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3:29:36

点击下载

作者:[日]西村吉雄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试读:

前言

“电器工业全面崩溃”“日本半导体产业崩塌”……从 2012 年年初开始,类似于这样的标题便屡屡出现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另外,各报刊杂志对相关企业的业绩下滑也进行了大肆报道。

出于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我去查找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因为在我看来,从这些统计数据当中,应该能够看出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各个企业的业绩情况。首先,我查看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发表的“电子工业生产实绩表”和“电子工业进出口实绩表”。看过之后,我就惊呆了。比起报纸上报道的各企业业绩下滑的惨状,这些数据更加令人震惊。因为从这些数据之中,再也看不到曾经我所熟悉的日本电子产业的风貌了。

国内生产量已经下跌至全盛时期的一半,贸易收支也濒临赤字。这些变化是结构性的,并不是两三年景气或不景气的问题。

当时,受电子信息通信学会所托,我正着手写一本名为《电子信息通信和产业》的书,打算从产业的角度去展望起源于 19 世纪的电信领域。当然,书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的情况。但是,我无法做到在明知日本电子产业没落的情况下,却仍在具有这样一个书名的书中对此只字不提。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创作,《电子信息通信和产业》这本书终于完工了(CORONA 出版社于 2014 年 3 月出版)。在那本书的最后,我谈到了日本电子产业的现状,并介绍了其衰落的情况,但是我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

于是,我和一位在日经 BP 社任职的老朋友谈了谈自己的想法,1最后他建议我在该社的网站上进行题为《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的连载。这令我倍感荣幸。我基于翔实的统计资料,并运用大量彩色图片,对日本电子产业衰落至此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幸该连载的点击量颇为可观,反响也比较热烈。

1原连载名为『電子立国は、なぜ凋落したか』。——编者注。

日经 BP 社提议将该连载印成纸质书出版,并且考虑到读者层的2问题,他们建议将纸质书设计成竖版 ,这样就可以使读者不限于技术人员了。当然,我对此毫无异议。

2本书日文原版为竖版。——编者注。

但是我还是遇到了难题。因为不能直接照搬连载的内容,所以我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加工工作,以使文科出身的读者也能读懂。另外,我还需要尽可能地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去阐述。至于结果如何,就交由读者来评判吧。西村吉雄2014年6月

本书是在《日经电子数码》上的连载《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2013 年 11 月 11 日~ 2014 年 3 月 3 日)以及《日经技术在线》上的同名连载(2013 年 12 月 19 日~ 2014 年 4 月 17 日)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第1章 一个大产业正在从日本消失

日本 ICT 产业的贸易赤字额与天然气增加的进口额持平

现在,一个大产业正在渐渐从日本消失。

曾经以 10 万亿日元的贸易顺差为外汇储备做出巨大贡献的日本电子产业,曾经因产品过于畅销而在全球引起贸易摩擦的日本电子产业,现在已经辉煌不再了。

1991 年,日本正处于所谓的泡沫经济时代,当时电视台播出了记录片《NHK 特集:电子立国——日本的自传》(共 6 集)。后来,基于该节目,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出版了一套图书,名为《NHK 电子立国:日本的自传》。该书共分为 4 卷,上卷开篇有这么一句话:“继汽车之后,电子产品成为了日本赚取外汇的又一大得力干将。”[相田,1991,P1](注 1-1)

注 1-1 关于本书中引用和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请参考本书最后的“引用·参考文献”。

让我们看一下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贸易收支的年度变化表(图 1-1)。一直到 2000 年左右,二者可谓势均力敌。然而,进入 21 世纪之后,两大产业的发展步伐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汽车产业的贸易顺差虽然出现了大幅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 2013 年依然保证了 12 万亿日元的顺差;另一方面,电子产业的贸易顺差则一直在减少,到 2013 年已经彻底转为了贸易赤字(注 1-2)。

图 1-1 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贸易收支变化

注 1-2 本书中提到了“电子产业”一词,其意思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apa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JEITA)发布的“电子工业生产实绩表”和“电子工业进出口实绩表”中的“电子工业”是一样的。“电子工业”由“民用电子产品”“产业用电子产品”“电子零部件、设备”构成。各部分相关的统计数据请参考经济产业省机器统计和财务省贸易统计。

本书中原则上使用“电子产业”一词,而非“电子工业”。在英语中,“工业”和“产业”一般都使用 industry 来表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的前身——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协会,其英文名为 Electronics Industries Association of Japan(EIAJ),同样使用了 industry 一词。“如果硬要区分产业和工业的话,那么工业就是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吧!”熟悉中文的欧美人可能会这么说。但是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对应的是“制造业”。因此似乎并没有哪个英文单词能完美地对应“工业”一词。

问题在于“信息产业”。“电子产业”和“电子工业”,“通信产业”和“通信工业”几乎可以作为一个意思来使用。然而,虽然我们可以说“信息产业”,但是说“信息工业”的话就比较别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之所以使用“产业”一词,估计也是因为前面有“信息”二字。但是“生产实绩表”和“进出口实绩表”中沿用了日本电子工业协会的“电子工业”的说法。本书中将该数据作为“电子产业”的数据使用。

但是,图 1-4 所参考的总务省的“ICT 经济分析的相关调查”,其调查对象是“信息通信产业”,并没有包含“电子”二字。总务省管辖的“信息通信产业”和经济产业省管辖的“电子工业”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其中也有重叠的部分。本书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时刻注意它们的区别。

另外,本书中提到的汽车产业的进出口额,是财务省贸易统计中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出口额之和。如前所述,电子产业包括“电子零部件、设备”,同理,汽车产业也包括“汽车零部件”。

电子产业的发展为什么与汽车产业出现了如此大的不同呢?这就是本书接下来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ICT 产业的贸易赤字额与天然气增加的进口额持平

电子产业中贸易赤字比较大的是计算机相关设备和通信设备。2013 年二者的贸易赤字额分别是 16 450 亿日元和 20 870 亿日元,共计超过了 37 000 亿日元。日本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贸易赤字问题十分严重。

随着核能发电的停止,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再加上受到日元贬值的影响,天然气进口额持续增长。据估计,2013 年天然气的进口1额比 2010 年增加了 36 000 亿日元 。而 ICT 产业的贸易赤字额为 37 000 亿日元,比天然气增加的进口额还要高。

1可参考 http://blog.knak.jp/2014/03/lng---.html。——译者注

当我们在愉快地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时,谁又能想到 ICT 产业的贸易赤字额已经和天然气增加的进口额持平了呢。虽说贸易赤字并不一定是坏事……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来说,贸易赤字并不一定是坏事。在海外合适的地方建立工厂,并将生产的产品输送到国内,虽然这从贸易收支上来说属于赤字,但却能够确保企业的利益。

另外,海外工厂生产的产品会被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比如,不久之前,很多日本企业都在墨西哥建立工厂生产电视机,并将产品销往美国。这种情况和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贸易收支是没有关系的。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支做出贡献。

不过,最近类似于这样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在电子产业领域,已经几乎不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了。例如,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进口率都非常高。然而,日本进口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生产商并不是日本企业。

顺便一提,2013 年度(2013 年 4 月~2014 年 3 月)日本的贸易赤字额为 108 642 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其中 ICT 产业的赤字额为 37 000 亿日元,对总赤字额的影响巨大。经常项目顺差则为 7899 亿日元,创历史新低。逐渐向零部件业务倾斜的日本电子产业

虽然 ICT 产业产生了高达 37 000 亿日元的贸易赤字,但电子产业总体的贸易赤字额却只有 7700 亿日元左右(图 1-1)。这是因为电子零部件方面贡献了 29 000 亿日元的贸易顺差。

现在,日本的电子产业正在逐步向零部件产业倾斜。电子零部件的产值占据了整个电子产业的 60%,出口所占的比率更是高达 80%(图 1-2)。

图 1-2 电子产业中电子零部件、设备所占的比率

从各个企业的层面来看,这一倾向也十分明显。曾经作为液晶电视产业巨头的夏普,现在正在液晶面板生产中寻求出路。时隔 3 2年,夏普在 2014 年 3 月期 的合并结算中终于出现了盈余,其幕后功臣并 不是电视机,而是液晶面板[北西,2014]。

2即对 2013 年 4 月~2014 年 3 月的收支情况进行结算。另外,对 1 月~12 月的收支情况进行结算的方式称为 12 月期结算。——译者注产值在 2000 年达到最高后开始急剧减少

2012 年,社会上开始普遍认为日本电子产业衰落了。这一年,日本电子产业陷入了“全线崩溃”的局面。在该年度 3 月期的结算中,松下、索尼、夏普三大巨头的赤字总额达到了 16 000 亿日元左右。半导体方面,尔必达公司和瑞萨科技在 2012 年年初都陷入了经营危机。后来,尔必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被美国美光科技收购。瑞萨科技则决定接受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 of Japan,INCJ)和汽车公司的援助。

然而,在 2014 年,也有不少电子电器相关的日本企业业绩出现了好转。虽然说不上理想,但和 2012 年相比情况还是要好一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电子产业卷土重来了。相反,企业业绩之所以出现好转,正是因为企业对发展不景气的电子部门进行了调整。

原本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就不是最近两三年才有的事。日本电子产业长期的发展情况如图 1-3 所示。图中显示了 1995~2013 年日本电子产业的产值、进出口、内需(国内需求 = 产值 + 进口-出口)以及贸易收支(出口-进口)的年度变化情况。

图 1-3 电子产业的产值、内需、出口、进口、贸易收支

电子产业的国内产值于 2000 年达到最高,约为 26 万亿日元。到 2013 年时,该数值变为约 11 万亿日元,减少了一半还要多。也就是说,国内产值在仅仅 10 年之间就减少了一半,速度可谓惊人。另外,如前所述,贸易收支也于 2013 年出现了赤字。

不过,如上图所示的“电子产业”的产值和进出口等的变化,其实仅限于硬件方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别的统计,来看一下包括软件和内容在内的信息通信产业的情况。比起信息通信产业,电子产业的衰落更加严重

根据日本总务省“ICT 经济分析的相关调查”的统计结果,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名义产值和该名义产值在名义 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如图 1-4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 年以后,虽然二者都在减少,但是没有出现图 1-3 中“产值”那样的骤减。

图 1-4 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产值和其在 GDP 中所占的比例

图 1-4 中的“信息通信产业”包括邮政、报纸、出版、广告等。这些通常不被视为电子产业。但是从电子出版和网络广告等的发展趋势来看,图 1-4 中作为调查对象的所有领域现在都和电子通信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 1-3 显示了电子信息通信产业中制造业部分的走势,而图 1-4 则显示了信息通信产业整体的附加值。可见,衰落比较明显的是制造业部分。和“过去”“其他地区”“其他产业”比较

日本电子产业之所以整体出现前文所述的衰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企业经营上的失败。在这点上,管理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说明日本电子产业整体为何会衰落。日本各电子企业是否有过相似的失败经历呢?如果有,具体又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日本电子产业衰落这一现象。

首先是和过去比较。日本电子产业曾经也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为什么最近却衰落了呢?

其次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电子产业都在蓬勃发展之中,为什么唯独日本电子产业衰落了呢?

最后是和其他产业相比较。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欣欣向荣,为什么电子产业就不景气了呢?

本书中我们就将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期找到各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在第 1 章,我们先来比较一下日本电子产业的现状和过去。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70~1985 年

日本电子产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呢? 1970 年之前,日本电子产业以飞快的速度成长了起来。但是,当时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并不只有电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电子产业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也并没有多高。当时日本经济的主角是钢铁和造船业等,也就是所谓的“厚重长大”产业。

1970~1985 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 1973 年开始,钢铁的生产量和原油的进口量开始减少。与之相对,日本国内对硅(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图 1-5)。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厚重长大”产业陷入成长低迷,半导体等“轻薄短小”产业则高速成长。

图 1-5 铁(粗钢)的生产量(以重量为单位)、原油的进口量(以体积为单位)、单晶硅的国内需求(以重量为单位)的变化(指数均以 1973 年的值为 100)

20 世纪 70 年代 初,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方面 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兴起(参考附录 B)。微处理器出现,并带来了微型计算机热潮。计算机开始使用半导体内存。半导体产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同一时期,光纤通信的基础技术也已完备。

因为半导体集成电路以硅为基础材料,而光纤则是以石英(二氧化硅)为主要材料的玻璃线,因此笔者将这一时期称为“硅石器时代”[西村,1985]。意思是说,从这时候开始,以硅为主要材料的硅石器将取代铁器成为时代的主角(图 1-5)。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日本电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这一时期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主要靠出口(图 1-3)。从图中也可以看出,1970~1985 年的 15 年间,电子产业的产值增加了 5 倍,内需增加了 3 倍,出口则增加了 11 倍之多。可以 说,1970~1985 年是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85 年之后贸易顺差开始减少

1985 年前后,日本电子产业变化最明显的是贸易收支。在这一年之前,贸易顺差一路看涨,而 1985 年之后则开始逐渐减少(图 1-3)。电子产业“靠出口赚取外汇”的时代在 1985 年出现了转折。

我们再来看一下图 1-3。1985 年之前,产值、出口、贸易顺差并驾齐驱,均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进口则微乎其微。而与出口和产值相比,内需的增长显得有些缓慢。

进入 1985 年之后,出口的增长速度变慢,反之进口则开始稳步增加,直接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减少。

另外,1985 年之后,日本国内对硅的需求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慢(图 1-5)。与 1970~1985 年相比,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国内产值增幅也没有那么明显了。2000 年之前,内需增长拉动电子产业的发展

如前所述,电子产业的贸易顺差从 1985 年开始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产值和出口也随之开始减少了。实际上,2000 年日本电子产业的产值超过了 26 万亿日元,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1985~2000 年,虽然产值也在增加,但内需的增长更为显著。在这 15 年间,产值和出口增加了 1.5 倍,而内需则增加了 2 倍之多。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日本电子产业的成长是以内需为主导的。

这一现象从应对贸易摩擦的角度来说也是有益的。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电子产业贸易摩擦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1985~2000 年,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的狂潮中崩溃,陷入人们所说的“异常事态”。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开始,一直到进入 21 世纪,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持续低迷长达 20 年之久,渡过了所谓的“失去的 20 年”。名义 GDP 在 1990 年之后也几乎没有怎么增长(图 1-6)。

图 1-6 名义 GDP 和电子产业产值的变化

不过在同一时期,电子产业从出口主导转为内需主导,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健全的结构转变吧。在这期间,国内产值也有所增长,当然增长速度并不快。1970~1985 年的 15 年间国内产值增长了 5 倍,而 1985~2000 年的 15 年间则只增长了 1.5 倍。2000 年以后电子产业总体衰退

再来看一下如图 1-6 所示的电子产业的产值变化曲线,可以发现 2000 年以后产值急剧下降。2013 年的产值是 11 万亿日元,还不到峰值时(26 万亿日元)的一半。GDP 几乎没有增长,而电子产业的产值却是“10 年减半”。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日本电子产业是急速衰退的。

进出口的动向和产值有所不同。2000 年之后出口依然在增加,这主要得益于电子零部件的出口。在电子产业的出口总额中,电子零部件出口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增加(图 1-2)。

截至 2007 年,电子零部件的出口持续增长。2007 年的出口额达到 11 万亿日元,刷新了电子零部件出口额的最高纪录。日本电子产业直到 2012 年都能勉强维持贸易顺差,可以说正是依靠了零部件出口的增长。但是 2008 年之后,零部件的出口也开始减少。2013 年,日本电子产业最终转为了贸易赤字。

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 1970~1985 年,这期间是以出口为主导。在接下来的 1985~2000 年,贸易收支开始减少,不过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产值。2000 年以后,日本电子产业总体上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国内产值减少至峰值时的一半,贸易收支转为赤字。

上面所说的这些是 2013 年时日本电子产业的状况。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各领域也有所不同。在第 2 章之后,我们会分别分析电视、通信、计算机、半导体等领域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用三个附录来解说各章节均有所涉及的技术

程序存储方式、半导体、分组交换是对产业影响较大的几个技术,在本书各章节中均有所涉及,因此我们将分别在附录 A、B、C 中对其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也会介绍一些相关术语,请根据需要进行参考。第2章 明知“数字电视特需”的终结不可避免

日本电视机大量出口的时代于 1985 年告终

2012 年电视机产业的不景气,给社会造成了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印象。在这之前的几年,平板电视的销量甚好,电视机产业欣欣向荣。

在日本,电视机的内需和产值从 2003 年开始激增(图 2-1)。2003 年是日本三大都市圈开始覆盖数字电视信号的一年,同时也是“数字电视特需”(为了观看接收数字信号的电视而产生的电视机换购需求)开始的一年。当然,日本电视机厂商对此也是满心期待。另外,日本政府也将此作为一项产业振兴政策,大力推动电视机的换购需求。

图 2-1 2000 年之后电视机的产值、进口、出口、内需(= 产值 + 进口-出口)

2009 年 5 月 15 日,当时的麻生内阁推出了“环保积分”政策。具体来说,就是购买数字电视等节能家电时,会被奖励一定的积分,借此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指定商品。该制度的目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激活经济、普及数字电视。该制度一直持续到 2011 年 3 月 31 日,有效地服务了数字电视特需。

电视机的内需和产值于 2010 年达到顶峰,2011 年、2012 年开始骤减(图 2-1)。这也意味着数字电视特需的终结。2011 年 7 月 24 日,模拟电视信号全面停止(东日本大地震受灾严重的东北三县于 2012 年 3 月 31 日停止)。看一下模拟电视信号停止的日程,就可以知道 b2011 年、2012 年电视机内需的骤减是注定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详细情况。电视机内需的变动取决于数字电视特需

2010 年之后日本电视机的产值、进口、出口、内需的月度变化情况如图 2-2 所示。内需于 2010 年年末达到最高峰,同时产值和进口也随之于该年年末达到顶峰。这一形势应该是很多人在年末换购了新电视机所致。

图 2-2 2010 年年初之后电视机的产值、进口、出口、内需的月度变化情况

2011 年 6 月也出现了一个小的峰值。原因想必是在 7 月模拟信号停止之前,人们匆匆换购了电视机。自那之后,内需下降,产值和进口也不断减少。

但是,在 2013 年秋天之后,内需出现了好转。究其原因,应该是人们在 2014 年 4 月消费税增加之前,产生了强烈的购物欲望吧。

如上所述,日本国内对电视机的需求变化,和 2011 年 7 月模拟信号全面转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可以说内需的变动正是取决于数字电视特需。电视机渐渐转向“从国外进口”

2011 年下半年之后,日本各电器厂家的电视机业务无不萧条至极,相继有不少厂商从电视机业务中退出。自己生产显示屏的日本厂家仅剩松下和夏普两家。而松下也放弃了等离子电视的生产业务,液晶电视方面也逐步转向了外包。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从 2012 年下半年开始,进口超过了产值(图 2-2),日本开始由进口而非生产来满足不断扩大的内需。电视机不再在日本国内生产,开始逐步转向从国外进口。

但是其中也有日本品牌的进口产品。例如东芝在 2013 年以后就不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机了。在贸易统计上,东芝的电视机应该是被当作进口产品来处理的。为什么明知模拟信号要停止,还继续进行大规模投资呢

在数字电视特需带来的国内需求急速增加期间,日本的电视机厂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例如,松下在 2007~2010 年的几年间,每年都向平板电视和显示屏业务投资 2000 亿日元左右[津贺,2012]。另外,夏普也于 2007 年 7 月宣布在大阪府堺市建设新的液晶面板工厂,并为此投资了约 4000 亿日元。

这些大型工厂正式开始运转不久,日本国内的电视机需求就开始急剧减少。大型工厂的开工率下降,库存不断积压,各企业电视机业务的收益瞬间下降了。

2011 年 7 月模拟信号全面停止,这是早已定下来的事情,而数字电视特需一定会在此之前结束。因此,若在 2007 年之后进行大规模投资,那么特需结束后就会产生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些应该都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但是,正如 K's Holdings Corporation 的董事长兼 CEO 加藤修一所说的那样,这些厂家完全没有考虑过渡到数字信号之后产品卖不出去的话该怎么办[志村,2013]。明知道 2011 年 7 月之后模拟信号要停止,这些电视机厂家为何还坚决进行大规模投资呢?

的确,在 2007~2010 年,电视机的国内需求旺盛(图 2-1),进口也有所增加。那时各企业的销售部门肯定说过“希望增加供给”这样的话。而且因为销量很好,所以用来投资的资金也比较充足,于是各电视机厂家的高层就忍不住进行设备投资了吧!

另外,日本企业之所以在产品销量较好时会想进行设备投资,也有日本税制的原因(参考第 6 章注 6-1)。日本的电视机出口量从 1985 年之后就已经变得不值一提

数字电视特需结束仅仅是日本国内的事情,并不是说海外需求也会同时下降。这么说来,各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貌似也没有什么问题。例如,夏普预测液晶电视机的大型化会迅速成为席卷全球的一个趋势,他们也正是为了应对全世界对大型电视机的需求的增加,才决定建立堺工厂的[大河原,2007]。但是因为受到“雷曼事件”(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导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等的影响,该预测并没有成为现实。

但是,无论雷曼事件是否发生,日本的电视机出口几乎都是不值一提的(图 2-1、图 2-2)。日本电视机出口最繁盛的时期是 1985 年之前(后述)。在那之后,日本企业就将电视机业务的重点转向了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在国内建设电视机显示屏工厂的目的何在

但是在 2007~2009 年,日本企业在国内建设了电视机显示屏工厂。如果这样的国内投资是为了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投资的成果应该以某种形式反映在出口上。还是说正是因为明白电视机出口量微乎其微,所以才在国内投资建厂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各企业的本意应该是将显示屏作为零部件出口,而非出口电视机。不管各企业是否有这样的打算,从结果来看,零部件业务确实兴盛起来了。民用电子产品的出口量从 1985 年开始急剧减少

前面介绍的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衰仅仅是随着数字电视信号的普及而发生的一时性的现象。但是地面电视信号数字化带来的不应该只有数字电视特需,还应该会造成广播事业的结构性变化。那么,数字化使日本的广播事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或者说又有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追溯下电视机产业的历史。

日本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曾经是非常紧俏的出口产品。在那个年代,如果你在美国的酒店住宿的话,就会发现房间里配置的是日本产彩色电视机。然而,日本产彩色电视机一路畅销的背后,也在各地引发了贸易摩擦。但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1985 年之前,日本产电视机被大量出口到国外(图 2-3)。正如我们在第 1 章中提到的那样,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态势在 1985 年出现了逆转。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民用电子产品。

图 2-3 彩色电视机和家用录像机(VTR)的出口额,以及美元兑日元汇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电子产业凭借民用电子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发展了起来。如图 2-4 所示,1985 年之前,日本生产的大部分民用电子产品都出口到了国外。但是 1985 年之后,出口开始急剧减少,反之进口则开始缓慢增加。进入 21 世纪之后,得益于平板电视机的畅销,产值和出口方面均有所好转,不过仍然远远小于 1985 年的数值(图 2-4)。

图 2-4 民用电子产品的产值和进口、出口

从图 2-3 中可知,1985 年日元出现了大幅升值,之后民用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开始不断减少。也就是说,以 1985 年为界,日本民用电子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战后美国曾极力避免日本再工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争刚刚结束的 1945~1950 年、冷战时期的 1950~1985 年,以及冷战有所缓和的 1985 年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被同盟国(实质上是美国)占领。为防止日本再次发动战争,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采取了一系列非军事化政策,极力避免日本的再工业化。

另一方面,GHQ 要求日本政府确保通信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大力推动了电报电话和广播事业的复兴。据说,当时 GHQ 还正式向业界下达了制造收音机的指示[日和佐,1968]。

广播方面,NHK 被重新组建,成为了特殊法人。与此同时,民1间广播事业也开始发展起来[电子工业 30 年史 ,1979,P29]。

1此文献相关信息请见书末“引用和参考文献”日文文献 36。——编者注

基于 GHQ 的这一系列政策,电子产业快速复苏。但是如前所述,占领军在这一时期的政策,并不是为了复兴日本工业。冷战激化导致美国对日政策转变,开始支援、利用日本的再工业化

然而,随着冷战局面越来越紧张,特别是朝鲜战争(1950~1953 年)的爆发,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转为支援日本的产业发展。美国打算复兴日本,将其作为反共防波堤,向世界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也期待日本可以发挥后方基地(亚洲工厂)的作用。美国想要将日本作为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供应地,使之服务于自身的军事目的。

这一政策转变对日本经济复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因战争需要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订货,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这些订货被称为“朝鲜战争特需”。

1955 年之后,收音机的出口量激增,其中最大的出口地是美国。这也是受到了冷战的影响。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的一年),美国电子产业中民用电子产品的产值为 15 亿美元,供政府所用的电子产品的产值为 6.5 亿美元。然而在 1957 年,该数据出现了逆转,分别为 17 亿美元和 41 亿美元。随着苏联成功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以及美苏核武器竞争的激化,美国开始将电子产业的重心由民用转为供政府使用(主要是军用)。各企业也开始在军用电子产品的生产上加大力度,民用电子产业变得越来越薄弱。这就为日本2产民用电子产品进军美国市场创造了条件[电子工业 20 年史 ,1968,P19]。

2此文献相关信息请见书末“引用和参考文献”日文文献 35。——编者注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对美出口拉动了日本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

进入晶体管时代后,日本电子产业以出口带动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增强了。晶体管收音机的 90% 都出口到了北美,晶体管电视机紧随其后。日本厂家从 1961 年开始生产晶体管电视机,之后这些产品很快就走向了出口。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期主要出口的是黑白电视机,后半期则以彩色电视机居多。出口地仍然集中在美国。

除收音机、电视机之外,盒式磁带录音机等音响设备也随着出口的增多发展了起来。很快,磁带录像机(VTR)就成为了出口市场上的紧俏产品(图 2-3)。

1968 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就产自日本的彩色电视机提起了反倾销申诉。从这时候开始,日美围绕着彩色电视机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并持续了数年时间。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日元开始升值。另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动,为了应对冷战的局面,美国的对日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冷战结束

1985 年 3 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为冷战的终结拉开了序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力推动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化(Glasnost)。1986 年 4 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这使苏联不得不进一步推动信息公开化。

1987 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和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会晤,标志着冷战开始走向终结。不久后,东欧各国开始从苏联脱离出来。1989 年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1985 年美国再次转变对日政策,转为抑制日本工业的发展

1950~1985 年冷战期间,日本电子产业在美国的扶持下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但是 1985 年,美国的对日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不再对日本工业进行支援。这一政策转变的最大原因是冷战对美国的威胁变弱了,美国已不再需要为了推行冷战政策而扶持的“亚洲工厂”,反之遏制日本工业的发展更符合美国的利益。日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从短期来看,美国的政策也有所变化。里根总统(1981 年就职)实施了被称为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加军事支出、实行高利率政策以维持美元的强势等[伊丹等,1995,P95]。该政策实施后,美国的国内需求增加,日本的对美出口额也大幅上涨。此外,该政策的实施还导致了日元贬值、美元升值。这些都是 20 世纪 80 年代前半期的情况。这一时期日本电子产业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日元贬值。

但是,在里根第二届任期(1985~1989 年)开始的 1985 年,其政策发生了转变。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冷战对美国的威胁变弱。1985 年 9 月,几大发达国家之间签订了《广场协议》,该协议的主要特点是“推高日元、压低美元”。在这之后的几年间,日元持续升值,由 1 美元 =240 日元变为了 1 美元 =120 日元。

综上,美国在冷战形势下扶持日本工业发展的长期政策,以及致使日元贬值的里根经济学这一短期政策,在 1985 年均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年,美国对日本工业的态度由扶持变为遏制,日元由贬值变为升值。VTR 为过去出口额最高的民用电子产品

如图 2-3 所示,VTR 的出口额远高于彩色电视机,成为历史上出口额最高的民用电子产品。其产值在全盛时期超过了 2 万亿日元,其中出口额达到了 1.6 万亿日元。但是 1985 年之后,VTR 的出口额也开始骤减。现在 VTR 已不再单独生产和出口,仅有的一些也和 DVD 一体化了。

VTR 之后有什么呢?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电子业界为了寻求一种能够像 VTR 那样畅销的产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实际上,这种产品就是多媒体,即信息家电。但是,直到现在他们的梦想都还没有实现,因为再也没有哪种民用电子产品能够创造出 VTR 那样高的产值和出口额了。这一点从图 2-3 和图 2-4 中也能够看出。高精细化、薄型化、数字化

继 VTR 的辉煌之后,产值还算不错的民用电子产品就是电视机了。2010 年日本电视机的产值超过了 1 万亿日元,其中主要是液晶平板电视机。2010 年,电视机以 11 362 亿日元的产值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急速减少(图 2-1)。2013 年的产值仅为 770 亿日元,减少到了 3 年前的 1/14。

即便如此,进入 21 世纪后日本电视机产业还是出现了短期的繁荣,这主要得益于高精细化、薄型化、数字化三大技术。其中数字化为广播和信息处理、通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同一时期,数字化在通信领域也不断推进,之后互联网大潮来袭。在这一背景下,至少从技术上来说,广播和通信的区别消失了。但是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社会中的可实现性是截然不同的。日本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高品位电视机”的技术开发

日本电视机行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追求高质量的画面效果。1964 年,日本开始进行“高品位电视机”的技术研发,并将其作为彩色电视机之后的新一代电视机产品。这一技术后来被称为 Hi-Vision(高清晰度)。当时,NHK(日本放送协会)是开发主力。该项目的目的就 是开发出画面质量高的电视机。1991 年开始试放映,1994 年进行了实用化的试放映,家用 Hi-Vision 电视机也开始在市场上销售。在这些实际成果的基础上,为了使 Hi-Vision 成为高精细电视机的国际标准,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围绕 Hi-Vision 的模拟、数字之争

但是,围绕着 Hi-Vision 出现了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争论,同时这也是日美关于选择“画质更加清晰的电视机”还是“更加多样的服务”的分歧。美国主张实现服务的多样化,为此需要首先将模拟技术转变为数字技术,至于画质如何,那都是后话了。

美国 MIT(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说过这样一段话:“看电视时,你会因为图像的分辨率、画面的形状或者动作的流畅程度而感到不满吗?基本上不会吧!令你不满的应该是节目的内容才对。”[Negroponte,1995,P37]然而,日本方面(日本电子机器工业协会,现在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对此表示了异议:“Hi-Vision 也是数字技术,区别仅仅在于传输方式为模拟技术而已。因为全世界只有日本实现了 Hi-Vision,所以美国对将来 Hi-Vision 成为电视机的默认标准具有抵抗心理。”[关本,1966]

这一争论使日本开始正式面对电视信号数字化的问题。最终日本同时实施了电视信号数字化和 Hi-Vision 实用化相关的政策。另外,在电视信号数字化的同一时期,电视机也逐步向薄型、大屏幕转变。因此,日本的电视机画面是非常优美的。

卫星广播对服务的多样化,特别是频道数量的增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从 1989 年开始卫星广播,从 2000 年开始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在同一时期开始

从 1996 年左右起,日本开始积极推动电视信号数字化政策。如前所述,围绕着 Hi-Vision 的模拟、数字技术之争对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在同一时期,互联网也开始慢慢地普及起来,这样一来,原本在电视机上播放的视频等,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播放了。

但是,当时一般的互联网环境还不足以播放画质较高的电视视频。不过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既然要推动电视信号数字化,那么就应该使其与互联网有很好的兼容性。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将电话和收音机接入互联网的成功案例,所以这种主张也十分合理。

实际上,笔者在 1998 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哪种媒体,其基础设施都将变成计算机和互联网。现有的电视机、电话,以及我们未曾见识的将来的媒体服务,都势必会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西村等,1998,P283]

然而很遗憾,在电视信号数字化中,笔者的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后述),但是可以说正在一点一点地变为现实。

在离这一时期相距甚远的 2011 年,有人指出“现在 18 岁以下的年轻人一个人开始居住时都不再需要电视机了,因为他们有 iPad 和电脑”。这位作者断言电视广播(地面广播、有线电视、卫星广播)正在走向消亡[Ryan,2011]。实际上,年轻人很少实时收看电视广播,很多时候都是在直播后才去网络上看以各种形式传播的节目。以往的广播电视台继续存在——不愿和互联网进行整合

电视信号数字化为重新审视电视广播事业的结构,特别是互联网和电视机的关系提供了契机。然而,这里所说的“重新审视”并没有得以实现。反之,现有的模拟电视信号广播事业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数字电视信号广播事业者。也就是说,现有的广播事业者的“既得权”被保留了下来。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看出,广播业界依然对互联网持有排斥心理,想尽可能地维持通信和广播的区别。他们认为电视视频在互联网上播放只是个别现象。就连收音机广播方面,也与网络收音机这一国际发展潮流不同,成为了一项独特的服务。

但是,现实中广播领域却在一点一点地向网络广播迈进。YouTube 和 NICONICO 动画等视频服务网站,已经几乎实现了“电视广播”的功能,而且也频繁进行现场直播。

不愿和互联网进行整合的电视广播业界,归根结底还是不愿意革新。一旦排斥技术革新,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使用平板电视机收看数字电视广播

在推进电视信号数字化的同一时期,平板电视机的开发进入了最终阶段。事实上,用来收看数字电视广播的,正是大屏幕的平板电视机。

欧美各企业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壁挂式电视机”的开发。RCA 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开始开发液晶显示器,并在 1968 年对外发布。该公司同时也进行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研发业务。最初在开发液晶显示器的时候,该公司就考虑到了壁挂式电视机的问题。也就是说,开发壁挂式电视机才是最终目的,液晶只是 RCA 公司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选择的一项技术而已。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技术选择,都是非常明智的决策。然而遗憾的是,在研制出壁挂式液晶电视之前,该公司就不存在了。

日本在平板电视机的开发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日本夏普公司从台式电子计算机、钟表起步,先后在日文文字处理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的显示器上应用了液晶技术,并最终研制出了大屏幕平板彩色电视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发这一系列产品所需要的技术也都取得了进步。而推动这一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出现的,正是日本企业。

在平板电视机实际投入使用时,又出现了液晶技术、等离子技术、投影技术的竞争,但最终液晶技术在几乎所有尺寸的显示屏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 Fabless 电视机厂家的发展

对日本的电视机厂家来说,他们的春天并没有持续太久。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很快也开始了液晶面板的生产。同一时期,平板电视机领域出现了水平分工。

例如美国的平板电视品牌 VIZIO。在美国的电视机市场上,该公司与韩国三星电子都是数一数二的品牌。从这一层面上来说,VIZIO 也算是一个巨头电视机厂家。但实际上,它却完全是一个 Fabless 公司(无生产线设计公司),其业务仅仅是液晶电视机的企划和设计,员工也仅有 90 人左右[大槻,2012a]。VIZIO 将很多业务委托给了中国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和瑞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分工作业[大槻,2012a]。在美国市场上,VIZIO 的电视机享有“质优价廉”的美誉。

在电视机领域的水平分工中,设计和制造的分工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开始,在世界电子产业领域,很多产品都采取了设计和制造分工的方式。然而,日本企业却对这种分工作业的方式抱有抵抗心理,固执地坚持纵向联合和独立经营。笔者认为,这也是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一个原因。关于电子产业领域的各种分工作业方式,稍后会详细阐述。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追上了日本,电视机行业之所以能够进行水平分工,这些都得益于数字化。数字化使模块间的接口实现了标准化,大大减少了需要研磨的地方。和计算机一样,电视机也在逐渐成为模块化产品。至少从结果上来看,美国的主张——“比起高清画质,应该优先进行电视信号数字化”确实使日本品牌电视机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日本电视机事业的走向

日本的电视机事业将何去何从?作为生产和销售电器面板的零部件厂家生存下来也许是其中一个答案吧!不是作为电视机厂家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而是作为面板厂家和电视机厂家、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电子制造服务,第 7 章详述)企业进行业务往来。

我们在第 1 章中提到过,从整体来看,日本电子产业越来越具有零部件供应商的色彩。结合日本电子产业的这一现状,电视机厂家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生存下来也是合理的。

夏普就在向这个方向转变。实际上,我们之前提到的夏普堺工厂是 SDP(Sakai Display Products)公司作为对外销售液晶面板的企业运营的。另外,鸿海精密工业的董事长郭台铭个人对堺工厂进行了大额投资,占有将近一半的股份。

夏普目前正在为美国苹果公司生产面向智能手机的中小型液晶面板。另外,夏普接受了美国高通公司约 100 亿日元的投资,宣布将和高通公司共同开发新一代液晶面板。除此之外,夏普还接受了三星电子约 100 亿日元的投资,表示将扩大对三星电视机和智能手机液晶面板的供应。由此可以看出,夏普已经踏上了由电视机厂家到液晶面板厂家转变的道路。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电视广播会不会继续下去还是个未知数。如前所述,有人提出了电视广播正在走向消亡的观点。电视机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势必会被重新构建,但不管怎样,显示器终究还是需要的。从这一点来看,作为显示器或面板厂家谋求出路也是一个可选项。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比起为自家公司的电视机生产面板,应该优先外销。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继续生产电视机,但是却由别的企业为自己供应显示器或面板。这些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成为 VIZIO 那样的 Fabless 公司。

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正在逐步由自己生产电视机转变为从国外进口(图 2-2)。这一现状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世界上看电视的国家有很多,但生产电视机的国家却只有几个。包括美国在内,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机也是从国外进口的。

但是在美国仍然出现了 VIZIO 这样的电视机厂家。虽说是电视机厂家,但 VIZIO 并没有从事硬件的生产业务,而是将其交给外国的 EMS 企业进行。这样一来,从贸易统计上来看,VIZIO 品牌的电视机就是美国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对日本的电视机事业来说,VIZIO 这种商业模式也是值得参考的。“奥运会特需”的春风会吹向 4K 电视机吗

日本电视业界向来追求高画质。电视信号数字化完成之后,很快就向市场上推出了 4K(4K×2K,3840 像素×2160 像素)电视机。2020 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可能会引发 4K 电视机的消费热潮,业界也对此充满了期待。但即使果真如他们所想,这也只是短时间的、仅仅发生在日本的“特需”。第3章 时隔 100 年的通信自由化带来了什么

被“自由化”“移动”“互联网”浪潮搅乱的通信市场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通信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美国,AT&T(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于 1984 年被分拆;在日本,日本电信电话公社(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Public Corporation,NTT,简称“电电公社”)于 1985 年开始民营化,被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发生在美国和日本的这些动向,其目的都是在通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如前所述,戈尔巴乔夫于 1985 年开始执政,这为冷战的终结拉开了序幕。恰好在那时,美国里根总统、英国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日本中曾根康弘首相分别上台执政,都采用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而通信自由化也是其中一环。在中曾根内阁的主导下,日本国有铁道也被分割民营化了。在日本,电信、电话和广播事业都是从国营开始的

19 世纪,电信在美国作为民营事业发展了起来。1845 年,塞缪尔·摩尔斯成立了一家电信公司——电磁电报公司。在美国,电话事业也是从民营开始的。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于 1877 年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另外,美国的广播事业也是由民间企业发起的。西屋电气公司运营的广播电台从 1920 年开始播放“定时广播”,开辟了收音机作为媒体的可能性[水越,1993,P67~P69]。

综上可知,在美国,电信电话事业和广播事业是由民间人士自己开发技术开创的。然而在日本,无论是电信电话事业还是广播事业,都是从国营开始的,技术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也就是说,这些事业都是由“上面”运营的。

1869 年(明治二年),明治政府以国营的形式开始了电信事业。在电话方面,人们围绕采取国营还是民营形式展开了争论,不过最终还是决定采取国营形式。1890 年,公共电话事业开始发展起来[松田,2001,P95~P115]。

1925 年,社团法人东京放送局开始了广播业务。紧接着在 1926 年,社团法人日本放送协会,即 NHK 成立[高桥,2011,P38]。NHK 虽然是社团法人,但其形式和国营相差无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电信电话事业,日本政府于 1952 年创办了特殊法人日本电信电话公社。1953 年又成立了一家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司——国际电信电话株式会社(KDD),并将国际电信电话业务由 NTT 移交给了 KDD。这样一来,电信电话业务就不再由国家直接管辖了,不过还是受到了国家的诸多干预,离民营还相距甚远。

广播事业方面,战后民间广播开始发展,但是广播的技术规格等直到现在也依然由政府主导决定。

电信电话和广播事业最早由通信省管辖,之后经由邮政省,现在则在总务省的管辖之下。国家和公共事业单位都是民间企业的客户

在这种事业结构下,民间企业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国家和日本电信 电话公社、日本放送协会等公共事业单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各企业的主要工作都是为这些公共事业单位提供通信设备和广播设备。设备的规格和所需数量也都由公共事业单位决定。

这种依赖于国家的事业结构,给日本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企业性质造成了很大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鉴于这种长期存在的事实上的国营性质,该领域的事业发展和研究开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国家的干预。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美国的电信电话事业转变为事实上的垄断

如前所述,美国的电信电话事业都是从民营开始的。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年),联邦政府将电信电话事业改为由国家管理。以此为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话公司不断被整合。电话事业方面,议会也开始逐步放宽反垄断法。

这样一来,美国的电信电话事业事实上也由 AT&T 垄断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84 年通信自由化开始。AT&T 的前身即为贝尔电话公司。1985 年电电公社民营化,通信事业开始自由化

在日本,电话一直没有得到普及。即使是在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期的 1955 年,日本家庭的电话普及率也仅有 1%(图 3-1)。即便有些家庭申请电话服务,电话事业者也不会立刻为他们安装电话机。这是因为电话网的扩充速度赶不上申请者增加的速度,因此不得不让申请者长期等待。这种情况称为“积滞”。

图 3-1 电话用户数量的变迁“积滞解除”和“全国通信自动化”成为了电电公社的目标。所谓全国通信自动化,是指拨号自动通话。积滞解除和全国通信自动化分别于 1978 年、1979 年实现。1972 年,家用电话的入网人数超过了商用电话(图 3-1)。不过这一时期,电话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也仅仅为 30% 左右。直到 1980 年前后,日本才实现几乎家家都有电话的局面。中间经过了将近 100 年的时间。可见电话的普及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随着电话进入到每家每户,电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 年 4 月 1 日,日本电信电话公社更名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依然简写为 NTT)。该 NTT 为母公司,日本国内的电话业务主要由其旗下的东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 东日本)和西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 西日本)持有。除此之外,NTT 的子公司还有主营手机业务的 NTT DoCoMo,和以数据通信为主要服务的 NTT DATE 等。

电电公社的民营化,标志着日本通信事业长达近 100 年的垄断机制终结了。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更是不断有新公司加入进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