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0:21: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试读: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舆论引导(暨大2014年研;中传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2舆论监督(北大2018年研;南京师大2018年研;西南大学2018年研;川大2015年研;深圳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传2012年研)

答:对受众而言,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对新闻传播者而言,舆论监督是其重要角色权利之一。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批评的权利。新闻传播者作为公民,这项权利体现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公务员及其他人士的行政业绩、个人品行和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公开报道,以实施监督与批评。

3后真相(北京师大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8年研;清华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暨大2018年研;安徽大学2018年研)

答:“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词典公布的“2016年度英文词汇”,意指“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与两件国际事件密切相关,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两场事件带给人们的共同观感是,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和个人理念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其本质含义是:情感战胜事实、情绪的影响力大过事实本身,人们不再关注事实为何物,因为事实本身变得不再重要。其出现的原因有虚假新闻的泛滥、社交媒体强化趋同、媒介竞争加剧等。“后真相”不仅冲击着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挑战着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也通过新闻的社群化传播影响社会的良性建构。

4后真相时代(中传2019年研;华侨大学2019年研)

答:“后真相时代”指的是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和质疑,只是变得不再重要。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果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在“后真相时代”,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后真相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同时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操守,还原真相、揭露真相,发挥新闻媒体作为“意义媒体”的作用与社会责任。

5社会责任论(中传2009年研)

相关试题:(1)传媒社会责任理论(清华大学2018年研)(2)社会责任理论(湖南大学2017年研;北师2016年研;暨大2010年研)

答:社会责任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大众报刊兴起之后,是一种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它从指导思想上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修正:首先,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其次,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第三,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第四,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6非虚构写作(北大2019年研;暨大2019年研;厦门大学2019年研;云南大学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内蒙古大学2019年研)

答: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指中国当今流行的一种新闻文体——特稿,是西方“新新闻主义”新闻写作主张的继承和发展,是借鉴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领域的一种创新的文体。特稿借鉴文学进行写作主要指在写作技巧方面,包括叙事时“故事化”“细节化”“情节化”的运用,生动情节的巧妙布局、讲故事中的波澜起伏、精彩文字的引人入胜等表现手法。但新闻特稿依然属新闻报道的范畴,决不容许添枝加叶的合理想象和拔高情节的虚构。

7新闻价值(四川大学2019年研;中传2018年研;川大2018年研;云南大学2018年研;西南大学2018年研;武大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兰州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大2015年研;人大2014年研;南大2014年研;厦大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价值应当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新闻价值的五个因素:①重要性——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②显著性——指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③时新性——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④接近性——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⑤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8策展新闻(南京大学2019年研)

相关试题:协作式新闻布展(四川大学2019年研)

答:策展新闻,又称协作式新闻布展,是指职业新闻人、消息来源、公众等角色在新闻的发布、选择、排序、评价各环节即时互动协作而生产的新闻。“策展”意指通过数据创造者、提供者、存档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标注、评价、选择、转换数据的行为,令数据增值、广泛共享和再利用。在新闻领域,运用这一概念强调新闻的专业筛选和视觉化呈现,着眼记者和编辑对不同新闻来源信息进行阅读、选择、排除、组织和集中呈现。与“把关”不同,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一个意义生产与再生产动态交织的模式,来呈现内容的创造性归纳、整理、推介和集展。

9传感器新闻(南京大学2019年研)

答:传感器新闻是指基于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以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近年来,物联网迅速发展,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一的传感器进一步普及,并向新闻业延伸。而传感器与新闻的碰撞,会带来传感器新闻的兴起。传感器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应用,如每天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卫星等传感器及遥感技术收集数据做出的报道。与气候、环境有关的报道,有时也依赖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而未来传感器的种类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丰富,传感器将成为连接器,把各种对象产生的数据输送给媒体,从而不断拓展新闻生产的思路与空间。

10沉浸式新闻(南开大学2019年研)

答:沉浸式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报道趋势,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思想是构建新闻现实的虚拟场景,使受众进入其中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受方面,获得对新闻的认知。它包括数据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呈现方式和沉浸式体验。沉浸式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大特点在于重塑用户体验。这类新闻报道借助特殊设备,提高了新闻的冲击力和震撼性,更为精确地还原事实本身,使得受众主体性回归,受众可以接触一手新闻信息,从多种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独自做出判断和理解。但目前拟真度尚低、直播性不强、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纵深式的深度描述,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把关”和“导向”的能力。

11新闻体制(华科2019年研,人大2013年研)

答: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传播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传播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传播业的制约机制等,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指出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四种新闻理论,即“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在我国,一般采用党委领导下的社长、总编辑负责制;在国外,大多采用董事会监督下的社长、总编负责制。

12过滤气泡(暨大2019年研)

答:过滤气泡是指具有记录功能的新一代互联网过滤器根据所记录的浏览痕迹建立的一种不断完善的预测机制,来推测网络使用者的好恶。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进行搜索、查询等工作时,服务器后台会根据浏览习惯产生出相关性最大的信息,用户获得信息只是搜索引擎想让用户获取到的结果。各个网站就像气泡一样将用户与其他网站的信息隔绝开来,让人沉浸在个人偏好的信息世界里。过滤气泡所呈现出的是算法计算应用在个性化推送信息方面的一大弊病。

13奇观化(四川大学2019年研)

答:奇观化是指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论的概念,其源于法国思想家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凯尔纳将“景观”一词升格为“奇观”,指出当代媒体为了自身膨胀的需要而对“景观”进行炒作和夸张。凯尔纳提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当下,媒介进行的“奇观化”比比皆是,并成为了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媒体通过对视觉和事件的奇观化,传递、改变、塑造着人们的社会体验和日常生活。

14受众的“极化”(人大2013年研)

答:受众的“极化”,是指受众的极端分化,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倾向。此观点由美国学者韦伯斯特(James G.Webster)提出。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后会对其做出是否继续接触的反应,这种反应会在之后的表现中进一步加强。媒介新环境表现出的两个特征——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15三网融合(湖南大学2019年研)

答:“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经过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再造和运行体制改革,达到基于一个网络就能实现多媒体传播功能的过程。三网融合表现为在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三网融合的目标是通过同一条网线(或无线接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通信传播业务,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既经济又有效地完成包括打电话、看电视和上网等各种媒介消费行为,其动因主要来自于传播技术的创新和演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在中国,涉及电信、广播电视等行业的体制改革也为三网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三网融合对于形成信息传播领域新型的服务体系、运营机制以及商业模式,对于促进信息传播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规制的调整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16县级融媒体中心(南京大学2019年研)

答: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指在国家体制和统一改革格局下建立县级新型传媒单位。它是在县一级成立的宣传机构。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新闻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尽快落实县级融媒体的建设,提升地方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具体做法是将县广播电视台、县党委政府开办的网站、内部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所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融合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实现三个层面的功能:①新闻资讯:宣传本地政策、发布本地信息、推介本地形象、引导本地舆论;②政务公开:吸引全县群众在这张大网上随时随地进行政务办事、投诉互动;③生活服务: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开发融媒体的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县级融媒体是地方媒体的媒介融合,县级台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积极发挥作用,做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排头兵和主导者。

17智慧媒体(南京大学2019年研)

答:智慧媒体(Smart Media)是指利用情景感知,计算分析信息消费者的环境、行为和偏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消费者用户体验的一种媒体形式。智慧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在不同的智能终端上,结合云计算、云存储等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迅速判断、分析截取到想要的内容。智慧媒体具有三大重要的特征:①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②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③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智慧媒体是第四次传播革命演化和增殖的新的媒介形态。

18信息茧房(西安交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人大2018年研;中传2018年研;清华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南京大学2018年研)

答: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一概念由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拥有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19公民新闻(清华大学2018年研;南京大学2018年研;人大2011年研;中央民大2010年研)

答: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20舆论反转(暨大2018年研)

答:舆论反转是指关于一些紧跟社会热点、关乎公众利益与矛盾的新闻事件,在后期新闻事实被揭露后的舆论同在发展初期由于媒体报道不规范所形成的舆论呈现反转趋势。从实质上来讲,舆论反转是由失实报道引发的一种新闻现象,它缺乏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新闻来源多样化、新闻信息碎片化、新闻主体标签化、新闻标题夸张化、受众情绪激烈化、新闻传播短暂化等特征。在反转新闻事件发展的初期和后期,舆论表达不一致或逐渐呈现逆向转化态势,甚至主流舆论或多数派意见与情绪也出现完全相反的逆转。即网络群体的舆论表达游走于不同的舆论漩涡中,主流舆论或多数派意见数次向不同方向的倾斜,使得舆论表达最终发生反转。

21报刊的有机运动(复旦大学2018年研;人大2018年研)

答:“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1843年提出的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它被通俗地解释为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马克思根据报刊的工作特点,论证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整个报刊的有机的运动。该运动具有两层含义:①每篇报道由于侧重面的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正常地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②新闻报道是一个动态过程,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如果有明确的消息来源,报刊作为新闻发布机构,有义务迅速发表,也有责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证据,纠正以前所发布的消息中的误差,直到整个事件真实、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报刊报道的真实,应当表现为从相互矛盾的报道中得出的历史的真实。要求报刊一开始就把整个事件都十分真实地报道出来,不符合事物本身发生的规律;要求报刊等到全部事实都十分明了时再进行报道,违反了报刊作为新闻发布机构的职能要求。

22算法新闻(复旦大学2019年研)

答:算法新闻是指运用智能算法工具自动生产新闻并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过程、方法或系统,它包括信息采集、储存、写作、编辑、展示、数据分析及营销等业务的自动化实现。与传统新闻生产及运营模式相比,算法新闻有三大特征:①算法软件的引领性。②数据资源的基础性,即算法新闻高度依赖数据资源环境,特别是高质量的数据资源。③智能操作的自主性,即算法新闻技术能够在无人或较少人工干预的条件下自动生产新闻。算法新闻的崛起将给受众认可度、媒体接受度、传统新闻传播业态及新闻伦理与法规等带来新课题;它不仅挑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也挑战了传统新闻的价值理念、理论规范和法律法规。人机协同或成为未来传媒生产的主流。在算法新闻的不断“倒逼”下,新闻记者有望实现职责的转型与升级。传统的“消息型”记者将让位于算法新闻,调查性新闻、解释性新闻等高品质新闻类型才是新闻记者的主战场。

23“中央厨房”(中央编辑部)(成都理工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6年研)

答:“中央厨房”模式是传统媒体进行深度媒体融合、资源整合的一种机制,是对新闻产品形态、采编发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组织架构、管理考核和盈利模式等的重构和再造,也是当前新老媒体融合的一种主要探索模式。所谓“中央厨房”就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元发布”,也就是记者把采集到的所有数据都放在内部网络平台上,各家媒体依据总编室的调度,依据各自特点和需要生成不同形态新闻作品来发布。这样可以避免各家媒体到现场一哄而上抢新闻,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各家媒体可以依照各家特点分工协作来报道。从目标诉求来看,当前的“中央厨房”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①聚合型,以打造聚合平台为目的,通过内容、技术、渠道共享,构建媒体协作体;②内控型,借助中央厨房实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再造。

24舆论场(北邮2019年研;北大2015年研)、官方舆论场(北京师大2018年研)、民间舆论场(北京师大2018年研)

答:舆论场是指新闻舆论所集中发生的场所。舆论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新闻媒体的聚集,二是有大量受众的关注。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1998年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当下我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

25舆情(山西大学2019年研)

答: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

26迭代新闻(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研)

答:迭代新闻(Iterative Journalism)美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新闻报道一层一层向纵深挺进,使新闻由浅入深,揭示事件真相,探究事件起因。一般分成快讯、初稿、报道、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7个阶段。其报道流程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进行的新闻生产,专业人员与用户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这一模式反映了网络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新闻从静态的“产品”变成了动态的“过程”。迭代新闻形成的原因包括:网络与部分媒体纵容“退化仪式”、网民“沉迷性功能紊乱”和社会固化“认知刚性”。其解决路径为:①主动加强议程设置,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政策解读机制;②用市场经济所接受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③要加快政务微博、微信建设,主动搭建民意疏导的最短路径,及时打捞沉默的声音;④要遵循竞争性规律,努力提升权威舆论公信力;⑤尊重开放性规律,积极寻找第三方联盟,提高全球、全网舆论话语权。

27We Media(西南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8年研)、自媒体(北邮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8年研;北大2016年研;北京师大2016年研;中传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

答:We Media即自媒体,是指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等。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28社交媒体(厦大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北邮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中央民大2013年研;北大2010年研)

答: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的总称。它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其特点有两个: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自发的传播。缺乏这两点因素的任何一点就不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29UGC(南大2017年研)

相关试题:(1)UGC模式(上海大学2018年研)(2)UGC和PGC(清华大学2017年研)

答: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是指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UGC的出现是以Web2.0技术为基础的,它注重信息的下载和上传并举,注重信息生产的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注重信息平台的高度开放性,以公众的全面赋权、全民赋权为前提。UGC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对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参与不仅影响着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经营状况,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权力结构、社群组织方式、舆论生态、社会管理方式等若干层面。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中传2011年研)

答:(1)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它们的区别在于:

①它们的定义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②传播特点不同。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③主体不同。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2)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在舆论从产生到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的每个环节中,几乎都能看到新闻媒介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为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新闻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公众接受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新闻引导舆论

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2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中传2014年研)

相关试题:(1)信息、新闻、宣传的异同及相互关系。(深圳大学2019年研)(2)宣传和新闻的异同。(重庆大学2019年研,论述题)(3)辨析:新闻工作和宣传工作具有同一性。(西南大学2009年研)(4)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浙江理工2019年研)(5)简析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湖南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研)

答:(1)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具体而言,其不同点主要如下:

①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追逐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②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让受众按照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③传播的方式不同

在一张报纸上,绝不可能重复刊登同样内容的新闻。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

④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信息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此外新闻与宣传在传播内容、传播原则也存在区别: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客观平衡,宣传主观倾向性强。(2)新闻和宣传的联系

新闻与宣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本质上,都是为了宣传某种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

①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事业充其量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早期的报刊均是特定的政治或宗教集团的宣传工具。

②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都属于传播的范畴。新闻和宣传工作都离不开广泛的受众,如果没有受众关注、接受,新闻和宣传工作都不能进行。

③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新闻事业出现以后,报刊、广播、电视成为宣传者使用的基本工具。从世界范围看,报纸从“观点报”向“新闻纸”的转变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过程。

3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四力”:“不断増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请结合实例,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入手,谈谈你对“四力”的理解。(安徽师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1)习近平指出,新闻记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政治素养,创新意识。结合此谈谈对新闻采写的启示。(南开大学2019年研,论述题)(2)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脚力、脑力、笔力、眼力以及它们四者的关系?如何落实这四力?(西安交大2019年研)(3)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复旦大学2004年研)

答: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世界各国基本认可的职业理念、职业伦理和中国新闻工作特殊性相结合而建构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包含三个方面,即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敏感的眼光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1)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需要增强眼力

面对如今信息泛滥,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现实,如何去报道、如何去解读、如何去评论,都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主流媒体要发出主流声音,需要炼就一副好眼力。要想眼力好,首先站位要高——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合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立场上,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上,熟悉、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学习。要始终保持冷静观察和思考的自觉,看透表象,看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有了这样的眼力,我们生产的新闻产品才能经得起推敲,并对用户产生积极持久的正面影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解放日报》深度解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主动牵头与长三角三家省级党报合作,推出《长三角圆桌》栏目,邀请长三角代表委员共话一体化国家战略。这组报道站在全国视野看长三角,谈及的问题相互融通、相互映照,配发的专题评论积极引导舆论关注点,让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力透纸背,受到中宣部充分肯定。(2)提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需要加强脚力

新闻工作是艰苦的工作。新闻工作不但动脑、动手,还要动脚,“记者永远在路上”,新闻随时随地发生,记者始终要枕戈待旦。记者的新闻稿子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例如《黑河日报》2019年“新春走基层”的优秀作品《种植发芽葱冬闲变冬忙》,就是作者在大年初八一上班,走入基层乡镇采访,捕捉到农民种植发芽葱增收致富的信息。新闻记者的楷模埃德加·斯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不畏危险深入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最前沿,写出了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的《西行漫记》,我国新闻前辈范长江行走大半个中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每一位写作不朽新闻作品的记者们,都堪称“脚力”的冠军。练脚力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走进火热生活,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社会实践,具有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3)提高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需要增强脑力、笔力

互联网时代,脑力是媒体更为珍贵的能力,也是更深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脑力,意味着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破解内在机理、梳理逻辑脉络、揭示深层动因,只有经过逻辑严密的思考,我们才能把“主流故事”讲出深度,表达到位。

在各种表达能力中,文字表达仍然是必须强调的。落笔成章、倚马可待的文字表达是任何记者、编辑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今天的全媒体生产中,内容的表达要求我们追求“最优质”,既要创新传统文本,更要融合传播,开创出新闻传播的新语态。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内涵是支撑,创新形式是手段,有效到达是目标,三者统一,方构成真正雄健的笔力。今年,中央关注民企发展,《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发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是简单的给钱》一文,客观分析当前民企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进行战略调整、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深入思考经济规律内涵,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作者的深厚笔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相互贯通、密切联系的,增强“四力”实践能力是广大新闻记者永恒的任务目标。新闻记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四力”,做人民奋斗的记录者、国家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4算法推荐新闻对信息接受的影响。(南京大学2019年研)

答:(1)算法推荐新闻的定义

算法推荐新闻是基于用户洞察的个性化信息的智能匹配,即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并以此对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以实现用户个性化、动态的需求。概言之,就是为用户找到与其相匹配的内容,反过来说也就是为内容找到与其属性相匹配的用户。目前算法推荐新闻主要是通过挖掘用户数据从而针对用户兴趣点进行新闻推送的聚合新闻APP。国内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和一点资讯等算法类资讯平台为代表。(2)算法推荐新闻对信息接受的积极影响

①减轻信息过剩的困扰

当前的信息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算法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3)算法推荐新闻对信息接受的消极影响

①个人接收信息的回声室效应

算法推荐为用户构造了一份个人日报,用户接收的新闻信息会越来越符合个人喜好,从而看不到那些与自己观点、态度有差异或完全不同的信息,这使得用户的视野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而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会通过搜索功能,找到具有共同话题的人群并加入其中,形成意见的回音室。但其形成的是一个较为封闭、缺少社交与互动的回音室。同时,定向搜索会从主观行为上强化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进而加强在回音室中的自我回声。

②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失衡

大众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展示的“拟态环境”。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引导下,用户逐渐形成了以个人兴趣为主导的“拟态环境”,使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失衡。并且,算法并不能对信息进行二次编辑,更难对内容进行价值上的审核,因此,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噪音。

③加剧网络群体极化和社会分化

算法推荐系统是按照用户自身的喜好来推荐新闻,这无疑给用户贴上了标签,拥有相同标签的用户更容易成为彼此的同伴。当用户处于群体中,长期接收到的是与自己价值取向相同的信息,容易导致自我膨胀,进而对其他观点产生排斥,使用户产生极端的思维。如果无法同其他用户分享经验的话,一个多元化、异质性的国家是很难处理社会问题的。当媒体不再提供共同经验时,社会黏性将会被破坏,造成社会撕裂和分化。

5分析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人大2011年研)

答:组织制度决定组织目标。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三家传媒组织的目标因其组织制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1)三家传媒组织的组织制度

①CCTV是国有制传媒组织。其传媒资产归国家所有;运作方针由国家制定,负责人由国家任命;运作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现今,中央电视台的资金大部分源于广告收入。

②1927年,BBC从私有商营性质转变为公共所有制。其传媒资产归全社会所有,它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其领导机构由各民间团体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任命形成,经费来源主要或全部为受众缴纳的收听收视费。

③英国《太阳报》是私营商业型体制。它是传媒巨鳄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份日报。传媒资产来源于个人,广告是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2)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组织目标上的差异

①CCTV的定位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以它将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作为自己的目标。但由于其为国家所有,因此,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位。在传播风格上,CCTV总体严肃,庄重;内容上和党、国家方针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同时,CCTV在组织结构与管理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增加其经济效益。

②BBC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它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强调对公众负责。BBC属于非营利媒介,节目类型不仅要满足主流社会群体,同时也要满足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因此,BBC的节目风格也同样庄重与严肃。公共型媒介组织肩负社会责任,承担传承教育与文化的使命。

③英国《太阳报》作为私营性报纸,以赢利为目标,广告是赚钱的主要手段。因此,其报道与经营反映出特有的市场特点与利益原则。

6信息茧房的概念和产生。(中山大学2019年研)

答:(1)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一概念由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拥有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2)信息茧房的产生

①互联网技术激活了个人行为

技术的发展使用户的信息接受行为更加主动,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节点,互联网用户可以轻易通过网络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一次又一次主动阅读自己喜欢领域的信息后,用户不断地在自己与整个世界之间筑起一座高墙。许多人沉湎于这样的拟态环境中,无法自拔。

②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内容的繁杂与同质化,用户的注意力成为新媒体产品产生效益的关键,随着手机客户端的兴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精准服务的同时,也造成其可能减少阅读多样化内容的趋势,构筑起“信息茧房”。

③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

社交平台中,每个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发布自己的意见,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生产者,个体与个体在网络空间里相遇和交流。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接受信息的“窄化”,自己为自己打造的信息格子逐渐形成,出现“信息茧房”的现象。

7简述数据新闻。(四川大学2019年研)

答: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数据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在新媒体时代被广泛应用。(1)数据新闻的功能

①新闻叙事

在新闻叙事上,数据新闻可以以明晰的动态方式呈现内容,纯文字报道难以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还能够描述那些看不见的短期过程,比如流言如何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②事实判断

数据新闻能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现报道相关的数据,从而帮助读者进行事实的判断。这种方式比起单纯的文字报道,表现更加清晰,说服力也更强。

③预测走向

大数据能够预测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挖掘大数据,媒体在技术上可以制作出可视化、交互式的图表,告知很多事项。微观的如交通拥堵情况,宏观的如经济指数变动等。

④信息定制

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满足网民的信息个性化要求,是国外媒体的最新尝试,同时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媒体应致力于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利用大数据诠释宏观社会现象对用户的影响,或者回答用户困惑的问题。(2)数据新闻的特征

①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

②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

③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在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

④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新闻。(3)数据新闻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

①提升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传统的计算机无法处理大量的、无规律的数据,需要云计算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因此,对于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以便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②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数据新闻与传统的文字图片新闻不一样,数据新闻需要大量的数据,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先有了问题之后,再去收集相关的数据。而拥有大量数据后,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将不需要或不相关的数据过滤掉,剩下有价值的数据加以分析整合,供新闻编辑使用。

③强化可视化平面设计的能力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为新闻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让数据新闻充满希望与活力。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图片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将繁杂的数据简单化,便于受众理解,更有利于受众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受众的各方面需求。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是其一大特点,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熟练掌握可视化技术,学会识图制图以及各种表格的制作。

8政府对媒介的干预有哪些手段?(人大2013年研)

答:政府对媒介的干预手段有:(1)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是指政治势力利用拥有的政治权力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的控制,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新闻传播更是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优先控制的对象。

①法律控制

通过法律手段对新闻传播施行的控制。控制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通常包括宪法、专门的新闻法,以及其他适用于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最直接的法规有《新闻法》《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控制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

②政策控制

政府一般都会制定长期的或临时的新闻政策。长期政策主要是对新闻传播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新闻传播的总体方针和原则以及新闻传播行为的准则或规范等作出规定;临时政策则主要根据国家当前面临的特殊情况,对新闻传播的原则、方针甚至方式方法等作出规定。政策控制的重点是法律力量无法达到的方面。

③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指政府对新闻传播业的行政管理,包括制度的控制、人事的控制。

a.制度的控制,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或建立相关机构,管理、检查、领导新闻传播业。如对新办新闻媒体的审批、媒体违规行为的惩治等;利用行政权力,控制有关新闻信息的传播;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有关行政机构制定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等。

b.人事的控制,是指通过法律确定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方式,确保新闻事业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2)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是指各种经济势力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①国家财政直接控制媒介。如国有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或者属于半官方性质的媒体。

②通过新闻业外的经济力量达到控制的目的。通常包括以下两种:

a.广告控制,这是最典型的经济控制方式,一些经济集团或一般企业通过广告投放手段来控制一些新闻媒体的经济命脉,从而控制媒体的一些内容选择和刊播方式,甚至可能左右媒体的新闻编辑方针。

b.赞助性控制,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相对隐蔽的一种经济控制方式,即一些经济集团或企业通过向媒体提供赞助的方式,换取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或其他形式的服务。

③介于媒体外经济控制与媒体内经济控制之间,即进行一定投资或持有股份等方式的经济控制。

a.能够左右新闻传播媒体决策行为的股东或投资者被看作是媒体资产的准所有者,从而将其划归到媒体内经济控制方式中。

b.尽管拥有一定媒体资产股份,但不具有左右媒体决策行为的股东或投资者,被看作是媒体外的经济力量,因而将其对媒体的经济控制划归到媒体外的经济控制中。

9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中传2013年研)

答: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真实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1)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忠实地、客观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而不应“根据希望描写事实”,这又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①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无误。事实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它的存在又各具不同的状态。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均须准确无误;事实中所涉及的数字、数量、引用材料(诸如引文、日记、书信等)必须丝毫不差;一切细节描写,也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②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中既有具体的事实,也有概括的事实。具体事实要确凿无误,概括的事实也应完全真实,要客观地、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如果说对具体事实要求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合理想象”,也不搞“基本真实”,还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相对说来,做到概括事实的准确无误就要复杂得多。它要求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后客观地在新闻中对其加以“还原”。这种“还原”,既涉及记者本人的态度,还涉及他的认识水平甚至语言表达能力。(2)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每条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无误,这仅仅是新闻真实性的一个方面,是对新闻真实最起码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真实性还要求新闻报道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全面,是指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而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

单篇报道的真实,是整个新闻报道真实的基础,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做到全面地、总体地把握宏观意义上的真实,才能真正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全貌作出真实的反映,否则就很容易掉进歪曲和片面的陷阱。(3)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刻,就是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如果说,检验一条新闻是否真实、全面,还有比较容易执行的具体标准的话,那么,检验一条新闻是否正确地、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标准。但是抽象的标准还是有可比性和参照物的,这个参照物就是人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本质的认识,对事实的联系和事实总体的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人们公认的,也是相对稳定的。(4)精彩地报道事实。

新闻通过选择典型的材料,以语言为媒介,报道事实的真相。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练。

①准确,就是语言要切合被表现的对象,做到无懈可击。一篇新闻作品,语言是否准确,常常同新闻事实是否真实、可信直接联系在一起。优秀的新闻作品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地陈述事实,准确地表达这一事实的含义。

②鲜明,就是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我们的新闻事业每天都在报道着各种事件,评说着各种是非,如果没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就无法引导舆沦。而勇于坚持真理,旗帜鲜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正是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③生动,就是具体形象,富于感染力。大凡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注意使用语言的形象性,而且更加注意所陈述的整个事件清晰、具体、真实,描摹现场的人和事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生动活泼、富于情趣,丝毫不刻板单调。

④简练,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新闻的内容选材要典型,语言文字要很简洁,不因废话连篇或舞文弄墨而以词害意。当然,简练并不等于短,更不能简单地说新闻写得越短越好,而是要“量体裁衣”。我们的要求应该是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尽量用短小的篇幅表述丰富的内容,尽量写得精粹、简练。

10为什么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的衡量标准?(湖南大学2019年研)

答:(1)本质真实的含义

本质真实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

①本质真实指的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新闻报道应当做到事实的准确和本质的真实。

②本质真实指的是全面反映情况。新闻报道应当全面、客观、公正。我们表彰光明面时,要注意到阴暗面,而揭露阴暗面时要体现出光明面的力量,这才能接近和达到本质的真实。

③本质真实指的是正确的立场。报道什么、宣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符合党的政策精神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本质真实指的是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必须报道真实、必然性的事实。(2)本质真实的不恰当之处

本质真实的四种提法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不科学的。

第一种说法,客观规律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提供真实情况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但真实毕竟不能等于真理,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基本上是科学研究机构的任务,新闻媒介无论如何承担不了。

第二种、第三种说法涉及了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思想方法和立场。正确的政治立场、指导思想和思想方法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分析事物,但我们不能以政治立场、思想方法的正确与错误作为判断新闻报道真与假的标准。

第四种说法显然违反哲学常识。既然假象也是一种事实,只要我们不把它当作真相,报道出来也未必能说它不真实,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歪曲的反映。(3)“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新闻真实,又称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