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新理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4:52:13

点击下载

作者:史金腾,虎宝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新理念

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新理念试读:

前言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又称为“慢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提出的慢病(NCD)高危密码“3450”新概念,即“3”种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导致“4”种NCD(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高,最终可使“50%”的人过早丧命。近年来,我国慢病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理饮食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慢病明显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多患有慢病,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有不少人将这类与营养过剩、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病戏称为“富贵病”,因为这些病常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吃得好、活动少的都市人群中流行。所以,西方国家曾称为“现代都市病”、“现代文明病”。

2012年5月21日,卫生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强慢病防治关键时期,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病高发态势。《规划》提出,到2015年,力争慢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

慢病的防治犹如应对一场战争,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必须掌握好正确的“战略、策略、方略”。科学的策略是来自对“现代慢病”新理念的建立,才能对慢病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只有人们知晓了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自我健康意识,自觉行动起来,科学自主保健,才能战胜这些慢病。为了让读者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本书特采用了专题讨论的写作模式。

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是防治慢病的核心。1992年WHO维多利亚宣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被称为健康之桥的四大基石,是慢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保健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倡导科学保健和传统养生,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防治慢病的重要手段。

主编夫妇多年来一直从事群众健康工作,收集和整理了慢病防治养生保健的新理念、新技术,为群众做健康科普讲座,为社区科普大学讲课,为了使更多人受益,兹汇集成书。本书编写时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同道们的文章,因篇幅有限,未一一列出,谨致谢意!

特邀郑州大学医学教授、诗人、书画艺术家、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杨太森先生,为本书撰写第八章二节《书画养生》;特邀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编审徐超元女士,为本书撰写第十章十四节《得了病怎么办》。值此书付梓之际,诚挚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指正!史金腾 虎宝杰2013年9月第一章 慢病与健康长寿一、健康长寿新概念(一)何谓健康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重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基石,理想的阶梯,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人生追求的目标很多且很诱人,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将不可能。对年轻人来说,有了健康才有事业和成就。对老年人来说,有了健康,晚年生活才会更美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古人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健康即身心健康,是我国先哲们对健康最早的解读和诠释。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把精神纳入健康范畴,强调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定义提出了环境要素,即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组成了大健康新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最佳境界。

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新的健康观指出,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有关全社会、全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基本要素,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维系。健康受着家庭、人际关系及社会大环境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健康也不可能仅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完全实现。一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国家卫生资源的消耗和财政负担。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同样重要。没有科学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陈旧落后的健康观念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健康素质也难以真正提高。如果没有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不完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失去根基。因此,三个“明显提高”不仅是每个人健康之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

国外有句谚语:“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个有病的国王更幸福。”有一个简单的哲理,就是如果把身体健康比作1,把其他(如智商、学识、技能、财产、地位)比作0,那么有了前面的1,后面0越多,意义就越大,反之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0再多也没有意义。泌尿外科泰斗吴阶平教授说:“健康不是一切,但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健康是一种平时不被珍惜,而在失去时才觉得珍贵的东西。高尔基说:“健康是金子一样的东西,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根,生命是花,根扎得越深,花儿开得越艳,让我们大家珍爱生命,呵护健康,让生命之花绽放吧!(二)何谓长寿

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派徐福带领500名童男童女,远渡重洋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杳无音信。历史上有些帝王曾为了长生不老而炼丹求寿,殊不知烧炼金丹的原料多为砂、铅、金石一类物质,非但不能增寿成仙,反而中毒死亡。1.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

按照国际老龄化的两条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超过7%。2000年我国已正式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京发布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蓝皮书披露,高龄老人(80岁以上)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人均寿命延长的状况,对青、中、老、长寿的年龄有了新的划分。44岁以前为青年期;44~59岁为中年期;60~74岁为准老年期或称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

人的自然寿命是以出生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又称日历年龄(年代年龄),是以人的生存时间为标准。但是,日历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年龄。健康年龄是从出生为起点,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为终点。健康年龄细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生物年龄)是以生理活动为指标。生理年龄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以心理活动为指标的心理年龄。总之一句话:我们追求的是健康年龄。因为失去健康的长寿是没有意义或意义很小的,耗费巨大,拖累家人,生活毫无质量可言。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实现健康长寿这一目标,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2.人应该活多少年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能左右和无法回避的事,人和其他生物一样会自然衰老消亡,这是困扰人类的一个古老的谜,一向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人类在治疗老年主要疾病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突破。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人的寿命大大延长。新中国成立之前,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到了20世纪末翻了一番,达到了70岁。2011年我国有些城市人口预期寿命为74.83岁。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的平均寿命已达76岁以上,我国与其相比尚有差距。

据科学推算,人的自然寿命是120岁。为什么呢?按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是以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时的年龄为标志,也就是20~25岁,因此,人的寿命就是100~125岁之间,应该不会短于100岁。根据生物学规律,生物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按14~15岁推算,人类的自然寿命也应该在110~150岁之间。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5年,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机体的修复能力更强,或者是女性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少于男性的缘故。从遗传学上讲,人体有一种参与修补DNA的基因与X染色体有关,女性的性别染色体为XX,男性为XY,所以女性多了一个修补基因。另外,调节人体细胞代谢的某些酶基因也定位在X染色体上,它能加快细胞更新,保持机体活力,在这方面,男性同样处于劣势。

一般来说,生物界动物的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平均寿命就越长。如小白鼠的细胞分裂为12次,平均寿命仅有3年。海龟的细胞分裂为72~114次,其寿命可长达200年,细胞分裂的次数和细胞分裂间隔的时间是由生物钟预先的“时刻表”规定的。研究显示,人体的纤维细胞在体外分裂到50次后停止,人体细胞大约2.4年分裂一次,据此推算,人类的自然寿命也应该为120岁左右。

2012年8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卫生论坛上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年战略研究报告》,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重大战略思想,到2020年健康指标瞄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岁。现代人的寿命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已经大大延长。人类一直在探讨“生、老、病、死”这个神秘的命题。在健康长寿的征途中无时无刻不在孜孜以求。3.环境与健康长寿

中国和联合国界定:存活百岁老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达到7/10万,或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在1.4%以上的地区称为“长寿之乡”。

我们常把高龄老人、百岁老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美称为“长寿村”。中国广西的巴马,巴基斯坦的罕萨山谷,俄罗斯的外高加索、阿布卡则山区,意大利的卡姆波蒂迈莱镇和希腊的锡米岛等,这些地方或是乡野或是幽静的山谷,或是四面环海的岛屿,均远离环境污染,人们保持着良好的劳动习惯,饮食保持着鲜品多、蔬果多、粗粮多的习俗。

广西桂林南永福县境内有个百寿镇,全镇3万多人,100岁寿星就有5人,95岁以上者64人,90岁以上者164人,80岁以上的老人更多,远远超过了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那里104岁的老太太能自己烧火做饭,种菜,并把吃不完的菜带到几公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一位97岁老汉依旧到山坡砍竹笋。那么为什么这里的老人寿命长且身体健康呢?这里群山环绕,绿色植被达70%以上,在长寿镇有条河叫作十里花河,这条河水中生长着一种叫作海菜花的植物,海菜花的生长对水质要求极高,稍有污染便不能存活。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的特产罗汉果,被称为东方神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长寿、抗癌、美容之功效,全世界70%的罗汉果都出自永福县。“清新的空气,清淡的饮食;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的长寿秘诀。(三)基因与健康长寿

人类的衰老起因学说多达300多种,一般提得比较多的有“基因学说”、“细胞凋亡学说”、“自由基学说”,其他如:环境因素说、体液失衡说、死亡激素说、微量元素说、生物钟说、蓄积中毒说等30多种假说。普遍认为人的衰老与“基因”、“端粒”、“自由基”有关。1.神秘的基因“生、老、病、死”每一样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每一样都让人难以琢磨。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分子医学时代。而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从分子生物水平去剖析,人类终将解开长寿之谜。在人的细胞内有一种叫作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质,它是人类的遗传物质,DNA均匀地分到后代细胞中,然后就像一个指挥官一样,指导后代细胞的成长。DNA是一个长长的分子,呈双螺旋结构,一个DNA的分子上有数千个甚至数百万个碱基对,每一个碱基对的不同排列就意味着一个不同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种族、肤色、头发颜色、性格等。故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我。图1 氧自由基(点状物)可以攻击和破坏DNA,导致基因突变2.神奇的“端粒”

如前所述,人体是由50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人类的细胞并不能无限制地重复分裂,分裂50~60次后便会停止。细胞不再分裂的机体组织便呈现出衰老和功能低下状态。研究发现,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位于染色体的两端,这一种特殊的构造称为“端粒”,端粒起到保护染色体的作用,使正常染色体的端部之间不发生融合和退化,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随着细胞不断分裂和染色体复制,端粒也随之缩短一点。这一过程甚至在人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在生命的最初20年里,端粒长度缩短大约1/3,随着年龄增长,端粒继续缩短,每10年平均缩短9%。目前尚不清楚端粒自然缩短的速度是否因人而异,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肥胖、压力显然都会加速端粒的变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就停止分裂。这一学说在癌细胞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分裂的研究中得到佐证。1950年医学家采自宫颈癌的癌细胞,直到今天仍在重复分裂,这种永不衰败的“神奇细胞”内似乎存在着延长染色体端粒的酶。最近这一见解已被确认。

我们还是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来吧!检讨在我们生活空间里,还有哪些有损人体基因的因素?哪些行为方式“对不起”我们自己的“基因”、“端粒”。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让我们呵护好自己的“基因”吧!3.长寿基因——反控致病基因

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认为是“基因病”,分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获得性基因病三种。对人类危害极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风湿病、精神神经性疾病等为多基因病。由于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为获得性基因病,如艾滋病、性病、结核、肝炎等。据报道,在过去几年里,研究人员将1890~1910年出生的1055名百岁寿星,以及此年代出生的年龄不及百岁的1267名老人分为两组,然后进行基因比较,结果发现了使人活到百岁的基因,并将百岁寿星体内具有反控致病基因能力的基因称为“长寿基因”。所谓长寿基因有很多种,例如能反控糖尿病、反控癌症等不同疾病的基因。通常一种长寿基因只能反控一种疾病,所以说长寿基因种类越多,长寿的几率就越大。但是,即便是某些人拥有了相对多的长寿基因,也不一定会长寿,其原因可能是致病基因的综合作用更强于反控疾病基因的缘故。4.“天书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

曾被视为“天书”的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的根本奥秘,决定着人的特征,如高矮胖瘦、外貌特征、生老病死等所有的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生命科学史的伟大工程。2000年6月28日北京时间18:00中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同时宣布,人类生命的蓝图——基因组“工作草图”已经完成。破译“天书”是一项堪与人类核计划和登月计划相提并论的宏伟工程。中国积极加入人类基因研究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即3000万碱基对)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接着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图谱,初步确定了30种致病基因。下一步将对各种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对各种疾病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药物的研发提供有力武器。人类基因组计划已于2003年基本完成。根据2001年6月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基因图谱初步分析表明,人类基因由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共有3万~3.5万个基因,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远小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直接决定疾病的基因估计也只有3000多个。我国2007年10月完成“炎黄1号”计划,成功绘制出全球首张黄种人基因组序列图谱。健康报2012年11月7日首版报道,由中、美、英多国共同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已成功完成高分辨率人类基因组遗传变异整合图谱,将为基因组学在人类疾病与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个体化医疗提供科学基础,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遗传疾病和癌症基因组等研究。

如果说人类的第一张图——人体解剖图,把我们的器官组织如骨骼、血管、心脏、肌肉、神经等基本结构都弄清楚了,才有今天的现代健康理论与医学手段。那么,基因组研究的目的就是搞清楚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的排列位置、结构、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基因组研究是在遗传信息这一层次上描述人体的生物学本质和特征。可以说基因组研究实质上就是绘制第二代人体解剖图。将来可以通过检测自己的基因组,找到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来预测是否存在某种潜在疾病。医务人员可以针对受测者的遗传状况,制订一份包括饮食、锻炼和药物等多方面内容的疾病防治计划,使潜在疾病的人幸免于病,获得长寿。人类基因组蕴含着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解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这些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搞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揭开人类的很多奥秘。很多疾病的病因就会清楚一些,药物就会研发得更好一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给人类健康长寿带来曙光。

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和医学科学的宏伟世界工程,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基因研究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技术,但是人体的安全性保护始终是最重要的,基因治疗是极其严格而细致的工作。所以,基因研究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人类对疾病的斗争是个长期艰难过程,原本以为对许多病原体了解得“细致入微”,但是20世纪80年代突然“席卷全球”的艾滋病和21世纪初的“非典”,一开始曾使人们“一头雾水”。在人类突发流行病防治方面,并非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要战胜所有病魔,完全揭开所有疾病的神秘面纱,将基因治疗作为战胜疾病的“撒手锏”,还需时日,“路漫漫其修远兮”。(四)免疫与健康长寿

人类在几百万年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然防卫、抵御疾病的能力,这就是免疫功能。参与和完成这一功能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的成分,并排斥异体的生理功能。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要细胞,由胸腺产生。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胸腺是人体内最先萎缩的器官,胸腺的萎缩不可避免地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同时影响到其他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衰老。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疫、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我们知道,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引起疾病的因素有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人体内部变异,如基因实变;外因是指机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人体免疫系统既能监视,防止内部因素,又能防御外部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当出现免疫功能失调或免疫功能降低,使人体罹患各种疾病。1.防御功能异常亢进

对人体内的微生物、花粉、药物(如青霉素)等发生强烈反应,在临床上会出现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反复发作,特别需要提及的是青霉素过敏休克会导致猝死。2.如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失

可造成免疫缺陷,易发生肿瘤和感染。如艾滋病就是感染了“HIV”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现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3.免疫监视作用

它能识别、杀伤、清除体内变异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如果自我稳定功能异常,对自身正常的细胞发生免疫,而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所以说免疫失调可以引起许多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五)体质与健康长寿

体质是什么?“体”指的是身体、形体;“质”就是素质、性质。体质就是指人身体的素质,人体的质量。现代医学认为,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的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评价群体和个体体质状况和水平,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身体发育水平、功能水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水平、心理适应能力。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好与不好十分重要,健壮的体质表现为形体的健全、功能的旺盛、心理的正常、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强悍。体质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的体质好坏也不完全是“天”注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处在良好的内在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中,人的体质就会由虚弱变得刚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不良生活方式环境中,加上心理的缺陷等原因,体质也会由强变弱。也就是说体质是动态的、可变的、可调的。体质既可向好的方面转化,也可以向坏的方面转化。究竟向何方向转化,取决于自己。比如不吃早餐,食物过甜、咸、腻,营养过剩造成肥胖;长久搓麻将、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或因工作需要长久不离电脑、久坐少动;或心理紧张、压力大、人际关系差、生活孤独;或烟酒成瘾、滥用激素、抗生素、过度医疗;或不当性行为,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引发“现代慢病”高发,这些生活方式病使体质下降。

在自己发小中不乏青少年时期身体纤弱多病,在成长过程中,重视体育锻炼,生活学习规律,后来身体反而好了起来。也有些在青少年时期曾是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慢病多发,促使早衰。二、慢病是健康长寿的克星

多数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得出人类的自然寿命应在100岁以上。现在,大多数人为什么活不到100岁呢?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长寿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不足以及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不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慢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慢病时刻面临“井喷”的态势。目前慢病确诊患者已超过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42%,其导致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5%,疾病负担已占总负担的70%。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主要的慢病按患病率排位依次为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慢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加大慢病的干预工作迫在眉睫,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慢病疾病谱的变化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体内在、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营养不良、病原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向代谢紊乱性疾病转化。以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肥胖等为诱因的动脉粥样硬化、高黏血症、血栓形成、心脑肺血管病被视为“富贵病”的典型。这些病首先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都市,“吃得好”“活动少”的白领、脑力劳动者人群中流行,西方国家称之为“生活方式病”、“现代都市病”。另外慢病本身的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与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相关联的代谢性疾病、血管性疾病急剧增加。因此,作者认为与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脑卒中、痛风、骨质疏松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石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亚健康。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大部分疾病与营养过剩、劳动和运动减少,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密切关系,为提醒现代人类关注这些慢病,引起重视,权且将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病称为“现代慢病”。(二)代谢紊乱是慢病的主要根源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变化,营养过剩所引起代谢紊乱成了许多慢病的根源。包括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抵抗等糖代谢紊乱所致的2型糖尿病;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肾病等;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高血脂、高黏血症、高血压、脂肪肝、脑卒中(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慢性疾病;以及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联的胆固醇类胆结石、多囊卵巢不孕、肿瘤等。糖尿病、高血压虽不像洪水猛兽,一旦兴风作浪,可谓“惊涛拍岸”之势,号称“神秘杀手”。血脂异常及高黏血症则像血液中的暗礁,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肥胖不仅影响体貌、加重心理负担,还是其他“富贵病”的原因。这些疾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可以同时并存,互为因果、助纣为虐。临床上称为“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从命名、定位曾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是,争论使人们对代谢综合征认识更加深入。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EAVEN提出,称为X综合征,是指多种代谢异常簇集发生在同一个体的临床状态。代谢综合征的代谢异常包括糖耐量减低、糖尿病、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脂代谢紊乱、痛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等。1999年WHO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提出了建议,即糖耐量减低或2型糖尿病(或)胰岛抵抗,并伴有两种以上如下表现:高血压、高血脂、中心性肥胖、微量蛋白尿。现在代谢综合征已编入ICD-9的临床修正版中。

我国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全国约有7700万名代谢综合征患者,即8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代谢综合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结合WHO的建议,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标准中3个或全部者,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①肥胖:

体重指数≥25.0,腰围:男≥85cm、女≥80cm。

②高血糖:

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及糖负荷后血糖≥7.8mmol/L(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③高血压:

≥140/90mmHg和(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发症正在治疗者。

④血脂紊乱:

空腹甘油三酯≥1.7 mmol/L (150mg/dl),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9 mmol/L(35mg/dl),女性0.1 mmol/L(39mg/dl)。

代谢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密切关系,有遗传家族倾向,已众所周知。许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肥胖、营养过剩、多食少动、储脂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的原因,所以代谢综合征的处理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前提,代谢综合征防治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代谢综合征的自然病程,阻止或延缓其向临床动脉硬化进展,以降低心脑血管病因素,强调个体化和联合治疗,特别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运动锻炼、戒烟、限酒、饮食疗法和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

仝小林教授关于预防代谢综合征的数字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实用性强。一个信念:与肥胖决裂;二个要素: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三个不沾: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四个检查: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五六个月:减肥不求速成,每月减一两公斤即可,五六个月后就很见成效;七八分饱:饮食上要“总量限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即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食为主,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远离西式快餐,尤其是儿童,长期吃西式快餐对身体健康和发育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三)血管病变是许多慢病的病理基础

代谢紊乱所造成的慢病最重要的病理变化是引起血管硬化、栓塞等病理变化,继而引起功能脏器供血障碍。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所以笔者冒昧地将“代谢紊乱-血管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称为“危险三重奏”。图2 正常动脉血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比较

血管的阻塞主要是人们饮食过多和食物结构不合理所致。天长日久,食多动少,血管被消耗不掉的营养物质悄悄地淤积、栓塞。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住宅中的自来水管道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内就会生锈、结垢。人随着年龄增长,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柔韧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呈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液流动不畅,血管阻塞,组织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由此看来,由于代谢紊乱所造成的血管病是许多慢病的基础。

心脑血管硬化、狭窄、阻塞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与其相连的中小动脉和周围血管也不会幸免。动脉硬化性闭塞已经成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初期多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常伴有肢体怕冷、沉重无力、麻木感、刺痛感。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肤色苍白、肤温降低、疼痛,甚至出现溃疡、坏疽。高黏血症,血液黏度增高,加大了血流阻力,血液流动变慢,影响全身脏器、组织细胞的血液供应,是糖尿病、高血脂、高黏血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中小动脉和周围动脉发生了阻塞,虽不像心梗、脑梗、肺梗那样来势凶猛,但是所引起的临床事件,处理起来也十分困难,如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等。

血栓性疾病有两大类:即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人们对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周围动脉栓塞如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内脏、肢体动脉狭窄已不再陌生,但是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害性却认识不足。丹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互为因果。对于卒中的患者要想到预防静脉血栓;对于静脉血栓的患者,则要想到预防卒中。静脉血栓病与动脉血栓病有相同的诱因和相似的病理基础,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相关联,与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据估计,美国每年大约有60万例肺栓塞(PE)发生,导致5万~20万患者死亡,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冠心病。临床上未进行正规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死亡率约为30%,而及时接受现代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仅为2.5%。另据尸检显示:30%住院患者猝死原因是肺栓塞。其复发率较高,约30%死于肺栓塞再发。说明肺栓塞早诊断、早治疗、防复发可降低其死亡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血管病之一,多见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血栓形成。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将会引起肺栓塞。绝大多数肺栓塞患者在发病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率为50%。可见肺栓塞发病率并不低,只是我们对肺栓塞的知识了解甚少,至今未引起广泛关注而已。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仅存在于极少数患者中。

①呼吸困难和胸痛:

发生率达80%以上,但与心肌梗死非常类似,不是特异性症状。

②咯血:

见于慢性梗死患者。

③晕厥:

突发晕厥常常是肺栓塞的征兆。

当患者出现胸闷、心慌、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很像心梗发作。医生最先想到要做的、也是最快捷的检查是心电图,当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不能完全解释所出现的严重病况时,必须想到肺栓塞的可能,应做进一步检查,及时诊断、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肺栓塞特殊检查如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患者是否缺氧或过度通气;凝血系统检查有助于分析患者的凝血机制是否异常;心脏超声可鉴别心肌梗死;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可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上述检查对肺栓塞诊断很有帮助,但最大诊断价值是多排CT肺动脉造影和肺通气灌注扫描。

肺栓塞既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血管病的一种特异类型,又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之一。调整好饮食结构和膳食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多钙少盐、多饮水、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有规律体育活动,有助于降低高黏血症。这里特别提醒的是肺栓塞多数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疗设备完善的今天,诊断深静脉血栓是比较容易的。一经发现,不可轻而视之,要认真治疗。青少年朋友也有偶发者,那可能与久坐电脑前有关。文秘、乘坐经济舱长途旅行者,坐久了都要起来活动活动。特别是患有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防止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预防肺栓塞的关键。三、“现代慢病”是“生活方式病”

在饮食上,人们在吃腻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之后,正在追求花样更新的中外名酒,美味佳肴,不健康、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摄入的热量大大增加,几乎忘记了五谷杂粮更合乎人体的健康需要。如生产自动化、生活电气化、工作和家务劳动减轻、睡懒觉、不锻炼、上班时间用电脑、快节奏工作,就连步行和上下楼也被汽车和电梯“剥夺”了,活动量逐渐减少,使人们几乎忘记了运动的必要。过量的心理压力、过度的脑力和体力透支、职场的竞争、睡眠时间减少,人们生活规律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使很多人患上了“大楼综合征”。在业余生活上,欢歌狂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沉迷于输赢的牌桌旁,吞云吐雾、情绪激昂,几乎忘记了睡眠,不给大脑休息的时间。

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很快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的伤害。诸如广播、电视和诸多电器的电离辐射,微波的电磁场,大气和水的污染,食物中的农药残留,过量的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抗病毒、抗肿瘤药物过量或长期使用,损害人的基因,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离不开氧,氧化的同时会产生一些活性很高的化合物,它们是生物氧化的副产物,即不断产生的自由基。自由基就是那些带有没配对的自由电子的化合物质,正是这些自由电子导致了高活性,活性太高了,就会损伤许多重要的细胞器,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如果不消除,会氧化DNA,其结构异常,使DNA复制出错和蛋白质变性。自由基的攻击目标,还有血管内膜上的电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自由基还可能攻击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由基作用于血液、细胞、组织等脂类物质,使其变为脂质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沉积在细胞膜上,使细胞丧失功能,造成细胞活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失常,造成疾病,人的衰老也是由于细胞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的结果。四、自我保健是战胜现代慢病的法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中、西医药的开发和提升,看病难的问题已有所改善。在信息如此畅通、诊疗技术如此进步的今天,为什么假医、假药仍有市场呢?为什么仍有些人看病不及时,或治疗不系统不规范,最后酿成悲剧呢?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人们对慢病的正确理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为了使人们对慢病理念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本书选择了专题讨论的形式。着重讨论健康新概念、慢病新理念、健康自我管理。这些问题解决了,疾病的防治就变成了人们自觉的行动。

现代慢病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预期寿命,是健康长寿的绊脚石、拦路虎。现代慢病是指生活方式病。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而自我保健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使人群由被动接受卫生服务,变为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使群众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者和主宰者。简单地说自我保健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健康、个人自我保护”。

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是一项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管理健康和投资健康,尽可能地延长和享受没有疾病的幸福生命时光。投资健康不仅是指金钱的投资,还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学会并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经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曾预计自我保健(个人和家庭、社会)要占整个卫生保健活动的50%~60%。

健康新概念和慢病防治新理念的构建是艰巨的。在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健康知识获得的途径是通畅的,但新的健康理念没有确立时,往往是视而不闻,不会引起重视。人们一旦有了错误理念再去改变它,得下大功夫。健康工作者要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不要依靠简单的一两次说教,就能达到目的。就像有了烟酒嗜好的人,戒烟限酒这件事就那么难,您能说他们不知道烟酒的危害吗?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并非易事,要痛下决心,持之以恒,才能做到。人们常常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不能等到慢病或并发症发生时才去重视。在我身边不少朋友、亲属、同学患有慢病,有的原来是从事领导工作者,有的是研究工作者,都有丰富的阅历和智慧,但是,就连患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少吃或不吃甜食,限量主食,按时服药,这么简单的事都那么难以做到。这是因为固有的旧观念,如吃得多、身体壮,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在起作用,且根深蒂固,难以根除,非到发生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时才恍然大悟。但是,这要冒多大的风险,甚至追悔莫及。有了认识才有自觉的行动,可见改变理念的重要,也是本书将新理念的问题作为重点讨论的内容。

自我保健、自我管理健康的内容十分丰富,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健康卫生知识,提高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自我观察与自我判断十分重要,许多疾病都有早期信号,要善于早期发现,当人出现无法解释的不适时,就应当及时去看医生或向健康管理者咨询。健康知识是来自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准确地把握。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老年人,常会存一点急救常用的或其他非处方药。若遇到受凉感冒、消化不好,不必等次日医院上班即可自行处理,这样不会发生小病变大病的事,不少老年人自己会测血压、血糖、测体温,患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随身携带点扩管中西药物,供紧迫时含化,化险为夷。要学会用限盐勺、控油壶,自觉养成低盐、低脂肪、低糖的饮食习惯,自我保护,自我照料、自我调理。

慢病的三级预防包括:推进健康检测、做好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总之,要做到能够使未患现代慢病的人不得病;让得了慢病的人早发现,早治疗,不发生并发症;让发生并发症的人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健康管理从本人做起,建议每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家族,特别是直系亲属的疾病发生情况,每人每年应全面体检一次。当感觉到健康出现问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做针对性体检,并妥善保管历次体检报告,给自己建一个健康档案。

生命始于养生,养生始于行为,健康决定寿命,是自我保健的具体行动表现。我国传统的修身养性流传至今并不断发展,养生是采用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保健理念和方法。修身养性古为今用,为许多人学习,并得以发扬光大。

伟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早在18世纪就发出震撼世界的健康名言:“我们的健康,全靠我们自己。”现代的说法就是:“个人健康,个人自我管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自我保健,自我管理健康,投资健康,全民族、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就会增强,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就会提高,国民的体质就会增强。

医学实践证明:通过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肿瘤发生。为此,原卫生部于2007年启动了“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即‘一二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新制定的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2—2015年)》,向全国中老年人发出倡议:积极行动起来,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参与者、受益者、推动者,形成“人人知晓健康,人人传播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科学保健和传统养生是人们革除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必由之路,呵护好自己的基因不受损害,是战胜慢病,通向健康长寿的阳光大道。随着人类基因研究的进展和应用,人类达到期望的理论年龄是指日可待的。实现健康快乐一百岁,天天都有好心情,去寻求健康长寿之路。【知识链接】1.基因、染色体、DNA 人类具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染色体被称为常染色体,主要调节身体的发育,而与性别发育相关的被称为性染色体,通常用“X”和“Y”来表达。一般认为,在人类胚胎的染色体中如果存在Y染色体,就发育成男孩;如果缺乏Y染色体,则发育成女孩。DNA是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也就是使遗传信息以一定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2.端粒 英文名: Telomeres。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中短的多、重复的非转录序列(TTAGGG)与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特殊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免于融合和退化,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及寿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凋亡、细胞转化和永生化密切相关。当染色体复制一次即细胞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一些,构成端粒的一部分DNA序列约50~200个核苷酸会因多次细胞分裂而不能达到完全复制(丢失),以至细胞终止其功能不再分裂。因此,严重缩短的端粒是细胞老化的信号。在某些需要无限复制循环的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在每次细胞分裂后被能合成端粒的特殊性DNA聚合酶-端粒酶所保留。3.血液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淋巴管等复杂而封闭的管道连合而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枢纽,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泵,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起着类似唧筒的作用。通过心脏强有力地节律收缩,将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先后经大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壁很薄,仅有一层内皮细胞,小分子物质较易通过管壁,利于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静脉血沿静脉管道流向心房,并将其代谢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带回,经肺进行氧气交换,代谢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心脏日夜不停地工作,血液循环才得以周而往复,维持组织器官细胞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的生命活动。据估计,全身血管单根排列的自然全长约15万公里,可以绕赤道4圈。全身血液24小时的循环总里程约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相加的总长还要长20多倍。图3 血液循环模式图4.WHO健康标准 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制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没有器质性疾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眼睑不易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5.我国老年健康标准(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2)无偏瘫、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3)心脏功能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4)无慢性肺部疾病。(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6)有一定的视听能力。(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9)能适应环境。(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第二章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营养”一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它的确切含义并非人人都能正确理解,多数人解读“营养”,就是指食物或食物中有益身体的成分。或者有人这样理解,营养是食物里营养素含量多少,以及作为判断食品质量的优劣比较。营养学家赋予营养的真正含义是: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营养是一种作用,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营养物质。一、营养与健康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就需要不断地摄取各种食物,一个人是否健康,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先天的遗传基因、后天的生活条件、卫生状况、饮食营养、运动锻炼、精神状态等。这些因素中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是饮食营养。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终老,每时每刻都需要获取能量。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各种活动、劳动所必需的。能量本身并不是营养素,它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维持体温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自我更新,营养物的运输、废物的排泄等都需要能量。根据我国人民膳食习惯,成年人能量来源,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25%,余下60%~7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这三种供给能量的营养素在代谢中可互相转化。

正常成人每日需要的热量:男性9250~10 090千焦,女性7980~8820千焦。每日由食物提供的热量应不少于5000~7500千焦,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少能量。健康成年人能量的摄入与消耗要平衡,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即能量过剩。剩余能量就转变为脂肪,沉积形成肥胖或超重,如果摄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这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会提供能量,体重就会减轻。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就对健康不利。

人类的食品种类有许许多多,每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素都不可能是全面的,人体只有吃多种食物才能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人类饮食中所必需的营养素有7类: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7类营养素缺一不可。因此,人们对“吃”的观念要有“质”的飞跃,已由过去“吃得饱,吃得好”,逐渐向“吃得有营养”方面转化。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当前,迫切需要开展营养学基础教育,掌握好营养的科学知识,做到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当。(一)蛋白质

由22种氨基酸组成,是生命基础物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用来制造血液、肌肉、皮肤、头发、指甲等身体器官,控制人体发育过程,修补和维持组织,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中。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体内的蛋白质有10万种以上,但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其中有9种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称为必需氨基酸,即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食物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越能被机体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如奶、肉、鱼、大豆等。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第一重要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蛋白质是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②蛋白质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③蛋白质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对外界的适应;④蛋白质提供机体需要的部分能量。

蛋白质与人体大脑发育、抗病能力有关。出生后的第一年是脑重量增加最快的一年,人在1岁时大脑约重900g,相当于初生时两倍多,是体重的1/8。这些细胞的增长、分化,在胚胎第6个月和新生儿期达到最高峰,出生后逐渐减慢、减弱。到3岁时脑细胞的分化已经基本完成,8岁时脑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已接近成人。由于胎儿和婴儿的大脑生长发育很快,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需要量很大,此时如果蛋白质摄取不足,就会影响大脑发育。

许多事实都已证明,营养不良家庭儿童肺结核的发病率比营养良好家庭的儿童高得多。发展中国家贫穷儿童中最常见的营养不良类型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它可导致免疫器官的发育不良,加快胸腺萎缩,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人体内的抗体就是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等。由于蛋白质来源不足,血清总蛋白的合成亦减少,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降低。

人体蛋白质严重缺乏时,可出现消瘦性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皮下脂肪不丰满或逐渐减少。还有一种表现为水肿性营养不良。水肿往往是身体两侧或先见于下肢,以足背最为明显。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有瘦肉、奶、蛋及鱼类,谷物食品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但谷物中蛋白质的营养相对较低,故应在饮食中提供一些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类和豆类蛋白质的供应量应占膳食总量的10%~15%为宜,一般认为动物类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每天每千克体重1~1.5克为佳。(二)脂肪

脂肪是构成人体各种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脂肪分布于人体各大脏器之间,关节和神经组织的隔离层,保护身体组织,避免组织相互间机械摩擦,起着保温、固定的作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酯,是一个分子甘油和三个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自然界存在的脂肪酸有40多种,有几种脂肪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类。

脂肪尽管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它在体内的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则会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产生许多疾病。脂肪含量的增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发育成熟的女性在胸腹及臀部略微增厚的脂肪,又使她们变得丰腴迷人。因此,可以说脂肪的增加并非就是一种可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