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多少才够——财富与幸福的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5:51:08

点击下载

作者:(澳)艾伦・艾贝(Arun Abey),(澳)安德鲁・福特(Andrew Ford)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赚多少才够——财富与幸福的哲学

赚多少才够——财富与幸福的哲学试读:

作者声明

本书提供有关金钱及投资的一般性信息,同时也涉及一般人对这两件事的态度。作者在出版本书之前已尽了最大的努力,确认本书内容的正确。但是投资市场以及影响投资市场的因素在不断变化,本书内的信息无意、也无法取代独立或是其他专家的意见。本书作者及出版商均无法对任何人使用本书及本书中信息负完全责任。

本书中提到的金额,除非特别注明外,一律指美元。书中所引用的个案及人物都是真人真事,作者仅作必要的修改,人物姓名均为化名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推荐序一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日益缩小,富裕阶层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然而,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才能賦予财富以最大的意义?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赚多少才够》这本书的出版,可以给出我们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启示。这本书综合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它向一些关于金钱和幸福的普遍观念,尤其是诸如“既然现金早晚贬值,那就投资房地产吧”等缺乏理性思考的想法提出挑战。同样地,它也对我们这个日渐被消费主义主宰的社会提出质问:最新款的手提包和高档豪华轿车是否真的让我们更快乐?《赚多少才够》向读者揭示了在追求财富与快乐过程中的三大启示。首先是如何成功投资获利。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理财能力充满自信,然而能成功通过投资让财富增长的人却只是凤毛麟角。从金盛保险公司所做的研究来看,许多通过自主经营企业或通过企业的发展而致富的中国人,往往都认为他们出众的生意头脑在个人理财方面也能运筹帷幄。他们惯于在自己的生意场上呼风唤雨,因而也认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无往不利。不过,实际上,这些人的投资组合容易走极端:一个极端是他们将自己的财富和自己的生意捆绑在一起,并且甘冒投机风险;另一个极端则是他们的财富是以回报率极低的现金或存款形式存在的。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尽管中国的经济形势远胜于其他国家,可是中国的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为数不少的富豪们的净资产缩水程度却远远大于其他国家的富豪。这正是由这种投资策略潜在的缺陷所造成的。《赚多少才够》让读者了解大脑的决策过程,并以此让读者掌握投资的四个关键原则——“品质、价值、分散及时间”,从而了解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更有效地在投资中获利,而不是随大流地、凭主观臆断进行随意投资。《賺多少才够》带给读者的第二个启示是如何获得快乐。或许你觉得在今天的中国,既富有又快乐的人只是个传说。但是,如果我们能吸取西方社会的教训,在增加银行存款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生活质量,或许我们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入口。书中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过去五十年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经济财富固然令人振奋,但随之产生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并未带来更多快乐。事实上,青少年和成人的自杀统计数字逐年增高、抗抑郁药在发达国家的空前畅销,都不能不让人深省。这些事实对于正在从经济发展迈向经济发达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尤其值得重视。而要想让我们得到的财富创造出真正的快乐,就必须从发达国家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赚多少才够》带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是关于如何获得“终极大奖”,意即我们如何在金钱和构成一个丰富充实的生活所需要的各个元素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所希冀获得的成功不仅仅是银行存款的数字,而更在于我们为社会创造的和谐。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消费社会而言,消费市场形态决定了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是不断膨胀的。然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不能让我们对已拥有的物质感到满足,甚而可能发展为对自我的不满足和不认同。在这个“钱来得快去得更快”的社会,但愿读者能从《赚多少才够》中学会远离盲从,并用学到的方法来使头脑更为清醒,从而能如愿以偿地在投资中获利,并能获得快乐以及生活的终极“大奖”,让幸福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自然、长久。这其实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殊途同归的,《道德经》中的名句“祸莫大于不知足”恰好也概括了本书的一个理念。

我为自己与《赚多少才够》这本书的缘分而深感骄傲,因为这本书涉及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中一些最具话题性的领域,同时也涉及人们在经济、社会、个人财富和快乐各个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我在亚洲度过了工作生涯的大半时间,有近十年是在大中华地区工作的,其中最近的五年担任金盛保险公司的总裁。我时常感到要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一路走来多亏我太太馨允的适时指导和提点。而我的儿子敏源的诞生更是让我深深体会“多少才够”的意义。

在我向古老东方一路行进的旅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朝着西方与我擦肩而过。当他们张开双臂拥抱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同时,似乎变得越来越忙碌,这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在我看来,艾伦的亚洲血统和价值观是保险行业不可或缺的参照理念之一,它们也给我们的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衷心希望这本书中所包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能和中国读者产生共鸣!

是为序。马哲明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二〇一〇年冬

推荐序二

在过去27年的理财生涯中,我都在与人交谈什么才是正确的理财观。也正因为如此,我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钱可以让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人完全失去理智?

在担任安睿理财规划顾问的岁月中,我有幸参与媒体及澳大利亚政府理财常识基金会(Australian Government Financial Literacy Foundation)的工作,我亲眼见到:夫妻因为财务压力而离异;年轻人由于巨额信用卡债务而落后同辈二十年的生活水准;有六位数年薪收入的企业高管竟然无法存下一分钱;退休的人让自己的老本在不同的投资计划及诈骗案中化为乌有。

我曾经亲眼见到一些非常富有的人,人生的结局却十分悲惨;我也见过并不富有的人,却似乎找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我相信你也有和我一样的人生体验。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打理好钱财,但矛盾的是,多数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很蹩脚。事实上,理财这件事并非有多难懂,它顶多是人人必备的常识而已。

多年来,我曾当面提醒过数以千计的人,要他们多想想一个简单的问题:赚多少才够?这个问题比任何其他的问题更能贴近一件事的核心,那就是:金钱和我们希望实现的人生目标之间的平衡。人生匆匆,很少有人会静下来思考:我干嘛要这么努力工作?我辛苦赚来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我花了这些钱会让自己快乐一些吗?我有足够的钱应对未来吗?孩子离开家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如果他们真的会搬出去的话)?我真的能维持财富与快乐幸福之间的平衡吗?

幸运的是,在学界多年的努力后,近年已经有许多调查研究工作专注于如何既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又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比以前更为富有,但是人生的幸福满意度却并未因此而提升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适时,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你回答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许多人的问题:赚多少才够?本书的写作受到了三个简单但是非常重要的观点的激励:●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当下生活所需,以及漫长退休生活所需,做好理财规划;● 做到永远比说到要难得多,因为很多人在金钱观念及用钱方式上大有问题;● 钱并非万能,光有钱还是不足以实现富有而充实的人生目标。

艾伦·艾贝和我在理财规划顾问业一起工作长达27年,因此,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很少有人比艾伦更有资格接受挑战写这本书。安德鲁·福特是我多年的好同事,他不但利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娴熟地将大众传播理论引进到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中,他对经济学及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我看过几百本有关财富及投资理财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些书确实是内容精彩,让人爱不释手;但大多数书,却不能引起我持续阅读的兴趣,这就犹如新书所散发的味道,阅读兴致很快会消失殆尽。此外,我还读过不少有关人生规划及幸福学方面的书。但是我从未看到过哪一本书,不但能将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解释清楚,还能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让人生财富与快乐幸福之间达到平衡。

本书将挑战你的固有思维。如果你能充分吸收书中的讯息,人生就可能因此而不同。保罗·克利赛罗(Paul Clitheroe AM)安睿终生理财规划顾问公司董事澳大利亚政府理财常识基金会董事长www.understandingmoney.au

推荐序三

当前,中国正处于财富积累的高速发展阶段。据瑞信私人银行《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财源地,家庭财富总值达16.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预计这个数值到2015年会增加到35万亿美元,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家庭财富第二高的国家。

然而,当多数人沉浸于迅速取得财富与成就的喜悦时,我们也发现有些人在不断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有些人则身心俱疲,受到金钱的奴役;有些人甚至为了钱,走到家破人亡的境地。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享受到财富应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已经开始觉察到,并不是财富越多,人就越快乐;人们开始反思,赚多少才够?人们开始思索,财富与幸福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财富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正比的关系,其体现的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在这个关系中,欲望起到了平衡这两者关系的关鍵作用。如何对欲望进行有效的管理本身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一门学问。没有欲望,人们就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但是如果欲望过大,也会过犹不及。如果欲望增长的速度比财富增长的速度快的话,人们的幸福感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如今,很多富豪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始热衷于做慈善事业、艺术品赏析以及追求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是因为这时候再多的钱已经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感恩、分享和帮助他人成了幸福的源泉。

本书对人的财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从思想深处探讨人为什么要致富的问题,并引发出人们对于追求财富和生活品质的平衡的哲学思考,可以说融合了经济学和哲学的双重理念。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和追名逐利的时代,我把这本《赚多少才够》推荐给大家,期望各位看官能在每天的忙碌之余驻足片刻,做一点思考。刘锋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FPSB China)董事长引言更富足,更快乐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及足够的财富,幸运的是,今天的世界为大家提供了两者兼得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实际的规划和步骤,就能让你有机会兼得“鱼与熊掌”,但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内心的主人。

感谢过去一百年来科技、医学等领域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富有,平均寿命也越来越长,同时我们也享有更多的选择。实际上,如今多数人在面对医疗、教育、住房、饮食及事业时,其选择之多之广是史无前例的。选择增多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大部分时间中,个体的生存维系于群体,生活方式通常被制约成须和部落族群的常态保持一致。

今天,我们有绝佳的机会探索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和别人不同,不但可以活下去,更可以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活得更丰富多彩。这是有史以来,人类首次有机会过着真实的生活,而不再受到国家、教会、贵族或是有权势的家族的支配。更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财富管理能力来筛选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选择。

目前我们只需要一千美元,就可以通过专业管理的投资组合,在全球各地投资。我们可以拥有全球经营最成功公司的一部分股权,可以将钱借给全球信用设好的政府并收取利总,或是收取许多地段绝佳的高档房产的租金。所有这些投资经济的机会,都已是唾手可得,投资者不需要像多年以前必须动用巨额资金,或是耗费过多的力气。

如此一来,人们可以有机会享受到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事物:更健康、更长寿,有更多的选择,还有足够多的可支配金钱。我们充分发挥潜力了吗?

人类挖掘富有及幸福的潜能是无穷的。但是,我们做了多少呢?我们充分发挥潜力了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许多人都懂得享受人生,有些人也确实经历了相当丰富的人生,这表示我们做对了某些事。但是就整体而言,虽然从经济产能及收入增加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比五十年前富有很多,但是全球各地进行的快乐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人并未因此更加快乐。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的快乐就很难再增加。证据显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正陷入这样的困境:● 青少年及成年人的自杀率屡创新高;● 治疗忧郁症、躁郁症以及情绪低落症状的药物销售量最高;● 目前抑郁症得病年龄已经提早到14岁,躁郁症的得病年龄更是提早到11岁;● 肥胖症及糖尿病已经成为流行病。

上述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西方各国与社会各阶层,只是严重程度有所差异。特别令人忧心忡忡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在谷歌(Google)的搜寻网站上,输入“青少年自杀”的关键词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有数十万条网络信息提供相关的咨询及支持。这些网站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如南非协助忧郁及焦虑组织(South Africa Depression and Anxiety Group)在网站上直言不讳地写道:“今天的青少年所知道的科技知识远比他们的父辈们多,但除此以外,他们还有一项纪录也是他们父辈及以往任何时代都远远所不及的,那就是他们的高自杀率。”

包括美国及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年轻人自杀率比五十年前要高出两到三倍。显然,我们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我们的快乐积分应该更高一些才对。

财富不但没有让我们更快乐,更糟的是它也没办法确保我们的财务安全。战后婴儿潮是第一代能享受漫长、健康退休生涯的人群,但这批人却准备不足、储蓄不足,然后迫切希望能有更多的钱。如果长寿对这批人来说是个祝福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所准备,以在漫长的岁月中,足够支付一些新产生的开销。

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罗伯特·卡明斯(Robert Cummins)教授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收入方面,即便是微小的不确定性,都会降低人们对幸福的感受程度;面对于情绪低落的人而言,这种冲击程度甚至大过他们对生理痛苦的感受。

如何扩大财富规模以及让钱“经久耐用”,光靠增加收入往往难以奏效。那些有六位数以上收入的企业高管们,其中仍有不少人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世界各地皆然。究其恶化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把储蓄正确地运用在投资上。股票市场可以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一个丰厚的大奖,但是股票市场的一般投资人却仅仅只拿到原本可得利益的四分之一而已。我们的理财积分应该更好一些才对。改善积分卡

简而言之,由于大家都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个全新的时代环境,所以,快乐积分及理财积分都不如预期。身边的机会对我们而言都太新了,我们需要具备新思维、新技术,才有可能享受这些机会带给我们的利益。

克服这些挑战,并改善快乐与财富积分卡的关键点,其实就在于一个很简单的观念:接受你原初的自我(本我)。

更加清楚认识自己如何思考、为何如此思考、能做什么,理清这些问题是你迈向美好人生的关键。“多少才够”,这个问题能帮助你迈出“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它提供一个架构,让你了解快乐与财富两者间的关系,让你清楚什么样的关系适合你的人生需要,进而让它们在你的人生中“美丽绽放”。

即便你什么也不做,你依然还是有机会比上一代过得更好。但是如果你想活得精彩,希望有更多钱、有更多快乐幸福的生活,你就需要对自我认识及成功理财及早规划。

为了落实这个规划,你需要回答一系列“多少才够”的问题:多少钱才够?多少时间和家人共处才算够?花多少时间培养个人爱好才够?如何在以上这些领域间维持平衡,以实现一个丰富的人生?是金钱带来快乐,还是快乐带来金钱?

如果纯粹是为了钱的话,我们相信许多人都能赚到更多,有更大的成就。但有时,钱一多、选择一多,往往让我们更不快乐。

金钱往往被当成是前往快乐的捷径。这是因为,虽然人类的大脑在不断进化,但是进化的速度却远赶不上人类所在环境的变化速度。于是,我们便会寻找捷径。但仅是面对纷繁芜杂的选择,以及加总在一起的“如何抉择”的压力,就足以让我们头昏眼花。然而,金钱等于快乐,这条有似理所当然的捷径,最后给我们所带来的往往是失望。

想想看,有多少人为了增加收入而努力争取一些资历,进而将事业建立在一个“只要努力工作赚钱,快乐就会随之而至”的假设上?又有多少人认为“只要我能拥有那栋新房子、那辆车子、那个游泳池子,我就会快乐”呢?但那些不快乐的富翁们可以告诉你:拥有这些东西确实是不错,但追求财富本身很难创造出比一栋更大的房子、一辆车子或是一艘游艇更有意义也更重要的东西。

如果说有钱的人都不快乐,当然太过荒谬。当金钱让你过着和你的人生价值与目标一致的生活时,金钱确实能直接带来更多的快乐。但是在你进入这种人生境界之前,得先了解自己对哪些事情在意才行。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及目标是什么?我们需要清楚我们是怎样的人,哪些事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幸福?

奇怪的是,当我们试着去了解哪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在理财上也会随之得心应手。这是因为快乐会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这种专注能改善我们的决策力,从而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及财富管理水平,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箏。快乐是会带来财富的,但财富却不一定带来乐。

那么,该如何确保金钱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而不是焦虑和压力呢?及早规划、聪明理财,加上适当的保险以应对不可预期的风险,便是个不错的安排。你是否已经也在前往快乐幸福的路上呢?你该如何避免加入不快乐的富翁一族,同时寻觅到自己的财富及幸福呢?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了解影响行为的因素

过去二十年来,很多的研究分析结果明确告诉我们,人类仅明白道理还是无法取得成功的,问题出在人的心理层而上。这是受到人类进化及行为生物学限制的结果。道理很简单,除非我们能超越自我,主动推翻大脑的一些想法,否则我们就会缺乏远见并作出错误的判断。

早在20万年前,当人类出现于非洲大草原以群居捕猎为生时,人类大脑的进化就已经基本完成。可是近年来,我们身处环境变化的速度太快以致我们的大脑无法跟上外在环境的变化。

举例来讲,我们大脑在处理眼睛所看到的画面时,其判断的假设是建立于物品清晰度与距离之间的简单关系。当我们看到的狮子影像很清楚的时候,大脑会告诉我们,狮子已经离我们很近,我们的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立即增加,为即将面对的人狮大战或是拔腿奔逃做好准备。同样的道理,如果狮子的影像是模糊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们,狮子还离我们很远因此无须担心,可以节省宝贵的体能,只须保持警觉就好。

时至今日,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导致高速公路上大规模汽车连环追尾事故的发生。伦敦市区25号外环高速公路遇上大雾时,汽车驾驶人会轻易地误信自己的车子离前车还有一段安全距离,因为前车的影像不十分清楚。他们因此就会继续保持他们疾驶中的车速而没有减速下来。当这些驾驶人发现他们判断错误时,一切都可能为时已晚。当然,这些交通事故很容易避免,只要驾驶人了解幻觉的道理,推翻大脑的自动反应机制,并保持车距。《赚多少才够》这本书能帮助你将目光聚焦在真正能增进财富与幸福的关键要素上,而不是那些可能让你分心、看似紧急实则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本书将帮助你做自己心智的主人。警示寓言贪心的猴子

现代科学之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鲜为人知的一面是,他也曾投资过股市。牛顿天生就是闲不下来的人,当他继承了一笔庞大遗产后,就下定决心要善加利用,以发挥积累财富的效果。当时是18世纪初期,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是英国上流社会的首选股票,牛顿也跟着买人这家公司的股票,表面上看这家公司主要业务是专注在加勒比海、南美及南太平洋等地区的贸易;但实际上,这家公司真正的业务目标是将大英帝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转化成股票,然后提供给一般大众散户来持有。

牛顿与朋友一同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到了1720年春天,南海公司的股价在没有任何人能预见到的利多消息下,开始飙涨。疯狂的投机气氛,除了吸引了专业投资人投入外,连阿姨大婶们也变卖珠宝奋勇抢进。

眼见如此景况,牛顿的观察心得是:“我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却无法精算人类的疯狂。”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人类盲从的群体愚昧行为现象也大表不解。

牛顿于是就将他的股票一古脑全部抛出,以原始成本7000英镑计算的话,他的投资回报率正好是100%,能维持住这样的报酬率就好了。

但是股市的疯狂依旧没有停息,当更多的人继续涌入认购该股票时,南海公司的股价继续狂飙。照说牛顿在这种疯狂的情境里,理应可以严守定律,并能坚毅不拔地面对可能产生的失望与妒羡等心理感受。

遗憾的是,最后的结果却并非如此。牛顿竟然在该股股价接近最高点时重回市场,甚至加码投资。不久后,股市就像泡沫一样的崩跌(此后大家就将这次的崩盘命名为“南海泡沫”),牛顿在这次的股市大跌中损失了20000英镑。

牛顿竟然没有留意他自己所创立的定律:“凡是会涨上去的东西,就一定会跌下来。”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针对这件事,在他的经典论述中特别指出:“当许多人因为非理性习惯而经历灾难时,牛顿也将理智暂时搁在一边,结果终其一生,他都不愿意再听到‘南海’这两个字。”

智慧并不是成功的保证。像牛顿这样一位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聪明人和思想家,仍会受到其他人行为的干扰,而未听从自己的理智。如果理财策略是根据受到别人行为影响后的反应制定的话,其成功的几率就像站在扑克牌赌桌前贏钱的几率一样低。努力不懈意的松鼠

比尔·坎普顿(Bill Kempton)夫妇于1950年在中产阶级聚集的米德尔顿小镇结为夫妻,这也是他俩成长的地方。夫妇二人以自己为人处世谨慎和节俭为傲。他们善于储蓄,多年下来已积蓄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坎普顿先生不相信任何金融机构,因此就把钱藏在床底下。但坎普顿太太稍微实际一点,她说服先生,在最大银行开户存款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因为银行多少会付点利息,再加上大银行一般倒闭不了。坎普顿先生心想,妻子的判断总错不了。

几十年的日子一晃而过,坎普顿的钱陆续都存进了这家最大的银行。当坎普顿先生年老过世后,妻子决定将这笔存款取出,并赠与她唯一的亲人——侄女艾玛(Emma)。于是她就来到银行,很礼貌的要求把所存的钱领出来。

悲哀的是,他们的财富严重缩水。坎普顿太太大方的“礼物”在通货膨胀的蹂躏下几乎所剩无几。若是在1950年,这笔钱足够在相当不错的郊区买一栋有三个卧室的房子。然而六十年后的今天,这笔钱连定期存款的最低门坎儿都不够。

对坎普顿夫妇而言,要的就是厘清自己希望用这笔钱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而现实却让忧虑和犹豫不决坏了大事。投资理财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选择了一条安全的路:大银行、低利率。很残忍的是,这也是通往破灭最稳当的路径。饥饿的猎犬

詹姆斯·莫利(James Morley)从小就知道自己优于常人。当他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实至名归,詹姆斯的家人更是认为理当如此。詹姆斯一毕业就被最好的公司录用。显然,詹姆斯的人生轨迹让人称羡。

当然,他也明白没有奋斗牺牲是不可能成为“人上人”的,因此他经常超时工作。詹姆斯很喜欢在同辈朋友中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水景豪宅、奔驰轿车、在落基山脉白杨树滑雪场滑雪、在马尔代夫潜水。他和太太海伦是城内最有名餐厅的常客。

海伦想要的东西,詹姆斯从不皱眉头,因为她默默配合工作狂詹姆斯作出的牺牲,理当有所回报。对这对夫妇来说,钱从来就不是问题。每当年底时,两人就会为了少缴税而大肆挥霍,完全没有考虑过长期目标或是投资标的物的本质是什么。詹姆斯在公司的重要地位,也使得银行相当乐意地提供高额贷款以满足詹姆斯的需求。

有一天,詹姆斯的世界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崩塌了,就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他所投资的标的物价格暴跌,他的债台高筑已经到了财力无法负荷的程度,税务机关也在向他追讨欠下的税款。不可思议的是,他被迫宣布破产的同时也被公司炒了鱿鱼。此时整个公司的名声,也因为他而蒙羞。

五十岁的詹姆斯又回到起点。他失去了工作,长时间的勤奋工作及夺目的成就转眼成空。没有计划、随性又前后矛盾地做决定已经成为詹姆斯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没有人计划去失败,失败却因没有计划。

当一个人无所不能、想要的都能得到时,难免会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就像坎普顿夫妇、詹姆斯·莫利在投资理财上所采取的方式,就和他的生活方式一样,大起大落。莫利没有长远规划的远见,更无法回答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多少才算够?慧黠的海豚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家,应该要算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他出身普通家庭,年仅岁时便用38美元投资股票。如今他年逾古稀,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财产规模约500亿美元。

大家可能认为沃伦·巴菲特一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而事实上,他的理财方式却简单到好笑的地步,而且作风相当的老派,毫不受华尔街时尚与趋势的影响。他主要投资标的物的清单,读起来就像是去大卖场采购的清单一样无趣: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利刮胡刀……IT股一支也没买,也没有任何新颖花哨的投资商品,就像巴菲特本人一样的实在。

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当他彻底了解某一支个股隐而未现的质量、远景及真正的价值时,他就会出手买进并打算长期持有。他深信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观察所得的观点:“多数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思考。”确实有许多人就是如此过日子,沃伦·巴菲特不同于一般人,他强调掌控自己心智进而管理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操着一口美国中西部口音的巴菲特指出:“长期投资的成功关键,并不在于了不起的智商、独到的生意眼光或是内线消息。重要的是,在完善的决策架构下做决定,而且有能力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轻易改变决策架构。”

沃伦·巴菲特喜欢确定性。他相信“确定的好结果要比希望中的了不起的结果来得好”。听起来是不是很呆板?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万元,今天你就有价值5000多万的投资资产,比你同期间在华尔街股市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还多出一百倍。

因为沃伦·巴菲特在投资上有如此出色的成绩,他的投资理念值我们每一个人借鉴:研究股票的品质与价值,设定长期H标,订出计划然后不要轻易改变。真实可靠的理财观

如果奧是如此简单,为什么只有巴菲特等少数人投资成功?许多和巴菲特一样优秀甚至更有天分的人却失败了?有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成功的投资者及思想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对此提供了一部分答案:投资人在别人的陪伴下,往往会十分愿意承担犯错的风险。反之,在没有人陪伴时,投资人在承担风险之下做正确的抉择,就会犹豫不决。

在非洲大草原上,成为群众中的一分子是个体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情况已经全然不同。简而言之,凯恩斯将①大多数人在理财市场上的失败归咎于群众心理因素,这是同侪压力的一种,会让每个人觉得必须与市场保持一致。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愉快都来自不同形式的同侪压力。比如令人目眩神迷的女性杂志,其封面女郎的曼妙身材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让成千上万的妙龄女子都承受无比压力,力求自己的身材也要和那些模特儿一样。因此,同侪压力已经是造成女性神经质厌食症或是神经质贪食症等严重病症的重要因素。

约翰·克劳奇(John Croucher)教授研究后指出,在澳大利亚有67%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体的曲线。过世不久的前英国王妃黛安娜,世人都认为她位居王妃之尊,已经拥有一切,然而她的大半生却深受饮食失调所苦。

沃伦·巴菲特在投资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从不屈从于别人的期望,就算受到别人的批评也义无反顾,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也许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及行为和他的生活方式似乎完全一致。他为人谦虚、讲理又节俭,脚踏实地及严于律己。

巴菲特对于投资市场风险、报酬率的本质及自己的目标了然于胸。他不被别人的期望、过度的物欲、眼前利益及形形色色看似紧迫但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动摇。纵使市场上有许多描绘沃伦·巴菲特卓越投资技术的书籍或报道,但却很少有人观察到真正让他如此成功的关键,即他的生活和理财的理念完全一致。

在将满76岁的时候,巴菲特宣布把自己85%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数额最大的私人捐赠)。而且,他除了有勇气坚持走自己所选、同时迈向财富和幸福的道路之外,更展现出紧密和大众连接并改变社会的可能。巴菲特的人生不仅充实,还相当富有意义。

对一般人而言,最好的消息就是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大部分都归功于他的行为,而不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出类拔萃的投资眼光。就②像罗杰·洛温斯坦(Rorer Lowenstein)撰写的巴菲特传记中所述:“巴菲特所做的事一般人几乎都能如法炮制……他之所以为天才,大部分应该归功于他的人格品质,也就是耐心、纪律与理性。”

如果想要了解有哪些行为可以造就沃伦·巴菲特式的人生,同时成功获得财富与幸福,就要来全面的探讨理财观。世界上本没有简单的投资公式或通往幸福的捷径。但是就像巴菲特及其他人所展示的,财富与幸福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搭建幸福之桥

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 哪些行为带领我们迈向成功,哪些行为是成功的阻碍。● 如何确保理财的策略和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目标保持一致,而不是在同侪压力及消费主义影响下形成。

我们从众多针对财富与快乐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报告里摘取其中的最新发现。书中还大量引用了经济学、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及哲学理论。此外,书中提供了许多资讯,一方面深度探讨财富管理,一方面剖析生活的意义。

过去25年间,我们遍布全球的理财规划顾问与客户间的实务经验,对佐证本书的观点大有助益。我们发现,越是有自我成就感的人,往往也较能接受合理而一致的投资策略,行为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2002年,当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时,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同。

本书率先尝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整合出清晰又实用的实践指南。书中一部分讨论理性及思考,另一部分则分析情绪的一面。想要获得财富与幸福,需要在两者间保持平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