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知道的2500个文学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9:45:30

点击下载

作者:文学常识编委会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必须知道的2500个文学常识

你必须知道的2500个文学常识试读:

中国文学

文学体裁

●文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即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和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国学

国学概念产生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横跨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礼俗、考据、伦理、医学、书画、星相、数术、地理等学科门类的一整套特有而完整的中国文化、学术体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广义上指中国所有的学说。

●体裁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稳定的艺术结构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时代、环境、生活等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我国文学在体裁上通常采用四分法,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

●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它以情感为直接表现对象,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想象丰富,饱含感情,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等特点,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词、曲的区别

简单来说,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题材更广泛,多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社会性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词的句法虽灵活多样,但在格律上的准则和要求更多,题材上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曲在语言方面与诗、词均不同,比较通俗、浅显自然,更接近当时的日常生活用语,句法也更为多样。

●古体诗

古体诗是对唐以前所有诗歌的统称。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以及唐以前文人所写的四、五、六、七、杂言诗等,唐代部分古风、新乐府诗也属这一范畴。古体诗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可长可短,不讲对仗和平仄,押韵较自由。

●逸诗

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

●古谣谚

古谣谚是指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先秦诗歌除《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些歌谣谚语,它们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散见于文献中的还有《击壤歌》、《卿云歌》、《夏人歌》、《麦秀歌》、《采薇歌》、《越人歌》等。

●四言体

四言体指由完全由四字句或以四字句为主写成的诗歌,最早出现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盛行于西周,东汉之后逐渐没落。《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又叫骚体,是融合了南方民歌的精华和上古神话传说,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结构上楚辞体多采取三言至八言等参差不齐的句式,句尾常用“兮”作语气词,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任意扩充,使得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乐府诗是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杂言诗

由乐府演变而来。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的,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句式变换和用韵都很自由,有时还加入少数散文句式,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歌行体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故名歌行体,实际上与乐府诗并无严格区别,只是以七言居多。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其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

●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近体诗的一种类型,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形式上每首诗只有四句,通常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也偶有六绝。讲究押韵,但平仄相对较自由。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类型,格律严密。通常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仅有六句的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律诗的格律要求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当然,唐代也有部分律诗并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形成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也称新诗为“白话诗”。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诗歌类型,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或带着言志和抒情的目的去描绘典型事物。

●叙事诗

叙事诗指以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特点在于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也能反映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

●说理诗和写景状物诗

说理诗主要是通过写景、状物、咏史等方式阐述深刻的哲理,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终南别业》;写景状物诗则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比如贺知章《咏柳》、朱熹《春日》等,均属此类。

●自由诗

自由诗是新诗的一种主要体式,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字数、句数完全按作者的需要而定,语言也多采用口语,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追求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

●格律诗

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对格式、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诗歌。即便需要变化,也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现代格律诗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可五言、七言、杂言,句数、字数可根据需要变化。

●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诗歌体裁。散文诗没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也不用分行和押韵,整散不一,错落有致,既具备诗歌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作用,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

●文人诗

文人诗最初指两汉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大多为五言诗,其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深受乐府诗影响,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古诗十九首》。

●杂体诗

杂体诗通指古典诗歌正式体类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别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

●词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新型格律诗体。其特点在于词是长短句,一般分上、下半阕,且倚声填词,不同的词牌对词的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晚唐时第一个大词人温庭筠的出现,标志着词这一新型诗体,正式进入成熟阶段。

●词的分类

词从唐代产生到现在,已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按用韵的情况,可分为平韵词、仄韵词、平仄互谙韵的词三类;按音乐节奏与字数长短,可分为令、引、近、慢、序;按变调方式不同,可分为犯调、转调、摊破、添字、减字、偷声等;按风格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也就是曲调名称。据清康熙年间王奕清等所编的《词谱》记载,唐至元末词牌共826调,2306体。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是一致的,到了后来,词牌名和内容才逐渐分离,词牌只作为标明曲调用,不再作为题目,而是在词牌下另注词题。

●竹枝词

竹枝词原为唐时巴渝一带流行的民间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由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作《竹枝》九首所创。竹枝词在形式上每首七言四句,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不拘格律,雅俗共赏。因竹枝词可合歌而唱,后作为词牌名。

●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指从敦煌莫高窟中发掘出来的可用于歌唱的诗歌体作品的总称,又称敦煌歌辞。敦煌曲子词是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与文人创作的词有很大区别。

●散曲

散曲与词一样,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又称“北曲”。散曲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同时比词更加口语化;押韵比词更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而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两者合称为元曲。

●散曲的分类

散曲大致可分为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小令又叫“叶儿”,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子连缀在一起的散曲形式,一般以一两首小曲开端,以“煞尾”、“尾声”结束。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最多不超过三首,没有“尾声”。

●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在元代形成并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采用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形式,也可根据需要增加至五折、六折甚至更多,楔子则是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的一小段独立的戏,用于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元杂剧除了歌唱外,还有宾白(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科介(人物的舞蹈、动作、表情等)等表演形式。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在中国南方兴起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剧种,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宫调用韵上较为自由,各出之间不限一种宫调,各套曲牌不限一韵。角色通常分为生、旦、净、丑、末、外、贴七种,各种角色均可演唱。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宋金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骈文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骈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古文

古文泛指先秦两汉以来、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具有长短自由、内容充实、朴质流畅的特点。

●古文论说类

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一大类别,即一种明辨是非,进行说理的文章。根据古代文章题名和写作角度的不同,可分为论、说、辩、议、原、解等类别。

●古文杂记类

古人将“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其内容十分复杂,内容包括记人、记事、记物、记山水风景等。狭义上讲,根据杂记文所记写的内容和特点来分类,可以简括地分为四类: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和人事杂记。广义上说,杂记包括了一切记事、记物之文。

●古文告语类

告语指臣下用来向皇帝陈述政见、上书言事等政治性的文章,也称奏议。严格来说,告语类古文也可归类于论说类。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疏、表、策等类。

●古文史传类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根据编排的线索可分编年体、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三类。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则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记叙。根据记叙的主体或者断代的时间不同,史传文还有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类别。

●古文应用类

古代应用文泛指“用于周应人事者”(徐望之《公牍通论》)的文章,按照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可分为书信、公牍、序跋、铭、碑记、祭文等,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广泛运用于公务和私务之中。

●汉赋

“汉赋”是汉代盛行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其内容也逐渐演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劝百讽一。

●赋的分类

赋大致可根据发展时期和内容风格的不同分为五种。一是骚体赋,即以屈原、宋玉等人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二是汉赋,又分为大赋和小赋,前者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后者篇幅较小,文采清丽。三是六朝赋,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四是唐宋时期的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五是文赋,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

●变文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变文首先出现于佛寺禅门,是佛教经典艺术化、形象化的产物,后来民间艺人将内容扩大至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诗话

诗话一是指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的文体。第二,诗话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特点在于有说有唱,韵文、散文并用,韵文大都为浅近通俗的七言诗赞。

●鼓子词

鼓子词是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陶真

陶真是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艺术,起源于北宋而盛行于南宋、金、元。在音乐上采用上下句反复吟唱的格式,唱词多为七字句。

●院本

院本是金元时行院(妓院)演唱用的戏曲脚本,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形式。表演时仅用五人,多写历史和爱情,表现下层人民的苦困,嘲讽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帮凶的愚蠢和丑恶。但作品大都失传。

●词话

词话,一是指中国古代评论词作、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作,与诗话相类似。二是指元代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形式,但没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

●宝卷

宝卷是流行于明代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等,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弹词与鼓词

弹词与鼓词均产生于明代,流行于清代,是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也称“南词”,表演者一般一到三人,是一种散韵夹杂、唱白兼具的说唱文学,其篇幅往往很大。鼓词或称弦子词,主要流行于北方,用鼓、板击节、用三弦伴奏,内容以长篇讲史的题材为多。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因其将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固定的部分,故名八股文。八股文十分注重章法与格调,早期具有文精意赅的特点。但缺陷也十分明显,八股文对文章的结构、段落、字数均有严格的规定,命题了无新意,所论内容不得新创新论、自由发挥,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和创作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缺乏实用价值。在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时也被一同废弃。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古典小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后经过魏晋笔记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等形式,在明清时期走向成熟,现成为影响最大、受众最多的文学体裁之一。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体系异常庞大,以不同方式分类都可以分出不同而且众多的类别。

1.按篇幅长短、字数多少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按题材和内容可分为:武侠小说、谴责小说、推理侦探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神魔小说、军事战争小说等。

3.按写作手法可分为:章回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日记体小说、意识流小说、诗体小说等。

4.按流派可分为: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魏晋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小说体裁,乃是作者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而成的故事,类似轶事掌故,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一般来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唐传奇

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文体,是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粗陈梗概的水平,在题材范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宋元话本

话本是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进行演讲故事等表演时所用的底本。话本一般都由民间说话人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对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宋元话本分为小说﹑讲史﹑说经等类型。

●拟话本

拟话本原指宋代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体裁近似于话本,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后专指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在明代逐步进入成熟期,而当时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也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由此,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优秀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指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小说样式。长篇小说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五彩缤纷、风云变幻的大世界。长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10万字以上,如《三国演义》、《红楼梦》。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指篇幅和容量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小说样式。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人物较少。中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3万~10万字。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指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主题较单一的小说样式。常常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横断面,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貌,既能塑造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又能迅速地揭示现实中的本质。短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3万字以下。

●小小说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其特点在于篇幅很短、故事很简单,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出个中道理。小小说的字数一般不超过1500字。

●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一种以描写武打场面、宣扬侠士生活和精神为题材的小说。唐传奇是武侠小说的萌芽,但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明清时,武侠小说多是以话本形式出现,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辛亥革命后,武侠小说进入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出现了以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白羽、王度庐等为代表的多种流派。20世纪50-70年代,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等作家又在表现手法上兼用中西,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鬼神色彩,着重人物性格描写,将武侠小说推向一个新的繁荣期。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发展趋势的小说。历史小说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也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这一类的著名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

●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是一种以神话传说、鬼怪故事为题材,通过幻想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在明清小说中有重要地位。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是以男女爱情为主要描写题材,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爱情的心理、状态、事物等社会生活的小说。言情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时期,以《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作品为代表;二是清末民初的新鸳鸯蝴蝶派,以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为其代表;三是20世纪末,以1980年代的琼瑶、亦舒、岑凯伦,1990年代的席绢、于晴为代表。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一种以幻想的方式描写科学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小说。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又是一种文艺创作。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始于20世纪初,是以翻译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说拉开序幕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中国科幻小说出现在1904年,是荒江钓叟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的《月球殖民地小说》。

●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一种是以侦破刑事案件为题材的小说类型。欧美侦破小说起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中国的侦探小说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公案小说,出现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优秀作品。1930年代中国文坛开始盛行“侦探热”,其中程小青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侦探小说又经历过反特小说和法制文学两次高潮,但总体来说成就不高。

●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以描写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题材,以《金瓶梅》、《红楼梦》最为著名。自清朝中期以后,世情小说又演化出才子佳人小说、艳情小说、狭邪小说等不同类别,其中的代表作有《好逑传》、《平山冷燕》、《品花宝鉴》等。

●戏剧

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文学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戏剧的剧本,也称脚本,是供戏剧舞台演出的底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体裁。由于剧本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舞台之上,因此要求剧本中的人物、场面、情节、时间等均要高度集中,语言必须精练和个性化,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来刻画人物形象、制造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戏剧的分类

戏剧在题材上非常广泛,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2.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等;

3.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4.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作品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喜剧

喜剧是与悲剧相对而言的戏剧文学类型。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语),它用夸张、幽默的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台词风趣,往往引人发笑,结局大多轻松圆满。

●正剧

正剧是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戏剧体裁。正剧不拘泥于悲剧和喜剧的划分,灵活利用了两者的优点,更接近于日常生活。在正剧中,生活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往往同时作为表现的对象,人物的命运、事件的结局在正剧中有着完满性。正剧主人公的自觉意识不仅表现在为实现目的而付出的行动,也表现在对自身的审视和反思,因而往往经历着内在精神世界的斗争。

●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戏剧,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推动,均要依靠对话来表现。话剧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仍旧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清末留日学生的业余戏剧(1907年春柳社)被认为是中国话剧最早的实践。

●歌剧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歌剧主要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其歌词应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独白和对话在歌剧中处于次要地位,往往是在演员歌唱之间,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用吟诵的调子或插话的形式来进行。

●舞剧

舞剧是以舞蹈为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抒发情感、推进情节的主要手段,综合了音乐、哑剧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一种戏剧类型。按照舞蹈风格和流派的不同,可分为芭蕾舞剧、民族舞剧、现代舞剧等。

●诗剧

诗剧也可直译为书案剧,意为只供阅读而不适合演出的戏剧,其中场景和对话都是用诗写成,甚至一些幕前幕后的介绍都是诗意的语言。诗剧是介于诗歌和戏剧之间的体裁,既有诗歌的特点,也具备戏剧的性质。

●街头剧

街头剧也称广场剧,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由于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的限制,常在街头、广场演出,故名。街头剧演出方式灵活,剧本短小精悍,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为流传。

●活报剧

活报剧是一种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能迅速反映和歌颂新人新事,或用夸张的手法塑造漫画式的讽刺对象,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由于它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对观众进行形象化宣传的目的,被比作“活的报纸”。

●广播剧

广播剧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机械录制而成的戏剧形式。广播剧的剧本要求线索单纯清晰,人物集中。语言必须要个性化、口语化,尽量避免生僻词语,吐字必须准确清晰,以免对听众理解剧情造成障碍。此外,广播剧还可以穿插一些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历史剧

历史剧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历史剧的创作要建立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但允许适当地运用想象、虚构给予丰富和补充,以构成戏剧冲突,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

●儿童剧

儿童剧是以儿童的生活和事件或以神化、童话、传说等为题材,专供儿童演出或观赏的戏剧作品的总称。儿童剧的特点在于,人物形象应符合儿童的性格、情趣和心理特征,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多幕剧

多幕剧指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剧情复杂,宜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戏剧。多幕剧最大的特征就是在全剧的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幕的间歇往往表示着或长或短的时间跨度或场景的变换转移。

●独幕剧

独幕剧指独成一幕的小戏剧,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

●散文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杂文、随笔、游记、通讯、新闻、读后感、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寓言、童话等文体。古代的散文则指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的所有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散文的分类

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四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2.抒情散文:注重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通过描绘景物的特征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哲理散文:以发表议论、阐述哲理观点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

●杂文

杂文是杂体文章的简称。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例如随感录、短评、闲话、漫谈、文艺政论等。杂文的特点在于篇幅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语言犀利幽默,直接而迅速地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类型,即随手笔录的意思。随笔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或抒发个人感悟等。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游记

游记即描写旅行见闻、感悟的一类散文。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风土人情等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类型,特征是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兼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行文轻便自由的散文形式。

●传记文学

传记是散文的一种,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两种特征的散文类型,指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有社会意义、能打动人心的真人真事的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等文体的总称。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指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千百年来通过口耳相传并不断加工整理而形成文字的文学类型。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文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

●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充满幻想的集体口头创作,是远古人类对不可知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自身来历等疑问充满艺术化和想象力的解释、描述。神话有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其次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三,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由少年儿童创作和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充满智慧和幻想,富于思想性、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有益于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儿歌

儿歌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

●寓言

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散文类型。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多采用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借此物喻彼物等形式,于浅显直白的故事中,阐述深刻复杂的哲理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以儿童能够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

●新闻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从文学角度而言,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等。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是新闻的三项基本要素。

●消息

消息指在新闻作品中,只写明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其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

通讯是以记叙为主,灵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强于新闻,但时间性稍弱。

●评论

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或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读后感

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甚至一句名言之后,反映具体的感受和启示的文章。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理论术语

●诗教

“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本义指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后意谓《诗经》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却温和委婉,即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击。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为封建社会衡量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要标准。

●诗言志与诗缘情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和术语,是对诗歌基本性能、特点及本质特征的两种认识和概括,二者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诗言志”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主要指作者自己的某种政教理想、抱负、思想、意愿和感情。至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则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历朝历代对其的具体认识和解说,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总的说来,“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即比喻;“兴”即起兴,指先言他物,由此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是古代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惯用手法之一,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诗韵

“诗韵”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通韵

“通韵”是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换韵”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

“险韵”是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韩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唱和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韵

“分韵”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分题”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联句

“联句”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集句”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发愤说与境界说

“发愤说”最早由司马迁提出,即认为只有出于愤激的感情才有可能写出感人的优秀的作品。这一观点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为后世许多理论家所接受、提倡和发挥,而且激励了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幸遭遇的作家发愤写作,从而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境界说”是从魏晋以后由强调情景(或“缘情体物”)交融而逐渐发展起来,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富有民族特色并在各种艺术形式(诗、词、绘画、小说、戏曲)中影响最大的艺术理论之一。

●风教

“风教”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一种说法,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对于文艺的功利主义要求,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毛诗序》。一是指诗人创作的诗歌应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教化作用;二是指统治阶级的“上”通过诗歌达到对“下”的教化。

●美刺

“美刺”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是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文气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

●才性

“才性”即人的才能和禀性,被运用于文学批评,泛指作家的天才与气质。“才”指天才和才能,“性”指作家的气质和个性,两者都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创作。

●神思

“神思”指艺术想象不受时空限制、变化迅疾莫测的特点。“神”指变化迅疾莫测,“思”指心思、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最早将“神思”引入艺术理论,并将它的重要性提到了“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地位。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一观念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

●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一种原则,为孔子所提出,指文艺批评两方面的标准,即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语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比兴);“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四声八病

“四声八病”是古代诗歌在格律方面的一种规定,最早由南朝沈约等人开始研究并确立。四声指汉字平、上、去、入四声,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推断。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四声八病学说对格律诗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准备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为情造文,为文造情

“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和创作路线,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刘勰以《诗经》和《汉赋》作对比,指出诗经作者是“为情而造文”,是其真挚思想和感情表露;赋颂的作者是“为文而造情”,是为了卖弄才华,沽名钓誉,而矫揉造作去为文,也就是无感而为文。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是刘勰最重要最基本的文艺思想,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深刻的影响。

●三表法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评判立言、著文的标准和原则,出自《墨子•非命上》:“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所提倡的三表法,即是说立言、著文必须要有本、有原、有用。“本之”指要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原之”指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唐代韩愈提出的对散文写作的要求和主张,语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从”和“顺”都是顺畅,明白的意思,指文章表义清楚,通顺。韩愈要求古文的写作应“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力避袭用陈词滥调,而要有所创新,做到文字平易通畅,遣词造句遵循一定的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

●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 ,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道”即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文以明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不仅设有《原道》篇,而且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篇)。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等均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强调散文的社会功能。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对文道关系的主张,与“文以明道”相比,他所说的“文以载道”,要求把“文”当作“道”的运载工具,“载道”如车载物,车是车,物是物,这比起韩愈、柳宗元的“文道结合”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周敦颐之后,程颢、程颐将“文以载道”的主张,向更加片面的方向发展,甚至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把文和道对立起来。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的诗文创作水平与作者生平境遇的关系的理论,语出《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於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认为作者的境遇越是坎坷困难,其生活体验和感受也就越深刻,其作品的文学和思想水平也就越高。

●劝百讽一

“劝百讽一”是汉代文学家扬雄对司马相如所奠定的大赋体制的批判,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劝”即勉励,“讽”即讽喻,扬雄认为大赋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失去了讽谏意义。

●别是一家

“别是一家”是宋代李清照在《词论》中指出的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词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词应具备“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的特点,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之词,目的是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

●格调说

“格调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论诗主张,为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和清代沈德潜所提倡。“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和王世贞为反对明初台阁体的萎弱诗风,都把格调作为论诗的决定性环节。沈德潜则更进一步,认为作诗者必须“学古”和“论法”,“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依据,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诗歌内容体现“温柔敦厚”的宗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性灵说

“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的最有力。“性灵说”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但此说的哲学基础立足于唯心主义,弱化了诗歌应该具备的道德教化等社会功能,不免陷入另一种怪圈。

●神韵说

“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所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王士祯继承和发展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严羽《沧浪诗话》中的某一部分理论,主张写诗要“兴会神到”,追求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艺术境界。不过,王士祯所认为的“神韵”,皆以清淡闲远为标志,其他风格诗歌“不免堕一偏也”,只能引导诗人脱离社会现实,为后世所不取。

●肌理说

“肌理说”是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主张作诗应以学问为根底,内容质实,形式雅丽,旨在纠正当时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等诗论或标举神韵、或死守格调、或空谈性情的偏颇。但此说过于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造成大量诘屈聱牙、毫无诗味的“学问诗”出现。

●文质

“文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它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运用到文论上,“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意象

“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即“意中之象”,也可以说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物象。它存在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象征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有某种共同的特征和心理对应,通过艺术家对两者共同点的突出描绘,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描写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其中,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环境描写分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

●叙述

“叙述”即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它在写作中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式。各类文体多少都要用到。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混合人称三种,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抒情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是文章打动、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说明

“说明”即解释清楚、说明原因,也指解释的话。是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常按空间、时间、事理顺序排列语句。说明性语段独立性强,结构较完整,常用中心句。

●议论

“议论”是论说文的论述方法,亦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认识、看法、观点、态度、立场等。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论点要观点正确,有实际意义;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过程必须符合逻辑。

●夸张

“夸张”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作用。

●比拟

“比拟”即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包括生物、非生物、思想或抽象概念)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指把物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拟物则是把人拟作物、或者此物拟作他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