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战史:从战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会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3:28:45

点击下载

作者:西奥多·道奇 (THEODORE AYRAULT DODGE)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亚历山大战史:从战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会战

亚历山大战史:从战争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会战试读:

译者序

关于本书

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武器之间的对抗,也不是如小说演义那样仅仅是奇技淫巧的比拼。从搏斗的技巧到会战的战术再到战争的战略,任何一个层次,都有着它自己的科学和艺术。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即被统称为“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这些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技艺,贯穿在战争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战争艺术诞生于少数几位伟大统帅的头脑之中,也只有从他们的胜利之中才能学到。拿破仑曾经说:“反复阅读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古斯塔夫、杜伦尼、欧根亲王和腓特烈这些著名统帅的战史,并效法他们,这是成为伟大统帅和寻求兵法奥秘的唯一途径。”

自从阅读了约翰·富勒的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我便对“战争艺术”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深层的认识,逐渐开始了解一场战争、一场战役、一场会战是如何运转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创造、总结了这些战争艺术的名将战史如饥似渴。可是,正如同我在《日本武士战争史》一书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当我去寻找这些名将的战史时,发现中文世界中根本找不到多少相关书籍。就亚历山大的战争史而言,中文世界除《亚历山大远征记》和《亚历山大的将道》之外就再无其他值得一提的著作或者译著了。而关于汉尼拔、恺撒、腓特烈等人的中文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决定担下这一重任,将这些名将的详尽战史引入中文世界,而这一套《战争艺术》丛书也应运而生。

这套丛书将分为两种方法制作:直接翻译国外优秀著作;当国外并无令人满意的作品时,就全新撰写。具体到本书,就是翻译的美国陆军少校西奥多·道奇所著《亚历山大:从战争艺术起源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会战》(Alexander: a history of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art of war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Battle of Ipsus, 301 BC, with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campaigns of the great Macedonian)一书。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这部西奥多·道奇创作于19世纪末的亚历山大战史都算得上是最详细、最权威的一部,20世纪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英国将军约翰·富勒在写作《亚历山大的将道》一书时,最主要的资料来源就是西奥多·道奇的这一部著作。道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阿里安、狄奥多拉斯、寇蒂斯、普鲁塔克等诸多古代历史学家所著史料,剥除了所有非军事性的细节,并从战争艺术的角度对亚历山大的每一步行动都加以解读,使其成为一部真正的战史,而非人物传记。

不过,受限于19世纪末信息、资料查阅的不便,道奇的这本著作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史实错误,而且由于当时排版、校对都不如今日方便,书中也存在一些笔误。虽然这些错误对战争艺术的讲解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但本人认为还是有必要指出。而一些战争艺术的要点,也有必要解释得更明确一些。因此本人以注释的方式(个别地方修订原文),对道奇的一些错误加以说明,同时也引用了其余战史学家和本人自己的见解,对一些战术、战略行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全书在翻译成中文之后多达35万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详尽的亚历山大战史。希望能以本人浅薄的见识,为读者理解亚历山大的战史提供些许帮助。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马其顿军队中存在着大量同名将领,虽然原作者和本人都已尽可能注明,但仍有一些与腓力、托勒密等名将同名的人员,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区分。关于亚历山大

回答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这一问题,也许远比回答谁是最能干的将军、最杰出的哲学家、最有才情的诗人这些问题要容易得多——毋庸置疑,就是亚历山大。当他年仅33岁便殒命于巴比伦时,他的头衔已经要比当时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更多:马其顿国王、希腊统帅、埃及法老、波斯大王、亚洲之王。不过所有这些头衔都无法与他在格拉尼卡斯、伊苏斯、高加梅拉以及海达斯佩河等会战中的卓越战术相提并论,更无法和他在小亚细亚、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索格迪亚、巴克特里亚等战役中迅雷一样的行动比肩。

诚如阿里安在他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所言,亚历山大是一位有着超人般灵魂的帝王。在军事上,他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河之间的广大土地,屡次击败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攻克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在政治上,他希望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平等地生活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现代批评家们总是说,亚历山大不过是一位杰出的将军、一位奴隶制的国王,他的成功注定无法长远。也许他们的说法并没有错,但如果以亚历山大那个时代的标准而言,他确实已经在军事、政治、学识、道德甚至体育方面超越了几乎所有人,同代人给他冠上的“人神”荣誉他也绝不会受之有愧。他总是会使用最现实的手段,去实现那些最宏大的理想。

在战争艺术方面,亚历山大要算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兵贵神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统帅,而且他也懂得,组成一支军队的并非只有士兵,更重要的还有士兵们的士气。他在战略方面动作神速,总是能在对方做好准备之前便如雷霆一般攻击对方。在会战中,他又能够将父亲建立起的那支多兵种配合、纪律优良的军队的实力发挥到最高水准,以最准确的战术眼光发现对方的弱点,并集中精锐部队对那里进行协同攻击,瘫痪对方的指挥,瓦解敌人的士气。而他本人也总是全军中最为英勇的一位,永远都战斗在会战最激烈的方向。正是他本人的勇敢、意志以及和士兵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才使士兵们追随着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远征,一路从无败绩。

若以对历史的推动而言,亚历山大的作用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若没有他本人的梦想和雄心,希腊文化可能永远不会抵达幼发拉底河以东,甚至可能会在小亚细亚便停下前进的脚步。倘若真的如此,东方的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概念,以及一神论等思想便不会传到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可能也都不会出现;而西方的自由、开化观念也不会传到东方。若没有那些亚历山大在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建立的一系列要塞城市,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商路可能也无法打开。可以说,亚历山大以一己之力,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不过,任何人都不会是一位完人。亚历山大性格冲动易怒,喜好他人的奉承,曾处死王位竞争者,也曾犯下酒醉后误杀手下大将的恶行。无论这些恶行是否与当时的道德标准相符,我们都必须记得,正是这些冲动的梦想驱使着他一路远涉崇山恶水,使自己成了大半个世界的主人,也将希腊文化带到了当时世界的尽头。第一章概论

人类最早的历史便是对战争的记录。对那时的历史学家而言,和平并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只有那些最激烈的事件才能引人瞩目。战争总会伴随在政治与领土争端之后,而战争也正是几乎所有早期史料的主题。若没有荷马(Homer)对英雄武功的吟颂,伟大的诗歌便将无法发端;若没有希波战争(The Persian War)与伯罗奔尼撒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中那些扣人心弦的争斗,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也不会提笔写下那些无价的史学篇章。在所有这些著作之中,色诺芬(Xenophon)、阿里安(Arrian)、恺撒(Caesar)的著作可以称为战史,而其余学者记录的则不过是一些被政治事件编织在一起的战争片段。虽然我们的现代文明已经使和平压倒了战争,而且在过去的几代人中,毫无疑问,和平的艺术已经变得比战争的艺术更为重要,但只要战争仍是所有国家、民族解决争端的最终手段,和平的艺术就仍要供养着战争的艺术,人们就仍要研究战争,也仍要对那些最伟大统帅的所作所为保持最大兴趣。

战争艺术诞生于少数几位伟大统帅的头脑之中,也只有从他们的胜利之中才能学到。死记硬背流传下来的教条、规矩只不过是这门艺术的细枝末节。隐藏在这些大师的所作所为中的教训,只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分析才能获知;通向胜利的灵感,只有通过模仿这些统帅的脚步才能得到。对军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认真研究这些伟人的人格、才智,并熟知他们的战史更能使自己获益。当然,对于外行人来讲,也许其他一些话题会令他们更感兴趣。不到一代人之前,我们美国还是一个几乎全民皆兵的国家。在四年时间里,将近400万美国人身着这蓝色或者灰色的军服。如今这些人的人生已近深秋,不少老兵乐于将自己所经历的战役,与那些历史上被称为战争大师者所进行的战役进行比较。而这正是我这本书的立意所在。

战略可以被非常恰当地形容为地图上的战争。拿破仑(Napoleon)总会在参谋们为他准备的地图上勾勒、安排战役计划,并在地图上使用不同颜色的别针来模拟部队行动。只有在地图上验证计划之后,他才向部队逐次下达命令。对统帅们而言,地图就像是一张棋盘,在此之上,他可以像棋手移动棋子那样使用他的部队。换句话说,所谓“战略的艺术”,要义便在于将领指挥部队穿越敌军所在地区,与敌军相遇之前就将对手置于不利于会战或其他行动的地位。而军队在战场上面对敌军时进行的行动,则属于大战术的范畴。所谓“战略”,就是由战争的常识和惯例组成。就如同生活中的惯例是由大事小情的行事结果逐渐构成一样,战略也是来自于战争大师们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的行动。战略一词出自希腊语“strategos”,而后者正是希腊人用来指代特定部队指挥官,也就是将军的。战略的起源并不在于军队、平民、地形或任何其他因素,虽然所有这些都在战略的考量范畴里。战略的发端仅在于作为军队大脑、核心的统帅们,他们为战役带来了(而且也必须带来)战略价值,推动了战略这门艺术的进步,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为军队带来了力量和指导。

与任何其他科学一样,战略也有着自己的准则。但直到近一个世纪,这些准则才终于被记录了下来。从原则上讲,这些准则是绝无含糊的,而在实践上,又是具有弹性的。因为它们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命名法或专业术语、三段论的经典论式而已。这些战略格言是应被严格执行或是放宽使用,只取决于将军的能力。二流的将领为了避免危险会严格遵守它们,而一流的将领则会因地制宜。那些超越单纯准则并因此成功之人,通常都有天才的灵光一闪。因为这些准则不过是加以精炼的常识,天才们能够在环境允许或他自己能够掌握环境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伟大的统帅绝不会允许自己被规矩和惯例捆住手脚,但他们的行动却总能在大局上(除一些例外)符合这些准则。能够在恰当时刻抛弃惯例规矩,正是这些伟大统帅能够立于其余指挥官之上的原因。而他们的成功,却又总是能够验证那些准则的正确性。

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曾说雄辩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第二要素是积极,第三要素还是积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比起在演讲中,雄辩的这三个要素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应用反而更重要。身为将军,必须快速反应,快速行动。他们的职责在于制定、纠正行动策略,而能够坚持不懈且技艺高超地履行计划者便成为名将。一些费比乌斯战术的应用例子也足以证明这点。从某种角度上讲,费比乌斯·马克西姆斯(Fabius Maximus)和汉尼拔是同样积极的,他与那位迦太基统帅之间的主要区别只是他会选择避免大规模交战。如果费比乌斯不是始终保持着积极行动,他又如何能始终紧追着他那位出色对手的一举一动呢?保持积极也并不代表军队必须始终不停地运动,而是应在恰当的时间向恰当的地点运动。当然,只有士兵们的双腿(同样也包括他们的胃口)才能使他们的统帅施展头脑和激情,展开一次成功的战役或赢得一场激烈会战的胜利。

与其他的科学一样,战略也是在发展的。它最初表现在一个野蛮人部落为获取食物、金属、女人和其他任何战利品而对另一个部落的无情入侵中。入侵的技巧、速度,以及对方是否缺乏戒备或至少居于劣势,决定着入侵的成败。进攻战略便由此发展而来。遭到入侵的部落切断道路,封锁隘路,驻守渡口,在森林中设伏,从这些简单行动中又诞生了防御战略。强大的一方往往会表现出较少的技巧,而总是依赖自己的实力。弱小的一方处处保护着自己的弱点,反而会表现出更多技巧。战争的科学和艺术,便是从这些简单的开端中成长起来。在现今所有最伟大的国家中,战争艺术已经包纳了一切技艺和科学,甚至于这些技艺和科学的主要价值都已经变成了为战争艺术服务。

与战略一样,战术、后勤、工程也自古代到现代一路而来,完善得非常缓慢。古代人将战术组织、操练高度发展,而他们在战场上施展的战术有时也无与伦比。后勤问题相对要简单一些,因为当时的军队不但规模不大,而且也不需要携带像今天这么多的补给物资。工程方面,泰尔(Tyre)、罗德岛(Rhodes)、阿莱西亚(Alesia)等只靠就地取材的围攻战例,至今依然罕见。我们今天利用现有技艺和机械进行的战争,并不比20个世纪之前希腊人用他们的技艺和机械进行的战争完善多少。

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讨论战争艺术本身。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讲述那些伟大统帅的战史,因为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创造了战争艺术。点评这些战史,能向读者们展现出掌控或限制着战略、战术的道理和准则。在介绍第一位,也可能是最伟大的一位统帅——马其顿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Macedon)之前,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少数战役和会战的简述,来对他诞生之前的军队和战争艺术先行者们作一简介,以呈现出这位在年轻时便作为世界最小但却最伟大的国家——希腊的统帅,对实力无与伦比的波斯(Persia)进行远征,继而将整个世界扛在肩膀上的小伙子在当时所拥有的知识和学识。我们不会用连贯的历史来叙述这些知识,一些著名的战史和名将也要被省略掉。本书只会引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此来讲述战争是如何从死板笨拙走向灵活多变的。一部战争的历史需要记录所有大小战争、会战,而一部战争艺术的历史,却只需要记录下那些最能代表其发展过程的典型战争和会战。第二章早期的战争

最早的可信战争历史可能是由犹太人记录下来的。埃及的纪念碑则是关于战争的最早绘画记录。其后的《伊利亚德》则描绘了公元前1200年的战争情况。在那之后出现了希罗多德(卒于公元前418年),他凭着对希波战争的忠实描述赢得了“历史之父”的美名。紧接着,修昔底德(卒于公元前384年)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伟大的政治事件和数量不多但却有趣的军事事件。色诺芬(卒于公元前360年)绘声绘色(有时也会略加想象)地描写了居鲁士(Cyrus)的作为,而他精彩的《长征记》(Anabasis)更是冠绝所有战争史书。希腊人波里比阿斯(Polybius)、狄奥多拉斯(Diodorus)、狄奥尼西乌斯(Dionysius)、阿里安、普鲁塔克(Plutarch),罗马人恺撒、萨卢斯特(Sallust)、李维(Livy)、塔西陀(Tacitus)、尼波斯(Nepos),这些史学家也将先贤作品的特质继承了下来。战争总会出现在这些史学家和其余很多作者的作品中,因为通常是战争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罗马衰亡到中世纪结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史书,而只有编年史和一些简短的片段记录。直到15、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才有人开始撰写中世纪的历史。与当时的所有其他事物一样,这些史书也依照古代格式写成。火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模式,也改变了记录战争的方式,但直到18世纪,战史的写作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古典著作影响。除了少数几位战争大师以外,此时的战争体系也受到了同样的古典学究气息影响,直到法国大革命颠覆了所有学科里先入为主的观念,战争艺术才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古典模式的崇拜被爱国情操所取代,战争科学的进步变得持久而稳定,而对伟大统帅们的研究也终于结出了果实。在此之前,战史只是简单地记录史实,现在则演变成了探究这些有史可查的行动的指导准则。

嘎利津亲王(Prince Galitzin)在其出色的著作中将战争史分成了四个部分:

1.古代战争

1.1 公元前500年之前的战争

1.2 从公元前500年希波战争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

1.3 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44年恺撒去世

1.4 从公元前44年恺撒去世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中世纪战争

2.1 从476年至814年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去世

2.2 从814年至1350年首次出现火器

2.3 从1350年至1618年三十年战争(The Thirty Years' War)之前

3.现代战争

3.1 三十年战争,1618年至1648年

3.2 从1648年至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去世之前的战争

3.3 从腓特烈大帝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开始,1740年至1792年

4.当代战争

4.1 从法国大革命到1805年

4.2 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1805年到1815年

4.3 1815年之后的战争

在以上这些时代当中,以古代的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现代的古斯塔夫(Gustavus Adolphus)、腓特烈、拿破仑的战争最具军事研究价值。在这些时期之外则很少有名将出现。记录这些伟大统帅和一些偶尔出现的名将的军事成就,并用少量发生在间隔期的事件将他们联系起来,足以使我们了解战争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拿破仑也曾说:“反复阅读他们的战役,以他们作为榜样,这是探知战争艺术奥秘、成为伟大统帅的唯一途径。”

从诞生在地球上的那一刻起,人类便是好战的动物。经过以徒手肉搏解决争端的时代之后,人类学会了使用棍棒和石头,前者作为近战武器,后者则是远战武器。毫无疑问,很早之前人类就开始为自己建造屋棚,并用木桩、石头和泥土将屋棚围绕起来阻挡邻居的侵犯。武器和工事便是从此发端。当人们聚成团体,攻击和防守的艺术便从人群混战中开始诞生。公民终其一生都是士兵,但通常仅有一部分公民会被征召起来离家作战,这便是常备军的起源,而在征服者自立为王后,常备军便成为固定设立的组织。每当有人发明出有用的技术,这项技术肯定会首先被用来满足战争的需要。弓弩、箭矢、长枪、投石器、刀剑、胸甲、盾牌逐渐被投入使用,马匹也被驯服送上战场,最先是作为驮兽,之后用来拉动战车或成为骑兵的坐骑。战车和战马最初得到使用是因为它们给士兵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来投掷武器,并使他们看起来更加可怕。战象和骆驼也是因相似的原因被用在战争之中。无疑,战车出现的时间要比骑兵更早。在没有固定阵型的情况下,士兵开始成群结队地战斗,此时更勇敢、更强壮或人数更多的一方便能获得胜利。随着更好的武器出现,战斗的队形也有所发展。装备最好的战士们被集中在一起。投石手在与长矛兵并肩战斗时难以发挥效力,战车或骑兵与步兵混在一起时也不能有效战斗,由此诞生了某种战术阵型。更具智慧的士兵开始指挥那些不够聪明的人,从而产生了军阶和指挥体系。很快人们就发现,轻装的弓箭手、投石手在采用松散的散兵队形时能够最有效地使用武器,也能够最快速地行动;而重装的长矛兵和剑士,只有在排成密集队形时才能施展出决定性的打击。军队组织上的进步,伴随着其他方面的发展,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自然规律。

防御工事也由差不多的途径发展而来。部落最初会将村庄建立在山峰、丘陵等难以接近的地区,并用壕沟、栅栏和松散堆砌起来的围墙环绕村庄。这些简陋的居所逐渐演变成了设防城市,城墙和壕沟的尺寸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攻击。在那之后,城内又建起了卫城,城墙上建起了箭塔,如果进攻者接近城墙,箭塔上便会射出大量矢石。相比之下,围攻技艺的发展要更正规却又滞后很多。在好几代人的时间里,设防城市都被视为无法攻破,诡计和饥饿是占领它们的仅有办法。不过,围攻者们逐渐发现城墙可以通过地道或其他手段削弱或是破坏,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攀登。从此,围攻的艺术开始成形。

随着部落发展成国家,战争也迈向了更大规模。通常情况下,数量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条件,但弱者有时也能通过诡计保全自己,比如拒绝接受会战,转而利用夜间或小规模战斗攻击对方;防御河流渡口或山地隘路以阻止对方前进;利用伏击或从城市中进行奇袭打击对方。从这些小小的起点开始,精神力量在数个世纪中缓慢地抵消掉了物质优势,而这种精神力量,便是战争艺术。

除腓尼基人(Phoenician)和犹太人(Jew)以外,远古的东方民族都会把人口分为不同种姓,只有最高贵的种姓才有权利佩带武器,并因此得到最精心的训练。在一些国家中,军事阶级垄断了所有的民事和政治权力。在另一些国家中,其权力则较小。这样一个阶级的存在最终催生出了常备军,国王的近卫也从这个阶级中挑选,而他们在东方政府中往往占据着重要地位。

腓尼基人最先使用了雇佣部队。一支领薪水的专业部队能够保证公民不受干扰地专心于经济生活,而经济贸易正是腓尼基国力的源泉。但这些部队也必然是不可靠的。后来的埃及和波斯也曾经雇用过大批的佣兵。

除上述征兵方式以外,征调整个地区或征调国家部分人口进行作战也很常见。这些人被大量补充到常备军、军事阶级或佣兵之中,使军队规模变得极为庞大,但构成其庞大规模的人员并不可靠。在面对优秀部队时,这些人本身就会成为己方的弱点。不过,通常他们面对的敌人与自己的组成方式相差不多,因而常常获胜。

在东方人的战争中,组织和战术水平通常较低。虽然几乎一切的军事技术都源自东方,但总是欧洲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为它们带来成功的改进。尽管东方文明要比西方更为奢华,但那些受压迫的种姓在军事本能上远不及西方的自由人。只有在骑兵这一个方面,东方民族要更为优秀。这一优势得益于他们的马匹更为优秀,马术的普及程度也很高。而在所有其他方面,东方军队都远不及欧洲。

东方古代军事行动的形式主要为两种——规模巨大的劫掠以及征服战争。其行动的覆盖范围巨大,并常常导致庞大军队的交战、整个民族的毁灭或者奴役、对敌国都城或贸易重镇的漫长围攻。在会战中,东方将领们似乎更愿意利用诡计或数量优势来包围、消灭敌军。所有这些行动都会伴随着针对敌军个人或全体人民的可怕非人行为——进行大规模屠杀并摧毁不计其数的财物。而这些行为对战争艺术的发展根本没有任何贡献可言。第三章早期东方军队亚述、巴比伦、米底

亚述人(Assyrian)、巴比伦人(Babylonian)和米底人(Mede)的军队组织有着相似的起源,并且在形式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只有特定的阶级才能在军队中服役;在米底人中,服役更是被看作最高尚的事业。他们的常备军包括国王近卫军(通常数量庞大)、在高阶贵族指挥下保卫中央集权政府的部队以及各省驻军。这些民族会将人口依照十人、百人、千人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按一定比例出人参军,而军队同样以十进制结构组织起来。大批的游牧民族(绝大部分是优秀的骑兵)也会伴随正规军一同行动,他们要么靠领军饷,要么靠抢劫发财。

步兵是东方军队的主体,骑兵则是军队的精华。即使在希腊步兵向世界证明自己远超其他任何步兵的几代人之后,东方的骑兵依然要领先于希腊人。希腊人并非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山地国家也不像亚洲平原那样适合养马。有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骑兵民族可以碾过一个国家,而步兵民族却可以征服它。希腊人和罗马人便是后一情况的最佳例证。

轻装部队使用弓箭和投石器作为武器,并且不穿着铠甲。作为重装部队的贵族和富人装备自然更好,他们使用刀剑、战斧、标枪、长矛和匕首等作为武器。重装部队虽然人数较少,却是军队中最具价值的核心力量。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存在战略机动,两支军队出发后便直接寻找对方,一旦遭遇就展开会战。在会战中,士兵们会依照民族编队。通常而言,其战线极为漫长,而且会形成一个多少有点内凹的阵型,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包围敌军。步兵位于阵线中央,骑兵位于两翼,战车则掩护着整个阵线的正面。他们的步兵队形十分厚重,通常是100排甚至更深的四方阵型。弓箭手和投石手如蜂群般排列在所有部队前方,在会战开始时向对方发射大批矢石,之后便从背后各四方阵之间的空当撤退,或从全军的两翼撤退,从后方继续发射矢石。在此之后,战车便发动一次猛烈的冲锋以求冲破对方战线。为达到这一目的,战车往往会集中在一点上发动密集冲锋。紧接着,重步兵会手持长矛,以盾牌掩护身体,伴着号声的鼓舞,在军徽(通常是安装在长矛杆上的猛禽、野兽或圣物形状标志,与我们现在的军旗相同)的指引下发动进攻。他们凭借密集队形的重量,冲入战车在敌军阵线上撕开的缺口,同时骑兵也扫过对方侧翼,从敌军背后发起冲锋,激烈的白刃战就此展开。东方的士兵绝不缺少勇气,他们缺少的只是机动性和纪律。能够包围对方侧翼(除非对方用战车或精兵对侧翼加以专门保护),或是能组成更坚强正面的一方往往会取胜,失败一方则会被完全消灭。战斗通常爆发于开阔的平原,这些军队似乎从不会将自己的一翼倚靠在河流、森林之类的自然障碍上来获得掩护。而在会战中发生的任何错误或者不幸,也都无法挽回。◎ 亚述武士◎ 巴比伦重步兵和投石手◎ 米底镰刀战车◎ 巴比伦战车◎ 军徽

这些民族的都城都拥有非常出色的防御工事。尼尼微(Nineveh)、巴比伦(Babylon)、埃克巴塔纳(Ecbatana)的石墙高度、厚度均十分惊人。直到色诺芬的时代,尼尼微的城墙仍有150英尺高。巴比伦则拥有两道城墙,希罗多德说其外墙有335英尺高、85英尺厚,克特西亚斯(Ctesias)的描述与此相差不多,后者还说巴比伦拥有一道相当规模的壕沟。考虑到规模,其卫城的坚固程度更加令人惊奇。当时在围攻中使用的工程技术并不发达,无法与筑城的技术相比。一旦城市投降或者陷落,城镇中所有人都会遭到屠杀或沦为奴隶,因此守城者往往会做困兽之斗。亚述人据说也会为临时营地修建工事,通常为一道环形的防线。◎ 亚述弓箭手◎ 希伯来长枪兵犹太人◎ 希伯来长枪兵

在犹太人中,除一些例外情况,所有超过20岁的男子都被算作士兵。其12个部落分别组成一个军,在《出埃及记》所记载的时期,平均每个军拥有50000人。战时,用抽签或规定的办法从这样的军中选出所需士兵。这种办法既简单又明了。扫罗(Saul)首次建立了一支国王近卫军。在大卫(David)的时代(公元前1025年左右),犹太人中的适龄服役人数为130万人,单个部落提供的士兵数量则为24000人。12个军按月轮换服役,由一位军官指挥,后者也对军队的效率负责。整个288000人的部队都可以算作预备役部队,其中只有十二分之一的部队保持现役状态。部队依照十人、百人、千人的十进制组织编制。所罗门(Solomon)则大幅增加了骑兵和战车的数量,并完善了他们的组织和纪律。

在逃出埃及时,以色列人并没有任何武器。只有当埃及人遭到毁灭之后,他们才得以用埃及人抛进大海的武器装备一部分人。在流浪过程的后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投石器和标枪。直到他们抵达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前,他们都没有装备任何铸造武器。巴勒斯坦(Palestine)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装备要更好一些,而且也拥有骑兵和战车。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犹太人终于开始使用宽刃短弯刀和长枪。但投石器仍是他们最中意的武器,而犹太人也特别善于使用它们。到了士师(Judge)统治的年代,在26000名使用刀剑的部队中,精锐部队却是700名“能让石头准确命中一根头发”的左撇子投石手。即使早在摩西(Moses)的年代,犹太军队都拥有相当的训练和纪律水平。他们在会战中采取的战术则与其余民族相似:位于前方的轻装部队以疏开队形首先接战,之后再由重步兵以密集队形进行打击,战斗中还伴随有号声和呐喊。有时犹太人也会排成三道战线,轻装部队位于第一线,主力部队在第二线以10至30排的纵深排列,其后方则为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预备队。犹太军队中通常也会使用野兽形状的军徽。◎ 希伯来重步兵◎ 希伯来弓箭手◎ 投石手◎ 希伯来散兵

犹太人的对手数量也同样庞大。在扫罗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中,对方总计拥有6000名骑兵、30000辆战车以及“多得像海滩上的沙子一样”的步兵。在与琐巴(Zobah)国王利合(Rehob)之子哈达德赛(Hadadeser)的战争中,犹太人面对着700名骑兵和20000名步兵。所罗门也曾凭借1400辆战车和12000名骑兵,阻止了40000辆战车的进攻,不过后一数字可能算上了皇室马车和辎重车。与后来锡姆伯拉会战(The Battle of Thymbra)和阿贝拉会战(The Battle of Arbela)中的战车数量相比,这些数字看起来是过分夸大了,但它们仍然足以证明战车在当时战争中的重要性要比骑兵更大。

毫无疑问,犹太军队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据古代史料记载,大卫王曾任命约押(Joab)为全军统帅,后者手下有27名副将,整支军队也被分为三个军。这其中明显存在着明确的军阶和指挥体系。

在摩西的指挥下,犹太人会对四方形的日常宿营地设防。但在他们征服巴勒斯坦之前,都不曾听说犹太人建立过有永备工事的城市。直到大卫的时代,他才采用东方常见的方式,为耶路撒冷建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身着武士装束的埃及法老◎ 身着片甲的埃及士兵(左)和身着皮甲的埃及士兵(右)埃及

底比斯(Thebes)和孟菲斯(Memphis)两座城市似乎有着埃及最早的军事系统,不过在公元前1500年之后不久,第一位法老便完成了埃及的统一。武士阶级在埃及位于社会顶层,仅次于祭司。在塞索斯特利斯(Sesostrids)的统治下,埃及的军队组织开始变得高效起来。在这位伟大的法老出生时,其父王宣布将所有当天出生的男孩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这些人后来即成为塞索斯特利斯的近卫军,其中还有数人晋升为将军。与后来的封建国王一样,塞索斯特利斯会先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士兵,然后为他们规定一定的服役年限,士兵们必须自己负担征战的费用,并随时做好服役准备。埃及军队的人数总计不少于40万。武士阶级中的年轻人会接受系统训练,一切的记录和传统也都表明埃及人是非常出色的士兵。对他们来说,剥夺荣誉便是对违反纪律最严厉的惩罚,不过通过一些英勇行为,荣誉也并非不能挽回。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埃及开始走向衰落。到森美忒库一世(Psammeticus)时期,来自小亚细亚(Asia Minor)和希腊的佣兵逐渐取代了武士阶级在军队中的地位。◎ 埃及士兵

埃及军队的主体同样由步兵组成。即使在远古时代,战车和骑兵便已经变得常见了。不过当埃及的运河系统逐渐发达之后,可供战车和骑兵活动的空间变小,其作用也就跟着减小了。埃及人使用弓箭、长枪、投石器、战斧、标枪、刀剑等常见武器,步兵也分为轻装和重装、非正规和正规两类。一些步兵会携带能够覆盖全身的盾牌,并穿戴锁子甲和头盔。埃及军队中设有军乐队,并将圣牛或鳄鱼的形象置于长枪上作为军徽。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一书中记录了锡姆伯拉会战中埃及人使用的战术:他们排列成纵深极大的庞大密集队形,通常为100列宽、100排深的四方阵,正面由连接在一起的盾牌和伸出的长枪掩护,使敌人难以攻击。埃及人会修建矩形设防营地,还会建造巨大的城墙来保护边境,塞索斯特利斯便曾在培琉喜阿姆(Pelusium)和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之间建造过一条长城,而埃及城市也有数层高的城墙保护。与此时的其余所有民族一样,埃及人的围攻战术也不怎么发达。即使并不太坚固的阿什杜德(Ashdod),也能够抵挡森美忒库达29年之久。

塞索斯特利斯拥有60万步兵、27000辆战车和24000名骑兵。据说他曾经征服埃塞俄比亚(Ethiopia),穿过麦罗埃(Meroë)进入阿拉伯半岛(Arabia Petrea),并从那里一路远涉印度,之后他又从海路抵达腓尼基,甚至蹂躏了小亚细亚的大片土地。据称,塞索斯特利斯所征服的土地向东远达奥克苏斯(Oxus)和印度河(Indus),并向当地人口征收了大批进贡。然而,即使这些功绩不只是值得怀疑的传说,他的征服也没能持久下去。波斯

在居鲁士的统治下,波斯的武士不仅位于社会顶层,而且还是世袭阶级,终其一生都随时准备作战。如果《居鲁士的教育》中的记述正确,那么居鲁士仅凭30000人马便完成了他最伟大的征服工作。之后他的军队人数增加到了70000人,并相继有更多被征服省份的士兵前来投效。在这些省份中,居鲁士一律保留当地政府,但留下一支波斯军队驻守。这套体制证明了居鲁士的明智。他所过之地的人民生活富足,而统治他们的总督也始终处于波斯军官的监视之下。亚历山大大帝后来也效法这套体系,并取得了同样令人满意的效果。居鲁士征服的亚洲土地与后来亚历山大征服的一样辽阔,亚历山大也会在城市中留下驻军,作为他离去后的支撑点。在居鲁士有生之年,波斯军队有着极好的纪律,但在他死后,与米底人奢华生活的接触几乎完全摧毁了他建立起来的体系。《居鲁士的教育》多少带有浪漫色彩,色诺芬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也融入了这部史书,而且书中满是对英雄的过度崇拜。尽管其主体内容是真实的,细节却无疑有多加粉饰之嫌。无论如何,该书的历史价值都不亚于其可读性。◎ 波斯士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