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的智慧 李开复给年轻人的24堂人生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1:46:49

点击下载

作者:成杰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点亮生命的智慧 李开复给年轻人的24堂人生课

点亮生命的智慧 李开复给年轻人的24堂人生课试读:

序言

提到李开复几乎无人不知。他是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前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既是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又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他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是一位卓越的管理者,是一位激情的创业者,还是一位热心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从小就去了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并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他曾就职于美国苹果公司、SGI电脑公司、微软公司,2005年7月20日,李开复加盟Google。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宣布离职并开始独立创业,他在北京创立了“创新工场”,并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开始帮助中国的年轻人成功创业。

李开复曾在著作中表示,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帮助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希望自己的书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灵感和信心;希望自己的书能够为中国高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自己的书能给中国家长带来启迪和智慧。

李开复以他的智慧水准和道德水准,在中国的学生中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他曾给中国学生写过7封公开信,他创办的开复学生网帮助了无数年轻人,为他们解疑答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李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李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其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成长。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李开复的忠告可谓金玉良言。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为年轻人指明了方向,他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李开复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给中国的年轻人带来价值,带动出一批有能力的创业者,创造一些财富,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中国公司。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多年来,李开复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并且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强烈认可。

愿我们与李开复共勉,用心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做最好的自己。成杰2011年5月于上海

Lesson 01 关于迷惘

——摆脱心中的迷惘,找对人生的方向每个人都经历过迷惘的阶段,无论他曾经或者现在是什么人,都是如此。即使李开复也不例外。“在大学学习时,我也曾非常迷惘。”李开复介绍,20世纪70年代,他在美国田纳西州读初中、高中时,发现自己具有数学天赋,于是进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数学专业,但他的成绩却是班上最后一名,“于是数学家的梦想破灭”。然后他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而他在读大一、大二时非常喜欢玩游戏,每天打到最高水平——9999分才回家。然而,最终李开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此才摆脱了迷惘,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从容面对“女性歧视”

李开复曾接到一封迷惘的女大学生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她对于“女生不能做工程师”这种思想的忧虑和沮丧。李开复回复她:“‘女生不能做工程师’的思想是相当错误的,而且这种过于简化的极端理论相当可笑,应该一听就引起你的质疑。但是我发现有这个想法的人现在却相当多,而且这种想法没有引起应有的怀疑。”

由这个话题我们联想到:“歧视”、“反向歧视”都是不对的,企业应该做到男女平等。虽然在国内,我们常听到“公司歧视女员工”的事例,很多男员工都认为女员工做不了技术职位,因为女生科技头脑不发达,或做不了管理工作,因为没有男性的魄力。在美国却有些公司被批评有“反向歧视”,有些公司急于推广男女平等,把更多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提供给女员工。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可取。

其实,企业中男女平等是有很多道理的:(1)企业的员工的男女比例应该匹配它的用户中的男女比例,因为往往用户的看法可以通过类似他们的员工得到表达;(2)国外Catalyst公司的研究,证明了有更多女领导的公司表现更佳;(3)如果今天我们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比较弱,我相信那更多是因为这种歧视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的问题。难道,在人类错误地歧视女性数千年之后,我们不应该尽力地去弥补吗?

所以,每一个公司都应该看清这些数据,雇用更多的女员工,让公司拥有尽量接近男女平等的比例,确认公司里提供一个女性不会被歧视的环境。李开复说,他不建议在招聘时雇用资格不够的女员工,或强行制定女员工的指标,因为这样的明显“反向歧视”的行为对男员工不公平,也可能遭到男员工的怨言。但是李开复建议每一个公司应该多花点精力鼓励更多的女性来申请,然后在公平的环境下让大家竞争。

女性应该发展女性的优点,而不是模仿男性的优点。斯坦福大学有一位教授针对数百名优秀女性技术管理者,做了一个调查。今天,这些工作大都是男性做的,那么这些女性是如何打入男性的圈子的呢?他发现有一部分的女性的成功来自于“模仿男性”,就是用阳刚、魄力、竞争的方式来管理团队,表现自己。另一部分的巾帼英雄则是发挥了女性的优势:沟通、理解、用和谐合作来调动团队的精神。他又发现,相对来说,那些发展女性优势的管理者更成功,更受人尊重,也更快乐!

因此,女性朋友大可不必为自己还没有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担忧,放松心情,从容面对,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改掉坏习惯

有一位大学生致信给李开复:开复老师,我是一个大一新生,一学期浑浑噩噩地就过去了,而我突然发现自己身上多了很多坏习惯,包括打网游,做事不负责,上课迟到,熬夜,吸烟上瘾,浪费钱等。我也很苦恼,我该怎样做才能改掉这些坏习惯呢?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时间和自由多了很多,本来这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有些学生却迷了路,刚开始是学习动力不足,然后是逃课,最后整天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日夜颠倒。这些学生如果不纠正自己的坏习惯,接下来可能就会失去考试资格,甚至被退学。大家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悔改,一旦发现了这些令人担心的讯号,就一定要警觉,开始补救工作。

补救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承认问题,而且希望改变。你能够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并且要求改变,这就代表你是有救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改掉坏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建立好习惯。如何建立好习惯呢?国外心理学家有一个自我建设或自我暗示的清单,你不妨做做看,主题是“我知道我可以”,共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先写下动机,为何要改坏习惯?如果不改你将付出什么代价?

第二步是找出过去成功的经验,曾经如何克服困难,改正不良习惯。

第三步是考虑如果要建立好习惯,你现在拥有哪些内在资源:比如个人的特质、潜力、能力、态度等。

第四步是你拥有哪些外在资源可以协助你,比如朋友、爱人、师长……

第五步是一旦你成功了,愿景是什么?你会有什么改变?谁会注意到你的改变?

这份清单,每一项都要以“我知道我可以”开始,尽可能详细,写完后找位好友念给对方听,再请对方提供他的意见,加强“我知道我可以”的内容。

李开复曾经为不少年轻人提供指导,他们都有考试焦虑的情况,然而做完练习后,他们却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从小擅长考试,能有效掌握答题,结果是如释重负,也如愿考试过关。英国政治家及演说家庇特年轻的时候,经常阅读一到两页的希腊或拉丁文作品,然后把这些段落翻译成英文。他每天这样做,持续10年之久,结果他获得了一项无人能比的能力:在不需预先思考的情况下,就能把他的思想表达成最精简、最佳排列的话语。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就是不断重复做过的事,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当您在一件事情投入越多时,根据习惯领域的学说,您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回路,这个回路越畅通和清晰,产生的力量越大!

万事开头难,改掉坏的习惯也是开头难。开始的时候,你必须要比平时更专注执著,持之以恒。虽然可能很困难,但是你要记住,绝对不会一直这么困难的。当你的“好习惯”开始成为习惯后,一切规律都将改变,你会自然而然地维持你的好习惯。

是继续深造还是创业

有一位大学生表示,他想退学创业,然而李开复在回信中却对他的行为表示了否定。开复老师,我想退学创业,而我认为我的想法并非没有根据。埃里森,甲骨文公司CEO,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盖茨的第二富翁,网上流传着他在耶鲁大学2000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大意是大学毕业的优等生并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反而是失败者,因为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都是退学创业的人,老老实实从大学毕业的人以后却不会有什么成就。您看连甲骨文的总裁都建议大学生退学创业,为什么您不同意?

李开复说,这个网上流传的致词是骗人的,甲骨文的总裁绝没有劝大学生退学,这是网上一篇搞笑、讽刺的文章被当真了(就像2004年谣传比尔·盖茨过世的事情一样)。以后看到这类不可思议的消息,他建议这位同学自己到网上去求证一下,花个几分钟就可找到真相。

如何分清事情的真伪?很简单,到任何搜索引擎上输入:“Larry Ellis on YaIe Graduation 2000”,就知道结果了(参见http://urbanIegends.about.com/library/bIellison.htm)。

其实,当李开复看到这位同学的问题时,他也不清楚这个演讲到底是真是假,但是,基本常识却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在这充满了谎言、夸张、广告的网络空间里,我们需要培养判断力,求证所有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听起来很荒唐的事。

回到他的问题,李开复觉得这位同学对速成的期待是不实际的。李开复并不认为博士、硕士学历和创业有关,但是他并不建议任何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或毕业生去创业。盖茨和戴尔在读大学时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商业才华,也已创造了不少财富,是在看清了必须及时把握的商机时才离校创业的。

创业是很艰辛的事情。创业的人中1000个里只有1个能成功地创造出有价值的公司,要想上市则是1000个公司里只有1个,而能达到微软的成就的就更是1000个上市公司里只有1个。创业不但需要很大的时间和资源的投入,而且需要有在商业运作、管理经验、人际关系方面都很成熟的领导者。绝对不要看到盖茨的成功就认为创业是你的目标,他的成功来自于天赋、才华、时机、运气。而且盖茨今天也劝大学生不要退学创业,就算是在毕业后,能进入大公司或创业公司学习几年再创业会更合适。

大学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光。把握住这段时光,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踏踏实实地建立扎实的基础,这才是大学生们应该做的事情。李开复劝诫各位大学生,不要掉入浮躁的陷阱,拔苗助长只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Lesson 02 关于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李开复说:“自信是对自己的,而不是对别人夸耀自己。”最好的做法是将谦逊与积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不自负自傲,也不过分谦卑。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需要借助夸耀自己取得安全感的,因为一个人炫耀自己的时候,容易看不清脚下的路。一个人如果过于自负自傲,即使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是5%的错误就会让他失去别人的信任。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内心低调而从容的自信。

自信是潜能的放大器

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和他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总是1:1的关系。许多人屡屡在学业和事业上遭遇挫折,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挫折归结为自身潜质的不足。其实,即便在这些经常灰心丧气的人身上,也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远远超出常人想象的潜能——只不过,潜能的主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知该如何释放这些能量罢了。

相反,那些特别乐观、特别自信的人总能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找到前进的动力,总能设法让自己身体里的潜能超水平地发挥和释放出来——也就是说,从他们自身的潜能,到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个映射中似乎隐藏了一种神奇的“放大”效应。

在李开复上中学时,物理老师告诉他,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自身巨大的潜能,或者不善于将潜能释放出来,我们就好像故意在自己的潜能面前放置了一个凹透镜,潜能在凹透镜里的成“像”(也就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光线折射原理“缩小”了;反之,如果善于发现并释放自己的潜能,我们就有可能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获得巨大的、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成功——这种效应就像在自己的潜能面前放置了一个凸透镜一样。

因此,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会设法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放大潜能的凸透镜。而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自信”都是能够找到的,也是迄今最好的潜能“放大镜”!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李开复对此也说:“只要不给自己设限,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樊篱。”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能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自信是潜能的放大镜,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自己。

对此,我们可以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某公司组织一次歌唱比赛,刚来公司不久的职员小杨报了名。与小杨同批进入公司的同事觉得小杨五音不全,不具登台演唱的实力,纷纷劝他不要“献丑”。小杨相信自己,不为所动,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反复练习上。最终,没有登台演唱经验的小杨在比赛中发挥出色,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关键是能否被激发出来。有些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干好一件事的实力,而是缺少想干成那件事的信心和勇气。李开复认为,只要你相信自己,敢于尝试,你就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你越自信,你的潜力就越能发挥出来,你的表现就会越好。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受到鼓舞,即使器官已经萎缩,也会从沉沉的麻痹中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活动,像蜕了皮的蛇一样获得新生的力量。”在李开复看来,信心之于人类,就如燃油之于轮船,航标之于海员。如果一个人做事畏手畏脚,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就不敢大胆去尝试,也难有进步的机会;相反,那些相信自己的人,能够释放出前进的动力和开拓创新的潜力。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坚信:人类无法在4分钟的时间内跑完一英里。这种不自信的观念流行了很久,以至于最后演变成众所周知的“4分钟障碍”。就连当时最伟大的运动员都认为,4分钟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类极限。甚至连生物学家也确定,这是一个超越人类身体和心理的生物极限。

看起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只能接受这种观念,没有谁能够突破4分钟极限这个“事实”了。但是有一个人——罗杰·班尼斯特对此却这样想:“经过了心怀信念的训练,我将克服所有的障碍。”最终他突破了“4分钟障碍”,打破了困扰世人很久的“魔咒”。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类的潜能是巨大的。只有保持乐观、自信的人才能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找到前进的动力,才能设法让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也就是说,从他们自身的潜能,到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个映射中似乎隐藏了一种神奇的“放大”效应。

一言以蔽之,自信是潜能的放大器。

赞美自己,自我激励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只要你愿意去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你每天都能找到一件或几件成功的事情,像这样坚持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些“小成功”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李开复多次在演讲中强调,你不可能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要用“自我激励”的方式来提升自信,用具体的事例反复“训练”你的大脑,经过潜意识的每一次思维,告诉自己你是值得信任的。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赞美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潜质,你就能慢慢自信起来。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就无法得到自信。

一位博士曾经讲述他当年考研时的故事。当时他所在的本科是学习的俄语,可是当他决定考研的时候才发现,他所报考的专业要求的是英语成绩!这对于英语一片空白的他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决心接受这个挑战。他激励自己,对自己说:“我的英语是零基础,相当于一个婴儿,但我掌握的是成人的学习方法,只要我学到一点,我就能多考一分。”抱着这样轻松的心态,他从头学起了英语。两年之后,他如愿考取了研究生。从这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身体中蕴含的潜能是沉睡的,是取之不尽的。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永远不懂得运用。我们看到,这位博士的成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胜利,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的希望,这就是“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赞美自己,应从潜意识做起。每一次表现出色时,别忘了告诉自己:“我真的很不错!”每晚入睡前,不妨想一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得到了好成绩吗?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值吗?有谁夸奖了自己吗?

事实上,赞美自己不只是获得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表现。赞美自己,是因为相信自己,爱护自己,尊重自己,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的确,一个信任自己、赞美自己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克服自卑心理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赞美自己。当你尝试着给自己信心时,你的勇气和胆识也会逐渐增强。拿破仑·希尔曾这样说:“自我欣赏或自我赞美,其本质是对自我成功的一种最直接的暗示。如果一个奋斗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他就会像得到神助一般,必将取得成功。”能常常赞美自己的人,实质上正是敢于向命运宣告:“我是不可战胜的。”1949年,一位24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会计工作。这位年轻人来通用应聘只是因为父亲告诉他,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同时,父亲建议他去看看。于是,这位年轻人就来了。在面试的时候,这位年轻人的自信给面试他的助理会计检查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通用公司只有一个会计的名额,面试官告诉这个年轻人,竞争这个职位的人非常多,而且,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可能很难立即胜任这个职位的工作。但是,这个年轻人根本不认为这是一个困难,相反,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规划的人。正是由于年轻人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规划的能力,他被录用了!录用这位年轻人的面试官这样对秘书说:“我刚刚雇佣了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这位年轻人就是罗杰·史密斯,从198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罗杰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同事阿特·韦斯特这样评价他:“在与罗杰合作的一个月当中,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他将来要成为通用的总裁。”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事实上,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使罗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而且,他确实实现了他的目标。

李开复认为,这种对自我的赞美,正是从潜意识开始的,就像为自己的灵魂撒下一把种子,最后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开出烂漫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圣女贞德说:“所有战斗的胜负首先在自我的心里见分晓。”确实如此,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只有激励才能激起他的激情和热情。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其他方面都具备的条件下,又善于自我激励,他的成功率就会高得多。

不尝试,你怎么知道不行呢

李开复与大学生谈自信时,讲到了自己的一个故事:李开复刚刚加入微软公司时,与同事之间关于工作方面的沟通没有问题,但是每次在比尔·盖茨面前却总是不敢讲话,因为他非常担心自己说错话。有一天,微软公司进行改组,比尔·盖茨召集了十多个人开会,会议上,比尔·盖茨要求与会的每个人都轮流发言。当时,李开复就想,既然一定要讲,还不如把心里话全都讲出来。于是,他鼓足勇气说:“在我们这个公司里,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而不顾及员工的感受和想法。在别的公司,员工的智商是相加的关系。但当我们整天陷在改组‘斗争’里的时候,我们员工的智商其实是相减的关系……”李开复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都变得安静起来。会后,很多同事给他发来了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量这么说。”出乎李开复意料,比尔·盖茨不但接受了他的建议,改变了公司这次的改组方案,而且还在与公司副总裁开会时引用了李开复的话,劝告大家一起改变公司的文化,而不是总陷在改组“斗争”里,造成公司的智商相减。从此之后,李开复再也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只有尝试了才能验证你的想法是对还是错,没有行动的理论永远都只是空谈,你也就不可能走向成功。而要尝试,首先就要突破自我内心的畏惧心理,对自己的想法、信念产生足够的自信!自信,就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无论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事业上,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

所以,你要尝试,不能盲目地去行动,而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我们在生活中自信地讲了话,自信地做了事,我们的自信就能真正确立起来。面对社会环境,我们每一个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势、自信的言语,都能在内心培养起我们的自信。只有这样的尝试,才最有可能使你成功,才能稳固和加强你的自信心。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当电影明星。好莱坞当时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仔细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一一拜访。但第一遍拜访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无情的拒绝,他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又从第一家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第二轮拜访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但这位年轻人没有放弃,不久后又咬牙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第350家电影公司时,这里的老板竟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他欣喜若狂。几天后,他接到通知,电影公司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他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不久这部电影问世了,名叫《洛奇》,而这位屡屡受挫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影视巨星史泰龙。

欲要自信者,须要不断尝试。一个大学生问李开复:“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我想做一个更有自信、更有想法的人,但是,我周围的人让我越来越自卑。”对此,李开复引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的一句话来回答他:“没有你的同意,谁都无法使你自卑。”李开复认为,无论是自信还是自卑,它们都有可能形成循环作用:自信的人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得到成功,并因此而更加积极乐观,更为自信;自卑的人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不得不一次次体味失败的滋味,并因此变得更加消极悲观,更加自卑。

李开复告诫那些容易受别人影响的年轻人,要勇于表达自己,并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增强自信心。那么,有什么直接有效的方法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呢?李开复推荐了下面四种方法:(1)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能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要未经判断就盲目接受他人的立场。(2)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在与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在原则问题上让步。(3)自信心是要通过自我表现才能不断加强的。只有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出来,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才能从这种影响力中获取足够的自信。(4)在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不自信的人,说话的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只要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自信者拒绝沉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自信者在表达和沟通之前,会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必要的演练等;自信者说话时所用的词很有魄力,如“我”、“我认为”、“我希望”、“我要求”、“我决定”等等;自信者讲话清晰,声音中气十足,善于用语调、音量、停顿来强调话语里的重点信息。

在自信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尝试的心态,这正是李开复向年轻人强调的。他认为,除了在心里夸奖自己以外,有必要努力让自己的言语充满自信,因为你讲的每一个字,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潜意识。如果一个人的每句话都带着消极、失望的情绪,那么他肯定会越来越自卑。

为此,你可以通过改变不好的说话习惯,来帮助自己获取足够的自信。然后,勇敢地去尝试吧!绝不要在未经尝试的情况下轻易放弃,不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防止自信成为自大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是人性最大的优点之一。但是自信过头,就变成了自负、自大,优点转瞬之间变成了缺点,让人反感、讨厌。曾经有一个很优秀的销售业务员,在应聘的时候,一口气说出了10个录用他的理由。面试官对他的业绩和经历感到很满意,却没有录用他。因为在面试过程中,他的言语过分自信,可以说是自大。他吹嘘自己的销售能力如何惊人,说自己公司的产品无论多么差,自己却能把产品卖出去。这让面试官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也是一个不爱企业、没有团队精神的人。

有人说,人若自信就能架起通往成功的金桥,人若自大便会栽进失败的泥沼。自信与自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大相径庭。从现实中看,自信者头脑清醒,而自大者盲目清高;自信者注目于未来的目标,而自大者醉心于往日的功劳;自信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自大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自信者赢来的是可喜可贺,而自大者招致的是可悲可笑。

李开复的十句箴言中第一条就是:“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它告诉我们,人可以自信,但绝对不能自大。李开复4岁的时候,曾对母亲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妈妈看他非常自信的样子,高兴地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很幸运,李开复考上了小学,因为年纪太小,父母还主动帮他联系私立学校。5岁的时候,有一天,邻居阿姨看到小小的李开复,就开玩笑地说:“你读得来吗?”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说:“我还没有考过99分呢。”言下之意每次都考100分。一周后,李开复拿着90分的考卷回家,被妈妈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妈妈很生气:“我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下的海口,打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太自大。”母亲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李开复——不光要好好学习,还应改掉骄傲的毛病。这一次深刻的记忆,使李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从此,他记下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自信要不失谦虚。

李开复把自己童年的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告诉大家,人可以自信,但是自信一定要有个度,自信过头了、把自己估高了,就会变成自傲,就会适得其反,很容易栽跟头。自信是美好的品质,年轻人应该有自信。特别是在应聘求职的时候,更需要自信。李开复告诫年轻人,应聘的时候要自信和谦虚,但自信不能过于夸大。有的应聘者没有输在“硬件”上,却输在了“软件”上,也就是说在面试过程中表露出的性格让大家“放弃”了他。

李开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生在Google的应聘考试中几乎得了满分,但面试时却露出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傲慢。他一见到美国来的工程师王昕,就对她说:“哇,我真不敢相信你这么年轻!你看上去好小!我觉得你才18岁!”这倒不是特别严重,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答错一个问题之后,竟然恼羞成怒地对面试官说:“你以为你很厉害吗,我来出个题给你做!”这样的不谦虚,很难让我们相信他以后可以和团队愉快合作。我们想也不想就把他拒绝了……

所以说,自大是万万要不得的,自大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自信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让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进步;自大却让我们蒙蔽了双眼,让我们变的无知,自大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不需要进步,而需要改进的都是别人。所以,自大的人总是让人感觉不快乐,自然也就不讨人喜欢。

德国诗人布·瓦尔迪斯曾写过一篇《高傲的马》的故事。一个富人有一匹高大的马。他让人给这匹骏马套上一副金质的笼头,安上一只昂贵的装饰华丽的鞍子,并披上了一条上面织有金线的丝毯。这匹马眼睁睁地看着主人让人替他打扮得如此漂亮,不由得心花怒放和盛气凌人起来。一天,这匹马被紧紧地拴着,他使劲挣脱了笼头,然后嘶鸣着从那里冲了出去。这时候有一头驴子朝他迎面走来,他背上正驮着沉甸甸的口袋,两条腿一步一步慢腾腾地往前迈。马咀嚼着,满嘴冒着白沫,一边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叫道:“让开!是谁教你如此没礼貌的,居然看到一匹像我这样的马还不赶快让路?滚开,不然的话我揍你,把你揍死了,还要把你从这儿拖开!”驴子怕得要命,连忙让开了一条路,一点儿也不敢吭声。马横冲直撞地跑了过去,从灌木丛间飞快地穿行而过。可是在冲过灌木丛时,他的蹄冠受伤了;于是,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他当坐骑了。主人把他身上的金笼头和漂亮的鞍子取了下来,卖给了一个车夫。从这天起,他必须从早到晚拉车。不久,驴子看见他在拉车,便说道:“你好,朋友!你这是怎么搞的?你那只金笼头,那条金丝毯都哪儿去了?我怎么没看见它们?原来如此,亲爱的朋友,世界上这种情况是常有的:骄傲自大必将要受到惩罚。”

因此,我们应该在自信的同时,不断警醒自己不要骄傲自大,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努力向身边的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所谓自信,就是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时候,将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相信自己可以在理想和兴趣的引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

自信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无论面临的是学习的压力还是工作的挑战,无论身处的是顺境还是逆境,自信都可以用它神奇的放大效应为我们的表现加分。因此,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总会在面对挑战时鼓励自己:“嘿!我能行,我一定行的!”

更进一步地说,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并因此形成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心理状态,自信是对自身能力的正面评估,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个人品质,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弗洛伦丝·查德威克,一次从卡得林那岛游加里福尼亚海湾,在海水中游了16小时,只剩下一海里时,她看见前面大雾茫茫,潜意识发出“何时才能游到彼岸”的信号,她顿时浑身困乏,失去了信心。于是她被拉上小艇休息,失去了一次创造纪录的机会。事后,弗洛伦丝·查德威克才知道,她本来已经快要登上成功的彼岸了,阻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她心中那个可怕的魔鬼,是她自己在大雾挡住视线之后,对创造新的纪录失去了信心,然后才被魔鬼所俘虏。过了两个月,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又一次重游加里福尼亚海湾,游到最后,她不停地对自己说:“离彼岸越来越近了!”这使她浑身来劲,最后终于实现了目标。

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意志力的差异。一个人有了自信就有了意志力,就具备了挑战一切不可能完成的事,突破自我。人生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自己,其他的人都很容易挑战,唯独自己很难制服自己。有位作家曾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

自信可以带来很多很多: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或才华,也更容易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自信的人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或提防失败。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从未做过的事情。自信的人每取得一点胜利,就会有一种非凡的成就感,即便遇到挫折,自信的人也能从经验教训中获取继续前行的勇气。此外,根据同理心的反射理论,自信的人会因为自信而信任他人,他们重诺守约,善于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我的价值。

相对来说,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关注自己消极、悲观的一面,看不到积极、成功的一面。例如,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会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从而愈发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就像西方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我们是谁,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It's not who we are that is holding us back.It's who we think we are not.)。”“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来源于失败的暗示。”

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或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因为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

那么如何获取自信呢?从自卑走到自信,需要打破已有的恶性循环,消除对失败的恐惧,摒弃消极悲观的态度,并从现在开始培养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这里提供获取自信的方法,年轻人可以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培养自信心:

第一步:尊重自己,鼓励自己;

第二步:赞美自己,从潜意识做起;

第三步:用言行激发自信;

第四步: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第五步:制定具体目标,由自觉达到自信;

第六步:

发挥优势,放飞自我

。发挥优势,放飞自我

重视或采纳他人的反馈意见,并不意味着你要依赖别人,因为最后的选择还是要由你自己决定。一个过分依赖别人的人无异于在向他人表明:“你的看法比我对自己的看法更加重要。”一旦持有这样的态度,还怎么能够培养出正确、健康的自信心呢?

当你听取他人的反馈意见时,应当客观地评估、采纳其中可行性较高的建议或目标。但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自觉和自信,不要一听到别人的赞许就飘飘然地开始走向自负,更不要因别人的批评而陷入自卑。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做了最终决定之后,即便有人反对,你也不必在意——你就是你自己,你的自信可以帮助你发挥优势,释放潜能。

弗洛伊德说:“牙疼的人不可能恋爱。”一个内心不健康的人是不会看到美好的事物的,他们总被隐隐作疼的疾病所困扰,精力总放在那微不足道却足以吸引他们眼球的东西。那么对于别人的议论和批评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尚福尔说:“流言蜚语是一只只纠缠不休的黄蜂,我们对它绝不能轻举妄动,除非我们确信能够打死它,否则它反击我们时会比平时更凶猛。”保持心境的淡然,任其自生自灭。我们要懂得放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力到我们该做的事情上。如此,恐惧就无法侵扰我们。

肯尼迪说:“一个领袖成熟的标志,就是在压力之下所表现的风度!”让我们牢记理查·卡尔森的那本全球销量2000万册的书籍的名字——《不要为小事抓狂》。每一件事情都带有上帝的指纹,凡事的发生都是必然的,并且是必需的,而且是有益的,挫折是生命菜单中的一部分,而我是绝不错过每一道菜的男孩。在掌管国家最高行政职责的人当中,亚伯拉军·林肯是受到中伤、诽谤和憎恨最多的……他被当时的媒体公开冠之以所能想象的各种称呼,包括滑稽的乡下佬,第三流的乡村律师,曾经分裂开了铁路,现在又分裂联邦,粗鄙无耻的人,小丑、类人猿,等等。《伊利诺斯州日志》给他贴的标签是:“最狭诈、最伪善的玷污政府公职的政客……”直到林肯宣誓就职,尖刻、不公正的批评也未消减,也不只来自南方的同情者。批评来自联邦内部,来自国会,来自共和党内部的某些派系,而且最初是来自他自己的内阁内部。作为总统,林肯意识到,无论他做什么,或者讲什么,都会有人不高兴。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和压力面前,要知道怯懦是没有用的。只有不畏惧挫折和失败,不怕别人讥笑,坚持不懈,你才可以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奋斗的乐趣。自信和积极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周围的困难,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自信心。

培养自信的关键在于认识并发掘自身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弥补自身的劣势更重要。许多年轻人缺乏自信的原因是,以往的教育总强调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更喜欢批评而不是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学生逐渐相信了家长和老师在批评自己时使用的说法,并慢慢认为自己脑筋迟钝、无可救药,自信因此而从成千上万名资质甚佳的学生身边悄悄溜走了。所以,中国的青年一代更需要在自信的指引下,仔细而全面地寻找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所谓“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到足够好而不是放弃努力;“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让自己有最大的机会取得最优秀的结果,从而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自信是自身潜能的“放大镜”,自信也是发挥自身优势的“催化剂”。希望大家都能在认识自己、鼓励自己的基础上,将自卑、自怨的心理阴影抛到九霄云外:希望大家都能由此进入一个良性的心理循环——在自信中品味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放飞自我!

Lesson 03 关于兴趣

——用激情拥抱成功李开复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但是,很多人感觉到很困惑:到底什么是我喜欢的、我感兴趣的工作呢?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李开复写道:“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

兴趣就是天赋

成功需要两个条件:天赋和兴趣。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天赋而无兴趣则难以持久;只有兴趣而无天赋则难有进展。天赋是什么?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很抽象,难以捉摸。然而,在李开复看来,“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与其说一个人靠天赋成功,不如说是靠兴趣成功。

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的人物都谈不上有天赋,他们之所以能有大成就,是因为他们追随了自己的兴趣。很多年轻人认为,大多数做出卓越甚至惊人成绩的人,都是有天赋的。但是李开复不同意这种说法。李开复认为,“天赋”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如果说某个人没有天赋,好像是在说他天生是个失败者。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对美术和设计没有天赋,但从小到大他一直对其保持着很大的兴趣,他最后依然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通过追随兴趣,他获得了成功,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说,如果硬要说天赋,那么兴趣就是天赋,而且是最好的天赋。

古往今来,真正从头到尾一直被人认为是有天赋的人并不多。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那些追随兴趣、有所成就的人。比如,爱迪生,虽然他小时候被人说成是笨小孩,但是后来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搞发明,并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还有爱因斯坦、牛顿、比尔·盖茨等,他们小时候并非才华横溢,并非天赋过人。

因此,如果你想成功,请选择一项你认为非常有兴趣的事情来做,或者变这项事业为你的兴趣,只有这样你才更容易成功。李开复告诉年轻人,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后,要做的就是坚持了。无论是画画、唱歌,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你对其感兴趣,你就会有热情去坚持学习、练习。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苏联的超重量级举重选手阿利克希耶夫再度打破世界记录,他赢得了莫斯科所能给予的一切尊荣和奖金。年复一年,这位体重345磅,敏锐、温文的巨人不断打破自己的纪录。“为什么你为如此微薄的代价而不断接受训练且努力不已呢?”记者细数这位伟大运动家赢得的逾100项世界记录,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阿利克希耶夫谈到了他的目的:“当我准备要举起从来都没有人举过的重量时,我想象我的手臂挺向空中,重量向上升起的一幕。当我站在那么多人前面时,我想我们都是一体的,知道发生过的事,知道我一向都能做到以前没有人,甚至包括我自己能做到的事。”“在感觉重量升起的刹那,我知道我能办到,那是纯粹喜悦的刹那。等我举直重量后,我迸放出声音,然后我沐浴在一道突然放射出来的白光中。它来自我脑中,来自我体内,一阵无法形容的喜悦,充满了我,那是真正的满足。”“我每个月花数百小时在体育馆,希望有机会再次体验那种白光。每天我在体育馆中充满着这种快乐的期盼,它是我的宁静,我的和平。它使我知道在这世上有一个目的。”

兴趣固然重要,但若只有兴趣,却不去持续学习,那也是很难取得成绩的。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付出了充满激情的努力。比如比尔·盖茨,因为对电脑软件感兴趣,他才会废寝忘食地学习钻研,最后才得以成功。如果说比尔·盖茨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天赋,其实并不科学,相比之下,说他有这方面的兴趣更合理。他的兴趣有多大,他的天赋就有多大,他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开复非常喜欢这句话,他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让兴趣指引你们前进的方向。”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具有重大的影响。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李开复从小学,到出国留学,到大学里选择计算机专业,到离开苹果,离开微软,离开Google,在他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寻找自己的的兴趣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心去做。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李开复一直认为自己喜欢法律,希望将来做一名律师。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入学时,没有规定专业,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大概意向,因此李开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政治科学”。但是,上了几门课后,他就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和家人商量转系的事情。之后学校安排李开复进入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伦比亚大学所有的数学“尖子生”,一个班只有7个人。大家在一起学习微积分特别理论,但很快李开复就发现自己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了“最差的”。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当他与那些真正的“数学天才”交手时,才看到了差距。他不但技不如人,就连问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害怕大家看出他这个“全州冠军”的真实水平。渐渐地,李开复的数学成绩越来越落后。当他上完那门课后,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对它痴迷,但他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李开复羡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另一方面,李开复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没有因为数学的“美”而痴迷。在失去了政治科学、数学后,李开复的未来之路将通往何方呢?好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选择,那就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计算机专业。回忆当时换专业时的想法,李开复说:“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系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兴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如果将来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于是李开复放弃了政治科学,放弃了之前的“律师梦”,放弃了数学专业,转而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为什么要选计算机专业呢?因为在高中时,李开复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周末,他写了一个程序,让计算机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李开复写完程序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才知道那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个解。因此,程序一直在运行,计算机一直在打印,一箱打印纸全部用光了。在那之后,李开复一直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在大一时,他为自己不用打卡就能使用计算机而感到惊讶,而令他更惊讶的是,那么好玩的东西还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于是,李开复选修了一门计算机编程课,并对那些充满魔力的语言无比好奇。几个月下来,李开复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相当的天赋,而且远远超过他的数学天赋。他和同学们一起做编程时,同学们还在画flowchart(流程图),他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题目。考试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早交卷。他发现自己不用特别准备,就可以得高分,同学们说他是“计算机天才”。通过学习计算机,李开复还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而他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他一生的意义所在。在这之后,李开复每天都盼望着晚上去电脑室。每天晚上,他都能在电脑室里享受快乐,经常稍不留意就在那里待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自然要逃课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表现给了李开复强烈的自信,也给了他对这个专业的向往和热情。在兴趣的指引下,李开复在计算机方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因为有学习的热情,他的计算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这为他后来顺利进入苹果、微软、Google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就做好了充分准备。

从李开复的大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对计算机知识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因为他对计算机科学充满了兴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才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才会专注地投入,也才会学有所成。

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如何放弃不感兴趣的事业而进入热爱的专业学习,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课题。

李开复明确表示,这些“享受”大学生活的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他说,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该尽力把本专业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里,李开复和年轻人探讨了应该怎样度过大学生活。他说,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于是带着无尽的后悔去应对专业课程,这种在缺乏兴趣的情况下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把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荒废了;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没兴趣”为借口,逃避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时,困难或偏见会让你看不清楚兴趣,例如,以前我以为自己很不喜欢演讲,但是后来下定决心告诉自己必须学会演讲的技巧,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练习,再通过演讲成功的体验获得满足感,我发现我原来很喜欢演讲。”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这样说。“爱你所选,努力去培养兴趣”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在校大学生,同样值得工作中的年轻人尝试。现在有些年轻人三天两头换工作,他们的理由就是“我不喜欢,干得没劲”。不论是什么想法,说到底与个人对工作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或许正因为这样,很多人才会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当然了,也有很多人赞成“干一行,爱一行”。前者是选你所爱,后者是爱你所选。

从社会现实来说,爱你所选是一种现实的、理智的做法。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很爱一个工作,很想去尝试,也可能会受限于能力、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能干上这一行是很困难的。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能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更何况要找到既专业对口又自己喜欢的工作呢?

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呢?

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这就是不一定去做你喜欢的,但一定要喜欢你去做的,这样就会在快乐中学习,工作,成长。

李开复认为,兴趣确实会给人带来动力。但从心理上来说,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人的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去亲身了解、不去积极努力,仅凭个人的主观想法或道听途说,是很难培养起对当前工作的兴趣的。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兴趣,而去生硬地衡量工作。当我们选择了一份工作后,有必要尽最大努力去“爱我所选”,这里的“爱”是一个努力尝试、感触,慢慢找到兴趣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培养自己,是很有可能从一个原来不喜欢的工作上找到兴趣的。那么,到底该怎样让自己从“对某个领域没兴趣”转变到“感兴趣”呢?

1.增强自信法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没有自信而失败。伟大的思想家爱默生曾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事实上,不少学生因为对学习某门课程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心理,才导致丧失了兴趣;不少年轻人对做好某项工作没有信心,便产生了焦虑和紧张情绪,继而丧失了兴趣。所以,想要培养兴趣,要从增强自信心入手。

你可以想象自己曾获得成功的事情,努力回味那种成就感,以获得学习的兴趣。你还可以尽量想当天愉快的事情,如“今天我又记住了20个单词”,“今天又学会了方程式的解法”,让自己知道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当你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后,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强烈。

2.兴趣暗示法

对那些不喜欢的领域,可以采用兴趣暗示法。比如对物理不感兴趣,在学习之前,可以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面带笑容,让自己兴奋起来,大声说:“物理,从今天开始,我会越来越喜欢你!”“可爱的物理,我对你很感兴趣!”每次学习物理之前都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坚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语言将进入你的潜意识,一旦进入潜意识,你对物理的兴趣可能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同样的道理,你对某个工作没有兴趣时,也可以在每天早上起床时,在上班的途中,不断给自己暗示。当你兴奋地、快乐地面对时,你很容易从中找到愉悦的感觉,很容易找到兴趣。

3.弄假成真法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假如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那么这种态度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并且消除疲劳。”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假装对某一门课感兴趣,并坚持下去,也会收获很好的效果。你需要不断肯定自己,赞美自己。表达对那个领域的喜爱,当你有了一点兴趣后,要立即着手,深入研究下去,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深入学习的动力。

积极的兴趣收获精彩的人生

很多人都说兴趣是个好东西,兴趣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许多成就卓越的人,都得益于自己对兴趣的追寻。典型代表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比尔·盖茨,等等。可是李开复认为,兴趣是有好坏之分的,积极健康的兴趣能助你扶摇直上,不良的兴趣会将你推向万丈深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由客体的生活意义和对主体的吸引力所决定。兴趣的产生基于需要,有的人觉得搞发明研究、看书、练字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为了获得这种情感需要,他会不断坚持这些兴趣爱好,最后有可能在这些方面做出伟大的成就。

相反,有的人觉得从打打杀杀、抽烟喝酒中,赌博、玩网游中获得快感,于是他们不断坚持,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堕落了,甚至误入歧途。比如,青少年中犯罪行为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的不良兴趣有关。有的年轻人痴迷打网游,没钱就去偷去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可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可以提升人的素质,不良的兴趣会使人堕落。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品格、才能、理想、目标的综合体现,培养有益的兴趣能使我们形成厚德载物的品德、超凡脱俗的才能、崇高远大的理想、积极的人生目标。因此,年轻人应该努力培养好的兴趣,杜绝坏的兴趣,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成长和成功的推动力。

培养健康的兴趣,主要是指培养那些有利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兴趣。年轻人应该注意选择那些与社会发展和对自身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作为兴趣的对象。例如,阅读、下棋、书法、绘画、集邮、体育运动等,都可以作为自己的兴趣,它们能促进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锻炼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思想、增强我们的体魄很有帮助,也就是说对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兴趣有时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的人天生喜欢文学、音乐、运动等。李开复认为,如果年轻人没有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自己对某个领域的兴趣。比如,通过不断接触和尝试,你可能会爱上象棋,继而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不断参与,你可能爱上足球,继而“迷恋其中”。

兴趣是一种爱好,有时也是一种责任,李开复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曾经说过,要把公益做成一种事业,并多次表示自己对此感兴趣。这正是“兴趣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他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多次到各地高校演讲,帮助年轻的大学生释疑解惑。李开复说:“一定要帮帮他们,我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他尽可能回复学生写给他的信,接受邀请为大家作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应该趁着青春年华,努力充实自我,既可以培养出阅读、写作、书法、计算机等有益于事业发展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唱歌、绘画、下棋等放松消遣的兴趣。通过你的兴趣,别人能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因此,如果希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就有必要培养健康的兴趣。“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类行为的共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你全身心地投入,释放强大的潜能。因此,努力培养有益的兴趣吧,然后带着兴趣去努力,你将收获精彩的人生。

天赋+兴趣=特长

李开复的成功给每个年轻人所带来的启示,正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来做。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早点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将会少走许多弯路。毋庸置疑,一个人取得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他后天的努力和机遇,但是更重要的,与他的天赋和兴趣也是分不开的。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经常有大学新生跟我说自己迷茫,没兴趣、没激情。其实迷茫是正常的,不知道迷茫反而不正常。”李开复说,“新生入学后,就要开始作人生规划,勇于多尝试,找到自己的理想,根据自己的性格、天赋来确定自己的兴趣和将来适合的职业。”一个人在自己感兴趣或有天赋的领域内,更容易取得成功。就像李开复当年从自己不感兴趣的政治科学,转系到计算机专业,并且在其职业生涯中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包括现在创办“创新工场”一样。而爱因斯坦的成功最能印证李开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观点。

在上中学时,爱因斯坦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在上大学时,他对分子物理学非常感兴趣。他的天赋是具有严密的数理逻辑能力,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分子物理学,他施展了他的天赋——数理逻辑能力,最后发明了《相对论》。试想一下,如果让爱因斯坦在他不感兴趣的领域里去干他不擅长的事——当政治家、作家或是运动员,结果恐怕会一事无成。

可见,天赋是一个人技能的最基本元素,一种天赋可以适用多种不同职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不考虑兴趣与天赋。而天赋与兴趣又有密切的关系。李开复说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蕴藏着自己的天赋,但兴趣爱好不等于天赋。”他建议大家从众多兴趣中寻找天赋,并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结合自己的兴趣与天赋。

面对如今激烈的竞争,很多年轻人非常困惑:我应该选择什么行业?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公司?我适合什么样的职位?我应该根据专业还是根据兴趣来择业?如果你在进入职场之前还未清楚这些问题,那么你将会非常被动,有可能走很多弯路。

简单地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这是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那么究竟怎样来理解职业定位呢?一言以蔽之,职业定位就要“做回我自己”,做本色演员。如果你能在社会分工的大舞台上扮演符合自己的角色,不用带着面具去迎合工作,你就能轻松运用习惯的思维方式,这样你在职场中将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首先,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性格天赋(本我),并能最多地用到你的性格天赋优势的职业,也就是扬“性格天赋”之长,避“性格天赋”之短。其次,当你选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后,还要找出取得这个职业的成功需要规避的哪些短处。

比尔·盖茨的成功可谓震惊世界,他的职业规划同样遵循了性格天赋优先的规律,同时也兼顾后天的兴趣。小学时期,比尔·盖茨对电脑非常着迷,13岁时就能自修电脑程式设计。这是他对电脑的兴趣。进入哈佛大学后,盖茨的兴趣朝多方面发展,他一直被“这一生到底要干什么”困扰着。他说:“每件事看起来都那么吸引人,一旦你挑选一种,就必须舍弃其他种种。”于是,他开始不断思考:相比律师,盖茨觉得自己更爱科学。最终,盖茨放弃了与自己性格不合的律师、哲学家,选择了自己从小就着迷的,并且自身具备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计算机行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从盖茨的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也经历了择业的苦恼。不过机智过人的他顺应了性格天赋,然后考虑自己的后天积累,最终选择了兼顾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的行业。在这个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下,他成为了世界首富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是成功的两大关键。”在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你有必要思考两个问题:(1)你想做什么?(2)你能做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通过第二个问题,可以了解你的天赋。如果你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要想形成最具有竞争力的特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你最感兴趣的领域施展你的天赋,简单的表述就是:兴趣+天赋=特长。只有把兴趣和天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精髓。

志向是比兴趣更高的境界

李开复曾给中国大学生写过这么一句话:“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他还举例说,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哪些是你们今天已经懂得,但是在年轻时候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接受访问的成功者中,回答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可见,理想和志向对人生的意义。李开复认为,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医圣”张仲景(汉代)是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如今虽已经事隔近两千年,但他所创造的《伤寒杂病论》等有关理论,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历代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他的理论核心如今不但没有人能够超越,而且仍在闪烁着无限的科学光辉。据史书记载,张仲景在童年时代就有“神童”之称,有“日诵千言,过目不忘”之才。他年轻时曾跟张伯祖学医,由于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无论是医学理论还是实践均有很快的长进,迅速精于伯祖。后来,他进入仕途,官居长沙太守的要职,当时的长沙也算是南方一个繁华的都市。身居太守职位的他也可称为“中上层干部”,但他仍不忘对医学的钻研,也不“惟名是务”。据记载,他在做官闲暇之余,还经常脱下官服到民间为百姓疗疾治病,深受人民的爱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他能够这样执著地去研究医学,除了他的良好品德之外,还说明他对探索医学中的奥秘、治病救人怀有极大的兴趣,他是把为病人治病当作一种乐趣的。

李开复说,兴趣可以改变,但他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正如故事中的张仲景那样,如果张仲景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使他对医学充满兴趣,也难以忍受那种枯燥的生活。现实中,有兴趣者颇多,但是能够同时有远大志向的人却不多,很多年轻人在追求自己兴趣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便会“改行”,他们的理由是:“人活着要吃饭,要现实一点。”于是为了现实生活,他们放弃了兴趣。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追求兴趣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现实困难的打击,直至慢慢放弃了兴趣。所以说,绝对不能没有远大志向。反观那些有远大志向,兴趣却不足的人,因为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的斗志,能够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人还不少。

在给大学生作演讲的时候,李开复建议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做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作出最佳的抉择。”他说人生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从李开复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志向是人生的大方向,兴趣是促使生命之舟驶向理想彼岸的舵手,是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是把自己局限于兴趣中,就有可能偏离人生理想。

只有志向,却没有发挥兴趣的人,会在奋斗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在受挫后自信心和积极性慢慢丧失,最后不得不无奈地放弃;只做感兴趣的事,却没有志向的人,也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既要树立远大志向,也要在兴趣的带动下前进。

激情是成功的原动力

什么是事业?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持之以恒的追求;事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应酬,而是矢志不移的奋斗。当心甘情愿为一件事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时,当能够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愉悦时,你已经在从事一项真正的事业了。

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

这不仅是一句单纯而美丽的警语,更是一个指向成功的路标。成功的事业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全身心的投入则要依靠发自内心的激情。对成功而言,热忱或激情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也许你才华横溢,但只有在激情的推动下,个人的才华才能发挥到极致。所以说:“激情是成功的原动力。”

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无论自己正在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是高级的管理工作,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天职,从事这项工作是在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无论他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自始至终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他都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战而胜之。

激情是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它使你保持清醒,使你全身所有的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它不断推动你去做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事情,它足以帮助你排除任何有碍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干扰。

培养自己的激情和热忱,可以让人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应对面前的一切。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Whitt Hobbs)说:“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地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入它的怀里。”这一段话最好地揭示了激情的内涵和力量。麦克阿瑟将军在南太平洋指挥盟军的时候,把这样一段座右铭挂在办公室里:“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刻蚀的不过是你的皮肤,但如果失去了热忱,你的灵魂就不再年轻。”这一段座右铭不正是对热忱和激情的最好赞歌吗?

想要取得成功,想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你就一定要像微软员工一样对工作充满激情!年轻的朋友们,你们是否仔细想过,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藏在哪里?你们是否尝试过,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当作自己心仪的男女朋友来追逐、拥抱呢?

不少青年学生历经各级升学考试的“磨难”,棱角被磨平了,激情的火焰也随之熄灭。结果,自己对任何事情都听之任之,一副随波逐流、玩世不恭的样子,这真让人为他们感到惋惜。

李开复说,他坚信任何人的心底都一定藏着足以激发他全部潜能的激情,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一定能遇到某些使自己热血沸腾的事情。如果你发现某件事足以使自己茶饭不思,足以使自己全力以赴,那么,千万不要让这件事轻易从你的眼前滑过。从这件事中,你也许就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许就能让自己的身体重新被激情占领!

同样地,在确立未来的事业目标时,大家也要扪心自问:“我是否愿意为这个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我是否会像爱我的爱人一样爱它?”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对自己选择并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

兴趣是点燃激情的火种

激情是成功的原动力,但激情本身又来自何处呢?

激情应该来自对金钱的渴望吗?激情应该来自对权势的追求吗?不,都不是。名利粉饰下的激情只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焰火,迟早会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的。真正的激情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兴趣!因为追逐自己的兴趣而充满激情,因为激情而享受快乐!一天,有个美国朋友对李开复说:“我对你们中国的孔老夫子敬佩得五体投地,他说的话太有道理了!”李开复问他是什么话。他说:“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李开复一面感谢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一面又实在想不出孔老夫子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后来在开车回家的途中,他才突然想起来,孔子的原话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的人一定是个很大胆、时髦的翻译者,因为他把这句话的精髓用21世纪的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做了很好的解释。如果用类似的汉语来表述就是:想要爱你做的事,就去做你爱的事。

兴趣产生激情,激情带来快乐。当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甚至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这个领域里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以为它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在睡觉时因为想到一个好主意而一跃而起。这时,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在这样的“享受”中获得成功。

反之,如果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那只会事倍功半,还很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靠着自己的资质或才华把事情做得很好,也绝对没有释放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更不会从中获得享受和快乐。

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应当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因为只有听从你的内心才能找到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发潜力,才能使自己乐在其中——唯此,一个人才能不断取得成功,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

如果说热忱和激情像一把火焰,那么,兴趣就是点燃激情的火种。这样的火焰不但可以照亮你的人生之路,更可以温暖你的心灵,为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Lesson 04 关于挫折

——乐观面对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谈到如何应对挫折时,李开复自曝了自己的几次挫折经历。李开复说,自己在读研二时担任兼职教师,当时自信心爆棚,可是学期末学生却给他评分——“最差的授课老师”!“学生们说我上课从来不看他们,每次上课自己一个人自导自演!”因为缺乏好的演讲技能,李开复未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但也正是那次打击后,他决定努力提高自己的演讲和沟通能力,学习了近31个演讲秘诀,所以现在他也成了一个演讲高手。虽然身为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坦言,自己更愿意在教育领域有所成就。2004年,他与香港一位亿万富翁曾尝试在中国创办一所高校(类似于香港科技大学),但后来计划失败。“我确实曾经很沮丧,很失望,但后来想想,其实也没吃亏,在这过程中我读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认识了很多朋友,这同样是一笔财富。”所以,在李开复看来,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乐观地面对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用成熟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

如果你读过李开复以前的一些文章,你就一定会了解他过去所遇到的不少挫折,以及从中领悟到的很多经验教训。

李开复说,他曾经是误人子弟的老师,被学生嘲笑为糟糕老师却还浑然不知,后来无意中看到学生们给自己起的绰号,从而唤醒了他,促使李开复开始学习沟通和演讲的技巧。到了今天,李开复每年会面对几万学生作几十场演讲。

李开复曾经做过一个很酷但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最终造成上百人失业的恶果。为了这件事,他至今仍然感觉无比歉疚,直到那件事过去一年以后,李开复才能够完全正面面对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不幸。但是李开复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隐瞒这件事情,并经常用这个实例规劝学生:“重要的不是创新,是有用的创新。”这句话今天还刻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块石板上。

在人生逆境中越挫越勇,从挫折中学到教训,勇敢地面对、承认自己的挫折,甚至在挫折中找到出路、意义,这是李开复在面对挫折时,给予处于挫折中的人最好的建议。通过下面这个例子,你或许能理解他的意思。住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约翰·贝尔先生在他30岁的时候,心脏病突发而病倒,医生宣布他只剩下3个月的寿命。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挫折呀!当时束手无策的约翰,坐在自家附近的河边,注视着流水,想起叔父曾说过,它曾经是一条美丽的河川,每年都可以在这里看见鲑鱼逆流而上,鱼群数量庞大,似乎可以让人踏着鱼背渡河。而今呈现在约翰面前的河流却已经变成工厂倾倒废弃物的场所,是一条死亡的河川。约翰看着眼前这条悲惨的河川,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于是,他马上开始整理这条河川:他做了栅栏将垃圾集中,将磁铁沉入水中用来吸取金属类的废弃物,在河堤上栽种植物来净化水源。约翰拼命地整治河川,他认为让死亡的河川再生,就如同抢救自己的生命般重要。医生所宣布的3个月期限过去了,他依然健在。约翰因此出名,美国各地有许多义工想访问他。心灵受创的人也加入到清洁河川的工作中,很多人回家时创伤已经愈合。一位越战退伍后,多年来未发一语,得了忧郁症的老兵,和约翰一起工作5个小时后,突然坐下来大哭,开始吐露深藏心中的忿怒和不满,也摆脱了他的挫折心态。

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能够直面某个挫折时,你的心态不应该再是悔恨或羞愧,而是看到教训和经验,这就表示你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心态。

挫折是导师,是成长的阶梯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对待挫折,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是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强者在挫折面前会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对挫折会颓然不前。

李开复认为,挫折不是上天的惩罚,不是命运的不幸,不是一块挡在面前的绊脚石,而是学习的机会。只要你愿意从挫折中学习,挫折就会变成你进步的动力,变成你磨砺人生的财富。在开复学生网上,面对年轻人的成长困惑,李开复及其团队推荐了一篇文章,极好地证明了挫折对成长的意义,让人深受启发。20世纪前半叶,在美国的密歇根州比犹拉县的农场里,有一棵大榆树。农场主在榆树上拴了一头公牛,公牛经常拖着沉重的铁链绕着榆树不停地踱步。天长日久,把榆树皮上蹭出了一道凹痕。过了些日子,农场主卖掉了农场,并砍断了铁链,牵走了公牛,但铁链的一头仍拴在榆树上。慢慢地,榆树越长越大,铁链就嵌入了树的身体中,到后来树身上仅能看见一圈疤痕。数年之后,荷兰榆树病肆虐,蔓延到美国的密歇根州,农场周边的榆树无一幸免,除了那棵腰缠铁链的榆树。人们原以为它也不能存活下去了,可它不但未死,反而一年比一年长得茂盛,让人们称奇不已。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病理学家得知消息后,对那棵榆树进行研究,得出了结论:这棵榆树成长的动力源于从锈蚀的铁链上吸收了大量的铁元素,才让它有了抗拒荷兰榆树病的免疫力。现在,那棵榆树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它那郁郁葱葱的树干左右伸展达20米,树干周长也有4米。

我们通常会认为:要保护树木免遭伤害,让它们更好地成长。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人类总是砍伐树木,总是污染环境,树木是难以生长的。可是,榆树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损伤、挫折也是生命成长所需要的条件,挫折也是一种动力。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感悟融人到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它将成为一种动力。我们中的很多人天生并非参天大树,那就把自己当做一棵铁索缠身的榆树好了,将经历的每次挫折当成生活的养料,我们自然就会坚强许多。

很多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大家都为书中保尔·柯察金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憾。是什么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又是什么赋予他震撼天地的力量?是他成长的过程,是他苦难的经历。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没有将他吓倒,却最终造就了他的铮铮铁骨!小说家海明威曾说:“生活使每个人遍体鳞伤,但过后,许多人却在那些伤损之处表现得更为刚强。”

很多人觉得,挫折是惩罚,是苦难,但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再想想,才顿悟挫折是成长的动力,是人生的磨刀石。因为有了挫折,你才会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有了挫折,你才会不断成长;因为有了挫折,你才能踩在挫折之上,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顶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就如掩埋我们的土壤,要想从这样的枯井里脱身,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砸到我们身上的土壤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将其当做垫脚石,让自己往高处走。

李开复说:“挫折,更坚定了我追随自己的心。”这句话表明挫折可以坚定人的信念,可以催人奋进。当初李开复授课失败,他没有沮丧逃避,而是由此锻炼自己的口才;当初李开复创新的产品不是市场需要的,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从中吸取教训。他没有把挫折当做惩罚,而是当成学习的机会。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从挫折中学到东西,学会应对,学会成长。有一位弹奏三弦琴的盲人,非常渴望在有生之年能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于是他寻遍名医,却找不到一个人能帮他达成这个愿望。一天,这位盲人琴师碰见一位江湖道士,这位道士居然对他说:“我可以给你一张保证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弹断1000根琴弦,才可以打开这张纸,否则这帖药方就无法生效。”拿到这个秘方的琴师,开心地带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的小徒弟,四处行走卖艺,尽心地以弹唱为生,生命充满了希望的能量。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当他弹断了第1000根弦的时候,琴师便急着找出藏在怀里的药方,并请人代他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样的文字。对方接过纸条一看,却不解地说:“你会不会被人耍啦?这只是一张普通的白纸,上面并没有任何字啊!”琴师一听,感到一阵晴天霹雳,忍不住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但转瞬间,他突然明白道士要求的“弹断1000根弦”的真正意义,正因为有着这个“希望”,才支持着他尽情地表演下去,更让他带着自信与希望,走过了53个年头。

挫折是伟大的导师,它告诉勇者:“我是在为你创造学习的机会,为你提供磨砺人生的机会,你要珍惜我,感谢我,并以此努力奋进。”挫折也是愚笨的引路人,它告诉懦夫:“我是在惩罚你,为你制造前进的障碍,前面的路还有很多绊脚石,放弃吧,不要再白费力气了。”你到底是勇者,还是懦夫,只要看你如何应对挫折,就可以得知。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永远也无法避免苦难的袭击,没有苦难的人生更是残缺的人生,只有苦难,才能让你的人生丰富起来,才能让你感受活着的价值。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磨练的过程。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才会对这份胜利的果实倍加珍惜。

在李开复的著作里,他讲到了一个有关Google的故事。他说Google是一个允许员工犯错的公司。因为Coogle知道,一家公司的成长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每一次错误都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挫折,那么这些挫折其实是迈向成功道路上应缴的学费。沙里尔·桑伯格是Google公司一个负责自动化广告系统的副总裁,有一年她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公司损失了几百万美元。当她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时,感到十分痛苦和内疚。于是她去找拉里·佩奇道歉,但拉里竟然说:“不必道歉,我很高兴你犯了这个错误,因为我希望这个公司是个跑太快、做太多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做太少、太小心的公司。跑太快、做太多不免会犯错。如果不犯错,反而意味着我们没有冒足够的风险!”李开复说:“这就是Google王国里真实的童话。而我非常高兴,尽管历经千辛万苦,我最终还是踏进了这个王国。”可见,他为自己能够进入Google感到庆幸,因为在那里有一个不必为犯错而担忧的环境,可以大胆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坎坷不平在等待着我们去面对,去克服。于是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挫折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我们应该乐观面对。把挫折当做走向成功的必经关卡,把挫折当做迈向成功应缴的学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应对挫折。为了有机会学到知识,为了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甘愿交学费去上学,去丰富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我们的认知,去启迪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交一些学费是为了明天创造更多的财富。吴立方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弟妹5人,父亲早逝,身为长子的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在校读书期间,他勤奋努力,成绩优良,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但在高考中却意外落榜了。为了改变命运,他踏上了外出打工的旅途。在刚开始的三年里,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干着提泥桶的体力活,每天累得直不起腰,却只能赚得微薄的收入借以糊口。有一回,他好心帮工友做一些技术活,可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帮了倒忙,劳累的工友对他破口大骂,他觉得很委屈,可他噙着眼泪愣是没找任何借口,一个劲儿地道歉。因为他知道错是自己酿成的,一切后果一切苦难都应该由他来承担。自此以后,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默默地提高自己的经验技术。有些工友把拼死拼活赚的血汗钱,丢在烟酒和赌桌上。吴立方也很渴望安逸的生活,也渴望在赌桌上肆意发泄心中压抑的情感,但是他忍住了,除去自己的吃穿用外,他把赚来的钱,寄一部分回家给弟妹作学费,自己留一部分攒起来。工地的生活很苦很累,但是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同时也在心底暗暗地勾画着自己的未来。三年的工地打工生活,不仅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他有机会学到各种技术,汲取了一些好的经验,后来在温州建筑工地打工时,他受到施工队的赏识,让他做了带队的工长。就这样六年之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开始整体承包建筑工程。回想那苦难的三年,吴立方积极地接受了。他从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历练成了拥有亿万家财的江苏大凯建筑集团董事长。他坦言如果当年高考没有落榜,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大凯建筑集团;如果没有那三年艰苦的工地经历,那么也无论如何不可能有他今天的成功。

可见,能够接受苦难的折磨是你的福气,是上天对你的恩赐。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是看他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能不能在苦难中看到恩赐。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李开复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遭遇过刻骨铭心的挫折。之所以会刻骨铭心,是因为挫折让他受益良多,让他对挫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84年,李开复在读博期间,被安排为天才高中生讲课,原以为自己讲得很好,但得到的评价却让他大为失望。伤心的他开始问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老师。他想起大学时一位老师说过的话,一个有思想的人不能表达就是没有思想的人。他下定决心学会沟通,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来,李开复从挫折中学到了更多。他说挫折是迈向成功应缴的学费,而缴学费是为了学习,学习如何不再犯错,学习如何做得更好,学习怎样改掉不好的习惯。因为挫折让你反思,因为反思让你坚定。多年之后,李开复在谈到对挫折的看法时说,“今天回顾我的一生,我发现自己最大的学习机会都来自我的挫折,而不是来自成功。对于曾经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如果今天你问我是希望它发生还是不发生,我可以明确地讲,我宁可它发生。因为发生了,我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而学习对我受用终生。”

在挫折面前屹立不倒,把挫折当做成功的必备素材,当做换取知识和智慧的筹码,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精神理念。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人更不可以没有向挫折学习的心态。只有懂得向挫折学习,才会让你的“学费”不白缴。只有你敢于接受苦难的折磨,把苦难当成自己奋进的风帆,你才可能成为强者。

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

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流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你和我所必须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事实上,这几乎可以算是我们需要应对的唯一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诺曼·温森·皮尔曾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样子,而你却会是你所想的那种人。”如果我们所想的都是悲伤之事,那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所想的都是快乐的东西,那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快乐。英国有一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它告诉我们:不幸的事情已经发生,哭泣、抱怨、沮丧丝毫不能改变事实。唯有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才能走出不幸的阴影。

李开复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有些事情你不能改变,唯有改变你自己。要是你一直抱怨,一直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那就永远不可能成功。”有些大学生抱怨大学“空念”,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李开复认为,这不能怪学校、怪教育体制,只能怪自己。他建议抱怨的学生先问问自己,大学的那些年都干了什么,应重新规划人生,如果一直抱怨下去,永难成功。

抱怨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既然挫折和失败已经降临,抱怨自己的不幸也好,为所犯的错感到自责也罢,都对解决问题没有作用。因为牛奶已经打翻,任凭你怎么哭泣,打翻的牛奶也不会复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意义深刻,它其实告诉了我们一种对待错误和失误的心态。中国有个成语叫“覆水难收”,它与西方的智慧不谋而合。古老的谚语,说起来虽然很轻松,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必定会在日后有所成就。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微软工作的华人都知道郭蓓菁,她是一个年轻活泼、小巧玲珑的女孩。第一眼看到她,你可能会对她是微软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感到惊讶,但是,如果你跟她交谈一分钟,就会发现她每一句话都流露出自信和乐观的精神、卓越的领导力以及严谨的逻辑和思维。她曾和我分享过一个成长的故事:“我18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到美国6个月后,为了上大学,我参加了SAT考试。那时虽然我的英语口语已经不错,但是文法、词汇和作文还不行。我的SAT数学考了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却只考了280分。要知道,即使英语交白卷,也有200分。可以想象280分是多么糟糕的成绩。但是我没有停留在抱怨我的成绩不好上,我依然自信地向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提交了申请。”郭蓓菁说,由于她的英语分数太低,她的申请表很可能没被仔细阅读就直接被拒绝了。但是她不服输,她相信自己能被录取,将来还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她决定“上诉”。她直接给加州大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她做了自我介绍,自豪地描述了她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英语成绩不好的原因,因为她刚到美国6个月,她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她说:“校长女士,如果你录取我,我保证我会成为贵校的骄傲。”两天后,校长约见了郭蓓菁。在面谈的时候,校长意识到她的英语进步很快。郭蓓菁向校长保证她的英语会学得和美国同学一样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学决定录取她。

试想一下,如果郭蓓菁因为英语成绩糟糕就抱怨、悔恨,甚至不提交申请,不积极争取,她是无法被加州大学录取的。庆幸的是她没有轻易放弃,即使明知自己英语不好是事实,她也没有为之伤心难过。

生活中,有些年轻的学生因为一次没考好,就一蹶不振,总是对自己的失误耿耿于怀,悔恨不已,于是在随后的考试中,他们难以平静地作答,考试成绩依然不佳。渐渐地,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变得自暴自弃起来。考试失利已成既定事实,抱怨沮丧又有何益呢?

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坦曾以“一个人因意外事故所受到的伤害,远远不如他对发生事故所拥有的意见深刻。”这句话来作为他的生活座右铭。而我们对所有事物的意见,也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作出何种判断。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你还为之感到可惜,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只能是于事无补,徒增烦恼。因此,不要为失意和挫折而悔恨、痛惜、后悔、哀叹、忧伤,是年轻人应该懂得的人生智慧。

要善于从挫折中获取经验

任何一个胸怀志向、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都渴望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然而,习惯了安逸的校园生活,走入复杂的社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也是对年轻人的一个考验。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那么,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呢?李开复认为,首当其冲应该强制自己慢慢静下来,而后再从主观、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方面面来进行冷静分析,反思自己受挫的原因,从而获得有效的补救措施。相传康熙年间,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应试落第后,决定留在京城,一边继续攻读,一边学做豆腐以谋生。可是,他毕竟是个年轻的读书人,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只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块腌好。但日子一长,他竟然忘了有这缸豆腐,等到秋凉时想起来了,但腌豆腐已经变成了“臭豆腐”。王致和十分恼火,正欲把这“臭气熏天”的豆腐扔掉时,转而一想,虽然臭了,但自己总还可以留着吃吧。于是,就忍着臭味吃了起来,然而,奇怪的是,臭豆腐闻起来虽有股臭味,吃起来却非常香。于是,王致和便拿着自己的臭豆腐去给自己的朋友吃。好说歹说,别人才同意尝一口,没想到,所有人在捂着鼻子尝了以后,都赞不绝口,一致公认此豆腐美味可口。王致和借助这一错误,改行专门做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而影响也越来越广,最后,连慈禧太后也慕名前来品尝美味的臭豆腐,并对其大为赞赏。从此,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还被列入御膳菜谱。直到今天,许多外国友人到了北京,都还点名要品尝这所谓“中国一绝”的王致和臭豆腐。因为腌豆腐变臭这次失败,改变了王致和的一生。

所以在人生路上,遇到失败时我们要学会转个弯,把它作为一个积极的转折点,选择新的目标或探求新的方法,把失败作为成功的新起点。李开复认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最害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失败和受挫。他认为谦虚地认识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正确对待失败并超越失败,能使年轻人在生命的沉浮中得以顺利生存,也是在成长过程中的珍贵一课。

不少年轻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他们给李开复写信、留言,希望得到开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回复中,李开复表示,挫折是考验人的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你能迈过挫折的坎儿,你就成长了。如果没有迈过去,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这些挫折和未来工作中会碰到的挫折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在应对挫折这堂课里,李开复为年轻人做出了表率。李开复善于在遭受挫折后反思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超越失败,这使得他能迅速从苹果和SGI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曾说过一句让中国学生记忆深刻的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检讨是成功之父。”鼓励学生在失败之后积极反思。李开复表示,没有人喜欢失败和挫折,对于失败和挫折的“痛恨”是一个人登上顶峰的动力。痛恨失败和挫折不是要你逃避,而是要你去反思受挫和失败的原因,从中找出改变现状的方法。

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珍惜失败的教训,他们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寻找新的方法,反败为胜,以获得更大的胜利;后者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就坠入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每天闷闷不乐,自怨自艾,直至自我毁灭。品味失败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宁,而这种安宁是人生中任何顺利通过的测验都无法获得的。检讨挫折,可以获得深刻的教训,在以后的道路上你才不会犯同样的错。学会从挫折中获取经验,你就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挫折不是惩罚而是机会

中国有句俗话:“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意思是困难多了反倒安心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到了绝境,往往会绝处逢生,成就大的事业。所以说,当你遇到困境的折磨时,坦然面对是最好的办法,这往往能让人走向成功。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是非常看重门第的。林肯为竞选总统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不卑不亢地回答:“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参议院陷入一阵沉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修好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就连嘲笑者也同大家一样,给予了他真诚的掌声。后来,林肯最终当选为美国总统。不难看出,林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最困难时的良好的心态。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面对参议员的羞辱,他没有蹩脚地掩盖自己是鞋匠的儿子的事实,而是坦然地面对这个事实,然后倚仗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扭转不利局面,这正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成功心态和素养。

聪明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和热情是他们获得大家认可的关键因素。你走过的路不会因为你的掩饰而改变,但是你的生命之路会因为你的观念的改变而不同。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建筑师,生命只会拥有你赋予它的那种意义,歌德说过:“人生的价值以及他的快乐,都在于他有能力看重自己的生存。”

有个人曾经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不可能与落榜“结缘”,然而当这种情形真实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茫然无措了。他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不甘,但是,当他看到李开复的那句话“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时,才顿悟自己当初的愚蠢。因为他当初正是把挫折当成了惩罚,才让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他说:“从开复老师的经历中,我颇受启发,谁没有过挫折,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勇气接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门槛,但有时候我却选择了回避。”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世事常难遂人愿”,我们难免会遇到坎坷与挫折,难免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之中。当我们不甘寂寞地追寻生命的辉煌时,难免于失落中彷徨;当我们满怀期待地盼着独领风骚时,难免会被各种各样无法改变的现实所牵绊。一个人常常无法选择环境,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亨利·福特在经营汽车业的前三年,破产过两次;美国大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曾经遭遇七次挫折,但最后还是取得了成功;莱特兄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的实验后,才得以驾驶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扶摇直上蓝天。他们的成功说明了,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勇气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强化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你就能在下一次接近成功,并最终拥有成功。

坦然面对你的过去,坦然面对你的经历,就是看重你自己,看重你的生存。你的生命之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不会因为你曾经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不同。卡内基说:“人要懂得从失败中培养成功,因为障碍与失败就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固的踏脚石。”许多成功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无不感慨地说:“是挫折和失败造就了我。”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此我们还需补充一点:只有学会从失败中学习和提高,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前的必经阶段,那么,学习和提高是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内在动力。

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李开复说:“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请先接受挫折,然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实力的不足。这样的话,挫折就成了你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在每个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挫折与失败。或许你会在不断尝试中发现有些工作不适合自己,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弃了你的勇气。

李开复说,“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走进微软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其他主管相比的一个最大长处,就是我曾经失败过,而他们大多都没有类似的教训。”他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有失败经验的人更容易在灾难来临之前预测潜在的风险,对自己也不会有过高的自信,更容易接受失败的可能性,更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在未来的某一天,你能够直面这个挫折时,你的心态不再是悔恨、羞愧,而是认为那是你的教训、经验,这就表示你已经达到了上述所说的几种成熟心态。”

当被问及自己是怎样面对挫折的时候,他说:“如果你读过我的一些文章,你就会了解到过去我所遇到的不少挫折,以及我从中领悟到的经验教训。”他说曾经被学生嘲笑,自己却浑然不知,当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后,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他说自己曾经做了一个没用的创新,之后他吸取教训,以“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来警醒自己。

因此,遇到挫折,我们应当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它。正如李开复所说的:“人生的每一个经验都是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途并不只是最终点,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走。这个旅途是你的收获,你旅途过程中的每一个收获是你学到的东西,而每一个你失去,每一个走错的路也都应该是你能够学习的教训,所以不要把任何的挫折当做惩罚,而应该把它当做一堂课,一个学习的过程。”

Lesson 05 关于气度

——进入海纳百川的境界李开复说:“做人的关键在于胸怀。”胸怀即是气度,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有胸怀的人,如果你打算像所有真正的成功者一样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就要在务实、宽恕、自律、尊重和涵养这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和训练自己在待人接物时的包容能力。

不要停留于表面的胜利

是与非、对与错,有时候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面对同一问题,有人这样看待,有人那样认为,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你想通过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说服别人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还是劝你不要这样做了。

因为很多时候,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清别人的想法,取其精华。即使你不同意别人,支持一下对方又何妨呢?或许因为你的支持所展现出来的包容会打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有位爱尔兰人欧·哈里,他受的教育不多,特别爱抬杠。他曾因为推销卡车不成功而求助于经理,经理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并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经理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经理的第一个难题不在于怎样教欧·哈里说话,经理着手要做的是训练他如何自制,避免口角。如今,欧·哈里成为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功的?他的推销策略是这样的:“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要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决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而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而佛祖释迦也说:“恨不消恨,端赖爱止。”人的意愿是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所以,为了一个表面的胜利而争论的面红耳赤有什么意义?

有些年轻人过分在乎是非对错,把一切问题都用对与错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往往习惯于愤愤不平,往往纠结于对与错之间。当他们觉得别人的想法不可理喻时,他们会大声指责;当他们发现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不同时,他们会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的做法无疑是很不明智的,是心态上的不成熟。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心态的开放。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并这样去做,相信你的思维会得到开拓,你的人缘会得到巩固,你的成功也会来得更容易。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个性好强的年轻军官,他处处争强好胜。当他发现别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时,他会与之争辩,直到证明对方是错的,才肯罢休。为此,他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不知道惹出了多少纠纷。林肯总统因此处分了这位军官,并对他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凡是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个人成见。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于狗。因为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林肯总统的话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本质。他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偏执于意见的不同、想法的差异,而要学会包容和忍让。如果别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你无须与之争辩,因为你已经“输”了;如果对方的意见是错误的,即使你努力去证明,也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即使你最终证明他是错的,他很可能也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方在辩论中输了,自尊心受到了损伤,他还会对你有好感吗?

李开复非常欣赏林肯总统,更欣赏博导教给他的人生哲理,欣赏他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和容忍。与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不同,李开复的博导告诉他的,是建立于前辈思想境界基础上的一种包容与接纳。

对与错,是与非,只是相对的,就像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齐是非,无可否认,是绝对的处世智慧精华。想停止争辩,你首先需要看淡是非对错和表面虚荣,当你真正懂了这个后,就会少许多埋怨,少许多烦恼。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对别人多几分理解,多几分支持,多几分包容。

当然,有时候适当争辩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但是请不要把“证明谁对谁错”视为目的,避免无益的争辩,要努力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在争辩中,如果是非对错已经见分晓,你还需做好争辩的善后工作。这样才能让别人体面地“找个台阶下”,让自己赢得别人的好感。

如果辩论结果表明你是错的,而且败得其所,你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胸怀。向真理低头不是说向对方低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所以,当你败下阵来时,不妨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争辩中所受到的教益,以此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如果你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眼见对方败势已定,你应该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然后巧妙地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几年前,奇异电气公司碰到一个棘手问题,不知该如何安排一位部门主管查理·史坦梅兹的新职务。史坦梅兹原先在电气部门的时候,是个一级天才。但后来调到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发现此岗位非其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高层不愿伤他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还十分敏感。于是,当局给了他新头衔:通用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主管那个部门。史坦梅兹很高兴,奇异公司高层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怒的明星遣调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仍保留了颜面。

保留他人的颜面——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或雇员,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矛盾。

在读博士的那段时间里,李开复的博士导师就像慈父一样,教给了他一句人生中最重要的哲理——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句话不仅仅展现了博士导师博大的胸怀,也体现了博士导师对李开复的欣赏。或许正是从他身上,李开复学会了欣赏他人。

李开复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比尔·盖茨的欣赏。“欣赏一个人,并不是要求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而是要学会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在盖茨身上,李开复最欣赏的是他的谦虚、自觉、激情以及他的慈悲为怀。

如果说李开复仅仅是欣赏优秀人士,那也不足为奇,因为欣赏优秀者是很多人都会做的。李开复懂得欣赏下属,尽量支持下属的想法,这使他在管理中深得人心。不过有时候,有的人也是不足以去欣赏的,因为那违背了欣赏的原则。1992年,31岁的李开复成为苹果语音识别小组的经理,没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经验,他不仅要管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工程师,还要管理资历比他深得多的“老苹果人”。在李开复的小组里,有一位年近60的老工程师,他在苹果工作了很多年,原本李开复非常欣赏这位“老苹果人”,但他却不把李开复放在眼里。他非但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还故意反对李开复的决策,在会上公开对李开复发难。李开复不愿意与任何人发生冲突,因此一忍再忍。结果,工作指标经常完不成,李开复感到非常难受。怎么办?李开复向自己的管理导师佛瑞德·福斯倾吐了心中的烦恼,佛瑞德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该怎么做。从那以后,李开复开始以坚定、严厉的态度对待这个老员工,而不再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在公开会议上,如果他故意反对李开复的观点,李开复会正告他,九成以上的人都赞成这个观点,因此没有在会上讨论的必要。在非公开场合,对他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李开复会严厉地警告他。另外,李开复给他明确的工作指标,当他达不到的时候,李开复会及时提醒他。当那位“老苹果人”发现年轻的李开复对他说话有条不紊、斩钉截铁时,他意识到了李开复已经不好惹了,苹果已经不好混了。于是在不久之后,主动离开了公司。

李开复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不是绝对的。他人的闪光点值得去欣赏,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就不值得欣赏了。否则就是在纵容别人犯错,真正的欣赏是为了打开他人的心灵之锁,点燃他人的创新火花,从而有效地激励他人。欣赏他人,可从以下几个侧面选取视角。

1.从总体的角度欣赏别人

在看待别人的时候,要善于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去衡量别人的优劣,而不能斤斤计较别人的枝节问题。如果从总体而言,此人是一个能干的人,或是一个勤奋的人,或是一个谦虚的人,那这个人就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从总体上看别人,就能对别人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

2.从本质的角度欣赏别人

看一个人是否值得欣赏,不能仅根据他一时一事的表现来下结论,而要从其一贯的表现中发现其本质的、主流的品格。只要一个人思想品德不坏,就值得你去欣赏,即使一个人品不太好的人,他提出的观点你也应该慎重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人和事。

3.从发展的角度欣赏他人

每个人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看待他人的时候,不能因为以往对方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对他耿耿于怀,从此对他抱有成见,不再认同他的观点和想法,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他人。

4.从优点的角度欣赏他人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身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总觉得员工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来观察下属,不但下属不好好做事,久而久之,管理者会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可用的人了。”松下幸之助的话不仅对领导者有忠告,对我们年轻人也有重要启示。每个人都有长处,如果我们善于欣赏他人的长处,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

是的,人要懂得欣赏别人,要懂得为别人喝彩,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和修养。只有当你对一个人有欣赏的眼光时,他提出的观点和阐述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去参考和支持。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如果你懂得欣赏别人的观点,即使你不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也能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观点,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别人欣赏的风景。

当你学会了欣赏和赞美他人时,你往往也能以人为镜,看出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修养水平,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欣赏的眼光使你把激励和信任送给了别人,把鞭策送给了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

需要他就要先信任他

很多时候,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你把他当做什么”。你给他多少信任,他就会给你多少回报。关键是你怎样影响他、引导他、激励他。

在李开复看来,被人信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说:“我相信Google的员工会比较快乐,因为Google的文化是信任、放权。由下而上的管理,产品决策权在工程师手中。”当一位工程师对自己的产品从头到尾都有主导权时,他会视产品为自己的“孩子”,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这在无形中对他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李开复的数学很好,但是化学、历史他根本没有学过、没有读完,勉强去考,但是发现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当时他清楚地记得,历史老师对他说:“开复,我知道你今天做不完今天的考题,你拿回家做,你可以用字典,你可以花所有你需要花的时间,3个小时或5个小时都没关系,但是我相信你不会翻开教科书。”

李开复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能得到老师如此的信任:他竟让我慢慢做,他相信我不会翻开教科书,这是对我的一种信任,这给我很大的鼓励。所以,我一定要珍惜老师对我的信任。”

在李开复刚进入苹果公司的时候,他本来做的项目是新技术。有一天,副总裁告诉他:“你的项目被砍掉了,我想让你做另几个项目的经理。”李开复说:“你要我做这么多人的经理,我做不来。”副总裁告诉他:“你不用担心,我告诉你,什么是你的成功之路。成功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成就,工程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好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受人信任,而他的尊敬信任来自于发自内心的对其他人的尊敬信任。”副总裁的话给了李开复很大的支持和激励,让他更加自信。

后来的一天,老板突然问他:“开复,什么时候你可以接替我的工作呢?”李开复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老板告诉他:“我身上的管理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我希望两年之后你就可以做到。”

在这种信任和鼓励下,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学习管理方面的经验,努力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果然,两年后李开复真的接替了老板的工作。这件事对李开复的影响很大,他说:“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

确实,一旦被对方所信任,你的自信心就容易被激励,你就会更有勇气和魄力去做事。李开复坦诚地表示,当你得到别人的信任,特别是上级领导的信任时,你会充满动力和信心,因为信任是一种最好的支持与激励,会让你信心倍增、激情澎湃。

李开复充分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后来他在企业管理中,也非常重视对员工报以信任的态度。

在苹果公司时,有一位刚被李开复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告诉李开复,希望他再找一个人接替自己的职务。

李开复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李开复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在谈话中,李开复表示自己相信他的能力和人品,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那位经理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位出色的管理者。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工作中不会失误,不会犯错。当下属或同事遇到失败的打击和犯错的干扰时,不妨对他表示信任和支持。如果你轻易说他不行,他有可能真的变得不行了。这样就人为地把人才“封杀”了。现实生活中,这种成就人与遏制人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人的潜力,不要说别人难以发现,很多时候就连自己也不清楚。谁也没有资格给别人下一个绝对好与坏、能与不能的定论。如果你想激励别人,那就对他人表示信任吧,相信他人能行。

当然,信任必须与包容如影随形。否则,信任会缺乏根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别人有过失时,我们以信任的眼神看着他,告诉他:“我相信你会改正错误,表现得越来越好,你一定行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被人信任、被人理解、被人宽容更能唤起人的自信和热情呢?

当然,给人以信任,并非毫无原则。信任不是放任,发现别人的问题后,要及时提醒对方;授权不等于放权,放权不等于弃权,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防范、改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看到问题后,不要大惊小怪,要恰到好处地予以扭转和斧正,多一些理解,再多一些理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为他人喝彩,为自己添彩

有一位男青年到一家广告公司应聘部门经理。经过三轮应试,只剩下包括这位青年在内的5人进入最后的“5分钟演讲”阶段。演讲中,5个人的发挥都很出色。最后,还是这位青年应聘成功了。可使他胜出的原因却令人难以想象:他在听到一位竞争对手演讲至精彩之处时,情不自禁地为其鼓掌。这一无意间的举动,被担任主考官的公司老总看在眼里,并断定这是“善于欣赏和吸取别人的优点、富有团队精神的体现”,这位应聘者真诚地为他人鼓掌,在给他人机会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机会。

西班牙学者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写道:“一个人总能在某一处胜过别人,而在这一处上又总会有更强的人胜过他。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年轻人:自己有了成绩、荣誉,就欢呼雀跃,神采飞扬;别人有了成绩,有了进步,有了好的创意,他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挖苦、嫉妒、冷嘲热讽,不愿为他人的精彩叫好、为他人的成功喝彩。

对此,李开复说:“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因为你的喝彩和掌声送给了别人,是对别人的一种欣赏和赞美。当你取得成绩、有好的想法时,同样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喝彩。这样一来,别人的喝彩与掌声就为你的进取增加了动力。

多为别人喝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一种无须任何成本的关爱。人需要空气、阳光、水分,更需要关爱、掌声和喝彩。面对他人好的建议和想法,如果你能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和喝彩,那么你的优秀品格就会由此折射出来。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不说一句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和领悟。有一次他收了一名新生,在拜师仪式上,他先让新生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他的短曲出神入化,天衣无缝。等学生演奏完毕,演奏家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他并没有奏响学生的这首曲子,而是把琴从肩上拿下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慢慢走下台。众人不解地睁大了眼睛,他面对大家微笑着说:“他拉的太好了,我没有必要再指导他,如果我再拉一遍只能是误导。”这个演奏家赞美和褒扬学生所表现出的磊落胸怀,赢得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能否做到为他人喝彩,与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有关,是一种有修养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只有胸襟开阔、气度恢宏的人,才能容纳百川,接纳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人格魅力,更好地成就事业。

然而,正如我们开头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些年轻人凡事想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就容易失衡,以致忽视了集体协作精神。这样的人,几乎不可能主动为别人喝彩。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不懂得为所有的人喝彩。面对与自己名利关系不大的人,他们会去祝贺,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取得成功、获得荣誉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而面对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名利和进步的人和事,就难免内心“翻波起浪”,进而对别人冷嘲热讽。

特别是在竞争对手面前,很多年轻人更是难以做到真诚地为对手喝彩。他们可能会觉得对手的进步就意味着自己的落后,对手获得荣誉就意味着自己暗淡无光。殊不知,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是狭隘的,是不科学的。

如果一个人不肯为别人喝彩,那么他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喝彩,这对自己是十分有害的。周瑜与诸葛亮原本是同一时代的两位不同凡响的英雄,但是由于嫉妒,周瑜不肯为诸葛亮喝彩,他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只可惜在妒火焚心之后,抑郁而死的却是周瑜自己。

其实,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没有那种绝对的成与败,对手成功了并不表明你是失败的,对手失败了,也不能说明你成功了。现在是一个讲究合作与双赢的时代,任何一个人获得了胜利,你都应该为其喝彩,因为这样可以赢得合作的机会,为自己的成功增添筹码。

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喝彩,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喝彩,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对方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喝彩是一种修养,在你赞美对方的同时,恰恰在矫正自己的狭隘与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

有胸怀才会有成功

成功的人有很多种:有的人可以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有的人可以在跨国企业的领导岗位上指挥若定、谈笑风生;有的人能够用十年磨一剑的执著精神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有的人则甘愿在书香琴韵的天地里品味自然与艺术的恬淡、幽远……但无论是哪一种人,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总是和他们宽广的胸怀、坦荡的气度形影相随、寸步不离。

胸宽则能容、能容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业兴——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真要落实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做人的关键在于胸怀,有一位老师曾写信给李开复:“今天,在大学中,同学或同事由于所谓的‘竞争’而成为对手或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在那些缺乏度量的人眼中,别人身上哪怕很小的一点优于自己的地方都会打翻自己心理上的‘醋坛子’;一旦看到别人遭到了挫折,他们就会因为‘幸灾乐祸’而手舞足蹈。”“开复先生,您一直认为‘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我则进一步认为,好的人品其实是开阔的心胸造就的。作为老师,我很同意您关于学校应该首先教学生做人,然后再教学生做学问的观点。做学问的境界最终取决于做人的境界,而做人的境界恐怕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胸和器量吧?”

这位老师说得不错,胸襟开阔、雍容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成大业者就是要有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胸襟;如果事事工于心计、器量狭小,处处流露出小家子气,那么,不仅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也不会体验到任何属于自己的满足和快乐。

有胸怀才会有成功——人生天地间,何事足萦怀?在纷繁的世事面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在略显残酷的竞争氛围里,为什么不能表现出几分超然、几分大度,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胸置于眼前的利害得失之外呢?

有胸怀才会有成功——一旦拥有了宽广的胸怀,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身边的人也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不怀好意;只要拥有了宽广的胸怀,就会体验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轻松和愉悦,就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惬意。

李开复总结和归纳道,有胸怀的人通常会在务实、宽恕、自律、尊重、涵养等五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和品质:(1)务实:能够接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人和事,而不会怨天尤人。(2)宽恕: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同时也有度量容忍他人的缺点。(3)自律:能够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自己的失态影响到别人。(4)尊重:能够接受、支持或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5)涵养:不过分计较成败得失,不会因为一时一地的利益或一人一事的欲求而自乱方寸。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有胸怀的人,如果你打算像所有真正的成功者一样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就要在务实、宽恕、自律、尊重和涵养这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和训练自己在待人接物时的包容能力。

一个人的胸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塑造出来的,除了有意培养和训练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可以让你用善意和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可以让你抛开一切阻碍自己和他人沟通的私心杂念。只要有了真诚,你就能够真正理解务实、宽恕、自律、尊重和涵养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就能够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顺心、处处如意。如果只因为那些自己根本不可能改变的客观环境而怨天尤人,就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感受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更不用谈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了。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只要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就应该对自己表示满意,并尽量享受其中的乐趣——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这种冷静、豁达和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在和中国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李开复发现,有许多学生常常为了一些无奈的、无法改变的事情生闷气,他们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愿意读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更不愿意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有的人甚至因为自己不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其实,对于无奈或不可改变的事,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考虑:

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长、不一样的身世、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差而讨厌自己,因为自己的身上一定还有许多别人所不具备的能力或特长,只是没有发现或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施展罢了。

如果懂得接受自己,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懂得理解和尊重客观现实,就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同时,也可以在这条道路上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就是说,年轻人要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并在接受客观环境这个大前提下,努力寻找并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获取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1.接受父母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

对这些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同学,李开复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

父母和你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和你的理解不同,所以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

要知道,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要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做子女的经常把父母过度理想化,而忽视了一点: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无法在任何方面表现完美,况且,大多数父母的成长环境比孩子更为艰辛,即便在教育子女时有不称职的地方,但他们也尽力了,他们的爱是真诚无私的。

父母赋予你生命,拒绝或排斥父母无异于不尊重自己的生命,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首先你应该问问自己,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

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相互了解之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达成共识。为此,你首先应和父母建立起坦诚的沟通关系。也许起初会觉得别扭,但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体会到亲情与温馨。

2.接受环境

除了接受父母以外,还应接受环境中许多不能改变的事情。例如,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考试,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程,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的课。但是,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要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然后把精力花在那些你可以影响的事情上。

凌志军先生说:“如果我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规定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建议非常好。人生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为了追寻自己的兴趣,首先要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3.接受自己

最无谓的“痛苦”就是对自己不满意。每个人的特点各不相同,没有哪个人可以在所有领域取得成功。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灰心丧气,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让自己错过在其他方面展示才华、获取成功的机会。

所以,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自信,以每一个阶段性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须能接受自己,理解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而生活。所谓为自己而生活就是:

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是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成功;

要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或局限,当因为自身能力而不是态度而无法在某个领域做到足够好时,学会坦然接受现实并及时调整。

以上三点不仅对年轻人非常重要,就是对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来说也颇有价值。这是因为,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需要冷静地审视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并根据客观环境的要求调整自己。

如果那四位创始人缺乏足够的胸怀,如果他们没有理性、务实的思考,今天的雅虎和Google很可能会像许多昙花一现的企业那样,仅仅是写在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两个值得纪念的名字而已。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时,你就会发现,你不但可以成为胸怀更宽广的人,也可以成为更加快乐的人。

Lesson 06 关于思维

——开拓创造性思维李开复说:“思维能力不是依靠‘教导’而得来的,是要靠自己磨练培养出来的。我甚至不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我的思维能力也是锻炼出来的,而不是靠‘学习某种方法’得到的。如果针对某一个问题,你可以问我如何思考出答案,但是我从没有想过思考的具体方法。”因此,遇到困难,不要急着问身边的人,而是要尽自己所能去解决。如果你有过几次自己解决难题的经历,那么你会发现思考就是自己的事,别人是不能教会你的,就算教了你,那也是别人的思考方式,包括老师在内。只有自己思考,长此以往,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跳出习惯性思维定式

李开复认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如果依旧沿用前人的方法或经验去思考、去解决,可能会碰到很大的困难,很难取得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打破常规,善于变通,灵活机智地处理事情。

人多有习惯性思维,自古已然,有“路边苦李”的故事为证: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诸儿看到路边李树挂满果子,想当然地去攀摘,王戎(不知是否“竹林七贤”之王戎)却没屈从于“习惯性思维”,而是来了个“逆向思维”,认定这是苦李,否则早被摘光了,事实果然如此。不仅中国古人如此,外国也早就有相同的案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政府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庆功宴会,以表彰他的伟大功绩。在宴会上,客人们都真诚地传达着自己对哥伦布的敬意。但是却有一个客人对他的功绩嗤之以鼻:“如果是我出海,我也能够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听到后并没有生气,而是从桌子上拿起了一个鸡蛋,对那个人说:“你能把它竖起来吗?”这个人拿着鸡蛋小心翼翼地尝试了很多次,始终不能让它平稳地竖立在桌子上。于是,他嘟着嘴抱怨道:“这根本就不可能。”哥伦布却微笑着说:“其实把它竖起来和发现美洲大陆一样简单。”说完,哥伦布便把鸡蛋的一头敲破,稳稳地把鸡蛋竖立在了桌子上。此举让那个自大的人仍不甘心,“你打破鸡蛋有什么稀奇?”“可是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哥伦布反问道。

这个故事中,嘲讽哥伦布的那个人就无疑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他认为哥伦布之所以发现新大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驾着船沿着岛屿航行;而岛屿是早已经存在的,哥伦布仅仅是发现了它而已。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正如他竖立鸡蛋一样:他认为竖鸡蛋就是把鸡蛋完好地竖立在桌面上,如此一来就变得困难多了。而哥伦布的做法仅仅是突破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要把鸡蛋打破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这看似简单的做法,却代表了一种思维型的突破:即打破固有的习惯性思维,只有突破才有发展和进步。

毋庸置疑,要创新,就要用脑思考,因此思维方式对创新的影响最为直接。当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乱无头绪的信息和事端时,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就很难推陈出新。就像李开复所说的那样:“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总是在已有的方式、方法里打转。”可见,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很容易束缚我们的创造力。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被玻璃窗挡住去路的蜜蜂一样,只知道向玻璃窗上撞去,却找不到出口。任凭碰得头破血流,也不知道去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寻找新的出路。李开复说,想要学会创新,第一步就应该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习惯性地认为权威人物的话是对的,大家都赞同的意见是正确的,公安局长是男的等,其实这些都属于习惯性的思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不破除这道障碍,我们很难发挥创造性思维。有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布满了绿色的青苔。因为这块石头正好挡住了通往门外的道路,所以有一天,这户人家的儿子就准备把这块碍事的石头挪到一边去。正当儿子准备移动这块石头的时候,父亲走过来劝阻了他:“别费事了,这么大块石头你是移不动的。”“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儿子疑惑地问。“叫你别移!你移不动的,这块石头从我父亲那时起就在这儿了。”说完,父亲有些愤怒地离开了。儿子虽然有些不情愿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劝告,放弃了。就这样直到他父亲去世,儿子也一直没有移动这块碍事的石头。直到有一天,他再次被这块石头撞到了,才决定再试试。结果,他没费多大力气就移动了这块石头。“既然这么轻松就移动了,为什么之前父亲会说它很重呢?”

通常情况下,习惯性思维没有什么不好,因为那是前人或我们自己总结的经验。但是习惯性思维并非随处可用,特别是碰到了一些有悖于常理的问题时,习惯性思维就会方寸大乱,一筹莫展。还有些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我们的思维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因循守旧无疑是跟不上发展变化的形势的,正如故事中的那位始终不肯尝试搬动石头的父亲一样。

我们面对的生活是一部极其深奥的教科书,它教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新,如何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有创造力,就必须学会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式。因此,我们要努力反思“习惯性思维定式”,尝试多角度、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防止被习惯性的认识所蒙蔽。

打破常规,创造性思考

李开复说过:“如果不能打破常规,那么,无论对未来用户的需要有多么清楚的认识,创新者也无法想出最有效的、最新颖的解决之道。”高斯是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小时候,他就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创新的聪明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想治一治班上的淘气学生,就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从1+2+3……一直加到100为止。老师认为这道数学题足够这帮学生算一上午的,他可以悠闲一下了。谁知,出乎他的意料,他刚把题目说出来,小高斯就举起手来,说他算完了。老师一看他的答案——5050,完全正确。老师感到非常惊讶,便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小高斯说,他不是从开始一直加到末尾,而是发现了这些数字有一个规律:1和100相加,得到101,再把2和99相加,也得101,最后50和51相加,也得101,这样一来就是50个101,相乘一下就得出了结果。老师听完小高斯的解释,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

打破常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面对平常的规划,如果我们能跳出规划,创造性地思考,不人云亦云,就很可能迸发出创新的思想,实现创新的目标。李开复举例说,不打破常规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一位发明家发明汽车的时候,脑子里依然想用操作马车的方式来驾驶汽车。结果,他不是用方向盘,而是使用缰绳来调整汽车的方向。史玉柱也说过,“聪明就是打破常规。”有位父亲,见儿子哭闹不止,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就把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多个小碎片,然后丢在地上,说:“宝贝,如果你能正确地拼起这些碎片,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父亲以为这样会花费孩子很多时间,没想到不到五分钟,儿子便拼好了,而且完全正确。父亲感到奇怪,忙问:“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啊?”孩子笑着答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只要把那个人拼好,然后把它翻过来,就把这个地图拼好了。”父亲高兴极了,立马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

在李开复看来,创新首先要新颖,第二步就是打破常规。如果不能打破常规,就会停留于固有思维,那么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李开复说,在科技发展史上,通过打破常规来获得有价值的创新的事例不胜枚举。当有人发明了无线通信技术时,很多人都认定了这个技术演变的最终目标是变成一台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成为“无线”的电话。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线通信设备由两个部分组成:无线接收器体积小,而且便宜,但无线发射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所以,想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就需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时,有人打破了常规,把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开,让每个人都可以买得起接收器,以便用来接收某个发射器的信号。就这样,广播就诞生了。

李开复是一个善于打破常规的创新者。在读博士期间,李开复在权威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语音识别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老师所说的方法不实用,于是大胆创新,想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在老师的支持下,他的创新方法果然给研究带来新突破。

而今,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也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创举。很多人认为,这次创业李开复将面临真正的挑战,因为之前的创新不仅有总部巨大的资源支撑,还有现成的模式加以复制或者借鉴。而这一次,李开复则是在白纸上画线,这不仅需要运营管理能力,还需要高远的战略素养。

对于外界的担心,李开复有点不以为然地说:“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听从老板命令的执行者和守成者,而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创业者。在我看来,一个听命于老板的执行者,确实不适合创业。幸好我不是那样的人。”显然,李开复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他一直是个善于打破常规的人。

不畏权威,善于质疑

很多年轻人认为书本里说的就是对的,权威人士说的话是不容置疑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书本和权威的盲目迷信。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交给他的乐谱来指挥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小泽征尔马上停了下来,让乐队重新演奏了一次,但仍然觉得不如意。这时,在场所有的评委也都要求小泽征尔继续,他们说这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乐谱没错,乐队也没有错。小泽征尔坚持让乐队重新演奏,但评委们都不答应。思索再三,小泽征尔突然大吼了一声:不对不对!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席上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考察在发现乐谱有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指挥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在小泽征尔之前,有两位参赛者也发现了问题,但他们认为这是权威给的乐谱,不可能有问题,因此都没有指出来。小泽征尔则不然,他也因此在这次比赛中摘得了桂冠。“尊重自己,尊重音乐,不迷信权威”,这就是小泽征尔的原则。

伽利略说过:“真理不在蒙满灰尘的权威著作中,而是在宇宙、自然界这部伟大的无字书中。”大多数人都特别迷信权威,认为它一定是正确的,但人们混淆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即权威不等于真理。因此,我们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而要敢于对书中我们不赞同的地方提出质疑,这样我们的创造力才会得到锻炼。

有篇文章讲到这样一位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编造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这条信息存在明显的破绽。但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没有人怀疑老师的授课内容。随后的测试结果是,全班同学都得零分。通过这件事,老师告诉全班同学:“不要迷信课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而要敢于质疑,不断思考创新。”

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同学们好,告诉他们:要学会辨别真伪,学会质疑,对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而不要轻易相信书本和权威人士所说的。如果迷信书本和权威,就会陷入盲从,而不会主动思考和创新。我国小学教材里有一个常识——蜜蜂发声靠的是翅膀振动。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没有盲目相信这个常识,她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并非依靠翅膀的振动发声。一次偶然的机会,聂利发现翅膀不振动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拿来放大镜观察蜜蜂,连续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与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这个发现的过程并不曲折,但很多人并未发现,聂利却发现了,因为她敢于向“定论”提出挑战,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生活中,很多人对权威人士所说的话深信不疑,比如,一件普通的商品,得到权威人士的推荐后,就会吸引很多顾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头上总是戴着奇妙的光环,“某某大师”,“某某专家”,不一而足。这些称号,在普通人的耳朵里,就是权威的代名词,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数百年前的西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几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明。他的话被奉为金科玉律,毋庸置疑。当他表示物体从高空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时,几乎没有人怀疑那是假话。年轻的伽利略却对此产生了质疑,他通过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是荒谬的。于是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实验。他把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斜塔上扔下来,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宣布的“不同重量物体落地速度不同”的理论,第一个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这样的事例,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它们充分说明了书本和权威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轻信权威而束缚了我们的发展,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顺从,以至让一些发明、发现和自己的想法沉溺于自卑之中。因此,我们要大胆质疑,大胆发问,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想象是未来的蓝图

想象力和意志力谁的力量大?你一定以为是意志力,正确的答案是想象力!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千亿到一万亿个神经元,你的每一个念头都会触动身体和大脑的连锁反应!

创造性想象,是指运用想象来创造生活中需要的一切的技巧。这种想象没有什么新奇或异常的地方,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它。比如,我们见到一种物品时,是否能够联想到其他的东西呢?看完下面的故事,相信你就会对创造性的想象有所认识了。1582年的一天,在比萨教堂内,有很多人在那里顶礼膜拜。此时其中的一位年轻大学生却分神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堂中央的大吊灯上。只见那盏灯在不停地摇摆,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啊!可是他为什么还那么着迷呢?原来,他观察到:吊灯每次来回摆动所花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于是,他用自己的脉搏跳动来计时,结果发现吊灯每一摆动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发现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考,他随即冒出了一个想法:这个规律有何用途呢?后来,他用“摆”来测量时间和运动,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发明了一种“脉搏计”,用来测量病人脉搏跳动的情况。他在晚年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探索和实验,他苦心设计出单摆的时钟。他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在伽利略去世后不久,科学家们在他研究和发现的基础上,制造了带钟摆的时钟。伽利略虽然走了,但“钟摆理论”留下了,钟摆永远会向人们讲述关于伽利略创造性思维的故事。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用现有方法和知识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威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慧高度发展的表现。人类正是因为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才成为雄踞地球的主人。可以说,哪里有创造性思维,哪里就有科学的王国。

那么,怎样进行创造性想象呢?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期。从事创造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对前人在同类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有所了解:前人在该问题上有什么发现?发现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实际上,这就是收集资料的阶段。准备期对于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因为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

说到收集资料,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是一个榜样。他曾发表过一篇轰动全球气象学界的论文,这篇论文花了他很多心血。他把所有能找到的史书、游记、地方志、笔记、诗词、见闻、奏章,以及古农书、古医书,甚至古代小说都找来仔细翻阅,把其中涉及气候的资料记录下来。历时五十载,终于在1973年发表了这篇论文。(2)酝酿期。又叫孵化期,就像母鸡在孵蛋一样,表面上看,母鸡伏着不动,其实在它所孵的蛋内却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即雏鸡正在形成。或许这个过程非常短暂,或许非常漫长,有时甚至要历经很多年。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门捷列夫经过了30年的创造性思维后才提出来的。(3)顿悟期。我们或许也有这样的经历: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突然对某个问题豁然开朗了。这就是顿悟期,由于对问题经过了周密的,甚至长时间的思考,创造性的观点可能突然出现,使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兽医李留栓回到家里,眉头紧锁,妻子见他沉默不语,就知道他遇到了难题。仔细一问,才知原来丈夫近来看到很多牲口死于“结症”。结症,是骡马常得的一种病。如果饲料铡得太长、潮湿,牲畜很难嚼烂,在肠子里就无法消化,时间一长就容易结成一个硬疙瘩——“粪结”,这就是结症。一旦牲畜得了这个病,就很难治疗,最后肠子坏死,牲畜就会可怜地死去。妻子一边安慰李留栓,一边做饭,“叭、叭”两声,两个鸡蛋下锅了。听到清脆的磕击声,李留栓心里顿时一震。他突然想到:用手握一个鸡蛋,劲再大也捏不破,轻轻一磕,反倒容易击碎。如果像打鸡蛋那样,把粪结击碎,岂不是能疏通牲畜的肠子吗?想到这里,李留栓立即去找病马。经过多次实验,他用手在牲畜的腹腔外面用力捶击,把粪结击碎了,使病马安然脱险。就这样,治疗结症的妙方——“捶击术”诞生了。后来“捶击术”被载入了兽医史手册。(4)验证期。思维豁然开朗后,我们还要对自己的想法加以验证。只有得到实践验证的想法,才能称之为新发现。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法布尔在观察蜘蛛结网时,看着看着就着迷了,一眨眼的工夫,蜘蛛不见了。“咦,这个小东西哪里去了?”法布尔自言自语道,突然法布尔发现蜘蛛在墙角悠闲地休息。正在这时,一只昆虫落在蜘蛛网上,那个“正在休息”的蜘蛛迅速爬过去,把在蜘蛛网上挣扎的昆虫抓住了。这一现象引起了法布尔的思考,他想:休息的蜘蛛怎么知道有昆虫落在网上呢?是不是从蛛网的中心到蜘蛛身上有一根长蛛丝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法布尔开始了实验:法布尔捉来一只活的蝗虫,放在蛛网上。蝗虫不停地挣扎,蛛网震动起来。在角落里休息的蜘蛛果然顺着这根通向中心的蛛丝爬了过来,然后抓住蝗虫。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法布尔用剪刀把那根从中心伸出来的蛛丝剪断,然后把一只蝗虫放在蛛网上。任凭蝗虫怎样挣扎,蛛网如何震动,角落里的蜘蛛都没有感觉。这两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法布尔的猜想和推断,通过实验,他知道蜘蛛是通过蛛丝来发现目标,然后将其捕获的。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人有了想象力,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立足今天,看到明天,推知后天。但是,学会驾驭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你可以让你的想象在天空自由地飞翔;有时候你要给你的想象力套上缰绳。人的一切幸福都依赖于人的想象力,但是想象力应该在人的理性的控制之下。

爱默生说:“去吧,把想象变成行为!”我们首先必须将自己投入到未来的想象中,然后努力使其成为现实。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于他大脑的图画,这幅图画可能是他假想的,但潜意识不辨真假,随着图案的清晰,这一切都会变成现实。

Lesson 07 关于创新

——有用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李开复提到:“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里,人人都在谈创新。但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创新?什么才是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有用的创新?一个人,一个企业该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该如何增加自己在创新,特别是有价值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呢?创新的价值,取决于一项创新在新颖、有用和有可行性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的创新,都是有着最新颖的创意,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最有用,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创新。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有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

做好细节,做好质变的准备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确实,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节,往往造就创新的灵感,一个细节上的改变,往往让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同寻常。

细节看上去很小,但是在多个小细节上做些改变,就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如果把创新看做是一种“质变”,那么细节上的改变就是一种量变,要想发生“质变”,就要使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如果我们善于在一些细节上不断做出改进,自然而然就能创造不同寻常的结果。

正如李开复所说的那样,创新要做的是具体的事,想要创新就要在细节上下工夫。事物整体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因此把小事做精做完美,就能酝酿创新。不知你是否听过“一生磨一镜”的故事?在荷兰,有一个农民在初中毕业后,来到一家单位做门卫。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以打磨镜片来消遣时光。慢慢的,打磨镜片成了他的业余爱好。虽然磨镜片是一件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但是他依然做得那么专注和细致,并且一磨就是60年。在这个漫长的“磨炼”过程中,他的技术已超过了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放大倍数远远高于那些专业技师。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人们发现了当时科学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他打磨的镜片就是最初的显微镜。这个创造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荷兰生物学家万·列文虎克。

可以说,列文虎克创造性地发明了显微镜,而他的创造性发现不是源于大的改变,而是源于小的细节——每天坚持打磨镜片,使镜片一点点地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普通镜片的物品——显微镜。

著名的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说过:“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注重细节上的改变,会使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渐趋于完美,变得与众不同,慢慢地,就会自成一体,成为新颖之作。相比较于那些变化不大或没有改变的产品,这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一个过程,要制定细化的目标,才能一步步实现最终的创新目标。以前人们无法想象火箭能飞向月球,因为这对火箭的质量和速度有相当高的要求。科学家们经过精密计算得出结论:火箭的自重以及原料的重量至少要达到100万吨。而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无论如何也无法飞上天。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都一致认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后来有人提出“分级火箭”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便豁然开朗起来。他们将火箭分成若干级,当第一级将其他级送出大气层时便自行脱落以减轻重量,这样就能减轻火箭的重量,使其他部分轻松地逼近月球。

这就启示我们,在完成一个大创新的目标时,如果觉得一时间难以实现这个目标,不妨把它分解开来,化整为零,把一个大目标变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各个击破。通过不断在小目标上改进,最终实现创造新事物的大目标。

由此可见,创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不要认为创新是专业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的事,只要我们平时注重思考,善于观察,也能实现很多创新目标。比如,一家纽扣企业的产品一度销路不畅,这时一位员工建议把香料注入纽扣孔里。意见被采纳后,企业生产出来的纽扣变得与众不同,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企业也因此摆脱了困境。

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对细节的创新不屑一顾,认为创新应该抓大放小,因此不太重视在细节上做改变。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年轻人的学习和工作来说,创新存在于每一件小事中,通过细节创新,照样能够出成绩。

在这个讲究精细化的时代,细节的创新往往能反映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内在素质和专业水平。没有哪个丰功伟业不是由琐事、小事积累起来的,只有不吝细节创新,把细节做精,才能把小事做好,才能让人生在创新中提升价值。

善于运用“组合创新”的思路

所谓“组合创新”,就是将两个简单的物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于两种单个物品的“新物品”。这种创新的方式在企业经营中经常运用,许多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扩大销售量而进行组合创新,有时候还能让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普拉斯是一家专营纸张、文具、回形针、尺子等办公、文教用品的企业。但是经营不善,销路不畅,眼看就要破产了。一个年轻的女员工为企业感到担心,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顾客在购物的时候不只是买一样东西,而是经常买两三件商品。这原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这位女员工却从中得到了启示,想出了一个经营点子:文具组合,把上述的文具及剪刀、透明胶带、10厘米长的塑料尺、小订书机、合成糨糊等,放进一个设计精巧、方便携带的盒子里。在盒子的外表上,印上讨人喜欢的、生动有趣的彩色图画。这个商品组合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经营上的奇妙招法。由于这个新奇的组合,普拉斯的产品不仅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欢迎,还受到了机关、工商企业界的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文具组合一经上市,很快就成为了热门商品,大家疯狂抢购。组合后的新产品,售价虽提高了一倍多,但顾客们并不嫌其贵,上市第一年就销售了300多万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濒临倒闭的普拉斯靠文具组合这个新点子奇迹般地扭亏为盈,生意越做越大,产品风靡全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