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至筋——骨科医生对你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9:49:05

点击下载

作者:郭树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骨至筋——骨科医生对你说

从骨至筋——骨科医生对你说试读:

前言

作为骨科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患者或朋友问及一些非常浅显的医学问题,如“我踝关节就扭了一下,骨头没事,为啥一星期了还肿呢?”“我的脚肿了,是不是有炎症?要不要用点消炎药?”“骨折就是骨裂吗?钢板需要取吗?”“什么是网球肘?”“什么叫腱鞘炎?”等。其实,这些甚至都算不上医学知识,顶多算是医学常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每个人大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其他方面的知识呈碎片化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学常识了解也不例外。不仅普通百姓对医学常识不甚了解,由于近年来医学发展迅猛,医学专科越分越细,以前是“隔行如隔山”,现在是“隔专业如隔山”。哪怕是医务人员,也有很多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医学知识不是很熟悉。但是,医学或医疗与其他专业不同,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一定的医学常识,不仅对自己身体健康有利,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无效就医次数。想要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了解一些医学常识还是十分有必要的。鉴于此,我认为我有必要为普及医学科普知识做点事情。我曾经治疗过的患者非常支持我的想法,给了我很多鼓励。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从骨至筋”公众号应运而生。该公众号致力于普及骨科医学常识,以浅显的语言准确讲述医学知识,解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医学困惑,解决实用性的问题。没想到,这些小文写出来以后,不仅普通读者表示喜闻乐见,而且也得到了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阅读量从最初的上百次发展到上万次,关注人数从数十人发展至数万人。很多读者都向我反馈,在读过公众号文章后,觉得受益匪浅,这让我们深受鼓舞。习总书记提出“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准确的医学常识,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将电子版整理成册。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对大家的日常医疗保健有些许帮助,我将倍感欣慰,这也算是我为祖国的医疗事业、为大众健康和健康中国事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由于学识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文中错误在所难免,万望谅解。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当之处,请通知我们,我们将不胜感激,并及时修正。

欢迎扫码关注《从骨至筋》公众号,了解更多科普知识主编 郭树章2018年6月第一部分 骨折相关知识1 关爱儿童从“青枝”骨折开始

在门诊工作中,经常遇见儿童外伤后就诊,家长满脸焦虑,孩子痛苦不堪。查体有明确压痛部位,有的有外形改变,有的则不明显,只是略有肿胀,也不能明显触及反常活动或台阶感。拍片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家长:“青枝骨折,问题不大,石膏或夹板固定一下就行了。”

家长一听就糊涂了:“青枝骨折是什么骨折?难道跟一般骨折不一样?”不懂!既然医生让打石膏那就去打吧。虽然医生已经说了问题不大,但家长还是没办法放下心来,心里依然没底,经常多处咨询:“这个位置到底要不要紧?用不用开刀?以后会不会长歪?有没有后遗症?”甚至在孩子骨折愈合很长一段时间还不放心。◎ 什么是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多见于儿童。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骨膜又比较厚,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通俗点讲,就是小孩骨头比较“软”),就像树上新长出来的枝条一样,很容易就能把它折弯,却不容易折断,形成“折而不断”的状态,骨科医生把这种特殊的骨折形象地称为“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的典型特征是骨折处一侧皮质断裂,另一侧连续,断裂处成角突起。有些青枝骨折情况比较轻微,双侧皮质都连续,只在一侧皮质出现轻微褶皱,没有明显骨折线。◎ 如何处理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小儿的骨骼有强大的塑型能力,骨折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角会逐渐变小至消失,对今后功能无影响。因此家长无需刻意要求医生完全解剖复位,也不必为此过于焦虑。当然,如果骨折成角超过一定的角度,医生会给予矫正。一般来说,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成角要尽可能矫正,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成角,控制在10~15°以内即可。◎ 青枝骨折需要固定多长时间

一般来说,青枝骨折只需用石膏或夹板固定3~4周,具体时间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损伤程度来定。年龄越小,损伤越轻,固定的时间就相对越短。一般在固定后每周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是否出现移位及愈合情况。注意检查石膏固定松紧度是否合适。若石膏松动则需加固或者重新固定。骨折愈合牢固后,就可以恢复正常活动啦。2 骨折与骨裂有没有区别,骨裂是不是骨折

有的患者受伤后来到医院就诊,经拍片检查后,听医生说“您这是骨裂了”。患者就有些糊涂了:“骨裂和骨折是一回事吗?”很多人觉得骨裂与骨折是很不相同的——骨裂比较轻微,就是骨头裂了一个缝,只有骨头错开很多才叫骨折。

是不是这样呢?咱们先看看骨折是如何分类的吧。

按程度不同,骨折可以分为不全骨折(断裂一部分,没全断)和完全骨折(全部断了)。完全骨折又分为无移位骨折和有移位骨折。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不全骨折和无移位的完全骨折被归类为骨裂,但它们其实都是骨折。

骨裂往往由较小的暴力引起,没有明显移位,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石膏、夹板、支具等外固定措施治疗就足够了。

但是有些部位的骨裂是要认真对待的,一旦忽视或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和预后不良,如髋部股骨颈、腕部舟状骨、足部第五跖骨基底部等。如果这些部位发生骨裂,一定要重视,因为这些部位骨裂不易愈合,症状容易加重,而且容易移位,一旦出现问题,后遗症比较多。

总而言之:无论是发生骨折还是骨裂,都一定要找骨科专科医生进行诊治,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骨科医生会根据受伤的情况、年龄的大小、骨裂的部位综合分析,判断是采取外固定的方法还是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给出正确的处理意见。3 骨头都断了,还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分吗

骨折后,医生给予石膏/夹板固定或手术治疗是很多人曾经历过的事情。经手法复位,用石膏或夹板固定后,有些人被告知:“骨折是稳定的,移位不明显,外固定后定期复查即可。”有些人却得到了这样的医嘱:“骨折不稳定,复位后再移位可能较大,要按时复查,如果发生移位,需要再次复位或手术治疗。”很多人在固定过程中果然出现骨折移位,需要再次复位或手术治疗,他们中有人对此很是不满:“我的骨头为啥会移位?是不是当时复位没做好?当天和我一起来的那个人为啥没事?”这其实就是骨折的稳定性不同造成的。◎ 骨头都断了,还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分

顾名思义,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断端(经过或未经手法复位)不易再发生移位。它的特点是:一旦复位与固定,在骨折愈合前一般不会发生断端移位加重,预后较好,很少发生畸形愈合。这类骨折包括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嵌插骨折、轻度椎体压缩性骨折、横形骨折等。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断端(经过或未经手法复位)易发生再移位。它的特点是:固定后维持复位较困难,很容易发生再次移位,如果再次移位后未及时处理,容易发生畸形愈合,因此需定期复查,密切观察骨折断端移位情况。这类骨折包括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脱位的骨折等。常见的尺桡骨双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合并掌腕关节脱位等也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那么,是不是稳定骨折容易愈合,不稳定骨折就不容易愈合呢?

那也不一定。骨折愈合与很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同一部位的完全骨折,横形骨折为稳定性骨折,而长斜形骨折则为不稳定骨折,但长斜行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大,所以反而更容易愈合。◎ 稳定性骨折就不会有问题吗

如果不加注意,稳定性骨折可转为不稳定骨折。有时候对于较小的骨折或没有移位的骨折,在进行石膏外夹板固定时,很多人会问:“不打石膏行吗?我回去注意点。”如果医生嘱患者手术治疗,也有很多人会试探:“不手术,打石膏行吗?”总想“退一步”。其实,医生给出的建议一般都已经是最优化的选择。如果两种方案均可行,也会告知患者,让其自行选择。对于不全骨折、嵌插骨折,如果不注意制动,很可能导致骨折移位,最终变成不稳定骨折,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降低了治疗效果,最主要的是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对于稳定性骨折,一定不要轻视,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正规处理,防止稳定性骨折变成不稳定骨折。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当然更要重视,不要抱侥幸心理,一旦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防止出现畸形愈合,影响功能。总之,听医生的话,总是不会错的。4 可疑骨折,为啥是可疑而不能确诊呢

有些患者外伤后到医院就诊,拍摄X线片检查后,医生诊断为“可疑骨折”。患者一听就懵了:“到底折没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给个痛快话嘛,‘可疑’是啥意思?”“可疑骨折”是临床医生经常遇见的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除了处理上有难度,最大的为难之处在于对患者和家属反复解释。有时候费尽了唇舌,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甚至抱怨医生不能明确诊断,让自己花了冤枉钱,甚至怀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遇上这种情况,医生真是百口莫辩。◎ 那么,什么是可疑骨折呢

原来,在所受的外伤暴力不大,而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又较好时,外力只能使骨骼发生很轻微的骨折,这种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模糊,似有似无。此时,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外伤病史、局部体征和X线片来综合判断。如果X线片显示不明确,但医生确实怀疑有骨折,往往就会给出“可疑骨折”的诊断。这个诊断的意思就是,有骨折的可能,但由于X线检查属于较为粗略的检查手段,对骨折线显示不够精细,所以不能确诊。

就像日常生活中一些很细小的裂缝用肉眼很难辨别,但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却可以发现,有时甚至要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发现。医学上的放大镜就是CT或MRI(核磁),所以很多医生在这种情况下会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可疑骨折一般需要按照骨折来处理,也就是说,需要采用夹板、石膏、支具或者其他的固定措施来制动。一般要求病人一周后再来院行X线摄片,如果确实存在骨折,一周后,骨折线周围骨质会有所吸收,再拍X线片时,就可能会显示骨折线,从而明确诊断。当然,如果此时仍然没显示骨折线,没有骨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绝大部分病人就可以“解放”了。◎ 没骨折就不用治疗了吗

大部分病人在被“解放”后,都如释重负,感到非常高兴。但也有一部分病人会另有想法,觉得“很冤枉”“白受罪”“多花钱”,甚至怀疑医生“过度医疗”。其实,在诊断可疑骨折时,软组织肯定是有损伤,固定休息对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有极大的好处,如果明确有韧带扭伤或肌肉拉伤时,固定一周尚显不够,可能需要固定3~4周才能完全恢复。

总之,被诊断为可疑骨折,说明骨折线不明显,怀疑有骨折,却又不能马上肯定,虽然也有没骨折的可能性,却必须按照骨折来处理,以防“漏诊”。为明确诊断,一般建议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或石膏固定1~2周再复查。这种骨折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移位。但是如果在骨折愈合前再受到外力,就很容易加重骨折移位,所以要小心保护,不可掉以轻心。5 骨折了,不手术行吗

很多患者会有一个顽固的观念——能不手术就尽量不手术,因此总想尽可能选择保守治疗。当然,这种观念近年来有所改观。

做手术到底好不好呢?

不能说做手术一定不好,也不能说做手术就能包治百病,“手到病除”。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样说:“你看谁谁谁没手术不是也恢复得很好吗?你再看谁谁谁做手术留下后遗症了吧?”……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手术在治疗很多疾病时效果明显。当然,也不是所有骨折均需手术。对于没有移位或移位较轻的骨折,或经手法复位能达到功能复位的骨折,确实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对于骨折移位或成角明显,经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复位,或根本无法经手法复位获得成功者,则需手术治疗,关节内骨折因为要求解剖复位,一般也需手术治疗。我们曾经见过有人因恐惧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最后导致畸形愈合、不愈合或留下相当严重的后遗症。有些人不得不最终采取手术治疗,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手术效果不佳,从而留下了遗憾,让人感到可惜。因此,对于有手术指征的骨折,一定要手术治疗,不要惧怕手术,毕竟,无论选择什么治疗手段,恢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对于不需要手术治疗的骨折,也没必要去强求手术,因为手术的目的是复位和固定骨折,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患者而言,所要做到的就是听医生的话,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6 骨折后严重肿胀,为什么会“起”水泡

一些患者不幸受伤导致骨折住院,患肢很快就肿了起来。医生看过后说:“消肿后就安排手术。”没想到肿非但没能消下去,反而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很多水泡。这时候医生又说:“要等待水泡消退后再手术。”患者心里这个急呀,但也没办法,只好耐心等待,越等越不解:“骨折就骨折吧,怎么还会出水泡呢?”

其实,这种水泡是由外伤肿胀造成局部张力过大引起的,医学上称之为“张力性水泡”。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居多,常见于小腿、前臂、膝、踝、肘、腕关节以及手足等处。骨折周围部位最多,大多在急性损伤后24~48小时出现。◎ 为什么骨折处附近会出现水泡呢

骨折发生时,局部软组织(特别是肌肉、皮下组织)也同时受损而出现肿胀,由于皮肤弹性有限,肿胀后皮肤变“紧”,局部压力增加,血管、淋巴管受压,血流回流阻力增加,加之血管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骨折后出血使局部压力更高,渗液在表皮、真皮之间薄弱处积聚,最终就会形成张力性水泡。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不同,压力也不均,压力更高处会最先产生张力性水泡。

如果小血管损伤较重,出血明显,就会形成血泡。出现血泡表明皮肤全层损伤,提示伤情较重,局部软组织条件差。◎ 水泡/血泡的危害有哪些

出现水泡提示软组织损伤较重。伤得越重,肿胀越严重,水泡越多。而水泡的存在既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几率,又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延误骨折的治疗。手术时,应尽量避免在水泡周围的皮肤做切口,因为此处皮肤坏死和感染的发生几率很高。◎ 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预防

张力性水泡虽然会给我们的治疗带来很大麻烦,但也有预防的方法。做好以下几点,能在受伤时有效预防张力性水泡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

抬高患肢:

受伤后,应使骨折部位高于心脏水平,及时临时复位骨折并良好制动。

冰/冷敷:

使微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损伤血管的出血及渗血。

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药和静脉用药。口服药如威利坦缓释片,静脉用药的药物有20%甘露醇、β-七叶皂苷钠、利尿剂和骨肽注射液。主要作用是消除局部组织的肿胀,有些药物同时具有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一旦出现水泡,应当如何处理

水泡“皮”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敷料,保留泡皮可显著减轻疼痛,并有效预防皮肤坏死。较小的水泡一般可任其自行吸收;对于较大的水泡,推荐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液,但不剪除泡皮。如果水泡皮已“蹭掉”,可在表面涂磺胺嘧啶银乳膏或湿润烧伤膏。近年来新兴的银离子敷料和抗菌敷料效果良好。对于严重肿胀,在考虑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及时将其切开,减压。7 骨头都断了,为啥不马上手术,不会影响效果吧

患者在外伤骨折后,被立即送往医院。住院后,医生却只给予简单的处理:有的是石膏外固定,有的是支具外固定,有的给予皮牵引,有的给予骨牵引,就是迟迟不见安排手术。有些患者能够理解医生的决定,有人则很不理解,总担心不马上手术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后期康复,所以经常会催促医生早点安排手术,有时甚至还会与医生发生口角,闹得很不愉快。◎ 为什么不给马上手术

大家都知道,即使是一个单纯的软组织扭伤,局部也会肿得很明显。一旦发生骨折,人体所承受的暴力可是比软组织扭伤要大得多了,所以局部肿胀会更加明显,软组织也会损伤更重。一般来说,骨折后30分钟左右就会开始肿胀,严重者伤后几分钟就会出现明显肿胀,一般会在48~72小时达到水肿高峰,然后慢慢消肿,经一周左右时间基本消退。如果在未消肿时进行手术,会加重局部软组织肿胀,不利于软组织生长修复,甚至可能造成伤口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或虽勉强缝合,却在术后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骨外露或钢板外露。另外,由于软组织损伤,肿胀时局部抵抗力下降,伤处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如果在此时切开手术,造成细菌植入,极易感染,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骨髓炎,那麻烦可就大了。◎ 什么样的骨折需要马上手术

也不是所有骨折都要等一段时间再手术。对于受伤6小时以内无明显肿胀的闭合性骨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急诊手术。对于开放性骨折在6~8小时以内者,或肿胀严重可能影响患肢血运循环时,一般会安排急诊手术。当然,最终的手术安排,还要根据医院的手术室占用情况、患者的全身情况、固定器械准备情况等综合确定。◎ 何时手术最合适

对于闭合性骨折,如果到达医院时已经出现肿胀,最好是等消肿后再手术治疗。如果没有水泡,待局部皮肤出现皱褶即可;如果出现水泡,应待水泡消退后再手术。◎ 晚几天手术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临床上一般认为成年人骨折3周内为新鲜骨折,儿童2周内为新鲜骨折,在此期间内手术,对骨折愈合及术后康复没有影响。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术中复位难度会增加。但权衡利弊,保护软组织相对来说更重要。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还可以排除一些潜在疾病,如心脏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等,避免其在手术时引发危险,这一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所以,推迟几天手术是利大于弊的。8 骨头都长好了,这脚咋还肿呢

很多人在经历过骨折后,定期复查X线片,结果提示骨折线消失,骨性愈合,医生嘱咐加强功能锻炼。可是只要一加强活动,就会出现局部肿胀,休息一夜后有所好转,再锻炼,又肿了。这种情况在腕部、手部、小腿、踝部及足部更为明显。这下,患者心里没底了,赶紧到医院就诊:为啥骨头都长好了,脚还是肿的呢?

骨折后肢体远端肿胀,是因为局部血管及软组织损伤,微血管受损,出现微循环障碍所致。循环重建及管壁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修复和重建的过程中,新生微血管的血管壁完整性较差,因此一些组织液会渗到血管外,引起水肿。再加上肢体远端一般为低垂部位,由于重力作用引起体液存留,也会引起水肿,越是低垂部位和肌肉少的部位,水肿越明显,如脚部和小腿、手部等。肿胀可持续3个月至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通常情况下,采取抬高患肢和局部加热(如温水浸泡或烤电等)可改善局部循环,以减轻水肿。9 踝关节扭伤怎么处理

假日期间,小伙伴们都跑到户外纵情欢快。但急诊值班的骨科医生们总能遇上一些乐极生悲的倒霉蛋,一诊断——踝关节扭伤。这几乎是骨科急诊接诊最多的病种之一,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韧带损伤。

所谓关节扭伤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损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日常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其次为膝关节和腕关节。

韧带由胶原纤维(由胶原蛋白构成)和弹性纤维构成,因而像弹簧一样具有弹性(当然,韧带的弹性可比弹簧小多了)。弹簧存在一个弹性限度,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弹簧就会被损坏。同理,当韧带拉伸超过其弹性限度时,也会使韧带受损。

踝关节扭伤的韧带损伤主要包括外侧和内侧副韧带损伤。

外侧韧带损伤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踝关节的外踝比内踝长,外侧副韧带比内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故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有时,外踝有小骨片连同韧带撕脱,这种情况被称为撕脱骨折。

内侧韧带损伤由足部强力外翻引起,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现为内侧韧带部位疼痛、肿胀、压痛,也可有撕脱骨折。

根据踝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3级。

1级:

韧带存在拉伤,仅在微观上有韧带纤维的损伤,疼痛轻微。

2级:

部分韧带纤维断裂,有中等程度的疼痛和肿胀,活动度受限,可能存在关节不稳。

3级:

韧带完全断裂,存在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关节不稳定。◎ 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如何治疗,如何处理

最早的踝关节扭伤治疗为RICE原则。

休息(rest):受伤后应即刻停止关节活动。

冰敷(ice):让受伤部位温度降低,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抑制肿胀。每次10~20分钟,每天3次以上,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患处,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以免冻伤。冰敷仅限伤后48小时内。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注意不要过度加压,否则会加重包裹处的肿胀、缺血。

抬高患肢(elevation):将患部抬高(注意要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减轻充血并能促进消肿。

2012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建议将踝关节损伤治疗更改为POLICE:

保护(protect):可根据损伤轻重采用护踝、支具或石膏固定。

适当负重(optimal loading):鼓励早期活动。

冰敷(ice):同前。

加压包扎(compression):同前。

抬高患肢(elevation):同前。◎ 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处理方法一般推荐

第一阶段,第1周内:遵照RICE原则,休息,保护踝关节,减轻肿胀;

第二阶段,第2~3周:逐渐恢复关节活动度、力量和柔韧性;

第三阶段,接下来几周至几个月内:逐渐开始恢复运动,从不需要扭转踝关节的运动开始,最终恢复体育运动。

药物治疗:

现有证据仅推荐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疼痛和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

只有极少数3级损伤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这些患者一般是损伤严重,存在明显关节不稳,或对运动要求很高的人群。10 踝关节扭伤没有骨折为什么打石膏

大家在进行户外运动活动时,最容易损伤的部位莫过于踝关节。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踝关节扭伤的经历,有人是在运动中损伤,有人是在走路时扭伤。到医院就诊时,拍片检查未发现明显骨折迹象,只是踝关节肿痛明显。这时医生往往会决定:虽然没有骨折,但韧带肯定损伤了,还是打个石膏吧。

外伤导致骨折,需要打石膏甚至需要手术,人们一般都能够接受。但没有骨折,却要打上一层厚厚的石膏,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这其中甚至包括非骨科医务人员。事实上,给扭伤的患者做石膏固定,绝对是骨科医生负责任的做法。◎ 为什么踝关节扭伤需要打石膏

踝关节扭伤容易导致内外侧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等损伤,这些组织的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如不能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踝关节韧带松弛,关节不稳。一旦踝关节不稳,在行走或运动时就极易反复扭伤。长期关节不稳也容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退变等疾病,导致踝关节慢性疼痛。严重者会出现不能负重行走的情况。

踝关节扭伤后治疗不当所致的后遗症主要包括:肌肉力量不足,运动能力下降;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足踝部长期出现原因不明的疼痛和肿胀;踝关节不稳定,行走感到不稳,容易出现习惯性反复踝部损伤。◎ 打上石膏有什么好处

打石膏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踝关节,给韧带等组织的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修复,还有利于消肿。如果不打石膏,踝关节的反复活动会影响软组织的修复,不排除遗留慢性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习惯性扭伤、创伤性滑膜炎、距骨坏死等后遗症。到那时,骨科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当然,即便是打了石膏,也并不能保证不发生上述情况,但是这样做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后遗症的发生。

那有些人可能就会问:“不打石膏,用支具固定行吗?”

对于轻度扭伤,这种办法可以考虑,并且有多种支具可供选择,祖国医学的小夹板外固定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损伤较重者,还是石膏固定更为稳妥。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图方便,就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啊。

总之,石膏固定制动虽然会带来短暂的痛苦和不便,但却是修补韧带很好很经济的方法。对于程度较轻的踝关节扭伤,也可以选择踝关节支具、护踝等制动保护措施,但一定要符合制动、利于韧带修复的原则。11 石膏固定以后的注意事项“石膏”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不少人还有过石膏固定的经历。石膏固定后,医生往往会简单交代几句注意事项,不过,话虽然说到了,但患者能不能听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石膏固定后要抬高患肢

这种抬高是指患肢要高于心脏平面,这样更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进消肿。下肢一般平卧位至少抬高30°左右,上肢则要悬吊在胸前。

有些人坐在沙发上,把腿搭在小板凳上,以为这就是抬高患肢了,但其实此时的患肢是低于心脏的水平位置的。虽有抬高,但却不是医生交代的抬高患肢。◎ 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

骨折之后,患肢会出现肿胀,有时就诊较早,肢体肿胀不明显,石膏外固定后肿胀继续加重,会使原本松紧适度的石膏变得过紧。如果石膏固定后出现肢端皮肤青紫、发冷或感觉剧烈疼痛、麻木,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需及时联系医生,采取措施,或将石膏松解,或拆除石膏,重新固定。◎ 回去记得要进行锻炼

石膏固定期间,应注意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保持关节软骨的营养和关节活动范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如上肢做腕关节的伸屈活动,伸指、屈指活动,反复做握拳运动;下肢做股四头肌的收缩、踝关节的背伸、足趾的伸屈运动。◎ 注意石膏的情况

石膏外固定后应注意检查石膏边缘是否平整,空隙是否恰当,以防止骨折部位、腰部、髂骨、腋下、各关节等部位因石膏压迫而发生压疮、组织坏死等,若有不适应及时返回医院,重新修整石膏。◎ 注意保护好石膏

石膏在强大外力作用下易折断碎裂,特别是还没有完全固化时更容易断裂。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护好石膏:如下肢骨折,在行石膏外固定术后,应尽量拄拐或以轮椅助行,避免使用打石膏的患肢负重行走。卧硬板床时,要用软垫保护好石膏,避免因患者翻身不当而折断石膏。12 关于石膏的几点疑问◎ 石膏能打短点吗?太长了不方便

每个部位损伤后打石膏的长度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也是前人在无数次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经过长期验证的经验,所以最好不要随意更改,否则若是不能达到预期固定效果,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下肢石膏固定后能踩地吗

对于没有固定足部的石膏可以适当负重,但固定在足部的石膏是禁止负重的。若负重前行,不仅容易踩断石膏,失去固定的意义,而且不利于康复。◎ 石膏固定后能洗澡吗

石膏固定后不能洗澡,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打石膏的原因之一。普通石膏遇水后会变软,从而失去固定作用。当然,现在有很多新型石膏,固定之后是允许洗澡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洗澡时用防水材料将局部密封起来,避免石膏浸水。

在石膏固定期间,还有几点需要注意:(1)在未经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自行去掉石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和痛苦。(2)石膏固定后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发现骨折移位需及时处理。(3)肢体肿胀消退后(一般在急诊石膏固定后7~14天),石膏会出现松动,影响固定效果,此时应及时就诊,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重新包扎或更换石膏。(4)冬季要保暖,以防患肢冻伤;夏季要通风,以防中暑。13 单拐,拄患侧还是健侧

骨折之后,扶拐活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下肢受伤后,暂时不能完全负重时,医生往往会建议扶拐行走,但却很少会教给患者正确的拄拐方式。有的人是自己摸索的,有的人是问曾经用过拐的人。那么,拄单拐的时候,到底是该拄健侧还是患侧呢?

有人会问:难道不是哪一侧损伤就拄在哪一侧吗?当然不是。正确的做法是单拐应该放在健侧。

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将拐杖放在健侧呢?

扶单拐行走,拐杖要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即迈患腿与动拐杖同时进行。试着想象一下,如果将拐杖放在患肢同侧,拐杖与患肢同时向前移动,是不是很别扭?我猜,“顺拐”一词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扶拐行走,主要目的是纵向前进,尽量减少横向移位。试想一下,如果拐杖放在患侧,当健腿向前迈步时,身体重量转移至拐杖上,比移至另一条腿(患腿)上的横向移位明显加大,这样拐杖负重也大。如果放在健侧,则只需很少的横向移动,即可将身体重量转移过来,患肢及拐杖均只需少量负重,还能避免拐杖不小心碰到患处,起到保护患肢的作用。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你单腿跳着、需要别人搀扶的时候,是不是让人站在着地腿的一侧比较方便?◎ 截肢患者为什么拄在患侧

受伤后短期使用单拐的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双下肢等长,患侧肢体可以提供一定支撑。所以他们可以将拐杖放到健侧,使整个身体重心移向健侧,减轻患侧负重,让患侧能行使行走功能,但又不会过度劳累,以此促进康复。而截肢患者的患肢已完全不能提供支撑,需要拐杖来代替一侧肢体行使功能,只能放在患侧。◎ 正确调节拐杖高度

一般来说,拐杖腋托应距腋窝下1.5~2个手指宽度,握柄高度为双臂自然下垂时的手腕水平,当使用拐杖支撑时,肘关节应可以适当弯曲。使用过矮的拐杖需要弯腰,使上身前倾重心变低,不能按正常步态行走。如果拐杖过高,患者就会通过腋窝压在拐上支撑体重,容易造成腋神经损伤。◎ 拄拐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身体的重量应压在手掌上,以手为支撑点(不是腋窝),如果双上肢力量不足,不建议扶拐,可以用助步器或轮椅。(2)消除可能造成跌倒的因素,不在湿滑、不平的路面行走,防止绊倒。(3)当头晕无力、身体异样时,不要使用拐杖,可寻求周围人帮助。14 骨折后吃点什么好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一种外伤,很多人都有过骨折的经历。骨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很大,而其治愈过程又很漫长。相信很多人对骨折时的情景和恢复过程都记忆犹新。

骨折多为突发事件,不像一些慢性病,很多患者久病成医,自己都能给自己调理了。骨折则不同,事发突然,发生时,患者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很多人会感到不知所措。有的人病情较轻,给予石膏外固定后就可回家休养,有的人则需要手术治疗。中国人很重视食疗,最相信“吃什么,补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因此,很多患者或家属会问:“骨折后吃点什么好?有没有忌口的?这个能不能吃?那个吃了有没有好处?喝骨头汤是不是管用?能吃鱼吗?能吃肉吗?”……

骨折发生突然,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此时的患者难免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加之骨折后、尤其是下肢骨折后不能自由运动,活动量少,更易引起进食减少,导致营养失衡。影响骨折愈合的一条因素就是全身营养状况的好坏,因此,骨折后合理饮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微小骨折不包括在内。那么,骨折后有什么忌口的吗?在饮食上到底应该注意什么呢?◎ 饮食既要营养均衡,又能增进食欲,提供足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

骨折后保持良好的情绪及食欲,及时补充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是十分必要的。骨折病人的饮食应容易消化,少食多餐,要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能刺激食欲。骨折后,身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需要高蛋白、高能量,富含胶原蛋白、微量元素(铜、锌、铁、钙)及维生素A、C的食物,如瘦肉、猪肝、鱼肉、虾、蛋黄、豆制品和胡萝卜、西红柿、绿色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戒烟酒

吸烟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伤口或骨折断端血供,明显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能力。有研究发现吸烟者生长1cm新骨平均需2.98个月,而不吸烟者只需2.32个月,戒烟者则约需2.72个月。喝酒能增加骨折伤处的痛感,另外,酒精会引起肝脏代谢紊乱,影响蛋白合成,对骨折愈合不利。◎ 缺啥补啥,吃啥补啥?这可不一定

很多骨折病人的家属经常给病人炖排骨汤、鸡汤喝,说是喝骨头汤补得快。其实,这是个认识的误区。骨头汤里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由于骨骼里的钙并不溶于水,用开水熬是熬不出钙的,所以骨头汤里钙的含量非常非常低。骨头里的钙质并不能直接被人吸收。骨折病人经常喝骨头汤,会因汤汁油腻而降低食欲,且单一的饮食结构无法满足骨折病人康复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供给,对骨折愈合不利,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医生认为骨头汤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有限,少吃无妨,量大无益,不适宜天天喝。◎ 骨折后需要补钙吗

骨折后,很多患者及家属立刻会想到要补钙,以为多补钙就能加速骨折的愈合。其实,骨折后一方面钙的吸收利用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肾小管对钙重吸收增加。所以,对于骨折病人来说,短期内身体中并不缺钙。退一步讲,即便补充了足够的钙,如果没有足够的磷,钙沉积也并不会明显增加。钙磷比例不合适,反而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所以单纯补钙是不够的,只有根据病情,严格遵医嘱,在适当的时机补充适量的钙及其他元素,加强功能锻炼和尽早活动,促进钙的吸收利用,才能加速骨折的愈合。对于骨折后卧床期间的病人,盲目地补充钙质,并不一定有益,还可能有害。◎ 骨折后长期服用三七片有用吗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具有活血化瘀和止血的双重功效,被国人尊崇为活血化瘀第一圣药,也是骨伤科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很多人习惯在跌打损伤后服用三七。对于骨折后应服用多长时间的三七,没有统一的结论。一般来讲,骨折后早期可以通过服用三七来消肿、止痛,2~3周后,肿消了,就不需要继续服用了,可改为服用接骨药促进骨折愈合。

总的来说,骨折后的饮食上没有什么特别要忌口的。患者骨折的情况不同,在骨折的不同时期,对饮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患者要谨遵医嘱,合理饮食。最好不要吸烟。骨折愈合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应安心静养,合理膳食。要认识到,全面营养比一味进补更合理有效,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康复。15 骨折愈合后,走路时腿不短也不疼,为什么会瘸

骨折以后很多人会问:“医生,我以后会瘸吗?”面对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骨科医生都会给出“不会瘸”的答复。这是因为,现在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绝大多数骨折通过手法或手术治疗,都能得到很好的复位,肢体长度一般不会改变。理论上讲,双下肢等长,就不会瘸。即使双下肢不等长,只要不超过2cm,在行走时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跛行。可是绝大部分患者在被允许下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行走时会出现跛行。这下,患者的心又悬起来了:医生不是说不会瘸吗?我现在走路怎么是瘸的?不会一直这个样子吧?◎ 这种跛行正常吗

其实,骨折后恢复期不扶拐行走时出现短时间的跛行是正常的恢复过程。骨折后,患肢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负重,有些需要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容易导致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肉或肌腱粘连,这些均会引起步态异常。

大部分人在弃拐之前扶过单拐,而扶单拐,就会伴有步态不正常。弃拐后,因担心患肢受伤,患者潜意识里不敢让患肢过度负重,因此在迈步时表现为缩短患肢负重时间,健侧会迅速跟进,使跛行步态更加明显。医生之所以每次在术后查房时要求患者进行肌肉收缩、直腿抬高等功能锻炼,目的就是避免卧床时间长、石膏固定时间长后产生的并发症。◎ 愈合后跛行怎么办(1)确定跛行的原因。

确认造成跛行的原因是关节僵硬,肌肉力量不足,还是心理因素。如果是关节和肌肉问题,要及时加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锻炼,必要时可辅助理疗或一些康复工具来锻炼。(2)排除心理因素,去除心理负担。

既然已经被医生允许脱拐行走,就表明患肢能够承受正常负重,因此患者不必担心患肢再次骨折或受伤。当然,也不可无所顾忌的大刀阔斧,要在自己身体所能承受的力量范围之内进行,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要有的,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关注,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尽量保持正常步态,适当调整步幅、步速。要有意识地纠正步态。

走路不求快,步子要小、慢、稳,也就是小步慢走。尤其是患肢步幅不宜过大,要在将身体重量全部转移至患肢后,再缓慢迈出健腿并保持身体平衡,每一步都要走好。慢慢习惯后,步速就会自然变快。(4)昂首挺胸,目视前方。

很多人在刚开始走路时,习惯眼睛盯着脚尖,生怕摔倒。站直身体目视前方可以将重心后移,并能分散注意力。

总之,只要没有神经损伤,术后两腿长度相等,跛行就只是暂时的,通过锻炼、纠正步态,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不加注意,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步态,长时间跛行就可能形成习惯性步态,将来很难纠正。这也是骨折治疗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功能锻炼,这个过程主要靠患者自己来完成。虽然很艰难,也很痛苦,但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患者术后康复的速度有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功能锻炼,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遵医嘱,按照医生的指导方法,自己坚持锻炼,相信你会很快康复起来。16 关节扭伤没骨折,怎么就出现了创伤性关节炎

有的人关节脱位、创伤或骨折后,长时间感觉关节疼痛不适,到医院就诊拍片,医生说“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了”。或者在受伤时医生可能就会交代“您这个关节以后可能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对于创伤性关节炎,估计很多朋友并不陌生,不过这种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真正了解的人可能并不多。◎ 什么是创伤性关节炎

顾名思义,创伤性关节炎是由于外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以青壮年和运动员多见。创伤性关节炎多发生于活动频繁或负重的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 为什么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扭伤后,X线片未显示骨折,或者关节内骨折得到解剖复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并愈合良好,并不意味着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因为在关节扭伤的同时,可能伴发软骨、半月板、滑膜、韧带、筋膜的损伤,而这些组织在X线片上并不显影。

关节畸形(如膝内外翻,踝关节倾斜等)、骨折成角畸形愈合、某些关节活动频繁或经常采取某种特定姿势、重度肥胖或截肢后单侧肢体承重等,均可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重关节面的磨损和破坏。◎ 如何预防或减少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应做到解剖复位,以确保关节面光滑,这也是关节内骨折虽然移位不大,但骨科医生仍要求手术的原因。

关节损伤后采取适当固定以使关节得到充分休息,受损组织得到修复。

适度积极的功能锻炼可以减少关节的肿胀渗出和粘连,减轻软骨退变。◎ 已经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如何治疗(1)针对病因治疗: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活动后较长时间存在疼痛,应及时行磁共振检查,以了解半月板、关节软骨或韧带损伤及修复程度。对于畸形愈合要及早纠正。减轻体重,必要时调整工种。(2)对症治疗:口服止痛药物和活血化瘀中药。(3)物理治疗:包括直流电疗法;红外线疗法;超声波疗法;电磁疗法等等。(4)使用支具辅助减少关节负重,在关节腔内注射药物。(5)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整复疗法、中药熏蒸、膏药外贴治疗。(6)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截骨矫正术、关节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17 为什么受伤部位下雨阴天不舒服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受伤或手术以后,下雨阴天前一两天就会出现受伤部位或伤口不舒服。这种不适简直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准。“医生,我好了以后,不会下雨阴天就疼吧?”这也是外科医生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之一。

很多患者的软组织损伤已经恢复,平时基本正常,但就是怕寒冷、大风等天气变化。一有风吹,就“冷”得受不了,明明是在炎热的夏天,却还穿着厚衣服,很是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受伤部位在阴雨天会感到不适

首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皮肤:皮肤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神经存在于真皮及皮下组织中。损伤如果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就有可能形成瘢痕。新生的血管和神经也在其中生长。

每当发生天气变化,特别是暴风雨来临前,大气湿度、气压和温度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瘢痕内的神经末梢能敏感觉察出这种变化,神经纤维越细,对外界变化越敏感,局部就会表现为痛或痒。

瘢痕内的血管舒缩调节与正常组织不同,受到寒冷、潮湿或低气压刺激后,血管持续收缩,血流减少或流速减慢,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局部供血不足,就会降低瘢痕组织对疼痛的耐受力。瘢痕组织也会因刺激而收缩,这样也会对神经纤维产生挤压或牵拉的刺激,从而导致旧伤部位的疼痛。◎ 如何预防和减轻疼痛不适(1)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做好自身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伤处受到潮湿和寒冷的侵袭。(2)调整局部环境,尽量保持居住或活动场所干燥,远离湿冷的地方,阴雨天应减少外出。(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应变能力,保持心情舒畅,多吃富含维生素、钙、磷的食物。(4)平时可适当推拿,按摩、揉搓损伤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缓解神经压迫症状。(5)如果已经出现不适,应及时进行治疗:可外擦风湿膏、红花油等;可局部用热毛巾、热水袋等热敷;也可选用伤湿止痛膏、狗皮膏外贴;还可进行超短波、红外线、脉冲电波等物理治疗,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缓解症状。

盐敷对驱寒止痛很有效果,做法如下:取粗盐500g,放锅内炒热,再加葱须、生姜各15g,一起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一星期,有逐风祛湿之功效。18 “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是真的吗

伤筋动骨这个词本身是指身受重伤,后来被人们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这可不是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轻微扭伤或拉伤的词。一旦用到“伤筋动骨”,表明伤情较重。“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句话在中国深入人心,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伤筋动骨一百天”有没有科学依据

在这句话里,“骨”指骨骼,而“筋”并不单独指肌腱,还包括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这句话是祖国医学的先辈们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古代,没有解剖学,没有X线机,没有手术,先辈们凭借双手整复筋骨,固定夹板,动静结合,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说,这是老祖宗智慧结晶。

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病理生理学家把它分为血肿机化期(2~3周)、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和骨痂改造期(8~12周)三个阶段。在血肿机化期,骨折后6~8小时内,血肿开始形成凝血块,随后毛细血管增生,各种纤维细胞侵入,血肿发生机化,肉芽组织变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完成这一过程需要2~3周。在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骨折断端的纤维结缔组织,经过软骨细胞的增生、变性、钙化而骨化,这就是软骨内骨化,这一过程一般需要4~8周。在骨痂改造期(8~12周),对原始骨痂进行改造,成骨细胞增生,新生骨小梁也逐步增加,并逐渐排列成规则致密的骨小梁,使骨折断端形成骨性连接,完成这一过程需要8~12周。从现代的病理生理学上看,骨骼和软组织的修复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恰好就是一百天左右,这也进一步证明“伤筋动骨一百天”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为什么他不到一百天就好了,而我都一百多天了还没好

事实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骨折的愈合时间,如年龄、身体健康情况、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否感染、治疗方法,固定可靠程度、活动时机等。儿童骨折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长好,而成年人往往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血液循环丰富部位骨折愈合快,血液循环差的部位就愈合慢,而有的部位,一旦骨折就很难愈合。再加上人的个体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符合“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结论。“伤筋动骨一百天”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简陋的医学条件下对创伤引起的骨折或者伤筋康复时间的简单总结,它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情况下的伤筋动骨。因为,在古代,伤筋动骨的原因多为高处坠落、摔伤或击打,属于中低能量损伤。现在的骨折损伤多是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属于高能量损伤,损伤严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筋还是骨,损伤越重,恢复肯定就越慢,甚至还有人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低能量损伤多见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又明显低于年轻人。因此,“伤筋动骨一百天”只是个大略数字,不能过于较真,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绝对化。在恢复的过程中应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功能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手术能促进骨折愈合吗

很多人认为手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使骨折“好”得更快。还有些人觉得现代医学很发达,应该比过去恢复得更快才对。事实上,比起过去,当今的科学确实是发展进步了很多,对骨折的治疗水平也确实有显著提高。但大家应该对手术有正确认识和合理期待。手术是在保守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不得已采用的方法,通过手术将断了“筋”“骨”复位或重新“接”好,使它们回到正确的位置,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因为骨折的愈合有其自己的规律,手术也不能改变人体组织的正常修复过程,因此也就不能显著地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这就像庄稼从播种至收获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一样。不是说做手术了,骨头就长得快,或者长得更结实。只能说对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干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后致残或导致功能障碍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内固定,可以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和功能康复,尽早回归社会。所以虽然不能抗拒手术,但是也不应该迷信手术。

因此,对不同的损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按医生的要求进行后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恢复功能,早期康复才是正确的做法。

伤筋动骨别轻视,先辈总结是真知;

早点晚点别纠结,各人之间有差别;

尊重规律不盲试,遵嘱活动最明智。19 骨折愈合良好,钢板取出后为什么还要扶拐

很多骨科患者在下肢骨折愈合后,会住院取出钢板或髓内钉,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嘱咐:术后再扶拐一段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

患者就不理解了:我的骨头早就长好了,取钢板之前已经可以到处活动、正常工作,这说明骨头已经完全恢复了呀。为什么取完内固定后反而不能立即恢复正常活动了?还要扶拐?不会是手术出了什么问题吧?

其实,医生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是站在对病人负责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这样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医学上有个术语,叫“应力遮挡”,就是在骨折断端正常的应力被钢板或髓内钉给挡住了,一部分的力量通过内固定物传导过去。骨折的愈合及愈合后的改造塑型需要正常的应力刺激,由于内固定物的存在,骨折断端应力刺激相对减少,因此愈合的强度与正常骨质仍有区别。一旦去除内固定物,断端失去了保护,如果过早负重,则有可能再骨折。(2)内固定取出后,会遗留钉孔,特别是如果在取出过程中出现断钉,医生会采用各种办法将断钉取出,最终导致钉孔更大。这些钉孔的愈合需要时间。钉孔的局部是力量薄弱区,术后过早负重,可能会因轻微外伤或外力造成骨折。(3)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负重,还有扭转、成角等力量,应力集中于薄弱区,反复多次的力量累加,容易引起骨折。

其实,患者此时的扶拐已不同于受伤当时或第一次手术后的扶拐了,取内固定术后扶拐,更大意义是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防止意外。

扶拐不仅是提醒自己需要继续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警示,提示他人你目前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以免被“莽撞”之人误伤。

如果您工作比较忙,拄拐活动非常不便,可以选择晚一段时间,找一个不忙的时间取出内固定,甚至不取也没关系,其实绝大部分内固定是可以不取的。但为了您的顺利康复,一旦决定取出内固定,还是听从医生安排,扶拐活动一段时间(具体时间要听您的主治医生的),毕竟健康和顺利康复才是第一位的。

第二部分 生活中常见的疼痛20 小腿“抽筋”,一定是缺钙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小腿“抽筋”的亲身体验。那滋味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很多人在出现小腿抽筋后的第一反应是“缺钙”,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抽筋”是什么“抽筋”学名为肌肉痉挛,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的现象。表现为肌肉突然变得很硬,疼痛难忍,可以持续几秒到数十秒,多在游泳、睡觉或剧烈运动时出现。◎ “抽筋”一定是缺钙吗

缺钙确实容易引起“抽筋”,但“抽筋”不全都是缺钙引起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腿抽筋呢?

常见的引起小腿抽筋的原因主要有寒冷刺激、肌肉代谢产物堆积、肌肉疲劳、局部肌肉短暂供血不足和缺钙等。

寒冷刺激:

在寒冷的刺激下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痉挛抽筋。多见于冬季运动或冷水游泳或夜间没盖好被子等情况。

肌肉疲劳、代谢产物堆积:

剧烈运动时,腿部肌肉频繁收缩,局部代谢产物(乳酸)增多,肌肉的收缩与放松难以协调,疲劳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小腿肌肉痉挛。当运动时间长且运动量大,出汗多,又没有及时补充盐分时,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肌肉局部的血液循环不好,就容易发生痉挛。

缺钙:

钙离子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太低时,肌肉就容易兴奋而痉挛。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很容易缺钙,因此就常发生腿部抽筋。老年女性雌激素下降、骨质疏松都会使血钙水平过低,肌肉应激性增加,而常发生痉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当出现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该想到是否有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

睡眠姿势不好:

如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在脚面,或长时间俯卧,使脚面抵在床铺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长时间处于绝对放松状态,就引起肌肉“被动挛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柱退行性变:

有研究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小腿抽筋的发生率可高达70%,这是由于脊神经根受压和脊神经根内血流量下降导致的腿抽筋。

营养不良:

尤其是维生素B缺乏时,更容易发生肌肉痉挛。1

孕妇腿抽筋:

大多数的准妈妈在怀孕中、后期容易出现小腿抽筋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腿部肌肉负担增加,体内钙与磷比例不平衡、血液循环不良或受凉等。◎ 腿抽筋后该怎么办呢

在运动或睡觉时出现抽筋:

要马上抓紧大拇指并持续用力向上扳,慢慢地伸直腿部,待疼痛消失后再进行按摩,也可以用趾尖持续踩地。也可以使用牵拉方法:马上坐起来,伸直发生抽筋的小腿,躯干前屈,用双手扳住前脚掌,缓慢、持续向躯干侧牵拉,直至痉挛缓解。局部按摩对缓解抽筋也有很好的作用:用双手快速搓擦小腿,或用手按揉或轻叩小腿肌肉,可帮助缓解肌肉痉挛。

还可以通过穴位疗法缓解抽筋症状:

用手指按压委中穴(膝后凹陷处中心点)、承筋穴(小腿后部肌肉的最高点)、承山穴(小腿后部肌肉的分叉处)等。也可以压手上合谷穴(即手臂虎口、第一掌骨与二掌骨中间陷处)。掐压20~30秒之后,疼痛即会缓解。再配合用热毛巾湿敷,用手按摩,效果会更好。

如果上述方法未能完全解除症状,可改用热毛巾、热水袋敷于腿肚处,能有效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如果有人帮助,见效更快。

游泳时抽筋:

用抽筋小腿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小腿的膝盖上,帮助小腿伸直。◎ 如何预防抽筋

临睡前温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起到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解除痉挛的作用。注意保持舒适温暖的睡眠环境和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熬夜,注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科学锻炼,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E等。1

睡觉时要注意驱寒保暖,尤其是在冬天,不让局部肌肉受寒。走路或运动时间不可过长,不能让小腿过度疲劳。适当补钙,尤其是正在发育期的青少年。但要在明确低钙背后的真正原因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不是一味补钙。平足和其他身体构造的问题使一些人特别容易发生小腿抽筋,对于该人群,选择合适的鞋是弥补的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抽筋危害小,处理简单,但如果经常发作,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则应尽快去医院,排除血管、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尤其是有其他疾病的中老年人,千万不可大意。21 您有脚底疼痛的困扰吗?脚底疼痛与骨刺有关吗

最近几年,我在门诊看到不少中老年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走运动后,有的人甚至没有进行大量活动,就出现了足跟痛,不红不肿,就是一走就疼痛难忍。尤其是在早上刚下床或久坐后站立的时候,更是钻心的疼,活动一会儿反而会好一些。这就是所谓的“跟痛症”。去医院一拍片才发现,哦,原来是足跟长了“骨刺”了。然而,这恼人的疼痛真的是骨刺惹的祸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跟痛症。◎ 什么是跟痛症

跟痛症以中老年人及体重较胖者多见,是足底筋膜受到长期、持续、过大地牵拉而在足跟处发生慢性劳损,导致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足底脂肪垫较厚,缺乏肌肉组织,脂肪垫作为脂肪组织,一旦损伤,就非常难修复。

跟痛症的特点是起病缓慢,行走之初局部疼痛,行走困难,坚持短距离行走数分钟后疼痛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可一侧或两侧发病,可分为跟内痛、跟后痛、跟下痛,以跟下痛最常见。

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看见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大小不等骨质增生,这就是骨刺。骨刺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的足跟痛都是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不论劳动还是休闲娱乐,要想着经常变换姿势,避免固定姿势对局部造成压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