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8:29:38

点击下载

作者:曾萍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试读:

前言

全球金融危机既使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也使全球各方面人士普遍关注应对措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企业应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提出:要增进合作,合作应对、共渡难关;要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绝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他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不仅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推崇。

理论界应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经济学说应当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教育界担负着伦理道德传承和社会责任教育的重任,学校更是主战场。学校多尽一份责任,教育就多几分健康;教育多一份成功,社会就多几分和谐,学校的使命决定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庠序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而延续千余年的书院教育,其主要职责是社会教化、知识传播、学术传承。当今中国学校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人才培育、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大学教育更是任重道远。首先应担负培养人才、贡献智慧、服务社会的“角色责任”;其次是讲信用、讲公信、以诚处世的负责任的组织形象的“行为责任”;同时是伦理道德的承担者、传播者、培育者的“道德责任”。要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的新人。对此,200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召开的中国商学院院长联谊会上,与会各方联名发表了《中国MBA教育西湖宣言》。该宣言强调:“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商学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倡导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MBA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大学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既要对学生及家长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既要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组织负责,更要对全球形成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化的氛围负责,通过传承“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实现《尚书》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不仅应纳入MBA教育,更应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必修课。

根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课程要求,我们编著了本书,作为“十二五”的大学本科与MBA相关课程的教材,以适应大学本科和MBA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全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发展社会责任教育的客观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及对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我们认为,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伦理道德是社会责任的基础、前提,社会责任是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彼此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可以整合为企业社会责任伦理。为此,本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了企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化、企业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化、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整合化、企业社会责任伦理管理沟通化的新构思。这种创新思维尚不成熟、不完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同行指正,以便我们充实与完善本书。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把握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意义、战略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伦理精神,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伦理文化,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以适应国际社会对企业伦理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与强化的新形势。具体而言,通过学习,夯实伦理道德基础,进入社会后弘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能致力于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与完善,促进全球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化。

本课程前期需要掌握的知识:企业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沟通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在课时分布上,建议做以下安排:说明:以上安排,MBA教学为36课时,大学本科教育为48课时。但教学时请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如果学员已学过“企业伦理学”,只需对1~4章进行简要的回顾,把重点放在5~11章的企业社会责任教学上,课时可安排为36课时;如果学员前期未学过“企业伦理学”,无论MBA学员还是大学本科生,至少应安排48课时。同时,在教学上,建议把握中国传统优秀伦理思想及其精髓,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的构建及创新。

第1章 导论

学习目的

●初步了解企业伦理及企业伦理学的发展;●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分析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引导案例 温家宝总理谈企业责任:诚信和道德,是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进行了第二次在线交流。网友:假冒伪劣产品总是堵不住,最近奶粉又出问题了。总理,你曾说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可是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企业还是不少。温家宝:是的。我在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一些国家和一些企业见利忘义,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道德问题十分重要。我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什么是道德?其实最重要的:第一是爱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每个企业家或者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知道热爱群众、热爱国家。第二,要有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情是道德的基础,这在儒家哲学里头很明确地讲过。孟子说过,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把恻隐之心作为人之端。我们的企业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甚至是生命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许的。一个三鹿奶粉,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网民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普查的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名,国家花了20亿元。同时,给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上了保险,为期20年。这个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地方,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汲取的。现在如果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定严惩不贷。这是从维护民族大义出发,绝不能手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不仅关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与蔓延。究其深层次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伦理道德的缺失。若要有效应对这场危机,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应对金融危机需要道德救援(托马斯·弗里德曼语)。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企业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既要承担经济发展的使命,更要承担社会发展的使命;既要承担社会责任,更要承担伦理道德建设的责任,并把两者整合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建设责任。对企业伦理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建设的研究,必须从企业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由来与发展开篇,追本溯源,进而观察其关系与意义,深入探讨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伦理构建的有关问题。

1.1 企业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1.1.1 西方企业伦理缘起与其背景

1.西方企业伦理的缘起

20世纪中叶前,西方企业一直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长期被忽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并恶化。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工商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经营丑闻:行贿受贿、胁迫或欺诈交易、规定垄断价格、污染环境、不平等对待甚至歧视员工等。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要求政府进行调查。此后,美国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涉及企业伦理道德的社会运动,有力促进了西方国家对企业伦理文化问题的关注、研究。(1)消费者运动。消费者运动的中心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作用是保证了对经营者欺诈行为的及时揭露。社会舆论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斗争,同时使公众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程序向有关企业索赔、起诉和制裁。(2)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推动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催生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3)工会运动。工会为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对企业的违法与侵权行为进行了斗争,使一些黑心业主的不法行为受到揭露;与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猛烈抨击了不法企业主对广大消费者的坑蒙拐骗行为、污染环境及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激起了一次次反不法企业的浪潮,不仅使企业家遭到鄙视和痛骂,还给企业及企业主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严峻的现实使企业家开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认识到这不仅导致自己与员工、消费者及社会的关系恶化,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企业家的自身利益与安全,一些企业家开始思考自己和自己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重视企业伦理问题。

2.企业伦理的经济社会背景(1)竞争加剧导致管理伦理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导致了产品间的差异化,又带来了产品总体优势差异的缩小化、趋同化,使企业把竞争焦点集中在产品以外的服务上,众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意识到服务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必须以一种新的、共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工会运动的发展,也促使企业从重视组织、制度、控制、规范、物流等“硬件”管理向公共关系、企业文化、行为心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软件”管理转移,出现了人文化、伦理化、情意化管理的趋势,管理伦理、企业伦理在西方国家飞速发展,企业纷纷将管理伦理融入企业管理决策与战略之中。(2)买方市场的出现促使企业重视与消费者的伦理问题。企业不仅要重视产品、质量、包装、安全等产品伦理,更要重视价格欺诈、价格垄断、暴利行为等定价中的伦理问题;不仅要重视分销伦理,更要重视促销中的伦理问题;不仅要特别重视广告中的伦理问题,也要重视人员推销中的伦理问题;不仅要重视公共宣传中的伦理问题,更要重视服务中的伦理问题。(3)员工地位与需求变化,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伦理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劳动报酬,更追求工作成就感、满意感及自我实现,这就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伦理管理,更充分尊重职工的自尊心、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满足职工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需求,培育统一的伦理价值观。(4)法律环境的完善,促使企业特别重视法治伦理,切忌违法乱纪。1.1.2 中国企业伦理的缘起及其背景

1.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被奉为最高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和为贵”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中国古文经典《尚书》中最早提出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伦理思想,传承着几千年的伦理文化,伦理道德融合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天下归仁”(《论语·颜渊》),以“仁”为人的本质。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而“仁”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仁爱”思想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人类的共识,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伦理范畴。儒家伦理还有世界大同、义利统一、待人如己、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德报怨、诚实守信、扶贫济弱、中庸为德等。其中与企业伦理有直接关系的是“义利统一”和“诚实守信”。“义利统一”是儒家提倡的价值取向,儒家提倡“重义尚利”、“以义生利”的义利观,把人们的道德作为人的根本,主张以义为本。“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但儒家不排斥“利”,既肯定人有义的本性,也肯定人有求利的欲望。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而以义导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则体现了儒家在“义”的前提下去追求利的思想:“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子张》)。“诚实守信”是儒家为人最基本的操守。“信”是儒家“五常”之一,“诚”与“信”相连,诚信是儒家的君子人格。“诚”是儒家天之道、人之道,既是万物变化的根据,也是人的高尚道德。“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信”是孔子最推崇的道德理念:“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敬事而信”、“谨而信”、“主忠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总之,“诚实守信”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备的基本品质,既是修身立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社交原则;既是廉洁的先导品质,也是经商致富的要义和美德。

2.中国企业伦理的经济社会前景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既没有独立的法人权,也没有独立的产权和经营权,企业只是一个执行社会和政治任务的政府组织。国家承担着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的无限责任,包括道德责任,体现为政治伦理原则取代了社会伦理原则,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及党和国家利益至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历了“放权让利”(1978~1984年),“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984~1992年)及迄今的产权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信用危机”,体现在宏观上是政企不分,政府部门乱收费、乱摊派、瞎指挥,企业则搞“体外公司”、偷税逃费;体现在中观上是企业间“三角债”突出,利用“双轨制”相互捣鬼,非法侵占和转让权益;体现在微观上是企业面临困境并在国家采取破产、兼并、重组手段的前提下,员工被迫下岗又无社会保障,国家与企业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伦理问题突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唯利是图、哄抬物价、弄虚作假、坑人谋利、污染环境、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伦理的问题突出。企业不负社会责任、企业家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3 企业伦理学的发展

1.企业伦理学

企业伦理学是研究企业道德现象的科学,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的《经济伦理学大辞典》认为:“企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这种理性规范理当引导企业通过社会和谐地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由来对社会的和谐做出自身的贡献。”这一定义表明企业伦理学是一种理性规范,目标是对社会和谐做贡献。

从它应对社会和谐做贡献看,企业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应用道德伦理去研究、分析、规范、解决企业经营中必须符合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问题,针对在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污染环境、偷税漏税、欺老骗幼、不尊重妇女、不尊重客户、作业场所不安全、使用童工等行为,既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加以重视、检讨、评价,从企业、行业、社会的微观与宏观角度寻求抑恶扬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更要为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战略与方针等指明方向,使之既符合伦理道德社会责任要求,又探索新的能为企业经营带来利益、形象、声誉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它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看,企业伦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般伦理学与企业管理学、企业经营学相互融合交叉建立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要接受一般伦理学的体系、概念、原则、方法的指导,又要紧密结合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及指导思想、经营方针及策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规范、相互融合提炼,以一般伦理学去指导、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使企业伦理学有充实的理论基础,并使之融入经营管理的具体理念、内容、方法、技术而使企业伦理学丰富扎实,既促进了企业道德建设,又规范了企业经营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如企业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所有者、员工、政府、社区、环境等的伦理关系。

2.西方企业伦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西方企业伦理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产生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新突破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企业经营丑闻,包括行贿受贿、规定垄断价格、欺诈交易、污染环境等,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要求政府进行调查。美国政府于1962年颁布了《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表达了政府对企业伦理的极大关注。同年,威廉·洛德(William Ruder)在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成员中发起了一次有关开设企业伦理学必要性的调查,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企业伦理学应成为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当时多数大学未开设这门课程;1963年,T.M.加瑞特(T.M.Garrett)在其《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倡导公司之间的竞争要以道德目的为本。同时,传统理论则认为企业无社会责任可言,也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

20世纪70年代前后,理论界对上述问题争议颇大,出现了三个主要派别:一是以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利润学派,他们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追求目标,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像大自然界中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适者”们的正常行为,并特别指出:“使预期收入最大化或者试图在这么做的企业将得以生存和繁荣,然而其余的则会衰落甚至破产。这样,通过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普遍存在的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弗里德曼实际上是不承认企业应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者只需要为其股东谋取最大的利润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无须关注什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以弗兰奇为代表的伦理学派,主张伦理先于利润,企业具有法人地位的同时,也具有道德人格。作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企业,其社会责任是指经济责任以外的责任,如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对政府和社区的责任、对公众的责任、对顾客和雇员的责任等。三是以S.P.塞西(S.Prakash Sethis)为代表的调和派,主张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范畴中同时包含利润目标和伦理目标。同时,还存在日本和美国企业伦理模式的相互借鉴、经验总结和提升。(2)全面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企业伦理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第一,企业伦理学从美国、日本扩展到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第二,企业伦理学进入大学课堂,各种企业伦理学的刊物和研究机构纷纷出现。美国、加拿大和西欧有近30所大学建立了专门研究企业伦理学的学术机构或以企业伦理为重要研究课题的应用伦理学术研究中心。第三,伦理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学者们对企业的道德地位、社会责任、道德伦理与企业活动能否相融等展开讨论,公司的道德问题成为企业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并出现三种观点:一是霍姆斯(Holmes R.L.)等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行为选择,具有道德权利和义务、承担道德责任,而公司不是人,不具备选择能力,因而公司本身无道德地位可言,道德准则只能用于公司中的人而不能用于公司。二是鲍伊(Bowie N.)等则认为既然公司是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实体,就具有道德人格,从而在享受道德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的同时,履行道德主体应尽的责任。三是查·蒂·乔治和M.G.威拉斯奎兹等在内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是一种特殊的实体,一方面,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实体,具有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公司由个人组成,公司不能代替个人,公司法人伦理和公司中的个人伦理是企业伦理学的两个不同的层面。这个时期对企业伦理学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的探讨,深化了企业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学者们还构建了企业决策的伦理分析模式,为企业伦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渗透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第四,在企业伦理的实践方面,20世纪80年代,企业伦理规范不仅在美国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也被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企业全面引入,少数企业设立了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伦理问题的经理。(3)新突破阶段。新突破表现之一是研究迈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伦理学从单个企业、个别地区的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转向了对不同地区之间的企业伦理的比较研究和对全球企业伦理的研究,使企业伦理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边缘学科。目前,国外对企业伦理的研究主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展开。微观层面主要研究雇主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事,投资者、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伦理道德及其与企业、社会的关系,企业如何规范这些人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和道德等。中观层面主要研究各种经济性组织(公司、工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从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角色角度,对建立什么伦理理念,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处理与贸易伙伴、竞争对手的关系。宏观层面主要研究社会和制度层次,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条件下的形态,如经济秩序、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责任。在这三个层面上,行为者都被假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决策自由度,这种自由度自然也就包括相应的道德责任,经济组织同个人一样被认为是道德行为者,组织行为所产生的伦理指向和产生的伦理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突破表现之二是不同国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北美人强调决策和行动自由以及相应的责任,而有一种忽视限制的倾向;欧洲人强调应以伦理责任的形式勾勒出商业的条件,“倾向于把道德优先权放在宏观层次上,主张只有规则及其运用才有道德问题”。德国人十分注重对企业伦理基本问题的探讨,例如,什么是公司伦理的合理概念?在市场经济中究竟是否能容纳超越于最大利益原则的公司战略的伦理取向?如何为企业和公司伦理建立一个可靠的哲学基础,以使所谓价值判断的任意性不再反对企业伦理学成为一门学科的理由。日本人则十分重视研究企业行为伦理的民族性和实用性,把符合日本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忠诚、感恩、爱和、喜劳、仁义等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

新突破表现之三是企业伦理学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截至1993年,美国90%以上的管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的课程;“企业伦理学”在《MBA十日读》一书中被作者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 Silbiger)概括为美国10家著名商学院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该书于1993年出版,已被译成7种文字。近年来,美国一流商学院纷纷设立企业伦理研究中心(所):1997年沃顿商学院成立了企业伦理研究中心,2001年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成立了全球道德研究所,200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商学院成立了企业责任国际研究中心,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成立了领导与伦理研究中心。由此可见,依托研究中心开展企业伦理教学与研究,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已成为一流商学院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新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企业伦理要求的根据问题;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关系问题;跨国经营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伦理问题等。

3.中国企业伦理学的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伦理学的进展情况:第一,以企业伦理为对象的著作大量涌现。例如,温克勤主编的《管理伦理学》,高兆明的《管理伦理导论》,严缘华等主编的《管理伦理学》,张文贤等编著的《管理伦理学》,苏勇的《管理伦理》、《管理伦理学》,谢洪恩和贺南松的《企业伦理学》,陈炳富和周祖城的《企业伦理学》等。第二,企业伦理有关课程进入大学课程。第三,有关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的文章在各种报刊大量发表。(2)中国企业伦理研究的初步成果:第一,在企业伦理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企业伦理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人伦关系在经济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管理伦理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第二,开展了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挖掘与研究,不少学者将儒家、道家有关道德伦理引进企业伦理,特别是突出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企业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企业伦理学的民族性、积极性及地域性。第三,注重市场经济中有关企业伦理道德丧失、社会责任缺乏、企业家伦理道德缺失的研究,如吴元睴的《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2003年11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经济伦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讨会等。(3)初步总结出中国企业伦理研究的特征:第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对企业行为的评价,仅限于生产领域;21世纪初,已经拓展到了管理、服务、金融等领域,并渗透到销售、网络、分配、环境等领域及相关多个系统。第二,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既对企业对其服务对象的伦理道德进行探讨,更涉及各类行业的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应承担的环保责任以及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处理与调整;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企业伦理问题进行理念创新,又重视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和吸纳国外企业伦理的积极因素。第三,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多元化,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等都有运用。第四,呈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态势,不仅有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的人士参与,而且将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社会责任等学科交叉融合。

1.2 企业社会责任的由来与发展

1.2.1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1.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思想

西方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涉及的是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尤其关注用普通的伦理原则来反对经济活动中的撒谎、偷窃或欺骗等不道德和不合伦理行为。例如:《旧约全书》中包含对贿赂行为、从穷人身上获利行为、滥用土地行为的鞭笞;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私人财产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责商人的敛财行为。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企业及企业家的出现,企业家出于怜悯之心,有伦理地经营企业,参与社区建设、捐款、兴办教育等慈善活动,企业将改善经营所在地社区及雇员的生活看做企业成功的基本要素。西方早期的社会实践主要来自宗教信仰的影响,特别关注三方面的伦理行为:有伦理地对待顾客及商业伙伴,如商业交易中的诚实和公正;慈善捐赠,富裕的商人认为应该将自己的财富与社区分享;管家与家长主义,特别涉及雇员福利,家长主义认为,社会中有特权或财富的人,应该在各项决策中考虑到那些较不幸或较弱小者的利益。

2.西方社会责任理念的出现及研究(1)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1916年,芝加哥大学的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这也是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文献。1953年,霍华德·鲍恩(Howard R.Bowen)的《商人的社会责任》出版,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先河。书中提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之后,围绕着“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履行什么社会责任”、“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例如“责任铁律”观点认为商人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相称,强调权利和责任的对等和平衡(Davis K.,1960)。(2)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发展:第一,“企业回应”的观点。认为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对外部的社会压力做出回应,控制外部社会责任压力对企业的影响,降低企业面临的社会风险(Frederick W.C.,1978)。第二,“企业社会绩效”的观点。全面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过程和结果,描述、衡量和分析了企业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应当如何作为及其结果(Carroll Archie B.,1979)。第三,“综合性社会契约理论”的观点。从社会契约的传统角度来考虑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个社会契约:企业应对为其存在而提供条件的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应对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Donaldson T.,Dunfee, T.,1994)。第四,“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对其的相关责任,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平台(Wood, Donna J.,1991)。第五,“企业伦理”的观点。从伦理角度提出了企业可以作为道德代理人,应该与个人一样,秉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遵从一定的商业伦理。第六,“企业公民”的观点。从法学角度强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与自然人类似,是社会的法人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对企业的行为负责、担负社会责任。1.2.2 中国社会责任思想渊源与演变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思想(1)“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全球伦理与全球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这一伟大的思想传承至今,体现在我国主张的国家间要精诚合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而不搞以邻为壑的外交思想上。尤其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时,要“合作应对,共渡难关”。这种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思想渊源催生了社会责任全球化理想。儒家形成过程中孔子、孟子的周游列国,所服务的不是一国而是“天下”列国,他们的立论基点也是整个“天下”。儒家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提倡“以天下为己任”,主张“达则兼济天下”。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而《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至理名言,影响了几千年。后世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诗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体现出了全球性社会责任的崇高理想。(2)“义利统一”的经济责任思想渊源。儒家重义,以义为本,但同时尚利,肯定人有逐利的本性。但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则主张“以义导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种以义导利、以义生利、“重义轻利”形成了儒家的义利统一论,是当今经济社会责任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儒家重义,把义作为道义、天理:“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以义为本”之说则有:“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十年》);“义以生利”之说:“德义,利之本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儒家重义又尚利之说:“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正己正人”的对消费者及员工的社会责任思想渊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责任伦理思想,最早见于《管子·小问篇》,即“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从人的本性,从爱心善心出发而呈现出人的行为准则,要求用仁心善心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对他人(员工、股东、消费者)的伦理责任、社会责任,不能将不好的东西(理念、商品)强行施加于人,也体现出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社会责任的思想意识。“正己正人”是儒家的“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概括。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及孟子提出的“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是一种法律社会责任的萌芽。孔子提倡“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充分体现出要求人们“正己”,能控制自己、主宰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我,通过提升个人品德去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建立。(4)“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孔子“仁”学的精髓就是“仁民爱物”,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适可而止”,要按照自然生长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有了仁民爱物之心,才会珍惜万物,节用民力。朱熹解释说:“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四书集注》)“时”就是自然规律,“节”是儒家物尽其用的主张。孔子主张节约资源:“取地之财而节用焉。”(《家语·五帝德》)。儒家把“节”的意识融入了宇宙体系,作为宇宙的内在要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易传·彖传下》)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既是生态社会责任的渊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2.中国现代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1)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责任变革。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绝对优势,国家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所有者,企业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附属物,所形成的“企业办社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社会责任的变异:企业承担了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基本责任,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由行政命令所代替;企业对员工承担了本应由政府和社会负责的职能,如充分就业、福利待遇及保障、医疗、住房及子女上学,社会稳定等各种政策性负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纠正企业成本社会化,即企业成本由社会承担,而“企业办社会”却成了社会成本的企业化,即企业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2)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责任缺失。改革开放逐步实现政企分离,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改革既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引起了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个人利益和物质生活追求合理化的肯定;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策不到位以及社会上道德伦理的缺失,加上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使众多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忽视对消费者、对供销商、对社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缺失严重。(3)企业社会责任出现时代。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针对一些企业的欺行霸市、弄虚作假、制售伪劣产品、污染环境等众多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国内有关企业伦理道德文章、专著的发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引进,企业应负社会责任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及企业家开始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政府也从立法层面确立了企业法人的地位,奠定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通过法律、政策规定了企业在保护消费者和员工权益、保护环境以及捐赠等方面的基本社会责任。(4)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并与国际接触阶段。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秩序的日趋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众多的企业融入了国际经济大环境之中,伴随着跨国公司供应链的社会责任管理,以SA 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为载体的社会责任标准对劳工权益的保护,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强化,既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被认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企业形象与声誉、弘扬企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接轨。

1.3 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1.3.1 伦理与责任的概念密不可分与融合

1.伦理与责任的概念上的相互包容融合

从中国古代对伦理的探求上来看,“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伦”字从人从仑,仑字有“条理”、“思虑”等义,加上人字做偏旁,就含有人与人之间应有之理、应有之思的意思。“伦”与“理”结合,既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思考,又要讲求人们相处关系符合道理、事理,伦理合称指人与人相处应当遵守的道理、事理,即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其中,已内含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负有的责任。

责任的一般意义是人们应履行的相关义务或要求,既是道义、法律及承诺等方面要求人们应承担的某种义务和职责,也是对应做未做或未做好分内应做之事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可见,责任既内含伦理又是一种伦理即责任伦理。

责任与伦理相融合、整合,则形成责任伦理与伦理责任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伦理责任是责任的一种类型,它与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义责任等均属于责任的不同类型,但都对责任性质进行了界定、限定。责任伦理是对传统伦理观的突破,它是基于现代科技的伦理反思和现代责任进行理性的伦理追问,强调责任理念和价值追求,既是一种责任模式,又体现为一种伦理诉求。责任伦理是在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目的、后果、手段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伦理考量的基础上,对当代社会的责任关系、责任归因、责任原则、责任目标等进行整体伦理分析和研究的理论范畴。它既是一种责任形态,又是一种伦理范围。可以说,伦理内涵责任,责任体现伦理,彼此从概念上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伦理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

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看,伦理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大到“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全球社会责任与伦理的理念,小到“正己正人”的个人品德修养的责任伦理以及“义利统一”、“以义导利”的经济伦理与责任的统一,“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充分表达出伦理即责任、责任即伦理的责任伦理的思想理念。从西方企业伦理缘起的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工会运动看,企业及企业家在重视其伦理道德的同时,必须考虑履行社会责任问题。尽到社会责任,也就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从国内外对企业责任伦理建设的研究看,既反映出伦理与责任密不可分,也表达出必须强化社会责任伦理构建:自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责任伦理后,西方学者先后就企业社会责任、学术责任、政府责任、全球责任等提出了较成熟的观点,主张并深化了责任伦理的实践理论体系,推动了当代应用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既促进了科学伦理、技术伦理、经济伦理、生命和医学伦理、环境和生态伦理等领域的研究,又推动了这些伦理的跨学科整合与融合,带动了当代经济伦理对危机的反思和经济理性与伦理实际理性相融合的研究,更促进了科学理论对科学研究所带来的伦理后果、社会后果的思考,如对军事技术、基因技术的讨论,也推动了中外学者合作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社会伦理问题,如2007年在中国召开的“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和“跨学科伦理:经济伦理、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国际学术研究会。我国学者对市场经济及社会伦理的伦理道德问题包括企业伦理、经济伦理、责任伦理、应用伦理、公共伦理与公德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并与儒家伦理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与西方伦理研究相融合,既促进了我国社会伦理学的纵深发展,也促进了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西方关于社会责任的研究相继出现企业回报、企业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企业伦理、企业公民等观点及综合性社会契约理论等,其主要论点是企业既是经济人也是道德人,必须对企业的行为负责,担负社会责任。进入新世纪,基于我国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及社会责任缺失、伦理道德滑坡的严重问题,围绕社会责任,组织社会责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发表了众多的论文及专著,推动了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社会责任缺失和伦理道德滑坡开展的研究及深化讨论,标志着社会责任伦理时代已经到来!1.3.2 伦理与责任的内容与定义上的密不可分与融合

1.西方伦理道德文化与社会责任的逐步融合

西方伦理道德文化是西方民族走出中世纪,进入近现代对道德反思的反映和伦理智慧的表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深刻阐述,对公平、正义、勤勉、守信等的深入探究,对个性发展和道德完善的系统论证,以及对道德语言逻辑、个体道德、心理和人格、人的道德境况和道德选择等诸多问题的全面研究,也对责任有关问题开展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9世纪末期,企业社会责任尚处在萌芽时期,西方学术界已经开始把广泛的、一般意义的社会责任研究触角延伸向企业和企业家责任。188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出版了《财富的福音》一书,明确指出企业或企业家作为社会公益财富的受托人,有义务运用其所掌握的资源为整个社会而不仅仅为股东谋取利益,并对企业和企业家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0世纪早期,主流学者也开始关注“公司社会责任”问题。1905年,美国学者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在其所著的《公司》一书中认为,一个由社会创造的公司应该对这个社会负有责任,其理论依据是公司由社会创造,理应回报社会。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内容上看,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此前,企业负有经济责任是其自身利益所在,负法律责任中也内含了道德责任,其以前所忽视的正是道德责任。也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道德责任而言的。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在内容上是一致的,要求企业讲究伦理道德,实质上就是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之亦然。

2.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与企业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阿基B.卡罗德(Archie B.Carroll)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特定时代社会希望企业在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四个方面所承担的责任(Carroll,1979)。其中,道德责任包含了超越法律规定的、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活动,涉及与尊重和保护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相一致的社会准则。道德责任是社会期望企业做到的,如避免不正当行为,响应法律的精神,视法律为行为底线,按高于法律的最低要求从事经营活动,做道德表率等。”道德责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又可译为“伦理责任”,要求企业正确、正义、公平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四大因素不仅包括伦理责任,也包含伦理道德的要求。

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看,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应“以道德行为为基础”,即所谓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组织对其活动给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以道德行为为基础,符合适用法律和政府间的契约;融入组织正在进行的各项活动之中。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将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既包括股东也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合乎道德的行为。

从世界经济论坛的定义看,认为企业公民包括四个方面:①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包括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②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③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④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里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应体现好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准则,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是不可分离的,是相互融合的。

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反映着该民族基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风貌。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它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众心理上的积淀和自觉。儒家的道德精神,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其根本途径即《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环节指明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和方法,后三个环节则是这一修养的完成。一方面,这充分表明儒家的伦理学说是把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道德要兼善天下,而不能仅仅独善其身;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儒家的伦理道德与尽社会责任是紧密相连的,儒家是以社会为安身之所,致力于社会生活的完善。正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它告诉人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把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这也充分体现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极强的入世性,追求经邦治国、济世利民,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不朽,要能上以事国,下以利民,安邦济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身处新世纪,有可能也有必要提倡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的整合、融合,提出社会责任伦理的新概念,使之回归本然并与时俱进地发挥作用。

本章小结

1.企业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既要承担社会责任,更要承担伦理道德建设的责任,并把两者融合整合为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建设。2.20世纪中叶前,西方企业一直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长期被忽视。随着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工会运动的兴起,企业家开始思考自己和自己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逐渐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问题。3.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全球伦理思想,又有“百姓昭明”、“天下归仁”、“诚实守信”的个人品德要求;既有“义利统一”、“重义尚利”的经济伦理理念,又有“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这是构建社会责任伦理的基础与前提。4.企业伦理学一般经历了产生、全面发展、新突破三个阶段,使之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5.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思想主要涉及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克拉克于1916年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6.中国现代社会责任思想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办社会”,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责任缺失及企业责任出现、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并与国际接触阶段。7.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彼此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思考题

1.对比中西方企业伦理思想的缘起与发展。2.分析中西方企业伦理学的发展。3.对比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由来与发展。4.进一步列举伦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事例,并提出个人见解。

讨论案例 企业家贿赂政府官员危害多端

据《环球人物》余敏撰文,2010年8月14日,距离“广东韶关系列腐败案”被查两年后,查出涉案人员230人,其中包括31名厅级干部、近200名政府官员及企业老总。“粤北首富”的煤老板朱思宜是该案的核心人物,他曾叫嚣“贿赂过30多个厅级干部呢”,这句话在韶关及至广东省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的手法主要有送钱、给提成、送房产,他行贿时任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原料厂党委书记的阎蜀南,以供韶钢每吨煤提成8元并先后送阎1200多万元现金,162m2大房子一套;先后行贿韶关市有“粤北政法一哥”之称的叶树养,为其运煤提供方便,叶受贿共达人民币、港币1800多万元;先后行贿时任广东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黄少雄1200多万元,当上了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先后向有关人士送上礼金后,最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时任韶关市检察院检察长杨建涉嫌受贿170万元,韶钢原董事长曾德新、原副总经理黄旭明分别受贿210万元和232万元。贿赂遍及党、政府、人大、行业协会、检察院、公安、企业等,可谓危害多端,手法无所不用其极!商业贿赂已成为一大公害,不仅经济发达省如此,经济欠发达省也非常严重,如云南省2010年1~7月,全省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41件,涉案金额4728万元,涉案人员达437人。讨论题1.为什么说企业家贿赂政府官员危害多端?2.结合引导案例,为什么说商业贿赂已成为一大公害?3.结合引导案例讨论为什么企业家应流淌道德的血液?

第2章 企业伦理理论

学习目的

●把握企业伦理理论的由来与发展;●了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与推理;●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了解现代企业伦理的内容。

引导案例 中国传统哲学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6月26日报道】题目:儒学如何能阻止全球变暖(记者詹姆斯·米勒)对西方政策专家而言,这是有些出人意料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正在公开讨论儒学、佛教和道教在推动和谐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世界能源需求大国中国而言,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人们对中国在环境问题方面所起作用的总体印象是有点拖沓,因为它没有按照西方模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提倡中国利用其传统信仰,促使生态可持续发展。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同的哲学派别均强调生态平衡的政治智慧。不论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道生万物”的观点,还是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已帮助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是阻止环境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武器。这或许可以起作用。正如《纽约时报》最近报道的,尽管中国的大量能源需求仍存在通过传统方式满足的现象,但中国已开始向清洁煤炭技术大举投资,以提高燃料效率和降低排放量。因此,国际能源机构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率的预估值从3.2%下调至3%。同时,该机构还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估值。这对所有人都是好消息。当被问及该公司为何决定投资非常昂贵但更加清洁的技术时,中国最大国有电力公司之一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回答说:“我们不能单从经济角度看这个问题,它代表着未来。”摆在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放眼经济以外的东西,从整体考虑问题,从而做出决策。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自我主义的启蒙观点之上。尊重前辈和后人的利益是儒学有关自我与群体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我是谁?我是父母的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儒学思想的前提就是人是由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亲属关系网所界定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个人利益与宗族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它可以前后延续至很多代人。这将是中国解决现在与未来环境问题之道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承担更加重要的领导责任,我们可以预见将出现源自多元文化传统的各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包括儒学模式。西方文化是唯一值得信赖的发展模式的时代已结束。(载《参考消息》,2009-06-28)

2.1 西方企业伦理理论与推理

2.1.1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伦理取向

1.新制度经济学(1)确定了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全、一定条件下最大化假设。“有限理性”假设由美国经济学者、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西蒙及有关学者认为人受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人的行为特性存在着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倾向,有限理性的居民和厂商所掌握的信息必然不完全,交易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是指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最大化假设”则指由于人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交易过程就有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和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的可能,企业失信和欺诈等反伦理行为就具备存在的空间。(2)“制度”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 D.C.)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是定义人类交往的行为约束。”制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以此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帮助交易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制度,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法律、政府法令、政策、公司章程、商业合同等;非正式制度包括习俗、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3)合约理论与“搭便车”问题。当正式制度的充分制定和执行的成本大于收益时,就会出现制度结构不完全和无效率。阿尔钦(Alchian A.A.)和德姆塞茨(Demsetz H.)的合约理论提出,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人们选择了契约来界定契约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但是,企业受内外部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制约,以及各种契约在签订的过程中往往暗含许多缺陷,履约过程的变化多端,契约的不完善及责任与权利的边界模糊,造成契约失灵,则任何有限理性、具有机会主义本质的一方都有可能采取“搭便车”来缩小自己的责任和扩大自己的权利,以便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仅靠契约等正式制度是不够的,必须重视以伦理道德弥补其不足。(4)重视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诺思指出:“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黏合剂。”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种信念,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仅仅凭借内部的各种正式制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要通过伦理和道德的非正式制度力量,诉诸人的义务感和良心,对人员的行为施加强有力的约束和调节,以克服搭便车问题。

2.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superiority)是针对一种特定的配置而言的,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人的福利状况的状态。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后者相对于前者使得资源配置状况得到改善,社会福利得到增进。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则称为实现了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隐含了“伦理经营”的价值判断: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一个人的最优只有在不影响到他人最优时,也就是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能够增大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时,这才是合乎伦理的资源最优配置状态;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最优是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实现的,这时并未给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状况带来任何改善,这种状况是违反伦理要求的。可见,帕累托效率是从根本上排斥反伦理经营行为的,它包含着伦理经营的价值判断。2.1.2 西方企业管理伦理思维

1.企业本性理论

亚当·斯密在奠定了其在道德哲学史上历史地位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建立了自己的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哲学体系。其后,在《国富论》中则构建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体系。亚当·斯密认为:一切伦理的最高合成品应是“是非意识”,它是人的本性里生来就有的,是一切情操的总和。斯密的“是非意识”意指人类心灵中的“互利本性”。道德人的互利本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人的交易本性。斯密是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了人的“利他心”基础上然后才在《国富论》中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利己心”的。斯密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的核心概念是“利己心”,他也提到“利他心”,二者在根本上是相容的。他提倡经济活动中人的利己和利他行为的统一,把人的经济行为看做从“利己心”出发的利他活动。在斯密看来,“经济人”本身就是“道德人”,它们是内在统一的。“经济人”正是在道德的支持下,完成了追求自身利益和促进社会利益的双重目标。

马克思指出:“谁要生产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必须通过满足他人、社会需要而实现自己的权利,企业必须生产能满足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必须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价值。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的行为会产生社会影响,如企业对消费者安全、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对社区公众福利的影响等。为此,企业必须立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觉承担起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应有责任,努力使企业可能产生的外部效应内部化,防止自身成本的外部化,营造企业能长期获利的社会氛围,提升企业经营伦理的合理性。

2.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关于对人的本质特征和共有行为模式的设定,任何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得出都离不开人性假设。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模式建立的前提和出发点,人性理论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4种历史演变。这些假设都与企业伦理相关。(1)“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人类的本性”,而人们交换的动机都是利己主义的,“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大利润的用途”,体现的是人类利己主义的本质。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润,工人的本性则是追求最高工资。其后的古典管理学家如泰罗、法约尔、韦伯等的理论都是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提出了“X-Y理论”,最早将“经济人”的思想概括在X理论中,把人看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提出对好逸恶劳不愿进取及不愿承担责任的人应进行严密控制和监督,通过满足人的经济方面的需求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率。在这种模式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物质利益关系,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2)“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由美国梅奥(Mayo E.)通过“霍桑试验”首先得出,认为人有获得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强调组织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管理者必须注意从社会心理方面提高人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士气和生产率。“社会人”的实质是试图在管理中建立一种比较和谐的人际、人伦关系,具有较大的伦理意义。(3)“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设。最初由美国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麦格雷戈基于马斯洛的理论提出了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管理者应相信人是可以信赖的、能够自我管理的,管理者应改善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对员工的态度,企业也应当创造一种环境,不断激励员工自觉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Y理论力图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的人际关系,使之成为能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伦关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于1957年出版的《个性与组织》一书中得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认为人的个性成长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即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有限的行为方式到多样复杂的行为方式,从肤浅短暂且经常变化的兴趣到浓厚且持久专一的兴趣,从目光短浅到长远打算,从服从附属地位到平等优越地位,从缺乏自觉到自动自发的连续过程。随着个性的成长,个人的自我世界扩大了,这就是自我的形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过程。因此,他主张必须改善组织设计,为组织每个成员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4)“复杂人”(complex man)假设。由薛恩(Schein E.H.)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其需要是多层次并相互交错的,每个人的需要随着其发展与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Morse J.J.)和杰伊·洛希(Lorsch J.W.)通过试验提出“超Y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复杂的,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人”或“自我实现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人的很多需要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由于人们的个人需要与能力各不相同,就会对一定的管理方式产生不同的反应。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Duchi W.G.)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该理论体现的是对组织中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及其强烈的伦理学色彩。

以上人性理论的演变过程充分说明,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人性,人性假设的实质是一种伦理观,其发展过程展现出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化色彩,人性假设的意义在于要求企业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尊严、权利、价值和愿望。企业应以公平、诚信、互惠互利的伦理原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国际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立论的现实基础是企业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无数利益群体及相关的各类组织公共机构所组成,它们都是有目的的人的集结体。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成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与之相互作用或相互依存的一些群体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众说纷纭,但被较多学者认同的是: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入,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或群体,其活动能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等压力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且给予相应的报酬或补偿。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程度,即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2.1.3 当代西方兴起的责任伦理思想

1.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

马克斯·韦伯根据行动的取向把伦理学区分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认为信念伦理是以终极价值为最高道德信仰的,是指向终极价值的;而责任伦理是对可预见的行为后果的伦理追问,强调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行为的结果,它要求行动者为自身的行为后果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责任伦理需要建立责任追究原则,责任追究离不开逻辑推理与道德判断,责任伦理是一种与现代人所面临的特定价值处境相适应的伦理原则,它为现代人如何阐释生命的意义,如何做出自己的价值抉择提供了方向。

2.汉斯·约纳斯的整体性责任伦理

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在1979年出版的《责任原理:技术文明时代的伦理学探索》书中,在全球首次倡导一种责任伦理学,提出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新的责任维度:考虑人类生活的全球伦理和遥远的未来甚至整个人类种族的存在问题,把人类存在作为责任伦理学的关注核心。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责任伦理:“跨时空的远距离责任伦理”、“整体性责任伦理”、“人类整体的责任伦理”。约纳斯的跨时空的远距离责任伦理,在时间维度上强调人们不仅要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及其后果负有全部责任,还要对未发生的事情的走向及发展负有预见性的责任;在空间维度上,人类不仅要对自身负责,还要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负责,更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负责。他在整体性的责任伦理中指出:当代社会系统日益复杂,个体的作用将越来越有限,个体应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个体的“我”将被“我们”所取代,整体以及作为整体的高级行为主体将会以新的角色出现,决策与行为不仅具有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整体性,与之相对应,责任的涉及范围会更加体现整体性,当代社会中也将更加突出人类的责任。约纳斯在“连续性责任伦理”中通过代际责任来强调当代责任伦理的连贯性,认为责任伦理学是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责任伦理使得责任主体不仅对过去和现在所做的事情负责,而要对未来的发展负责,因而责任伦理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全程性的伦理学。

3.欧文·拉兹洛的责任伦理实践

欧文·拉兹洛指出人类的发展正在逼近地球的承载界域,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危险。为了改变目前人类面临的危险,他提出了四大要务:第一,要抛弃五大恶性迷思:“大自然取用不竭”、“自然是个大机械”、“人生是为生存而斗争”、“市场能分配利益”、“消费越多越出色”、这些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信奉达尔文主义,驱使人们无止境地消费、竞争、征服自然。第二,要认清并尊重观念世界上的文化、民族、人群间的差异,凭借双赢策略有效地运用这些差异。第三要拥抱地球伦理,即“以让别人也能生活的方式来生活”,人们应为了人类和地球负责地生活。第四,要接受并履行落在我们肩上的多种责任。为此,人类应树立关护宇宙一切存在的责任意识。他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的责任理念。2.1.4 现代性的伦理问题的审视

1.后现代伦理学

英国现代与后现代性研究著名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审视现代性的伦理问题。他的后现代伦理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之“后”,还是一种对现代伦理反思意义之“后”,更是一种理论超越意义之“后”。他的《后现代伦理学》揭示了现代伦理自身的矛盾,指出并非可以通过在其基础上的“织补”而解决。启发人们深入审视现实的道德迷宫,开启新的思维建设天地(王凤云,2005)。鲍曼指出,人类社会正在“通向正义的艰难之路”,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自己的社会生活正面临着现代社会失控的力量,我们的行为对遥远的未来和子孙后代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其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时空限制。人类的理性与自我审视能力无以与其匹敌,灾难在“不经意间袭击了我们自己”。“伦理学上的重要问题,诸如人权、社会主义、和平共处与独立自主之间的平衡、个体行为和集体福利的同步性已经失去了课题的时代性。”现实世界“日益增加的危机意识伴随着阻止危机或者减轻危机消极影响的努力日益生效”。这正是人类的窘迫所在,是问题的问题和危机的危机。

危机的构成是积聚在科技、市场及理性“三鼎足”的周围并于深处会合,由于对三者形成的巨型“混合物”的笃信而引发了道德危机:首先,科技危机。鲍曼指出:伦理道德探索是一件“是否能做”或“是否应当做”的事,而科学技术之所以会做这件事,仅仅因为“能够做到”;人类设计出一套系统的统治、控制和处置问题的方法不仅指向了自然,同时也指向了自身。现代人类不仅是技术的主宰,也成了“技术的对象”,不断地“被分割和重新组装”。道德自我是在技术牺牲品当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道德自我在碎片中不能并且没有生存下来。技术世界是一个由需求所绘制的世界,为赌徒、企业家和享乐主义者留下了空间——但没有为道德主体留下空间。其次,市场诱惑。鲍曼指出:以个人利益的获得为价值取向,因为只有这样的选择能够增加人类快乐的总量,于是“金钱的价值”成为区别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的最好标准,而道德自我、道德责任便失去了意义。最后,理性信仰。鲍曼指出:现代社会经历了从理性信仰再到自身营生出无信仰及犯罪的过程。理性化表现在伦理方面是置“道德上的自我满足和自我管理”于理性范畴之外,人们的自由选择和消除分派给他们的特性的努力“被指责为值得惩罚的或者需要加强治疗的,或者两者都有”;社会组织行为使程序化、技术化的安排替代了道德上的度量,使道德“中立”化。道德的“中立”化否定伦理体验的介入,进而否定了满足伦理体验需要的可能性。甚至,往往认为“理智必须是无感情的,因为感情是无理智的;道德被完全地、坚定地置于理智的无感觉统治之下”,或理性范畴之外。

鲍曼在《后现代伦理学》中指出:“当现代性到了自我批判、自我毁誉、自我拆除的阶段时……对道德现象进行激进的、新颖的理解的可能性之门被开启了。”现代性信念的“无矛盾的、非先验的伦理学法典”可能还未被发现,“对这样一种可能性的怀疑”就是后现代之“后”的意义所在。鲍曼之所以相信道德的复兴可能性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现代伦理遭到普遍性的排斥和毁誉仅仅是后现代的起点而不是终结。后现代的使命不仅是解构性的,而且更在于建构。“道德责任是人类最具私人性和最不可分割的财富,是宝贵的人权。不能为了安全而剥夺、瓜分、抛弃、抵押或者沉淀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无条件的和无限的,它在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痛苦中证明了自己。”这开启了对道德行为进行一种新的理解的可能性,即从“道德黄昏”走向“道德复兴”的可能性。在鲍曼看来,现代性是“祛魅”,而后现代性则是“返魅”。

2.后现代伦理构想

鲍曼针对现代性的弊病,对后现代伦理的构想是:(1)事实上人在道德上是善恶并存的。(2)道德现象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因为只有当它们优先于目的被考虑和进行得失计算时,它们才是道德的。(3)“道德具有无可救药的先验性”,现实的、模糊的、不确定的道德状况很少带来完全的满意。(4)道德不能被普遍化,道德普遍化是一种采用他治的外部强制的伦理规则取代道德自我的自治责任的形式,而现代社会是在提倡普遍伦理的面具下实践着狭隘的道德观念。(5)道德责任是首先为他者考虑,要成为道德的,自我首先必须放弃或消灭“利己主义”。(6)对道德现象的后现代透视并没有揭示出道德相对主义,而是揭示出“在政府支持的伦理法典和道德自我无限复杂的条件之间的不适应,是作为道德自我解放和其道德责任辩护的遥远前景”。

2.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2.2.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脉络与伦理精神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脉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孕育了纷繁博大的伦理思想。对传统思想的传承与扬弃,是构成一个时代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对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了解与传承,可以促进现代企业伦理构建。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伦理思想百家争鸣时期,其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汉朝初期道家受到重视,其后由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儒家伦理在传承中不断吸收融合道家乃至佛教的思想,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

儒家思想由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创立,先秦期间由孟子(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进一步发展。汉代以来,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二程(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和朱熹(1130—1200年)等。儒家以伦理为核心,以个人修身为基础,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义、智、礼、信、德为内在结构,而德治、诚实、和谐、秩序、仁政、复礼、爱民、宽惠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忠、恕、孝、恭、宽、信、敏、惠等则是“仁”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

道家由老子(李耳,公元前571—前471年)创立,其主要代表作《老子》由后来学者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时代。道家主张“道治”,认为“仁治”是低层次的。老子认为正是由于没有按“道”进行管理,才得出“仁义”要求。老子主张“道”治,有效的领导方法依次是:“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方式是让人民不知道有统治者存在,是无为而治,符合道法),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第十七章)。庄子(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发展了道家的核心思想,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内篇·逍遥游》)。认为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庄子主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内篇·大宗师》),认为“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见到;“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

2.中国传统文化三家互补的伦理精神(1)“得道”。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天”是最一般的观念,天人合德则是道德主体向伦理本体的回归,是社会生活秩序合理性的根据之所在,也是其根本的道德精神。天人合德强调人对天的认同、遵循、内化。天人合德的过程,既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合理性的论证,也是道德主体自我修养的过程,即对伦理精神的把握与认同的过程,也就是所谓“得道”的过程。得道即对道的获得,是主体对道的认同内化、“行道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了道就有了德,德是道的内化、获得。就此而言,儒道佛三家没有根本区别;但在得什么道,如何得道上则有明显不同。儒家讲的道,实际上是对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道家讲的道则是绝对精神观念,唯一独立、真实的存在,不可说不可名,幽深玄远,是万物真实的自然本性。佛的得道则是领悟万物的真实本性,实现生命的超越与永恒。(2)安身立命的三维结构。道德作为行为和生活的价值观念,它的根本精神不在于对行为规范的具体规定,而是为人的行为、生活与生命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告诉人们如何安身立命。儒道佛三家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安身立命的三维坐标。儒家以社会为安身之所,致力于社会生活的完善。它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从而立命于天人合德,实现人己、人人、人物、天人以及整个宇宙的和谐。可见,儒家的伦理道德具有极强的入世性。道家则以高迈、超逸的态度直面社会和人生,道家追求的是精神不朽,生命的辉煌与永恒,不在于道德的功名,而在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它以人生的解脱为目的,对现实生命给予消极的评价,但又以慈悲之心怜悯众生,故又关怀人们的世俗生活,特别是关怀人们行为的善恶价值,对人们进行谆谆教诲,积极地劝善惩恶。(3)道德理想完善。道德理想最终都归结为人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理想,不是现实存在的简单描述、概括,而是对它的抽象和超越。儒家实现人的完善是“尽性”。它把道德作为人的本性、本质,从而把人的完善规定为德性的完善。“尽性”指成就至善的本性,并将其外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促进社会的完善。个体的道德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实现价值的永恒与不朽。道家实现人的完善是“保性”。道家认为人的完善,并非为社会牺牲个人,而是回避一切纷争,保持自己本性的纯真、个性的独立,在与大道的同一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佛教实现人的完善是“见性”。人的完善并非对任何现状(肉体和灵魂、个体和社会)的某种状态的追求,而是对它的超越。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本性(佛性、真如)的觉悟,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也必然会实现生命的永恒与不朽。2.2.2 儒家伦理的基本要素与规范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仁是儒家核心的伦理规范,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可见儒家对“仁”的思想的重视。君子三达德是“知、仁、勇”,而仁是其核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1)“仁”是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儒家是把仁作为人的本质。(2)“仁”是对人类的爱,是人际关系的准则。“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人心也”(《中庸》第二十章),对此,《说文解字》说:“仁,亲也,”又说,“仁”字是由人与二组成,仁要二人以上,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就必须讲究“仁”,可见,“仁”是儒家人际关系的准则。儒家讲究博爱,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儒家重视无私的爱,《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爱而无私,上下有章。”(3)“仁”是“全德之称”。仁有五德,即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仁包含了礼、义、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刚、毅、木、讷诸德。在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仁排在第一位;还提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2.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观(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它充满道德性、真理性和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诚实守信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备的根本品质;是重要的交友原则和人际关系准则;是修身、立业的基石,朱熹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便是立诚。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朱子语类》卷九十五);是政治、生活应遵循的规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非信无以使民。”贾谊说:“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贾子·修政语上》);是廉洁的先导品质;是经商致富的美德。(2)“诚”是儒家核心理念。诚指胸怀坦荡、真诚无伪。第一,诚是天道,是万物形成变化的依据。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荀子说:“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荀子·不苟》。第二,诚也是人道,是人的高尚道德品格。《中庸》说:“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三,诚要求“敬”、“不欺”、“反求诸己”。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荀子认为:“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3)守信。信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其含义用做“诚实不欺”者24次,用做“相信”、“值得相信”者11次及“使相信、使信任”1次,其他2次。儒家对“信”的理解是与“诚”连在一起的。许慎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言”,又说“诚,信也”。以信与诚互训,则信的含义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遵守诺言、言行相符、重视信誉。《论语》有“民无信不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重视论“信”德:“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3.中庸之道(1)中庸的由来。《中庸》是“五经”之一的《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二程、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为“四书”。“中庸”又称“中道”、“中行”。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指如行事不走中道,其结果必定是“狂”,脱离现实而使事情办过头;“狷”指观点保守而落后于事物的发展。朱熹对“中庸”的注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庸”一词源于《论语》,孔子把“中庸”当做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2)尚中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思想方法,由来已久。《易经》“中”字凡113见,如《易经·井》卦曰:“中,正也”;《观》卦曰:“中正以观天下。”在《尚书·酒诰》中,周公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把“中”作为衡量道德好坏的标准。《尚书》中还有“无偏无陂”、“无党无偏”(《尚书·洪范》)、“不刚不柔”(《尚书·毕命》)等思想。孔子则明确“中”即标准、规范,即孔子推崇的礼:“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3)“执两用中”。这是孔子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引孔子话)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以和谐、用中为基调的中庸之道,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执两用中”的要求,一是“执中守常”,实行中庸之道,要通情达理,以平常之心待人待己。二是要适度,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三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两恶之中,取其小者”。四是“求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求中、用中、执中,叩其两端,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确定事物的量与质,然后找到最恰当的“中”,按“中”而行,求得通达事物,实现主客观的一致。五是中和之道。中庸之道也是中和之道。求中即是求和。和即融合、包容、和谐。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要以“中”为原则,外和内强。六是灵活性,善权变,与时俱进,顺时而变中,能审时度势。总之,“执两用中”是慎思笃行的负责任的表现,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要“慎终追远”(《论语·学而》)。善谨慎决策,要实事求是,能因势利导,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制宜,正如孟子称赞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同时,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状态,即无过之无不及。

4.义利统一(1)义利统一是儒家的价值取向。义利关系是中国伦理的基本范畴和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提倡的“重义尚利”、“以义生利”的义利观,在把道德作为人的最本质需要的同时,要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最基本的利益需要,道义和利益既是矛盾的,也是可谋求协调统一的。解决义利的矛盾,既要“重义尚利”,义应当重于利;重义不能排斥和反对“利”,这个“利”是不损害“义”的利,是正当的“利”,反对那些损害义的利和不正当的利、非法的利。从而实现义利的统一。(2)重义。义的繁体字作“义”,上羊下我,中国古代把许多美好的事物都与羊联系起来,如美、羡、善、养等。义的本意在《说文》中释为:“己之威仪也。”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之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这都是把“义”作为善、宜即法度、法则来看待。儒家重义的观点表现在:第一,以义为本。《左传·昭公十年》中有:“义,利之本也。”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第二,义然后取,不求不义之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第三,义应立人、达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3)尚利。儒家肯定人有义的本性,也肯定人有求利的欲望。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孟子说:“富,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人亦孰不欲富贵”(《孟子·公孙丑下》)。(4)以义导利。《左传·成公三年》曾记载孔子的一段议论:“礼以行义,义认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周易·乾》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王夫之说:“夫思利害而不悖乎理也,即仁义也。仁义未尝不利也。”(《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告子上篇》)(5)见利思义,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子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6)将义利统一在公义、公利上。《诗经》曰:“夙夜在公。”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治安策》)。二程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即是仁之理。”(《程氏遗书》)张载说:“义公天下之利。”(《张载集·大易篇》)

5.和谐共处(1)和为贵。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和谐、和解、和睦、和乐、和悦、和顺、和煦、和好、和畅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上上和同”、“和谐辑睦”(《国语·周语上》)。(2)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作为儒家的人生哲理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内容丰富,含意广泛,可用于解决矛盾关系,处理复杂的问题。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含着矛盾的统一,是辩证方法论;“同”指取消差异的苟同,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孔子把“和”与“同”上升到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界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为人处世时应力求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相互间应和谐、和乐、和畅,但不盲目附和别人,也不朋比成党,否则就是小人。《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和而不同”发展为“中和”是天下事物的大本和天下共行的大道大德,天地秩序,万物之育都可以归于“中和”之功。(3)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儒家伦理中,“仁”和“天人合一”的观念都包含了人与万物一体的和谐思想并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把人与天、地自然要素并立。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子·天论》),指人与天地并列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系辞传》)。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人自身发展之中,更应体现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过程之中。儒家主张“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民胞物与”,并明确提出“货恶弃其于地也”,朱熹提出“爱人利物”(《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4)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孔子有“大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荀子主张“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议兵》);《尚书》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6.忠恕之道(1)忠恕是做人的准则。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先哲就强调:“恕而行之,德之则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贤们把恕作为一切德行之准则。《管子》一书提出:“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问》)“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而儒家思想则被概括为忠恕之道并将其一以贯之于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强调一个人应该终身行之的做人准则。孔子所倡导的忠恕之道是以“仁”为核心,即后儒所谓的“恕则仁之施”。孔子强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达到仁。孟子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孔子也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而“为人之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推己及人的“挈矩之道”。“挈”意为衡量、度量、推度,“矩”即度量、制作方形的方尺,引申为法度、准则。挈矩之道指以法度、准则度量事物,以自己内心的感受衡量、理解他人,并以此来要求自己,从而遵循道德规范。对此,《大学》的论述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也就是说,自己想得到的,也应以同样心情让别人得到,要通过交叉体验去多方理解他人,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儒家认为,要想遵循道义,实行德,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3)与人为善求和谐。对如何“推己及人”,孟子提出性善论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孟子说:“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舜、禹的伟大及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与别人沟通,舍去自己不正确意见并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能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与别人一道做好事,所以君子最高尚的品质就是与人为善。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仁、义、礼、智的“善端”,只要把它们从自己本性中发挥出来,就能实现人性之善。推己及人的“推”在于发挥人善的本性,通过道德修养,发挥觉悟和扩充自己“善端”而形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忠恕之道在于按自己的本性,并按照人类的本性去处理人际关系,按道德原则规范办事,以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4)忠恕之道的精神启迪。忠恕之道形成的精神价值和启迪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律精神。明代学者吕坤说:“处世只一恕字,可谓以己及人,视人犹己矣。”(《呻吟语·应务》)忠恕之道首要的是一个律己原则、律己精神,没有自律的精神也就没有忠恕之道,也不可能有其他道德可言。第二,宽容精神。宽恕、宽容是忠恕之道的一个重要内涵。宽恕、宽容作为一个道德精神,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能平心容人,以直报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宽容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一贯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第三,平等精神。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平等精神是公平、公正,普及普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孟子说:“以我之情挈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孟子字义疏证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合理的社会,创建道德的盛世。“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孟子字义疏证下》)

2.3 现代企业伦理

2.3.1 责任伦理、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伦理

1.责任伦理

责任伦理是对传统伦理观的突破,责任伦理是在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目的、后果及手段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伦理考量的基础上,对当代社会的责任关系、责任归因、责任原则及责任目标等进行整体伦理分析和研究的理论范畴。它既是一种责任形态,又是一种伦理范围。责任伦理既强调前瞻性的责任,又重视自律性的责任,责任伦理既是一种关护性的责任,又是一种整体性的责任。责任伦理与伦理责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责任伦理是基于现代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和对现代责任的理性追问,强调的是一种责任理念和价值诉求,它既是一种责任模式,同时又体现一种伦理诉求;伦理责任则强调责任类型的划分,它是与法律责任、职业责任、道德责任等既相关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种责任,它既是责任的一种类型,又是对责任性质的一种限定。

2.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指在企业内形成一套管理者倡导的、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同并且遵循的,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所有者、员工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包括观念、规范、行为三个层次(陈炳富,周祖城,2000)。其实,企业伦理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包括内部伦理和外部伦理两部分。内部伦理涉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处理时应持有的价值观念和应遵循的规范。外部伦理涉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应持有的价值观念和应遵循的规范。总之,企业伦理是人类社会伦理准则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表现,它的核心价值是重视人、尊重人和服务人,目的在于使企业更好地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职责,以促进人类社会有序发展。

3.社会责任伦理

社会责任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社会责任。狭义的社会责任指企业社会责任。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纪守法、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道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而美国商业社会责任协会更强调通过尊崇伦理价值以及对人、社区和自然环境的尊重,实现商业成功。广义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还包括政府的、社区乡镇的、社团的、特殊社会群体的、公民的社会责任。政府的社会责任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安民的第一要务,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促使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国际接轨化。社区及乡镇的社会责任在于维护所辖范围的安全、稳定、和谐,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主动联系与推动本社区乡镇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部队及群众组织关注公益事业,推动共建和谐社区、生态社区、文明社区。社团的社会责任要求不同的社会团体、社会界别、学会协会、群众组织,履行各行各业各方各面的社会责任,诸如召开国际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责任研讨会或论坛,发布社会责任倡议书、布告、指南、自律宣言及编撰印发相关社会责任宣传资料并推动相关的社会责任运动。特殊社会群体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及民主党派组织成员的社会责任在于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监督、立法及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公民的社会责任在于弘扬与强化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能自觉、自律、自责。总之,社会责任是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社会责任伦理思想出发的,广义的社会责任伦理更具中国特色,是对全球、国家、民族、社会、人民负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伦理。2.3.2 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或叫各专业伦理)是现代社会所兴起的一个社会伦理的中心层次,在现代社会伦理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的伦理关系特征

职业作为一种伦理关系,从根本上看,是人类交往关系的一个层面,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但是职业角色活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活动而言具有其共性,因而又具有相对于具体行业、职业角色而言的共同伦理要求。职业伦理则是一种维持相应伦理关系的德性要求。

职业伦理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多重性职业道德要求的总称,如职业道德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和职业良心等从各个具体方面反映职业伦理的要求。同时,职业伦理道德处于与社会普遍伦理要求的一种复杂关系之中。职业道德、角色道德是个人德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角色道德是其道德要求反映的特定角色的内在伦理规定,个人所承担的角色是好是坏,是通过他所履行的职责来检验的。角色道德是相应伦理实体或伦理关系对个人的德性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要求。尽管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但这些道德要求在个体那里是统一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应透过职业道德或角色道德来看待个人德性。

2.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职业道德作为人类道德现象的一个基本方面,有与其他道德现象相区别的基本特征。第一,在内容上,职业道德总是鲜明地表达了职业行为及其角色行为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它往往表现为处于某一职业某一角色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第二,在形式上,职业道德、角色道德的行为准则的表达形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作风纪律,也可以用简单的标语符号、简明的哲词条例或具体的注意事项表现出来。第三,在调节范围上,主要用于指导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在某种具体的角色岗位上的从业人员的言行。第四,在功效上,职业(角色)道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的职业化,它既是一种职业活动的道德保障,又是使个人道德通过职业活动而得到提升的途径。费希特指出:“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属于促进理性的工作”,“而理性目的真正对象总是理性存在物组成的共同体。”因此,职业职责、职业道德的终极意义、根本要求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及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3.职业(角色)道德构成要素的内在规定性

第一,纪律。纪律既是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纪律也就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第二,职业道德规范和角色道德规范。任何行业不仅要求遵守最基本的规章制度,服从调度和指挥,而且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例如,对医生、护士,不仅要求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严守医疗纪律,而且要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如遵守人道主义准则,尊重病人人格等。合格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有较高的医德,不仅对病人一视同仁,还应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第三,荣誉。荣誉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那里所获得的社会尊敬,表明其所具有的社会地位、能力、品德,表现为一定的职责履行及职业道德、角色道德相关联的职业荣誉、角色荣誉。第四,义务。职责就是使命,职责转化为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职责以义务的形式规范从业人员和角色充当者。个人通过职责义务的履行,对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并成为社会的一员。第五,良心。良心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准则,是主体行为自我的、自觉的调节机制。良心是职业道德、角色道德在个体当事人的主观精神中存在的最高形式。职业良心是在遵守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上形成的。越具有完美的职业良心、角色良心,就越能获得职业荣誉、角色荣誉。2.3.3 环境伦理与和谐伦理

1.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环境伦理作为责任伦理,所强调的是未来责任和共同责任,表明了这不是一种传统的处理家庭、邻里关系的微观伦理,而是宏观的普遍伦理。未来责任是指环境保护的动机;共同责任则谋求未来责任的实践可能性。环境保护既强调共同负责,更追求未来负责,共同负责相对于个体负责的优越性在于集体的共同负责,能够承担个人所无法承担的责任,只有通过共同负责才能全面揭示相关的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能被普遍接受的解决途径(伯勒尔,2003)。共同责任的优越之处还在于它包含了不断改善社会制度的义务,使个人或企业能够共同承担未来责任。环境伦理学,也称生态伦理学,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初,其主要任务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观点和准则规范。美国最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环境伦理学不是“关于环境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之类的伦理”,也不是“被用到环境问题上或根据对环境的知识作了改进的伦理”,而是一种直接“从生态系统的机能整体特征导出的改变了性质的生态的伦理学,是为了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伦理。可见,环境伦理学所要论证的环境保护的伦理义务,是人类理性对其能力进行自我约束的尝试,是处理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应用科学。环境危机的实质是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自我约束的尝试,是处理与环境问题的有关应用科学。环境危机的实质是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持续存在,因而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人类的自我保护,即保护人类(包括同时代和未来时代的人)持续存在的条件。由此,在环境伦理学中就形成了现在人与自然、现在的人与未来世代的人以及现在人之间的三维关系,从而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未来责任和共同责任。

2.和谐伦理

和谐是一个伦理味道非常浓厚的概念。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述出伦理就是达致和谐之理。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上和谐,这种关系表现为理想的关系、和善的关系,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儒家的“和”有三层含义,表达出三种和谐伦理。

第一层次是作为道德品质的“和”的“品质伦理”。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以待人,而以善于保持自己的个性品质,小人追求与人相同,却不求有自己的个性。“和”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修养的品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要求文质兼备,文与质均衡和谐,文不可以胜质,质也不可以胜文,更不可以文丧质或以质弃文。二是外在的社交品质,既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宽容,又不因随波逐流、随声附和而丧失原则,要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信念,做到《中庸》所说的“君子和而不流”。

第二层含义是作为道德本体的“中和”伦理。《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指出人的本性是上天给予的,“道”基于人的本性,把本性发扬光大就是道,即人伦与道德规范都出于人之“中和”本性。《中庸》将“和”视之为道德本体,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本质,在于人的“喜怒哀乐”、“发而中节”的“和”的本质,中和的本质,是和谐伦理的“中和”内涵。

第三层含义是“太和”景象内涵的四种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及家庭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四种和谐体现出《中庸》所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实现“品质和谐”、“中和和谐”、“太和景象”中的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民族国家间的和谐的手段是“礼”,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达到“和”必须用礼“节之”;如果不用“礼节之”,“和”也是不可行的。

3.人际伦理

人际伦理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伦理规定。现代社会是一个趋于平等化的社会,反映在人际关系上,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等级型交往是在有特定社会职务与职业等背景条件下,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维系一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要求人们有相应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路人间的关系及交往,不仅强调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而且要求对路人人格的尊重及其应有权利的默认。(1)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礼,广义的礼泛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规节,狭义的礼则是指礼节、礼貌、礼仪、礼则。“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荀子·修身》)。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以礼待人,言行有礼,不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且应是发自内心的写照。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指礼的行为是内心的表现,如果内心无仁心,虽表面做到有礼也不是真正合乎礼。为此,孔子指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这里“孙以出之”,指言行谦逊,言语慎重;“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则指内在的品质、正义与外在行为的礼的辩证统一;内心居仁,内在质美以及诚信、信实,就可以成为君子,成为有道德的人,实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人际交往伦理讲究恭敬、逊让。“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要求卑己以尊人,不怠慢他人,不凌驾于他人,待人有礼,敬人而敬己,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自己卑谦,才能待人恭敬,恭敬即尊重他人,则恭敬内在地含有谦让。从这里可以看出,个体道德修养是社会伦理的基础。没有个体道德修养,也就没有人际交往伦理的礼尚往来、和睦和谐相处。(2)友谊。在一定意义上,友谊就是一种伦理实体,是两个特定个人之间具有普遍性的伦理关系。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友谊时说:“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予德性的事物;或者说是对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谁也不愿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一般而言,在社会生活中有三种类型的友谊:功利性的友谊;为了快乐而建立的友谊;友谊的双方有共同的善,有对善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对共同的善追求。这第三种才是真正的友谊,是德性的友谊。缘于共同善的追求,才能知己、知心、知音,是一种高尚的、毫不利己的情谊。友谊讲究平等性,是交往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关系,友谊的伦理关系是平等性的关系、公正关系。

友谊是一种德性伦理,是诚信、诚实,友谊容不下虚情假意。朱熹说:“朋友之间贵善所以尽我诚,取善所以益我德。”利玛窦在《交友论》中说:“友者于友,处处时时一而已,诚无近远内外而背异言异情也。”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有益的友谊是正直、直言,是相互原谅、谅解、体谅,是多闻、多交往、多听取对方的意见建议;有害的朋友,是不说实话,当面恭维,曲意奉迎,是阿谀奉承,以欺诈得友的人,是不可交的。

本章小结

1.西方经济伦理中的伦理取向。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经济伦理中的伦理取向,本章主要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及帕累托最优状态。2.关于西方企业管理伦理思维。本章主要介绍企业本性理论,讨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及企业应关心利益相关者的问题;介绍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假设、复杂人假设,总体上均要求重视人性,是一种人性伦理;简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企业管理伦理理论中居重要地位,应加强学习与理解。3.讨论了当代西方兴起的责任伦理思想,主要介绍了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汉斯·约纳斯的集体性责任伦理和欧文·拉兹洛的责任伦理实践。同时,介绍了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伦理学及他的后现代伦理构想,对道德现象、道德责任、道德自我解放的观点。4.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脉络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互补的伦理精神为伦理道德的理解打下了学习基础,应加深理解并启迪思维。5.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名词,其原意为:伦者类也,理者治也,事物之所由也。合而言之,伦理指治理人际(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道为由此及彼之路,德者得也,道德是对道的占有获得。对此,“伦理”侧重指社会的一般道德,“道德”则指个体的品性、品质。6.企业伦理的主要类型有责任伦理、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伦理、环境伦理、和谐伦理、执政伦理、人际伦理、职业伦理,它们是企业社会责任伦理的内涵与外延。思考题1.对西方企业管理伦理中的几种人性假设的人性伦理的进一步理解。2.理解当代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的意义。3.对鲍曼的后现代伦理的观点进行伦理上的思考。4.为什么要认真解决对企业伦理重视不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精髓何在?6.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伦理道德文化?7.从伦理的主要类型考虑如何加强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建设?

讨论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别祸害中国孩子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8月19日报道】题:别祸害中国的孩子(记者罗宾·梅雷迪思发自中国香港)这是最近发生的两起事件的情况:在获悉当地企业导致生活在周边地区的几乎所有孩子中毒后,孩子的父母对此十分气愤。据美联社报道,在周边两个村的713名儿童中,至少有615人铅中毒。怒不可遏的家长与警察发生了冲突,阻拦向毒害他们孩子的冶炼厂运送煤的卡车。已有超过150名儿童入院接受治疗。《中国日报》称,政府尚未开始对成人进行检测。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就在几个星期前,在湖南省某村庄,由于当地的一家企业违规倾倒有毒废弃物,约500人重金属中毒。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许多地方的环保措施还不够完善。结果是煤炭工厂附近的农村遭受污染十分严重,部分河流也遭到污染,不再适宜用做工业用水,更不用说饮用水了。去年秋天,人们首先在婴儿配方奶粉中发现三聚氰胺,许多婴儿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患病。奶制品企业显然利用三聚氰胺来节约成本:在掺水的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混过蛋白质含量检测。(载《参考消息》,2009-08-21,本案例有删节)讨论题1.为什么村民与地方政府及排污企业发生冲突?本案例指出了哪些问题?2.结合案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何在?企业社会责任伦理何在?

第3章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学习目的

●了解企业与消费者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了解企业与竞争者、合作者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了解企业与所有者及员工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了解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了解企业与政府、社区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通过以上企业与各方的关系,加强对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伦理的深刻认识。

引导案例 乳业巨头十年恩仇

近日,伊利蒙牛混战愈演愈烈。蒙牛试图漂白,伊利竭力自保,被波及的圣元则选择沉默。然而,实际上,自1998年牛根生离开伊利后,蒙牛和伊利就一直对战不断。1.“天然仇恨”有人说,蒙牛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伊利有着“天然仇恨”。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二者乱斗也由此开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2005年11月,伊利集团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第二天蒙牛即紧急向全国各媒体发出一封名为“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时任蒙牛副总裁的孙先红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议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理由是同城伙伴不宜过分相争,两家企业之后也共同确认了《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但之后,伊利却单方面反悔并成为赞助商。对这种说法,伊利予以否认,声称“没这回事”。“谁在撒谎”始终是笔“糊涂账”。有一点却很明白:那就是蒙牛的愤怒。2.伸出来的都是黑手……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乳业的“糊涂账”就一本接一本,“幕后有人炒作”是当时大多数行业人士的判断。利用网络发文攻击竞争对手,已经是“旧伎俩”了,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惯用的伎俩。“或许以后,我们习惯一种思维,网络上伸出来的都是黑手。这样下去,不会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如果此次“诬陷门”仅仅是蒙牛对伊利,圣元的“激素门”与此无关,那么,伸向圣元的黑手又是谁呢?不管是谁,肯定与中国的奶粉企业脱不了干系。3.公关公司成网络“黑社会”一位公关公司人士表示,他们公关公司的客户都是国际知名企业,客户给他们的要求都很规范,其中包括绝对不能诬蔑竞争对手,绝对不能在网络论坛上发布匿名消息,如果发布消息必须具名,“一般都在公司官方博客上,都有发言人的名字”。这位中层人士也透露,本土企业如果想要在营销上搞点猫腻,都会找一些小的公关公司。一些公关企业之所以被称为网络“黑社会”,实在是因为其所作所为,突破了公关行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4.站在蒙牛背后的央视记者此次涉案的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是由杨再飞创办的,而杨再飞曾是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深谙媒体的操作模式。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自称是蒙牛乳业的“智库”,十年来,博思公关在蒙牛乳业从全国排名1116位到中国第一、再到世界乳业20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深入和重要的公关顾问支持。而蒙牛在十多年来也一直是杨再飞的公关公司的“最大客户”。(云南《文摘周刊》,据《新京报》,2010-10-25)

3.1 企业与消费者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3.1.1 企业与消费者关系

企业的最大使命就是通过开发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高质量、高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应尊重消费者权利,坚守企业伦理道德,尽社会责任。

1.提供高质量、高安全的产品与服务

据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08年对1031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关注的责任实践是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尊重消费者的权利

国际消费者协会提出的消费者八条基本权利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权利、安全消费的权利、消费时被告知基本事实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呼吁的权利、公正解决纠纷的权利、掌握消费基本知识的权利以及在健康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九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知识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3.企业的伦理与责任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07年3月15日推出《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提出十方面的要求:(1)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与消费者交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经营活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履行经营者法定义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信息披露真实充分:宣传内容客观真实,符合实际,不隐瞒缺陷;宣传内容符合科学事实,不夸大功能和效用,不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宣传内容充分、实用,有助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3)价格表示清晰明确:合理定价,明码标价,价格真实完整;明折明扣,规范促销,不搞虚假促销。(4)合同规范公平竞争:不利用优势地位订立不平等条款,忠实履约,不随意中止、变更约定;合同文字通俗易懂,避免产生混淆或歧义,格式明晰醒目,方便阅读和引起足够注意;平等交易,正当获利,不以垄断或优势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公平有序竞争,不以不正当经营手段破坏市场秩序。(5)产品可靠使用安全:质量符合标准,满足功能用途;确保消费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风险,逐步淘汰不利于消费安全的材料、技术和工艺;建立有效机制,当产品出现问题时,迅速告知消费者,并及时召回。(6)售后服务方便快捷:按期交付产品,保证配送安装调试到位;加强人员培训,提供高质量维修服务;完善沟通渠道,热情解答消费者咨询。(7)化解纠纷及时公正:设立机构,配置人员,热情接待,听取诉求;制定公开、简易、快捷的投诉处理程序,方便消费者投诉;主动承担担保责任,公正解决消费争议,满足消费者合理要求;认真听取消费者意见,接受消费者合理建议。(8)尊重人格保护隐私:对待消费者一视同仁,不因个人身份或特征厚此薄彼;合理采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建立严格信息管理制度,保护消费者隐私。(9)开展教育引导消费:主动开展消费教育,帮助提高消费技能;倡导理性科学消费,培育成熟消费市场。(10)环保节能永续发展: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符合环境保护原则,不以奢华的功能或过度包装谋求企业利益;不以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为代价;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福利为代价。3.1.2 产品中的伦理问题

1.产品设计与配方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

仅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在中国,50多万家食品工厂是靠食品添加剂支撑“色、香、味”的。我国每年发生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吃了不洁食物由有害微生物引起,其他的则多由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工原料引起。目前,非法添加物中常见的有两类:一是将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当成食品添加剂来使用,如三聚氰胺;二是食品的添加剂用工业级的添加剂来代替,如面制品中使用的碳酸氢钠。再者,2010年4月的江苏“石灰面粉”及其后的黑龙江“香精”熏出“五常香米”,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2.产品安全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产品安全特别是建筑物产品安全是十分重要的。食品安全涉及消费者的个体安全,建筑物产品安全则涉及一群人甚至一个地区的安全。

这些年来,假烟、假酒、假药,让人防不胜防;毒猪肉、毒奶粉、毒大米等,让人提心吊胆。据2010年5月《质量万里行》揭露:重庆大竹县工商局在竹阳镇一卤肉作坊突击检查发现成箱的母猪肉,并有装袋的牛肉精粉、牛肉香精和大红色粉,母猪肉泡在池子里,加入牛血和化工添加剂,煮熟后就有了“牛肉”味,再上色、打粉使表面形成牛肉的条纹,使母猪肉摇身一变成“卤牛肉”。肉贩子每公斤10元购进病母猪肉,加工成“卤牛肉”,卖30元一公斤。而专门生产羊肉卷和羊肉板的加工厂,则将收购来的病死母猪肉,掺入羊肉粉、羊油和香精等添加剂,加工后再贴上羊肉商标,以假乱真,大量流入市场和火锅店。一位屠宰场老板介绍,收病死猪、将臭猪肉洗剥干净去除异味后向市场销售是业内公开的潜规则。肉摊老板将病死猪与盖了检验检疫合格章的正常猪肉混在一起卖,异味实在重的则制成腊肉、卤肉、火腿;小型加工厂用病死猪的发臭骨头加工成骨粉卖给大的火腿肠厂家,厂家根本无法分辨;病死猪腐烂恶臭的内脏则卖给鱼塘用于饲养小龙虾和一些鱼类,吃了这些长大的鱼虾的危害“只有天知道了”!

建筑危害如豆腐渣工程,更是后患无穷。在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西不远的黄河北岸,有一条命名为“双井控导工程”的大坝。这个防洪大坝刚建成两个月,2010年8月上旬的一场中雨过后,新坝就已变得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大坑和沟壑,仅大坑就达83处。如果这条大坝被大雨冲毁或被黄河水穿透,黄河滩仅原阳县就会有7个乡22万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据附近村支书说,按要求,大坝必须用黏土并夯实,施工单位却就地取黄沙土并未夯实。国家投入1900多万并要求必须在300亩划定的取土区取黏土,要求每30厘米为一层,垫一层就要轧实一层。但开封市河务局中标后,层层转包、层层剥利,最后轮到农民施工时,已无利可图,就地取黄沙土并每一米半才轧一次。施工方还让吴厂村和双井村出具假证明,说取黏土毁坏了300亩庄稼,并骗取国家资金26万元。该工程验收单位是新乡市河务局,监理单位是焦作一家监理公司。这种害人工程既令人深思,也令人不得不对中标方、施工方、验收方、监理方进行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的追问与追查。3.1.3 定价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1.价格竞争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是压价排挤竞争对手。例如浙江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手动液压搬运车出口65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欧盟TUV"GS"、"CE"双重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信誉良好。1994年秋季广交会上,国内某厂商利用政府给予免税等优惠条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外商廉价推销。中国人同根相煎,外商得利。低于成本价只能偷工减料、降低质量,其结果必然是失去国际市场。二是限价竞争,保护落后现象也广泛流行。三是回扣。回扣是公平竞争的“腐蚀剂”,它侵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是一种商业贿赂,是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金钱、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的财物,最泛滥的是医药推销回扣,不仅导致看病贵看病难,而且也危害病人!

2.暴利行为

暴利行为主要是商业、饮食业、娱乐业,以价格欺诈谋取暴利。例如:一套价值仅500元的普通西服用了名牌的专用纽扣和衬里后,价格定为4000元;某歌舞厅内,一杯果茶50元,一杯葡萄酒300元(而商店售价30元/瓶);等等。1994年9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反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暂行规定》,对有关问题做了界定,并明文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北京、天津等城市也先后颁布了自己的“反暴利”法规。3.1.4 商业信用问题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

1.解决率下降,质量问题比重大(1)解决率下降。据全国各级消协组织统计汇总,2009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83929件,解决265696件,解决率为93.6%,比2008年上半年的解决投诉291274件、解决率97.7%有所下降,说明一些企业不配合消协组织的调解,既反映出消费纠纷解决还存在一定难度,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存在一定问题。(2)质量问题占投诉问题比重大。按投诉问题的性质分:质量问题占58.5%,营销合同问题占9.8%,价格问题占5.8%,安全问题占2.0%,计量问题占1.8%,广告问题占1.9%,假冒问题占1.9%,虚假品质表示问题占1.4%,人格尊严问题占0.4%,余为其他问题。同时,将投诉问题按类别分类分析,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问题十分严重:百货类占29.3%,服务类占27.9%,家用电子电器类占23.8%,而房屋建材类占5.5%,家用机械类占5.3%,农用生产资料类占2.8%,其他类占5.4%。

2.企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1)销售服务投诉激增,媒体购物问题多。2009年上半年,销售服务投诉量同比上升68.7%,居投诉增幅首位,其中媒体购物问题相对集中。目前,媒体购物已由电视购物、网络购物延伸到了广播购物、平面媒体购物,甚至短信购物等。一些经营者往往采用夸大、虚假宣传方式,通过媒体发布购物广告并设置一些减轻、免除自身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的不合理条款,置消费者于被动地位,当产品出现问题,如假冒伪劣、货不对板等,消费者很难要回货款,导致投诉增多。(2)金融服务误导储户变保户。金融服务问题逐年上升,由2007年上半年的515件上升到2008年同期的659件、2009年同期的812件。银行储蓄员甚至大堂经理在柜台前放置、张贴,向储户散发收益更高、无风险提示的保险广告,误导储户投保,错把保险当储蓄。(3)急待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自律体系。首先,消费者应加强对消费者8条基本权利的学习与把握,自觉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了解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社会责任导则,按导则要求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特别重视消费者隐私的保护,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键。最后,要建立理性、科学的消费理念,规范并实施绿色消费、无公害消费。

3.企业对消费者伦理失范问题突出

企业对消费者伦理失范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企业伦理建设重点之一。中国消费者协会2007年3月发布的“全国城镇消费维权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及:当前的消费市场上,消费者最头疼的是什么问题?调查显示,排名前10位依次是:“假冒伪劣产品太多”占21.7%,“虚假广告误导消费”占15.2%,“房价过高难以承受”占14.7%,“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占10.1%,“手机质量问题多”占9%,“商业欺诈防不胜防”占8.1%,“房屋装修问题较多”占6.1%,“垄断行业店大欺客”占5.3%,“劣质农资坑农害农”占3.9%,“不公平格式合同大量存在”占3.2%。此外,“消费破坏环境”占1.6%,“消费浪费资源”占1.1%。

消费者遇到过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事情有44.1%。权益受到损害后,没有要求赔偿的消费者占调查总数的52.2%。之所以未要求赔偿,35.2%的消费者是因为“费时费力”,27.0%认为“损失不大”,25.5%是因为“举证难”;此外,还有7.4%的消费者因“谁都不管”,3.1%因“地方或行业保护”,1.9%因其他原因没有要求赔偿。而47.8%的消费者表示曾向有关方面要求过合理赔偿或补偿,但其中只有37%的人得到满意解决;35.9%的人虽得到解决,但本人并不满意;27.2%的人没有得到解决。

对当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50.9%认为“一般”;对当前行政执法部门在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中的效率,51.2%认为“一般”。在针对经营者保护消费者权益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消费者认为经营者的诚信度“一般”占56.6%,“不高”占33.0%,仅有10.4%认为“高”。

3.2 企业与竞争者、合作者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3.2.1 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

1.企业竞争的伦理道德关系(1)竞争法律。法律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体现。遵纪守法是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最基本的规范。竞争法律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国家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维护公正、有效的经济秩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为企业在产品质量、价格、销售、促销、服务等方面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行业要求,依法从事生产经营、市场竞争与合作。(2)竞争道德。它是超出法律要求并具有高标准的伦理道德要求。企业必须在遵纪守法前提下以高于法律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充分考虑社会和公众的长远利益,与竞争对手公平竞争,实现企业发展、行业繁荣、社会进步。

2.在竞争中讲求竞争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1)讲求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既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和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也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伦理道德责任。(2)竞争规则是以个人自律为基础、道德约束为条件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3)企业竞争中讲求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既要反对不正当竞争,又要反对无序竞争。3.2.2 企业与合作者的关系

1.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1)制造商与供应商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表面上看,双方利益并非一致,一方有意抬价,而另一方则拼命压价。但从深层次看,供应商需要的是稳定的、长期的、源源不断的订单,而生产企业则需要合格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能够及时、稳定、按要求地供应,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有五个基本方面:一是平等互利;二是质量第一、安全第二;三是以诚待人,重视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四是技术交流与合作;五是相互交流信息。(3)建立联盟体系。“联盟关系”是一种联系密切的供应商网络,可以让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一起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共同成长。建立联盟体系应采取以下六个步骤:清楚地掌握供应商的情况;化解竞争关系,创造合作机会;监督管理供应商;发展匹配的技术能力;有选择地加强信息共享;携手合作,共同提高。

2.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1)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中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零售商处于强势地位并经常挑起冲突,零售商以条款的方式要求供应商接受其进场费及其他费用,引起供应商不满,双方冲突时有发生,据中国连锁业协会等的工商关系调查报告显示,消费品供应商对零售商的满意度只有33.3%,从赢家往往是零售商到供应商两败俱伤。(2)零售商以下行为引起供应商的不满:零售商往往以其主导的供应链处于通道终端并拥有专项资产、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优势,提出名目繁多的收费,如进门费、上架费、促销堆头费、节日赞助费、商场庆典费等;还有对供应商的要挟行为,如要求供应商降价来配合零售商统一的促销活动,拖欠供应商的货款等。(3)供应商的行为。当供应商产品品牌和形象成功塑造、消费者满意度上升、供应商在双方关系处于主导地位时,往往出现以下行为对合作关系造成伤害:提出订货量和规模销售量的限制;对零售商的要挟行为;对零售商的欺诈行为,如沃尔玛在厦门的分店与福州晋安区雪洋食品厂订立供货合作销售该厂生产的糕点,但供方违反合同在厦门设立无证加工厂,生产三无糕点贴上企业商标,送入厦门沃尔玛;东莞的沃尔玛也被当地不守承诺的供应商欺骗,使其信誉受损。(4)优化双方关系对策。一要建设诚信,彼此诚信相待,诚实合作。二要加强品牌建设,既要建立强大的供应商产品品牌,也要重视零售商的商店品牌并双方相互维护。三要强化服务,包括售后服务、促销支持、消化库存、增加附加值、及时联动。四要实行一体化策略,特别是在信息系统上实现一体化。五要建立强有力的市场拉动策略,培养供应商的竞争优势。六要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共同成长。3.2.3 分销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

1.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直销是一种通过人员接触(销售人员对购买者),不在固定商业地点,主要在家里进行消费性产品或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其他销售方式比较,有许多优点,如弹性、经济性、长期关系及使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有充分了解。但却存在广泛的伦理争议,包括侵犯隐私权、激怒、欺诈、不公平、传销等。(1)侵犯隐私权。直销者为获取并拥有目标消费者的资料,利用为消费者服务的机会将收集到的消费者资料出卖给需要的公司,从而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2)欺诈。直销是直接把商品和服务送达消费者的输送和流通渠道,有的因商品性能需要面对面进行讲解和演示,一些销售人员往往为达成推销目的而夸大产品的功效,故意回避产品的缺点,做出无法实现的承诺而出现欺诈。(3)不公平。直销的不公平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因直销而失去获得相关产品信息的机会;另一方面,直销商利用所掌握的消费者资料,对消费者实行区别对待。(4)激怒。没完没了的垃圾邮件令人们厌烦甚至愤怒。电子邮件、短信、电话访问、电视购物等方式层出不穷。警方提醒:谨防不法分子冒充快递员实施诈骗,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电视、网络等购物信息;谨防不法分子通过非法窃取电视购物公司的顾客资料而得逞。(5)传销。传销在国内兴起不久就被一些从事“金字塔”诈骗等违法活动的不法分子所利用,慢慢演变成“老鼠会”和“金字塔”推销骗术的代名词。传销在我国是非法的,1998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宣布传销为非法,不分种类名称,全部停止活动。

2.促销中的伦理问题(1)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伦理问题。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利用夸大其词的广告、隐瞒事实的广告、模棱两可的广告、心理诱导的广告进行广告宣传与竞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2001年集中开展的“反误导、打虚假”为主题的广告专项行动中,共查处广告违法案件5万余件,停止发布违法和不规范广告2.6万余条,提出书面行政告诫6000余次,收缴违法印刷品广告9000多万份。在医药保健广告当中,有90%以上存在着过分夸大的现象,甚至是欺骗性的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蚌埠卷烟厂1993年7月22日在香港《大公报》上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一则巨幅广告,4个拳头大的字“石破天惊”,并用1/4版刊登安徽省公证处正式宣布:“黄山”第一,“中华”第二,“红塔山”第三。并赫然盖以公证处的大印。其后,《蚌埠日报》用4个整版刊登“特大号外”,并在国内十几家新闻单位相继报导。对这则别有用心的广告,该厂厂长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过,我就是要和中外名烟一决雌雄,在中国我只有把“红塔山”打下去,才能使我的“黄山”烟名扬天下。另外,假冒手段层出不穷: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等。(2)人员推销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推销人员与顾客关系中存在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问题有:高压劝说、顾客歧视、误导宣传、送礼和款待等;推销人员与竞争者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问题有:排他行为、阻挠对手、指责对手和窃取信息。

3.商业信用危机严重

商业信用危机集中体现为相当多的企业缺乏信用、不守信用、不践成约、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民利益,这些行为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企业之间相互欺诈、拖欠货款以及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屡屡发生,人们的信用意识和社会信用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商业信用严重恶化、2007年6月5日,雅迪尔员工集体到百安居上海总部示威,催讨拖欠雅迪尔近1800万元人民币货款;次日,雅迪尔公开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向百安居供货。随后,图腾宝佳、欧韵诺维、豪赛尔、宏耐地板等供应商也相继响应。6月29日,“家居产业贯彻五部委2006年17号令暨供货商联合声讨百安居霸王条款及拖欠款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会上揭露了百安居不仅要求柜台企业必须达到保底销售额,而且逐年增加返点扣利,从2004年的18%增至2006年的33%、2007年的37.2%,每年五一促销还扣掉10%,百安居装潢设计中心也要扣6%,共从供货商扣点累计高达53.2%。2002年12月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工商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信用论坛”上披露我国企业存在的信用问题主要有:“假”,假账、假信息、假广告、假产品等;“赖”,赖账不还,造成全国企业三角债达1.5万亿元;“欠”,欠银行贷款利息、国家税收;“骗”,骗用户、骗竞争者、骗供货商、骗税收;“诈”,全国每年订立经济合同有40亿份,履约率仅1/2;“欺”,全国每年不合理的企业收费、不必要审批费用造成的损失达上千亿元。

4.信息竞争中的伦理问题

一是侵犯商业秘密,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等;二是散布虚假信息;三是盗版现象严重;四是“商标抢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等等。

3.3 企业与所有者及员工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3.3.1 所有者与企业伦理的关系与问题

1.企业伦理与所有者的利益伦理关系(1)企业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是一致的。为此,所有者应当首先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所有者不应该是企业盈利的唯一占有者,企业的获利过程是在与内外部环境交换物质和信息的基础上的,即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的。(2)企业必须突破原来仅服务于所有者单方利益的狭隘局限,建立起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合理的经营思想、理念与行为。(3)企业伦理是保护所有者切身利益的需要,但金融资本相对集中而经营权力却大量分散,出现了践踏所有者权利的迹象。

2.所有者对企业伦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所有者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对企业伦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有者特别是管理型所有者不仅对企业目标、宗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也影响企业经营思想、理念、经营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关系。(2)所有者特别是管理所有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决定着企业伦理的发展方向。3.3.2 企业与员工关系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1.尊重员工权利的企业伦理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尊重员工的企业责任

尊重员工的企业责任包括: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劳动安全;预防安全事故,特别要重点关注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禁止“血汗工厂”。

3.薪酬公平

薪酬包括固定薪金和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报酬。而现实情况是,不仅高管高薪酬特别是国企高管的高薪酬,而且同工不同酬问题大量存在。早在2004年4月2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所正式发布了《转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报告显示:老总与员工收入差距拉大,总经理与员工平均收入相差3~15倍的企业有1061家,占总样本的61.2%;相差15~20倍的企业151家,占总样本的8.7%;相差20~25倍的企业有92家,占总样本的5.3%;相差25~50倍的企业有125家,占总样本的7.4%;相差50倍以上的企业有111家,占总样本的6.4%。从同工不同酬看,我国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里,“编制”、“正式工”等名词还在使用,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把员工分成“正式工”和“临时工”,同工不同酬现象已经成为另一种分配不公形式。

此外,一些企业还存在工作压力大、电子监控和个人隐私被侵犯等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不容忽视的问题。3.3.3 当今不容忽视的企业对员工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1.劳工伦理问题突出

我国一些企业对员工的伦理道德问题突出,忽视员工切身利益,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商业伦理道德,具体有:忽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员工在高温、噪声、有毒气体液体环境下无防护用品、无通风降温设施、无消防器材、无安全出口或出口少而不畅;加班加点现象严重,无休息日、无加班工资;非法雇用童工,强制劳动、体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履行社会保障要求,不为员工缴社会保障费;就业歧视现象严重,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城乡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健康歧视等;电子监控个人隐私;工作压力大;等等。据广东省总工会2005年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76.3%的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在501元~1000元的占63.2%,500元以下的占13.2%,而他们的生活成本每月达500元左右;农民工月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13.2%的农民工入不敷出,只能靠加班多挣钱,维持生活。

2.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难落实的伦理问题

2010年4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特别指出,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这被视为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尽快推进提出的要求。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推行18年,国人仍感到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工资协商难点密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推行18年,直到今日仍令许多国人感到陌生。和老板谈工资,谁来谈?怎么谈?“工资协商,就是从老板身上割肉,白刀子红刀子的,能不难吗?”一位基层的行业工会主席这样形容他的感受。只有身处实际操作层面的基层工会,才真正明白,要想真正地建立这项制度是多么困难。困难不仅源于劳资力量的强弱悬殊,还牵涉到立法、执行、组织体制等多个层面的缺失和改革。当前,攻破工资集体协商这座坚堡的最关键之处,仍是从高层贯穿至基层的坚定决心。(2)立法缺失难“真谈”。1992年4月,新的《工会法》颁布,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单位签订集体合同。1994年7月颁布的《劳动法》,进一步从法律上对集体合同制度做出了较明确、具体的规定。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没有关于集体合同的专项立法。2008年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五十三条规定,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但很明显,现有法律对于不签订集体合同、不进行集体协商等问题,没有规定罚则。据全国总工会2009年统计,全国共计签订集体合同124.7万份。但在调研中发现,“走形式的不少”。(3)三类企业最难谈。据基层调研,当前工资集体协商在跨国大型外企、央企驻地方分公司、中小型企业这三类企业中最难推动。跨国大型外企认为自己有着先进于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薪酬增长制度,而且职工待遇丰厚,远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没必要再与工会谈了。工资协商在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推进也不顺利。一些企业老总甚至认为,国企已经代表了工人的利益,没有必要再协商工资。此外,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本的控制力较强,且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企业制度不甚规范,也是工资协商的重大难点。

3.国有垄断行业的高福利,影响社会和谐问题

福利是劳动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福利有所提高,但不同人群的福利水平差距拉大,特别是国有垄断行业、大型国企,以及某些行业部门的福利水平过高,不仅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也影响社会和谐。据《人民日报》报道,国企中层“好事落不下”,A先生在某国有金融机构总部担任部门经理,其收入构成有两部分:一是工资收入,包括工资、月奖、年终奖;二是各种福利补贴,包括每年5万元左右的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每年7万多元的住房补贴和公积金,每月的车费和汽油补贴2000元,每年可报销社保以外的各种保健医药费单据5000元以及图书卡、旅游费约2万元。同时,还有两大块福利:一是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二是子女就业,她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在金融部门工作。而某石油公司员工自曝的双节福利即成为爆炸性消息:我们单位今年的双节福利,中秋节:1.2万元现金+8000元杭大购物卡+3000元月饼券+一箱红酒+2箱水果;国庆节:8000元的旅行奖金+一台苹果Mac Book Air……

4.普通民众工资报酬诉求问题应予重视问题

2010年5月17日,位于广东佛山市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数百名员工对工资不满停工。公司高层与员工代表展开谈判,厂方给出的条件是:将每月补贴的增加额由120~150元升至350元。但员工并不买账,停工仍在继续。由于佛山的零部件工厂持续罢工,本田在中国的所有四家组装工厂已被迫停产。据分析,汽车工人每小时工资不到10元人民币,而美国通用汽车车间工人每小时工资为50美元,日本本田总部派来的才20岁的日本支援者工资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50倍以上。当前物价涨幅超过工资涨幅,工人要求提升工资是绝对可以理解的,必须正确处理其诉求。而停工初始即有当地官员出面表态:“查阅本田零部件公司工资表和劳动时间表,本田零部件公司并不违规”,言下之意似乎工人的要求颇为无理。工人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是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正确处理的。

3.4 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3.4.1 企业对环境的伦理与责任

1.消除国内的不公平,维护“环境责任”伦理

一是区域不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资源富集的不发达地区长期地将资源调往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积累了发展力量。现在的问题是,发达地区如何给予欠发达地区应有的补偿,先富的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城乡不公平。城乡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以及公共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三是阶层不公平。富裕人群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大,人均排放污染物多,而贫困人群则承受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苦果。

2.企业的环境责任要求

企业的发展应当与自然资源相互协调,保护环境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包括三部分: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影响和污染排放,开展环境公益活动。(1)节约资源、能源的环境责任。一方面,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不少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仍在进行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没有认真负起节约资源、能源的责任。必须对目前已经显现出衰竭趋势的可再生资源如淡水、森林、空气及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矿物及濒危物种等严重匮乏资源给予十分的珍惜与节约使用。同时,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考虑,从代际正义、代际伦理角度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都需要安全的食物、洁净的饮用水、清洁的空气、足够的土地以及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2)减少环境影响和污染排放。企业的环境责任,一方面要求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负责完善节约能源、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生态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并承担由企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相关治理费用。企业要做好污染物管理,防止施工的生态破坏,减少碳排放,加强废旧产品回收,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营销。(3)崇尚环境公益。企业一方面可以参加各种环境公益活动,如支持环境教育,支持环境保护的志愿者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等,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强化保护环境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事环境补偿行动,提高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如参与保护环境的慈善活动捐款,改善运营地的生态环境。3.4.2 我国的资源状况及高消耗令人担忧

1.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对外依赖度较高(1)我国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铬矿只有0.1%,铜矿石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煤炭16%(雷涯邻,2006)。我国几种矿产品按预计需求增长率计算的使用年限为:银19年,硫23年,铅25年,锰31年,铬80年。(2)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我国石油人均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锰矿平均品位世界为48%,而我国为22%;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仅35%(雷涯邻,2006)。(3)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我国当前重化工主导的产业结构仍呈现高能耗、高污染的态势。2006年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指出,由于国家资源不足,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57%,铁矿石将达57%,铜将达70%,铝将达80%;到2020年,中国进口的石油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0%和50%。

2.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

我国1990~2001年,资源消耗量增长幅度为:石油100%、天然气92%、钢143%、铜189%、铝189%、锌311%、10种有色金属276%。如今,钢材年消耗量达2.5亿吨,接近美、日和欧盟总消耗量的总和,占全球总消耗量的40%;水泥年消耗量达8亿吨,占全球总消耗量的50%;电力消费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油气资源现有储量不足10年消费,可采储量仅勉强可维持30年。2012~2014年中国将迎来2.4亿~2.6亿吨铁的消费高峰;2019~2023年,将迎来530万~680万吨铜的消费高峰;2022~2028年,将迎来1300万吨铝的消费高峰;未来20年,铁的缺口将达30亿吨,铜5000万~6000万吨,铝达1亿吨。居世界产量和出口量首位的钨、稀土、锡等优势矿种,因乱挖滥采及过度出口,绝对储量按现有产量水平保障程度也已不超过10年。

3.资源利用率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资源再生率较低(1)资源利用率差。中国工程学院2000年数据显示,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以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美国为2.27,加拿大为3.5,我国高达11.5。每吨煤的产出效率,仅及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水资源低效使用普遍,农业灌溉用水的平均利用系数为0.45,而发达国家达0.7~0.8;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工业用水是OECD国家的5~10倍。法国能源统计公司Enerdata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需要消耗0.28千克油当量(油当量代表了某个区域所消费的所有形式的能源,包括油、电、煤、气以及其他新能源等),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0%,比OECD国家高出近1倍,比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高出近两倍。(2)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较低。工业水的再生利用率为30%~40%,而OECD国家达75%~85%,废旧轮胎利用率仅为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冯之浚,2004)。3.4.3 我国企业对环境污染令人担忧

1.空气污染严重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TSP)和二氧化硫(SO)。22007年,我国SO排放总量达2468.1万吨,全国烟尘排放量为986.3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771.1万吨,生活排放量215.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699万吨。由于大城市中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含量上升,导致城市空气恶化,x造成严重的光化烟雾污染,在一些人口超过100万的主要城市,超过了2级标准(住宅和商业地区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而在32个大城市中,几乎所有的空气污染物都增加,其他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O)和铅的环境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3

据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仅占2.4%,二级标准的占58.1%,三级及三级以下标准的城市占39.5%。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占72%,低于三级标准的占2.2%,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黔、滇、湘、渝等省、市、自治区。2007年,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4.2%,三级及三级以下标准城市占55.8%。山西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煤炭、电力及石化工业使山西各大城市的大气污染严重超标。

2.水污染令人担忧

我国工业生产、建筑业、采掘业生产存在大量的“先致富后治污”的生产方式,水污染、空气污染、废弃物污染十分严重。产品生产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十分严重,以水污染形势严峻为例:除了日常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继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2010年7月28日,吉林市一家化工厂的数千个化工原料桶被洪水带入松花江,桶里装有易燃、易爆的有毒化学物品三甲基一氯硅烷和六甲基二硅氮烷,总量约500吨。吉林市局部地区的用水供应暂时中断,但当地政府否认与化学污染事件有关。据中国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监控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该部检查员对全国主要河道及湖泊的水样进行检测,仅有49.3%的地表水可以安全饮用,近1/4的地表水处于污染状态,甚至不能作为工业用水。目前,中国仍有1/3的工业废水和大部分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陕西东岭冶炼厂所在工业园区周围几个村有超过300名儿童被诊断为铅中毒,愤怒的村民聚集在工厂大门前要求获得赔偿,当地政府承诺所有患病儿童都将得到免费医治。此外,海面污染不容忽视,沿海海水污染时有发生。如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大连新港附近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海面污染,官方统计回收含水污油约12830吨,含污油量约1580吨,而从大连考察回来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教授理查德·斯坦纳表示,根据他的现场观察及分析,泄漏到大连海洋里的中石油原油可能有6万吨。事故后3个月,同年10月24日,原发生事故的油罐再度引燃着火,据指挥部认为,火势已得到完全控制,由于出火通道完全封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否还会发生海面污染,我们不得而知。

3.工业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废物,尤其是有毒有害废物,可以通过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浸出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氮化合物、氯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来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出量逐年增加:2005年为13.4亿吨、2006年为15.2亿吨、2007年为17.57亿吨。在西部特别是西北一些欠发达及较为落后地区,由于产业不发达、经济落后,产业类型多为资源型企业,如矿产、金属冶炼、砖瓦水泥等建材工业,不仅出现局部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固体废物严重污染,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严重。而乡镇工业中的土硫黄业、土法冶炼、土法炼焦、土法炼砷、小造纸、小建材、印染等行业不仅污染了土地、水及生物,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土法炼焦、炼砷、炼硫、炼铟的地区,由于三废污染而致使山光岭秃、寸草不生,耕地成“死地”,各种慢性中毒、贫血、癌症等对人类特别是儿童造成极大危害。

4.电子废弃物管理缺位

在我国,由于电子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仅2004年社会上有约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即将被淘汰(冯之浚,2004)。而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存在三大问题:缺乏规范的电子废弃物管理机制,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产业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低下;正规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厂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一方面,大量电子废弃物以非专业手段进行处理,而专业处理厂却开工不足,如位于南京市郊的某电子垃圾回收工厂具有年处理5万吨电子垃圾的能力却开工不足。

3.5 企业与政府、社区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3.5.1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1.政企协调(1)政府对企业:一是加速政企分开。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公平及企业政策的统一。三是增强政府与企业互动合作,构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伙伴式的政企关系。四是兼顾协调效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筑有竞争力的国有经济布局,切实改革国有企业垄断,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2)企业对政府:首要的是杜绝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二是切实练好“内功”,提升企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企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摆脱依赖思想,特别是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保护及扶持。

2.企业贿赂与政府官员腐败

贿赂是一种针对政府官员的、可疑的或是不公平的支付行为,是为了影响政府官员做出违反伦理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决策与行为。贿赂的目的是使受贿官员从行贿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逃税费、躲避不利的政府干涉、获得更好的政策优惠或待遇。行贿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既用金钱财物,又用美女色情;还有为贪官及其子女出国定居提供方便及财物;等等。贿赂不仅败坏政府形象、经济制度、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商业关系、政企关系,同时加重了商业决策的不规范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之间、企业与行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最终会侵害到所涉及的每一个组织及相关人员,应坚决彻底地杜绝贿赂。

腐败是个人或组织的堕落,在许多国家以受贿为主要标志的腐败现象和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腐败的形式很多,诸如官员收取回扣、贪污腐化、包养情妇、收取钱物票据,公检法收取保护费,官商勾结秘密签订合同或透露招投标秘密,内部交易,为地方利益滥用公司资产,公款消费及高额工资福利等。

优化政企关系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关键和要害在于建立双反机制、开展双反运动,即反贿赂、反腐败的机制与运动,把反贿赂与反腐败有机地整合起来。3.5.2 企业与社区的关系

1.企业对社区的公益活动(1)公益捐赠。公益捐赠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实践,也是企业伦理道德的慈善公益行为,是企业自愿将财物捐送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通过捐赠,对社区,可以改善社区环境,增进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发展;对企业,企业形象得以改善,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开展公益宣传,进行公益事业关联营销。(3)开展慈善活动。

2.员工志愿者

企业通过支持员工志愿者活动,既可以建立与当地社会的联系,实现从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也可以从中实现自身更多的价值。员工通过与需要帮助的人群接触,既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也可提高员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高员工的自主性、独立性,形成有魅力的人格。

3.与非营利组织合作

企业应当加入与其经营业务或者社会责任具体实践相关的社会团体,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为行业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开展公益活动时,注意与社会责任相关组织协会合作。

4.开展战略公益活动

战略性公益是一种对特定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活动做出长期的承诺,不仅仅是指现金捐助,既从经营单位也从慈善预算中获得资金,形成战略联盟,也同时以促进商业目标的方式来完成这一切(克雷斯·史密斯,1994)。

战略性公益活动对社区可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改善教育和培育状况,从而为企业提供大量高质量劳动力储备;二是改善企业所在地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对专门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三是能够有效提升所在地区研发机构水平、行政机构效率、基础设施质量以及自然资源生产效率。3.5.3 企业对政府的关系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

1.企业及企业家贿赂及涉黑问题

据重庆市公安局091专案组披露,重庆希尔顿酒店股东、庆隆屋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治民的黑金人生罪名有: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卖淫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损毁财物罪、高利转贷罪、滥伐林木罪、非法占用农地罪等。他的希尔顿酒店及夜总会充斥着黑、黄、赌、毒,业务上经常对相关的业务部门和政府官员进行“公关”和“勾兑”,并利用俱乐部对多名政府官员实施贿赂等。

据重庆市公安局2010年11月1日通报,重庆芭比酒吧以酒吧“消防员”名义雇用多名打手,对同业经营者、不听“招呼”的客人、不守规矩的员工进行威胁殴打,已查明“消防员”涉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暴力案件22起。审查中,警方发现王晓军纠集社会闲杂人员,长期以酒吧为据点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形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10月27日已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另一个以管串为首33人的管氏黑帮,在重庆库区云阳县垄断该地区多种市场并组织妇女卖淫、故意杀人等38次,犯罪事项达9项罪名。

2.业绩造假、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据新华网,继深交所对中小板“妖股”下达“禁炒令”后,2010年9月16日,针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和券商的违规行为,接连发出了5份处罚通知,其中涉及中小板公司业绩造假、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如威华股份在2010年1月15日和1月30日分别对2009年的业绩预计进行了修正。在第二次修正后,公司2009年业绩由当年三季报中预计的“同比下降60%至80%”骤变为“亏损4000万至5000万元”,深交所认为威华股份及其董事长、董事兼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的行为已违反了《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决定对其进行通报批评的处分。同时被点名的还有大族激光将其上市股东2009年的净利润从2月26日披露的7099.08万元降至4月20日披露为302.45万元,相差绝对金额达到6796.63万元,幅度为95.74%。此外,对圣美伦香水公司法定代表周信钢及其妻子、女儿增持股票未履行报告和信息披露义务给予通报批评等。

3.欺骗、诈骗问题

一个名叫“中国知青生态城”的开发商发布的广告宣传单称,该项目是经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云发改办社(2008)401号文及省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厅等批准建设的项目。经昆明市《都市时报》记者就其打着的这些旗号,逐一向有关厅委核实,最终证实,4个省级部门中,有3个单位的所谓批文都是假的。省发改委说,该委从未发过(2008)401号文件,真文件的文头都不会打“云发改办社”,该宣传单连省发改委的名称都弄错了,他们是假借政府的名义在从事违法经营活动。有关部门表示将向昆明市有关公安监察部门查处。据了解,开发商自称已售出135套房子,有人提出,这是否涉嫌诈骗罪,警方也该介入了。

4.开发商行凶杀人,迫害政府基层干部问题

安徽阜阳颍上县北城区作为县新城区开发,引起多方前来争夺土地或建设工程。社区书记希望公开竞标,由此得罪某方人员,6岁的儿子被卡车碾死,自己遭到恐吓、围攻,被迫走上逃亡之路。此事惊动阜阳各界,目前警方已成立专案组深入调查。

新城区开发,县直机关很多单位也都搬到那里,本地、外地过来不少投资商,因此引发争夺土地或建设工程。张洋社区有个不错的工程,多方前来承揽,社区书记朱志恒希望以公开招标方式开展,抵制不正常竞争,但就此得罪了某些人。

2010年7月19日,朱志恒接到恐吓电话:“你注意点,再挡我们兄弟的财路,我们做了你。”8月9日,朱志恒6岁的儿子出车祸死亡。9月18日20时许,朱志恒的车子在饭店门口被人扎破车胎、砸碎车窗。9月19日,朱志恒被多人手持凶器围攻,幸好有公安人员在场,围攻人员方才离去。当晚,多名社会人员围攻朱志恒家,全家闭户躲藏。9月20日11时许,朱志恒的房屋被多人打砸。朱志恒被几位朋友转换了几辆车子才送出去,至今在外逃亡。

逃亡期间,朱志恒向阜阳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情况,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位市领导批示对非法人员坚决打击、绝不姑息,对土地拍卖、工程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查到底。3.5.4 政府与企业、社会关系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1.官员渎职侵权问题

渎职侵权犯罪持续增加。据新华社消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透露,2008~2010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493.95万件,占人民法院全部诉讼案件的85.77%,结案标的额20528.51亿元。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说,最高检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部署,针对一些渎职侵权犯罪直接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特点,高度重视、坚决查办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招生考试等领域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和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案件。同时,注意改进执法方式方法,加强法制宣传、释法说理等工作,努力使执法办案过程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促进和谐稳定的过程。

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我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6375件,涉案人员为8840人,同比分别增加6%和10.6%,其中重特大案件3019件,同比增加9%;查处县处级以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98人,同比增加8%;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1.2亿元。

2.官商不分、行业腐败屡禁不止问题

以煤炭业为例,由于官商不分,官兼商业,加上监管不力、腐败猖獗和效率低下,中国庞大煤炭行业的事故频发早已臭名昭著。在为耗能大国中国提供煤炭资源的产煤大省山西,有一句话:“要发财打个洞。”山西省蒲县煤炭局原党总支书记郝鹏俊显然就是按照这一建议做的,而且还做得过头了。

2010年4月,因违规违纪资金高达3.05亿人民币的郝鹏俊以逃税罪、非法买卖爆炸物罪、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有关专家说,这给煤矿业内腐败丛生问题敲响了警钟。

郝鹏俊管了蒲县煤矿业10年,先后任该县地矿局长、安监局长、煤炭局长,并于2006年起担任煤炭局党总支书记。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他不仅无视禁止官员拥有和开办煤矿的规定,还使自己的煤矿在全县其他煤矿因全省安全检查行动停产整顿时得以继续运营。

郝鹏俊还从蒲县其他矿主那里收受回扣,有巨额不明来源财产。矿主有时不纳税,而是直接贿赂官员,为的是让他们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获得采矿许可证,或扩大煤矿经营规模。而郝鹏俊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替罪羊,大多数腐败官员没有被调查是因为他们隐蔽得好,他们通过亲属间接开矿,从中渔利。除非地方官员的权力受到有力的制约,否则不大可能彻底铲除煤矿业的腐败现象。

3.国资垄断问题《北京商报》2010年8月30日报道称,尽管500强民企去年的税后净利润与2008年相比增长32.84%,达到2179.52亿元,但最能赚钱的两家央企——中移动和中石油,去年的净利分别为1458亿元和1033亿元,其利润之和超过了500强民企的利润总和。民企500强不敌两国企,是不是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呢?

2010年9月4日,中国企业500强在安徽合肥发布,中石化以1.39万亿元营业收入连续6年居榜首。除了中石化外,前10名的500强企业依次为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人寿保险、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农业银行,全部为超大型国企。

央企的120多家企业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等电信企业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霸占着最赚钱公司的地位。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企业结构上失衡,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到大型国企手中,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4.地方政府权力组团为毒工厂“保驾护航”问题《黄河晚报》称:见过太多的“毒工厂”新闻,却没有见过公权力“组团”明目张胆为“毒工厂”保驾的。但河南省封丘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2008年年底被勒令停产,然而2010年3月起又开始违法生产甲醇。5月7日,封丘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组建领导小组为该工厂正常生产“保驾护航”。一名县政府干部表示县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真实用意是“防止老百姓告状”。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环境污染的好处由官员得了,而损失却由当地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来承担。

本章小结

1.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应提供高质量、高安全的产品与服务,尊重消费者权利,尽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2.企业与消费者伦理涉及产品的设计、配方、生产、定价及商业信用。3.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应遵循竞争法律与竞争道德,反对不正当竞争与无秩序竞争,要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4.企业与合作者的关系既涉及供应链上制造商与供应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伦理与责任,也涉及直销、促销关系的伦理与责任问题。5.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在于双方利益是一致的,所有者特别是管理型所有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决定着企业伦理与责任的方向。6.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核心在于尊重员工的权利。当前应改进劳工伦理的行动有:支持员工的合理福利要求、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关注员工讨薪等。7.企业与环境、资源的伦理问题突出,我国的资源严重不足且消耗增长速度惊人,企业对环境污染严重令人担忧。我国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电子废弃物管理缺位。8.企业与政府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中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贿赂与政府官员腐败。9.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改善应通过社区公益活动,开展公益捐赠,支持员工志愿者,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等方式。10.当前企业对政府的伦理与责任的问题主要有:贿赂问题、欺骗问题等。11.当前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伦理与责任的主要问题有:官员渎职侵权问题、官商不分、行业腐败屡禁不止问题、国资垄断问题、权力组团为毒工厂“保驾护航”问题等。思考题1.企业与消费者的伦理与责任关系何在?为什么要重视与消费者关系?2.企业与竞争者的竞争道德何在?如何变竞争者为合作伙伴?3.试述企业与合作者的伦理与道德关系结构。4.企业与所有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5.企业为什么要特别重视与员工的关系?当前企业与员工关系存在哪些主要问题?6.企业与资源关系中令人担忧的伦理与责任主要问题是什么?7.企业与环境关系中令人担忧的伦理与责任主要问题是什么?8.当前企业对政府的主要伦理道德与责任问题何在?9.当前政府对企业、社会的主要伦理道德与责任何在?

讨论案例 是打破国家垄断的时候了

【中国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30日文章】题:是打破国家垄断的时候了当前国企越来越受欢迎的背后也有一些深层次原因。经过几轮重组、削减剩余劳动力、多达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注资以及最终上市,内地的大型国企不仅已完成瘦身,其生产力和实力也都有所提升。与外企相比,大型国企可提供颇具竞争力的薪水和福利。更重要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型国企可确保工作的长期稳定性,这十分难得。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学者指责说,大型国企好赚钱是因为它们全部或几乎全部垄断着电信和能源等战略产业,而中央政府未能打破垄断,以确保经济健康并可持续发展。从微观层面看,民众对以下事实愈发感到不满:国企利用垄断地位进行高收费,这便是国企可向其员工支付高达国民人均收入5~10倍工资的原因所在。实际上,从许多方面讲,国企而今已成为内地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就资金而言,国企对其垄断背景轻描淡写,同时对最大限度为股东营利大肆宣传。另一方面,就运营模式而言,国企与政府部门颇为相似,国企老总享有政府官员地位。与大型国有银行一样,国企在身陷麻烦时肯定会得到数亿元人民币的纳税人的钱,以此作为注入资本,并用于注销坏账。上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国有主流媒体播发一系列报道猛烈抨击说,大型国有银行对消费者滥收费项目达数百项之多,而银行在收费前根本未通知那些“倒霉”的消费者。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就打破垄断、为私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展开积极工作。(中国香港《南华早报》,2010-08-30)讨论题1.为什么说“是打破国企垄断的时候了”?请举例分析。2.为什么说国企是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最大受益者?请举例分析。

链接 “没三大油企,中国经济早乱了”——李荣融的垄断有功论引发争议

在2010年9月14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荣融表示,由于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他以石油行业举例,称若没有“三大油”,中国经济早乱了。“在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大油’为此承担了高达1680亿元的巨额亏损。”言下之意,没有“三大油”的仗义死节,国内很多行业都将遭受严重冲击,比如其所提到的出租车业。自评是忠臣,称垄断为功臣,李荣融对央企的感情没话说,但感情不能代替常识。“三大油”即使亏损了,又不用自己掏腰包。上有财政补贴,下有消费者没得选择的支票本,再多亏损也能找补过来,而且谁也没见“三大油”节衣缩食,价值数百万元的吊灯不照样也挂起来了嘛。垄断是不争的事实,垄断导致的怨气也是不争的事实,民企500强的全部利润抵不过中石油和中移动的利润总和,这也是事实。记得2005年,李荣融曾表示,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不存在垄断,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竞争格局。此话一出,口水如潮。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一个行业有两至三家寡头不假,但价格竞争少,价格联盟多。5年过去了李荣融的立场向前一步走,承认垄断,但强调垄断有功。垄断的理由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竞争结果怎样不好说,我们只知道,稍早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发布报告称,我国的宽带资费水平相当于韩国的124倍。这当然是垄断的功劳。对于央企,李荣融同时有着期许,认为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7~10年的时间内,将会在经营绩效上赶上世界500强优秀企业。(韩哲,《北京商报》,2010-09-15)讨论题1.你认为国企垄断有功吗?为什么?2.你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有何预期?

第4章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学习目的

●把握企业伦理道德的意义并予以特别重视;●把握企业伦理规范、原则与功能;●学习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并能运用于企业伦理道德构建;●把握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文化构建;●把握企业经济伦理构建;●把握如何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引导案例 联想的“公益创投”

联想把创新作为企业特质。在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建设中,根据其在建立“孵化器”方面的能力优势,在“支票簿”式公益的基础上,于2007年创新中国特色的“公益创投”,使得公益项目的组织方式,从过去的公益组织找企业要钱,转变为企业寻找最优秀的公益项目。“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也称“公益资本主义”(philan-throcapitalism)、“社会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ism)、“战略性公益事业”(strategic philanthropy)或“e慈善事业”(e-philanthropy)。其模式是将通常在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运用的风险投资模式应用于公益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并快速发展,2006年10月底,多家跨国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联手成立NPP公益伙伴(non-profit-partners)将“公益创投”模式正式引入中国;针对中国公益组织存在的资源缺乏、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NPP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2007年12月10日成立“NPP公益创投基金”,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联想的“公益创投”以其在建立“孵化器”方面的能力优势,早在2005年成立了新联想北京创新中心,并将其定位为“解决方案孵化器”,并发起一系列“孵化器”行动,在全球有“创业希望计划”,在中国有“联想之星”。与国外“公益创投”追求经济效益不同的是,联想的“公益创投”不追求经济效益,而致力于为初创和中小型的公益组织提供创业及发展资助,包括综合性能力建设及员工志愿者在内的全方位协助。其特征是应用创新的公益机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以促进公益组织的公益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让公益组织持续地、更多地创造社会价值,发挥出放大资源的“杠杆效应”。联想于2007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公益创投”,以“让爱心更有力量”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公开征集公益组织,为其提供创业资金以及能力建设和志愿者服务。其选择标准为: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质;能够把公益领域使命清晰、开放分享的特点,与企业运营高效、管理规范的优势相结合;符合联想社会参与的四个领域,即缩小数字鸿沟、环境保护、教育和扶贫赈灾。在首期计划中,联想投入300万元,资助了“多背一公斤”、“山水生态伙伴自然保护中心”、“南部县乡村发展协会”、“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村络工程”、“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绿色汉江”、“北京新乡土环境文化传播中心”、“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上海欣耕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爱心小站(鹤庆县爱心助学站)”、“北京市昌平区苹果树幼儿园”、“好人好事NGO”、“北京甲骨文都市女性俱乐部”和“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16个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受资助后不仅人员翻倍,而且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多背一公斤”为例,不仅开展了社区公益活动300余次,在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启动灾后学校重建计划,共建设帐篷图书室3个,板房图书室50个,累计培训志愿者近500人。因其表现,获得奥地利电子艺术节金奖,并在1300份提案中脱颖而出,获得2009年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第六名。首期计划取得成功后,于2009年再投入250万元启动第二期计划,在100多个申请中选出了16个公益组织,包括环保组织9个,其中,“山水自然”通过实施“金牌森林”、“熊猫卫生”等项目致力于在西南山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科尔沁沙地(吉林)生态环境恢复发展项目”;保护和研究雪豹则是“新疆自然保育”的重要职能等。

4.1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4.1.1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社会意义

1.有利于建立共同理想,适应经济转型

社会变化的客观现实对人们思想产生了冲击,再加上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对理想和前途产生动摇和困惑。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场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革命。它在广泛的社会领域势必引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秩序的形成,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而滋生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甚至严重破坏新的经济秩序。特别是一些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借经济转轨之机沉渣泛起,严重破坏健康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优秀文化环境,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理想产生动摇或困惑,在一些社会层面,出现了价值错位、道德沦丧、犯罪增加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客观现实充分说明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和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要重视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共同伦理道德观念,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抵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国的伦理道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一些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蔓延,败坏了社会主义名声,使一些人悲观失望,不相信理想;一些党性不强、意志薄弱的官员走向泥潭、成为历史的罪人。腐败现象会造成一种离心力,它的存在客观上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共同理想建设、伦理道德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加以解决。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伦理道德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3.有利于强化荣辱观,净化社会环境

荣与辱是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道德,从道德精神到道德规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既作为行为规范,能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作为一种良好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未来世界。其中,荣辱观占有重要位置。荣与辱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荣誉感是知耻心的表现,而耻辱感则是自尊心的表现;自尊、自爱才会知耻;知耻才会珍惜荣誉。一个真正上进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进取心和羞耻心,必定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辱而力戒耻辱。如果一个人没有荣誉感和羞耻心,就不会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或不甘落后的心理意识与行为,就不会形成健康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感性。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企业也不能例外。一个人、一个企业家,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生死观、荣辱观,才能够有自觉的道德追求;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只有在善恶观、生死观、荣辱观等方面取得共识,道德才会成为净化、提高社会风尚的力量。4.1.2 企业伦理道德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企业伦理文化建设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企业伦理文化。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持,以约定俗成的并且为企业所奉行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管理效率提升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伦理文化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的内部伦理文化,主要涉及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所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其“共同遵守”这一根本要求来说,劳资双方应该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共识。当今,更应以盛行于西方管理的双赢理念、团队建设、人本管理思想及“蓝海战略”之价值创新理论,提升企业伦理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全新意义。

企业外部伦理文化是企业在处理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建设重点在于处理好以下关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保护环境的关系;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处理好企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树立消费者权益意识,处理好责任伦理与公民的关系;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与行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等。

2.有利于以企业伦理建设促进管理思想变革

强化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管理思想变革,促进企业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战略方针、生产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革:一是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合理(伦理)、合法(法律)、合和(和谐、和合)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环境优美。二是从以所有者为中心向注重利益相关者转变,共建和谐社会,共负伦理责任,共谋协和万邦。三是以厂为家向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实施人本管理,企业以人为中心和根本,以人性化加和合的管理方式,使员工的知识、品格、技能、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四是从遵纪守法向法律与道德并重,德治与法治双赢转变,使企业伦理道德得以弘扬。五是从重利轻义向义利并重、以义导利、以义谋利转变。六是从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向注重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七是从竞争、对立向合作、共赢、兼得、联盟转变。八是从他律向自律变革。九是从玩弄技巧向强化修行、修养转变,致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修养。

3.有利于发挥企业道德对管理的促进作用(1)促进正确决策。首先,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正确决策的前提,管理者道德素质越高,责任感、责任心、道德力就越强,决策就越慎重、正确、及时、有效;其次,良好的决策是建立在最合乎道德的判断之上的,掌握决策的伦理分析方法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良好的企业道德文化,既可对决策者的思想、行为起到规范和制约作用,促进其公平、公正地做出决策,又在如何正确对待利益相关者上,起导向作用。(2)促进人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道德化。既激发员工的道德心、责任心及工作热情,又能吸引、留住人才,促进企业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3)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对内,促进个人、部门、组织之间的协调;对外,促进企业与政府、社区、利益相关者、生态环境、竞争者、企事业单位、社团等之间的协调。(4)推动创新与变革。伦理道德的构建也存在与时俱进问题,要因势利导,随着知识经济的进展,信息时代的演变,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其产生的新伦理观、新道德观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并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伦理道德构建。

4.2 企业伦理规范、原则与功能

4.2.1 企业伦理规范

1.企业伦理规范及其意义

企业伦理是从伦理的角度对其目的性、合理性、义务性等问题的规范,是一种规则、标准、惯例或原则,是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方式、制度机制、伦理道德、职能权限设置等问题做出决策时所依据的价值观、道德观、准则和方法,是为了建立和维系合理的、和谐的关系而设计的一套企业组织内外人际、群际、环境关系互动与相互承诺的准则。企业伦理规范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是将“企业管理”以“规范”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企业行为遵循的依据,最终通过制定“企业伦理规范”将企业伦理落到实处。

企业伦理规范的意义明显:第一,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员工的伦理价值导向,促进员工养成自我负责及对企业、社会负责的理念,自觉提升个人品德、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员工在伦理决策与行为的自律性,并与企业伦理决策保持一致性。第二,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伦理道德的企业文化,才会尽社会责任,才会有进取意识,才能凝聚团队精神。第三,增强员工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执行力,把伦理道德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并增强员工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遵纪守法、奉公敬业的水平。第四,企业伦理规范是企业伦理制度化的体现,制度能够保证企业伦理的实现。

2.企业伦理规范的特点(1)客观性。企业伦理规定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客观反映和概括,而不是人们主观思维的产物。企业伦理的客观性既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促进企业理顺内部关系,优化外部关系,促进内外关系的协调,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否则,企业背离了伦理规范,就会陷于各方面矛盾冲突并陷入混乱振荡之中。企业伦理规范的实施,在一定情况下受到实际生产力水平制约,当企业生产水平低下,技术装备落后,在体现生态环境伦理上就实施不力而出现污染环境行为;企业现代化水平越高,技术装备越优良,客观上就越易实现又好又快并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发展。(2)层次性。它主要体现在自然人与企业法人伦理关系上。相对企业成员而言,伦理道德规范以人为本,体现人与己、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提升;相对企业法人而言,存在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有道德的企业、有能力的企业、缺乏道德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相对应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出现社会责任经营、有道德的经营、合法守法经营、非法不法经营等。(3)阶段性。企业伦理的阶段性特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决定的。企业的发展阶段一般依次为:企业新建→扩张→专业化分工→巩固→多元化→一体化→衰落与复兴。总体而言,企业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企业的宗旨也是不变的,但在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因随着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发挥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能力,企业伦理会有不同的阶段性的表现形式。

3.企业伦理规范的制定(1)按企业内外关系制定伦理规范。一般可形成8类规范: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劳资伦理规范”;企业与股东关系的“投资伦理规范”;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顾客伦理规范”,强调顾客至上、童叟无欺,公平公正服务;企业与同行业间关系的“竞争伦理规范”,遵守公平、公正、合法的竞争原则;企业与上下游厂商关系的“交易伦理规范”,公正合理、平等对待、争取合作、联合发展;企业与社区关系的“环境伦理规范”,珍惜自然资源,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企业与政府间关系的“政企伦理规范”,遵纪守法、不危害社会、为国为民;企业与社会间的“公益公德伦理规范”,尽社会责任,重社会公德,主动关怀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等。(2)按伦理规范的内容构建。企业伦理规范关系归纳为八类:一是“企业与员工关系”,指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规范。如公平雇用、尊重员工、重视管理沟通、教育培训机会均等;二是“员工间伦理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依赖、诚实负责、团队精神、遵纪守法、思想行为符合企业伦理等;三是“预警制度规范”。鼓励、规定员工当发现不合伦理或违规违法行为时,可直接向主管检举或越级呈报;四是“企业对环境影响”的伦理规范。讲究生态文明,注重生态环境伦理,将保护环境作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五是“严禁商业贿赂”的伦理规范。禁止企业和员工送礼、受赠、招待客户或接受款待;六是“内部信息伦理规范”。禁止员工对外泄露企业商业机密、技术机密、销售记录、客户名单,更不可利用内部信息买卖企业股票谋利;七是“会计伦理规范”。完整、明确地披露企业财务及交易状况,防止非法资本转移,便于企业内部稽核和外部投资人查阅;八是“消费者关系伦理规范”。提供清楚、确实的信息给顾客,不弄虚作假,不误导顾客,尽量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优质服务。4.2.2 企业伦理原则

1.和谐与卓越双赢原则

东方伦理文化追求“和谐”,西方科学文化追求“卓越”。现代企业伦理原则应实施和谐与卓越的整合优化,追求卓越基础上的和谐,以和谐为内容的卓越,形成“和谐—卓越—更和谐—更卓越”的良性循环,实现和谐与卓越双赢,既是卓越和谐,又是和谐卓越。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则更应强调和谐伦理,建立和谐伦理文化,通过激活人们的伦理道德,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以卓越为手段,以和谐为目的,在卓越基础上实现和谐伦理。和谐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达致和谐之理。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上和谐。和谐的关系是理想的关系、善的关系,体现为稳健、有序、协调的状态。企业和谐伦理原则,必须体现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己的和谐,人与己的卓越和谐,就是体现由马克思所表述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达到富裕、和谐、自由三大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人与人的和谐,必须建立起能够体现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的公正而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达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2.义利并重原则

企业伦理的义利并重原则,不以义取代利,也不以利排斥义,义利并重既是实现“卓越和谐”目标的基本手段,也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化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求利取向,助长了一些人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会败坏社会风气,也会破坏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必须对单纯求利取向的理念和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要义利并重,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现代企业伦理应推崇儒家的“义以生利”、“以义驭利”、“因义成利”的观念,以指导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正确地求利,促进人们在市场活动中把利和义结合起来,谋利而不失义,循义而以生利。要以义利并重为企业伦理原则,处理好企业与顾客、与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与社区、与社会、与政府、与企业员工的关系,要以义驭利求得和谐共赢。仅从企业内部看,既要重视员工的理性因素,如学历、知识、经验、职务、工作时间,更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如品质、人格、习惯、爱好、兴趣、素质等;既要重视人本管理,更要注重参与式管理;既重视员工的积极性与团队精神,更要提供条件使员工成为股份所有者。

3.诚信原则

按诚信的伦理学语义结构构建企业诚信伦理,可从三个层次构建:第一层语义是诚实、真实、真诚,或者不欺诈蒙骗(含不自我欺骗)、不弄虚作假、不伪装矫饰。第二层语义是守信、践诺、履约,或者不失信、不违约、不爽约,是诚与信的结合。诚信是道德品质,属于伦理学范畴。企业伦理文化的关键是诚信文化,要求诚实有信,诚恳守信;“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更是一种文化,是立国固邦之本,是为人立身之本,俱以诚立身,以信处世,公正无私,讲究信用、信誉,遵纪守法,取信于人于社会。第三层语义是相信、信任、信奉,或者不怀疑、不猜测、不阳奉阴违。这层含义是由第一、二层语义推导、引申出来的。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中的信就指信任、相信,是人的心意。三个层次语义结合后是指:没有个人或组织的内在的诚实、真实、真诚,没有个人或组织的外显的守信、践诺、履约,就不可能有人对人、组织对组织、组织对个人、个人对组织的相互间的相信、信任、信奉。可见,诚信原则对构建企业伦理规范的意义所在:信誉是企业最珍贵、最关键的资本,这是诚信原则的要害。

4.中庸原则

作为企业伦理原则的中庸原则,关键在于传承与弘扬“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处理内外各种矛盾时,辩证地运用以下具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是“执其两端”。叩其两端,分析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确定事物的质与量,因势而动,顺境时,要注意其内在危机,注意其向另一方面转化的可能性;逆境中,则要有信心、有毅力、有作为地创新、谋变,争取向好的方向转化,始终把握企业的目标航向。二是“执中守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执中”,就是要公正无私坚持伦理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不能以奸诈取利,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利,要负社会责任;“守常”就是要通情达理,以平常之心待人待己,立身处世,企业应坚持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三是“适度”原则。既无过,亦无不及,不偏不倚。适度也就是“中道”,要因势利导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经营,不违反客观规律,例如贪污、腐败、奢侈过度将导致无度则逸,从欲则败。四是“择善”原则。儒家主张“择善”、“从利”。企业伦理原则要求能够判别善恶利弊,要“择善”,为人处世,生产经营都应符合企业伦理规范,尽社会责任,要德性与理性相结合,在“执两用中”的过程中择善从利。五是“中和”原则。中庸之道也就是中和之道,“和”就是“兼”,“兼陈”、“兼容”的包容性,是和谐、是容和、融合;要促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现代化相整合融合;要重视伦理道德对社会责任、管理与沟通的影响与兼容,致力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沟通的伦理道德化。要建立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管理沟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型文化。六是“权变”原则。应因时而变,能因时因地因势制宜,随机应变,企业生产经营应随时间、空间、条件、形势事物的变化而灵活处理。4.2.3 企业伦理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伦理的导向功能,可以为企业处理其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社区、政府、环境、生态及员工、股东之间的关系提供正确的导向原则。企业只有使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利益、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伦理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即以伦理为决策导向,才能在决策和行为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获得成功。现代企业更应在社会责任导向、创新导向、可持续发展导向、优质高效导向、服务导向、企业群体导向上下工夫。

2.融合功能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与社会、环境的融合问题。企业伦理在价值伦理范畴内提供了企业和社会伦理相互融合的基础。企业伦理融合功能应体现在生态和谐、代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合和与融合。在生态融合上,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人与自然的互相依存,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更要求人对自然界所造成的影响负责,人类有责任保护生态进程和自然界的多样性,必须对生态和谐承担相应责任,才能真正成为关怀自己和他人的人,成为关怀社会和自然的人。代际和谐的基本内涵是时空正义与代际公平。时间正义与空间正义是代际和谐的新维度,要求人类要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关注代际的公平、公正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代际公平在时空维度上可分为“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和“在场各代与后代之间的公平”,前者是现实存在着的人之间的公平,反映社会生活中横向的代际关系,后者反映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它反映代际的公平关系。代际和谐要求当代人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负有更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对自己和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各代人的责任,要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和谐看,要求个人、企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负责,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在社会有机体内部要注意内在的和谐,以公平正义的伦理理念来协调内部的关系,强调各行为主体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要求责任主体注重相容性,促进主体的自发性向主体自觉性、有机性、兼容性、综合性转变。从世界和谐看,“全球性的问题,显然需要全球的关心。”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全球性的责任应对机制,要求各国之间、各共同体之间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切实担负起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总而言之,企业伦理的融合功能,一要培育与发展企业对生态、对环境负责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二要重视代际和谐,培育与提升自我发展与协调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发挥社会责任功能,对社会负责,促进社会的良性协调可持续发展;四要协和万邦,企业要融入全球性发展并提升全球发展的能力与功能。

3.凝聚功能

企业伦理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强企业凝聚力,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伦理道德的作用,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对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对全体员工产生一种向心效应;对外,形成一种感召力、影响力,以企业家的品格、道德水平促进管理沟通,构建企业公共关系网络。二是形成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特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功能性所表现出来的推动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它能给企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效益、效能。企业文化力是一种精神生产能力和功能,以价值伦理、领导魅力、创新风格等形态出现的一种柔性生产力。企业伦理正是这种柔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并奠定现代企业的文化底蕴。三是增值企业无形资产。企业伦理是构成企业声誉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能创造价值的知识要素,企业伦理越优凝聚力越强,其无形资产增值越快。

4.规范功能与约束功能

规范功能是指企业伦理的自律性的强化与表现,伦理道德能在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成为员工的自觉信仰,会以“理应如此”的无形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评价、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效。约束功能是指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准则,对企业行为实现控制效应,对企业一些非伦理行为进行事前控制和预防,从而促进并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伦理规范,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和人格优势。人格优势指企业领导与员工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规则和行为,使企业上下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规则和行为行事,从而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整体道德素质和伦理精神,形成一种文化力、一种人格力、一种道德力。行为准则指由人格优势形成的行为法则,能在群体中形成某种无形压力,使个体行为从众,产生同群体行为相统一的行为法则。当员工的行为与企业道德准则相背离时,行为准则就会作为一种道德、一种“良心”来衡量是非,产生一种约束功效。

4.3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企业伦理道德构建

4.3.1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道德文化

1.传承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传统

以人为本是儒家核心的伦理规范,通过“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要重视人的主体及其主观能动性,即“仁者,爱人”(《中庸》);其次,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亲和睦的关系,即“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最后,由人到群,促进人与群体、社会的协调和谐。体现在儒家以人为本的“爱人”(《论语·颜渊》),“泛爱众”(《论语·学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特别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后人去发扬它,例如“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资治通鉴》卷七十三)。唐太宗李世民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崇儒学》)老子充分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属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

2.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权利;既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发展的能力,又要创造人们平等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的社会环境,构建人们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人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协调、与时俱进、动态优化的发展过程,必须充分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利益。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需要。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

企业应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主体,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调动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已成为当今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不仅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为此,企业应创造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从伦理学意义看,公平指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正义是一种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为人要光明正大,为企业管理者要尊重员工。企业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本企业激活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充满活力并永葆青春。企业以人为本的伦理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3.2 构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企业伦理

1.以“仁”为核心的企业伦理(1)修身。《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的个人道德修养过程和方法,是企业以人为本提升企业及员工的素质与能力的所在。修身既包括作为自然人的员工,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企业。“格物”指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则将之总结为理性知识,企业必须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办事,善于结合行业特征、企业个性、国情商情构建企业文化,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正心”指企业以正义为前提的企业目标去追求正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重视企业伦理道德修养。“修身”要做到人与企业的完善达到“尽性”。即达成成就至善的本性,并把这一本性外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促进社会的完善,把个体(含企业)的生命融入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之中,把个体(含企业)的完善寓于社会的完善之中。(2)人本。尊重员工,构建亲和的人事环境、良好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归属、尊重、安全、发展的需要;发挥员工积极性,关心员工发展。孔子提出的恭、宽、信、敏、惠,是管理者应具有五种行为规范,即要求尊重人、宽厚待人、以信立人、思维灵敏敏捷、恩惠于人。人本主义是企业第一伦理。(3)和谐。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知道了保持和谐就懂得了天地运行的正“常”的永恒法则,知道并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就可称为清明、明白。构建企业和谐伦理,既要追求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要追求企业内外前后上下左右中九个方面的关系和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公共关系网络。(4)德治。“德”是道德操守,是“仁”的理念延伸。德治,一方面,要求“为政以德”,企业应以道德伦理创业、立业、拓业,以道德发展公共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家应以德服人,公平、公正、平等、亲善、表率。追求伦理规范,注重价值准则,实现自我约束,推行柔性管理。(5)礼仪。礼义、礼信、礼节、礼貌、礼让、礼仪是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准则。以礼仪来规范企业行为,既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也可树立企业形象与声誉,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使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道德系统。(6)创新。儒家伦理的仁、义、礼、智、信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理念体系。其中的“智”就是智慧、智信、智力、智谋,其实质是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构建创新伦理,形成创新氛围,建立创新型企业,不断探索、进取、开拓、创新,永葆企业青春与活力。

整合修身(正心尽性)、人本、和谐、德治、礼仪、创新以形成企业伦理系统,既传承了优秀中华文化,又在新世纪充实企业伦理的内涵,更有利于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经济全球化之中。

2.以“中庸”之道为内容的企业伦理

如前所述,“中庸”被儒家当做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企业伦理构建以“中庸”之道为内容,既大大地丰富了企业伦理的内涵,又大大地提升了企业伦理的品质。企业伦理要善用“中”。把“中”作为衡量伦理道德的标准。“中”就是持中,不偏不倚。子思在《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把“中”与“和”作为宇宙的最根本的、最普遍的法则,作为人世间最高的道德标准。子思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把中庸作为人之本性,因此,中庸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既是人之为人之根本,也是企业伦理的根本。为人处世,要戒慎恭谨,明心见性,以道德伦理律己;企业则应遵循客观规律,尽社会责任,源于社会而回报社会、服务社会,要致力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总之,企业伦理要把“中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立业处世、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

3.以诚信为根本的企业伦理

把诚信作为企业伦理的根本,首要的是“诚意”。《大学》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者,毋自欺也”,诚意对企业伦理而言,要信守企业诺言,坚持企业理念,诚心诚意,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不仅如此,还要提升“诚”在企业伦理的地位,《中庸》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作为天与人的中介,以诚连接天道与人道,不仅是天道,而且是为人之道,体现了“天人合德”的伦理思想;诚不仅是为人之道,也是企业为业之道,实现了“诚”,就把握了“天道”即客观规律,就能巧妙地实现占天时、求地利、谋人和而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伦理要“守信”,即讲究信用、信义、信实、信守、信誉。人无信不立,店无信不昌。“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系辞上》),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形象、一种社会伦理、一种社会认可,一个人、一个企业,长期诚实守信,就可以使社会对他们产生一种信任感,长期积累的“信”就会形成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无形资源。正如工商箴言所说:“诚招天下客,信收海内心。”儒家以诚信为核心的思想不仅成为儒商的系统经济伦理体系,也是当今社会企业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

4.以义利协调为宗旨的企业伦理

正确认识与处理“义”、“利”关系是企业伦理的要害。企业伦理,首先要把握“义”的三层内涵:一是“道义”、“仁义”、“信义”。“道义”的“道”是反映事物本身内在的规律性、逻辑性,企业伦理必须是有道义的,符合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二是“仁义”,企业伦理必须以仁为核心,以义为内涵,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人为本,对消费者应体现“用户是帝王”的理念;三是“信义”,义中有信,信中有义,义应诚信,诚信有义,把信义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第二,把握“利”的实质:儒家学派大都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国家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推而论之,企业要满足员工的生活福利、工资待遇的最基本需要。荀子更提倡“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荀子·礼论》),从基本生活需要扩大为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文化需要,企业伦理更应考虑按马斯洛需求的5层次予以满足。第三,协调义利关系是企业伦理的关键。

以义利协调为宗旨的企业伦理包括:第一“以义制利,以义取利”原则。把义作为获取利益的前提,“义以生利”、“德义,利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直”。第二,“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原则。一是“利”必须要受“义”的制约,必须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否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尽社会责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利润要有正当的思想与行为,要在求利的过程中,符合“义”的规范,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即“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第三,义利辩证统一原则。正确理解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实质是义利的层次性,人们由于社会地位、学识能力、财产状况、生活兴趣的不同,对义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层次越高的人,越偏重于讲义,重义;越是低层次的人,越偏重于讲利。相对企业伦理而言,一方面公司越大,管理者层次越高,越应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则越是有道德、有品位的人,否则,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物质和权力,其实是卑鄙的小人;另一方面,层次低的员工,只要勤劳敬业,具备高尚的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就能为社会、为企业做出贡献,也就体现了“喻于义”,是社会的君子,企业必须重视满足员工各种利益需求,满足并尊重员工的道德要求。4.3.3 构建企业经济伦理

1.发挥儒家伦理在构建企业经济伦理中的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二者是异质的,存在着相互冲突;另一方面,二者又有着一定的同构因素,可以达成某种契合与互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以构建企业经济伦理,吸取其有益的成分,经过认真清理和改造,是可以借鉴并发挥积极作用的。(1)儒家的诚信伦理与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相互融通的。企业伦理必须强化对儒家诚信为本的道德提倡与弘扬,以培育并强化人们在市场交易中的信用意识与信用原则,使企业基于功利目的的信誉意识得到升华,成为一种更加自觉的主体伦理精神。(2)儒家伦理的规范及秩序意识与市场经济的法制经济是相互融通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强调的都是规范、秩序对市场经济的不可或缺性。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必须在“礼”的严格规范下进行,以实现人与人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秩序。企业伦理对儒家注重规范与秩序的传统意识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对法制的遵循,对市场秩序的维护。(3)儒家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克勤克俭”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特别是企业家精神是一致的。企业伦理必须体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对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企业及个人的操守上都应体现儒家伦理的宁俭勿奢、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严制欲望、勤于执事、杜绝贪婪的自律精神。企业伦理应特别重视儒家伦理和重视群体价值的理念,不仅要强化员工对所属企业、群体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更应强调“重群克己”和合作精神,崇尚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同舟共济,相互支持并进而发展联合、联盟的市场经济伦理。(4)儒家爱人、爱己达人、推己及人的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尊重人、尊重消费者(爱人)的要求是相关的;企业伦理的关心利益相关者、遵循市场经济的互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爱己达人,推己及人)是相关的。

2.促进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互补优化

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方式,但也存在收入分配悬殊、拜金主义、贪得无厌、唯利是图、道德丧失、社会责任缺失等弊端,把儒家伦理中的一些与市场经济异质而又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整合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之中,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1)义与利的互补优化。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助长了一些人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的思想和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市场经济及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引进儒家“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生利”、“因义成利”、“以义驭利”等经济伦理,实现义利互补优化是企业经济伦理的根本规范。(2)和与争的互补优化。市场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科技进步与管理改善,但也带来社会资源无效消耗、污染环境、道德丧失、人格异化等负面影响。把儒家“和为贵”的伦理引进市场竞争并以“和”的生成性来补益“争”的损耗性,以“和”的规范性来调节“争”的失序性,以“和”的柔性来软化“争”的刚性,以和谐淡化竞争的紧张与异化,达到以和济争、以和柔争,和争互补,化竞争为合作、联合、联盟,使市场经济争而不乱、争而不损、争而有进,既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地发展。(3)人与物的互补优化。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见物不见人,导致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失落及人的一定程度异化。而儒家伦理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最为天下贵”。把儒家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入市场经济和企业伦理,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优化,又保障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4)群与己的互补优化。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企业法人利益的区别为前提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群体利益、社会责任、公共利益。而儒家伦理崇尚群体,强调个人行为必须服从于、服务于群体和社会,倡导“公义胜私欲”、“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弘扬其个人应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将“重群克己”的伦理理念中的积极因素融合于市场经济、企业伦理、个人道德之中,促进公私互补、群己互补、群己结合,有利于企业内外团结合作及企业精神的建设与提升。

4.4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4.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伦理建设的第一步是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据以反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整体化、个性化的群体意识,并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和行为指南。符合伦理的价值观必须是崇高的,应体现并促进企业服务社会、追求进步,对人类文明做贡献、能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有利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美满、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对中国企业而言,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能体现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要应树立:

1.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它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培养“知耻”意识,凝聚人心,树立良好道德规范,又反映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既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体现了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还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