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2:10:00

点击下载

作者:方若茵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

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人们变得越来越繁忙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自发性地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相关资料显示: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正式宣告来临。

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可以把各方面的压力与负担减到最小,但是在教育独生子女的问题上,却经常遇到棘手的难题,比如说:孩子为什么这么怯懦?性格为什么这么孤僻?为什么不懂得分享?依赖性为什么这么强?

这些问题与平时的教育息息相关。只生一个,独生子女便成为家庭的重心,父母难免会将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一般溺爱,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怯懦、自私的性格。当父母发现这些问题时,往往又因为没有时间教育,或者采取一些不当的措施,比如暴力、金钱等教育方式。这样的结果,只能弄巧成拙。

初生的婴儿无疑是一张白纸,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白纸上描绘什么图案,染上什么色彩,都由父母决定,因为,孩子的性格来自父母的教育,而性格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更要在繁忙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为孩子塑造健康的性格,发掘他们的潜能,不但充当他们的长辈,还要充当他们的朋友、哥哥姐姐,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也让他们在亲子的气氛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能够从容面对。

第1章 你做好准备当独生子女家长了吗?

为什么只生一个?

到台北出差,办完事的时候正是下午四点,我约了一位在台北工作多年已经结婚生子的大学同学见面,她匆匆赶来,在和我叙旧的过程中,不断地看着手腕上的手表。我问她是否有事情要办,她尴尬地笑了笑,告诉我五点时她要准时去幼儿园接孩子。然后,她又看了看手表,大概觉得时间还早,便向我细细诉说自从有孩子以来的生活状况。

三年前,她在台北一家大公司上班,刚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正打算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才华好好干,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考虑了很久,觉得自己就要三十岁了,是要生孩子的时候了,才放弃了打拼多年换来的职位,回家当个贤妻良母。

她和丈夫的收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手头有一定的积蓄,孩子出生后,她完全可以在家里当全职的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但是两年后,她开始厌倦繁琐的家庭生活,因为她发现,以前熟识的朋友一个个艳光四射,事业有成,收入颇丰。她们独立、自信、美丽,把她反衬得平庸、卑微。终于,她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然后应聘进了一家公司当秘书,重新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打拼。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在她原定的人生计划中,三十五岁之前是要当上副总的,现在却要重新修订这个人生计划了,因为,她为了生育孩子,放弃了职业生涯中已有的基础,现在只能再从头来过。

现在,她回到职场已经将近一年时间,工作渐渐有了起色,每天都很忙,有时还要出差,每次出差,如何安排孩子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由丈夫照顾。但是,丈夫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孩子总是泪眼汪汪地在幼儿园的门口盼着爸爸来接,想想都教人心疼。她和丈夫都觉得亏欠孩子的,只能用最好的教育去弥补,让孩子上一流的幼儿园,以后上小学、中学和大学也要选择一流的学校,还要送他出国留学,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因为好的教育花费比较大,优质的教育,说穿了就是昂贵的教育。所以,他们以后还得面对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最后,她还对我说,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她和丈夫的生活质量比较高,经常会到饭店吃饭,体验浪漫情调,也经常到世界各国去旅行,饱览各地风情;经常和朋友一起聚餐,也经常去买东西,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几乎不去饭店,也极少去旅行,跟朋友聚餐还是有的,但是不敢多花钱,买东西时也要精打细算。“既然已经有了孩子,就要对他的未来负责,钱要投资到孩子的身上。”“现在孩子已经三岁,父母问我们是否打算再要一个,我们都摇头否定了。再要一个孩子对我们来说太残酷了,我必须再一次放弃事业,再一次从头来过,而且将来的教育费用,会给我们更大的压力。职场竞争激烈,在工作上我们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不想再给自己增加什么压力。再说,经济上的压力太大,会让人生失去很多乐趣和精彩。”

她说完,看了看手表,低声惊叫道:“时间到了,我得走了,有事电话再联系。”我点了点头,她便起身离开了,脚步匆匆。

这位同学最后的一段话,让我想起最近十年越来越明显的“独生子女”现象。近年来,台湾地区生育率日趋下降,有学者预测,台湾地区2009年的总生育率为8.29%,真正成为“独生子女”社会。“独生子女”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现在的台湾地区人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来自于工作、时间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为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白天能陪孩子去玩,晚上能陪孩子看卡通片,能辅导孩子做功课,但是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大多数人只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没有孩子的时候,他们还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在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有了孩子之后,属于自己的一点少得可怜的时间就被孩子“占用”了,有时候甚至忙得焦头烂额也忙不过来;孩子渐渐长大,教育费用也越来越昂贵,孩子容易生病,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此一来,工作、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确实是让薪水一族闻“孕”色变了。“独生子女”现象的产生也与个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需求的改变有关。如果时间倒退五十年,年轻人看到比自己年长的人背后拖着四五个孩子玩耍,也许会觉得羡慕,如果自己也拥有四五个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变迁,多子已经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了。

年青一代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好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他们普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比如说,升职、加薪,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多工作一年可获得多一点资本,多一份提升的机会,有可能从助理提升为经理,也有可能从部门经理提升为总经理,进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这种需求的改变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像我这位同学一样,她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打拼多年得来的职位,回到家里当全职的家庭主妇,这是会产生一定心理落差的。由一位得到社会认可、公司肯定和上司信任的职业妇女,瞬间远离职场,放弃引以为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变身为全职的家庭主妇,每天在家庭这一方小小天地围着孩子转,唯一的成就感就是家庭的温馨和孩子的健康活泼,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女性的心理需求的。

现代的女性希望自己每天都光彩照人,美丽明艳,她们善于社交,乐于工作,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活出女人的精彩,才算没有白活一场。很多事实证明,牺牲社会角色做全职主妇的女性,大半会后悔。现代女性的价值观已不仅仅囿于相夫教子的层面,她们同样渴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所以“独生子女”实质上是现代女性新观念的产物。

所以,在考虑要多少个孩子的时候,人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到底要几个孩子才能把压力降到最低,才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在不想成为“丁克族”的前提下,只生一个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是最理想的选择。

真的不要再生一个?

我的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妇,男主人收入不菲,女主人秀婷三年前生育了一个女儿,辞职回家做了家庭主妇,秀婷打算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就“重出江湖”,继续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因此,也就没想过再生一个孩子。不久前,他们把三岁的女儿送进了一家著名的幼儿园,但很快,便出问题了。小女孩根本就不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她自己占着一大堆玩具,小朋友们要过来和她一起玩,她却把人家推开,然后自顾自地玩耍。团体活动的时候,她也不乐意听从老师的安排,更不乐意和小朋友们配合。比如说,合唱的时候,她自顾自地唱,根本不配合大家的节奏;她不爱说话,老师问话经常不回答,小朋友们找她玩她也经常不理不睬;别人碰了她的玩具,她会哭上老半天……

开家长会时,老师告诉他们夫妇:“你们的孩子太自我、太孤独了,缺乏合作精神,这样下去将会影响她的一生。”夫妇俩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老师所说的话,因为,女儿在家里虽然有点任性,但并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他们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回来,问她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女儿说:“我不喜欢他们,他们不听我的话,还跟我抢玩具。”他们听得目瞪口呆,这才相信老师说的都是事实:女儿真的是太孤独、太自我了,这是一种人格的缺憾,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真的会影响她的一生。

星期天,我在家休息,秀婷带着孩子来拜访。“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养成这种性格习惯,难道是我们的教育不好吗?”她很困惑。

我知道秀婷这三年的主妇生活,时间都花在了女儿的启蒙教育上,而秀婷自己就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我并不怀疑她的教育方式。我把自己储存在计算机上的一些调查数据给她看,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抑郁孤独、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独生子女长大后,在工作上极容易受挫,往往觉得有一点不顺心,就逃避、跳槽;在感情婚姻上,独生子女的离婚率也非常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相处,不懂得迁就和包容别人。如果遇到人生的大挫折,他们因为孤独,不善于倾诉和沟通,甚至会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避。

这些数据让秀婷看得心惊肉跳,她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孩子还小,性格尚未定型,通过适当的教育,还是可以改变的。至于如何去改变,我认为,最便捷的解决方法就是再生一个。“再生一个?”秀婷不敢相信地看着我。她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她刚刚决定“重出江湖”,如果再生一个,她必须再牺牲三年时间。而且,她和丈夫都不敢保证,将来是否可以负担得起昂贵的教育费用。

我建议他们再生一个,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分别走访过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通过总结,我发现,多子家庭的孩子较独生子女更为懂事,人格更加完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住在台北县的一个家庭,男主人是一家大企业的高阶经理人,女主人则在家里做全职的家庭主妇,他们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年纪分别是八岁、六岁和三岁,八岁的长子已经很独立,他懂得疼爱和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好玩和好吃的,总会让给弟弟妹妹;而弟弟和妹妹在他的感染下,也非常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三兄妹相处得非常融洽。长子在小学上学,因为独立开朗的个性和出色的合作精神,他成为了班长,在班上深得人缘。二儿子和小女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也让人感到宽慰。

父母的爱太过集中和专一,容易使独生子女养成依赖性强、软弱、不够独立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因为父母选择只生一个,使得独生子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而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对于孩子,并不是爱得越多越好,过分的宠爱,只会让孩子学会依赖、骄纵。当孩子进入团体生活后,还会表现出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接受他人,不易与人相处等性格问题。因为,在父母过分的宠爱下长大的孩子,会在潜意识中要求别人也像父母一样,迁就自己,宠爱自己。

多子家庭因为有多个孩子,可以将父母的爱分散,如果这种爱恰到好处,不疏忽也不过分,对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是非常有利的。

而缺乏伙伴之间的友谊,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使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现自私、抑郁孤独、缺乏合作精神和不愿意与人分享等缺憾。友谊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也能让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脉脉温情,变得开朗和乐观。独生子女并不缺乏优质的教育,但在友谊和兄弟姐妹的亲情上,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在孩子进入团体生活之后,就会暴露无遗。

在多子家庭中,孩子从小就在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亲情中成长,当然更不缺少玩耍的伙伴,因为,兄弟姐妹之间,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有真挚的友情。在这种充满亲情和友情的家庭气氛中成长,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完善。所以要解决独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再生一个的确是上上之策。

秀婷对我的分析十分信服,但对于再生一个,他们还是不敢轻易下决心,这是关系到整个家庭幸福的大事,必须从长计议。

后来,他们告诉我,考虑到自己不想承担太大的压力,也考虑到孩子将来的教育费用问题,他们还是决定不再生一个孩子。不过,对于女儿的性格问题,他们希望我能够帮忙。我建议他们带女儿多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比如儿童游乐场,在那儿教她认识一些朋友,教她如何与这些朋友相处;或者,可以让女儿和好友的女儿一起相处,教她们像姐妹一样的友爱。总之,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

目前,随着现代“独生子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独生子女的性格问题也越来越被注重。只生一个固然有好处,比如可以减轻各方面的压力,孩子比较容易有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但独生子女的性格缺憾,也是让人非常头痛的。

因此,很多父母都徘徊在矛盾之中:是否真的不要再生一个?

受访问的独生子女父母中,有八成不愿意再生,虽然他们都已经明显感觉到孩子有性格上的缺陷。不过,他们都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独生子女的性格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决定不再生第二个的前提下,独生子女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第2章 健全的人格比一切都重要

繁忙不是忽略孩子的借口

在报纸上,我看到一则新闻:正在上小学的维维离家出走了。这个消息让所有老师都大吃了一惊。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个孩子虽然比较孤僻,不爱说话,平时也不特别引人注意,但是成绩不好也不坏,也没有和同学有什么争执。他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离家出走,实在让人感到万分意外。

从报纸上我了解到,维维是独生子,年仅十一岁。因为一直在做独生子女教育的调查研究,我打听到维维的家庭住址,上门拜访了他的父母。见到维维的父母时,他们正急得团团转。我问他们,孩子在离家出走前是否有什么异常言行,他们回忆了一下,摇头说没有留意,因为工作忙,维维的日常生活一直由保姆照顾。不过,他们把维维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拿出来给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从中找到维维离家出走的原因。

翻开日记本,进入眼帘的是一页页稚嫩的文字,但是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孩子的埋怨和不满,抑郁与苦闷。在最后几天的日记里,维维写道:“晚上只有保姆在家里陪我吃饭,爸爸妈妈都加班,家里冷清清的,我感觉很孤单。电视屏幕上出现一家人有说有笑吃饭的情景时,我竟然有点妒忌,恨不得把屏幕砸掉……”“星期天,爸爸去应酬了,妈妈也在公司加班,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着楼下花园里和父母一起游戏的小朋友,我觉得好孤单。爸爸妈妈叫我不要到处乱跑,可是他们又不在家陪我,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我有很多心里话没有人说,多么希望他们能抽点空陪陪我,和我谈谈心……”“我告诉爸爸妈妈,学校要开家长会,妈妈答应去开,可是却食言了。她对我解释说公司里有事,抽不出身,可是,难道工作比我还重要吗?因为她没有来,我被老师怀疑没有告诉父母要开家长会。虽然我的成绩不算优秀,但是我也不差,我怎么会故意不让父母来开家长会呢?爸爸妈妈太过分了,他们心里只有工作,根本没有我……”

我把日记中的这些话指给维维的父母看,他们看得面面相觑。他们告诉我,这样忙忙碌碌,一来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二来也是为了能赚更多的钱,将来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我们没有想到孩子会这样想。”

我告诉他们,如果孩子小时候不多花一点时间在他的教育上,长大后性格成型,再好的教育也是枉然。再者,十一二岁的孩子,正处在叛逆期,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就会做出离家出走或做出难以想象的事情来。也许,维维正是因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却又被父母忽略了,才心生不满,愤而离家出走的。

值得庆幸的是,三天后,维维被警察发现并送了回来,抱着瘦了一圈憔悴不堪的孩子,父母除了流泪,还是流泪。后来,从维维口中得知,他离家出走的原因和我推断的几乎一致:父母没有去开家长会,他被老师责备了,想跟父母说,他们却总是没有时间听他说,每天一早就去上班,晚上还经常应酬或加班,完全把他推给保姆照顾。为了向父母抗议,他决定离家出走。

在和维维和交谈中,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性格的确存在不少缺憾,比如不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不懂得与人分享,妒忌心强等等,从严格的标准来看,他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人。这就是父母忽略孩子的结果。他的父母想要给他有良好的教育,但那只是知识层面的,而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则需要靠父母好好地教导。

我又询问过维维父母的工作情况和时间安排,发现他们并非真的完全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性格问题,没有把孩子的不满当一回事,所以才没有为孩子留出时间。其实,他们只要推掉一两次应酬,就可以获得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推掉这些应酬。

我想没有人比布什总统更忙的,但布什经常会陪自己的宝贝双胞胎女儿参加各种聚会和社会活动,精心为她们挑选漂亮的首饰。因为从小在伟大父亲的慈爱下成长,布什的女儿也非常出色,她们美丽、聪明。小女儿珍娜还曾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名实习生,到世界各地的贫困地区进行援助工作,然后又出了一本书,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各个贫困地区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有人说,珍娜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她有个出色的父亲,“虎父无犬子”。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出色的父母教育出了平庸的子女,甚至他们的子女们在性格上有诸多缺憾,影响生活的幸福。因为,这些出色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我的一位恩师在学术界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但我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却向我大吐苦水:他有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儿子,但当年他忙于钻研学术,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使儿子养成自私、冷漠、不愿承担责任的不良品格,至今仍未成家,工作上的表现也十分平庸。“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宁可少写几篇学术论文,也要挤出一些时间教育孩子。可惜现在已经晚了。”老先生在我面前丝毫不隐瞒他的懊悔之意。

繁忙并不是忽略孩子的借口

而且就算父母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照顾,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父母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办法陪在他们身边,结果很多的孩子,在享受着优越生活的同时,却有严重的“后天情感缺乏症”。

所谓“后天情感缺乏症”,是独生子女最容易患上的心理疾病。独生子女身边没有伙伴,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本来就已经很容易出现“后天情感缺乏症”,如果父母不能常在身边陪伴,则会使症状更为明显和严重。上个事件中的维维,就是因为父母的忽略,使他长期处于“情感缺乏”状态,才会产生叛逆的念头,离家出走。我的恩师的儿子,也是因为对亲情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在失望之中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合格的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气氛。

要构建良好的亲子气氛,需要父母作出一定的牺牲。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都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最初的三年需要牺牲掉自己的工作和时间,三年后孩子上幼儿园,就可以重新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只需要每天接送孩子,解决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费用就行了。其实不然,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都应该时时关注他心理上的需求。一般来说,七岁前的孩子对母爱的需求非常强烈,作为母亲,应该尽可能地挤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所以,说穿了,良好的亲子气氛,就是父母能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

我认识一位职业妇女,她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应聘到一家外商企业,两年后做到高阶经理人的职位,有着非常丰厚的收入,但是,她突然做出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刚刚坐稳的职位,回家当家庭主妇。她说,她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孩子。每天早上去上班,四岁的儿子便拉着她的衣襟不让她走。保姆告诉她,她去外地出差的时候,儿子因为太思念她,便会在每天晚上背着她的手提袋走到大门外,然后一边叫着“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一边走回家。有一次,儿子生病,不停地叫“妈妈”,她却在外地出差不能赶回来,所以她一直觉得很内疚。“我不想将来因为不能在身边陪伴他而后悔。”再加上从幼儿园老师那里了解到,儿子经常和小朋友打架,而那恰恰是缺乏母爱造成的,所以她辞职回家了。“工作可以再找,孩子只有一个。”

不能否认,这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母亲。

当然,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并不一定要辞职回家才能照顾、教育好孩子,但是应该多花一些时间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气氛,不能让繁忙成为忽略孩子的借口。

告诉孩子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在一些学校里和老师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有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太过任性难教。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以自我为中心呢?很简单,问几个小问题就明白了。

这几个问题分别是:

你在班上有哪些好朋友?

你为什么要和他们做好朋友呢?

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小朋友?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般这样回答:我和玲玲是好朋友。因为玲玲喜欢和我玩,从来不打我,还喜欢帮助我,经常把玩具借给我玩。我最不喜欢的是强强,他经常打我,取笑我,不肯帮我的忙,还经常抢我的玩具,他是个坏孩子!

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则会这样回答:杨杨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杨杨是个好孩子,他很听话,从来不欺负小朋友,也从来不会抢别人的玩具,还喜欢帮助别人。我最不喜欢的小朋友是美美,她很任性,经常和老师顶嘴,整天欺负班上的小朋友,有一次还故意把玲玲刚刚搭起的积木踢倒了。

从这两类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完全凭自己的好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则会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那些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多子家庭的孩子。因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由于缺乏互相帮助、竞争的对象及机会,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必考虑其他兄弟姐妹的想法,再加上父母专注的溺爱,很容易造成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而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的身上,“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事情无论大小,都满足孩子的要求,顺从孩子的想法。他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父母以孩子为中心,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以自己为中心。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避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家长对孩子应该要做到慈爱但不溺爱。就算家境富裕,也不能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自己提出要求,就一定能得到满足,所以进入团体生活之后,孩子如果喜欢别人的玩具,就会顺手拿过来,甚至去抢别人的玩具。而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想法。

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适当地受一些挫折和冷落。比如说,孩子受了委屈,哭闹着不肯吃饭,家长可以考虑不去哄他,让他哭个够,等他自己觉得哭闹并不能引来别人的注意之后,就会觉得没趣,然后乖乖回到饭桌前。一家人一起看电视时,看哪一个频道不能由孩子决定,而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做决定。更要时时提醒孩子:你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你不能只顾自己的好恶,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要让他知道,地球并不会因为少了他就不能转动这回事。

另外,更加不要过分迁就孩子的喜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而改变自己的喜好,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后,不懂得迁就别人却处处要求别人迁就自己。独生子女离婚率之所以偏高,就是因为相互之间不懂得迁就对方。

有几位家长曾向我提出过质疑:西方的孩子都很自我,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就不行呢?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把“自我”和“以自我为中心”混淆了。自我是指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一个人毫不掩饰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和真我是近义的,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他表现出的自我,也是非常完美的。而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一切围绕自己的利益和想法看待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自私自利与冷漠。所以,以自我为中心所表现出来的,是人格上的一种缺憾。

我接触过很多西方孩子,与东方孩子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很自我,但很少会以自我为中心。西方父母不会溺爱孩子,但只要是正确的不妨碍他人的事情,他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一对台湾地区夫妇、一对韩国夫妇及一对美国夫妇一起带着孩子聚餐,他们点了一只鸡,吃完后只剩下一个鸡头,根据当地的习俗,服务生拿来一只精美的盒子,把鸡头装进去,让他们带走。因为盒子的精美,三个孩子都想要,韩国孩子首先把盒子拿到手,台湾地区孩子不高兴了,哭着要盒子,美国孩子看到他们哭,也跟着哭了起来。后来,韩国夫妇好不容易才把孩子说服,将盒子放回桌面上。台湾地区夫妇也把孩子说服放弃了盒子。如此一来,这只装着鸡头的精美盒子非美国孩子莫属了,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那对美国夫妇说不能让孩子动这个盒子,否则,他以后就会认为,只要通过哭闹,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三个孩子都没有带走那只盒子。

这对美国夫妇对孩子的心理掌握得非常好。他们知道,孩子不顾及其他两个孩子的感受,一心想得到盒子并以哭闹作为一种“威胁”的手段,已经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明显表现,一旦让他得到满足,就会助长他的这种心理。相反的,把盒子留下来,并告诉他,另外两个孩子也很喜欢这个盒子,那么下一次,他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时,就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经常要到各地做调查,无暇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只能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只有假期才能陪伴在他身边。儿子上完小学,暑假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不小,应该会照顾自己了,便将他带在身边。

让我想不到的是,儿子对大人的依赖性很强,自我服务能力非常差,几乎是饭来张口茶来伸手,连洗澡也要我帮忙,更别说洗衣服、叠被子了。我感到很吃惊,和他爷爷奶奶沟通过之后,才知道,他们平时对儿子的事情全都帮他做了,连挤牙膏、洗澡、穿衣服、扣纽扣和系鞋带这样的事,也都帮他做了。

难怪儿子会如此懒惰,如此依赖大人!但我不能责怪儿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只有这么一个孙子,不想让宝贝孙子劳心劳力的心情可以理解。我只能怪自己这些年的疏忽,怪自己现在才发现这个问题。趁儿子还小,我必须尽快补救。

于是,我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会做的就问妈妈,妈妈教你,但是不会帮你做。这对你是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一辈子照顾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会老。”儿子答应了,不过我知道他心里有点不高兴,毕竟很多事情他从来就没有亲自做过,多少会存在一点恐惧感。

儿子自己洗头的时候,泡沫弄得满脸都是,眼睛都睁不开,我有点心疼,但一直忍着不帮他,只在一边指导他应该怎样冲水。他洗衣服没洗干净,我教他再洗一次。每天早上起床,他忘记叠被子,我就在一边提醒他,直到他把被子叠好为止。晾干的衣服他不会叠,我亲自慢慢地教他,然后再让他自己叠。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教,儿子学会了做很多事情。因为他每做好一件事,我都会表扬他几句,所以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倒也能乐在其中。

中学快要开学的时候,我决定把儿子送到私立学校去寄宿。但是他爷爷奶奶不答应,他们舍不得让宝贝孙子住在寄宿学校“受苦”。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们才忍痛答应。不过,送儿子入学的时候,他们却拉着儿子的手说:“衣服不用自己洗啦,周休日回家的时候带回来给爷爷奶奶帮你洗。”我对他们说儿子已经学会洗衣服,可以自己洗。他们却说儿子洗得不干净,坚持要儿子带回家给他们洗。我不再跟他们争论,但私底下对儿子说:“真正的男子汉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是靠别人,会让人笑话的。”

也许是我的话起了作用,儿子并没有把衣服带回来给爷爷奶奶洗。他在学校生活得很好,熟悉环境之后,还能帮助一些弱小的同学;假期回到家里,还帮忙做一点家务,完全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形象。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会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这样只会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我认识一对老年夫妇,他们都是公司的高阶经理人,家庭条件优越,只有一个儿子。因为总是怕儿子做事慢,做不好,伤害自己又损坏东西,所以他们几乎什么都不让儿子做,儿子主动要做,他们也会马上抢过来做。结果,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工作稍有压力,便辞职回家;并且,因为比较依赖父母,三十多岁也没有结婚,跟父母住在一起。我经常听到老夫妇感慨别人的儿子事业有成,别人早就抱了孙子,也许他们没想到,儿子的懒惰与依赖性,皆是他们一手造成的,是他们从小就剥夺了儿子锻炼的机会。而一个人要成材,最需要的就是锻炼。

由此可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第一条好处,就是能让孩子远离懒惰与依赖,成为热爱劳动的人。

美国的孩子有很多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从家里搬出来自己住,衣食住行,甚至生活费,都靠自己打点。而我国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还要父母帮忙叠被子,成年前有过独自居住经历的学生几乎为零。

如果稍加留意,你还会发现,通过很多国家地区学生之间的比较,美国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发明力和创造力。这当然不能单纯地归功于大脑结构,事实上,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从小就懂得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尝试,懂得探索。

每一位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正因为如此,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读书时间,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他们都帮他做了。其实,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孩子在幼儿期的时候,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会比较明显,他们经常喜欢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让我自己来”、“我能自己做”。这是好事,证明孩子有尝试的渴望。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这种渴望,并且尽量去满足他们,引导他们去完成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勇于尝试、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孩子的一生意义深远。一个人如果没有勇于尝试、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在成功的路上是走不远的。父母因为“望子成龙”而对孩子的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的结果,只能“教子成虫”。

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真正疼爱孩子,就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孩子小时候吃一点苦,可以受用一辈子。推开电气时代大门的法拉第,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他会做很多事情,送报、装订、照着书本自己动手做实验,从来没有人帮他,一切都靠他自己完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李嘉诚、巴菲特,很多杰出人物都出身贫寒,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学会照顾自己。

所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能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将孩子的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的父母应该放开手了,如果不想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懒惰的人,如果希望孩子具有非凡的能力,那么现在就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一个合格的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孩子的导师—指导他做自己的事,无论他做得如何,都要鼓励他,表扬他。

让孩子在学会得到前先学会失去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执着面前束手无策,看着孩子为了追求一样东西而误了另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却不能强迫孩子放弃,只能干着急。其实,即使能狠下心来强迫孩子放弃,也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憎恨。让孩子主动放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明白得与失之间的关系:失去是为了能更好地得到。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哲理,需要父母对孩子作明确的诠释。

去年,我拜访过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四十多岁,女儿十七岁。我对这个女孩子的印象很不错,文文静静,很有礼貌,但听她的父母说,她的考试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因为她从来就没有认真的读书,她的时间都花在写文章上面了。我看过她的作文本,文章写得很不错。她的父母说,她十五岁的时候,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两千多字的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天天埋头写作,把学业都荒废了。“今年她要参加联考,可是她这个成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对我说出了心里的忧虑。

联考之前,她暂时搁下了笔,没有写作,一心一意温习功课,为的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一所好学校。不过,临时抱佛脚终究不是办法,联考成绩出来之后,她毫无意外地落榜了。也许是觉得愧对父母,她离家出走了。她的父母报了警,然后找到我,问我应该怎么办?女儿找到之后,应该怎样安慰她?我告诉他们,只有等孩子回来后,问过她自己的想法再作打算。

几天后,她自己回来了,说起这几天的经历,她说自己骑着自行车,绕着台北转了半圈,遇到了很多人,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关怀。“我突然发现,我虽然落榜了,但是我因此而得到了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这才是最值钱的东西。”她说。

我问她是否打算重考,她低头考虑了很久,显然是拿不定主意。我说:“如果重考,你就得专心读书,不能分心去写作。你愿意为了考大学,而放弃你喜爱的文学吗?我是说,暂时放弃。”她咬着嘴唇不说话,我知道她的内心非常挣扎,她坚持不懈追求了几年的文学梦,现在要她一下子放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你的爸爸妈妈并不曾告诉过你,有些失去,其实只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得到。你现在的知识不够丰富,人生经验不足,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浅薄的,缺乏内涵。如果你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就能学到非常丰富的知识,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大学的经历也会给你的人生增添一笔宝贵的财富。所有这些,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能让你的思维得到升华,写出来的文章更加有意义。所以,先学会失去才能在将来得到更好的。”我对她说,“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们,你愿意暂时放弃写作吗?”

她终于默默地点了点头。在父母的安排下,她进入补习班补习,整整一年,除了学生作文,她没有写过一篇其他文章。今年夏天,我收到她的喜讯:她考上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不久,她给我寄来几本杂志,并说她发表在上面的文章,全是上大学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写的。“在中文系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进步了不少,写出来的文章,不再像以前那么幼稚了。老师你觉不觉得呢?”她在电话里用欢快的语气对我说。我看了她的文章,感觉正如她所说,更成熟,更老练。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失去是为了能更好地得到”这个哲理。

我在一些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评论,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压力承受能力差、不敢面对失败、害怕失去、输不起,这些评价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性格真的“不怎么样”。这和“独生子女”现象是有很大关系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在父母的庇护下,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真正融入团体,融入社会生活之后,面对挫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

曾经有一位商学院的学生因为经商失败而跳楼自杀。商学院的学生经商,是一种社会实践,可以累积经验,但是商场险恶,随时会失去辛苦经营的一切。如果不能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对待失去,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看到那位自杀学生的父母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曾经让孩子明白失败与成功,失去与得到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孩子明白一次的失败让他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下一次就离成功不远了,他不会做出以轻生逃避直接面对失去的选择。

孩子将来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能否承受失去的考验,决定他们能否在最后取得成功。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学会得到之前先学会失去呢?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小就让孩子明白得到一样东西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太顺利,要让他经历一些波折。我的儿子刚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搬了家,离学校比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餐。儿子向我提出转到我们家附近的学校,尽管我能帮他办到,但我并没有马上答应他,我对他说这件事可能有点难办,你得有个心理准备,万一办不了,你还得在原来的学校上课。后来我把这件事拖着,一直没有去办,儿子问起,我告诉他并不是想转学就转学的,真想转的话,就耐心一点。儿子只得耐着性子等下去。两个月后,我才帮他办妥了转学手续。因为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波折”,儿子经过长期的磨砺,性格变得非常沉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发脾气,他会很耐心地等待峰回路转的机会。

比尔·盖茨说过:“再富不能富孩子。”他显然已经意识到,如果让孩子从小就过一种富裕优越的生活,一旦失去财富变得贫穷,他们将无所适从。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让他们经常尝试一种失去财富后的贫困生活,这样虽然会让孩子吃一点苦头,但同时会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性格,将来能面不改色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

让孩子在学会得到之前先学会失去,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在失去一样东西之后,去获取另一样东 西。告诉孩子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柳暗花明,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前面还有很多机会。去年,我的一个学生报名参加了儿童钢琴演奏比赛,后来却因为生病而不能赶赴举办比赛的城市。看着她失落委屈的样子,父母鼓励她马上去参加市里举办的少年艺术家比赛。结果,当另一座城市的钢琴演奏比赛结束时,她也夺得了少年艺术家比赛的桂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孩子从小就理解这句话,就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失去而颓废,就会在失去之后更积极地去争取。

最后,要让孩子在学会得到前先学会失去,就要父母引导孩子学会权衡轻重和利弊。比如说,孩子喜欢看电视,却耽误了功课,此时不必强制他戒掉电视,应该对他说,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暑假就必须到补习班补习,到时候就没有时间看电视了;但如果能考到好成绩,暑假期间电视可以看个够。这时候,孩子为了拥有一个可以看电视的暑假,就会关掉电视,专心的读书了。像前面说的那个喜欢写作的女孩子一样,当孩子知道自己目前失去一样东西,将来可以更好地拥有时,他们就能非常坦然地面对失去。

孩子长大以后要谈恋爱、要工作、要创业,但是他们也许会失恋、失业或者破产,作为父母,不可能一生为孩子护航,但可以从小就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去。当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失去时,那么另一份美丽的爱情就会向他们招手,另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将会出现,另一个创业项目也将会降临。痛苦与希望是孪生姐妹,得到与失去相辅相成。

所以,在教你的孩子如何得到之前,先教他们学会失去吧!

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营丝绸生意,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但敢作敢为。因为父亲常年在外经商,希拉里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长大。母亲对女儿非常严格,常教育希拉里要抛开怯懦和痛苦,勇敢地面对人生,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次,希拉里在学校里弄死了同学的鹦鹉,怕被同学发现,第二天不敢去上课。她的母亲得知后,十分生气地把她的书包和外套扔给她,打开门让她出去,大声说:“去,去向你的同学道歉,告诉她你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赔给她一只鹦鹉。你的同学什么时候原谅你,你就什么时候回来,如果她永远不原谅你,你就永远不要回来!”

希拉里去了学校,向那位同学坦白了自己把鹦鹉弄死了的事实,然后请求她的原谅,并表示会赔给她一只同样可爱的鹦鹉。让她感到兴奋的是,同学很快就原谅了她。回到家里,希拉里把事情告诉母亲,母亲满意地说:“做得好,宝贝。你应该明白,当你能够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时,是没有人会计较你的错误的,你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好感和信任。”

后来,希拉里参与了政治工作,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她往往表现得比别人更敢于承担责任,也正因为如此,她辅助丈夫克林顿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取得成功,而成功只会降临在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身上,从小教会孩子负起自己的责任,相当于为孩子赢得了成功的机会。像希拉里一样,如果不是母亲从小教她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她不可能成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没有责任感的人,不但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婚姻及家庭生活也将会一塌糊涂。近年来我在一些案例中发现,现代人的责任感的确越来越淡薄了。辞职不打招呼,不认真交接工作,给接手的人带来麻烦;工作上出现问题,把责任全推到别人身上;对父母不尽责,有空宁愿去泡酒吧也不肯回家陪父母吃顿饭;结婚之后仍然夜不归家,有了孩子也不愿自己照顾,而是丢给父母带……我想,是没有哪一位父母愿意在将来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作为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责怪别人,要先想想自己是否有责任。

我见过这样的家长,他们一向以成绩优秀的孩子为荣,每次孩子得到第一,都要带着孩子到亲友家炫耀。有一次,孩子因为考试前贪玩,没有好好复习,考试结果出来后,他的名字排到了第五位。他们得知后,不但没有教育孩子不要贪玩,反而打电话给老师,质问老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一次会排到第五位,并说一定是学校弄错了。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请到学校去,一起复核考卷。他们带着孩子去了学校,复核过考卷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于是,他们又指责老师,说孩子的成绩一向都名列前茅,这次突然考了第五名,一定是老师没有好好教他。

我就是那位老师,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各种的家长我都遇到过,唯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我并没有解释,只是看着孩子,问他是否也认为这是老师的责任。他看了看父母,又看了看我,低下头不说话。我知道,这是我的责任还是他自己的责任,他心里是很清楚的,只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他不敢承认而已。

当时,这个孩子在班上担任班长,他一向都做得很好,可是出了这件事之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了,后来甚至向我提出他不做班长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想保持好成绩,但是担任班长,繁琐的工作会耽误他不少的读书时间。我对他说,以前一直都担任班长,成绩也一直都很好,这次差了一点,只是一个意外,或许应该在你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他没有多说,只是坚持说他不做班长了。我同意了。不过,我觉得,我应该找他的家长好好谈一谈了。孩子的品格已经出现了问题,他越来越不愿承担责任了,这是必须警惕的。

孩子单纯得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就像一支笔,随时可能在这张白纸上添上一笔。如果父母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比如我那位学生的家长,如果他们能在孩子成绩下降时,对孩子说:“都是我们没有好好辅导你的功课,也怪你自己没有认真的读书。”那么,孩子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把责任往外推。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还要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要轻易原谅他,让他负起责任,去弥补自己的过失。

轻易原谅孩子的过失,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而让孩子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则会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对别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样,孩子才会在将来主动地、自觉地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

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鹏鹏,父母虽然都是普通职员,但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却很讲究方法。有一天,鹏鹏在楼下玩耍的时候,与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生争执,将对方推倒在地,撞伤了手肘。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正要吃饭,父亲却大声说:“先不要吃饭,坦白地告诉爸爸妈妈,今天你犯了什么错误?”他把与邻居小朋友争执的事说了,父亲拿出一瓶药水,递给他,说:“今天的事情,不管谁对谁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