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河南开放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7:39:0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建国[主编],左雯,李建华,柏程豫[副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常态下的河南开放发展

新常态下的河南开放发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新常态下的河南开放发展作者:王建国[主编],左雯,李建华,柏程豫[副主编]排版:辛萌哒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ISBN:9787509785065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新时期河南开放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年彰显优势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河南省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新挑战,一定要准确把握对外开放阶段性特点,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开放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努力以对外开放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一 开放发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开放度的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的加深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在市场利益的诱惑和竞争的威胁驱动下,经济全球化不仅伴随着跨国境经济交易规模的扩大和日益普遍,也带来各国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新时期河南只有实现开放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与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货物、服务、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跨界移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更加一体化的过程。它不仅是指商品、货币、资本、资源等要素在国际市场中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也是指世界各国的利益在整体磨合的过程中,所达成的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各国之间协调意志并且可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原则、规则、机构和程序的国际性的制度安排;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状态也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应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个纽带,逐步推动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过渡,最终形成具有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并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增长。(3)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因此,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4)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各国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这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各国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

3.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2)它促成一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复杂格局的形成。(3)它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进程中,信息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新的全球经济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4)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织和主要载体,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高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知识经济导致了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5)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因而就应该是不为某一社会制度专属的共融体系,当然更要朝着不以强权政治为前提的互利准则运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贡献,和市场经济一样具有历史进步性。超级大国强权政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能视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

4.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从总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拓展了经济活动空间,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高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资本、资源、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进行优化配置,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1)经济全球化促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世界经济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贡献率将大幅提高。知识经济将越来越广泛地取代传统产业,并增强对各产业的渗透力,广泛运用并改造着传统产业,加快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发展,并使世界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以科技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货物、服务、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也将进一步加快,各国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某种货物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绝对优势及比较优势,从而减少资源配置和价格扭曲所造成的资源不合理使用和浪费。技术的扩散和转移也将进一步加快,从而提高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水平,也为各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做出积极贡献。全球化还将进一步加快各民族国家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更广阔施展才华和竞争的空间,充分实现因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本下降、交易成本下降、无形资产价值提高、抵御外来风险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利益。(2)经济全球化促使研发及技术竞争进入更深层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促使各国间开展技术竞争,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资,进行国际范围内合作和战略联盟,加快技术转让和扩散。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为各国引进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也必然会推动新产品、新的零部件、新型材料的生产和消费,缩短一些产品、企业甚至产业的生命周期,强化企业间的竞争。(3)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间经贸往来走向有序、经贸政策走向协调。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间的经贸依存度加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经济的兴衰对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贸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一国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将对另一国经济的发展繁荣或衰退影响更深。将有更多的国家认识到,经贸竞争的合作与协调是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从而更加注重加强经贸政策的协调,不能再采取过去那种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实行一些以邻为壑的政策。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或地区协调经贸政策,也需要各国及地区性、全球性的国际经贸组织,加强合作与政策的协调管理。(4)经济全球化使金融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全球化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证券市场对全球资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金融业对全球财富的再分配,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区域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全球化的发展前景不甚明朗;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之间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财富增长和贫富差距拉大将继续同时存在;四是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经济风险扩散至全球。(二)经济全球化对河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对外开放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河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1)经济全球化给河南弥补资金短缺、技术相对落后等缺陷带来了机会。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资本流动日益迅速,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河南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弥补河南资金短缺、技术相对落后等缺陷,迅速实现产业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河南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便显露在全球的视野之中。因此,产业的进入壁垒将减少,“门槛”总体上可能降低。此外,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河南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河南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加之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作用,企业的设立、经营和产出往往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使国外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国内同类产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我国国内经济主体,尤其是河南等内陆省份的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此,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强河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促使河南企业改变传统的观念,参与国际竞争。(4)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河南政府职能的转型和完善。为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对接,河南必须改革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完善。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府,促进河南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使投资环境更具竞争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来发展本地经济,增强本地经济竞争力。(5)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河南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加快发展,这将更加有利于河南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当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种要素都在快速流动,对于河南省而言,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此外,开放市场、扩大进口也有利于河南充分地利用外国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地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出口的扩大也可以扩大总需求,开辟世界市场,进一步带动河南经济的增长。(6)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河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难题。随着河南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外资外贸的大发展给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契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离土离乡,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日益接近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要求,推动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河南经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经济全球化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强制同化,因而实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秩序的全球推广。因此,全球化在给河南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又对其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河南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及河南的体制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性和同步性加强,我国及河南的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强烈的挤迫。我国及河南今后的改革政策选择将更加困难,尤其是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平等主义与自由市场主义、国内保护与市场开放、短期后果与长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处理起来都相当困难。(2)外资投向和出口产品结构不利于河南内部产业的整体发展。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是“两头在外”的企业,所以其带动的是个别产业的发展,甚至是大发展,但不能使产业整体得到发展。现在,河南的出口产业结构虽已从原来的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出口的制成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这样的外资投向和外贸结构可能引起经济内部的结构失衡,外向型产业或行业过度膨胀,而内需产业或行业发展不足,一旦国际市场风吹草动,就会造成结构性的过剩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经济全球化对河南工业发展战略和工业化升级提出挑战。全球化的一个特征是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全球生产体系迅速发展和日益庞大并不断增长的跨国公司资本,在给河南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使河南本土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跨国公司通过“价值链”分析,按照“价值链”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和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其高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设备,再加上河南廉价的资源,对本地同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不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三)开放发展是河南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基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得出的科学结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和客观产物。经济全球化使跨国界的商品流、资本流、信息流和人力流急剧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力的发展受世界范围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一个国家只有主动融入世界潮流,采取积极的开放政策,才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本国建设。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一员,只有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深刻表明,开放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小开放,小发展;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难发展。什么时候把开放这篇大文章做好了,什么时候的发展就会快一些;反之,发展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亦是如此,河南要加速发展自己,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机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二 开放发展是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河南省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发展是河南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存在巨大差距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国第5位。2013年,河南省GDP达到32155.86亿元,1978~2013年年均增长11.2%,高于全国9.1%的年均增长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417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34元。

2.经济结构水平比较(1)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揭示出某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其结构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这一基本规律。201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6∶55.4∶32.0,而全国这一比例为10.0∶43.9∶46.1,河南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居全国最末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还比较依赖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从就业结构分析,2013年,河南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1∶31.9∶28.0,而全国为31.4∶30.1∶38.5,与全国相比,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社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仍显缓慢。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分析,2013年,河南省GDP的增加额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5.6%,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8.5%;全国GDP的增加额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4.9%,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48.3%,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46.8%。河南省产业的演进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在河南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构成仍然偏重于农业,林、牧、副、渔产业发展相对较慢。2013年,河南农业实现总产值4202.3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4%,而全国这一比重为53.1%。而农业也偏重于传统种植业,新型高效农业比重较低。

河南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作为河南经济主导产业的工业,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依然是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程度低、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低三高”问题突出,而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当今国际产业竞争焦点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石化深加工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在第三产业内部也存在着结构方面的问题。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2013年,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金融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见表1-1)。这表明,河南省传统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1 2013年河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与全国比较

3.城镇化水平比较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可调整和完善经济的空间布局,提高集聚和扩散效应;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现代化和文明的程度,它引致整个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通过城市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工业化的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3.8%,比1978年的13.6%提高了30.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区位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全国和其他城镇化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较慢,水平仍然比较低,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13年,河南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在倒数第5位,仅略高于甘肃、西藏、云南和贵州。

4.经济效益水平比较

财政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大。财政收入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2013年,河南公共预算收入为2415.45亿元,在全国排第9位。而GDP为3.7万亿元的浙江,公共预算收入为3700多亿元。就是说,浙江1万亿GDP的效益相当于河南1.3万亿GDP的效益。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GDP为1.9万亿元,公共预算收入为2075.8亿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比河南高。如果再除以一个接近1亿的人口分母,河南之难就越发清晰了。

5.人民生活水平比较

居民的收入状况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收入水平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体现生活质量的标志。2013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475.34元和22398.0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3%和83.1%,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第16位和第21位。这表明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二)对外开放水平低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地处中原,内陆意识相对较浓,加之其他一些因素,长期以来,在对外开放方面,尽管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总体来看,开放度不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外向度低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2013年,河南进出口总额为599.5亿美元,只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河南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1%,而全国高达46%。河南对外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的分量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比例不相称,成为河南经济的凹陷地带。对外经济凹陷对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

一个地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本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最终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这已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实践所证明。外资企业是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渠道和桥梁。外资的进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各项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促进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促使当地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管理经验的创新,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同时也促进资本、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河南省外资利用水平还较低。2013年,河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6亿美元。同时,河南外资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国际知名的大财团、大企业很少进入河南市场。在已批准的外资项目中,一般加工性项目较多,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创汇项目偏少。从整体上看,河南的招商引资工作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盲目引进、外商投资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等现象,而且外商投资的形式单一,几乎全部集中在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上。利用外资的落后状况,使得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相对较低。

从上述可以看出,河南经济基本上没有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国际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决策、管理、文化乃至人的观念与国际接轨,不利于形成兼容并蓄、竞争开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2.没有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以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进而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河南对外经济的凹陷却不利于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人力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但对外经济的凹陷,使得这一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河南经济的发展。(2)农业大省的优势没有发挥。作为农业大省,201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国总产量近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河南的食品加工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拥有双汇、三全、思念等全国著名的食品品牌,但河南农业大省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农产品加工、研发、储存保管、食品设备,一直到产品的销售网络这样一个巨大的农业产业链中,河南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3)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河南是矿产资源大省,然而资源是把“双刃剑”,资源优势往往容易变成“资源陷阱”。丰富的资源往往使人们缺乏忧患意识,过分注重资源开发,有矿就采,有煤就挖,带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终端产品少等问题。采矿规模小、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使煤炭、铝土矿资源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4)文化旅游优势没有发挥。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3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游客2073305人次,旅游创汇收入65997万美元,在全国排在第21位。显然河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投资性增长带来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外经济的凹陷使得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而消费需求不足又使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投资增长水平过高,将加剧一系列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给中长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很大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导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中长期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投资过快、消费偏慢的格局继续保持,投资持续过快而消费持续偏慢的后果是:投资与消费之间循环不畅,即高投资缺乏相应消费的支持,高投资增长将会很不稳定。当高投资无法持续并出现明显向下调整时,消费增长不足将会变得更加严重。(2)在现有格局下投资持续过快增长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被大大延缓。(3)投资性增长带来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投资过热在短期有减小产能过剩压力的功效,但中期将加大产能过剩的矛盾。(4)高投资增长伴随低就业增长和偏低的消费增长是我国最近几年的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之一。由于投资效率偏低或者投资所形成的分配机制问题,转化为工资的份额偏少,而多数的份额转化为资本收益,且被少数人获得。因此,投资高增长又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致使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被削弱。

4.严重制约河南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它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因子是人口与资源,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此系统的最终结果。如果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失衡,必将带来人口膨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河南人口压力大、素质不高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资源较为富裕,但人口众多带来的资源压力逐步增大,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未能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河南可持续发展潜伏的巨大危机。而这些又都与对外经济发展滞后密切相关。(三)开放发展是缩小河南同全国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

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发展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如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滞后,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开放型经济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河南省现代化的进程,是造成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存在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光靠河南自身的能力,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施开放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吸引省外和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参与河南整体发展,尽快提高河南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三 开放发展是构建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本质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必须运行有序、相互激励、迸发活力,才能形成共同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合力。实现中原崛起,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的运作,需要有强有力的内生机制做支撑。这一机制,必须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发展活力和动力,具有快速发展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河南省消费需求不足、民间投资不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造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匮乏,经济增长内生机制尚不完善,由此制约着河南省经济持续性发展、均衡性发展和创新型发展。对外经济不仅是培育河南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河南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开放发展是构建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本质要求。(一)河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2003~2013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其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具体表现在消费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增长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匮乏等方面。

1.出口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河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快速增长来实现,出口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河南地处内陆,尽管近几年的进出口总额等得到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基数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外贸指标还很低,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很滞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比较弱。依据支出法生产总值构成,2012年,河南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2%,而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同年,全国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与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9.8%、47.8%和2.4%。由此可见,河南出口严重不足,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小。

河南长期实施“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可以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中表现出来。近几年来,河南投资需求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增长不明显。2003~2013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1.1%。以上数据显示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消费支出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由此可见,投资是当前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需求内部构成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从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关系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政府消费比重较低。2012年,河南居民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的比例为73.1∶26.9,而全国这一比例为72.7∶27.3。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来看,河南城镇居民消费居主导地位,涨幅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消费严重不足。201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6672.59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3081.82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17倍。此外,2003~2012年,河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全省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由56.6%上升到68.4%,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全省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5.4%下降到31.6%。

由上述分析可知,河南投资、消费、出口比例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出口、消费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

2.民间投资增长缓慢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见效快、乘数效应大的优点,当前河南省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民间投资和市场机制明显不足。2013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6087.45亿元,较2012年增长21.6%。按资金来源分,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41.7%,国内贷款增长31.1%,利用外资增长11.26%,自筹资金增长21.2%,其他资金增长-65.2%。由此可见,政府投资速度远远高于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河南省民间投资不足,“政府热、企业冷;公共投资热,民间投资冷”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强。

河南省民间投资不足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总体实力不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观念落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等一系列问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组织规模小,自身竞争能力不强。在经济总量上,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比较低。在组织规模上,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主要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组成,个体组织形式偏小。在产业分布上,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大多从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进入工业领域的户数相对较少,龙头企业更少,缺乏引导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二是发展方式粗放。总体上看,河南省民营企业受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比较突出,从事低技术产业的比重较高,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分布在一般加工工业领域,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产品、产业高级化进程不快。三是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特别是融资困难问题更为突出。河南省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支持,加之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融资难的问题相当突出。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绝大多数区域在发展初期,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模仿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导模式,但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就有可能吸纳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际性的创新资源,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完成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在国际和地区竞争中将始终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从而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自主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河南省创新成果数量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应该看到,河南省创新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是河南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过低,而且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高技术企业仍然只具有高技术产品加工功能,缺少核心技术。二是河南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与先进省份都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295.3亿元,仅占全国的3.5%,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的23.9%、23.8%和28.0%。2013年,河南申请专利55920项,获得授权专利14400项(其中发明专利4182件),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5%和2.0%,远低于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5.7%的比重。

4.高素质人才匮乏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将不再单纯依赖物质资本,而是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在人口数量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劳动力素质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学说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在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增长要远远快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其秘诀就在于人力资本的迅速增长。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和强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素质较低。2013年,河南省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8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高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区。高学历人才较少。2013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7所,在校学生2072606人;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为2114人,远低于全国2418的平均水平。这与河南省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健康素质较低。2014年,河南省对外公布的全省残疾人人数为720多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迅速上升。三是部分人道德素质不高,诚信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四是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二)对外经济是培育河南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重要方面

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主要包括投资机制、消费拉动机制、出口拉动机制、产业发展机制、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动力机制、创新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发展对外经济是培育河南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重要方面,而且影响着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各个方面。

1.出口拉动机制是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重要方面(1)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之中,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从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西部一些省份相比,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对外开放层次、水平、程度不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2013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4%,只相当于经济总量排在河南省前面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进出口总额的5.4%、10.9%、17.9%和22.5%,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1位。可见,河南省开放型经济相对于全国和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从河南省情出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还必须靠投资来拉动。但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必须高度重视出口的拉动作用,形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继续实施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大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从内源性和外源性动力机制来看,目前河南经济发展中,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三资企业少、外来资金少,河南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内源性的,主要靠现有经济主体来推动。由于河南人均水平低,企业竞争力弱,实现中原崛起单靠内源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发挥好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两个方面的作用。在内源性动力方面,要激活微观主体,调动好、维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加强发展环境的改善,致力于全民素质特别是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内源性经济蓬勃发展。要加快外源性经济的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实施好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土地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并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为外源性经济主体提供高素质的要素资源,吸引他们到河南发展。

2.对外经济影响着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各个方面(1)就投资机制来说,培育河南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首先要重视有形资本的投资,加快有形资本的积累,在保持有形资本高投资率的同时,要不断优化结构,疏通要素转移的渠道,维持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发挥好结构变动引发的增长效应。要解决投资主体的内生性问题,就需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投资,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些都需要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行开放发展,大力吸引国外、省外投资参与河南的发展。(2)就消费拉动机制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增长还要靠投资来拉动,但从长远考虑,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必须重视消费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要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拉动消费需求、开辟新的消费渠道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引进境外、省外企业来河南投资,引导省内劳动力参与对外劳务合作等对于解决河南省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3)就产业发展机制来说,河南的产业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不在于它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在于它的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生产率水平高的产业就是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针对河南目前的产业现状,更现实的选择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催生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河南省可以通过开放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省外先进适用技术来提升河南产业竞争力。(4)就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来说,河南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落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三次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从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来看,近年来河南省通过扩大开放,推进招商引资,使富士康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河南,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成功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践证明,调整经济结构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要积极吸引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科教文卫社会事业、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促进河南产业结构调整。(5)就创新机制来说,自主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目前,河南省创新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当前阶段,构建河南创新机制,还需要通过开放发展,吸纳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际性的创新资源,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三)开放发展是构建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本质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河南省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亟须加快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依赖路径,培育并构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推动河南经济发展向“内需驱动、消费支撑、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发展对外经济不仅是培育河南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重要方面,而且影响着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各个方面。实施开放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本身就是出口拉动机制、外源性动力机制的内容,实施开放发展,大力吸引国外、省外投资参与河南发展,不仅能够加大河南投资、支持河南发展,而且对于解决河南省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施开放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可以引进国外、省外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河南产业竞争力。此外,实施开放发展,还能够吸纳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际性的创新资源(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增强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开放发展是构建河南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本质要求。四 开放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战略是事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命题和加快河南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要靠开放发展,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力发展、借势跨越。(一)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未来五年,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展望未来发展,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发挥河南优势,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河南省提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河南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总体战略的概念。河南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一道构成了河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一个载体平台的概念,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中央对河南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历届省委班子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二)开放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了河南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战略保证。根据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要求,河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和蓝图,仅靠自身力量关起门来搞建设肯定不行,其根本途径是要靠改革开放,必须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获得更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借力发展、借势跨越。

从总体上看,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正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和调整,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自由化以及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既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优势,又形成了一定的资本技术优势,仍是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青睐的目的地;同时,国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这些都有利于河南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我国沿海地区受资源、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制约,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加之国家政策推动,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且更加注重向内需空间大的地区转移、更加青睐劳动力资源优势地区。

从自身条件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河南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组合优势在上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已经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开放发展是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开放水平、开放程度、开放力度决定着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成功与否和快慢。(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构建中原经济区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形势下的新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全国和世界经济大格局。通过开放带动,不仅可以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还可以让对外开放的良好势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得到持续和提升。近年来,河南省开放型经济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对外贸易规模小,利用境内外资金结构不合理,开放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有限。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必须把开放的理念融入谋划的思路中去,把开放的实践体现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开放带动、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以中原经济区发展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1.通过扩大开放破除阻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想局限

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地处内陆腹地,大部分地区是传统农业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思想解放的深度前所未有,但从跳出中原看中原,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球发展大趋势中去审视做得还不够,比较狭隘的视野、相对陈旧的思维定式仍是妨碍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局。我们必须在扩大开放的大潮中拓展视野、解放思想、锻炼提高,树立全球眼光,站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敢于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经济区看齐,通过扩大开放打破局限、克服惰性,破除阻碍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思想观念的局限,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意识。树立勇于创新、昂扬向上的斗志。树立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勇气,全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2.通过扩大开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在当前全国各经济区各出奇招、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中原经济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拉动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