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罗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7:30:40

点击下载

作者:毛锦钦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仙境罗浮

仙境罗浮试读:

前言

南中国有两座姐妹山:一座叫“东樵山”,坐落在珠江三角洲东端腹地;另一座叫“西樵山”,坐落在珠江三角洲西端腹地。这两座大山犹如两位巨大的“樵夫”,屹立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上,守护着一方的吉祥平安和风调雨顺。

走进珠江三角洲东端平原,瞩目南粤大地,仰望羊城之东,一座巍峨雄奇的大山横空出世,像是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摆放在平坦大地之上,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人间仙境——罗浮山。

罗浮山其孕育之初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又经历了“燕山运动”,使它成为华南地区雄浑壮伟的“屋脊”,海拔高达1281.5米! 罗浮山地形复杂,发育典型,大片裸露岩石及片状的悬崖石壁地带,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山岳型风景区。

罗浮山层峦叠嶂,峰岭耸峙,风光奇秀,奇峰怪石、名泉飞瀑、神奇云烟、洞天奇景数不胜数,气象万千。罗浮山名于秦汉,鼎盛于唐宋,素有“百粤群山之祖”的美誉。汉代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曰:“名山五千,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

罗浮山又是我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如此神奇的仙山,自然有不少神话传说,自古就有浮山嫁罗山之说:浮山本属蓬莱一股,尧时泛海而来。《后汉书·郡县志》载:“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来傅之,故名罗浮。”所以,千百年来,幽深神秘的罗浮山也就被崇拜神仙的道士视为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修道成仙的“神仙洞府”了。

作为文化名山,在清代以前,罗浮山既是道家修炼的神仙洞府,也是佛教圣地。罗浮山在兴盛时期曾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说。著名的冲虚古观为东晋时期葛洪创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华首寺,距今也有1260多年的历史。相传华首寺曾有500花首僧人会集于此,因此华首寺又有罗浮山“第一禅林”之誉。在历史上罗浮山较负盛名的五观五寺,即冲虚观、酥醪观、白鹤观、九天观(即明福观)、黄龙观和华首寺、宝积寺、延祥寺、明月寺、拨云寺,除冲虚观、九天观、酥醪观、明月寺保存较为完整外,其余寺观原建筑已湮没。保存完好的冲虚古观历来香火鼎盛,每逢旅游季节或宫观寺庙朝拜日,这里更是游客如云。它作为全国22个重点道教宫观之一,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黄龙庙的“祖庭”,名扬海外。

罗浮山设立书院最早为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罗浮山建濂溪书院并讲学。明代罗豫章在黄龙洞设立豫章书院、罗浮书院、涵江书院、东樵书院等。明礼尚部湛若水于九十高龄来到罗浮朱明洞建舍讲学。志书称“从游者三千余人,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过于罗浮者”。可见罗浮山不仅是道佛共存的宗教圣地,更是道、佛、儒并存的文化名山。

罗浮山的声名远播与历代游历过罗浮山的名人分不开。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陆贾、谢灵运、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均等,都有赞美它的名篇佳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写下了广为传诵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不仅赞美了万仞罗浮山的蓬莱仙境,更抒发了诗人对罗浮春色的眷恋情感,为罗浮增添了千古不灭的光彩,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

罗浮山以其灵秀媚人的自然景观和奥秘神奇的人文历史令人神往。当你零距离接触罗浮山时, “仙境”之风扑面而来;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使你目不暇接;异常清新的空气,让你心旷神怡;苍翠欲滴的花草树木,令你心花怒放;神奇幽默的神话传奇,令你余思冗长;博大浑厚的历史文化,令你感叹不已,更把你的思绪带入历史长河之中。这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美,这是老祖宗送给我们的一份十分珍贵的礼物,这是“天人合一”的伟大作品,这是一份厚重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生于斯长于斯的罗浮山人,吸收着罗浮山水的毓秀灵气,吸纳着林木花草的醉人芳香,在这里演绎了许多美的传说和故事。今天,他们得大山之优势,乘改革之东风,创雄伟之大业,蔚然成风……我在这“仙境”之间,走过童年、少年、青年,现又进入了中年,不用很久,必将走进老年。我对这块热土有着刻骨的感受和深深的依恋。《仙境罗浮》就是我对罗浮山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仙境罗浮》由27篇散文组成。以记叙、抒情、游记的笔法,运用形象思维勾勒出一幅幅相对完整的“图画”来展现罗浮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满怀自己的亲切感情。本书语言简练,似文似诗,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读一读,让你在置身罗浮时能读懂名山,在仙境中寻找“仙境”,更会心旷神怡,置身情景交融的“神仙洞府”和“人间福地”之中。仙境罗浮

仙境,道教称神仙所居住的地方。《桓真人升仙记》中是这样描述仙境的:“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树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道教认为无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 或在海中, 或在幽远之名山洞府。

仙境之说源于中国远古神话之蓬莱。蓬莱,一个美好而又古老的名字,一方充满神话传说的土地。相传,战国时期燕﹑齐﹑吴﹑越等滨海地区海上交通渐开,海上有三座神山。《史记·封禅书》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 方丈﹑ 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的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有水草浮动,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作了回答。“蓬莱”者, “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现海市奇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 “如楼台,如亭阁,如奇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虚无缥缈,变化神奇。那些好事的方士由海市的虚幻编造出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神话,惟妙惟肖地绘出一个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于是引来了秦皇动游求药,汉武御驾访仙,虽然到头来都是一把帝王荒唐泪,却更为蓬莱增添了几分神采。而在文人雅士的笔下,神山海市更是被塑造得出神入化。从白居易笔下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到苏东坡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以及缘此而诞生的八仙过海的传说,都使得仙境愈加可爱,使神仙越发呈现出人格化的亲昵,甚至八仙醉酒的饭桌,铁拐李踏海而去的脚印,在蓬莱无一不被笼罩上仙界的光环,披上如烟似雾的轻纱。而且这种光环在不断扩大,那张轻纱越来越神秘。

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说雄伟,你会想到泰山;说险峻,无疑是华山;说云海,脑海中浮现的是黄山;而说到飞瀑,想起的一定有庐山。那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地方,人们说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黄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于一身,你知道是哪座山吗? 这山便是蓬莱仙境罗浮山。

罗浮山之所以能在名山中占一席之地,盖因其占尽仙气。如此神奇的仙山,自然有不少神话传说。民间传说蓬莱仙岛有一个别岛,名为浮山,随着风浪飘啊飘,飘到了南海,最终依附在罗山旁,与罗山合称为罗浮山,也被称为“南海蓬莱”。《艺文类聚》卷七引《罗浮山记》曰:“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后汉书·郡县志》载:“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来傅之,故名罗浮。”浮山怎么会泛海而来? 传说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说的是东海龙王有位名叫青龙的三公主,一日随波逐浪在海面上悠游荡漾。谁知气象万千的海国世界中,南海龙王之子小黄龙也戏嬉在蓝色的海洋之中。双方均青春年少,突然间邂逅相逢,眉目传情中竟互生爱慕之情,并以身相许。东海龙王敖广发现后,认为婚配大事应由父母做主,私订终身是败坏门风。盛怒之下,东海龙王遂囚青龙三公主于蓬莱仙山左侧之孤岛,南海龙王亦用铁链锁囚小黄龙于罗山下之万丈古井之中。

但情心既动,链锁山压又岂能奈何? 天公为他们之间的真情所感动,发雷鸣电闪以示关怀;大海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兴惊涛骇浪以表赞叹。尤其是力大无穷被安排驮载孤岛的巨灵神龟,在同情之余,竟驮载孤岛劈波斩浪向南海悄悄浮来。罗山下万丈古井中的小黄龙,突然感觉到一种特殊气息,他心旌摇荡,无法自持,遂挣脱锁链,冲出古井,终于见到了相别已久的青龙公主。

小黄龙与青龙公主毕竟是禀赋神气而生的真龙神种,虽然一时间控制不住欲念,有犯神龙规诫,但他们很快也就各有所悟了,都觉得只是如凡尘人世那样简单地阴阳结合,并不能显神之永存。他们商量着,既然我们都互为情欲所累,倒不如以双方的躯体,组合成世间一奇妙美景,为苍生万物提供一处栖止繁衍之地,这样也使双方的情缘以新的形式得以永存。于是山呼海啸,天崩地裂,在电闪雷鸣中,小黄龙与青龙三公主化罗山、浮山,并合二而为一,融为一体。小黄龙化形为罗山主峰飞云顶,青龙三公主则化为浮山峰顶的上界三峰。罗山和浮山之间以铁桥峰相连。这座铁桥峰,就是当年小龙王挣脱的铁链变的。有诗记之:“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

浮山泛海嫁罗山这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自然终究还是自然,它有它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就地质而言,罗浮山形成于大约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那时,这一带地壳发生断层,巨大的花岗岩受挤压而隆起,再经过千百万年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于是造就了如今有神仙洞府美誉的罗浮山。

罗浮山虽然不高,风景却独具特色,自古便有“岭南第一山”之美誉,这凸显了古人对大山的审美取向。但是古人的标准是什么? 古人对山的审美取向,早有一个评定的标准:“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有一于此,方足著称。“巍巍罗浮群峰秀”,罗浮山雄峙东江中游彼岸平原之中,从东江北岸向北眺望,罗浮山宛如一块硕大的翡翠矗立在珠江三角洲东端的地平线上,守护着这一方的平安与富饶。罗浮山400多个峰峦,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像玉女、像罗汉、像骆驼、像狮子,真是“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在众多的山峰中,较有名的有飞云峰、铁桥峰、玉女峰、骆驼峰和上界三峰等,其中主峰飞云峰又名飞云顶,海拔1281.5米(引自《罗浮山总体规划》),直插蓝天,因其高耸入云而得名。峰高自有浮云衬,罗浮山的山峰是很具梦幻色彩的。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悬”,似乎是上帝之手随意栽下,巍然耸立,直入云霄,然后居高临下,俯视苍生,让你提心吊胆,让你暗自叫绝,让你为之倾倒。那些山峰,有的孤傲独立,扶摇直上,一柱擎天;有的一群群,一排排,手拉手,肩并肩,在云海中岿然不动。飞云顶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在上界三峰的率领下,纷纷向飞云峰聚拢。有诗为证:“四百三十二儿孙,上界飞云势并尊。浮岳一将罗岳去,白云长锁洞天门。”

水是罗浮山的灵魂。罗浮山“满山皆甘泉”,“无泉不成瀑”,有980多处飞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黄龙洞瀑布等。而罗浮山的泉水终年不竭,入口清凉甘甜,冲虚观内的“长生井”泉水、酥醪观旁的“酿泉”和北宋文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为罗浮山三大名泉。这瀑布,这泉水,热闹了罗浮山,滋润了罗浮山,成为罗浮山的一大特色。

洞天奇境是罗浮山的又一大特色。罗浮山洞境最佳的有朱明、黄龙、蓬莱、桃源、蝴蝶、夜乐等18个大洞天,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 个石室幽岩。当地人称大山谷为“洞”,称小山谷为“坑”,如罗浮山东麓的山区镇柏塘镇就有“九洞十八坑”之称。罗浮山千山万壑,幽谷纵横,密布成网。这些“洞”,令人目不暇接:奇峰巨壁雄峙南天,危崖峭刻重峦叠嶂,异洞怪石神奇莫测,幽谷清泉逶迤绵长。山势雄伟奇特,风光清静幽秀,春季花景满山,夏天苍翠欲滴,秋来硕果累累,冬日红枫醉人。一幅幅神奇的画卷构成了罗浮山的神仙洞府和人间福地。洞天,并非洞穴,而是“洞中别有天地”之意,道教认为,洞天是天上群仙治理的地方。别有天地的洞天,与人间有严格的界限,普通人是无法涉足的, “洞天”之后,又产生了“福地”,福地是安乐幸福之地,是人们容易得到神仙福祐的地方。

置身于自然造化的这种奇景之中,不仅使人体验到一种壮观,更激发起神思驰骋,产生无穷的奇思妙想。在人们的浪漫想象中,自然的造化逐渐被人格化,各种神仙传说便应运而生。

据《神仙传》记载:安期生,秦代山东人。乃修炼“金丹法”的方士,鹤发童颜,常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称其为千岁翁。另据《汉书》记载:楚汉相争之际,他曾献策与项羽,不为所用。秦始皇听闻此人道行高深,于是赏赐金帛千万,向其讨教长生之法,而安期生离秦始皇而去,只留下一字条,上言“后数十岁求于蓬莱”。不久秦始皇就派徐福、卢生二人,率八百童男童女出海寻找安期生。后船遇海浪袭击,众人迷失于海上,怎么也找不到安期生,于是在一岛上定居下来,据说此岛就是现在的琉球群岛。原来,安期生已在广州白云山修炼,并在罗浮山找到了九节菖蒲,服食后羽化成仙。神仙的生活是何其逍遥安闲,他与七仙女产生了爱情,仙女与他经常下凡沐浴,在罗浮大山中相会行走,七仙女沐浴的地方被称为“七夕水”,他与七仙女的相会被称为“七娘会”。七仙女又在如今酥醪观的地址授他天宫酿酒之法,酿成米酒救济天下黎民,据说当时山中百姓喝了他们酿造的米酒,不仅能治百病,身体健壮,而且时间一长,肌肤红润,神清气爽,脱胎换骨,个个得道飞升而去做了神仙。《神仙传》记载: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罗浮山五马归槽处至今仍有巨石,倒扑在地,仍似醉汉,此为“醉仙石”。秦始皇派人出海寻安期生,却没想到他早已在罗浮山怡然自得,真是“安期生在山中醉,秦皇徒劳海上求”。

罗浮山因这一优美的神话传说而仙名远播,道徒们在罗浮山建了一座道观,以安期生与神女共醉酥醪之事,取名为酥醪观。罗浮山上的苏罗洞,也因此改名为酥醪洞;山下的苏罗村,改名为酥醪村。

在罗浮山的众多神仙当中,有一批神秘而又出众的仙姑。她们或智,或勇,或贤,或贞,逸群绝伦,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何仙姑为道教八仙之一,是唐代广东增城人何泰的女儿,又名何琼或何秀姑。相传,何仙姑出生时,头有六根钢发,自幼聪颖,勤劳俭朴,明理孝顺。十三岁时,何仙姑跟随村里的同伴进山采药,机缘巧合之下在东峰遇到了云游的仙人吕洞宾。吕洞宾赐给了她一只仙桃。自服仙桃之后她便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十五岁就超度为仙,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七仙并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八大仙。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山西长治人。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亦精医道。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颇有兴趣。嫁给了葛洪之后,夫妻两人恩恩爱爱,鲍姑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并与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她为“女仙”、“鲍仙姑”。

卢媚娘,唐代广东南海县人。她天生绿眉,传为北祖帝师的后裔,自幼慧悟过人,工艺巧雅,能将《法华经》绣于一尺绢上。后被唐皇李诵赏识,诏入京城封为“神姑”,留皇宫绣画。卢自誓终身不嫁,沉湎于刺绣,唐皇遂其心愿,赐法号“逍遥大师”,送罗浮山当道姑,于白鹤观筑庵而居。后有人见媚娘乘着紫云,或游海上,或游罗浮。

吴妙明,江苏句容县人,曾寓居钱塘。自幼修炼道法,不食不饮。传说,吴妙明的肌肤明秀,语论皆历历可听,她从来没有读过书,却通晓古今。后来,她隐居到罗浮山而成为仙女。

徐仙姑,南北朝时北齐人,为仆射徐之才的女儿。传说,徐仙姑年过百岁仍貌如年轻女子。她善于禁咒之术,喜欢到处游玩,常常游历于五岳、天台、罗浮等名山之中。徐仙姑经常露宿在岩麓林窟之中,偶尔也会到寺庙庵院里住宿。她不避虎狼,无惧鼠辈,大义凛然,使强辈畏敬若神,无敢戏侮。

罗素月,罗浮山的女道士,传说她飘然如御风。她居住在罗浮山的梅花村有二十多年,并且在房子的周围种植了大片的梅花。关于罗素月,史上有“收拾春山作图障,岂应归去画娥眉”之句。

麻姑,民间传说中可以赐福添寿的长寿女神,传为南北朝后赵将军麻秋的女儿。《神仙传》中记载,麻姑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相传,唐朝天宝年间,麻姑曾降临于罗浮山的狮子峰。

如此“蓬莱仙山”一直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圣地,两个教派争相在此坐山,在群山中可谓少有。千百年的宗教洗礼,使罗浮山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名山。如今的罗浮山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素有“神仙洞府”、“岭南第一山”和“中国道教圣地”之美称。站于山上,置身于郁郁葱葱之中,仙境禅意,令人心净如水,神定似山。神秘的传说,古老的演变,使罗浮山奇秀幽深的美景显得更加传奇与迷离。

说起罗浮山的道教文化史,可谓是古老而深远。自古以来,它一直被道家尊称为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七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四福地,地位相当显赫。

根据史籍记载,罗浮山很早就有一些传说中的方士、仙人在此修炼和隐居。汉魏之际,它由神仙名山发展成了岭南道教的中心,已被人们视为五岳之外的第一名山,《南方草木状》引陆贾《南行记》中记述司马迁语:“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魏晋时,罗浮山已经成为中原内地大量道教徒频繁活动的地区,宋朝邹师正《罗浮指掌图记》记载道教的十大洞天中, “独罗浮邈处海上,天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间有能至之者,非遣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人”,因此,许多道教名士都在此修道。

明朝陈梿《罗浮志》卷四和清朝宋广业《罗浮山志》卷四称,三国时期,著名的吴国道士葛玄在罗浮飞云顶炼丹成仙,其弟子郑思远也在此山修炼成仙。不过,也有史书说他是在云南苍山或庐江马迹山隐居修行后羽化成仙的。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目前已难判断。《晋书·葛洪传》载,东晋道士葛洪晚年居住在罗浮山修行炼丹,他与另一位后来亦成仙人的鲍靓常常在此彻夜谈论修炼之事。因此在山上留有一些仙迹就不足为奇了,最有名的是“遗履轩”。相传有一天葛洪与鲍靓相谈甚欢,一直到拂晓时分也没有睡意。忽然,一对玄燕向他们飞来。二仙一时兴起,将燕子网下,不料却发现是一双神靴。所以此地便留下了神仙遗履的传说。在这个遗履轩上,还有一块形如卧榻的青石板,传说古代曾有一位仙人在此静卧。

葛洪有一弟子名黄野人,也是较早居住在罗浮山的道士,他跟随着葛洪炼丹。葛洪仙逝后,他得葛洪仙丹服之而成为地行仙。东晋时,敦煌人单道开从南海进入罗浮山修行,活了一百多岁。隋唐时,道教在罗浮山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道士如苏元朗在此修行,传说活了几百岁。还有轩辕集,也活了很长时间,面容不见衰老,更为奇特的是,他居暗室之中,却可以看到数丈远。据说他每次去深山中采集药材,毒蛇猛兽不仅不伤害他,而且还会来保护他。他治病时,只要用布巾一挥,病人立时痊愈。后来唐宣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另有一道人陶八八曾经传授给颜真卿刀圭碧丹,并在罗浮山修炼成仙。

宋元时期也有大批道士在罗浮山修行。比较知名的有南宗五祖的陈楠、白玉蟾、邹葆光、张月窗、萧集虚等。明清时,在罗浮山修行的道士知名的有徐子明、梁可澜等。

两晋南北朝时,罗浮山尚没有正规的道观,只有简陋的庵舍,主要是葛洪所建的四庵:都虚(后称冲虚,即南庵)、孤青(西庵)、白鹤(东庵)、酥醪(北庵),其后皆扩建,称观。隋唐时,罗浮山已建起一批宫观。最早修建的是冲虚观。五代南汉时在冲虚观东建九天观,宋代改名为明福观;还有在葛洪西庵基础上建的天华宫,宋代时改为长寿观。宋元时期,罗浮山又建有一批庵观,如广莫庵、见日庵等。罗浮山旧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说,明清之后,许多已经被废弃,现尚存五观五寺。道教五观,即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白鹤观、黄龙观。其中冲虚观中有葛洪炼丹时取水的“长生井”、洗药的池子和制药的炼丹炉。

罗浮山,钟灵秀气也。

罗浮因其钟灵秀气,不仅是崇拜神仙的道士修行之地,也是历代官贾士绅、文人墨客寻幽探险、观临吟咏、养生游息的好去处。他们在罗浮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佳作和题刻,有很多还是传世精品,流传甚广。

仿佛中国画中的题字与印章,石刻与风景相得益彰,三山五岳,莫不如是。摩崖石刻也是罗浮山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自东晋以来,罗浮山中所保留的石刻景点有两千多处,块块石刻文物,犹如颗颗星星,闪耀着仙境罗浮的梦幻。比如山腰之间,转过山路可见一石山迎面而来,上有“云游”二字,穿过石山之间的小路,自然是“蓬莱径”,接下来是“登云梯”,踏过登云梯,又可见“别有一天”的题字。短短的一段山路,几块巨石,就已经被幻化成仙境,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今天,罗浮山不仅保存了1600余年的道教胜迹和历代道教古建筑物以及丰富多样的宫殿、观、庙、亭、台、塔、泉等石刻文物,更有体现中国5000年文化《易经》八卦的建筑布局。同时在景点布局、造型艺术上,运用“道法自然”的理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巧夺天工,因势借景,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才之精华妙用。

罗浮者,大气磅礴也。

罗浮之大气,不但在高矣,峻矣,雄矣,奇矣,美矣,惑矣,更在于她的容纳性。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出了大气的真谛。

罗浮之大气,容纳着四百三十二峰,峰峰有奇名,每一座山峰都有动人的神话故事,都有一首赞美的诗篇。雄伟的山岳,上顶苍穹,下临东江,巨如天柱,坚如铁棒,在飞云流雾之中,重峦叠嶂,若隐若现,仿佛整个山峦就“浮”在仙气之中,大有气壮山河之势。

罗浮之大气,容纳着萧森万木,参天古树,虬松鹃花,珍奇花草,蔚为壮观。

罗浮之大气,容纳着历史上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罗浮自古道佛共存,早在东晋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敦煌沙门单道开至建康,寒暑串畏;昼夜不卧,日行七百里,后入罗浮石室坐化”,开始了罗浮山佛教史,仅比葛洪上罗浮山炼丹迟20年。此后罗浮寺院历代不衰,其中华首寺为唐玄宗敇建。罗浮第一禅林“华首台”,千百年来,虽有废兴,至今依然深藏于罗浮幽谷之中。除了罗浮山西南麓的华首寺外,现仍存著名的石楼峰下的南楼寺(延祥寺),罗浮初地的明月寺,罗浮绝顶下的白云寺,小石楼峰的宝积寺。罗浮又是岭南道教的发祥地,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安期生、朱灵芝、阴长生、苏元明、葛孝先、郑隐、葛洪等都在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且阴长生居于铁桥峰,苏元明居于青霞谷,葛孝先居于飞云顶,郑隐居于泉源福地,葛洪居于麻姑峰。

罗浮之大气,容纳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学说、流派、风格、个性、经历、气质各异,却都能相继在罗浮或隐或现,或浓或淡,以至大气独成。传说,明朝吏部尚书湛若水也曾以九十高龄在罗浮山讲学。学子三千,“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三教九流,都在罗浮中,他们各自弘扬自己的学说,却没有唇枪舌剑,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没有唯我独尊。另外,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杨万里、刘禹锡、朱熹、屈大均、汤显祖等都有题咏罗浮山的名作。历史记载,宋清以来不少文豪在罗浮山写下了散文诗篇,他们是谢灵运、陈尧佐、赵希婴、赵汝驭、白玉蟾、王宗沐、潘耒、恽敬、王拯、陈澧和苏轼等。苏东坡游罗浮时,写下《题罗浮》、《书卓锡泉》等散文,还有广为传诵的名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不仅赞美了万仞罗浮山的蓬莱仙境,更抒发了作者对罗浮春色的眷恋情感,为罗浮增添了千古不灭的光彩,使罗浮山闻名于世。

远古已去,先人告慰。美丽的神话传说,那仙人留下的足迹,那美丽的自然风光,那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永远印刻在罗浮山上。罗浮山,是梦幻的天堂,亦是人间的仙境。(2009年8月)罗浮春韵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罗浮山春韵的序幕。

春天来了,漂亮的春姑娘冒着涓涓细雨,冲破寒风的重围,提着精美的花篮,披着缥缈的纱巾,腾着彩色的云絮,扭动着轻盈的腰肢,迈开秀气的双脚,在罗浮山款款而游。于是,我畅游在罗浮山,踏着春姑娘的脚印,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享受春韵的快乐。“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早起的鸟儿,像天然的闹钟,唧唧喳喳,催醒了沉睡的群山,唤起了绿色的世界:绿的草、绿的丛、绿的树、绿的林;新绿、嫩绿、鲜绿、墨绿、黛绿、翠绿、葱绿、娇绿欲滴。满山的绿色透着亮灿灿的晶莹和清纯的秀韵,温柔着人们的视线,更伟艳了朵朵山花。那渗透着浓浓春意的山花,昂首挺立于山涧之边,绿丛之上,枝头之巅,披红挂绿,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浓妆淡抹,蜜蜂蝴蝶不请而至,采花酿蜜。这满园春色呀,也惊喜着游人的目光。于是,春姑娘为罗浮山作嫁衣裳,春的气息在罗浮山尽情回荡,春的柔情在罗浮山尽情感人。

雨,如烟,如丝。

那霏霏的雨丝,悄悄地由天上洒落,天地间浩如烟海,在轻风的吹拂下,雨点亲吻着片片翠绿,经春雨浸润的叶片,光鲜碧绿。那密细细的雨丝在叶面汇聚成粒粒小水滴,亮晶晶的小水珠在碧绿的叶片上来回滚动,几个来回后,便静静地从叶子上慢慢地滑落,叶子轻轻地向上向下微微颤动着,好像在向人们点头示意:您好,春天来了……春雨沙沙,雨丝飘飘,密密麻麻,轻轻盈盈,潇潇洒洒,似情人间温馨的诉说,缠绵不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那呢喃的春燕,在雨中纷飞,剪刀似的尾巴,乌黑的羽毛,轻盈的身子,徜徉在隽妙无比的春景图画之中,为春光增添了美轮美奂的风光。

雾,如纱,如海。

那雪白的雾纱,在山峦中飞舞,时浓时淡,时隐时现,时起时落,此起彼伏,似乎在调皮地和群山捉迷藏……这山峦、那山峰,惬意地接受她亲切的拥抱、热烈的亲吻。这是一种阴柔在抚摸一种雄壮,这是一种阳刚在呼唤一种柔和。

雾在山中,山在雾里,是山峰也是岛屿,是沧海也是绿洲,那如梦似幻的仙境,让心有灵犀的游人有了相见恨晚之感,那瞬息万变的雾海和千年耸立的松石,共同组成了这人间极致之美景,她让每一位亲身感受的人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用自己最美的言语述说心中的感悟。云,如絮,如银。

那腾飞在山峰顶的云,一会儿如草原上欢快的羊群,吸吮山尖上的翠绿;一会儿如奔驰旷野的野马,穿越在山峰之间。它变化无穷,时而腾飞,时而漫游,时而如水,时而如山;时而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时而如一朵朵怒放光彩的花。在云的催化下,罗浮山秀美得惊世绝伦,俨然是人间的仙境。你可以抛开尘世的烦恼,排遣心中的沉重,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这时你一定会感到迷惑,是在画中,还是在画外?

春风和煦。春日的阳光露出了笑脸,倾泻着红情绿意,编织着灿烂锦绣。金光万道穿透层层霾雾,山间淡淡的雾云欢笑跃起,飘逸起舞。无数的光柱在林间晃动,阳光穿过树干、树枝,在山坡上投下了无数金光灿灿的“元宝”,绿色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跃动着无限的生机。迎春花在嫩绿叶片中放射性地向四周伸展着,星星点点,一片金黄色,在柔软的春风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那样的小巧玲珑,又是那么的烂漫夺目。迎春花暗香袭人,虽然不像玫瑰花香那么浓烈,却也香得让人沉醉,像俊俏靓丽的女孩子,纯朴可爱,天真活泼。等到它盛开的时候,就会在太阳底下灿灿地笑开了怀,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美丽。

苏东坡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何止是鸭,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是雨、是雾、是云、是草、是木、是人的心情、是人的希望。春天到罗浮山仙境走一走,你会感觉春的气息更加浓郁。

改造后的罗浮山核心景区朱明洞,焕然一新,春意浓浓。春天的影子在猎猎彩旗、盈盈彩球的呵护下,自由自在地飘逸着;猎猎彩旗、盈盈彩球在春天影子的衬托下,显得光鲜照人。灿烂的阳光让寒气随着春风悄悄离去,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正敞开胸襟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白莲湖景色迷人,清涧流水,曲径幽石,岸边的柳枝吐出了绿芽,“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湖中平静的湖水,从冬天的素静中苏醒过来,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韵味,湖面上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罗浮山各大景区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冲虚、黄龙、九天等观寺,香客如潮,香火鼎盛。“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农家乐”生意火暴,游客满座。地道的农家菜琳琅满目:白切鸡、焖猪肉、酿豆腐、豉汁鹅、生姜鸭、蒸山鲶、蒸坑螺……那香味、那甜味,让旅客垂涎三尺;那叫不出名称的野菜色彩缤纷: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让旅客大饱眼福,尽情享用;地道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酥醪菜干、罗浮山百草油、罗浮甜茶、罗浮山茶、竹笋干、鱼干仔、冬菇、木耳……让旅客心花怒放,争先抢购。

透过游人的笑脸就会感悟到,这里没有春天的寒意,没有金融海啸冲洗留下的痕迹,看不到人们对甲型流感的恐慌。他们携老带幼,驱车而来,结伴而至,山上山下,浩浩荡荡,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春的力量在罗浮山萌动。春节刚过,罗浮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成功,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旅客的好评。正当创建罗浮山“AAAAA”级旅游景区的活动拉开序幕的时候,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了罗浮山,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令罗浮山人欢欣鼓舞。开创珠江三角洲旅游业的资源共享,市场一体化,客源互动,品牌共创,形成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的“罗浮山宣言”正式签署,标志着“珠三角”九市旅游合作一体化正式启动。罗浮山养生、休闲、度假和宗教文化相结合的“罗浮仙境,道行天下”的品牌打造被迅速推向新的高潮。

景区春色满园, 万紫千红;田野春意盎然,千姿百态。

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走进田野,春风拂面。放眼望去,那辣椒、茄瓜、黄瓜、毛瓜、冬瓜、节瓜、青瓜、香蕉、南瓜和各种各样的菜花,青橙黄绿蓝紫交相辉映,斑斑斓斓,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那片片新翻耕的土地,一垄垄,一行行,长短不一,大小有别,错落参差,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那口口盛满水的鱼塘里的鲤鱼、鳊鱼、鳙鱼、草鱼在跳跃、在游动,水面上点水的蜻蜓,欢飞的蝴蝶,演绎着春韵的节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更深化了春韵的内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能忘怀,田野里的主人——农民,他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怀着对丰收的渴望,披蓑戴笠,在广袤的田野上,以锄头当笔,饱蘸激情和力量,在大地柔软的丝帛上,用粗壮的手,一笔一笔努力地书写着理想和希望……于是,滴滴汗水,粒粒种子,伴着人体的温热,渗透泥土,带着春天的希望,孕育着浓浓的气息,接受春风的吹拂,沐浴春雨的浇灌。也许,这景象,这种人物关系与现代农业不那么协调,不那么糅合,但是,最让我们欣慰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显得格外亲切,格外自然,格外朴实,格外可爱。

春,是一首激扬着天道与人和的歌曲。

春,是一幅饱蘸着粗犷与雅典的画卷。

春,是一幅彰显着厚重与轻柔的图案。

春的韵味迷人,春的魅力无穷。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它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美丽,带来了温暖,更带来了甜蜜的回忆。最喜欢孩提时跟在妈妈后面,挎着篮子在春天里摘野菜花;最喜欢跟着父亲爬罗浮山,看山上的花,摘山上的野果;最喜欢风华正茂时在长辈的指引下,辛勤劳作,春风化雨。如今,长大了,变老了,最喜欢的还是看山上的花,摘山上的果,也喜欢听潺潺的流水声,相思脉脉的山峦情,感悟切切的春之韵。

春天是美好的,我的心常装着春天,脑海里重复着春天的记忆,在春天的记忆中追求大道,追求善美,追求耕耘……(原载《罗浮》2009年第3期)罗浮青松

松树是罗浮山之神。罗浮山四百三十二峰,峰峰有劲松;罗浮山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观观有青松,寺寺有松柏,庵庵有松林。棵棵松树如支支神奇的彩笔,为五百里罗浮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于是, 景美了、石奇了、山活了、风动了、雾飘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人富了…… 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美丽的图画令人陶醉, 让人遐想。

山坡,一片片苍翠挺拔的松林,如片片碧绿欲滴的荷叶,把罗浮山这朵巨大的莲花衬托得格外端庄秀丽。

山腰,一棵棵挺立在悬崖峭壁的苍松,总是那么脱俗超群,笑傲天穹,气壮河山, “怪石虬松忘色相,不老须者万古松”。

山峰,高耸入云、流水行云的不老松,直立冲天,迎风怒吼,“高枝戮太空,捧雪笑西风”。

松树,把罗浮山装扮得如此巍峨苍翠,如此苍龙凌波。

松树,激活了罗浮山庙宇古迹之灵气;松树,给罗浮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幽雅清静的冲虚观,袅袅灵香,生生不息。

庄严肃穆的酥醪观,仙观重辉,枯木逢春。

古香古色的九天观,古风犹存,灵香缭绕。

气势恢宏的黄龙观,“黄龙腾碧海,白鹤集青松”。翠绿垂墙的华首台,威严神圣,佛缘四起。

秀谷幽岩之中的摩崖石刻,在松林的陪衬下,陶醉在罗浮山秀丽风光之中,如颗颗黑色的珍珠,耀眼迷人。松树耐寒耐旱,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傲立苍穹。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

宋代王安石在《字说》中赞松:“松为百木之长,犹为公也。故字从公。”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树下避雨。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松树四季常青,民间把松树作为经得起风寒磨难和长寿的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成了民间祝寿常用语。松树是空气的清道夫,它吐故纳新: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新鲜氧气。清新爽甜的罗浮山空气使罗浮人延年益寿,百岁老人随处可见。

松是吉祥的树种,在书画中常有“岁寒三友”(松、竹、梅),它以老大自居,召唤吉祥。

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传说中道人服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老。

松是君子的象征。唐代李山甫《松》诗云:

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傍地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

松树是共产主义风格和无私奉献的化身,陶铸在《松树的风格》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是的,松树的风格表现在它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上,你看,松树的树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松树的“眼泪”松脂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枝是很好的燃料,松树的花粉能给人健康与美丽。松树的叶子为人挡遮阳光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绿荫下休息;在黑夜,把它做成火把可以照亮山里人前进的道路。总之,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松树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着一切。

松树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无论它生长在哪里,它都不与其他树木争土壤、争水分。松树的叶子把点点滴滴的雨露轻轻地抖落在地上,那雨露慢慢渗进土里,顺着松树的根,钻进石隙,变成涓涓泉水,溪流潺潺,聚成了罗浮山这“大型水库”,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罗浮山人。

松是坚毅顽强和生命常青的象征。因为有了松树精神,“坐如钟、站如松”之英雄气概在罗浮山儿女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是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罗浮山儿女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在和平年代,罗浮山儿女与大山为伴,与松树结缘,靠山养山,勤劳致富,谱写出一曲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乐章……

我对罗浮山的松树情有独钟。孩提时,在松林中捉迷藏;学生时代,在学校山坡的那大松树下背诵课文;参加工作后,经常穿行在罗浮山的村道、山间……与大山为伴,与松树为伍。

我是喝罗浮山泉水,望罗浮山松树,听罗浮山松涛,读《松树的风格》长大的。

罗浮山青松给我力量,给我勇气。失落的时候,我很自然地仰望片片松林、点数着棵棵松树,从中找到了人生的感悟,于是我豪情满怀,坚定信念,笑对人生。(原载《惠州日报》2007年7月29日副刊西湖文艺)罗浮翠竹

有人把罗浮山喻为一块翡翠,一点不假,从远处眺望,罗浮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绚丽多彩。当你走进罗浮山,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绿色的世界,最早进入你视野的影像是竹子, 簇簇竹子,片片竹林,汇成了竹的海洋。蔚蓝色天空和竹的海洋把罗浮山这颗巨大的翡翠衬托得如此美丽。

当你漫步在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迎着微凉的春风,置身于逶迤的茫茫竹海之中,你就会惊喜地发现,那儿到处都是千姿百态的竹子,一丛丛、一簇簇地亭亭玉立着:那粗壮的楠竹、亭亭的黄竹、苍劲的麻竹、修长的毛竹……叠翠堆青,千竿玉立。这些青青翠竹,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袅袅娜娜,有的蓬蓬松松,有的敦敦实实,在艳阳下,闪闪悠悠。清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唱着一支缠缠绵绵的歌曲,昂首摇曳地翩翩起舞,像一群古典少女在为你载歌载舞。

我从小就知道,竹的一生只有奉献。它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不用松土,不用锄草;它不嫌土壤贫瘠,也不畏旱涝霜雪。只要其根不死,每到春天,它都会给你一个惊喜。那勃勃向上的春笋哟! 只要人们怀着“惜竹不除当路笋”的善良心情,那根连根的竹就会“竹以丛益茂,丛则竹不孤”。罗浮山下的竹,也许是因着它们临溪而居,有的甚至长在峭壁上,既无“当路笋”的被除之忧,也难被村民砍伐,所以,它们的生存态势不仅“不孤”,而且是一堆堆、一簇簇、一片片,重重叠叠、蓊蓊郁郁、茂茂密密地“手连手”、“肩并肩”。

我赞美竹子。

竹子,它有根,它“咬住青山不放松”。竹子那些呈网状的根须,总是一个劲儿往土壤里扎呀,扎呀,越扎越深,罗浮翠竹就像孩子似的紧紧抱着母亲,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乳汁。它在母亲的呵护下,抗击风雨,茁壮成长。竹子,它有节,“以贞节立志”。它坚韧不屈,博大虚怀,哪怕锐斧破胸,外表依然青青,内心依然白白。竹子,它长叶,却不开花,不招蜂惹蝶,清高自赏。片片丹凤眼状的绿叶,显得格外坚贞与秀雅。

竹子,它有枝,却不结果,不惹是生非,独守清贫。错落有序的枝条,将一条条竹竿手连着手,心连着心,在大自然中独领风骚。

竹子,它长得很直,它刚正不阿,骨节实直,狂风吹不倒,雨雪压不垮。

竹子,它有心,却是空心的,它“虚其身,实其腹”,以道的境界“虚心处世”。

竹子,在千姿百态的山野中,长得很单调,从尾到头,从春到冬,戴绿帽,穿绿衣,一身绿色不改初衷。

青青翠竹,亭亭玉立,修长飘逸,如风度翩翩的高人雅士,令人神清气爽。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赞美它。

晋代《竹谱》中说竹子是:不刚、不柔、非草、非木,认为竹子的特点在于超越了既成的规范,即非珍奇,亦非凡俗,但密切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竹子的这种特有的品格打动着人们的心,因此,人们认为近竹可以脱俗。

唐代诗人杜甫诗云:“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在成都居住的时候,亲手种下数百亩竹子。而同时代的王维在家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爱竹的人都喜欢在竹林里弹琴漫步,吟诗遐想,他们总盼望着书房客厅、庭院角落,随处都有竹影婆娑。竹子也许真正成了他们朝夕相伴的亲密朋友。

竹子,常常是一些文人雅士自认清高的象征,竹林也常常成为他们逃离现实的心静之地。然而,清代有一位爱竹人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却锋芒毕露,节枝分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曾经当过县官,守在衙门里听到萧萧的竹声和在书房里聆听竹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里似乎夹着贫困百姓的身影。“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对竹子品格的高度评价。

竹子,是“岁寒三友”之君子, 它以“个”字相叠,因而个性鲜明,高雅飘逸,独领风骚。它坚硬而端直,葱茏而雅秀,飘逸而厚重。

我热爱竹子。

它生长在无垠的林海中,生长在村旁屋边,生长在涓涓小溪边,它不需要多大的空间,它能挤过重压从狭缝中生长。整个宇宙空间似乎都属于它,阳光给它色彩,泥土给它养料,风雨给它力量。

绿色的竹子,一年四季,竖起绿色的桅杆,扬起绿色的风帆,张扬绿色的梦想,追逐绿色的希望。竹子,既有松树的风格,更有蜡烛的奉献精神。竹子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其全身上下用途甚广:竹竿可以建房,做农具、家具、乐器、工艺品及文化用品。更难能可贵的是,竹子可以牺牲子孙(竹笋),成为现代人的美味佳肴,也可以粉身碎骨,开膛破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一切。

罗浮山人有了竹子,就有了致富的门路。一山山翠竹、一片片竹林、一堆堆竹笋、一沓沓钞票、一张张笑脸,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如今,昔日的穷山僻乡步入了小康的坦途,竹山、竹海、竹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竹子,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吮吸大地母亲的乳汁,把蓬勃生机埋藏在底层深处。一场潇潇春雨后,一时间,石破天惊,岩隙崩裂了,山石掀翻了,满山遍野的竹笋破土而出。随后,竹子寂寞地生长,默默地奉献,它孕育着罗浮山葱翠的未来,它萌发着罗浮山碧绿的希望。

罗浮山,有许多名刹古寺,有许多窾洞壁题,还有许多山村水寨……如果没有竹呢? 我想罗浮山必然会减少一分生气,一分活力。看,那竹林里若隐若现的红砖青瓦,那竹林里飘飘逸逸的袅袅炊烟,那竹林里的牧童村姑,那竹林里的鸟啼蝉鸣……它们与罗浮山竟是如此的和谐! 这是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啊!

在我的心里,我始终认为竹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我自幼就知道,竹从脱去笋衣开始,她的身体就翠得透明泛光,她的皮肤就嫩得如婴儿的脸蛋,我们用手轻轻触上她的嫩皮,还有毛茸茸的感觉呢! 也有顽皮儿童用指甲掐她的嫩皮的,这时便有乳汁般的晶液溢出,这是她血管里的血吗? 我是从来不忍心用指甲掐这些嫩竹的,因为她水灵得如初生婴儿般可爱,我不忍在她的脸蛋上留下痛,刻下疤痕。

远观罗浮山的竹,我能感觉它们既有柔和的美,又有阳刚的力。微微山风拂来,它们也稍稍低头,但它们的腰杆一直是挺立的。特别是那份葱茏,那份凝碧,那份朴真,那份空灵,让人生出无限的爱意。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可以延医,人俗则无药可医”。“无竹令人俗”,好一句东坡妙语! 我由此想到,罗浮山若是无竹,那她还会有如今这份灵气吗?

我爱罗浮山,我爱罗浮山的古刹名胜,我更爱罗浮山的葱葱翠竹,爱它的挺拔俊秀,爱它的高尚情操。(原载《惠州日报》2006年12月10日副刊西湖文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