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素质与能力教育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5:35:54

点击下载

作者:冯东升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乡镇干部素质与能力教育读本

乡镇干部素质与能力教育读本试读:

第一章 讲政治,乡镇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素质

选拔人,第一是政治条件。——邓小平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干部的重要原则,而“德者,才之帅也”,德更重要,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起统帅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乡镇干部应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通过学习、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第一节 提高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

乡镇干部要按照党对党政干部的政治素质的要求,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方面,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他在题为“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章中,就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做了如下精辟阐述。

第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深刻分析时代特征和新的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二,是做好对外工作,保证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西方有些人总是要把他们那一套思想观点和社会政治模式强加于人,妄图“西化”、“分化”我们国家。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敏锐。

第三,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根本措施。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相互激荡。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要讲政治、辨方向,绝对不能听任腐朽思想到处传播和腐败现象滋长蔓延。

第四,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在政治素质、领导经验特别是在党性锻炼方面。反映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迫切需要加以提高。

总之,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非常迫切。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和历史高度,来认识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第二节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信念,是决定人们的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我们的党员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共产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那时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每个人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那时将彻底消失阶级、阶级矛盾和一切重大社会不平等,人们都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社会充满了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没有尔虞我诈、互相坑害,也没有互相残杀和战争等不合理的野蛮行为。显然,共产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是绝对优越的。共产主义制度必然实现,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反映和代表了工人阶级及一切劳动人民的愿望、意志和根本利益。

理想是人生奋斗、追求的目标。没有理想就没有了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正如民谚所说:“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大海中没有舵的船。”“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长征。”一个党政干部有了崇高的信念、理想,生活中会永远闪射着光芒,完成工作任务中,会产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在反动派的皮鞭、刺刀、枪弹面前,他们视死如归;在风雪弥漫的长征路上,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夏明翰烈士在刑场上,大义凛然地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伟大的毅力来自伟大的目的,有了崇高的理想,可使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有坚强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人就能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谱出事业的壮丽诗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江泽民同志指出并特别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处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干部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用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行动,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抵制国内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才能振奋精神,奋斗不止,开拓进取。当前,少数干部受到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见利忘义,其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

第二,脚踏实地的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列宁指出:“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平凡。”当前,我们要全身心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勇于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业,是非常艰巨的。这需要忘我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激流勇进,不计报酬,埋头苦干。被誉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曾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我们应以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沈浩为榜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第三节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科学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今天,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在曲折中,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今天,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理论的清醒,是政治立场坚定的基础。不理解、不知晓、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生活上的奢靡、劳动上的懒散、工作上的拖沓,是源自思想的迷惘;思想迷惘,来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是不学习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重要性有以下五点:

第一,有助于提高政治觉悟。斯大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在于它使党能判明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不仅洞察事变在目前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而且洞察事变在将来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就能把眼前的一切工作活动与崇高理想、目标密切联系了起来。

第二,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理解并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能自觉地坚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第三,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思想觉悟高,责任心、使命感就强,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潜力,工作就富有创造性,就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贡献大。

第四,能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有助于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而减少盲目性。

第五,有助于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党政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如果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水平不提高,那么,这些要求就难以达到。

党中央一向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加强政治理论修养,要求全党党员“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因为“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完整地而不是零碎地、准确地而不是随意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理解、把握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我们不能死读书,“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我们更要学好这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学习政治理论中,要遵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结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传家宝。有人把理论联系实际概括了一个公式:阅读一理解一运用一加深理解和进行分析一概括总结出自己的思想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而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当前,乡镇干部应重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四节 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共产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革命性的升华,其实质是为本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加强党性修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中国共产党除了谋求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什么特殊利益。我们党是为民族、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党政干部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党的利益关系.在一切工作中,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坚决反对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当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坚决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是无产阶级党性、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

毛泽东称赞徐特立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贺龙在“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他的一个叔父是前清秀才,说国民党势力强大,要他追随国民党,质问贺龙为什么要当“红脑壳”(共产党)?指责他“当共产党落个啥?图个什么?”贺龙义正词严地回答:“我贺龙找真理……就是把我的脑壳砍了,我也要跟共产党走到底,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前程,我要的是国家、民族和劳苦大众的前程。”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绝对不是排斥、否定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是不同的。个人利益是指与个人生活有关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主义则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剥削阶级思想,它的核心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顾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强调要顾全大局,必须懂得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的这个大道理。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宗旨,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战果,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90余年而取得的,是千百万革命志士用鲜血、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乡镇干部不是什么颐指气使、妄自尊大、盛气凌人、作威作福的“官老爷”,而是踏踏实实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公仆。

二、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活动,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一,要同党的纲领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应与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相一致。

第二,要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一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工作,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三是坚决维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向违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第三,要同党的思想路线保持一致。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及“左”的或右的思想倾向。

三、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巩固。五中全会还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乡镇中的党员、干部应当积极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领村、镇广大群众“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四、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党章》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与中央的权威。

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事业的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是正确履行职责、践行为民宗旨、实现理想信念的重要保证。

一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人事调整、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由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认真执行党的干部路线,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要严格遵守经济纪律。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诱,不为人情所扰,做到既干事、又廉洁,能干事、善共事,干成事、不出事。

四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遵守纪律上,地方领导干部要树立全局观念。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我们要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这种错误行为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背离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以造福地方、关心群众为借口,制定或实行违背国家政策的“土政策”、“土措施”,实行地方保护和部门封锁,以达到实现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目的,其结果是在广大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

第五节 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领导干部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乡镇干部在我国基层组织工作,必须保持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千百万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客观活动。一个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的决策、方案、计划、命令、指示,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半成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机关或领导者只是起到加丁制作的作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而又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去贯彻、落实。因此说,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党的生命线。邓小平说得十分精辟:“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来”,就是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这个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深入群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掌握足够的真实的材料。领导者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并创造条件,让群众畅所欲言,以便收集到真实的情况。调查必须是全面的,包括多数人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赞成的意见,反对的意见;正确的意见,错误的意见。这样收集起来的意见才是全面的,材料才是丰富的。二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形成系统的意见,进而制定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领导者要对群众的意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提炼和深化,使之形成正确、深刻和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把集中起来的意见,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措施,等等,拿到群众中做宣传解释,付诸群众的实际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得到检验和丰富、发展。“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实行政策、执行计划的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意因时因地制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活动过程。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可以使领导者的意见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更完善。

三、乡镇干部和群众要心连心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无往不胜。1935年秋,贺龙领导的红军在湖南桑植县刘家坪休整,当他得知运粮时借用群众的一头骡子丢失了,立即将自己的一头骡子偿还给群众。有一次,他骑的马踏了群众的几株庄稼,自己立即掏钱赔偿,并登门道歉。当地人民中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歌:“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

民谚说:“一人的智慧不够用;众人的智慧用不完。”在碰到困难时,问计于群众,发动和依靠群众想办法就能克服。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且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是我们立于不败的根本保证。

四、关心群众的生活

回顾我们党9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什么时候和群众关系密切无间,并注意关心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党的工作就顺利开展;反之,什么时候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关系紧张,党的工作也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时刻关心群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切实作为自己行动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意,办群众所需,特别要多为群众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只要我们始终同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保持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就能万古长青。”群众工作无小事,当前,特别是基层干部要特别关注民生,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第六节 提高政策水平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是毛泽东对全党的告诫。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的领导,而主要体现在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否则,全党就没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步调,也就谈不上强而有力的政治领导。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党的政策

只有全面、深刻、准确理解、掌握党的政策,吃透政策的精神,才能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1. 弄清政策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政策,有不同的内容、要求,了解

其不同类型,才能选择相应的执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2. 理解政策解决的问题与达到的目标。这便于执行中抓住主要矛盾,

把握中心,抓住重点,更好地贯彻、执行。3. 明了政策实施的对象。这便于在执行中采取的措施、办法.具有

针对性。4. 掌握执行政策的标准。这可防止执行中过严、过宽或过紧、过松

等偏向,达到政策的最佳效果。

二、正确、有效地宣传党的政策

宣传党的政策要严谨、完整、准确、及时,不能任意自取,对本地区有利就宣传,无利就不宣传,更不能曲解宣传。宣传政策要注意针对性,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心态,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会有差别,因此,宣传工作重点和方法也要有区别。即使经济收入处于同一层次的人,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别,也应确定出不同的宣传重点。对政策的宣传工作要因人而异,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回答不同层次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政策的认同程度和执行的自觉性。

三、执行党的政策的基本要求1. 对待党的政策应是严肃的态度。执行要坚决,排除来自各方面的

阻力、干扰,领导干部要做执行政策的表率,这才能带动广大群

众去执行。2. 执行党的政策行动要迅速。执行政策不能超前或滞后于具体规定

时间,否则,正确的政策也会失去作用。行动迅速不是单纯地求“快”,应该是在“准、稳”中求“快”。“准”,就是对政策的理

解要全面、准确;“稳”,就是制定稳妥的实施方案。根据政策

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实际工作的部署;准备充足

的人力、物力、财力;明确落实政策的责任者。对落实的工作进

度和工作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对执行政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

对策,为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快”,就是

在贯彻执行政策时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做到学习快、传达快、

部署快、执行快。“快”,是建立在“准”和“稳”的基础上,没

有“准”和“稳”,对政策理解不全面,工作部署不周到,匆忙

求快,就会“欲速则不达”。3. 执行政策要从实际出发。政策是管总的,是管示向的。面对错综

复杂的情况,执行政策切忌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

不同对象的生搬硬套和强求一律的“一刀切”。灵活执行政策,

应在坚持政策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四、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政策1. 统观全局,立足实地。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做到局

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立足实地,就是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

发,在政策原则精神指导下,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

展工作。一要搞好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善于结合。在

弄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较为周密、完善的具体办

法和实施措施,做到有的放矢。2. 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去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工作。3. 集思广益,善于创新。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破除陈规陋

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二要善于发挥与集中群众的智慧;三是“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向其他乡镇干部学习;四是不断总结工

作经验、教训。4. 沟通协调,步调一致。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分歧多、矛盾多、

摩擦多,许多工作因中间环节不畅而落不到实处。“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要进行组织上的沟通、协调

工作。通过沟通、协调,使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密切地配合

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执行党的政策,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五、执行政策应处理好四种关系1. 总政策与具体政策的关系。二者是有机联系的,总政策规定了具

体政策的原则和方向,具体政策体现和实现总政策的精神。在执

行政策过程中,要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保证一切工作服从、

服务于基本路线;同时,要立足本地区和本职工作,认真落实各

项具体政策。2.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原则性是前提,灵

活性是手段。坚持原则性是为了保证灵活性的正确方向,注意灵

活性是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更好地体现原则性。坚持原则性,

但不能绝对化;着眼实际的灵活性,但不能失掉原则;应把二者

有机地结合起来。3. 领导与群众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执行党的政策以及落实下达的任

务,如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便将

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领导者

去科学地组织,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常

轨道。领导干部应带头执行党的政策,并要善于做群众的思想说

服工作,以便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4.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应是一致

的。但有人借口对上级负责而忽视本地区实际情况与群众的实际

觉悟程度,采取强迫命令、生搬硬套的方式,这往往伤害了群众

的感情。但是,若以“对群众负责”为借口,搞“下有对策”,

去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则是对党的集中统一的破坏,这也

是对群众根本利益的损害。因此,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应讲究

领导艺术,把二者密切地结合起来。

第二章 讲道德,乡镇干部必须提高品德修养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毛泽东

干部的德才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德”是“统帅”,是“灵魂”,决定着“才”的施展力度与用力方向。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两者缺一不可,有德无才,难当重任,难做大事,甚至不能成事;有才无德,难做好事,甚至做出坏事,贻害无穷;德才兼备才能多成事、成好事、成大事。

第一节 乡镇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乡镇组织在我国行政管理中处于基层,乡镇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贯彻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农民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的重任,工作具体而又辛苦。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对乡镇干部的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一、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乡镇干部提升道德素养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更是乡镇干部的重要职责。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乡镇干部提高道德水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提高道德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领导干部要不辱历史使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道德水准,正确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高尚的道德犹如时代的春风、前进的号角,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创业的热情,因而能又好又快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提高道德素质是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一种伟大的创新和深刻的变革,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就能从根本上保证“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第三,提高道德素质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客观需要。乡镇干部的道德素质高,就能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与党同心同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反之,则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民争利”和侵吞国家财产等损害党的组织、危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二、乡镇干部队伍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乡镇干部整体道德现状是好的,但有些干部放松道德修养,自我要求松弛,情趣低下,热衷于玩乐享受,个别干部甚至骄奢淫逸,无所顾忌,具体表现在不修政治品德、不讲职业道德、不思家庭美德、不顾社会公德。(1)形式主义严重。一些乡镇干部把学习当成应付差事,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作报告、写文章八股习气,尽是大话、套话、空话;沉湎于文山会海,热衷于送往迎来,不接触群众,不了解实情,不解决问题;唯上唯书,照抄照转,遇事不动脑筋、不想办法;开过会议,传达完文件就心安理得,工作有始无终;工作华而不实,虚报浮夸、摆花架子,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不讲实效;急功近利,为了求得眼前一时之效,而不惜损害长远和全局利益,等等。(2)官僚主义和“官本位”严重。一些乡镇干部高高在上,滥用权力,工作无所用心,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个别干部甚至巧取豪夺,与民争利,作威作福。(3)个别乡镇干部滋生了骄奢淫逸的坏毛病。贪图享乐,不求进取,工作上得过且过,在生活待遇上“寸利必争”,过分在意票子、车子、房子,工作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觉得委屈,甚至奉行什么“多享受一点儿、潇洒一点儿、舒服一点儿”的生活信条。有的肆意挥霍国家钱财,吃喝玩乐,铺张浪费,沉溺于歌厅舞场,甚至在金钱、美色上栽了跟头,有的精心为自己的家庭谋私利,配偶、子女行为不规甚至违法乱纪。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第二节 乡镇干部职业道德规范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用人的首要标准。德与才是相辅相成的。德和才是支撑“人”字的撇和捺。没有“德”字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字这一捺,人难自立。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资本;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胆;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德为先。

一、忠诚老实,一心为公

忠诚老实,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对领导干部来说,所谓忠诚,主要就是指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和先辈,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这集中地表现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高尚道德情操。

习近平同志2008年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强调,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党章的要求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锐意进取、建功立业。

老实人绝不是什么“老好人”、“无能人”,不是对事业无所追求、对工作无所作为、庸庸碌碌的人。而是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

二、忠于职守,勤奋工作

忠于职守与勤奋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忠于职守的干部,都能勤奋地工作;而勤奋工作,又是忠于职守的重要表现。每一个乡镇干部所处理的每一件事都要对人民群众负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不回避矛盾;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公正无私地办好;要确保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乡镇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之中,要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疾苦。有些农民来到乡镇机关办公室,我们要热心接待,亲切、耐心、认真、谦和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绝对不能对他们冷淡,不能怕麻烦,要让他们感到就像是在自己家里那样心情舒畅,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能说出来。

三、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是说: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首先要有忧天下之心,而后才能同天下共享欢乐。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到不徇私情,秉公办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那些艰苦岁月里,和大家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也是和别人一样每天只领取一份很少的口粮。有一天,食堂的工人为了照顾他,多给了他一份面包。列宁发现后,立即叫人把那多领的一份退还给食堂。在过去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做到一呼百应、令行禁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处处以身作则。

四、关心群众,平等待人

乡镇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绝对不能做“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那种名义是干部而实际上已成为“老爷”的人。

说空话,说大话,搞形式主义,不顾群众利益,是要不得的坏作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摆官架子,耍威风,这是道德低下的表现。

关心群众和平等待人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平等待人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做到关心群众的。领导干部是代表人民掌权的,因此决没有任何可以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特权。在向群众做工作的时候,要和颜悦色,谦逊礼貌;在向群众解答问题的时候,要不厌其烦;在群众有困难的时候,要体贴关怀,乐于助人。

五、发扬民主。和谐共事

一个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发扬民主,团结共事,是衡量其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志之一。领导干部有事必须和同志商量,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工作要一分为二,不能只见成绩,不见缺点,不能只听表扬,不听批评。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历史上,刘邦能“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结果打败了项羽;而项羽则孤傲自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终于落个乌江自刎。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把事情办得好上加好。《国语·晋语四》中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思想认识水平有高低之分,性格、兴趣、爱好也会有差异,因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生意见分歧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不仅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的同志一道工作。

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千古良训,我们应铭记在心。乡镇干部具体要做到三点:1. 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否则,就会失去群众的

支持,变得毫无力量。我们切不可自视高人一等,骄傲自满,自

以为是,脱离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高度赞扬人民群众,

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2. 严于解剖自己,勇于作自我批评。我们对自己要严,待人要宽,

客观、热情地肯定和赞扬别人的成绩和优点。如果把自己看成一

朵花,看成是完人,自命不凡,老子天下第一,这种人和别人的

关系肯定是紧张的,在道德境界上也必然是低下的。虚心使人进

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永恒的真理。3.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可以使工作避免或减少不必要

的失误和损失。提倡谦虚谨慎,决不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畏

缩不前,而是虚怀若谷,宽以待人,既谨慎从事,又大胆探索,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我们应为农民群众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家庭、一个人总是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有优点,也有问题。但对自己成绩和错误所抱的态度,可说是衡量这个政党、组织一家庭乃至个人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不断地开拓前进。

平日讨论问题,要注意发扬民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绝对不能认为有了权就有了真理,更不能认为谁的权力大,真理就掌握在谁手里。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以权势大小而定,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权力与真理是不能画等号的。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重视发扬民主,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善于汲取人们的正确思想来丰富自己的认识,纠正主观片面的想法。

古希腊有句名言:“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就是说,你是我爱戴的老师,如果你的意见是错误的,那么,为了尊重和热爱真理,我也要提出不同意见,为真理而斗争。

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古人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德。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朱德在家里经常穿的就是他那一套洗得褪了色的旧军装。周恩来身为国家总理,衬衣穿烂了,补了又补。艰苦朴素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之不易,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只能靠我们发扬艰苦创业和勤俭节约的美德,靠团结奋斗来实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不走向衰落的。”我们党一向提倡艰苦奋斗,这种优良作风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有旺盛的斗志,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战斗不息;在工作上,不避艰苦,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财物上,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不浪费;在个人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不铺张,不奢侈。

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一个有美德的人,当然令人敬佩;而一个有恶习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厌恶。

九、严于律己,遵纪守法

乡镇干部应有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法纪的高度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道德义务,不论有没有外部监督与强制,都要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在这方面,周恩来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一次他在上海锦江饭店开会,会议期间,他到理发室去刮胡子,理发员没有收费,因为饭店规定这些费用已经包括在住房费里了。周总理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说:“开会住房是公事,理发刮胡子是私事,应该自己付钱。你们这样做是违反财经纪律的。”后来饭店纠正了这种收费办法。

乡镇干部是本地人民群众的公仆,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只有廉洁奉公、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义务,而绝对不能像掌握权力中的少数人,以权谋私,营私舞弊,损害人民的利益。在纪律和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没有“特殊的干部”,也没有“特殊的公民”。我们带头遵纪守法,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遵纪守法,才能带领群众同破坏社会主义法律和纪律的坏人坏事作斗争,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节 乡镇干部思想观念要高尚

胡锦涛同志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按照党中央对各级干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品位,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乡镇人民群众服务。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看法,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它坚持辩证唯物论,强调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反对一切唯心的、迷信的思想;同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式上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了观察社会、观察历史发展过程的正确方法,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能够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到挫折和困难时,看到光明、增强信心。

二、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或有无价值及价值如何(大小高低)的总看法、总观点。也可以说,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评价。当前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一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一种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个人主义者来说,由于它处处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看作唯一的目的,因而他也就必然认为只有追求个人的私利才具有最大的价值。党员干部只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基本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制度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相一致的。

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价值与社会整体价值、物质享受与精神境界之间的关系。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崇高的人生观,它指明了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生死、荣辱、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使人们能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和学会如何处理顺境和逆境。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导人们更好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懂得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最有价值。

四、端正“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

领导干部掌握的那部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对人民尽责任尽义务,应当用它来为人民服务。否则,背弃相应的责任、义务,这种权力就会变质,就会成为祸根。如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一种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当作捞取好处的资本,用权力换取金钱、换取财物、换取美色,这就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端正“情为民所系”的地位观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要求我们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地位关系:(1)一切言行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能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并且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2)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为民造福祉。(3)勤政为民,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取信于民。(4)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乡镇干部要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

六、端正“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之问的利益关系,能以身作则,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廉耻、讲道德、讲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虽身患重病,但仍然拖着病体跑遍兰考的120多个村庄;邓小平“三起三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始终矢志不渝;孔繁森远离家人,两次进西藏,在西藏奋斗整整10年。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说:“人生什么是最大的幸福?能为人民解决困难……人民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新时期干部的楷模牛玉儒说:“事关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乡镇干部应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第四节 乡镇干部道德修养方法选要

什么是修养?孔子认为就是“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的意思。后来,孟子将这种思想加以发扬光大,提出了“修身”和“养性”等概念。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中,“修养”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修养,既包括修身养性、反省体验的意思,还包括举止、仪表、作风、情意等多方面的陶冶,也包括待人处事的态度。

一、道德修养应是知与行相统一

我们进行道德修养,是为了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高尚,而对自己进行锤炼和陶冶的功夫。对道德修养绝对不能从唯心主义角度去理解,它既包括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修养,又包括这个人道德实践活动的修养。它离不开知、情、意、行这几方面。1.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和知识,是道德修养

的先导。孔子讲:“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是说,不懂得道

德礼节,就不能立身处世。可见,道德认识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起

点,而且为道德修养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观念的支配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态度。情感是人们在道德修养中将道德认识转

化为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一个人如

果没有正义感,他就不会在别人遭到危难时挺身而出;如果有了

正义感,他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使人从善。3.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把道德认

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时,在克服内外困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

持不懈的顽强毅力。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无论遇到什么

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始终如一地履行道德行为。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支配下所采

取的行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孔子说,不是“听其

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道德修养必须依靠自觉,它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把道德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即人格完善的需要,把道德修养看做渴思饮、饥思食,去郑重其事地进行道德修养。二是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即诚心诚意地投人道德修养活动,积极进行思想斗争。三是道德修养的持久性,它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境地的,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时候对自己都不能放松。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是很容易的,而做一辈子好事,那是难能可贵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

1. 躬行实践法。

我们不能把道德修养单纯的理解为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更要避免“内外不一”和“知行分离”的现象。一个人只有投身于改造客观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道德语言、道德行为、道德作风和道德习惯,才能真正意识到严格要求自己的必要性,并认识到自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与完善自我。

2. 内省、自讼法。

人们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差失,如果知错不改,那是人生的大敌。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那才是真正的错误)“过而能改,是不过也”。(有了错误能知道努力改正,就不是错误了)人的道德水平正是在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提高的。

所谓“自讼”,就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只不过这个“官司”不在法庭上,而是在头脑中。“原告”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被告”是腐朽阶级的道德思想和言行。同时,“法官”也是自己,由自己根据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作出“判决”。

3. 自律、自控法。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乡镇干部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就要认真地、严格要求自己。2010年3月,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全面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过程中的八个方面与两种行为,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自律从严。北京市西城区工读学校校长王胜川,为了帮助工读学生改掉吸烟恶习,带头戒烟。他有意在自己办公室桌上摆着一盒过滤嘴“大中华”,看自己抽不抽。尽管“大中华”烟的诱惑力很大,他硬是挺了过来,在他的带动下,工读学生都与香烟告别了。

4. 学习进取法。

理智、文明、高尚总是同文化知识相伴;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为伍。希腊哲人认为“知识即美德”,即把知识本身视为一种美德。知识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主要是学习伦理道德知识,但也包括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思索,有助于修养美德。人们往往在读书钻研过程中,自然就感到自己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进取、完善,同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5. 积善成德法。

善,就是为人民谋福祉。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再小的错行、错事,也不能去做;再小的善行、善事,也不能不去做。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形成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必须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英籍华人杨杨在安徽凤台县毛集镇访问时,见一位副镇长在楼梯上躬身捡起一个烟蒂,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在此地投资合作兴办一个综合养殖场,帮助发展本地经济。

6. 慎独自砺法。“慎独”在古代是一种很有成效的自我修养的方法。《中庸》上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坚持慎独,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或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留有任何邪恶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起来。慎独依靠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心信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刘少奇十分重视慎独这一思想修养的方法,他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7. 见贤思齐法。

贤,意为有德行、有才能。见贤思齐,就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学习。我们不仅学习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学习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人物;还应学习中国古代和外国那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也要重视向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一句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他那种毛病。一个人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长足的进步。

8. 自觉磨炼法。

我们应自觉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如果过多地追求安逸舒服的生活,就可能同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霜的摧打。古人说:“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横逆困穷,指遭遇不顺心不合理的事,生活陷于困苦贫穷的境地;交益,指彼此受到益处。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等于磨炼英雄豪杰心性的烘炉和铁锤,只有能够接受这种锻炼的人,对他的肉体与精神才会有好处;反之,如果承受不了这种恶劣环境煎熬的人,他的肉体和精神就会受到伤害。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和民族英雄,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

9. 开展批评法。

批评,原意为指出优点和缺点;现在一般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一个人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必须主动、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批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的意见去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

批评是件严肃的事情,一定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并重,讲求方法、注重效果。

10. 接受监督法。

经常、广泛、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无论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对整个乡镇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监督,可以促使自己进取、完善,提高素质,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

孔子指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人人都尊敬他,仰望他。我们每一个乡镇干部只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自己的缺点、毛病或工作上的偏差,不遮不掩.并努力改正,就必然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11. 经常“对表”法。

领导干部的思想、言论、行动,不能没有差错,既有“误差”,就要像自己戴的手表那样经常对对“北京时间”。所谓的“北京时间”就是国家法规、党的方针和政策、公务员的道德规范。为了防止“误差”,就要常“对表”,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公务员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以便更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

在此,录下2002年第11期《支部生活》上刊登的《领导干部言行12忌》,与乡镇干部共勉。一忌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二忌轻易许诺、不予兑现;三忌信口雌黄、妄加评说;四忌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五忌凭己好恶、处事不公;六忌心胸狭窄、妒能嫉贤;七忌闻颂则喜、重用小人;八忌贪名好利、巧取豪夺;九忌诿过于人、归咎部下;十忌对人苛严、于己宽松;十一忌专断独行、以势压人;十二忌妄自尊大、目无法纪。

这12条简明易记,时时、事事、处处对己约束,定能受益。

第三章 学习,提升乡镇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党性,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提高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带领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这是不久前中央颁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对全党的指示、要求。对学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其中一条法宝是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

第一节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学习、再学习。党员第一条义务、干部第一个条件,都是强调学习。只有勤奋好学,才能自感不足,催人奋发,不断提高,日臻完善。我国汉朝文学家刘向说:“学则正,否则邪。”清初大学者黄宗羲提出:“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一、乡镇干部加强学习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我们只有塌下心来,认真、刻苦学习,才能明理义、增智慧、辨是非、扩见识、晓荣辱、悟不足、知进取、修身心、强才干、提品位,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乡镇干部加强学习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在80多年前,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就写道:“为了革新我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使学问变成僵死的条文或时髦的辞藻(老实说,这种现象在我国是特别常见的)。”可见,不学习,就不能革新国家机关;国家机关不革新,就难以管好整个国家。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胡锦涛同志曾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努力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有新的提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胡锦涛同志指出:“只要全党坚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能不断提高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向前发展。”党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并形成制度,为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作出了表率。时代总在发展,形势总在变化,新旧总在更替,总有许多新问题需要去解决、许多新课题需要去探索、许多新办法需要去思考,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在任何时候都是极为重要的。

乡镇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上级政府下达任务的实施者,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才能带领全乡镇人民群众,斗志昂扬,阔步奔向小康社会。

2. 更有力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任务、新问题的层出不穷,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正如中央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的过程。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前进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高度重视学习,通过全党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推动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存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切实掌握和运用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近20年来,知识经济、信息化浪潮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改变着时代发展的节奏.这对我国各方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据说,近30年全球所创造的知识,相当于人类社会此前两千年间文明所创造知识的总和,从现存到2020年,每73天知识就要翻上一番。面对新的时代,乡镇干部都要努力提高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汲取日新月异的各种知识.这样才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出色的完成各种任务。

3. 有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习近平同志强调:“这是保持党在理论上实践上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通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即“干中学”、“学中干”,使这个组织的整体绩效远远大于其个人绩效的简单之和,实现绩效最大化。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组织,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其成员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学习型组织。

我们的每一位乡镇干部如果都能勤学苦练,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自我超越、力争上游,那么,他所在的党组织、政府组织的活力就强,生命力就大,工作就出色。

4. 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推动乡镇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乡镇人民的根本利益。

5. 有助于提升乡镇干部自身素质。

周恩来总理一辈子都在学习,他的体会是:“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书本知识,总结工作实践中经验、教训,以及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领导素质、增长才干,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大凡是违纪犯法的贪腐分子,在认罪检讨中,都有一条重要教训,那就是浮躁、轻狂,而不能静下来虚心学习。

二、读书,使人自身趋于完美

习近平同志不久前曾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写道:“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读书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1. 读书使人精神振作。

经常读些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人对话,安抚心理。清代文人李渔说:“予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遨游书海,具有调节心志,平衡心理的作用。明成祖朱棣把宫中藏书视为“特健药”。古人说:“腹有诗书心自在。”读书能使消极者的精神振作起来,使自卑者变得自信起来。

2. 读书使人体质增强。

人脑若不常用会萎缩,功能也会随之下降。而大脑衰退,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系统的衰退。经常读书可使大脑充满活力,头脑越活动,其身体状况也越好。

3. 读书使人性格改善。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其长处也有不足。在日常工作、生活或与人交往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有时遇到不该有的人为困难。此时情绪不稳定甚至易怒。而怒则伤肝,“百病生于气”。读一本好书,如服“超级维生素”,可使人胸怀开朗,性格平和,消怒化郁,神志安定,不快情绪为之消散。

4. 读书使人心灵净化。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忠厚仁慈、通达祥和、怜孤惜寡、扶贫救危、为善不倦、助人为乐.必然身心健康。因此说:读书能使人修正德行,净化灵魂。

5. 读书使人情趣昂然。

宋朝蒲学者宗孟说:“寒可无衣,饥可无食,渎书不可一日失。”一本好书之如迎春风,如饮醇酒,读后思接千载,悄然动容,心旷神怡。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其意思说我们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所求的知识、真理也没有个尽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周恩来发自肺腑的话。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包括读书、听课等方面,还包括人的社会实践。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其说是一个剧变的时代,不如说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习既是适应未来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造未来必要的前提。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化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断学习的严峻挑战,不学习就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落后。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生应当持续不断地学习,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科学安排学习计划,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

西汉学者刘向写道:“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使人更加聪明,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的人生。

乡镇干部带头学习,成为学习的表率,不仅促使乡镇党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而且对乡镇社会学习风气的形成,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乡镇干部的知识体系

英国学者培根写道:“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列宁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显然,知识愈多愈好。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的知识应有选择性,特别是工作繁忙、事必躬亲的乡镇干部,主要是围绕自己的职业岗位和工作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一、乡镇干部的知识体系

新时期的乡镇干部大多有大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个别甚至达到研究生学历,应系统地学习、掌握以下知识:

1.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一个党的干部,政治理论知识是第一位的。

2. 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特别是业务知识。

积极推动党员干部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哲学、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各方面知识。从工作实际出发,乡镇干部应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业务知识,包括法律、市场经济、现代科技、领导科学、公共管理等方面知识,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着力提高广大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必须紧紧围绕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着力引导广大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胡锦涛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作的序言)。

3. 社会文化综合性知识。

作为一种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乡镇干部还必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这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提高文化素养的,如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和常识,一部分则是一些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要比较熟练操作电脑,就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要能够分析和调解乡村关于一些法律纠纷,就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

通过学习,牢固地树立党的领导观念、政治观念、科学观念、法制观念、组织观念、全局观念、改革观念、服务观念、民主观念、实践观念、进取观念、创新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团结和谐观念、系统观念、时间观念、效率与效益观念。

古人说:“好学近乎智。”智的对立面是无知、愚昧,而无知、愚昧对人们意味着什么呢?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老一代革命家陈毅则说:“愚昧是个很大的敌人。”

有些乡镇干部总抱怨说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理由,我们看看老一代革命者戴笠人同志是怎样学习的。1949年9月,16岁的载笠人参了军。他没念过书,就自学,他用行军碗装上沙子,用手指在沙土上练习写字,后来又买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识记写,久而久之脱了盲,还当了团里的文化教员。1957年转业后,担任过村支书、教师、记者、编辑。他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十几年后,600万字、30多部的文艺、科普书籍问世了。他的长达12卷36册共1200万字的《天下趣闻奇观录》,前5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连版3次,印数达8.5万册,全部销售一空。戴笠人还是一个高产的发明家,他的七项发明已获专利。

最近看到作家海君同志写的一篇关于干部学习的文章,他提出,干部要克服学习中的三个障碍:一是忙不完的应酬,热衷于拉圈子、走门子,为自己“升官发财”做各种铺垫;二是说不清的浮躁,作风不扎实,工作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文山会海搞形式,只图虚功,不肯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学习对他们也无用;三是挡不住的诱惑,不少人在玩上花了很多精力,比较时髦点的打网球、打台球,通俗点的唱卡拉OK、打牌搓麻将,玩得上瘾。这些不正风气不革除,学习就踏不下心来。

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乡镇干部在学习中,应区分主次、先后,力求使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得到优化组合。最佳的知识结构有以下特点:1. 目标性。根据工作需要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可以少走弯路

而节省时间、精力。乡镇干部对应掌握的知识,一门一门地检查

其有无、多寡,以便制订学习计划,不能漫无边际地摸到什么就

学什么,更不能把掌握知识当作装潢。2. 整体性。各种知识必须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应把所掌握的各种知识进行综合、消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以最

佳的工作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精湛的工作艺术,来显示其整

体性功能。3. 合理性。各种知识的比例要合理,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

的关系,主干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关系,知识的广博性与专深性的

关系,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 有序性。知识的吸收、消化、运用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即由

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对应

获取的有关知识,哪个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学得深一些、专一

些,哪个一般掌握,要有个科学安排。5. 动态性。人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定型、成熟

的,要经历一个不断地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如适应工作发展的

需要、工作对象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任务的要求等,

进行合理的调节。

有的学者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T”形的知识结构。其知识面要广,可用“一”表示;同时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要有造诣较深的专业知识,可用“I”表示。具备“T”形知识结构的人,才有广泛的适应性。

还有的学者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X”字形的知识结构。指掌握两类较系统、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乡镇干部既要懂管理等科学,又要掌握农业等专业知识。

但是,不论哪一种知识结构,作为一个现代领导者,既要博,又要专,不博就无法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不专就不可能胜任具体领导职务。

第三节 乡镇干部要爱读书、善读书

“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告诫。方法是助人飞向理想高度的羽翼,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是达到事业成功彼岸的舟船。

一、读书学习的三种境界

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同志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i种境界:

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习近平同志说,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二、求取知识的“十要十忌”

求取知识的方法很多,古今中外,每个成功人士都有一套自己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笔者总结“十要十忌”:

第一,要订好计划,忌信马由缰。

自学计划一般包括自学的内容、目标、进度等方面,要从自己现有的文化水平及所掌握的知识出发,并考虑客观条件,如每日、每月可挤出的自学时间等。学习要抓住重点,不能多门学科并进,更不能漫无目的。在一段时间内,有重点地集中学习一两门知识,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

第二,要以学为乐,忌畏难怕苦。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同其他事务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仅仅从道理上知道它(需要),不如从感情上喜爱它;一般地喜爱,又不如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的乐趣。他主张在阅读中必须首先养成好学乐学的心理和习惯。学习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三,要专心致志,忌心猿意马。

读书学习只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宋代学者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可见,只有精诚专一,才能深明事理。古人说:“痴迷而成才”,“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只要“外物不移”,就一定有所成就。

第四,要善挤时间,忌松懈疲沓。

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说:“一分时间一分成就……寸阴必珍,寸阴必争。”有的人规定了每天的学习定额来约束自己,有的人随身携带一本书,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雷锋的“钉子精神”,把挤时间学习说得就更形象了。

第五,要会“点金术”,忌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一个贫穷的孩子遏着一个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头对路旁的一粒小石子点了一下。它立即化成一块金子,老人把金子送给孩子,孩子却摇摇头。老人又把一块石头点化成金块送给他,孩子还是摇摇头不要。老人再顺手把对面一座山点化成金山送给他,孩子仍然摇摇头。老人生气了。责问他:金山还不要,你要什么?孩子不慌不忙地说:“我要您的指头。”老人一听笑了。

我们在学习上也十分需要这种“点金术”。如果掌握了“点金术”,学习的成绩就会很大。鲁迅先生提倡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脑到、手到”,就是成功的学习方法。

第六,要虚心好问,忌骄傲自满。

世界上的一切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谦虚好学而不自满。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我们即使学到某些知识,也要力戒骄傲自满。

第七,要循序渐进,忌好高骛远。

循序渐进,是人们的认识发展的规律,读书学习应先学习基础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有次序地系统地学习。前面的未学懂,就不要急于学后面的。贪多求快,就难以融会贯通,不能消化、吸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第八,要精读细思,忌不求甚解。

古人日:“学原于思”,意思是说,学问是从思考中得来的,有所思才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可以由一点向四周辐射,也可以由四周向一点集中,还可以进行反思。习近平同志提出,在思考中发现新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他还说:“只有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

第九,要学以致用,忌迷信本本。

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是求知的归宿。陆游一首诗中有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仅仅从书本上去求得知识是浅薄、不够的,还应当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辨别真伪,去芜存善,领会得深。在学习时要解放思想,不要做书本的奴隶,“尽信书,不如无书”,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能盲从。

第十,要持之以恒,忌浅尝辄止。

学习是长期的任务,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要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必要的情绪,使思想的光束集中到书本上。学习要防止“五分钟热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中要不断与自己的惰性斗争,坚持数年,定有长足的进步。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意思是,不是半步半步地积累,就不能走完千里之遥的路程;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广阔的江海。学习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其结果必然是前功尽弃。

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一要发扬挤劲;二要发扬钻劲;要发扬韧劲。”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有一种学不会、学不透誓不罢休的狠劲,并且要坚持下去。

清朝学者萧伦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学习贵在坚持,而且要力戒一些弊端。有专家从反面提出“学风十戒”,即: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识;戒浮,浮则不深;戒躁,躁则无得;戒急,急则不达;戒惰,惰则无进;戒粗,粗则易错;戒袭,袭则无创;戒奇,奇则常谬;戒名,名则难实。

第四节 要重视读“无字之书”

读无字书是清初学者廖燕提出来的。他针对当时那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庸俗读书风气,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多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有字书的同时,要多读点“无字书”,这种主张又被毛泽东所看重和倡导。他认为,读无字的书,即是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周恩来总理也重视读“无字书”,年青时代就撰写这样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知识来源于“无字之书”

人的认识总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从客观世界取得感性经验开始的,即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们通过实践,接触某种事物,产生感性经验,认识该事物,从而获得知识。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他背井离乡,踏上“贝格尔号”,多年做环球航行考察这种实践的结晶;牛顿创立的力学体系,是他长期躬行实践,废寝忘食地做各种实验取得的成果;李时珍为编写举世闻名的巨著《本草纲目》,带着儿子和学生走遍了大江南北,翻山越岭,花了近30年时间,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这本书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每味后面都有用法和方剂,一共11096个药方。事实很清楚,他们若不参加实践,不去读“无字之书”,那么,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体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不可能问世的。因此,乡镇干部应把社会实践当成再学习、再提高的大课堂,在深入实际中、深入群众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这方面不如自己,在另一方面可能比自己高明。因此,应虚心向一切人请教。有首《择师》诗说明了这个道理:三人同行路,必有我师在。择其善者行,其不善者改。求师无高下,为学无内外。喜师而善学,他日必成才。

诗的前四句意思是说,三个人一块走路,那其中便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对于那些缺点就改正它。第五六句是说向教师学习不要讲究教师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也不要分什么内外。诗的最后说,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喜师而善学”,那么,将来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春秋时鲁国的孔夫子,是当时一位著名学者和大教育家,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但他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后,总是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还问过少年。

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个人钻研,又不能忽视同别人讨论、向别人请教。要“不耻下问”,不管是谁,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上有高见,就要虚心向他学习。

三、善于总结工作经验

读书、思考、实践,最后要集中到总结上来。通过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增长才干、搞好工作的基本途径。

为此,一要勇于实践,积极工作,获得亲身体验;二要亲自动手,总结经验教训;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用脑,提高分析纷繁复杂事物的能力;四要不怕失败、挫折,从战胜困难中锻炼意志,同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五要走群众路线,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个人不足;六要及时改正缺点,轻装上阵,不断进取。

第五节 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是说,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这说明“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则是“求知”的归宿。

一、大脑不单纯是存储器

死读书的人,不习惯也不会动脑思考,往往不自觉地把大脑当做了单纯装载知识的仓库。我们必须抛弃这种书呆子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方法是:

第一,融会知识。学习中不能囫囵吞枣,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才能真正掌握,才能灵活运用。

第二,驾驭知识。不要做书本的奴隶,而要学会综合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第三,超越知识。不能被所学知识框死,不能迷信本本,而应在原来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经过思考、概括、提炼,有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创见、新的发明。

古人说:“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苦苦地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有思考才有疑问,有疑问才会迫使我们去想办法解决。在学习中如何思考?一要有目的地思考,在学习中,把精力专注于预先确定的目标上。二要抓住实质性的问题思考,深入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三要大胆地提出一些问题思考,不动脑子地肯定一切,获得的学习效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四要全面地思考,不能只顾一面,忽略另一面。五要结合实际思考,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使正确的书本知识,其中有些知识也不一定适于新的情况,这就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搬照抄。六要反复思考,思考的次数越多,收获也就越大。

二、躬行是求知的归宿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如何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呢?回答是:实践。唐朝诗人韩愈把“不行”(行,即实践)看做读书成才的“四患”中的一患。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中提出多读(“读书患不多”)、深思(“思义患不明”)、虚心(“患足己不学”)、实践(“既学患不行”)四项基本要求,做到了就称为“四美”,反之就成了“四患”。他把躬行、实践视为读书、思义的归宿。通过实践,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试想,一个只读了关于游泳的书,却不下水,那又怎样学会游泳呢?一个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靠抄别人现成的结论是不能奏效的,正确的态度和途径应是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并精心钻研、总结才能取得。

第四章 求真务实,乡镇干部工作的基本准则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是党的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与求真务实,是我们共产党的党风、党性,也是我们共同遵守一种高尚道德准则。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共产党人一向崇尚实干精神,一向提倡实干作风、实干行动。200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第一节 说话办事定要求真务实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求真”,就是研究、探索、追求客观事物实际情况及其规律性;“务实”,就是专心,致力于实际、具体的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并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奋发有为、务求实效;而不能浮华、浮躁,更不能弄虚作假、撒谎吹牛,骗取信任。河南省登封市原公安局长任长霞是一个“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好干部。2001年4月,她任该县局长,面对复杂的治安环境和民警中存在的问题,她跑遍了登封17个区、乡、镇派出所,提出了“严警风、强素质、树形象”的治警措施。短短三年,她带领干警共处理群众来访、来信3400多人次(件),查积案100多起,使当地治安环境大为好转。由于她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当登封的老百姓得知她因公殉职的消息后,14万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她送行,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强调把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作为我们思想和工作的出发点;强调对“实事”采取十分尊重的态度,不能单纯地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调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如实地反映事物。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断的成分。这正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1.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从什么条条、框框出发,不能犯主观主义。既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又要分析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水平;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达到预定的目标,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不去做那种条件不具备、经过努力也难以做到的事情。对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错误要如实向上级反映,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我们在这方面有不少经验教训。凡是坚持实事求是,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办事的,事业就胜利发展,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就要走弯路、犯错误,使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损失,群众的积极性就要遭受挫折。

2.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愿不愿正视它,它都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这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提出的,是按照客观规律提出的,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 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党的历史上曾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为“有的放矢”,他说:“‘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存在着谈得多、做得少的问题。有的高高存上,脱离实际;有的热衷于搞形象:[程,甚至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王兆贵同志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说,存机关的话语系统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俯拾皆是。机关话语病比较常见的有: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等。所谓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同时又毫无意义的话。所谓漂亮的空话,反映在机关的行文或讲话中,就是那些原则来原则去不着实际的话,那些云里来雾里去不得要领的话。所谓严谨的套活,是指那些长此以往形成固定套路的语言模式。所谓违心的假话。指的是在机关内部,有些话明知是假却要默认是真,装傻或许可以.但绝对不能点破。

弄虚作假、说空话假话、虚报浮夸不仅仅是作风不正问题,如任其发展下去,严重了就会犯错误、走邪路。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市任职期间,大搞“形象工程”,欺骗组织。王怀忠有句所谓的“名言”:数字报大点无关紧要,又不交税,数字能鼓舞干劲。当地老百姓讽刺他为“四见三拍”干部。所谓“四见”就是:只见奠基,不见竣工;只见剪彩,不见效益;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只见投资,不见收效。“三拍”就是:拍脑袋创意、拍胸脯决策、拍屁股走人。他不仅大搞形式主义,而且以权谋私,非法收受、索取他人钱物,最后沦落为人民的罪人。

第二节 要注重调查研究

开展工作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就要先从调查研究入手。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指出:“用90%的时间调查研究,只有10%的时间决策。”

所谓调查研究,是指通过调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调查就谈不上研究,就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是调查的结果,没有研究的结论,调查也就失去实际意义。在实践中,调查与研究虽然是先后两个阶段,但又难以断然分开,往往是调查之中有研究,研究之中有调查,边调查边研究,边研究边调查。

下功夫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全部可靠的真实的情况,才能有发言权、决策权。《水浒传》中有个“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宋江引兵攻打祝家庄,曾多次派人出去了解地形、敌方兵力布置、指挥方式等情况,但第一次攻打时贸然进兵,险些全军覆没。第二次又因进兵仓促遭到失败。但是,宋江在已经弄清了祝家庄的详细情况,并采取了孤立祝家庄、联络孙立做内应等手段后,第三次进兵祝家庄,终于一举成功。

调查的方法有上百种.这里仅对调查之后占有的全部材料如何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以下四点:

1. 系统研究。

就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着重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中,综合、准确地研究事物,把握其规律性。在研究中注意材料是否充实,能否说明问题;分析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还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研究材料前后的差异。

2. 度量研究。

对调查的材料要分析哪些是反映新质的,哪些是反映旧质的,哪些是既反映新质又反映旧质的。通过这种研究来确定调查对象隶属于某一质的程度,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克服要么“是”、要么“非”的绝对化、片面性。度量研究实质上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综合。

3. 比较研究。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的方法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比较法是区分事物、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对占有材料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而且要进行横向比较;不仅要比较并发现事物现象的异同,而且要比较并发现事物本质的异同。通过比较,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前者是从不同单位中探索共同经验、共同规律;后者则是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特点,寻求其特殊规律。

4. 概率研究。

这是由调查材料的随机性决定的,而材料的随机性的客观原因是调查对象的随机性。材料的随机性,是指对同一对象的调查,既可以得到这样的材料,又可以得到那样的材料;既可以得到真实的材料,又可得到虚假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具有随机性。对调查材料的概率研究,是指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已获得的大量材料进行统计研究,以揭示调查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防止以偏概全的毛病。

乡镇领导要把一件事情办得圆满、妥善,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取得真实材料,避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三节 对“实事”要动脑分析

对“实事”的具体分析,也就是“求真”的过程。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其现象又有其本质;表面现象既有真相又有假象。如何对“实事”分析呢?

第一,要正视客观“实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制定政策、执行政策,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果以主观想象为依据,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过去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吃过不少这样的苦头。1958年,我们不正视客观实际,犯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有的地方竟提出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唯心主义的口号,结果出现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情。当时的《人民日报》就报道,河北省徐水县号称一年收获12亿斤,从当时的生产条件来看,实际产量与这个数字差得很远。

第二,要具体地看待“实事”。“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而每一个具体事物又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具体的事物,做具体的分析,具体地对待。清代书法家钱泳著的《履园丛话》中,记载了一则“量体裁衣”的故事:北京城里有个手艺十分高明的成衣匠,官员富户大都愿意请他缝制衣服。他给人制衣,不但注意穿衣者的身材,而且对于性情、年龄、相貌特征,也都注意观察,甚至连何时中举等等,也要细细打听。有人觉得很奇怪,于是他讲了一番衣服“短长之理”。他说:少年中举的,一般性情傲慢,走路昂首挺胸,衣服宜前长后短;老年中举的,一般弯腰驼背,衣服宜前短后长;体胖的,腰宜宽;体瘦的,腰宜窄;性急的,衣宜短;性缓的,衣宜长。

钱泳在记述这个故事之后评论道:这个成衣匠,他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不仅能按照身材尺寸来裁制衣服,而且善于掌握对象的心理特点,从中体会出一套规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具体地看待“实事”,从具体事物的特点出发。

一是要注意防止以一般代替个别的毛病。不少事情,不能强求一律,不能习惯于画个死框框,定个死杠杠,做个死规定,下个死命令,搞个“一刀切”。

二是要注意防止以主观幻想代替客观实际的毛病。据报载,在“大跃进”的日子。一次,某公社摆起了“擂台”。一个大队支书上去说:“跃进年开跃进花,俺亩产要拿两千八!”另一个大队支书上去说:“跃进路上大步走,俺亩产要拿二三千九!”有一个老当先进的支书没有表态,公社书记找他说:“这一回你这个老先进可能变成老保守了!”于是他鼓鼓勇气上了台,说:“苦干巧干拼命干,俺队亩产拿两万!”1958年《科学普及资料汇编》第九期,就刊载如下“消息”:湖北麻城县高潮三社的水稻亩产10万斤,四川郫县友爱社的水稻亩产8万斤,山西山阴县山药亩产10万斤,福建漳浦县农冲社的棉花,亩产2.4万斤。该刊物第七期,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人的文章说,小麦亩产15万斤,是“根据事实以科学分析来确定的”,这都是一派胡言乱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重新回到我们工作中来了,但是,撒谎吹牛、弄虚作假者仍时有所见。

三是要注意防止以“本本”代替客观实际的毛病。《三国演义》上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说明只相信本本,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是十分有害的。马谡自幼熟读兵书,以为只凭兵法就可以打胜仗,因而不注重调查研究实际情况。他根据《孙子兵法》上“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条文,自作聪明地把营寨驻扎在山顶上,放弃了有利的地形,置全军于“死地”。司马懿的军队乘机切断了他们吃水的通道,动摇其军心。结果,马谡吃了败仗,失了街亭,他自己也因此被斩。毛泽东、邓小平一向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核心内容就是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而纠正本本主义的根本方法就是向实际情况作调查。“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四是要注意防止以狭隘的个人感情代替客观实际的毛病。以个人的感情、愿望、好恶去观察、分析、对待客观事物,以感情代替政策,是十分有害的。乡镇领导不能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和事,只看到正确的一面,而看不到错误的一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而在本质上是好的人和事,只看到错误的一面,而看不到正确的一面。

第三,要全面地看待“实事”。

实事求是的“实事”,不是指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局部,而是“事实的全部总和”。列宁在谈到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时指出:必须“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观察,既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外面,又要看到它的里面;既看到它的过去,又要看到它的现在,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我们还应注意分析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各要素与事物整体的联系。在事物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其中有的是主要的、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联系,它对事物具有经常的、普遍的影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事物各种联系的基础上,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的和决定性的联系,也就是要善于抓住中心环节。

第四,要发展地看待“事实”。

客观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其生命力;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没有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事”,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客观实际,不断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否则,思想就会僵化、保守、被动、落后,就会在实践中碰壁。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事”,在当前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就是要正确对待改革问题。为了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协调地向前发展,就需要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开创新局面,唯有改革才能振兴中华,唯有改革才能开拓未来。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第五,唯实是举,反对瞎说。

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要求一切向实际作调查,反对瞎说。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表什么态,做什么决定,都不能脱离实际,力求“务实”,而不能“唯书”、“唯上”、“唯己”、“唯众”、“唯洋”。“唯书”,就是从本本出发,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民主革命时期,王明的教条主义,给我们党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唯上”,问题是出在这一个“唯”字,服从上级领导是毫无疑义的,是应当的,但不能不动脑子、机械得像传声筒、录音机那样,一点不差地照传照录。邓小平在谈到农村问题时曾说:“一个大队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有一般,也有特殊,大量的是特殊,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考虑问题。”30多年前,农业学大寨,主要学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体的做法,就绝对不能照搬,而就有的地方,本来是平原,当时也动用了大量的劳动力,硬堆起小土山,种起大寨的梯田来,这不是笑话吗?“唯己”,就是单纯的从主观愿望出发,唯我独尊,听不得任何人的意见。过去,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党害得也好苦,“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唯洋”,对外国的东西全盘照抄照搬,“唯独西方的月亮是圆的”。西方的某些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我们应当学习、借鉴,但必须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如果照搬照套、生吞活剥、食而不化,那就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唯众”,错在也是这一个“唯”字上,虽然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但也有的时候,真理会掌握存少数的手里。对多数人的意见,首先是虚心听,但听了后要冷静思考、分析,是否符合事实,是否合乎道理。正确的就采纳、就照办;不正确的就不采纳,有的时候还要做耐心的解释和说服r作。

第四节 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

习近平同志于2008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指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这里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人。”同时,他在强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丁:作”时,指出:“领导干部于干净净干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规定:“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

说老实话,就是反映事物本来的情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夸大,也不缩小;不虚构,也不歪曲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人要反对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的恶劣作风。因为,说大话的人,往往是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不切实际,是对党对人民不负责的表现。说空话的人,对问题提不出任何见解,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打算也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贻误党的工作;说假话更是害死人,他们见风使舵,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谎报成绩,骗取信任,信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鼓吹的“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政治斗争无诚信可言”等谬论。这些坏作风是与共产党员的党性不相容的。有的时候,某种言论、现象、事情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符合上级的指示精神,不符合常理常情,应该怎么办,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是对待真理的态度问题,这就需要明智、需要勇气,甚至需要献身。正如刘少奇所说:“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有高度的革命精神、革命勇气才能做到。”

做老实事,即按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为党多做工作。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的态度是不行的。共产党员、乡镇干部办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要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不能拿原则做交易,不能看哪一个有权人物的眼色行事,不能利用职权搞特殊化、谋私利,也不能搞那些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形式主义。

当老实人,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实人是大公无私、积极工作、埋头苦干的人,他们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他们始终对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俯首甘为孺子牛”,忘我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周恩来同志指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第五节 必须反对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除了极力克服党内和政府内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个人主义思想作风之外,还应大力反对形式主义等诸多不良之风。

一、不正之风的表现

1. 形式主义作风。

形式主义作风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与工作效果的思想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力图表面热热闹闹的形式,不讲实际效果;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执行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照抄照搬,不认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于走过场。毛泽东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2. 教条主义作风。

教条主义作风也称“本本主义”,它是把理论当作教义、视书本为圣经的主观主义思想作风。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轻视实践经验,只从书本上的个别定义、词句出发,照搬照抄,拒绝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是思想懒汉,不动脑筋,不愿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种作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极大。

3. 经验主义作风。

这是一种轻视理论、夸大感性经验的思想作风。他们只要感性经验,不要理性认识,或者拘泥于局部经验,把局部或个别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盲目、偏执、狭隘,不了解感性认识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不懂得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经验主义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教条主义相反,但两者都同样违反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科学认识原理。以经验主义指导工作,必然带有盲目性与狭隘性。

4. 命令主义作风。

命令主义作风表现为不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的觉悟程度,凭个人意志或主观愿望决定问题,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强行实施的一种不良作风。有命令主义作风的领导者,要么不深人群众,不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不启发、提高群众觉悟;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违反群众自愿原则,强迫群众接受违背他们的利益或尚未理解的事情;要么根本违反群众利益,或完全脱离实际可能,而强制推行。这必然破坏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给工作造成恶劣影响。

5. 自由主义作风。

在我们的组织中表现为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共处,自由放任,无组织、无纪律,不关心群众疾苦,对于危害人民利益的现象采取调和与宽容的态度。还表现于对党的方针、政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符合自己心意的就执行,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就不执行,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由主义作风使组织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干部队伍的涣散剂和人民事业的腐蚀剂。

6. 官僚主义作风。

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工作不负责任,办事推诿,互相扯皮;有的不深人实际调查研究,就随便作出决定,造成重大损失;有的讲排场、比阔气,利用公款请客送礼,游山玩水,养尊处优。官僚主义损害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危害民主的实现,干扰了我们党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危害极大。

7. 宗派主义作风。

宗派主义作风的表现是不讲党性讲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划圈圈,搞派性;进行无原则的派别斗争,为少数人利益或局部利益闹独立性;对外妄自尊大,藐视和排斥其他部门其他单位的人。

二、坚决制止不良作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是我们党的祸害。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歪风。

上述不正作风主要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党员、干部经不起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腐蚀,利用自己掌握的人权、财权、物权,谋一己之私利,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风、领导作风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知识素养、经验等在领导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关系到领导者的声誉和威望,而且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和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我们要贯彻党中央关于端正党风和领导作风的“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也就是坚持原则,不讲情面,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果断地制止不正之风。抓党风、干部作风不能一劳永逸,要坚持不懈,长期持久,抓出实绩,直至得到根本的好转。

一要加强学习。首先,加强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学习,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其次,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再次,向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优秀干部学习;最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党性锻炼与道德修养。

二要实践磨砺。乡镇干部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受到锻炼、磨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立德、正风、成才。有人写道:“骏马,在坎坷中向前;雄鹰,在险峰中盘旋;腊梅,在风雪中吐蕊;彩虹,在暴雨后闪现。”对这些哲理,殷切地希望在乡镇丁作的朋友们牢记在心中,并不时地激励、鞭策自己。

三要严明法纪,制度约束。坚持教育为主和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那些作风恶劣又不知悔改并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失的党员干部,应给予纪律处分,触及法律的就应追究法律责任。只有严格法纪,才能有效地制止不正之风。

第五章 提高乡镇干部的思维能力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学会勤思、多思、善思,解决难题的办法就多,完成任务的主意就好,工作效率就高。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道:“思则睿,睿作圣。”意思是说思考就能聪慧,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第一节 勤于思考智慧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无论向上汇报,还是讲话、作报告,习惯于罗列一大堆现象;有的人写文稿从材料到材料;有的人发表意见或者哕哕嗦嗦,或者一鳞半爪、零零乱乱;有的人出主意,主观片面,说不到点子上。重要原因是这些人不善于用脑,思维水平不高,思考方法不科学。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与间接反映。概括指的是找出事物的共性和联系;间接指的是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事物。正是由于思维这种特点,才使我们能在感知的基础上,了解、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性,推测其发展趋势。成语“一叶知秋”,就是从一片落叶就可推断秋天的来临。这里的“推断”就是思维过程。

一、开动思想机器

所谓开动思想机器,就是要善于使用脑筋器官,把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将这一过程所必须遵循的正确途径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将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抓住主要的、精粹的,舍去次要的和粗糙的材料。只有去粗取精,我们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分清主次,顺利开展工作。

所谓“去伪存真”,即对感性材料认真鉴别,分清真假,保留真相,去掉假象。真的和假的,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往往使人难以分辨,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对事物间的相似之点应敢于提出质疑,做到“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听到任何一桩未经证实的传闻,看到任何一种可疑的现象,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番,切不可人云亦云、偏听偏信。

所谓“由此及彼”,是指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体现逻辑推理中概念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通达事理的人之所以可佩,就在于他有很高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重视根据近的推想出远的;根据现今的推知古代的;根据已看到的推知未曾见到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谓“由表及里”,是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逐步深入而认识到它的本质的。平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现象不等于本质。我们看事物要看其本质,要把现象看作把握本质的入门向导,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在认识中,粗与精、伪与真、此与彼、表与里都是对立统一的。人脑这个“加工厂”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原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为“理性产品”。

二、良好思维的特点

良好思维的特点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 思维的针对性。指思维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经过慎重选定具有某种意义的。针对性不仅使思维活动集中

而避免分散,而且能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思维的针对性有助于对

问题的认识准确无误。2. 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思维敏捷的人反应速

度快,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过程的几个

阶段,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3. 思维的系统性。思考问题强调系统的整体效应。例如,足球比赛,

甲队队员个人技术、素质略高于乙队,但乙队队员组合优化,配

合默契,而乙队战胜甲队是常有的事。思维的系统性主要指按照

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各个要素以一定的目标优化组合成一个有

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会出现原来系统所不具有的新功能。4. 思维的广阔性。指能突破思维活动的局限性,而使思维活动的范

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具有思维广阔性的人考虑问题既全面、周

到,又不忽视局部、细节;既照顾到事物本身,又考虑到与该事

物有关的各种条件;既考虑到事物的现状,又分析到其历史和发

展前景。5.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能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到事物的发

展进程。思维深刻的人,善于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

的本质;善于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现

实推测未来。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

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多种联系上分析。6. 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能严格遵循着逻辑规律进行。一个精明的

工作者,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们提出问题明确、清晰;论

证问题有条有理、有主有次;表达思想感情流畅而简明。7. 思维的独立性。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因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干扰而动摇起来。

他们不因循守旧,不依赖别人,不盲目附会,而敢于提出新假设、

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是否正确。爱因斯

坦很重视思维独立性的培养,他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

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8. 思维的灵活性。指患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

通常人们所说的“机智”。具有灵活性思维素质的人,能根据不

同情况和条件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时依

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具体的解决方法。9. 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模仿,而是关于对

现有要素进行合理而机智的运用和组合,从新的途径创造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工作者,平日表现点子多、道道

多,有独到的见解。10.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

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具有批判性思

维的工作者,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己”、不“唯

众”、不“唯洋”,一切都放到客观事实和科学真理审判台上裁

决。

三、克服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表现思想懒散、办事不动脑、表态随意性、决策盲目性。有思维惰性的干部安于现状,遇事推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心中无数、不负责任;对上级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人们讽刺有些干部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

唐朝文学家韩愈写道:“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做事能够成功在于认真思考;不动脑筋,必定失败。

思维隋性是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它的危害很大,不仅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且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样的干部如果不思改悔,就有掉队的可能。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这种令人厌恶的坏毛病,振作精神、适应形势;勤于思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发展。

第二节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古今中外,事业有成不仅取决于勤奋、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思考。古人云:“思其始而成其终。”意思是说,开始周密思考,并努力使之最后成功。

一、分析与综合方法1. 分析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

然后分别加以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分析总是把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分成若干小而易的问

题,把事物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以便着手解决。2. 综合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起来,

在思维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在运用综合方法

时,必须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不能搞“随意的综合”、“机

械的综合”,两者都抹煞了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3.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关系。首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

没有真正的综合,脱离了分析的综合,是一种直觉的模糊的综合。

其次,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综合巩固和发展了分析的成果,使人

的认识得到提高。分析离开综合,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的互相隔绝

的片面材料。再次,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

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我们在

工作中,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不要满足于一孔之见或

局部的分析,就去盲目地指导整体T作的开展。

二、归纳与演绎方法

人的认识总是在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地不断循环往复中实现和发展的。

1. 归纳法即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或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我们根据已经认识了的一些特殊或个别事实,过渡到尚未认识的一般原理、原则,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或知识。归纳推理又分两种:(1)完全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所有对象的情况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亚洲有石油,欧洲有石油,北美洲有石油,南美洲有石油,大洋洲有石油,所以,各大洲都有石油。日常检查工作、总结经验,可应用这种思维方法。(2)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整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的结论。有个《师傅考徒弟》的故事。一天,师傅想考考两个徒弟哪个更聪明点。他把两笸箩花生分别交给他们,叫他们拿回家去看看每一粒花生仁里面是什么皮包着的,看谁先回答他的问题。大徒弟到家分秒必争,急忙剥了起来,不顾吃饭,干了整整一天。二徒弟不慌不忙,先是对着花生端详了一番,思索了一下,然后分别把一个仁的、两个仁的、三个仁的、肥大的、瘦小的、熟好的、没熟好的等拣了几个,总共不过一把花生,然后一一把皮剥开,发现都是粉衣包着花生仁,然后笑滋滋地自语道:用不着全剥了,所有花生仁都是粉衣包着。大徒弟剥完整笸箩花生,证明每个花生的里面都用粉衣包着花生仁。于是急忙去向师傅报告。可是,师弟早已在那里,向师傅报告了他的结论。

故事中,二徒弟采用的方法,就是不完全归纳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就属于不完全推理,这种方法虽然前提很少,有的甚至只是一个,但它具有代表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演绎法是依据某类事物具有的一般属性,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也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方法。其中,前提通常是已知的判断,它是推理的依据和理由;结论是由前提按一定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判断。例如,所有村委会委员都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张三是村委会委员,因此,张三也应是民主选举的。

乡镇干部要善于把普遍性的经验、作法运用于本地区。这其中要注意分析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一般之中包括特殊;一般与特殊部分交叉;一般与特殊联结;一般与特殊分离(无关)。根据这四种不同的关系,正确拟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普遍真理和经验。既要防止一味强调“情况特殊”而否定普遍真理、经验的指导意义;又要防止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生搬硬套地照搬照抄的做法。

三、单向思维与全方位思维

1. 单向思维。

是人们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去思考某一客体的思维方法。其中,一种是经验思维模式,即从个人以往经验出发,来观察、分析事物,以经验作为检验事物的尺度。经验丰富的人,平日遇到问题,往往也能迅速得到解决。另一种是逻辑思维模式,即利用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原理、定理、公式、公理,推出对特殊事物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人类在对客观事物长期艰苦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跳过单向思维这一环节,而在慢慢地开拓着自己的“思维空间”,使思维由单一走向多样。

2. 全方位思维。

也称立体思维,它是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研究,力求认识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它有下列特点:(1)多向性。即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它依赖以下四种机制:①发散机制,如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设想、多种措施,有选择余地。②换元机制,即对考虑问题的各种因素(如时间顺序、空间排列、位次等级)重新组合,可能产生新的思路。③转向机制,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能马上转到另一方向,以便摆脱“山重水复”的窘况,而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④创优机制,虽然得出答案,但仍不满足,再用心寻找最优答案。(2)多层次性。即认识、把握对象的层次,如对象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对象的组成结构有什么层次?认识的层次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入。(3)跨越性。思维的进程可省略某一步骤,对次要方面暂不顾及,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这可以提高思维功率。(4)开放性。人们的思维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开拓新的思路。全方位思维要求多种思维并存,在“并存”中互相“争论”,以不断开拓“思维空间”,达到全面、深刻认识事物的目的。(5)综合性。即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把思维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凶素综合为一个整体,以形成立体的思考。

四、比较与抽象的方法

1. 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毛泽东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比较法也就是在“同一”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同一”。它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形比较、结构比较、功能比较、数量比较、质量比较、层次比较、规模比较、程度比较、原因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历史比较,等等。从什么角度比较,取决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视野的开阔,比较法成为人们鉴别是非、取长补短的重要方法。我们进行决策,就是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案的得失利弊的比较,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2. 抽象的方法。

即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属性而形成概念。例如,世界有几十亿人,几乎是人各一面,有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黄皮肤人、黑皮肤人、白皮肤人,健康人、病人等等。若给“人”下定义,就必须把许许多多具体的、非本质的特点撇开,而抽出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进行语言交际的高等动物。

运用抽象法可使我们超脱感性的具体,深入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获得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我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然后进行总结,从中取得的经验或教训,这也就是抽象方法。

比较、抽象的过程,就是通过比较而区分,通过区分而抽象,通过抽象,获得对某一事物本质或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

五、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1. 定性方法。

它侧重于考察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定性方法又有三种:(1)简单比较定性法,即通过对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比较分析,以确定未知事物质的规定性。(2)系统定性法,即通过对事物的要素、结构和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把握事物质的方法。(3)矛盾定性法,即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把握事物质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事物的质或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要处理一个问题,要进行一项决策,首先必须对这一问题或决策对象的性质进行判断。

2. 定量方法。

是侧重从量的视觉来研究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所谓量,是事物质的范围和等级的一种规定性。它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在工作中,认识与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极为重要。例如,说一个企业是亏损企业,亏损100元与亏损100万元是区别极大的。

定量方法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的量、量的变化及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推导或运算,更深刻更精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

凡事都有个“度”,失“度”就要犯错误。所谓“度”,就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度”,不及或过之,都是不可以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胸中有数’。”如果胸中无数,就做不好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运用定量的方法。

3.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定性是定量的前提和基础。人们运用定性方法,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这种认识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就用定量方法把定性方法所获得的对事物质的认识推向更深刻更精确的层次。定性与定量是相互渗透、包含的。

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 发散思维。

它又称辐射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当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不能解决问题时,而转向另一方法、另一途径,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它不满足于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面、领域探索。它像一个发光源向四面八方发射出无数条光线一样,使我们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生动的“意识之网”。

发散性思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从反面提m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有时反向思维不但有利于打破旧的传统思维和观念;而且,即使对正确的认识,通过反向思维,也可以加深对其正确性的认识。

2. 收敛思维。

又称辐合思维,指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同一个问题,从各方面把思维集中起来,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平时开会,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总要把议题和意见集中一下,这就是思维的收敛(或收集)过程。集中性思维总是在考虑这一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解决的程序是什么等。收敛思维对于集中各种分散的意见、制定组织目标、形成正确的决策、实行统一的指挥以及专题研究、事故案件分析,都有重要的意义。

3.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

一方面要强化发散思维,扩大思维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思维的转换跨度、前进跨度;另一方面通过收敛思维方式,对爆发出的新光点、新火花,即新点子、新途径、新方案、新举措等,进行认真的检验、求证、鉴别,然后选取优者再付诸实施。发散思维要有收敛思维做补充,否则,发散思维就变成幻想、空想。

七、情感思维与理智思维

1. 情感思维。

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心理感受。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需要若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

情感思维具有倾向性、波动性、个体性等特点,一个人的情感,对其情绪和智力活动是有影响的。乡镇干部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诚挚热情、融洽和谐的情感,尽力控制和消除忧愁、悲观、消极、淡漠、浮躁、暴戾等不健康的情感。

2. 理智思维。

指人们在明辨是非、分清利害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的心理控制过程,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人的意志、信仰、价值观、品德、知识等对理智思维有重大影响作用。一个人理智思维能力越高,就越能制止那些不符合目的的消极情感和行为。

理智思维具有自觉性、果断性、通达性、自制性、稳定性。乡镇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智思维,日常的思想动机、态度、行为都不能被一时的不良的情感、情绪所控制,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事情办得更圆满。

八、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经历了过去而形成了现时的状态,我们认识事物、开展工作,就要立足现在、把握方向、预测其未来。

1. 后馈思维。

是以现在为立足点,考察事物的历史的发展,认识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来为现实决策与行动服务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把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把历史“理想化”,容易使思维守旧、僵化而失去活力。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不师”。人们做事情,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就可少走弯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一位乡镇干部如果善于总结、积累过去的经验教训,他办事思路就多,工作效率就高。

2. 超前思维。

也称前馈思维,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现实为立足点,面对未来,对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判断,以适应未来发展的思维方法。超前思维体现了人的思维的能动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其中“面向未来”就是超前思维方法。

超前思维的作用,一是使我们提高预见能力,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形势的发展。二是强化领导创新意识,“超前”是对事物现时的界限的突破,意味着标新、创造。三是有助于领导决策科学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把握了决策客体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决策失误的概率就很小了。

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应在“现实”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如果把后馈思维绝对化,就会思维僵化,在实践中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反之,把超前思维绝对化,就会脱离现实,脱离历史,甚至变成一种理想主义、幻想主义。

九、开放思维和封闭思维

1. 开放思维。

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系统都是开放的,它与外界不停地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们如果没有空气、阳光、粮食、社会知识,就不能生存;一个企业如果不从外部招进人才、购进机器和原材料、收集市场供求信息等,它就不能生产产品。19世纪的清朝统治者闭门锁国,就落后、挨打,就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开放思维具有广阔性、动态性和预测性等特点。我们的思维方法应是开放的。一是对内开放,即思维对象内部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是对外开放,即思维对象同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三是向未来开放,即思维对象内外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2. 封闭思维。

它与开放思维相反,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把自己的大脑同外界隔离开来,用自己狭隘的经验和陈旧的知识所形成的框框去硬套客观发展着的事物。其特点一是孤立、片面,不开阔;二是唯书、唯上、唯己,而不务实;三是绝对、静止,不创新。有这种思维的人,既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我国,由于长期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千百年来小农经济局限性,一些人的封闭思维直到今天还较严重。这种思维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