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3:05:55

点击下载

作者:韩影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

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试读:

序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构成的新社会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社会阶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使其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社会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

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利益与资源配置的格局,使中国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基本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目前,新社会阶层仍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其政治参与的意识日益突出,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已成为现实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可以说,能否实现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能否确保政治稳定、政治民主以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

确认新社会阶层在当今中国整体政治战略中的地位,科学把握它的特有经济政治性质,正确处理它同其他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重构,关系到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情况下,新社会阶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积累社会资本、发展社会经济、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新社会阶层客观上起着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着国有经济难以代替的重要作用。当然,对于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特殊历史作用的估量,我们绝不可片面化、简单化,既不要低估它的现实积极作用,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某些必然的消极影响。我们不仅要充分估量它的经济社会积极作用,而且还要以现实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估量它参与政治的必要作用。

我国《宪法》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作了总体的规定。他们享有一般公民平等权利和义务,而且,他们属于人民范围,也是社会主义政治主体的重要力量。这是新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基础和法律前提。在整个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作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制度范围内,以人民的一员和公民的资格,平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一般来说,他们的一切合法利益,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和应该积极反映这个阶层的利益与愿望。党和政府要重视他们合理、合法的种种政治性的诉求,依法保护他们的一切正当利益。但是,不能把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现实的合法占有权,不加分析地引入政治生活领域,对其在政治参与中表现出来的不规范行为要进行约束和纠正。政治参与是把双刃剑,党和政府必须审时度势,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新社会阶层合法、有序开展政治参与活动,及时将新社会阶层这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导入现有的政治体系,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这自然也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因此,研究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可以作为观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个样本,他们理性而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标本意义。目前,有关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尚未得到有效破解;社会各界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认识依然是观点纷呈,争论不断;党和政府有关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政策还处在调整期,至今仍不见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就成为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使该阶层政治参与朝着有序、宽容、理性的方面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社会各界应客观分析、公正对待;党和政府应在重视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总结并完善我国的相关社会政策,促进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实践朝着有利于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方向发展。本书主要从民主政治的视角,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新社会阶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以及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现状中进行分析。作者紧紧地抓住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这一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材料,对这个新兴阶层怎样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上产生、发展,进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做出了生动而详细的描绘,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它的活动规律。作者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新社会阶层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和他们关注政治活动的强烈欲求,以及政治参与的特点,作了清晰剖析;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出现的种种实际问题,作了真切探索,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的研究,对于扩大公民有效政治参与、推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者2012年11月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衡量政治民主化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政治参与问题,其经典作家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认为,人民参与政治管理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现代政治是一种典型的参与性政治,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实现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在处于急剧现代化转型中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多个领域的转型,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诉求,强力而急切地推动着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公民的广泛政治参与。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自觉引导和主动合作,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江泽民号召全党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再一次肯定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这充分证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普遍共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政治的发展现状离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尚有较大距离,但是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形式是存在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也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成为渐进式政治改革的重大动力源。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直接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日趋严重,促进了利益主体多样化,使得各阶级、阶层处于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之中,他们之间在争取占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加剧。在各种社会资源中,政治资源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各阶级、阶层对它的争夺异常激烈。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大政治力量,哪个阶级或阶层能够影响这一政治力量,该阶级或阶层就能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并获得更多的相关利益。而阶级、阶层的政治参与正是影响政府决策及相关政治过程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社会结构已经逐步被打破,发生了大规模的分化和重组,形成了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构成的新社会阶层。随着新社会阶层经济实力的增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突出,政治利益诉求日益强烈,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成为现实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就整体而言,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日渐扩大的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其产生和成长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虽然目前对于新社会阶层要不要和能不能政治参与的分歧正在减少,但是,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否要不断地进行“突破”?这种参与是否要有必要的限制或有必要的限度呢?他们的政治参与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规范他们的政治参与方面应该进行哪些制度设计?对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有创新、多角度的思考和有益探索,能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这一政治性命题研究提供些许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由来。(二)研究意义

新社会阶层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中共十六大以来,新社会阶层在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同时,在政治参与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显露出来,开始逐渐走入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但是,对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都以引鉴为主,发表的研究成果也是针对中国具体问题而阐述的,还没有形成本土化系统化的研究力作。可以说,对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是一个动态性极强、难度颇大、在很大程度上尚属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拓荒性工作,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新社会阶层的健康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说:1.拓宽了新社会阶层研究的视野

新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重要的统战对象,是一支正在崛起的、可以大有作为的生力军。他们在队伍规模上将不断扩大,在整体素质上将不断优化,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将不断扩展,对社会各层面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大。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新社会阶层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现有的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的视野以及少量的社会学的视角,鲜少有政治学层面的关注,在理论上尚有探讨的空间。论文通过对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深入研究,清晰地展示了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实践进程、特征、现状、途径及意义,为发展和完善新社会阶层理论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借鉴。2.加深了对党的民主参与理论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发展目标,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进步。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我国在实现宪政的道路上尚有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理念已经进入到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越来越多的公民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同时,新旧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也日趋紧张。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就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系统研究很少,有待深入研究。所以,深入系统研究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党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层面来说:1.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社会阶层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政治素质从总体上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已经逐步认识到从政治上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把自己拥有的政治权利和实际利益日益联系起来,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不断增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新社会阶层在其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论文通过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历程、特征、现状、途径、意义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新社会阶层,可以发现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因素,揭示其中的消极因素,为进一步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提供合适的战略方向和可行的策略路径。通过研究,有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不断成长的新社会阶层,有利于新社会阶层减少政治参与上的模糊性,有利于我们党进一步了解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状态和具体的利益要求,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下,通过拓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满足其日益迫切的参政议政的需求。2.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真正的公民政治参与也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必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相适应。新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当代中国不断扩大的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新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是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大事,是对传统政治参与结构的重大突破,其代表了新的利益主体进入体制内的政治过程。在现实中,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是需要加以团结和联合的新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合理界定其地位和作用,尽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健全的民主政治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力图准确反映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生活的特征与现状。论文对于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模式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无论是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是对于确保政治稳定并促进社会稳定,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新社会阶层的概念界定“新社会阶层”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以此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不同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新的社会群体。2006年7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具体地说,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方面的人员。1.私营企业主

私营企业主就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与所有者,是新社会阶层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群体。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经济地位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而逐步提高,在当前我国社会各个阶层中,属于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私营企业目前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的压力,并参与了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繁荣了城乡的市场,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贡献了大量的税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广泛,主要以三类精英为主,即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的来源多样性及其现实状况,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尽一致,利益指向上也存在一定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轻视、歧视以致敌视的心理和行为。私营企业主一般集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三重身份于一身,对企业资产享有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私营企业主在企业中居于绝对的核心地位,掌握了企业运营的决策权和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权。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是目前中国社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2.个体户

个体户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社会阶层群体,是个体经济的人格化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活动。从经济增长贡献来看,个体经济一直是整体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个体经济迅速成长并不断壮大,在发展生产力、繁荣市场、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便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政治、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个体户主要由农民和下岗职工组成。由于农民个体户受最初经济实力的限制,真正经营成功、拥有相当数量固定资产的人极少,这导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相对缺乏的农民比以前难以进入个体户行列,因此,农村个体户尽管数量上一直在增长,但所占总数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农民身份的个体户比重减少,而下岗职工在个体户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个体户已经逐步成为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群体,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3.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实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智力、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民营科技企业往往管理水平较高,而且拥有技术先进、市场前景看好的科技项目,因而起点很高,近年来发展也十分迅速,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的产物,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申办民营科技企业要件之一是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20%以上。这些科技人员普遍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者拥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具有研究、开发和营销的创新能力,是先进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代表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估量的生力军。4.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由于中国采取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政策,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含量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和在中国国内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投资项目也在大量增加。这对于中国吸收外资、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作为新社会阶层,其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这些供职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很多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有许多是从海外回来的,或者有被外送培训的经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他们人数不多,经济收入较高,同时承担失业的风险和严格管理。目前,他们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跃迁,甚至在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社会认可度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度,是一支引人注目、非常活跃的力量。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中介组织从事的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的行业,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成熟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有密切关系。中介组织活动领域广阔,服务职能多样,在社会中发挥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秩序、协调社会主体关系等方面的功能,现实中存在着行业协会、鉴证监督、咨询代理、社会公益等多种类型的机构。中介组织与其说是“新兴社会组织”,不如说是“再生社会组织”。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职能,当时从事司法辩护、经济鉴证的工作人员不是没有,而是完全包括于政府机构当中。在政府职能的调整过程中,才通过这些职能的社会化,逐步将这部分政府机构剥离出来,形成中介组织。中介组织的出现,标志我国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中介组织最早的从业人员都是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尤其如公证、仲裁、会计、审计等公共服务组织的人员都是从政府专业部门调拨过来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从事的是专业性的服务工作,如律师、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都要通过严格的专业资格考试才能正式执业。因此,中介组织人员群体是一个掌握大量文化、知识资源的群体。6.自由职业人员

随着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发生了极大的分化。其中,一个社会群体以其极快的发展壮大速度和全新的就业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就是自由职业者群体。所谓自由职业者,主要指不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而是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长,以个人的身份直接在市场交换一般劳动产品、精神劳动产品或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以此谋生的知识生产者和其他劳动者。自由职业人员是从知识分子队伍中分化而来的新社会阶层,构成自由职业人员这一阶层的主体是辞掉单位固定工作的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这一行列。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形成有体制转轨、政策调整、市场开放等外部因素和利益驱动、生存压力、价值实现、个性张扬、教育年限延长等内部原因。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无论在流速上还是在流量上都会有大的增加,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也会逐渐增多,并成为社会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中坚力量。自由职业者群体通常无固定服务单位、无固定工作内容,工作和生活基本处于自由状态,不受任何组织或机构的限制,他们拥有“工作时间自由支配”、“工作环境自由支配”、“工作内容自由支配”等独立性。当代中国的自由职业人员的职业范围很广,涉及科技、卫生、教育、文化、艺术、服务等许多领域。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外人士所占比例较高。他们来源广泛,内部成分复杂,文化程度普遍比较高,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受过某种专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专业的职业素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用以描述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权开放进程中公民进入和影响政治生活的活动和过程。政治参与是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扩展和演进的过程而不断凸显和扩大的,其界定是有着西方现代化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内涵的。有些政治学者甚至指出,19世纪末以来的欧洲政治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政治参与渠道”的扩展史。按照他们的见解,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化,实际上是沿循两种方式推进的:一是“政治参与之权利项目”的逐渐增加,例如选举权、请愿权、结社权等权利逐一增添;二是分享“政治参与权利之人数”的逐渐增多,例如选举权的历史,便是渐渐取消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种族及性别等限制,从而使得享有选举权的人数逐步增多,终至成为全体公民共享权利的一个过程。因此,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理论,虽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政治发展理论勃兴之时,也是为了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的,但其内在的实质和标准却和西方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史内涵紧密相关。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发展现实中,政治参与则有一个本土化转化和界定的问题。1.西方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公民政治参与理论和实践的考察可知,早在古希腊政治学说中就已孕育着某种政治参与的思想,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思想则是来源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最先对政治参与进行系统思考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卢梭把公民的有效参与看作是确保自由和民主的首要前提。他主张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决定公共事务。卢梭强调公民参与是基于他的主权在民理论和他对代议制民主的强烈批评态度。他认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由主权者人民直接表达而不可能被代表。第一个明确论及公民政治参与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意义的是法国近代政治学家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托克维尔指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美国公民享有一些平等的条件,还在于美国公民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政治参与的理论和论著,政治参与真正成为政治学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政治参与研究的日渐兴盛,政治参与的界定问题也被突出出来。由于分析和观察政治参与行为的角度不同,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美国学者帕特里·J·孔奇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意图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此定义把政治参与看作是个别公民的自愿活动。

诺曼·H·尼和西德尼·维巴认为,“就政治参与这个术语来说,我们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即“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在此定义中,他们排除了非暴力反抗及政治暴力、政变,以及巩固政府的行为和政府所动员的政治行为,将核心特征限定为平民的合法参与行为。

巴恩斯和凯思在其著作《政治行为: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中,则把政治参与界定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的各个层次中意图影响政治抉择的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它也包括抗议和暴力行为。”此政治参与定义的核心特征是包括了合法参与和非法的暴力抗议,但强调自愿性参与而排除了非自愿性的动员性参与。《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英文版)第12卷认为:“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在选择统治者,直接或间接地在形成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分享的那些自愿活动”。

塞缪尔·P·亨廷顿和琼·M·纳尔逊在其著作《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将政治参与界定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这一核心定义的关键要点在于以下几项:第一,政治参与包括活动而不包括态度,由此把客观的政治活动和主观的政治态度区别开来;第二,政治参与是指平民的政治活动,由此把政治参与者和政治职业者区别开来;第三,政治参与是指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目标指向公共当局,由此把针对政府的公共活动和针对企业或社会的公共活动区别开来,也即把政治参与和经济参与、社会参与区别开来;第四,政治参与包括试图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管这些活动是否产生实际效果和是否合法;第五,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发的影响政府决策的自动参与活动,也包括行动者受他人策动而发生的动员参与活动。因为自动参与和动员参与在实际行为中的界限难以区分,二者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相互转化。2.中国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

塞缪尔·P·亨廷顿和琼·M·纳尔逊可以说给出了政治参与的核心界定和关键区别,但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发展的语境中,政治参与还有一个参照中国政治发展现实的本土化定义问题,可以列举中国学者对政治参与的主要定义。

李景鹏较早给出了政治参与的定义,他认为:“政治参与是指人民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团体等活动来直接或间接影响决策的行为。或者也可以说,人民通过参加政治生活,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不同层次的政治决策的行为。”这一定义揭示了政治参与的实质是相对于政治管理自上而下的权力支配的一种反向的政治支配,是一种自下而上或者从外部向中心的权力运动,是人民将权利要求转化为权力运作的过程。民主制度是政治参与的前提,为政治参与提供一定的政治环境、政治原则、政治权利和参与方式。没有民主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政治参与也就无法顺利实现。《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对政治参与的定义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它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政治活动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这一定义强调了公民参与的主体性、自愿性和选择性。

北京大学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政治参与的合法方式和对整个政治体系活动的影响。并且王浦劬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本质、政治参与的外延和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四个方面对政治参与进行了限定:第一,从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第二,从政治参与的本质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关系;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限于合法手段影响政府活动,而不包括非法活动;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和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且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3.本文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

基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展开进程,结合中国政党主导型的现代化实际,依据政党主导的中国政治制度和民主发展架构,参照中国党政系统的层级多重性和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概念可以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公民个体或公民群体和组织,以合法方式试图影响各个层级党政系统的制度构建、主体构成、体系运转、政策决策以及政府性工程,以实现其权利和利益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包括以普通公民身份进行的各种个体性和群体性影响活动,不包括体制内的政治职业者身份进行的政治活动和过程,但是政治职业者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的政治性活动包括在内。

第二,从政治参与的对象看,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党的各级组织具有政治性的公权力,因此,不仅针对政府的影响活动,针对各个层级党的组织的影响活动也属于政治参与。

第三,从政治参与的方式看,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合法方式进行的影响活动都属于政治参与,如听证、集会、游行、示威、上访等合法活动,但不包括以非法暴力方式和恐怖活动试图影响政治运作的行为。

第四,从政治参与的内容看,不仅针对各级党政系统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而且针对各级党政系统的设置、构成、运行的影响活动,如人民群体针对地方党政系统的机构改革、干部选任、绩效评估及党政主办的各种公益工程和民生工程的各种参与活动也属于政治参与。

第五,从政治参与的实质看,是普通公民以合法的权利为依据,以实现其利益为核心的影响活动,是公民将其合法权利转化为影响党政系统运作的权力的政治支配行为,是人民主权和人民主体性的体现和实现方式。

以上定义也许不够简明,但它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现实,可以适用于广阔地域和多重层级中各种党政系统内发生的政治参与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溯本寻源,必须参考借鉴。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批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发表了许多论著。但是,现有的直接指向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有关新社会阶层、公民政治参与和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具体研究情况如下:(一)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社会阶层逐渐出现并成长起来,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新社会阶层系统研究的专著不多,仅有数量有限的几本,包括:宋林飞所著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和《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李拓所著的《和谐的音符——中国新兴社会阶层调查与分析》,孙信、姜立、马东升所著的《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郭红梅所著的《新兴社会阶层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等。二是关于新社会阶层中的私营企业主研究。近年来,关于私营企业主的研究陆续多了起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企业家的经营行为、经济利益及经营业绩。把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也比较多,譬如:秦海霞所著的《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张厚义所著的《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樊爱霞所著的《涌动的活力——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探析》,赵德江所著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李路路所著的《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企业发展研究》,尉建文所著的《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张宗和所著的《中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研究》,张志勇所著的《有产者启示录》等。三是以一些新社会阶层为对象的经济调查统计数据方面的报告和初步分析较多。比如: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组织调研撰写的《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联合编辑的《中国私营经济统计年鉴》,刘迎秋所著的《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研究》,成思危所著《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10》,黄孟复所著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厉以宁所著的《厉以宁论民营经济》等。四是对新社会阶层研究更多体现在社会阶层问题的研究中。当前国内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界,主要代表作有: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和《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李强所著的《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层十讲》,李培林所著的《中国社会分层》,杨国斌所著的《社会阶层论》,阎志民所著的《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孙立平所著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李春玲所著的《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卢汉龙、杨雄合著的《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等。政治学界也有关于社会阶层研究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朱光磊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007年版)》,桑玉成所著的《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孙永芬所著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顾杰善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析》,杨继绳的《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张伟所著的《冲突与变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和广州行政学院课题组编著的《广州社会阶层变化及其政治影响》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对于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析。

国外学术界有关新社会阶层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美国的默里·雅诺维奇和韦斯利·费希尔合著的《苏联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动》,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所著的《经济与社会》和托马斯·海贝勒所著的《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英国的罗丝玛丽·克朗普顿所著的《阶级与分层》,日本的今田高俊所著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和三浦展所著的《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等。(二)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

国外关于政治参与问题的专门研究和探讨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发展理论勃兴之时,主要是为了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的,有不少重要理论成果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美国的塞缪尔·P·亨廷顿所著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廷顿和琼·M·纳尔逊合著的《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罗伯特·达尔所著的《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和《论民主》,科恩所著的《论民主》,卡罗尔·佩特曼所著的《参与和民主理论》等;德国的哈贝马斯所著的《哈贝马斯精粹》,托马斯·海贝勒和君特·舒耕德合著的《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日本的蒲岛郁夫所著的《政治参与》;英国的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所著的《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和《不幸的观念》,盖伦特·派瑞等所著的《英国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制度》等等。其中亨廷顿对政治参与的分析在政治学界影响很大,很多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都借鉴了他的理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的理论奠基之作,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年至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同行各家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性之大,可见一斑。亨廷顿首先把发展中国家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提出政治现代化的最关键的三个内容:“第一,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种族的等五花八门的政治权威。第二,政治现代化包括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创制专业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集团参政的程度。”亨廷顿所主张的这种人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传统社会所不能比拟的,有其新的政治内容和新的参与方式。达尔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提出“多头政体”这一概念,并把“多头政体”建立的条件和公众政治参与的扩大相联系,达尔认为在“多头政体”中,政府不断地对公民的选择作出响应,公民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公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充分机会:“1)明确阐述他们的选择;2)通过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向其他公民和政府表明他们的选择;3)使他们的选择在政府行为中受到同等的重视。”达尔的“多头政体”其特点依然是强调体制内民主构建、民主参与、民主的制度化,坚信现有民主体制的有效性。达尔指出“民主有五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有效地参与,参与首当其冲,同时其他几个标准也是围绕公民政治参与展开。”哈贝马斯强调构建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他认为“只有政治参与权利才能作为公民反思、自我关联的法律地位的基础。消极的自由权利和社会分享权利相反则是可以按家长主义方式授予的。”蒲岛郁夫在《政治参与》一书中论述了政治参与在民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日本政治参与的历史和现状,对未来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理论展望。他认为政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公民政治参与不断发展的历史。除了以上几位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影响较大外,还有很多西方著名学者对政治参与有过论述,比如戴维·赫尔德认为“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副其实的民主。”综上,国外学术界对政治参与的研究较为系统,在研究中提出的诸如政治合法性与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网络民主与政治参与、政治参与限度等问题值得国内研究者重视和关注,但是其内在的实质和标准却和西方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史内涵紧密相关,在参考借鉴时必须注意取舍。

国内学术界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一批现代西方政治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政治参与的研究才逐渐在中国兴起,世纪之交始成热点。代表著作有:陈士玉所著的《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陶东明、陈明明所著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魏星河所著的《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邱永文所著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方江山所著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李文所著的《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台湾学者郭秋永所著的《政治参与》,赵莉所著的《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张喜红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文体研究》,石路所著的《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吴利平所著的《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麻宝斌所著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政治参与》,师凤莲所著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李国强所著的《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秦馨所著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徐锋所著的《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李金河和徐锋合著的《当代中国公众政治参与和决策科学化》,赵刚印所著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一项对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刘元文所著的《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房宁主编的《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1)》等。除了学术专著外,还有大量研究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学术论文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以“政治参与”作为关键词的文章从1979年至今共有8610篇。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主要围绕政治参与的含义、特征、形式、类型、功能、影响因素和如何推进我国的政治参与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多学科涉入、研究方法多样而且有逐步细化、深化的趋势,但是,系统研究、相关理论研究尚待继续加强,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不同政治参与主体和政治参与的功能研究上,而对政治参与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环境、政治参与的方式、途径、动力和作用的关系问题则明显不足。(三)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度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明显提高。近些年来,对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由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得对其的系统研究还非常匮乏。从目前掌握的尚不全面的研究资料看,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专著现今只有两本:2007年宋林飞主编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和2010年王浩斌所著的《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但是,对于新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群体——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代表性的专著有:敖带芽所著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赵丽江所著的《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于明、苗加清等所著的《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王晓燕所著的《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董明所著的《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等。截至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中,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的博士论文只有一篇,即中共中央党校管前程的博士论文《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的硕士论文只有十篇:山东师范大学李琳琳的《当代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复旦大学邵晔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分析——以常州民营企业家为例》,武汉理工大学陈志宇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执政党面临的新课题》,新疆师范大学曹方伟的《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山西大学王珏的《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郑州大学王运良的《新兴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析》,西北民族大学武清花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渠道研究》,东北财经大学蒋太琦的《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张苏平的《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西北大学程程的《我国新社会阶层白领女性政治参与途径的研究》。

此外,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学术界围绕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中,主要有:郑曙村、郭永奎的《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导》,王浩斌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和《试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叶国平的《完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房尚文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和中国政治现代化》,李锡明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执政党的发展》,杨雪燕的《发挥参政党功能优势,引导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姜胜洪的《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道贵的《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李炯标的《合作主义视野下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效应浅析》,张清雅、易夏玲的《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的几个问题》,周宇豪的《中国新社会阶层和精英的产生及其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岳世平的《略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王邦佐、谢岳的《新社会阶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高勇泽的《新社会阶层研究:基于协商民主发展的视角》,胡鸣铎、牟永福的《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王刚的《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肖红的《浅析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尹娜的《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分析》,李锋的《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的思考》,张文艳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探究》,李琳的《论新社会阶层与市民社会的共生结构与互动逻辑》,刘月平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任世红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价值、特点及引导》,陈雯、何雨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基于江苏的调查数据》等。

综上文献资料表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解析了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依据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之一,而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公民”的角色不容置疑,因此,其政治参与的合法性也是理所应当的。二是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效应的评价。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及影响作用,目前社会各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来自民间的声音大多都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抱有否定心理,担心出现“富人政治”和“权贵政治”。学术界和政界的看法则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者持基本肯定的态度;有的学者持基本否定的态度;更多的学者持慎重的态度,一方面承认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认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三是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学术界普遍主张加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理论的研究,从政策、法律和制度等方面规范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现象。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学术界直接指向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新社会阶层自身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分析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参政特点、政治需求、存在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等。目前学术界对新社会阶层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基本上是清楚的,并不存在较大分歧。同时,现有文献资料普遍认为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避免不了逐利的特性。二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譬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来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不断有人围绕着新社会阶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三是从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比较典型的是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和统一战线的关系。新社会阶层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而且在政治参与选择上具有多元性,对我国统战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应,学术界主要深入探讨了新社会阶层对统战工作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四是从案例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分析近年来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个案,注重研究典型案例,通过走访调查的途径进行具体研究。总之,当前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偏重进行现象评述,很少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在实证上比较丰富,理论上的创新不多,而且这些研究比较分散、不够系统,还没有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足够的关注,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导致现有研究成果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同时也为本文的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只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研究的目的,得出正确的结论。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课题,要对这一问题做出严谨、科学的研究,必须采用多种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本书写作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本书的写作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革导致社会变迁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全面分析和考察新社会阶层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因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带来的经济地位的变化情况,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引起的社会变迁情况以及新社会阶层的成才壮大历程等,做到了政治的阶级阶层分析同社会历史的分析辩证统一。2.文献研究法

足够的文献资料阅读是文章撰写的基础。本书重点借鉴和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献资料:一是国内外学者关于阶级阶层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经典理论著作;二是我国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新社会阶层定性的重要纲领性文献资料;三是本研究领域的各种公开发表的专著、期刊论文及媒体评论资料等,为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这种结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来对复杂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是钱学森先生首先提出来的。重视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借鉴交叉研究的理论成果,最终的目的不在于抽象的研究而在于具体的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本书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这一政治性命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力求拓宽研究视角,使研究成果更加客观和全面。4.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的写作主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实证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政治参与理论的研究成果,创新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为扩大和推进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本书以文献分析为基础,引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给研究提供一种解释和论证。(二)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由导论、正文六个部分和结语组成。依据研究视域,从促进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目的出发,确定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本部分主要概括介绍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概括总结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新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本部分主要厘清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阶层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脉络,准确界定新社会阶层的形成过程、一般特征、本质属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于政治发展的影响,对新社会阶层“以什么身份”参与政治和在政治参与中“参与什么”等问题做出了科学判断。

第二章: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理论依据。本部分主要论述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基础理论、有关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三方面内容,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合法性”做出了准确论证。

第三章: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本部分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归纳了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其次重点介绍了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进程、总体特征以及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本部分对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给予了全面分析。首先,通过调研,剖析了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诉求的基本状况以及其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