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5:15:3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

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试读:

出版说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为进一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的国学素养,中华书局编辑部推出本套丛书。本套丛书分为“必备国学常识”和“必读国学经典”两个系列。前者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国学知识,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制度、礼仪、节日、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后者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国学名著,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战国策》《史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系统化的知识讲解和原著的深入阅读,让读者既能对传统文化的概貌有所了解,又能从原著中亲身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个系列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用书,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参与本书编写的有王秀梅、王国轩、李申、韩美华、赵明、黎爱、缪文远、李萌昀、何永丰、范子烨、傅璇琮、郝歆、蔡义江(按照所编写的篇章顺序排名)。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汉翔书法教育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中华书局编辑部

充实自我,提升素养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强盛的潜在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时期,正是品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是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知识积累的非常时刻。加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修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所有教育的重中之重。

要达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经史子集,是我们阅读的经典文本;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道德的基石。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造就卓越的人才。

中华书局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怀抱这样的希望,编辑出版了本套丛书,让青少年有效地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积累国学知识。

作为国学入门图书,本套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这是一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面临的难题。这套书虽然文字量不大,但它涵盖了节日、风俗、起居、饮食,文字、文学、文艺、文化,礼仪、制度、思想、著作等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提炼了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国学知识、需要了解的文化经典,能引领中小学生快速进入国学的璀璨殿堂。

其次,这是一套青少年充实自我的实用读本。国学,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小升初考试还是中考、高考,对国学素养的考查比例逐年增加。一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国学专业,并进行自主招生。平时,我们的写作、谈吐、汉字书写,都会不经意地展现自己的国学功底。学校的演讲、各级竞赛,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这些素养和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我们平时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小学生必备国学常识》和《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就是这样一套引领我们阅读经典、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好书。

最后,这是一套专为青少年学习国学打造的爱心之作。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知识;认真负责的选目,让我们读到中华文化的最经典著作;仔细全面的注解,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经典的含义;层次分明的设计,让我们更方便地吸收和掌握精华。

汉翔书法教育作为全国最大的书法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之一,一直以传递国学经典为己任,力争通过书画教学,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经典,了解经典,爱上经典。相同的目标,让我们更能理解此书编辑者的祈愿和心声;多年经典国学文化的教学经验,也更能看到本套书的优势和特色。相信此书必定能带给孩子们充实的国学知识,有效提升国学素养。汉翔书法教育

诗经

了如指掌

书的诞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内容串烧《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最多的是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还有描绘和记录古代人民劳动和生活的诗,有关战争和徭役的诗歌,讽刺统治者贪婪的诗歌等。《诗经》是按照风、雅、颂来分类编辑的。“风”是各国的土风歌谣,大多为民歌。“雅”是正声雅乐,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小雅”74篇,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心灵旅行《诗经》是我国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朴实、优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归,宜其室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优美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经典小展台

周南·

①②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采回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摘下来。④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捡起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捋下来。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⑦

采采芣苢,薄言  之。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兜起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兜回来。注释

①芣苢(fúyǐ):野生植物,可食。一说是车前子,一说是车轮菜。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含劝勉之意。

③有:取。

④掇(duō):拾取,将落在地上的拾起来。

⑤捋(luō):成把地摘取。

⑥袺(jié):手执衣襟兜着。

⑦ (xié):将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这样放得比较多。讲解

这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全诗只讲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这一件事,语言极其简单。全诗只有三章,每章四句,共四十八个字,而其中四十二个字是不变的,只变换了六个字,即采集车前子的六个动作:采、有、掇、捋、袺、 ,就将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中边唱边采,一棵棵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来了。此诗的韵律也很简单,前句都一样,即“采采芣苢”,后六句,两句一韵,即“采”“有”叶(xié)韵,“掇”“捋”叶韵,“袺”“ ”叶韵。就是这样一首语言和韵律都极其简单的诗,却成了千古绝唱。

王风·黍离

①②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③④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⑤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

迈着步子走且停,心里只有忧和伤。

知我者说我心忧,不知者说我何求。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

迈着步子走且停,如同喝醉酒一样。

知我者说我心忧,不知者说我何求。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⑥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堂堂。

迈着步子走且停,心内如噎一般痛。

知我者说我心忧,不知者说我何求。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注释

①黍(shǔ):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离离:一行行的。

②稷:一说为不黏的黍,一说为高粱。

③靡(mǐ)靡:走路缓慢的样子。

④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⑤悠悠:遥远的样子。

⑥噎(yē):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难以呼吸。讲解

这是一首有感国家兴亡的诗。“黍离”一词成了人们触景生情,感叹亡国之悲常用的典故。周朝大臣行役到此地,看到故国尽变为禾黍地,悲怆不已,彷徨不忍离去。可能他曾对朝政发表过意见,但不被理解,被认为有什么个人企图,所以他感叹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现在国都已东迁洛邑,往事已不堪回首,他只能对天浩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啊苍天,这种状况是谁造成的呢?这明明是因为周幽王的暴虐无道,政治腐败,才导致狄人入侵,西周覆灭。但诗人是周朝大臣,不便直说,就用反问句委婉地说出来。

全诗三章,只换了七个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实”,表明禾黍生长的变化,表示他多次来到旧都。第四句“摇”“醉”“噎”的情感变化,则表示他内心的忧伤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忧深不能喘息。此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用重叠的字句,回环反复地吟唱,表现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不已之心。此诗历代流传,影响很大,后世文人写怀古诗,往往沿袭其音调。

王风·君子于役

①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③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丈夫服役去远方,期限长短难估量,

不知到了啥地方?

鸡儿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方落,

牛羊成群下山坡。

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④⑤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⑥⑦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⑧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释

丈夫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恨日长,

不知何时聚一堂?

鸡儿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

牛羊下坡回到家。

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①君子:妻子称呼丈夫。 役:徭役或兵役。

②曷(hé)至哉:现在他到了何处呢?一说意为“什么时候回来呀”。曷,何。

③埘(shí):墙洞式的鸡窝。

④不日不月:无日无月,指没有归期。

⑤佸(huó):相会。

⑥桀(jié):木桩。这里指鸡窝中供鸡栖息的横木。

⑦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

⑧苟:且,或许。讲解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行服役丈夫的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朴素、真实、自然。它用农村中最常见的景物来表达思念之情,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它如同一幅图画,把忧伤孤寂的农村少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孤独地站在屋门外向远处眺望,夕阳已经下山,余晖洒向大地,已是黄昏时候。放牧在山上的牛羊三五成群地从山上下来往家走,再看看自家的鸡也进了窝。我们还可以想象,村中可能已炊烟袅袅……可她的家却寂静而冷清,她在想,丈夫现在正在何处呢,他会不会忍饥受渴啊,他何时才能回家呢。唉!连禽畜都能按时还巢归窝,可我的丈夫却不能回家团圆,多么使人悲伤啊!

秦风·蒹葭

a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cd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ef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gh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碧苍苍,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着水流沿岸找,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着水流沿岸找,仿佛在那水中央。ij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k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l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m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河畔芦苇密又繁,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水流沿岸找,道路险阻难登攀。

顺着水流沿岸找,仿佛在那水中岛。n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o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p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q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密又稠,早露犹在未干透。

我所思念的人儿,就在水的那一头。

逆着水流沿岸找,道路险阻弯又扭。

顺着水流沿岸找,仿佛在那水中洲。注释

a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b白露:露水是无色的,因凝结成霜呈现白色,所以称“白露”。

c所谓:所说的。 伊人:这个人。

d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e溯(sù):沿着岸向上游走。 洄(huí):逆流而上。 从:跟踪追寻。f阻:险阻。

g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h宛:仿佛,好像。

i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j晞(xī):干。

k湄(méi):岸边。

l跻(jī):地势渐高。

m坻(chí):水中小岛。

n采采:众多的样子。

o涘(sì):水边。

p右:道路向右边弯曲。

q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讲解

这是一首写追求心中思慕人而不可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地上已结了霜,河边的芦苇茂密浓郁,露珠点点。诗人站在岸边,极目眺望,上下左右求索,想找到自己思念的人。他(她)想:逆着水流去找吧,道路险阻而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吧,他(她)仿佛又在水中央。总之,心中的人可望而不可即。但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很难确定。

这首诗写景凄清优美,写人虚无缥缈,全诗无一个“思”字、“愁”字、“求”字,但其中那企慕之情和惆怅之思却表达得非常充分,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

博古通今

1. 源自《诗经》的成语

惩前毖后: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高山仰止:比喻对崇高品德的仰慕。

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投桃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

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先把房屋门窗修好,比喻提前做好准备或预防。

2. 名句记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学而习之

1. 以下哪个成语不是出自《诗经》?( )

A. 惩前毖后

B. 言而有信

C. 投桃报李

D. 未雨绸缪

2. 《诗经·王风》中的《黍离》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情景时的悲伤心情。以下哪句诗句不能表现出类似的悲伤情绪?(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 雯雯 的姐姐就要出嫁了,她想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姐姐的祝福。你认为以下哪句诗最合适呢?(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 把下列句子填写完整。(1)___________________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2)《诗经》是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三类内容来编辑的。(3)《诗经》的写作手法,可以用 、 和 三字来概括。(4)桃之夭夭, 。(5)死生契阔, 。执子之手, 。(6) ,景行行止。

5. 人们常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来表示了解自己的人和不了解自己的人的不同态度,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 。

6. 请描述一下《君子于役》的主要内容。

论语

了如指掌

书的诞生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是他思想的核心。他主张以爱人为本,推行仁政,反对当时的暴君污吏。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是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制度的创始人。孔子三十岁时,就招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推动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孔子先后到过卫、宋、曹、郑、陈、蔡、楚等国,以及匡、蒲、叶等地,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能得到重用。最后回到鲁国,把全部精力用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教育学生上。相传,孔子先后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名。他的一些弟子,在当时和以后的政治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了这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为后世儒者必读的经典。

内容串烧《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一般仅记录孔子的话;一种是对话体,主要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的回答;还有一种是叙事体,有故事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心灵旅行《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书。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安邦治国的看法,提倡统治者以仁爱治世,安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生产力,这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订学习方案,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很有启发。《论语》还提出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倡导人们要热爱学习,孝敬父母,正直做人,讲求诚信。在漫长的岁月中,《论语》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之魂。经典小展台

孔子论学

①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 6)注释

①弟子:此处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弟:通“悌”,敬爱兄长。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谦逊待人,谨言而讲忠信,博爱大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能做到这些,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讲解

孔子的话,体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即年轻人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学习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这样的主张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与学校教育相比,青少年更早接触的是家庭和社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和塑造更为长远和深刻,因而更应得到重视。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②③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 4)注释

①立:有所成就。

②天命:上天之命。

③耳顺:听什么都顺顺当当,不别扭。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可以不被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听什么都能明辨真假是非,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了。”讲解

这里是孔子讲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和心得,说明人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才能有所领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成语“从(随)心所欲”即由此而来。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后来也成为中国人对不同年龄的习惯称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 11)译文

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并且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讲解

学习新知识,当然有新的收获。温习旧的知识,也会有新收获,那是由于随着知识的增多、理解能力的增强,对旧知识产生了新体会的缘故。

许多人对于学习的内容,初步接触,自以为完全理解,其实未必真的懂了,至少未必懂得深刻。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增强,人们往往会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领悟。从另一个角度说,能够从对旧知识的反复咀嚼中得出新体会,一定要有勤于钻研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人,自然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 17)注释

①由:即仲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讲解

子路的缺点,是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其实,不少人也常犯这个毛病。自己本来不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却要装作知道。这种态度,轻则使自己陷于尴尬境地,重则误人害己。追求真理,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①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 17)注释

①川:河。

②斯:这个,此处指水。译文

孔子站在河岸上,感慨地说:“一切都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逝了。”讲解

不少人把“逝者”理解为时光的流逝,其实理解为感叹万物的变迁也是可以的。万物的变化,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感慨于此,自然也包括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惋惜。

万物变迁,时光流逝,生命短暂,这是任何人都不难发现的。然而如何对待这短暂的生命,人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孔子对人生采取了最积极的态度。他终生孜孜追求,到老不衰。这样的态度是一切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都应该采取的。

孔子论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 11)注释

①没:音mò。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讲解

孝,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也是今天人们十分关注的传统道德。然而,什么是孝,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孔子说,仁、义、智、信、直、勇等道德,都有自己的弊病,克服的办法就是学。孔子在这里没有讲到孝,但依此类推,则孝和以上六种道德一样,也应如此。

孔子对孝的第一个要求是:长期不改变他父亲办事的合理部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继承优良传统。这也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①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 19)注释

①游:过去出外做官、求学,也叫作游。做官叫游宦,求学叫游学。译文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应该出远门。(假如一定要到远方)一定要说明去处。”讲解

古代交通不便,为了照顾父母的生活,主张儿子外出不要太远,以便父母有事时召唤。不过即使在孔子时代,这一条也难以实行了。所以孔子加了一句:假如要到远方,一定要有个去处。

现在交通虽然方便了,但是儿女外出,特别是要到远方去,也有必要告诉父母去处,并且要经常联系,报告自己的情况。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4. 21)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面因此而欢喜,一面因此而忧虑。”讲解

儿女知道父母的年龄,一则会因为父母的长寿而欢喜,二则也会为父母的年老而担忧。无论是欢喜还是担忧,都说明儿女对父母的关心。

孔子论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1. 3)注释

①令:和善。 色:脸色。令色,指伪善的面貌。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外貌,这种人是很少能有仁德的。”讲解

在孔子看来,一个花言巧语、善于谄媚作态的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言语谨慎,勇于实践,这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表现。①②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 16)注释

①喻:明白。

②君子、小人:这里指的是他们的社会地位。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讲解

儒家常把人分成君子、小人两部分。君子是统治小人的人,小人是奉养君子的人。义,即适宜。事情处理得公平、恰当,就是义;反之就是不义。在古代,处事恰当与否尤其体现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所以,讲求义与不义,就是君子的事。既然作为小人不能参与,也就只能关心自己的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子与小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小人参与正义与否的事也越来越多。尽管如此,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的差别依然是客观现实,所以普通人也要能够“喻于义”,必须让正义与否成为所有人都关心的事。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6. 23)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爱动,仁者爱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讲解

孔子说,智者和仁者的爱好不同。但是,一个智者完全可能同时是个仁者,一个仁者也可以同时是个智者。儒家讲仁义礼智,四德具备,一个人可以兼有智者和仁者的品质。所以爱山的往往也爱水,动与静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心情愉悦的人也往往长寿。

孔子论做人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2. 12)注释

①器:器具。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讲解

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局限于某一种职业或技能,应该适应不同的环境,能够胜任不同的工作。这种观点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社会动乱,诸侯蜂起,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视野宽广、博学多能、才干卓越的。这句话也可以看作孔子主张多多学习、增长见识的例证。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2. 14)注释

①周:以义结合,团结。 比:勾结。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讲解

君子总不能和小人交朋友。但是小人爱拉小圈子,结党营私。几个人合伙互相吹捧,同时贬低圈子以外的人,甚至不惜用恶劣的手段算计、陷害别人,这是古往今来都屡见不鲜的事。不过拉小圈子的小人也会指责别人拉小圈子。这一点,是我们在认识别人时要特别加以注意的。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 17)注释

①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在心里反省自己。”讲解

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即向榜样学习的意思。人要追求上进,向更高的境界努力。时刻反省也是很重要的。人们容易在发现别人错误的时候沾沾自喜,甚至幸灾乐祸,但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在发现别人缺点时反躬自省,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时刻鞭策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①②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9. 28)注释

①岁:时光。转义为天气。

②凋:凋零,零落。译文

孔子说:“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讲解

孔子在这里用物象来比喻人的品德,意思是只有到了环境严酷的时候,才能看出那些真正具有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的人。

博古通今

1. 源自《论语》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2. 名句记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习之

1. 下面有关《论语》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B. 《论语》中有众多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篇章。

C. 《论语》中不涉及有关治国的文章。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

2. 《论语》中的“仁”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哪一句不能体现“仁”?(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出自《论语》,以下成语哪些出自《论语》?(将序号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巧言令色 ②一日三省 ③入孝出悌 ④庖丁解牛 ⑤刻舟求剑

4. 把下列句子填写完整。(1)见贤思齐焉, 。(2) ,小人喻于利。(3)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之, , 。(4)父母在, 。游必有方。(5)岁寒, 。

5. 洋洋在家写完作业后,总是会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而且还能从这些内容中得到新的启发。洋洋的做法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时间流逝得很快,劝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呢?请写至少两句。

孟子

了如指掌

书的诞生

孟子(约前385—前300),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父亲早亡,自幼便和母亲相依为命,从幼年起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孟子对孔子十分崇拜,并成为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对教育事业也非常热心,把培养人才看成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他对学校教育和人格的自身修养,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主张。

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困难重重,当他七十多岁离开齐国后,便带着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了故里。孟子在晚年和他的学生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并整理了生平中重要的言行资料,共同编撰了《孟子》一书。

内容串烧《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的治国思想等内容。孟子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全天下推行仁政,提倡“民贵君轻”。孟子认为要得到天下,巩固政权,关键在于得到百姓的拥护,而要想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君主应该按照百姓的意志施政。

心灵旅行《孟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孟子将孔子提出的“仁、义、礼”延伸为“仁、义、礼、智”,成为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外交、齐家、治国的行为指针。孟子提出“性善”学说,“人性本善”的思想促使人与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互释放善意,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经典小展台

自暴自弃

abc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d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e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节选自《离娄上》)注释

a暴:害。

b有言:固定词组,有善言。c有为:固定词组,有所作为。d非:毁坏。

e由:遵循,行走。译文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破坏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住进去,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不去遵循,可悲得很呀!”讲解

成语“自暴自弃”就出自此章节,现今一般解释为:自甘堕落,不求进取。但“自暴自弃”一词最初是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概念,是有具体的指向性和浓厚的劝诫色彩的。孟子认为,出言破坏礼义就是自暴,不能居仁由义就是自弃,可见自暴自弃是针对仁、义而言的,仁是安适的住宅,义是正当的道路,是人须臾离不开的,所以有些人舍弃仁义,是很可悲的,是不能够有所作为的。可以看出,孟子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劝诫天下人居仁由义,不可自暴自弃。

亲其亲,长其长

a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b其 长,而天下平。”(节选自《离娄上》)注释

a迩:近。

b亲其亲,长其长:敬爱自己的父母,敬奉长辈。译文

孟子说:“道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倘若)人人都敬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讲解

人们之所以会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是因为往往容易忽略自己身边最平常、最简单的人和事物,这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如果人人都从自身做起,孝敬父母、敬爱长辈,天下自然就会太平了。《论语》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悌是“仁”的根本。《论语》又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悌,还去触犯统治者,是很少见的。这说明了修身、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作用,与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是同样的道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abc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d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节选自《尽心上》)注释

a宋勾践:人名,生平已不可考。b游:游说。

c嚣嚣:无欲自得的样子。

d得己:犹言“自得”。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君主吗?我和你说说游说的事。别人了解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说:“要怎么做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孟子回答说:“崇尚德,喜欢义,就能够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义;得意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去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背离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时的人,得志时,恩泽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个人品德立身于世。穷困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讲解

实现王道是孟子的理想和追求,他带着这个理想游说各国君王,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奔走于各诸侯国二十多年,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他的主张在以攻伐为上的纷乱时代很难被采纳。面对这样的困境,孟子采取的态度是人知或不知都自得其乐,以道义为原则,无论穷困或显达都保持平静之心,概而言之,便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这种穷达观影响着无数的儒家士人,使其在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轻易改变志向而随波逐流,而是保持士人独立的人格精神。

博古通今

1. 源自《孟子》的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茅塞顿开:茅塞,比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2. 名句记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学而习之

1. 孟子具有一颗悲悯之心,总是以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道理,以下哪句不是出自《孟子》?( )

A.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B.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C.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D.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小涛的哥哥接连几次面试失败,于是便不再积极找工作,每天在家玩游戏、看电视,不管家人怎么劝说,他都不想走出家门。奶奶看到后说:“这么小的打击,你不能就这样( ),要打起精神,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A. 自暴自弃

B. 自食恶果

C. 自寻烦恼

D. 自怨自艾

3.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这里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B. 听完爷爷的一番话,小涛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C. 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他了,就应该全力以赴,不能出尔反尔。

D. 小王为人非常大方,大家都说他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人。

4. “经典小展台”中《亲其亲,长其长》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准备怎么做?请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庄子

了如指掌

书的诞生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长期在讲学、论道、著书中过着游心自然、适情顺性的生活,终生不肯与统治者合作,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在哲学与艺术、求道与审美这些方面,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学界普遍认为“内篇”是庄周本人所著,“外篇”是庄子门人或后学收集未编入集中的庄周文章及其门人的著作,“杂篇”是《庄子》内外篇流传后有人补辑,将认为是庄子或庄子学派的文章附于其后。

内容串烧《庄子》又名《南华经》,集中反映了庄子在哲学、艺术、政治以及人生观等方面的思想。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内篇七篇,是庄子思想的内核。外篇十五篇,庄子用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阐述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杂篇十一篇,进一步闸述了其反复倡导的顺应自然的思想和庄子的宇宙观。

心灵旅行《庄子》是最重要的道家经典之一,思想博大精深,如今我们再读《庄子》,仍然能够感受到文字中不为物累、自在逍遥的思想,仍然能够在学习或生活方面得到启发,《庄子》为人类拥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撑。经典小展台

庄周梦蝶

ab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cd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e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节选自《齐物论》)注释

a栩栩然:即翩翩然,形容蝴蝶飞舞欣然自得的样子。

b喻:晓,觉得。 适志:快意。 与:通“欤”。一说此五字隔断文义,应当为注文。

c俄然:一会儿。 觉:醒来。

d蘧(qú)蘧然:僵卧的样子。

e物化:意指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译文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自我感觉非常快意,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忽然醒了过来,僵卧着的分明又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所区分的。它们之间的转变就叫作“物化”。讲解

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了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之感、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因为这个故事对中国的读书人产生过特别的亲和力,引来了后来无数的“梦文学”,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都是以“梦”构思的名作。

一个庄周梦蝶的小故事,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场“黄粱美梦”,那么我们是否要为之不断努力呢?我们应该学习庄子传达给我们的那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明确目标,为了既定目标而不断努力。

丑女效颦

a

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b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节选自《天运》)注释

a病心:心口疼痛。 矉:同“颦(pín)”,皱眉头。以下同此解。 里:邻里。成语“东施效颦”出于此。

b挈(qiè):携带。 妻子:妻子儿女。 去:逃离。 走:跑。译文

西施因为心口痛在乡邻间总是皱着眉头,乡邻中的一个丑女人见到后觉得这样子很美,回去后也在乡邻间故意捂着心口皱起眉头让人瞧。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个样子,都紧紧地关起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她这个样子,携妻牵子远远地跑开了。这丑女人只知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根本不了解西施皱眉为什么美。讲解

西施本是天生丽质,即使病心浅颦,也仍然美丽动人;村女本来长得很丑,无病又故作蹙额,更使丑相变成怪相,这就难怪乡邻避之唯恐不及了。

在向他人学习的问题上,没有理解,不加分析地模仿,不但学不到好的东西,甚至可能出现可笑而可悲的结果。

鲁侯养鸟

ab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cdef,具太 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节选自《至乐》)注释

a鲁郊:指鲁国国都曲阜的城郊。

b御(yà):迎迓。 觞:宴饮。 庙:指鲁国宗庙。

c《九韶》:相传为舜时的乐曲名。

d太牢:祭祀时用牛羊猪三牲。

e眩视:指头晕眼花。

f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一脔,一块肉。译文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国君把它迎进太庙里,大摆酒宴,为它奏《九韶》之乐,备上牛、羊、猪三牲供它享用。海鸟却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鲁国国君的这种做法,是用供养自己的方式来供养鸟,不是用供养鸟的方式来供养鸟啊!讲解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庄子看来,事物的特性也就是自身之性,自然之性。无视物性,违背自然之性,把人的愿望意志强加于他物,就会扼杀物的生命。鲁侯以养己之道对待海鸟,全然不顾鸟的自然习性,结果夺去了它的生命。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宣扬了依循自然、尊重物性的精神。

涸辙之鲋

a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b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c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de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f波臣 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gh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i,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j鱼之肆!’”(节选自《外物》)注释

a贷粟:借粮。 监河侯:刘向《说苑》作“魏文侯”。b邑金:封邑收取的赋税。

c中道:途中。

d鲋(fù)鱼:鲫鱼。

e来:语气词。

f波臣:水族王国中的一名臣子。

g游:指游说。

h激:激扬,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

i常与:常所,指鱼的正常生活环境。

j曾:还。 索:求,寻找。 肆:店铺。译文

庄周家里很穷,因此去找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取封邑的赋税了,可以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后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呼救声。我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碾成的坑道里,有一条鲫鱼在挣扎。我问它说:‘鲫鱼!你在干什么呢?’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这条命吗?’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的国王,把西江的水引过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已经无处安身。我只求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好活命,可是你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讲解

庄周请监河侯贷粟的故事,虽是一个寓言,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某些人的虚伪嘴脸—有很多类似监河侯这样的统治者,非但对穷人的急难不予施救,还常常故作姿态,用慷慨动听的大话来遮盖他们的悭吝。不施斗升之水,却大谈激西江之水,迎鲋鱼于道辙以归东海,这种无济于事的夸夸其谈怎么掩盖得了见死不救的冷酷?难怪鲋鱼会忿然作色,直截了当地戳穿了这种伪善中所包藏的残酷。

博古通今

源自《庄子》的成语

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朝三暮四: 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指反复无常。

螳臂当车: 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越俎代庖: 比喻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薪火相传: 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学而习之

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庄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

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出自《庄子》。

D. 螳臂当车这一成语出自《庄子》。

2. 《丑女效颦》这个故事中丑女模仿的是谁?( )

A. 西施

B. 貂蝉

C. 王昭君

D. 杨玉环

3.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写道:“当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这句话中的“涸辙之鲋”出自( )。

A. 《老子》

B. 《庄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4. 《庄子》一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寓言故事,以下哪些故事出自《庄子》?请把序号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庄周梦蝶 ②望洋兴叹 ③涸辙之鲋 ④掩耳盗铃 ⑤揠苗助长

5. 《庄子》中的《随珠弹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喜欢打鸟,却用随珠(即夜明珠,一种名贵珠宝)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之外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从这个小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战国策

了如指掌

书的诞生《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因为《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所以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国策》内容相对庞杂,编排体例不统一,文字也错乱难读。西汉末年,目录学家刘向将其按照国别和时间进行编次,定为33卷并命名为《战国策》,“策”是策谋的意思。

战国时代,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研究外交策略的人,这类人在古时被称为纵横家。他们研究如何揣摩国君心理,运用合纵连横的方法,约结和联合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纵横家对游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游说的技艺,他们不断收集资料,汇编成册,储以备用;或者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内容串烧《战国策》主要汇编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言行策略、政治主张及各国之间的权变故事。它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战国策》的篇章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属于早期作品,写作时间距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虽然文采较逊,但内容大致符合历史事实。另一类是晚出的摹拟之作,写作时间距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已远,其中许多都是虚构之事。

心灵旅行《战国策》一方面是作为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另一方面又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文辞优美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另外长于议论和叙事,大量运用寓言、譬喻来述事,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经典小展台

苏秦以连横说秦

a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 bcd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 efg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h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ij众,车骑之 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 其效。”k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lm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n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op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qrstu去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v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wxy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z@7@8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9#0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1#2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3#4,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选自《秦策一》)注释

a 苏秦(?—前284):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连横:秦国联合东方的某一国,攻打其他的国家。 说(shuì):游说。战国时策士们用言语说服国君采纳自己的主张。 秦惠王:名驷,前337—前311年在位。

b 巴、蜀:地名,巴指今重庆一带,蜀指今四川西部。 汉中:地名,今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 利:富饶。

c 胡貉(hé):北方游牧民族,分布在今内蒙古南部。 代马:地名,代郡、马邑,在今山西东北部。 用:资财。

d 巫山:山名,今重庆巫山东。 黔中:郡名,今湖南西部常德地区一带及贵州东北部。 限:险阻。

e 肴(xiáo):或作“崤”“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北。 函:关名,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

f 殷:富饶。

g 奋击:能奋勇击敌的战士。

h 天府:天然的府库,指肥沃、险要、物产丰富的地区。

i 用:可供使用的。

j 教:训练。

k 文章:此指法度。

l 诛:惩罚。

m 政教:刑赏与教化。

n 庭:同“廷”。

o 说:主张。

p 黑貂(diāo):身体细长,皮毛珍贵。 弊:破败。

q 羸(léi):缠绕。 縢(téng):绑腿布。 履:踩着。 (juē):草鞋。

r 橐(tuó):一种口袋。

s 形容:容貌。 枯槁:憔悴。

t 犁:通“黧”,黑色。

u 归:通“愧”。

v 纴(rèn):织布帛的纱缕。

w 发:取出。

x 箧(qiè):小箱子。

y 太公《阴符》:太公指周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是齐国的始祖。《阴符》,相传是他所写的讲兵法权谋的书。

z 简练:选择。

@7 引:拿过来。

@8 足:当作“踵”,指脚跟。

@9 燕乌集阙:古关塞名,今地不详。

#0 扺(zhǐ):击,拍。

#1 革车:一种战车。

#2 纯:匹。

#3 璧:圆形的玉器,中有小圆孔。

#4 溢:通“镒”,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译文

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道:“大王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物产可供利用,北边有胡、代地区可提供战备,南有巫山、黔中的险地,东有崤山、函谷关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众多而富足,拥有战车万辆,精兵百万,良田纵横千里,粮食储备丰富,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天然府库,确实是天下的强国啊!凭着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实,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能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可以取得重大效果。”

秦惠王道:“我听说,毛羽长得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法制不健全的国家不能实施刑罚,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教不上轨道的不能拿战争来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亲临指教,我希望日后再来领教。”……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意见始终未被采纳。他穿的黑貂皮衣破旧了,百斤金属货币也用光了,生活费用失去了来源,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腿上缠着绑腿,脚穿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黄黑,脸上显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机迎接,嫂子也不肯替他烧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讲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秦的过错啊。”当天晚上取出藏书,打开了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作《阴符》的谋略书,于是埋头苦读,选择精要处反复钻研。当读书困倦、睡意袭来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了脚跟。他自言自语地说:“哪里还会有游说列国君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高位的呢?”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感觉良好,他说:“这下真能用来说服各国在位的君主了。”

于是苏秦取道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谈得甚是投机。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赐给他相印。并赐给他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跟随在他身后,联络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用以对付强大的秦国。讲解

苏秦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叫作合纵,游说六国侍奉秦国叫作连横。苏秦最初是主张连横的,屡次鼓动秦惠王并吞天下,无奈没有被采纳,只得黯然归乡。亲人的冷遇让苏秦感觉备受屈辱,决定将这笔账记在秦国头上。他花了一年时间钻研姜尚所著《阴符经》一书,困倦时便以锥刺股。大成之后,苏秦向赵王陈述了合纵的策略,获得采纳,最终功成名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ab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