因

人的生命如果在利益的圈子中打转转,思虑自己的利益太多,欲无常足,不时地将自己的生命欲望的渴求和满足作为自己思考未来的前提,为自己的利益的占有或获取而高兴,为自己利益的失去或损害而忧伤,这就最容易在心理中产生恐惧的情感。(4)许多恐惧都是围绕着我们最珍视的人或物而产生的

你也许过于害怕失去亲人或朋友,恨不得将他们紧紧抓在手里;你也许过于想取悦父母或老板,以致忘记了自己的需要;你或许过于忧虑老化,于是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模仿年龄比你小得多的年轻人;或许你必须与某些人打交道,而又非常害怕沟通不成功,于是内心紧张害怕起来。每当你试图做与你个性不符的事情,或强迫别人接受某种他们并不认同的情感时,焦虑和恐惧便产生了。

谁也无法预料未来,比如什么时候会发生地震,什么时候会有战争,什么时候发生交通事故等,总之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发生,防不胜防,尽管你千方百计想尽预防措施,但该发生的事还是避免不了。所以,对那些意外发生的和必然要发生的事最好听之任之,关键是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圣经》中说“不要怀疑明天”,因此,把握好每一个今天,愉快地生活,就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每一天的延续就构成了人的一生。把握住每一个今天,是我们无愧于人生的秘诀。(5)害怕被他人和社会孤立或排斥,于是产生恐惧

一个人若长期被孤独感所笼罩,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会提前老化。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曾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他征集了十几位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让他们分别单独住在隔离室中,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尽管住的地方条件很好,并备有充足的精美食品,但参加实验者没过多长时间就感到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并逐渐产生幻觉。于是一个个再也忍受不了孤独的折磨,纷纷从与世隔绝的房间逃了出来。这说明人是极为害怕孤独、孤立的,人的恐惧感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孤独的。李商隐甚至写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新。”认为连神仙都耐不住清冷寂寞,耐不住孤独。为了战胜这种恐惧,人们就渴望与他人相处,渴望友谊,试图通过友谊来摆脱孤独和恐惧,就像乔治·史蒂文森在《如何摆脱心理压力》一文中所说的:“要获得良好的精神健康,其关键在于以信任为根本的处世宗旨:相信我们自己和其他的人都有不断改进和成熟的能力;相信人类有同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相信精神和道德的价值以及人类基本的良知。这一信念能支持我们战胜心理压力而不为其摧垮。”(6)自我期待值过高,自尊心强,但缺乏自信心,是产生恐惧的主要原因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险的逃避情绪。引起恐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这种人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因为人们普遍推崇成功,而把失败视为一种耻辱,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要竭力避免失败。

实际上在失败时,重要的是千万不能把自己看作失败者,因为一旦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就会自暴自弃。这样就必然看不到生活的意义;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失败者,谁就看不到生活的意义;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失败者,谁就不可能成长,而不断的成长恰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上万次的试验之后终于发明了电灯。而把自己看作失败者,还会妨碍自己的成功,因为这样常常会使自己半途而废,永远创造不出新事物。在这一点上应当学习庄子的精神,庄子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意思是,古时候通晓事理的人,在人生境遇变得坎坷的时候也能达观面对,境遇顺利时,也能乐观对待。因为他们知道困厄和顺利就像自然界的季节总要四季轮换一样,就像自然界中风雨常常交换一样。既然逆与顺、成功与失败,可能总是形影相随,也就没必要对失败恐惧。要有长远目光,更要想得开,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豁达,在失败中期待着成功,在失败中看到事物正朝着胜利的方向转化、发展。

再者,还要认识到失败是我们积累经验、迈向成功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第一步,要避免失败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我们更加成熟,我们必须从容不迫地对待失败。随着我们不断开拓生活中的新领域,出现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失败也是一种经验,它引导我们不断走向成熟,会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厚的报酬。(7)从前的挫折、失败是产生恐惧的又一原因

恐惧是最容易使人麻痹的情绪,也是最有自我挫败性的心理反应。正如俗话所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于是失败的恐惧便时常伴随着我们。“惊弓之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就形象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恐惧感多来自对过去“失败”所造成的伤害性记忆,以及内心的胆怯和懦弱,从而产生消极的想像力和预期的失败感。

恐惧和担忧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一个人对未知事物作出决策时,总要为未来担忧,总要害怕未知的事物,这是正常的恐惧和担忧,不必大惊小怪。怕的是当一个人在做出新的决定时,首先想到以前遭受过的失败景象,从而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对此,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现状,认识到人永远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可能犯错误,自我形象都有遭到扭曲的可能,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从此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开拓的事业。从失败中奋然而起,最终带来的必将是信心和快乐。要知道,失败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那就是能刺激你奋起。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害怕失败,不敢冒一下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但又经过仔细谋划的风险。如果能战胜这一担忧,那么自我形象就会自动得到改善,并带来梦寐以求的幸福。因为成功本身就意味着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采取行动。6.跨越恐惧:你是最勇敢的人

恐惧使许多人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因为恐惧消耗他们的精力,损害和破坏他们的创造力。心存恐惧的人是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才能的,如果处境困难,他就会束手无策;如果焦虑不安,他只会使自己无法做得最好。

无论你需要什么,首先要把它置于信念之中。不要问怎么办、为什么或什么时候,而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有信念,因为信念是一切时代伟大奇迹的创造者。

许多人遭到失败,是因为他们老是喜欢停下来询问自己的最终结果将会怎样,他们将来是否能取得成功。这种不断对事情结果的询问导致了恐惧的产生,而恐惧对取得成功来说则是致命的。成功的秘诀在于集中心志,而任何一种担忧或恐惧都不利于集中心志,并且还会毁灭人的创造力。当一个人处在恐惧、担忧和焦虑中时,他的思想和心态是不可能集中的。当整个心态思想随着恐惧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时,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收到功效。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痛苦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那些使得我们未老先衰、愁眉苦脸的事情,那些使得我们步履沉重、脸无喜色的事情,那些剥夺了我们欢乐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一位以美丽著称的女演员曾经说过:“任何想变漂亮一些的人绝对不可以恐惧和忧虑。恐惧和忧虑意味着所有美丽的毁灭、消亡和破坏,意味着丧失活力、无精打采,意味着多愁善感,意味着无休无止的灾难。不要介意发生的事情,一个女演员绝对不可以忧虑。一旦她懂得这一点,那她就已经驶进了那条保持美丽容颜的高速公路的入口。”

如果一个总是恐惧重重的人能看到一幅关于他在不恐惧时的画像该多好啊!如果他置身于自己另一幅恐惧重重时的画像旁,他又会感到多么震惊啊!他恐惧重重时的模样看上去就像已未老先衰,满脸都充满了恐惧和焦虑的皱纹,充满了极度沮丧和了无生气的表情。这幅画中的他似乎要比那幅快乐画像中的他老许多;在那幅显出快乐的画像中,他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充满乐观和满怀希望。

几乎所有宗教形成的过程中,恐惧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中世纪的教士们发现,恐惧能极其有效地将那些无知的群众吸引到教堂中,并能使教士们极其有效地控制那些无知群众的行为。无知是如此容易导致恐惧,以致在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统治者都在制造群众的无知。

恐惧纯粹是一种心理想像,是一个幻想中的怪物。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恐惧感就会消失。如果我们都被正确地告知,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如果我们的见识广博到足以明了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那我们就不会再感到恐惧了。

恐惧感没有任何可以救助人的因素。恐惧往往破坏人的所有能力的正常功能。

恐惧使创新精神陷于麻木;恐惧毁灭自信,导致优柔寡断;恐惧使我们动摇,不敢开始做任何事情;恐惧还使我们怀疑和犹豫。恐惧是能力上的一个大漏洞。有许多人把他们一半以上的宝贵精力浪费在毫无益处的恐惧和焦虑上面了。

恐惧虽然阻碍着人们力量的发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它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人们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恐惧心理,那它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威胁。

勇敢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心是治疗恐惧的天然药物,勇敢和信心能够中和恐惧思想,如同化学家通过在酸溶液里加一点碱,就可以破坏酸的腐蚀力一样。

对此问题,我们不妨多加了解一下:

有一个文艺作家对创作抱着极大野心,期望自己成为大文豪。美梦未成真前,他说:“因为心存恐惧,我的烦恼是眼看一天过了,一星期、一年也过了,仍然不敢轻易下笔。”

另有一位创作家说:“我把重点放在如何使我的心力有技巧、有效率地发挥,在没有一点灵感时,也要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动笔。不管写出的句子如何杂乱无章,只要手在动就好了,因为手到能带动心到,会慢慢地将文思引导出来。”

初学游泳的人,站在高高的水池边要往下跳时,都会心生恐惧,如果壮大胆子,勇敢地跳下去,恐惧感就会慢慢消失,反复练习后,恐惧心理就不复存在了。

倘若很神经质地怀着完美主义的想法,进步的速度会受到限制。如果一个人面对恐惧的事情时总是这样想,“等到没有恐惧心理时再来跳水吧,我得先把害怕退缩的心态赶走才可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精神全浪费在消除恐惧感上了。

这样做的人一定会失败,为什么呢?人类心生恐惧是自然现象,且人们只有亲身行动才能将恐惧之心消除。不实际体验付诸行动,只是坐待恐惧之心离你远去,自然是徒劳无功的事。

在不安、恐惧的心态下仍勇于作为,是克服神经紧张的处方,能使人在行动之中,获得活泼与生气,渐渐忘却恐惧心理。只要不畏缩,有了初步行动,就能带动第二、第三次的出发,如此一来,心理与行动都会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7.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其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的,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是高处、黑夜、过马路、动物、社交活动等,并对恐惧对象进行回避。患者明知这种恐惧不合理,而且不必要,但每次见到恐惧对象都有很强的恐惧体验而且难以控制。

对于恐惧症的治疗方法,应首选系统脱敏疗法。对于个别案例也可采用其他的疗法,如冲击疗法、认识疗法。下面就引用一例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患者田苗,17岁,原是苗条俊俏少女,随着青春发育,身体长高长胖,自觉长丑了。她害怕进商店,害怕乘公共汽车。近半年来不敢见生人,特别回避男性。一见生人就紧张,心跳、气急、出汗、脸红。4个月来,除家人和一、两个女友外,不敢见任何人。说自己太高、太胖、乳房太大,在家人面前还要披条毯子,以遮挡乳房。终日躲在家里,偶尔下楼倒垃圾也要趁黑,先倾听查看楼道无人才敢出门。不敢照镜子,常把镜子反过来。明知此想法过分却不能自制。

一诊:患者见到治疗者惊慌失措,急忙从床上抓条毛毯围住胸部,迅速躲到门后,此后再也不出来,一诊失败。

二诊:治疗者将一篇社交恐惧症病案的文章,由其母转交,读后,她认为自己患的正是这种病,要求请医生来家咨询。

在她房里,她哭诉着向治疗者倒“苦水”。说父亲像魔鬼一样,性情粗暴,常骂她是“猪”。最难忘的是小时候她买条小狗玩,父亲气得把狗尾抓起来,把它当场摔死了。父亲常和母亲为琐事吵架。她从小就对父亲既恨又怕。哥哥不跟她玩,有时也打她。她说男人都坏,总是用怀有恶意的眼光看她,在公共汽车上有男人故意挤她,眼睛总往她胸前看。教师要求严格,当众骂她,她总是泪汪汪的。

咨询要点:分析胆小怕人的根源:父亲粗暴,教师严格,个别男人无礼,学习信心不足,以致胆小怕事,并自我强化。加之青春期少女对男性特有的敏感和防御心理,形成怕男人恨男人,进而泛化为怕见人。指出社会和家庭都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既充满了矛盾又归于统一,生活既有痛苦又有欢乐,人要生活得舒适幸福,就要寻找平衡点,学会自我调节。能把郁积在心中的话讲出来,这就是疗效的开始,把“苦水”倒完,“心病”就痊愈。与其父母分别咨询,重点是父亲。针对焦虑、抑郁症状给予丙咪嗪,阿普唑仑,心得安治疗。

三诊(第十日):患者感觉心情有所好转。

咨询要点:布置系统脱敏治疗方法。采用快速脱敏法(即真实生活脱敏法),省去了肌肉松弛训练,等巩固一级再进入一级。按害怕情景层次排列,焦虑等级(SUD)值10—100,SUD值每增加10为一级,共10级,10为干扰程度最轻情景。层次见表:

四诊(第20日):患者近10天在家里看电视不用毯子护胸了。晚上同母外出散步。进一步谈到“三怕”(太高、太胖、乳房太大)根源。说在一次游泳时,别人取笑她的大腿像只水桶。实习时师傅问她生孩子没有,气得她大哭一场。她想根源就是长得太高太胖了,人变丑了,尤其是母亲遗传的大乳房,更是难以见人。

咨询要点:首先要解除“三怕”思想,解释身高与体重及其比例均属正常范围,肯定其长的不丑,乳房大是女性青春发育良好的特征,是健康美的象征;对青春期正常生理发育认识不足,是产生怕的又一原因。坚持脱敏疗法,逐级进行。减肥——多进行运动锻炼。把每天的进步记录下来。克服多疑毛病——要以事实为依据。帮助其父母寻找家庭气氛紧张的根源,开展一些家庭娱乐活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