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太极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3:02:19

点击下载

作者:马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医学太极原理

中西医学太极原理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科学假说方法并结合《易经》原理,探讨了中医与西医、易学与医学、医学与现代科学的相互关系。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中医与西医从临床实践为主的结合上升为理论上的进一步的结合,在深刻理解中医与西医的内在联系方面提出了很多有别于前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本书分为总论、各论、图论三个部分,它们是有机联系的。总论中从总的方面阐明了易与医相通的原理及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关问题。各论部分从许多具体方面阐明了易医相通和中西医之间的具体内在联系性。图论部分主要把总论与各论的有关问题以阴阳太极图的原理方式把其相关的内容表示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

本书可作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的参考书。是使读者思想解放、头脑清晰、开阔视野的有益之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能使读者少走十年弯路,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是作者十五年苦苦思索的产物,非短时间内所能领悟。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不是黄金,而是点金术。

绪论

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在深度与广度方面的进步和不断变化,迫切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新的认识,使之成为具有新生命力的、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医药理论,这就是认识和实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主导,在新的基础上的新实践必然要产生新的理论,同时也必须产生新的理论,才能能动地指导着新的实践,这就是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设想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规律去指导新的医学实践,用以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现统一的新医药学宏伟目标。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站在当代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上,提出了人体这个开放的复杂的超巨系统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把中医学与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用《易经》太极原理这个宇宙代数学的公式与医学(包括中医和西医)原理结合起来是本书的中心思想。本书对于深刻阐明医学中的系统性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系统规律性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易经》原理是深刻理解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金钥匙。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的殿堂必须通过它才能步入。本书的问世,相信会有更多的有志于振兴中医药学术事业志士仁人投身于这项伟大而又辉煌的事业中来,去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峰。本书只是作为攀登这座高峰的铺路石。它将对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一定指导作用,使其少走弯路。

应用太极原理中的系统论思想阐明中医及西医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转化规律性方面,并结合《易经》原理把医理用太极图方式表示出来,本书属于首创,它给读者的不是黄金,而是点金术。它能使读者目爽神清。因为它基本上沟通了中医、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能使读者解放思想,善于分析和处理医学科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科学假说是科学实践的先导,而科学假说的建立又需要大胆地去解放思想,对各种表象内容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运动过程的,随着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水平上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中联系性与区别性。中西医都是研究人和人体的生命科学,为什么在理论上不能相通呢?通过对近年来各种医学杂志的有关报道和学习各种相应著作后,采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力求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沟通和有益的探索。尽管它还不能从更深刻的层次水平上阐明这种内在规律性,但至少可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张英秀曰:“理之高莫高于易,生之重莫重于医,尚有二者不可得而兼之之叹。”(邹学嘉等著《中国医易学》序)然而,医理必服从于易理,易理必须服务于医理,这就是说医易必须相通,也必然相通。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既然它们是科学,就必然与易理相通。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探讨了中医与西医以及医学与易学的内在联系,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为中西医从理论的高度水平上进行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新的思路,也为中医药学如何与西医药学相适应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为中医药学尽快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提供了一些理论观点和相应途径。也为它为什么时而放出斑澜绚丽的光彩而澄本清源。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是由实践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就医学来讲它是由基础理论和临床理论两个大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对于临床来说具有统帅和指导作用,而临床部分则是解决每个具体问题的具体理论。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临床理论的效果则取决于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在几十年临床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从基础理论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论述相对较少,也比较薄弱。没有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深刻剖析,在临床上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作者斗胆班门弄斧,以愚公的精神,探讨了有关问题,希望通过本书的问世,能够感动更多的上帝——医学科学工作者,使他们投入到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攀登医学科学高峰而拼搏。

钱学森在写给祝世讷的信中说:“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据我所知,国内外研究中医的工作者很多,工作大都是仪器测定,比较定量而严格……。当然,这些工作也往往由于不知道系统论而未能解决问题,但这正是你可以大有作为之处。用系统论即可点石成金!

你如能把中医固有的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用系统论结合起来,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一定能实现一次扬弃,搞一次科学革命。”(祝世讷著《系统中医学导论》5页)

钱学森的这种观点为当前中医理论和学术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祝世讷在他所著的《系统中医学导论》中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原理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为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指明了具体方向。但也正象他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中医学系统论研究又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差不多涉及所有领域的内容,其全面完成需要多学科、多层次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本书不过是这块处女地上掘开的第一锹新土。尽管耗费了几年时间,力图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内容较深入地阐发出来,但是越是深入发掘,越是发现这个课题的内容的含量如此之大,以致在有限的时间内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尽管如此,中医系统研究的巨大吸引力已经从这里揭示出来,期望他吸引的不只是读者,而是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投入这项研究。”(祝世讷.著.系统中医学导论.6页)——这也是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和动力的源泉。尽管它还不能作为《系统中医学导论》的个论,但至少起到旁证和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作为辅助性读物的作用。《易经》与医学的关系是被现代证明了的,《周易与中医学》和《中国医易学》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但它们都是侧重于易而略于医的。本书则是从医学角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详于医而略于易。同时采用了以图表义的方法对医与易的规律性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把医学的很多具有周期规律性的内容纳入了太极图中,用以说明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再有作者根据阴阳周期性的动态变化原理,把原来的阴阳太极图中的鱼眼进行了按比例的相应的延长,使鱼眼变成了小鱼,用以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似阳、阳极似阴的阴阳转化的动态过程。通过该图能使读者对阴阳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动态规律性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该图也能较好地把太阳与地球的向背关系的动态规律性进行了动态的描述。这是对太极图的一个小小的创见。能否以图达义,待智者明察斧正。

上篇总论

第一章总论概说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献。《周易》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影响。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杜林论旧序》)。《易经》原理正是这种理论思维的最高范畴,正因为如此,它就象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吸之不竭,又象一个无底的宝洞,取之不尽。《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易经》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精髓,《内经》是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的,因此《内经》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周易》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内经》是运用《周易》的典范,同时也为《周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内经》与《周易》相互辉映,这就是易与医相通。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共同构成世界医学中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随着世界性《周易》热的到来,也迎来了世界性的中医热、针灸热、气功热。中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们之间必然的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也就是中医与西医相通、医理与易理相通。

由于已往对中西医各自理论体系特色认识不全面和不深刻,致使在很多方面产生偏见,不能相统一。随着系统论在各科学领域的运用,对医学中的系统性原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当我们应用系统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医和西医时发现,它们是分别建立在不同的提问方法基础上的。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上,采用的是整体推理的黑箱方法;西医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采用的是解剖、分析、还原的白箱方法。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和人体。当我们把中医、西医用系统论结合起来时,更进一步证明了医理与易理是相通的。不论从西医角度讲,还是从中医角度讲,都存在着太极原理的系统规律性。上篇将从不同角度阐释它们中的太极原理的系统规律性。

第二章医易相通具体内容

第一节 医易相通概论

一、易,变也,化也。易,不易也。变,化,不易,阴阳之道路也。

二、阴阳之道路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至无穷也。

三、无极者,无、无、无,无也,气也。

四、太者,大也,起也。极者,小也,止也。宇宙万物者,万物皆有一太极也。

五、二仪者,阴阳也、一分为二也、对立统一也、辩证法也。气也、阴阳也、含三为一也。

六、四象者,阴阳之中的阴阳也。

七、太极,一维空间也;二仪,二维时间也;四象三维运动也,量变也;八卦四维也,质变也;六十四卦五维也,时间、空间、运动、变化,无穷尽也。

八、五行、五方、五气、五色、五脏、五分法也。木、火、土、金、水,东、南、中、西、北,上、下、左、中、右,风、暑、湿、燥、寒,酸、苦、甘、辛、咸,绿、赤、黄、白、黑,肝、心、脾、肺、肾,物质、空间、时间、气化也,关系也,系统也。

九、二仪阴阳者,系统也。四象八卦者,亚系统也,要素也。

十、五脏、五方、五气、五味、五色系统也,要素也。

十一、人体者,天之五气也,地之五味也,气之五化也,以生五脏也;六腑也;奇恒之府也;皮、毛、筋、骨、肉也;眼、耳、鼻、舌、口也;精、气、血、津、液、神也,物质也、能量也、信息也、场也。这就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和“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之理。

十二、张介宾在《医易义》中引孙真人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这是对医学与易学关系最恰当的概括和肯定。《周易》与《内经》成书年代相近,观点相通,称之为姊妹篇。《易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哲学思想基础,而医学又为易经的理论增添了活力,二者相辅相成,以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文化。随着世界性的易经热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的中医热、针灸热、气功热的热潮。使在一段时间内曾被一些人误解了的中医及中医理论让人刮目相看,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奇迹。中医——这个传统医学理论时而放出奇异的光彩的源泉就是《易经》和《内经》易理相通之理。当今系统理论的提出,系统科学的发展,科学的系统时代的到来,为易经与中医这两个挛生兄弟能够进一步开花结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机,同时也必然使它们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节 天人相应新说

何谓天人相应也?相通也,联系也。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同参,是中医整体观的精髓,那么它的现代含义是什么呢?

宇宙乃为大天地,地球乃为小天地;地球为大天地,动植物为小天地;动植物为大天地,人体为小天地;生物为大天地,动物乃小天地;人体为大天地,器官为小天地;器官为大天地,细胞为小天地;细胞为大天地,分子为小天地;分子为大天地,原子为小天地;碳、氢、氧、氮为大天地,电子为小天地。

社会为大天地,家庭为小天地;人类为大天地,人体为小天地;植物为大天地,动物为小天地;无机物为大天地,有机物为小天地;何谓大小天地也?阴阳也。何谓阴阳也?动静也。何谓动也?变也,化也,功能也,运动也,生也,太极也。何为静也?不变也,静止也,结构也,消失也,无极也。无极者,无也,无无无也。太极者,有也,有有有也。无极、太极者,宇宙观也,辩证法也,对立统一也,一分为二也。无极、太极、阴阳、八卦者,系统观也,动静观也。有、无者,道也,自然也,法则也。

天体有引力与斥力的运动变化之平衡的周期规律性;原子核有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平衡运动的周期规律性;电磁学中有磁场和电场相互运动与转化的周期平衡规律性;光有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相互转化的周期运动的规律性。这些不同层次的周期运动的对立双方都可用阴阳去概括,即引力、强相互作用、磁场、粒子性都具有阴的属性;而斥力、弱相互作用、电场、波动性都具有阳的属性。这种阴阳的属性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以上这些不同层次的周期平衡运动规律性的绝对打破就是事物消亡的标志;而相对的不平衡又是事物存在和生长的基础。这种绝对的不平衡标志着事物的消亡的实质是转化为另一种事物,并非真的消亡,这就是物质不灭的定律。也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所在。

以上不同层次的相互运动与转化的周期平衡的规律性就是《易经》原理,就是气的原理,就是中医气——阴阳——五行的天人相通、天人相应的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为精为阴;而物质的运动形式为气为阳;气的高级运动阶段则为神。所谓神就是事物运动的表现形式,为规律性的周期运动变化的最高表现形式的范畴。它并不是神话中鬼神的神,所以说神并不神。天体有天体的精、气、神;人有人的精、气、神;动物有动物的精、气、神;植物有植物的精、气、神。所谓精、气、神就是气——阴阳——五行的周期运动转化规律。天地有一年四季的斗转星移及寒来暑往的气候变迁,并由此产生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运动与变化。人有喜怒哀乐与之相应。天有空间分布的日、地、月、星;地有空间分布的海洋、陆地、江河、山川。人有五脏、六腑、气、血及皮、毛、筋、骨、肉等与之相应。天地由100余种元素构成;人亦由相应元素构成。天地有天地的场;物理界里有磁场、电场、光子场、亮子场;植物有植物的场,动物有动物的场。天、地、人的这种场就是气。有人说场就是气,气就是场。场是现代科学理论中的概念;而气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医学理论中的概念,它亦有哲学属性的概念意义,又有自然科学属性的概念意义。然而这种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东、西方的两个理论概念不正是代表了它们各自对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观点吗?难到在今天我们还不应该把它相通吗?

易有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阐明的就是包括自然界和社会所有事物从无到有,从化到变,从生长到消亡的运动变化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制约。只有深刻认识天、地、人的这个规律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才能使人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使人主动适应天地的这个自然运动的规律性——顺其自然。而这个规律性就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就是气——阴阳——五行的周期运动变化;就是气一元论。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同参的道理。

第三节 天人相应中的太极原理

宇宙为大天地,人体为小天地,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相参。这究竟是个理论概念,还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规律呢?下面让我们从立体阴阳鱼(李振基.浅谈阴阳鱼。周易研究1993;3:52,简称李氏观点)和气功态中的脑象图中心莲花(关威.脑象图的数学探析。中国人体科学1993;1(4):38)的相互关系上作一探讨。

首先从阴阳鱼谈起。阴阳鱼是《易经》原理的缩影,是建立在古天文学基础上的。根据李氏立体阴阳鱼中的相关论述,如果把地球绕太阳公转及地球自转的轨迹绘出,可以说是一幅很完整的阴阳鱼图。因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光对地球照射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变化,即地球赤道上的S形曲线及南北极圈的S形曲线也在相应地变化。把它们一年四季和一昼夜的S形曲线联系起来就是一幅比较理想的阴阳鱼图。即向日光面为阳鱼,背日光面为阴鱼。如果我们把这一昼夜和一年中的S形曲线的动态变化绘成图时,它与气功态中的脑象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天人相应理论的现代科学根据。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它们的内在联系性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气的运动的同一性。因为只有气功大师才能使其脑象图表现出与地球上南北极中S形曲线的动态变化相一致。所谓气功就是使功能人通过意、气、形的高度有序与统一,从而打通大小周天,使体内的气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运转。因为这种运转过程具有周期性的阴阳变化,所以在脑象图中显现出不同的图像,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与自转的轨迹是相同的和一致的。这就是天人相应和相通的具体体现——气的运动。

第四节 太极图新说

阴阳太极图是《周易》的缩影,太极原理是《周易》的精髓,它蕴藏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是宇宙万事万物的缩影,“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是包罗万象的。图中阴鱼、阳鱼分别代表相互对立的双方,阴、阳鱼的鱼眼代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及阴极似阳和阳极似阴,而阴鱼与阳鱼共同构成的圆图既代表阴阳的有限的统一性,也是气一元论的象征。阴阳鱼之间的S形曲线代表阴阳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代表事物运动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宏观到微观渐变过程,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象征。由于阴阳鱼眼是代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但在比例上及对阴阳的子系统之间的连续性、动态性变化表现得不甚形象,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种阴极转阳、阳极转阴的动态连续性变化,试把鱼眼变成小鱼,这样阴阳鱼又可各自再衍化出一条小鱼。从平面图上就表现出了四条鱼,两条大鱼之中又有两条小鱼,当然阴阳鱼的大小只是比喻而已,真正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意义

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无限可分性与有限的统一性的动态性变化和普遍联系性的对立统一原理。如果把阴阳鱼比喻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一或正数时,小鱼就分别代表亚系统或子系统,也就是一的相应小数或负数,这样就比较动态地再现了系统与亚系统及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或者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较之原来的图更富有表现力。二、时空意义

以上是从它的哲学角度方面讲的,如果从创绘阴阳太极图最原始的意义讲,即太阳与地球的向背关系方面,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把阴阳鱼的鱼头比作冬与夏时,那么小鱼就好比地球上的南北极圈。两条大鱼之间的S形曲线就代表着南北回归线一年四季中的动态变化,它和在赤道上的运动变化是一致的。小鱼的动态变化就代表了南北极圈一年四季中光照时间和面积的动态变化,这个动态变化也是S形曲线变化,与两条大鱼中间的S形曲线变化是一致的。

通过该图的动态性变化,可把时间的运动和空间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察(详见图7:地球四季光照时间及面积的动态变化太极示意图及新绘的太极示意图),通过阴阳大小鱼平面图的原理,使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动态性变化的规律性可以触类旁通,收事半功倍之效。三、卦爻意义

以上是从地球与太阳向背角度讲,如果从阴阳八卦的动态性变化角度讲,也可分别代表相应卦爻的动态性变化。阴鱼或阳鱼可分别代表六爻,即阴鱼的小鱼代表两爻,大鱼代表四爻,加在一起为六爻。因为从鱼头至鱼尾是动态性变化的,所以它代表的卦爻也是动态性变化的,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爻象。阳鱼、阴鱼分别代表三十二卦,加在一起为六十四卦。由于以六爻为一个周期,所以各爻的爻象也在相应地改变着。四、数理意义

按照物因质成、理需数正的原理,这种阴阳大小鱼也是有一定的术数根据的。如果我们把整个阴阳鱼的圆图比喻为地球的总面积时,可以把地球从南极至北极分成若干份,即从南极顶点到北极的顶点的阳面分成十二份,从北极顶点再到南极顶点的阴面分成十二份。阴面十二份与阳面十二份相加为二十四份,它与二十四小时及二十四节气相应。南回归线至北回归线之间为十二份,它与十二个月相应。如果我们把这个动态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理论联系起来时,南北回归线的十二份变化又与人体的十二正经相应,因十二经的动态变化过程的阶段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六经的理论,这就是三阴三阳理论的由来。

以上是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面积角度讲,如果从整个面积角度讲,北回归线至北极顶点为六份;南回归线至南极顶点为六份,加在一起仍为十二份。当昼夜与光照面积相等时就是阴阳平衡时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阴阳各半的平面太极图。它相当于春分和秋分及每昼夜中日出与日落的阴阳平衡时期,地球接受太阳的光照面积及黑夜与白昼都是相等的时期。而冬季与夏季就有了一定的区别了,因冬季地球距太阳比较远,冬至时为最远,这天中午12点时太阳对地球照射面积从理论上推算应为9/12,因为到了阴尽阳升的交界阶段,所以这天白昼时间应为9小时,夜间则为15小时,加在一起仍为24小时,但因这时阴多阳少,阴在12/24的基础上多占了3/24,阴阳太极图中阳鱼部分的小阴鱼就是3的代表,也是阴极似阳的标志。夏至时则与此相反。

以上是地球在接受太阳光的照射面积与照射时间上的时间数据变化,是以地球距太阳的最近距离的顶点部位为推算根据的,因地球呈球形,随着地球面积的扩大,这种距离则相应延长,而不同地域的白昼与黑夜的时间也就不同,这就是不同方位上存在着不同温度差的原理之所在,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这种不同地域的不同温度变化就构成了风、暑、湿、燥、寒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与时间结构。由于一年四季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距离的动态变化及地球自转时绕太阳转的轨道距离的动态变化,以及地球自转时产生的赤道法线上S形曲线的动态变化,于是产生了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结构变化,这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也是一年四季中每昼夜均为24小时的道理,它与地球上的24份变化同步进行着。

地球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十二份与中医的十二经联系起来就是十二经的动态变化,也是阴阳运动的十二象变化,简称三阴三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太极原理。自然界的正常六气与异常六气及人体六经的生理与病理变化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都存在这种阴阳转化的属性。经络脏象理论的奥秘就在于此,它不仅具有空间结构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的时间结构的含义,而这种时空结构又是以一定的数理变化为根据的。人体生理与病理的时空结构与地球的经纬度一样,随着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变化及地球本身自转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着,中医学理论的特色就在于此,详于时间结构,略于空间结构;详于功能简述,而略于解剖分析,这就是经络脏象理论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伤寒论》中六经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不仅有空间结构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的时间结构的内容,而这种时空结构又是以一定数理的动态变化为根据的,这也正是理需数正的具体体现。只有我们深刻理解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及本身自转的过程中呈现的在空间与在时间上的寒热分布的规律性的动态变化时,才能深刻理解中医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之真谛。

按照以上数据推理,夏至时白昼时间为15小时(距太阳最近的地域),太阳对地球光照面积为15/24,即62.5%,这又与经络理论中的督脉为阳脉之海相应。冬至时则与此相反,太阳对地球的照射面积为9/24,黑夜则为15/24,夜间时限则为15小时,即62.5%,这又与经络理论中任脉为阴脉之海相应。中医理论中的奇经八脉与太阳对地球照射和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过程中南北极圈的S形曲线的动态变化相应(阴维、阳维)。

下面从理论上推算的几个方面的假设性比例数据,供读者们验证和思考。(一)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假设

春分和秋分则 为 1.5(二)太阳光对地球照射面积假设

春分和秋分则 为 (12/24)4(三)太阳光照射地球时间假设

春分和秋分则 为 12小时(四)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强度假设 (以温度℃计算)

春分和秋分则 为 0℃(五)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假设

以上五个方面的假设性数据是指地球上相应位点上的相应比例数据,由于地球表面呈弧形结构,所以不同经纬度上,这些数据也在相应变化着。这就是天、地、人的气——阴阳——五行运转于无穷的原理之所在。

五、普遍意义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及它的数据变化的原理,可把它作为一个万能公式,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等都可分别代入该公式图中,用以说明它们内部之间动态有序的变化之理,这就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生命力之所在,这就是它的永不枯竭的井泉和取之不尽的宝洞之奥秘,它是科学银行的万能支票,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本书的很多图都是根据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这种周期运动规律的原理绘制的,用以说明它们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按照这个原理,我们还可把300余种中草药及300余首方剂分别代入该圆图的相应位相上,用以表示相应药物及方剂的寒、热、温、凉及温、清、补、消和升、降、浮、沉之性能及相互关系,使它与一年四季365天相应。西医理论中的很多概念都可分别代入该图中去,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内容也可代入该图中用以说明它们本身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书所绘制的各个方面的太极图只是作为例证而已,正因为太极图的意义如此之重要和深远,所以本书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奉献给读者。

第五节 天元纪大论与数理

天元纪大论是《内经》总论中九大论的总纲,也是易医相通的真谛,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很多理论都是由此衍化出来的,按照理需数正、物因质成的原理,把地球绕太阳转的周期运动过程中的许多原理用数据具体进行论证是深刻理解中医基本理论的需要,也是中医学步入现代科学殿堂的必备条件。《内经》中《素问·天元纪大论》载“皇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只此两句话,就把天地与人、自然法则和医学理论进行了密切联系性的高度概括和说明,它是中医理论精髓,具有纲领性作用,把天地人之间的阴阳、五行、六气、五脏、五志密切地结合起来进行相互联系的动态认识,如果我们把这种内在的规律性用太极原理进行解释时,就是天有阴阳(寒、暑、燥、湿、风),地有阴阳(木、火、土、金、水),人有阴阳(喜、怒、忧、思、恐),天地人含三为一就是太极原理。如果我们把它代入太极图中,上下分水火,左右分木金,土是水火和木金的分界线。火在上与心南喜相应;水在下与肾北恐相应;木在左与肝东怒相应;金在右与肺燥忧相应;土居中央与脾中思相应。天地人的这种含三为一的法则数理根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分述之。

为叙述方便起见,以地球绕太阳转为例说明它们之间数理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个内在规律性说清楚了,对人的阴阳、气血脏象的生理病理的规律性也就容易理解了。

一、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假设说起。如果我们把夏至时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比作1时(古人以日圭测日影的最短的尺度),那么冬至时则应为2(日圭影子的最长尺度)。春分和秋分时为1.5,立夏和立秋时为1.25,立春和立冬时为1.75,夏至与冬至相加等于3,立夏、立秋与立春、立冬相加也等于3。而春分和秋分分别为3的1/2。以上的3就是一阴一阳、一奇一偶,春分和秋分则是阴阳平衡阶段,它的数据1.5是3的1/2,也是阴阳各半的代称。四季的寒热温凉及所生的寒暑燥湿风的动态有序变化就是在这1至3之间的数据变化。

二、从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面积及时间方面假设。夏至时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面积为15/24,冬至时则为9/24,春分和秋分时则为12/24,立夏和立秋则为13.5/24,立春和立冬则为10.5/24。15+9=24,13.5+10.5=24,12则是昼夜相等的代称。这里的15、9、12、13.5、10.5分别代表相应时候白昼的时间及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面积。按照太极含三为一的原理,把15变作5时,其余的数则为3、4、4.5、3.5,5加3等于8,4.5加3.5等于8。而8又是24的1/3,这就是太极含三为一的道理。而8则是阴阳偶数之代称,仍然是奇数、偶数的阴阳变化的规律。在地球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和太阳与地球之间引力和斥力方面都是具有相类似的数理根据的,详见本书太极图新说。

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用数学进行量化时才是它完整的科学的标志,而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不也有它的术数根据吗?只不过是没有深刻地剖析罢了。这也是多少年来中医理论所蒙受的不白之冤。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中医理论不但有数理根据,而且是高等数学、模糊数学,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以上的数据也仍然是模糊的,因为一年四季是由每刻、每时、每天、每月逐渐运动的,所以数据也是人为清晰化了的。

地球与太阳这种周期性运动变化的数据规律就是阴阳数和奇偶数的动态变化(具体详细数据见第二章第四节太极图新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动态变化也具有这种特征属性,只有从这些数据变化的属性特征去理解三阴三阳和五脏阴阳时,才能对其进行深刻认识,才能深刻领会气血阴阳理论的实质。

以上我们所说的阴阳的动态变化数据只是一年四季中几个具有明显阶段性变化的数据规律,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时它还要有更为具体的季、月、日、时、刻的周期,只不过是具有宏微、隐显、长短而已。对于人来说,这些宏微、隐显的周期性变化存在于人、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大分子、原子乃至电子层次水平上,由这些不同层次的宏微、隐显的周期性运动共同组成人体的整个生命周期运动,也正是由于这个周期性运动过程,才使人有喜、怒、忧、思、恐的情绪变化及生、长、壮、老、已等,而人和人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又是与自然界中天地的风、寒、暑、湿、燥相联系而产生影响的,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也是天元纪大论的精髓之所在,它对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为此本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六节 易与不易

《易经》的精髓就是易与不易。所谓易就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之理。所谓不易就是指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有一定周期规律性,是不变的,永恒的,所以称之为不易。作为天、地、人的客观世界和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处在这种变与不变的永恒运动之中,这就是易与不易的辩证关系。没有绝对不变的事和物,而这种变化着的事物又是沿着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进行的,而这就是不变。这种变与不变就是阴与阳,阴属不变,阳属变。变与不变又是按照一定的道路前进的,这就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也是易与不易之理。任何具体的事和物都包含着这种规律性。《易经》理论的产生是通过古人对天文的认识建立的,而天文的规律本身就是易与不易的典型。一年四季365天的周期运动从古至今都没有变,所以历法从古至今也仍然沿用,这就是天的不易之理。60年为一个基本周期,12年为一个小周期,而720年又为一个大的周期。而这种周期性的运动变化又是以一年365天为恒定常数,这就是天的不易。一年四季寒热温凉变化与另一年之比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每年都要有春夏秋冬,而这种春夏秋冬的恒定性随着时间的运转,年与年又不是一样的,从中医学角度有至与不至之分,这就是易或变化。这种一年中和年与年之间的寒热温凉和春夏秋冬呈现永恒中有变化,变化之中又有永恒。

以上是从天文学角度讲,如果从地理物候学角度讲,地球上不同地域有寒热之分,即寒带、温带、热带、亚热带。而这种不同地域的寒热之分又是随着一年四季总体上的寒热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地的易与不易。即此时热,彼时寒;此地热,彼地寒。也正因为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方位上的寒热温凉之别,即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由于不同地域的寒热变化之不同,也就形成了寒、热、湿的气流变化。而这种寒热温凉的变化又是以风、雨、雪、霜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而这种寒、热、湿、风和雨、雪、霜等变化也处在不断变化与永恒之中,这也是易与不易之理。

上面从天和地的角度上阐明了易与不易之理,如果从人的认识思维角度讲,也仍然如此。就拿人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来说吧,首先是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学习和理解及记忆。通过这种过程就要产生思维,通过思维的作用去指导人们的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对许多定义和原理既要记住它的固定含义,这就是概念,而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又要有一个运动变化过程,这就是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不易的概念运用于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达到知和行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上也有一个易与不易的辩证关系。实践论的生命力就是在于阐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易变之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医学家、文学艺术家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都无不是掌握了易与不易的运动与变化之理的结果。

以上是从天、地及人的思维角度方面阐述了易与不易之理。只有当我们把这种易与不易的辩证关系搞清楚时,才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的科学实践。这就是《易经》生命力之所在。在研究和探讨人的生理与病理及生命现象时,也仍然需要运用这种易与不易之理来指导,这就是易与医的结合,也必须结合,医学才能够发展,中西医才能达到理论上的进一步统一。

第三章系统观与太极原理

第一节 医学系统论概况

系统论是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郎菲等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创的,五十年代以后受到重视并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系统论是当代的重要科学理论之一,内容极为丰富,是科学进入二十世纪的产物。在近代分析还原思想指导下,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但随之而来的是重视局部,轻视整体;重视分析,轻视综合;重视每个具体细节,轻视细节与细节和局部与局部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系统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具有高度综合与分析相统一的边缘科学属性,对整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医学也不例外。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组成的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贝氏把系统称:“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王玉辛著《医学研究与著述方法学》10页)。人体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系统,疾病的过程遵循着系统规律,要按照系统规律来考察和控制疾病,就必须研究和揭示这些规律。根据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系统规律可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四条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系统方法研究认为,研究对象是个大系统,大系统可分解为若干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又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再分为若干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相对的,大系统对于小系统来说是整体,小系统对于子系统来说也是整体,子系统对于要素来说还是整体。整体与部分属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低层次的规律受高层次规律的制约。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正确认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个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的、与环境具有相应密切联系的超巨系统。人体是由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多层次构成的,具有对外界环境(自然界和社会)相适应性能的整体。研究人和人体的这些层次与层次及层次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是医学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当我们用系统的观点考察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和预防观时发现,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象、精、气、血、津、液、神等很多观点都具有系统论的特征,这正是中医在当今之所以能不被淘汰的源泉之所在。正确地认识中医理论中的许多具有系统论思想的观点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第二节 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太极原理——黑箱、白箱与灰箱

中西医学理论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分别建立在不同的方法论基础上,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和人体,但又都存在不足之处。

中医理论对人体的认识采用的是整体推理的黑箱方法,是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之上的,它的许多理论观点都具有系统论雏形的特征。西医理论采用的是白箱的分析还原的方法,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把西医学理论称之为科学理论时,那么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和称谓中医学理论呢?它与西医理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们认为如果把中医理论与西医学理论相比较时,中医理论就是科学假说的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而又本质地认识这两个理论体系的全貌及相互关系。它们二者谁也代替不了谁,它们应该是可分而不可离。如果我们把它纳入太极圆图,西医理论在下属阴,中医理论在上为阳。如果把西医理论比喻为白箱理论时,中医理论则为黑箱理论,中西医结合理论则是灰箱理论,是联系黑箱和白箱的纽带和桥梁。黑箱理论、白箱理论、灰箱理论的相互关系就是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关系,而科学实验则是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中介,中西医结合理论就是具有这种科学实验属性的特点。由中、西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本身也存有黑箱、白箱与灰箱的太极原理。

以上是从总的方面阐明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即西医理论属于白箱理论,中医理论属于黑箱理论,中西医结合理论则属于灰箱理论。如果从中西医的各个具体方面讲也仍有一个太极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即中西医各自又有各自的假说和理论。这就是二仪所生的四象。这种二仪、四象还可再进一步分化乃至于无穷。只有我们深刻认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这种相互关系时,才能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更深刻地在各个相应的方面去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才能提高整个医学理论水平。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灵魂,没有科学假说的指引,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又是科学假说的基础,因为脱离科学理论的假说则就必然失去相应的生命力。黑箱、灰箱、白箱方法是提出科学假说和产生科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黑箱方法提出科学假说,白箱方法产生科学理论,白箱与黑箱方法的过渡阶段就是灰箱方法。只有自觉地运用这几种方法并使之相互转化时才能提高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水平,才能进一步阐明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含义,才能进一步揭示气功及人体特异功能之谜。黑箱、白箱、灰箱方法的相互依存与转化是医学水平提高的必然内在根据,它是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相互促进与转化的方法论基石。只有我们更加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黑箱、灰箱、白箱相互关系的太极原理时,才能进一步揭示人体的生命之奥秘,才能建筑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的理论大厦。

第三节 浅论医学太极原理中的系统观

何谓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组成的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

在这里的整体除了作为人体的这个整体外,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具有整体性能的个体。如分子对于元素来说就是整体,器官对于细胞来说也是整体,整个消化系统对于它的各个器官来说也是整体。简而言之,元素对原子核及电子来说也是整体,只是这种整体与整体具有不同的等级——这就是系统与亚系统、亚系统与子系统。而子系统对系统来说也可称为要素,因为这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系统与要素的辩证观。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正是这种具有系统性能的整体,八卦对于六十四卦来说就是整体,而四象对于八卦来说又是整体,二仪对于四象来说也是整体,太极对于无极来说也是整体。

何谓太极?气也、始也,即事和物的原始单位。按照这样的逻辑,分子是元素的整体,细胞器是分子的整体,细胞是细胞器的整体,组织是细胞的整体,器官是组织的整体,而机体的系统(如呼吸、消化)是器官的整体。这种不同层次的整体的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人的整体功能,而这里的人的整体还要受社会、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只有我们自觉地从这些相互关系的运动变化中去理解人和人体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的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和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性。人体这些多层次的结构与运动序列的有序度高低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基础。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后之所以发病,并不是它们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破坏了它们这些层次的有序度造成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的器官病、分子病是关系病,单纯结构单元的疾病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有这样认识时才能证明系统整体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这就是阴阳、五脏、八纲等。

人体这些不同等级的整体是构成人体这个大整体的结构单元和功能单元。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组织官窍和精气血津液神等是对不同层次等级及过程之秩序的抽象概括,是通过黑箱推理和临床实践反复验证的。西医则是采用白箱方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不全面的认识,因为打开白箱后就破坏了原来的面貌,对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认识的偏见更是不可避免的了。

中医的黑箱整体方法由于对各个具体的细节认识的手段及方法的不同也存有相应的弊端。只有我们更加自觉地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推理与实验并存,以及数学及理化等现代的全面系统的方法,才能使我们对人和人体的认识更接近其实质,而这种全面系统的方法只有全面地继承中西医的各自方法才能实现。那种轻视西医和藐视中医的倾向都是与科学认识方法背道而驰的,应该坚决避免。

第四节 中医系统性原理认识的意义

对中医理论体系规律性的系统认识是系统科学在中医方面的运用表现形式,正确地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规律性是使中医走向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学术振兴的需要。从某种角度讲,中医本身对自己理论体系的系统规律性认识的自觉性并不是很高的,致使其在面对近代自然科学和西医学时有时显得软弱无力,近百年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医对自己优势认识的差异性造成的,同时也是使西医对中医理论认识程度差的主要原因。外行也好,西医也好,都认为中医理论不可靠,中药、针灸等疗效可靠,以致造成废医存药思想倾向的出现。可是他们又发现,中药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相应疗效,否则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系统理论观点的提出,系统科学的发展,使中医以她应有的面貌出现在现代科学的舞台上,只有站在现代科学的最前沿才能更清晰地对中医进行认识。在这些方面,《系统中医学导论》《周易与中医学》《中国易医学》等书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使中医在现代科学的舞台上让人刮目相看,使之面貌为之一新。世界性的周易热、中医热、针灸热、气功热等都是这个大好形势的标志。

以上事实说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系统性原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这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时机,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还其本来面貌。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作者对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能唤起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医学术振兴的事业中来的愿望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第四章时空结构与太极原理

第一节 时空结构与太极原理

时间与空间是对立的统一,可分而不可离,没有脱离时间的空间,同样也没有单纯离开空间的时间,时间是在不断运动的,而这种运动又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这就是时空的辩证法。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也和太极原理一样,空间属阴,时间属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事物的空间分布称之为事物的空间结构,而空间分布的事物又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就是事物的时间结构。如从自然界中的天地方面讲,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过程就是天地的时间结构,而在运动过程中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相应的方位,这就是天地的空间结构。

现代天文学研究证实,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过程中的一周就是一年;而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也在自转,而自转的一周就是一日。在这种运转过程中,它是呈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冬季冬至时距太阳最远,相对地说太阳光对地球照射的面积也就最小,太阳光照射的强度也就最弱,夏至时则与此相反,春分和秋分界于以上的中间阶段。具体数据的比例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这就是地球上每个相应地区之所以出现一年四季寒热温差的原理之所在。由于地球上相应方位距太阳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同时又由于地球在自己自转过程中在赤道的法线上也是呈现S形的曲线变化,也就导致了地球上不同方位存在着不同的温差。这些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上的寒热变化,是由地球与太阳的运转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运动变化决定的。以上所举的只是一年四季中几个阶段性的变化,事实上每时每刻都存在着这种属性的变化,只不过是太微妙而已了。如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一昼夜中明与暗和凉与热的变化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呈现典型的太极(气)、二仪(阴阳)、四象(五运)、八卦的运动变化过程,这就是天地的太极原理,也是时间与空间的太极原理。如果从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方面讲,也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性变化,这就是天人相通、相应的原理。如睡眠、食欲、情绪、体温、月经、智力等都存在着正常与异常的周期性变化,正常时为生理,异常时为病理。这些有规律性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着自己的周期运动规律。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时间治疗学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各种周期性运动变化规律性认识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按照这种原理分析,不管从中医方面讲还是从西医方面讲都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从西医方面讲:血糖动态水平、激素分泌量的动态水平变化、血压的动态变化、心率、脉搏、呼吸、胃肠的蠕动、神经介质的释放、抗体的产生、各种受体对相应物质的反应程度等等都无不具有相应的周期性及这些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种周期性既有时间内容,又有空间变化的含义,这就是时空结构的对立统一,也是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的统一。中医的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等概念都无不具有这种属性,它既有空间结构的内容,又有时间运动变化的含义,这就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太极原理。中医没有走从事物的空间分布基础上研究事物时间运动的一般认识运动过程,而是采用黑箱推理的方法,直接研究事物的时间结构的运动规律,其中也包含着空间结构的内容。这就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它的相应不足之处。西医学则是从研究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事物的时间运动,但它侧重于对空间结构的阐释,既有弊端的一面,也有它的长处。在今天看来,只有我们把对时间与空间结构的认识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更本质地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的规律性。既要研究它们中的对立属性方面,又要探讨它们统一属性方面,这就是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认识运动的太极原理。

第二节 结构与功能的太极原理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存在着太极原理的规律性,即结构为阴,功能为阳,也就是中医的阳化气、阴成形,然而这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而物质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气归精,精归化,气生形。这就是功能反作用于结构,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就是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如此动极复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结构有宏微之分,功能有隐显之异。在人体结构的组成及功能的产生上可表现为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不同层次。这些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特性,即低层次对于高层次来说就表现为结构,而高层次对于低层次来说就称之为功能,这就是结构与功能的相对性,也就是它们的螺旋式运动过程,即它们的动静过程。人体之所以产生奇妙的功能,就是由于这种动静过程的多层次相互转化至一定的高级阶段的产物。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为深刻认识这种运动过程提供了现代的理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机器是平衡结构,生命是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那种把人比作机器的说法极大地歪曲了人的本质。我们说人有机器的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复杂的属性及功能又要制约结构的属性,这就是人与机器的区别。机器需要人来发动,而人则是自己发动自己和自己控制自己的机器,这是它的关键所在。而人自己发动自己的过程又是通过与自然界、社会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的,如饮食、呼吸、光、声等,这就是人和人体具有复杂的超巨系统的属性表现。这种超巨系统具体表现在人体内部原子、电子、分子(基因)、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多层次的宏微和隐显的时空结构的运动之中,也正因为这样,才称它为具有超巨系统的属性,而这种超巨系统又是时时刻刻地与外在环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这就是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人与自然界和社会及人体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现代科学手段尽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器官、组织、分子等人体内在结构的水平上,但是因为对这些多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系统规律性的认识尚未达到完满程度,以致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说人和人体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功能性的,而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上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是个别的,即使是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结构异常,而功能上的异常更是包括其中了。很多疾病从结构上认为没有问题,不存在器质性疾病,然而它们在功能上的异常变化却是客观的,这就是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正确地把握和治疗这种功能上的疾病是中医的特色和长处,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区别于西医理论体系的显著标志。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进一步地证明了这一点,即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在这里所说的疾病确切地说应该指器质性疾病。

中医的三因学说正是正确地把握了人的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客观规律性。内因的七情属于心理范畴,也部分地存在于社会的范畴,六淫则属于生物、物理等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的范畴,疫疠之气等属于六淫范畴内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内外因既有社会模式的一部分内容也有生物模式的含义,而社会医学模式的一部分内容又分别包括在内外因中。我们说即使是属于社会医学模式的范畴,归根到底还要通过扰乱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它仍属于内、外因的范畴之内。

中医学尽管没有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仪器和手段对微观层次的器质性的疾病进行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但是因为形成疾病和疾病的表现形式的重要方面是功能性的异常变化,所以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疾病与健康的客观内在规律性,能使很多病人恢复至相对健康状态。即使是很多器质性疾病也要通过调节功能从而制止它的恶性循环,很多占位性病变不通过手术而采用非手术疗法(气功、中药、针灸等),不但能改变病人的功能状态,又能不同程度地消除某些器质性病变,这也是功能制约结构的有力证明。机器有了病可通过更换零部件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体则很难办到,因为人和机器是有本质区别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