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2:22:39

点击下载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试读: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岁月荏苒,第一次出来讲《黄帝内经》正好是2006年,于今年恰好十年。十年,有足够的时间让人成长。这十年当中,《黄帝内经》系列书籍,给我带来的觉悟也非同寻常,《黄帝内经》不再是高悬琼阁寂寞的圣典,而是能温暖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启示录和源泉,其博大、其精微、其慈惠,感动着、改变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找到了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五脏之象、六腑之动、奇经八脉、经脉和合……由此,生命不再是行尸走肉,而是一个有无限能量、无限创造力的本源。此生,以肉身显,灵魂也安住在这瑰丽的肉身中。所以,此生,我们的每一次觉知、每一次升华,也当先从这肉身起,来过、爱过、健硕地活过,用我们的感官饕餮过这世界的美,多么幸福!

于是,从2016年起,我在中关村学院又开始重讲《黄帝内经》,这次,是一字一句地讲,满怀激情与感恩地讲,如此圣典,值得我们膜拜与推崇!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来临,《黄帝内经》的意义会越来越非凡地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她关系到我们的自救、我们的自我超越、我们的生态未来――是用大量的药物来拯救我们的生命,还是靠自尊、自觉、自省、美好的生活方式来拯救我们的未来,答案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不能辜负先圣大智之慈惠无穷!《黄帝内经》是一本黄帝研习生命之道的学习笔记。作为一个建立了历律、封建制和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代伟大君王为何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研习生命之道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因为对于此界而言,生命系统可能是造化最精密、最完美、最充满变数和不可思议的一个系统了。相较于生命而言,医学是粗糙的,历史是粗糙的,一切人事也是残缺不全的。而人类最大、最后的失败也是个体生命系统的崩盘,人类最无奈的哀伤和最不易掌控的事物也源于此。所以黄帝要补上这一课。

当人人都补上这一课时,才有真正的放松和悠然,这种放松和悠然源自生命内部,而不是外部,这大概也是“悠然自得”这句成语的真正内涵吧。

无论如何,人之自由是有次第的,首先是财富自由――但这不是目的,而只是使生命具足的一个小小的阶梯,是生命向更高阶段前行的一个保障。但很多人都太沉溺于这一阶段了,甚至把这一阶段当成了终极目标,而忘记了追求更美好的。然后是生命自由――这是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是不任人宰割而重新把生命拿回自己掌握的一个阶段,真正支撑这一阶段的不是金钱,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阶段,或者是到临死时才悔恨自己始终没有建立起对自己肉身的尊重,而任意挥霍了一生。最后是心灵自由――是剔除了贪嗔痴对生命的困扰,而由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发展为生命的发挥和奉献。至此阶段,是男人,是女人,已不重要;是否长寿,是否短命,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性情地活过,你善意地与这个世界和解了,你美美地享受了肉身和人类精神这双重盛宴。你来过了,你也可以坦然地走了。

而这种终结时的坦然、无悔和明澈,就是自在;如果再深感幸福和拥有来去自由的从容,就是大自在。《黄帝内经》是一本伟大的经典,我真心希望有人能认认真真地学。它并不需要你有多专业,而只是需要你“用心”。曲黎敏二○一六年冬至,于中关村学院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孩子的乐趣。对儿童来说,世界是新的;对成人而言,世界不仅陈旧,而且时常毫无乐趣。也就是说,成人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常识和生活的惰性而存在,有时候,人们视这种惰性为继承传统,更多地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小孩子却总在追问本质与本源,比如:“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在你生我之前,我在哪儿?”等等。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禅宗都在训练这种儿童式的追问,但随着世界的日新月异和物质生活的繁乱,我们渐渐淡化了这种拷问,而视常识为真理。

最愚蠢的事情就是盲目相信常识和拒绝真理。

每每有人提及我是这一波中医养生热的“始作俑者”,不禁每每惶惑。原本只想相夫教子,原本只想和学生分享学习中医秘籍的快乐……就因为一个宏愿,就这样被推了出来。先是在山东教育电视台的《名家论坛》讲解《黄帝内经》,然后是北京台、中央台……如果是男人,我愿更勇猛精进;但我是女人,我想的更多的是――回去,回到温暖的家,回到我的书桌前,读书和冥想。

但每当我翻看《黄帝内经》,我都被里面广大的慈悲和智慧所感动。我渐渐地明白,无论男人、女人,都不可以回避责任,都不可以逃避使命,都必须勇往直前。不管世事如何艰难,人,都要坚持信念,坚持真理,坚持发现和直视事物本质的能力……更何况,有那么多我爱的人和爱我者,我们因《黄帝内经》而结缘,而幸福,而快乐……

为了更好地编辑这套丛书,我于去年九月从鹭江出版社将书收回,更名为《〈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黄帝内经〉生命智慧》,连同我今年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新开讲的《〈黄帝内经〉胎育智慧》共三本出版。

要想真正地理解中国伟大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很难回到过去,回到那亘古的沧桑……但我们有发现的勇气和回到那源头的热望,不断地探寻,不断地思索。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如同新生的婴儿,去舔、去嗅、去碰触……那亘古是怎样开始的呢?上古时期并无时钟,人们是怎样弄清楚时间的概念的呢?古人又是怎样建立起24节气这套至今都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呢?!

有时候,真是困扰啊!有人说,知道了起源就知道了本质,但,起源是多么地神奇,本质又是多么地难以言说……那超越在语言之外的,又是什么?

但,谁又能说古老的就一定是落后的呢?!

让我们沉下心来,如果难以创造,就先赞美和敬畏吧!曲黎敏二○一○年三月十九日于元泰堂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黄帝内经》是一本奇异的医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是生理、病理及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数据和指称,它恰恰谈的都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于是,我们学习它的过程就成了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转的美丽旅程。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经典中,“医道”始终独立而鲜活地存在着:一方面,“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其所极地铺设张扬;另一方面,“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捷径,大到天地宇宙,小到个体生命,天与人尽在此中融和,象与数也不再虚无飘渺,而是如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那样真实而令人感动……学习它,玩味它,按照圣人的指点去挖掘探寻我们的身体及灵魂之秘,将是我们重整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航程。

世界上最高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思想、哲学上的差异并无法阻隔我们对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只要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或悲伤恐惧,人类情感和肉身的共通性最终也会导致人类关于医学观念的某些共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而这门学问在中国又体现为生活之道,中国的圣人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统统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他不去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说它“像”什么,在《易经》里他画出卦来让你看它“像”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在《诗经》里他用“比、兴”的方法来描述人心;在历史书里他讲故事;在医书里他说春夏秋冬……他从来都不用大概念压人,而是发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因此,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老百姓可能不大明白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中国人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为什么子为鼠、寅为虎、午为马等原理,但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因循着古训就那么自自然然地生活着,被称之为“中医”的医学护佑着……当探究到它的深处,我们方知道,原来很多真理都是从身体里变现出来的,是自自然然的东西,因此参悟这门学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人体与自然的奇妙和谐,两者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而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生活和做人,则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需认知的事情,《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则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地完成这场对自我生命本体的认知过程。

这是一门仁术。它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源于一种沉静的力量及心灵的阅读。它熨帖着我们生命的根,传统医学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像一位老师,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并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这是我们的一次关于身体的认领和解读。它发生在5000年前,甚至更远,在远古的讲堂上,一群圣人围坐在一起;在遥远的今天,我们开始了自己阅读的旅程,在模糊的字迹背后,我们找寻,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灵魂的秘密……

我们现在阅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似乎有些难度,但这绝不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与阅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都流淌着美丽而空灵的汉字的基因,只要我们能享受孤寂,我们便可以像阅读李白和杜甫那样去阅读《黄帝内经》,它一样有着超凡的洞察力、博大的精神和动人的韵律,一样有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所有美德,它确定权威与法则,讲究和谐与稳定,注重教化与实证,它不仅引领我们游走于宇宙太空,感受旷古时空的荒谬与空寂;而且引领我们不断地向内、向着那似乎不可知的黑暗,不断地问难探索,直至找到我们生命的真实的每一次悸动……曲黎敏二○○七年十月第一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么多经典巨著,可以让我们去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反省人生,甚至包括重新体悟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这是“中国难生”的一个含义,因为只有中国才有《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圣”字“天”字的大篆

圣人为什么要重医药呢?一个说法是,圣人就是能掌控自己的人。这个“圣”字怎么讲呢?我们先来看看“圣”字的写法: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耳,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体字“听”的意思,底下在甲骨文是一个“”字,后来写作“王”。

所以,所谓圣人就是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这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个说法。

另外一个说法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作天、颠、顶。

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面是最为精密的自组织结构。这里所谓的自组织就是它依赖于本性而存在、而平衡、而和谐,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和主观意愿。比如说,我们经常说“你吃点中药补补肾”,其实吃药也不是你想把药补到哪里就可以补到哪里的。

头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

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生命也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活泼的存在,是自足的,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和谐机制。也就是说,身体比头脑更聪明,正所谓“头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

中医也有一句话,叫作“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恰恰就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

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

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比如《大学》讲至善,但最后要落实到人心的静与定;《中庸》讲太过与不及,实际上,太过与不及都源于脏腑功能的太过与不及。比如人的肝火太旺,人的心就不静,做事就急躁;肾精不足,人就没精神,思考问题就不周全,做事就会失败。

拿破仑有句名言:“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道以医显”,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

有人会问: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词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汇。这些词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

什么叫作“魄力”?

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精、气、神”的“神”,实际上都是指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这就好比油灯中的油多了,火焰就大,灯就亮。火焰的光芒就是“神”,所以“魄”是肺精、肺气足的体现。

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这样的人做事才能够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什么叫作“精神”?

有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看上去很有精神;反之,有的人看上去很萎靡。那么,“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看“精”,它来自肾。在中医概念里,肾主藏精;而“神”,在这里专指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所谓“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就是肾精既能藏,又可以向上给心以动力;同时心火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下行温煦肾精。这个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

如果肾精不足,不足以收敛心火,人就显出上火的相,情绪也偏烦躁;如果心火不足以温煦肾精的话,人就会显得无精打采,特别没有精神。所以,“精神”同样也指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东西,其太过和不及都是病态。

什么叫作“胆识”?

再看“胆识”。《黄帝内经》认为:胆是主决断的。有没有决断力也是领导力的一个体现,而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个人的胆气足不足。但并不是说一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了,关键还是看他的胆气足不足、胆精足不足。

什么叫作“意志”?

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意志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里,意是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脾主运化。《黄帝内经》说“心有所忆谓之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

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跟所看到的新事物相关联。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在起作用。“志”指肾的“神”,中国人特别讲究补肾,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命本能的很多东西都跟肾密切相关。“意志”这个词中,“意”指的是运化能力,也就是思维的宽度;而“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思维的深度和定力。如果说精神是指心肾相交的能力,那么“意志”就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又能定得住多少,这就体现你的意志力了。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并具备思维宽广度,却唯独定不下来,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做事照样会失败。

什么叫作“聪明”?“聪明”这个词就很好解释了。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意思就是说,肾的精气通于耳,肝的精气通于目。所以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关键是看他的肝肾功能。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肾功能好,耳力就好。耳鸣眼花,就是意味着这个人的肝肾出问题了。

我们的人体就如同一棵大树,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生命活力来源于身体本身,从肾精来,从这些神明来,从生命的高度来。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在西方医学当中,不太讲究神明这个概念。在西医看来,心脏就是一个泵而已,与神明无关。因此,在器官移植手术之后,病人自身的一些现象就颇令人费解。

向内看,还是向外看?

中国文化总是在培养我们向内看的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内在地去观察我们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个层面。但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人很不愿意向内看,因为向内看很麻烦。每个人都有着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而且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内看。其次,向内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释迦牟尼一样,那就只剩下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内看,然后是不忍向内看,这都是人的惰性决定的。《黄帝内经》是很高明地“向内看”,是不打开地“向内看”。而西医了解人体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细一想,解剖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打开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真正地了不起。所以,中国中医非常了不起,它没有打开身体就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

那么要凭借着什么“向内看”呢?凭借着“道”去看,凭借方法、规律去看,所以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对人的要求高,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是“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这也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你了解你自己吗?

自古以来,人都存在的一个无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了解很不清楚。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学说影响了整个20世纪,他曾经说过,人类的自傲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是,原先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哥白尼的学说告诉人们地球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分子。

第二次打击是,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不是万物之灵,人源于动物,人的进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体结构和精神气质方面与动物同等的证据。

至此,人只剩下一个自信了,那就是人们认为“我了解我自己”。可是,第三次打击接踵而至,弗洛伊德的学说告诉人们: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驱动在发生改变。

所以,向内看的问题对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来说都是一个终极问题。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境界是“认识你自己”;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能达到至善之境。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在学习医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复体验这样一句话――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学习《黄帝内经》是我们领悟人身、听闻真法、感恩中国的必行之路。

人身难得――佛家说,肉身是我们修行多年所得

先说“人身难得”。学习了《黄帝内经》,我们就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内在脏腑的运转。我们懂得了人体,实际上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的肉身实际上是我们修行多年后所得到的一个身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我们要蓄之、养之的精品。但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在很多时候是毁之、害之的。

真法难闻――有缘的人才能听闻

再说“真法难闻”。大家都知道,只有有缘的人才能听闻佛法。《黄帝内经》同样也是如此,不是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听到的,包括黄帝自己。《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黄帝和他老师的一些对话,当黄帝问到一些很核心的问题的时候,他的老师都会先让他斋戒。

所谓斋戒,不是单纯地洗洗澡、刷刷牙、饿几天就可以的。它要求你在精神上不要被一些私心杂念所控制,让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听闻真法。即便圣王学习《黄帝内经》,他也要抱着很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去修身修心,才能真正地看到里面去,才能真正领悟“真法”。

中国难生――只有我们中国才有《黄帝内经》

第三句是“中国难生”。实际上,大家都应该有所感悟,生为中国人是一种难得的福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深厚的感恩心理和自豪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么多经典巨著,可以让我们去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反省人生,甚至包括重新体悟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这是“中国难生”的一个含义,因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黄帝内经》。

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黄帝内经》所说的内容,大多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开篇全都在讲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这本很独特的医书在很大程度上它并不去讲怎么治疗一种疾病,它更像一个老师,引导着我们学会如何去顺应自然的力量。所谓自然的力量,就是“因天之序”,就是自然本身存在的顺序,我们要想顺应这样的顺序和规律,就要有非凡的洞察能力。《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内在洞察能力。这种洞察力,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方法。西方人学医,要花很多工夫去学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理论。可是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作“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道其中道理,这就要求大家有一种洞察生活的能力。《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

为什么中国人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培养人的洞察力,第一条就是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大家可以认真地去想一想,中国人为什么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首先大家来看一下图,看了这幅图,肯定会有人说这幅图画错了。因为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上北下南,而这幅方位图的南却是在上面,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理解。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方位图始终是南在上面,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其实用中医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

为什么南要放在上面呢?这张图其实是人体直立图,因为人是唯一直立的动物啊,在我们人体中,心在最上,心就是人体的代表,所以上边为南。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取象比类的方式,我们把东归属于木,西归属于金,南归属于火,北归属于水。在远古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木和金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易物的。而火和水是不可盛受之物,是用手拿不走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中国人只“买东西(木金)”不“买南北(水火)”。更何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热情如火”或“柔情似水”,这些情感(热情、柔情)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啊!而且买卖南北(水火)还要危及人类本身呢,比如军火,比如石油和水,一旦进入到买卖层面就可能危及人类本身了。

�为什么骂人不是个“东西”?

其实,我们中国人骂人都很有文化内涵。比如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那不是东西就是南北啊!就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东是一个生发之象“东”字的小篆“西”字的小篆

从更深的层面来讲,东西南北又意味深长:东方为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中央为土,为“化”。那东方为什么有生发之象呢?我们先来看这个“�”字:“�”就是一个木中间加一个日,意思是太阳从树木中冉冉升起,这就是一种逐渐上升的状态。

�西是一个收敛之象

再看“西”字,在古文里写法是这样的:“西”字就像一个大鸟立在自己的鸟窝上。人类最初观察西边的时候,首先

要抓住一个象,这个象是什么样的呢?天黑了,鸟儿知道要归巢了,天地万物也知道要收敛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收敛之象。

实际上,在中国买卖东西(木金),是有它的文化内涵的。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要买卖的东西,要么是可以生发的,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性质;要么是可以收敛的,可以赚到钱的(东方为生发,西方为收敛)。

�南是一个疏布之象

而南方意味着什么呢?因为南方为“火”,是疏布之象,实际上就意味着散。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企业家做慈善,该散出去的,该花出去的,都不应该求任何回报。

�北是一个收藏之象

北方主水为藏,而藏是什么呢?藏是认为这个东西很好,所以才会把它收藏起来。比如说收藏品,这是不应该拿出去买卖的东西,是人喜欢的东西、特别心爱的东西、要藏起来的东西。就像我们人体的肾精,是很珍贵的,藏得越多越好。

从中医上讲,南边是心火,北边是肾水,东边是肝木,西边是肺金,中央为脾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心就是疏布,就是散,心脏永远在跳动,它是永远在那儿散着的,这就是心的象;肝就是生发,也正是肝气的生发决定了我们的精神状态;但我们不能只耗散不吸收,所以肺气主收敛、肃降;而肾水的收藏能力越强,我们心火的布散能力才越强,这也意味着,我们才更有精力去回馈社会。

�中央是一个化象

中央脾土是什么呢?它就是“化”,就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化”的真正内涵就是指从生发到收敛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化”“化”字的甲骨文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你这个人被汉化了,或者说你被什么感化了,意思就是外界的人或物先是影响了你,然后是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你的身体里扎下了根,结下了果,彻底地改变了你。在甲骨文中,“化”是两个颠倒的“人”,指人彻头彻尾的改变,这个过程就是“化”。

中央脾胃对于人体的意义就在于它受盛五谷,生化为精血,一部分去长肌肉、长精神,多余的精血为人体所吸纳、收藏。中央脾胃包含在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四象之中,这四象全都有,就是“化”。所以,中央脾土自身就是一个圆。

对此,用《易经》中乾卦的“用九”来解释“化”就很容易理解了。《易经・乾卦》中的“用九”说:“见群龙无首,吉。”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见群龙首尾相连没有龙首,是吉利的。群龙无首就是它自成一个圆,既有生发、生长,又有收敛、收藏,四条龙首尾相连,美丽如环,这个环就是生命运动方式的最圆满状态。实际上,这个环也就是天,“天”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就是永远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这个次序是不会变的。人的生命也是有次序的,永远是从出生到壮大,然后到衰老和死亡,人体也要因循这个次序去生存。

就“买东西”这一件事,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中国人买卖的是文化,这个“东西”有着从“生发”(春)到“收敛”(秋)的性质,而西方人呢,买卖的是物,是this和that。所以,中国人只可买卖东西,不可以买卖南北。

传统文化重生发,现代文化重相克“东方”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极其独特的地位。东方代表生发,所以,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的东方,也是重文化,也是讲文化的。西方代表收敛,所以西方社会是重物质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比如,中国古代说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而现在说“金、木、水、火、土”,这就很明显地说明,现代思维和古代思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木、火、土、金、水”,这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重的是文化,重的是生发,所以从木开始。而西方文明和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重物质的,所以当下我们说五行都是从金开始,而且这个顺序是相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我们现在注重的是相克、相侮、相矛盾的这么一个概念。所以说,我们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与古代文化相比较,现代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回归。

我们人体的中部在哪里?

领悟了天地自然,我们再从人身感悟一下《黄帝内经》的独特魅力。大家再思索一个问题,我们人体的中部在哪里?把这个问题想通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思维。按照人体的比例,很多人都会说人体的中部就在肚脐,肚脐也叫作神阙穴,它连接着先天和后天,是一个很根本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人体的中部。

大家都知道,人体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穴位叫作“人中”,这才是人体的中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懂点中医常识。比如说,有人昏倒了,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掐人中。可是为什么要去掐人中呢?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掐人中是强刺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打你一棍子,扇你一嘴巴也是强刺激。那为什么非得掐人中这个地方呢?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作人中呢?按照人体比例来看,这个地方太高了,怎么能叫作人中呢?这就必须要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了。

�督脉决定着男性的生殖能力

督脉循行示意图

中医认为,人中是我们人体里最大的两条经脉(任脉、督脉)的连接点。这两条经脉中的一条是督脉。督脉起于会阴,会阴就是我们的前后阴正中间的那个地方,但不是在那个点上,而是在那个点里面。督脉起于会阴,然后分两支,一支从少腹往上走,一支从长强穴往上走。长强穴就是我们背后的尾椎骨的最后一个穴位,这样一直走到头部再到人中。

督脉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它主气,对男性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男性的生殖能力。因为督脉决定了人体的脑髓、肾、腰脊、脊柱、脊髓等。因此,男性是否有生殖能力,就要看督脉的精气是否旺盛。

�任脉决定着女性的生育能力

另外一条经脉就是任脉。任脉是在我们人体前部的一条正中线,它也起于会阴,然后沿耻骨一直到人中,与督脉在人中处交汇。这是人体的一条大阴经。任脉这条大阴经是主血和管生育的,不能受伤。

任脉循行示意图

比如,刚开始西医鼓励女性剖宫产,认为横着开刀肚子上的疤痕褶就看不见了。但中医认为横着剖腹是很不好的,因为横着剖就等于把人体的好几条经脉都切断了,横剖人体愈合的能力特别差。而竖着剖呢?也挺可怕的,竖着剖正好伤着任脉,但是竖剖最起码它没有伤到那么多条经脉,所以愈合比较快。

督脉和任脉都算是奇经,是属于奇经八脉里边的东西。十二正经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奇经八脉可以说是人体中一种很特异的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元气的储存地。它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些很重大的事情,比如说生育胚胎。

总之,男人的生殖能力在很大程度是由督脉决定的,女人的生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任脉决定的,而我们的人中恰恰是任督二脉的交汇处。

为什么人昏倒要掐人中?

人昏倒后,为什么非得掐人中呢?人昏倒实际上很像《易经》卦象里的一个卦――�/span>瘙�(否卦),也叫阴阳离绝卦,意思是阴气下行在下面,阳气上行在上面跑走了,这样就属于阴阳离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通过刺激人中这个穴位,将阴、阳重新和合,通过压迫人中把气血重新调上来。通过掐人中以后,给调整过来的象就叫泰卦――�/span>瘙�,这就属于阴阳和合卦,因为阴气是下降的,阳气是上升的,这样阴阳和合的话,人体就能够清醒。其实,阴阳的交合就是人体两大经脉的一种交合,所以人中这个穴位在人的身体当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人中之相应该深、长、宽

人中真正的相应是什么样的呢?人中之相应该深、长、宽。因为人中就是我们阴阳二脉交通的沟渠,如果阴脉和阳脉交通的沟渠又深、又长、又宽的话,就说明这个人的气血交通能力特别强。如果阴阳交合、气血交合的能力比较强,气血就旺盛,寿命就长,精就足,就可以生育后代。也正因此,人中又有另外的两个名字,一个叫寿宫,一个叫子庭。从人中这个相,可以看出人的寿命和后代。所以在古代相书里,人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相。

中医之道可以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外部来看内部。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情况一定会在人的体表上有所表现,看了外部表现,就会知道内部是怎么样的了。通过人中的外部表现,可以看到我们内在的气血表现。

有人说自己人中太短,一定短寿,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因为人中这个地方的长、宽、深和养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最近拼命地糟蹋身体,那么你的人中自然就会变得扁平;如果你知道如何去养生,很会保养身体的话,你的人中就会慢慢得变深一些,因为你把自己的气血养足了,这个渠道自然就通畅。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天地之象,我们不仅可以观察我们的人体和人体内部的一些变化,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曲黎敏养生智慧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

◆我们懂得了人体,也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肾功能好,耳力就好。

◆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这样做事才能够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

◆胆是主决断的,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胆气、胆精足不足。

◆督脉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它主气,对男性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性的生殖能力。

◆人的肝火太旺,心就不静,做事就急躁;肾精不足,人就没精神,思考问题就不周全,做事就会失败。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万物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它们最根本的“终”是什么?就是冬天,就是收藏。这个冬天的“冬”就是终了的意思。春天为什么叫春天?春就是“蠢”,万物都在蠢蠢欲动,生发之机就如同小虫子一样苏醒和活动起来。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读经典入手;还有一种就是从生活当中去认识,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甚至以一个小孩子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我们学中医,学《黄帝内经》,好像看着很难,可实际上并不难。只要懂生活,懂得“春天冒冒失失地去摘了一朵花,秋天就会少结一个果”的道理,很多的事情就会明白。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此时,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而不能吃滋补类的东西,这是因为人体内部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消化这些东西。

等到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会形成一个内热的格局,反而可以吃一些滋补类的东西。而吃萝卜可以清凉顺气,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清凉和通畅的状态。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

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

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我讲这个就是提醒大家对日常生活要很关注,不要把它看成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就忽略过去了。实际上,这是因为左边是生发,生发了才能收。左右还有一点不同,中医认为,左边为肝,肝主血;右边是肺,肺主气。气比血走得快,先动左边,这样才能左右平衡。另外,血是用来收敛肝气的,肝气不能一味地生发。

再有,中国人练功时的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那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如果先开右脚,而右边主气,气运行得比血快,那么血就很难跟上。

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两脚与肩同宽”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走路时先迈哪只脚,后迈哪只脚不都有生命的道理在里面吗?

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蒜和辣椒的气味最厚,可它们是从来不入药的,这是为什么呢?

大蒜属于气的层面,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我们人体的前阴、眼睛都属清窍。所以,大蒜吃多了容易眼睛花,看不清楚东西。而且大蒜的味走前阴,走小便,吃多了小便也会浑浊。中药虽然是取事物的偏性,但也不用大蒜这种特别的东西。

辣椒是走味道的,凡是入味的都入血分。血属于阴,味道也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比如嘴巴、肛门等。如果辣椒吃得多了,人的嘴唇里边就会生疮,也有可能会造成便血或肛门疼痛。

大蒜和辣椒这两种东西的气味都过于厚重,人们一般只把它们当作食物,并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适量食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辣”?

大蒜、辣椒的味道过厚,好不好呢?原本川渝等湿气重的地方,人比较喜欢食辣,可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吃辣一族”,很多人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这在中医上怎么解释呢?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的脾胃功能越来越弱了,对味道的感觉也越来越弱,要用浓的香的东西来调动自己的脾胃之气,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帮助自己调中气上来,来帮助运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人压力太大,心情太郁闷了,因为味厚的东西有通窜力,而吃辣椒和大蒜能让人心胸里的瘀滞散开一些。

为什么南方人饮食清淡,北方人的口味重?

用这个道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南方人饮食清淡,北方人口味重的问题。因为南方偏热,人体的气血全都调到体表了,脏腑就偏虚,而消化食物也要动用脏腑气血和元气,所以饮食清淡可以少调元气。北方偏寒,气血就敛藏在人体内,北方人喜欢味道浓重的食物,可以多调动气血出来御寒。长期的积淀就使得北方人必须高大健壮,以供给人体更多的气血和元气。

什么是“咽喉要道”

人体中有几大重要的部位,其中一个就是咽喉。古人把狭窄而重要的关隘也称之为“咽喉要道”,由此可见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意义。因为所有的气血都要经过咽喉而上头,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个部位。

一个人脑子清楚不清楚,全在于咽喉是否清爽、通畅。如果一个人咽喉老犯毛病,慢慢地就会影响到他的脑子。现在患咽喉病的人很多,而且往往是久治不愈。

很多经脉都走咽喉,喉咙两边叫咽,中间叫喉。大肠经走喉咙,如果喉咙干疼,是大肠经出了问题。像这种喉咙干疼的人接下来就有可能会大便干燥、颈肿喉痹。喉咙两边疼,即慢性咽炎,是脾病和心病,因为脾经和心经都沿着喉咙两边走。喉结以上疼是属于心经,喉结以下疼属于肝经。如果喉咙外边两边肿,就是小肠的问题,是吸收出问题了。脸大脖子粗那种症状属于小肠病。如果咽喉老是肿胀的,这是肾经的病。还有三焦经也走咽喉。八条经脉全都走咽喉,甚至还包括任督二脉也走咽喉,所以咽喉的病是大病,如果咽喉有毛病就要好好地去治。

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

中国人常说“仁、义、礼、智、信”,那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呢?“仁、义、礼、智、信”这些观念实际上也是从我们身体当中来的。“仁”就是东方,东方为生发之机(见第13页图),“仁”就是生发出来的善念,这一点点善念将来可能影响人的很多东西。“义”是什么呢?“义”的繁体字是“�”,上“羊”下“我”,“我”原本是武器,所以“�”原指公羊为自己的利益争权益,现在是指公正合宜的行为以及应尽的责任、不拿报酬的劳动。所以,义主散,就是疏布出去的东西,这是南方。“礼”是西方,西方是收敛之象,所以礼是约束、收敛。礼就是要教我们如何约束人性、收敛人性。“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智就是北方,北方是收藏之象,肾精足才能生出智慧。

最后来看看信,它就是中央脾土。从字形上来看,“人”加“言”为“信”。为什么叫人言为“信”呢?就是人说话要真实、要可靠,要像土地一样真实可靠。因为古人认为土地是从来不骗人的,只要撒下种子,它就可以发芽。

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

在五岳中,泰山并不是最高的一座山,但是为什么在秦皇汉武时期,帝王都要封禅泰山呢?为什么不去西岳或中岳?

这是因为,作为一国之君,他要掌握的国家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国家的生发之机的问题。而东方蕴涵着生发之机,所以处于东方的泰山,就成了帝王祭祀天地的好去处。一个国家有了生机,就有了一切。

古人是非常重视生发之机的,就连打仗也是这样。因为鼓属木,鼓声是主生发的,所以战斗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敲鼓,以此来振奋士气。让士兵的肝气上来,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往前冲。收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鸣金收兵”。金属于收敛之象,鸣金就是要收敛了,也就是收兵。

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

大家都知道,老北京城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的说法。内九指的是内城的九道门,分别是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

按照朝廷当时的规定,每个城门进出的车辆都根据传统文化的概念而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进出前门(正阳门)的是皇帝的龙车,皇上一年有两次进出此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祭祀。前门左侧是崇文门,进出崇文门的车必须是酒车,酒在传统文化里意味着生发;前门的右侧是宣武门,而宣武门只许走刑车,这说明宣武门守着肃杀之气。另,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走木材砖瓦车;西面的阜成门走煤车,西直门走水车,这都是按照气机来运行的。

从风水学上讲,北门是不可以开的,因为北方主收藏,要藏得住,所以不能开门。收藏的东西当然都是心爱之物,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这好比我们的肾精,藏得越足,我们的本钱就越足。然而,我们发现北京城的北面不但开了门,还开了两个门:安定门、德胜门。

其实,这两个门在古代平常是不允许开启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开启,而且还不能同时开启。哪两种情况下开启呢?就是在军队出征打仗和得胜归来的时候。明清之际,朝廷出兵都是从德胜门出发,求一个旗开得胜;再自安定门班师回朝,取天下自此安定太平之意(也有出安定门,回德胜门的说法)。这就是说军队要有去有回。所以说,该藏的东西一定要藏得住,万不得已要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出有进。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

我们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用词,每个词都要用得非常恰当。《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呢?就像我们说“左右”,不说“右左”一样。所谓终始,就是看任何事物都要从它前面的那一项看起。

万物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它们最根本的“终”是什么?就是冬天,就是收藏。这个冬天的“冬”就是终了的意思。春天为什么叫春天?春就是“蠢”,万物都在蠢蠢欲动,生发之机蠢蠢地就都动起来。夏是“假”也,就是万物都处在放假般的松弛状态,有发散的意思。秋是收敛和成就万物的意思。

所以,有终才能有始,有积精累气的过程,才能有开始。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有终有始。

曲黎敏养生智慧

◆夏天,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要吃温热的、宣发的食物。

◆冬天,人体内形成一个内热的格局,这时就可以吃一些滋补类的东西。第三章饮食养生法

在《黄帝内经》中,只有13个药方,而且都是很简单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图,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身心的修养,而不要太过分地依赖药物。得病是源于对身体的“过用”,是积劳成疾;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要一点点攒起足够的气和精,才可以供养一生的补给。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是我们每天必需的,所以食物就是百姓的天。《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表明,古人对草药和食物的区分是很严格的。

草药是借助于其偏性以攻邪,而食物则注重其气与味的平和来补益精气。如果能够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而且还能祛病,这在古代就是医的极高境界,这种医生也叫“食医”。

食物和药的区别

中国有句古话是“药补不如食补”。药和食物的区别是什么?古代的药都叫作毒,毒本身就是草。《说文解字》里写道:“毒,草往往而生。”就是草生得很浓密。民间有一句话叫作“是药三分毒”,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毒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毒”指的是药的偏性。食物跟药相比,对于食物我们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气,而对于药我们用的就是它的偏性。

中药的偏性是什么?就是它独特的气、味、归经。所以,中药非常注重采摘时间。如菊花茶,它生长在秋冬季节,它的气也就是秋天和冬天的气,所以它补的是肾和肺。许多人认为,喝菊花茶败火。败的是哪里的火呢?是肺火?还是肾水的火?还是引起你下巴上长疙瘩的那个火?其实,菊花茶不败火,在所有的花里,只有它独取秋冬收敛收藏之气,如果说别的花走的是升阳的气机,那么它走的就是降气,这才是它的独特之处。

所以,药物采摘的时间就特别重要。在中医里,什么药在什么季节采摘都非常讲究。如果不按照节气去采摘,药效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药物都是人工种植了,所以药效一定会受影响。中医能否延续下去,与中药的关系很大啊。

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请大家记住这样的原则:药补不如食补。药是用来“赈灾”的。当人体得了疾病以后,人体的气血供应不足,这时候药就被用来赈灾。但药不可以天天吃,它只是临时赈灾。俗话说,“救急不救贫”,如果生病了,药可以临时地帮助你一把,解决阴阳偏盛或偏虚的问题。虽然说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药临时来赈灾;但如果元气伤了、没了,那就是拿人参堆着也没用了。

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黄帝内经》是本奇特的书。它讲得最多的是人为什么得病,而没有更多地讲药物,并且告诉大家: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黄帝内经》里,只有13个药方,而且都是很简单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图,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身心的修养,而不要太过分地依赖药物;同时它也启迪我们,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要一点点攒起足够的气和精,才可以供养一生的补给。《黄帝内经》更重视经脉,它讲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就是储存多余经气的地方,也就是藏元气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药书里,没有一味药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没有一味药可以补元气。只有食物可以补益元气,天天能吃的东西才可以补益我们的身体。所以,身体健康的基础,需要依靠每天的科学进餐。

吃对食物不生病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饮食文化的国家。在中医看来,最高明的医生应该是食医。中医里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呢?五谷,就是指粮食,指黍、菽、小米、大米和小麦这五种东西,它们都是养生的最重要的食物。

春天养生吃五谷杂粮

春天应该吃什么呢?春天是人体储存的“精”发散的时节,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春天最好注重粮食。为什么注重粮食呢?因为粮食是“精”,虽然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但这时的粮食是头一年的种子,而种子都是具有生发之机的。种子都可以发芽,所以春天的养生特别注重吃粮食。

夏天养生吃羹剂

在《周礼・天官・医师章》里面提到夏天我们应该吃的是羹剂。为什么要吃羹剂呢?因为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都浮越在外,五脏里最为空虚,这个时候任何滋腻的、味道重的东西对于我们的脾胃来说都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哪怕吃肉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或煮成羹来吃,这样既好消化,又能补充夏天因汗太多造成的体液流失。南方人饭前习惯先喝汤,也是这个道理。

秋天养生吃酱剂

到了秋天,应该吃什么呢?在《周礼》中记载,古人在秋天是比较注重食用酱剂的。因为秋天正好是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酱剂也就是大酱、辣酱之类的东西,都是发酵的东西,是有利于消化的。秋天的食物比较丰盛,自然要进食一些味道厚重的东西。在这样的季节吃酱剂,有利于发酵和吸收。

冬天养生吃饮剂

而到了冬天,古代人是比较注重饮剂的。因为冬天人的阳气全都内收,再加上吃得多、吃得好,活动又比较少,这时可以饮一些淡酒,可以达到通经脉、化湿滞的作用。同时,由于冬天我们的阳气全都内收,所以皮毛、体表就容易受凉,比较容易感冒,所以饮一些淡酒还可以取暖驱寒。

四季食疗养生法

季节气候特色宜食代表食物

春天春天具有生发之机粮食五谷杂粮

夏天夏天阳气全都浮越在外羹剂吃肉最好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或煮成羹汤来吃

秋天秋天是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酱剂大酱、辣酱之类都是发酵的东西

冬天冬天阳气全都内收,皮、毛、体表容易受凉饮剂淡酒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首先,中国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用筷子来吃饭。而西方人起于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他们使用刀叉。中医里讲:“鱼生火,肉生痰。”由于食肉的原因,西方人喜欢通过喝大量的冷水来化胃中的燥火,久而久之,在他们的体内慢慢地就会形成湿气,身体容易变得壮大和肥胖,这些现象都是跟饮食习惯相关联的。而中国人并不鼓励年轻人多吃肉,肉虽然可以补精血,但它只会增加人的好斗性,不会让人更智慧;而且容易让人早熟,并引发性欲。

饭该怎么吃?

我们该怎么吃饭呢?看看牙齿就明白了!前面的一排牙叫“齿”,有切割食物的作用;犬齿只有一对,是撕肉用的;后面的叫“牙”,是用来磨食谷物的。看看它们各占的比重,就知道谷物、植物以及肉在我们食谱中理应占的比重了。所以一定是谷物最多、最基本,其次是蔬菜类,最后最少的才是肉类。

我们每天应该怎么吃?

早晨多吃。因为上午阳气足,人体也同样,早晨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9点到11点是脾经当令,在脾胃最活跃时多吃饭,不但对身体无害,而且不会发胖。

中午吃好。因为午饭后正是小肠经当令,主吸收营养,所谓吃好就是饭菜要有五谷、五菜、五畜、五果,东西种类越多,营养越充分。

晚上吃少。一是下午天地为阴气所主,不容易消化吸收,吃多了会给肠胃增加负担;二是晚上吃多了还会影响睡眠,因为人就活一口气,吃多了,脾胃就夺气,就无法上输于脑,脑精血不足,就不能睡踏实觉。

使用筷子、走路都有阴阳之道

筷子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之道。两根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在你用筷子的时候,动的那根筷子就为阳,不动的那根就为阴。所以,这就叫作“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刻意地去讲阴阳,别人不见得能懂。可是每天使筷子,甚至包括走路,都是包含阴阳之道的。

走路的时候,我们抬起的那只脚就为阳,落下的那只脚就为阴。在你往前走的时候,阳最终要转化成阴,阴最终要转化成阳。这些“道”,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我们可能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之,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我们不可以背道而驰,不可以违背道的法则去做事。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圆桌?

其次,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比较讲究和谐圆融的,吃饭时大多用圆桌。这是因为圆桌有团圆、其乐融融之意,一家人欢聚一起,彼此间感觉亲切。古人认为,进食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放松和愉快的心态。这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

所以,大家在吃饭的时候,第一,不能求快。吃饭太快,实际上是把牙齿唾液对食物的研磨作用直接丢给了脾胃,无形中增加了脾胃的负担。第二,最好少说话,不说话。因为祸从口出,一口气噎住了更不好。那种在吃饭时谈工作的习惯更有问题,对脾胃的伤害更大。第三,不要在饭桌上指责小孩子,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这样对他将来的生活习惯和脾胃都会有很坏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文化偏喜社稷

什么叫社稷呢?“社”是古代的土神,“稷”是古代的谷神。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饮食文化鼓励大家去喝小米粥,而不是去喝牛奶。对于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最佳的营养品一定是小米粥。为什么呢?牛奶泼在地上可是什么都长不出来啊!而小米虽然粒很小,但它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所以说,中国人非常注重食物的这种生发的特性。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就在几句话,《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五谷为养

五谷即主食,包括小米、小麦(面)、大米、黍、菽(豆类)。

小米:天下万物中最养人的应为小米。小米属于种子,而牛奶等属于衍生物,种子种下去可以收获无数。且小米为黄色,可以入脾,补脾效果最好;小米很养人,但也容易使人发胖,在山西、陕西等地,小米吃得多,所以大多数女人能够丰乳肥臀。

小麦:古语言“冬至饺子夏至面”。小麦冬种夏收,得气多多,面食补心气第一,属于热性,夏天可以多食,因为夏天人们心火外泄得厉害,所以应该多吃面食,可以强壮人体。

大米:偏凉性,晚上可以服用,以清凉顺气。可见,早晨起来喝小米粥,晚上喝大米白粥为宜。

黍:黍为黏米,热性更足,难以消化,过去穷人或长途跋涉的人会多食黏米糕,因为不容易饿。

菽(豆类):豆类可以补精髓。冬天属收藏,可以多食用。在豆类中,黑豆最为养人。古人云“豆令人重”,但重是重在骨髓,不是发胖。

五畜为益

五畜是指鸡、鸭、羊、狗、猪。中国古代强调老人才可以吃肉,因为肉可以长人的勇气,但不能开人的智慧;古人不提倡年轻人吃肉,还因为吃肉容易生性欲。

冬至时,我们可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补血,生姜羊肉温热,为大补。

羊、牛、鸡属火性,应该炖食,如北方的小鸡炖蘑菇。小鸡阳性,蘑菇阴性,阴阳和合比较科学。在西方,鸡多是烤食,这样更增加了鸡的火热之性,反而不科学。

鸭子应该烤食,因为鸭子属寒性,同时加葱、姜、蒜等辛散之物可以化肉食。有人问南方的一道名菜――“虫草煲老鸭汤”是否合理?其实,老鸭好比更年期后的鸭,性征已经不明显,所以如此吃法并无不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