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第2版)章节专项练习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8:53: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第2版)章节专项练习及详解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第2版)章节专项练习及详解试读:

第一篇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

第1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答: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这一概念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①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或结为一体;②世界经济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动和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③不能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等同,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内涵有很大区别。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答: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1)对各国国民经济的研究,即把它作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揭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就是说要研究诸如WTO、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把各国国民经济有机连接起来的各种传导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和国际投资关系。(3)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世界经济现状、矛盾、问题等的分析,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科技革命

答: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二、简答题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1)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对传统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2)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下降。(3)规模结构的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了一大批小企业。

2.试述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世界经济不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的简单加总,而是指由各种经济纽带把各国和各地区联结起来的一个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矛盾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动态过程,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特点。(1)本质的市场性。世界经济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不仅参与世界经济的主体大多推行市场经济的体制,而且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遵循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具体地说,它具有交易自由化、市场主体平等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的特性。这些特性都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经济的市场性特点。(2)空间的广阔性。世界经济是一个最广的经济范畴,由所有国家和所有产业组成。(3)历史的短暂性。世界经济只是各国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仅不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始点,也不与各国国民经济共始点,它的完全形成只有近百年的历史。(4)构造的复杂性。世界经济是由各国国民经济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转中,这个整体中各个部分的运行机制的差异是巨大的,他们各自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5)运行的多元性。在世界经济中,经济运转过程受到多极干扰。由于主权国家的存在,各国经济过程产生了相对独立性,产生了货币差异,并且世界经济活动受到政治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组织、协议,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自发运行机制。这些受干扰性都是世界经济的多元性的表现。(6)整体的统一性。世界经济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商品性。世界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世界各国各种生产方式的共性所在。(7)一体化的必然性。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增强,逐步形成有组织、可协调、高效率运转的国际经济体系,不仅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从各个层面上展现一体化的趋势。

第2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科技进步指数增长规律

答: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指: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130年左右,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50年左右,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投资量也呈加速发展趋向。1800年全世界科学家人数是1000人,1850年增至1万人,1900年10万人,1950年100万人,1970年320万人。以美国的科研投资为例,1955年为62亿美元,1960年为135亿美元,1965年为200亿美元,1970年为259亿美元,1975年353亿美元,1980年604亿美元。

2.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答: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业。科技革命的历史表明,每种先导产业起带头作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即先导产业加速更替。从科学理论看,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占据理论中心达200年之久;尔后化学、物理等一组新学科取代了它,为时约100年;再后来,相对论、微观物理等又成为主流大约50年;接着控制论、宇航学等上台达25年。

3.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答: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包括科研队伍结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等)、专业配置结构(基础、应用和开发、文理科、硬件和软件的比例等)、实验仪器技术装备分布结构、情报资料结构、科学教育水平结构等等。总之,在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4.产业结构软化

答: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

5.技术贸易

答: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技术贸易较商品贸易复杂。它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技术贸易主要是软件的买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软件和硬件买卖兼有。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6.技术诀窍

答: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在专利技术中,有公开的部分,又有秘密部分。此外,有些专利技术经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使用上的窍门和经验,当专利人向买者提供专利技术时,往往也要提供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才能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统称为“技术诀窍”。除专利技术有相关的技术诀窍外,非专利技术也有各自的技术诀窍,因此,技术诀窍已成为技术贸易中独立的项目。

7.后工业化社会理论

答:“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哈佛大学贝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热津斯基和托夫勒为代表。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大体上有四条:第一,宣扬技术决定一切。科技革命不仅可以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带来繁荣,而且可以“孵化出新的社会制度乃至改变整个社会面貌”。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崛起意味着服务经济将取代物质经济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竞争的是信息。第三,阶级的划分不能再以所有制为标准了,而应以知识、熟练程度为准则。第四,社会权利已从金融寡头转移到学者手中,因为“脑力工艺”的杰出人物手中有信息。总之,后工业化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技术社会。

二、简答题

1.简述产业结构软化及其经济影响。

答: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外延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产业结构的软化在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软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日趋自动化,生产过程日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这些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原因如下:一是大批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夕阳产业”衰退的负增长效应,同时,还吸收和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冲击影响。二是产业结构的软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导致经济增加过程中的间歇停滞时间缩短。三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对商品库存规模、产销活动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纵能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后以及危机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供需

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变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和冲击力。(3)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就业。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2.简述战后科技革命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答: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主要表现在:(1)科技革命引起各国贸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对战后各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分析表明,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贸易比较利益只具有相对的重要性,而由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状况决定的生产和贸易比较利益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各国贸易结构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农矿品贸易逐渐缩减,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国际交换的重要内容。各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引起各国贸易地理方向的改变。战前典型的国际贸易模式是落后的农业国和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垂直分工和交换。战后科技革命使这种传统贸易模式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速度。(2)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技术贸易较商品贸易复杂。它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技术贸易主要是软件的买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软件和硬件买卖兼有。(3)在技术革命影响下,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国对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大量增加,尤其是与科技进步相联系的新兴工业部门,已成为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主要对象。由于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和新技术输出密切联系,而跨国公司则是资本输出和科技输出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形式,因此,跨国公司成了最主要的投资者。(4)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交流增加和科学技术合作加强。一方面,各国之间科学技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扩大。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此外,科技合作还表现在国际科研组织的增加、国际科学会议的增多、各国科研政策协调活动和交流科研情报活动的增加等。

第3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一、名词解释

1.滞胀

答: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2.新经济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二、简答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和区别。

答:(1)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

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2)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区别

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在量上和范围上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

①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

②危机的普遍性。周期性经济危机涉及多数部门,特别是主要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中间性经济危机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只涉及部分工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

③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中间性经济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

④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它们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中间性经济危机则是一国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生产下降不具有同期性。

2.简述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原因。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新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用。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用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结构改变,顺利地从产业型经济转变为信息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已占GDP的27%,这说明高科技和信息业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信息技术在美国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运用,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从宏观调控上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美国经济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3)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外资金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是同全球经济的变化密切不可分的。长期以来,美元币值稳定使得海外的资金争相流入美国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导致大量资本逃离亚洲地区,转而到经济强劲增长的美国寻找“避风港”,这为美国吸引国外资本提供了积极条件,这些都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极大的动因。(4)政府调控功能极好的发挥。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始终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并获得了成功。

3.现在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你认为美国新经济“新”在何处?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即一高二低)并存是新经济时期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是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因此,这个特点是其他经济发展模式所没有的。

其次,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和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人,还是资本要素投入,尽管最初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情况,但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其投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虽然,知识性产品(信息产业多半生产知识性产品)在生产初次投人时,研究和开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样,就会带来规模效应递增。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4.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介绍新产品;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时期,纺织工业、冶炼技术的创新起了主要作用。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1897年,其上升期是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为基础的,熊彼特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期,从1898~1946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对后来的长波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直接引发了当代长波学派的一个重要流派——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三、论述题

1.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背景,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一评价。

答:(1)菲利普斯曲线简介

菲利普斯曲线论证的结果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说,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个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

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同时,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经济基本上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经济发展基本正常。(2)经济滞涨时期下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滞涨时期。经济滞胀是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的一般特征。

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更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3)“新经济”时期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于菲利普斯曲线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的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进入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为特征的新经济时期。应当认为,新经济时期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4)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价

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更多的是描述一种短期经济行为,即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具有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必然地趋向于自然失业率的倾向,只有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才能稳定下来。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另一方面,“滞涨”时期和“新经济”时期的出现,并不等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反方向关系,只是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关系得到一定的弱化或加强。比如,“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和经济衰退期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因为信息时代的变革使经济周期在形式上有较大变化而实质上仍然符合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现象。

2.试述经济周期长波论的主要内容。

答: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周期长波理论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理论。(1)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

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一个系统提出长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因此,长周期又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的专论中,通过对140年间英法两国的一些统计资料(主要是19世纪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序列)的研究分析,确认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跨度为50~60年的周期性经济波动,由此开创了长波研究的先河。

康德拉季耶夫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另外,他观察到,在长波的下降阶段,生产技术和通讯方面常常会出现许多重要的发明,但它们通常只有在下一个长波的上升阶段才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2)熊波特长波理论

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长波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突破,并把长波命名为康德拉季耶夫波。运用早期建立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批判性地发展了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对长波现象做出了“内生化”理论解释。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创新”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经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和建立企业的新组织。熊彼特认为,“刨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的。

根据这种技术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时期,纺织工业、冶炼技术的创新起了主要作用;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1897年,其上升期是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为基础的,熊彼特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期,从1898~1946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3)长波学派的三个流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多种长波理论,进而形成了浩大的长波学派。概括起来,按其对长波原因的解释划分,当代西方的长波学派可分为三大流派: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沿革康德拉季耶夫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方法的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以及用非经济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①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是以熊彼特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而来,是当代长波学派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流派。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理论的特点是: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最根本原因。该流派包括:克·弗利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以及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等。

②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理论

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沿革了康德拉季耶夫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的方法,反对单纯的技术创新起因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动态系统模型研究、罗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的多因素制动长波论以及E·芒代尔的平均利润率波动长波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由一个或数个经济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机制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

③非经济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此外,一些长波学者用非经济原因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如认为优势政治力量决定政府经济政策从而导致经济长期波动的优势政治——经济周期长波说、用两代人心理变化的周期解释经济繁荣与动乱的两代人心理变化周期长波说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信心周期长波说等。

第4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

答: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2.知识经济

答: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根据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给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的占有、生产、配置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经济。

二、简答题

1.简述麦多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生丹·麦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种经济增长因素作出了一定的假设,主要包括:(1)以上各种增长因素的阶段增长量是按指数方式增加的,即每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种增长因素就比前一时期增加一个固定的百分比。(2)在每个子系统中要素不仅存在指数形式增加的趋势、同时还存在使其数量减少的趋势。麦多斯等人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他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其中1900~1970年间的五种增长因素的数量完全按照实际统计数据输入,而1970年以后的情况则由计算机模拟程序按照假设条件自动模拟。结果表明,早在公元2100年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减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正是由于麦多斯对人类未来做出这样悲观的预测,以至于他们的世界经济模型被人们称之为“世界末日”模型。

2.简述希尔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论点。

答:希尔斯在1976年出版了的《增长的社会限制》一书,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有限性。他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质限制”,而“忽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他们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人们还有旅游、假期别墅以及其它个人服务项目,前者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为地位商品需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物质商品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使人们对人和自然的依赖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发达,使用月票往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越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享受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三、论述题

1.请你谈谈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看法。

答:(1)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保持人口和生态的平衡,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2)人类所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虽不能完全归结于人口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巨大压力。(3)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或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人类都希望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人类获得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

2.试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当包括:(1)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2)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3)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因此,可持续发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第二篇 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5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2.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世界市场由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组成,是联系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纽带。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

答: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世界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这些都使国际分工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今世界不仅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国际分工,还存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还有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就是部门间的分工逐步向部门内部、工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当然这些国际分工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1)垂直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它是一个岛国,地域狭窄,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以支持其工业的发展,因此其进口额中原料占80%以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日本是典型的垂直型分工的上游国家。另一方面,中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油,并用所得换回所需的大量的制成品,它们则是处于垂直型分工的下游国家。(2)水平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包括同产业之间产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因此,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获得迅速发展,而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相对缩减。水平型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持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3)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一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工。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以上三种国际分工形式概括了国际分工的一般发展进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垂直型分工不断被削弱。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接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部门,因而其经济发展具有后发性优势。其次,科技的发展、替代品大量出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必将进一步削弱。当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差异,其发展速度必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化使垂直型分工体系进一步复杂化,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垂直型分工格局。同一个国家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垂直型分工体系之中。由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步衰弱,国际分工格局日益依赖于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由于生产技术具有不断变化和可以迅速转移的特点,因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优势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一方面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另—方面也会促使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2.为什么说当代世界市场结构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

答:近几十年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表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结构变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对世界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1)跨国公司的成长打破了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世界市场结构。作为现代产业组织成长的最新成果,跨国公司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利用其企业内部机制来替代外部市场,即用内部交易行为来代替传统的世界市场上的外部交易行为。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世界市场上传统的接近完全竞争状态或完全垄断状态的市场结构发展到包含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的不完全竞争状态。(2)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逐渐成为各国跨国公司之间的垄断与竞争,而跨国公司之间垄断与竞争的形式则通过行业集中和行业多元化来加以表现。其一,跨国公司的市场结构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少数企业占据大多市场份额、集中的垄断性特征。其二,尽管跨国公司的市场结构表现为行业高度集中的垄断特征,但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企业间改变了行业竞争的范围和形式,以行业多元化为内容,把众多对手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少数企业之间的竞争,同行业横向竞争转变为产品一体化后的纵向竞争和混合竞争。在各个行业中,企业试图通过从事相关行业产品生产的多元化策略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的垄断与竞争互存的市场结构,既符合企业规模效益的原理,又符合竞争提高效率理论。跨国公司主导的当代世界市场结构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结构。

三、论述题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生产力水平。首先,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上。其次,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将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卷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并促成分工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混合型”的过渡。最后,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产品构成从最初以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战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精尖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和劳务贸易更多地出现在国际分工中。(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指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矿藏等,这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某些农作物只能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或者特定的地区才能种植,而矿产品也只能出产在那些拥有大量矿藏的国家,离开了这些条件,国际分工也无从谈起。(3)国际生产关系性质。这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它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一方面,它打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其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资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增值,因此,在垄断资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垄断超额利润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也必然具有不平等的性质。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4)上层建筑。指具有能动作用的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它们对国际分工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得以建立,它们运用超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调节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主持下的多次关税和非关税减让谈判,以及一些地缘政治经济国家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都有助于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5)跨国公司。战后出现的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资本雄厚,其业务涉及各行各业,他们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利条件,分工协作,并同众多国家的有关企业保持较为固定的供求关系,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事实上,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促使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2.谈谈你对当代世界市场发展新特点的看法。

答: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市场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在战前,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少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涌现出来,它们的国内市场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不复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已取得突出的胜利,从而不断壮大自己在世界市场中的实力,所有这些都导致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参与国类型趋向多样化发展。(2)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战前,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主要是制成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垂直型分工。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有所发展。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世界市场的范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都进一步加深。(3)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世界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交易的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战后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入,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交易比重大大增加,而且发达国家加强了替代品的研制工作和原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从而使制成品交易日趋活跃。同时,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兴起,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强,导致劳务贸易迅速发展。(4)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战后,在资本主义垄断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垄断不仅不能消除竞争,相反,垄断资本争夺市场的竞争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都进一步加强了。价格竞争的地位逐步下降,而转向非价格竞争,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改进售前、售后服务等方式来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减少市场单一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上的风险与损失,许多国家的生产者则致力于广泛开辟新市场,向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方式,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以及对外援助等维持国内市场,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第6章 国际贸易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答: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美、英、法等23个国家政府间于1947年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完善,缔约方不断增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全文包括序言和4个部分。原为34条,后增为38条。序言规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即“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人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又提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即“切望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序言列出关贸总协定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一些重要原则,如无歧视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各种非关税壁垒等。具体如何协调各国对外贸易关系,在关贸总协定的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文的重要内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缔约国承担的义务;二是关于这些义务的例外情况的处理。

2.世界贸易组织(WTO)

答:关贸总协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规范领域不断扩大,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国际贸易内涵的扩大,国际经济格局的重组,既给总协定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日益凸现出其职能的局限性,这一矛盾的冲撞导致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是乌拉圭回合的重大成果,它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运转,它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而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和法律载体。与关贸总协定相比,它在强化和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职能作用和规范国际贸易竞争规则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它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进一步明确、规范和量化了总协定文本中的一系列模糊不清的贸易与法律概念;扩大和拓宽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与范畴;强化了现有的贸易政策与保障条款;完善了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较充分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3.最惠国待遇原则

答:最惠国待遇原则即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应给予所有其他缔约方。

4.国民待遇原则

答:国民待遇原则即指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法人和商船的同等待遇。

5.“灰色区域”措施

答:“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成员国采取在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的规定边缘之外的某些贸易政策措施,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这些措施处在总协定实施过程中为监督措施所不及的漏洞之中,它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它是与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的做法相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这些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必须适时适量地加以限制。

6.补偿贸易

答:补偿贸易一般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它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其主要特点是:①贸易与信贷结合,一方购入设备等商品是在对方提供信贷的基础上,或由银行介入提供信贷;②贸易与生产相联系。设备进口与产品出口相联系,出口机器设备方同时承诺回购对方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交换的商品是利用其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③贸易双方是买卖关系,设备的进口方不仅承担支付的义务,而且承担付息的责任,对设备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7.知识产权

答:知识产权是指由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外观设计、商标、厂商名称、产地表记等,其中主要是专利和商标权;二是版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喜剧、绘画、雕塑、电影等方面作品的著作人依法所享受的权利。

二、简答题

1.请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意义和作用作一历史评价。

答: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协调世界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关贸总协定,在战后国际经济生活中影响是巨大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大幅度降低了关税;(2)消除了一些非关税壁垒;(3)为各缔约方制定了一套处理国际贸易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解决缔约方之间的贸易纠纷;(4)增加了贸易透明度,促进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5)为各国在经济贸易上的谈判和对话提供场所;(6)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投资的发展。

但必须指出,关贸总协定所发挥的作用与其提出的宗旨相比,有着很大的距离,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必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2.简述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原因。

答: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原因:(1)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协调世界经济和各国贸易关系,是大多数国家的愿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