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7:45:08

点击下载

作者:刘汉成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试读:

前言

西方经济学是为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各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分为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前者主要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机制运行的途径。后者主要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行为(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研究,说明一国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利用效率的目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理论经济学的基础。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指导思想明确。本书旨在培养一批“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造型专门人才,造就一批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第二,起点高,目标清,内容新。本书广泛借鉴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

第三,坚持辩证与客观的原则。本书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讲解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期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把握西方经济学。

第四,创作思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书创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适当顾及了学科体系,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五,本书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还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均强调了案例分析和复习思考题,以此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书由程水源任主审,刘汉成任主编,张跃强、姜丽任副主编,参编人员有刘汉成(第十、十一、十二章),张跃强(第八、九、十三章),姜丽、丁厚春(第一、六、七章),孙彩虹(第二、四章),田苗(第三、五章),袁娟(第十四章)。刘汉成负责全书统稿和定稿工作。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同仁的研究成果,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修订时改正。编者2011年5月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学习目标】本章对西方经济学的思路和体系纲要做一个总的介绍。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涵;熟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难点】(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所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理解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应该看到,其一,资源的稀缺是绝对的。这是指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即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国家和地区都是存在的,并且,在特定的时空里任何一个社会都只拥有一定量的人口、自然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并用于生产各种物品和劳务,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任何一个社会的产品总量都是有限的,并且由于产品都要使用各种资源(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等)才能生产出来,从而多生产某一种物品就一定要少生产另一种物品。其二,资源的稀缺是相对的。这是指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并且人类的需求呈现出层次性和无限性。其中层次性是指在无限的需求中,有多种需要,这些需要是分层次的,无限性是指人们对产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且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就像有自行车的人想要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又想要小轿车,有了小轿车还会希望有自己的飞机、游艇,等等,这样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人们总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拥有更多,因此总会有无穷无尽、节节攀升的欲望。那么,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不管是在落后的原始社会,还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管一个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绝对数量是多少,资源都存在稀缺性。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它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二、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是稀缺的,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在看到这对矛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类的无限欲望又是有层次、有轻重缓急的,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满足其无限增长的消费需求;经济物品是有限的却同时也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它可以用来满足不同的欲望。这样,如何利用有限但同时又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物品去满足无限的但又有层次之分的人类欲望,便成了人类经济生活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于是,人类就面临着选择,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需要思考将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在生产何种产品和劳务之间进行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就是关于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具体说来包括这样三个问题。(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并且产品都要使用各种资源(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等)才能生产出来,从而多生产某种物品就一定要少生产另一种物品,这样便产生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要决定在可供选择的各种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品种及每一品种生产多少数量。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社会只生产大炮和黄油两种物品,并且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只生产大炮可以生产15万门,只生产黄油可以生产5万吨,那么在面临多生产大炮必然少生产黄油,多生产黄油必然少生产大炮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做出A、B、C、D、E、F六种不同的大炮和黄油的生产组合决策,如表1-1所示,其中的每一个生产组合决策都是人们可以做的选择。表1-1 大炮和黄油的可能生产组合方式(二)如何生产

假设在大炮和黄油的6种可能生产组合中选择执行D方案,将资源分别用于生产黄油3万吨和大炮9万门,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大炮和黄油,即选择如何生产。这时需要明确以下问题。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发电还是水力发电?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从而走资本密集型方式来生产,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而采取劳动密集型方式来生产?是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等等。在做这些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方法也许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其经济效率往往差别很大。(三)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即大炮和黄油以何种方式分配给不同的家庭和个人,谁得到什么及得到多少,为什么有人拥有的较多而有人只能得到一点点,现行的分配是公平的吗……这也就是要求解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三、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引出下面的分析,我们不妨根据表1-1作出图1-1,图中的曲线表示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大炮和黄油的最大产量的组合,这是一条生产可能线,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但是,大炮和黄油的产量并不是总在生产可能线上,如图中的点G,这种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水平的情况表明稀缺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提高生活水平,不会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线的水平,还会想方设法不断扩大产量,达到图中的点H。这样经济学在化解资源的稀缺性及其与人类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还要引申出下列问题:其一,为什么大炮和黄油的产量会停留在点G而达不到生产可能性线上的各点,即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才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大炮和黄油的产量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大;其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大炮和黄油的产量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性线上吗,为什么产量会时高时低,该如何应对这种波动以及如何使得大炮和黄油的产量不断增长;其三,现代商品社会,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中,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会对人们化解资源的稀缺与欲望的无穷这对矛盾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也就必须关注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这几个方面与现实经济中的充分就业、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问题密切相关。这些表明,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出的不仅仅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它还引出了另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既定条件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这一问题,这是关于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图1-1 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四、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

资源的稀缺具有绝对性,任何社会都存在“大炮和黄油”的矛盾,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各自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并不相同,也就是大家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主要与经济制度相关。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其中,市场经济制度强调市场的力量(价格变化、供求变化、竞争变化等)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大炮和黄油哪一种产品的利润高就生产哪一种产品,用什么方法生产成本低就用什么方法生产,谁为生产的产品支付的价格高就为谁生产。在这种经济制度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和刺激来实现。计划经济制度则强调政府的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自上而下对资源进行配置,由中央计划部门把经济资源分配到地方计划部门,地方计划部门再分配到各企业,各企业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再统一由计划当局分配给消费者。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大炮还是黄油、用什么方法生产大炮与黄油,生产出来的大炮和黄油分配给谁都由中央计划部门来安排,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中央计划部门来实现。当然,这两种经济制度在现实中被许多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了混合经济制度。但无论如何,在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哪一种经济制度更能使得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哪种经济制度的经济效率更高,应该如何实现两种制度的融合……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每一种物品是否生产过多、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等问题就变得无关紧要了。经济学正是基于资源客观存在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选择的必要性而产生的,它研究的是不同经济制度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给经济学下这样一个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分配的科学。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通过第一节我们可以得出,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这两个方面需要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相应的,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就分为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和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两大部分,其中前者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后者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正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作为对整个课程的引导,本节将概括性的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做一些介绍。一、微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微观”是希腊文“μικpo”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与之对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理解微观经济学,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它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些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包括:作为消费决策基本单位的家庭和作为生产决策基本单位的厂商。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是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即作为消费决策单位的家庭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生产决策单位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一基本行为准则的指引下,作为消费者的家庭要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作为生产决策单位的厂商要考虑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微观经济学以家庭和厂商为研究对象,就是要研究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求解,以期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收获最大化追求入手,通过对单个经济单位取得收获最大化条件的考察,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这样的研究逻辑背后有一个基本认识: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收获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第三,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家庭和厂商自由追求各自收获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决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另一方面厂商的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这样,家庭和厂商的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为价格理论。

第四,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如对于价格这个经济变量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就是单项数值,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变量,都是指某一经济变量在某种商品上表现出来的单项数值,它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其中,供求理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入手,初步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进行了论述,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消费者行为理论将深入消费者行为的背后,提出“效用”这一衡量消费者行为的标准,进而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生产与成本理论将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包括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的成本-收益理论,以及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厂商行为理论。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将研究视角从产品市场转到生产要素市场,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进而从消费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的关联中分析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即研究产品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和个人,也就是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制定进行价格管理、消费调节与生产调节以及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等,这些政策通过对经济的干预起克服市场失灵的作用,从而使现实的经济能以最优状态来运行。如图1-2所示,即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二、宏观经济学(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宏观”是希腊文“μα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国民总收入、就业总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此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理解宏观经济学,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图1-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第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微观经济学以作为消费决策基本单位的家庭和作为生产决策基本单位的厂商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研究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也就是宏观经济学将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第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通过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找到其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的办法,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的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展开其他理论的研究。

第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它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例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收入的总和,总投资是各个厂商的投资之和,总消费是各个居民消费之和,等等;另一类是平均量,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等。(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资源利用情况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规律,这一部分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联系,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其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是由于总需求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是由于总供给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现代宏观经济学把这两个方面都作为以国民收入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波动,二者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其四,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要说明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如何干预经济。宏观经济理论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而宏观经济政策则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应等方面的考量。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心理论与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但是,为了建立起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更为清晰的整体认识,我们在看到它们之间区别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如下联系。其一,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进行总量分析,而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且总量分析也是建立在个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例如,总消费是各个居民消费之和,总投资是各个厂商的投资之和,对整个经济消费的分析是以单个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对整个社会投资的分析也是以单个生产者的投资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微观经济学代表由下而上的视角,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如何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好比是研究一片森林的构成、性质及其变化,而不去考虑一棵棵树木,而微观经济学好比是考察在整个森林的状态不变的前提下,森林中的个别树木的性质和特点。这两个方面相互补充,对于充分认识整片森林是缺一不可的。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也不例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其中最需要去理解的是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一、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基本内涵

所谓实证分析法是指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效果的分析方法。所谓规范分析法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例如,“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造成的”这句话就是比较客观的,是一个人通过经济模型得出来的结果,你无可辩驳,这就是实证分析,它只是说明一个客观状态,而并未说明这个客观状态的好与坏或应该怎么改善等方面的内容。“效率比平等更重要”,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定理这样说,有的人会认为效率重要,而平均主义者会认为平等更重要,这就带有主观评价,是规范分析法,说明的是“实际上什么应该怎么样”这个道理。将两者相比去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点。

其一,价值判断是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重要区别。这里的价值判断是指对社会经济制度、具体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是好还是坏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实证分析法为了使分析更客观科学,企图不参与价值判断问题,而规范分析法则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这是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二,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法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分析和预测,因此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法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来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因此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三,实证分析法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而规范分析法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其四,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利用纯实证分析法以外,其他的经济学家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已经涉及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因此,经济学的问题既可以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也可以用规范的方法分析,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一般越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越宏观的问题规范的成分就越多。二、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学则是规范经济学。前面所述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根据研究对象来划分的,经济学的研究应该把实证分析的方法与规范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但由于实证分析法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因此在此重点介绍这一方法。(一)理论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理论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个部分组成,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要提出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假说,用事实来检验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作出预测。其中,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这里的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在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变量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等。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是一个理论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是一个理论中影响其他变量,但本身由该理论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存量(stock)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无关。流量(flow)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相关。

假设用来说明事实的限定条件。经济学经常使用的术语就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至少离不开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又如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在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一定的前提下来分析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消费者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不变就是需求定理的假设,离开这些假设,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就没有意义。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不现实,但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假设使得经济理论在理念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以排除偶然和次要因素的干扰,使得变量间的关系更简单、更清晰。

假说是关于经济变量之间如何发生相互关系的判断,是未经证明的理论。例如,价格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说是: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现实,并且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方向、大小、程度等进行的预期判断,它是运用逻辑规则演绎出来的结果。科学的预测是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其形式一般是“如果……就会……”。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正确地预测未来。(二)理论的形成

我们可以根据图1-3来说明一个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理论形成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图1-3 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三)理论的表述

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出的各种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一般说来,经济理论有四种表述方法,这四种方法各有特点,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第一,叙述法,即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例如,对于需求定理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述如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自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第二,列表法,即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例如,可以用需求表来呈现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需求表就是某一商品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所绘制的反映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从需求表中可以看到不同价格水平下该商品的需求量的高低。

第三,图形法,即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例如,用Q表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P表示商品本身的价格,则在以Q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的坐标图中,可以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该曲线可以形象地表达出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基本态势。

第四,模型法,即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对于需求定理,我们还可以用需求函数D=a—b×P来表示,其中,a,b都为常数。在a,b既定的情况下,P的数值越大则D的数值就越小,P的数值越小则D的数值就越大,这也反映出了需求定理的本质含义。(四)分析的工具

实证分析法要运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经济模型,等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种分析工具。1.均衡分析

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入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的情形。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以至于这一体系内不存在变动要素的状态,这时所有重要经济变量都保持稳定不变,即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重要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压力和力量。例如,市场上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使得供求变动,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价格的变动,当需求、供给、价格相互制约而造成的变动最终导致供求一致时,就会实现经济均衡。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与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局部均衡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的一小部分经济现象上,假定这一小部分经济不受社会经济的其他部分影响,在这种“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例如,在分析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形成时,局部分析假定该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而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比较周到和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于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市场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因此使得这种分析非常复杂和耗费时间。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从另一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又可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具体说来,静态分析就是在假定人口、资本存量、技术和知识水平、消费偏好以及生产规模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力图说明经济变量的均衡状态是怎么样的,以及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对两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这三种分析工具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3.边际分析

边际即额外、追加的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是指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发生微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比。边际分析法是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用、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的分析都用到了边际分析。4.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就叫做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的表述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来,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成为不可能,因此任何理论结构或模型,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可以计量的复杂现象简化和抽象为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在建立模型时,由于选取变量的不同及变量的假定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案例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存活期等。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每个人买了一张火车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地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针对团体的。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刚刚买回车,没过两天,这款车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该小区的房价最近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反应未必又是正确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无论买回来的商品现在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车子、房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但是,由于车子、房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车价、房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恼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是有代价的。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机会,选择未来,坚持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适应新的变化。如果你能多懂得一点经济学,就会多一点机遇,少一点风险。

讨论如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2)如何学好西方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C.如何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用于不同的用途D.人们如何依靠收入生活的问题

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世界上的资源将耗尽

3.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都包括

4.以下哪项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A.供求理论B.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产与成本理论C.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下列关于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价值判断”是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重要区别点B.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C.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是相互排斥的D.经济学研究中应该将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结合起来

6.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实证经济学命题(  )。A.现行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5%B.2010年失业率超过5%C.收入差距大是很不公平的D.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90%

7.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资源减少及技术水平降低D.生产产品的最适度水平

8.如果一国增加了投入量,或者发明并利用了新的生产技术,那么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会(  )。A.保持不变B.向外向右移动C.向里向左移动D.以上都不对

9.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基本问题(  )。A.只有在市场经济国家才存在B.只有在混合经济国家才存在C.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才存在D.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都存在

10.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D.以上都是

二、分析讨论题

1.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体系中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2.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谈谈你对实证分析方法的认识。第二章供求理论【学习目标】微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机制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供给与需求是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变动与应用,以及弹性理论的概念和具体运用。【重难点】(1)需求与供给的概念与规律。(2)均衡价格的形成、变动与应用。(3)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及其运用。第一节需求一、需求与需求规律(一)需求的概念

需求(demand)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在理解需求这个概念时,应该注意的是,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需求。首先,需求以人们的货币购买力为前提,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仅愿意购买而没有支付能力,只是欲望和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这个概念总是涉及两个变量:商品的价格与该价格相对应的购买数量。从日常经验可以知道,人们购买的数量一般总是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当某种食品的价格为每千克2元时,某人购买10千克;当价格涨到每千克3元时,他也许只购买8千克。需求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购买商品的数量与价格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可以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把对某一商品(即该商品市场)所有的个人需求加总,即把与每一可能的价格相对应的每个人的需求量相加,便得到了该商品的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是构成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加总。(二)需求表

需求表(demand schedule)是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需求量的表。需求表实际上是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可以直观地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表2-1就是某商品的需求表。表2-1 某商品的需求表

从表2-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商品价格为1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700单位;当价格上升为2元时,需求量下降为600单位……依此类推,当价格上升到7元时,需求量下降到100单位。(三)需求曲线

用图示法把需求表中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这种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需求曲线(demand curve)。以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横轴表示商品的需求量,根据表2-1所列数字,可以作出商品的需求曲线,如图2-1所示。图2-1 某商品的需求曲线

图2-1中的需求曲线是这样得到的:根据表2-1中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中描绘相应的各点A、B、C、D、E、F、G,然后顺次连接这些点,便得到需求曲线。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函数时,一般都假定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具有连续性。基于这一假定,可以将商品的各个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点A、B、C、D、E、F、G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条光滑的连续的需求曲线。

图2-1中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实际上,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是相等的;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四)需求规律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从表2-1可见,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相应地,图2-1中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这说明,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是成反方向变动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需求规律。在理解价格的决定规律时,需求规律是很重要的。

需求规律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在理解需求规律时,特别要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前提。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例如,如果收入在增加,商品本身的价格与需求量就不一定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规律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可以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会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了。例如,如果大米的价格上升而面粉价格不变,面粉相对于大米来说就便宜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面粉而减少对大米的购买。由此可以认为,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了。例如,如果大米的价格上升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对大米的需求量必然减少。由此可以认为,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从而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需求规律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规律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但这一规律也有例外,如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是用来显示社会身份的商品,例如首饰、豪华型轿车。这些商品只有在高价时才有显示社会身份的作用,因此,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反而减少。吉芬商品是指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商品具有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特点。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在1845年爱尔兰大灾荒时,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这种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的情况被称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此外,在投机性强的市场上(例如,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人们有一种“买涨不买跃”的心理,即价格上涨时抢购,价格下跌时抛出的心理。这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投机的需要相关,也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一种例外。本书研究的商品除特殊说明外,均为一般商品。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商品自身的价格

商品自身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2.其他商品的价格

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因此,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某种商品的需求。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另一种是替代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例如,录音机和磁带就是这种互补关系。这种有互补关系的商品,当一种商品(例如录音机)价格上升时,对另一种商品(例如磁带)的需求就会减少,因为录音机价格上升,对其需求减少,对磁带的需求也会减少。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替代关系是指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例如,羊肉与牛肉就具有这种替代关系。这种有替代关系的商品,当一种商品(例如羊肉)价格上升时,对另一种商品(例如牛肉)的需求就会增加。因为羊肉价格上升,人们少吃羊肉,必然多吃牛肉。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收入对需求的影响根据商品的不同特性而有所不同。对于大部分正常商品而言,消费者的收入愈高,对它们的需求就愈大;反之则愈小。而对于另一部分劣等商品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它们的需求反而下降。一些较低档的日用消费品如化纤服装、普通电视机等,在城镇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时,其需求就会下降。4.消费者的偏好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满足种种心理与社会需求,因此,消费者的偏好,即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也很大。一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加后,即使价格不变,需求量也会增加,这就是许多厂商不惜血本大做广告的原因。5.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人口数量增加会使需求数量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会使需求数量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例如,人口的老龄化会减少对时髦服装、儿童用品等的需求,但会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6.政府的消费政策

例如,政府提高利率的政策会减少消费,而实行消费信贷制度则会鼓励消费。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某些影响需求的因素将发生变化,就会及时调整消费,从而影响现期的需求。例如,当人们预计自己未来收入会增加时,就会增加当前的商品消费;当人们预计某种商品要涨价时,就会去抢购该商品,从而引起对该商品需求的增加。

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主要影响需求欲望(如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有些主要影响需求能力(如消费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需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