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审美素质培养丛书:影视美与欣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7:51:0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审美素质培养丛书:影视美与欣赏

新版审美素质培养丛书:影视美与欣赏试读:

内容提要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章 电影的发展历史

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1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特征是:

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

利用现有的一切艺术表现手法。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

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汇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

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2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魁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因为电影不仅是诞生于古老传统的艺术之后,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这些艺术的所长而又扬弃了它们的所短,有机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多种艺术门类的有机综合,是电影艺术最突出的美学特性,综合性是电影美的本质所在。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作出界说。这些见解虽知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包容了文学的因素,因为它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广泛吸取营养,如从诗中汲取抒情性,从散文中汲取纪实性,从小说中汲取叙事性。在叙事手法上又借鉴了文学中的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外部描绘和内心剖析以及多种形式的结构原则等。总之,无论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叙事的3方式,电影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而具有文学的因素。电影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表现在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矛盾冲突和悬念等一系列艺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电影中的音乐因素,表现在通过旋律配合画面,以营造环境氛围、渲染情感和节奏变化。至于电影中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因素,不仅表现在造型性和视觉再现性上,对构图、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上,借鉴了这些艺术的经验,而且电影中的许多专用术语如画面、色调、影调、镜头、焦距等等,也都是从这些艺术中借用过来的。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到叙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学的因素。但文学进入电影’,由于受电影的制约,经过消化、融合,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而非电影加文学。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和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有质的区别。因为尽管电影广泛借鉴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但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学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以及电影所独具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来塑造银幕形象。作家用语言来写故事、写人、写人的灵魂。文学形象是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给读者以联想,银幕形象则是通过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具体地直接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可见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决不是电影加文学。

电影从绘画中吸取营养,包括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的运用和处理,具有绘画的因素,但绘画进入电影并非电影加绘画,电影中的绘画因素受电影制约,与绘画艺术有质的区别。绘画再现生活的手段是线条和色彩,电影的手段是画面,并且有声音与之相配合。绘画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动为静,静中4见动,不能表现对象的连续运动,银幕中的造型形象则始终是不断变化着的连续运动的造型形象。

电影从戏剧吸取营养包容了戏剧艺术的因素,但戏剧进入电影,因受电影的制约被消化融汇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并非电影加戏剧。电影的时空观念和处理同戏剧的时空观念和处理有着质的区别。舞台空间是固定的,银幕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舞台时间是现实的物理时间,银幕时间则可以自由延长、压缩、停滞的非物理时间。因此戏剧的时空表现受到限制,而银幕的时空表现则有很大自由。不仅如此,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也存在着质的区别。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共时共地,同时完成,这是戏剧表演的特点;而电影表演则是另外一种情形:表演者在场表演,欣赏者缺席;欣赏者在场欣赏,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不可能共时共地,也不是同时完成。因此,这就决定了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门艺术进入电影,同样要产生质的变化,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5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它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光学、电学、化学、生理和心理学以及机械制造和摄影技术,当这些技术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促使电影的出现,并随着这些学科及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这时因为反映在我们视网膜上的视象不会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视象有视网膜上具有滞留性的特点。科学家试验并确证,视像在眼前消失之后,仍然能够在视网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时间。今天的电影,胶片上每画格中的影像都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据说19世纪50年代,有位摄影师想6表现一个人放下手臂的动作,他采用的办法是:首先拍摄这个人举起手的姿势,然后把未曝光的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这个人的手稍微放下一点的姿势,如此这般逐次地拍摄,一直拍摄到这个人把手完全放下为止。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如:1872年美国有位富商和人打赌,他认为马在奔跑时,它的4只蹄会同时离地腾空。为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请一位摄影师来拍摄马在奔跑时的实况。摄影师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机进行连续拍摄的试验,花了几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这项实验,虽获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两秒钟。可见一般的摄影技术是不可能适应电影摄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

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1894的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卢米埃尔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在前人探索试验制造放映机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突破,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遂使影象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法国里昂的企业家、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7内,向社会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如《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坛和电影史学家们公认,它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伟大的电影先驱者卢米埃尔,为世界电影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

电影的发展及流派

1.电影的发展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电影成为艺术,是从导演们想到挪动摄影机那一天开始的。卢米埃尔作为伟大的电影先驱者,揭开了电影史的第1页。但卢米埃尔的电影,都是固定视点拍摄,摄影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角度等关系不变,自始至终是一个全景,一分钟一部电影,一部电影只有一个镜头。法国的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把戏剧引入电影,并创造了停机再拍、叠印、多次曝光等拍摄手段,使电影获得生机和振兴。但梅里爱的全景内容是舞台上的科幻、神话、魔术等不同表演,形式仍然是复制的戏剧节目被人称为“前排观众眼里的戏剧”。因此它们还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

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的电影艺术家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的伟大功绩在于改变了卢米埃尔复制现实和梅里爱复制舞台、以场景为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的作法,而采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来拍摄所要表现的拍摄对象,以镜头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他摄制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不仅标志着当时美国电影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世界电影史上8的经典名作。

摄影机挪动的标志是电影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它终于突破了活动照相和复制戏剧的局限,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电影发展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使电影艺术跨入了成熟的阶段。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的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的技术革命,是电影发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电影自诞生以来的数十年里,一直是只有供人观看的画面而无声音的默片——无声电影,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伟大的哑巴”。直到20年代末,由于电子工业的发展,声频真空管和光电管的发明以及录音还音设备和技术的逐步完善,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才为电影的首次重大技术革命——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奠定了技术基础,为使“伟大的哑巴”开口获得了良方。1926~1927年间,美国的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推出了能说话会唱歌的有声影片《爵士歌王》、《唐璜》等。1930年以后,制片商竞相仿效,有声电影开始风靡于世。有声电影的问世,使电影获得了声音,电影已不再是纯视觉艺术,而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它更好地满足了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

电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电影的问世。

电影自诞生以来的数十年间,还存在着另一严重缺陷,这就是它没有色彩,一直是黑白片。电影家们为消除电影患有“色盲”症的缺陷,开始了不断的探索、试验以寻求良方。如有的电影家曾试用人工着色的办法,在胶片的画格上逐一涂色,以克服银幕上只有黑白世界而无真实的色彩世界的缺陷。9但是,面对多彩的客观世界,这种人工着色的办法,是难以在银幕上获得满意的效果的。正因为如此,1935年由于生产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胶片的工艺得到满意的解决,美国导演马摩里安摄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华世界》(根据英国作家萨克雷的著名长篇小说《名利场》改编)在美国诞生了,40年代初以后,彩色电影开始遍及全球。

由此可见,依靠现代科技的装备,电影才从视点解放、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白发展到彩色。随着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当代电影又从普通银幕电影发展到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环形电影、全息电影等等。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侏罗纪公园》、《空中大惯篮》等一些充分利用电脑来拍摄的新的电影,为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2.电影的理论流派

在涉及到与电影有关的问题时,总听到蒙太奇这个名词,那么蒙太奇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蒙太奇,是法语的音译,原来是指建筑学中的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有组接、构成的意思,也就成了影视片中分切、组合的代名词。一堆建筑材料,没有生命、没有任何美感,到了建筑师手里,却可以把它们组合成风格不同、式样不同的各种建筑。它是电影语言中最基本的语言,如果对关系电影美学基础的蒙大奇问题不甚了了,那么,作为电影导演,是不可能拍出好影片来的;作为电影编剧,也写不出好剧本;作为影评人,难以评到点子上;同样作为电影观众,也难以看出个名堂。

前苏联著名导演库里肖夫曾做了一个实验来说明蒙太奇的效果。他从一部由当时苏联最有名望的演员莫兹尤辛主演的旧10片中,选出一张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另外,又从别的影片中选出表现一只饭桌上的汤碗、一口棺材和一个孩子在玩耍的镜头,分别把莫兹尤辛的特写镜头与这3个镜头随意结起来放映,果然出现了奇迹。莫兹尤辛的脸不再是无表情了,而是呈现出饥饿、悲伤和慈爱的表情。

一般来说,电影蒙太奇的基本内涵就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

一部影片通常一般由数百个或千余个镜头组成。而一个镜头,是指自摄影机起动始,至摄影机停止运作止,一次连续摄录在胶片上的画面。电影艺术家根据既定的思想艺术意图,对人物、事件、动作、环境等被摄物分别拍下许多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和方位的画面镜头即分切;然后再按原定的构思方案,把这些不同镜头有机地艺术地剪辑组合在一起,使这些镜头相互间产生连贯、对比、隐喻、象征、烘托、悬念、节奏等有机联系并构成整体,组成一部表达一定思想艺术内涵并为观众所理解的影片。所以,说到底,蒙太奇就是电影艺术家用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是电影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语法。

随着电影的发展,其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拓展。在无声电影中,蒙太奇的分切与组合,仅限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外部关系。一旦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蒙太奇也参予了声音和色彩的分切与组合。蒙太奇参予声音,形成了声音蒙太奇,它涉及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后者又包括声音与画面同步即声源来自画面中、声音与画面分立和声音与画面对位即声音与画面不同步,声源不在画面中等不同关系。蒙太奇参予色彩,形成色彩蒙太奇。此外,蒙太奇的分切与组合还可以11通过人物和摄影机的不同调度在一个长镜头内成,对此人们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电影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艺术方面来说,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艺术方面来说,许多电影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固定传统,他们追求现代意识,刻意创新,许多新的理论、流派都纷纷出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以法国为中心的先锋派,在意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在日本兴起的独立制片运动,在法国兴起的长镜头理论、新浪潮主义等。

长镜头理论源自于安德烈·巴赞。安德烈·巴赞是法国的一位电影评论家,他认为,电影的最大优点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传统的蒙太奇手段却是人为地把影片按照编导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剪接,实际上是强迫观众接受编导者的思想,因此,电影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他主张,不要把时空随意割裂,从而限制观众的知觉过程。因此,他强调要把事件的全部真实过程拍下来,让观众自己欣赏、品评,这样就造成了长镜头的出现。因此,巴赞的理论也就常常被人们称为长镜头理论。其实,它还有个名称,叫做场面调度理论。巴赞的理论有它的积极意义,因为他强调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品评,“看他们自己想看的东西”。

对于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虽然有些电影理论家各有偏爱,但实际上,两者都有它们的积极作用,也都有它们的不足。有人用长镜头理论否定蒙太奇,认为蒙太奇已经过时了,这样把长镜头理论反映到了绝对的地位,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应该说,这两种理论都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因而,也12就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60年代中期,在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电影符号学在法、英、意大利等国兴起,这是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它以1964年法国的电影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发表的题为《电影:语言还是言语?》的论文为开端,标志着这一新的电影理论的脱颖而出。和前两种电影理论不同,电影符号学不是电影理论的一个流派,和电影的创作实践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它是读解影片本文对影片的分析和研究和对电影进行纯理论性研究的一种倾向和方法论。

70年代以前的电影符号学,总的来说,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框架,注重结构和表述结果的静态研究。70年代以后,引入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注重了表述过程的动态研究,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第2阶段的开始。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中放映了一部表现外国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轰动,被称为西洋影戏。从此,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人也纷纷把自己国家的影片输入中国,在酒楼茶肆中放映。

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京剧是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熟悉的剧种,谭鑫培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艺术家。任景丰当时的选择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因此,影片大获成功。报载,放映时有13“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当然,由于那时还是默片时代,所以任景丰等人只拍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或舞蹈比较多的场面。

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1917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派的腐败和反革命的本质。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15

第二章 好莱坞简介

好莱坞

提起坐落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矾市西部好莱坞,人们都知道它是美国电影艺术工业的中心,80多年来,好莱坞不断推出风格独特、艺术超群的影片,它们使世界各地的大量观众陶醉;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电影明星,他们成了世界影迷仰慕崇拜的人物。好莱坞在世界影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08年初,有个专门拍摄西部片的山立格影片公司的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和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为了拍摄《基督山伯爵》,来到洛杉肌郊外的一个小村,建立了一个小摄影棚,这个小村被起名为好莱坞,意即长青的橡树树林。那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具有适合于拍各种外景的自然条件,自1913年建立以来,聚集着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环球、华纳等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导演和演员去那里拍片和表演,成为美国繁华的电影城市。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据有人统计,生产的影片可以分为75种类型,其中我们较熟悉的有侦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惊险片、科幻片、抒情片。这些制片公司在电影方面大量投资,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16工业,取得了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

好莱坞摄制影片完全是以票房价值收入为指导原则,制片人关心的是如何多赚钱,要求“把光打在有钱的地方”,“把镜头对准观众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莱坞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些影片十分讲究戏剧性,编织各种人在各种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结构紧凑、曲折,人物性格复杂、独特,情节常有误会、巧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要求娱乐的感官体验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莱坞拍的电影是根据大仲马的原著改编的无声影片《基度山伯爵》,那是1903年在好莱坞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座简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作为影城好莱坞的奠基年,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莱坞建立了第1个初具规模的摄影棚,并由当时美国东部的大导演西帛·地密尔来此拍摄《通婚者》一片,摄影棚也由此再次扩建。所以,人们将这作为好莱坞的诞辰载入史册。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其间推出了不少传世佳作,诸如《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杰作《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些影片不仅被奉为好莱坞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为世界电影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世界观众并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别林、鲍嘉、盖博、泰勒、劳伦斯、琼·芳登、英格丽·褒曼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好莱坞也经受过种种危机,通货膨胀,制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视业的竞争,观众审美观的改变,一度使好莱坞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而亏损,有些公司干脆搞多种经营,变摄影棚为旅游、展览区。直17至70年代,制片商们采用了欧洲的制片人制度才使好莱坞走出低谷。同时,制片商还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立体声、宽银幕等电影形式;有的厂家与电视化敌为友,使好莱坞也脐身于电视界,并由此使影视事业走向繁荣。

奥斯卡

众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间,太平洋之滨的美国名城洛杉矾音乐中心影星荟萃,他们在这里参加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这一年一度的颁奖盛典,不仅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坛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

在美国,最为著名的电影艺术奖有两种,一是外国记者协会颁发的金球奖,另一种是奥斯卡金像奖。比较而言,金像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一旦独占鳌头,便马上身价百倍。因此,此项大奖的竞争颇为激烈。

为什么将金像奖命名为“奥斯卡”呢?这还得从金像的设计说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木斯构思而成,后由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于1928年完成塑像的制作。这尊金像的主体是一个男人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他手中紧握战士的长剑,身长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称之为金像奖。得名奥斯卡是在1931年颁发金像奖之时,说来也纯属偶然:当年颁奖前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评议金像,当时的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图书馆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仔细地端详了金像后,情18不自禁地叫道:“呀!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于是,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便称金像为奥斯卡,这个名称也从此闻名全球了。

奥斯卡金像奖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事业的飞跃的发展。奥斯卡金像奖原定为两年评选一次,自1934年起,扩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规模不太大,活动只限于电影界内部,且评选消息只在《洛杉矾时报》上发表。直到1953年,评奖的全过程才第1次通过电视媒介向全国实况转播,同时还增设了一项外国影片金像奖,至此,奥斯卡奖评选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卫星作为传送媒介,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更是家喻户晓。1989年3月30日,在好莱坞举行盛况空前的第六十一届奥斯卡奖揭晓盛典,主持人当场宣布:世界上有91个国家的10亿观众,包括第一次收看实况转播的前苏联观众通过卫星收看这次颁奖仪式。

19

第三章 电视的发展历史

电视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的世界新技术挑战推动了量子力学和微电子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靠无线传真将声音、形体诸因素合成的活动图像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艺术——电视。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台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发射,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正规的电视播放机构——电视台,这段时间为电视的初创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进入了第一代——黑白电视时代。这时期的电视不仅改进了初创时期存在的录像、录音、接收等技术,而且开始重视电视内容的艺术性。这一时期播放的电视作品,有的受舞台剧影响,有的出于迎合观众心理,商业化色彩较为浓厚。黑白电视不能反映色彩斑斓和现实生活,人们期待着新的电视艺术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第二代电视——彩色电视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事实上,对彩色电视机的研究从第一代黑白电视时期就开始了。1928年,英国曾展览过彩色电视;1940年,美国开始了场顺序制彩色的电视,并于1954年正式开播——这标志着电视正式走进彩色世界。

20

可是当时的彩色电视机造价昂贵,电视节目制作成本高,质量一般。10年后,法国和西德在美国研制的场顺序制彩色电视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调频行轮换制和逐行倒相制。从此,彩色电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7月10日,美国用一枚三级火箭将“电星”卫星送上太空轨道,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电视转播站,使英、美、法能进行跨洋性试验转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转播。这一时期的电视艺术受电视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演出内容及表演形式接近生活,着力于对普通人的描写。

到了70年代,电视进入了第三代——电视多路广播。它使电视节目化,大大提高了电视频道利用率和电视播映质量。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视艺术家及优秀剧目,还出现了电视连续剧;另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及对电视文学的创作改编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电视这门新兴的现代化艺术,同电视艺术一样,都走过了萌芽期、形成期,而逐渐走向成熟。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电视正朝着多功能、多规格、立体化等方向发展。随着数码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电视也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肥皂剧

肥皂剧这个名词诞生在美国,它最早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广播节目中。这种广播肥皂剧,由一个个连续的故事组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进大量的肥皂广告。由于这种连续广播剧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听众,而且为肥皂商推销产品帮了21大忙,于是肥皂厂纷纷资助电台制作此剧。到40年代,不仅在美国,连拉美各国也掀起了广播肥皂剧热!

到了50~60年代,电视走进了人类的文化生活,由于它有极大的直观性,因而备受肥皂商们的青睐,从而电视肥皂剧也应运而生了。当时,电视剧的资助者是美国最大的洗涤剂公司——P&G公司,他们几乎垄断了当时全美整个肥皂电视剧市场。这种节目一般都在星期天播放,每次播放一小时或半小时,一部连续剧短的可播几个月或几年,长的可达十几年。

也有人认为,肥皂剧是指美国下午3点钟(一说晚上8点钟)插映的喜剧片,其情节内容婆婆妈妈,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要给正在家中洗衣服或打扫卫生的家庭主妇看的。由于洗衣都要使用肥皂,所以便称这种喜剧形式为肥皂剧。

我们且不去分辨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还是进一步了解一下肥皂剧与其他电视剧形式的区别吧。首先,这种电视剧的收视对象多为家庭妇女,供人们劳作或午餐时观看。其次,该剧的情节有很大的随意性,剧情的发展没有一定的连续因素,往往为一件小事、一个小插曲、一场小风波而展开情节,此发生彼终了,因此,此剧的每集基本独立成章,适于在间断中观看。再次,这种电视剧的场景不大变化,这一点有点像话剧,它将众多的人物和事情都汇集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即使剧中人物或事件与特定场景外发生了关系,也必须使这些人物回到原地,再用间接的手法表现外界发生的内容。正因为这样,外景很少拍,拍摄投资少,周期短。最后一个特点便是此剧中人物对白甚多,这是由场景相对固定而决定的,因此,该剧编导往往重视剧本的对白设置,讲究表演技巧,这样才不至于使观众对一成不变的场景产生反感。

22

在我国也播放过这种电视肥皂剧。如美国的电视连续剧《这就是生活》,墨西哥的《卞卡》和《坎坷》,巴西的《庄园之梦》和《女仆》等,这些电视剧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中国观众,而且对开拓我国今后国产电视剧的形式多样化的思路很有启发。

我国电视发展概况

我国是从1958年在北京开创电视事业的,那时只有黑白电视,电视机数量极少,往往是在公园、俱乐部等公共场合售票,让观众像观看电影那样观看电视,于是常见几十、上百人围在那小小的大都是12~14英寸的屏幕前,看得津津有味。与其说是欣赏电视中的节目,倒不如说是满足一下对电视的好奇。的确,电视比电影更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更依赖国民经济的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所以如此之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经济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电视事业也进入了黄金时期。电视台已经形成了由中央、地方、基层单位组成的电视台、网。现在不仅是大城市,就连许多边远地区也可以看到卫星转播的彩色电视节目了。我国电视机的产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的前列。人均占有量也有了飞跃的增长。

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50年代的《一口苦菜饼子》,一共半小时,一个场景。那时因为没有录像设备,所以都是直播式,演员当场表演,电视现场播送。经过近40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电视节目的品种、题材范围,以及质23量、数量,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电视连续剧了。电视剧所以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是因为它除了具有电影的真实、直观、生动等种种优点以外,还有方便、廉价,以及在家中观看,自由度大、舒适度大,还能够享受国家欢乐等有利条件。

近年,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人民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看电视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政府也特别设立了飞天奖以奖励优秀的电视制作,促进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电影与电视

作为两种姐妹艺术,电视和电影的确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有很大的时空启由,可以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高山大海、纵横驰骋。它们都是通过摄影、后期加工放映到银幕或屏幕上,用具体的形象供观众欣赏的。它们都能逼真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它们都是运动的艺术,是以真实为根本,以运动为生命。

然而,电视和电影毕竟还有不同之处。

首先,技术条件不同。电影是拍成胶片,然后用胶片进行剪接,成本比较高,但是比较清晰。电视片是用光电转换的原理摄在录像带上,然后再在电子编辑机上进行编辑。电子编辑机不仅可以对录像带进行剪辑,而且可以加进特技。由于录像带可以抹去重录,加上用编辑机可以作许多特技,这就可以大大降低条件的限制,比如,录像带多次翻录会造成清晰度下降,电视接收机所能表现出的像素是有限的,像素多,画面就24比较清晰,反之就较差。因此,电视的清晰度目前还不如电影。再有,就是电影的银幕大,宽银幕约有20多平方米,而家用电视机,即使是大屏幕,比如28英寸的,它的面积也不到1平方米。如果作个比喻的话,电影好比是在一个20平方米的舞台上跳舞,而电视却是在一张1平方米的小桌面上跳舞。这种差异不可能不反映在它们的艺术特征上。

再有,就是电影和电视的欣赏条件不同。电影是在电影院里集中欣赏,灯一黑,银幕一亮,观众不由得就进入了欣赏状态中,看了一半觉得影片没意思,不对口味,也只好坚持,要不就退席,没有别的办法。而电视却是在家中欣赏。虽然可坐可躺,爱怎么看就怎么看,但是这种随意性也带来不少问题。一是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比如来了不速之客,或是电话铃突然响起来了,或是孩子的吵闹,都会给欣赏带来障碍。二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电视观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要是节目不好,他就换频道了,一点也强迫不得。这一点实际上很重要。电影片可以拍乍看平淡无奇、越品越有滋味的片子,电视剧就不能轻易拍这种片子,电视剧如果在前3分钟抓不住观众,观众就会换频道。因此,电视剧更要讲求情节、人物、故事。那种在电影里可以使用的散文化、情节淡化等手法,在电视剧,尤其是连续剧中很少采用。再有,电视剧中也很少用多时空结构,一般都是用时空顺序式的结构。因为在电视剧中使用多时空结构,不适宜电视剧观众的欣赏方式,容易给观众的欣赏造成障碍。电视剧的观众有很多是处于非连续观看的状态,不说那些被各种各样的干扰打断的观众,就是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可能手里打着毛线,或是嘴里吃着零食,要不就是和家人边聊天边看,电视剧要适当照顾到这种25情况,比如,表现一个人出差在外,因为听说家里出了事,但又不知道什么事,急急忙忙地从外地赶回来。电影和电视的拍摄手法就不一样。

电影的表现方法一般是,表现一下这个人上了火车,或者表现一下他焦急地坐在车厢中的样子,接着就是他已经回到家,以及他家中出了什么事。而在电视剧中,却可以接着表现他下了火车,怎样步出车站,然后又怎么样过马路,也不妨加一段他因为急于穿过马路,险些被汽车撞倒。接着是他坐上了出租汽车或公共汽车,车在马路上行驶,他在车上想着心事。实际上也就是表现一下过程,也就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这在电视剧中是允许的。它会不会使观众感到乏味呢?只要适当延长就不会,因为这里有个悬念,就是主人公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适当延长时间,反而有吊起观众胃口的作用。电视观众坐在家中,完全有耐心看到悬念的解开。这时,观众如果有什么事中断了欣赏,也不会看不到结局。另外,电视剧中有时还适当用对白、旁白等,重复一下前面发生过的事,这样即使半途中断欣赏的人再看的时候,也不致于和前面的情节接不上。

电视剧和电影比,它的拍摄成本相对比较低,周期比较短,现在我国的电视片拍一集一般只要两三个星期,而拍成一部电影却要一年到两年。此外,现在电视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因此一部好的电视剧,收视率会很高。

电视剧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电视的屏幕比较小,因此电视剧多采用中景、近景、特写,不适宜表现大场面。但是它可以依靠自己周期短、拍摄成本低的优势,多拍一些镜头,把一个大全景分解成一个个中景、近景。比如,表现一支正在誓师26出征的千军万马的队伍,电影可以拍成一个大全景,必要时还可以航拍。电视就不宜如此,否则观众看到的只是一片片的色块。电视剧可以把这种场面分成若干个中景或近景拍摄,比如先是指挥员的近景,然后是他作战斗员的特写;接着用摇和推的拍法,拍几位步兵战士的近景及特写;几位炮兵战士的近景及特写;几位女战士的近景及特写……

电视的清晰度差,屏幕小,不允许画面的信息量太大,否则就不宜看清。因此在借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段时就有所选择,不是全盘照搬。在电视剧中,更主要的是靠故事本身的悬念、情节、故事等吸引观众。例如,电视连续剧《渴望》拍得很朴实,没有刻意表现什么技巧。因为是室内剧,连场景也不多。从剧情来看,可以挑剔的地方也还不少,但是它靠的是个情字。母女情、夫妻情、姐妹情统统交错在一起,所以能够抓人。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也是靠刘墉和乾隆皇帝、和珅斗智引起情节上的跌宕起伏,因而吸引了观众。

电视剧开始也是照电影那样分镜头拍摄的。可是后来电视剧工作者们发现,电视摄像机比电影机轻便。于是就创造了多机拍摄法,就是在拍摄时,用多台机器分工合作,按导演的意图,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景别拍摄。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而且演员无须像拍电影那样对着镜头表演。而是可以像演话剧那样,按照时间的自然流程表演。这样,演员的表演就更容易生活化,也更真实了。

由于电视制作成本低、周期短,表演、摄制比较容易。又因为电视剧是在家中看的,观众自由度比较大,不易疲劳。因此就可以拍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长篇连续剧,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中常常表现时代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家族的恩怨、国27家的命运,就是因为电视剧可以拍多集连续剧。和电视剧比,电影就没有这个优势。虽然在电视初创的时代,美国也曾经有过电影连续剧,每部也有50~70集之多,但那是在电视发明之前,而且为求降低成本,拍的质量很差。现在,如果一部电影也有50~60集,那么观众就得天天往电影院跑,一般的观众恐怕是很难有这么多时间和耐心的。有了电视的竞争,这种电影连续剧也就很少有人问津了。理解了电视剧的这一特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电视连续剧会出现大题材、小场面的现象。因为可以拍连续剧,所以电视剧能拍大题材,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等。同时因为屏幕小,不适合拍大场面,电视剧中又大多是中、近景和特写,少有大场面。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电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电视屏幕在不断增大,以我国市场来说,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商品已是25英寸的彩色电视了。购买28、32英寸的顾客也已不少,国外已经有了家用投影电视,屏幕更大了。考虑到电视和电影不一样,观看电视的距离比较近,因此,电视的有效画面占据人们的视野相对比较大,加上中国人的房间普遍比较小,所以电视的屏幕并不需要大到如电视银幕一样。也就是说,电视的屏幕只要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得到和电影一样的效果。比如现在的家庭影院等。

28

第四章 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介绍

1.世界影视音乐

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的时候,卢米埃尔兄弟就曾经请了一支乐队来为电影伴奏,从音乐走进电影的历史进程来说,这种为电影现场伴奏的音乐,可以说是电影音乐最初的形态。而当时在现场演奏音乐,已经含有配合情节需要、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掩盖放映机工作时所发出的噪声。

在当时的情况下,通常电影院都会请一位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钢琴师在放映现场,根据银幕上出现的不同画面的内容演奏一些音乐。而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电影院往往请几名、十几名,甚至几十名乐师组成的乐队到放映现场演奏音乐。这样众多的乐师不可能在现场即兴演奏,于是,事先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把一些观众熟知的音乐进行改编或重写,然后依乐曲的情绪进行分类,就成为十分必要、也是实际可行的一种方法。比如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被用来表现明快、流畅和热烈的情绪;贝多芬的一些情绪不同的序曲被用来表现大树倾倒、飞机下滑和追逐逃跑的场面。也有一些作曲家写了一些只是标着纯粹说明情绪的标题的音乐小品,如“沉重”、“悲怆”、“悬29念”、“复仇之光”、“救命!救命”等等。随着电影生产的产业化,电影公司还为每部片附上一份这部影片所需要的音乐的清单,通常是写明××情绪几段、××情绪几段,有的时候还会直接建议用某一首或某几首乐曲。于是,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的图书馆里就预备了专为伴奏电影所用的音乐总谱,乐队在演奏时可以借用。

在为电影伴奏时,还曾出过一个笑话。一位喝醉了酒的钢琴师在为电影放映伴奏,当银幕上出现悲哀的场面时,他演奏了欢快的乐曲,当银幕上出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时,他演奏了爱的罗曼史。凡此种种,不免引起观众的哄笑,但也使有心的导演发现,这种与画面情绪对立的音乐所产生的效果,竟然比与画面情绪一致的音乐更好,有意识地运用与画面情绪对立的音乐,往往会让人感受和认识到音乐中说了的一些画面没有说出的内容。在这种意义上说,这位喝醉了酒的钢琴师的演奏启发人们去思考音乐与画面结合的多种可能性。

第一位为故事影片作曲的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他为法国影片《谋杀居伊兹伯爵》创作了由一首序曲和5首描绘戏剧场面的音乐组成的全片音乐。这部影片是法国电影史上标志着一个电影流派开始的重要作品。它表现了14世纪发生在法国宫延的谋杀朝廷重臣居伊兹伯爵的事件。为了配合影片的内容及如件发生的年代,圣桑选用了罗可可音乐的风格,音乐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由于圣桑在法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影响,也由于这是第1次专门为一部影片写作音乐,他的这次艺术实践对于法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作曲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

在开始试制有声电影的时候,录音技术的发明使乐师在现30场的演奏变成了在现场放蜡盘,即现在的唱片,这比起在现场配乐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它还只是能解决比较简单的配乐,操作上还要由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