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武功十全老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3:10:46

点击下载

作者:如火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乾隆:盛世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盛世武功十全老人试读:

前言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本书从乾隆最初引起康熙皇帝的重视开始,记叙了乾隆在雍正猝死之后少年登基,之后改土归流、平反冤案、与民休养,之后平定大小金川、大小和卓等处叛乱,又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之后六下江南、集中权力、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并最终选定继承人、传位嘉庆、成为太上皇直到去世的一生,详细展现了在他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为历史做出哪些贡献,同时又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同时,本书还从乾隆私人生活角度入手,描写了他的个人性格、爱好,理清了他和纪晓岚、和、皇后和传说中的香妃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一个多侧面、立体化的封建统治者。

本书文字精炼隽永,拒绝戏说,拒绝恶搞,是一本尊重历史、基于事实的人物传记,适合作为了解乾隆、研究乾隆人士的入门阅读,也适合有兴趣的朋友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后,于生活中偶尔捧书阅读,徜徉历史时空。相信通过本书,您能够打开那扇看起来遥远而神秘的大门,了解一位真正作为封建君主而存在过、精彩过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第一章 才华横溢,继承大统

乾隆能够登上帝位,这不是什么运气,也不是因为父亲的偏爱。他能够成为一代君王,是因为他自小就展露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才华。聪明智慧的他,从小就从皇孙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康熙的掌上明珠。雍正继位后,对他更是关爱有加,让他早早学习治国安邦的本领。

风华初露

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夜,在康熙帝第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钮钴禄氏为雍亲王胤禛生下了第五个儿子,取名弘历,也就是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

在弘历出生前,胤禛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但是到弘历出生时,只剩下了一个,其他的都是在幼小时便已夭折。贵为亲王的胤禛时下仅有一子,在当时诸王子为争王位而明争暗斗的环境下不免单薄。胤禛明白当时的处境,在各个阿哥中,谁若能讨得康熙的欢心,谁将必定能得天下。现如今,胤禛为康熙又添了一个孙子,在康熙的心中肯定增添了继承天下的砝码。

按照清朝的常规,皇子的地位是根据其母亲的身份高低和本身年龄大小确定的。乾隆的母亲不过是一个雍亲王妃,他的地位也就没有那么尊贵,他不是一个从出生就地位显赫的小阿哥。可是,小弘历能够在众多的阿哥中脱颖而出,最终坐上清朝的皇帝宝座,靠的是生来具备的才智和后天努力刻苦的学习。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是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在弘历六岁的时候,雍正就找了一个老师教授于他。小弘历的老师是庶吉士福敏。这个满洲镶白旗人,性格严谨刚直,对这位皇子毫不留情面。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小弘历就表现出了高于其他孩子的聪明。当时福敏共教有三个学生,一个是比弘历大七岁的弘时,一个是比弘历小三个月的弘昼,只有弘历勤奋好读,深得福敏的欣赏。◆清·无款·清世宗胤朝服像

弘历九岁时,老师开始正式教授他传统的儒家文化,他不仅熟读历史典籍,熟知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方法,而且从中体会到了不少勤政爱民的道理。这些学习,为他将来成长为一代“才君”奠定了基础。凭着他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努力,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阿哥,开始受到重视了。

不过,康熙皇帝一生子孙众多,能够从其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弘历一直到十二岁,都没有见过做皇上的祖父。弘历从别人的口中,还有一些书上了解了许多关于祖父的轶事,十分崇敬,于是他常常地缠问父母,什么时候可以见到祖父——康熙。雍亲王和王妃非常疼爱弘历,知道如果康熙了解了弘历的聪慧过人和机敏好学,肯定会非常喜欢。于是雍亲王找到母亲德妃请求找个机会让皇帝见一见招人喜爱的弘历。德妃也是十分喜欢弘历,一口答应下来此事。

机会很快就来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圆明园在当时是康熙赏赐给雍亲王的游园,每年他都会在这里举办宴席奉迎康熙临幸。这一年,雍亲王将游园之日定在了康熙万寿的前三天,既可以提前预祝寿辰又可以欣赏牡丹,最重要的是给小弘历一个可以觐见康熙的机会。

当日,康熙和一班皇妃大臣在圆明园开宴赏花。雍亲王和雍王妃为康熙献过酒后,德妃趁机说道,让四阿哥小弘历也来给皇帝拜寿,雍王妃也在一旁附和说弘历每天都盼着要给皇上请安。其实康熙也听到一些有关弘历聪慧好学的话语,只是每日繁忙,此时空闲,正好见一见这个小皇孙。

一直等候在一旁的弘历得知康熙已经应允见自己,心里既高兴又兴奋。但是他清楚第一次在皇祖面前的表现有多么的重要,这次见面将会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弘历在心里不停地告诫自己要平静,要表现出识大体的态度。

弘历稳了稳心,检查自己穿戴整齐,然后不慌不忙地走到康熙面前跪地磕头请安。康熙看到弘历面清目秀,隐约的有自己当年的神韵,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康熙询问弘历念书的情况,在得知弘历从六岁就开始跟随福敏受教育,而且六岁的他就已经能够完整地背诵《爱莲说》,到了此时已经熟读《诗经》、《尚书》、《春秋》、《孟子》,并且能过目成诵,更是喜爱。

康熙问小弘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不是金子,弘历回答说:“不是,是仁义。”康熙对弘历的这个回答大为赞许。这次短短的会面中,弘历应对得体,乖巧可爱,康熙帝十分喜爱这个聪睿俊秀的小皇孙。在回宫后便下旨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抚视,交给德妃亲自负责照管。随后还嘱咐让人教习弘历学习骑射和火器。很显然,一个小皇孙能够在众多的孩子中获得如此优越的待遇,可见康熙对弘历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孩子。

康熙皇帝的掌上明珠

弘历自从在康熙面前背诵《爱莲说》等诗文后,康熙对他的疼爱便愈发明显了,康熙对弘历的关心也体现在每一个方面。

首先,康熙安排弘历向贝勒允禧学习射箭。贝勒允禧是康熙的第二十一子,他武艺非凡,尤其是射箭方面特别精通,并且允禧也精通书画,康熙对他十分信任。现在康熙让弘历跟着这位叔叔学习,自然是康熙对弘历的特别关照。与此同时,康熙还安排弘历跟着庄亲王允禄学习火器。火器这是当时时代的发展趋势,康熙希望弘历能够紧跟时代。庄亲王允禄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儿子,他在数学和音律方面十分精通,弘历跟着他就能在音律和数学方面得到好的发展。弘历自然也不辜负皇爷爷的期望,他在武艺方面长进很快。不管是比赛射艺还是去围场射猎,他都比别人厉害,愈发博得别人的赞赏。

在康熙的关爱之下,弘历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各项技能也不断增长,这让很多皇子皇孙都非常羡慕。康熙知道弘历的武艺有了很大的增长,想让弘历在众人面前施展一番才能,好让其他皇子皇孙心服口服。

于是,在一次秋季狩猎的时候,康熙下令让弘历陪同,想让弘历适时地施展才能。清朝皇帝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这种狩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他们生活的乐趣,作为繁忙中的调剂,就像是现在社会的散心游玩一般。但更重要的是,每年皇家大规模的狩猎是皇室为了保持他们骑射的技艺。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在未入主中原之前,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骑射技艺是他们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正是这样的技能帮助他们组建起强大的军队,夺取了中原政权。所以在建立清朝后,满族皇室并没有将他们的骑射技艺忘掉,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加以保持,每年的狩猎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弘历见康熙带着自己参加秋季狩猎,心里也是十分高兴。他想着一定要在围猎场上大显身手,让皇爷爷看到他对自己的关心并没有白费。

到了围场举行过一番仪式之后,康熙便带着一大队人马开始搜寻猎物。每个随行的皇子都带着自己的人马去寻找猎物了,康熙让弘历跟着自己,想亲自向他传授狩猎技能。另外,康熙考虑到弘历是第一次跟着狩猎,一定要让他猎杀一头猎物,以向其他人证明。让他跟着自己,没准自己也能够帮助帮助。

狩猎开始不久,就有人汇报说前面发现有熊的痕迹。康熙听了心中暗喜,如果弘历能够猎杀一头熊,那将是极大的美名和功劳。于是,康熙带着人马赶紧尾随着熊的脚印跟了上去。跟了不久,前面就发现了一头熊,在熊不远的地方康熙等人站住了。康熙命人拿过枪来,瞄准熊就是一枪,枪响之后,这头熊就倒在了地上。但是对于一头庞然大物,一枪并不能置它于死地。

康熙看着倒在地上挣扎的熊,心里想到:“既然是带着弘历来施展他的武艺来了,一定得给他机会表现。并且,如果他能杀死这头熊,这就是他的功劳了,在皇子皇孙面前,这就是实力和美名。”康熙转身对弘历说:“弘历,这头熊还在挣扎,它还很猛,现在你能不能去制服它?要是能制服,那可就是你的功劳了。”

弘历平日里对自己的武艺非常自信,这个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胆怯,他听了康熙的话后,立刻骑着马来到了大熊的身边,准备拿箭来射死它。没想到的是,这头熊受的伤并不是很重,看到有人来到它的旁边,它猛然站起来,向着弘历扑了过来。

弘历见熊扑了过来,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搭箭向熊射去。康熙看见熊向弘历扑过去,倒是十分惊慌,他怕熊伤害了弘历,连忙举起枪向熊又射了一枪。这一枪算是将熊彻底击毙了。但是康熙却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看到弘历面对刚才的情景非常镇定,心里不禁十分高兴。没有想到自己的孙儿面对险境能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沉着,这可是一般人不会有的。这更加坚定了康熙对弘历的培养和疼爱。◆清·无款·康熙帝读书像《康熙帝读书像》轴为观者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君主勤勉苦读的一面。图中康熙帝盘腿端坐,凝神静思,仿佛正在深思书中精华。身后书盈满架,排放齐整,传达出像主涉猎广泛、勤勉好学的信息。纵观全图,宫廷画家显然受到了欧洲绘画技法的影响,如人物面部的渲染,及衣服褶皱不用中国画以线条勾画的表现手法,而用色彩明暗的变化加以描绘。再如人物背后的书架的透视关系与阴影的表现使用的也是欧洲绘画所特有的技法。这反映出中国画家正在初步尝试用一种外来的艺术技巧创作本国题材的绘画,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自从这次狩猎之后,弘历就更加想要学习火器了,他每天缠着允禄教他火器之术。康熙狩猎时的火器射击让弘历觉得这种武器必定是将来的必需品,一定要学会。等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他火器的皇叔想测测他的技术,便命人在百步之外栓了一只小羊,然后让弘历射击。这么远的距离,那时候的火器并没有现在的精准,要想射中其实挺有难度。

只见弘历慢慢举起枪来,一下子就将远处的小羊打倒在地。站在一旁的皇叔又惊又喜,他没有想到弘历的技艺这么高超,竟然一下子就将小羊射死了。他夸赞弘历说:“侄儿真是厉害,以后一定能有大作为。”弘历倒不好意思起来,他忙说:“这只是我运气好罢了。这还是您的功劳。”康熙听了这些事之后,也对弘历大加赞赏。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康熙在去避暑的时候带上了弘历,他希望能够带着弘历陪伴自己。到了避暑山庄,弘历被安排住在万壑松风读书。这个地方是山庄松林之中的一处清静之地,紧挨着万壑松风的是一汪湖,弘历在这儿能够静心读书。这天,康熙闲着无事,便乘船在湖上荡舟,当船停靠在湖边时,康熙远远地向着万壑松风喊了几声弘历的名字。只见弘历很快地从松林中冲出来,顺着山坡直往下奔跑,身体有些趔趄。康熙皇帝看到这种情形十分担心,忙向弘历喊着:“孙儿,慢慢走,别摔倒了。”弘历顽皮地跑到了湖边,一下子跃上船头,康熙看着满头大汗的弘历,心里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忙慈爱地替他擦去了额头的汗水。作为康熙的掌上明珠,康熙对弘历真是百般疼爱。

命运的宠儿

康熙对弘历的疼爱整个皇室家族都看在眼里,他们除了羡慕嫉妒之外,也更加关心和爱护弘历了。尤其是康熙驾崩,雍正当上皇帝后,弘历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弘历的父亲雍正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

弘历十三岁的时候,雍正特意为他选了几名老师,想提高他的知识水平。雍正从全国各地挑选的老师都是名气比较大、学识非常高的人。这些人分别是朱轼、张廷玉、徐元梦等人。等到弘历成人之后,雍正又请了鄂尔泰、蒋廷锡、邵基等名臣来陪着弘历学习。这些老师对弘历各方面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弘历以后当政方针等或多或少地受着他们的影响。

朱轼对乾隆成长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他是康熙三十三年的进士,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

在雍正请朱轼做弘历的老师时,弘历刚刚十二岁。但是之前因为弘历聪明好学,康熙皇帝又特别照顾,所以弘历的知识功底非常好。朱轼应该做的不是再给弘历打知识基础了,他开始给弘历教授各种政治、历史知识,让弘历提前掌握好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治国本领。

我们都知道,对于十几岁的弘历来说,这段时间的知识以及思想的建立非常重要。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各方面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等都还没有定型,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这个时期如果有人能够影响他,就会为他以后的思想观念打下基础。

朱轼是一个理学家,他非常赞赏宋朝理学家张载的说法,张载主张学生应该知书达理,努力克制住自己。弘历受到老师的影响后,时时处处做事都身体力行老师教导的东西,在他以后登基成为皇上后,他也依然强调这些东西,可见朱轼对他的影响之大。在弘历学生时代,他就常常因为敬佩和尊敬老师而写诗赠送给老师,当上皇帝后依然经常写诗赠送老师。

对弘历影响比较大的另一位老师是蔡世远。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因为世居漳浦梁山,学者们又称他为“梁山先生”。蔡世远先生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代。他在康熙四十四年考中了举人,之后又考取了进士,进入翰林院。康熙五十三年,蔡世远回家丁忧,服丧期满未归,朝廷将他作为自动超休处理。但是主持总裁编纂《性理精义》的李光地向康熙推荐他,让他担任分修。因此,蔡世远在长期的理学研究中,对理学的研究非常通透。◆清·无款·高宗生母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八旬像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之女,十三岁入雍正贝勒府为格格,雍正封她熹妃,后进封熹贵妃,乾隆即位尊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去世。此图画孝圣皇后坐在凤椅上,身着朝服,头戴凤冠,庄严肃穆。绘画用笔缜密,一丝不苟,设色富丽堂皇,是一幅珍贵的肖像佳作。

担任了弘历的老师后,蔡世远不但在理学方面给予了弘历很多的指导,在诗文方面也对弘历指点颇多。乾隆在此后的一生中非常推崇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词,这与青年时代受到蔡世远的影响不无关系。蔡世远教导弘历在做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语言条理清楚明了,这样才能把道理说明白,只有把道理说明白了,才能更好地用感情和气势去表达自己的心志。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好文章。这些教导在弘历以后的生活中,他常常提起,蔡世远的影响可见一斑。

除了这些老师们的影响,父亲雍正对弘历的影响也非常大。弘历小时候就表现出的聪颖不但让爷爷康熙感到高兴,更让父亲雍正从心底里想把皇位传给他。所以在弘历成长中,雍正尽最大可能地关心弘历的学业进展。他在年少时候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了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诸书、历史名著等,等到弘历长大的时候,雍正就开始刻意培养他写作文章的能力和政治能力了。雍正让弘历不断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从历史中领悟政治的手段和方法,为以后接替自己的位置奠定基础。弘历在学习中也开始对孔孟儒家学说有了较深的理解。另外,在老师以及父亲的指导下,弘历的诗词歌赋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开始边读书,边写文章。一开始,弘历写下的东西都是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和个人生活经历,后来写得时间久了,他的文章范围涉猎就非常广了。他开始从历史中寻找事情发展的规律,开始思考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雍正皇帝看到弘历这样的长进,非常高兴。他也像当初康熙见到弘历一样,从弘历的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弘历以后能够担当大任的能力。

弘历就在两朝的恩宠之下,慢慢长大。这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康熙的关爱,还是父亲雍正的严格要求,都让弘历一天天比其他皇子皇孙们更突出,更具备担当大任的能力。

传位遗诏

其实,康熙在位的时候对弘历极为喜爱和关心,这不仅仅是爷爷对孙儿的慈爱,他还有着双重暗示的含义:一是他想把雍亲王胤禛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二是将来要让弘历作为他的第二代继承人。历史证明,康熙的眼光是正确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在十一月十三日驾崩。皇子胤禛继位,第二年改元雍正。于是弘历便从皇孙身份一跃而成为皇子。成为皇子后,弘历受到雍正的管教就更多了,雍正一心想将他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对弘历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

雍正八年(1730),在雍正的默许下,年仅二十岁的弘历将他从十四岁开始写的一些诗文挑选了一部分,合成《乐善堂文钞》付梓。乐善堂是弘历的书斋。《乐善堂文钞》付梓的时候,弘历专门请了许多人为他作序。其中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禧,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等人。这些人在作序的时候,都对弘历一片称赞,夸赞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甚至有人已经吹捧他为怀有治国平天下道德和才能的储君。这些人早就看出了康熙和雍正的意图,这次出文钞得到雍正的默许更是说明了下一位继任者就是弘历,所以他们对弘历大加吹捧。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在圆明园消暑,同时也处理一些政务,他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但是并没有重视。这天夜里,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剧。这下子吓坏了身边的随从。雍正皇帝自己也感觉不妙,下旨让随从们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公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海望应诏入寝宫。等到这些大臣们到来的时候,雍正向他们交代了一些话。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就匆匆西归了。雍正去世后,内宫里传出了一片哭声。随从们面对雍正的突然去世,都感觉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此时,鄂尔泰、张廷玉突然走出来对大家说:“皇上曾亲自书写了密旨,向我们两人展示过。除了我们两人,其他人都不知道。现在这封密旨藏在宫中,我们应该赶紧请出密旨。”听到二人这样说,总管太监连忙按照安排去寻找密旨。不一会儿,密旨被请出,上面清楚地写着要将皇位传给弘历。张廷玉向大家宣读了这份密旨,弘历跪拜接受圣旨,并当众宣布,他愿意遵守父亲的遗愿,让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共同辅政。◆清·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这是一幅人物肖像画,画中的两个站立的古装人物,稍高的一位应是清朝雍正帝胤禛(清世宗),另一位稍矮的是未来的乾隆帝(清高宗),两人均身着汉服。

关于清朝的密旨制度,很多人都有异议。因为皇帝死后,到底密旨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鄂尔泰和张廷玉说是这封密旨只有他二人知道,再无旁证,如果他二人造假,其他人也不会知道。

不过,清朝的密旨制度在某个方面来说,也是清朝统治者迫不得已的两全之策。康熙在位的时间长达六十一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曾两废两立太子,因为废立太子的问题,搅得朝政一度混乱。雍正继位后,他吸取了这样的教训,想到了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来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据历史记载,雍正元年(1723),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事务大臣和九卿的时候,向大臣们宣布:“我既然继承了先祖的功业,那就要为先祖的功业做长久的打算。我现在将立储的事情亲笔写好并密封起来,放在了匣子里。为了安全,我将这个匣子放在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顺治)御书的匾额之后。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各大臣都要知道。”但是,雍正驾崩后,宣读的传位诏却是雍正十年藏在圆明园的。这其中的原委,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弘历在大臣们的拥护下,很快就继位了。继位后,弘历连忙颁布了数道谕旨。针对内外大臣的谕旨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宣告自己已经继位,所有雍正没有办完的事情都由自己来接手,这就向大臣们说明了自己已经是国家的统领,所有人必须听命。其次,告诉各位大臣,大家都是受过雍正恩宠的人,今后一定要尽忠为国。最后,警告各位外省的文武大臣,政务照常处理,如果因为雍正的死而有延误甚至中断,一经查到将会严办。

此外,弘历为了笼络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大臣,向他们二人发了一道谕旨,准备将他们二人配享太庙的事情也放到雍正的遗诏中去。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二人配享太庙了。这一谕旨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弘历想拉拢他们,为自己全面掌控朝政奠定基础。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人假意推脱了一番,最后还是接受了弘历的这种拉拢。遗诏是任何人不敢更改的,将他们二人配享太庙的问题放在遗诏当中,基本上就是给他们二人做出了最权威的保证。享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鄂尔泰和张廷玉很快就上奏,辞去了辅政大臣的身份,依旧担任他们原来总理事务的职务。弘历同意了二人的请求,并再次下旨,所有的事情都要先告知总理事务大臣。这就等于是将所有事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清·无款·康熙皇帝第二十一子允禧像爱新觉罗·允禧(1711~1758),原名胤禧,因避雍正帝讳改胤为允。字谦斋,号紫琼,亦作紫璚,别号紫琼崖道人(因得端溪岩石,宝爱特甚,遂以自号)、春浮居士等。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弘历处理完了政务上的事情,又开始着手处理家务。他早就认识到内宫里面稳定问题的重要性了。他向内宫颁布谕旨说:“国家的所有事情,都不许内宫人员胡乱参与。如果宫外面的传言在宫里出现乱传的局面,一定要追究责任。”弘历的这一做法是为了防止太监们在后宫传递朝廷上的事情,致使后宫出现混乱,甚至影响朝廷的政局。

除此之外,弘历还下令将宫中的炼丹道士们驱逐出去。这些炼丹道士是雍正在位的时候招来的,雍正特别迷信丹药,招了几个道士在后宫炼丹,甚至雍正的死也与这些丹药家有着一些联系。所以弘历将这些蛊惑人心的丹药家赶了出去,以杜绝他们对朝廷其他人的蛊惑。

处理完了这些事情,弘历基本上算是能够把控朝局了。朝廷的事情都在大臣们的努力下慢慢稳定下来,弘历也抓紧时间办完了雍正的丧事,将皇太后接到了永寿宫,行九拜礼。然后在中和殿受内大臣和执事官的行拜,即帝位。

第二年,弘历开始正式启用自己的年号,纪元改为乾隆元年。

第二章 锐意图治,朝纲始定

刚刚登上皇位的乾隆,对于自己的江山踌躇满志,他想着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来治理这个国家,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治理得有条不紊。但是,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在去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很多问题。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就必须让朝纲国纪清明。乾隆鼓起信心,开始锐意进取,治国安邦。

力挽狂澜,改土归流

雍正的突然去世,给刚刚登基的乾隆留下了一大堆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是最为棘手和紧迫的还是西南和西北的民族问题。

自元明以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所谓的土司制度,就是指中央政府委令当地的少数民族头领为土官,由他们代为管理当地。土官也称之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等,他们按照功绩的大小也有等级上的尊卑之分。并且,土司允许世袭,中央政府向土司统治的地方征收赋税,也可以驱使当地的民众。另外,土司虽然在世袭的过程中积累起世家大户,甚至拥有很多的势力,但是他们也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封赐才能对当地形成统治。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对他们封赐名号、爵位,他们的统治就是非法的。

土司制度自实行以来,更加方便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向地方的扩散。土司们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加深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

但是土司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和弱点。首先就是土司拥有大批的土地和奴隶,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他可以强迫当地的土民耕田、打仗。并且还向这些土民征收繁重的赋役,当地的少数民族都不堪其统治。其次,在土司统治的区域内,土民们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他们都是隶属于土司的,并且世代为奴。如果土民犯了罪,土司就能轻易地抓起来杀了,并且不用负任何责任。这样就导致土官们在当地有恃无恐,根本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第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比较多,所以中央政府在那里设置了很多土司官。各个土司之间往往会因为土地、奴隶之间的原因互相征战,互相杀伐,这样就导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年战争不断,当地的人民遭受着巨大的苦难。

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央政府为了强化对西南地区的管辖,开始陆续对各土司实行政土归流政策,逐渐撤除当地的土官,由中央派出流官(即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到了康熙雍正时期,中央政府更是采取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兵部尚书鄂尔泰制定出了详细的改土归流政策,想要削弱土司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改土归流政策从根本上来说,能够削弱少数民族地区的割据势力,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是极好的。但是这一政策一出台就受到了土司们的激烈反对,因为这个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他们的利益。不过,朝廷改土归流的决心已定,即使土官们反对,也无济于事。为了更好地推动政策实施,鄂尔泰亲自带兵,先后荡平了广顺州长寨、锁宁、永宁等苗寨。雍正对于鄂尔泰的战绩非常赞赏,给鄂尔泰予重赏。

雍正九年(1731),鄂尔泰返回京师。他这一走,西南地区的一些土官又开始作乱。派去统治西南地区的官员又不善于防范,更加助长了土官们的作乱。雍正十二年,苗寨地区的苗王开始起兵作乱,并以古州、台拱为中心向四周蔓延。随后,叛乱的队伍迅速占领了达凯里、黄平州、清平、余庆、镇远、恩州等地,朝廷大为震动。雍正皇帝派出湖广、广西、云南、四川的官兵两万官兵进剿。但是前线作战的将领并没有专心致志地剿灭叛军,他们开始主张招抚叛军,消极作战。在这种局势下,西南的改土归流政策面临着流产的危险。◆清·无款·百苗图册

可是天公不作美,正当这紧要的关头,雍正却撒手而去,把一摊子事情全部扔给了乾隆,所以乾隆刚登基就面临着严重的战争考验。乾隆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就是撤换前方统战的将领。正是这些将领从中作梗,一直拖延战事。乾隆降旨调原来的统帅张照返京,让张广泗前去统领苗疆事务。张广泗是汉军镶红旗人,雍正四年的时候曾协助鄂尔泰在云贵等地搞改土归流,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来鄂尔泰讨伐镇远、清平等地叛乱的时候,他也一直跟随,因功劳卓著被授予巡抚之职。这次任用他正好可以帮助乾隆解围。

第二项措施就是命令与苗民作战的士兵不能滥杀无辜,不能对当地的苗民横征暴敛,要剿抚结合。清军在之前对苗民的战争中军纪十分混乱,有时候甚至是杀了平民百姓来冒充功劳。这样的军纪对于苗疆的剿抚工作十分不利,乾隆下令部队要严守军令,否则按军法处置。

第三,严厉地制止了朝廷里流传的放弃苗疆的说法。当然这种放弃不是说要把东南地区的苗疆分裂出去,而是按照之前采取的措施,让苗民自己治理自己。这样就能减少朝廷的压力。但是,既然朝廷要对苗疆进行改土归流,就是想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如果听之任之,岂不是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乾隆的这一系列措施与雍正时期的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更能保证改土归流措施的推进,也能镇压那些叛乱的苗王。张广泗到达镇远后,详细地调查了前方的情况,并向乾隆汇报了结果。他向乾隆指出,前方的战争之所以长时间无法推进,是因为前方中央派过去的官员对当地的形势估计不足,他们一直轻敌,结果苗人老是无法扑灭。而前线作战的将领却屡屡指挥失误,攻防失当,浪费了兵力,叛乱的苗民也无法剿灭。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将领之间还勾心斗角,不能精诚合作,致使军队力量分散,根本无法团结起来对付叛乱的苗王。

乾隆命令张广泗针对这些情况采取得当的措施,最大程度保证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一段时间后,改土归流政策终于改变了之前停滞不前的情况,出现了新的局面。◆清·无款·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图绘乾隆皇帝骑马射鹿,而且一箭击中双鹿的场景。此图不仅显示出乾隆皇帝身手敏捷的体能和他娴熟的马上骑射技术,也显示了他所使用的御用弓具有优良的品质。

平反雍正朝冤案

乾隆上台后,他开始逐步清理雍正皇帝留下的一些政治冤案。其实在封建朝代时期,后任皇帝处理前任皇帝的政治冤案是有些忌讳的,毕竟人家是前任皇帝,是你的祖宗,你处理他留下的冤案就意味着你否定了他的业绩。尤其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的父亲,如果乾隆处理雍正时期的冤案,那就意味着他在否定父亲过去的所作所为。这势必会遭到前朝大臣的强烈反对。但乾隆皇帝并不在乎大臣们的反对,他首先着手处理了雍正时期的两宗重大冤案。

第一宗冤案是允禩集团冤案。允禩是康熙帝的第八子,雍正帝的异母弟弟。他在康熙时候颇受康熙喜爱,但是等康熙去世后,雍正继承了皇位,允禩就开始有所埋怨。

雍正为了安抚允禩的情绪,安排他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但是允禩依旧心怀不满,他联合他的弟弟允禟、允等暗中作乱,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皇权。雍正对于弟弟的这种行为十分气恼,只是碍于兄弟情面没有发作。

雍正四年(1726),雍正终于对允禩集团忍无可忍,他决定处理这个团伙。雍正下令将允禩、允禟开除出宗室籍,并给他们起了具有侮辱性的名字“阿其那”、“塞斯黑”。这两个侮辱性的名字译成汉语基本上是类似“猪”等骂人的话。雍正皇帝的这几个弟弟被革除宗籍后,遭受软禁,一直被软禁至死。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病重驾崩,乾隆皇帝开始料理国政。他下令各位满汉大臣就雍正时期将允禩、允禟的子孙复归满族宗室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他还下令清理因罪被废黜的罗氏宗氏子孙,可以效仿康熙时期处理冤案的政策,要将他们附载玉牒,赐红带、紫带。乾隆的这一决定事关重大,各位大臣们都感觉非常不好判断,他们讨论了一个多月依旧没有任何定论,大家的意见都有分歧,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诸位大臣踌躇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时,乾隆做出了决定。他援引康熙朝的事例,向大臣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我亲自彻查了康熙四十五年增修玉牒时的事情,圣祖仁皇帝将从前革去的宗室莽古尔泰、德克赖、阿济格等人的子孙都授予了红带,并收入玉牒。这是先祖给我们做的表率,也是定法啊。现在阿其那、塞斯黑的情况和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应该遵守祖宗的先例,也将阿其那、塞斯黑的子孙授予红带,并将他们收入玉牒。◆清·无款·康熙皇帝第八子允禩像允禩,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雍正即位,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同年亡。

大臣们将乾隆打着祖宗的旗号来处理这件事情,也不好说什么,便纷纷表示赞同。乾隆还顺便下令将还在软禁的允禵释放,并下令让他们在家居住,但是不享受俸禄。乾隆的这一系列的政策博得了清皇室的一片赞同。虽然对外表现出的是乾隆对家族的感情非常深厚,但是乾隆的真实目的还是想拉拢满族上层,让他们尽最大可能地支持自己,这样就能牢固地掌握国家的权力。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乾隆处理雍正时期的这一宗冤案,就是为了争取一部分人的拥戴,他用这种手段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当然,乾隆对家族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事情就很宽容。在对待曾静冤案时,他的态度则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在雍正六年的时候,湖南人曾静密遣门徒张熙,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书信,说雍正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他曾经犯下了谋父、杀害兄长、屠杀弟弟的各种罪行,作为汉人应该懂得驱除异族,恢复汉室天下。曾静想用这样的方式来策动岳钟琪起兵反清。岳钟琪并没有认同张熙的这一书信,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和清白,他立马将这封书信呈给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勃然大怒,决定彻查此事。他下令逮捕了曾静,然后严刑拷打,想要从曾静口中找出同谋。曾静在重刑之下招认,自己曾受浙江吕留良反满思想的影响。而曾静的门徒张熙则承认自己到东南地方寻求吕留良的遗书时,受到了吕留良门人严鸿逵、沈在宽等人的热情招待。雍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令将已故的吕留良、严鸿逵开棺鞭尸,并把他们的头割下来警示那些有反清思想的人。然后又下令把吕留良的儿子吕毂中、严鸿逵的门徒沈在宽立刻斩杀,以儆效尤。做完了这些,雍正又将曾静所写的供词和所写的称颂雍正的东西合成《归仁录》,把他自己处理这一案件的谕旨也放进去,最后辑成《大义觉迷录》刊发成册,发给全国各地。这样雍正反驳那些有反满思想的人士就有了现成的东西,况且这一文册的刊印也能帮助雍正控制人民思想,巩固清朝政权。

做完了这一切,雍正皇帝觉得既然曾静、张熙等人都已经认错了,自己作为英明的君主应该宽容他们,就没有必要斩杀他们了,这样还可以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伟大,于是下令将曾静、张熙释放,并向他们保证以后所有朝代的君王都不会因为他们曾经的错误再杀害他们。

乾隆即位后,他对于反满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厉,对于那些具有反满思想的人,他更是杀之而后快。对于曾静、张熙的行为,乾隆皇帝自是不愿意放过,他不顾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说过什么,执意下旨捕杀了曾静和张熙。当然,曾静和张熙都是曾经受雍正宽恕并保证过不杀的罪犯,乾隆要想杀他们就得找出一个借口来。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要想杀一个人,简直是轻而易举,而找借口杀一个人更不是什么难事。

乾隆的借口是,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已经在他有生之年宽恕了曾静和张熙,这就已经足够了。想想在雍正皇帝时期,雍正皇帝杀了吕留良,吕留良诽谤的是康熙皇帝,所以我的父亲为了给他的父亲报仇杀了吕留良。现在,曾静和张熙诽谤的是我的父亲,我是不是也应该给我的父亲报仇呢?所以,现在一定要将曾静和张熙杀掉。

这样的借口谁都看得出来,但是乾隆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硬是将这些有反满思想的人杀害,他借这件事杀一儆百,向全国的反清人士发出了严厉的警告。此后,他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的抑制反清排满运动,剿杀了不少人。

宗族关系调整

乾隆在执政初期,对于宗族内部的关系是持着非常谦让谨慎的态度的。他上台后,雍正皇帝给他遗留了一大堆问题,他必须先稳住政局,笼络了人心才能有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宗族对他的支持和拥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乾隆继位后不久,家族的兄弟中有几个人向他提出改名的请求,乾隆感觉很诧异,他们为什么要改名?原来家族中的那几位兄弟在当初起名时,名字中都有一个“弘”字。乾隆的名字弘历中也有一个弘字,这些兄弟们觉得这样会触犯皇上,所以申请改名避讳。乾隆知道这个原因后,觉得这是一个拉拢家族内部人员的好机会,便连忙将这几个人叫过来,非常客气地以兄弟相称。之后,乾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他觉得大家都是一个家族的兄弟,名字都是列祖列宗赐予的,并且大家的名字都已经载入玉牒,怎么能因为微不足道的避讳问题而更改祖宗赏赐的名号呢?如果真的改了,这反倒会让自己内心不安,对不住祖宗。

乾隆的这一说辞立刻打动了几位改名的兄弟,他们纷纷拜倒在乾隆皇帝面前,表示今后一定会修德制行,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为国家出力。乾隆更是对他们进行鼓励,希望他们以后一定要为国效力,将清皇室的天下进一步巩固。

这些兄弟们的权势并不大,拉拢他们对自己的好处还是不明显。为了将那些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拉拢过来,乾隆皇帝想出了各种办法。

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他们两位皇叔是皇族中影响力极大的人物。乾隆为了笼络他们,便下令赐允禄、允礼享受双份俸禄。还赐予他们一些特权,除在升殿朝贺、典礼等重大场合需要行叩拜之礼外,其他的地方见到皇上的时候,这些皇叔们则可以免去君臣的叩拜礼。

另外,乾隆皇帝给翰林院下了圣旨,说是翰林院以往在撰写文册的时候,对王、贝勒、贝子的称呼都是以“尔”为称,这样的称呼虽然是历朝历代惯用的,但是不符合乾隆尊敬兄长的意思。为了表示他对皇室尊长的尊敬,以后凡是遇到叔、兄等,就应该称之为叔、兄;遇到弟、侄等,则应该称之为尔。

总之,乾隆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加强皇族内部的团结,把皇族中的势力都拉拢到自己这边。但是,事情并不是都如乾隆的意思。◆清·无款·康熙皇帝第二子允礽像允礽,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代为祭祀、监国,颇具令名,康熙帝对皇太子最为重视与宠爱,却因教子失当、兼之康熙朝后期党争纷乱,致太子人格分裂,历经两立两废,终以幽死禁宫收场,雍正时期被追封为理密亲王。

乾隆四年(1739),皇室内部还是发生了以弘皙为首的结党营私案。弘皙是康熙儿子允礽的儿子。允礽在康熙皇帝的时候,曾经当过太子,但是康熙两立两废,允礽最后被禁锢在咸安宫里。到了雍正的时候,雍正封弘皙为理郡王。后来允礽病逝,弘皙心里一直耿耿于怀,他一直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所以在家公然以东宫嫡子自居。

皇室内部,因为皇子特别多,但是最终得势能够成为皇上的就只有一位,很多皇子因为权力斗争失势,他们就感觉非常不服。现在弘皙公然以东宫嫡子自居,一批失意的皇族成员就聚集到了他的周围。这批人里面有康熙第五子允祺的儿子弘升,有康熙第十三子允祥的儿子弘昌、弘皎等人。弘升在雍正的时候因事被圈禁,乾隆的时候把他释放出来,让他管理火器。弘昌被乾隆加封贝勒,弘皎被雍正封为宁郡王,但是他们两个人都生性好吃懒做,每天无所事事,不知长进。他们聚集在弘皙的周围,每天抱怨,搞得皇室内部非常不稳定。

乾隆在当政后的第二年,其实已经就注意到了这些情况。但是出于稳定皇族内部关系的考虑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乾隆四年的时候,这几位皇子更是无所忌惮,气焰一天天地嚣张起来。在这年乾隆生日的时候,弘皙向乾隆皇上进献了鹅黄肩舆一乘。这激起了乾隆更大的疑心。要知道,鹅黄肩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用的,这是皇帝的专用肩舆。弘皙向乾隆皇帝进献这种东西,如果乾隆不接受,则弘皙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留着自己用,如果接受了,又意味着乾隆许可了弘皙私自制作皇帝专用东西。

弘皙的这一行为严重地侵犯了乾隆皇帝,对他的皇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之前,乾隆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在情况发展到这个地步,乾隆就再也不能沉默了。不久,有人状告弘皙企图谋反。乾隆皇帝立刻下令让宗人府审讯弘皙。宗人府很快审讯到了一些情况。弘皙曾经向一些术士们打听过类似的问题:准噶尔能够攻打到京师?乾隆皇帝还能活多久?等等。乾隆听到这样的消息后,非常气愤,他下令将弘皙永远圈禁在景山的菜园中,他的子孙后代都革出宗室。在乾隆皇帝的心里,弘皙的这种行为比阿其那、塞斯黑更加恶劣和严重。另外,追随在弘皙身边的一些人也遭到了惩罚。弘昌被革去了贝勒,弘升永远被圈禁起来,弘皎保住了王号,但是再也享受不了俸禄。

乾隆这次对宗室内的处置,基本上肃清了皇室内部的反动因素。其实这些因素也是康熙、雍正皇帝遗留下来的。弘皙被处理,这就意味着皇室内部的整顿暂时告一段落,再也没有人敢威胁皇权了,乾隆皇帝可以腾出精力来对国家的国计民生问题进行处理了。◆清·无款·康熙皇帝第十四子允禵夫妇像允禵,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允禵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乾隆二年(1737),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7)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8)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

与民休息的政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位皇帝在登台后,为了表示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关心,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往往都会采取一些减免税收的政策。雍正在位的时候,国家进行了很多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赋税都比较沉重。为了给百姓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乾隆皇帝决定对财政政策、农业政策、商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博得百姓的支持。

在财政政策方面,乾隆下令尽量减免各种农业税。乾隆刚刚上台,他就降下谕旨,规定各省所欠的钱粮,如果是十年以上的,就让户部在查明情况后豁免这些人的债务。并且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欠的钱款,可以一并豁免。

同时,漕运总督顾琮向朝廷上奏,请求豁免江南苏州、松江的浮粮。这两个地方的漕粮早就改为了征收白银,本不该在豁免的范围之内。但是乾隆为了表明自己对属民的关爱,当即批准了顾琮的请求,让顾琮立即查明,凡是雍正十二年以前代征或者缓征的米银,全部豁免。

不仅仅如此,在乾隆五年,乾隆皇帝再次下令,减轻山东益都“钦租地”的税额。山东益都的“钦租地”原是康熙八年清朝政府租给百姓的前明藩王的土地,这些土地所缴纳的赋税要比一般的民田多几倍。时间长了,这么重的赋税导致无人敢租这些地。乾隆下旨取消“钦租地”这样的称呼,赋税按照上等民田的赋税标准缴纳,每大亩纳银两钱一分,小亩纳银六分四厘。

江南地区盛产稻米,尤其是江苏、浙江一些地区,每年都要给清朝廷缴纳质量上乘的稻米,这些稻米被称之为白粮,是主要供皇族消费和百官俸禄的。白粮这一项负担常常让江南地区的人民不堪压力,每年要输送二十二万石白粮,这可不是小数目。乾隆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减少白粮的供应。他下令百官的俸禄以后只有一半是白粮,其余的用粳米。而太监等禁城的兵丁一律享用粳米。如此一来,江南地区每年给朝廷缴纳的白粮一下子就减少了一半,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的制度,也就是将人头税摊入税粮中征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摊丁入亩这一项举措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丁银不再作为主要的依据征收,这意味着政府逐渐放宽了对人口的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但是在雍正统治期间,这一改革并没有完全推行开来。乾隆上台后,他继承雍正皇帝的政策,继续推进摊丁入亩改革。乾隆元年,乾隆皇帝下令豁免了江夏等地未曾摊入地赋的“重丁银”八千多两。乾隆二年(1737),乾隆又降旨将龙岩州所属的宁洋县、福宁府所属的寿宁县的丁银,按照全省中等水平的丁银计算,每丁只需征收两钱,其余的都豁免。

乾隆对财政经济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百姓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了。国家的政局也出现了兴盛的局势。

在农业建设方面,雍正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开荒,但是很多官员欺上瞒下,实际开垦出来的荒地并不多。随着雍正、乾隆皇帝人口政策的调整,清朝国内的人数呈现了快速增长,人口数量的极速增加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活。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开垦荒地的需求更加迫切了。乾隆下令对地方开垦荒地的数量进行严查。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乾隆皇帝也非常热心。在他登基之后,他动用国库银两抢修了几次重大水利工程。浙江省仁和县的乌龙庙到江苏的松江金山沿海,还有金山至宝山沿海,因为连年的维修缺乏,常常遭到海潮的袭击,生活在附近的百姓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雍正十三年,这些地区的海潮再次冲决海塘,乾隆见形势不容乐观,便专门派出了大学士嵇曾筠总理江南总河浙江海塘工程。嵇曾筠曾经主持过黄河的修治,水利工程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他上任后,首先集中精力抢修了被海潮冲垮的海塘,保证了百姓生民财产安全。之后,他开始详细勘察这些地区的海塘建设情况,然后向乾隆皇帝上书,奏明了具体情况。乾隆下令拨款让嵇曾筠主持修复海塘。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海塘终于抢修完毕,乾隆十分高兴,还降下谕旨祭祀海神。

另外,乾隆皇帝还命人整治了黄河水道,解决了黄河水倒灌农田的问题;还整治了永定河,疏通了浙江杭州、潮州的水利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复,减少了灾害对农业的损害,使得百姓的田地收成有了一定的保证。农业经济逐渐开始复苏和发展,人口压力增大带来的粮食缺口逐渐减少。

在商业方面,乾隆看到了商业发展带给经济的巨大动力,他开始采取一些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者都是以农为本,采取重农轻商的政策,但是乾隆皇帝与其他人相比,他对商业的态度比较宽容。

乾隆元年(1736),清朝的军队从西北撤回。原定运到西北的粮草就不再运了。官员们之前已经给一些商人交过钱款,由他们运输粮草,此时不需要运输粮草,官员们就催促商人赶紧退还钱款。但是乾隆从爱护商人的角度出发,下令让商人们慢慢退还钱款。

对于正常市场上的商业活动,乾隆一直采取保护的态度。但是对于那些奸商,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做法,他则严厉打击。他严令制止官员们对商人们的敲诈和勒索,使得商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

总之,乾隆针对国家各个领域的措施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乾隆一朝,清朝的经济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紧缺也得到了缓解。

第三章 征战四方,安抚边疆

乾隆继位的时候,清朝四方边疆都有不稳定因素。雍正皇帝将一大堆麻烦事留给了儿子,如何处理好边疆问题成为考验乾隆的一次机会。面对西南、西北地区的动乱,乾隆如何采取措施巧妙解决,并能够保持政局的稳定,这是年轻的乾隆皇帝需要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乾隆皇帝有能力解决这一切,他能够将国家的政局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苗疆露锋芒

乾隆在控制了国内的局势后,开始针对边疆地区用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早就开始了改土归流政策,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乾隆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继续推动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

面对苗族地区叛军的阻挠,乾隆于乾隆元年(1736),向西南地区增兵八路,帮助张广泗追剿叛兵。西南地区的那些苗兵在城寨被攻破后,纷纷躲进了牛皮做的大箐之中。这些大箐围在苗寨周围,阻挡了清兵进军的道路,使得清军不能进入到苗寨之中。张广泗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将苗民从牛皮大箐之中逼出来,俘获了苗兵两万多,最终剿除了苗寨一千多座,消灭叛军的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张广泗因为功劳卓著,最终被授予贵州总督。

剿灭了苗族地区的叛乱,改土归流政策就有了安定的实施环境。为了让饱经战乱的苗族地区尽快稳定下来,乾隆又制定出几项安抚苗民的政策,让人以最快的速度实施下去,以帮助苗族地区恢复经济。

乾隆的第一举措是永远免征苗疆地区的赋税,将古州等地区设置的新的钱粮征收事宜全部废除,再不征收。

第二项措施就是严格控制苗疆地区。乾隆决定在苗疆地区建立营讯,各处都要驻扎官兵,这样就能严格控制地方上的局势。

第三项措施是针对苗疆地区民俗民风的。乾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等与中原有巨大差异,如果派去的地方官以中央的政策、风气来处理地方事务,必将引发新的矛盾。于是他下令当地百姓家族内的一切矛盾和争议,都按照苗民自己的风俗习惯来处理,不必以官府的标准来行事。不过,如果是与官兵有所牵扯的事情,就需要交给官府来处理,不能按照苗民风俗来办。他还向驻扎在苗族地区的文官和武官再次申明,一定要秉公办理所有事情,不能徇私枉法,再滋事扰民。

最后一项措施是关于苗民田产的。战争结束后,那些当初叛乱的苗民被剿杀了一部分,他们的田产因此无人耕种了。乾隆接受张广泗的意见,准备将这些土地让驻扎在当地的兵丁来屯种。但是朝廷的一些大臣,如协办吏部尚书事务顾琮、云南总督尹继善、两广总督鄂弥达都,都向乾隆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觉得,如果让士兵们屯田,那当地的苗民就会无地可种,他们无地可种,就相当于夺取了他们衣食的权利,这对于稳定苗疆地区是不利的。况且,那些屯田的士兵如果自己不能耕种这些田地,就会雇佣当地的苗民去耕田,如果他们雇佣了苗民种地,苗民又再次沦为奴隶,这与以前土官们奴役苗民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苗疆地区很快就跟以前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大臣说的道理确实非常在理,一旦屯田制度变成雇佣苗民的状态,改土归流的工作就白费了。◆清·无款·平定苗疆图解永绥城围之役此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皴法刻画山石麻皮状的纹理和峭立的山势,并以细腻的刻画手法及娴熟的线条运用较好地勾勒出物象的质感。战争场面气势恢宏,人物造型受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影响,呈头大身小的特点,古朴稚拙。

但是在苗疆地区驻扎的张广泗实行兵丁屯田的态度非常坚决,他不断上书乾隆,表明自己的决心,甚至愿意以身家性命担保。针对朝廷大臣们的异议,张广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屯田的士兵们有的会凌辱和奴役苗民,这的确是当前的现实所在,但是朝廷可以设立各种章程来规范士兵们的行为:一方面禁止屯军的士兵雇佣苗民种田,他们必须亲自耕田;另一方面还要把士兵们的屯田和苗民的土地分开来,防止互相发生争端。

在张广泗的坚持下,乾隆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在乾隆三年(1738),颁布了约束士兵屯田的相关条款。乾隆在条款中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规定道:

第一,当地的官员要严厉管制士兵们的行为,如果要进行交易,就另立市场定期交易,而不能到苗民的村寨里采买。士兵们到苗寨采买就可能与苗民发生争端,也可能倾轧苗民。市场交易在政府的监督下,就能规避这些事情发生。

第二,驻扎在当地的官员,如果要雇佣当地的苗民,就必须按照规矩付给他们工钱,这样才能保证当地人的利益。而对于滥用权力,随便征用当地苗民的官兵要严惩不贷。同时,为了进一步约束官兵的行为,朝廷还规定了雇佣苗民的工价表。如规定陆路四十里为一站,给银八分;苗船逆水三十里为一站,顺水八十里为一站,给钱一钱五分;临时雇佣的工人,每日工钱为八分等等。这样详细的规定就能在政策法规上保证当地苗民的利益,也有效地制约了驻扎到苗疆地区官兵的行为。官民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

第三,递送公文等专职性的工作,不能任用苗民。

第四,朝廷选拔官员去苗疆任职的时候,要谨慎选择,不能像过去那样,选派的官员不但不能稳定边疆,反而作乱。

第五,为了更好地约束和管理苗民,当地的官员应该在苗寨选出头领性的人物,让他们辅助官员治理苗民。

第六,严格管里屯田的界限。官兵不可私自侵犯苗民的土地,如果有侵犯的行为,朝廷一定会严厉治罪。

第七,要定期训练屯田士兵的技艺,不能因为屯田而荒废了军事技能,苗疆一旦有意外,屯田士兵要立马行动。

第八,分给士兵们的屯田,士兵没有资格买卖。如果出现买卖屯田的行为,朝廷制定了详细的惩罚规则。卖屯田一亩要鞭笞五十,每多五亩加一等罪责,等等。

朝廷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对于规范苗疆地区官兵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朝廷当初有一部分人反对乾隆的这一政策,现在制定如此详细的规定,这些大臣当然也就没有了更多的异议。张广泗按照乾隆制定的这些制度规定,严格约束士兵的行为,苗民与官兵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缓和。单独设立的市场也吸引了苗民的参与,苗疆的经济逐步出现了繁荣的势头,雍正时期遗留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清·无款·平定苗疆图攻克兰草坪滚牛坡之役

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登基不久,聚居在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发生了动乱。乾隆二年(1737),大金川首领色勒奔霸占了萨布什咱土司的辖地,萨布什咱土司气不过,与大金川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乾隆四年,杂谷、梭唐、沃日等土司又连续几次洗劫了小金川,边疆地区的局势变得不稳定起来。

大小金川本来是小金沙江上游的两个支流,位于四川西北部,是藏族定居地区。康熙五年(1666),居住在这个地方的土司官嘉勒巴内归附了清政府。清政府授予他“演化禅师”印,让他治理当地的百姓。到了雍正的时候,清政府在大金川设置了金川安抚司,让嘉勒巴内的孙子莎罗奔担任土司官,让旧土司官泽旺治理小金川。

现在,大小金川的领土上,为了掠夺物资和百姓,大小金川之间互相争斗,严重威胁着朝廷的安定。清政府在乾隆的手中刚刚有一丝的稳定和安宁,岂能容忍有人在此时破坏大局?为此,川陕总督鄂弥达上奏朝廷,说这些土司官在各自统治的领域内,为非作歹,他们互相侵犯,最终受害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况且,这些土司报复心特别强,一旦别人侵犯了他们,他们就会疯狂地报复,导致川藏地区局势混乱。鄂弥达希望朝廷能够派兵镇压这些土司,以使政局逐渐稳定。

乾隆接到鄂弥达的上奏后,考虑了很久,并没有立即出兵镇压,而是批复鄂弥达说:“针对这些情况,你要相机而动,让他们知道天朝的兵力是极为强大的,不要妄图叛乱。不过,也不能单单以武力来解决这件事情,在武力威胁的同时也应该以道德感化他们。”乾隆的这一批复明确地告诉了鄂弥达处理大小金川的方法和措施。乾隆其实也不想在此时劳民伤财,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暂时缓和矛盾,争取时间。

乾隆七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因病去世,清政府赶紧又任命了色勒奔细继承土司之职。没想到这次任命的这位土司官倒是给清政府带来了许多麻烦。色勒奔细是位野心勃勃的土司官,他上任后就想控制小金川。为了控制小金川,他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将自己的侄女阿扣嫁给小金川土司泽旺。小金川土司泽旺是一位性格懦弱的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怕老婆,和阿扣结婚后,他就所有事情都听命于阿扣。阿扣嫁给泽旺就是为了控制小金川,这下子,她的目的达到了。她私通泽旺的弟弟土舍良尔吉,并在乾隆十年的时候,撺掇土舍良尔吉袭取小金川。这次偷袭,泽旺被抓住,小金川土司的职位由良尔吉继承。

清政府得知此事后,向良尔吉发出了警告,良尔吉迫于清政府强大的压力,只好放了泽旺,把土司印信交给了泽旺,虽然这样,他的野心并没有停止。

乾隆十二年正月,良尔吉发兵攻打了一些势力比较弱小的土司。乾隆得报后,并没有出兵的意思。因为此时清政府刚刚结束西南地区的征战,乾隆想让军队做一段时间的休整。到了三月份,大金川出兵攻占了鲁密、章谷,李进廷退保吕里。乾隆得知这样的消息后,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他连下两道谕旨,一是任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二是发兵征讨大金川。另外,乾隆又把庆复调入京师。张广泗担任川陕总督后,立马侦探当地的地形,筹备粮草,制定作战计划,准备着一举剿灭大金川。没有多久时间,大金川叛军在清军的威迫和剿杀下,四散逃亡。三月下旬,乾隆得报说大金川的逃兵纠集势力围攻霍耳、章谷,杀了千总向朝选。乾隆下令让张广泗带兵进入四川,与庆复等人一起商讨剿灭大金川的计策。

张广泗因为在处理苗疆的战争中功劳卓著,他到了四川后感觉踌躇满志,想要在对付大小金川的事情上再立新功。他上奏乾隆,说目前四川的兵马数量太少,应该再从邻近省份调入两千兵马,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付大小金川。乾隆也十分高兴,他认为大小金川的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

不过,不管是张广泗还是乾隆皇帝,对于清军剿灭大小金川的能力都做了过高的估计。大小金川是川藏地区的原住民,他们在大金川河附近拥有坚固的军事防线。张广泗对这一地区的地形并不熟悉,他带领着人马不断攻击大金川的据点,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战争一直僵持着,双方都没有任何的进展。

但是很快,冬天就到了。大金川附近因为冬天的到来而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张广泗的军队不能适应这样的作战环境,乾隆准备暂时让士兵休整,等到来年春天再继续征战。可张广泗立功心切,他勘察了地形,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亲自到前线指挥。乾隆也态度强硬,想要快速拿下金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