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7:01:30

点击下载

作者:肖永芝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

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试读:

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第一批重点领域科研项目我国与“一带一路”九国医药交流史研究(ZZ10-011-1)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肖永芝 主 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肖永芝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5

ISBN 978-7-5132-4846-4

Ⅰ.①日… Ⅱ.①肖… Ⅲ.①针灸学—著作—汇编—日本 Ⅳ.①R24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6052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61.75 字数1035千字

2019年5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4846-4

定价 29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编委会

主 编 肖永芝

副主编 何慧玲 韩素杰

编 委 肖永芝 何慧玲 韩素杰

    管琳玉 杜凤娟 王文娟凡 例

一、本书精选日本医家主要用汉文撰写的针灸著作16种,以校注的形式出版。

二、全书采用简体横排,现代标点。原书中繁简字体错出,以繁体字为主,现均采用通行简化汉字。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简体字,仍沿用繁体。

三、凡原书底本不误而校本有误者,遵从底本,不改不注。底本引文虽有化裁,但文理通顺、意义无实质性改变者,不改不注。若底本有错、脱、衍、倒文,致文理不通、医理有误者,则据其所引中国医书,或据医理、文理改正,并在当页加脚注说明;若仍存其旧,亦酌情出校记说明。

四、所选原著中部分有目录或子目,但有些与正文出入较大,不便检索。今删除底本目录或卷前子目,依据正文实际内容新编目录,置于各书之前,以备检索之用。

五、原底本中的双行小字,统一改为单行,字号较正文小一号。原书眉批和旁注中的文字,据其文义插入正文相应的文字之后,在眉批、旁注前后用“【 】”相括,以为标记,并将字体改为楷体。

六、个别原著底本正文、眉批中夹杂着少量日文内容,多数情况是标注穴名或病名的日语名称(和名)或日语发音。本次校注,在不影响阅读、理解原义的情况下,删除正文、眉批及旁注中的多数和名及日文注音,不出校记。

七、个别书中有些篇章系用日文撰成,为保持原书的完整性,今据原文翻译成中文。

八、原作者在稿本上所做的校改,以改后的文字为准。凡新增删的内容,均遵从其最终修改意见,不再加以标识。

九、若因版式变更造成文字含义的变化,依现代排版予以改正。如书中的“右”“左”两字,斟酌其文义,凡表示前文的“右”字通改为“上”,表示下文的“左”字则改为“下”,不另出注。

十、底本中的中医名词术语用字与今通行者不同时,改用通行之名(如“藏府”改作“脏腑”,“鬲”改作“膈”等)。但书中某些带有特殊含义的字词,用字虽与现今通行者不同,亦酌情改或不改。如表示穴位“侠白”的“侠”字,仍沿用该字;但若为表示“夹”义的“侠”字,则径改为现今通行的“挟”字,不予出注,书中也不作统一。书中“俞”“腧”“输”互见,不做统一。

十一、凡底本中出现的异体字、俗写字等,据文义径改为正字,均不出注。遇通假字、避讳字等,改作正字,并酌情出注说明。若显系笔误或误用之字(如“曰”误作“日”,“己”误作“已”,“灸”误作“炙”,“戌”误作“戍”之类),则据文义径改,不另出注。

十二、若遇书中疑难冷僻之字,或某些特殊典故、术语、医家等,酌情予以简要注释。

十三、底本中漫漶不清或脱落遗漏的文字,用“□”表示,一个“□”代表一个文字;如无法确定缺脱字数,则用“”表示。均不另出注。前 言

针灸医学起源于中国,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国界,远涉欧、亚、美洲各大陆。自古以来,日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的针灸医学,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其中江户时代的针灸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6世纪中叶以后,受中国元、明、清医学的影响,在与中国、朝鲜和西方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日本针灸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针灸名家辈出,流派异彩纷呈,理论的突破与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针灸著述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同期的中国针灸著述相映生辉,为全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古老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并积累了大量针灸文献、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实属必要。

本书精选日本针灸医学著作16种,按成书年代排序,涉及影响较大的名家名著、不同流派的针灸著作、独具特色的针灸专著、短小实用的针灸小书及日本传来针灸著作5类。所选书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针灸医学的成就特色及发展创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1.影响较大的名家名著

江户时代是日本针灸名医辈出的时代,以御园常心为首的御园氏十代针家,推广了日本三大针法之一的打针;“针圣”杉山和一及其门人发明了管针,开发出多种管针术式;饗庭东庵、味冈三伯、宫本春仙、目黑道琢、堀元厚等医家,致力于对《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的考证,在经络经穴学上独竖一帜,其成果在江户后期由多纪元简、原南阳、小坂元祐、蓝川慎等医家继承和发展;名古屋玄医是古方派医家的先驱,他的影响波及后藤艮山等针灸名家;浅井氏家族、多纪氏一门对医经的考证达到很高水平,在经络经穴学的研究方面也有佳作问世;后藤艮山、香川修庵一门号称“灸家”,在针灸领域提倡医学复古,其主要贡献是灸治疗法的开发运用;菅沼周圭化繁为简,加速了日本针灸刺针实用化的进程;三宅意安、浅井惟亨、平井庸信等以研究“和方”为主,发掘保存了大量日本民间的灸法;石坂宗哲是江户后期的杰出针家,其特点是以《黄帝内经》为主,旁采荷兰医方之说,既发展了刺针技术,同时在解剖学上有独到见解,与西洋医家的交流广为人知;山胁东门、荻野元凯、三轮东朔、垣本针源、伊藤大助均为著名刺络家,是将西洋针术引进并推广到日本的重要人物。

本次从众多日本针灸名家的著作中选择岛浦和田一《杉山真传流》、堀元厚《灸焫要览》、和气惟亨与平井庸信《名家灸选三编》等针灸著作予以整理,希望从某些侧面反映日本著名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成就特色及其临证经验。

岛浦和田一所述《杉山真传流》一书,阐明了日本著名针灸流派杉山流、杉山真传流的针术奥义。书中所载各种刺针术式和丰富多彩的手法技术,既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切合于临床实际;既传承了中国针灸的理论,又独具日本刺针技术特色,在针具使用、针法操作等方面有所创新,对日本针灸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针法操作术式自成一家,未见载于杉山真传流医家著书以外的其他医籍,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堀元厚所撰《灸焫要览》,是日本江户时期质量上乘的灸疗专著之一。其书内容精当,所记述的艾灸理论与灸疗操作方法较为全面系统且独具特色,可以直接用以指导临床施灸,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由于该书绝大多数内容摘引自中国古典医籍,且均标明了文献出处,因而又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和气惟亨、平井庸信先后撰成的《名家灸选三编》,是江户后期灸疗专著的代表之作。该书十分重视特效灸法,广泛辑录中国医籍中记载的特效灸法,以及日本古传、俗传或名家所传的各种灸法治验,总计收载行之有效的灸法400余条,其中近一半是流传于日本本土的灸法治验,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灸治理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2.不同流派的针灸著作

16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国元、明医学传入日本,著名医家田代三喜、曲直濑道三等倡导李、朱学说,名古屋玄医等主张医学复古,日本的医学流派即在此期孕育产生,针灸医学也不例外。日本的针灸流派盟芽于室町时代(1336~1568),形成于安土桃山时代(1568~1603),在江户时代(1603~1868)繁衍成熟,绵延数百年。其间,各种针灸流派异彩纷呈,名贤辈出,理论发展,方法创新,专著涌现,在日本针灸史上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兴盛时期。

据笔者现有资料粗略统计,日本的针灸流派主要有:云海士流、入江流、吉田流、匹地流、德本多贺流(德本流)、梦分流、无分流、意斋流(御园流)、杉山流(杉山真传流)、扁鹊新流(扁鹊真流)、扁心一流、饗庭·味冈流、堀流、宫本流、考证派、后藤流、香川流、石坂流、宫门流、益田流、冈田流、伊达流、祐进流、端座流(端座当流)、田中知新流、骏河流、朝山流、矢野白青流、狮子流、妙针流、泽田流、玉森天心派等数十个派别。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针灸流派多数未能传承下来,由于文献资料散逸不传,其中有很多流派已无法系统考证。因此,要全面考证日本当时的针灸流派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本书从众多日本针灸流派中精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如匹地流《大明琢周针法一轴》、杉山流《杉山真传流针治手术详义》、后藤流《艾灸通说》、石坂流《针灸说约》等,将它们整理后公诸读者,希望能有助于了解日本重要针灸流派的代表人物、形成演变、渊源传承、主要著作及学术特色等。《大明琢周针法一轴》作为日本针灸学派匹地流的代表著作,内容短小精当,便捷实用,承载着匹地流针术的精华,是日本针医通过实践对中国刺针技术的提炼和升华,反映了中国针术对日本的影响及其在日本的传承运用,是研究16、17世纪中日针灸医学交流的珍贵史料。《杉山真传流针治手术详义》传承了日本“针圣”杉山和一的管针术,历经几代针灸医家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完善,载录了杉山和一的主要管针操作术式及主治病证,是研究日本杉山流、杉山真传流管针术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艾灸通说》一书为后藤敏整理其父后藤省灸法学术观点的笔录。该书是一部专述灸疗的小册子,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作者汲取中国历代医家的灸治精华,折衷古今,取舍中日,处处渗透着后藤流灸疗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流派特色和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后藤流艾灸经验的总结之作。

侍医石坂宗哲所撰《针灸说约》,反映了针灸流派石坂流针术的主要技艺和特色。该书以《黄帝内经》为主,旁采西洋荷兰之说,拔粹中西精要之法,附以个人独得之见,对针灸进行日本式、实用性的阐释。书中记载的刺针手法术式,力求简便易行,推行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及输刺等针法,对透导刺、夹脊穴的应用等也有独到之处,是一部非常适于临床运用的针灸医籍。

3.独具特色的针灸专著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涌现出大批针灸著作。由于这些著作的产生,使江户时期针灸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著作形式得以保存流传下来,为研究针灸医学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文献资料。日本的针灸著作种类繁多,其中不乏高质量的著述,对针灸基础理论、针灸法、临床运用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总结和阐发。这些针灸著作的编撰反过来指导着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使日本的针灸医学飞速发展,在江户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时隔百年以上,多数著作仍保存完好,散在日本各地图书馆及私人手中,中国藏有极少部分,其特征是钞本较多,刻本甚少,分别用中文、日文撰成,且多为草书,字迹潦草,造成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妨碍了今人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利用,因此急需发掘整理。

本次选择校注松悦斋《针灸溯洄集》、香川舆司马《灸点图解》、垣本茂登所辑垣本针源治验《熙载录》,希望引起学者、医者对日本针灸著作的关注和重视。《针灸溯洄集》是一部简便实用的针灸学著作。江户时代前期医家高津松悦斋批评当时的日本针灸“流于俗说”,故溯洄针灸之源,从历代中国医著中重点辑录与针刺基本操作、针刺补泻方法、针灸治疗病证相关的内容编撰成书,以此倡导回归经典、研究古法、运用腹诊等。

香川舆司马所撰《灸点图解》系香川流的重要灸法著作之一,也是对香川流灸疗经验的总结之作。书中所载点穴施灸之法独具特色,是学习和运用香川流灸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医籍。全书内容精当而独具特色,其点穴施灸方法与施治经验,值得学习参考,对临床灸疗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熙载录》是极为珍稀的刺络医案文献,系日本女针医垣本茂登辑录其父——日本著名刺络医家垣本针源的刺络验案集,为江户中期刺络疗法的代表著作之一。书虽简短,但其中蕴含着针源独特的刺络理论与丰富的刺络方法。学者可通过此书了解日本江户时期的刺络疗法,能为学习和研究刺络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借鉴。

4.实用的小型针灸专著

16世纪后半叶,以曲直濑道三为代表的后世方派医家,宗法李、朱医学而又不偏执于一家之说,通过实践粹取诸家精华,且精于诊断,详察病因,努力将中国医学简约化、本土化,结束了日本单纯模仿中国医学的历史。他们的著作以浅显简洁为特征,以便于临床实际运用为目的,符合日本民族吸收外来科学文化时追求实用的心态,满足了民众学习中国医学知识的需求,因而广受欢迎,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日本的江户时代,幕府将军德川纲吉诏令振兴针灸,针灸医学得到了国家最高统治阶层的扶植,针灸学的发展进入高潮。针灸理论承前启后,一方面全面继承中国完整而系统的经络经穴学说理论,同时又逐步摆脱单纯模仿中国医学的模式,从众多中国针灸原著中精选确切实用的内容,编为小部头的针灸医书,同样体现了日本医著简约化、小型化的特色。

本次遴选并校注荻野元凯《刺络编》、石塚汶上《困学穴法》、葛西清《针论》等小型针灸医书,借以反映日本针灸医著内容简练、目标明确、切合临床、便于运用的特色。《刺络编》一书为日本刺络法的代表著作之一。作者荻野元凯折衷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载刺络法与荷兰泻血法,凝聚中西刺络之精华,从中得出新的学术见解。全书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记载全身的各种刺络方法,总结临床选用针具的原则及刺络之术,载录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各科疾病采用刺络治疗的医案,非常切合临床实用和实际操作,在理论与技术两方面都已相对成熟,为刺络法的发展与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困学穴法》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石塚汶上所撰经穴学著作。全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大量汲取中国针灸医学的精华,其内容多本自中国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与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因而对研究中日针灸医学交流及日本经穴学说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书中也渗透着日本本国特色,其所载录的日本灸疗治验也可供中医临床借鉴,有助于开拓中国医者的临证诊疗思路。《针论》为日本江户末期针医葛西清所撰。作者以《伤寒论》为本,用张仲景的理论指导针灸实践,临证取穴以疾病病位为主,重视临床实践,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也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的针灸佳作。若能深入研究该书,将有助于发掘《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将其应用于针灸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为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5.日本传来针灸著作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国医学包括针灸医学快速输入日本,源源不断地为之注入新鲜血液,而日本医学却并未在中国产生影响。1822年,清代针灸学在太医院中被废止,针灸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而日本针灸在同期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随着中国留学生东渡日本,一些日本针灸著作开始西传中国。如:1915年,顾鸣盛编译冈本爱雄《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学》;1932年,缪召予译述杉山和一《百法针术》;1948年,杨医亚翻译出版玉森贞助《针灸秘开》;1955年,承澹盦编译丸山昌朗《经络之研究》;1957年,胡武光翻译出版代田文志《针灸临床治疗学》等。此外,柳谷素灵《针灸治疗原典》、本间祥白《经络治疗讲话》、泽田健《针灸真髓》等著作也陆续在中国出版。这些日本针灸学著作吸取部分西医知识来阐述针灸理论,它们传入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针灸医学,尤其是民国时期针灸教材的编写。

1936年,香港陈存仁编撰刊行《皇汉医学丛书》,引进、推介了72种日本汉方医学著述,其中收录了杉山和一《选针三要集》、小坂元祐《经穴纂要》、佐藤利信《针学通论》、菅沼周圭《针灸学纲要》等针灸医籍4种。同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也收录了冈本一抱《针灸素难要旨》一书。

本书选取菅沼周圭《针灸则》、杉山和一《百法针术》、玉森贞助《针灸秘开》等书,希望引起学者关注日本针灸医学还流中国的现象,相信会对研究中日针灸医学的交流互动有所帮助。

日本医家菅沼周圭倡导针灸复古,注重临床实践,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突破前人的思想拘绊,大胆创新,提出了个人独特的针灸见解。其《针灸则》一书,主要论述了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相应的针刺、艾灸、刺血疗法。全书内容简明扼要,体现了作者将针灸化繁为简,追求选穴施术简便实用的学术特色,对现代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明和四年丁亥(1767),《针灸则》在日本初刊;1936年,该书由中国宁波东方针灸书局引进并以铅印本形式再版。《百法针术》原本用日文写就,主要记述了由杉山流鼻祖杉山和一口授,经其传人记录、保存、整理的百余种管针操作手技。江户时代杉山和一发明的管针法,是日本三大针术之一,至今在日本针灸临床的应用还十分普遍。日本管针术进针快、痛苦少、刺激较轻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民国时期,中国东方针灸学社辗转获得此书的日文本,经缪召予编译、张俊义校订后,于1932年以铅印本形式出版发行。《针灸秘开》是日本近代针灸权威玉森贞助撰著的针灸学专著。该书集前代针灸医学之大成,折衷东西方之医学,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针灸临证经验,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玉森天心派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针灸医者学习借鉴。1948年,此书由杨医亚引进中国并编译出版,此后屡经再版,多次被著录,在中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经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团队的分析研究,目前初步统计到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日本针灸专著近500种。本次选择在日本针灸医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特色鲜明兼具临床实用性的针灸医著予以整理,编成《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一书,总体上以切于临床运用为原则,故短小精要者居多而鸿篇之著较少。尽管尚不足以反映日本针灸医学的全貌,但也可以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日本针灸的特色成就及其与中国医学的交流互动。所选医籍内容丰富,涵括了日本对中国针灸理论精华的吸取、经络经穴学说的发展、选穴配穴原则、新针具的发明、刺法灸法的改进、针灸在临床各科的运用、针灸禁忌的异同、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及其成就等,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中国针灸学在日本的传承、运用、创新和取得的成就。

日本的针灸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不仅学术研究价值较高,在临床运用方面亦不乏可资借鉴之处。由于日本针灸医籍分藏于东瀛各地藏书机构,中国所藏极少,且钞本多于刻本,部分参杂着日文,国内学者难以获得原始资料,或难以直接阅读,以至无法提供研究和利用,故本次通过整理部分日本针灸著作,为国内学者提供珍稀的异国针灸资料。希望通过研究和借鉴日本针灸医学的经验与成就,拓展中医针灸的发展思路,推动传统医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新世纪针灸医学的全面发展。肖永芝 何慧玲2017年2月大明琢周针法一轴日·匹地喜庵 撰校注说明《大明琢周针法一轴》,又名《针法一轴》《针方一轴》,日本针医匹地喜庵撰,其孙福田道折于延宝七年(1679)序刊。本书为匹地喜庵所创日本针灸流派匹地流的代表著作,承载着该流派的针灸经验与特色。全书篇幅短小,内容简洁,载穴104个,便捷实用,是日本针医对中国捻针术的提炼与升华,反映了中国刺针术对日本的影响,对现今的针灸临床仍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1.作者与成书《大明琢周针法一轴》书首有2序:其一为杉立道久“针法一轴序”,序中载:“庆长年中,皇明针医琢周,系缆于长崎津,专以此术起不治之病,盖八九于十也。津之有司,甚以为奇,依是四邻州之士农舆疾到其门者,不为少矣。云阳住医匹地喜庵,杳慕其术,越山航海,会周于长崎,竟探蕴奥,茹英华,详审精密,集为一家之书,秘而不出户庭,故汲其余流者亦殆少矣。喜庵没后,传于其孙福田道折,折传播是于云阳,奇效应验……冀刊布是洛阳,俾海内同此术。”其二为“大明琢周针法钞序”,即延宝七年己未(1679)云阳城住医福田道折自序。该序中云:“有大明琢周得针法妙术而至本朝,缆水马于西南之岸间也。于时,云阳城之住医匹地氏喜庵,素善针术,故从国命而欲受彼针法,而见琢周,为学习亲炙有日,然后周袖一轴,来授喜庵……予幸出匹地氏之末叶,传于此针法奥义。”

由上可知,日本庆长年间(1598~1614),中国明朝针医琢周东渡日本,留居长崎,在当地以针术治病,常能起沉疴痼疾,四方前来求治者甚多。云阳(今属日本岛根县)针医匹地喜庵,杳慕琢周针术,跋山涉水,前去求学,得琢周针法一轴,但秘其针术而不外宣,仅传少数后人、弟子。匹地喜庵去世之后,其孙福田道折将其针术整理成《大明琢周针法一轴》,于洛阳(今属东京)刊刻行世,以广泛传播此术。即本书系由日本福田道折将其祖匹地喜庵从中国明朝针医琢周处习得的针术整理后刊行于世的。

在《大明琢周针法钞》书末,明朝针医琢周于“针法一轴跋”中自称学针术于医家“法鹊主翁”,同时记载其在中国医病的验案:“壬辰秋之顷,予早里有老父常患心疾……”又据杉立道久“针法一轴序”,琢周东渡在日本庆长年间,即1596~1614年,故推测琢周跋中所云“壬辰秋”当为1592年秋,即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故琢周到达日本行医当在1592年之后。但琢周东渡日本后不久即因患痢病殁。

匹地喜庵,日本出云(今属日本岛根县)人,生平不详。曾到长崎师事明朝赴日针师琢周,学习中国传入之捻针术,开创了日本匹地针灸流派。

福田道折,匹地喜庵之孙,作为匹地流针术的传人,将匹地喜庵的针法抄撮成书,于日本延宝七年(1679)刊行。此外,匹地流的另一传人和田养安,活跃于贞享至元禄年间(1684~1703),著有《针法秘粹》3卷,刊于元禄五年(1692)。

综上,日本庆长年间,中国明朝针医琢周东渡日本,居长崎津,以针行医,针术高超,患者众多;日本针医匹地喜庵慕名前去学习,得琢周亲传针术,后自成一派;匹地喜庵去世后,其孙福田道折将喜庵承自琢周的针术整理为《大明琢周针法一轴》,并于日本延保七年(1679)年刊刻发行。2.主要内容

福田道折在《大明琢周针法一轴》自序中称“倩以此一轴,总针穴一百有五穴终也”,但书中实际记载104穴,分为15个部分,依次为督脉部6穴,任脉部15穴,手太阴肺经1穴,手阳明大肠经9穴,足阳明胃经9穴,足太阴脾经2穴,手少阴心经2穴,手太阳小肠经1穴,手厥阴心包经3穴,手少阳三焦经4穴,足少阳胆经12穴,足厥阴肝经2穴,足少阴肾经1穴,足太阳膀胱经25穴,腹内12穴。

每一部分首先列出小标题,标明该部所载穴位总数,然后逐一列述该部每一个腧穴的定位与主治,如“足太阴脾经穴凡二穴。三阴交穴,内踝上三寸,主膝股内痛,气逆,小便不利,腹胀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地机穴,膝下五寸,主女子血瘕澹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

足太阳膀胱经25穴较为特殊,在列述精明、至阴等10穴后,设“同经背腧二行”的标题,下列大椎穴、二风门穴、三肺俞穴、五心俞穴、七膈俞穴、九肝俞穴、十胆俞穴、十一脾俞穴、十二胃俞穴、十三三焦俞穴、十四肾俞穴、十五气海俞穴、十六大肠腧穴、十八小肠俞穴、十九膀胱俞穴等15穴。最后为“腹内穴凡十二穴”,指肝上脘穴、肝中脘穴、肝下脘穴、肺上脘穴、肺中脘穴、肺下脘穴、肾上脘穴、肾中脘穴、肾下脘穴、命门上脘、命门中脘穴、命门下脘穴。

纵观本书,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内容精当,便捷适用,在针灸临床的实用性较强。3.特色与价值《大明琢周针法一轴》记述腧穴时,并未遵循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展开。书中共记载十二经脉71穴,其中手足三阴经11穴,手足三阳经60穴,阳经记载腧穴数量几乎是阴经的6倍。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阴经腧穴数量本身少于阳经,另一方面也与匹地流的针灸特色有关。据《大明琢周针法钞》跋载:“琢周所传,唯计轻按手刺入也,此针法之妙。《内经》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悟此要,故脏之经穴不过五穴,专用腑之经穴,但引阴证出阳分则易治,此针法之妙也。”这段论述交代了匹地流针刺多用腑穴而少用脏穴的缘由。书中腧穴仅记载定位与主治,不载具体针刺手法。据《大明琢周针法钞》跋载:“上古制针,用九种之针,上古之人形体刚强故也。今代之人不然,故专用微针也,琢周用其九针中之员利针。员利针尖如毫,且员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痹飞经走气。”

在本书所收104穴中,有28个腧穴与现今通行腧穴名称不一致,如本书“神当穴”即今通行的神庭穴等。这部分腧穴多为匹地流的特异穴名,具有该流派独自的特色,除本书及《扁心一流之秘传书》外,鲜见于其他针灸著作。《大明琢周针法钞》中记载了上述异名腧穴对应的通行穴名,今罗列如下:神当穴(相当于神庭穴)、石霜穴(舌本穴,即今风府穴)、蔽骨穴(未标注)、震苏穴(华盖穴)、中毛穴(承浆穴)、毛下穴(廉泉穴)、九珍穴(云门穴)、痛乱穴(肘髎穴)、广骨穴(缺盆穴)、乳门穴(乳根穴)、太极无极穴(天枢穴)、荣滞穴(梁丘穴)、齿经穴(阴市穴)、脾络穴(解溪穴)、毛上穴(极泉穴)、中指穴(中冲穴)、见耳穴(资脉穴,即今瘈脉穴)、耳前穴(耳门穴)、三星穴(未标注)、中三里穴(阳交穴)、外三里穴(外丘穴)、大明穴(未标注)、见上穴(曲鬓穴)、足二间穴(侠溪穴)、高骨穴(颔厌穴)、前障门穴(未标注)、申经穴(京骨穴)、白黑穴(安邪穴,即今仆参穴)。

在上述28个腧穴中,有蔽骨、三星、大明、前障门4穴,在本书中未载其对应的通行穴名,谨录其原文如下:“蔽骨穴,岐骨际,主胸痛。”此处岐骨指胸剑结合处,应为中庭穴。“三星穴,尻尖三穴,主脚气有寒热则迎随补泻。”“大明穴,眉中,主头目痛,目眵眦膜,寒栗重,衣不得温。”疑为经外奇穴鱼腰。“前障门穴,障门去二寸,天枢近上一寸。主功能障门同。”此外,笔者对本书所载高骨穴之通行穴名为颔厌穴存疑,本书载“高骨穴,耳下曲骨角,主头痛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头项痛,颔颊肿,耳鸣多嚏”,而颔厌穴定位为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本经(胆经)完骨穴定位为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与高骨穴定位更为相近。

最后载腹内12穴,这些腹部经穴的名称多为他书所未见,具有特异性。但12穴之间定位有重复,如“肝上脘穴,任脉去一寸五分,胸骨端下去二寸”与“肺上脘穴,任脉去一寸五分,胸骨端下去二寸”,“肾上脘穴,天枢下一寸五分”与“命门上脘穴,天枢下一寸五分”。可以看出,肝上脘穴与肺上脘穴定位一致,肾上脘穴与命门上脘穴定位一致。其余中脘穴、下脘穴又以上脘穴定位为基准,如“肝中脘穴,肝上脘去一寸五分”与“肺中脘穴,肺上脘下一寸五分”,“肝下脘穴,肝中脘去一寸五分”与“肺下脘穴,肺中脘下一寸五分”。可知,肝中脘穴与肺中脘穴定位一致,肝下脘穴与肺下脘穴定位一致。由上推测,此处腹内穴的部分条目记载可能有误。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所藏《刺针家鉴·家秘针法》“腹内”部分所载诸穴与本书所载腹内12穴名称有共同点,但部位标记有异,可参考阅读。

综上,本书为日本针灸流派匹地流鼻祖匹地喜庵的代表作,总计载录104穴,腑穴多于脏穴,有28穴采用匹地流特异穴名,并记述具有匹地流特色的腹内12穴,内容短小精湛,为匹地流临床经验的总结,反映出匹地流针术的一些特点,即:多用腑穴而少用脏穴,主张阴证引阳分,常用员利针,不拘于古人的禁针二十二穴等。正如福田道折自序中所言:“愚思此针法虽穴数少,不待试而百发百中,是即方贵经验谓也。”4.版本情况

此书现有两种传本流传至今。

其一,名《大明琢周针法一轴》,或《针法一轴》,刻本,用汉文撰成,不分卷1册,延宝七年(1679)序,现存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

其二,名《大明琢周针法钞》,用日文撰成,2卷1册,其中一个钞本藏于京都大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另有两个刻本分别藏于东京大学图书馆鹗轩文库和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

本次校注所用底本,为以汉文撰成的《大明琢周针法一轴》,即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所藏延宝七年己未(1679)序刊本。此本藏书号为“富士川本シ621”,不分卷1册,四眼装帧。封面题“针方一轴”,书脊题“针方一轴 一册”,无扉叶。卷首叶题“大明琢周针法一轴”。书首2序,分别为“于时延宝第七在岁己未阳复之月丙午之日/洛下之住医官法桥杉立氏道久序”,“延宝七年己未桂月中旬/云阳城住福田氏道折谨自序”。书末无跋。四周单边,无界格栏线。正文每半叶15行,行14字。版心之上为单黑鱼尾,鱼尾上方刻“针法一轴”书名,下刻叶码。

总之,匹地流针术以捻针见长,主要来源于中国明朝的针术。中国捻针术在日本传承运用,通过匹地流医家的实践,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反映了中国刺针术对日本的影响,也体现出日本针医临床的某些经验、特色。《大明琢周针法一轴》作为日本针灸学派匹地流的代表之作,承载着匹地流针术的精华,是日本针医通过实践对中国针术的提炼与升华,切于临床运用,故此书对现今针灸临床仍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今校注出版本书,希望为国内读者研究16、17世纪中日针灸医学的交流提供有益的史料。肖永芝 韩素杰 王文娟目录

针法一轴序...........................................................................................................9

大明琢周针法钞序..............................................................................................10

大明琢周针法一轴...............................................................................................11

督脉部凡六穴..................................................................................................11

任脉部凡十五穴..............................................................................................11

手太阴肺经穴凡一穴.....................................................................................12

手阳明大肠经穴凡九穴.................................................................................12

足阳明胃经穴凡九穴.....................................................................................13

足太阴脾经穴凡二穴.....................................................................................14

手少阴心经穴凡二穴.....................................................................................14

手太阳小肠经穴凡一穴.................................................................................14

手厥阴心包络穴凡三穴.................................................................................14

手少阳三焦经穴凡四穴.................................................................................14

足少阳胆经穴凡十二穴.................................................................................15

足厥阴肝经穴凡二穴.....................................................................................16

足少阴肾经穴凡一穴.....................................................................................16

足太阳膀胱经穴凡二十五穴.........................................................................16

同经背腧二行.............................................................................................17

腹内穴凡十二穴.............................................................................................18针法一轴序

夫为医之道,往昔之为十三科。近世针之一科,往往以其术多鸣世者,或因贺山成定之传有祖《灵枢》者,或汲御园意斋之流有不繇经络者,是皆虽有禆医疗之功,未闻直面命中华之医发明其秘者。

庆长年中,皇明针医琢周,系缆于长崎津,专以此术起不治之病,盖八九于十也。津之有司,甚以为奇,依是四邻州之士农舆疾到其门者,不为少矣。云阳住医匹地喜庵,杳慕其术,越山航海,会周于长崎,竟探蕴奥,茹英华,详审精密,集为一家之书,秘而不出户庭,故汲其余流者亦殆少矣。喜庵没后,传于其孙福田道折,折传播是于云阳,奇效应验随手,遂其生者,所州民之识也,诚知周之术不虚也。

予与折未得荆识,元是以有同国之故。顷日,寄一帙曰:冀刊布是洛阳,俾海内同此术,吾意夷。予顾为其书文字甚简,而专钓其要,且[1]俞穴病名之口传,皆以和语注之附其后,于救疗调摄之道,知不能无小补也。倘夫读之手之,有得其要领者,岂羡琢周鼓舞耶?于是喜折之云尔慈仁,不得辞沮,表一言塞其求。于时延宝第七在岁己未阳复之月丙午之日洛下之住医官法桥杉立氏道久序[1]注:原作“住”,据文义改。大明琢周针法钞序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是人阴阳也,阴阳又气血也,气血偏胜,则乃生于诸疾。外六淫伤外经络,内七情伤内脏腑,其治在医之用心。医家之法术,不越针灸药汤液之范也。就中针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是为治百病母,其功大矣哉!

世既暮而以下,虽针道衰于今,有大明琢周,得针法妙术而至本朝,缆水马于西南之岸间也。于时,云阳城之住医匹地氏喜庵,素善针术,故从国命而欲受彼针法而见琢周,为学习亲炙有日,然后周袖一轴,来授喜庵曰:吾于针术之业,刻志懈无暂枕,久鹊寥寥而眠,如玉弓入窗。而异人忽然来,授此一轴而曰:用汝此针法,则越人如起死乎?必勿疑而去矣。然后从彼试用之,无不应,故人皆为是奇。今汝授之,亦勿疑直用。此针法者,即为日域无双名针乎。

倩以此一轴,总针穴一百有五穴终也。至其病论,则无错诸书也,其间穴名异耳。按:夫秘,唯有用与不用,谁知其是非乎?尚欲旁取孔穴者,懵然而如云中飞鸟,费矢也,何其中乎?今世殆用针法者,不达正学,或又受师不卒,妄作离术,人民为之所穷矣。

愚思此针法虽穴数少,不待试而百发百中,是即方贵经验谓也。予幸出匹地氏之末叶,传于此针法奥义,故不愧草莽,学采注其梗概也,盖欲令门人或易悟而已,恐在误乎学者,再详焉于时。己未延宝七年桂月中旬云阳城住福田氏道折谨自序大明琢周针法一轴督脉部凡六穴顶中央旋毛中,主头。

百会穴

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卒中风,角弓反张,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聋。虢太子尸厥,扁鹊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上星后一寸

囟会穴

主目眩,面肿,鼻塞,惊痫,戴目上视。前发际入一寸

上星穴

主头风,面虚肿,鼻塞,疟疾振寒。前发际入五分

神当穴

主癫疾,风痫,戴目上视,头风目眩,清涕目泪,惊悸,不得安卧。后发际入一寸

石霜穴

主头项强,舌缓,诸阳热气盛,衄血,头痛,风汗不出。在鼻柱下

人中穴

主消渴饮水无度,水肿,癫痫,牙关面肿,唇动形如虫行,卒中恶。任脉部凡十五穴在横骨上毛际陷中

曲骨穴

主小腹胀满,小便溲,㿗疝,小腹痛,赤白滞下,恶露。在关元下一寸

中极穴

主五淋,失精,阳气虚惫,疝瘕,水肿。在脐下三寸

关元穴

主脐下痛,小便赤涩,溺血。在脐下一寸五分

气海穴

主脐下冷气上冲,心下气结成块,小便赤涩,滞下,经血暴脱。中脘下二寸

下脘穴

主腹痛,六腑气冷,谷不转,不食,小便赤,腹坚硬。上脘下一寸

中脘穴

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出,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鸠尾下二寸

上脘穴

主心中烦热,奔豚上气,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多喘心痛。蔽骨下五分

鸠尾穴

主心风惊痫发癫,心腹胸中满,咳逆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岐骨际

蔽骨穴

主胸痛。结喉下一寸

天突穴

主咳嗽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肺壅咯唾脓血,咽干,舌下急,喉中生疮。天突下一寸

璇玑穴

主胸皮满痛,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璇玑下一寸

震苏穴

主胁胸支满引痛,胸中咳逆上气,喘不能言。两乳间

膻中穴

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唇下宛宛中

中毛穴

疗偏风口,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颔下结喉上

毛下穴

主舌下肿难言,舌纵,喘出,咳嗽上气,喘息呕沫,口噤,舌根急缩,食不下。手太阴肺经穴凡一穴巨骨下挟气户傍各二寸

九珍穴

主喉痹,胸中烦满,上气冲心,咳喘不息。手阳明大肠经穴凡九穴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手二间穴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衄血,多惊,口齿痛。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

合谷穴

主寒热疟,热痛,汗不出,目视不明,齿龋痛,喑口不开。曲池下二寸

手三里穴

主霍乱遗矢,失音,齿痛,肘挛不伸,中风口噤。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尽所。

曲池穴

主偏风,喉痹,难屈伸,肘细无力,妇人经水不通。肘大骨外廉陷中

痛乱穴

主风劳嗜卧,臂不举,肩重腋急,麻木。曲池上五分

五里穴

主风劳吐血,肘臂痛,目不明,心下胀满,疟疾。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

禾窌穴

主尸厥及口不可开,衄血不止,鼻疮息肉,不闻香臭。禾窌上一寸,鼻旁五分。

迎香穴[1]

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喘息不利,鼻渊洞涕,生疮。膊骨头肩端上两骨陷中

肩髃穴

主偏风不随。足阳明胃经穴凡九穴肩下横骨陷中

广骨穴

主寒热,瘰疬,缺盆中肿,腹大水气,缺盆中痛,喉痹,咳嗽。膻中中央

乳门穴

主胸下满痛,臂肿,乳痈寒痛,胃寒食不下。挟脐旁四寸

太极无极穴

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脐旁切痛,呕吐霍乱,月事不时,结血成块。膝上二寸

荣滞穴

主大惊,头痛寒痹,膝不能屈伸。膝上三寸

齿经穴

主寒疝,小腹痛,胀满,冷痹不仁。膝膑下似犊鼻

犊鼻穴[2][3]

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膝膑痈肿未溃者,犊鼻坚硬,勿便攻[4],先以洗熨。膝下三寸,䯒外廉两筋间。

足三里穴

主胃中寒,心腹胀满,食不化,水肿蛊毒,四肢满酸痛,五劳七伤,乳痈,明目下气。外踝上八寸

丰隆穴

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难涩。足腕上系草鞋处陷中

脾络穴

主四肢厥逆,腹胀满,咽中引痛,口齿痛。足太阴脾经穴凡二穴内踝上三寸

三阴交穴

主膝股内痛,气逆,小便不利,腹胀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膝下五寸

地机穴[5]

主女子血瘕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手少阴心经穴凡二穴肘内廉节后陷中

少海穴

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四肢不举。腋下筋间

毛上穴

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烦躁,咽干烦渴,目黄,胁下满痛。手太阳小肠经穴凡一穴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后溪穴

主目赤生翳,寒热疟,衄血,耳聋,癫疾,肘臂挛急。手厥阴心包络穴凡三穴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

中指穴

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如火,心痛烦满,舌强。去腕五寸

郄门穴

主心痛呕哕,衄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掌中央动脉中

劳宫穴

主中气,喜怒悲笑不止,手痹热病,三日汗不出,小便血并衄血不止。手少阳三焦经穴凡四穴手表腕上陷中

阳池穴

主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不得提物。眉后陷中

丝竹穴

主目眩头痛目赤,视物,风痫戴上不知人,发狂,呕涎沫。耳本后鸡足青络脉

见耳穴

主头痛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痢泄呕吐,目暗不明。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耳前穴

主耳有脓汁出,生疮,鸣,齿龋。足少阳胆经穴凡十二穴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

听会穴

主耳聋如蝉声,口噤齿痛,牙车急痛或脱,呕吐,癫狂瘈疭,骨酸。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当三指中指处。

肩井穴

主女子堕胎后手足厥逆,脚气上攻,或因扑损腰髋疼。在监骨

京门穴

主腰痛不得俯仰,寒热䐜胀,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肠鸣,髀痛引痛,洞泄。膝上七寸外廉两筋间

风市穴

主中风半身不遂,腰腿酸疼。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绝骨穴

主心腹胀满,膝䯒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尻尖三穴

三星穴口传

主脚气有寒热则迎随补泻。外踝上七寸

中三里穴

主上气目眩,眼肿或暗。外踝上七寸,去三里二寸。

外三里穴

主肤痛痹痿,头项痛,胸胁胀满,恶风寒,癫疾。眉中

大明穴[6]

主头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温。耳上口开有空

见上穴

主颊颔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足小趾次趾端

足二间穴。

主胸胁肢满,寒热,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耳下曲骨角

高骨穴

主头痛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头项痛,颔颊肿,耳鸣多嚏。足厥阴肝经穴凡二穴季肋端,屈上足,伸下足。

障门穴

主阴阳疟。障门去二寸,天枢近上一寸。

前障门穴

主功能障门同。足少阴肾经穴凡一穴足心屈趾

涌泉穴

主腰痛风痫,心痛不足,妇人无子,喘咳,身热,喉痹,五指共痛。足太阳膀胱经穴凡二十五穴目内眦

睛明穴

主恶风泪出,目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足小趾爪本外角

至阴穴

主目翳鼻塞,头重,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外踝下空骨中

申脉穴

主腰痛不能举体,足䯒冷,久不能立,若在舟车中,癫疾。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

申经穴

主膝痛不得屈伸,目眦赤烂,疟寒热,喜惊不食,筋挛,目眩。外踝后跟骨上

昆仑穴

主腰尻痛,足踹肿不得履地,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满。腨肠下分肉

承山穴

主腰背痛,脚踹重,脚气下肿,霍乱,大便难,久痔肿痛。腘中横纹

委中穴

主腰挟脊沉沉然,遗尿,风痹枢痛,膝不得屈伸。肉郄下六寸

殷门穴

主腰背俯仰,恶血注,股外肿。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

天柱穴

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足跟骨下

白黑穴

主足跟痛不履地,脚痿转筋,尸厥,霍乱吐逆,癫痫。同经背腧二行背大骨两旁各一寸五分

大椎穴

主气积痰塞,鼻中疮肿,小儿喜惊。椎去各一寸五分

二、风门穴

主眼疾,血证,或肩背挛急。椎去前同

三、肺俞穴

主血证,痰塞。穴法口传

五、心俞穴[7]椎去各一寸五分

七、膈俞穴

主痰,咳嗽。穴法同前

九、肝俞穴

主内障,劳瘵,筋挛。穴法同前

十、胆俞穴

主腰痛,两手难屈伸。穴法同前

十一、脾俞穴

主久疟。穴法同前

十二、胃俞穴

主腰痛难屈伸。穴法同前

十三、三焦俞

主咳嗽,肌肉焦瘦,淋病。穴法同前

十四、肾俞穴

主肾积腰痛,胸腹颈筋挛。穴法同前

十五、气海俞穴

主赤白带下,血块。穴法同前

十六、大肠腧穴

主秘结腹痛。穴法同前

十八、小肠俞穴

主小水涩。穴法同前

十九、膀胱俞穴

主淋病。腹内穴凡十二穴任脉去一寸五分,胸骨端下去二寸。

肝上脘穴

主小儿虫疟肝积。肝上脘去一寸五分

肝中脘穴

主疟胸痛。肝中脘去一寸五分

肝下脘穴

主黄疽,疝气,聚块,寸白虫。任脉去一寸五分,胸骨端下去二寸。

肺上脘穴

主肺积呕吐,伤食气郁,胁痛虫痛,脾胃虚损,腹卒痛。肺上脘下一寸五分

肺中脘穴

主虫痛,吐逆食。肺中脘下一寸五分

肺下脘穴

主黄疸,寸白虫,积聚。天枢下一寸五分

肾上脘穴

主大便结,腹胀久痢。肾上脘下一寸五分

肾中脘穴

主肾积,寸白虫,脱肛。肾中脘下一寸五分

肾下脘穴

主疝气,寸白虫,痔疾。天枢下一寸五分

命门上脘穴

主疝气,痢疾,血块,泄泻。命门上脘下一寸五分

命门中脘穴

主赤白滞下,腰痛,产后血留滞,或难产逆产。命门中脘下一寸五分

命门下脘穴

主便毒肿痛,疝气睾丸,恶寒发热,或腰痛,小便涩。终大明琢周针法一轴[1]洞涕:原文如此,疑当作“多涕”。[2]难跪:原作“蹉”,据明朱橚等《普济方》卷四百一十五改。[3]痈肿:原脱,据《普济方》卷四百一十五补。[4]攻:原脱,据《普济方》卷四百一十五补。[5]溏泄:原作“澹泄”,据宋徽宗赵佶敕撰《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一改。[6]背腠:原作“眦膜”,据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改。[7]膈俞穴:“膈”字原脱,据文义补。杉山真传流日·岛浦和田一 述校注说明《杉山真传流》一书,为日本针医岛浦和田一在“针圣”杉山和一发明的管针秘术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整理编述而成。全书由表之卷、中之卷、奥龙虎之卷3部分组成,主要记载管针术、针灸治疗病证、针论、诊法4方面的内容,系统论述了杉山流针医所创管针的学术理论、操作术式和主治病证,是研究日本管针术的重要资料。此外,“杉山真传流”一词,也指传承和实践杉山和一学说与医术的针灸流派。1.作者与成书《杉山真传流》分为表之卷、中之卷、奥龙虎之卷,共有3册,每一册的扉叶均印有“和田一总检校述(或撰)”。

表之卷,书首有“序言”一篇,为“昭和三年一月吉日森田蒿英记”。其中载:“总检校杉山和一殁后,其高弟岛浦和田一,编故人经验与己之实验为一流,名之曰《杉山真传流》。其书为表、中、奥之数十卷,披历灸疗、针术之主治及其手技,乃无二之良书……兹吾与吉田弘道、大贯伊两氏共谋,组成杉山真传流保存会,并公开此书,务针理之研究,期斯界之发展。因乞于杉山真传流第六十二代高弟马场美静氏,誊写秘书《杉山真传流》三十卷,附以颁于会员。”正文首叶题署“东都行针御医官岛浦和田一总检校著”。

中之卷,首有“中之卷序”,为“元禄六年癸酉冬十有一月二日/东都医官总检校岛浦和田一述”。序中载:“今予所传者,上出于岐黄、越人、窦太师以下诸贤之意;下者录龙安寺殿真德、常囗、入江、山濑、片冈、佐川、杉山、三岛著遗言,备参考。虽然,于文乎有所不尽之意,亦复为口授别传云云。”中之卷又分为四卷:第一卷首题“东都行针杉山总检校和田一撰”,第二卷首题“东都行针御医官先总检校三岛元典院法印撰”,第三卷之上、中、下3部分别题“东都行针御医官岛浦合田一总检校撰”“东都行针御医官和田一总检校”“和田一总检校”,第四卷上部之首题“东都行针御医官岛浦和田一总检校撰”,中、下两部开篇均题“和田一总检校撰”。

奥之卷,包括三卷内容,第一卷首题“东都行针御医官岛浦和田一总检校撰”,第二、三卷卷首均题“和田一总检校撰”。

综上所述,本书为东都行针御医官岛浦和田一以日本著名针灸流派杉山流创始人杉山和一发明的管针术为基础,引述入江赖明、山濑琢一、三岛安一等诸位前辈针灸医家的论说,参考中医经典《素问》《灵枢》等著述,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编述整理而成。因中之卷有元禄六年癸酉(1693)岛浦和田一序,而岛浦和田一是宝永六年(1709)成为总检校的,故本书的著作年代当为1709年前后。

日本江户前期是针灸流派纷立的时代,以打针为特色的御园流、梦分流及继承中国明代针灸术的吉田流、入江流、匹地流等均十分兴盛。杉山流的创始人为日本盲人针师杉山和一。杉山和一(1610~1694),出生于伊势津藩(今属三重县),初名养庆。其父杉山重政为武士,通称杉山权左卫门,仕于伊势安浓津(津市)城主石藤堂和泉守高虎。杉山和一创制管针,发明通过细管将针体打入皮下的管针法,实现了刺针技术的简易化。同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制管针十四管术、十八法、杉山流押手等新针法。杉山流的管针术与吉田流的捻针术、御园流的打针术并称,成为日本针灸史上著名的三大针术。

杉山和一被日本人尊为“针圣”,自山濑琢一始,经杉山和一至岛田安一,逐渐形成盲人从事针灸工作的传统,这也是日本针灸的一大特色。在杉山流的传人中,三岛安一、岛浦和田一、岛崎登荣一、杉枝佐奈一等,先后继掌盲人统领关东总检校之职。杉山流直至昭和初(1926~)的马场美静,已传至62代,是日本针灸史上传承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著名流派。杉山流之后,传承杉山和一针术的流派又称为“杉山真传流”。

本书作者岛浦和田一是杉山流的重要传人之一,生年不详,为三岛安一门人,出生于米泽(今日本山形县东南部)。后改姓和田,名“和田一”,或称“益一”。和田一幼时失明,师事三岛安一学习针术,禀性聪颖,得针术之奥义。宝永五年(1708),拜谒将军德川纲吉,深受赏识,被延请至幕府,成为侍医奥医师,授勾当之职,居盲人职官检校、别当之下,座头之上;宝永六年(1709),升任第三代检校;享保元年(1716),成为表寄合医师;享保十四年(1729),仕于西丸大奥(当时的江户城将军御所);享保二十一年(1736)二月,辞去总检校之职;宽保三年(1743)五月二十八日殁。2.主要内容《杉山真传流》全书由表之卷、中之卷和奥龙虎之卷三部分组成。

表之卷:内容又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为脉诊;第二为腹诊;第三为杉山真传流针灸主治病证,包括80余种病证名、主治穴及其刺灸法,主要为治疗选穴及针刺手技的说明,附有30幅取穴定位尺寸图;第四为刺针法概论,包括下针法、出针、吸针、四时刺法、刺禁、刺法补泻等,多引自中国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张介宾《类经》、高武《针灸聚英》等著作;第五为杉山流十八术手法、主治、口传及波风术,且附图详细论述了十四种押手方法、其他刺法及常用穴;第六为杉山真传流撰针论30篇,是从中国医经《素问》《灵枢》二书中拔粹出的针法相关篇章。

中之卷:卷首有本书作者岛浦和田一自序,据此序所载,中之卷集“针医当尽知之事”,共分为四卷,其中第三、第四卷又各自细分为上、中、下三部。第一卷,依次记述管针二十五术、八八重术、十四管术、二十一术、起龙手术之法、起虎手术之法、荣卫环通手术之法、针刺必要、所用八度补泻之大事、所用八通补泻之大事、所用八等补泻之大事、见之事、十五个之离乱之事等内容,其中前七项为杉山真传流管针术式,后半部分主要论述针刺要领和补泻方法。第二卷,重点记录了岛浦和田一之师三岛安一口述约80种病证的主治穴及其刺灸法。第三卷,上、中两部记述了约140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病因病机、取穴、刺灸法、刺针医案等;下部记载特定穴、人体部位、针灸主治证等内容。第四部分,上部篇名为“疾医约言”,记载四诊要点、妊娠针灸禁忌以及17种妇产科疾病的刺灸治法,其特点是用灸多于用针;中、下两部主要记载脏腑井荣俞经合主治、十二经病井荣俞经合补泻,以及三回针之事、腹部三体穴传、五刺之法、三回之反、腹部三体反穴、五刺之反穴、胸胁七星穴等7种特殊刺针、取穴方法及针灸医案。

奥龙虎之卷:本卷为岛浦和田一辑录群书关于刺灸经外奇俞的治疗病证,按照主治病证分类记述腧穴,主要包括腧穴定位、针灸方法(内含部分小儿推拿手法)与主治病证。内容分为三卷:第一卷,针对30种疾病列举196个奇穴;第二卷,针对39种疾病列举194个奇穴;第三卷,针对42种疾病列举114个奇穴。因部分奇穴同时对几种疾病有效,或部分条目重复出现,故实际腧穴数量少于上述计数。

综上,《杉山真传流》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重点记载并系统论述了杉山流管针术式和针灸主治病证两方面的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