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报刊审读报告集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2:41:41

点击下载

作者:朱昌平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宁夏报刊审读报告集萃

宁夏报刊审读报告集萃试读:

关于审读报告的报告

黄占宝 耿紫霞

宁夏新闻出版局坚持组织对书报刊的审读已有十几年了。实践证明,审读是加强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审读促进了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审读有效地监督引导了舆论。这里先介绍2005年的几篇审读报告,再介绍宁夏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审读工作。

一、审读报告

宁夏新闻出版局所聘请的审读员撰写的审读报告大都刊登在《宁夏书报刊管理》上,每月一期,每期刊发十余篇审读报告。《管理》主要发送给所辖各书报刊出版单位,还和兄弟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交流。现摘要介绍2005年的审读报告,从这些审读报告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宁夏新闻出版局所组织的书报刊审读工作。

2005年1月《低俗之风又有所抬头》,以《某某时报》近期所刊登一系列消息,批评为轰动效应而制造文化垃圾的低俗倾向。

2005年2月《报道台湾问题须有准确依据》,批评《某某新报》转载《国际先驱导报》的文章违背国家对台政策,会混淆视听。《读者需要阳光》批评某报“新闻故事”大多刊登肮脏、丑陋、低俗的故事,令读者难以透气,处在阴霾之中。审读报告提出多登忘我、奋进、欢乐、幸福的故事,还读者以阳光。

2005年5月《慎记唱响主旋律切忌集中披露阴暗面》对《某某法制报》4月份借反腐败之名集中披露阴暗面偏离主旋律给予严肃批评。

2005年7月《此类广告,休矣!》批评《某某新报》以新闻形式刊发的数条医疗广告。《请倾心关注“三农”》建议几家地市报改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现象,加强“三农”新闻报道。

审读报告中有许多对报刊成功策划的报道,好版面、好栏目予以充分肯定的文章,同时还对报刊的编校差错予以指正。

宁夏新闻出版局局长朱昌平在2005年年终举行的审读员座谈会上说:“一年来,各位审读专家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所做的工作,为我们加强出版管理帮了大忙,出了大力,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大家撰写的审读报告我每篇必读,都表现了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批评文章都有理有据,热情而不失严肃。我经常征求各报刊老总的意见,他们也都心悦诚服。审读工作加强了出版管理,规范了出版行为,提高了出版质量,我们取得的成绩有大家的一份功劳!”

二、建设审读队伍

高质量的审读报告出自高素质的审读员之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读队伍是做好审读工作的根本。宁夏新闻出版局十分注重选拔审读员,现在的审读员中有长期从事新闻出版管理的退休干部,有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有长期从事报刊采编工作的高级记者、编辑,这些同志政治觉悟高,社会责任感强,又有较丰富的新闻出版工作方面的经验。专职审读员一年一聘,这样既能保证审读队伍的基本稳定,又能适时补充新的力量。宁夏新闻出版局重视组织审读员不断学习,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法律和新闻出版的有关法规和信息,还给审读员订了《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有关报刊。

让审读员充分发挥才能,尽职尽责完成审读任务,首要的是尊重每一位审读员。宁夏新闻出版局领导经常抽时间参加审读座谈,倾听审读员的建议,仔细阅读审读报告,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对待每位审读员。具体负责审读工作的图书报刊管理处的同志十分尊重审读员的劳动,视审读员为同事、前辈、老师,审读员生病住院都代表局领导去探视。宁夏新闻出版局制定了《宁夏报刊审读管理暂行办法》《审读员职责》《审读员例会制度》,用制度约束审读员,加强审读员之间的交流。在长期开展审读工作的实践中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审读队伍,形成队伍的良好作风,这是审读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三、发挥审读作用

审读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发挥作用,从而规范书报刊出版行为,端正出版态度,重视社会效益,使出版物质量不断提高。

审读员每月所撰写的审读报告筛选后刊登在《宁夏书报刊管理》上,并及时发至各书报刊出版单位。有些报社在编前会学习讨论《管理》上的审读报告已成惯例,各出版单位都十分重视《管理》上所刊的批评或肯定意见。有的报纸一度不良倾向突出或涉及政治问题,违反宣传纪律,在刊发审读报告的同时,还要单独谈话及时纠正,也请有关审读员参加。

每年都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审读员到各报刊社反馈、座谈,审读员都事先充分准备发言提纲。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在各出版单位中建立起了审读的权威,而且增进了采编人员与管理者、审读员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一些报社还主动邀请审读员到报社去座谈,他们认为对培养采编队伍、提高报纸质量大有裨益。

在审读例会上,审读员还会根据报刊的出版动向、策划审读报告的内容,集中力量纠偏。曾经策划的一周各报刊载量分析,对各报刊启发很大。

审读员也是报纸、期刊质量评定、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评委。审读员所审读的报刊每季度换一次,两年内自治区内主要报刊都能轮到,因此在两年一次的报纸、期刊质量评定中,审读员做评委最有发言权。宁夏新闻出版局2005年组织了第六次报纸质量评定,抽样报纸评定只占30%成绩,而多位审读员结合两年审读所评的平均分要占评定成绩的50%,日常行政管理占20%。这样做突出了审读作用,进一步确立了审读的权威,加强了日常审读与抽样检查的结合,避免了侥幸,减少了偶然性,促使报刊采编人员树立经常抓质量的意识。

审读为书报刊管理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审读可以让管理以实事说话,可以实实在在地管理,也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出版者提高出版物质量。新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将审读列为内容之一,也是审读实践的结晶。社会需要舆论来监督,谁来监督舆论呢?审读就是对舆论进行监督的最好方式之一。

突出特色 规范办报——《固原日报》的本土新闻及其他

马东震《固原日报》是份地市级党报,也是我区5家地市报中历史最长的一份报纸,其正报一直保持对开4版。在报刊纷纷扩版改型的情况下,这张报纸不“跟风”,不“追风”,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心态。阅读这张报纸,最突出的感觉是这是一张党报,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报纸。以笔者所见,《固原日报》的主要特色,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本土新闻突出

主打本土新闻,是地市级报纸应坚持的方向和读者的定位所在。《固原日报》在这方面做得一直较好。在4个版面中,除第4版报道国内外的“时事信息”外,其他3个版基本是该报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本土新闻,并以消息为主,通讯、评论、图片等兼而有之。试以2006年3月1~4日的报纸为例,4天共刊发各类稿件173篇(幅),其中91篇为本土新闻,占发稿总数的52. 6%(不含广告),就所占版面而言,还要超过这个比率。在这些本土新闻稿中,该报记者稿46篇,通讯员稿51篇(其中记者和通讯员合写6篇),通讯员稿占56. 1%,并且在头版头条中,半数为通讯员采自基层的新闻。由此不难看出,重视通讯员来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该报群众办报的理念。这与时下某些报纸不尊重通讯员、不重视通讯员稿件的现象相比,就显得难能可贵。这张报纸也很重视图片新闻,据统计,图片稿件约占发稿总数的14. 5%,图文相宜搭配组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头条工程”中的力作多多

头版头条是《固原日报》贯彻“三农”和“三贴近”方针的一个亮点。为搞好“头条工程”,该报特开辟了“大为杯头条大赛”活动,头条的体裁以消息为主,篇幅多为千字文,立意好,起点高,可以说力作比比皆是。头条的稿件,绝大部分是记者和通讯员联系基层和部门实际采写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堪称精品。如:《“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隆德县农民腰杆挺起来》(2006年3月1日),客观地报道了隆德县农民生活发生了十大显著变化,材料翔实,数据充分,很有说服力。《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引题)/西吉县兴隆镇努力建设新农村(主题)》(2006年3月20日),从富、学、乐、美四个方面反映了开展“四在农家”活动给这个山区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篇通讯内容丰富,文风朴实,可读性很强。《荒山播绿人》和《致富路上领头雁》(2006年3月8日),前者以不足600字的简短篇幅,生动具体地报道了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童玉梅的事迹;后者仅以640余字,用特写手法介绍了全国农村“双学双比”能手余海兰的动人事迹,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她们高尚精神的歌赞。《一个人、一副拐、一孔窑、三面坡、20多年李志远(引题)/双拐撑起绿荫》(2006年3月25日),报道了一个双腿粉碎性骨折后,曾8次手术,迄今23年未能痊愈的残疾人李志远,拄着双拐,用生命染绿荒山沟道,撑起了130亩绿荫的感人事迹,并配发了两幅图片,读来催人泪下,不失为力作。

典型报道具有指导意义、借鉴意义、教育和启迪意义,是宣传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固原日报》的典型报道和“三贴近”报道,丰容了头版头条的内容,尤其是对来自基层、来自农村和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稿件,能在头版头条位置予以突出处理,委实值得称道。

三、以服务“三农”为中心,栏目少而精

固原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固原日报》十分重视“三农”报道,且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除特殊情况外,所发文章多是短小精粹之作,日均发稿43. 25篇(幅),平均每版10. 8篇(幅)之多。栏目不多,但相对固定。如第一版有《大为杯头条大赛》《新农村建设》《知荣辱树新风》《春播一线》《每周评论》,第二版有《建设新农村》《新闻集锦》《大家谈》《记者来信》等,第三版有《口弦》《新闻纵横》《社会》《生活》《求索》,以服务《三农》为主,兼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栏目,有的天天出现,有的间隔刊出,主次分明,各具特色。此外,《固原日报》无低俗化倾向,也不刊发不良医疗、医药广告,在遵循宗旨、规范办报上做得较好。

当然,这张报纸也存在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企盼《固原日报》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都市生活报之现状及出路——宁夏第六次报纸质量评定引出的话题

时茂青

宁夏第六次报纸质量评定结果表明,全区参评的15家报纸,除《新知讯报》《中卫日报》两家报纸,因创办时间短,在报纸质量评定中,只参加评定、不计入名次外,其他13家报纸,其总体质量得分排名,都市生活报普遍低于党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参评的7家报纸,除《宁夏日报》以较高的得分荣居全区报纸质量首位,《新消息报》名列全区一级报纸前三位外,其余5家报纸均未进入全区一级报纸行列。

都市生活报总体质量,缘何落后于党报?从宁夏第六次报纸质量评定得分情况看,都市生活报和党报质量相比,其得分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依法出版情况质量评定上,都市生活报违规情况颇为严重。一是刊登文章、图片无作者;二是网上下载或转抄摘编其他媒体的文章,或冠以“本报综合消息”,或编造作者名,假冒自己采写,或是自由来稿;三是在署名上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不注明原作者、原刊发媒体和刊登时间。此外,不少都市生活报在出版发行上不遵守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规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以上违法违规出版行为,大大降低了都市生活报质量得分。

其二,低俗化的宣传报道较为突出。不少报纸在文化娱乐方面的宣传报道,可以说“花边当家”,由“性趣”而生的“卖点”主宰了报纸的文化娱乐版面。一些报纸、报纸记者编辑,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为色情淫秽的东西能“卖座”,能赚钱,于是乐此不疲,一位歌星和某某同居、怀孩子的报道,就多达七八条之多。读者看了,没有一个不倒胃口的,以猎奇、低俗的宣传报道迎合少数读者低级趣味,自觉不自觉地步入媚俗和庸俗的怪圈。低俗报道除了对突发性的新闻大肆渲染炒作外,社会凶杀、明星艳史、大人物的隐私等等,都成了报纸关注的“卖点”。在这次报纸质量评定中,笔者通览各家报纸、自治区各市党报虽说也有一些格调不高的低俗报道,但属个别或偶然现象,不像都市生活报那么突出,那么普遍,而且有的报纸屡禁不止。

除低俗报道之外,都市生活报导向不正确和政治性差错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影响了都市生活报的质量总体得分。

其三,广告质量问题较多,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刊发广告,而且这类广告多属“有偿新闻”;二是违反《广告法》及有关管理规定,广告内容夸大、虚假,突出表现在医疗、药品、保健品等广告,问题比较严重;三是每周周末广告过多,挤占了新闻版面,读者极为不满。

其四,版面综合质量评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文章标题制作不规范、不严谨、不准确;二是宣传栏目设置上不够合理;三是一些报纸信息量小,报道面窄,无论宣传内容还是文字表达都不准确、不生动,可读性差;四是版面设计和印刷质量差、文字差错多。

以上都市生恬报质量问题四个方面的表现,虽说几家党报也存在,但就其表现程度和问题的严重性,党报质量要明显高于都市生活报。

以上所说都市生活报的质量问题,仅是从报纸质量监管角度反映出的一个侧面,如果从市场的角度,从读者的角度,从报业的竞争和发展这个大的层面上看都市生活报质量,还有更深层次的质量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历经10余年的发展,各类都市生活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都市生活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拐点”,正如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在倡导“科学发展”一样,2006年都市生活报必将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前几年,都市报一哄而起,宁夏日报社主办的报纸由原来的3家,变成了目前的7家。一个城市能容纳多少报纸,当时并未从市场供求关系上去思考,只觉得都市类报纸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全国都市报现在面临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都市报之间的竞争,不是共生共容,只能是此消彼长,或者说是“你死我活”,其结果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想象决定的。一个城市的多家都市报,受众是一样的,许多都市生活报虽把发行对象瞄准城市受众,但对其读者缺乏细分,其结果,报纸内容、版式,甚至栏目也几乎雷同,不少都市报,读者越看越像“多胞胎”。有人统计,同城的都市报之间雷同率占了60%左右,只要定位于都市报,它的读者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别,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必然造成报纸消费对象的同一;报纸消费对象的同一,又反弹到报纸媒体内容的趋同化。报纸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消费周期极短,今天读者看这一家报纸,明天读者就有可能看另一家报纸,其结果,谁对广大读者的口味,谁就生存下来。都市报10年周期冬天到来,对那些办得不好,不对读者口味的报纸来说,是个严峻考验。

都市生活报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都市生活报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在受众中找出路,不但定位要准,而且要下工夫提高自己的宣传品位。定位不准、品位不高的都市生活报其发行量必然下滑。对此,新闻出版总署一位负责人在第10届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指出:“以低俗报道提高发行量是对读者需要的一种误解,而以高尚的精神打动人、鼓舞人,所获得的发行量将更为持久。”这位负责人还打比喻说:“品位不高的报刊,就好像一个只会说脏话、假话的人,开始可能觉得新鲜会听一听,时间长了,别人就会讨厌他,躲着他。”要提高都市生活报的品位,改革内容是当务之急,使其宣传内容同读者,尤其是城市读者的生活合拍。关注城市居民生活,是都市生活报的宣传宗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已进入复合型消费层面,都市人消费模式从过去单一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商业行为,提升为物质、精神、情感多层次、多元化、多品位的文化行为,报刊消费也如此。读者不但要求报纸具有实用性、能从中获取有用的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还希望在报刊阅读中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文化、情感体验。那种“花边当家”的低俗报纸,必然把自己推入市场经济的死胡同。

近期《华兴时报》阅读片谈

李凝祥《华兴时报》自2003年11月创刊至今,已出版了460期。伴随着近1000次的日出日落,该报在成长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在改革中创新思路,关注民生,一步步地往前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的《华兴时报》与创刊伊始的状态相比,已经摆脱掉当初陷入一味追求“眼球效应”的怪圈,以往过多的负面报道、明星绯闻、低俗媚俗现象已经得到有效遏止。在报道内容上,加强了政协工作的报道分量。在关注社会热点、民生民情的报道上,在体察民情、传达民意、解民忧难的报道上,也正探索着新的路径。这一点,“民生热线”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6年6月20日第5版,新推出了《法治维权》专刊,确立了以平民视角观察社会、以百姓需求设立坐标和全方位法律服务的经营理念,无疑,这一举措将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一种法治与维权的声音。我们期待着《法治维权》专刊吸引读者,对宣传“五五普法”活动、扶持群众利益、维护法律尊严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华兴时报》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定位与风格

媒体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须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合理定位。在当前各类报纸的竞争博弈中,只有体现出差异化、特色化、优质化,走出报纸多面一孔同质化的困境,才能站稳脚跟,赢得读者。《华兴时报》报头明确标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办、华兴时报社出版,意味着该报的定位与风格既不同于党报与都市生活报,又不同于诸如法治、能源、广播电视等类的行业报,更不同于城市晚报或杂合性的文摘报,而是一份以“关注国事民情,传递各界声音”为宗旨的报纸,在宁夏可谓“独一份”。这一宗旨决定了《华兴时报》的定位与风格,决定了该报在选择信息报道时,应该充分关照主流人群的锁定、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从而强化他们对该报的依赖;这一宗旨本身正是该报在力避新闻同质化、突出特色化差异化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营销学上有个著名的“二八”理论:即最能让公司获利自20%的客户,贡献公司总利润的80%。“二八”理论同样适合于媒体。《华兴时报》如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发展的途径和位置,锁定拥有较多“消费话语权”“知识话语权”“管理话语权”“时尚话语权”的主流人群,就能凝聚起具有较高价值的“注意力资源”。遗憾的是,该报在定位与风格上熟思不够,使报纸呈现的模样与办报宗旨不一致,因而模糊了主流人群的锁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报纸专版、专刊的内容应与报纸的宗旨、业务范围相一致。”该报也曾在版面具体操作环节上力图改进,但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希望该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奏主旋律为第一要义的前提下,首先要从本报定位与风格出发,引导舆论,体现主流文化的精神。

二、新闻策划与报道质量《华兴时报》刊头“关注民生影响主流”八字,是该报追求的目标。在《电话一响记者到场》等栏目中,强调了贴近性,强调了新闻第一时间,记者奔赴现场零距离采访,这种新闻使命感与责任意识,令读者感动。在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新闻选题中,如对餐饮业,记者“卧底”调查,曾是该报的亮点。

我以为还必须增强时政新闻的报道,这是实现“关注民生影响主流”的关键所在。因为报纸时政新闻做不好,就没有了风骨,少了灵魂。该报应站在大报的高度上去捕捉新闻、筛选新闻,强化主流舆论,扩展新闻视角,努力下工夫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要精神、政协工作的重大决策、对政策的科学解读、对政协提案效应的细节宣传与深度报道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报道内容。现在看来,该报提供的有价值新闻、引起读者关注而产生反响的报道,总体数量有限。原因在于该报新闻策划含量不足。有的稿件新闻价值不大,却一登再登,比如《世界杯期间德国妓女工作强度大而罢工》一稿重复刊登在版面上;有的稿件不是读者关心的,不是百姓身边的大事,而是张家长李家短,一地鸡毛似的,没能在读者利益点、兴趣点、认同点上做足文章。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的报道,一般化的报道方式较多,停留在就事论事、就新闻报道新闻的层次上,缺乏采编思想的深度。

三、编校质量

在第六次全区报纸质量评定中,《华兴时报》编校质量与编校差错率均排在后面,位居倒数第二。近期读报发现,该报编校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6月16~18日第451期两处出现一稿两刊现象。第二版头条《世界杯期间工作强度太高(肩题)德国妓女不堪忍受罢工(主标题)》与第二版《世界杯期间客人都非常变态(主标题)德国妓女难忍世界杯期间高强度工作,纷纷辞职(副标题)》实属同一稿件,而且标题不当,前一标题“妓女不堪忍受罢工”表述产生歧义,因为妓女不堪忍受的不是“罢工”,应在“忍受”与“罢工”之间加连词“而”字。后一标题不简洁、不准确。第八版《学生握红缨枪背“老三篇”》与第二版《能拿红缨枪是我做梦都盼望的事(主标题)郑州小学学生握红缨枪背“老三篇”(副标题)》,报道内容完全吻合,只是长短不同,标题略有不同。

5月26~28日,第436期第一版标题“《宁夏同沿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追踪(引题):高速公路通行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主标题)”,报道的是固原“5·21”交通事故,引题中使用了书名号,令人费解。主标题中心词“事故”前的附加成分拖沓,不符合言简意赅的标题制作标准。

6月5日第五版头条标题:《十年磨剑砺风雨(主标题)光彩事业在宁夏大地生根开花(副标题)》,主标题中“磨”是动词,“砺”有两个义项:①作动词,意为“磨”;②作名词,意为“磨刀石”。“十年磨剑”说得通,“砺风雨”讲不通,属词语搭配不当。更为不当的是主标题与文章内容不搭调。光彩事业是社会扶贫事业,是德行并重的善举,光彩事业从始至终充满着温情与爱心,请问“磨剑”做什么?寒气逼人的“剑”刺向何人?

6月13日头版标题《宁夏房地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第30》,漏了“位”字,应为“第30位”。

6月23日第八版标题《禁不住游泳下水换思维管理》,句意混乱,令人产生歧义,为了准确表达,应改为《完善管理办法杜绝溺死事故》或《换思维管理杜绝溺死事故》。

6月22日第九版《主动平台》栏目中有一标题:《从<前后>看当前的医患关系》,标题中把电视剧《背后》错成《前后》。

类似的实例还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党报要有自己的评论品牌——评《中卫日报》第一版评论栏目《沙坡鸣钟》

时茂青《中卫日报》创办一年多,在评论栏目的策划设置和宣传报道上下了一番工夫,就2006年6月份的报纸而言,笔者看到了评论栏目,第一版有《沙坡鸣钟》,第二版有《大家谈》,第三版有《经济杂谈》。每天报纸八块版,有三个版设有固定的言论栏目,可见报纸编辑部对评论宣传的重视。除以上固定版面的言论栏目外,第一版还根据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时政要闻,配发了一定数量的“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很好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此外,第四版、第七版还偶尔有《应理巷议》等栏目出现。

以上提及的几个评论栏目,就其宣传宗旨和写作特点而言,第一版的《沙坡鸣钟》应位居各栏目之首,可谓《中卫日报》的评论品牌栏目。其他栏目,如第二版的《大家谈》和第三版的《经济杂谈》只是根据第二版“要闻”和第一版“经济新闻”版块所设定的宣传报道内容而配发的新闻评述而已,在写作上必须受到版块内容的制约,其他版的《应理巷议》,则为一般百姓的街谈巷议,虽冠之为“应理”二字,但对大多数不了解中卫历史沿革的读者来讲,不知“应理”是什么意思,更引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沙坡鸣钟》则不然,它位居第一版,而第一版又是时政要闻综合版,可谓第一版的一面旗帜,评述的问题涉及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在内容上有着广阔的选题空间,在写作上又有较强的针对性,无论其导向性和可读性,其他各版评论栏目是无法相比的。而遗憾的是,当下《中卫日报》第一版《沙坡鸣钟》刊出的频率、宣传内容以及撰写水平,非但没有达到报纸“品牌”的要求,而仅就写作来讲,还比不上其他各版评论栏目的写作水平。我所看到的6月份20多天的报纸,第一版的《沙坡鸣钟》只有两篇,一篇是6月13日的《善待小事》,另一篇是6月14日的《严防不正之风,做好换届工作》,不但数量少得可怜,而且写作质量也不高,体现不出第一版要闻评论的水平,更无《沙坡鸣钟》栏目的特点。如果抹去《沙坡鸣钟》栏目四字,和其他各版评论栏目相比,在内容和写作上没有多大差别。笔者之所以看好《沙坡鸣钟》这一栏目,不仅仅是由旅游的品牌视角和从提高中卫知名度的宣传而引发,更重要的是,作为报纸评论栏目《沙坡鸣钟》有着其他报纸栏目无可取代的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向读者倡导和昭示的是一种知荣明耻、扬善抑恶的浩然正气;《沙坡鸣钟》鸣的是“警世之钟”“喻世之钟”“醒世之钟”。以此命名,以此定位,又有如此鲜明的宣传特点的栏目,读者能不欢迎吗?匡正党风,纯正民风,针砭时弊,这一栏目在宁夏报纸评论栏目中,可以说只有《宁夏日报》的《塞上论坛》可以媲美。

评论是报纸主要新闻写作体裁,向来受到平面媒体的高度重视。评论被称之为报纸的旗帜,尤其是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没有评论;以正确舆论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没有评论这面旗帜。重视报纸的评论写作及其宣传正成为党报宣传的一大优良传统,评论在党报中的宣传功能,是报纸其他宣传形式取代不了的,所以评论在党报宣传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断强化。作为新生的地市级党报的《中卫日报》重视新闻评论的宣传作用,在栏目设置上有了好的策划,好的格局,就要下大力气办好、办精,以好的宣传品牌取得广大读者对《中卫日报》的欢迎和支持。

议时事观点犀利 言民情真实客观

李凝祥

读2006年7月份的《华兴时报》,被其第1版的《华兴时评》栏目深深吸引。这个栏目以平民化的视角议论时事,扬善抑恶,针砭时弊,所议之事一般都不是边缘的,而是贴近人生,紧紧抓住当前百姓所思、所想、所急、所关心的事情,紧紧抓住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重点问题和热门话题,予以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说。例如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面前,银川市如何应对经受考验的时评《暴雨考银川》(7月17日),关于社会问题的时评《红眼病》(7月14日),关于反腐败中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时评《一剑封“喉”》(7月18日)和《问题审出一堆乌纱落地几颗(“颗”应为“顶”)》(7月19日),针对“倡导中低收人家庭租房居住”说法的时评《跟着饱汉子喝粥》(7月24日)等。以上篇目,字里行间,抒百姓情感,言民众心声。笔者认为,《华兴时评》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好栏目。其特点有三:

一、时评与新闻报道密切呼应,互为补充,扩展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7月14日第1版《华兴时评》栏目的《红眼病》与头版头条《银川行业间月工资差距达2774元》的报道内容前呼后应,结合我国垄断行业引起公众反感的话题,提示出银川行业间工资巨大差额,时评呼吁:垄断行业“不能抱着全民的‘母鸡’为自个儿‘下蛋’”,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管,加速《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7月18日第1版《华兴时评》栏目的《一剑封“喉”》与第3版《宁夏五“深喉”提心吊胆过日子》互为补充,向公众披露了原中卫城建公司五位举报者五年举报上百次,追回国有资产1000多万元,然而他们不仅没能扬眉吐气,反而面临降职、解聘、冷遇、死亡威胁等生存困境,《华兴时评》以维护真理的正义呼声,呼吁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呼吁民众对举报者的关心和理解。《华兴时评》与新闻报道的紧密配合,增添了新闻的思想含量,扩展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二、以平民化视角,言百姓心声

7月19日《华兴时评》栏目的《问题审出一堆 乌纱落地几颗(“颗”应为“顶”)》完全以平民的视角,述百姓对审计的欣喜、对反腐败动真格的期盼、对“审计风暴”过后问题官员毫发未损易地为官的大失所望。《时评》最后向社会质问:“缺少了问责,审计报告带给百姓的欣喜还能剩下多少?”这一发问,给人们以警醒。

7月12日《华兴时评》栏目的《不去网吧能去哪》切中时弊,一语中的。指出,如今青少年宫之类的社会公益场所日渐式微,政府在资金投入上捉襟见肘,未成年人假期活动单调寂寞,他们“不去网吧能去哪”?这一反问正是大多数家长盘旋在脑中的疑问,作者以此做时评的标题,既尖锐醒目,又发人深省。

三、篇幅短小,一事一议

时评篇幅均比较短小,一般不足千字,然而文章虽短,言之有物。文章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将所表达的观点简明扼要地渗入文字之中,点到为止。譬如《跟着饱汉子喝粥》一文不足700字,议的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倡导中低收入家庭租房居住”之事,文章通过对比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直截了当地点出束司长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短小的时评非常适合当今人们对“短、平、快”精神快餐的阅读需求,同时,言论的点评也活跃了版面。

时评是以议论时事为内容的评论,它需要思想、勇气和胆量。《华兴时评》坚持“三贴近”原则,较好地发挥了媒体舆论宣传的作用。从加强言论、办有思想深度报纸的意义上讲,尽管《华兴时评》尚有需改进之处(如人手不足、数量与质量难以两全等),但依然可以说这个栏目是《华兴时报》的品牌栏目。有好的品牌,就有了影响力,就有了竞争力。愿该报将此栏目继续办好办活,成为该报的“看家”栏目。

关于《法治新报》的审读报告

李金夫

看了2006年5~8月份的《法治新报》,总的感觉是,第六次全区报刊审读工作会以来,《法治新报》在依法办报和版面质量方面有了一定提高。1.低俗倾向杜绝了,绯闻炒作少了,包括广告在内,版面净化了。2.重稿少了,标题制作较严谨,错别字得到有效遏制。3.个案新闻特别是刑事新闻,对犯罪过程、场面的描述少了,加大了查处和严惩的报道分量,避免了个案新闻因描述过细而派生的“渲染犯罪”的弊端。4.以案说法、以法议案的律师点评多了,加之《深度》版引导读者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普法形式多了。这说明,《法治新报》对第六次全区报刊审读工作会的评议意见是重视的,整改扎实,富有成效。

有提高,也有不足,简述几点,以便商榷。

1.“民生”版的灰色新闻多。民生是社会的根基,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媒体关注民生,首先要唱响“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这个主旋律,激励斗志,鼓舞人心。即使披露问题、揭示矛盾、鞭挞丑恶,也要注意其社会效果,使之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综观“民生”版,灰色新闻多,有的类似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毫无新闻价值,只是充充版面而已。灰色新闻多了,必然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下去,有损宁夏的形象和声誉,既不利于营造全区和谐的社会氛围,也不利于塑造银川市“两个最适宜”的形象。“民生”版的新闻取材值得注意。

2.“名人”版的名人面窄。所谓名人,即公众认可的人物。娱乐界有名人,其他社会各界也有名人,有些名人的社会贡献、社会影响更大,更受公众的赞誉和尊重。既然是“名人”版,则应广揽社会各界名人,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名人和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名人。仅限于娱乐界名人,不仅面窄,对其他社会各界的名人也不公平。若坚持对象不变,“名人”版改为“娱界新闻”版,则名实相符,同时要注意避免名人的无聊新闻炒作。况且,“名人”版也没有必要搞两个版面,如果能腾出一个版面设“普法”版,配合“五五”普法,有计划地宣传法律知识,将提高《法治新报》的可读性。

3.“经济”版的法治味不足。设“经济”版,专司经济新闻,是《法治新报》的进步。但“经济”版的许多经济新闻与法治不沾边,只是泛泛地报报经济而已。作为《法治新报》的“经济”版,应该有自己的新闻风格,体现出法治是经济的保障、法治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特点。这方面的新闻源很多,新闻素材也很丰富。如石嘴山地区实施《环境保护法》比较扎实,其环境污染得到控制,2006年空气检测达标,而吴忠市则不然,个别造纸厂仍向黄河排污,且屡禁不止等。“经济”版应把实施法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撰写经济新闻,打造自己的经济新闻风格,体现法治的特点。

4.导向定位体现法制的内涵不全面。科学地概括法制的内涵,应该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应成为《法治新报》导向的定位指针。作为自治区唯一的法治报纸,有责任、有义务及时报道自治区立法机关的立法成果、各级政府的执法情况、各级司法机关的司法情况以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全方位地为自治区的法制建设服务。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如在《法治新报》上看不到国家的立法信息、自治区的立法情况,便是例证。其原因,似乎与《法治新报》的导向定位体现法制的内涵不全面、工作定位偏重于“治”有关。《法治新报》若能在上述方面有所改进,将会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

言论配合消息 强化舆论引导

沙全一《宁夏日报》2006年10月17日第2版刊发了一则图片新闻,画面是两个笑容可掬的擦鞋从业人员街头作业,题目是《再也不用打游击了》,文字说明是:昨天,来自固原的擦鞋从业人员杨翠翠高兴地说:“我们有了固定的擦鞋摊点,不用再东躲西藏打游击了。”银川市兴庆区城管局步行街管理办公室将在银川市新华街试开设4个摊点,在不影响交通,不占盲道,经营有序的情况下,允许擦鞋从业人员在新华街上擦鞋。

同时,配发了简短的评论性的画外音。以《小商贩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为题,称:“一段时间以来,城管们成了小商小贩的对头,一方要维护城市秩序,一方要降低经营成本……于是乎城管和小商贩的‘游击战’甚至冲突成了各城市的另类景观。然而,换位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了。别忘了,‘小商贩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社会和谐,幸福指数的提高也包括他们的感受。”

寥寥数语,道出了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关键所在。然而,却又言犹未尽,仍需深述其详。

时过3日,2006年10月20日,《宁夏日报》在第5版的《塞上论坛》栏,刊发了署名文章《给小商小贩更多的宽容》,弥补了日前的缺失。

文章开始,简要描述了一些社会现象,“无论是铺了一块塑料布摆地摊的老人,提着椅子擦鞋的妇女,还是推三轮车流动作业的小贩,只要看见或听见城管来了,立刻就会卷起商品,仓皇而逃,其惊慌失措之状,让人顿生悲悯。”

接着,文章夹叙夹议地分析:“近年来,为了建设花园城市、卫生文明城市,不少地方在市容管理上费尽了‘心思’,其主要措施不外乎拆除,整顿那些临时搭建的违章经营店铺,彻底取缔占道摊点等。一些地方把小商小贩当成城市‘毒瘤’,抱着‘严厉打击’‘坚决铲除’决心,甚至有城市提出要建‘无摊城市’……这既是对城市管理上的偏差,也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背离。”尔后,文章进一步说理:“城市要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卫生环境和交通环境,但是,清除了流动商贩,不等于就能建成花园城市、卫生文明城市。事实上,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存在所谓的‘跳蚤市场’,并允许街头乞讨和卖艺行为。虽然流动小商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城市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给管理带来困难,但他们毕竟也是城市经济体系中充满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繁荣了市场,也方便了群众,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生活实际需要。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多数流动小商贩都是下岗职工或进城农民,一个流动摊位,可能就是一个困难家庭的‘饭碗’,他们自食其力,无疑也为国家和政府减轻了负担。”

最后,文章阐明了作者的基本建议:第一,“有关部门管理城市的观念需要变一变,应该做好流动商贩的引导工作,决不能为了追求城市的洁净、整齐、文明,就搞‘一刀切’,把所谓‘影响市容’的东西都赶出城外”。第二,“在繁华的城市里,增设一个马路市场,一个小水果摊,一个擦鞋摊,虽然不是多大的事,但却需要城市给予它足够的宽容”。

我们推荐这则消息及其评论文章,中心在于它通过化解矛盾,促使矛盾双方获取双赢,为构建和谐社会添加舆论活力。我们由衷企盼媒体都能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舆论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正确引导舆论 促进社会和谐——赞《宁夏日报·塞上论坛》专栏

沙全一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2006年11月份的《宁夏日报·塞上论坛》专栏当即作出积极反应,全月30期报,《塞上论坛》专栏刊发19篇,占63. 3%。其中,属于舆论监督、针砭执法态度和作风问题的有:《只盼少些衙门作风》《哪能动不动就发威?》《多头检查何时休》《民生和脸面,哪个更重要》等4篇,占19篇的21%;属于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有:《民意就是一种呼唤》《清欠需要的不仅是曝光》《退红包何时不再是新闻》《济困的宽容和厚道》《快给我一个爱你的理由》《媒体不是街头电线杆》等6篇,占32%;属于引导社会热点、疏导相互理解的有:《选择读什么是一种眼光》《狗患,还是人患?》《养狗守规矩,难吗?》等5篇,占26%;属于提倡良好美德、弘扬社会正气的有:《长征与“新长征”》《在老有所为中升华人生》《群众的感激涕零让人心酸》《一种职业、两种境界》等4篇,占21%。

以上的分类,只是初步的,粗略,不一定准确,还可能有误;比率计算只是大体匡估,近似,不一定精确,也可能有错。但总体上是想通过大致分析,说明《宁夏日报·塞上论坛》11月份在努力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有关新闻舆论导向方面的要求精神,具体地说,例如关于宠物犬的问题,当北京等地陆续着手解决之际,银川市也相继尾随,于10月份以后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既有公众议论,也有豢养者反映。对这一热点问题的不同反应,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对立,《宁夏日报·塞上论坛》分别从不同角度评说、疏导,表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11月1日的《宁夏日报》,在第3版登载《我国第三次狂犬病流行高峰正在形成》及《国外规范养犬面面观》的同时,在《塞上论坛》以《狗患,还是人患》为题,比较全面地论说狗患的种种表现及其根源,《说到底,狗患还是由人患而起》《热衷养狗的人,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此后,又针对一些养狗人的养狗理由和想不通的问题,发表了三篇说理比较充分的文章,疏导情绪,为银川市规范养狗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此外,像有关执法人员的作风、态度等问题,医务人员收受红包问题等等,这些涉及引发矛盾、不利构建和谐的问题,《塞上论坛》都有所涉笔。如果说,《塞上论坛》还有需加强的方面,按中央《决定》,希望能在舆论监督上做得更充实、更具体有力些。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期刊影响力

黄占宝

期刊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产品,不仅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还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资讯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依附于国民经济各个重要门类的内容产业。现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宁夏新闻出版行业也不例外。作为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也很艰巨。宁夏期刊界要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正确把握现实,从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搞活市场、增加活力等方面下工夫、做文章,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1.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宁夏期刊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摆在全区期刊界的重要任务就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推动我区期刊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期刊界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期刊工作的第一要务,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柱和舆论保障;就是要深化期刊业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推动期刊社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促进期刊出版单位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培育和重塑期刊市场主体;就是要加强管理,统筹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统筹考虑导向和市场的关系,统筹考虑抓繁荣和抓管理的关系,加强对期刊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监管,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维护期刊出版的良好秩序,确保期刊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要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广大期刊工作者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动摇,做到关口前移,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原则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3.要大力倡导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提高期刊质量和效益。加快宁夏期刊的发展,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期刊品牌。各期刊社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努力做到“三贴近”,不断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特色个性鲜明、深受读者喜爱的期刊精品,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4.要善于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李长春同志在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现在很多主编知道开拓市场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开拓市场。有的刊物原来办得不错,但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因素,不按照刊物的定位去创新发展,而是违背经济规律、办刊规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跟风办刊,结果东施效颦,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刊物能不能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在于刊物的可读性和质量,另一方面在于市场开拓、市场占有。当刊物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刊物之间的竞争就不一定取决于质量,而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开拓。

5.要抓好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整合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期刊业的第一资源。期刊业作为一个知识含量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内容采编、版式设计、广告营销、市场策划等多个环节相关联的系统化产业,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以创造出代表先进文化、贴近读者需求的期刊产品,也难以有效占领市场。因此,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期刊出版人才队伍,其中既包括政治责任感强、学术水平高的期刊采编人员,也包括文化知识扎实、熟悉市场运作的期刊营销人员,还包括掌握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设计人员,等等,尽快改变目前期刊人才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期刊社必须教育引导广大期刊出版工作者更加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期刊出版工作,更加坚定自觉地弘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职业精神,促进我区期刊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要教育引导广大期刊出版工作者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良好职业道德,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加自觉地遵守新闻出版政策法规和期刊管理规定,以对读者、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出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期刊业的各个领域注入活力、动力和创造力;要坚持改革创新,着眼于期刊人才队伍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激活期刊业的人力资源存量,建立新闻出版人力资源市场,创造和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近期《石嘴山日报》审读印象

李凝祥

近期审读了2007年1月19日至2月16日的《石嘴山日报》,总的印象是:该报能依据自身的定位、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意提高宣传效果,遵守报刊各种管理法规,及时全面报道党中央重大方针决策,及时报道了石嘴山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时政新闻和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没有发现原则性差错。在提高编校质量、努力减少文字差错方面,进步显著,这在近期版面上已经得到了体现。可以说,该报较好地发挥了地方党报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石嘴山日报》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一、关于头版

没有按照新闻规律精心编辑头版,表现为:头版指导性、导向性新闻信息不多,分量不重,言论宣传严重不足(很少刊发本报撰写的言论,诸如社论、评论等)。以1月19日和2月15日的《石嘴山日报》头版为例,1月19日头版只有两则新闻:《依法治市构建“平安石嘴山”》和《十五万元生活必需品温暖困难群众》,其余均为广告,占去版面的1/3。2月15日头版有三则短新闻:《国家规划“十一五”期间节水690亿立方米》《市领导与白衣天使欢聚一堂喜迎新春》《市领导与福利院老人共贺新春》,其余均为广告,占去版面的1/2。

二、关于自采新闻量

仍然以1月19日与2月15日的报纸为例,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该报自采新闻的分量不够多。1月19日共16个版面,其中本报新闻(含各类)共占5个版面,广告占了5个版面,其余均为转载或文摘,每日自采新闻量占报纸内容的31%。2月15日共16个版面,其中本报新闻不足5个版面(有广告挤占),其余为广告与转载,自采新闻量占报纸内容的30%左右。

三、典型报道与批评监督

近期读报,发现该报典型报道的量较少,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都显得不足,特别是感人的典型报道几乎没有。

此外,批评监督是新闻媒体五大功能之一,媒体的批评监督职能发挥得好,会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冲击波,也是发挥党报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环节。而该报在批评监督职能方面显得弱些,缺乏有力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批评性报道。

四、关于署名

署名要规范。关于署名问题,我国报刊管理法规早已明文规定,而该报署名不按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1月24日第15版刊有《去年宁夏审计查处违纪违规资金近40亿元》一文,文末署名为“据新华社”。这样的署名违反了新闻编发的基本规则。同时,此文开头又讲:“记者1月22日从宁夏审计工作会议上获悉……”,究竟这“记者”是新华社的记者还是该报记者,让人读后一头雾水。

2月2日第13版,《落榜生“导演”的招生骗局何以得手》同样不署作者姓名,文末只写了“据新华网”4个字。

报纸转载别的报纸、媒体、刊物的新闻或文章时,不署作者姓名或不注明原稿出处,均违反了新闻编发的基本规则,势必影响该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愿《石嘴山日报》认真思考上述四个问题,不断改进采编工作,提高办报的业务水平,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报纸办得更好,更受读者的欢迎。

责任编辑之责

耿紫霞

一年一度的宁版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我已参与了多次,带着“检查”的任务,也就有检查者的感受。感受积多了,不得不说,但说了,可能就有人不快。当然,我希望一次检查时,宁版图书质量全部合格,皆大欢喜。

想当年,我很想做编辑,幸亏没做成。我越来越感到责编之责,太多太大。

其一,责编要对作者负责。作者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书稿——交给责编,同时也就把希望交给了责编,交给了出版人。不管作者是希望自己的创作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还是要一点名,要一点利,责编的首要任务是编辑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图书。否则,作者问责,责编、出版人则要不可推卸地担责。

其二,责编、出版人要对读者负责。图书出版后,总是有读者的(当然也有例外)。读者的起码要求恐怕是所读的书传递的信息是正确的。误人子弟的书,误人的书读者是不会答应的。读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就怕一般读者不知有误而误入歧途。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的差错,都会以错教人,谬误流传,即使责编后来发现,悔之已晚矣!

其三,责编要对出版人负责,要对自己的出版社负责。编校差错多了,内容出错了,出版社要批评要通报要罚款。不合格的图书多了,这个出版单位的“名气”也就大了,读者也就少了,愿意把书给你出的作者也就少了,编辑也就不忙了,出版社的利润也就下降了,编辑的收入自然也就少了。长期如此,恶性循环,出版单位的前途则堪忧。

其四,责任编辑要对自己负责。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我介绍一位新朋友时,说他是某某书的责编,由于仰慕作者和那本书,我便对那位责编肃然起敬。责任编辑能编辑出精品书,是何等荣耀的事,随着书的远播,责编的名字也传之久远。一旦失误,编辑出版了不合格的书,读者先看出版社,接着就找责编是谁。我想编辑工作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工作。

其五,责任编辑要对历史负责。图书是不受时空限制而流传的精神产品。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却成了印度考古学者考察古印度佛教的文献。图书的失误,固然与作者有关,但编辑是把着出版关口的,首先难辞其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不能让后人再费尽心力地对我们留下的典籍考证、勘误。

其六,编辑要对社会资源负责。一本书出版,是千百人投入劳动的结果。有纸张、印刷工具等,有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古人说要敬惜字纸,现在看到许多书都进了废品站,稍有良知的人,都会发生慨叹,我们编辑更是不愿看到此种情景。

图书出版责任编辑之责,如此之重,如此之多,除非编辑是金刚不坏之躯,否则,就会被压垮。之所以不垮,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在共同承担责任。这个团队就是出版社。责编是出版社的责编,图书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我丝毫没有为责编开脱责任的意思,但也不能指望所有的编辑都高水平而且兢兢业业地工作。正规的企业,都有自己产品的质量保障制度,只靠员工自觉是办不好企业的,且员工的自觉,也是靠企业坚持不懈培养起来的。

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实践,已为我们总结和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制度,只有身体力行这些制度,才能确保图书的品质。

图书选题论证必须有的放矢,三审三校不能流产,编辑培训不能放松,吸收新人应该严格考查。应该建立书稿质量评审制度,要对质次的书稿说不,材料假冒伪劣,怎能造出好产品?必须建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断完善巩固,否则,图书质量不保,到底该向谁问责?

《固原日报》有长处

李金夫

审读了2007年1~4月份的《固原日报》,纵向比较,该报比第六次全区报刊审读工作会之前有很大提高,与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四个市党报横向比,也有不少长进处,是一份党报风格比较明显的地市级党报。

1.始终弘扬主旋律。1~4月,《固原日报》全力报道了固原“两会”,大力宣传了全国、自治区“两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抗旱救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弘扬主旋律,为促进固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积极提供舆论支持。

2.突出本地新闻。《固原日报》有《要闻》《综合新闻》《社会》《民生》《关注》《热线》《天下》《求索》《娱乐》《口弦》《时事》《百姓生活》《建设新农村》等18个栏目,除了《时事》《天下》《娱乐》3个栏目以转载下载国内外时事和文化娱乐新闻为主以外,其他各栏目90%的新闻和文章,基本是自采、自编或就地组织的,反映了固原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方方面面的社情,突出了固原新闻。这是《固原日报》的一个鲜明特色。

3.重视百姓和先进人物。4月份审读《固原日报》16期,有言论、观点、新闻时评的13期,占81. 3%;有先进人物的9期,占56. 3%。3月份审读21期,有言论、观点、新闻时评的10期,占47. 6%;有先进人物的5期,占23. 8%。这个比例很大,可见重视程度。其言论、观点、新闻时评内容丰富,平民视角,观点明确,颇有水平。先进人物不拘一格,事迹感人,颇具带头作用。这是《固原日报》的一个亮点。

4.版面净化。总览《固原日报》,其政治导向、价值导向、文化导向、道德导向是好的。相对容易出问题的文艺版、娱乐版、广告版,未出现低俗倾向和违规问题,遵守新闻纪律,作风严谨。

5.不跟风。这几年报纸争相扩版可谓一阵风,大报改小报,4版扩8版甚至数十版,消息文章靠下载,有的版面花里胡哨。《固原日报》不跟风,仍保持对开4版,加之改进版面整合,提高编排印刷质量,使《固原日报》“浓眉大眼”,庄重大方。这也是《固原日报》的可贵之处。

6.文风朴实。综观《固原日报》,套话少、大话少、空话少,文风朴实。其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理论版,会议报道少、市领导讲话少、市领导图片少,长篇文章少,让版于群众,做得比较好。

简洁明快 别具一格——《吴忠日报》“宁夏/观点”有特色

马东震“宁夏/观点”是《吴忠日报》的一个固定版块,上半版是宁夏新闻,下半版为时评文章。这个版块,内容实在,观点鲜明,文风质朴,版面编排也端庄周正,眉清目秀,每日一期,从不间断,是个受读者青睐的版面。

作为一份四开地市级报纸,半个版的容量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就必须精选新闻,突出特色,力避同质化。上半版的“宁夏”,报道的都是宁夏新近发生的事,地方特色十分鲜明。每期不少于4篇(幅),最多5篇(幅),且图文并茂。头条多以通栏标题处理,十分醒目;版心安排大幅图片新闻,两侧各有一两则简讯。文章精短,不事铺叙,是上半版的主要特点。试以头条为例,尽管是“要闻”,标题做得很大,但文字一般都是控制在四五百字以内,长的也不超过600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如报道《石嘴山市发生不幸事件/一男孩火灾中丧生》《宁夏景区门票五一不涨价》《全国风筝锦标赛银川闭幕》等文,前者不足200字,后者也不过300余字。迅速准确是这个栏目的又一特色。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个栏目的文章,多是新华社、新华网、宁夏网上的文章,所以报道十分及时,头天发生的事,次日都能及时见报。读者浏览此栏目,能于数分钟内,了解到宁夏新近发生的重要新闻信息。

下半版的“观点”,所发的主要是转自其他报刊的评论性文章。这个版块的设立,对增加《吴忠日报》言论稿的比重起到了一定作用。“观点”是一个文摘版块,其特点是每期聚焦一个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选发不同媒体对同一焦点问题的评论(讨论)文章,并冠以共同话题栏名,如“领导活动”“城乡规划”“千名大学生竞聘搓操工”“公积金覆盖农民工”等。每期话题,都先用一二百字介绍“观点”的背景材料,然后再选发三四篇时评性的文章,就这一话题发表不同观点的评论。文章多短小精悍,见解独到,对读者颇有启示意义。这个栏目的右侧,还有一个栏目,名曰《一语惊人》,每期刊三条“惊语”,如“免职,是他们最好的醒酒药”“宽容使人更伟大”“用公益广告取代泛滥的‘标语’”“做‘杰出青年’咋就没有普通百姓的份”等,每一惊语都有题解,之下是“据《某某某某》报道”的百八十字的惊语背景材料,以起到惊语的解释和深化作用。《一语惊人》看似与“观点”版块无关,实则不然。它不但活跃了版面,弱化了评论版面的单一性,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总之,“宁夏/观点”是个简洁明快,很有章法和分量的版块,值得称道。美中不足的是,所刊文章均无作者署名,尤其是评论文章,只于文末标注原刊发时间和媒体,而不署作者姓名,这显然是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如能于文章出处再署上作者姓名,将更臻于完美。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氛围

耿紫霞

一、宁报集团应该是旗帜和表率

宁夏日报社及其下辖的六报两刊组成的报业集团,占有我区报业的半壁江山。它既有党报的优良传统,又有高素质的管理和采、编、校队伍在传、帮、带,处在宁夏报业的主导地位,理应是宁夏报业的旗帜,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引导新闻舆论上,在遵守出版法规、遵守宣传纪律方面,应该是表率。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离集团所处的地位所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尚有差距,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组建报业集团是为整合新闻力量,是军团的战略作战而不是各报各自为战,更不是散兵游勇。各报如何协同作战,有序竞争,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二、应该注重报纸的品格

宁报集团各系列报的作用应充分肯定。《宁夏日报》保持着党报的优良传统。其他各报在活跃报业市场,传递大量信息,促进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作用。

但我们在长期审读中有一种忧虑,觉得不能忽视的是报纸不注重品格,不能保持应有的操守。这不仅影响报纸自己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如果形象地概括一下,就是表现出了严重影响报纸品质的媚态。

媚权,不适当地大版面大照片在一版报道领导人的活动,突出地宣传个人;不管新闻价值大小,领导人频频见报;利用权力,大篇幅地发表自己的文章;不敢对有权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舆论监督,或者是躲躲闪闪。种种表现都有违中央的精神,降低了报纸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媚俗,热衷于明星的婚恋、性交易、追星族的炒作,热衷于追踪报道所谓的隐私。“娱乐新闻”成了“明星性新闻”。炒作“赵饶案”、杨丽娟、张钰的《我用无耻对付无耻》。离奇古怪的所谓新闻是一些报纸十分青睐的。如果是自己的稿源也就算了,总是费心尽力地在网上搜寻,集中在版面上,潜移默化地滋长着社会的低俗之风。

媒体的媚富,负面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不适当地宣扬高消费,助长了奢侈的风气。酒宴、婚礼、奢侈品、明星的高收入等等,迎合少数富人的炫富心理,让普通民众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的和谐。

媚色,“性”成了版面的座上客,性感照片充斥。扭曲的婚恋、情杀、贪官性丑闻、包养情妇、网上换妻,已够炫目的了,还创了《情人周刊》,良莠不分地集中刊载,违反法规单独发行,只顾寻求卖点,忽视了社会效益。

媚丑恶,借法制宣传之名,大登凶杀案例,渲染血腥恐怖。《儿子三十刀砍杀生父曾想割下其头泄愤》《女子拒绝同房被丈夫挖去右眼》。《少林方丈为吉祥手机号开光》在公然宣扬封建迷信。《富姐送父入狱遭遇众叛亲离》漠视民主与法制,在为封建礼教、宗族势力招魂。

报纸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品格的这些表现,折射出了办报人的思想素质,也严重影响着读者对报人的人格评价。

三、遵纪守法是报纸的底线

关于网络下载曾经有规定,我们突破了规定,但下载时不能不过滤。应该有一个下载的原则,必须是有水平有定力的编辑把关,绝不能专拣吸人眼球的内容上报,报纸应该是报人耕耘的净土,不可以栽种杂草。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选题中央再三强调要报批。有些报却无视规定,随意转载,应该严肃对待。

中央最近下发了《关于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出版管理的规定》。有的报纸总是猎奇,以所谓的“探密”转载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文章,我们应该按规定办。

不遵守《著作权法》。转载、转摘不署名,以“本报综合”替代。新闻源标识不全,不标时间,不标作者,不尊重著作人的署名权,也不尊重读者的知情权。

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有关规定。违规或变相违规刊登的医疗广告充斥版面。为了一点广告费,不惜做“医托”和“药托”,无视百性的利益。

报纸应该是遵纪守法的楷模。这些无视规章、藐视法律的行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影响着报业的健康发展。

四、为创造和谐舆论氛围努力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支持。报纸把发生在全国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个案,甚至是自由撰稿人杜撰的所谓新闻纠集在版面上,让人们读后会怎么想?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产生着很大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合奏的效果,影响了和谐的主旋律。

舆论要和谐,首先办报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把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忽视了社会效益,自然会不顾报纸所载文章的生活导向、价值取向,顾不上宣传纪律和法规。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必将为报业的发展埋下隐患,且在宁夏报业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报纸的正面舆论引导功能不能削弱,报纸不能迎合部分读者。报纸厚起来不能只靠网上下载,要靠采编们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采访和编辑。

只有办报人把社会效益和报纸的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并时刻不忘社会效益时,报人才会对业务精益求精,才不会粗制滥造,把大标题中的“和”字错成“河”字,把大标题错成“农家院查出私盐6余吨”。

《华夏能源报》审读报告

时茂青

看了2007年5月和6月两个月的《华夏能源报》,感到这份报纸比过去有明显的变化,无论其宣传内容,还是新闻报道形式,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种进步和提高主要体现在报纸的新闻版和文摘性的文化类生活类专版上。

其一,就新闻版而言,《华夏能源报》报道能源的“本报讯”几乎占了报纸八个版的一半。大致算了算,能源新闻报道的稿件和文摘类专版的稿件比例,大致为1∶1,也就是说新闻版和文摘版各占4块版。新闻版“本报讯”发稿量大,体现了《华夏能源报》突出的行业特点和鲜明的办报风格。

其二,文摘稿件大多来源于新华社电稿,网上下载稿件有相当数量稿件又来自“新华网”和“人民网”两个最有权威的官方网站。因此,看文摘类专版,很少出现导向错误和乱七八糟的低俗报道。这在当前报纸媒体“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华夏能源报》不随波逐流,能保持较高的文化品位,难能可贵。

其三,在各类专版中《书墨飘香》《党建工作》两个专版,格外引人注目。

先说《书墨飘香》专版。从宁夏报纸开设的专版专栏看,倡导读书的专版,我只在《新消息报》一家报纸看到。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报纸越办越厚,各种各样的专版专栏越办越多,唯独没有《读书》栏目,难道读书真的不重要吗?分析其原因,说到底是报纸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问题。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门联合发出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新闻出版界31位知名人士联名向“两会”提出设立“国家读书日”的提案,是因为阅读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太重要不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我区一家行业性报纸,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开设《书墨飘香》这样的栏目,可谓“慧眼识珠”,明智之举。

再说《党建工作》。《华夏能源报》开设党的建设栏目始于2006年,栏目名称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报纸编辑部和宁煤集团组织部两家合办的专版,每月一期,2007年才改名为《党建工作》,由报纸一家独办。从专栏版内容看,稿件质量虽不很高,但从重视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这个意义上讲,报纸开设这一栏目,意义重大而深远。纵观目前全国报纸,无论是党报,还是各类专业报,开设党的建设专版的,可以说几乎看不到,读者不能不对《华夏能源报》的《党建工作》专栏刮目相看了。

其四,重视安全教育。这几年全国煤矿安全事故接连不断、死亡人数触目惊心,而宁煤集团所属各煤矿,死亡事故几乎看不到。由此,我看《华夏能源报》,无论“本报讯”新闻版,还是文摘性的生活文化专版,在宣传报道内容上有一突出特点,就是“全员安全教育”放在报纸宣传报道的重要位置,数量大、有深度的报道随处可见。安全教育从领导到员工,在各个工作环节上,作了多层面、多方位的深入报道。宁煤集团这几年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煤矿死亡事故,首先应该归功于宁煤集团领导坚持不懈地抓了安全教育,也归功于《华夏能源报》把安全教育宣传放在报纸宣传的重要位置。

以上是笔者审读2007年5月、6月份《华夏能源报》总的印象和认识。下面谈两点《华夏能源报》值得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一是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多下点工夫。报纸新闻标题在读者中起的作用有目共睹,这个道理不用多讲,我想编辑部的同志都比较清楚。而我看《华夏能源报》,感到在新闻标题(我这里只说新闻标题,不说其他写作体裁的标题。所谓新闻标题,就是指消息标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似乎标题制作者并未弄清楚。比如,引题、主题、副题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主题和新闻内容如何吻合的问题,引题和主题的虚与实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新闻标题制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宣传艺术,说起来容易,而真正制作出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点评几例标题:《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引题)/国华宁电为员工搭建“露天”职业发展平台(主题)》(6月27日头版头条)这则标题,引题和主题搭配到位,引题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角度和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这一新闻侧面作为前导引出主题。从引题的作用和效果上来讲,它不但辅助阐明了为员工搭建“露天”职业发展平台这一主题思想,而且交代了主题背景并说明搭建“露天”职业发展平台的原因,揭示了新闻的意义。这是我看到的《华夏能源报》最好的一则新闻标题。遗憾的是这样的新闻标题太少了,更多的是引题、主题、副题配搭不好或错位,如5月28日头版头条消息标题《羊场湾矿借“科技脑”提速(主题)/喜获全国科技创新型矿殊荣(副题)》。看消息内容,这则标题制作得不好,出在主题和副题错位上。从副题的功能上讲,副题是主题内容和主题思想的补充。但从主题和副题二者之间的关系看,副题应为主题,而主题应为引题。因为消息报道的最大新闻亮点是羊场湾矿获“全国科技创新型矿井”荣誉奖,而羊场湾矿借“科技脑”提速,只不过是羊场湾矿获这一殊荣的前提条件或原因,所以放引题位置比较合适。类似标题错位问题还有不少,这里不再列举。

二是在各类专版中除《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属地方行业性质的专版,其余文摘性专版,所载内容和我区文化生活类都市报内容雷同。从报纸市场“同质竞争”的发展趋势看,这显然不是《华夏能源报》的优势和强项。解决的办法是扬长避短,各版内容尽量往能源优势上靠。比如《华能观点》这块专版,所谈“观点”应该是和“华能”有关的视点,但看这个专版内容,能和“华能”沾边的“观点”,几乎看不到。

涉及“专版”的宣传空位和宣传特点问题,我想,所有专版都应该从《华夏能源报》总的宣传宗旨上统一考虑,首先确定专版名称,而且专版名称确定之后,最好在版位(第几版)和出版日期(星期几)上固定,不要频繁变动,因为一个好的专版专栏,都有比较固定的读者群,如果变来变去,势必给读者造成“无所适从”的感觉,无法看你的报纸。从读者的角度,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

贴近百姓 服务民生——读《宁夏日报》《民生》专栏

慕岳

阅读2007年8月份《宁夏日报》,留意了该报的《民生》专栏。本月《民生》专栏共五期,基本上是每周星期三刊发一期,有:《监督前哨》《舆情》《政策连线》《快评》《生育关怀》《调查》《网民声音》《百姓有急事,请您从速办》等栏目,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务实、观点鲜明。特别是在《百姓有急事,请您从速办》栏目之后有明确的表示:百姓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读来,使人感到温馨、亲切,体现了党报关注民情民意,反映百姓生活,力求贴近读者,服务社会,真正为民立言,反映民生的品格。总的讲,《民生》专栏办得比较成功,是受到读者关注和欢迎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党的执政理念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民生问题越来越得到高层的关注,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关怀对象。《宁夏日报》重视《民生》专栏的报道是应该肯定的,并希望更进一步丰富内容,深化意蕴,活跃版面,提高品位,受到更大范围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报道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从总的情况看,报道的地域范围大都是银川市区及郊县,自治区内其他市县(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诸县少有涉及,从这点上看,《宁夏日报》的功能似乎缩小成了《银川晚报》,令人遗憾。还有一点就是关注生活艰辛的农民的报道更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是记者的触角还没有或很少涉及这里,涉及农民。记者不下乡或少下乡,边远艰苦地区采访量少应该是一个报纸值得重视的问题。而这里的百姓生活恰恰是最需要关注的。(二)《百姓有急事,请您从速办》栏目很有特点,很务实,但显得太琐碎、个案多,容易被人看成鸡毛蒜皮。建议尽量多刊发涉及公众利益(包括部分群众利益)有一定普遍性的信件及回音,让受益面更大化,切实、深入搭建领导、媒体与群众沟通的平台。(三)民生新闻要能“小”中见“大”。民生问题,多反映在琐事、小事中,但却蕴含着带有普遍倾向、不可忽视的苗头或大问题。比如,看病难、上学难、购房难、民工讨薪难、打官司难、诉求不畅、物价上涨等,对于个人也许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对于社会、对于整个国家却不能以小事视之,应该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层意义,通过解决“小”问题,起到促进政府在改革中转变职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和谐的作用。也就是说,办《民生》专栏要以小见大,站得高,看得远。(四)写好《快评》。《快评》是专栏画龙点睛之笔,很有意义。既要言简意赅,更应有高的立意,深的挖掘。《宁夏日报·民生》专栏是百姓喜爱的专栏,是沟通民意、改善民生的渠道,盼望进一步更广泛地贴近群众生活,再接再厉,搞好策划,不负人民的厚望。

《银川晚报》一周阅读笔记

耿紫霞

栏目多内容丰富《银川晚报》每天少则16版,多则32版,整版广告只占约一成。比起有些报纸铺天盖地的广告应该说对读者是负责的。

一周内有30多个栏目刊载着不同类别的新闻,供不同的读者群阅读。且专辟了《娱乐周刊》《汽车周刊》《教育周刊》《健康周刊》《城市周刊》《文化周刊》《生活周刊》等,每个周刊有8版之多。这种分门别类的编排,既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又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可见报人独具匠心。

建议加大首府新闻的分量《银川晚报》每天的A叠中,除了一版的要闻,还有四五版的新闻是来自银川的,但读后总感首府新闻的分量不足。《银川晚报》是有天时、地利和人和优势的报纸,只要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紧紧依靠广大市民,关注城市的建设,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关注民情、民意,民生需求,肯定每天都有许多鲜活的新闻。现在的报纸,给人总的感觉是转载远大于自采新闻,副刊类、“娱闻”类大于“正闻”。

这可能与采访力量投入不足、通讯员网络建设下力气不够有关。网络给办报人创造了许多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培养了“懒人”办报的坏习惯。《银川晚报》如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其报纸的独特地位是其他报无法撼动,亦不可取代的。

读《天天副刊》怡情养性《天天副刊》中用各种文学样式,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不同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读后如洗涤心灵般,让人倍感清新。尤其是读多了犯罪的“丑恶”新闻后,再读这些,更觉生活的美好,更觉应加倍珍惜生活中的真善美,唾弃假恶丑。

培养市民的文学欣赏能力,晚报有责任,副刊有责任。必要时,可扩充版面,把读书、文学鉴赏加进去,持之以恒,把《天天副刊》办成晚报最有特色的栏目之一。《新闻故事》也应讲“主旋律”《新闻故事》11月17日为《失意教师“诈弹”勒索众商家》。11月19日是《糊涂“丈母娘”》。前篇11月20日《吴忠日报》亦载。我印象中,宁夏凡辟有《新闻故事》的报纸,载文大多为“犯罪故事”。我们的社会中有爱的故事、善的故事、坚持正义的故事,该弘扬的故事远远多于“犯罪故事”。“感动中国”中那些人物的事迹常常让人落泪,报人是否下点工夫,多登载那些“感人故事”来唱响主旋律。

不能放松宣传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11月19日《学习论坛》刊登了银川市三个区(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文章。十七大召开前后,《银川晚报》在宣传上是下了工夫的,是有特色的,但不能一阵风。必须像胡锦涛同志强调的:“要不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真正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工夫,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过程,成为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成为推动改善民生的过程,成为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成为推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过程。”这是对全党的要求,更是对党报的要求。《银川晚报》在不断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中,应充分发挥党报的优势,认真研究,组织专人,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办报指导思想,渗透到我们报人的思想里,体现在报纸的每个版面上。《注定了总有人要成为光棍的》发人深省

11月21日用整版刊登了此文。文章说,目前全国处于婚期的男性已多于女性1800万人,预计到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到4000万人,这就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说,20年后将有数千万男子面临当光棍困局。文章深入分析男女出生比例失调的原因,提出会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最后用调侃的语言假设了将来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文章提出的问题,让每个人,让国家都会深感忧虑。这是一篇可读性强又发人深省的文章。《可乐加冰》的笑话至少要无害

如11月24日,在《如此对联你见过几个》中有这样一副,上联: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下联: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横批:就是要过。在《胖女孩的尴尬》中,有损害胖人人格的内容。笑话、幽默,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但选编时不能忘了“有益无害,至少要无害”的原则。

健康类专版不要玩有偿新闻的花样

晚报开辟的健康类专版够“丰富”,单专版名目就有许多,但都夹着医疗的有偿新闻。不是宣传宁夏新协和医院,就是宣传宁夏西京女子医院,不是治疗女性病,就是治疗男性病,还有别的一些医院。还打着“首届宫颈疾病援助工程”的招牌为解放军第五医院招徕病人。又以“2007西部妇科微创技术推广会”的名堂为西京女子医院招摇。医院为经济利益,按法规允许的方式作广告,本无可厚非,媒体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晚报现在这种做法,实在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不是把广告与宣传健康的文章分开。医院出钱就名正言顺开辟广告版,掩耳盗铃的事读者见得太多了,怕是铃盗不成,反丢了报纸和医院的声誉,得不偿失。

贴近基层 特色鲜明——简说《华夏能源报》“行业要闻”

马东震《华夏能源报》是份个性鲜明的行业报,八个版面各有特色可言,其中第二版“行业要闻”,特色尤为鲜明。这个版的突出特点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华夏能源报》辐射到神华集团煤、电、路、港、煤化工多个领域,“行业要闻”这个版块,反映的是这些领域基层单位的生产和职工生活情况,也即来自生产一线的新闻,阅读这个版块的文章,强烈感到的是生产一线和基层单位火热的情景,现场感很强。所刊内容,都是行业内的“要闻”,也是来自基层的“硬新闻”,并且这个版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出自通讯员之手。

从笔者对该版发稿量统计得知,从2007年9月17日至11月26日21期(笔者所能见到的)报纸中,共刊发各类新闻作品370篇(幅),平均每版17. 6篇(幅),其中通讯员稿293篇(幅),约占79. 2%,版均14篇。由此不难看到,“行业要闻”版是十分重视战斗在生产一线和基层单位的通讯员稿件的。尊重和发挥通讯员的作用,是报纸尤其党报和行业报的好传统,值得称道。

就作品形式而言,370件作品中,有文字稿277件,新闻图片93幅,平均每版4. 43幅,做到了图文并茂。文字稿中,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兼及新闻图片和“快人快语”之类的言论稿。小言论基本上每期一篇,篇幅二三百字、三五百字不等,多为针对性强的一事一议,观点鲜明,言简意赅,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这个版块中的新闻,多是“活水”中的“活鱼”。用该报报人的行话说,就是重视“昨日新闻”——讲求时效性。如11月13日神宁甲醇厂开展“安全杯”主题报告会和神宁集团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检查的消息,11月14日即出现在“行业要闻”版面上,其中记者和通讯员稿各一篇。此外,这个版面上的通讯很有特色,尤其是“现场新闻”,报道及时,取材角度独特,多用特写式的手法表现,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如《矿长做实验干部悟理念》(9月17日)、《病房里的红丝带》(11月9日)等,都是堪可称道的短篇通讯佳作。

总之,“行业要闻”版已显现出了独具个性的特色,愿能不断探索求新,越办越好。

关于《情人周刊》的审读报告

李凝祥

审读近期《现代生活报》,发现该报的《情人周刊》较之创刊之初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今日的《情人周刊》内容摈弃了以往低俗、媚俗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在男女之间的情感走向上一改过去较多表现性爱的倾向,开始了注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情爱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当今传媒中值得肯定,值得提倡。不言而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大众思想行为影响甚大,媒体舆论导向不仅仅是政治导向、政策导向,还包括了道德情操导向、行为导向、审美导向、价值导向等。近期《情人周刊》上发表不少介绍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关心、情趣高尚的好文章,如:反映普通家庭人间真情的《大孝至爱情动中国的矿工谢延信》《15个家庭用爱唤醒植物人》《郭文陶:亲情让我笑傲癌魔32年》《七旬于淑英照顾瘫痪丈夫15年》《警嫂罗映珍:700个日夜用爱唤醒生命》;又如在名人真情真爱写真中,提供给读者一段段的佳话故事:《老舍和胡青幸福的“包办婚姻”》《钱学森蒋英悠悠青梅竹马情》《钟朋荣胡鸿烈香港传奇夫妻毁家办学》等。这些文章的陆续刊登,既考虑到了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了读者,同时其本身就是对不健康的文化垃圾的有效抵制,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细读《情人周刊》,我认为该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认真思考的地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图片不是“点缀”,而是极有价值的形象新闻

图片新闻也叫形象新闻。好的新闻图片无声胜有声,耐人寻味给人思考和省悟,并能迸发出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2008年3月出版的《情人周刊》“往事”版是三八妇女节专版,也是一个读图版。这个版面在《百年妇女解放手册》的大标题下,有短小的文字说明,表明编辑意图是想反映百年妇女的觉醒、抗争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意识的复归。为了表现这一主题,大幅版面使用的是图片新闻,共编排图片13张,依次排列着女作家庐隐、陈染、艾晓明、铁凝、丁玲、张抗抗、张洁、林白、荒林、蓝怀恩的图片,最末一行排的图片是邓颖超和周恩来、女诗人虹影、性学专家李银河。读完这些图片后,令人十分茫然!原因有三:其一,百年中国妇女觉醒、抗争、自强的代表人物应该考虑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况且中国一百年间涌现了无数妇女领军人物,她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以秋瑾、何香凝等为代表的参加革命唤起妇女觉醒的先驱者,有以邓颖超、蔡畅、郭隆真等为代表的投身革命洪流为祖国的强盛而献身的优秀共产党人,更有在工农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数不胜数的优秀妇女代表人物。然而,上述内容在图片中却没有任何反映。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图片与报道主题的脱节与割裂,这是报纸最不该发生的问题。其二,13张图片中12张是介绍女作家的图片。诚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女作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文学的崛起,为中国文学的广阔天空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斑斓色彩,但这只是百年妇女解放的历史长卷中一个小小的“短章”,是中国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它只是中国妇女参与文学活动的一个侧面,不足以表现及概括中国百年妇女之解放的大主题。这里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三,更为甚者同时引起读者反感的是在13张图片中,排列第11位的是“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照片,而且将“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照片与普通诗人虹影及所谓的“性学专家”李银河并列排版。这样的编排是极不妥当的,这样的错误很低级。

这个专版出现以上问题很不应该,既降低了《情人周刊》的办报质量,也影响了读者对该报的信誉度。当今,作为形象新闻的图片早已从“文字点缀”的位置提到了新闻主角的位置。因此希望该报明确编辑思想,精心采写编辑报纸内容,围绕主题选择新闻图片,下工夫认真安排版面,重视图片新闻的价值,提高办报质量。

二、刊名《情人》值得商榷

情人,《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相爱中的男女的一方。”我国的国情是:如果相爱的男女均未婚,称“情人”老百姓接受,如果相爱的男女有一方已婚或双方都已各自成家有了配偶,“情人”一词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男的变成了“情夫”,女的变成了“情妇”,他们之间发生的性爱行为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为人所不齿而被人们戳脊梁骨唾骂的。由此看来,《情人周刊》的读者似乎只能拘囿于未婚的相爱男女,这样一来,伴随着读者面的十分窄小而带来办刊之艰难。同时,自古至今中国老百姓传统道德观对所谓的“情夫”“情妇”始终持批判、指责、贬斥的态度。因此,刊名命名为《情人》属于考虑不周,不够妥当,可能会引起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反感和排斥。建议该刊认真仔细推敲刊名,选择一个更好的能为大众喜爱、接受的刊名。

三、《情人周刊》没有出版刊期,违反了出版法规和规章

很奇怪,仔细阅读《情人周刊》,居然找不到出版刊期,只有“逢周一出版”、“2008/1”或“2008/2”的字样,如果你想寻找哪一期的报纸,却因报纸无期次而说不清楚,给读者带来许多阅读和查找的不便。不仅如此,没有出版刊期的报纸是违反出版法规的。国务院公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2005年9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报纸出版时须在每期固定位置标示出版日期、总期号、版数、版序。”报纸应该无条件地遵守国家新闻出版法规和规章。

四、避免内容同质化

只要你稍加留意,把我们身边的一些报纸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内容上大同小异,同质化的毛病处处可见。《情人周刊》也不例外。报纸重视名人效应,刊登知名人士的日常生活故事,表观他们的思想情趣、爱好,很能吸引读者眼球,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每种报纸都去抓名人效应,其结果必定是“撞车”。名人故事不可不登,但要选择最新信息,尽量避免“撞车”。克服同质化的妙方在于报纸自身采编力量的加强和提高。我想,只要编采人员深入生活,深入采访,从百姓生活中寻奇探宝,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新闻事件做立体化的呈现和解读,写出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把报纸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来,才能走出报纸多面一孔、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新知讯报》偏离办报宗旨问题应引起重视

李金夫

审读了2008年1~3月7期《新知讯报》,总的印象是《新知讯报》起点高,内容丰富,知识性、可读性比较强,有“文摘精粹”的味道。但也明显地感到其偏离办报宗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新知讯报》的前身是《宁夏科技报》。2004年《宁夏科技报》因故停刊,为填补宁夏没有科技类报纸的空白,自治区有关方面为创办《新知讯报》作了不懈的努力。创办之初,宁夏日报社在给主管部门的《关于创办<新知讯报>的申请报告》(宁报发〔2004〕22号)中明确表示,《新知讯报》的办报宗旨是立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区”的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新闻出版法规,以进一步推进自治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促进自治区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坚持面向农村,为农民提供实用科技知识和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科学致富;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技术新知识,掌握科学技术新方法,树立科学技术新观念,形成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应用科学,破除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风貌;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把报纸办成充分体现“知识性、可读性、服务性、趣味性”的大众科技强势媒体。同时,拟定了《新知讯报》主要内容设置:“各版主要内容依次为要闻、科技、经济、知识博览、探索发现、市场纵横、致富周刊(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加工业、园艺花卉)、道德与法制、卫生与健康”等。

回顾《新知讯报》的办报宗旨和主要内容设置,有助于认识《新知讯报》偏离其办报宗旨的问题,明辨是与非。先看版面设置:《新知讯报》32个版面,除第1版导读、第32版广告外,其余的30个版设置了区情、国情、民情、法情、亲情、实情、财情、商情、乐情、新情、书情、史情、军情、世情等14个“情”版。这14个“情”版不仅把原拟定设置的“要闻、科技、经济、知识博览、探索发现、市场纵横、致富周刊(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加工业、园艺花卉)、道德与法制、卫生与健康”版变换得面目皆非,而且恰恰少了科技版、农业版!再从这14个“情”版摘登的要闻、文章看,绝大多数与“推动自治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无关,与“坚持面向农村,为农民提供实用科技知识,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不沾边,也与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应用科学技术服务贴得不紧。宁夏是个科技经济相对滞后地区,又是个农业省区。作为宁夏自办的科技新闻媒体,如果不能充分反映自治区的科情,或者忽略、淡化“推进自治区科技进步、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带动农民科学致富”的基本职能,岂不是偏离了其办报宗旨吗?

另一个问题是,要闻的摘登也值得研究。要闻即重要新闻。党和国家有重要新闻,自治区有重要新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新闻,关键在于如何摘登重要新闻。按《新知讯报》现在的版面设置,区情版、国情版、法情版、民情版、财情版、军情版、世情版都可以摘登各自的重要新闻,而区情版、国情版如何摘登自治区和国家的重要新闻,尤值得研究。读者认为,党和国家及自治区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决策,都是重要新闻,《新知讯报》的国情版、区情版都应义不容辞的摘登。但奇怪的是: 2008年1月中旬,自治区召开“两会”,《新知讯报》1月17~23日的区情版却只字未登;1月下旬,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新知讯报》1月24~30日的国情版未见反响;2月25~27日,中央召开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知讯报》2月28~3月5日的国情版也不见摘登;3月上中旬,全国“两会”召开,决定国是,举世瞩目,《新知讯报》3月6~ 12日、13~19日两期的国情版也未呈现摘登“两会”新闻的强势。这都涉及导向问题,值得研究。

《吴忠日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见长之处

李金夫

审读了2008年1~5月的《吴忠日报》,明显地感到《吴忠日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见长之处。1.设“热线”版,从宏观上开展舆论监督。据不完全统计,1~5月,“热线”版刊登了59条以批评和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其中1月15条、2月9条、3月12条、4月13条、5月10条。这些新闻,或摘自群众来信,或抄自电话记录,或由记者采写,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了群众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透视了吴忠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薄弱环节,从宏观上开展了舆论监督。2.把《监督台》搬上了头版,增强了舆论监督力度。《监督台》原是“热线”版的标示语,只表示“热线”版的性质。从3月起,《吴忠日报》把这个标示语搬上了头版,设《监督台》栏目,提高了这个栏目新闻报道的品位。更可贵的是,3月以来《监督台》刊登的19条新闻都实名曝光,一目了然,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3.跟踪报道,提高了监督效果。以改进作风、促进效能建设为例,3月17日《监督台》以《个别工作人员上班迟到玩游戏》为题,对少数机关工作人员上班迟到早退、工作时间炒股、玩游戏、上网聊天以及服务态度恶劣等现象作了曝光,4月24日、25日、29日又连续在《监督台》上刊登了《机关干部上班后成群结队外出吃早点》《机关干部不良作风就该“晒”出来》《媒体监督转变干部不良作风》的跟踪报道,进一步引起各方面重视,提高了监督效果。4.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正面作用。“热线”版、《监督台》栏目1~5月刊登的78条以批评和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体现了《吴忠日报》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上,把舆论监督和群众呼声结合起来,把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适时适度,疏导了思想,化解了情绪,解决了问题,稳定了人心,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正面作用。《吴忠日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见长之处,应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坚持下去。

为《华夏能源报》坚持“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叫好

雷振云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国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将创办已有38年历史的《华夏能源报》定为集团主管的面向全国发行的企业报,开启了企业报史新的一页。《华夏能源报》前身是《石炭井矿工报》,后更名为《宁夏煤炭报》,2006年4月28日更名为《华夏能源报》。《华夏能源报》“立足神华,面向能源,服务社会”,成为神华集团18万名员工的“名片”,其触角已遍及北京、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新疆等地。《华夏能源报》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宁夏、为国家能源建设服务,为神华中心工作服务,明确“植根基层,立足企业,站在全国,放眼世界能源”的办报思想,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进生活”的根本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的根本方针,走群众路线,依靠企业各级领导,充分利用和调动广大通讯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报纸质量提高,报业发展势头强劲。《华夏能源报》坚持“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的做法是:

1.依靠群众办报,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据统计, 2008年6月12日至6月23日新闻版面(一版要闻、二版企业要闻、四版综合新闻)的用稿量得知:12天里,新闻用稿量397篇(件),其中通讯员稿件312篇(件)占79%,记者64篇(件)占16%。12天里,通讯员稿件使用占65%以上7天,使用占75%以上6天,使用占80%以上4天,6月2日当天通讯员稿件达92. 8%。

2.依靠群众办报,不是停留在文件上,而是落实在报纸版面上。采用通讯员的稿件,有消息,有通讯,有特写,有图片,有短评。通讯员的稿件,只要质量好,上头版头条的情况屡见不鲜。12天里,头版头条,刊登通讯员稿件5条,通讯员撰写的《神东,肩负起国企责任》《中外专家联手诊治神华煤田火区》《神东矿区赚污水节能钱》等重头稿,不但是头版头条,而且标题字号大,版面处理突出。

3.依靠群众办报,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在具体培养、帮助通讯员提高上,绝不把通讯员拿来点缀、做陪衬、做向导。建立了完备的通讯员网络,有奖励表彰考核办法;重视通讯员的劳动成果,认真修改加工使用通讯员稿件;按规定计付稿酬;办有“编通往来”专版,作业务辅导;记者下基层采访时带通讯员一同采访,一同撰稿,作品发表时一定署上通讯员的名字,不与通讯员争名、争位、争版。据统计,12天里,记者与通讯员联手完成的稿件达18篇之多。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路线。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几十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我们历来主张革命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邓小平同志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里也说:“从领导来看,办报是大家办报,从新闻工作者自己来看,也是大家办报。”建立大编辑部,依靠广大通讯员队伍,是一切报纸、刊物成功的一条有效经验和办法。各基层单位的通讯员,身处一线,面对生活,熟悉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熟悉和了解基层的变化,革新成果,只要他们能站得高一点,有写作积极性和一定的文字表述能力,就能够写出好的消息、好通讯。报纸出版单位要借鉴《华夏能源报》的做法,用好、用活通讯员队伍。

贴近读者 解疑释惑——浅议《吴忠日报》的《公仆与百姓》栏目

李凝祥

近日审读《吴忠日报》,读到该报每周星期三要闻版的《公仆与百姓》栏目第17期(2008年7月9日)和第18期(7月16日),不由增加了一分读报的喜悦。这个栏目的设置很有眼光,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而且栏目贴近读者,为百姓解疑释惑,无疑在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民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媒体担当社会安全阀和减压器的作用。

第17期刊登的是《创造优良环境构建和谐太阳山——太阳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广文答群众之疑》,文章就群众关于太阳山开发区建设中的资源配置、退耕还林、“两免一补”政策和落实、保护群众合法利益等问题,由开发区管委会张广文主任一一进行了解答。第18期刊登的是《关注特殊群体构建和谐吴忠——吴忠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王宇峰答残疾人代表之疑》,文章就残疾人提出的个体养老保险补贴的申报资格、残疾人专项扶持资金、残疾人危房改造资金的落实等疑问,由吴忠市残联理事长王宇峰专门作了解释和回答。从以上两期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吴忠日报》在以平民的阅读视角报道新闻方面,在改进传播方式方面迈出的可喜的一步。《公仆与百姓》栏目以公仆与百姓问答对话的形式,针对一些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群众生活工作中的疑难事情或要求,公仆与平民与读者像拉家常一样,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政策性的解答和诠释。这种轻松阅读的形式,亲切自然,有的放矢,改变了以往陈旧、正统、沉闷的报道“面孔”,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确实令读者眼前一亮。

公仆,即为公众服务的人。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宗旨。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党风中掺杂了些许不和谐之音。有一些当官的早已忘却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作威作福、贪污腐化、中饱私囊,危害不浅,成为骑在公众头上的老爷,变成国家机关里的蠹虫,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吴忠日报》鲜明地以《公仆与百姓》来命名栏目,以贴近百姓、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解疑释惑为栏目宗旨,其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它引导了社会舆论,它让读者牢牢记住:我们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为民众做好服务是我们的最高职责。同时,公仆与百姓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不仅建立了畅通的信息渠道,使人民群众及时获取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感兴趣的信息,使社会的口头舆论场与党的媒体舆论场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合,而且,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认同,起到了媒体作为地方党委、政府与当地群众沟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地承担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等功能。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着重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了五点意见,其中一条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吴忠日报》每周星期三要闻版的《公仆与百姓》栏目,正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20讲话”中的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6·20讲话”中还强调指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希望《吴忠日报》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20讲话”精神的同时,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下工夫精心办好《公仆与百姓》这个栏目,使这个栏目的定位取向以及内容形式都要从以人为本、服务大众出发,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鲜活更贴近民众,让形式更多样更令人悦目,从而使之更具有可读性,真正把它办成一个品牌栏目。

坚持正确导向 全面发展创新宁夏网彰显主流媒体和权威网站特色——宁夏重点网站审读报告之一

田文斌

宁夏网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综合性大型网站,创办于2000年7月,是国内创办较早的省级党报网站之一,也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是宁夏采编力量最雄厚、新闻资源最丰富、更新速度最快、发布信息最多的新闻网站。几年来,宁夏网不断发展创新,从最早的自编建议发布程序到现在的大型专业发布平台;从单一的宁夏日报文字、图片内容到现在的7份多媒体数字报、彩信手机报、音视频的综合发布形式。设置了《播报》《回族》《网事》《论坛》《博客》等40个频道和100多个栏目。宁夏网信息资源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宁夏的窗口和桥梁,是宁夏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权威网站。

一、坚持党报性质,突出地方新闻,是宁夏网最大的优势

宁夏网新闻版块包括“宁夏播报”“滚动新闻”“头条新闻”“首页图片”“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法治新闻”“高层动态”“评论”“专题”等,同时穿插《新闻搜索》《新闻热线》《在线投稿》和《网友原创》等服务和互动栏目。整合了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的内容,每天更新本地新闻1000多条,不仅是广大网民获取宁夏新闻信息的主要网站,也是区内外各新闻网站获取宁夏新闻的主要来源。现在网站新闻每天的点击量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独立的I P访问量在5万人次左右。

几年来,宁夏网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地各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经验、新成效;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2008年上半年,宁夏网积极宣传北京奥运会,围绕火炬传递“和谐之旅”的主题,反映各地群众迎接奥运圣火、参与火炬传递的动人场面,充分展示了我区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奉献社会、企盼奥运的巨大热情。认真组织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的宣传报道,宣传我区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宣传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宣传我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良好局面。

宁夏网还特别重视与网民的互动,重视论坛、博客和新闻跟帖的管理。宁夏网论坛、博客比较活跃,特别是宁报博客已有3000多人注册,发布博客文章和评论近3万条。宁夏网互动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网民出于对党报集团的信任,常常通过网站反映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适合见报的内容,网站通过报网互动的形式进行反映,呼吁有关单位解决。不适合见报的,网站通过内参上的“网络舆情”反馈给有关领导,供领导参考。

二、坚持改进创新,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是宁夏网的最大特色

宁夏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自觉遵从新闻传播规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地方特色版块,以文化为主线,分设《宁夏原创》《视觉宁夏》《人物和文化宁夏》四个栏目,其中《文化宁夏》又以《回族》《西夏》《黄河》《长城》《恐龙》《古人类》《岩画》《长征》等文化符号作为子栏目。“资讯”版块下设《旅游》《生活》《数码》《游戏》《汽车》《财经》《教育》《体育》《职场》《娱乐》《房产》等栏目。辅助栏设《生活资讯》《历史上的今天》《网上看报》《手机报》《新闻排行》等栏目。始终突出塞上江南、回乡风情等地域特色。

手机报最大的特点是快捷、灵活、方便,重大新闻随时可以发布到用户手中。宁夏手机报是宁夏本土第一家到目前也是唯一一家以本土新闻为主的移动媒体,订户最多时超过3万人。主要产品有7个,除了综合版,还有财经版、娱乐版、体育版。另外,为了满足各地用户的需要,还与当地报纸合作开发了地方版,目前已开通了中卫手机报、吴忠手机报、固原手机报、石嘴山手机报。

宁夏网视频节目在宁夏网络媒体中仅此一家。视频节目中有嘉宾访谈、读报节目、车载视频等9个栏目。其中,车载视频新闻节目已覆盖银川市的450多辆公交车,每天的受众达到30多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

多媒体数字报,把纸质报纸原汁原味地搬到网上。出差在外,看不到宁夏当天的报纸就到宁夏网上看多媒体数字报。对有读报习惯的读者来说,多媒体报纸很方便,网上看报是宁夏网的独特优势。

宁夏网坚持党报性质,突出地方新闻,内容丰富,导向正确,正面网上舆论强势,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同时,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为宁夏网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表率。宁夏网是我区最具权威、最具公信力、最具亲和力的网站,日益彰显出主流媒体和权威网站的特色。

宁夏新闻网特色鲜明、舆论引导有力——宁夏重点网站审读报告之二

田文斌

2003年1月8日,宁夏新闻网开通测试版,2003年8月18日正式成立。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宁夏唯一一家综合性重点新闻网站,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

宁夏新闻网始终坚持媒体的社会责任,把正确引导舆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内容立网、以新闻立网”的办网方针,坚持在“地方新闻、地方文化、地方服务、地方舆情”上下工夫,以“网上宁夏新闻总汇、网上宁夏百科全书、网上宁夏百姓家园”为目标,先后开设了《新闻中心》《宁夏党政》《文化宁夏》《回族》《宁夏各地》《宁夏区情》《蔓草社区》《博客》《图片》《专题》《评论》《理论》等18个频道,坚持以视频、图文并茂的网络手段,第一时间报道宁夏的重大事件。宁夏新闻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宁夏新闻网一直稳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一百多家地方新闻网站的第20~28位,2008年,宁夏新闻网的排名又上升到第16位。

宁夏新闻网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紧紧围绕自治区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宁夏新闻网自觉服务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先后策划制作了《宁夏“两会”报道》《推进宁夏“工业化”》《宁夏公选领导干部专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祖国第一旗,飘扬在宁夏》《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闽宁协作,春华秋实》《第一届宁夏文化艺术节》《宁夏广播电视村村通》《冯志远,感动宁夏感动中国》《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荣辱观:德之端,国家精神基石》《朔方大地遭遇罕见旱灾,宁夏众志成城鏖战旱魔》等一百多个新闻专题,深入宣传党委、政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执政为民的重大举措,准确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生动展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意识形态主流,成为网上正面宣传的最强音。

二是坚持地方特色,体现民族风情。加强策划,着力强化网站传播优秀特色文化的功能,体现网站浓郁的地域特色。把切入点、着力点放在“特色文化”“优势资源”等方面,打造了《新闻中心》《宁夏党政》《宁夏“两会”》《文化宁夏》《宁夏各地》《回族》《蔓草社区》等一批优势频道,展示了宁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秀丽的塞上风光。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大力挖掘回族历史文化资源,立足特色办网站。在网站内容建设中,通过新闻专题、网络评论等手段,唱响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各民族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大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依托网站《回族》频道为广大穆斯林群众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如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近四千家清真餐馆的基本信息,为穆斯林出行提供了方便的信息服务。

三是组织现场直播,“传播现在的新闻”。宁夏新闻网认真组织宁夏“两会”的新闻报道,开启了网上宣传宁夏“两会”的先河。从2004年起,自治区人大、政协每年都在宁夏新闻网设立宁夏“两会”新闻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发布自治区“两会”的新闻信息。宁夏新闻网还分别对2007年6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2008年1月召开的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及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开幕式进行图文、视频综合性现场直播,并且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宁夏频道现场直播提供视频信号和网络服务。

四是充分发挥优势,为推动全区网络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宁夏新闻网发挥信息平台优势,大力协助党政部门、各行业信息资源集中上网,为他们建设网站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平台。为自治区人大、政协、纪检委、组织部、高级法院、检察院、财政厅、人事厅、文明办、国税局等20多个部门建立了网站;承担着宁夏党务内网的“新闻”“舆情”“区情”3个版块的日常更新;协助建设开通了银川外宣网、吴忠新闻网、中卫新闻网、固原新闻网、石嘴山新闻网。

宁夏新闻网正向着强势网站迈进!

宁夏信息港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宁夏重点网站审读报告之三

田文斌

宁夏信息港以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深入百姓生活,提供便民服务为宗旨,致力于充实网站内涵,丰富有价值信息量,拓展信息服务的种类。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集合了新闻信息、文化生活、影视娱乐、金融证券、房产资讯、人才招聘、电信服务、媒体广告等为一体的多媒体综合在线信息服务。主要设有《新闻》《教育》《文化》《便民》《娱乐》《房产》《人才》《旅游》《法律》《电信》等近30个频道和栏目,日更新量近300条,平均每天有近30万的登录量和40万以上的浏览数,是宁夏最具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也是国内优秀的地方门户网站。2001年4月,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宁夏信息港成为西北地区首家获得国务院批准具有新闻登载资格的商业网站。目前,宁夏信息港的新闻频道已覆盖了宁夏、国内其他省区、国际,以及军事、科技、经济、体育、娱乐等多种类别的新闻信息。同时,宁夏信息港还提供电信网上营业厅、商务领航、互联星空、搜房、美食、旅游信息、便民信息查询、社区服务等丰富的资讯及应用服务。

新闻频道——宁夏本地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窗口

新闻频道通过与新华网、宁夏新闻网、宁夏日报等国内、区内媒体的合作,每日向互联网用户实时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热点话题、新闻专题及宁夏本地的各类新闻事件,让用户及时获取宁夏本地的新闻动态。目前,宁夏信息港的新闻频道已覆盖了宁夏、国际、国内、军事、科技、经济、体育、娱乐及全区五地市等多种类别的新闻信息。同时,在国内外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制作新闻专题,使用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事件的详细信息。为了透视、挖掘社会热点,还推出了网媒聚焦,让网民可以展开深入讨论与探索。宁夏信息港作为宁夏的重要媒体,积极配合参与政府等部门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为宣传宁夏、推动宁夏网络发展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1999年,宁夏信息港与银川市政府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网上商品交易会,2000年为首届大漠黄河旅游节,2001年为首届银川国际摩托车旅游节,2002年为银川市首届自行车大赛成功承办了网站,为宁夏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宁夏信息港承办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官方网站,运用了多种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宁夏第一次网上视频直播,网站被自治区评为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十大创新”之一。2004年,宁夏信息港又承办了中国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官方网站,为进一步宣传宁夏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年,承办了宁夏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官方网站,运用网上投票系统,实现大赛网上投票。2007年,为第二届宁夏青年创业大赛官方指定网络媒体,承办大赛官方网站。宁夏信息港积极参与并成功承办人了宁夏各级政府等组织许多大型网络活动。

便民频道——本地生活信息的综合平台

便民频道定位于宁夏本地的信息内容,内容涉及最新的航空信息、列车时刻、吃穿住用行信息等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本地的网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资讯,信息中还包括市政建设状况、景区类别、门票销售情况、出行路线、风俗人情等等,使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宁夏风土人情和拟打算来到宁夏投资建设、旅游出行的用户们对宁夏有个初步的了解。本地化信息能够深入生活、贴近百姓,追踪百姓关注的焦点、提供实时、便利的内容查询,是网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娱乐频道——工作之余的休闲乐园

娱乐频道设有“娱乐快讯”“新片快递”“热播剧目”“音乐试听”“影视点播”等12个版块。其中影视栏目和本地的各大电影公司(院)合作,实时推出本地最新上演的新片,并随时更新每天各影院放映情况与上映场次、时间等信息;“音乐先锋”“潮流先锋榜”栏目提供最新鲜的音乐大餐,让用户能够享受到完美的网络视听;此外还有“精彩视频”“明星写真”“荧屏导视”“电影预告片”“唱片乐园”等等,各种娱乐动态应有尽有,向您全面发动娱乐冲击。

教育频道——广大师生网上教育的乐园

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专业、详尽的教育资讯,教育频道栏目,提供大量与教育相关的信息,使老师、学生和家长可以足不出户方便查询所需信息,进行网上交流。栏目共分为《科教新闻》《考试中心》《名师名校》《求职应聘》等七大版块。随时关注、更新教育动态及考试信息,不断推出各类考试专题服务,为宁夏地区考生及教育相关人士服务。

旅游频道——区内外游客的旅游指南

旅游频道汇集了宁夏著名的旅游景点、黄金旅游路线、旅行社、宾馆饭店等信息,是区内外游客在宁夏的旅游指南。民俗风情的推出,是近年来流行的深度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网民能更细致地了解相关信息。

搜房频道——全面的房地产网络服务平台

搜房频道提供包括新房销售、二手房销售、房屋租赁信息、写字楼租售、商铺、家居、装修装饰等在线信息服务,可以按照地理位置、楼盘名称、面积、价格、户型、楼层、装修程度等方面采用模糊查询与精确查询相结合的方式搜索,不仅能为您提供相近关键词搜索,还能为您提供准确的房源定位。平台每日房源发布量高达400余条,浏览量320万人次,并以每日近两万的速度递增;拥有房产中介客户111户,覆盖银川地区80%具备上网条件的房产中介客户。搜房频道已成为全区最专业、信息量最大最新、发布最便捷的房屋交易平台。

《新消息报》:重塑50年历史光彩人物

雷振云

时代造就了英雄,人民谱写了历史。人民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在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宣传活动中,《新消息报》起步早,动作快,时间长,行动实,收效好。从2007年11月开始,《新消息报》开展“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最初使用“影响宁夏人物”)集中宣传介绍评选活动,直到2008年9月4日举行盛大颁奖,既是对老一辈建设者和新一代楷模人物的荣誉表彰,也是新闻宣传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再创辉煌的一次创举。“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宣传10个月里,报纸划出专版,配上图片资料,集中回顾推介宣传了102位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公认影响力人物,展示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及为宁夏作出的业绩。既有已故英雄的事迹再现,也有健在人物的风采展现;既有当年人物创造辉煌的描述,更有在现实战线上续造辉煌的人物或离退休后精神生活的描述。比如,对公安战线英雄斗士卢雪鹏、王涛、史苍的宣传,对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顾金海的宣传,让人们尊仰英雄,倍感革命果实得来不易,创业维艰;对以非凡毅力资助100多名儿童上学的马志英的宣传,对无怨无悔做好事的丁晓莲的宣传,让人们敬佩凡人,崇尚文明,都来助人为乐,献出爱心;对固沙治沙模范王有德、白春兰的宣传,对育种专家、学者赵仲修,热血青年、繁育“宁春”小麦的裘志新的宣传,让人们敬重劳模,尊重科技,学习先进,共创美好未来。报纸经过一段时间集中宣传,通过个人和行业推荐、群众投票、专家评定等方式,最终从先进模范人物、公认影响力人物中评选出63位“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他们当中,有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文学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解放军武警战士、公安干警等等。在隆重颁奖典礼上,97岁高龄的画家曾杏绯,年逾八旬的法学家、教育家吴家麟,76岁的作曲家潘振声,接受宁夏人民颁给的这份厚礼,心怀感激,热泪盈眶。张贤亮先生的获奖感言说:“我认为,与其说是我‘影响’了宁夏,不如说是宁夏影响了我。……宁夏给我的太多太多,我对这片土地的回报太少太少……”《新消息报》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宣传的另一创举是开办“图说宁夏50年”。从2008年7月份起,《新消息报》辟出一个专版,有编辑、记者策划、组织撰写、搜集、拍摄宁夏各行各业易于用图片形式报道的成就、业绩,大量运用现实生活场景彩色照片,适当运用历史资料照片,加以对比对照,给人们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象直观、漂亮美丽、印象深刻。比如,《宁夏的高速公路》《银川老百货大楼》《鸟瞰银川》《西海固脱贫之路》《宁夏“一号工程”》等等成就型画刊,让每个读者观后无不赞叹:宁夏美,宁夏好,宁夏变化大,宁夏发展快,宁夏的明天会更好!

有影响力的舆论宣传在于新闻工作者的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做好有影响力的典型人物的舆论宣传应是新闻媒体所倾心致力于的崇高创新事业。

《固原日报》:本土新闻特色鲜明

马东震《固原日报》是一份地市级党报,在许多报纸都增容扩版的情况下,不跟风,不趋时,立足自身实际,仍保持对开4版的办报规格。阅读这份报纸,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本土新闻特色十分鲜明。试以第一版、第二版为例(第二版主要是综合新闻),从2008年8月16日至9月13日,笔者所看到的18天报纸中(星期刊未统计在内),共刊发各类稿件392篇(其中图片报道103件,言论稿6篇),其中本土新闻稿319篇,占81. 38%。由此不难看到该报对本土新闻的重视。地方报纸,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本地读者,因此,《固原日报》彰显本土新闻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为在有限的版面内,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该报很重视刊发短新闻,并运用消息、通讯、特写、图片等多种手段,全力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就所刊发新闻条数而言,在18天中,第一版日均10. 56篇(幅);第二版日均11. 22篇(幅)。从发稿条数,不难看到该报信息量之大。多写短新闻,是信息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迫切要求。有资料显示,“一份报纸在读者手里浏览的时间平均不到5分钟”(引自《千锤百炼出精品——短新闻写作刍议》)。为什么?除了内容一般外,就是稿子太长,读者不愿看,没有时间看。可以说,新闻越短,报纸的新闻信息量就越大;新闻越短,时效性就越强;新闻越短,媒体编发就越快,就越能尽快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量的需求;新闻越短,越节约受众时间;新闻越短,媒体就越能锻炼从业人员的素质。因此说,《固原日报》注重刊发短新闻的做法,也反映了该报编采人员对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功能的深刻理解。

短而有可读性是读者所期盼的。该报的部分通讯和言论具备这一特质。通讯讲究故事性,如《贤孝媳妇谢喜勤》《感恩》《最美一颗平常心》《一个都不能少》等文,都是通过若干细节故事来表达的,文字大多不超过千字。言论稿则篇幅短小,内容集中,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如《感悟“彭阳精神”》《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民兵编制工作》《从小动物进城说起》《检察队伍建设要突出五抓》等,各选取一个侧面,阐述一个问题,讲明一个道理,循循善诱,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报于第二版辟有《委员建言》专栏。该栏目为双周刊,每期所占版面多则1/3版,少则1/4版,文章均为固原市政协委员所写,长不过千字,少则只有二三百字。文章内容都是建议性的,言简意赅,贴近当地实际,是值得重视的。目前,该栏目已出到16期,盼能坚持下去。

《法治新报》的“新”起色

韩长征

近期《法制新报》努力改变“平庸”和“一般化”的编辑报道倾向,增强了新闻策划设计力度,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一些具有较强社会意义的专题和典型案例报道中,也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和力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一、努力突出“法治”新闻的异质特色,克服“一般化”的倾向,选取适当的报道角度,使“法治”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如《十年黄金周长假难言割舍》的报道因其“异质”特色而增强了可读性。《十年内被涉嫌4个罪名,吴忠一保安终审无罪获释》《我区30年一审》也因选取不同于一般的报道角度,使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得到更深刻、更全面的彰显与反映,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法制进步,并使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得到提升,使读者的关注程度增强。

二、进一步关注民生“议题”,“用法治眼光”打造“民生新闻”的“亮点”和“看点”。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迫切而长远的战略目标。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民生”问题,诸如楼市、房价、供暖采暖、职工工资、食品安全问题,也应是媒体关注和反映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这方面,《法治新报》的报道近期也有新的改进和展现。如2008年10月27日第三版《深度》栏刊发的《深圳楼市成中国楼市走向预演?》(引题《专家建议推行35年固定利率房贷)等新闻报道,对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的深圳楼市乃至全国有代表性的楼市行情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给读者有益的借鉴和启示。2008年10月30日第五版《经济》栏目头条刊载本报记者写的《我区房价前9个月涨势强劲》的报道,呼应了金融危机下的我区楼市及房价走向的社会“热点”,引起读者的关注。

2008年11月12日头版头条刊发本报记者报道:《国务院表扬我区处置“三鹿”奶粉做法》(引题《措施得当效果最好,行动迅捷力度最大》)也是一篇引人注目的好新闻。

三、加强法治方面专题和典型案例的报道,凸显个性,使法治新闻更具深度和力度。

选择刊载法治方面的专题和典型案例的报道,是《法治新报》体现自身“异质”特点和区别于其他报刊的优势所在。但这样的报道却需要“独具慧眼”,更需要选取报道的角度。《法治新报》以全区模范检察官马俊为专题的系列报道,对于宣传、学习马俊同志的先进事迹,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陈建国、王正伟等自治区领导分别对学习马俊先进事迹作出了批示。《法治新报》在这方面的宣传也是成功的。

另外转发的《派出所长伪造公文倒卖煤矿》《山西矿难,真假记者排队领上万元“封口费”》《神话的破灭》等稿件中,新闻报道的现实性、典型性和启示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华夏能源报》弘扬劳模精神具有导向价值

李凝祥《华夏能源报》2009年1月15日第二版、第二版以大红色的通版形式,用《弘扬劳模精神筑牢矿山安全构建和谐神宁》的通栏标题,配发了29名劳模身披绶带的彩色照片,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分别介绍了神华宁煤集团的劳动模范董伟、蒙鹏科、孙国财、贾彦忠、马宏东、李国民、李晓四、翟昆志、张玉鑫、倪清、李银涛、姚斌、曹文军、崔俊、崔万奎、王俊渊、李全义、杨忠义、冯永、程怀哲、黄金彪、李刚、陶富勇、高学军、李宽让、李光明、胥克俊、张建华、叶庆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生动感人事迹。版面安排疏密有致、色彩绚丽,突出了红色喜庆的气氛,很有气势。读后,令人感慨良多并对以上劳模顿生敬仰之情。我以为,《华夏能源报》在2009年新年伊始,不惜用两个整版的版面,把镜头对准劳动模范,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树立和强化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模范光荣的思想,对于增强劳动领域的社会认知度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增进受众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心理具有良性引导和舆论导向价值。

一度时间,有些媒体出现了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有的炒作富豪一掷千金或一夜暴富,有的热衷影视文艺界明星艳史或绯闻等,其结果损伤了新闻严肃的价值观,分散而非凝聚了社会注意力,加速了社会的心态失衡。诚然,知名度高的艺人是明星,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他们也应该是明星!他们人数更多,事迹十分感人,他们当中有科学家、军人、干部、医生、教师、警察、农民、社区“总理”等等。《华夏能源报》把镜头对准劳动模范,弘扬了劳模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彰显了劳模的爱心、热心和诚心,突出宣传了劳模明星,树立和强化了“劳动光荣”的价值导向,无疑使这一报道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了舆论宣传的良性引导,这是值得肯定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