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当代流行乐私人话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3:43:53

点击下载

作者:徐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当代流行乐私人话本

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当代流行乐私人话本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当代流行乐私人话本作者:徐冰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32649860本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歌,是语言的花朵

在为杜琪峰的《黑社会》一片做配乐的时候,影片中有一段香港十多位黑社会老大们在开会,商议有关接下来一任的“办事人”(即召集人)应该选乐少(任达华)还是大D(梁家辉)来担任的时候,双方人马因为利害关系重大,现场拉锯气氛极为凝重,呈现出一种暴风雨之前的宁静的气氛——杜琪峰特别用了一种几乎是慢动作移动镜头来带各个老大的严肃特写,逐步逼近每个人隐藏杀气的表情,运镜越来越慢的浅蓝色调与殖民地旧式家具的温柔灯光呼应出来的时间移转的空气——天哪!什么样的音乐才能配上去形容这样的气氛呢?“阿杜,我们用那首《永远的微笑》来做背景音乐试试看。”突然想到了一首歌。

因为歌曲版权在EMI,用在电影里面还要用不少钱来买人家的版权才能用上去的;但是杜琪峰二话不说,就叫制作人去版权公司申请并且拿到了歌曲,放到了这一段情节的画面上去。

这样,结合出来的效果异常的好:仿佛历史一下回到了上海时期青帮洪门的交涉围事年代,周璇高音柔美的歌声似乎交代着:哎唷,这样的冲突的人生,不是一向都这个样子的吗,不就是我们每天的日常鸡毛蒜皮一样的事情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啊!大哥们。

陈歌辛先生的这首《永远的微笑》只是数千百首早期上海流行歌曲之一;虽然是小小的眉目传情的男女爱情主题,优美简单的旋律却道尽了人世间每一个平凡的心灵渴望而且希望被满足的最基本的人性诉求。

早期上海时期的流行歌曲,虽然每每被冠以桃花派、靡靡之音甚至黄色歌曲的恶名,但是它们的百花齐放是有原因的:就是由于大上海在多国租界时期的都要管、都不能管而产生的三不管环境,使得东西各种文化荟萃的这么一个海港,自然孕育出了就是描写最单纯的人,他的生活、他的私愿,这样的美感,以及,这样的歌曲。

一样由这样类似的土壤长出来的歌曲,还有一样三不管的蒙古民歌、新疆民歌、云南民歌等。

当然了,这样的流行歌曲,显然是不见容于学院派与救亡派人士的;但是,诡异的是,当我们把时间拉长来看,由音乐的历史长河自己来断定的话,有很多创作得很好的流行歌曲,他们的寿命显然要比众多学院救亡派的歌曲来的长。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与其我们要说歌曲借由爱情来传播出去,倒不如说语言的生命借由歌曲来传递;而那爱情与歌手,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试看这里《永远的微笑》的歌词:

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

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

前一句是上升音阶,否定中带着清脆的疑问;后一句是下行音阶,坚决中带着更强烈的坚决!

来自一位1940年的女性!

1940年!

这样的表达在那个时代的中文语言里,绝无仅有,它突破了那时候人们一般讲话的限制,使得讲话的柔软自由度与美感向前走了好几步。“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

我们平常讲话是不会这样说的,我们会说:“老伴,别这样啦,笑一下嘛,笑一下嘛!”

把心里面只能想的话(“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借着扣人心弦的旋律高声悠扬地唱出来,美化这个讯息,并大声唱出大家的心声,这就是流行歌曲要做的事。

因此,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语言,就诞生出什么样的歌曲。

在这个定义上面,歌,是语言的花朵。

而花朵,不就在美化生命传播花粉,并且兼任传宗接代的重任吗?

请别轻忽怠慢早期的上海流行歌,它们对后代的流行歌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们无法估计。我们从后来上海人讲话的语气用语与生活方式,是看得到的;而当然,在现在徐冰出版的这本介绍80年代后上海的流行音乐的书里,大家更能够感觉得到:流行歌曲是有传承的。(资深音乐人)序二空白

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总体引领着亚洲,无论是电影工业的蓬勃还是文学流派之喧哗、甚至京剧和越剧也要在此地“拜码头”确立身价,音乐上自然也无其他城市能出其右。1927年黎锦晖先生的《毛毛雨》被认为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锋,顷刻燎原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由此上海成为全球华人流行音乐的源点。《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歌曲还被翻唱成英文版本进入美国排行榜。

然后,留下了很多空白。

一直到90年代开始又有上海人自己写的音乐在全亚洲发行,其间大概断了五十年。而这五十年,东京、香港、北京和首尔在音乐上各说故事,唯独冷落了上海。

当我以为没什么值得书写的时候,徐冰兄揣着一颗悲悯和留恋之心,觉得一个都市不应该如此荒漠,写了上海的九零和零零年,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大菜落桌前的前菜,而我们都是那前菜,期盼着下一回合的上海大菜惊亚洲文化之四座。

应该不会再是空白。(资深音乐人)序三冰兄二三事

太意外了。徐冰(我尊称其为“冰兄”)居然会来嘱咐我为他的新书写序。按理说,我也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无所事事时玩了几年流行音乐的票友,虽然因缘际会也曾结交过一批圈内的腕儿,但自从我1998年顿悟离开这个圈子后,就此与他们没有了任何来往。唯独徐冰是个例外!

想来这也没什么意外。因为我和徐冰的友情基础并非是流行音乐,而是麻将。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和他是固定的牌搭子,逮着空俩人就满上海地兜人打麻将,不过打麻将时我们两人都爱哼小曲的习惯似能于不经意间透露职业气质。我常哼的是《走进新时代》,他则偏爱《我的爱对你说》。绝非这两支歌有什么好,大概寄托了彼此想早点胡牌的小心思。

徐冰职业生涯的辉煌期应该是创办并担当了多年的《上录音乐万花筒》节目的监制阶段。在90年代,这档节目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老牌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新锐的东方电台之间极少数可以抗衡的音乐栏目。这个百分之百和徐冰的统筹策划有关联,更主要是他当时的江湖人脉。作为上海浦东本地人,徐冰身上暗藏着少许当年杜月笙杜先生的影子。除了出手稍逊阔绰外,待人接物是如出一辙般的热情、海派。毗邻上海电台旧址的乍浦路当年是一条有名的美食街,记不清有多少次徐冰在这里招待过往上海滩的音乐人、歌手。当年有名的、当年没名现在变有名的、当年没名混到今天终究还是没名的,他都招呼去乍浦路吃上一顿,以至于我们把去乍浦路代称为“去食堂”。

总体来说,以我多年的观察,徐冰是个内心腼腆的人。我猜这与那时浦东远没有当下的繁华、本地人被浦西上只角人视为“乡下人”不无关系,而且他还不是音乐科班出身,是从一个流行音乐爱好者抓住了当时的机遇成功跻身到体制内。恰恰因为如此,他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体制内人更有成功的渴望,更具亲和力,也更有人缘。那些老觉得上海人莫名其妙老卵的外地音乐人、歌手们肯定会感佩于徐冰的豪爽做派,所以徐冰渐渐地成了当时上海流行音乐圈的一面旗帜。

当旗帜是要有担当的,尤其节目能做出影响难免会触碰管理者设置的红线。徐冰这点做得好!他经常为其麾下的主持人写检讨、揽责任。印象深的一次,1995年邓丽君猝然辞世,上级明令不许播出任何纪念性质的节目包括她的歌曲。但只要是流行音乐爱好者谁又不关心这个热点,而节目主持人谁又甘心坐失这个热点呢?于是就有了徐冰作为监制埋头认真写检讨书,主持人深情直播无限缅怀的一幕。

邓丽君、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这三位大歌星的歌曾经是上海有关方面明令禁播的,除此之外,在政治中心北京颇有声势的摇滚(譬如崔健)也在受限范围内。忘了什么缘故,某个晚上徐冰拉着我临时去顶某个主持人的班。也没什么准备,两个男人就在直播间里一边扯些和流行音乐搭点边的话题,一边放上几首歌。眼看也就这么风花雪月地糊弄过去了,徐冰突然播起了《花房姑娘》。这还不算,到了副歌高潮部分,他突然打开直播话筒,边打着拍子边哼唱“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就要走在老路上”。在旁边吃惊之余,他那一刻表现出来的率真让我至今难忘。

90年代有“广东出歌手,北京搞制作,上海管发行”的说法。上海在当时中国流行音乐界的地位主要靠上海人血管里天然流淌的商业基因来维系,而上海本土极难出产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流行音乐人才,即使偶尔冒几个有点苗头的,也跑北京、广东发展了。这一点是让徐冰一直感觉胸闷气结的。他热心地帮过罗中旭、李泉,也曾张罗陷入是非中的毛阿敏复出,更有想尝试用上海话创作流行歌曲并期冀有朝一日和粤语歌争个高低的念头。自然,在当时他不成的事切换到今天的背景下,他的不甘心最后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徐冰最终是离开了体制。早在他之前,我彻底与流行音乐做了了断,北上开始做体育版权。之后的十几年间,我们各忙各的,麻将是凑不起来了,最多是喝一杯黄酒吃顿饭。我从来没有去询问他为什么要离开,但我也猜想即便他选择在体制内留守也不见得会过得更好些,整个大势如此!

徐冰的这本书上海滩的味道足,白描般的叙述时不时能勾起我的亲切感,是有温度的文字。从当年到现在,我们有时会感慨羡慕周璇时期上海流行音乐的辉煌,像极了慕容复的复兴痴心。然而,“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上海除了大城市固有的喧哗与骚动一如既往外,曾经的精致、趣味越来越像那发黄信笺上的模糊字迹,几不可辨。徐冰兄写下了这些文字后,就想必会对那些所有的曾经,那些无可挽回轻轻地放下了。

放下才得大自在!(体奥动力董事长)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

气象万千的魔都上海主要由三大色块构成:老城厢的传统生态区域、国际化社区、先进商业金融区域。其中老城厢从元代就开始建城,在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已然自成一体,以吴越人文为基色,融汇了齐鲁、江汉、岭南等圈子,活色生香、生机勃勃;而国际化的社区,则以20世纪初的东方香榭丽舍大街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为沿线的法租界高级社区为典范,譬如武康路和思南路,时尚摩登、心旷神怡;外滩与南京路沿线,则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象征,十里洋场、金碧辉煌。

源于此三基色,调色出了万花筒一般的这个城市。由近代城市资产阶级和文化精英主导的意识形态,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市民文化。川流不息的人们,熙熙攘攘的表情符号。如今很少听得到几句上海话。

城市的气质,无论用小说、绘画还是音乐或戏剧,甚至足球或马拉松,都有地理的坐标在对应。我们年少时听过的唱过的某支歌,你还记得是在哪里吗?这本书里的很多背景和故事走向,也都是地理概念上的铺叙。

上海的马路命名,基本上东西横向为城市名,南北走向为省市地名。夹杂其间有些路名恰似你的温柔,甜爱路就是一例,很多情侣去那里荡马路都会故意说些无边无际的傻话。还有桃江路、愚园路、万航渡路、妙境路、露香园路……我之所以选名梦花街与思南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感觉很美。微风往事。而且这两条马路恰好象征了魔都的两极:极端的老城厢烟熏气和极端的海派克勒气质。

梦花街,从中华路口的百年老店大富贵开始到东头的柳江街也不过四百米长,很多弄堂在其间衍生。在街面上不少烟纸杂货店、小餐饮店以及发廊的生态里,你听得到各种口音的叫卖声,有点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中的意思,让你仿佛穿越到了一百年前,不经意地亭子间里会窜出来一位胭脂女郎和戴着西瓜帽的形迹可疑者,门缝里你似乎能闻到百年前的气息。这里周围,当初确实也存在过日本特务联络处和在此处生活的各地小生意人、乡绅、逃债者或落魄文人。不过这两年有个小插曲,就是梦花街19号的馄饨店,经过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改头换面成一个经典样板房让三代人可以体面地拥挤在一起,前来探访者无数。更想不到的是这家馄饨店与南昌路的葱油饼店的无照经营问题引起了总理的关注,这是题外话。梦花街上比较出挑的景点是学宫街边的文庙,这里算是孔夫子落脚的一个堂会。文庙路如今成为上海的秋叶原,这条动漫街上你经常会看到视觉系的男女们,他们与生活在这里的手里夹着油条的驼背大爷夹杂在一起,很是魔幻的感觉。不远处是上海滩历史最悠久的名校敬业中学,这里曾走出来8位院士,你可能想不到该校居然创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向东南1千米处的薛家浜路旁有一条青龙街(今年已不在了),当年李叔同的“城南草堂”就在此,他在这里写下了学堂乐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所谓老城厢(这种区域生态散见于这个城市的东西南北,不过这十年基本被拆迁,只有老南市区的一带还有整片的风貌),其实就是大杂烩的都市清明上河图。你一边走走一边耳机里听听被称作是中国第一支流行歌曲的黎锦晖的《毛毛雨》,或电影《马路天使》里周璇的《天涯歌女》,你与这个城市的关系起码提升了两个段位。我甚至在想,应该策划一个老城厢民谣基地,让那些民谣歌手们接接地气,唱唱弄堂里的原生态,让周围墙上那些百年瓦砖和屋顶上停留的麻雀们,一起分享到久违的喜悦,这该是多有趣的景象啊。

1914年起规划建设的思南路,是当时的超级高档社区,原名叫马斯南路(为纪念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奈命名)。20世纪20年代起聚集了大量的外侨,其中以银行家、外交官和自由职业者为多,号称“小瑞士”。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居民结构里增添了大量的要员高管以及富商和名流。其中有周恩来、董必武、张静江、柳亚子、程潜、梅兰芳……旁边的南昌路弄堂里曾经是陈独秀《新青年》编辑部。穿越“东方的卢森堡公园”——复兴公园,在兴业路上就是中共一大会址,毗邻的马当路是韩国流亡政府旧址。可以说,30年代前后穿越在此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梦花街街景

思南路这种感觉,就是落地生根的所谓的海派文化,一种身份和腔调。杜月笙、黄金荣在老城厢十六铺码头一带打打杀杀成就的辉煌,一定是到了此地才自以为体面地永垂不朽。

如今,思南公馆的别墅群已经对外开放,全上海最体面的人们或明或暗流连此地。与此地相隔600米的新天地的小资白领的喧哗不同,这里有一点安静的慢动作和文艺主题活动,仿佛是巴黎的左岸的华丽变奏。大量出道自上海的歌手身上,或多或少散落着思南路梧桐树下斑驳的影子。李泉、罗中旭、黄龄、常石磊或薛之谦。哪怕是他们的前辈黎锦光先生的《夜来香》、陈歌辛先生的《永远的微笑》都是浸染了时代最浪漫的因子,都有生态上的依据。“余音梦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城市文化的两条民间生活语境的词根和DNA。一条由下而上由里而外,唱出了《金陵塔》《燕燕做媒》《真的好想你》《上海童年》《做人难》,一条由上而下、由表及里形成了《玫瑰玫瑰我爱你》《我要我们在一起》《high歌》《霞飞路87号》《演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终于延伸出两根轨道承载起感情的列车缓缓前行。而外滩、南京路的光鲜权贵就当成是另一种封面主旋律去歌唱吧。思南路思南路上的周公馆

崇尚国际化和高大上的魔都啊,海派不仅仅是拿来主义,不仅仅是跟随国际的潮流有多快有多近有多卖力,而更是能够容纳和鼓动呈现出更多的纷杂的粗糙的好玩的本土的东西啊。否则粉饰了再多的豪华,邀请了再高级的国际大腕,散去了内心还是空空的。1994年魔都文艺青年音乐地图

1994年的魔都,进入了四个国际中心的战略转型期。从地理脉络上来看,此时地铁一号线工程如火如荼,淮海中路上行路诸多不便却似乎也都司空见惯,而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建设也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传说中的延安中路南北高架交汇处的龙柱地,正在按照设计要求将36根钢管柱打到地下60多米深处,只打下10多米却怎么也下不去了……很多市中心的居民被动迁到了闵行和浦东过“乡下人”生活,却在20年后侥幸地发觉这些地方都成了次中心黄金地段。

上海人很怀念那些激情洋溢的属于上海人的年代。譬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过了1994年,中国歌迷圣地西藏中路南京路口的“上海音乐书店”也不见了,中国最早的唱片公司中国唱片也即将从衡山路撤退,留下了徐家汇青草地一片,资深拷兄每周日经常在延安中路中图门口接头的节奏也被打乱……

当然,1994年确实也是中国流行乐集群勃发的年份。一大批新生代都是集群蜂拥而现。在那个盗版前夕蔚蓝色的天空下,在那个文艺青年还很纯洁和诗意的年代。我们每一次的擦肩而过都是为了积蓄下一次的歌唱。

虽然仅仅只是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是很多记忆你是“度娘”不到的。

谨以此文素描那些骑着单车、皮带上别着walkman、曾经在这个城市里穿行的少年们。1.文艺青年之音像门店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音乐专业书店。一楼卖盒带和CD以及很少的LD,二楼出售音乐图书。如果你偶然遇见了异性同学,基本上进一步发展的概率速提了三成——有很多话题可以谈啊。特别是对于某些歌手的花边。

更专业专注和专心的发烧友一般去延安中路茂名路口的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隔壁是儿童艺术剧场),买到那里出售的港台和欧美引进版专辑,甚至香港娱乐杂志,肯定是在朋友圈“扎台型”的。上海滩很多未来很有名头的文化人,最早的江湖圈子就在这里。

当时先知先觉的民间高手开始做音像生意了。一盒音带卖6.5元,成本不超过3元。如果是有引进批号的卖8.7元,原装进口的14元,你想想利润有多高啊。当时的太平洋音像公司成立仅仅三年就盖起了全国同行业最漂亮的大楼了。

上海还有一家“东企音像商店”,开在西藏南路淮海路口,通过电台打软性广告,聚集了大量的普通歌迷。譬如90年代初宝丽金引进版的《永远的朋友》出版,东企就通过电台《上录音乐万花筒》赠送奖品,造成听众以为这个专辑只有在那里买才正宗的概念。经过一两年时间,这里的销量进入全市的前三。

其他有规模的音像产品零售据点分别有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徐家汇的艺术书店,福州路的外文书店等。2.文艺青年之唱唱歌跳跳舞

通过卫视音乐真人秀,全国观众都认为,民间好歌手,一般都是在成都、丽江、北京后海之类的酒吧,全不把魔都这个老法师看在眼里啊。

说一说1994年上海滩风头比较劲的这类场所吧。

跳舞肯定首选全国最大的JJ,如今的延安中路的延安饭店。最高峰时超过千人一起嗨。每天午夜门口一大排夏利出租车拉你到黄河路乍浦路,最近的就是旁边转弯的富民路本帮菜保罗酒家或南京西路西康路口如今恒隆的地盘,港式茶点沙申大酒店吃宵夜。

更白领一点的,就是去淮海中路成都北路口的“时代广场”,或者普安路口的“滚石”,虹桥宾馆的“卡萨布兰卡”则更土豪点。号称人气大王的马当路口的“大华书场”,那可是叔叔阿姨的地盘小青年跳不来国标的。

唱歌已经脱离了大厅一锅粥的初级阶段,太多选择了,很多酒家都有。比较有档次的就是贵都的黄楼KTV,以及1993年因为《新民晚报》一篇《夜闯KTV》而名声大噪的“捣糨糊”典型代表永嘉路陕西南路的花苑卡拉OK娱乐厅。当时钱柜在大陆首家门店复兴公园店还未开张。

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歌舞厅和茶座场所,很多歌手的成名出道之地,也是笼络小资产阶级情调阶层的专业场所。可是比如今成都、北京的气派高级多了,主要集中在商业中心。其中有南京路一条街的“荣华楼”(南京西路西藏路口);“燕云楼”(南京东路广西路);“七重天”(南京东路浙江路);“新都”(南京东路食品公司楼上);“东亚歌厅”(南京东路服装公司楼上);“国际饭店”(南京西路黄河路);“大陆饭店”(西藏中路延安中路);“波特曼演歌台”(南京西路)。另外,还有邹军、朱枫登台的“皇宫”(嵩山路淮海中路);香港演员罗慧娟姐姐经营的老锦江“碧丽宫”;长乐路茂名路的“文艺俱乐部”;规模宏大的虹桥路虹许路“花城歌舞厅”;虹口老牌的娱乐店“天鹅宾馆”;罗中旭等开唱的徐家汇“亚都”;外文歌手刘丹驻场的扬子江饭店;高级一点的李泉驻场的希尔顿饭店……

这个都市里的霓虹灯会知道,你曾经在哪些场合与谁欢颜过。

对了,地下音乐的据点不多,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天潼路曲阜路的“九频道”以及复旦大学附近的“挂二”。3.文艺青年之媒体圈子

创办于1987年的《音像世界》被称为全国音乐圈的“黄埔军校”,在衡山路706号的编辑部小楼里经常有全国各地的音乐人和资深乐迷串联。后来中唱拆迁后杂志社一度搬迁到了对马路,再后来记得2007年搬到了慈云街,我去看总编吴晓颖时,社长吴为庆随口一说,前两天阿瑟、张雷整理编辑部以前的信件,发现了白岩松的投稿和其他圈子里朋友的稿子,都被大包处理了……我感叹来晚了一步啊,其中应该也有自己的手稿的。

1994年夏天《音像世界》浩浩荡荡组织了全国的唱片界和媒体界在烟台召开了全国“流行音乐与传媒研讨会”,基本网罗了当时唱片产业和一线媒体音乐人的阵营,影响深远。而上海代表团是坐了火车过去的,一路上我与《解放日报》的黄琼、《新民晚报》的杨建国和《上海电视周刊》的曹秉垫了纸板打麻将的景象,穿越在金色的齐鲁大地上,记忆里十分的明媚。这场活动确立北京梦想、广州光荣、上海传播的三足鼎立状态。可惜仅仅过去了两年,上海的流行乐传播中心的地位被偏移,很多原因包括很多音乐媒体的人事变动,当然也有个小小的原因,是当时执掌上海电台音乐台中文流行乐节目的作者本人,因一些原因而“退居二线”。《音像世界》的歌迷群力量十分巨大。除了直接开设了专栏外,还经常聚会做出很多创意。包括串联地下乐队,交流国际最新唱片甚至刚刚在港台娱乐圈流行的星座八卦。

与此对应并重叠的是,北京东路2号的电台音乐节目粉丝和歌迷会,资深者分别在上海电台和东方电台开设了节目。可以说,从1992年东方电台成立起的全国广播热,其中很大部分是流行音乐传播潮流,而其中将近半数的功劳是歌迷的互动参与。很多广播主持人后来成为著名DJ。

绍兴路文艺出版社旗下的《音乐爱好者》月刊和《吉他爱好者》月刊,也有不少的跨界圈子活动。80年代《音乐爱好者》与《人民音乐》《通俗歌曲》《歌曲》为四大音乐杂志。1991年上海电台主持人为赈灾而合影,获评当时全上海最动听的声音4.文艺青年之唱片公司情节

上海是中国唱片工业的发源地。1917年法国人乐浜生在今天的西藏南路一带用留声机播放《洋人大笑》收费并发了财,这个被证实是中国的第一张唱片。随后衡山路上成立了中国唱片工业的摇篮——百代唱片,就是后来的中国唱片上海公司。1979年前中国只有中唱一家。

80—90年代,上海的唱片工业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还有在辽宁路嘉兴路口的上海音像公司,他们的《点歌坛》盒带系列把很多二三线歌手推为盒带红人,譬如段品章。90年代他们主要代理台湾飞碟唱片而稳占国内同行前三。上海声像靠发行滚石周华健《让我欢喜让我忧》而声名鹊起。据说这张专辑当初是给了中唱的,但是中唱并不重视。声像当时地处闸北的陈家宅路和田路,很不文艺的地段。所以他们发迹后就买了八万人体育场旁的炮楼一层楼。

文艺青年念念有词的滚石上海办事处在零陵路爱建大厦,当时的经理是梁叙伦。几年后就被声像滚石合资机构替代。古北水城路EMI经理是从西安过来的徐毅,香港方面的领导是戴仁芝,这位女子也是音像圈内很神奇的人物,类比宝丽金大陆事务老总李志荣。其他还有茂名路老锦江日本林氏文化,他们做了上海劲舞娃娃和梦话想组合,以及波丽佳音上海办事处。

比较资深的乐迷,一定与以上的公司有过走动。5.文艺青年之录音棚与乐器行

这个还真比较专业另类了。

很多人混到衡山路中唱录音棚,见识过陈升等人的独特现场录音作风。要知道上海的录音师在国内也算是顶级的。譬如中唱的苏前、陆晓辛、吴岱徳等人;音像公司录音棚在公司内,上海科影厂的棚在老北站那里;声像录音棚在天钥桥路龙华路,1992年春节我请金武林和他的特混乐队在此做了一张卡拉OK伴奏盒带。陕西南路长乐路“计划生育棚”比较实惠,是很多地下乐队的首选,而上海电台与法国电台合资在东平路衡山路上音附中开设的“巴申”录音棚,成为电视和电台节目制作的最先进设备。

这个时候金陵东路还没有形成乐器一条街的行情。最大的乐器行是“万里”,两年后被知音琴行替代。第二选择是四川北路鲁迅公园旁的“青鸟琴行”。6.文艺青年之看演出与荡马路

徐家汇的万体馆,一直是中国演唱会的指标性建筑。其中1992—1994年这里密集地举办了周华健、李宗盛、陈淑桦、赵传的演唱会,飞碟唱片“飞向未来演唱会”,其中有苏芮、钟镇涛、姜育恒、张雨生、吴奇隆、伊能静、郑智化以及宝丽金群星演唱会、华纳群星演唱会等,掀起了演唱会市场的新格局。至于个唱,港台一线轮流都做了,其他还有日本的恰克与飞鸟、美国的Boyz II Men,澳大利亚空气补给乐队等。

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也是当时流行演出的选项。

上海有实力的演出乐团首推上海轻音乐团,其他还有上海芭蕾舞团,以及民间的上海多灵电子乐团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晚上值得去的,就是衡山路酒吧一条街,以及铜仁路酒吧街。茂名南路还要等两年后才起蓬头。2017年魔都十佳音乐场

2017年3月25日,是“棉花俱乐部”的最后一个营业日。这个位于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口的上海爵士音乐的地标性酒吧,从1997年开业迄今已有二十个年头,这里被称作“上海布鲁斯、爵士音乐的发源地”。

除了国际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上海稀有经营超过20年的音乐夜场地。何谓国际大都市,其实这也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指标。当初南京东路中央商场旁的东海咖啡馆说没也没了,殊不知简单如一家承载六七十年历史的咖啡馆,其实也是这个城市灵魂的一个符号。如果巴黎街头不是花神咖啡馆、双偶咖啡馆可以让人们的思绪联想到毕加索、萨特、海明威,巴黎也不是巴黎了。

这个城市曾经生活的年轻人们,应该都拥挤过华亭路和襄阳路小商品市场,那是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几年令人兴奋的场景(初期的义乌大概就是一百倍体量的襄阳路商品市场吧)。或许还记得与伙伴去大自鸣钟盗过碟片,以及去新天地的ARK看过音乐现场表演。或许股票里赚过蛮多的你也曾经去乌鲁木齐路捧场过王菲和李亚鹏开设的VIP room,或刘嘉玲在同乐坊的MUSE,吴大维等在复兴公园的官邸,以及传出不少绯闻的钱柜的包厢……这些统统都是魔都最近20年里的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似飞鸟相忘于江湖。上海,就是带着爵士味道的一座城

愿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2017年的此时,如果我们在魔都,还是有300多家酒吧供你选择。其中,一些Live House和音乐酒吧还是要去看看的。

我选出的十佳,就当作是魔都的十种音乐表情符号吧。

JZ CIub爵士上海 2004年起在复兴西路46号营业,成为上海最出彩的爵士乐秀场和最完整的爵士演艺产业链。老板任宇清却是个北方人,他同时也创办了“爵士上海音乐节”,通过与静安区政府的合作,发展为上海本土音乐节中最成功的品牌。2016年“JZ Club”搬迁至黄浦区巨鹿路158号延中广场内。主要消费人群是70后、80后,其中半数是慕名而来的音乐游客。

TZ House 弹指之间音乐酒吧 城市流行歌手大本营,听歌的好地方,很多选秀歌手都在此驻唱。主流消费人群80后、90后。目前开设有三家门店:静安区镇宁路525号新东纺大酒店1楼(近万航渡路)、长宁区茅台路179号金虹桥商场2楼L222(娄山关路)、虹口区瑞虹路188号瑞虹天地月亮湾3层。TZ House 弹指之间的控台

MAO LIVE HOUSE 魔都最地道的Live House,也经常可以欣赏到国际前卫音乐的巡回演唱会。生活在上海的17万老外中,不少是这里的稳定观众。地址: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白玉兰剧场3楼。

育音堂 上海本地摇滚乐队的主要演出根据地,并串联全国的地下乐队的演出。鼓励原创和独立摇滚精神。2006年成立于徐汇区龙漕路200弄100号。2007年4月搬至如今的经营地:长宁区凯旋路851号(近延安西路口),天山公园绿色草坪旁边一栋孤立的白色小楼里。

万代南梦宫上海文化中心 成立于2013年。2017年3月之前名为“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性的表演据点,日系娱乐资源很丰富。经营管理团队曾为新天地ARK的背景。地址:普陀区宜昌路179号。

House of BIues & Jazz 具有老克勒气派的艺人林栋甫开设的爵士演艺吧。乐手相当正点,环境复古,有点时光倒流70年的味道。地处黄浦区福州路60号(近外滩)。

On Stage 音乐、黑胶、美食、生活概念融合在一起。其中演出节目以民谣和电子乐等为主,是JZ爵士上海体系中的延伸,经营三年来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不过可能2017年下半年因为红坊的改建而被迫停止营业。地址在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A2—101。

音味爱琴音乐主题餐厅 沪上音乐剧驻场酒吧。把ET聚场首轮演出后的现代元素音乐剧改编为餐厅驻演版本。譬如2016年春季开始的《因味爱,所以爱》《疯狂约会》以及《音乐厨男秀》等。同时票务上打出“大麦live”的名头,也算是票务网站的线下项目的尝试。地点靠近百乐门:静安区北京西路1825号B座近万航渡路。

288现场音乐吧 接地气的音乐吧,经常用上海话进行串场,特别是王厂长的演出。有固定的上海籍的消费人群。地点靠近田子坊:黄浦区泰康路288号2楼。

Cigar Jazz Wine爵士音乐餐厅酒吧 乐队基本为国外人士,具有稳定的水准和现场气氛,曾经有获得过格莱美奖的黑人女歌手来驻场。适合白领和游客的音乐休闲地。位于黄浦区兴业路123弄新天地南里2号4单元(近马当路)。说时迟 那时快那时的校园歌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一定会有几个诗社,几份油印刊物,若干长发男和墨镜男,若干留波浪和穿花裙子的女生。草地上的下午有几把吉他拨弄,旁边有一个四喇叭录音机……他们肯定知道上海有几个校园歌手正当红,或许,有的人还给这些身边的偶像写过情诗……

那时候上海滩最时髦的音乐消遣就是晚上去音乐茶座听茶座歌手演唱靡靡之音。比较有名气的分别有南京东路上的七重天宾馆音乐茶座,对面的东亚饭店音乐茶座,青年会宾馆音乐茶座,丁香花园音乐茶座,虹口公园对面的白厦宾馆音乐茶座(当时,四川北路沿路人气很旺,与南京路、淮海路、金陵东路构成上海滩四大商业街),杨浦的蓝天宾馆音乐茶座等。门票一般为6—10元。但是,如果你看上了谁,花篮10元起板,上不封顶。当主持人说6号台张先生送上花篮一个……旁人都会看一眼你,感觉老好的……其中,茶座歌手中也有不少出来兼职的大学生歌手,特别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演唱英文歌很吃香。

当然,真正出名并出了专辑盒带的大学生歌手有刘蕾,吴越菲,吴小芸,王沕、汪苏苏和宋怀强三重唱组合,王亦磊等,另外上外的刘丹也是在圈子里很有气质的歌手。

刘蕾是国际外贸学院的,父亲是歌唱家刘文炳,曾经在电视里教唱声乐。她起点比较高,完全走的清纯路线,屏幕上我们看到的是她标准的形态:童花头,蓝色裙子。考虑到大学歌手的特有气质,专辑盒带里也特意安排了她演唱英文歌的特征,譬如《SOS》《没人要的孩子》等就一度很走红。毕业后留学美国,据说后来回到上海,现在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

吴越菲的嗓音非常纯净,当初圈内一度有一个传闻,就是有唱片公司在北京要录制一个女歌手的专辑,俗称“扒带子”(就是把港台海外盒带里的歌曲依样扒下来,请音乐学院的人编曲,一首歌的编曲费行情在25元左右)。当时有人推荐了北京的张蔷和上海的吴越菲。大家都认为吴越菲音色纯净,形象气质更靓丽。但是,考虑到上海到北京的费用,编辑就让张蔷唱了,这成全了张蔷那个类似未成年少女放肆甜腻的大嗓门,红透半边天,一口气出版了29盒带子,成为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的首位中国歌手……不过吴越菲之后在太平洋影音也录制了很多拼盘盒带和专辑,也唱出了类似《梦江南》《心向你飞》等代表了当时广州原创实力的佳作。

吴小芸的出现被认为是惊艳。气质清丽,亭亭玉立,完全具备偶像范儿。1983年获得上海青年歌手二等奖,1984年出版专辑《献给你的爱》,被评为“神州歌坛12星”,被王昆招进东方歌舞团。那时东方歌舞团是国内流行音乐的最大招牌,侯德健、程琳、远征、朱明瑛、成方圆等大牌云集。郭峰当时也被侯德健推荐给王昆,郭峰的校园歌曲代表作《我多想》就是由吴小芸首唱的。吴小芸1987年辞职去日本发展,获得“亚洲青年歌手大赛”第一名。可惜,那年代,在日本很难有中国歌手的立足之地,除了欧阳菲菲和邓丽君、陈美玲等少数外。听说后来她放弃了歌唱去经营咨询公司。宋怀强

王沕、汪苏苏和宋怀强三重唱组合是当时电台电视台晚会等主流活动的常客,跨界流行与美声之间。后来他们分别到了民族乐团,上海乐团和出国留学。迄今,我们大概都知道上海戏剧学院有一位教授宋怀强,他也是身兼声乐、戏剧表演、广播播音、教学……多种跨界身份的艺术家。

一般人会妒忌王亦磊有一位好爸爸——王更茂——上海音像公司百万畅销系列盒带《点歌坛——您最喜欢的歌》的开创者和编辑。只要集合进入《点歌坛》,那是一种最热门歌曲的象征。很多歌手如范琳琳、韦唯、段品章、李玲玉、杭天琪、朱彩玲等,都是通过《点歌坛》成为盒带畅销歌手的,甚至出现翻唱的版本比原唱歌手更畅销的局面。王亦磊也成为《点歌坛》的固定歌手,那时,她还是幼儿师范的学生。不过,无论演唱的感觉还是形象,她都很有学生市场。如今,她应该正在美利坚合众国,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上海的校园歌手在市面上飘散芬芳时,另一方北京的北大、清华、人大、农业工程大学的宋柯、高晓松、王阳(老狼)、许晓峰、徐秋汉、沈庆……们还在计谋着如何在某个校园获得开唱的机遇(在此抱歉只能一并笼统地评说了)。所以,上海与北京的校园音乐形态差异一直是如此之大——一个是形象被市场化包装的气质甚至是洋气的,另一个则是注重精神原创的;一个是偏柔性的轻吟浅唱,另一个则是偏男性的直白。

我在此仅仅只是撷取了80年代中期开始的那段在很多人记忆里“阳光灿烂”的声音片断。我也无法在此并举类似“太阳同伴”民谣组合在当时大学里巡回演出的记录,因为那些散落的画面太过纷杂和不确定性。至于到了90年代后,大学越来越被社会浸染,所谓的大学生歌手这个符号,也基本失去独立意义和价值,流行市场也根本不需要那些保守的文艺符号了。倒是每个大学内部的艺术节,每年依然按照人气票选在延续着“校园十大歌手”之类的游戏活动。

你参加了哪年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那些年,上海制造的十七张专辑

上海城市印记里的声音回响拌着香干马兰头与熏鱼的味道,在弄堂风里亲切着大叔阿姨的面孔。是的,1979—2016年的37年里,上海音乐人、唱片人和传播人合力推出的音乐作品,影响过很多人的心情。在此遴选出十七张音乐代表专辑,也是作者本人表达致敬的一种方式。

1.《阿姐鼓》。这是迄今中国音乐人在世界音乐范围内所取得的最杰出成就。由何训田和朱哲琴主创,制作人李苏友,顶级品质,1994年上海音像公司投资百万出品,并联袂华纳唱片同步在全球50多个国家发行,总销量超过百万。该作品的音乐思考具有泛宗教色彩,对后来者影响极大。(延伸阅读:随后,上海声像出版社推出了《苏武牧羊》和中唱上海公司的《彩之南》系列,同为世界音乐风,都是典藏版大制作。)

2.顶楼的马戏团《上海市经典流行摇滚金曲13首》。骡子唱片2010年出品。顶楼的马戏团流连于上海弄堂文化的细节故事,坚持用上海话把上海人的生活态度表达出来,哪怕你以为有点“十三”的事情。本专辑中的《上海童年》被配上20世纪80年代的画面在网络上打动无数人。是的,上海并不是脸谱化的外滩或武康路的那些光鲜,还有老城厢的梦花街或老杨浦那些大叔阿姨的闲话。

3.黄龄《痒》。2007年环球天韵出品,是近十年来塑造歌者新锐气质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其中独立音乐人常石磊的作品《high歌》和孟楠的《痒》,成为最具新音乐品性的神曲,也是黄龄的名片,值得一提的是她改编的《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也非常具有创意。(延伸阅读:类比黄龄,1995年新星座曾推出16岁的甄凌,为她定制了三首曲目《焰火》《夏末初秋的爱情》《美丽的邻座女子》,空灵气息令歌坛惊艳)

4.浦琪璋电子琴独奏《劲舞》。1984年出版,浦琪璋演奏雅马哈三排键盘的电子琴曲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成为风靡全国的音乐时尚。(1985年起上海电视台举行的“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更引发了电子琴走入家庭的热潮)从1984年迄今,CCTV新闻联播后七点半天气预报背景曲,就选用了该专辑《渔舟唱晚》中的1分33秒至2分42秒这一段,并做了无缝连接循环播放,成为全国人民的一种听觉习惯,这也是世界上的一个神奇案例。(延伸阅读:此风蔓延下,1987年香港引进的《荷东——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电子舞曲盒带,成为青年人舞曲的不二选择)

5.《红太阳——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1991年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冯海宁策划制作。该专辑创造了三个月300万两年内共计720万的销售奇迹,并开启了席卷全国的“红歌新唱”热潮。中唱上海公司随之又相继推出五张系列专辑,类似的品种全国不下于百种以上,成为唱片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6.朱逢博《蔷薇处处开》。1979年太平洋影音出品。这是内地的第一盒立体声专辑,也是开启新时期流行演唱风格的代表作。18首曲目包括时代作《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祝酒歌》,又包括民歌《绣荷包》、外国流行曲《哆来咪》《尼罗河畔的歌声》以及老上海歌曲等。可以说包罗了当时主流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演唱风格。这也体现了朱逢博是极为难得的贯通民歌、歌剧、流行的跨界艺术家。

7.罗中旭《星光灿烂》。1994年星工场出品。无论是歌手的偶像形态还是创作路数,罗中旭地道传承了上海城市核心中最浪漫抒情的部分,纯净而明朗,雅致而风范,交织了自己的生活思考和音乐品性。在1994年中国原创新生力量的爆发期,他代表上海恰到好处地站出来了。

8.李泉《走钢索的人》。2000年BMG出品,是李泉在拿捏古典与流行的创作心得上的彻悟之作。混合了蓝调、爵士、跨界等曲风,具有浓郁的海派怀旧的人文气息。除了包揽曲作外,大部分歌词也是出自他本人,隐约呈现出感伤忧郁的诗人气质。

9.戏班《就是这个调调》。2012年贰生叁后出品。很难用某种习惯性描述来评判这张专辑,那么多元素汇聚一堂:秦腔、京韵大鼓、黄河号子、西藏长调、印度音乐、澳洲土著、现代电子音乐……但是非常好听!歌唱的趣味和聆听的愉悦融合于一体。戏班就是要把三教九流在他们独创的音乐风格中拥抱在一起像个赤膊兄弟。

10.黑棒《No.1》。步升音乐2004年出品。这是一张被市场遗忘了的佳作专辑。黑棒是内地第一支嘻哈组合,他们在专辑中肆意妄为,“野霍霍嘲叽叽”,混搭各种音乐风格,饶舌各种社会现象,普通话、英文和上海话一齐开腔,煞是闹猛。其中《霞飞路87号》可以作为上海小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背景轮廓。

11.张行《成功的路不止一条》。1984年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品。该专辑把一名获得上海青年吉他大奖赛弹唱冠军的无线电厂工人的草根歌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歌星,半年内销量突破300万,盒带上“24轨立体声”的品质广告语,成为大众心中与港台品质接轨的暗语。该专辑是中国唱片工业商业化发展初期成功的最经典案例。《迟到》《一条路》等歌曲虽然出自台湾却被深深打上了张行的标识。

12.《点歌坛》系列。从1986年开始,上海音像公司推出的“点歌坛”品牌系列中所罗列的曲目,极有市场精准度,显示了当初最优秀的编辑能力。其中第一辑借助电视剧《济公》的势头让街头到处传唱里面的插曲《济公活佛》,1988年第四辑《爱的奉献》也在春晚不久顺势出版,从而引起抢购。该系列也推出了一些新歌手如段品章、朱彩玲、王亦磊等。

13.金复载《红河谷》电影原声音乐专辑。1996年冯小宁导演的上影巨片,随后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了电影原声音乐专辑。金复载在该电影音乐的创作上体现了极强的叙事性和表现力,其中《雪儿达娃》一段旋律极为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延伸阅读:2002年上海籍当代杰出作曲家叶小钢影视作品专辑《半生缘》由普罗之声出版)

14.方琼《天涯歌女——怀旧金曲选》。中国唱片2003年出版。在传承上海海派时代曲并发扬光大的两岸三地歌者中,方琼特立独行地追求交响化的大格局,并尝试用明媚的民族嗓音与传统流行跨界出色彩斑斓的审美效果,从舞台效果和音响品质以及社会效应来看,方琼做出了极致的样板。上海老歌被唱出了“方琼味”。张行的《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专辑封面(延伸阅读:女中音歌唱家王维倩则是通过发烧碟形态,录制了《上海往事》系列,贴近民间小舞台和汽车陪伴功能)

15.胡彦斌《文武双全》。2002年艺风文化出品。一个18岁男生的音乐天赋确实与32岁《我是歌手》时的娴熟音乐技能有本质的区别。那年青涩的斌斌几乎用灵气和悟性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流行到蓝调,从轻摇滚到R&B,他毫不顾忌十八般武艺全方位耍开,一招一式充满了想象力。专辑中的主打歌《和尚》《玛丽莲·梦露》显然已经达到了他当时的音乐创意极限。如果今天他再回炉做这张专辑,会是怎样呢?

16.彭飞《第三个月》。这是独立音乐人、小提琴演奏家彭飞的首张跨界专辑。2015年通过网络独立发行。融合了Jazz、Classical、R&B、World Music等多种元素。歌手袁娅维、常石磊、赵可、郭一凡、李子涵及乐手秦立巍等合作,基本代表了当今最好的音乐品质和态度。更值得颂扬的是,彭飞做音乐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生活情趣,是一种快活的姿态。本专辑也是第26届台湾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专辑”提名,荣获“演奏类最佳作曲人奖”。彭飞是音乐真人秀《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的固定编曲制作人,极具国际视野和理念。他最为人熟知的编曲作品是《当你老了》《从前慢》。

17.薛之谦《初学者》。2016年海蝶音乐出品。这是薛之谦出道之后最重磅的出击,也是他和他的朋友们郑伟、赵英俊、李荣浩、郭顶等人的集聚力。加上他的超级出镜率和网红走势,这张专辑甚至可以作为近年来最畅销的案例来分析。《绅士》《演员》《丑八怪》《小孩》《一半》等作品之前都通过单曲形式发行过。所以专辑的概念运作也是当今唱片行业的基本市场法则:从单曲到专辑,一层一层的递进。不见得一张专辑需要很多的音乐革新和很多新概念,仅仅是能够出街多首好听的歌曲,就是王道了。

上海制造,已成为一段历史。无论是轻工业产品还是电影戏剧或流行乐,一切都在顾此失彼中融合在不断的推陈出新里。我们,算是经历了很多精彩的“上海牌”流行音乐的。上海滩流行乐进化论

在徐家汇公园靠近衡山路处,有一幢气质高雅的红楼。2002年,这里是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行政楼。再追溯到百年前的1915年,法国人乐浜生在某位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在此圈地盖成这座法式木砖结构红楼,并在门口挂了一块牌子:百代唱片公司……如果你的长辈当时家境不错也爱赶时髦,那么他(她)很有可能穿着长衫或碎花裙子站在这块牌子旁,手里揣着“雄鸡”商标的百代唱片等待从里面出来的偶像签名……黎莉莉、王人美、胡笳、周璇、白虹、白光、李香兰、龚秋霞、赵丹、姚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俞振飞……

天哪!侬头晕吗?我现在一罗列这些人的名字就会晕……

很多年后,业内人一致认为,这里就是中国唱片的发源地,如今沦为酒吧餐馆、大家闺秀唱堂会。所以我现在将其改称为气质忧郁的小红楼。

PS:20世纪30年代起上海滩除了百代唱片外,还有华资背景的“双鹦鹉”的大中华唱片,美资背景的“狗听喇叭”的胜利唱片。百代小红楼

光阴荏苒。1986年,几乎在同时,上海轻音乐团和北京的中国轻音乐团相继成立。团长分别是当时标杆人物的“北李南朱”(北京李谷一,上海朱逢博)。这是一个流行音乐体制上突破的标志性事件。请看看这份名单就明白这两个团的分量——上海轻音乐团:团长朱逢博,音乐总监屠巴海。歌手有沈小岑、张庆、朱枫、肖霞、杭晨、邹军、周海平、董苓、唐峰、李维敏……中国轻音乐团:团长李谷一,歌手有韦唯、李娜、付笛声、任静……

那时候“上轻”在文化广场或上海万体馆开音乐会,票子很吃香。加上广州的太平洋艺术团(刘欣如、陈汝佳、陈燕妮、李达成、廖百威、王越),那时候粤语歌招牌多风光……到处大合唱“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基本上全国走穴市场三足鼎立(北京的比较复杂,还有东方歌舞团等)……所以,上海的歌手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还是相当有市面的。那时候除了中唱的张行专辑发行200万盒外,音像公司的《点歌台》系列,销量也有百万盒以上。上海加广州,扛起了全国盒带市场产品的半壁江山。所以,上海搞流行乐的还是有自尊和派头的。如果你背把吉他在工人文化宫唱一首《草帽歌》或《回家的路》《阿西门的街》,对于小姑娘有秒杀效果……

随后的1987年,上海率先成立调频广播,其中的103.7兆赫成为所有乐迷必备的课外生活。1989年7月15日“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开播,基本上聚焦了所有学生族的感情趋向和审美观念。那时,比较有想法的歌迷,除了去西藏南路南京路口的音乐书店外,还会到一个叫东企的音像商店,在西藏南路淮海路口。当然,更考究点的,一定会经常徘徊在延安中路茂名南路的中国图书公司上海分公司门口。里面的原版进口盒带一般要14块(音乐书店引进版一般是7.5元,本地的为6.5元),品种不多,但是很多人会在门口用10元钱买到更对胃口的偶像的最新专辑。封面是黑白复印的。

这个族群名为“拷兄”,就是用家里的录音机拷贝的资深歌迷生意人,复旦大学内此风气最盛。这个群体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涌现出了一些伟大的人物,包括后来媒介领袖某某某。市面上的歌迷主要分三拨——以《音像世界》歌迷会为比较有想法可以在杂志上发言的一帮子;以《上录音乐万花筒》为最广泛基础并有最潮流的品种交互的平台;另外还有《点歌台》《音乐茶座》等节目培养的相对小众的歌迷群。如果你没有浸染或曾经加入过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歌迷圈,你属于混得比较差的……

上海原创音乐势力的第一次爆发,是1989年底的“新开发”演唱会。

有一个叫李苏友的上海人值得一说,他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一直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去耕耘一些项目。其中,1989年底由他主要策动、《音像世界》杂志王铁城等联动的上海九支演唱组合巡礼活动,在北京西路静安寺的云峰剧场举行。这是上海滩摇滚乐队的首次集体亮相。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正式公演到了1990年的7月29—30日在黄浦体育馆举行。标题叫“新开发——90'上海现代演唱组首展”。参加演出的有“电熨斗”乐队——聂钧、马鸿鳖、赵惠民、梁伟信;“2/4组合”——李泉、安栋;“特混乐队”——金武林、张克威、罗汉、杨茹文;“重点工程”乐队——叶亏夫、周紫峰、郑南、毛文军;“太极光”乐队——黄志健、唐荣芳、胡昌建、夏薇青、陈林;“学士”乐队——戚彦、董晓声、柴勇、凌勇;“女子”乐队——姜小雨、徐凤霞(日后的旅德先锋音乐家)、戴鸿飞、王慧、郑蕾、郑群欣……

但是关于这次活动,本土的媒体居然集体疲软,都没给予崇高的敬礼……反而1990年2月17日,北京首体“90现代音乐会”上“唐朝”“呼吸”“眼镜蛇”“宝贝兄弟”“1989”和ADO六支乐队的演出,被当作中国摇滚势力的第一个标志事件。这就是上海娱乐圈的“豆腐现象”——看似光鲜诱人实质软散。

金武林、李泉、聂钧、安栋现在已经成了音乐圈的重要人物,而叶亏夫也做了音乐制作老板,黄志健是电视台金牌节目的音乐制作人,戚彦就是那个电台的阿彦……

有必要交代一下当时全国的摇滚形势:广州的“新空气”组合带着朱哲琴等人在“太阳神”的赞助下开始了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巡回演出。该组合由解承强(代表作《信天游》《一个真实的故事》)、毕晓世(代表作《山沟沟》《轻轻的告诉你》)、张全复(代表作《爱情鸟》《秋千》)组成,非常具有音乐唱作人的启蒙价值,类似于台湾沈光远、罗弘武的红蚂蚁合唱团。

令人怀念的,那些充满理想色彩与自由情怀的纯真80年代呀!

1995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公司年度总销售额超过6亿元!近乎全国的一半。还有上海的媒体力,被认定是中国大陆流行乐的辐射集散中心。而当时,上海的流行乐生态也确实是辉煌的。

上海声像旗下品牌“滚石声像/索尼声像”,签约歌手:刘欢、毛宁、满文军、金海心、陈明、王子鸣、孔令奇、林宝等。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旗下品牌“红太阳音乐制作室”,制作人、企划:冯海宁、聂钧、张鹏;歌手:王焱。

上海音像公司签约歌手:周冰倩、李进;制作人:姚杰军。

嘉音唱片首席代表:太代真裕。

新星座音乐制作公司企划:范立、曹峻;歌手:高林生、甄凌、石云兰。

大峡谷文化音像传播公司创始人:娄有辙;歌手:方远。

点石唱片公司总经理:刘吉毅;歌手:丰玄。

EMI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徐毅。

那时候的罗中旭签约了北京星工场,毛阿敏签约了香港华星唱片,梦幻想、玫瑰秀两大组合也经常露面。全国的歌手都很在意上海的市场和媒体的态度。魔都少女偶像组合们

十有八九你不晓得有一条嘉兴路。坐地铁4号线无缘无故经过这条才一百米的马路,大概是抄近路去旁边的“老场坊1933”约会老同学的吧。嘉兴路又被一截为二,中间穿过的马路来头大一些,叫哈尔滨路,两条路的交汇点现在有一家“SNH48星梦剧院”。(离这不远的辽宁路46号是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每个周末这里都有五场公演。目前是S队和N队轮流专场,H队也马上加入。剧场大约340个位子基本都爆满,而且VIP位子基本被一帮高中生模样的老面孔固定包掉。你会发现观众九成以上全是男性,失调比例远超过看芭提雅的表演。对面街角的点心摊夫妻到了周末就异常亢奋,因为做这些学生仔的生意都比较爽快。

这大概是目前中国唯一以演唱组合命名的驻地剧场。这个才成立一年的中国最大型少女演唱组合,已经有69名成员(还在不断扩展)。所有的运作模式都是从日本的AKB48移植过来的,她们的总监督人/老板是同一个人秋元康。所有的队员的样子与模式,都是娇小玲珑、可爱如花儿一般的纯清,吃多了炸鸡翅发育过度身高超过165厘米的少女都被无情刷掉。你可能没有听明白她们唱的那首歌,但是,齐刷刷一排两排三排的16岁少女的气息,生理常识课上老师讲过的内容你还是可以体会到的。每次剧场公演后,观众们还笃悠悠坐在位子上,原来有一位演员拿了电脑在舞台上有互动环节,还会当场宣布百度贴吧显示的本场公演的最高人气投票榜单。这之后怎么观众还在剧场里等?原来当天所有的SNH48演出成员,都从舞台侧面出来在过道里排成一排向每一位退场观众鞠躬和击掌致谢。这也是巨大的福利指数,此刻有些大叔们的洛丽塔情结,像银行卡刷过一遍那样从头到脚一道痕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