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常见问题解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0:11:32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子常见问题解答

教子常见问题解答试读:

内容提要

每个孩子,从伤残最严重的到成就最卓越的,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天赋与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才能是使你的孩子走向哈佛的关键。

■你能发现孩子走向哈佛的天赋吗?

每个孩子,从伤残最严重的到成就最卓越的,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天赋与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才能是使你的孩子走向哈佛的关键。

□假定所有的孩子都有走向哈佛的天赋与才能

随着心理学领域等诸多学科试验方法的成功推广和运用,越来越普遍地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也越来越确定每个人都具备在各个领域的才能。如果将人的这些特点利用和调度好,就可以使个人面面特出。有了这种科学认识上的进步,我们就可以假设所有孩子拥有多重天赋、多种才能、不同的长处和特殊的兴趣。每个小孩,从伤残最严重的到成就最卓越的,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本能。

由于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对孩子们进行分类,这就大大限制了上述假设的验证。在评价孩子时,你是否对过于活跃这字眼已非常熟悉?你是否经常听到诸如某某是一个心智障碍、孤僻、烦忧、害羞或一个孤寂的人的描述?一旦孩子被贴上标笺,他所有被看到的行为,就打上了那种特殊标笺的烙印。

然而事实上,孩子们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和有趣的个体。父母和成人喜欢以狭窄的视野看待孩子,这种由别人投注于他们身上的眼光,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然而,一旦孩子的丰盈的个性得到承认,亲子关系得以开放,对孩子的教育能以健康的方式开展,孩子在他们父母的眼中就能茁壮成长。一旦父母相信每个孩子有天赋与才干,那些即使最平凡的孩子,也会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强调“平凡”没什么不对,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当你开放地和谨慎地看你的孩子时,你会发现他们绝不只是“平凡”二字所能表达的。“天赋”和“才能”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无论本质还是外延方面都是如此。现在的学校,仍然普遍以高分、智商水准或在美术、创作或领导上卓越的能力为标准,来认定孩子们“有才能/有天赋”。一旦孩子们被认定为有某种天赋或才能,他们方有资格享受特别的服务。

□如何客观观察你的孩子?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必须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找出优点和缺点加以扬弃。有时候父母忙着指导孩子的选择、灌输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和教导孩子自以为正确的行为,但他们在这样做时,并未能很好地了解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个体的特征与需求。更糟的是,他们常以为孩子是他们的翻版,忘记了每个孩子是个别的不一样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好恶。

下面的这个实验是一位美国儿童教育家推荐的,它可以成功地协助父母客观地观察他们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张纸,写下常用描述你女儿或儿子的词汇或言语,其次,将这张纸撕碎丢进垃圾桶。最好,谨慎地思考你的孩子,并尝试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他或她,完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评断搁在一边,当你的孩子在进行正常的每日活动时,观察他或她但别干扰到他们。最重要的,搜寻那些使你的孩子显得独特的积极特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收集到的资料相当客观,因为这时所观察到的正好反映了你的孩子在自然情况下未受你干扰或操纵的行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时的资料,因为你观察到的是孩子正在发生的行为,而不是过去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当然,即便这样,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抛弃所有先前的印象和你多年来对孩子累积的具体了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父母在完成这样的小幅调整后,这种“科学家式”的观察和认识会对你客观判断孩子有大幅度的进展。

□为什么要只注意孩子的积极面?

如果从教育孩子的方面出发,对一个孩子弱点和烦恼进行评估无疑是极有意义和必要性的活动。

然而,你作为父母,为了提升孩子的表现和行为能力,我们建议你在进行这种评估时,只要注意孩子的积极面。老实说,你可能难以做到,特别是那些在行为中显示具有相当多负面特征的孩子。但是,一旦你开始这种积极的的评估,再往下去进展会越来越容易,并会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若你在这个过程开始时有问题,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假设你是一位假想的独生女毛毛的家长,为了发现她的特长。你可以问自己:

●毛毛容易结交朋友吗?

●她似乎比较热衷于较大的社交圈而不是她最接近的环境?

●在做计划时,她是否坚持己见?

●她是否条理分明?

●她对音乐或绘画有热情吗?

●她擅长解决遭遇到的问题吗?

●她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是否特别喜欢体育活动?

●她在众人面前讲话显得自在吗?

●同伴易于跟随她吗?

●她喜欢搭建东西吗?

●她在户外显得特别高兴吗?

●她认为数学“有趣”吗?

●她喜欢作文吗?

可以问自己以上这样的问题,数量没有限制也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为获得对你孩子的正确形象,可以设计出一个方便你观察的时间表。一份可能的时间表可以设计为每次五到十分钟,每天几次,期间为二到三星期。这样,相关的变数,像疲倦或孩子生病等,将不会曲解你对她的理解。当然,为了使印象更为准确,这位学者也建议你在几个不同的环境下观察你的孩子。例如,你时常在餐桌上观察你的儿子,比起观察他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像写家庭作业、跟邻居孩子玩耍、在杂货店买东西、骑脚踏车上学或只是跟朋友玩等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图像。列出所有你观察到的积极特征。

□怎样认识孩子走向哈佛的天赋与才能

认识你孩子长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你在上一节写好的你孩子表现出的积极特征的菜单加以分门别类。例如喜欢到户外,表现出对所有生物的关怀,对家庭宠物,利用空闲时间阅读有关动物的书报杂志,撰写以动物为题材的诗。这个集合暗示一个孩子对动物的热情与兴趣是一个特别强的领域。

你也可以问你的孩子他(或她)对自己的优点是怎样认识的。有些孩子在评估这些领域时,会变得相当坦白和易于理解。卡尔可能回答:“哦,我阅读比大部分的朋友厉害”或“我容易结交朋友。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喜欢我。”

其他的孩子也许被此问题所困惑,或许他们处于消沉的状态。这两种情形,父母亲可能听到“哦,没事,”“我不知道,”或许甚至是“我擅长装傻。”别担心。有了适当问题的引导和你的一点协助,孩子们通常都会转向。

要认清你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法,就是从很了解你孩子的人那里听取意见。你甚至可以为了这个目的请那个人观察你的孩子。有时候,只有他人才能认清你作为家长所无法看到的特点。在选取更了解你的孩子的人选时,老师、姐妹、家中的友人或老奶奶都可以的人选。父母亲可能不愿承认某人可能比他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因此,一般而言,在谁最了解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方面,父母亲总认为自己是“专家”,当然,因为他们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而且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但是,其他人可能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并不表现出来的方面,因此,父母亲应敞开心扉,获取其他来源的资讯会对你了解孩子更为有效。

有时候,这种资讯以令人担忧的成绩单的形式到来。分数、名次和老师的评语,是你儿子极端重要的资料来源。如果毛毛除了自然科学得到优,其他的都得到乙,这明白指出自然科学是她的强项,可能是她喜欢的科目,因为孩子们倾向于喜欢他们表现卓越的课程。

但是,你要记得,成绩单并不能反映你孩子的整体。其实,它们通常只代表我们学校制度容易欣赏和奖励的传统功能领域,像阅读测验、算术技巧、独自和安静写功课的能力、服从权威以及口语技巧。

以艾维为例。大人可能认为她的长处在自然科学,不过,或许没人注意到她休闲时在玩建筑积木、喜欢注意看房屋、商店橱窗和放学回家时看办公大楼;而在胡乱涂鸦时,常画包括图书馆和市政府附近的房舍。从这些方面看,艾维也许是个成长中的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家呢。超越成绩单,知道你的孩子除了那张卡片反映的内容,他还有很多很多长处,这点非常重要。

□你是否也相信天才论

博士塞德兹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就同烧陶瓷一样,最终的结果如何很受最初的影响,而且势必决定其最终的成就。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诗人、学者等等。

可是,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再怎么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我们可以对此说提出反驳,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到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两、三岁时开始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耳朵来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在欧洲有的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是很错误的。从莫扎特的例子来看,他成为那么大的音乐家,是由于他出生于充满了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熏陶了对音乐的爱好。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去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可是他的家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而且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当他的内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以后,他家人也无可奈何了。

林内家住在湖泊之滨,周围有野花、有森林、有鸟鸣、也有小鱼游泳。他所以能成为大生物学家,就是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孩子像制造陶瓷的粘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大的,环境和教育愿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就能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培养音乐家是最容易的事,两、三岁教他音乐就行了。但如斯特娜夫人所说的那样,人只有全面发展保持平衡方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因此,我们培育孩子的时候,无论培养音乐家还是画家,首先要使他的脑髓发育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体育和德育。

但是按理想来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应先确定培养成音乐家或画家等。如同威特的父亲培养威特一样,首先以把他培养成完满的人作为目的。至于将来他是成为学者,还是成为政治家、发明家、企业家等等,这应让孩子本人选择。

诸位看看社会上,你可以注意到名人或学者的孩子不一定成为有名气的人。过去有个学校,有五、六位教员在一次集会上作出一个结论: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这当然不是正确的判断。而且,孩子能否成为伟大人物,只看学校的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却是事实。世上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才能的问题。才能这东西不光是遗传问题,重要的是脑髓是否发达。博士的孩子也好,名人的孩子也好,假若忽视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成为庸才。反过来说,庸人的孩子幼年时期如果得到好的教育,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

我们决不是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已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有强大的决定力。看这本书的人大都和作者一样,都是普通人,可是我们要告诫诸位:“不要失望,不要相信遗传万能,坚定不移地相信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不要把孩子当成玩具

孩子被当成了更活泼有趣的玩具,很多人正在犯着这种愚蠢的错误,这将会使孩子的能力迅速下降。假如巧妙地教给三、四岁的孩子一些东西,他的接受能力就一定会使大人感到惊讶。当然对教三、四岁的孩子,要仔细考虑方法,不要像教大孩子那样去教。但是社会上又有多少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多下一点工夫呢?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比玩具稍好一点的东西,这就没法谈了。

对早期教育有误解的人,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教三、四岁的孩子识字和写字,这是错误的。单是识字和写字这不是教育,没有必要一定要过早地教。但是,从听力入手教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应尽可能早一些开始。教的时候必须想办法教得好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是个艺术,如果是一切照抄照搬,那是学不成的。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研究,动脑筋。

□教育孩子要靠自己

蒙台梭利女士的儿童教育方法举世闻名,那么几年过去了,现在如何呢?“儿童之家”的成绩,虽然是女士本人监督的,但却收效不大。第一是教师没下功夫。但是我们没有权力去责备,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决不能委托他人。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孩子花极大力气去进行教育,这种要求本身就是错误的。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法应学习的地方很多。但不管怎么好的教育法,如果流于形式,也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再没有比相信形式更愚蠢的事了。早期教育能造就人才,但是徒有形式的早期教育是毫无用处的。威斯特贝里的父亲虽然是贫穷的医生,再加上他爱人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是很苦的。但他总是很乐观,拼命地教育孩子,结果使孩子成了伟大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只要有了献身于孩子教育的父母,单是这一点,也能使孩子成为伟人。努力地进行教育,孩子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在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准确的因果效应了。

■如何让孩子走上通往哈佛的成功之路?

父母应从小就树立和培养孩子向往成功,敢于成功的精神状态和品质,使孩子在成功的路上勇往直前。

□如何用内心的满足调动积极性

一个人在只有内在精神满足的平衡条件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潜力。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可以理解的范畴内,尽量用内在的满足来鼓励孩子的努力,而避免用物质的引诱。

听朋友开玩笑:“我对儿子说:如果你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可以给你买一辆最好的摩托车,若能考上清华、北大就给你买一部汽车。”这很可能是说着玩的,但对孩子开玩笑时要当心,孩子会信以为真。这样做的失策之处,并非只是误导孩子相信以为会得到所许诺的奖品,而更多的是将孩子的行为与外在的物质满足或名誉挂上了钩。

激励孩子有许多广场法,例如让孩子吃好饭,将来能长得高大健壮,这是最本源不过的事。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小就崇拜高大英武的骑士型男性,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有如此健壮的身材。家长点到为止,这种激发的效果是再大不过的了。然而偏偏有家长尚嫌力量不够,除此之外还要加上更多的诱惑。例如:“使劲吃,长到1米8就给你买一部最豪华的皇冠车。”孩子原来并没有多想,此时却被激出了欲望。一部车事小,孩子的动力基础事大,如果依此套行,将孩子的动力目标都奠定在为了换取物质的享受上,即使这一激发成功了,孩子的人生基石也遭到了腐蚀,当他努力成功得到了所企盼的一切物质的乃至荣誉的追求后,剩下的是什么呢?空虚与迷茫。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妨也问一问自己的人生目标,检查一下自己的人生感受。是什么能够不断激励我们去奋斗,是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尤其在今天,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人人向“上”,个个恐慌,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传染给下一代。这实际上是十分危险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国某贫困地区,有一个升学率极高的中学,媒体都要到学校里去采访,但均遭拒绝,后来有一位大学老师找关系进校参观,答应不向媒体做任何透露,校长才允许她进门。当问到校长高升学率的决窍时,校长向黑板上方指了指,上面霍然张挂着一条横幅“高考超超分数线,脱了草鞋换皮鞋”。

当我们用物质去指引孩子时,他们最终会走向何方?即便幸运地达到了目标,获得了梦想中的财富,是否真的就知福了呢?何况大部分人在物质上难以如愿以偿,他们又会怎样?说起来这是很“玄虚”的论调,事实上却很现实。在物质上成功的究竟是少数,今天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孩子们需要有物质以外的生活支点使人生充实起来。如果父母用深刻自省后的认识与教育孩子的实践结合起来,恐怕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只有在内在精神的满足的平衡下,一个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最持久的潜力。不要用那些奢华风光来引诱他们,让他们看不到生命淳朴的本来意义,看不到内心最宝贵的追求是什么。物质鼓励的效用是明显的,但也是短命的,更为可怕的是由它造就出来的只能是一个肤浅的人。

□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

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尊重别人,他们首先应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而我们又如何帮助孩子们发展对自身价值和价格的尊严的尊重呢?

一个方法是在家庭中把孩子当做与他们相称的一个适当独立的人,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

在伯克尼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员诺曼汉,在一项涉及近千名大学生的研究中,探讨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与他们对长辈的理解之间的联系。那些在道德两难困境中得分达到原则性水平(阶段5)的学生,对他们的长辈“让我抓住机会和尝试新的东西”给予高分。特别是原则性强的年轻妇女,她们的长辈鼓励她们独立并且“不强迫自己去学别人”,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种模式与在道德水平上得分在较低阶段的学生对长辈的理解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大多数人都回忆起他们的爸爸总是希望他们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希望他们不要尝试那些可能导致失败的事情。

另外的研究已经发现同样的结果:维护他们和别人权利的原则性强的年轻人,大都来自鼓励独立和自我表达的家庭。

这当然不是说要我们放弃行使父母权威的责任。但我们必须牢记,开发原则性道德推理的这种权威是公平合理的,让人接受的,要让孩子们说明他们的观点。一个原则性强的年轻人说:在我们家有一基本观念,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能够询问理由和得到合理的回答。

□如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世界?

积极培养孩子有意识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会有利于提高孩子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而这会增强孩子独立性。美国中产阶级父母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对孩子付出太多,要求太少,这对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和目的意识很不利。

其次,父母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奖赏(通过表扬或其它方式)孩子独立干的事。有一段时间,父母们被告知,不断地赞扬和注意孩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却事与愿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永远是注目的中心,不管干什么事,都能得到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学习不过是争取奖赏的过程,尽管在促使孩子做比较难的事情时,赞扬和外部奖赏有一定的作用,而过度强化这种做法反而毫无意义。强化必须在绝对不可缺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切不可太多。

自我打分也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在校表现的操纵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程度。学生和老师一起为自己判分时,那个“最后”成绩就是学生和老师双方估计的平均分,双方的估计一般说来都很接近。孩子们只要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也能被当回事,那么就能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该原则同样适用于家庭。你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或者看看家务事做了没有,而应该要求孩子按5分标准自我打分,1分代表事情没干好,5分代表事情完成得超乎想象得好。在孩子干某件事前告诉他,你要根据他的表现分出等级,以及你能接受的最低等级标准,然后在工作完成之后,进行比较,看看你能否接受。

你会吃惊地发现,孩子参与对自己的判断以后,不仅干事速度加快,而且对自己干事情的方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增强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表现的能力,那就是教会他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比如,星期一,艾里克的老师布置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星期五交。如果让艾里克自己订计划,往往会在星期四晚上很晚才能完成。如果你为他订计划,督促他按时完成,那么就不利于他培养自我约束力。你可以教他如何确立和实现每天的目标,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可操纵的小部分,也就等于成功地控制了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同时也使任务由难变易了。

□如何鼓励孩子的自立精神

“幸福”本身就包含有对当前环境的满意程度,但把一个人的成功完全寄托在环境的优劣程度上,那也就无幸福可言了。道理很简单,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的需求而运转的,这是大家的社会,体现着不同成员的利益,没有人会被环境选为宠儿,得到全心全意的照顾。过于依赖就会产生极度的失望。因此我们从孩子幼年时就应鼓励他逐渐创造出独立的自立世界,在情感与行为上都能达到自立。

5个月的帕蒂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而且是母亲到了35岁才得到的宝贝。为了帕蒂,父母做了精心的准备,家里请了阿姨。母亲辞去工作在家里照顾帕蒂。阿姨、母亲围着帕蒂团团转。只要帕蒂一有哭声,两个人中必有一个到小床边来探视。渐渐地帕蒂养成了习惯,只要床边没有人探视她,就会发很大脾气,拼命踢,拼命叫,有时脸都会叫得发紫。等到床边出现了大人关切的面容,帕蒂便会很满意地笑一笑,仰着头看床上吊的玩具,伸出手去碰一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妈妈不禁很奇怪,好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舒服啊?

妈妈希望帕蒂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但她却不知道这样费尽心思地哄帕蒂开心恰恰破坏了帕蒂成为真正幸福的人的基础。

孩子不仅应学会行为上的独立,发展各种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继而照顾他人,同时还应学会情感与精神上的自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完整的个性,而这种完整个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有相对独立的情感世界。一个孩子对成人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都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忽视对其情感独立性的培养,相反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我们都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认识到独立的需要,鼓励她建立起自己的情感世界。

帕蒂的父母为她营造了一个被关怀所笼罩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是一个缺乏机会的环境。父母在用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剥夺”帕蒂成长的机会。帕蒂被困在用爱织成的网络中,她的喜怒哀乐都依仗于家人的反应。没有成人的关注,她就不高兴,不知怎样使自己愉快起来。5个月的孩子的确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但有一件事可以学习的就是如何自娱,观察四周的物体、静听美妙的音乐、触摸堆在床上的,这是一个学会自娱,最终达到情感上自立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对其形成自己的观念的过程。

孩子希望时常看到父母亲切的目光和受到爱抚,他们用哭泣来要求父母提供这些满足。听着孩子在哭声中表达出渴望而无动于衷是困难的,然而父母应当用拒绝让帕蒂逐渐学会照顾自己。想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能使自己幸福的人,父母应当“狠”下心来。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懂得真正幸福是不能依靠别人的注意得到的,它产生于自立的活动中。

3岁的克里斯在一旁看着妈妈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铺上一层人造石做装饰。“妈妈,我来帮你。”克里斯抓起了一把小石子。“不,你会把花瓶打坏的,在旁边看妈妈摆,好吗?”“我不会打破花瓶的。”克里斯仍要继续,妈妈一下抓住了他的手:“到楼上去玩玩具,不然妈妈要生气了。”克里斯没趣地离开了客厅。

孩子们一降生到这个世上,就充满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加入到这个社会中,同别人一样能够做许多事,这是孩子寻求自立的重要过程。这种欲望便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克里斯主动要求帮忙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妈妈应当表示欢迎,并用有信心的态度来鼓励他。与自信心比起来,一个玻璃花瓶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当然我们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打破花瓶。例如说:“一个一个地放,不要丢进去,轻轻的,这样瓶子就不会被打破了。”

克里斯受到这样的鼓励一定很高兴,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实践中,他的自信心就会逐步成长起来。

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在我们的孩子生长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要向他们灌注必要的养分,适时地鼓励孩子是我们给他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们应当用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儿童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我们尽全力帮助他们发展和保持这种勇气。

□孩子胆怯怎么办?

有很多父母们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而忽略了他们的能力我们应做的是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这种信任是对孩子的一种尊时允许他们设制自己的目标。“妈妈,老师让我报名参加拼写竞赛。”13岁的杰奎琳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太好了,你去报名了吗?”“还没有。”“为什么?宝贝。”妈妈问,“我有点害怕,台下会有很多人看。”杰奎琳很激动,她在家是个听妈妈话的孩子,在学校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学习成绩很好,“我想你还是报名吧,亲爱的,你可以锻炼锻炼自己。不过这事情你还得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看法。”妈妈离开了杰奎琳的屋子。过了两天学校老师打来电话,让杰奎琳的妈妈说服杰奎琳报名参加拼写竞赛。杰奎琳回家后,爸爸妈妈跟她谈了话,爸爸说:“首先,我们不是强迫你一定报名,这事还是你来做决定,但我们可以谈谈参加竞赛的利弊。参加了竞赛可以锻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赢了更好,没得名次也无关紧要,爸爸妈妈不在乎。因为你在爸爸妈妈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这点不需要用竞赛的名次来证明。”妈妈说:“老师打电话来说,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你的老师,都不会以比赛结果来重新评价你。我们对你的比赛结果并不太关心。关心的是你是不是用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有开明的父母这样鼓励和支持,最后杰奎琳还是去报名了。

妈妈知道杰奎琳很聪明,只是太胆小。她不敢想象自己在台上对着那么多观众拼写单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妈妈很想让杰奎琳见见世面,因为一个孩子总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的。爸爸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想杰奎琳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发现自己的潜力,只是有些发怵,需要做父母的给加油同时又不感到非参加不可或非要得名次的压力。父母对杰奎琳充满信心。但他们并不催促杰奎琳,而是让她自己来作决定。通过这件事杰奎琳增强了独立性与勇气,而妈妈爸爸很满意他们鼓励了杰奎琳,使她没有失去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在这种很敏感的情况下,父母必须小心谨慎,给孩子自主权,让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伤害孩子们的自信心,或伤害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首皆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有意识避免过分保护,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

每一个妈妈都忘不了孩子走出自己的第一步时,自己的激动心情。许多家庭都用摄影机和录相机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家长留心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样为孩子感到骄傲的场面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所有其它方面,如同让孩子迈出第一步一样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妈妈从孩子身边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刚好够不到。就这样,妈妈鼓励着她的孩子,往前走。她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向前移动,不依靠她,独自地向前去。孩子在尽自己的努力,当他赶上妈妈,终于扑到她怀里时会很激动,而妈妈也为他们的成就而激动不已。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其它方面也是这样,我们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用不着过分担惊受怕,也用不着过多地给予呵护,而是鼓励尊重,让他们懂得我们相信他。随时给予爱的支持,以真正的爱将孩子引向生活之路。

□锻炼孩子的勇气有哪些方法

孩子生病打针,老年人眼里看来是可以并是无足轻重的一件小事,但在年轻父母心中,孩子生病打针的第一次却是很令人担心的事。要打针了,孩子有多可怜,孩子虽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但看到爸爸妈妈一脸紧张,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医生摆弄针头、药品,心猛地抽紧了,哇哇地哭个不停。医生将注射器摆弄好,只要一针扎中,孩子就在父母不停的关怀呵护声中哭得几乎气绝。其实如果做父母的对打针这一现象很平静,孩子也有可能不以为然,表现出勇敢精神,父母告诉他这并不可怕。在很短时间就可以结束,而且他的身体从此就会康复,孩子是能够更从容地接受这一事实的。

在爬一个小坡时,福特显得胆子很小,他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对机会。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小福特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母亲-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他一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福特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父亲抱上去,没有达到自己爬高的愿望。

本来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如果不是妈妈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可怕的样子,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一次孩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

孩子有时很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总是过分细腻地表现出来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玩,而自己总是被妈妈陪着会很厌烦,认为是妈妈多事,对他不公平。妈妈对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气恼,他的内心不能感到平衡,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愿妈妈在身边,妈妈越不放心,越是要照顾他、指导他,孩子一生气,说“一点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妈妈却愣在那里不知是怎么回事。

锻炼孩子的勇气,父母要做榜样。如果父母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十分恐惧,那么孩子的情况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群,会发现这种联系。孩子很胆小的话,他的父母或抚养他的人中必有胆小者。我曾见到一个3岁的孩子爬到洗漱台上玩耍,她坐在那里很专心地摆弄妈妈的化妆品,把脸抹得红红绿绿,这时忽然传来阿姨的惊叫:“唉呀!怎么爬得这么高,这会摔坏的。”她的声音里充满惊恐,仿佛这是危险得很的事。我当时就想即使孩子不害怕也会被这样的惊斥吓怕的。后来我发现这位阿姨有恐高症。

有时我们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危担忧,为以防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做事

但凡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担心事情一时会不成功,事实上,让他努力去做某一件事就已经是成功的开始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需要反复强调。

大卫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就倍加疼爱大卫。大卫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妈妈终于送大卫去幼儿园了。老师告诉大卫的妈妈,大卫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扣子,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做这些小事却做的很好,相比之下,大卫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老师告诉大卫的妈妈,让他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4岁的孩子已经应该学会自己穿鞋戴帽。可妈妈说:“我喜欢大卫,他是我的一切,我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样的妈妈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随处可见的。妈妈这种牺牲奉献精神也是为人称赞的。但是在称赞母亲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负作用呢?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有所作为,原因何在呢?

妈妈对儿子的过度照顾向儿子传递着错误的信息,首先不给孩子机会学习照料自己的生活,使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依赖妈妈。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自信,很难在将来成为勇于自我探索的人。再者妈妈的关怀使大卫感到自己在妈妈的心中的位置牢不可摧,这当然令他满意,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有失落感。从大卫的成长看,妈妈这种无私行为实际上是自私的,因为她没有为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而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已成为大卫健康成长的障碍。而且如果我们深入探索妈妈的动机,其中有没有期望儿子将来能“投桃报李”的想法呢?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作母亲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门外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自立与自信。如果我们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外表人高体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作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

妈妈、爸爸、阿莉森和3岁的弟弟艾伦在穿游泳衣准备去游泳。孩子们最喜欢游泳,爸爸也喜欢教他们游。6岁的阿莉森很熟练地穿上了游泳衣,而艾伦却撅起小嘴巴不高兴地站在那里。“快点,艾伦,穿上游泳裤。爸爸已经穿好了。”妈妈和姐姐已到了游泳池边,艾伦还是站在那儿,无动于衷。妈妈见艾伦很长时间不出来,就回来找他。“你站那儿干什么,穿上游泳裤!”“我不会。”艾伦回答。妈妈只好说:“过来小宝贝,我给你穿上。”姐姐朝着艾伦笑了笑。

艾伦最小,从以往的经验艾伦知道,他不穿,妈妈就会过来给他穿,这样他可以获得妈妈的额外注意力。阿莉森也很高兴妈妈这样做,因为她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明自己比弟弟能干。妈妈显然没意识到她的行动对两个孩子的意义。妈妈为了让艾伦高兴,替他干了他自己能干的事。妈妈的耐心服务,使得艾伦没机会发展他自己的独立能力了。

艾伦需要鼓励,他需要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他需要妈妈耐心地鼓励他。妈妈应该知道艾伦自己是能穿上游泳裤的。现在她必须退一步,给艾伦学习发展的空间。如果妈妈能再等艾伦一会儿,或是让他早一点开始,也许就解决了问题。妈妈可以边指导示范、边看着艾伦自己做好这一切。妈妈不能催促他快点、快点,而应慢慢地说:“你可以自己穿上,慢慢来。别忘了,你已是一个大孩子了。”如果艾伦还坚持,他不能自己穿,妈妈应该不理会这些,继续鼓励他。“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着眼睛数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这时艾伦可能继续下去,没有信心,他也可能开始哭起来,不再做任何努力。即使他可能不会和大家一起游泳,妈妈也不能走回去给他穿上。当艾伦发现他不能和大家一同玩儿,没人同情他的不幸,他可能改变主意,从此尝试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难题。

3岁的阿曼达在妈妈的桌边玩,而妈妈在看书。“妈妈,我想让你同我一起睡觉。”“妈妈要看完这本书才能睡,你先去睡吧。”“我害怕。”“不害怕,妈妈就在这儿。”妈妈耐心地。轻轻地说。“我不能自己去睡,我要让你和我一起睡。”妈妈看了看她,不再说话了,阿曼达开始闹起来,但过了一会儿看看无人理睬,只好爬起来自己去睡觉。

阿曼达是最小的孩子,长得聪明伶俐,妈妈当然疼爱她。妈妈对阿曼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妈妈学习了正确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过去阿曼达说什么,妈妈都照办。现在妈妈开始注意自己行动,让阿曼达尽量独立。没过几天阿曼达已经发现妈妈变了,她发脾气已不能再调动妈妈了,就像刚才她开始闹起来,却没有效果,重新考虑一下,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去睡觉。当妈妈拒绝听从她的调动,阿曼达想用发脾气来使妈妈重新为她服务,而妈妈坚定地、亲切地拒绝了她。最后,阿曼达自己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妈妈的正确教育法,帮助孩子学会独立。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独具特色的思想。成功人士大多有极具个性的思想,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方面,父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简单的就是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我们一定要按捺住想纠正他的愿望,抓住他谈话中任何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深入“阐述”,使他尝到思考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独立的思考需要创造性,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鼓励孩子编故事,并把它记录下来。《如何更聪明》这本有关孩子智力发展的书中,作者——美国著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海丽特别推崇这一方法,她认为,这样做对孩子不仅是一个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与推理能力,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具体的作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命题,告诉他你要给他做秘书,然后完全按照他的语言记录下来,不要加以修饰。这种实践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孩子们会非常愉快地想到“原来我还会进行创造,而且创造出这样有趣的思想来”;这种对创造,对思考的热爱,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一些很有名的发明,就来自于发明家幼年时异想天开的想像。

独立思考需要流畅的表达作为支持。著书立说自然是一个途径,但若想在与现实更为密切的事物上施加自己思想的影响。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勇气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心理学家特别提出表演对增强人的自信与自在能力的作用。尤其对于生性比较腼腆,羞于出头露面的人,参加一些业余的表演训练甚至出场演出,为他们增强自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演绎戏中人物的同时,探索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思想,锻炼表达自己的能力,并有勇气站到舞台上,面对众人。

一家极哗众取宠的报纸上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有一个培养未来明星的“明星学校”人满为患,许多孩子怀着对明星生涯的美丽憧憬,“忘我”地苦练基本功。文内所提课程,与我想像的有相似之处,只是我毫无意向在孩子尚年幼之时,将她推向“明星”梦的世界,而且在孩子成熟之后,也不希望她以当“明星”或其他的什么“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倒并非故作清高或信心不足,只是认为这样鼓励孩子太不负责任。不过希望能找到适合的教师与教程提供给孩子,给他们进行表演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基本表达能力和自信,而非以明星为幻想。

□告诉孩子,机会要自己获取

最近玛莎的妈妈开始了一个实验。在她看来学校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不够,尤其在对孩子们的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上缺少有效的鼓励,另外由于目前居住环境也将家家户户隔离,孩子们之间在课余缺乏相互交流,形只影单,这也是他们沉溺于电视节目中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妈妈在周末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活动团体,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聚集起来,请来不同方面的辅导员指导他们活动。

妈妈创办这一活动的起因便是为了帮助玛莎,这点玛莎也清楚。她十分喜爱参加这些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以玩为主,又有一些平时自己玩所不具备条件的内容。但如果妈妈不提她也不会主动要求招集活动,就像这次在奶奶家,她居然会一心一意要看连续剧录相带,而完全没有表现出渴望参加明天的活动的愿望。似乎一定都要有人来请她参加,而决定都在她的取舍之间。

玛莎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好机会,因此她并不珍惜。而参加活动的其他孩子们却十分踊跃,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妈妈相信如果她对玛莎说第二天有活动,她会来的,但妈妈希望看到更大的热情,希望她能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不是用一种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的态度来接受它。

妈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玛莎意识到这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地提供给她的,只有当她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热情时,她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在上一次聚会中,孩子们对表演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她们穿上漂亮的服装,“白雪公主”“睡美人”在假设的舞台上穿梭往来,有的扮公主,有的扮皇后,有的扮侍卫,演得兴高采烈。有的家长提议让孩子们选择一个故事,充分阅读,然后分派角色,自己写出剧本来,再出演。这样无疑可以促进孩子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妈妈对此十分赞成,原来她想让玛莎来联系、组织这件事,但现在妈妈有了别的想法。她打电话给另一位小朋友,将此事交给她来组织。她知道玛莎知道此事是会“义愤填膺”的,但这样能让她明白好的机会是要去争取,而不应是等候的,今天如此,将来更是如此。看到这一点,她或许会迈进一步,不再对机会毫无感激之情。

人们对自己珍惜的事情和东西往往会利用得比较充分,因而获益的更多。因贫苦而失学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读书,常会有惊人的成绩,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聪明,主要是因为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对于生长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当然不能给他们创造贫穷的环境,让他们经受历练,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理解好的生长环境之可贵。

孩子们知道父母爱他们,愿意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提供给他们,这种认识使孩子有安全感,这对他们在情感上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应当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当父母在爱的鼓励下殚精竭虑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发展空间时,孩子有责任积极配合,极尽探索,否则父母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做无用功。“你是我妈,就该管我”,这句话是无可辩驳的,但反过来,孩子也应接受这样的要求:“你是孩子,应当服管”。当然这里的“服管”不应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应是积极的、具有自我思索和判断能力的。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充实提高自己,给孩子提供机会固然重要,让他懂得机会之珍贵,进而学会主动获取机会,这样才能为他的成功备好取之不尽的源泉。

□如何才能摆脱孩子的纠缠呢?

一个在言行上不能相对独立的孩子,不但在成长方面会有许多烦恼,而且也会给他(她)的成长带来不该有的麻烦。我们自然是爱孩子的,有时甚至愿意走得远一些,为他们做一些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的事。但大多数父母都有许多其他事情要应付,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给孩子做不必要做的事情。如果孩子纠缠不休,有的父母便会怒火攻心,直到向孩子发一通火,搞得孩子也很委屈。

南茜正在急急忙忙地准备早餐,6岁的儿子托尼跑到厨房:“妈妈快帮我挤牙膏,我不会。”“怎么又不会呢?你可以挤得很好。”一边说。南茜已经帮儿子挤好了牙膏。尽管她认为儿子应当自己来做这件事,但早晨时间宝贵,不能多费口舌,还是先打发了他再说。

托尼将牙刷塞在口中,开始在厨房里东游西转。“快一点,托尼,妈妈要迟到了。”“晤。”托尼慢慢地向楼上“蹭去”。南茜有些冒火了,声音不由得大了起来:“快一点!”托尼感觉到这声音中的威胁成分,脚底下加快了步伐。可是他刚上去没多长时间,又“咯咯咯”地跑下来,身上的衣服敞开着,裤子的背带也拖在身后。

南茜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又怎么啦?”“我系不上扣子,你给我系。”“你会系的,怎么不会系?”

托尼小心地注视着妈妈脸上隆起的乌云,仍坚持着说:“我系不上,妈妈给系。”“为什么你总要妈妈给你做这些你会做的事呢?”“因为妈妈喜欢我。”

南茜无奈,只好给托尼系上扣子,带上些食物就匆匆出门了。

父母要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照顾自己是很光荣的事,从而避免上述的情况。让他懂得让别人照顾自己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孩子们都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做一个有自主权的成人,他们常常会说:“我要当大人,我可以决定自己吃什么,做什么。”还要加上照顾自己的观念,对自己负责。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有意指导下,视责任为必须,视独立为骄傲,在行为处事上处处显示出自立的趋向,不但对他的性格有益,而且父母也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减少与孩子的冲突。

□怎样帮孩子发展兴趣和能力

很多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老是惹事生非,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的积极自我观念,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接近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奋进与自卑”的选择。他们可能会掌握新技巧,学会通过取得成绩赢得赞誉并获得他们走出儿童进入成人世界所必需的信心;他们也可能对自己做事的能力感到绝望,认为他们命中注定就是不合格的并且因为自卑感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敌意。孩子们是努力奋进还是消沉自卑对他们日后的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影响深远。

因此要鼓励你的孩子潜心于某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出这样的感觉:“我能行。”这些可以是学术研究、演奏乐器、唱歌、跳舞、演戏、绘画、棒球、篮球、网球、体操、游泳、航行、溜冰、滑雪或者骑马,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只要你的孩子能够感兴趣并且表现不俗就行,如果你能帮你的孩子多掌握几套这样的技能,对于他或她的自尊而言可以说是多多益善。

不过,这并不是要建议你去监督孩子并且肯定他们确实没有“浪费时间”。青少年需要做那些在父母看来可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跟朋友打电话聊天、听录音、做白日梦等等——这一方面要因为这一类活动具有社交的或反思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能够借此舒解一下少年们面临的各种压力。我们应该尊重这种需要,与此同时应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这几年对于他长大成人非常关键。他们有时间、精力以及未加雕琢的潜力,去发展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这些兴趣和能力日后将受用一生,而眼前则给他们以良好的自我感觉。

当孩子们对他们所能做的事情感觉良好了,他们将更有能力承受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焦虑。他们会更少需要通过服从来寻求安全感,或者借吸毒、酗酒和性乱寻求逃避。

□如何教会孩子谈话

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因此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应从与家人对话开始。你越是能运用技巧,孩子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模仿。对许多父母来说,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时间和孩子们交谈。有的父母定期在睡觉之前和孩子交谈,有的每周几次在饭桌上和孩子进行宽松有意义的谈话。另外,长时间的散步或开车出门,也是很好的一对一的对话机会。所谓有意义的谈话特点就是,实事求是地自然暴露,分享双方的思想和感情、缺点和错误、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目标和梦想。

以下是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谈话技能的一种方法。每次有两人参加,一人扮演主人,另一人扮演客人,主人的工作是要运用说话技巧了解客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思想和观点等,力争让每位客人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每次游戏都要有3分钟的录像,然后根据特定的技能给每个孩子打分,完成一个技能得1分,满分是8分,标准如下:电视谈话得分表

事实上,人们总是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谈话,任何可能的话题都可以用来讨论,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游戏、电视节目等。然后,就要求孩子们自己找话题,并使谈话保持几分钟的时间。

如果你的孩子在与人谈话方面有很大困难,你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上面介绍的电视谈话表演游戏,根据打分表来打分。最好把游戏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如果没有摄像机,录音机也可以。作为父母,你应该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强调你对他人的关心和兴趣,引导他人畅言自己的思想,和他人交换意见和看法。如果可能,你的孩子还应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学习与同伴交流的技巧。

最后总结一下:

●社交技能是可以学会的。

●谈话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得到社交门票,从而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

●会话技能包括介绍自己的情况、询问别人的情况、表达你的兴趣和接受对方等等。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很多孩子在生活上不能独立自立,却总是惯于吃独食,其实这是父母的爱造成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孩子都不是这样:

从上学那天起,孩子自己就上好闹钟,准时起床,不用妈妈叫。然后自己做早点、煮鸡蛋、冲奶粉,吃完早餐,自己乘公共汽车去上学,从不让大人接送。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衣服放在什么地方,书摆放在哪儿,都是井然有序。衣服是自己洗,寒暑假还能帮爸爸妈妈干些事。他有自己的生活制度,什么时候写作业,看多长时间的电视,什么时间睡觉,也不需要大人催促。在学习上,不要家长陪读,写作业前先看书,看书边看边划出重点,写完作业要检查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那么这些难得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呢?

当然,这既需要父母的慈爱之心,也缺少不了严格有效的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对孩子的培养要从小做起。首先心中有数,不能让孩子独吃独喝独来独往,但生活的自理能力却是非要独立不可的。这是为孩子制定成长目标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长打算、短安排。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半托或全托,孩子没少哭,倍感委曲,无论怎样,父母都要忍下来,没别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接受锻炼。其次,父母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训练。一两岁的孩子,就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拿、放玩具、图书;到三四岁时,就要教孩子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如穿衣、系鞋带、洗手绢等。孩子上学后,父母要教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教孩子怎样上闹钟,怎样烧开水,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另外,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从事一些为家庭和班集体服务的劳动。如擦桌椅、吃饭前后的准备和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浇花、洗菜、关心帮助生病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劳动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就拿洗衣服来说,教给孩子怎么洗,如果孩子开始洗不干净,就等孩子睡了后再重洗一遍。要多鼓励孩子,决不要因为出了点问题而中断训练。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不要怕孩子干得慢,效果差。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剥夺孩子从小动手的机会,为了达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目的,应该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体验,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偶尔让孩子着一次急、挨一回批评、受一回指责没关系,要让孩子在教训中接受教育,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总之,孩子的处理能力并非生来有之,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教孩子建立信任感

关于“信任”这个话题,也许你的孩子并不会表现出十分的兴趣,但是作为家长,要认识到:谈论这个问题的时间越提前越好。70年代的人性心理学运动中,信任行动非常盛行,现在仍是组成团队、治疗过程、自助团体的热身内容的一部分。

有些建立信任的游戏和活动也是很有趣的,比如;

●搀扶盲人(7岁以上):

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建立信任的方式,至今仍在许多咨询公司、体育团队和经营管理训练中用来培养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把孩子的眼睛蒙上,然后领着他在屋子里走。在绕过家具、躲开孩子们认为的障碍时,孩子便越来越依赖你身体上的指导。刚开始,孩子们也许会排斥那种无助和依赖他人的感觉,但慢慢地会接受,并且觉得很有趣。而真正的乐趣是在你们交换角色之后。你被孩子牵着手满屋走,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该游戏和技能训练游戏一样,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游戏进行前后,都要对互相之间的信任和依赖进行充分讨论。

●后翻(5岁以上):

站在孩子身后,扶住他腋下,指导他后翻,然后互换角色。孩子一般太小,没法在你后翻时扶住你。但是,如果夫妻之间身材差别不大,那么完全可以当着孩子的面玩这个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看到父母之间互相信任,且能从中受益。

●“秘密”游戏(7岁以上):

该游戏非常有趣,能鼓励坦率,在感情上也富于挑战性。首先要求家庭每个成员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一个秘密,叠起来并在外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入碗内。然后每人挑写有别人名字的纸条,在房间里绕一圈,说一件过去信任某人而向其透露秘密的事,再绕一圈,说一件透露秘密后被出卖的事。只要说出来,每次加一分,但也可以要求弃权。最后,每人问手中纸条的主人,是否宣读里面的内容,如果回答是“不”,便把纸条还给对方,如果回答“可以”,就宣读条上的内容,纸条的主人便得一分。

□你懂得如何让孩子正视现实吗?

学会面对现实,切忌自我欺骗,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自我思考,按照世界真实的样子思考,认识并且接受。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因而没能教会孩子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面对现实。我们总想保护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结果反而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逃避心理。

面对问题,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现实。当我们向孩子们解释事实、教他们处理问题时,他们就已明白一点:父母有能力来面对和应付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这等于无声地告诉他们:你也能做到。

比如,儿童精神病专家理查·加德纳的《孩子如何面对父母离婚》是关于儿童自我帮助问题的最佳图书。他这么写道:“孩子们必须依靠自己来面对父母离婚的问题,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父母总是要为他们着想的。”最近的研究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

朱迪·瓦勒斯坦对6个家庭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这些家庭共有31名子女,父母均已离异。她发现,许多父母都在自我欺骗,认为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只不过是暂时的,一两年后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他们彻底错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即使在父母离婚之初,看不出孩子有什么严重问题,却不能避免导致他们成人后的精神创伤,瓦勒斯坦称之为“休眠效应”。

根据瓦勒斯坦的研究,孩子的许多问题都产生于“负担过重综合症”。父母离婚时,一般无法区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他们就算已意识到与孩子关系疏远了,然而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却仍然很少,对孩子管教不严,对他们的感觉也不敏感。瓦勒斯坦在进行研究的第10个年头,经过调查发现,25%的母亲和20%的父亲在离婚10年内没有在一起,对孩子的照顾也是越来越少。15%家庭的孩子被诊断患有“负担过重综合症”,原因仅是父母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甚至或不能照顾好他们自己!这些孩子有可能患上严重的精神问题,也反映出父母的不称职。

理查·加德纳在书中告诉小读者,尽管大多数父母在离婚时,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力不伤害孩子,却说了些或做了些对孩子不利的事情。这只不过说明父母们在这方面失败了。孩子们必须明白这一点,从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决定。

加德纳还提到一种情况,有的父母甚至令孩子迷惑不解,不知道他们究竟爱不爱自己。他认为,父母们是想爱孩子的,但仅仅停留在嘴上,行动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他这么写道:

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有些不怎么爱或根本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会把爱挂在嘴上,这就让孩子感到迷惑。因此,不要根据言词来判定一个人是否真爱他的孩子。

父母一般都很爱孩子,希望能与孩子住在一起,对不得不离开他们感到非常遗憾,然而也有一些父母是因为不太爱或根本不爱孩子才离开家的。

如果父亲不爱孩子,母亲也知道这一点,但却对孩子说,父亲很爱他们。因为母亲确实认为这么做对孩子有利。

加德纳认为,孩子们只要观察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所做所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口头表态,就能弄清父母是否真爱他们。具体做法是:

●看看父母是否真想和你在一起。有时父母不能与你在一起时,是有正当理由的,但他们应该让你知道,他们正在尽力而为。

●当你遇到困难时,看看父母是否愿意丢下自己的事情帮助你;当你病了或受伤时,父母是否非常关心和同情你。

●看看父母是否为你的每一个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热爱孩子的父母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看看父母对你非常生气时,是如何表现的。天下父母难免在某些时间对孩子非常生气的,但如果他们经常甚至动辄对你发脾气,那么他们也许不是按照你需要的方式爱你的。

●看看父母是否喜欢拥抱你。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与父母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需要在某些时候被抱抱或亲亲,井且这也是父母的重要工作。

加德纳认为,孩子的判断有可能会错,但尽管如此,孩子们必须学会现实地判断形势,并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行事。他告诫父母们:

●不要掩盖自己的感情

●不要掩盖自己的错误

●不要害怕告诉孩子真相

□如何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的勇气

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无法撒手,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积极引导他(她)做到诚实可信就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一味地庇护孩子,使他们免受生活中的不顺利和无法避免的痛苦,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

要想让孩子能现实地思考,让他们诚实正直,唯一的办法便是花时间与他们交谈,美国父母们即使花时间和孩子交谈,那时间也是越来越短。吃晚饭时要看电视,开车时要听广播,或让孩子们“有事可做”。1982年,木偶剧作者莎丽·刘易斯写出了《一分钟睡前故事》,紧接着又写了许多“一分钟”小书,《一分钟圣经故事》、《一分钟恐惧故事》等,她认为,自己的这些小书能帮助终日忙碌的父母找到一种妙方。

帮助父母们快速处理某些事,并非孩子们所真正喜欢的。培养情商和智商俱佳的孩子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你的时间。如果考虑到讲故事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性,那么刘易斯夫人的观点便更加使人不能苟同。数十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认为讲或读故事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正面作用,尤其在教育孩子如何现实地思考方面,作用更大。孩子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人们是如何现实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故事对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多么深的影响。它们甚至能塑造我们的文化,《圣经》中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宗教的基本原则,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寓言故事形成我们的价值观,而自己民族、文化、家族历史的故事更是构成了你对自己、同胞和他人的了解。

故事对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们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听与读。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将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和你的参与所带来的无法比拟的魔力揉为一体,使得故事成为影响孩子思维的最好方式。

心理学家小约瑟夫·斯特莱洪在《有能力的孩子》一书中,建议父母们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编些有益的故事,主人公和孩子有共同特点,在故事中能现实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主人公表现出了独特的心理技能,或许会受到外界的奖赏,或许不会,但它们内在的积极性就是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有些父母是天生的讲故事能手,一旦掌握了讲故事的原则,能随时随地编出有益的故事。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要把故事事先写下来,然后读给孩子们听。编故事时,应该吸收孩子喜欢的图书中的格式和语言。对较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你还可以画些漫画,创作电脑动画,或拍些照片来为故事做插图,孩子们会很高兴参与进来。

故事主题可以与孩子可能正面临的问题类似,但不能完全相同。如果你用孩子的名字和实际情形编故事,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忧虑,尤其是当他正面临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时,更是如此。他会显得烦躁不安,对故事失去兴趣甚至厌恶。这样,就会使你们俩都觉得沮丧。

相反,如果故事主人公与孩子相像,对孩子也就起到了隐喻的作用。主人公可以是别的孩子,或是只动物、太空来的生物等,只要是孩子知道的就行。

故事里最好包括孩子习惯的东西。下面便是一些例子,都是针对孩子们比较普遍遇到的问题而写出来的。这是写给6岁的安妮的一则故事:

巴里的隔壁住着一只小狗,一天到晚总是叫个不停。巴里听说这只狗咬过几个孩子,有一次甚至想吃一个婴儿。于是,巴里找来一本专门写狗的书,了解狗的知识。有一天,他看到这只小狗正和主人散步呢,便勇敢地上前拍了拍小狗。从主人那儿,巴里明白了狗为什么大叫,这是最让大家头疼。巴里还知道了,当碰到狗骚扰时该做些什么。

当一场飓风严重地毁坏了格尔的家,他们不得不搬家时,下面的故事给这位4岁男孩带来一些安慰:

罗弗是一只小狗,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南部,那儿时常会遭到飓风侵袭。有一次,罗弗的小窝也被飓风吹跑了,他不得不住到避难所里。在这里,罗弗遇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小狗,他总是喜欢和其他小狗共同啃骨头,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几个星期以后,罗弗的主人搬进了新家,有了个新狗舍。罗弗真不愿意离开避难所的朋友们,但想到到了新家以后还能交上新朋友,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斯特基尼刚刚9岁,她的父母正准备离婚,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下面的故事就是专门为她写的。它说明故事应该编得微妙含蓄,离开孩子的切实经历,否则就会引起孩子更多的忧虑。

戴安娜住在偏远的乡村、那儿的粉红人和绿色人经常发生战争。戴安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妈妈是粉红人,爸爸却是绿色人。戴安娜无法改变自己的和父母的颜色,更是无法停止战争。但是她找到了对付办法,并使自己的心情永远处于平静的状态。

下面是写给娜塔莉妮的故事,她11岁,比较胖,经常因此遭到同伴们的嘲笑。

海伦,凯勒、斯蒂夫·旺德和雷·查尔斯都要去纽约,他们在一个汽车站相遇了。三人聊了起来,讨论一旦瞎了或与别人不一样时会怎么样。他们相互谈到了过去的不幸,介绍自己是如何闯过难关的。他们谈得如此专心热烈以致错过了一班汽车。当下一班汽车靠站时,他们一起高兴地登了上去,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把对方当成朋友了。

讲故事的办法主要用在3——10岁的孩子身上,这时他们喜欢听人讲或读故事。父母们在编写和阅读故事时,应该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如何创造呢?斯特莱洪是这样建议的:

●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

●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

●充满戏剧色彩地、热情洋溢地朗读故事;

●阅读时频繁与孩子进行眼光接触;

●鼓励孩子打断你,进行评论或提问;

●让这段时间使你们双方都感到满足,而不能当成任务

完成;

●鼓励年幼的孩子与你靠得很近;

●故事结尾时,要用赞赏的语气;

●教孩子讲礼貌

□怎样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帮助清洁卫生、植树造林、修理服务等等,一些相关的对社会群众利益有帮助的劳动都是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人包括社会各方面的热心人士,其中有不少是在校的学生。对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家长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公众的事,你不去做也有人关心,又何必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公益劳动是义务的,没有报酬,吃亏的还是自己;还有人认为孩子连读书时间都不够,哪有那么多时间参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孩子学到知识和劳动技能,而且对于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家长首先要向孩子讲明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意义,使孩子深刻认识到这种工作的社会作用,澄清各种糊涂观念。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劳动做起,使孩子在家里就树立起劳动观点,培养劳动习惯,学到劳动技能。这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如打扫卫生、修理技术、理发等等,这样,当社会需要时就有了为公众服务的本领。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处于儿童时代中期的孩子与早期不一样,他们的感情生活更少受到恐惧和恐怖症的侵袭。学龄儿童对于什么是恐惧和它是如何形成的知识更为丰富,处理某种特殊的恐惧也更有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使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能相当有效地面对和处理一般的恐惧,至少是在下意识里。

另外一方面,学龄儿童的确面临着严重的令人不安的恐惧。和更加年幼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可能会在父母面前掩饰这种恐惧感。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加成熟的愿望,能帮助学龄儿童克服恐惧,但同样也使他们羞于表现这种感情。在男孩中,掩饰恐惧的现象尤其普遍,他们对于“害怕就不是男人”的看法尤其敏感,因此更不愿意表达这种情感。在有着极强的成功取向的男孩和女孩中间,这种掩饰也很普遍。因为在他们看来,承认害怕就是承认某种失败。

导致父母和学龄儿童之间这种潜在的信息差异的因素是孩子不再像学龄前那样总是呆在家里或者父母可以观察到的地方。这样,父母不仅不容易察觉孩子所承受的恐惧,也无法像原来一样运用“第六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感情状态。

与孩子疏离的同时,父母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也越来越陌生。一旦孩子开始上学,开始进入了和同龄群体及家庭之外的成年人的人际交往相对活跃的生活时,从实质来说他们的恐惧很大比例是社交方面的。主要是,他们害怕不被外界社区接纳,害怕因此丢脸或者遭到遗弃。

和学龄前那种有关“生——死”的个人恐惧不一样,这些学龄儿童“社交性的恐惧”不会对孩于的情感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但是它们依然会令人极为痛苦,依然会对孩子长期的情感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学龄儿童的智力已经足以使他认识到什么时候恐惧已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但是一般的环境并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这种能力的时间、空间、精力和动机。如果这样,孩子的恐惧可能会一直伴随着他,直到它变成了他的第二天性,悄悄地影响着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不幸的是,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许多社交性的恐惧从来不会在家中表现出来。实际上,家庭变成了孩子们的避难所——他们不需要沉溺于其中。这样,恐惧就可能进一步加深,远远超出一定的限度,对孩子和家庭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父母却意识不到他们真正面临的是什么。

当然,学龄儿童在家中仍然还会感到恐惧。除了诸如怕黑或怕生病之类个人的恐惧外,还包括各种社会性恐惧的变化形式:害怕不被整个家庭或者家庭中某个特定的成员接纳,害怕因此丢脸或者遭到遗弃。

一般来说,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恐惧常常十分明显,而且相当容易确定。比如,一个六岁怕黑的男孩,晚上因墙上的阴影可能会大声尖叫;而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的女孩可能会黏着父母,无论何时父母离开她都会大惊小怪。

其它时候,也许孩子害怕某些东西也是十分明显的,但人们却无法确定恐惧的本质。比如,一个十岁的男孩故意回避去农场看祖父母,可能是因为害怕他们,害怕他们的农场工人,害怕经过去农场路上的高耸的桥,害怕农场的马,或者是上面这些恐惧的任何组合。

不过,即使以家庭为基础的恐惧也可能是完全私下的,只是偶尔观察孩子的人是无法察觉的。因为学龄儿童可能会尽力维护他个人的尊严,这会使他尽可能避免泄露恐惧的真实本质,或者尽量呆在不会无意在他人面前流露出那种恐惧的环境中。

帮助孩子及时地和适当地处理恐惧的关键是,要一直对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保持尽可能多的了解。在不让孩子感觉你侵犯了他的隐私的前提下,要保持和那些作为他生活中的见证人的成年人及时沟通:教师、保姆和你孩子的朋友的父母。这些人能为你提供你的孩子可能面临的恐惧的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在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时他们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同盟者。

最重要的是,你要尽量培养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它可以使你很容易地阻止恐惧,或者可以使孩子在和你谈论它们时感觉更加舒服。这就需要在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和依赖你的个体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你不仅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独自面对恐惧的自由,也要确信你的孩子承担的恐惧不会超过他能够适当处理的限度。

●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为了帮助你感到恐惧的孩子,你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个好听众。这会使你更好地了解他烦恼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烦恼。

在交谈中,孩子们都有自己接触事情核心的方法,这种方法常常是迂回曲折的。除非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表述自己情感而不被打断或者被迫说些什么,否则你就会得出有关他们恐惧的本质的错误结论。更糟糕的是,你可能会使他们将来不再信任你。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就要按照以下这些方法去做:

[1]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而不是去想自己该做何反应: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既要注意他说的话,也要注意同时出现的非语言沟通,比如面部表情、身体的移动、身体的姿势和眼睛的接触。

[2]只有等到孩子明确地表示已经说完了他想说的,你才能加以评论,即使这意味着谈话中可能出现较长的停顿。

[3]间或解释一下孩子说了些什么,这一方面使你能够正确地理解它,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孩子详细地加以阐述。

比如,假设你的孩子说:“我害怕和这些家伙打球,他们太粗野了。”你可能这样解释:“因此你认为如果你和这些人打球的话,你会受到伤害。”你的孩子可能这样回答:“是的,他们推人、挤人和撞人。”或者你的孩子会说:“嗯,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他们会嘲笑我。”其中的任何一种回答都会使你更接近恐惧的事实。

●承认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正使他痛苦。

无论你是否知道孩子的恐惧的理由是什么,都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明白他有麻烦了。如果合适的话,你可以承认在相同的情境中,你有时也会感到恐惧。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恐惧。

一开始,就要让你的孩子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和恐惧有关的事件(在不会让他感到过分不舒服的情况下),这样所有的事件在你们俩的脑海中都会变得栩栩如生。然后问下面这些问题,要求他比较那些事件:

要处理的话,哪一件事是最困难的?为什么?

要处理的话,哪一件事是最容易的?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告诉你影响恐惧的主要因素和如何处理它。

另外一个策略是让孩子把这种恐惧和其它的恐惧——真实的(或者假定的)比较一下。你也可以要求孩子用某种尺度给这些恐惧打分,后一种活动甚至可以给那种情境注入某些健康的幽默——决不是轻视你的孩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恐惧对孩子的影响。

●指导孩子面对恐惧。

在你们讨论恐惧本身的深度已足以使你们双方都感到满意之后,一定要接着讨论该如何处理它。这种讨论应该是令人宽慰的和注重实效的。

首先征求大家的建议。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任何建议,那你自己提出建议的时候要用一种可以让他自由选择的方式。在讨论结束之前,你们必须在某些策略上达成一致意见,即使是很宽泛的。

假如你的孩子自己不愿提议立即正面处理恐惧,那么最好慢慢地、稳妥地实现那个目标。首先提出克服恐惧的适当的第一个步骤,而且要孩子同意实施那个步骤。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恐高,你可以考虑一起到附近不太高的可以眺望四周的高地野餐。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在学校的失败,你可以考虑帮助他把注意力集中于某门功课,掌握某门功课,或者完成能够赢得特殊的认同的特定的活动。然后以此为起点稳步过渡到下一个步骤,但注意要让孩子跟上节奏。

对于处于儿童中期或更加年幼的孩子(六岁到九岁)来说,这种方法可能包括标明个人的日子和星期的图表。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孩子可以根据恐惧被控制得如何,在特殊的日子或星期中粘贴不同颜色的星星:金色的表示一点恐惧没有,银色的表示有一点恐惧,红色表示有很多恐惧,或其它看起来合适的系统。

对于年龄在九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项目:比如,一系列与恐惧有关的标准问题,孩子们每个星期可以用文字回答这些问题。比如你可以提以下这些问题:

[1]过去的一周中,我感觉到这种恐惧有多少次?

[2]根据它们严重的程度,我该怎样把它们排序?

[3]每次恐惧都像什么?我怎样处理它?

[4]我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这种恐惧?

[5]就我的恐惧和如何控制它们而言,这个星期我学到了什么?

●要特别耐心和乐观。

你应该明确地鼓励孩子面对和控制他的恐惧。如果孩子看起来徘徊在逃避的困境中,你可能应该温柔地和巧妙地促使孩子去面对和控制恐惧。不过,如果你的孩子拒绝按照你的鼓励去做,你也不要过于坚持。

你的孩子越是靠自己去克服恐惧,情况就会越好。你对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使他对恐惧变得更为焦虑和绝望。

所有的时候都要尽量地“拉”而不是“推”。表明你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克服恐惧,对孩子所有的努力表示赞扬,并且对孩子的每次胜利都给予酬赏。

一般来说,如果恐惧没有过多地破坏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生活,你可以允许孩子花几个星期去学习如何处理它。如果孩子需要的话,随时提供安慰和帮助,否则就扮演观察者这个或多或少带有被动色彩的角色。

如果某种恐惧持续的时间超过了两个月,而且恐惧的严重性一直维持在相同的水平上,那么你就必须更加直接地进行干预了。也许在恐惧后面隐藏着十分严重的情感问题。如果你有理由相信这是事实,那么最好考虑寻求专家的评估,可能还有专家的帮助。

●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龄儿童希望能够学习怎样处理这些事情。学龄儿童恐惧的基础——或者说恐惧的主要催化剂——常常被忽略了: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样?如果想摆脱那种情形,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作为父母,你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你得让你的孩子观察你是怎样处理让他感到害怕的情形的。不要只是提建议,而要在实际中把如何实施这些建议展示给孩子看。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大海,你就给他提供许多看见你在海中游泳的机会。首先,靠近岸边相对平静的水面,然后离岸远一些,游到更大的波浪中去。

除了这种特殊的指定某个目标的行为模式外,无论当时的情形如何,只要你的孩子在周围,你都要努力表现出自信和勇敢。设法安排这种场合,让孩子能够观察到你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比如打篮球、在梯子上画画、积极参与社会性集会)所表现出的勇气,也是一个好主意。

有时候,甚至一个好榜样也不能完全帮助你的孩子克服他的恐惧。特别是在面对失败的恐惧时,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出现。比如,无论你如何证明溜冰没什么可怕的,你的孩子依旧害怕溜冰。如果你把他托付给一个专业的教练,远离你的视线,孩子可能更容易克服这种恐惧。这不是一个证明缺乏能力的例子,它只是表明你的孩子在对溜冰的恐惧之外还存在另外的问题:也就是说害怕让你失望。

□孩子失望了,父母怎么办?

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通过挫折使人成熟和完善。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人能够一切一帆风顺,不遭遇任何失败和沮丧而达到胜利的巅峰。培养儿女对失败的坚忍的态度,能在失败的泥潭中跃身而起的豪迈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之一,比起各类知识和堂皇的学历,对挫折的承受力的重要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忍受失望的打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保证正常运转的必要的润滑剂。一个不成熟的人,常常面对小小的挫折就暴跳如雷,惊动四邻。同这样的“易爆物”打交道是件伤脑筋的事。那么对待孩子呢?我们似乎有更多的容忍,因为他们小,我们有义务包涵他们一些。却不知这样的包涵多了,就造出另一个“易爆物”来。

不论从将来还是从现时的方面考虑,都应随时随地地向孩子灌输一些可能的概念,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结局。天可晴可阴,人可聚可散,事可成可败,当这种观念渐渐渗透到孩子的意识中时,他们在接受失望时的反应就会平淡一些,理智一些。

圣地亚哥的母亲在早晨对他和妹妹说:“今天我带你们去水族馆。”“YeS!”他们举起了小拳头。爸爸出差了,只有妈妈带着圣地亚哥与妹妹在家。吃过早饭,妹妹忽然发起烧来。妈妈忙着给医生打电话,去买药,照料妹妹休息。圣地亚哥开始时还耐心地等着,但终于忍不住了,问妈妈什么时候出门。“去哪里?”妈妈心不在焉地问。

圣地亚哥“噌”地一下跳起来,他已经意识到妈妈的意向了。“你讲的,我们要去水族馆。”

妈妈从对妹妹病情的焦虑中回过神来,直视着圣地亚哥不满地说:“去水族馆?你看见妹妹生病了,还怎么去水族馆呢?下回吧!”“不行!我一定要今天去,你答应我的。”

妈妈被圣地亚哥的缺乏同情心激怒了。“你怎么会这样,我同你讲去水族馆时,妹妹还没有生病,现在妹妹病了,我要在家里照顾她,怎么能带你去水族馆?”“我不管,你答应的,我要去,就要去。”“不许喊,妹妹要睡觉。”“偏要喊,偏要喊!”圣地亚哥加大了嗓门,昏昏欲睡的妹妹睁开了迷茫的眼睛。“啪!”妈妈的手掌拍在了圣地亚哥屁股上。哇!他捂着脸冲了出去,剩下妈妈在房间里发呆。

这个事件显然有圣地亚哥不对的地方,他应当看到事情发生了变化,吃完早饭的情形已不同于早饭以前,而且妹妹病了,他应当有一些同情心,帮助妈妈看护妹妹,至少不要去打扰妈妈。这正是妈妈心里所想的,也是她生气的原因,“他怎么这样不明事理,都9岁了,还这样任性。”是不是因为平时父母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即使不谈平时,在早晨讲到去水族馆的事时,妈妈就没有给足够的提醒。如果她说一句:“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的话,我们就……”话很简单,却为圣地亚哥打了预防针。这是生活的常识,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应有对不如意局势发生的预备心态。这种失望应由每个局中人独自承担。有话在先,当有不测的事情发生后,便有了不可争辩的结局,这时候对孩子说出“不”,便不会被儿子抓住说,“你答应我的了”。

孩子和成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将成人的原则有取舍地应用于孩子身上,能给我们省去不少麻烦,而且,也培养了孩子成熟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我们都懂得在约定事情时加个条件,免得被动。但同孩子定约时,这点却往往疏忽了。大约认为是在自己家中,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必“理来理去”。但恰恰这样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且最糟糕的是孩子认为父母讲话不守信用,产生失望的感觉,自己也会如法炮制。这当然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在圣地亚哥的例子中,妈妈并未预料到妹妹会生病,这是事实。事情发生了,如果是成人的话会懂得这是突然变故,而且毕竟只是去水族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正常的人是不会来纠缠的。但去一趟水族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他抱了很大的希望,自然不能轻易放弃。做父母的应当懂得孩子的这种心态,对于这样“重要”的事,我们当然不能掉以轻心,还是事先加些条件限制的好。

有经验的父母都能得出一条结论:千万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任何事情。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经常食言,因为我们忘掉了对有些事情,孩子是非常认真的。

□如何增强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

这个世界存在残酷的竞争,而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孩子们很快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无论在托儿所或在小公园的沙堆上,孩子们都可以轻易感觉到竞争的存在。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中生存的人,不断地体验到的两件事是:成功和失败。家长应考虑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们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有多大。许多孩子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常常能够追寻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给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设得太高,而且他们经常地批评或者责怪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伤,所以孩子就开始向下滑行,难以停止。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直至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杰夫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因此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尽管杰夫只有5岁,但是父亲经常对他提出要求和批评,渐渐地,杰夫觉得非常丧气,所以每次爸爸对他讲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他总是拉长了脸,说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做任何事情能做对的。他会站在那里,低下头,眼睛盯着他的双脚,沮丧极了,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当问到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时,父亲说:“我总是对他讲:亲爱的,你知道,你并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妈妈都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

说这些话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对这个孩子,说这些话,是最糟糕的办法。这些话对孩子起不了一点好的作用,但当孩子对父母说“我是笨蛋,我是傻瓜”时,父母却常常说这些话,以便安慰他们。往往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反应,因此父亲应该这样讲:“你这样看待自己,我觉得很难过。其实我根本没有觉得你是一个笨孩子。”毫无疑问,这个5岁的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问题,父母能够帮助他的唯一的办法是鼓励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帮助保持他的自怜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给孩子去做,当他成功了,不要一鼓脑地给他许多赞扬,或者告诉他他有多么伟大;相反应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做就对了,你是不是在慢慢地感觉到一些事情,我想,你现在一定觉得自己很高兴,看起来,多做一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种话,对这个5岁的孩子,甚至10岁、15岁的孩子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孩子失败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不要对孩子讲:“这次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吗?”这种说法显得很没有水平,价值也因此减少。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敢于犯错误,并且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而不要因犯了错误而使自信心受到损伤,甚至受到摧毁。做为父母,常常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尤其是认为他们在有意调皮捣蛋时感到怒火万丈,大发脾气,使得孩子们更加害怕犯错误,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爸爸走到他的工具间,看见工具扔得到处都是,旁边放着儿子杰克的一个玩具,但杰克并不在工具间里。爸爸怒气冲冲地走到屋里,见杰克正在玩电子游戏,于是爸爸一把将他抓了出来,把他领到工具间,说:“这些是什么?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要把工具放回原处。”杰克害怕极了,现在他才想起来,他刚才在工具间想修好他的玩具车,可这时候,妈妈来叫他接电话,杰克跑过去,拿起电话和朋友聊了半天。谁知放下电话后,他忘了正在修理的玩具车,就走回屋子里,玩起了游戏机。现在,他怎么向爸爸解释呢?看着爸爸怒气冲冲的样子,他感到非常沮丧,的确,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这下,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想我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我为什么总是这样没记性呢?”他心里责怪着自己,变得很没情绪。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杰克的爸爸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爸爸到工具间看到洒了一地的工具后,走回屋里,发现杰克在玩游戏机,爸爸抑制住自己的不快,非常平静地对杰克说:“杰克,你和我一起到工具间去一下,好吗?”等他们到了工具间,爸爸和杰克一起查看了工具间乱糟糟的情景,对杰克说:“看来,你是想修你的玩具车,对不对?”“是的,我是想修我的玩具车。”杰克非常窘迫地说:“但是我听见妈妈叫我去接电话,就跑进了房间,后来,就把这件事忘了,再说,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把这个玩具车修好。”“噢,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你的玩具车出了什么毛病。”于是爸爸和杰克两个人一起对玩具车进行了修理。修完了以后,爸爸对杰克说:“那么下次你应该记住把工具放好,好吗?”

这样做爸爸既指出了杰克的错误,对他提出改正建议,又没有损伤杰克的自尊心,不对犯错误产生恐惧感,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并且孩子很清楚犯错误不影响父母对他们的爱。

海伦刚刚8岁,在小学三年级,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在三年级快要结束时候,教师问她:“海伦,去问问你的父母,你是不是明年要跳一级?如果你想要跳级的话,就要参加一个跳级考试。”海伦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里,去问妈妈。爸爸妈妈讨论了一下,对海伦说是否想跳级完全取决于她自己。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讨论跳级的好处和坏处。经过讨论,他们认为跳级的好处是加快了进度,使海伦觉得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而不会让过慢的进度弄得乏味,失去兴趣;不好的方面是跳级后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海伦花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时间勤奋学习,可能会损失一些孩子应有的娱乐时间。当然这次谈话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海伦知道父母对海伦的学习状况非常满意,这一点并不需要有考试成绩来证明,或者由跳级来证明。无论她的考试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认为海伦是一个好学生并为她感到骄傲。这一点使海伦放下了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参加了跳级考试。考试的结果证明,她并没有达到跳级的要求。海伦愉快地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学习。

由于父母给了海伦足够的心理准备,她并没有感到受到很大打击,而是正常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习。毕业的时候考取了最好的学校。当然对海伦来说最重要的是,她从这个经验中学到:失败不是持久的,持久的是成功的决心。

□通过这件事,孩子学到了什么?

失败、挫折、失望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应该做的是考虑通过这些不幸,孩子能学到些什么?庄纳思·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他的发现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为他的成功是通过二百零一次的试验才得到的,所以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前面的失败呢?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失败,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在第二百零一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二百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二百零一次的成功。”

英国已故首相邱吉尔也是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认为错误是可怕的东西,如果他做了错事,他会仔细地把问题想一遍,以便将来做得更好。有人曾经问他:“邱吉尔先生,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项是最有效的?如何培养了你成为一个将英国从最黑暗的时刻引向光明的人?”邱吉尔想了一分钟,然后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两年。”“你是不是失败了?”“没有,我只是发现了殊途同归的原则。英国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邱吉尔的这段话可谓至理明言。当我们鼓励我们的孩子努力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正在培养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正确态度。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校方为他们介绍了营地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他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在走以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略了这一点。再有一点,她发现孩子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说更多的话。威尔逊高高兴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妈妈问威尔逊:“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何才能够走出去,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的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比这边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如果下次你再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不会的;佛罗里达很热。”“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对吗?”“是的。”“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你就没有想到它吗?”“我想到要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却把手电筒忘掉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妈妈虽然知道威尔逊带少了衣服,而且忘了带手电筒,这样会影响他的这次出游,但并役有立刻指出来,这样就给他一个机会,在尝试中得到经验,这种方法有利于启发孩子从实践中增长经验。

犯错误是孩子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机会。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这种做法的出发点通常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这样做常常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从而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成人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视错误为坏事,不因犯错误而沮丧、气馁,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

这周末是鬼节,妈妈给史蒂夫买了一身漂亮的骑士服和面具,准备在那天晚上到邻居家去要糖吃。看着各家门口摆出的南瓜灯和鬼服,史蒂夫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兴奋极了。鬼节的那天早上,妈妈将糖果准备好,放在门边,准备孩子们上门讨吃时送给他们,同时,也给史蒂夫准备好了面具和骑士服,等着晚上用。但是到了傍晚,忽然下起了雨加雪,史蒂夫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跑过来问妈妈:“妈妈,这雨会停吗?”妈妈知道,如果史蒂夫不能出去讨糖吃,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她说:“再等一等看,也许会停的。”但是,吃了晚饭后雨还是没有停,而且没停的趋势。史蒂夫开始掉起眼泪来,妈妈很为他难过,走过来,抱着他说:“我知道,你心里难过,但是没有办法,好在鬼节每年都有,我们可以等明年,好吗?”“明年,那还整整一年哪。”“是的,亲爱的,我懂。但今天下雨,真是糟糕透了。”“我不干,我不干。”史蒂夫一下子变得非常的不可理喻。妈妈很为他难受,于是抱着他,向他保证说:“史蒂夫,我明天带你到玩具店去,你可以挑一件你最喜欢的玩具,什么样的都可以。”

对一个孩子来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鬼节的活动确实使人失望,但是史蒂夫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同情而扩大了。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很大程度是受父母的反应的影响。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对史蒂夫表示了怜悯,他就愈加觉得自己可怜,这实际上降低了孩子对失望与挫折的承受力。我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自己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自己。妈妈提出的补偿办法使他形成一种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他补偿,不是尽己所能而是依赖别人给他提供服务。如果任何事情不是按他的愿望实现的话,史蒂夫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虐待。妈妈认为,这种失望太大了,是史蒂夫不能承受的。她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低估了史蒂夫可能有的承受力。她认为史蒂夫太软弱了,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妈妈的这种态度将使史蒂夫也形成了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他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没有能力应付了。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怜惜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它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实,对孩子施展好的影响,会使他们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父母应该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每位家长要知道,学校绝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它更主要的作用还是孩子们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其它方面的培养上,家庭担负着十分繁重的任务。提到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脑子里立刻反映出课余教育这个概念,如拉小提琴、弹钢琴等等,或拓宽知识面,对孩子进行其它知识与技巧方面的教育。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方面,一个孩子再聪明、有知识、有技巧,但如果缺乏责任心与综合能力,也是不健全的。有时责任心与能力比知识性的技能要重要,若以纲与目来比喻,知识是目,责任心与其它素质是纲,只有在纲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目,这便是所谓“纲举目张”。

儿童素质及综合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在走向社会后得到更合理的运用与发展,现代家庭有着与旧家庭根本不同的特点。绝大部分家庭都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条件,能使孩子完全脱离为家庭生活操劳的境地,将精力放在自身成长的需求上。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愿望是“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一点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然而有时事与愿违,越是怀着这种心态对待孩子,孩子越是辜负他们的期望,这种现象似乎令人费解。但如果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大人的这种心态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在这一切比原来都优越的物质条件中,一些对孩子成长十分必要的因素却被遗漏了。一些必须教导孩子遵守的规则被看轻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可以在新一代的儿童身上清楚地看出来。生活环境改善了,学校设施更新了,新的教学法、各类课外辅导、父母的全力支持,这一切是否促进我们的孩子更发奋读书、更自觉要求自己呢?情况并非好转。而且恰恰相反,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差了,对自己的上进要求也降低了,然而更主要的是孩子的责任心被丢到脑后了。这里有受电视和其它一些大众娱乐传播物质享受的影响,但关键的是环境的改变使孩子们失去了重心。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筹划,帮助父母持家守业,照顾兄弟姐妹,知道父母维生之不易,自己必须为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如尽自己的义务包括照顾弟妹,省吃俭用为家里减少生活负担,看见父母为照顾一家生活而辛苦劳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解忧去烦,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感到自己是为人所属的,是有用处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不断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但从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却是增长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如果家庭没有这种基础,那么对人民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就不知从何而来。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惑,从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为其它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我们今天的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等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