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8:43:37

点击下载

作者:(美)阿伦著,翟青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作者:(美)阿伦著;翟青译排版:燕子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01ISBN:9787508083865本书由华夏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作者简介

伊莱恩·阿伦(Elaine N.Aron)

·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大学教授、心理医生和作家

·亲密关系研究和高度敏感者研究领域的领先者

·一名高度敏感者

·建立了高度敏感者研究网站,已帮助无数具有敏感特质的人实现自我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为众多敏感孩子的父母所写,它填补了敏感孩童家庭教育书籍的空白。家有敏感孩童,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特质,并为此焦虑不安;也许你意识到了,却纠结于教育不得法。本书将为面对问题的你提供帮助:如何甄别你的孩子是否敏感?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敏感”这种特质并因循善诱?作为高度敏感的母亲,作者伊莱恩·阿伦博士也建议父母不仅要接受上天赐予的独一无二的孩子,而且要释放自己的自责情绪,放松心态,从而带动孩子放松,将敏感特质转化为优势。

献给所有敏感的孩子,以及给予他们温柔,抚养他们成长,让他们能克服世间重重困难的父母。推荐序 那一群落入凡间的精灵

有一天,我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妈妈。虽然做心理师很多年,教别人怎么对待孩子得心应手,然而我自己,在面对这个新生命时,却依然好奇而陌生。我没有想到,迎接我的是这么大的挑战。

这个孩子居然不哭,出生的整整一年里,她那么乖,从来不哭,以至于邻居特别奇怪地问我:“你家刚出生的宝宝不在家吗?”她每一次需要我,都喊:“爱~~爱~~!”可是一岁以后,她好像突然学会了世界上有哭这样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明显效果空前,于是小小人开始拉开号哭的人生序幕,在任意一个她觉得不开心的场合,都会大哭大闹起来。她这一哭,就是好几年。

幼儿园毕业仪式上,全班的小朋友演出《读书郎》,一个个小书童端着凳子萌萌地跳舞,只有我家的宝贝一动不动地站在队伍中,表情凄凄惨惨戚戚,别的妈妈问我:“你家宝贝怎么了?”我流着汗回答:“哦,她在扮演黛玉读书……”正是这个特别的孩子,开启了我研究高敏感儿童的大门。

她是如此地与众不同,每一张照片都是思考的表情,极其深沉;吃饭只吃一样,去同一个饭馆,点同一个菜;不能听严厉的话语;害怕满地乱跑的小鸡……别的孩子能玩的很多她都不能玩儿。我要保护她,就需要承受周围人的眼光和指责,大家觉得我过于娇惯这个孩子。

无法让别人理解这个不同和差异,但作为母亲,和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我又切实地知道这个差异一定是来源于天生的气质特征,而那时候,没有任何相关的文字和专业研究可供参考。

后来,我开始做家长的教育课程,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相类似的个案,当然,我接触到的个案都是问题比较严重的,比如,说话结巴,或者口齿不清,或者像机器人一样说话,伴随着其他感统失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我曾经一度认为他们应该属于艾斯伯格综合症的一种,但研究后又发现不是,他们还是当属正常人群,这不是病症,这只是一种特质。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在这类孩子身上留下非常深的印迹。

非常开心地看到伊莱恩·阿伦博士在高度敏感的族群身上所做的研究,看到这本书,犹如看到我自己十年走过的历程,阿伦博士清晰地为每个阶段的高敏感族群孩子做了分类及指导,篇幅的限制,很多操作方式没有完全详细地展开,但每一个指导和操作都是非常具有执行性的。这一切,我相信,均来源于伊莱恩·阿伦博士自身的经历和实践。可以说,这本书,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总结而来,原本就是真正的生活指导。

高敏感族群的孩子,是落入凡间的精灵,他们一定是走迷了路,才来到地球这个世界,被我们这些幸运的父母拥入怀中。适应地球生活,适应人类规则,与人类互动交往,是高敏感族群一生的功课。这个族群,总是在地球上不容易站稳,所以,很容易摔跟头,这也是高敏感族群的一大特征。有一次,在一个妈妈的读书会上,有一位女作家,我分析性格时跟她说,你应该是不喜欢地球的,做人类很辛苦吧?她后来专门写了很长的文章给我看,确实,她一直认为自己不应该是地球人,她是来自星星的精灵,等待着遥远星球母亲的呼唤。

拥有这样的孩子,注定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视角和生活。中国人喜欢集体,不喜欢自己太异于常人,做父母也一样,当孩子与众不同时,我们是如此焦虑,想尽一切办法,就是想让这孩子与别人一样,至少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是安全的、可靠的。为了变成和别人一样,我们费了很多很多的力气。在一次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了一个高敏感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很爷们气概的人,为了训练这个孩子,他用了很多办法,看起来成功了,这个孩子变得不那么退缩被动,开始能正常与外界交流沟通,可是在那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深深的忧伤,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高敏感的孩子,大多具有浓烈的艺术气质,培养得当,他们会表现得优雅而有礼貌,同时,他们是非常善良的一群人,很少会与别人发生冲突。另外的一种表现,是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起来特别像机器人,偶尔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出没有情感的一面。这两种状态其实是同一种感性能力下的极端反应,稍加调整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我们常人看小说、看故事、看杂志,高敏感族群的孩子抱着一本诗歌集看一天也是可能的。课堂里背不下来课文,但科学课上的内容能够全部复述;经常跑神,专心的时候却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阿伦博士用日常最常见的生活和事件,为高敏感的孩子留出一个难得的空间,让父母也终于能够放松一下,知道——这只是特质,这不是症状。

学会欣赏麻烦不断的孩子,对父母而言是一项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今天对成绩无比追逐的教育里,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允许高敏感的孩子用自己的节奏,缓慢地成长。在标准林立的现代社会里,为高敏感的孩子撑起一片和缓的天空,更显得尤为可贵。伊莱恩·阿伦博士的一些操作方式可能在我们中国家庭里无法做到,但是其中的思想和所抱持的角度,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能够有同行,值得庆祝!能够知道高敏感的孩子仅仅是具备了特殊的气质,值得庆祝!能够知道我们如何对待这些落入凡间的精灵,用人类特有的胸怀和温情,帮助这些精灵释放属于他们的力量,值得庆祝!

感谢为这个族群付出努力的同行们!左 辉(心智管理专家、家庭教育导师、家长公益大讲堂创办人)致 谢

特别感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帮助的父母、老师和孩子们,他们不仅慷慨地接受我的采访,帮助完成调查问卷,还以自己的深刻见解启发我思考更多。

感谢我充满能量的编辑安·坎贝尔,以及我的经纪人贝琪·阿姆斯特。

感谢性格分析顾问简·克里斯托,她既是朋友,也是我的咨询师。

也感谢我的丈夫阿特,他是如此乐观、体贴,感谢他对敏感的家庭成员的包容;还有我的儿子,通过对他的研究,我得到了写作本书的第一手资料。前 言

如果你在阅读本书,可能正是因为你拥有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为了更好地理解何谓高度敏感,请你先完成前言后面的调查问卷(1~2页)。如果你的孩子符合其中大部分的情况,那么请你继续,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很多人都知道,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就有自己的个性。“虽然只是个婴儿,她却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定要得到它。”“他总是很乖顺,喂他或者不喂他,改变他或者放任他,那些都无所谓。”和其他孩子一样,你的孩子也遗传到了独特的先天个性。当然,也许每个特征单独看来并没有那么独特,但这种典型特质却很容易被类型化:例如“意志坚强”、“性格温顺”等等。

高度敏感也是一种先天个性,人群中15%~20%的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男女比例相同)。有些婴儿完全不在意你是否去喂他,房间的温度如何,他们对声音和灯光环境同样懵然不觉;但是高度敏感的婴儿会关注各种细微的气味和温度变化,当被噪音惊扰或强光照射眼睛时,他们会以号哭表示抗议。

当他们再大一点,会显得比同龄孩童敏感,情绪也更易受伤,更爱哭,也更易忧虑;遇到开心的事情,他们容易抑制不住地高兴;他们常深思熟虑,因而显得羞怯,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在仔细观察。

再长大一些后,这些孩子也显得更友好和善解人意,与此同时,若被不公平或不负责任地对待,或面临残酷事实时他们会更沮丧。

我们可以说出敏感孩童的种种特征,但针对每个独立的个体,却很难有精准的描述。因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遗传特征,他们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经历不同的学校生活,也因此造就不同的独特个性。他们有的外向,有的内敛,有的坚韧,有的容易分神,有的骄横,有的适应性强——这些可以归纳为共同特征——敏感。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首先谈谈我对敏感成人的研究,以及如何将这项研究延伸至儿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我自己也是高度敏感的人,还拥有高度敏感的孩子。正如在书中第一章提到的,我在12年前就开始将“高度敏感”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至今我已采访和辅导过成百上千的敏感对象,也从中收集到上千份问卷材料。我的研究成果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有过发表,它们也是本书的有力证据支持。

事实上,心理学领域对敏感婴儿和儿童的研究已有50年历史,只是以其他术语表述,类似于感知度低下、天生害羞、内向、担忧、压抑、消极或胆怯等等。我个人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对这些特征予以厘清和“正名”。通过专著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述“敏感”这种特征,也能获得对敏感孩童的新的思考角度。

比方说,当一个孩子正在观察,我们更倾向于说她很害羞或害怕,有了这种理论研究的支持,我们理解了她是喜欢在行动之前停下来仔细观察;当一个孩子总是关注到所有的情绪和细节时,我们不再粗暴地认为他“反应过度”或者“避重就轻”,而能理解他敏感的神经系统在既定环境下可以观察到幽微的细节,这有什么不好呢?谁又能说这些细节孰轻孰重?就像没有人会在火灾发生之前去特别关注“出口”字牌,但紧急情况下,它却变成性命攸关的大事。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我更明白敏感的人的所思所想。当我们处于某种不利的情形下时,我们更易害羞或焦虑。但我现在能确信这种个性并非看起那么简单,而是敏感特质的外化反应。我和学界同仁的研究显示,这种特征到底会发展成优势,还是演变为劣势,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世界上有太多敏感的人——大约占总人口的20%——其个性特征一直被视为缺点,但这并不符合进化论学说,因为很多敏感的人也拥有成功的人生。当我们意识到敏感的存在,能更准确地描述其特征,并灵活激发这种特质带来的优势,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

事实证明,敏感概念的提出广受认同。此前我的两本书《天生敏感》和《高度敏感成人的爱情》出版后反响热烈,读者们纷纷反馈,“我完全就是这样的,我以前都不知道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对内心宁静的强烈渴望,总是让我能感觉到他人,并想把事情做对。”(我的第一本书《天生敏感》因此成为畅销书,被翻译成荷兰语、日语、中文、希腊语和波兰语等)。读者们在信中表述自己多希望当年父母就能了解他们的敏感个性;或者希望能够获得如何养育敏感儿童的建议。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出版这本书,尤其是一般的亲子教育书籍都会忽略抚养敏感儿童的特殊性,比如如何保持适度的刺激以及如何去做得更好。有书曾提到惩戒对高度敏感的儿童过于刺激,会导致他们太沮丧,无法改正错误,但这些观点却没有把如何养育高度敏感的儿童考虑进去,没有专门针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这本书是为众多敏感孩子的父母所写。我知道并理解你们在养育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是可以通过学习克服和避免的。你们也许会认为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自己还不够称职,在读完本书后,这种自责感会减轻很多,你会变得轻松,你的孩子也会跟着一起放松。本书使用指南

首先建议你读完整本书。

第一部分是关于敏感个性的描述,你的性情如何决定你的养育方式,以及抚养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针对从婴儿到离家独立生活的青年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论;阅读时应整体把握所有章节,原因有三点:其一,每个章节都有很多新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也适用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其二,在特殊压力下,敏感孩童的言行举止会退化到较小的年龄段,所以仅关注当前年龄段的章节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回溯之前已发生的事,预想未来几年会发生的状况有助于你当前和孩子的相处,也有利于你对孩子的教育。

某些章节最后的“学以致用”部分,不是必做题,但是很有帮助,也很有趣。书里提供的都是我经历和采访的真实案例,仅仅隐去了姓名和身份细节,但保证有现实说服力。

总之,希望你愉快地使用本书。拥有一个敏感的孩子是一种福气,由于孩子如此与众不同,也会让你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但是,记住这样一句话吧:一定是因为你内心渴求一个独特的孩子,上天才会赐予你这样神奇的礼物——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现在,你读到这本书,并确信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你还会从本书看到和学习到如何培养他,并将他养育得健康、充满爱心、适应性强和开朗乐观。给家长的一份问卷:你的孩子高度敏感吗?

仔细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描述符合或者基本符合你的孩子,请选择“是”;如果不完全符合或者不符合,请选择“否”。

得分

如果以上描述中有13条以上选择“是”,你的孩子很大可能就是高度敏感儿童。如果你只选择了一或两项“是”,但是你的选项有强烈的敏感特征,那你的孩子仍然可能属于敏感儿童。第一章敏感特质更好地甄别“害羞”和“难搞”的孩子

本章将帮你确认自己的孩子是否是高度敏感儿童,并全面探究其个性特质,同时展现一些关于孩子先天个性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解除人们对敏感儿童的普遍误区,以及如何甄别高度敏感和行为失常。“如果他是我的儿子,给他什么就吃什么。”“你女儿太沉默了——你有没有考虑过带她看看医生?”“小小年纪就这么成熟,他似乎想太多了?你难道不担心他容易不开心和忧虑吗?”“朱迪情感上很容易受伤。她看到其他孩子被取笑或被伤害时会哭,听到悲伤的故事也会哭,我们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在我的幼儿园班上,所有孩子都参加集体活动,但你儿子就一直抗拒加入,他在家也这样固执吗?”

以上对话听起来耳熟吗?这些都是我采访过的父母说的。亲戚、老师、其他家长甚至精神科专家都给过他们类似建议。如果你也听到过,或许你的孩子就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儿童。这些话当然令人心烦,因为他们对你孩子的评价有点负面,而你却发现他有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他关心别人,也很敏锐。假如你按别人的建议去做,比如强迫孩子吃他不喜欢的食物,不愿参加的活动或带他看心理医生,那他就是在受罪;如果你让他随性发展,他反而会健康顺利地成长。然而,类似建议一再出现,你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孩子的错误是否归咎于你。我常碰到这样疑惑的父母。

一定要记住,这一切不是你的错误,更不是孩子的问题。◆正视孩子的敏感

你可能会自我怀疑,也可能没人来帮你。你会发现大多亲子教育书籍都在关注“问题行为”——不安、走神、疯野或攻击。从这些角度看,你的孩子没有一点事。你正和书上常提到的问题“做斗争”——不好好吃饭、易害羞、做噩梦、忧虑以及突然爆发的没来由的激烈情绪。惩罚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的孩子可能因为惩罚或批评情绪崩溃。

在这本书里,你会从敏感孩子以及其父母(我也是敏感孩子的母亲)的角度得到专业建议。我的首要建议是不要听信那些说你孩子有问题的话,更不要让孩子听信,孩子的与众不同不是你的过错。当然,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有改进空间,这本书就是帮助你改进的,因为它是特别针对此类“与众不同”的孩子写的。一定要记住,这一切不是你的错误,更不是孩子的问题。◆如何发现高度敏感

根据我个人的系统研究和专业经验,以及同僚不同形式的研究,这些孩子承袭了先天遗传气质的正常变化。15%~20%的孩子天生高度敏感——这个群体人数众多,不可能属于“不正常”的情况。在我们研究过的所有物种中都有同等比例的高度敏感群体,既然演变的结果如此,那这种性格特质必然有存在的理由。在讨论这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如何发现“高度敏感”。

自1991年一位心理咨询师判定我是高度敏感人群后,我就开始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只是当时还没打算写一本书,或宣布我的发现。在我的社区和任教大学里,我访谈了少部分“对身心刺激高度敏感”或“高度内向”的人,最初,我觉得敏感和内向似乎是一回事,两者都喜欢有一两个可以谈心的至交好友,而非被一大群人围绕,或与陌生人打交道。相反,外向的人喜欢参加聚会,有很多朋友却不一定会深谈,他们更享受结交新朋友。事实证明,内向并不等同于高度敏感,尽管有70%的高度敏感人群很内向,但其余30%的人却策略性地表现为外向型,这正是我的新发现。

为什么高敏感度的人也会外向呢?在我的受访者中,这类人通常在亲密和友爱的氛围中成长。对他们而言,群体意味着熟悉和安全。还有一些人则被家庭培养成外向型人格——犹如一种使命,高度敏感者总是尽力达成别人的期望。一位女士回想起她愿意变外向是因为当时她失去了唯一的好友,她决定以后不再依赖谁,也不想只有一个朋友了。

自从知道敏感特质不等同内向后,我还发现敏感的人不一定天生腼腆或“神经质”,也即焦虑或抑郁。这些特征都不是天生特有的,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非敏感人群身上。

当我发出采访邀请后,志愿者踊跃不已。最终我遴选了40个年龄、性别和人生轨迹各异的敏感对象,每人谈话三小时。他们特别看重“高度敏感”这个词,而且觉得对自己意义重大。(很多人购买《天生敏感》这本书,就因为从书名中看到自己,正如你现在购买这本书也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是高度敏感儿童一样)。“在我的幼儿园班上,所有孩子都参加集体活动,但你儿子就一直抗拒加入,他在家也这样固执吗?”

仔细消化了这些采访资料后,我设计了一份长问卷和一份短问卷(参见第26~31页),并发出了几千份问卷调查。其中20%的人能够立刻掌握那些描述他们的词汇,80%的非敏感人群却不能理解,有的人甚至每题都答“否”,电话随机调查结果同样如此。敏感人群的确与众不同。

从那以后,我在这个主题上深入研究、写作和教学,很快我发现这个社会需要一本探讨如何养育高度敏感儿童的书。太多敏感的成人经历过悲惨的童年,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如何养育敏感的孩子,他们在养育过程中也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于是我采访了很多家长和儿童,根据访谈内容为上百种类型的家长设计了一份问卷,这份问卷现已提炼为本书前言中留给家长的问卷,用来帮助他们甄别自己的孩子是否高度敏感。◆什么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反之,一般人则不会注重太多细节,容易迅速采取行动甚至显得冲动。因此敏感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他们小心谨慎,因为能思量行为的后果,所以较少犯错。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他们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因此显得胆小羞怯,不太合群。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时,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

高度敏感人群会注意更多细节,但不意味着他们的视力、听力、嗅觉和味蕾更发达——报告显示其中一些人的某项感觉的确会敏锐一些。他们的大脑处理信息更全面,这个过程也不仅限于大脑,高度敏感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拥有更快的脊髓反应能力,他们更易受到痛感、药物和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拥有更活跃的免疫系统,但也更易有过敏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整个身心被“设计”得更具洞察世事和深刻理解外界的能力。高度敏感者如何分橘子

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们全家去参观工厂,他会请那里的经理作我们的向导。因为高度敏感,钢铁厂和玻璃厂总会让我惊慌失措。那些地方总是太吵、太热、很吓人,我总是哭,对那样的活动充满了恐惧,我的非敏感家庭成员对此感到很不耐烦。但我很喜欢参观橘子工厂,我喜欢那些独创的发明:橘子通过抖动的传送带被送到大、中、小三个槽内。

现在我用童年的经历来形容敏感孩子的大脑:他们的大脑不是三个槽而是十五个槽,可以进行更好的分类,一切都运转得很好,除非一下子涌进太多“橘子”导致信息阻塞和停滞。

所以高度敏感的孩子不喜欢墨西哥餐厅里嘈杂的乐队,不喜欢喧闹的生日聚会,不喜欢速度太快的体育运动,不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被大家盯着看。但如果你需要有人帮你为吉他调音,想一个有创意的聚会点子,要玩益智的文字游戏或国际象棋这类需要预判后果和关注细节的活动,高度敏感的朋友就成了最佳选择。绝对敏感或者零敏感?

你的孩子是不是只有一点敏感呢?有些研究者认为,你如果不具高度敏感特质,你就是非高度敏感;有些人认为两者间会有一个灰色区域。我的研究显示两者皆有可能——也就是说,有些高度敏感儿童会显得比其他人更敏感一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敏感的表达方式会因周遭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如果确实有灰色区域的话,就像身高或体重,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中间地带。但实际上,高度敏感人群的分布更像是一条水平线,落在两端的人数更多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整个身心被“设计”得更具洞察世事和深刻理解外界的能力。

高度敏感的孩子对他们的所见所闻总会进行一番“这是什么”的思考,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决定。高度敏感儿童的内心

让我们更多探究一下高度敏感儿童的内心。他们关注更多细节,他们似乎有这样的天分。有些人特别注意社交细节,比如别人的情绪、表情或者关系;有些高度敏感儿童特别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比如温度的起伏、植物的特性,或具有和动物交流的特殊能力;有些能够表达非常细微的概念,具有幽默感和反讽力;还有一些人,当其他人正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焦躁不安时,他们仍然能在新环境中保持警醒。

高度敏感儿童对于观察到的事物会比普通孩子更多。他可能会沉思或者提问——为什么你这样做,为什么那个小孩要欺负别人——或者关注更大的社会问题。也有些敏感儿童尝试着去钻研数学和逻辑难题,或者总在担心“假如这样会发生什么”,喜欢编故事,或想象家里的猫在想些什么。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但是高度敏感的孩子可能想得更多。

高度敏感的孩子对他们的所见所闻总会进行一番“这是什么”的思考,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决定(你会发现要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迅速做出决定,比老驴拉磨还难)。而且,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是下意识的,他们只是靠直觉去感知你身上发生了什么,而直觉就是未经分析仅凭感知获得的顿悟——敏感的人们通常直觉非常强。

这个信息处理的过程有可能非常迅速,他们会立即知道“有事发生了”或者“你换过我的床单了”,而其他的孩子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也可能非常缓慢,这些孩子可能会思考上几个小时,然后发表惊人的见解。

因为吸收了更多的资讯,思考得更全面,高度敏感的孩子会有更强烈的情绪。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时会是强烈的爱、敬畏或者喜悦,有时会是恐惧、愤怒或哀伤——所有的情绪都会比一般的孩子来得强烈。

因为这些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大部分的高度敏感儿童都极具同情心。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更早地去关注社会正义的话题。他们也是那些不能开口讲话的事物或人的最佳代言人——比如植物、动物、生命器官、婴儿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也很小心谨慎,会为多种情况做出设想,更能理解你所说的“假如每个人都在这么做会怎样”。他们也很早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当然,高度敏感的孩子并非圣人。尤其当他们有一些不好的经验时,他们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害羞、恐惧或者沮丧。但是,如果有人给予温和的引导,他们会变得特别有创造力、更具合作精神和更加友善。不管他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都很引人注目,尽管在普通的观念里,他们应该不成“问题”。

早在我确认自己的儿子是高度敏感儿童之前,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他的感知力强、独具创造力、很有良知、在新的环境下小心谨慎、容易被同龄人伤害、不喜欢粗鲁混乱的活动或运动、情绪紧张。在某些方面,他很难教养;另一些方面,却又很好养,而且总是会引人注目,尽管他还是个孩子。因此,我将我的座右铭与你分享:你内心渴求一个独特的孩子,上天才会赐予你这样神奇的礼物。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问题

尽管我一直在肯定高度敏感儿童的优点,但是你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你需要帮助。大多数的人,包括家长,看得更多的是敏感特质的缺点。因为,敏感儿童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被细节困扰,在喧嚣和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更容易崩溃,比如在教室里或在家庭聚会中,尤其是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时。他们的感觉是如此的敏锐,怎么可能不被困扰呢?但是,考虑到敏感的孩子毕竟占少数,大家总会觉得他们的反应和他们的应对方法很奇怪。因此别人的看法会导致你自己也怀疑: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

高度敏感儿童有哪些应对过度刺激的方法呢?他们不会采取以下所有的应对方法,但是其中一些正是让你头痛的。敏感的孩子经常抱怨——太热了,太冷了,衣服让人发痒,食物太辣,房间里有异味——都是些别的孩子不会在意的问题。他们也许喜欢独自玩耍,或在一旁看别人玩,只选择熟悉的食物,喜欢待在同样的地方,他们可能会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不和大人讲话。他们可能会逃避“别的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如夏令营、踢足球、派对或者约会。

有些孩子会发脾气,有些则努力不惹麻烦,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他,不要对他有过高期待;有些人黏在电脑前面,或者从早到晚读书,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寻求安全感;有些人则全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追求成为明星般的人物或凡事力求完美。

受到过度刺激时,有些孩子会如坐针毡,看起来像是有注意力缺失症。一旦没有这种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就很正常;有些孩子容易情绪崩溃,躺在地上尖叫哭闹;有些孩子遇到刺激时反而变得更安静;有些孩子会觉得胃疼或头疼;有些孩子觉得他们已经尽力了,索性就放弃了,他们变得恐惧、退缩和绝望。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可能有这些行为,即使是非高度敏感的儿童也可能会受到过度刺激。但是,当孩子发脾气、情绪沮丧、烦躁不安、开始胃疼或者对自己过度要求的时候,大家很少想到真正的原因是“敏感”。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果有这么多高度敏感的儿童,为什么我前所未闻?

一个人的性格50%取决于先天差异,另5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环境。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人性格完全取决于其生活经验,尤其是原生家庭经验。当心理学家开始讨论性格气质时,很容易去描述外向型儿童的行为与情绪,但是无法描述坐在教室后面不开口的孩子。观察者很容易认为这些孩子害羞、胆怯、不善社交和性格压抑。其实,高度敏感才是准确的形容词。

没有孩子一出生就胆怯、懦弱、害羞、消极或不愿意接触别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进化的过程不允许这种个性一代代地承袭下来。应该说敏感是一种基本特质,外在反应和表现则是敏感引起的副作用,或者是负面生活经验的结果,这些结果本身并不是遗传特征。

我们如何去描述这种特质很重要。通常情况下事物的标签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去做,告诉我们即将面对什么,标签也会影响别人如何看待孩子,以及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大部分的非高度敏感人群已经对敏感儿童有了成见,有时候,他们会有个人因素的投射,在敏感儿童身上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特质,或者是自己想要摒弃的缺点,例如软弱。敏感儿童能够察觉到这一切。◆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请先回答第26页至第31页的家长问卷。每个问题都是高度敏感儿童的特质。但不是每一个敏感儿童都具备所有特质。这些儿童就像成人一样,天性和后天环境各不相同。

观察者很容易认为这些孩子害羞、胆怯、不善社交和性格压抑。其实,高度敏感才是准确的形容词。

这些个性的演进,都不能视为病态或者缺陷,这些都是正常的气质变化。

父母往往能够立刻知道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任何新生儿都会哭,但是敏感儿童可能会只因为环境的刺激太多就哭。敏感儿童也容易被家长的情绪影响,例如家长的焦虑。第六章会讨论到这种恶性循环。

有些高度敏感儿童并不常哭。他们的家长了解孩子非常敏感,会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不过度刺激到孩子。高度敏感儿童很容易被辨别出来:眼睛总是跟随着每件事物,对每个声音和音质的变化都有反应,对衣服布料或者浴缸里的水温都有强烈感应。长大以后,他们注意到的会更多,比如你穿了一件新衣服,花菜沾到了意大利肉酱,爷爷把沙发换了个位置,他们会变得更容易受到刺激,因为他们的经历越来越多,吸收到更多的资讯,却还是不熟悉这一切,也不知道该如何降低资讯的吸收量。为什么我的孩子高度敏感,别的孩子却不?

气质某种程度上是内在天生的,经由遗传物质决定,从出生时就存在了。其他动物也具有天生的内在气质,例如不同的狗的品种有不同的个性,有具攻击性的斗牛犬,保护弱小的牧羊犬或骄傲好动的贵宾犬。成长的环境对气质固然有影响,但你就是无法让斗牛犬变得像吉娃娃。这些个性的演进,都不能视为病态或者缺陷,这些都是正常的气质变化。

生物学家一直相信适者生存。演化会引导每个物种发展出完美的适应特征。大象就该有大象那个样子,鼻子该有多长,身体该有多大,外皮该有多厚,具备这些条件的大象才比较容易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没有这些条件的大象就会被淘汰。其实大部分的物种都有敏感和不敏感这两种特质。其中一些会像你的孩子那样,高度敏感、注意细节,采取行动之前会一再地检查确认。其他的则勇敢向前冲,不会过多注意环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想象两只鹿站在美丽的草原上,一只鹿会花很长时间确定周围没有什么凶猛的肉食动物,另一只鹿踌躇片刻就立刻冲出去吃草了。如果第一只鹿是正确的,第二只鹿就死定了。如果第二只鹿是正确的,那么第一只鹿就吃不到最好的草了,时间长了,第一只鹿会营养不良,生病死亡。所以,同时有这两种特质存在,不管发生什么,这两种鹿都会有存活下来的个体并继续繁衍。

果蝇研究也支持这种理论,有些果蝇的觅食基因让他们成为静态果蝇,有食物的时候就不出去觅食,其他的果蝇是动态果蝇,喜欢去很远的地方觅食。更有趣的是,静态果蝇有着更敏锐、更成熟的神经系统。

另一个动物的实验用的是南瓜子太阳鱼。科学家在池塘里放了许多诱饵,大部分的鱼都很“大胆”,结果是掉进陷阱。少数的鱼则很害羞,不肯进入陷阱。令人不解的是,研究者为何要用“大胆”和“害羞”这样的词语呢,为什么不用“愚笨”和“聪明”呢,或者应该用“不敏感”和“敏感”这样的词汇来描述?◆高度敏感对人类物种有何贡献?

有些人思考后才会采取行动,这对人类绝对有益。他们会注意到可能的危险,其他人则是很快就冲出去解决问题。敏感的人会仔细考虑后果,会要求别人先想想,然后决定怎么做是最好的。显然,这两类人的合作是最有效率的。

从传统的角度看,敏感的人会成为科学家、咨询师、神学家、历史学家、律师、医生、护士、老师和艺术家。过去某段时期敏感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小镇校长、牧师或者家庭医生。但是,渐渐地,非敏感人群进入决策阶层,他们的天生不重视谨慎的策略,而是采用短期有效,看起来能成就辉煌的决策,忽视沉稳持久的品质,因为他们不需要工作环境非常安静,也不需要合理的工作时间,于是安静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时数渐渐消失了。敏感的人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越来越痛苦,于是辞职。非敏感人士掌握的权力则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这样说,只是分享我的观察,为什么各种职业都会变得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现代社会里如果决策者不思量事情的复杂性及其后果,如果敏感的人和不敏感的人无法达到权力平衡的话,人民就会不安,社会就会有危险。所以,我们都迫切希望看到敏感的孩子成长为有信心、举足轻重的社会成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贡献自己的才华,才可能对社会有所影响。你的孩子独一无二

现在,我们可能同意“敏感”才是正确的标签。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贴标签的问题。一旦有了标签,我们常常自认为很了解状况。事实上,我们的了解仍然很有限。

我对案例对象做采访时,惊讶地发现高度敏感儿童比成人更具有独特性。我不得不同意,孩子的确具有许多不同的特质,可是当今文化只鼓励其中某些特质,其他的特质不是被忽视,就是被压抑下来了,结果导致孩子成长为成人后独特性较少。

即使同是高度敏感的孩子,彼此对比也具有个体独特性。罗达有三个高度敏感的孩子,分别是22岁,20岁和16岁,他们从小就比其他儿童更敏感,常被说“反应过度”或者“太敏感了”。他们都比别人更需要安静独处的时间,也都喜欢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强烈的感悟。

但是这三个孩子个性又完全不同!大女儿安是摄影师,喜欢体验新鲜事物、骑机车和跳伞。老二安德鲁保守、挑剔、难搞,他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作品细致谨慎,从小就对各种声音和味道非常敏感。虽然这三个孩子都非常情绪化,但是安和安德鲁不大表现出来,最小的蒂娜性格却很戏剧化,很爱表达。蒂娜小时候爱发脾气,进入青春期后变得非常忧郁。她靠写诗抒发情感,并会大声地念出来。◆为什么高度敏感的孩子会如此不同?

形成个性特征的基因不止一个,每种基因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敏感的基因也可能不止一个。例如对细节、新事物、情绪、社交、生理上的敏感就可能由不同的基因控制。这些不同的敏感因素仍然有共同的地方,通常会一起遗传给后代。

我们有更多的事例,如果受到刺激,很多高度敏感的孩子会像蒂娜一样发脾气,但是三岁的爱丽丝却从没发过脾气。她个性强,有主见,想要什么总能以超乎年龄的成熟方式表达出来。

七岁的沃特讨厌体育运动,却热爱下西洋棋;九岁的兰德只玩棒球,而且在妈妈当教练时才肯玩;与沃特同龄的恰克则热爱和擅长各种运动:爬高和滑雪等,他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了如指掌;恰克不喜欢课堂学习,但沃特和兰德成绩优异;凯瑟琳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跳级,玛利亚总是名列前茅,最终以荣誉学生的身份从哈佛大学毕业。

蒂娜很外向,恰克也很外向,广受姑娘欢迎;兰德的朋友不多,不喜欢去别人家串门,不喜欢关系不亲近的亲戚;他也讨厌陌生的食物和习惯。

这些不同的敏感因素仍然有共同的地方,通常会一起遗传给后代。

案例有一个孩子埃米利奥

七岁的埃米利奥个性特别,他喜欢与人相处,很容易结识新朋友。他什么都吃,什么都穿,什么都无所谓。但是他讨厌噪声,不喜欢聚会,需要很多安静的独处时间,从襁褓时期开始他似乎就知道如何减少外界刺激。

埃米利奥两个月大时就会在每天固定的时段大哭,看起来很不开心。父母给他买了个游戏床后他就又变得特别高兴。他寸步不离游戏床,吃饭、睡觉和玩耍都要在里面,如果妈妈把他抱出来他就大哭不已。再大一点,他会自己爬回去,他不喜欢探索新世界,只要游戏床。邻居和朋友都觉得他好可怜,建议他妈妈应该扔掉游戏床,鼓励他四处探奇,这些建议似乎也暗示着孩子哪里不对劲。

但是埃米利奥的妈妈不忍心那样做,因为他在游戏床里实在太快乐了。他们把游戏床放在客厅里,这样埃米利奥就不会错过家庭的日常生活了。对埃米利奥而言,游戏床不是监狱,而是他的至尊城堡。妈妈并不为此担心,她知道埃米利奥不可能到二十岁了还待在游戏床里吧?果然埃米利奥两岁半时果断地把游戏床让给了弟弟,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看起来还像个小宝宝。

有时称职的父母更能关注和迁就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质:青春期的瑞维特别容易察觉别人的情绪,他在公园里看见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时会请母亲收留他,他的母亲接受了请求,让流浪汉住下来,直到瑞维意识到收留流浪汉可能引起的问题,并另谋解决方案——这个过程花了三个月。

八岁的米兰妮也特别能察觉别人的情绪,如果有人被欺负,她会跟着一起哭。她身体的痛感特别敏锐,很怕跌倒。一直等到三岁的妹妹学会骑自行车了,她才肯把自己的安全轮拆卸下来。

沃特对新事物很敏感。小时候第一次碰到草地的时候,他立刻被吓哭了。十三岁的莱利对声音、衣服和食物敏感。直到上小学前,他都只肯穿运动服。他受不了粗糙的牛仔裤,他也不喜欢新事物,不肯去参加夏令营或者度假。五岁的米奇对新环境敏感,很难适应新学校,他不喜欢生日派对,不肯在万圣节换装,不希望大家盯着他看。他说话非常慢,因为他喜欢想好了再说,跟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无法像别人那样说得那么快,反而有点结巴。他不喜欢食物混在一起,不喜欢毛袜子。于是他妈妈总会把衣服标签剪掉,免得他觉得脖子痒。差异性的另一个源头——两个互相博弈的系统

另一种科学理论认为,高度敏感儿童的行为差异如此之大,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常活跃的“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每个人都有这个系统,高度敏感者的系统更加活跃。这个系统和负责思考的右脑有关,因此右脑电流活动频繁和血流量较多的孩子可能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质。

我宁愿根据其特性称为“三思后行”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让人偶尔暂停,回顾和检查记忆中有没有类似经验,系统会起到暂时的抑制作用,在确认事情发展的结果不具威胁性后再继续。

对高度敏感的人而言,“三思后行”的作用很大,他们的大脑需要处理更多信息。回想之前提到的两只鹿吧,高度敏感的鹿会注意到气味、阴影、色调的差异以及被风吹起的动静——那可能不是风,而是潜伏的食肉动物。不敏感的鹿不会注意那么多,也没那么多信息需要处理,所以也不会显得犹疑。它看到一片丰美的草地后想也不想就会冲出去,我形容这个“行为启动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为“一往直前”系统——它让我们急切地想要探索、追求成功和世间美好的一切,它让我们向往新的体验,尝试新的事物,想要了解、学习和成长。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两个由不同基因控制的系统,有的人呈现出更强的抑制趋势,有的人呈现为更强的启动趋势,也有人两者都很强,或两者都很弱。安和恰克就是两者都很强,他们总在探索、尝试和向上攀登,同时,作为高度敏感者,他们也会谨慎行事,不冒无谓的风险,他们清楚自己的极限。敏感者之间的差异也基于两个系统不同的强度,第三章会详细讨论这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更多的个性特质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差异性也来自其他基因。研究天生气质的学者制作了许多不同的特质列表,其中最有名的是亚历山大·托马斯和史黛拉·切斯研究出的九项特质。让我们先从敏感者角度看看这些研究[资料选自简·克里斯托的《气质观察》(The Temperament Perspective)]:

1.低感觉阈。低感觉阈就是高度敏感。但是只强调感官层面,不包括内在经验的处理,例如想象与记忆经验,以及相关情绪等。

2.活动力或者能量值。活动力高的孩子对生命更热情。他们比较独立,用整个身心去接触一切。他们协调性较好,很早学会走路说话,喜欢学习,但是父母带起来很累。活动力不高的孩子很安静,很少躁动不安,擅长细节动作,做事慢慢吞吞。高度敏感的孩子活动量可大可小,其中具有高活动力的孩子更易融入世界。我更愿意用内在和外在的角度去考量活动力。有的孩子看起来很安静,其实脑子里比谁都忙。

3.情绪反应的强度。情绪反应强的孩子会在情绪表达上消耗更多能量,他们的行为显得戏剧化,不用猜就知道他们的情绪如何。情绪反应不强的孩子则显得比较温和,即使不高兴也不会发脾气。大部分敏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有部分孩子并不表达出来,而是转化为胃痛或焦虑。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他们的情绪反应。

4.生活的规律性。这类孩子的情绪很容易预测,你会知道他什么时候肚子饿,什么时候会犯困或要上厕所。他们喜欢固定的生活习惯,保持房间整洁,定时定量进食,及时完成功课。大部分敏感儿童作息都如此,但也可能非常缺乏规律。

5.适应能力。适应力强的孩子会顺应自然,他们能够应对改变和转换,适合旅行。适应力弱的孩子需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什么时候会发生,不喜欢突然改变。他们希望事情能在控制之中,比如突然对他说“该吃饭了!”他也会磨来蹭去或大发脾气。大部分敏感儿童看起来好像适应能力差,实际上是他们面对的改变太大了,他们必须处理太多的信息,因而无法放轻松。同时,他们也能看到不改变的后果,因此会努力适应。令家长沮丧的是,这些孩子在外面往往做得很好,但是回到家一点小事就可以惹恼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耗尽能量去适应外面的世界了,所以在家里觉得安全,终于可以自由发泄了。

6.初始反应。这个性格特质也可以用“接近”或“退缩”来代表。有的孩子会立刻接触新事物,而另一个孩子可能会拖拉很久才开始。大部分敏感儿童会先等一等,觉得足够安全了才会参与。

7.持久力。有些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喜欢完成使命。他们会一直练习,直到完全掌握。其他孩童只做一些就失去兴趣了,容易因为挫折而放弃。这和敏感是不同的特质,但是敏感对其有一定影响。例如,敏感的儿童处理事情很深入,因此也比较持久。但是强烈地想把事情做好的特质会让他们更易受到挫败,也更易激动,也就容易放弃。如果有人需要他们去做别的事,他们会马上放弃手上在做的事情。

大部分敏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有部分孩子并不表达出来,而是转化为胃痛或焦虑。

敏感的孩子并没有特定的天生情绪,但是他们的情绪的确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经验的影响。

8.容易分心。指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从一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的容易程度。这和低持久力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有人走过,容易分心的孩子会抬头看。如果他持久力强,就会又低下头去看书,持久力比较弱的孩子会继续看路过的人。比较不容易分心的孩子根本不会抬头看。如果他刚好持久力也不强,可能很快就不看书了,但原因并不是路过的人让他分心。他会注意到各种事情,但是内在处理资讯的能力会让他专注。在安静的地方和没有烦恼时,他可以非常专注。

9.主宰的情绪。有人认为,孩子们快乐、易怒或悲观都是天生的。许多咨询师却不这样想,他们觉得孩子的情绪深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我的经验显示,敏感的孩子并没有特定的天生情绪,但是他们的情绪的确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经验的影响。消除误解

大家会给敏感的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很难让人不去理会。现在就让我们检视一下各种标签。

首先,你的孩子“难搞”?是的,敏感儿童绝对会被小小的不适、变化或奇怪的事情搞得很不自在。但是什么算是“小小的”呢?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一个人认为的整洁、干净、舒服或者无臭无味的环境在另一个人眼里却可能又脏又乱,令人无法忍受。例如对你而言,粗面细面没有差别,但你的孩子可不一定。和高度敏感的儿童相处,必须尊重他眼中的现实世界,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反应,但是你必须尊重他的感觉,因为他本来就是与众不同的。第七章会谈到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舒适,这并非“难搞”。

其次,你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羞怯或胆小。他们的恐惧多半是后天习得的,如何才能分辨不良经验导致的恐惧和天生敏感呢?喜欢摸狗的人就会明白,害羞的狗和敏感的狗都会往后退缩,它们会先认真观察一下你,而不会立刻扑上前来。敏感的狗看起来很有警觉性,有好奇心,最后会过来研究你。下次再见面,它会记得你;害羞的狗却不同,它根本无法正视你。紧张、不专心、痛苦,可能一直不肯接近你,即使这次它让你靠近了,下次再见面,又要这样重复一遍。

当然,如果敏感孩子有过不好的经验,下次他们停下来思考时,只要无法说服自己一切很安全,他们就会真的害怕。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孩子视为怯懦的孩子,就会误解他们的本质,错过他们的优点了。看到皮肤很白的孩子时,我们不会说:“看这个易得皮肤癌的孩子呀。”所以,为何要把注意力聚焦在高度敏感孩子的胆怯和恐惧上呢?重要的是,尊重并认可每种个性都有其原因,并更多关注哪种环境是可适应的,哪种又不是。

同样,高度敏感儿童并不是天生羞怯的。没有人天生对别人的批评或嫌弃会感到羞怯。“羞怯”一词被滥用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比较容易退缩的人都被称为羞怯。用这种标签去衡量,很容易误解高度敏感的孩子。

我儿子和外甥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都在场。两个男孩相差十五岁,都是高度敏感儿童,都站在教室后面,被一大堆的小朋友、玩具和活动给震慑住了。我知道他们不是害怕,他们只是在观察。老师们都过来问他们是不是害羞或者害怕,下意识地给他们贴标签。

再次,内向的人不是“不喜欢人”。内向的人只是比较喜欢有三两知己,不喜欢和一大堆人或是陌生人相处而已。内向的人喜欢反思,外向的人善于行动,内向的人喜欢内在的主观经验,外向的人则喜欢经验本身。从这一点来说,敏感的人确实比较内向。

如果以是否善于社交的角度看的话,大约70%的敏感者都是内向的,其他则是外向的,而且,并不是所有内向的人都是高度敏感的人。内向与外向是天生遗传的吗?我们无从确定。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怎样生活。

最后,你的孩子并不是“过度敏感”。医学专家喜欢把敏感当作疾病,好像高度敏感是无法筛选过滤信息的性格障碍。例如,机能治疗师会用“感觉整合治疗法”治疗敏感的孩子,仿佛敏感是可以治愈的。“感觉整合治疗法”的问题包括平衡困难、动作笨拙或僵硬、缺乏整合。很多父母认为,只要肯花时间并假以时日,“感觉整合治疗法”可以改善敏感的特征,可是我根本不认为敏感是需要治疗的。高度敏感不是精神疾病。哈佛大学学者杰罗姆·卡根的研究显示,90%高度敏感儿童长大后没有明显压抑或焦虑的症状。青少年研究显示,焦虑和童年的羞怯行为无关。我自己的研究也证明,具有正常童年生活的高度敏感儿童中,焦虑、忧郁和羞怯的比例并不太高,另外有两项研究显示,生活幸福的敏感儿童中,生病或受伤的比例比较低。由此可以推断他们的情绪也比较健康。◆还不能确定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如果孩子只对一件事情敏感,或是只对一般儿童在意的事情敏感,那么他大概不是敏感儿童。例如,大部分半岁到一岁的婴儿会认生。两岁的婴儿会坚持己见。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很大的声音或者害怕和父母分开。所有的孩子都会做噩梦。

如果在某个大的压力或者大的改变出现之前,孩子都没有呈现敏感反应,他应该不是高度敏感儿童。这些事件包括:弟弟妹妹的出生、搬家、父母离婚或换保姆。如果孩子的个性突然改变,如变得畏畏缩缩、拒绝进食、过度恐惧、一直和别人发生冲突、突然出现负面的自我形象、低落失望等,都应该立刻让专业人士检查。检查团队中应该包括儿童心理师、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小儿科医生。高度敏感儿童的个性气质从出生就开始了,不是突然改变的,而且并不见得都是负面的。

高度敏感儿童的行为会在正常范围内,他们学会说话、走路的时间和一般儿童类似,学会上厕所和不用奶嘴的年纪可能稍晚一点。他们对别人、对环境有反应,喜欢和熟人沟通。幼龄高度敏感儿童在学校里可能不愿开口,可是在家里或是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喜欢讲话。高度敏感和注意力缺失症的不同

大家总是喜欢问我高度敏感和注意力缺失症之间的关系。二者表面上有相似之处,有些高度敏感儿童可能会被误诊为注意力缺失症。事实上二者完全不同甚至还可能相反。大部分高度敏感儿童的右脑血流量较高,注意力缺失症儿童则是左脑血流量较高。

为什么这二者会被混为一谈呢?高度敏感儿童也容易分心,因为太注意细节了。但是,注意力缺失症是一种疾病,缺乏足够的执行能力,例如做决定的能力、专注力、预判后果的能力。只要环境够安静、够熟悉,高度敏感儿童的这些能力都很强。注意力缺失症儿童则不容易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容易把注意力抓回来。

必要的时候,高度敏感儿童可以不分心。这需要力气。这也是为什么高度敏感儿童常常被误认为注意力缺失的原因之一。当他们长期处于高度刺激的环境下,如果他们情绪已经激动起来了,他们就可能被外在刺激弄得分心,看起来多动或不专注。他们在学校可能挨上半天就累了,因为他们必须花更多力气去过滤多余的刺激。在高压环境里,例如重要的考试中,如果他们害怕自己会表现不好,他们就可能受到过度刺激,比较容易分心。

幼龄高度敏感儿童在学校里可能不愿开口,可是在家里或是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喜欢讲话。高度敏感者和自闭症及阿斯伯格症不同

家长及医生往往很早就能看出自闭症及阿斯伯格症儿童的异常。自闭症婴儿不会微笑,不学大人的表情,眼睛不会跟随大人的指头移动,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对别人没有兴趣,对别人的需要和感觉没有反应。他们缺乏沟通意愿,不参与需要想象的游戏。高度敏感儿童则完全不同,若非受到过度刺激,他们非常喜欢沟通。全球20%的人口为高度敏感者,1万名儿童中却只有2~4个有自闭症,其中3/4是男生。

1/500的儿童有阿斯伯格症,男女比例为5:1。这些孩子往往有肌肉控制的问题,例如姿势奇特、动作和速度不协调、笨手笨脚、节奏感差、笔迹难以辨识等。高度敏感儿童紧张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失调,平常却不会。阿斯伯格症的儿童似乎愿意沟通,但是沟通技巧很差,因为他们显然天生就不会辨识如何倾听或者何时说话。他们无法区分暗示或者嘲讽,无法保守秘密,不了解面部表情。他们常常一直单调地叙述谁都没兴趣听的事情。高度敏感儿童则不会这样。

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症儿童往往对感官刺激高度敏感,但是对社交信息并不敏感,高度敏感儿童则不一样,他们和一般儿童一样天生就喜欢沟通,有可能在子宫里就会对母亲做出反应了。如果不确定孩子的问题,该怎么办?

如果不确定,就及早请专家团队鉴定。小儿科医生会强调生理症状或解决办法,精神科医生检查是否有精神异常的现象,心理咨询师教导新的行为模式,机能治疗师会强调感官动作的问题,语言治疗师会注意说话技巧,社工则会检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构成,这些专家形成的团队可以全面照顾各种问题。我认为,单靠药物是不足以改善儿童行为的,他们需要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彻底评估需要好几个星期,家长、老师、保姆、其他专家都需要做报告。专家们会询问家族医疗史,观察孩子以及你和孩子的互动。最后他们会给你支持和鼓励。如果你觉得他们的意见听起来不对,就再找别的专家。除非非常必要,否则不要匆忙决定任何治疗。

请记得高度敏感儿童是正常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是放松的,跟熟人在一起也可以很自在。他们能够倾听别人,表达自己。有压力的时候,他们可能暂时无法适应,但是他们也有情绪良好、友善、好奇和骄傲的时刻。

敏感孩子需要“治疗”吗?不,我们可以训练孩子适应环境,但是试图治疗、消除、隐藏某种特质只会引发更多问题。我们的社会中大龄男孩和成年男子总认为应该掩饰自己的敏感,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其实不同的气质不但让生命更有趣味,也可能是物种多样生存的希望。◆帮助高度敏感儿童迈向成功与幸福

你还会担心孩子将来是否幸福和成功吗?不要担心。许多高度敏感的人告诉我,他们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也更深刻的快乐。很多高度敏感的人很成功,他们最终成为教授、法官、医生、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亚里士多德曾说,顺应天赋做事的人最快乐。爱跳舞的人就跳舞,而不是去当厨子;爱园艺的人就精心照顾花园,而不要强迫去写诗。也许你的孩子对人间疾苦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就是高度敏感者的天赋,他们洞察,即使难免会感到痛苦和失落,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