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衣食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2:10:11

点击下载

作者:问渠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衣食常识

每天学点衣食常识试读:

龙井茶

主要分布在西湖西南的龙井村四周。龙井茶叶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冲泡后水色清澈、明亮、清香芬芳,饮后有一股鲜橄榄的回味,是绿茶中的珍品。龙井茶叶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龙井西边的狮峰所产的龙井茶叶最佳。

碧螺春

茶产于江苏吴县洞庭东、西两山,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它的特点是:色泽碧绿,外形呈螺形;叶芽边有白色茸毛;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清香沁人心脾。碧螺春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远销日本、美国、西欧各国以及港澳地区。这种名茶的由来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打鱼为生,两人相爱。但不久灾难来临,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作恶多端,扬言要碧螺姑娘做它的妻子,如不答应,就兴风作浪,让人民不得安宁。阿祥得知此事后,便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持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最后终于将恶龙杀死,但阿祥也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悉心照料,但不见转好。碧螺姑娘为了救阿祥便上山寻找草药。在山顶见有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却已发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顿觉精神大振,病情逐渐好转。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紧贴胸前,使茶叶逐渐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原来,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了,最后姑娘带着甜蜜的微笑,倒在了阿祥怀里,再也没有苏醒过来。阿祥悲恸欲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品质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将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大红袍

”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

有关大红袍来历的传说很神奇。古时候,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喝后他的病就好了。秀才继续赴考,结果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皇帝招为驸马。

第二年春天,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九龙窠,他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状元于是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状元带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状元回到了九龙窠,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茶名闻天下。

铁观音三说

“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它的产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出游,来到福建一家茶馆品茶,觉其味甘醇爽滑,便让店主取茶观之,见其色泽暗绿,如铁压手;闻之有如芝兰般淡雅清香。于是乾隆赞其茶香美赛观音。后来,乾隆的身份明了,此茶的名声传开,人们便约定俗成,将此茶命名为“铁观音”。

二说:乾隆年间,安溪有一位叫魏饮的乡民笃信神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献于观音菩萨像前。有一天早晨当他经过山中时,在乱石隙中发现了一棵茶树,叶片在朝阳下闪耀着光辉。魏饮于是将其移植于自家屋后,精心料理。来年春至,这株茶树枝繁叶茂,魏饮采撷嫩叶制茶,发现此茶较其他茶叶重,且暗绿似铁,便顺口称其为“重如铁”。该茶香气浓郁特异,魏饮便用来供奉观音,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此茶改称“铁观音”了。

三说:乾隆年间,王士让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筑室于南山之麓,名曰“南轩”。王士让在南山中发现一株奇异的茶树,便将它移植于南轩后园。茶树在王的精心培育下,枝叶茂盛,红心圆叶,乃采之制茶,茶叶乌润肥厚,香馥味醇,沁人心脾。后来,王士让奉诏入京,他在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时,以此茶馈赠。方望溪品后,觉其味不凡,便转献宫廷。乾隆饮后,也是非常喜欢,于是亲自询问王士让。王士让将此茶的来历一一述说。乾隆见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遂赐名“铁观音”。

十大名茶

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冻顶乌龙、云南普尔茶、武夷大红袍、铁观音。

奶茶

是蒙古族特有的饮料。奶茶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是先用开水将砖式红茶煮沸,放置一夜,待茶水澄清后倒入木桶,用搅拌器将浓茶上下搅动,使其变为乳白色,然后将茶水倒入锅内,加入羊奶或牛奶或骆驼奶以及黄油、食盐等,最后将其放在火上煮沸。也有直接将牛、羊奶放入已经熬制好的红茶里。如果在奶茶里放入酥油和红糖,即是酥油奶茶,人们一般在隆重的场合才饮用。

油茶

是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苗、壮、布依、侗等少数民族的饮料。制作油茶的原料有米花、茶叶、炒花生仁、酥黄豆、水、糯米饭、葱花等。制作时先将糯米蒸熟晒干,用油爆成糯米花。将米和茶叶放在锅里炒一段时间后,再加水,茶叶在泡好后滤出。饮用时在碗中放入米花、花生、猪肝、粉肠,再将滤好的茶冲入,一碗油茶就做好了。

酥油茶

是藏族每一个家庭必备的饮料,也在蒙古族、裕固族等民族中流行。酥油茶热量很高,含有各种维生素,既能生津止渴,有助于消化,又是西藏高原地区的御寒佳品。喝酥油茶应该边喝边添,不可一口喝完。待客时,主人总将客人的碗添满。客人如果不想喝可以不动茶碗,告辞时客人应将添满的茶一饮而尽。

酒的起源

酒的出现比文字要早,因此没有关于酒起源的文字记载。最初的酒被称为“猿酒”。猿猴采食野果后,将吃剩的贮藏于洞穴中,果皮腐烂时野生酵母菌使果实中的糖分自然发酵,形成酒浆。原始社会时期,酿酒的主要方法是用发酵的谷物来酿制水酒。当时的酒在先民眼中是一种有着极大魔力的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最迟不晚于公元前200年。中国很早就开始以五谷作为酿酒的原料了,《法苑珠林》载:“谷酒者,以诸五杂米作酒者是也;木酒,以根茎叶果作酒者是也”。

酒的类型

酒有白酒、黄酒、啤酒、果酒、露酒、药酒等多种。根据酒中所含酒精量,酒可以分为高度酒、中度酒和低度酒。酒精量在40度以上的如白酒、白兰地等为高度酒,20~40度之间的如配制酒等为中度酒,低度酒一般在20度以下,如黄酒、果酒等。白酒根据其香味还可分为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和米香型。

中国名酒

茅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茅台酒厂产。大曲酱香型。酒质纯净透明,芳香袭人,回味悠长但无烈性刺激之感,有令人愉快的氨基酸香味。茅台酒誉满天下,有世界第二名酒的美称。

五粮液:四川宜宾市五粮液酒厂产。浓香型白酒。酒液纯正透明,香气悠长,酒味醇厚,入口柔和、甘美,落喉爽净、舒适。

剑南春:四川绵竹县酒厂产。浓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醇厚、清洌、净爽,余香不尽。

汾酒: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汾酒厂产,以清香型著称。酒液清澈透明,酒味清香纯正,入口爽快,甘洌,饮后余香脉脉。

泸州老窖特曲:四川泸州市泸州曲酒厂产。窖香浓郁,饮后尤香,清冽甘爽,回味悠长,是典型浓香型白酒。

竹叶青: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汾酒厂产。此酒优于一般配制酒,色泽是浸泡药料的天然色,金黄微绿,透明晶亮,有汾酒与药料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饮用时感到馨香、绵软、柔和、丰满、适口。

西凤酒:陕西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产。此酒属复合型大曲白酒。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酒液清澈透明,甘润,有水果香味,回味舒畅。

古井贡酒:安徽亳县古井酒厂产,浓香型白酒。酒液清澈如水晶,香醇如幽兰,倒入杯中如黏液云挂杯,入口甘美醇和,回味悠长。

董酒:贵州遵义市董酒厂产。酒液晶亮透明、浓香扑鼻,入口香醇、甘美、清爽。

洋河大曲:江苏泗阳县洋河镇洋河酒厂产。浓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入口绵甜,醇香浓郁,回香悠久,余味爽净。“

五谷

”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指的是“稻、稷、菽、麦、黍”,即稻子、谷子、豆子、麦子、黍子,泛指粮食作物。《管子》中曾将“稷”改为“秫”(指高粱);《素问》中曾将“菽”改为“豆”,仍与之相同。五谷在古籍中还有不同的说法。例如《礼月令》中把五谷解释为:麻、黍、稷、麦、豆;《楚辞王逸注》中,则说是:稻、稷、麦、豆、麻。

在比《论语》更早的《诗经》《尚书》等书里,没有“五谷”的记载,只提到“百谷”,意思也只是说明谷物品种数量很多,并非真指一百种谷物。目前,人们普遍将“稻、黍、稷、麦、豆”称为“五谷”。

烹饪方法

炒:通过在锅里不断翻拨使食物熟。

蒸:利用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

煎:锅里放少量油,把食物放入其中使其表面变黄。

炸:把食物全部放在较多的沸油里,通过高温将其熬熟。

炖:在有汤的情况下煮烂食物。

煲:广东方言。用文火将食物慢慢煮熟。

爆:把鱼或肉放在烧热的油里炸。

焖:通过紧盖锅盖,在封闭的状态下把食物用文火煮熟。

煨:用文火将食物慢慢炖熟。

煸:在热油中将菜肴炒到半熟,再加水烹煮或加作料。

炝:把菜肴稍微煮或在热油中略炸一下后即取出,然后再加上其他调味品。

炙:即烤。

烩:一种混杂了多种食物的烹调法。

烙:在烧热的器物上通过高温将食物烙熟。

炮:一种古代烹饪法。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是一种常用的酸性调味品。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民间传说。

杜康,夏朝山西运城县人,他是我国最早的酿酒家。杜康的儿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苏镇江一带,在长江岸边的鱼港设了一家糟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第21天的酉时,当他揭开缸盖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尝了尝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带甜,味道还不错。他在煮菜的时候放了一点儿,菜味可口,且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个“酉”字,将这种酸汁命名为“醋”。据说,至今镇江恒顺酱醋厂制醋的时间还是21天。

根据历史记载,远古的人们是用天然的酸味果实酿制醋的,如梅子等。如今,醋的品种繁多,有玫瑰米醋、香醋、酒醋、白醋等,其中山西陈醋、镇江香醋、浙江玫瑰米醋等都是中国名醋。

酱油

是把豆、麦煮熟,使其发酵后加盐而酿制成的液体调味品。制作酱油时,黄豆的蛋白质经发酵分解为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又会与盐作用生成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实际就是今天的味精,所以酱油具有一种特殊的鲜美味道。

酱油最早是在中国发明的。现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酿制和使用酱油了。唐代时,由于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酱油酿制技术传到了日本、东南亚和印度,在这些地方又形成了富有民族风味的酱油。

豆豉

是人们普遍喜欢的一种食品,也是南方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佳品。

豆豉的原料是大豆,它原始的做法是:把大豆煮熟,经过“发霉”制曲,洗净后,拌入适量的食盐装入坛内,密封坛口,放太阳下暴晒,每天将坛子翻转2~3次,使坛子四周均匀受热。这样夏季要六七十天可以做成,其他季节需要五至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成。后来改进发酵工艺,缩短周期,做出了滋味鲜美、香味浓郁、颗粒完整的豆豉。

豆豉与酱是否同一起源,目前尚无确证。据说当时汉朝京城长安有个樊少翁经常贩卖豆豉,因此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豆豉樊”。可见豆豉的生产历史已经不短了。

五香

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

腌腊

是一种对食品进行加工以保藏的方法。狭义的腌腊指用盐或盐水腌渍食品,使盐分渗入食物,从而让食物失去部分水分,以抑制微生物繁殖,而达到防腐和保藏的目的。广义的腌腊是指用酱、酱油代替食盐或在食盐中加入糖、醋、香料等的腌制法,这种腌制法广泛应用于鱼、肉、蔬菜等食品的加工。腊也指将肉块腌制风干的方法,一般在腊月或冬天进行,这种腌制好的肉也称为腌腊。

色、香、味

“色”指的是菜肴的颜色、造型。中国的厨师们在颜色的搭配上、材料的雕刻设计上常能达到艺术家的水准。他们所烹饪的菜肴往往塑形着色,犹如精美的艺术作品,令人赏心悦目,不忍下箸。“香”指的是菜肴上桌后,未食之前就已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振。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调料炸出香味,制出浓香型的菜式,如酥香、油香、熏香、奶香、辛香、霉香、焦香、辣香、麻香、椰香、麻辣香、葱蒜香等。“味”指的是菜肴的味道。中国人对事物味道的要求,更甚于营养。对于某些非家常的烹调来说,食物甚至只是味道的载体。人们享受的是味道,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就如同对抽象美的体验。正因如此,西方人不会对枯瘦的鸡瓜感兴趣,而中国人却视其为美味。李笠翁自称为“蟹奴”,就是因为蟹需细细品尝。过去有个笑话,讲的是上海人乘火车赶往外地,一天一夜的行程刚够吃完一只蟹。这种态度就缘于对“味”的极端重视。

山珍海味

上八珍:猩唇、驼峰、猴脑、熊掌、

燕窝

、凫脯、鹿筋、黄唇胶。

中八珍:鱼翅、银耳、果子狸、鲥鱼、广肚、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燕窝是美味珍馐,也是滋补佳品,其种类繁多。相传早在唐代,中国民间曾有人用瓷器与印尼土人交换过燕窝。到了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尝到了燕窝的滋味后,从马来群岛带回一些进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便出了名。

通常所说的燕窝,是指一种金丝燕筑的巢。它是金丝燕靠喉部分泌出的大量浓厚的粘性唾液凝结而成的巢窝,其形状多呈半圆形,如人耳状,深2.5至3.5厘米,内径5.8厘米左右,多筑在悬崖峭壁之上。金丝燕第一次筑的窝,质量最好,称为“官燕”,当其第一次筑的窝被人们取走后,它第二次筑窝唾液已没有第一次多,纯度和粘性也差了,大多是它啄下自己身上的绒羽,与唾液混合起来筑成的,营养成分已减少,经济价值也降低了,故而被列入次品,称为“毛燕”。

我国四川、海南岛等地也产有燕窝。其中尤以海南岛之东的燕窝岛(原名大洲岛,因盛产金丝燕窝而得名)所产的燕窝为佳品,它窝层肥厚、细嫩柔软、色泽透明、营养丰富,占燕窝之魁。

苏菜:又称“淮扬菜”,它的发祥地是苏州和稍后的扬州和杭州。苏菜的第一个特点是味兼南北;第二个特点是善以江湖时令活鲜为原料烹制特色菜肴;第三个特点是点心和小吃都很精美。著名菜肴有蟹黄狮子头、西湖糖醋鱼、鲜藕肉夹、松子水晶肉甜糕、灌汤包子等。

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菜组成。粤菜口味偏重于清、鲜、爽、滑,做法以蒸、炒、熘为主。著名菜肴有烤乳猪、龙虎斗、东江盐焗鸡等。

川菜:发源于巴(今重庆)蜀(今成都)。川菜的特点是菜式繁多,并能利用普通材料,制成多种美味菜肴,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称。川菜调味以麻辣著称,在制作手法上以小炒、小煎、干烧、干煸为主。著名菜数不胜数,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棒棒鸡丝、水煮肉、毛肚火锅、干烧鱼等。

鲁菜:发源于齐、鲁,也就是山东的临淄和曲阜。鲁菜在

四大菜系

中最富有宫廷风韵,庄重大方,蕴味精深,高级大菜颇多。鲁菜有三个特点:一是用料讲究,善于以燕窝、鱼翅、鲍鱼、海参、鹿肉、蘑菇、银耳等高档食料烹制厚味大菜;二是鲁菜富含营养,热量值高,如脆皮烤鸭、九转大肠、德州扒鸡、油焖鱼、红烧海螺等;三是善于以汤调料(以老母鸡、猪蹄等为汤料)。

中国四鱼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四大名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其实就是南北名菜名点的“组合大餐”,它集满宴与汉宴于一席,规模大,礼仪隆重,用料珍贵,菜目繁多。点心也不限于满点,创新的品种均可入席。它的一般规格为:名菜百种以上,点心50种左右,果品、小菜20余种,水陆陈杂。筵席一般要分三次进行,称“三撤席”,要吃上一整天。

满汉全席集中国名肴名食之大成,代表了清代烹饪技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烹饪文化的珍贵遗产。

苏州名菜“锅巴汤”有“

天下第一菜

”之名。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牧仕游览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时,被山上的景色所倾倒,遂在崖壁上题名“香雪海”。康熙皇帝听说此事后,很感兴趣,于是便微服前往苏州邓尉山游玩。康熙抛开随从,独自畅游在梅花盛开的世界里,沉迷忘返。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午,康熙感到饥肠辘辘,可偏偏他却迷路了,饥渴难忍的他只好朝一个方向拼命走去,直到走进一个小村子里。他遇见一个中年农妇,便迫不及待地问人家“可有东西充饥”。善良的农妇将康熙领进屋内替他找吃的,可是饭菜差不多都吃光了。农妇看见锅里还有几块焦黄的锅巴,便随手将一些剩菜汤倒入,烧火煮开后,盛起来端给康熙吃了。谁料,饥不择食的康熙吃后竟觉得美味可口,赞赏不已,一时兴起,将此菜题为“天下第一菜”。于是,这不起眼的锅巴汤就这样成为“天下第一菜”了。

江南名菜“

松鼠桂鱼

”,味道鲜美,闻名遐迩。

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到了苏州,一日信步来到松鹤楼菜馆。他看到湖中有很多桂鱼,该鱼背部隆起,青黄颜色间有不规则的黑色花纹,游动起来迅猛快捷,非常好看,一时高兴,便要求吃鱼。按老规矩,桂鱼是祭神用的祭品,不可食用,但又圣命难违,店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经与厨师商量,想出了一个法子:取松鹤楼首字“松”,将鱼烹制成松鼠形状,既避免烧“神鱼”之罪,又满足了乾隆的要求。厨师把鱼炸成后放在桌上,然后浇以卤汁,只听见“吱吱”作响,就像松鼠在欢叫。乾隆吃后,赞不绝口。从此,“松鼠桂鱼”便成为一道名菜,被誉为苏菜之冠。

西湖醋鱼

是杭州西湖老店楼外楼的名菜,又名宋嫂鱼。据说它是由一个叫宋嫂的妇女首创的。宋嫂原是西湖边上的渔家姑娘,丈夫宋五哥去世后,她便与年幼的小叔相依为命,捕鱼为生。小叔身体虚弱,加上长年劳累,病倒了。宋嫂见他胃口不好,便给他烧鱼吃,但每次烧鱼都是用渔家的简便方法。有一次她想开开小叔的口味,便买了糖,打了醋,做成一种酸甜味的糖醋鱼。小叔吃了觉得鲜嫩可口,一下胃口大开,食欲增加。宋嫂见他爱吃,便又精工细作,以西湖特产的藕粉,配上糖、醋、酒、葱、姜等作料,调成汁,将鱼过油后浇汁,味道更加鲜美。小叔身体恢复以后,便和嫂嫂在西湖边上开一个小店卖起醋鱼来。一天苏东坡来游西湖,闻到了这醋鱼的香味,便到宋嫂的店里来吃这道菜,吃了之后,他连声称赞:“好鱼,好鱼,真乃天下第一名菜。”从此,西湖醋鱼就名扬天下了。“

宫保鸡丁

”是久负盛名的四川名菜,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因当时四川总督丁宝桢十分偏爱此菜而得名。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曾任山东按察使,后任四川总督。贵州平远素以善制炒鸡丁而著称,而丁本人一直很喜欢吃用鸡肉和辣椒制作的菜肴。他在山东任职时,就经常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当上四川总督后,他又特别爱吃用天府花生、嫩鸡肉、辣椒制作的炒鸡丁。每遇设宴请客,他总要厨师必上此菜。即使在回贵州家乡省亲时,当亲朋为他接风洗尘,他总是说:“各位不必破费,只上炒鸡即可。”并吩咐加上花生、辣椒同炒。久而久之,丁宝桢爱吃花生辣椒炒鸡丁的嗜好广为人知。因丁宝桢官职是总督,当时总督尊称为“宫保”,加上他在山东任按察使时,因剿捻有功,曾被清廷加封“太子少保”之衔,故人们便把他爱吃的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此菜鸡肉细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腻,在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便风靡省内。至清末民初,随着川菜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宫保鸡丁”也闻名全国,驰誉中外,现已成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来顺饭庄特级厨师乔春生烹制的“宫保鸡丁”荣获布拉格第5届国际烹饪大赛金牌。

麻婆豆腐

是著名川菜,深受食客欢迎。一碟用猪肉末(或牛、羊肉末)加上豆腐及大蒜、花椒粉、麻油、红椒油、豆瓣等作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浓、辣、软、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温掌柜,有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名叫温巧巧。她成年后嫁给马家碾一个油坊掌柜陈姓男子。10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发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的生活就成了问题。运油工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帮助她俩。巧巧的左右邻居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所以送来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羊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俩就把住屋改成店铺,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做招牌菜招徕顾客。由于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颇兴旺。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来维持生计。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

叫化鸡

又名“煨鸡”,是江苏常熟的特色名菜。其名虽不雅,却蜚声中外。

相传明末清初,在常熟虞山脚下有一个叫化子。有一天,这个叫化子偶然得到一只鸡,但他没有炊具和调料,无法做熟了吃。他苦思良久,忽然灵机一动,便将鸡宰了,除去内脏,连毛一起裹上泥巴。他又找来一些枯树枝,点成一个火堆,将鸡放进火中煨烤,等到泥烧得干裂了,敲去泥壳,鸡毛也随着泥壳脱落下来,鸡又香又酥,叫化子大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正在这个时候,削职隐居在虞山的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正好散步路过这里,闻到奇异的香味,从树隙中看到叫化子在津津有味地吃鸡肉,便命家人上前询问鸡的做法,并取了块鸡肉品尝,发觉味道的确独特。于是大学士回到家后,就叫家人稍加调料,如法炮制。过了几日,江南名妓柳如是从松江专程来钱府相亲。钱牧斋设宴款待,其中就有一道菜是叫化鸡,而且的确酥烂脱骨,香气四溢,宾客品尝后赞不绝口。钱牧斋满面春风地问柳如是:“虞山的风味怎么样?”柳氏用象牙筷指着鸡说:“宁食终身虞山鸡,不吃一日松江鱼。”问明缘由,当场命名为“叫化鸡”。

叫化鸡的用料十分讲究,鸡膛里加进的是鲜肉、干贝、虾仁及火腿丁、香菇。制作方法也非常别致,鸡不去毛即在外面包上荷叶,然后涂上黄泥放在火上煨烤。熟后,敲开泥壳,皮色金黄,香味四溢,鸡肉原汁原味,酥香肥嫩,腹藏配料,鲜美异常。真是“香、酥、鲜、嫩”,风味独特。

北京烤鸭

皮脆肉嫩,味鲜醇香,是举世闻名的珍馐。

烤鸭始创于南京,因南京湖鸭用稻谷喂养,肥厚多肉,烹制菜肴极佳。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都南京。宫廷御厨将此鸭烹制菜肴,采用炭火烘烤,使鸭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被皇府取名为“烤鸭”。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用武力夺取了其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并将都城迁到北京。这样,烤鸭技术也随着带到北京,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宫廷取北京玉泉山所产的填鸭烤制,皮薄肉嫩,滋味更佳。因而,到了清朝,烤鸭便成为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以及王公大臣们所喜爱的宫廷菜。从此,便正式命名为“北京烤填鸭”。

北京著名的全聚德于清同治三年(1864)开业,采用“挂炉烤鸭”技术,精制出色泽红润、皮脂香脆、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的烤鸭,颇受广大顾客的青睐。如今全聚德已建成七层的烤鸭总店,除了在前门外肉市和王府井帅府园开设了两个分店外,又在美、日等国和香港等地开设了许多分店,生意日益兴旺。

南京板鸭

是江苏重要土特产之一。其外形饱满,表面光白无毛,肉质板实坚挺,呈玫瑰色,脂肪乳白,似羊脂。吃起来有酥、香、嫩,余味回甜的独特风味。故南京板鸭享有“六朝风味,白门佳品”之誉。南京板鸭因生产季节不同分为春板鸭和腊板鸭两种,后者宜保存。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即位,建都南京。有一年,侯景起兵叛乱,围困台城。战斗十分激烈,梁朝士兵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当时,正值初秋,肥鸭上市,妇女们便将鸭子洗刷干净,加上作料煮熟,用荷叶包好送上土山。有时干脆将几十只鸭子扎在一起,抬上阵地,士兵们打开成捆的干鸭,用水一煮,咸淡适宜,香气扑鼻,都说:“这板压的鸭子真好吃!”后来,台城百姓为了纪念那次战斗,板鸭便叫开了,人们把制作板鸭的一套方法沿袭下来,而且越做越好。清朝时,因几乎每年都要将板鸭进贡皇室,故板鸭又有“贡鸭”“官礼板鸭”之称。

据记载,金华地区生产火腿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时,爱国名将宗泽的家乡金华府义乌县腌制卤肉劳军,此肉芳香味美,将士们高兴地称之为宗泽“家乡肉”,这便是

金华火腿

的前身。后来“家乡肉”进贡到皇宫,高宗见“家乡肉”被剖开后,肉色鲜红似火,就把它命名为“金华火腿”。当时腌制火腿不是像现在这样晒干,而是用火熏干,所以叫做火腿。《东阳县志》上就有这样的记载:“腌腿用烟熏,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金华火腿荣获优质食品一等奖。

过桥米线

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它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家里穷,没有地方读书,便每天到村外三里远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他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汤油,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还是热的了。因为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相传,“

涮羊肉

”的问世与忽必烈有关。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讨其弟阿里不哥。宿营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的美味——清炖羊肉来,于是就命令厨师宰羊,谁知正当厨师准备将羊肉下锅的时候,忽然探兵来报,敌军大队人马蜂拥而来,已离此不远。”按照正常的烹调过程,清炖羊肉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而在这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哪能坐等进餐呢?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厨师在这个时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将一块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腾的水中,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再加了些调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忽必烈得胜还朝,嘉奖了这位厨师,并让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这位厨师便选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调配了多种作料,加入香油、麻酱、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片的味道更加鲜美。群臣大饱口福后,赞不绝口。忽必烈高兴无比,便赐名为“涮羊肉”。

饺子

又名“扁食”“煮饽饽”等。它是一种形同新月,以面皮包馅而成的民间食品。中国北方流行大年初一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新旧年交替从子时起的意思,因为,夜间零时在古代叫做子时。饺子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至今已有2600多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出土有1300多年前的完整的唐代饺子。在有饺子之名以前,类似饺子的面食被称做馄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