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准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4:58:14

点击下载

作者:约瑟夫·纽顿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人的准则

做人的准则试读:

1 人生的32条准则

愿我们常常用这32条人生的准则来反省自己,并以此自勉,藉此提高人生的价值。

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生活?人生的面具什么时候才会被揭去,露出人生的实相、人生的真谛呢?

我认为只有在下面种种情形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1. 有活下去的信念,不自暴自弃,工作使你觉得生活很有意义。你爱人家,人家也爱你。2. 收入虽不多,但支出不会超过收入。把自己看得轻些,从帮助别人中获取快乐。3. 懂得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而不是仅仅消磨时间。我们所求于社会的不多,而且热爱他人,帮助他人。4. 好好度过今天,让昨天消逝,不空空等候明天的来临。5. 极目远望天际,深感自己的渺小。对自己充满信心、希望和勇气。6. 懂得每个人都同我们一样高尚、一样拥有人生的烦恼、一样孤独。因此能学着原谅并善待自己的伙伴。7. 懂得每一天就是一段短暂的生命,时间一天天过去,便不再回头。8. 同情人家的悲愁,甚至失误。知道当我们的内心斗争非常剧烈时,正是对手占据优势之时。9. 懂得如何交友,不管哪一方有错,都能继续维持友谊。10. 懂得自己如何活下去,也懂得让人家也活下去,并帮助人家活下去。日常待人接物要尽量和蔼。11. 读几本伟大、而且蕴含着美、坚毅和远见的书籍,将它们作为自己在人生旅途上的向导和伴侣。12. 读懂一本最伟大的书籍,并照着去做,让它的力量、温柔和平安进入我们的心坎。13. 懂得如何学习成功者,把渺小浮躁的自己交托给那些懂得人生意义和价值、并让你崇拜的人。14. 懂得如何扬弃人生中的渣滓,让它们不像长满毛的果实一样黏着我们,也不像蜜蜂一样刺着我们。懂得如何淡忘那些使我们后悔的事情。15. 懂得如何松懈、屈尊,如何缓和紧张的生活,如何独处而不感到孤独或畏惧。16. 懂得如何退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他人的生活圈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想,因而分享合群的生活。不要常照镜子,那样只会看见你自己。而应多看窗外,这样你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人。17. 懂得我们是同搭在一条船上,有一个人受伤害,其他的人也会难过。所谓大众福利,那就是说要求每一个人都受益。18. 懂得公共的罪恶,有些也是社会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必须尽自己全力,投自己一票,来根除社会的不良风气。19. 懂得如何谋生,但也懂得如何度过一生。要把自己奉献给伟大的目标,不计报酬。20. 我们无论是与男人、女人,还是孩子接触,都要弄懂对方的心意。21. 懂得如何不被恐惧、愁绪与烦躁等困扰,而能卓然屹立,不受干扰,生死俱无所畏。22.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人生的打击时,能不致晕倒。能忍受失败而不沮丧,因为我们不愿为某一件事所困,就从人生的战场上败退下来。23. 懂得如何奉献自己,宽恕别人。心里常存感激,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24. 喜爱花卉的静静之美,鸟儿歌唱的清纯之奇妙,以及黄昏的温存和祝福。25. 音乐使我们入梦,单纯的善行使我们感动,从孩子的笑声中拾回失落的欢乐。26. 懂得如何追求快乐的艺术,在人生卑微的辛劳中仍能心志高昂,化工作为乐事。27. 当玉树凋残,夕阳西沉,流水呜咽时,我们不要难过,而应该像想起了逝去已久、为我们眷恋的朋友一样。28. 看到路旁一潭污水,要能想到出污泥而不染的性格。当我们看到一个身陷罪恶深渊的人时,也要想到罪恶以外还存在着人性,因此不能认为他无可救药而抛弃。29. 不管你所信的是什么,采取的是哪一种方式。只要这种信仰能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善的本质。30. 我们要赞扬人们已有的成就,而不批评人家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全才,没有一个人能行万事。31. 宁愿被自己敬仰的种种事物所驾驭,而不要被讨厌的事物所左右。要尽量从人家身上寻找优点,如果有人议论他如何如何恶劣,应当常常想想他也许未必坏到如此地步。32. 懂得如何爱人,如何默祷,如何保持欢笑,为他工作。生固然可喜,死亦无所畏惧。

愿我们常常用这32条人生的准则来反省自己,并以此自勉,藉此提高人生的价值。

2 珍惜今日

不正常地悔恨过去,与无目的地恐惧未来,都会损害眼前的生活。只有将今天的生活过得深沉而又诚挚,才会有丰盈的过去,也才能开创未来。

以前今天不属于我,以后今天也非我所有。今天一去便不再回头。没有两天会是相同的。每天都有每天的责任、善事、恶事和盼望。假使我们追寻人生的可爱处,他人的可爱处,那么这一天便会过得很快乐。

今天就只顾今天的生活,因为日子很长,假使能不为昨天和明天而担忧,我们才有力量生活下去。新来的这一天就是永恒的一个片断,是供我们好好利用、好好享受的。

16世纪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说过:“到了晚上,要除去你性灵的外衣,就如同除去肉体的外衣一样。”抛下你的工作、忧虑、疲劳、过错、恐惧,就如同你脱去外衣一样。诗人赫伯特十分懂得解脱的技巧,他能在小小的斗室里与死神搏斗。

也不要为了将来而太过担忧。明天还没有来临时,如果我们早就伤够了脑筋,那么我们早晨醒过来的时候,便会觉得非常疲累,也就不能适当地正视一切了。不正常地悔恨过去,与无目的地恐惧未来,都会损害眼前的生活。只有将今天的生活过得深沉而又诚挚,才会有丰盈的过去,也才能开创未来。

所以,我们只应求得今天需要的肉体和精神食粮,为了今天所领受的一切而献上感谢之意。要记住,我们一定要善于自处,我们一定要使内心的生活井井有条。

此外,我们也一定要同他人很好地相处。有些人很难与人相处,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苦短,他们总在为很沉重的担子而拚搏。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烦恼,他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他们埋在心里的焦虑,都需要他去排遣与安顿。

假使我们对这些事实有了认识,并且每天清晨于心中温习一遍,那么我们每天碰到的第一件事,也许就不再是作最艰巨的挣扎,而是要对付那些残暴、黑暗、盲目的念头,这些念头是我们说不出来、不知不觉中隐藏起来的阴暗想法。

每一天都是一段短暂的生命。每一个夜晚当我们沉入温柔神秘的睡乡时,便进入一段短暂的死亡。既然一天是如此容易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要怀着昨天留下来的恐惧和对明天的忧虑,把短暂而又奇妙的今天虚度浪费呢?!

要好好生活,要珍惜生命,要了解生命比我们所想像的更伟大,比我们梦想的更久远。

昨天已去,不再回头,明天还要来临,只有今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拥有、所要求的这一天时间,实在太短促了,不容我们做卑微的小事。如果整日怀恨在心,就会嫌它太长而难熬无比。今天显得是如此美好,它不容许我们整日心怀恐惧,也不容我们以残暴的行为,来亵渎这神圣的一天。

所以,让我们就从今天起,听凭良知的指示,生活下去。就我所知,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道理,也要视我们的心胸中是否真正要求如何生活,及好好地生活下去,其次才是看生活究竟会变得怎么样。在一天之中,一个人可以做各种事。

从今天起,让我们只想今天的事,淡忘昨天和明天,不期望把人生中所有问题在短时间内都加以解决。林肯总统说过:“一个人如果决定昼夜要怎么样喜乐,就可以怎么样喜乐。”也许我们也可以立下决心,要自己如何喜乐。

从今天起,我们要适应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运气。不求让整个世界来适应我。假使我们得不到自己所喜欢的,但我们仍能喜欢已有的东西。

从今天起,让我们显得很和蔼,乐于与人应对,很欢愉,心怀慈爱,尽心竭力,穿着得体,走路轻快,赞扬他人取得的成就,不批评他人做不到的地方。如果找到过错,就原谅他人,淡忘一切。

从今天起,不慌不忙,不忧不虑,不亟于决断,只是找出症结,解决问题,不轻易放过。犹豫不决使一个人分神,虚耗时光。

从今天起,我们不要因为他人而心烦,也不要使他人为我心烦,要欣赏他人的高风亮节。每个人都有心烦意乱的时候,这时正可以显出他们是如此英勇、仁慈。

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一点有用的东西,让我们全神贯注,好好地思想一番。尽管有些人暗行诡诈而不被人发觉,但让我行直道,走正路,否则就没有意义。

从今天起,让我们每天至少做两件自己不甘心情愿去做的事,这是一种锻炼,可以显示我们仍旧是自己的主宰。假使有什么伤心的事,让我们用微笑遮盖起来,不要向任何人表白。

从今天起,让我们安排片刻宁静,松弛神经,体验人生的真相,追寻人生的目标,使人生更丰富。

3 时间就是生命

对于大多数人,时间是主人,而不是朋友。他把我们踩在脚下,任其驱使,控制住我们的一切。我们常常处在匆忙的节奏中,希望能赶上时间。

在每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总要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日子。许多记忆、想法与努力促其实现的种种希望,都一一跃入心头。我们一面庆幸已平安度过了一段人生旅程,一面也对摆在眼前的茫茫前程怀着几许期望。缅怀往事,有的人显得十分英勇,有的人就不免抱怨所遭遇的痛苦、疾病和伤心事。勇敢的人一定满怀信心,他们同意英国文学家梅纳迪思的话,把人生看作是自己借到的一笔款项,准备好好干一番。此外,有一位范勒思先生在他所写的那本《修路者》中说:“我们所求的,无非是服务于人们,爱人,与人相处,此外还有何求?”

人生的真正问题应是如何运用时间,驾驭时间,而不要为时间所驾驭。假使我们任凭时间飞逝,时间就会在我们脸上留下皱纹,使我们眼目昏眩,头发灰白,性灵萎顿。

对于大多数人,时间是主人,而不是朋友。他把我们踩在脚下,任其驱使,控制住我们的一切。我们常常处在匆忙的节奏中,希望能赶上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运用时间,好好度过。这是人生战术中最精致的部分。

时间就是生命。它能纠正错误,考验真理,医治忧虑。它也是最聪明的哲学家,它的教训人们必须聆听,因为它所阐明的真理,是在世的老年人所无法教给我们的。每个人面前都有这么多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学习如何加以运用。

所以,我们要细数自己的日子,以使我们的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不能抱逢场作戏的态度过日子,一定要有目标,有法则,这样才能求取智慧,才能得胜。道德生活的规律,先是崇敬信仰,其次是重视时间,并善于运用时间。

正因为我们有奇妙的记忆力,能支配时间,所以我们能控制过去。假使我们没有记忆,那么人生就会变成一团糟,不能有始有终,就没有体系,也没有意义。信心和希望都是从记忆中产生的。

不管眼前境遇如何艰难,信心能使我们勇往直前。不管时间如何暴虐,只要你能尽忠职守,即便时间飞逝,你的生活仍有价值,仍有意义。只要还有爱存在,原来空虚的时间,便被美和真理所充实,使青春常驻,取得满意的效果,并得到你所期待的恩赐。

女作家凯塞琳·哈撒威在她的故事书《小铁匠》中,描述过一个小女孩,她因遭遇意外,带伤在床上休养了几年,以免将来成为驼背。她不能同旁的孩子一起游戏,只能从窗口眺望外面的花、树,或用纸来折成种种玩物。为了驱除寂寞,她把许多一向嫌恶的东西幻化成喜欢的东西。她还发现大家都把自己不喜欢的许多东西扔掉了。她说:“他们尽量逃避自己不喜欢的经历、人物、婚姻、场合。其实只要用小小的戏法,化丑恶和不喜欢的事物为可喜的事物,这该有多好?”

假使能让信心、责任和爱来操纵我们眼前的生活,那么即使时光飞逝,我们仍向未来走去。时间只是眼前我们用来衡量永恒所找到的小小一部分。

莎士比亚在诗中说,时间是贼,是强盗,是暴君。究竟对不对呢?不对!假使我们能驾驭时间,不让时间驾驭我们,那么时间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如何才能胜过时间呢?我们要为时间不能使之变色、死神不能将之夺去的永恒而活。假使我们能为了不会灭亡的事物而活,我们就心安理得了。这就是“永恒的生命”的意义。所谓“房屋的生命”,并不是超越时间与死亡的生命,而是同此时此地你我的生命一样的生命,它只是为着永不凋谢、没有时间性的事物而活着而已。

科学界的圣哲巴士特,他的一生如同晨钟暮鼓,永远激励我们。他很冷静地确信:“这个世界上所具有的向善的力量,将永远笼罩世界。”因为有这样的信心,我们就不会随时间而消逝。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终于认识到,假使我们善于运用信仰的力量,则不论是生是死,我们终将胜过一切。我们展望未来的一年,应该满怀希望,一点也不要惧怕。我们应当容忍烦恼,享受欢乐,全心全意地爱这个世界!

4 真正的智慧

有的说,智慧比宝石的价值还高;也有的说,智慧的价值,胜于世上已开采的全部黄金。所以我们一生的真正目标,是要理解一切,求取智慧。

智慧是什么?哪一类人才堪称为智者?有的说,它比宝石的价值还高,也有的说,智慧的价值,胜于世上已开采的全部黄金。所以我们一生的真正目标,是要理解一切、求取智慧。

那么,什么叫做理解呢?那就是要看到事实表面以下那一层的真谛,也就是要弄清楚支持和维持这一事实的因素。理解力可以追踪到万物的源头。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还可以了解事实的成因。

我们一般人只能看见旁人在做些什么,可是有智慧的人却能观察到为什么那些人要这样做。正是这样洞察入微,便产生了体谅、怜悯和仁慈。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只有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自己懂得很少。旁人都很无知,可是却不知自己的无知。至少我已学到,我实在不知道。

总之,我们真正懂得的是何等之少!

我们常常引以自夸的智慧,实在不过是广漠无垠的黑暗中的一束小小的、闪烁的火花。我们学得愈多,便愈会觉得这一世界的神奇。可是,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就会懂得,这些神奇便是真理的影子。

我们的年纪愈大,智慧便会随着增加,对万事的探索也会愈益减少,不过信心倒愈会增强。科学的目的就是探索如何运用万物,但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情的底细都弄得十分清楚。爱迪生知道如何运用电,至于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他也不是100%地了解。

没有人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生命的精髓就同生命的来源一样神秘。

我们会默想百合花的奇妙,为它的艳美而惊叹,可是确实不知道它是怎么样长起来的。为什么百合花是白色的,而紫罗兰却是浅紫色的,玫瑰花是红的?候鸟为什么会定时搬迁?鸽子没有指南针,怎么能在千里以外飞回自己的巢屋?天性究竟是什么?星球与星球之间有些什么物质?难道是一片真空吗?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的一片雪片,即使是诗人也难以想像,怎么会有这样精致的几何图形?

一个有智慧的人,心头都保存着一片好奇心。面对许多伟大的问题,我们仅仅找到一点圆滑巧言的答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智慧的人会思想、会探索,会去发掘事物的本质。有智慧的人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由于他们对万事万物感到惊奇,他们也心怀谦卑。

所以智慧不止于小聪明,也不止于机敏,也不止于知识。美国总统林肯当时所组成的内阁中,每一位成员都自以为比林肯还要伟大。林肯正是通过他应对成员的方法显示了他的智慧。

聪明人在短时期内可能很有收获,可是却会带来无穷的创伤。机敏的人如果只靠一点小聪明,他们也许能在某一次交易中得到点便宜,可是最后仍将一败涂地。

假使林肯总统只有那么一点小聪明和机敏,他可能只是一个好政客,却不会是一个好政治家。林肯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集中于一个目标———挽救当时的各州联盟。他从不偏离这个长时期的目标。旁人的手段、恐吓和捉弄都不能教他改变自己的初衷,他就在这种种复杂和要求妥协的气氛中,注视着自己的惟一目标,一直坚持下去。他是从西部来的硬汉,困苦打不倒他,旁人的讥讽诡计也难为不了他。他在平时的作风中体现了自己“悲悯世人,对任何人不怀恶意。”正当这个世界需要他的时候,他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情,跳上了他的战车。这个世界不需要巧言令色的聪明人,而非常需要像林肯那样的人。

我们的聪明是很脆弱易碎的,但真正的智慧却不容易破碎。我们都被小聪明所害,因此惯于献假殷勤、浅薄、空虚。我们需要的人,要具备信、望、爱的真智慧。

也许最后东方和西方有智慧的人们会结合起来。那时,他们的智慧将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5 健全的心智

所谓健全的心智,是指一个人能保持平静的性情,灵活的智慧,思虑周到的社会定位,以及快乐的心境。

假使有人问我们:“你的心智是否健全?”我们听了,不必气得跳起来,想扔东西。因为这问题,并不是说:“你有没有知觉?”或者像街头顽童那样戏弄他人:“你是傻瓜吗?”这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们的心理机能即便没有缺点,也可能是不正常的。这个问题只是如问题本身所反映的,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加以反省,以便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样我们就能对自己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问:“怎么才算是健全的心智?”有一位科学家曾替我们下了一个很清楚的定义。所谓健全的心智,是指一个人能保持平静的性情,灵活的智慧,思虑周到的社会定位,以及快乐的心境。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定义作为一个温度计,来量一量自己心智的温度,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会发现,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我们的心智很健全。可是在某些时候,我们会闹别扭,甚至会出更严重的毛病。

请注意,上面这个定义是把平静的性情作为健全心智的第一要件。我们应该自省,有时会不会失去控制自己的力量,说恶毒话,心里不高兴时乱发脾气呢?当没有什么事来触犯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性情会很平静,可是如果事情不顺利,不对劲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再就第二点:灵活而言,也许我们大部分时候都能够办得到,可是等到我们把握不住重点,仓促之间下判断,了解不够,对人对事有偏见,本末倒置的时候,又该怎么说呢?

至于行为方式。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不大注意旁人的感觉,这是一种病。此外,我们常因害羞、过敏、恼怒自己,以致自己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都显得窘态百出。有时候因为坚持要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不顾别人的感觉,这又该怎么说呢?

最后再说说心境快乐。每个人都会从心底里涌出欢乐来,可是这种欢乐又短暂又奇妙,其他的日子则在沮丧、酸刻、乖戾、执拗、恨自己、恨别人的情绪下度过。之所以会表现为这种心绪,一定是他身上有什么东西出了毛病了。

在前面举出的定义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前面检讨过的四个条件。其实这也是最严酷的考验。要我们小心保持这颗心智的宁静、灵敏、温和、健全,就如同注意身体的健康一样。因为邪恶的念头,就同腐烂的食物一样害人不浅。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罪恶的感染,黯淡的士气,恶劣的情绪,不致损害心智的健全呢?怎样才能不被恐惧、渴念、自我中心的束缚拉下去,陷入泥淖呢?在那里我们能找到一条路,使我们心智健全,重获均衡,恢复刚强仁爱呢?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平常的解答———一种单纯的信仰。假使我们能好好运用信仰,便可以医治许多病态,它比世上万物都

灵。这里所说的信仰,不只是指见解,也不只是指信任,而是实事求是,是一种永不言退的信心,每日凭着这样的信心去做。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信心是性灵的防腐剂。”信心可以使我们远离嫉忌、憎恨、凶兆、烦恼———这种种毒害性灵,破坏心境,使人生疲累,虚耗生命的消极情绪。

罪恶有传染性,可是善的感染力更大。尤其是勇气,它就像电的火花一样,从这个人的心,传到那个人的心,它是杀灭恐惧、疲劳和失望的武器。一个勇敢的人,可以扶倾救危,转败为胜。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信心、勇气,来战胜内心的种种病态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一旦我们有了信心,敢不敢运用它?事实上我们确会在不知不觉间运用信心。

我们随时随地都是凭信心活下去的。因为这一切都出于自然,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走出家门,穿过马路,在饭店里吃一餐饭,乘一次火车,以至于成家立业,都是在凭信心行事。我们不知道火车会不会平安抵达终点,结婚后会不会带来快乐幸福。我们干任何事,都多少带有一点冒险的成分,否则就什么事都不能办了。假使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又能谦卑虔敬地实践,就能获得性灵的健全。

假使不能体认这种信心,那么人生就会被恐惧、烦恼、庸碌小事所困扰,从而陷于内心孤独,最终落入悲惨的下场。假使我们心里真正有一种信仰,那么这种信念就能转化为爱,而爱便是最崇高的信心。

当然,除了信心以外,我们还要具备德行、忍耐、温柔、友爱和怜悯。这样我们便可获得“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6 人的面貌是最美的景物

假使我们仔细观察人的脸,看到深处,就不止看到其轮廓和美丑,还能看到这个人的精神和性格,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他许多可爱可喜的东西。《莎士乐府本事》的作者、英国文学家查尔斯·兰伯曾说过:“人的面貌是世界上最美的景物。”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椭圆体,只有几英寸见方的面积,可是外形也好,神采也好,都是如此生动。

我们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又是怎么样的,以及我们的长处和短处如何,都在我们脸上那千百条皱纹中表露出来。脸的轮廓、表情,就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因而,人们常说,可以从一个人的面部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等等。

在都市的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千万张脸,在每一张脸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它也许是可喜的,也许是可悲的。有的极艰苦,有的很忧郁,有的十分和善,有的神采奕奕。我们说的话有好多语调,怎么样的心情就会用怎么样的语调说话。同样的,我们也有好几副脸孔,在团体中是一副怎么样的脸,在街上走又是一副什么样的脸,做生意又是另外一副脸。在怎么样的性情下,就会有怎么样的脸孔。

伦敦有一份报纸,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早年失明,后来突然恢复视力,重见天日。他说,这个世界同他的想像似乎不同,特别是人的脸孔。因为以前他只听到过他们说话的声音,可是现在当他看到说话的那个人的脸时,觉得那张脸似乎同说话的语调不相称。使他感到最惊奇的是人们脸上所表露出来的那种渴望、疲倦、忧虑的表情。好像他们都被恐惧和悔恨的情绪所击倒,使人们很少见到快乐、平安的脸。人们都觉得人生很艰苦、很沉重、充满忧愁,仿佛他们对这些都已厌倦。在他眼睛变瞎的时候,虽然看不见东西,但心里却是快乐的。

我记得曾在报上读过一段短讯。它记载有一个摄影师,他的那架照相机至少替4万人照过相。在谈话中,他谈到许多关于人的脸、以及人脸如何转变的话。他开照相馆开了很多年,也替人家照过不知多少相。其中有些人后来还成为名人。他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张脸特别丑,邪恶的脸更少。

假使我们仔细观察人的脸,看到深处,就不止看到其轮廓和美丑,还能看到这个人的精神和性格,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他许多可爱可喜的东西。

有一次,一位爵士到这家照相馆来照相,他对摄影师说:“我的脸很不好看,你尽量照得漂亮些,可是不要抹除我脸上的皱纹,这是我活了这么多年才获得的!”每一个人脸上的皱纹都是这样得来的,不管这皱纹是温柔,还是严酷,或者像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脸一样,纵横交叉,布满困惑。

这位摄影师说,外貌如何,一个人自己做不得主,可是表情却是我们自己的。过了40岁,我们的脸在人家眼里看来是快乐,是忧伤,都得由我们自己负责。如果哪一天一个人脸上满是忧伤憔悴的颜色,那么这一天他便可能虚耗过去、毫无成就。相反地,如果表情坚毅、温和、生活在悠闲的生活中,这一天就带来祝福。

菲利浦·伯洛克斯牧师,一直住在美国依阿华州的一个小镇上,他在那里住了好多年了。后来他退休了。有一份报纸建议:这个小镇可以照样给他一份薪水,只希望他每天挂着那一丝来自天国的微笑,在街上来回走一走。

一张单纯而善良的脸,对旁人有多大的贡献啊!

前几年我到曾住过好几年的一个城市回访。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城市的发展,而是所有我熟识的人,他们的脸都变了(当然,他们回看我的脸,也会看到生活使我的脸有了多大的变化)。有的脸愈来愈可爱,有的脸却忧容满面,有的脸皱纹密布,因此我竟无法一一辨认。

像林肯那样伟大的脸,多么富于人性、多么坚强、多么温和。虽然也有忧伤留下的痕迹,可是到了过于疲累的时候,只要一笑,便浑然忘却了一切。而且在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有含泪的微笑,它逃不过我们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国是带给他的辛劳,以及他为国是所花的心血。林肯的脸既不属于男性的粗野,也不全是女性的温柔,却常常使我们想到他的母亲与儿子。从他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物灵魂中所蕴藏的情绪,这是高等社会的进步、身份以及尊荣的代价。林肯最后被谋杀,可是他的面容上仍有无尚的威严、宁静、肃穆。他死时宽恕一切,将微不足道的小事统统一笔勾销,正是那高于一切的慈爱把一切都遮蔽住了。

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我们的面貌也会随之改变。

为什么我们不让人家看我们的脸呢?就是一张脸留下的模糊照片,也如诗人勃朗宁所说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长成。只是拆开来重新组合,造成了我们所知。”

一个人的脸,如果我们凝视到心的深处,便可以找到真理、平安和希望。

7 人生的节奏

人生有高潮,也有低潮。某一天我们还意气高昂,到了另一天却变得十分消沉了。昨天我们还觉得人生是如此多彩多姿,因此走起路来还趾高气扬,到了今天却觉得人生已没有了中心目标,所看到的也只是一片暗淡。

一个诗人曾发出如此感叹:“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从以上这句诗可以看出,写这首赞美诗的人,心里并不安宁,也不快乐。他的生命好像突然失去了依据,心里好似有一层浓雾蒙住了他,封锁了他喜乐的泉源,致使他心绪惨淡。

我们也不能怪他为什么如此惊骇,因为他根本就找不出什么事来使他解开忧闷。不用说,他是已掉到泥沼里去了。当然这是我们的说法。到了礼拜日,他也会到神殿去祈祷,可是他的灵魂却似乎已经冷冻,这样从他唇舌间吐出来的祷告词也是没有生命的。他的心情是何等孤寂与悲愁。

我们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人生有高潮,也有低潮。某一天我们还意气高昂,到了另一天却变得十分消沉了。昨天我们还觉得人生是如此多彩多姿,因此走起路来还趾高气扬,到了今天却觉得人生已没有了中心目标,所看到的也只是一片暗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生命的律动都是有节奏、有周期的。日出日没,潮涨潮落,四季流转,鸟鱼迁徙,从原子中的电子群,以至于鱼儿溯江流去产子繁殖,每一种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运动!

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有千万种节奏,千万个周期,只是有的很明显,有的比较隐蔽罢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仅仅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而已。科学家为了预知明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现在正忙着利用各种图表和数字来研究它们的内部规律。

这些节奏都一定有它自己的根源,人们现在仍在发掘它,已经发掘到的一些线索对我们也有许多启示。新的思潮,新的衣服款式,它们的兴衰就像蝗虫灾害一样,每17年来一次,所以如果你将一件衣服保存得相当久的话,过一段时间它就又会流行起来,这是可以预测的。

即使文化也有周期性,就同生意的周期一样。埃及繁荣了几个世纪,强盛富有,但它却因骄傲而失去了理智。一个庞大的帝国,现在就只剩下一些木乃伊供人凭吊了。其他文化也像古埃及文明一样有盛有衰,从来没有一种文明是直线上升的。

先是艰苦奋斗,于是富有繁荣,文物斐然而入于奢华,于是道德败坏,宗教信仰丧失,最后是酒色淫乱。一些千年古国,如巴比伦、埃及、罗马,都是如此败亡的。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有进步,也有退步;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假使我们对新陈代谢的定律有所彻悟,那么我们便不会过于兴奋,也不会过于失望,这使我们在盛时不致过于迷醉,衰时也不致过于颓唐。一切光怪陆离的迹象,都是永无止境的。

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些周期活动呢?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有条理,还是没有条理,都无法探明。肺炎病例每3年便达到一个巅峰,生铁的生产也是如此。究竟其中的原因是神秘的,数字上的,是由于自然现象,还是人为导致的呢?假使我们能彻底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便可以预测未来。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也是如此。我们的心境也有高潮和低潮,这是可以测出来的。人的精力,正如心境一样,也有节奏。假使我们花点功夫去研究,就可以发现,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情绪又会回复。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太过注意人家的行动,总是在问人家会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说法,仿佛自己的一切倒不重要似的。

就拿美国总统林肯来说吧。每过一段时期,就会有一阵灰黯忧郁的情绪打击他,使他觉得世上难以找到一个知己,天上也没有盼望,一切好像都包藏在迷茫之中。这是林肯家族中遗传下来的缺陷,有人称之为“林肯族恐惧症”。林肯本人似乎也无法抗拒这种恐惧,直到后来有人帮他把这种阴影揭示出来时,才有了转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情绪中,林肯渐渐有了戒备。他变得能容忍它,也不因自己的坏情绪而影响生活。同样,假使我们了解了这种情绪是周期性的,根本无法用理性来控制,那么便能正视它,渐渐主宰它。

所有行动都会产生反应,从高潮渐渐落到低潮。这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而不是灾难。许多人常常在疲惫不堪、不能思想、感觉迟钝的时候,认为自己已失去了信心。

8 人生的信念

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生,要牢记人生转瞬即逝。如果我们从人生的这一奥秘中不能领略其真谛,假使我们不能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谱写出伟大的乐章,那么我们这一生就会至此完结了。假使我们有信心打好人生这一美妙的战役,那么我们是一定会凯旋的。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开始写小说。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会发生世界大战,他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望地死去的。在他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请求朋友把他所有的著作付之一炬。他自己把坟墓做好,决定自己爬到坟墓中去。他希望把自己写的那些怪异而又悲惨的小说随身带走,同他一样消失在黑暗中。

他的朋友马克思·布洛德也是一位小说家,幸亏他没有把卡夫卡的小说烧掉,因此我们今天仍能读到他的小说。卡夫卡的小说很出色,只是太暗淡、太消沉了。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要逃避,仿佛自己根本就没有科学地研究过这个世界一样。正如有一个朋友所说,他这是怠工,此话说得很中肯。

他似乎希望自己很快走完人生的旅程,快快殒落。我们不妨说他已服下的慢性毒药,正渐渐侵蚀他的灵魂。他恨自己,恨生命,所以希望逃避,逃得无影无踪。这是自绝的一个特例。

许多人对生命,竟如此糟蹋,如此愤慨,如此厌烦,如此痛心,又如此失望。他们这样做,不是逃避,就是随波逐流。他们毫无盼望,毫无欢乐。他们枯坐在人生苦泉之旁,等待着天明。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自暴自弃?他们酗酒,服用镇静剂,缺少信心,甚至根本没有信心。他们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谬误,使人生一败涂地。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许多本来很可爱的人物,现在真该丢入垃圾箱去。这种人力的浪费实在可怕,教人伤心落泪。音容枯槁的人在城市街道上穿梭而过,这些人即使不说绝望,至少对未来的希望感觉很渺茫。这些人并不只有穷人,那些坐着高级汽车的人,也许同样感到人生空虚、贫乏、不愉快。这种悲剧,不论贫富,都会碰到。

有时候,一个人还会去损害别人,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会碰到的。譬如丈夫会虐待妻子,使她觉得生活就是在服一种苦刑。妻子也可能对丈夫吹毛求疵,使他心头苦楚难言。一个人如果对他人如此苛求,那么他自己一定会先自暴自弃。

如果父母使儿童早年心头受创伤或受屈辱,那么孩子在渐渐长大的旅途中,也就常常会摔倒在地。还没有挣扎时,便早已败退。他们在心里已认定这件事有困难,办不成,他就总是会找到理由,其结果也就会真的不成。

莽撞、忧虑、犹豫不决、妒忌……这些都是恐惧的化身,它们都会损伤我们的精力。这些看来都是些小的缺点,可是我们仍然必须严防。它们日夜准备侵袭我们,永无止息。当它们侵袭时,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防范,好好地搏击,因此让它们占了优势,我们便无法逃命了。因为如果我们随它去,在这些祸患中,只要有一个抓住了你,你的一生就会后患无穷。所以我们一定要脱离使自己畏惧的小屋,架起桥梁,与人联系,彼此守望相助。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人也像我们一样在受苦,一样孤独,一样害怕,一样受挫,也一样面对重重打击,但他们仍在奋斗不懈。

只要我们同他人打成一片,才会获得自信,也才能信任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工作等待着人去做;总有真理供我们追寻;总有我所爱的人,也有爱我的人;太阳照临之处总可以找到美。因此我们应无所畏惧。

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人物,也同我们一样有恐惧,有烦恼,可是他们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为内心的冲突而停留踌躇不前。当他们碰到患难就能挺身而出。如果责任重大,他们就俯身把它担负起来。即使面临死神,他们也能坦然置之。

有什么能钳制我们的生命?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生,要牢记人生转瞬即逝。如果我们从人生的这一奥秘中不能领略其真谛,假使我们不能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谱写出伟大的乐章,那么我们这一生就会至此完结了。假使我们有信心打好人生这一美妙的战役,那么我们是一定会凯旋的。

写到这里,我该打住了,因为再写下去也没用了。当我想到人生的瑰丽与奇妙,在这短短的岁月中我们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生命就在我眼前跳跃。它是如此活泼,我简直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描述它。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所钟爱,还能仰望天上的星辰,这已经是一种无尚的尊荣,无比的欢乐了。

9 人生的试探

那么人生所遭受的最大试探是什么呢?那就是,玩世不恭,把自己和旁人都看得很轻,把人性看得很贱。因为在有了这种看法后,常常会对一件事情往坏处想,不信任自己的同胞,会使人生受到损害,我们自己也变得很冷酷,难以相处。我们常常会受外界的试探,对人性失去信心,这时便如同在荒村中迷途一样,茫茫然不知所措。

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教条,什么肤色,什么种族,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考验。有时这种考验简直让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相当可怕。可是,我们所受的试探和考验,凡是人类都会碰到的。不要以为自己所受的试探是他人所从未受过的,它们是一般人都会经历过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经历过试探的人,一定缺乏真正的试探。

有一位名人说:“这是一连串正当的欲望。”只求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是有造就的人的人生秘诀。假使说试探是一种考验,那么我们就都在受到试探。这种试探,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开始,直到老死,从未止息。莎士比亚曾把人生分成七个时期,其中青年、中年、老年都要经受各种方式的考验。无怪乎我们会从人生的考验中退缩,因为我们所受的考验太多了。

所以说,我们“不要屈从于试探”,或“但愿我们在遭遇考验时不致失败”,这不是要逃避考验,而是祈求增加力量,使我们经得起考验。

受试探是一回事,屈从于试探却是另一回事。我们对于那些经不起人生考验的人,要寄以充分的仁慈和怜悯,因为我们也一样,很少努力,常常失败。

美国剧作家麦克斯韦·安德逊在他的剧本《淬励谷》中,有一幕写到,美国国父华盛顿曾有一度想出卖自己的同胞,这是一种考验,但不是诱惑。华盛顿所受的试探是以全国人民的自由为代价的,如果碰到旁人也许会变成叛徒,只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是华盛顿则决不会如此,他决不会放弃像林肯在盖提斯堡演讲词中所描写的“一个以自由为信念,以所有人类生活平等为前提的新国家”的梦想。

那么人生所遭受的最大试探是什么呢?那就是,玩世不恭,把自己和旁人都看得很轻,把人性看得很贱。世上许多事似乎都有这种倾向,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在有了这种看法后,常常会对一件事情往坏处想,不信任自己的同胞,会使人生受到损害,我们自己也变得很冷酷,难以相处。我们常常会受外界的试探,对人性失去信心,这时便如同在荒村中迷途一样,茫茫然不知所措。

美国哲学家梭罗说过:“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默默的失望中。”等到我们渐渐老去,就更容易失望,并生活在一种乏味、绝望、暗淡的气氛中。

处于那种暗淡的境界,就是一个静止的、灰色的、悲怆的结局。这种呆滞的现象,远比岁月所加的重量要可怕得多。试想一想:“生命的光辉熄灭,怕变动,不信任新观念,信心也愈来愈灰黯,到了这地步,我们活在这世上还有啥意义!”

可是我们又有哪一个人配教训旁人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接受考验,不管我们自己是金,是银,是乔木,或者只是一堆败草!

10 人生的考验

且问问你自己,最诱惑你的是什么?浮躁?不耐烦?空虚感?官能感受?消沉?贪婪?嘲讽?欲念?究竟哪些诱惑给你的考验最强烈?这些都要看你一生立志如何!假使你根本没有主宰自己一生的宗旨和目标,则这些微不足道的诱惑都可以使你堕落沉沦。

把权力赋予一个人,这是加予那个人的最严厉的考验。英国议员埃克顿说:“权力趋于腐化。”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实。只有心灵极其伟大的人物,才能非常得当地运用权力。

美国剧作家麦克斯威尔·安德逊在《淬励谷》那本剧本中,描写了美国国父华盛顿所遭遇的考验。华盛顿曾决心贡献自己的生命、才智和钱财,来争取国家的自由。英国曾有两次准备把王位给他,可是他只是一笑置之。有一个女人曾引诱他,希望以此来动摇他的计划,可是都失败了。因为他已经立定志向,所以没有人能撼得动他。

运动员、艺术家……任何人想做一番有价值的事业,都得如此。他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已确定的目标上,因为他想达到的目标是最诱人的。道德家以善为目标,艺术家以美为目标。这些都是一种试探,一种考验。它们可能很吸引人,也可能很可怕。

我们常常把罪恶和淫荡看作诱惑,其实并非如此。法兰西斯就只受善的诱惑,在他看来,罪恶是丑陋的,使人厌恶。因为他内心纯洁,所以他对罪恶的敏感程度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像的。

且问问你自己,最诱惑你的是什么?浮躁?不耐烦?空虚感?官能感受?消沉?贪婪?嘲讽?欲念?究竟哪些诱惑给你的考验最强烈?这些都要看你一生立志如何!假使你根本没有主宰自己一生的宗旨和目标,则这些微不足道的诱惑都可以使你堕落沉沦。

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所受的三大考验是:发牢骚、出风头和依赖心。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牧师们在一起发牢骚。假使他们要发牢骚,他可以找到许多好搭档。人生下来就喜欢诉苦。他一面成长,一面忧虑,最后终于培养成有用之才,因此也无伤大雅。狄更斯写过一篇小说《荒屋》,中间有一段描写一间小屋,专让人家进去发泄自己的气愤,而不致惊扰四邻。这是一个好主意。

好出风头也是一种考验。常见到一件事本来好好的,可是让有些人随随便便熏染吹嘘,结果弄得啼笑皆非。

在三件考验中最要不得的是依赖性了。我们常觉得惰性懒散是最可怕的毛病。有些事情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也准备怎么去做,可是实际上即使我们正好有什么事要做,但仍不愿踏踏实实地去做。

莎士比亚把人生分成七个时期,在其中每一阶段我们都会碰到试探和考验。上苍并不是存心让罪恶引诱我们,可是他却允许我们接受考验,否则我们便不能成器。年轻时所遭遇的引诱,到晚年时会觉得很愚蠢,可是当时的引力的确很大。年轻时如果不常摔跤,或者摔得不太重,只是偶尔摔一跤,往往很容易爬起来,因为那时弹性很强。可是仍得加以注意,因为当一个人吸上毒品时,总难免不上瘾的。

最危险的是中年,那时候对人生、婚姻、事业已经没有了新奇感,少年时认为神奇无比的事情,现在都变得平淡无味了。到了这一阶段,如果已没有了什么显著的目标,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很危险。有时我们以为自己的做法很聪明,其实只是嘲讽、冷酷、气急败坏而已。

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考验。英国科学家兼史学家威尔士是我的好友,早年我在伦敦讲过的一篇布道词,就明显受了他那本《上帝:不可见的君王》的影响。我们在一起时,曾倾心交谈,也曾为某些问题而争论。他一向趾高气扬,怀抱无穷的希望,他热衷于他那套“科学拯救人类”的哲学。依他的梦想,在教育与人祸两者的竞赛中,大学和书籍会占极重要的地位。可是以后他的信心消失了,他认为科学反叛了他,因此他很绝望。就这样度过了余生。后来他曾写过一本小书,这本小书应该永远禁止流通,因为在这本书中,他说人的心灵已经发展到极限了。他又老、又病、又累,因此原有的光辉已经消失。我们一定要防范这样的晚年,免得陷于停滞、灰黯、悲怆的结局。否则,一个人身体方面的宿命论,会把他性灵方面的信心击败。

11 人生的死结

碰到如此乱糟糟的人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放弃一切,听其自然吗?不,我们一定要补救我们已犯的过错,补偿不智的言语和行为。

美国作家桑顿·怀特写的小说《蓝桥梦》,它里面有一位可爱的老和尚,专替上帝记账。他虽然尽量想把它记得很清楚,可是结果仍弄得一团糟,因此不得不乞求上帝宽恕。

不用说,人生如果弄得一团糟会很可怕。我们自己犯的错误,或者人们在我们身上犯的错误,以及无意间犯的过失,或有一件事、一个因素没有注意到,都会将生活弄得一团糟,以致不能理出一条头绪来。即使我们用尽心机,但也只会使事情更棘手,但仍无济于事。待事情变了形,弄得很尴尬的地步,我们却只能束手旁观,无能为力。

有时,事情本身会渐渐水落石出,原来被歪曲的事实,后来终于会真相大白。可是这种情形是不常有的。最常见的情形是,我们伤害过的人死去,或者是伤害过我们的人死去后,也就一了百了。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比喻:有个人把优良的种子种在肥沃的田里,可是当他睡觉的时候,有个敌人跑过来,把稗子撒到了他的田里。撒完后,那个敌人便快快乐乐地走开了,他为自己伤害了别人感到十分得意。稗子又称莠草,它初看起来同小麦非常相象,很难分辨。稗子会慢慢地长出细藤来,紧紧绕着每一株小麦的杆。到那时,你要拔除稗子,小麦也只得被随着拔出来。也就是说,农人是没有办法单单拔除稗子的。仆人看到此情形,就去告诉主人。主人一向沉默寡言,听了后只说:“这是敌人干的。”仆人不解地问:“你要我们去将它拔出来吗?”主人说:“不必了,恐怕拔稗子时,连麦子也会拔出来,且容它俩一起长吧,等着收割。”

听者听了这个比喻,感到迷惑不解,可是讲的人却不觉得奇怪。在这段短短的比喻里告诉人们,人生中有些场合因为牵涉太多,常人无法澄清,有许多死结,世人是没有办法解开的。

英国作家哈代曾写过一篇小说《黛丝姑娘》,这篇小说中,曾提到有一封信,本来打算从门下缝隙里塞进去的,最后却塞到地毯下面去了。等到发现时已经太晚了。如果这一封信早几天被发现的,也许一幕悲剧还不致发生。

在婚姻中,我们也会碰到许多缠绕不清的情况。原来两个很有风度修养的人,竟然闹翻了,彼此针锋相对,内心痛苦万分。即便那些心胸宽广又伟大的人,如英国诗人密尔顿、英国牧师约翰·卫斯理,以及美国总统林肯,都不能免除这种窘迫的遭遇。林肯曾经很坦率地说过:“我不知道怎么样为一个女人编织一串幸福的项链。”这句话就泄露了他心头的无限隐痛。可是,恐怕没有哪一位能使林肯夫人快乐,因为如果说她的精神不能算作平稳的话,至少她的神经是非常紧张的。她常常发脾气,而且一发便不能自制。她言语尖刻,即使像林肯那样有高度涵养的人也无法忍受,他为此而深感痛苦。

究竟我们能打开多少人生的死结?那很难说。有时候如果我们沉得住气,运气不差,那么我们还可以找出死结的头绪,原来认为不可解的死结,最后终于解开了,可是事情往往并不都能尽如人意。

对于这种情形,莎士比亚可以给予我们一点帮助。在他早期所写的剧本中,剧中主人公动作都十分坚定,在剧本结束前剧情都有个交待,剧中所展开的所有问题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解决。可是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就很少如此。到剧本终了,往往由神来铲除不平。当我们读他的《哈姆雷特》、《奥塞罗》和《李尔王》这三大悲剧时,由于情况太复杂,牵涉太广,结局便不能很干脆,因此就只能留在不定之天,让观众自己去解答了。

假使没有这样一个“不定之天”来纠正错误,就会使歪曲得以伸张,尽管问题找到了答案,痛苦得到了救治,但人生将何等可怕,何等沉重,何等不可忍受!

那么碰到如此乱糟糟的人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像上面比喻中的那个人一样,放弃一切,听其自然吗?不,我们一定要补救我们已犯的过错,补偿不智的言语和行为。

如果我们已经尽力加以补救,而结果非但没有使情形转好,反而把死结弄得更难解,那么就留给天使们,让她们来抢救杂乱人生中的这一点麦粒吧!

12 人生不是悲剧

人生是一场斗争,我们要做一个好士兵。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盛典,是我们所立的誓言。

几年前,我有一个叫杰克斯的英国朋友,是一名哲学家,会说故事。他身材很矮小,两颊红如苹果,眼睛明亮,思想丰富,精神矍铄。认识他实在是一件幸事。

80岁时,他写了自传,讲述自己多彩多姿、大有作为的一生,全书满缀智慧的珍宝。当我读到他感叹“人生是悲惨的”时,你完全可以想见我是如此惊讶。假使从其他人的口中说出,人生有悲惨的一面,那么是没有人会否认的。可是我要说的是,人生也有可喜的一面。是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可是,眼下说“人生是悲剧”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个给许多人解脱的牧师,实在让我吃惊。对于悲剧的含义,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它是一出用散文或诗写成的戏剧,它有一个高超的题材与风格,只是结局悲惨了些———是一件惨事,一场灾害,一起严重的意外事件,或一桩犯罪案件。”人生虽然使我烦恼,但它决不是上面所说的那样。

人生不是一个多少资产,多少负债,多少福祉,多少厄运的问题。尽管我们的生活过得相当快乐,相当幸福,可是还有许多同胞们的生活却过得如此悲惨,这仍刺痛我心。许多人发现人生很令人失望的,他最后总不免要死去,不管他的一生是顺境,还是逆境。

可是,说得坦白些,如果一个人对以后的生活已失去了信心,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我们可以举另一人作为对照。在伦敦西敏寺,我们可以找到诗人约翰·盖的墓,在墓碑上,有两句他自己写的墓志铭:一切都彰显人生只是一场嘲讽,以前我这样想,现在我才真正理解。

当他写此墓志铭时,他还活着。不知盖棺论定时他会是怎样的想法。

有人十分奇怪,为什么抱着这种人生观的人,竟能在西敏寺找到一片土地安息!从他上面写的诗看来,他并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大诗人不会觉得人生是一场笑话的。当然,假使一个人没有幽默感,便不能真正地做到严肃,可是一个人可以很端庄,这是难能可贵的。

林肯总统只要说上半个钟点的话,就会带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可是林肯在这样做时是绝对诚恳的,而且他并不认为人生是一场笑话。也许约翰·盖只是想带着微笑向人生告别,并不希望我们把他的话看得这样认真。他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那天当我看过约翰·盖的墓志铭后,又于当日下午走到方丘那边,站在英国小说家乔治·梅勒迪斯的墓畔。在他安息处的石板上,刻着他自己的话。这两句话是从他性灵的弦上弹出来的:我们的一生所能把握的很渺小,所以要奉献自己,来担任一件伟大的工程。

人生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如果说是喜剧,也不是大家所想像的是一个滑稽故事,这是喜剧的本意———一个收场很好的故事。人生是由甘苦与悲喜交织而成的。可是也有人在一生中黑暗总是多于光明,厄运老是追逐他,好像生下来就犯了霉运一样。

假使信心暗淡而消失,那么人生就会是悲惨的。可是如果你能燃起一个火花,照亮本是黑暗的背景,这就是喜剧了。当我们做一个棋盘时,如果不是在一块白色木板上涂上黑的方格,就是在一块黑色的木板上涂上白的方格。我们一定先要决定采用怎么样的棋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决定以后将怎么样下棋。

阿拉伯人说:“因为整年是阳光,所以造就了撒哈拉沙漠。”假使人生全是欢乐,那也会变得难以为继,可悯之至。当然,假使人生全是烦恼,那也太艰苦。可是我们应当面对人生,你我对人生的态度之不同,就会造成我们在人生旅途上的很大差异。

13 人生三大问题

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操纵自己的心灵,这其实是一回事。假使我们对怀特戏剧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好好加以思索,并找出适当的答案来,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几年前,美国戏剧家桑顿·怀特写过一部很出色的戏剧《我们的城市》,这部剧后来还曾被拍成电影。如同他写的其他剧本一样,该剧本中对灵性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在该剧本中,女主角爱弥莱卧病在床很久,这使她有足够的时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人生,因而她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印象。她指出了人生三个最深刻的问题:

一、活着的时候,有没有真正体验到自己是活着的?可以说,只有极少数人真正见到过人生的瑰奇,因而要充分把握,好好生活。只有这极少数人不像其他大多数人那样会任意虚度此生。

大多数人都怕面对人生,怕冒险,他们太孱弱,太胆怯,也太懒惰,因而总是不敢挺身一试。他们怕自己,也怕别人。正如美国总统柯立芝所说:“只有到人生已蹉跎过去时,才见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柯立芝总统一生辛勤工作,十分节俭,对人生的行动计划十分周密,终于爬上了总统的宝座。退休以后,他本希望逍遥自在,悠游休娱,可是已经太迟了。退休不久,他便突然离世了。

青年人不会像老年人一样,能看到青春之美,孩子的稚气,以及少女的迷人。男孩子看他自己,做爸爸的看孩子,和老祖父用慈祥明彻的眼睛看孙子,这三种眼光所获得的结果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到我们年老时,也会向往以往的黄金时代。我们忘记了过去的紧张,只求回到往昔岁月,只想要定下来,好好重新回味那些好日子。主要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岁月现在想来毫无恐惧感,因为一切已成过去。

写得一手好散文的英国作家威廉·海斯利特,学画不成,还娶了一个轻浮的女子做太太;同许多朋友吵过架;虽然拼命工作,仍欠了许多债;也常常闹消化不良。可是他到临死的时候还说:“我一生过得很快乐!”因为过去的一切他都忘记了。

二、是否常受制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狂热?是的,大部分人常常会如此。我们在恋爱时的那股狂热便是如此。虽然它看来是将激情集中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其实那仍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想把爱人占为己有。贪财、政治野心、争权,以及其他种种浮名虚荣,都在蒙蔽我们的眼目,使我们看不清人生之美。因为我们太热衷于少数事物,便把其他种种好东西给疏远了,以致即使最真切的人生也难以看清了。

三、人与人之间能不能真正彼此非常接受?我们究竟能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是不是像囚犯一样,把自己关在孤寂的小屋?

很久以前,古人就想打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是直到如今,人们也仍在为此而奋斗不已。即使是最亲密的人,我们也只能达到某一境界,到了这一境地往往就此打住。因为有一扇门关闭着,我们便能亲眼看到对方关门,亲耳听到他下闩的声音,他们总不愿把这扇门打开。

有许多人拼命逃避这种孤寂,因为他们害怕会孤寂。他们不知道在如此孤寂的环境中该如何自处。其实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机会,性灵便会因不能休息而感到痛楚。为此他们四处游荡,忙完了这个,再去忙那个,他们误认为兴奋就是快乐,因而尽量避免一个人独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父亲在给儿子的遗嘱中,提出了一项非常奇特的要求。他要求他的儿子每天穿上最好的衣服,独自在家中最美的一间房子里坐上半个小时。他遵照父亲的遗嘱去做,只是在开始时他觉得一个人坐在那里很愚蠢,可是后来就渐渐喜欢上这种方式了。从此,他慢慢懂得了这一要求所蕴含的意义。他开始思索,把心中所有的事情排出一个顺序来,并懂得了如何独处而不感到孤单。换句话说,他已经把握住了人生的艺术。

我们一定要善于与自己相处,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做。只有在自处而不感到空虚的状况下,我们才能同旁人和平相处。夫妇即便时常不和,但只要双方常常想到以上这一原则,也许一半纠纷就此解决了。

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操纵自己的心灵,这其实是一回事。假使我们对怀特戏剧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好好加以思索,并找出适当的答案来,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14 从人生中领受教训

“一切都要过去!”假使我们仔细体味这句古老的格言,它其中含有戒备、安慰、激励、警惕的意味。

人生给予我两个最大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精神世界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总是那样真切。换句话说,信仰不仅是我们心里的一种观念,一种愿望,一种需要,而且还是解释人生的一种哲理。如果信仰只是一种观念,那么这种观念从何而来?如果只是一种需要,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他?为什么在人心目中有一种形式上的真空?正如一位伟大的圣哲所说,我们在找到信仰以前,为什么总觉得心里不平静?

第二个教训是,人性不会改变,而生活却可以改变。我想大家对后半句“生活可以改变”的话一定不会感到怀疑,因为改变正是一个不变的人生法则。人生是一条岁月之流,它永远不会保持现状。可是人性是否会不变呢?当然,一个人的性灵和内心的气度是能够改变的,否则信仰便不能发挥作用了。可是,一个人的本质、习惯和特性都会保持不变。假使一个人缺乏幽默感,就没有人能为他加添一分。假使一个人对金钱看得太轻,我们也很难对之加以改变。气质可以改变,但也只是能将之改变一点点而已。假使一个人患有夜盲症,他还能痊愈吗?

可是有些读者从人生中学到的教训却不一样。有一位女读者借两位伟大的导师———美国哲学家约书亚·劳埃斯和劳伦斯———的话,认为人生给她的教训,是要她武装起来,抵挡住苦难。她说:“人生的经历,教我如何与信仰同在,这样可以使我容忍并超越生死所带给我的痛苦。这是我内心所深信的。”活在信仰之中是唯一安全的办法。这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正如劳伦斯所说,要把我们自己、我们的亲友、工作、以至烦恼等等,常常都看作有圣哲参与其间才是。

能这样做,我们就不致觉得人生太过孤单,因为信仰不在的地方,我们也不会去那里,只有在有信仰的地方我们才会随处都有伴侣。

我们看到这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力的教训,可以使一个人内心的气度、生命产生新的神奇,开始新的探索。这位读者一定不会放弃这有史以来许多智者所领受过的经验。

第三位年老的读者说:“人生的经验,使我了解,从头到尾,我的得救是由于他对我的惊人信心。美国诗人魏提尔曾有两行诗句:‘从他对我的要求,我就知道他一定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我曾实践‘你要人家如何待你,你也要如何待人’的处世黄金律,所以我知道他自己也必然会不断地宽恕人家,同样实践处世黄金律。”

德国文豪歌德说过:“人生的经历告诉每个人,他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一个人到了40岁,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和心智有清楚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时间驯服我们的全部肌体与灵魂,指出我们的长处,也指出我们发展的极限。

东方有一位皇帝曾说过一句格言:“一切都会过去!”有一位读者说:“这句格言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关头。”还有一种说法是:“没有转弯的路显得很长”因此,人生的变化也能带来无穷的希望。

假使你觉得疲惫苦恼,那么你就应该想一想,这一切都会过去的。你快乐吗?你的一切所作所为最后都能成功吗?谨防虚荣心和松懈,因为生命转瞬即逝。“一切都要过去!”假使我们仔细体味这句古老的格言,它其中含有戒备、安慰、激励、警惕的意味。正如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所描写新英格兰天气的话那样:“假使你不喜欢当时的天气,请稍等5分钟,它就会变化。”

生命也会消失。如果把欢乐变成狂热,再由狂热化为恐惧,我们就会丧失生命原有的喜悦和神奇。

有一个人曾发出过如此甘美的声音:“学我的样式”。是的,要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去爱一切,如何期望一切,如何施舍,如何宽恕,使生命成为无尚的福祉。

15 人生的充实

对自己怀着恐惧心,就等于自我承认失败,这就要加以补救,这时你一定要跳出自我的圈子,不再把自己的将来交托在自己手里。许多人都内藏一种向善的力量,只要他能使自己的内心获得解脱。

假如请一位现代小说家打一个关于人的才干的比喻,他一定会用不同的写法,他一定会说这个人缺少哪几种才干,因为这样能使故事更富于戏剧性。伟大的艺术家不会从3个仆人中选择一个天赋最差的来加以谴责,因此,我们最好还是要强调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职责,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才干和天才是有差别的。

天才往往被一种很神秘的冲力所推动,他不拼命干是不行的。可是,有才干的人则只是尽他所能去做而已。不管我们的天赋厚薄如何,在我们每天度过的短短一日中,总有一个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求其止于至善。

我们可以发挥更多的力量,可是总有种种因素,会使我们退缩、颓丧。我们总以为那是因为我们缺乏伟大的天赋,而实际上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运用已有的天赋。

我们说自己缺乏天赋的狡辩是荒谬的。我们总以为因为缺乏各种天赋和兴趣,所以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多大价值。而实际上,使我们退却的一般是那种失败心理,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精力。

结果,处在每个岗位上的人都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一旦每个人都保持这样的想法,整个社会便将溃败,纵使天才也不能把我们从这种劫难中拯救出来。

怎么样的人才是平凡的?!所有一切人都是杰出的,都是付高价得来的珍宝。即便一群不能再普通的人,包括渔夫、税吏,也是推动世界的人。他们身上也能发掘出向上的肩膀。恐惧是失败者的致命伤,因为恐惧封锁门户,麻痹性灵,使正常的人变成残废,让他们不能好好做事。

对自己怀着恐惧心,就等于自我承认失败,这就要加以补救,这时你一定要跳出自我的圈子,不再把自己的将来交托在自己手里。许多人都内藏一种向善的力量,只要他能使自己的内心获得解脱。

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活下去。是的,当然是要活下去的。但要活下去并不只是消磨时间,踏破铁鞋。我们到底是会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还是一个掌舵人,这全看我们如何生活,目标如何,信心如何,宗旨如何,勇气如何。

一个动物只需要食物、饮料和一个蔽身的住所,就可以活下去。人固然也需要这些,可是人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的目的,那是比肉体生存更伟大的目标。

我们对人生可以采取种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尽量逃避,推卸责任。可是一旦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便没有进步。老是停留在眼前的地方,这是懦夫、奴仆的作风,最后必会使人生迷乱不堪。

比上一种稍微进步一点的态度就是随着潮流而去。人家往那里,你也往那里;人家怎么想,你也怎么想;人家怎么做,你也怎么做。总之,你总是倾向于往抵抗力最小的方向走。这也是一条死路。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到达终点,可是却已经走到死巷子里去了。

再进一步的话,就是我们按着某种计划或教条来掌握自己的人生。不是浪费人生,而是充实人生。使人生有一点成就。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要求有所约束便是智慧的开端,那些取得伟大业绩的人都用事实证实了这一点的道理。

再更进一步的态度是,我们把自己交付给某一种有价值的目标,或某一崇高的人格,并让该目标或人物来塑造自己。这样,原来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却会经历一段英勇无比的生涯。

林肯也可以这样说:“我活着是为了联邦。”因为要挽救国运,他把生命、劳瘁、远见、梦想都献给了美国各州的联盟。到如今已经经过了这样漫长的岁月,中间也发生了不少事件,但我们仍可以看到他实实在在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

我们也许不能完成像林肯那样伟大的事业,可是我们还是可以把比较次要的工作做得很好。

总之,我们如果要使人生有价值,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一个值得遵循的信心。对人生有信心,确信人生自有深远的意义,这意义是善意的。因此,本来觉得没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也要使它变得有价值。

第二,要把自己安顿好。因为我们要同这个自我一道活下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自己。假使一个人的内心不能保持清静,没有决断,不能自制,不能获得协调与平安,那么他在工作时必然会感到艰苦万分。

第三,假使我们希望人生丰富,真正快乐,我们必须有合适而且值得献身的工作和目标。我们不仅是为了活命,我们是为了要好好生活。只有抱着高度的热诚去工作,心胸才能宽大。

人生的真正目标是要懂得生命永不止息。这样我们就能得到解脱,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所说的死亡,就只是眼前的一条一字线而已,它将永无止境!

16 人活着不单单是靠食物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伙伴与惊奇的探险,追寻与发现,服务与分享,爱人与被爱。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倚靠美与和谐,真与善,工作与娱乐,爱与友情,仰望与崇敬。

人活着并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夜晚壮丽的穹苍,拂晓辉煌的天空,日落时五彩缤纷的晚霞,可爱的木兰花,雄伟的山岳。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巨浪拍岸的雄姿,湖上月光的闪烁,山上银色的湍流,雪花奇妙多变的结晶,艺术家的创作。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小鸟甜美的歌声,风吹林间的瑟瑟声,小提琴美妙的乐音,柔美灯火照耀着的教堂所展示的崇高。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玫瑰的芳香,桔花的芳香,新收的稻草香,朋友的握手,母亲温柔的一吻。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诗人的抒情诗,哲人的智慧,伟大人物的传记。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伙伴与惊奇的探险,追寻与发现,服务与分享,爱人与被爱。

17 智慧的人生

假使我们多宽恕他人的过失,严于律己,忠于自己,少蒙骗自己,少顾到自己,提高对他人的兴趣,则我们就可以更看清前面的路途。

要在这个不快乐的世界上,仍然保持快乐而心肠不硬化,仍是能做得到的。虽然我们对于自己的遭遇无法把握,但是这些遭遇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还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我们可以从日常遭遇及处世之道中找到乐趣。

假使我们被尘世苦恼的重负压倒了,我们对这个世界便不能有所贡献。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必须加强心志,狙击扰乱世界的恐惧。

几十年前,有一位智者说过:“我们本应以眼前的远景作为生活的动力,可是现在恐惧的情绪已代替了远景。”近数十年来,恐惧已经霸占了我们的思想、行动和计划。在这种情形下,假使我们懂得信仰的功用,那么它应该对我们有一点帮助。

如果说时间可以加添人生的长度,那么信仰应该可以加深人生的深度。信心是面对失败、绝望而不灰心丧胆,不放弃期望的一种力量。人生的秘诀就在于不受制于恐惧,还能凭着信心,驱散恐惧等等鬼魅。

没有人会满足于眼前的生活方式。不妨试一试,看我们能不能生活得更好一些,使人生更充实、更有收获一些。因为生命是我们所有的一切,假使我们不懂得如何生活,则数十年的生命将稍纵即逝,等我们觉醒时,已无处追寻,无法挽回了。

有一位成功人士曾说:“要抓住时间,要与时间并驾齐驱,善于运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千万不能浪费。”奇怪的是,我们总是任凭时间流失,消磨时间而不去充实。要充实就应该把时间化作生命,否则时间会消蚀生命,那样我们也只是在时间之流上随波而去!

要把时间变成充实的生命,我们必须在生命的深泉旁生活,而不凭着自己跳跃的感情。一如雨水落在街道上,使路面又脏又滑。可是一旦雨过天晴,雨水被阳光晒干,人们就会将雨水的可憎遗忘掉,只有爱和忠诚等等稳固的情操仍然留驻。这些都说明了人生的真理。

英国政治家兼作家约翰·莫莱在他撰写的《格莱斯顿传》中,在他写到这位英国首相的性格时,有这样一句话:“他过着极深度的生活,但他同时又提起脚跟,瞻望未来。”无怪乎,这位首相到了89岁的高龄仍像春天的早晨一样清新,他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人生的秘诀,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如果时常取饮于人生的深泉,则可以使生活有一番新的气象,譬如改变旧的态度,适应新的思想与感情的习惯,不老是嘀嘀咕咕那一套,就可以淡忘过去的拂逆,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我们不妨订立几条原则并信守不渝。其中第一条原则该是培养对各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群的尊敬和体谅,使彼此和睦相处。

为什么当我们碰到另外一种民族,就会猜疑、甚至漠不关心呢?他们也是人,也同我们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我们为什么老是要保持那份虚荣心,觉得自己比他人高明一点,我们就该拥有某些权利,而其他人就不该有呢?让我们敬重旁人,把他们看作与我们一样的人吧。

总而言之,让我们痛下决心,自己要活下去,也要让人家活下去,而且还要更进一步地帮助人家活下去,也让人家有自己的想法与期待。如果我们每个人多欣赏一分,少批评一分;多追随我们所景仰的,少注意我们所厌恶的,那么人生一定会更快乐些。

在今日如此忙碌紧张的生活中,整个世界千头万绪,似乎都在向我们身上倾泻,如果我们能养成每天抽出片刻来沉思默想,将我们的内心整理得有条有理,那一定会有极大的好处。

假使我们多宽恕他人的过失,严于律己,忠于自己,少蒙骗自己,少顾及自己,提高对他人的兴趣,则我们就可以更看清前面的路途。

常存希望,不要恐惧。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发掘别人的长处!假使我们心里有凄苦,就应肩负起来;碰到困难,要勇于承担;找到了幸福和快乐,就要好好享受。

18 有深度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陷于困恼,如果不是由于不知道深水在哪里,就是由于不敢冒险!假使我们没有勇气过有深度的生活,甚至冒险犯难,那么就根本不能算是生活过。肤浅的生活也是危险的,比我们所想像的要危险得多呢!

早几年,有一位旅客搭乘美国密西西比河客轮出游,偶尔同船长闲谈:“船长先生,我想你对河中每一处沙滩一定都摸得很清楚了吧!”

船长在这条号称“老人河”的大河上已经行进了很久,当然也学到了不少教训。可他的回答却十分耐人寻味:“我对河中的沙滩并不全部清楚,因为要把全部沙滩都弄清楚,那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旅客对船长的回答感到很奇怪:“什么!你说是浪费时间?假如你不知道那里有沙滩,怎能领航?”

船长像没听到他的质问,又重复一遍已说过的话:“是的,弄清楚哪里有沙滩是浪费时间。我为什么要在沙滩之间摸索呢?我知道深水在那里,不就够了吗?”

实际上整个人生哲学的精义都包括在船长的这简短回答中了。为船只领航如此,度过这人生的岁月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时,这句话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常常心胸狭窄,满是苦恼,常常陷在泥沼里。

我们实在不必再浪费时间,徘徊在人生这条大河的沙滩中,除非有人要我们去测量这条河流,打量沙滩,找出航道。不过这种种勘察的工作,以前已经有人做过多次了。

且让我们忠于自己吧!我们之所以陷于困恼,如果不是由于不知道深水在哪里,就是由于不敢冒险!假使我们没有勇气过有深度的生活,甚至冒险犯难,那么就根本不能算是生活过。肤浅的生活也是危险的,比我们所想像的要危险得多呢!

多少年以前,有人曾说过:“要开到水深之处。”不管河面上水流如何湍急,风骤浪涌,深处的水总是流得如此平静,慢慢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所以深水处反而安全些。我们必须冒人生的风险,信心的风险,爱心的风险,否则的话,活着就等于没有活过。

在浅水里挣扎,反比在潜水深处更为危险。在深水处,我们可以真正实践人生的理想。人生既然是一种探险,我们为什么又老是要在沙滩中,或是在泥沼里打滚呢?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他碰到过一名可爱的英国女郎,她在南美洲的一个岛上出生、长大。我的朋友就是在这个小岛上认识她的。但在一星期之内她却要决定是否回到英国去。

我的朋友问她:“你是说要回家?你怎么说是回家呢?你生于此,长于此,这里才是你的家呀!”她摇摇头说:“虽然我在远方出生长大,可是英国才是我的家乡。”她的生活中有深沉的一面,她觉得只有血缘所系的英国才是自己的故乡。

这个四面环海的英伦三岛,在历史上曾有着卓然的地位,有许多神话装点着它,白色的雾,可爱的小巷,古老的教堂,赞美诗,牛津……以及其他不容易用言语形容的种种,都深深印在那个女孩的心坎上,所以她把英国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假使我们过的是一种浅薄、浮浅又太活跃的生活,那就不能找到深沉的一面。美国诗人艾略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众,起过一个浑号叫“空心人”,因为这些人的内心如此空虚,没有丰富的内涵。他的说法是对的。他们只是热衷于去找性灵的空寂,希望用诡计探索人的真相,而且还不停地膜拜。

迷信的生活不可能使我们满足。假使我们希望在诸多事件中能站得稳,就一定要往深处发掘,住在深处。现在尽管万物变得很快,但也有些东西是不会过时,也不会赶不上时代的。诗人但丁说过:“如果我们为着某些永恒的事物而活下去,也可以使我们自己有永恒的生命。”

女作家霍荷在谈起老年时说道:“不要怕年老,人生的糖蜜都沉在杯底。”假使我们懂得与灵魂同在,活在灵性之中,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性灵中找到力量,使我们战胜生前死后加于我们身上的种种,所以我们要“住在深密处”。

19 思想决定人格

如果一个人能这样思考,他一定会感到很快乐。可是我们不必等候。假使我们希望此生不虚度,就一定要马上锻炼自己,培养起选择良好思想以及控制情绪的好习惯。

一个人是怎么想的,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他的思想就仿佛是一位艺术家一样,他一边塑造着远景,同时也为人生加添许多色彩,它或者鲜明,或者黯淡。一个人身体体质的强弱,决定于食物的营养,而一个人一生之可喜可悲,则决定于他的思想。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搭上思想的列车,向前奔驶。他这一生是否感觉快乐?没有虚度?对人群是否有帮助?都要看这列思想列车的方向,它所载的行李,以及沿途经过些什么地方。

一个人心灵生活的习惯、特殊的嗜好,会决定这些人的一生是以不断遇到波折、以致最终以惨败结束,还是步伐坚定往前迈进,逍遥自在,毫无畏惧。它们也能决定,他是借信心生活,还是踌躇不定?是勇气百倍,还是畏首畏尾?是充满希望,还是前途茫茫、毫无希望?

外面事务的影响,如果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会改变他的气质,使思想列车走上正轨,满载宝贵的真理,向完美的国度进发。如果这样,这个人便会为大众服务,为他人谋福利。这样的人物大家早已熟知,不必一一例举。

人类的恐惧就来自于自己。这个时代的人生悲剧,就导因于错误的思想,内心不正常的冲突,以及纷扰的情绪。总而言之,当人类心理不够健全,情感不够成熟,缺少一种不可遏抑的热情时,会把他从内心那阴森森的丛林中引导出来。

事实上,因为心理上的恐惧、荒谬的偏见、疯狂的幻想、毫无理性的偏狭与憎恨,会把他弄得支离破碎,狼狈不堪,致使他不能充分而且有效地发挥聪明才智。

一个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它以后就会扮演出来。心里怎样想,就产生怎么样的人生观。情绪是推动引擎的蒸汽。狂野而未经驯服的性情会使我们疯狂,以致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这就是我们必须找到人生宝钥,并善加应用的理由。

有时候,人之一生几乎会在一瞬间来个大转变。伟大的爱情,真诚的友谊,深沉的信仰经验,孩子的笑,找到了迫切等着人去完成的工作……以上所举种种以及其他类似事件,都可以改造、重塑一个人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能这样思考,他一定会感到很快乐。可是我们不必等候。假使我们希望此生不虚度,就一定要马上锻炼自己,培养起选择良好思想以及控制情绪的好习惯。

假使我们仍旧保持抑郁、拂逆、讥讽、自视甚高,或者太过自卑、胆怯、心智不正常,心里老往阴暗面想,那么人生便不值得活下去,更不用提什么快乐幸福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了。这样的人生,对自己对旁人就都变成一种折磨了。

现实世界中,有些人往往心理恐慌、思想扭曲,而且这种狂野而不正常的情绪传播极快。一个人很容易抱着这样有害的人生观,载沉载浮,度过一生。我们对危害身体的细菌非常注意,可是对于危害性灵的观念却漠不关心。

让我们把一切事情弄得明明白白,要有个计划,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气质,改善情绪习惯。取一个星期或一段更长的时期,不容许自己心中有消极嘲讽的想法存留下去。要采取积极的想法,找出人生中最好的一面。

同时因为一种习惯性的不愉快心境,会使人生黯然无光,这会最终毁了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驱散黯淡的心境,不管这种心境是由于恐慌、妒忌、还是气馁所引起的。试着在一周内,只想到可喜、善意的事物。开始的时候,一个人会只注意自己,仿佛自己愚弄自己,但只要有耐心,多练习,你还是能做得到的。假使你好好去做,结果一定十分惊人。这简直叫人难以相信,在短短一段时间内,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假使我们要求每一个人都有胆识,都很和善,也许太过分,可是这样做实在太值得了。因为在短短时日里,我们便会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平易宁静的气度是多么令人舒畅。此外,新的思想习惯比较单纯,可以获得他人的好感,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旧习惯忘掉。

不管我们把这种修养称为心灵中的祷告也好,或者称为心智锻炼也好,有了修养,整个人生就将有一番新气象,新面貌。

20 人生的价值

在衡量人生价值、追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根除怠惰,不再惧怕、憎恨、痛苦、自欺,真正体会到我们活着是为了爱,因此乐于活下去,也不怕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我们应怎样衡量人生的价值呢?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尺度去衡量过去的岁月,说自己会好好生活?或者只有一部分还算生活?或者只是虚度光阴?

我们是不是在以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来决定他的人生价值呢?也许有人会说,长寿的人一定活得最有意思。也许另外有些人会说,由于我们有一点打算,希望活的时间尽量长些,以使自己可以看到辛劳的成果,哪怕只看到一部分成果也好。

可是事实上,有些人虽然活得很长,但真正够得上算是好好活着的时间却是如此短暂!因为时间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英国诗人济慈、伯恩斯、拜伦在离世时年纪都很轻,可是他们的生活都很丰富。

把一块画布画得满满的,它并不一定是一幅了不起的画。活着的岁月很长也不一定能活得很有价值。活得长久些,可以增添一个人的智慧,假使我们能多用耳朵听,就可以减少烦恼,驱散情欲,但它也可能让我们累倒,步上定型、灰色、感伤的结局。

所以,关键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生活的深度和创造力。我们在世上有多少岁月,这在茫茫的时间海洋中,实在算不了什么。我们的一生,就同编织一个故事,一阵迷雾一样,等到故事说完,雾散去,我们也得走了!

那么我们是否应用物质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呢?是不是一个人积蓄下来的财富愈多,活得就愈有价值呢?虽然大部分人会在这个原则下生活,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这样想。一个有钱人的生活也许过得很丰富,可是没有钱的人同样也可以活得很丰富。所以物质不能决定人生的价值。

那些声望很高,在人生的竞赛中获得桂冠的人,往往都不注意钱财。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说明,即使没有我们认为很重要的钱财,仍可以过着很丰富的生活。

一个聪明人对事物的观察,只看它正常的价值,也就是说,他只会把它看成是达到某一目标的方法。他也知道,世上有许多东西对他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有些东西他即使没有,也照样能活下去。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快乐,他就不需要有太多的物质上的享受。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以“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为题写过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翁把眼前看得到的土地都聚敛到手后,仍然贪得无厌。最后他们拿了一把锄头,掘了一个7英尺的长洞,这个洞正好把他埋在土中。他到死时还斤斤计较地要多占一些地方,可是到头来,只需占据一个坟墓的位置就够了!

假使寿命的长短或财富的多寡,都不足以考验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呢?幸福吗?可是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呢?究竟哪个人是真正快乐的呢?也许快乐只是一种心中满足,轻松吧?一般说来,只有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不耽于梦想的人才最快乐。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是一个真理呢?

好高骛远、活跃、动荡、见到虚伪丑陋的一面就伤感,时常愤怒失望的人,是很少会快乐的。可是这些人的性灵被急剧的活动紧紧抓住了。同那些愚蠢、麻木不仁的人比起来,那些愚蠢而麻木不仁的人就像是牛在嚼草,它们对身边的事件连瞧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所以,悲愤总比麻木不仁要好得多。

意大利古诗人但丁快乐吗?美国的林肯总统快乐吗?他们不是已经向我们显示,辉煌的生活与快乐之间,并没有看得见的关联吗?此外,哪一个追寻快乐的人找到了快乐呢?假使快乐真的到来的话,那也只是我们在正做着种种比我们本身价值更重大的事情时,偶然的惊鸿一瞥而已。

假使我们不能用幸福或快乐来衡量人生的价值,那么我们以成功来作为尺度好不好?如果一个人把人生的目标订得很低,他当然很容易达到成功。平平凡凡的人们,根本没有什么远景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来追求。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系于一个太过远大而又不可能在一生中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标准就又不适用了。英国诗人白朗宁不也总说:“理想订得很低是一种莫大的失败”吗?如果我们不把轻易便可获得的小小成就看作是成功,而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团结制定一套大的计划,并以此奉献自己,希望实现这样一个由世俗眼光不容易看到的目标,那么这样的成功果实,倒勉强可以算作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适当标准。不过,这种标准决不能与世人衡量成功的标准相比。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你我衡量人生价值的真正标准呢?除了我们本身心灵的成长外,如何可以使我们的小我,配合远比我们伟大的计划或目标,终至缔造成一个祥和的社会呢?

几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希望把一个人的性灵大大改善,只有把性灵整个地加以改造。”一年过去了,我们有多少长进呢?即使在泥沼和草芥之中,我们能发掘前所未见的美吗?我们的性格,是否比以前温顺、和蔼、慈悲些?是否更能体谅他人?是否比较不容易被激怒?是否更富于同情心?虽然有时不免痛苦挣扎,但可以使我们有更真切的见识,明晰的判断力,也更忠诚。在这样如飞逝去的人生中,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衡量人生价值、追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根除怠惰,不再惧怕、憎恨、痛苦、自欺,真正体会到我们活着是为了爱,是为了奉献,因此乐于活下去,也不怕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21 以服务作为人生的目的

一项任务不管有多么艰巨,只要是为了比我们自己更崇高的人物,更崇高的目标而做的,就变得很崇高,也就有它的意义了。

假使我们不常为攫取一生的欲念和自私心所苦,那么随着日子飞逝而去,我们也不会空无所得。如果一个人老是利欲薰心,自然患得患失。希望对人有所帮助,不求人家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无私的人生观。

许多人活着是为了攫取,对于这些人,人生是为了自利。“施比受更有福”的告诫,对这些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的价值要视能攫取多少而决定。

但是有些人却觉得人活着是要施舍。人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向外发扬。这些人奉献自己,宽恕他人,并以感恩的心情活着。他们了解人生的快乐是什么,并拼命地去追逐。实在只有这些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为我们所崇敬的,渴慕的,声名显赫如同星辰的人们,他们并不以为自己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应得的。相反,他们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一切。他们为了最崇高的目标,尽量奉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以造福人群。

服务是一种最神圣的事情,是一个人内部性灵的恩慈所表现于外面的、看得见的象征。在暑天火一样的气温下,出于爱心,递一杯凉开水给行路人;或是当有人行不义于你时,你却仍以仁慈的态度应答,这些都是很伟大的表现。这也可以作为行善的原则———用无我之爱使敌人解除武装。它能使对方冰硬的心软化。每个人本来都有情感,都有信心,可是大家都没有察觉。如果你用爱心待人,就可以唤醒人们的情感和信心。

也许你要问,怎么样的服务才算是神圣的呢?只要是能够减轻人们肩头和心头的重担的种种帮助便是神圣的。侍奉他人的工作不分尊卑,只要是凭着爱心去做就好。且听英国诗人白朗宁的高见:一切服务人群的工作同任何神圣的工作一样有意义。

所以我们对于服务工作的评价,不在高低,也不看他做的是什么,而是要看他的态度,他是抱着怎么的信心和动机去做的。所以不论是做面包的、做妻子的、掘壕沟的、种田的农夫、同写诗的诗人一样都是在服务人群。

生活是多方面的,也有各种各样的工作等着人们去做,只是有的工作很艰苦,很繁重而已。

300年前,诗人乔治·赫伯特在英国一个村落里居住。没有几年他得了肺结核症。他写了一本小小的诗集《圣殿》,就去世了。这本诗集流传了300年!一本书能流传这么久,一定有一些颠扑不破的道理。

一个人只要抱着崇高的信心和态度去工作,就可以把辛苦的工作化为乐事,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成为乐趣了。一项任务不管有多么艰巨,只要是为了比我们自己更崇高的人物,更崇高的目标而做的,就变得很崇高,也就有它的意义了。

这里我们说一个很有意思的老故事:有两个人在砌砖,工作很辛苦,太阳光很强,路人就问其中一个:“你在做些什么?”那个人回答:“难道你看不见吗?我在砌砖头。”那个路人又走了几步,用同样的问题问另外一位。那个匠人眼中闪着喜悦的光芒,说:“先生,我在盖一间大教室。”

从这一故事可见,第一位匠人只看到他自己手里有一件工作要完成,可是另外一位匠人,虽然做的工作相同,可是他却把自己的工作同一件大计划连在一起,他知道自己在这样一个大计划中占着一个相当的地位。他知道这个计划如果实现,就会增设一间殿堂。他觉得能实现这样的计划是一种荣誉。

不管做的是什么工作,如果认清楚我们的工作在服务人群的大计划中有份,就不仅会使工作轻松些,还能使工作具有崇高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工作在大局中有多大的价值。有了这种想法,虽然我们是在独立地担任一件艰巨的工作,除了薪水外没有其他报酬,也不感觉孤独。同时虽然所从事的是卑微的工作,但就因为看到了服务人群的真正意义,也使这卑微的工作有了尊严。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生存,还有生活。有时生存和生活是合一的,但并不常常如此。每个人都要有所执着,要担负起自己的担子来,而且还要多负一些担子,以便帮助能力弱的人分担一部分负担。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最主要的是要好好生活,要过清白、崇高、坚毅、英勇、谦卑、有信心的、也是有效率的生活。这样,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会比我们初来时更完善些。

22 人生的解脱

人生可能是一篇杰作,也可能是一个大杂盘。再等而下之,竟是一团糟。这都要看我们自己如何创造。如果我们逃脱了,仍要回到自己岗位上,竭尽其责,不管这一份职责是高是卑。成圣贤,或沦为奴隶,生命全属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加以糟蹋,便一无所有。

一个诗人曾这样写道:“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我们常常有以上这首诗篇作者一样的感觉。日常生活,即使不遭遇损害,也会觉得厌烦,这位诗人大概也已受够了。

假使我们有这样的感觉,一定是有什么事出了毛病。就以这一首诗篇的作者来说,也许就因为有位朋友诡诈多变,使他消沉、伤心。我们往往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垂头丧气,牵及全局,失去了对生活的热忱。

多愁善感的人,对于些微小事就受到感应,即使伟大的人物也所难免。

单调的生活很难忍受。工作、领薪水、买食物果腹,生活似乎平淡无奇。对生活厌倦后,大家便沉湎于酒、兴奋剂等感官享受中以求逃避。单调和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使人疲乏,慢慢地便对自己、对一连串的人生把戏也就都厌烦了。

有一位作家罗根·史密斯说:最叫人心烦的是每天早晨醒来,同前天一样,自己没有什么长进。

可是,如果每天早晨脱胎换骨,岂不叫人发疯?有些人财富日增,因此其他方面也要同财产相匹配,这样的追逐往往使人发昏。人生如同走马灯,朝夕奔走,始终在原地回旋。无怪乎许多人要逃避自己。

其实,有一点日常的例行工作,有一点约束自己的东西,反而可以使人生更有意义。约束并不是刑罚,而是一种学习和训练。一个艺术家同一个掘壕沟的工人一样,要技术成熟,一定要苦练多少小时,才能熟悉某种乐器,运用自如啊!

有一位主妇说,如果把她洗过的碟子堆高起来,恐怕比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还要高。世界上有许多辛苦、无聊的工作,一定得有人去做。虽然乏味,仍得忍受。否则,大家都不愿意做,便弄得一团糟了。

我们有时会想,假使情况有点变化,我们能到旁的地方去,那么一切情形就一定会好转。假使住在荒野地带,那生活就比较单纯了。这话也许是对的。可是我们需要转变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当然,我们年龄愈大,生活也愈复杂,责任也会加大,负担也更沉重。可是我们的影响力不也扩大了吗!到了那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一定会更清楚,我们才知道所谓自由,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

实在说,每个人到了某一时候都需要有个假期,暂时不工作,暂时脱离自己的身份。有一种既健全又聪明的解脱方法,那就是从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中解脱。可是最需要的还是自我的解脱。

有一位工作过度的内科医生,他是从自然界中找到解脱。他睁开眼睛,来观看世界之美。他对各种花卉了解很深。他只要听到小鸟的歌声就能说出是什么鸟在鸣叫。昆虫界的极权政治使他大为惊奇。他看到蜜蜂中的女王还是专制君王,蚂蚁实行的也是独裁政治。现在他正研究星座,已经入门了。最后他才知道,老年的流浪汉庇伦格罗对乔治·巴罗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弟兄啊,白天黑夜,日月星辰,都很甘美。风吹草动,生命非常甘美。弟兄,哪一位愿意死去?

这时候,这位医生才从工作中抬起头来,真正领略到这句话的深意。

你也不妨把音乐看作是对疲劳单调生活的解脱。音乐能使我们向上,不再多忧多虑,把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在音乐里我们可以彻悟生命和历史。假使我们了解音乐,就会知道伟大的音乐可以使时间停驻,也能使我们从恐惧中释放出来。

书籍则是一条大船,我们搭上这条大船,就可以纵横四海。因为书中谈起远方的故事,不同风俗、不同思想的人们。马可·波罗游记滔滔不绝,天方夜谭又如此神奇。我们从考古学中回溯多少年前,开天辟地的无限神奇,简直叫人不敢相信。

想像力也可以使我们从单调而又紧张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艺术家的才华,在地上架起一座云梯,直上九霄。也使日常单调的事物,光彩夺目。假使你看着孩子嬉戏的样子,你就懂得该如何生活了。

崇拜也可以使我们从卑小、烦恼的事物中获得解脱。这不是说从生活和责任中逃跑,而是能爬到高处然后从高处看生活和责任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占怎么样的比例。它能使我们的精神获得平衡,见解明彻,有一种不属于自己的力量,来支持自己,解救自己。

人生可能是一篇杰作,也可能是一个大杂盘。再等而下之,竟是一团糟。这都要看我们自己如何创造。如果我们逃脱了,仍要回到自己岗位上,竭尽其责,不管这一份职责是高是卑。成圣贤,或沦为奴隶,生命全属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加以糟蹋,便一无所有。

23 人生的超越

离开低湿的小屋,暗淡的朦胧,爬上高一层的屋,在那里,我们为人生的奥秘而庆祝,因为这就是人生。

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屋,它就是一幢有三层楼的房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告诉我们,除此以外,还有一层:地下层。少数人生活在一层楼,大部分人生活在第二层楼,而有些人则已经爬上了第三层楼。可是这不是固定的,我们常常在上上下下,一下子爬上一层楼,一下子又走回下一层。

在第一层楼,我们是凭天性、冲动、压力而生活。在第二层楼,我们凭义务、道德律,以及一点点理性而生活。在第三层楼,我们则是凭自己的意识而生活,我们内心的思想和表现于外的生活是一致的。

在第一层楼,人生是一种斗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假使一个人权力大,能把另外一个人的生意抢过来,他就照做不误。假如他想要另一个人的老婆,只要他做得到,他也照做不误。

这是蛮荒中的律法。在那里,弱者落后,跑得快的获胜。主宰一切的是欲望,而不是责任。那种生活毫无约束。没有一个野兽求助于另一个野兽,也没有一个野兽会帮助另一个野兽。可叹的是,虽然我们不愿承认,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却是生活在这一阶段的,尽管我们也称此为文化。

可是在第二层楼,人开始以一点点理性和道德作为准绳。就如约翰·沃曼所说的,人的心会顿上一顿。有些东西会抓住他,强迫他,使他的思想和行动一定要通过道德判断。他渐渐看到,自私是一种不周到的思虑,它本身就是一种缺点。

在这一层里,由于理性和道德律的管制,一个女人不会依靠破坏家庭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对于权力的爱好。她看到,如果她这样做,会打击每一个家庭的安全,包括她自己的家。在这一层面,我们自己要活下去,也让人家活下去,尽管这样做仅仅是为了保全自己。

此外,还有第三层楼。如果你从第一层爬上第二层,再不断往上爬,就可以爬到第三层楼。可是一定要你自己爬上去,没有升降机把你带上去。在第三层楼上,你的眼界更广阔,光线也更明亮,因此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些。这里有真理,你也懂得如何运用它。

在这一阶层,一个女人非但不去破坏人家的家庭,还常常自省,把做这种伤天害理的欲望看得很透彻。一个男人不仅关心自己的收入或权势,还顾及到大众利益。在这一阶层,你不仅自己活下去,还让人家也活下去,你更会帮助人家活下去。

几年以前,美国堪萨斯州曾长期欠收,有一个农夫,他的行动可以作为这一阶层的最好榜样。那时他的谷仓很满,而邻居们却空无所有。他非但不趁机抬价,而且要邻居们自己定个价格。后来邻居们就随意定了,他把他们定的价格减半收下,坚持不多收一分钱。

在这一阶层的人们都很有风度,往往把人的价值,看得比钱的价值更为重要。他不利用人去卖钱,却利用钱去造就人。他虽然仍把利润作为动机,可是他把利润放在适当的地位,因为除了利润以外他有更高远的动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