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4:02:47

点击下载

作者:马化腾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试读:

版 权 信 息

书 名: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作 者:马化腾等

版式设计:任 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ISBN:9787508651781

本书由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互联网+”:连接普惠经济马化腾 腾讯主要创办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今天“互联网+”一下子成了社会和业界追捧的热词,这是我两年前始料未及的。腾讯当时已在这个方向上积极探索了。

2013年,我和马云、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众安保险时,就谈到了“互联网+”的实践。几天后的“WE大会”上,我再次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七个路标之一。

当时频繁提及“互联网+”,主要是想改变人们的一些固有看法。因为我们跟一些政府或传统行业的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在做什么。大家觉得,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跟自己所在的领域或传统行业没有太大关系,或是觉得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存在冲突,是颠覆、取代、捣乱甚至对立的关系。

今天“互联网+”引发前所未有的热议,表明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看法已有很大改变,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虚炒“互联网+”概念的情况。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不必神化“互联网+”,但“互联网+”会成长为未来的新生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了一起。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与万物共生共存,这成为大趋势。

过去两年,我在各种场合提到最多的词可能就是“连接”。腾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希望实现“连接一切”。连接,本身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我们的QQ(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微信,首先就是为了满足人与人的连接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现在,我们把人与服务、设备和内容源等连接起来,开始实现互联互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已经模糊。

连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未来,“互联网+”生态将构建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互联网+”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经常用电能来打比方。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好比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比如,在互联网平台上,文学读者、影视观众、动漫爱好者、游戏玩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游戏、动漫、文学、影视也不再孤立发展,而是通过聚合粉丝情感的明星IP(知识产权)互相连接,共融共生。可以说,“互联网+”给各个传统文化娱乐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生。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围绕明星IP打造粉丝经济,正是行业大势所趋。“互联网+”是一种“寓大于小”的生态战略。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个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这使得传统企业的形态、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寓大于小”成为商业变革的趋势。

过去,企业自上而下地进行市场推广,现在则需要基于传感、数据去感知每个用户每个瞬间的位置、需求、行为,快速理解和响应每一个细胞的需求和行为,甚至和每一个不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个体用户的“细胞级连接”,就如同一个生命体的神经末端麻木,肢体脱节,必将面临生存挑战。

借用“信息熵”的概念来说,“互联网+”生态中,实现连接的层级单位越小,熵就越低,商业活动、社会经济的耗费就越少,效率就越高,确定性就越强,有序程度就越高,生态体系也越有活力。反之亦然。“互联网+”代表着以人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经济。局部、碎片、个体的价值和活力,在“互联网+”时代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万物互联和信息爆炸带来的不是人的淹没,其实恰恰是人的凸显,每个人的个性更加容易被识别,消费者更灵活地参与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中去,实现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

普惠经济也是一种集约型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它能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环保。例如,“互联网+”在拼车、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等领域创新迭出,以“滴滴专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正在井喷式发展,这为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实现绿色环保,解决现代城市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

腾讯参与“互联网+”生态的方式,主要是开放协作,跨界融合。张小龙说:“微信是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我很认同。最近两年,腾讯对自己的业务做了大量减法,聚焦在最为核心的通信社交平台、内容游戏等业务上,其他则交给合作伙伴。这是几年来我们历经痛苦得出的结论,我们会坚定地做所有创业者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喜欢“自留半条命”这个说法,把另外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生态。

腾讯的开放平台上,如今已有几百万合作伙伴,数亿用户。很难讲今天的腾讯只是腾讯自己,企业正逐渐变成无边界的开放组织。

现在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在内的生态公司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腾讯早走一点,但只是早一点碰壁,早一点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会走向开放。不管是数据开放、云平台还是提供连接,我们都想把更多的信息孤岛连接到各自的生态体系,让更多传统行业在这个体系中共生、发展,让各自生态体系里的用户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是良性竞争,看谁做得更好,生态体系的黏性、用户量就会更多。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聚合多项民生服务功能于一体,把政府服务大厅建在智能手机上,这将推动中国服务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2015年4月中旬,腾讯与上海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有位政府官员在交流时提出,“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是社会形态变化的一种趋势。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互联网+”确有无限想象空间。“互联网+”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起跑线。摩尔定律与梅特卡夫定律,这两个指数型增长的效应叠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互联网+”可能带来大量“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及被超越的风险。例如,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在更广阔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看到资源禀赋不同的各个国家,正重新聚集在“互联网+”这个起跑线上较量:发达国家希望继续抢占优势生态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借此实现弯道超车。时下大家热议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都将互联网视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创新引擎。

回头看我们国家,工信部这个机构设置里,为什么把工业和信息产业放在一起管理?战略意义其实也早已明确。

2015年全国两会上,我再次提了“互联网+”的建议。很庆幸,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在互联网行业一线工作十几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振奋。

今天,在“互联网+”的起跑线面前,不但我们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而且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需要把握难得的机遇窗口,做出至关重要的反应。序章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张晓峰 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如果说,过去我们对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这句话的理解还不那么深刻的话,我们面对互联网、“互联网+”似乎都可以变成那位先知,以我们的亲身感受,来给出未来流行度的一个预判。

未必你不会再加上另外一句话:“连接已无处不在,将来终连接一切。”

麦肯锡推崇iGDP(互联网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考察互联网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度;华为认为“连接”是新的生产要素,并推出“全球连接指数”,据以判断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近期腾讯亦将发布移动互联发展指数。

乔布斯视“一切都将无缝连接”为苹果的持续竞争优势;扎克伯格2014年确立的脸谱网(Facebook)下个10年三大发展方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想要连接整个世界”;而张瑞敏的海尔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战略(“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价值),将每个“人”和他的“用户价值”连接起来,人人是创客,“企业即人,人即企业”。

在2013年的WE大会上,马化腾曾提出了“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的观点;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对“腾讯是一家连接型的公司”进行了阐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进一步明确腾讯要回归本质,专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在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看来,“作为腾讯目前重要组成之一的互动娱乐业务,它的使命也应该是连接、维系人类一切的情感、梦想和想象”。

互联网、无缝连接、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些原来看起来不搭界的字眼,现在组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生发出联想。

互联网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连接方式。互联网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重新解构了过去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与关系结构,关系及其连接方式相对更具有随机性,主要是连接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分布式、零距离,关系的建构与连接融汇了人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体智能”的交汇。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的连接,部分地实现了人的连接、人和信息的连接;“互联网+”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人与未来的连接。

连接未来,就要让连接随时随地随需自然发生;连接一切,没有人这个核心,没有信任这个要素,“一切”就是空谈。敬畏人性让未来临近,强化信任让未来流行。

习近平和李克强正带领新一届政府着眼于人人、大众、万众这些小颗粒度的连接“细胞”,点亮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之火,用“互联网+”连接人性,用“互联网+”培育生态,用“互联网+”锻造竞争优势。

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可以对未来进行美好想象的空间。

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有梦想、有创意、有努力的人融合在一起可以到达的地方。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通过有效的连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梦想的设计中,让更多的创意、创新、创造集成交融,从而共创未来、各得其所!

谈“互联网+”,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强调,那就是“生态”。张瑞敏希望把海尔变成一个平台、一个自然界、一个生态系统;腾讯则通过打造具有生态性的开放平台“把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打造最好的生态性全要素众创孵化平台。“互联网+”对于生态的建构、完善、要素匹配有独到的作用,不但可以实现跨界融合,而且促进信任产生、累积,再生发出更多的连接。所以,生态不仅给连接提供了环境,而且让连接自动生长。

本书的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严谨,第一篇解构“互联网+”及其时代,分析“互联网+”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与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二篇是针对互联网产业,通过透析腾讯这个“互联网+”的样本,寻找互联网产业通过自身融合以服务“互联网+”的路径线索;第三篇在“行动”上进行洞察前瞻与样本剖析,尝试描摹国家、行业乃至个人的“互联网+”行动路线图。

感谢腾讯集团组织部分云中智库专家,对“互联网+”、“连接器”、“连接一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并允许对腾讯进行客观中立的剖析与观察。也特别感谢所有的作者用“互联网+”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有关“互联网+”的合作,这种连接的确很神奇!

我们处于从传统社会走向全面信息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用户行为、商业行为、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变革、跨行业的融合等等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走向连接一切的智慧世界,唯有拥抱变化,才能拥有未来。

未来已经来临,你我让它流行!“互联网+”的密码于扬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19世纪电力的大规模应用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从1986年中国发出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有了6.49亿用户,渗透率达到了47.9%,互联网逐步从城市向农村渗透。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如电力般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版图。第一个10年里,互联网更多应用于学术科研领域。第二个10年,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和平共处,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经济,比如门户网站、游戏和电商等。第三个10年里,互联网逐步开始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

在大量的数据、案例分析和企业咨询的基础上,易观国际于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的理念。我们认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会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营销的互联网化,比如广告主从在报纸上做广告到在网络上做广告。二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其最大推手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崛起正是渠道互联网化最显著的表现。三是产品的互联网化,这个进程从2010年开始,其最大推手是智能手机的爆发。智能手机上的App(应用软件)操作代替了原有的实地操作,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无纸化,为环保做出了贡献。四是当下正在进行的运营互联网化,企业完全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继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理念之后,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我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理念。这个理念是对互联网化的进一步提升,给了各行各业一个互联网化的具体落地思路。“互联网+”

这个表述的含义是,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就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而传统的红娘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世纪佳缘……互联网只是工具,只是如电力一般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效率提升器。各行各业运用“互联网+”的本质是用互联网去找到行业的低效点,如同潮水一般没过企业营销、渠道、产品、运营各个环节的效率洼地,帮助企业实现增效转型升级。随着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将爆发出更大的正向推动能量。“互联网+”“+”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在中国互联网过往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互联网与广告、零售、银行、通信等传统行业的结合,在造就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优秀企业的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和宝贵的经验。我们看到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孕育着“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已经把拥抱互联网提升为企业战略。但有的传统企业却寄望于找到“互联网+”的黄金法则或普适办法,妄想可以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指出,“互联网+”没有普适的方法和路径。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只适用于自身的路径。企业应该基于内部数据及外部大数据资源的利用,充分了解自身所处行业及关联行业的生态。从战略到意识,从能力到技能,从数据挖掘到量化决策,企业上至高管下到基层员工都要统一思想和步调,全身心地拥抱互联网,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路径,利用互联网去优化、改造甚至重塑自我。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每个企业都在“去中心化”。其核心就在于找到自身行业的本质,将其与互联网结合,把老中心打掉,建立更有利于自己、更大规模、更有效率的新中心。

在未来,每个行业都将是与互联网有关的行业,每个企业也都将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企业。所谓的“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企业”将变成现在“电力行业”、“电力公司”一样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的行业和企业。

在寻找“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了用户所处的环境变化。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多屏的时代。而各行各业所提供的服务会以上述“互联网+”的公式存在,从而重新改造和创造我们今天所有的产品。

而对用户而言,他们未来不会关心他们接入的方式,不会关心他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因为他们面对的每一个面都可以是一张接入互联网的屏,通过它们能将用户和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应用和服务随时随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足够了。

也许对创业者来说,当熟悉了这样一条路径之后,我们基于“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理念,与行业结合,才有机会再往前迈一步。我们的传统行业才能真正地转型,从而创造新的局面。

在“互联网+”的实践前行路上,在创新方向的选择上,形容词比名词更重要。这就好像马车公司了解用户需要更好更舒适的马车。关注“马车”这个名词的企业,成了历史的炮灰,而关注“更好更舒适”的人创造了汽车。而在创新的落地上,名词又比形容词更重要。这就好比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供需关系,它只是工具,帮助各行各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当企业内外部都不提“互联网+”的时候,企业才算真正走完了自己的互联网化之路。

展望未来,随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具有高度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从科幻电影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许到了2025年,我们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当生物科技与互联网结合,人类自身也会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

蒸汽机出现后,人类的生产效率开始大幅提升。颠覆性技术让整个人类社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拥抱互联网,放飞梦想。2025年的我们将完成现在很多想都想不到的事情。第一篇“互联网+”为什么会成为国家战略?第一章“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和巨大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推出“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不但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为赞赏,肯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它与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乃至“中国制造2025有何关联?“互联网+”行动计划应该怎样破题?会带来怎样持续的影响?什么是“互联网+”?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的确,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而“互联网+”的提出可以说正是基于对这样一个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因应。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是什么?

官方版:“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马化腾版:“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阿里版: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李彦宏版:“互联网+”计划,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这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现在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产业当中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O2O(线上到线下)领域,比如线上和线下结合。

雷军版: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互联网+”,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

分析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其内涵有共性,也有细微的差异。比如把马化腾版和官方版做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两者措辞不同,但从整体上看两个版本基本是在讲同一件事: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落脚点来看,二者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新形态”;马化腾提到的是“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应该说前者更宏观,强调了整体、大局;后者更基础、更科技、更人性。

而对于“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理解“互联网+”的四个要点

一是要走出“互联网+”工具论的狭隘视野,不能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做取舍;一定把它当作更具生态性的要素来看待,它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

二是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也都有一个“互联网+”,它和你的时间、你的空间、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你的行业、你的关系、你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纠缠在一起。每个人都有权对“互联网+”做出定义、进行解读。比如,漂在北京的你和老北京人,“互联网+”对你们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你从在媒体行业做采编到做汽车后市场服务,对于互联网的界定是有巨大差异的;而一个游戏菜鸟和一个深度沉迷者对于游戏公司的价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你不需要迷信别人的定义。读这本书前后,相信你对“互联网+”的看法会截然不同。当然,我也相信,你任何时间对“互联网+”给出的界定都不会是最终答案。

三是尽管“互联网+”具有动态性,但我还是想给你一个粗略的、先入为主的线索:“互联网+”的特质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述,只有八个字——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如果说连接一切更加代表了“互联网+”和这个时代的未来,那么,跨界融合是“互联网+”现在真真切切要发生的事情。独立TMT(电信、媒体和科技)分析师付亮也赞同“互联网+”就是连接一切。正是这种跨界、融合会面临各种可能与不确定性,所以就像第二点强调的,“互联网+”是动态的。

四是切忌孤立地看待、解读“互联网+”。“互联网+”是生态要素,当然,生态要素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全局性、系统性。其实我们综合地去看待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智慧民生,会发现它们是无法分割、片面理解的,串起这些珍珠的线就是“互联网+”。有些人可能会跳将出来,说这是误读,是歪曲。他们坚定地认为“互联网+”就是工具,就是一个选择,李克强总理没那么讲云云。好在“互联网+”允许他们试错,因为“互联网+”主导的创新生态提供了试错纠错的平台。“互联网+”不会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个概念,未来它对于产业、经济和整个社会都会有非常长远深刻的影响;而且一定会汇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推动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怎么理解“+”?为什么“+”?

理解“互联网+”要从不同层次来区别看待、整体把握,以便于更通透地考察“互联网+”。

理解“+”的五个层次

至少应该从以下层次来把握“+”,据此来制订计划,描绘路线图。

第一个层次: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连接,形成交互,并纳入网络或虚拟网络。ICT改变了距离、时间、空间,虚拟与现实都成为一种存在,每一个个体都被自觉不自觉地划分到不同的社群、网络。从另外一层意思上讲,互联网产业的企业、从业者也有一个连接、联盟、生态圈的问题,而不要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者店大欺客,否则你根本没有“+”别人的能力。像在通用电气(GE)的倡导下,AT&T、思科(CiSco)、通用电气、IBM、英特尔(Intel)等公司就已经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第二个层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万联网+产业互联网(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不管什么名头,连接是目标,互联互通是根本,是一体两面而不是曲高和寡。如果单纯去讲某一方面的网络,和连接本身就是对立的,更谈不上连接一切。同时,万物互联,不论何种网络,一定不要变成孤岛。

第三个层次:“互联网+人”。移动终端是人的智能化器官,让用户触觉、听觉、视觉等都持续在线、无处不达。“互联网+人”,这是“互联网+”的起点和归宿,是“互联网+”文化的决定因素,也是“互联网+”可以向更多要素、更多方向、更深层次延展的驱动力之所在。

第四个层次:“互联网+其他行业”。其他企业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也需要自我革命、持续迭代,新兴行业要拥抱互联网,而创新创业更离不开互联网。现在进展最快的有“互联网+零售”产生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信”也越来越成熟。

第五个层次:“互联网+∞”:∞代表无穷大,这就是连接一切的阶段。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物与物,这些连接随时随处发生;不同的地域、时空、行业、机构乃至意念、行为都在连接。同时,后面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这里面蕴含了形如“互联网+X+Y”这样的基本模式,比如“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往往会再“+保险”、“+代驾”、“+救援”、“+拼车”等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跨界与融合,才有可能产生细分领域的创新。

其实即便对于“+”本身,也需要有更结构化的体察和更超脱的定义,在不同的场景,其内涵与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它代表了连接,至于连接的基础、协议、方式、持续等可能要视情况而有很大的差异。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指出了“+”的另外两种理解思路。他认为“互联网+”第一个“+”应该是加速,而不是要破坏什么。互联网整个就是一个加速工具,而且一直在加速。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加速,速度越来越快,最近几年没有哪个行业离得开互联网。第二个“+”是破坏性创新。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像互联网金融比较明显,要打破旧格局。整体互联网的环境已经出现,对所有行业的冲击力已经出现,没有哪个行业不重视它。

为什么“+”?

为什么要“+”,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能已经不言而喻了。第三章会为我们提供更多角度的认识。钱颖一教授就有自己独到的观察:现在大家都在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互联网为什么可以“+”另外一个行业?因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仅仅提供了产业方面的革命,而是关系到N个产业的变化。

王俊秀认为,数据会穿越一切,用数据的力量重新定义各个行业,重新定义信息化。马旗戟也谈到了数据驱动的原因。为什么BAT在互联网时代会这么牛,是因为信息,因为数据,因为它们能够获取人与人、全世界之间、全宇宙之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并把它呈现出来。这个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互联网+”服务传统经济形态转型很重要的一点。

出版人卢俊则认为:互联网做的就是关系,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价值,中国人在这里面嗅到商业机会的能力是超越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国可以在这上面弯道超车,在信息产业、互联网上往前更进一步;“互联网+”提供了互联网和任何行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而科幻作家韩松则指出,2015年两会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的核心,就是释放创造力。他说,人民有无穷的智慧!我觉得“互联网+”,特别是大的互联网公司,完全能够发挥积极的社会动员力和积极的文化影响力,去实现大家的梦想。

当然,“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除了国家洞察、产业推动、竞争需要之外,新兴产业应用的跃升式发展也功不可没。想必大家都不会否认,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破局者。它们的先行先试,既发现了痛点、创新了模式,又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可以说,没有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创造性实践,就不会有“互联网+”被提到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国信办主任鲁炜直言互联网是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最大亮点,“因为网络的共享,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英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中国如此,世界亦然。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国家的发展,创造着世界的未来”。

细数互联网金融的前世今生,可以发现,它发端于西方,成就于中国。而且互联网金融也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生发、成长的,特别是网络支付开启了第三方支付的新方式。无论是电子商务之于传统零售业,还是第三方支付这个互联网金融的有生力量之于电子商务,都是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结果,都是协同创新活生生的案例。

1998年PayPal公司在美国成立,它在传统银行金融网络系统与互联网之间为商家提供网上支付通道。加上亚马逊支付、谷歌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出现,美国一度占据全球互联网支付的主要份额。直到2013年,这个历史被改写了,美国才被中国超越。其背景除了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被接受之外,支付宝、易宝支付、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加大自身创新力度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正是“互联网+”的特征与要求——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就是要通过融合实现创新,通过融合发现价值,通过融合提升效能和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创新最强的领域,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异军突起”;和传统行业的冲突与合作又像一部大戏天天在上演,恩怨情仇到现在也没有释怀。而双方在许多方面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又充满了智慧。所以,读懂了互联网金融,也就对于“互联网+其他行业”有很强的可借鉴作用。

日前,全国首款习近平重要讲话App“学习中国”正式上线。媒体评论说这再次展露出中国领导人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常务副总编陈建才表示:“理论学习只有和普通大众完全对接,整个民族才能提高理论自信。”“互联网+”与国家影响力“互联网+”:新常态·新引擎“互联网+”与“双引擎”是“克强经济学”中一个最新而且颇具分量的模块。新常态不会自动翩然而至,要经历深刻的变革,需要“过五关”,方有可能迎来理想的新常态。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不像一部汽车,踩一下离合就可以换挡了,给点油门就可以加速了。再说了,这个庞然大物结构上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动态平衡差、调适能力弱,加之过去的惯性,所以,其切换难度之大、过程之艰辛可以想见。大家既要保持耐心,又要汇聚智慧。

——新常态要转换新驱动、新范式。由过去的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既面临思想的转换,又有机制、体制的变革,还有对纳入新范式、新轨道的不适应与排异。这里“互联网+”会为结构的变化、融合的产生、创新的发生提供支撑。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方向。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智能制造就是主攻方向。前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在这个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新常态需要找到新引擎。针对2015年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双目标”(双中高,即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结合”(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和“双引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双引擎的连接器正是“互联网+”。经济学家李稻葵就此评论说:据我了解这是第一次提出的概念。第一个引擎是市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创新上,万众创新,要让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就有希望了,中国的调整和升级就好办了。

——新常态要促进新生态发育。这是说起来容易、看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复杂的事情。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技术市场、创新市场、知识产权发挥作用、智力资本显现威力方面亦步亦趋,生态系统要素不齐备、衔接不合理、开放性打折扣等问题长期存在,新的生态发育任重道远。“互联网+”促进融合创新生态的逻辑参见图1–1。

——新常态要鼓励新业态。“互联网+”针对问题痛点、体验空白、价值盲区所实现的跨界融合会带来很多亮点。开放平台、众创空间就是新业态的最好示范。除传统行业、各类实业以及新兴产业之外,在细分垂直领域也会有大批兼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新业态不断脱颖而出。

——状态转换要受得了阵痛。状态切换是新旧力量的角力,是心智与习惯的转换,需要时间考验,要经受质疑和唱衰的煎熬。2015年4月14日,李克强提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不能忽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必须牢固确立忧患意识。我们的调控政策既要利长远,也要稳当前,稳当前也是为了利长远。图1–1 “互联网+”促进融合创新生态逻辑图全球创新指数

根据郭莲的研究,当今在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创新指数报告是“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将创新描述为“导致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发明和创造的融合”。2014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第29位,当年报告以“创新中的人才要素”为主题,旨在探讨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全球创新指数由5个“创新投入指数”和“两个创新产出指数”,共由7大类指标构成,它们分别是:制度(政治环境、管理环境和商业环境),人力资本和研究(教育和研发),基础设施(ICT、能源和一般性基础设备),市场成熟度(信贷、投资和贸易竞争),企业成熟度(知识工作者、创新链和知识吸收),知识和技术输出(知识创新、知识影响和知识扩散),创新输出(无形资产创造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线创新)。其中包括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84个三级指标。

中国表现相对较弱的指标是:“在线创新”指标(第136位),创业便利程度(第118位),教育公共开支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环境绩效(第111名),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第128名),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第105名)。

全球创新指数领衔者创造了密切联系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相结合,带来了高度创造力。尤其是全球创新指数位列前25的国家在多项指标一贯得分很高,并在如下领域具备优势:ICT的创新基础设施,知识工作者、创新链和知识吸收的企业成熟度,以及诸如创意产品和服务与在线创造性等创新产出。全球连接指数

为了评估和验证ICT如何提升国家和行业的竞争力,华为于2014年开发并正式发布了全球连接指数(GCI),包括国家连接指数和行业连接指数。这是业界首次对国家和行业连接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估。简言之,全球连接指数调研旨在评估全球各个国家和行业的连接水平以及由连接带来的价值。

华为报告《共建全连接世界白皮书》开宗明义,“连接成为新常态”,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终端连接,65亿互联网用户使用80亿部智能手机,这表明世界正连接得更紧密。

国家连接指数考量了占全球78%的GDP和68%的人口的25个国家的连接程度,进而反映ICT在推动创新、提供极致用户体验和培育创业方面的作用。

行业连接指数考量了10个行业中ICT领域的投资和应用,及其对企业效率、创新和与客户互动方面的影响。通过该指数,我们可以看出哪些行业正在积极拥抱ICT,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这个指数也反映了ICT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进步如何帮助行业进行创新及变革,以抓住全连接世界里的诸多机会。

中国排名第14,虽未跻身前10,但政府投资绝对值高居榜首,依旧是全球最具潜力的ICT市场之一。宽带中国的战略落地和4G时代的大幕拉开,将进一步助力实现“十二五”规划后三年的发展目标。

德国高居榜首,两大综合指标“连接现状”和“增长空间”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发达国家第二。基于雄厚的ICT基础优势,德国率先发起工业4.0革命,用信息物理系统连接工厂,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工业生产效率有望提高30%。图1–2 中国、德国国家连接指数对比图资料来源:华为网站,全球连接指数

对全球连接指数的调研发现,连接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华为对两个维度16个指标的研究分析得出,连接指数每提升1点,人均GDP增加1.4%~1.9%,发展中国家的提升会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ICT是连接一切的纽带,成为撬动可持续发展的杠杆。今天的ICT系统由过去的支撑系统向驱动价值创造的生产系统转变。连接,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新的生产要素。

华为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终端的连接,其中90%以上将会来自各种智能的传感器,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加入连接。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成为互联网企业,借助连接的力量缩短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释放出产业创新的巨大潜能,驱动创新焦点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迁移,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

华为借此阐释了共建全连接世界的梦想:让宽带连接一切,无处不在,让敏捷创新打破边界,无所不及,让极致体验普济大众,无人不享;借助这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理念,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业界携手构建起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连接世界。

国家智力资本是连接世界的核心能力

适当时机应确立国家智力资本计划。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的总和,是兼顾软硬实力、当前与长远的体现。智力资本影响软实力、巧实力,智力资本之间差距越大,优势一方的势能则越强,竞争的格局就越难以撼动。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智力资本、文化思想的支撑,一个国家只会大而不强,而国家智力资本是连接世界的核心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最佳体现。

我们过去对人性和个人价值创造的重视严重不足,教育环境与策略、个人成长环境与成就机制均有很大偏差,文化发育与经济发展完全不均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明显增强,但是这些方面对我们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整体人力资本水准和我们并不相称。

从结构资本来看,开放创新机制、包容的价值观和创新文化、完善的法制环境等方面均发育不健全,加之腐败寻租、利益集团等扭曲了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我们的结构资本价值也未得到很好的积淀和释放。

从关系资本上,抛开历史因素、地缘政治因素、东西对峙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在国家关系资本上的建树和我们的努力是不相称的。但是“一带一路”、“亚投行”、中韩和中澳自贸区等是创造性之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只要形成连接,加强交互,把准脉搏,控制节奏,建立信任,国家关系资本就有跃升的可能性。塑造全球影响力与控制力“互联网+”的目标是连接一切。开放是生态的基础。我们要具有影响力、控制力,就要塑造我们的连接力,在定位上洞察趋势,占领更重要的节点,体察对方的“人性”,提高伙伴的体验,强化各自的信任,增大节点流量和质量,并要牢牢掌握设计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亚投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此外,“互联网+”的跨界、包容、融合、尊重人性、持续创新、动态调适,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一个新的话题、新的价值、新的“连接器”、新的文化力量。

有理由期待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它属于中国,属于你我!“互联网+”:融合共识,协同行动

国家2014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认为:“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把中国从互联网大国建设成为互联网强国,并让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让全人类共享。“互联网+”及行动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正是这一前瞻性架构的具体化、可操作化。“互联网+”融合一致行动

正是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不可替代作用,沿袭固有的路径安排已经难以充分获得解放生产力的效能,“互联网+”才会走上前台。因此,“互联网+”是国家意志,更应该是全民意志,而不是单方意志;“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共同行动、一致行动,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个体都应该根据实际做出个性化安排。

从中央到地方,从机构到个人,上下同欲才不会跑偏,也才会形成合力。要凝聚共识,有必要更全面地看待“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计划。

——这是一场全覆盖的社会化创造性实验。之所以说是“实验”,是因为它基于开放、源于创新,因为它要集成智慧、协同融合,因为它会改造传统行业、影响人们生活、改进社会治理、促进生态优化。这些都没有定式,没有现成的、可遵循的路径。

——这是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变革。“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习近平)它对我们的学习、娱乐、社交、衣食住行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未来的时代,是智能的时代,智慧化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关系模式的再造。互联网强调民主、开放、参与、生态、融合、连接、去中心化,这会对于多维关系的模式产生深刻持续的影响。

——这是一次重新发现新生产要素、释放生产力动能的集体实践。连接、智力资本越来越被当作新生产要素看待;而创新创业生态的塑造和优化、O2O、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对个人创新能动性的释放,则会有效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互联网+”保障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给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就是要借助、弘扬这种先导力量,推进个人创新创业、学研商企结合的创新与产业化。如果把创新驱动视为新常态的话,“互联网+”就是那个秘密武器,可以推进创新,促进转型,可以推动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范式。

资源、客户、创新靠什么来驱动?其路径不同,结果迥异,差距殊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值得骄傲的成就,但发展质量不高、创新后劲不足、可持续性不强。驱动要素的选择不能再停留在被GDP推动、被利益集团裹挟、被失速风险制约的传统模式了,要逐步形成新范式。

要加强创新趋势、创新规律、创新教育、创新生态的研究,加强创新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研究。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广东省倡导“腾笼换鸟”,曾经针对十多个产业的演进路线图、技术路线图进行研究,类似这样的公共服务亟待强化。

我们倡导创新驱动发展,但旧范式积重难返,实际发展的线路不会马上转入这样一条轨道。我们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创新上还是不能匹配,创新投入低,创新效能一般,所以创新的产出并不相称。我们要保持面对创新、面对未来的谦卑,向那些创新大国学习。

新加坡2014年11月提出智能之国(SmartNation)计划,期望“人民过着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通过技术无缝连接”。他们把全世界年轻的创业人聚集在一起,提高整体创造力水平。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三件事情,连接、收集和理解(数据)。

另一个在创新上值得尊敬的国家是以色列,被称为“创新的国度”。其国土面积仅相当于半个珠三角,人口不到北京的1/3。这样一个战火纷飞、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欧洲的总和,甚至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四国的总和!以色列创新者每年创立500家以上风险企业,创新密度甚至远超美国!为什么以色列创新那么牛?以色列所有创业都围绕人来做,大都以技术为驱动。其加速器、孵化器都围绕高科技形成了一整套配套产业,产业集群也带来非常有效的协同效应。

美国作为上次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却先于欧洲复苏,也不是无来由的幸运。最大的原因在于血液、骨子里的创新基因和推动创新产业化的生态。举例说,美国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就可圈可点。截至1980年,联邦政府持有的近2.8万项专利技术只有不到5%被商业化。很多人认为,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在于这些发明的权利没有进行有效配置:政府拥有权利,但没有动力和能力进行商业化;私人部门有动力和能力实施商业化,但没有权利。而《拜杜法案》成功地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商业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激励,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使得美国在全球竞争中能够继续维持其技术优势,促进了经济繁荣。“互联网+”倒逼改革深化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正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这也是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互联网+”会对改革形成倒逼,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在简政放权上要坚定不移。如对于审批制、许可制的改革,各种各类监管的改革,产业政策与规制,打破条块分割的边界,推动国企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等等,都需要形成共识,协力推进。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要坚定不移。这是大是大非,没有回头路。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许许多多方面会不适应新要求。如过去单纯强调发展速度、不顾及发展质量的GDP考核必须抛弃,而代之以cGDP(c是创新,考察由创新所带来的增长)考核、iGDP考核乃至竞争力考核。

iGDP考察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其发布的《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只占GDP的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到了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升至4.4%,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十强中,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占据了四席。麦肯锡对中国的iGDP计算做的补充说明很有意思:在大部分国家的二级市场交易中,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线上零售模式主要是个人在进行,且比例可以忽略。但在中国,主要是没有注册公司的小微企业从事C2C。如果C2C被计算在内,中国的iGDP会达到7%,超过七国集团的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令人震撼,其中的领先企业越来越多地拥有原创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互联网对于全球经济的重塑,已可以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

在破垄断、清障碍、倡公平上要坚定不移。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是关键。重点破体制垄断、竞争垄断、身份垄断,除事关国计民生的极特殊领域,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国民待遇机会平等。要为社会民间组织的发育提供阳光、空气和土壤,让它们成为社会生态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化国企改革上要坚定不移。国企不是独生子,国企改革必须打破坚冰,国企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上要率先垂范,成为“互联网+”的样本。在国企改革上,不仅仅是“互联网+”,还要形成“互联网+国企+其他社会主体”,联手民企,与兄弟们一起奔跑,一起走向海外,一起互相策应上前线。国企的内部活力不强、创新动能不足是一个痼疾,要破除内部创新、协同创新的掣肘,生产关系必须重塑,尤其是要向市场购买服务,逐步发挥创新引擎作用。要发挥国有企业庞大的产业资本作用优势,盘活用好,通过“互联网+产业资本+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输出正向社会价值。

在创新社会治理、培育思想智慧上要坚定不移。培育思想市场是连接未来的最好选择,也是创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不二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经济总量只是一个方面,文化与思想是更有穿透力、持续性的因素。所以,“互联网+”会为思想市场发育、规范带来深刻的影响,是对服务观念、治理结构的变革;而推进“互联网+”,也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需要共同智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评论说:“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广泛参与全球智库竞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更具独创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质量的知识贡献和思想贡献。”“互联网+”集成群体智慧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李克强指出“高手在民间,破茧可出蚕”。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表明的新共识:人力资本有力量,解放人的创造性就是解放生产力。

尊重人性,激活创造力,解放生产力

人力资本化、尊重创新劳动、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才会给创新驱动发展带来支撑,才能倒逼教育与社会治理、运营管理。尊重人性才能发挥“互联网+”的威力。“互联网+”就像一种新的机制、新的动态协议、新的议事规则,会激励这些智慧个体放大人力资本,并产生交互、跨界与协同,获得智慧化生存的体验。因而,权力向传统的消费者让渡,客户参与创造、产销融合、圈子社群化、分享创造价值、责任约束加大将大行其道。“互联网+”让人性的光辉在创新中国梦中闪光。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是尊重人性,从发现人力资本价值到塑造国家智力资本,推进智慧民生,让每个人的成长成为中国梦的最重要组成(众创空间等)。每一名个体都有自己的专长、积淀、经验、智慧、资源和关系,都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其能动性和创造力并没有被充分激活,大量的个体创意、创新、创造的开关还处于半闭合状态。所以,如果去除羁绊,价值驱动,万众创新,则充分解放生产力的效果指日可待。全国政协委员左晔说,还处于发育期的中国创客,有望给中国创新带来三种东西:潜力无穷的产品、致力创新的精神、开放共享的态度。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先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曾指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来自企业家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创新”活动。熊彼特最初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是要素的新组合,也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无形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物质资源的生产率,从而形成对物质资源的节省和替代。当然,熊彼特更为强调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的重要价值,如果放在“互联网+”的时代,我想他一定不会忽略大众之力、群体之能。

让个体发光,让大众、群体闪耀“群体智能”这个概念来自对自然界中昆虫群体的观察,是指群居性生物通过协作表现出的宏观智能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某个概念,或者对世界的认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交互、汇聚、修正、演化,群体会形成趋于相对稳定的共识。引申开来,群体智能就是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群体行为来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方法,是把计算机的优势和人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开源的软件、开放平台、维基百科等都是这种过程的生动再现。须知,群体智慧不等同于群体智能,但二者都强调“大众参与者”这个因素,都强调大众智慧、大众协作的价值。“互联网+”提供了新的人际组合、交互、融合方式,熟人分享、社群交互都成为催生群体智能的可能因素。李德毅院士曾经研究过网络互动与群体智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人为本的认知物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他把大数据的来源归类为三个方面:地球、生命和社交。他认为用网络化的大数据挖掘方法,首先是在这个复杂的人人都联网的情况之下找到一个特定问题的社区。而要研究社区成员,就必须研究他们之间的相连关系,要研究他们的交互形态,显现的形态有评论、心情、收藏、购买、评分、顶踩、分享、转载、加为好友、邀请等等,这些统计数据都成为挖掘的基础。隐形形态有跳转、浏览、翻页、收听、观看、聊天、点击、取消、会话中断、黑名单等等。交互的特点可以从频繁性、增量性、主动性、广泛性、多样性、持久性去研究社区成员的连接强度。徐志斌的《社交红利2.0》一书中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交互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大家可以参阅第八章。“互联网+”催生创客经济

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再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谓一脉相承,表明国家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已将着眼点放在了人人、大众、万众这些“细胞”上,是要尊重人性,拓展“众”经济、创客经济。

大家对众包都不陌生。互联网、生态化帮助降低创业门槛的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合作、协作的可能性,并进一步降低运行的成本。做自己最擅长、对竞争优势最有影响的事情,而把能够与伙伴合作的事情外包出去,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外包的思维对于政府、对于孵化器、对于众创空间等等,其实也值得借鉴。比如众创空间不可能自己拥有所有的服务资源、服务能力,完全可以与外部第三方合作。

众筹发端于美国,分股权众筹、债权众筹、产品众筹、公益众筹等。现在后几种国内已经有尝试,股权众筹有机构在悄悄试水,但尚未成气候。关于股权众筹监管的意见即将出台,创新创业即将迎来多元化融资的阶段。

而众创空间顺应网络发展,借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势能,构建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众创空间就是一个连接器,是创新创业生态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由创新价值到商业价值的转化器、放大器,它融汇了众筹、众包等思想,且更具生态性和融合性。

李德毅院士进一步提出,云计算产生的众包思想已经被大家接受,无论是电影行业,还是搜狗的输入方法,还是摄影照片共享,还是T恤衫的设计购买,都说明了众包是怎么样完成生产购买的。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利用人的认知和大众间的交互,融合计算机存储对大数据挖掘,形成群体智能。这样一来,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众挖”,大家来挖,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张晓峰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第二章“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的讲话

全面透彻理解“互联网+”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它本身是什么,还有必要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去考察、去解析,研摩“互联网+”和当今这个时代之间怎样关联、匹配和相契。为什么现在要提“互联网+”,要确立“互联网+”行动计划?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洞悉目前与未来,进而在学习、实践、决策时进退裕如。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特质值得关注。跨界融合

上章讲到,如果看“互联网+”的特质,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述的话,应该是八个字: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一种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才会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融合就会提高开放度,就会增强适应性,就不会排斥、排异;互联网如果能够融合到每个行业里,无论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应该都是一件好事。像易宝支付,润物细无声,B2B(企业对企业)模式可以进入企业的一些关键节点,促进整合协同、提高效能,可以交叉营销。这非常有创意,是互联网改变商业的一个方面。像腾讯做连接器,开放了平台,可以让很多的人、物、服务、机构嵌入连接器,带来连接的价值,影响了我们智慧生活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植物嫁接往往会带来惊人的变化。据研究,影响植物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其次是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亲和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内部组织结构、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就高;反之,则成活率低。这种机理和“互联网+X”何其相似。“+”要求双方而不是单方的亲和力,我们可以看作各自的融合性、连接性、契合性、开放性、生态性。

互联网给其他产业带来冲击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逆的。试问,互联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吧?过去互联网相伴的20多年,我们是如何逐步接纳、拥抱、融入互联网的?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最具能动性、创造性的是人;只要我们不把互联网当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又何惧会被颠覆?就像马化腾所譬喻的,互联网就像蒸汽和电,它服务于工业,但不会取代工业。融合是一种气度,一种力量,一种勇气,一种追求。融合让你适者生存,融合让你掌控能量。产业的冲击会很普遍,产业的颠覆会少有发生,产业的融合会成为流行。

查理·芒格一直是跨界思维的推崇者。他将跨界思维比喻为“锤子”,而将需要创新的问题看作“钉子”,“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一枚钉子”。由此可见跨界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应该说,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要素与跨界相关度非常大。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被颠覆。但是,这种颠覆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和蓬勃兴起,这些都是跨界的土壤。跨界思维是一种“普适智慧”,不是只有创新时才需要跨界,也不是需要跨界了才去做跨界的准备。跨界,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跨界,应该成为一种行为方式。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异业跨界,其实考验的都是系统的重组能力,这是跨界成功的关键能力。与多元化有本质不同,跨界不是领地的跨界或者行业的延伸,而是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对于跨界的本质认识,不能停留在所谓的物理边界上,而更多的是企业能否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又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这要求企业的系统重组和系统再生能力足够强大。如果只是为跨界而跨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跨入的这片疆域,在你既不熟悉又没有关键能力的时候,未必能够玩得转。

跨界不仅是对外在商业模式的颠覆,而且也是对组织内部系统的颠覆。即使思维、战略上进行了跨界,如果组织管理各方面没有系统调整,跨界成功率也不会高。如果不是一个协同的组织、融合的组织,必然不能达到动态调适的效果,那么其创新的动力就会受到阻碍。所以,组织内部一定要动态化、柔性化、协同化,形成灵动可变的柔性组织,才能齐力推动外部的跨界。

乐视的超级电视为人称道,现在乐视还出手机、汽车。曾经批评苹果生态性差的乐视负责人贾跃亭认为,过去10年乐视的发展,就是基于用户不断进行跨界创新,这也是乐视生态最为核心的优势。跨界创新一直是乐视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这其中包括硬件创新、技术创新、体验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以及赢利模式创新。当中国巨大的互联网能力和电子行业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就能创造很多像超级电视这样的成功产品,而且可以复制到很多行业,包括手机、物联网等。创新驱动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数据经济,甚至有人说创客经济、连接经济来了。这一方面说明时代处于动态变化中,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因素在这个特定阶段越发表现出其重要性和主导性。

2006年,在《关键: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重构》一书中,我曾把关键驱动要素分为三大类:资源、客户、创新。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资源驱动为主,客户驱动为辅,创新驱动不足。所以个人从来不担心中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约束,因为生产力还未被有效解放,再结构化动能未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尚未被激活。只要找准这个牛鼻子,何忧之有?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同时,要敢于打破垄断格局与条框自我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建立可跨界、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什么位置?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旗帜鲜明地做出了回答: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政府的一些信号、政策已经足够明确,国家现在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是创意创新创业创造驱动型发展,发展是靠打破机制的藩篱,是靠更多的个人发挥创造精神,是靠协同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这就是最不应被忽视的“新常态”!

央视就此发表的评论非常贴切:把增长动力真正从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才不会在过分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老路上原地踏步。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中国这艘大船才能更有动力,行稳致远。

这种发展方式转型的风险已经部分有所释放,如出口不振、个别行业凋敝、经济增速下行等。要耐得住寂寞,容忍得了诟病,挺得过煎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有各种力量希图拉回到过去的资源驱动型模式,会面对许许多多短期利益、政绩工程的纠结,会经受各种权贵利益集团的暗中抵制与削弱。日前,几个部委对业已扭曲发展的房地产伸出的救命稻草就是一个例子,不过,相信这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不仅如此,更具挑战性的在于,驱动要素本身的动能如何发现、激发、激活、放大甚至产生聚变?其能动性与创造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如何评估创意、创新本身的价值?怎样压缩从研发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而且做出一些更生态化的安排?因此,“互联网+”被选中绝非偶然。重塑结构

重塑结构从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结构被重塑的同时带来很多要素如权力、关系、连接、规则和对话方式的转变。下一章会全面梳理带来深刻影响的这些因素。

互联网变迁了关系结构,摧毁了固有身份,如用户、伙伴、股东、服务者等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切换。互联网改写了地理边界,也摧毁了原有的游戏规则以及管控模式(信息传播规律完全被改写)。

出版人卢俊指出,其实互联网重新塑造了社会,在弱关系社会里重新建立契约和信任关系,这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连接的关系里产生了新的能力、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最终描述的还是一个智能社会,大家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互联网+”给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福利。

商业模式不断被创新,管理的逻辑也发生了长足的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重心发生了重大迁移,连接、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追求的要素之一。监管与控制,流量与屏蔽,都有了新的含义与操作思路。

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性。信息的民主化、参与的民主化、创造的民主化盛行,个性化、屌丝精神、屌丝思维越来越流行。互联网让社会结构随时面对不确定性,社群、分享大行其道。接触点设计、卷进方式设计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而注意力、引爆点成为商业运营和品牌传播中重点关注的要素。

互联网让组织、雇用、合作都被重新定义,互联网ID(身份标识号码)成为个体争相追逐的目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时候变得分裂又无缝融合,自我雇用、动态自组织、自媒体大行其道,连接的协议有时候完全由个人定义。

互联网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如购票这种原来要跑到售票点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到一分钟就随时随地随需可以在移动端完成。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持续在线,移动终端成为人的智能器官,随时被连接。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如通信的需求、信息的需求、传播的需求、娱乐的需求、购物的需求等等。

黏住用户最好的方法建立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感知用户的能力,要用他们喜好的方式与其对话、交互。特别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与互联网的结合度更高,有些就是数字原住民,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消费习惯,品牌传播的方式、渠道、场景如果与之不合拍,肯定难以让他们接受。

互联网可以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原来用户面对的是一个黑箱,信息完全不对称。现在,信息足够丰富,把主动性还给了人,让他们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个性化定制借助互联网大大流行,像海尔建立的互联工厂,就可以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空调。

互联网还可以打通用户的关联,让分享更直接,评价更真实。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去你只能听到熟人的评价,即使想了解其他人的看法你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要花费很高的寻找成本。现在,你要选择一家宾馆入住,了解一家餐厅什么菜品比较受欢迎,你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这些信息。

互联网还集成了大众智慧,用户可以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传播、参与内容创造,用户对于物流、菜品的评价实际上是在参与管理。互联网基于个体发端了“众”经济,众包、众筹、众创、众挖,既是社会的新结构、商业的新格局,又是生活的新方式、经济的新范式。WIKI(一种超文本系统)、开源,这些没有互联网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众,既是大众,又是小众、个体;既是自己、伙伴,又是外部世界;既是标准,又是个性;既是集中,又是民主。

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大众创业。让用户、伙伴参与的深度、密度,往往与品牌、口碑直接相关。互联网让你找到了无数的股东、合伙人和你一起创业,一起打造一种品牌,联合构建一种服务。互联网让“众”成为一个很火的词,而且经久不衰。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到他们希望的环节,沉浸于他们希望的场景。腾讯就用“WE”来表达这样一种认知。未来游戏肯定会有更多的交互性,像小说、电影一样,玩家可以影响进程。

刘强东2015年3月29日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讲道:我们2004年决定放弃线下店面,那时候90%销售额、95%的净利润都来自线下的12个店。我们决定放弃,因为我觉得一家公司精力有限,我们在任何时候只需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商业模式之所以选择了电子商务,非常核心的是我们经过2004年一年电商和连锁店同步发展,分析数据发现两个致命的不同。第一就是用户体验。我们发现互联网电商的用户体验改进空间非常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商不仅仅是坐在家里非常方便地把东西送到用户家里去。去传统的商场逛,不管买还是没买,商场只知道顾客付钱那一刻买了什么,如果没有付钱,商场不知道你看了什么商品,停了几秒。可是电商知道你进来看了什么商品,停留多少秒。我们知道你是属于什么样的消费群体,然后贴上标签进行归类,下次来的时候我们给你更加精准的推荐,减少你的购物时间,同时可以对商品提前预测。对于零售来讲,商品预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库存准备,和供应商账期也是相关联的。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成本和效率。我们在2004年底的时候,内部把两种商业模式成本一分析,发现电商成本比我们12个连锁店成本低50%。2014年我们上市了,根据披露报表,整个公司综合运营费用率比所有的传统连锁店都低了50%以上。电商运营效率以库存周转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我们2014年管理200多万种品种,传统店最多管理十多种,库存量非常高。我们的周转期是34天,而传统的行业管理库存1万多种是50天左右。所以我们决定放弃连锁店,做电商。尊重人性

百度百科云,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简单讲,人性即人的本性,如对于胜利的渴望,对尊重的重视,对与人相处的要求,对新鲜的好奇。当然,懒、追求惬意随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首要力量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除却冷冰冰的技术性,其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例如UGC(用户生成内容)、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都是透视人性、尊重人性的产物。

人性即体验,人性即敬畏,人性即驱动,人性即方向,人性即市场,人性即需求,人性即合作。人性是连接的最小单元、最佳协议、最后逻辑;人性化是连接的归宿,是融合的起点,是存在的理由。小到一次互动,大到一个平台,都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运营、创新和改进。

人性是检验的标尺,人性是关系的核心。重视人性、尊崇人性的机构,可以为服务增值。君不见,海底捞、外婆家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人排队,等一个小时也无悔?传统的行业、过去的服务谈转型、讲升级,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不要忘记初心——基于人性!发现人力资本的力量:高手在民间,破茧可出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含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他还指出“人民是创新的主体”,要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

在达沃斯2015世界经济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阐述“双引擎”时强调,“万众创新,要让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2015年两会结束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说:“我到过许多咖啡屋、众创空间,看到那里年轻人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研发的产品可以说能够带动市场的需求。真是高手在民间啊,破茧就可以出蚕。”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认为,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投资的驱动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未来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创新驱动,既是机制的改革,又是体制的重构,必定重塑创新生态、协作生态、创业生态、价值实现规则,是基于人性的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开放”——由过去的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对内开放为主,激发内生活力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从而推动整体开放生态的塑造。所以,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

对于个人来讲也是这样。

一个人本质上隶属于什么组织,就看他在哪里自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者是“优质时间”。“自愿”不是企业组织完全能够雇用的。“优质时间”就是要看他是否张扬个性,是否处于激活态在做事情、在创新、在持续提升。这其实就涉及人力资本的实质。这其实是今后企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开放生态

依靠创新、创意、创新驱动,同时要跨界融合、做协同,就一定要优化生态。对企业、行业应优化内部生态,并和外部生态做好对接,形成生态的融合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创新的生态,如技术和金融结合的生态,产业和研发进行连接的生态等等。“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好的生态激活创造性,放大创造力,孕育创意,促进转化,带来社会价值创新;坏的环境、阻碍的规制、欠缺的生态则会扼杀创新于襁褓。“开放度”决定行业、企业命运

未来的商业是无边界的世界。在这个重要前提下,衡量企业跨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开放性、生态性够不够。假如颠覆性创新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里进行,那么创新则很难实现。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对自己所做的跨界战略进行深刻的洞察,自然无法思考和设计新的商业模式。

马云曾经坦率地说过,阿里巴巴不愿做一个“帝国”,而更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但是,阿里近两年却做了很多莫名其妙自我封闭的事情,比如切断与其他连接器数据的关联,使得连接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这些遭人诟病的行为,在证明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里做一些孤立化的动作,无疑给自己挖了一道与世隔绝的鸿沟。

只有开放才能融合,实际上这也是跨界思维的核心之一。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一些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共通点。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去寻找跨界合作的规则。未来的跨界,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和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融合,跨界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创意、创新、创业,生态为上

当创意、创新被条件所困、被环境制约,创新的努力只会变成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创意、创新是生态的一个要素,生态既要有种子,还需要土壤、空气、水分。国家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而达到目的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创意、创新、创业的生态。构建生态既需要精心设计,又需要发挥要素的连接性和能动性;生态内外必须形成有机信息交换,而不是自我封闭的构筑;要素间交互、分享、融合、协作随时自由发生,同时还要保持独立、个性与尊重。

深圳曾经被称为“山寨之都”,现在却在打造“创客之城”,他们更大的野心是希望成为全球“创客梦工厂”。《福布斯》中文网援引美国硬件创业团队SPARK创始人扎卡利·克洛基博士的话,“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想在5天或两周的时间内实现一个创作理念,在哪儿可以实现?在深圳!你能在不超过1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实现这个想法所需的任何原材料,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你就能完成‘产品原型——产品——小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

当前创新、创业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发力,从小众主体到大众群体,从创新能力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新,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转变等许多新特点。一大批以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这些创新型孵化器充分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相结合、实现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等优势,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构成了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初步形态。《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清除障碍、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给予充分关注,将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确定为关键,要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强调,当前中国发展已进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和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创业黄金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就大国创新的路径选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变化做出了明确指示。

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来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清除阻碍创新的因素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基础,让创新与产业化、技术与资本化、知识产权与价值化等方面符合创新中国的要求,符合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价值创新的要求。要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科技部还将出台推动众创空间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创业中国行动纲要”,启动创业创新示范工程等。

创新文化是创新、创意、创业生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强调:“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个性、尊重创造的环境,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

其实,“双引擎”在这里可以形成神奇的交汇。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建设众创空间,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大众创新创业,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着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营造适宜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发展合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是生态计划,要重塑教育生态、创新生态、协作生态、创业生态、虚拟空间生态、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分配规则。最亟待关注的生态包括但不限于:内在创造性激发导向的教育生态,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消弭高中前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与应用教育的鸿沟;社会价值创新导向的创意创新生态,搭建创意创新与价值创造之间的桥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价值网络再造的生态,让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和努力与可预期结果匹配。这的确将引发一场越来越深入的改革。连接一切

马化腾在“互联网+”建议上最终落脚于建设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态,这个定义非常人性化,当然也更体现了互联网未来将如何对这个社会、世界施加影响。理解“互联网+”,一定要把握它和“连接”之间的关系。跨界需要连接,融合需要连接,创新需要连接。连接是一种对话方式、一种存在形态,没有连接就没有“互联网+”;连接的方式、效果、质量、机制决定了连接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性。连接及其要素、层次

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从连接的层次看,可以概括为三个“tion”:connection(连接),interaction(交互),relationShip(关系)。三层次的连接方式、连接内容与连接质量都不相同。第一层“连接”很多机构和服务都可以做到,比如App超市、某一个游戏、某一档节目等,短时期可以聚来很大的流量。第二层“交互”很关键,它承上启下,没有交互,就很难分流、导流,建立信任和依赖。研究者汪小帆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社会物理学,那就是“交互”。最后一层是“关系”,是连接的目的、创新的驱动、商业的核心,沉淀下信任性关系是连接的归宿,是商业的阶段性目标,是社会价值创新的基础。

连接一切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等)、场景、参与者(人、物、机构、平台、行业、系统)、协议与交互、信任等。这里,信任作为一个要素很多人未必理解或认同,但它的确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互联网让信息不对称降低,连接节点的可替代性提高,只有信任是选择节点或连接器的最好判别因素,信任让“+”成立,让连接的其他要素与信息不会阻塞、迟滞,让某些节点不会被屏蔽。

欲在“互联网+”中如鱼得水,积淀信任性关系变得非常重要。那些忘记责任、生态、开放和分享的人、机构、平台,必然难塑信任。有信任,别人才愿意通过你来进行连接,或者愿意连接你,所以,失去信任几乎就相当于“失连”,未来企业的生死、成长快与慢、发展是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任”的含金量。人也是情同此理。因此,“互联网+”会形成一种倒逼,让诚信、信任重建,这是人性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好证据。

在“互联网+”背景下,过去谈的入口、门户就是指的节点,所谓船票就是指的连接器!单一的入口即便流量惊人,如果不能变成存量,不能进行导流、分流,个性化匹配,其本身价值也有限并难以持久。腾讯提出微信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其真正的野心其实是——微信是人、物、机构在“互联网+”社会中的唯一ID!而他们野心最大的支撑就来自经年积淀的信任性关系。

华为每年发布“全球连接指数”,把“连接”作为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去评估、分析、判断企业和一个区域未来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华为还把“连接”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量齐观,作为一种生产的要素来看待。

一些企业已经做过很好的“互联网+”的实践。比如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器,而且马化腾把整个腾讯定位成互联网的一个连接器。这不光是说说而已,仅2015年两会期间,腾讯开放的力度就非常大,无论是微信硬件开发板开放申请,还是商户平台微信支付开放,以及微信连Wi-Fi自助申请发布,微信作为连接器的功能都越来越强大,开放越来越到位。而对于朋友圈的规范则强化了用户体验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等等。图2–1 连接的三个层次

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由过去的酒店转型而来,现在入驻率已经超过90%,蚂蚁金服等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入驻,海淀区政府为入驻企业提供房租补贴(第一到第三年分别减免50%、50%、30%)及其他支持。中心和政府一起设立了5亿元的基金,并和四大投资机构一道为入驻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因为都是和互联网金融有关,跨机构的交流、协作随时在发生。

张晓峰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第三章顺势而为,势是什么?……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李克强

顺势而为,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做事要顺应潮流,懂得不要逆势而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先生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顺势而为的含义。此处,“势”是大势,是趋势,是潮流,是势能,是可以借助的力量、能量,是要把握的趋势、方向。

那么,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要洞察、顺应、借助的“势”都有哪些,都在哪里?怎么识别“势”呢,它与我的行业、我的优势怎样结合?我们且不论台风风口上的猪能不能飞、能飞多久、飞得累不累、会不会被摔死、死得会多难看,至少,我要有办法知道台风可能在哪里,台风要往哪里去,台风有多强,台风会刮多久。本章也许会给你一点有助于你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线索。信息与网络技术之势“技术元素”(technium)是凯文·凯利(KK)专门造出来的一个词。他其实想表述的是一个“大”技术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凯文·凯利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

在思考了文明进化、数字出版、免费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生活等热议的话题之后,凯文·凯利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技术元素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拥抱还是拒绝它?人类对它本身的未来发展究竟有多少把握?

2014年笔者在与凯文·凯利对话时,曾经向他也是向我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说人工智能成立、人类知识可以独立进化,那么,人类本身是否也将成为整个技术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现在看来,在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这个问题或许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答案。信息通信技术

21世纪初,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际社会都制定了面向信息通信技术的国家战略和技术进步的策略,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都有明确的时间表,而且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当中。他们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走出危机、开发新增长点的依托。2012年,美国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给奥巴马提交了关于下一个15年技术创新的动向和重点领域的报告,其中所提8个领域有5个领域全部是信息通信技术。

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业务应用的蓬勃发展,促使移动互联网呈现出爆炸式发展趋势。统计表明,无线业务流量以每年接近100%的幅度增长,这意味着未来10年,无线数据流量将增长1000倍。未来的5G将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无线支付、移动办公、智能家居、位置服务、远程医疗等等,同时也将与电网、交通、医疗、家居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云计算

云计算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像购买水电服务一样购买互联网资源,“用多少买多少”,而不需要自己去铺设各种管道,也不需要自己去生产或拥有这些资源。

维基百科对云计算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巨变。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须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信息技术)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虚拟化的资源。服务的提供方式不同,包括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等形式。

这些服务能力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服务更新,而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能力输出。例如腾讯云的云技术并非信息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基于腾讯大生态,基于游戏、社交等海量互联网服务的经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供服务,最初从IaaS出发为全球客户提供基础云服务,接着快速将云服务能力拓展到更强调开放的PaaS和SaaS层面,引入各行各业的服务商,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更完整的云服务。这也是云服务商与传统信息技术服务商的本质区别,前者更具互联网基因,步伐更轻盈更快速,可以在全球范围提供服务,客户接入成本也更低。这种环境中长出来的云服务商,比以往的IT服务商更具成长的张力和想象力,它们完全颠覆了传统的IT资源供给模式,同时制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科技时代。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服务具备以下特征:随需应变自助服务、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多人共享资源池、快速重新部署灵活度、可被监控与量测的服务、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降低了用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互联网所汇聚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正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云计算依赖资源的共享达成规模经济,类似基础设施(如电力网)服务。

对于用户而言,云计算颠覆了他们使用IT资源的传统模式,同时还颠覆了内部业务的运作模式,给IT决策者带来了巨大冲击。有的IT决策者认为,如果不快速迁移到云上,他们会在企业管理阵营中被边缘化。他们的担忧来自,这种改变不仅仅是IT资源使用方式的改变,还带来了内外部服务模式的改变。比如酒店集团如果对整体IT资源进行云化,可以快速推动每家门店的开店进程,同时降低门店的人员配比等管理成本。比如钢铁公司的整体数据放在云端,可以加强各业务链条的协同,将每份订单的进展全程开放给终端用户。大数据

美国知名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对于“大数据”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分析常与云计算联系在一起。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即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看,大数据与云计算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云架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数据挖掘电网、可扩展存储系统等。

大数据的特征经常被称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包括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velocity,处理速度快,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一点也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value,价值密度高,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种种传感器,都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包括网络日志、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数据、互联网文本和文件、互联网搜索索引、呼叫详细记录、天文学、大气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学、其他复杂或跨学科的科研、军事侦察、医疗记录、摄影档案馆视频档案、大规模电子商务等。小数据

第一个意识到“小数据”重要性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德波哈尔·艾斯汀。艾斯汀的父亲去世之前几个月,这位计算机科学教授就注意到老人的“数字社会脉动”出现细微不同——他不再发送电子邮件,不去超级市场买菜,到附近散步的距离也越来越短。而这种逐渐衰弱的状态,到医院去检查心电图,却不一定能看出来。急诊检查时,不管是测脉搏还是查病历,这位90岁老人都未表现出明显异常。而事实上,追踪他每时每刻的个体化数据就会发现,他的生活已经明显与以前不同。这种日常小数据带来的生命信息的警示和洞察,启发了这位计算机科学家——小数据可以看作一种新的医学证据,它是属于你的数据。

小数据是什么?简单来说,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意有关,但小数据却仅与你自己有关。小数据是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智能家电、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产品等,收集你的一举一动;通过数据整合,以可视化的方式让你能够更了解你自己。小数据迄今为止的应用虽然还十分幼稚,较成熟的如运动手环、智慧手表等,可以收集身体信息,告诉你每天的运动量如何。但小数据若通过自动化,能提供的信息不止于此。例如饮食健康、阅读习惯及推荐、消费分析及个人财务等等,是数据智慧化的重要方向。

小数据又被称为“量化的自我”,目的与大数据相同,提供个人决策的依据。数据本身只能让你认识自己,但要怎么改变,还要看自己的决心与毅力。小数据需要想到人的惰性,提供自动化信息输入,不能要求使用者自己来;小数据需要保障隐私,数据仅供个人了解自己;小数据更需要共通标准,让数据能够整合。

大数据将改变包括当代医学在内的诸多领域,譬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等。不过由个人数字跟踪驱动的小数据,也将有可能为个人医疗带来变革,特别是当可穿戴设备更成熟后,移动技术将可以连续、安全、私人地收集并分析你的数据。这可能包括你的工作、购物、睡觉、吃饭、锻炼和通信,追踪这些数据将得到一幅只属于你的健康自画像。

假设你是一名患者,这样精确而个性化的小数据将帮助你回答:每次服药应该用怎样的剂量?药物说明书当然有用药指导,但那个数值是基于大量病人的海量数据统计分析得来的,它可能并不适合此时此刻的你。

又如癌症治疗。肿瘤细胞的DNA对不同的癌症病人会引起不同变化。因此,对许多患者用同一个治疗方法不可能成功。个性化或者层次式的药物治疗是要按照特定患者的条件开出药方——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人下药”。这些个性化的治疗都需要记录和分析个人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小数据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数据就不重要。从大数据中得到规律,再用小数据去匹配个人。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移动通信概念,更是一个实时在线、在网的社会网络概念。它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智能感应能力的智能终端、新业务、业务管理和计费平台、客户服务支撑平台共同构成一个新的业务体系。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据预测,2015年移动购物的比例将继续增加至68.3%,流量费占比则持续走低,移动互联网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23000亿元,用户将继续增长至7.9亿人。

互联网专家项立刚将移动互联网的特质归纳为:相对封闭的网络体系、庞大的自下而上的用户群、广域的泛在网、高便携性与强制性、永远在线及用户时间碎片、病毒性信息传播、安全性和隐私性更加复杂、身份识别系统、定位系统、业务管理与计费平台、智能感应平台、应用轻便。物联网

物联网的物物相连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连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连,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的和私有化的。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实体,不如说是业务和应用。

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自2013年以来,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全球物联网应用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中国也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据预测,2016年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

高德纳的专家预测到2020年,道路上行驶的2.5亿辆汽车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和车载连接服务。到2015年底,将有4.9亿部联网设备,到2020年会上升到25亿部。同时,物联网将以人与人的生活为中心:家居用品将自然串联,电视屏幕和视窗则可以感知人的运动,音乐可以在耳机和音响间无缝跳转,用户可以对家电发出语音指令等等。万联网

万联网是“物联网+人联网”的升级版,让万人、万物、万事互联。思科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预测,万联网仅仅对公共项目的贡献即可达到4.6万亿美元。他相信万联网将会对一切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城市规划、应急救援、军事、健康及其他几十种场景。

据市场调研公司IDC预测,到2020年,联网设备使用量将达到2200亿部。可以将这些传感器植入信标机、家庭自动化系统等设备中,但它们也可以被放入公司的移动处理器中,来为手机和平板电脑供电。

万联网是下一波大趋势,若要让它完善运作起来,各行各业仍然需要解决安全、隐私、硬件兼容、软件兼容、同步、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十项技术问题。

高德纳过去连续两年把万联网评入十大趋势技术。万联网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把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彻底打通。在高德纳对2015年十大趋势技术预测中,有七项直接支撑万联网。

——计算无处不在。下一步的焦点不是移动设备本身,而是移动用户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强调关联性和使用环境。

——物联网。物联网不仅仅把“物”全面数字化,也需要关注描绘万联网的四个基本使用模式:管理、变现、运营、延展。

——高级泛在和隐性分析。万联网造成了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但是数据的价值是数据带来的答案而非数据本身。

——富于关联(context)的系统。系统能理解用户多次请求之间的关联性,决定如何给用户提供信息。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简化日益复杂的技术世界,使万联网的使用变得比较智能。

——智能机器。深度分析技术开始用于关联性的分析,机器能够理解所处环境、能够自学习、能够自我判断决策。现在开始出现一些智能机器的原型,例如自动驾驶汽车、高级机器人、虚拟个人助理和智能顾问等等。智能机器会是万联网高度进化的结果。

——云端/客户端计算。万联网时代,终端不仅仅是单一手机,终端无处不在。在云里把应用集中协调起来,派发给形形色色的终端设备。

——软件定义的应用和基础设施。计算技术已经从静态模式演化到动态模式,软件可以敏捷地变更应用和基础设施。从上层应用到底层网络,规则、模型、代码都可以动态地组装起来,对各个部件进行配置。社会再结构化之势

上一章已经对结构重塑进行了剖析。这里,再看一下其他几个方面的趋势。创客化

笔者与《创客学》作者菲尔·麦肯尼有过对话,希望从更深入的角度探讨创客、探讨创新。他说他的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创客,不论你是供职于大公司,还是你的公司刚刚起步,甚至你可以是自己家的一名创客。每个人都可以有创造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要如何才能有创造性。我们从没有被教过如何变得有创造性,如何能够真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能得出一个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创客概念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提供一种简单的方法,释放所有人的创造性潜力。科技行业发展的这些年,经常能看见产品过时的迹象,这个行业是建立在“更新换代”的概念上的。说白了,就是把现有产品不断升级,把它们变得更新更潮。在这种更新换代的风气下,就算你并不需要更快的速度或更大的存储量,你也不愿拿着去年出的旧手机在竞争对手或客户面前晃来晃去。市场中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敢于无视显而易见的庸常答案、跳脱俗套、打破常规、用新方法做事的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而你的竞争对手做到了,那你就要被甩到后面去了。

个人相对于大公司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执行的速度”。大的公司做任何事情都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像惠普那样的大公司,有32万名员工,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而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家5个人小公司,可以很快地实施计划,比如做出《愤怒的小鸟》。所以小公司可以比大公司行动快得多,虽然缺乏资源,但小公司成功的关键就是行动更快。关系、信任与社会资本

几乎所有用过互联网的人都会承认一点:互联网从一开始的工具,慢慢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最终变成了生活本身。互联网连接人、事、物,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中,对我们改变最大的,就是我们和他们以及它们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互联网与社会》一书的主题就是互联网对于社会的改变,以及正在形成的“网络社会”。早在21世纪以前,很多未来学家就已经设想到,由数字技术支撑的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会对社会造成影响。

1973年,凯利·戈特列布(Kelly Gotlieb)等计算机科学家描述了计算机对关键性社会问题的影响,比如表达自由、隐私、就业、教育、安全等。直到今日,其中很多问题仍然是有关互联网社会角色的关键问题。

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后的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同时,人们利用互联网,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社会资本。

什么是社会资本?斯蒂格利茨在1999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社会资本》一书中指出:“社会资本包括隐性知识、网络的集合、声誉的累积以及组织资本,在组织理论的语境下,它可以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陷阱和动机问题的方法。”说白了,社会资本就是人脉、关系与信任。

网络1.0时代,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人们只是用来检索或接收信息。虽有大量的行为数据记录,但人们对其感知度并不高。这时,互联网更像是工具,只是提高生活效率的方式。如果互联网忽然没有了,问题并不很严重。社交网络兴起后,“关系”就直接被推到风口浪尖。社交网络包括早期的IM(即时通信)工具,后来的SNS(社会性网络服务),以及移动时代的所谓“两微”(微博微信),等等。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手段,把人们那么近地连接在一起,时间上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空间上跨越五湖四海。

商家闻风而来,对于商业机构来说,哪里人多且常出没,哪里就是战场。人与商业组织就此建立起了关系——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人们所效力的各种组织也被卷了进来,因为这是它们和自己员工最好的沟通手段。在基于社交网络的基础上,职业社交网路、企业社交工具,纷纷被发明了出来。

简单地看,互联网就是将众多点连接起来的网,有节点、有连接。从信息论视角看,连接是什么?就是连接了各种“信息关系”。“节点”可以是各种事物:信息、人、物体;“连接”可以是各种介质:网线、无线信号,甚至电线。网状结构是一种最平等、最安全的拓扑结构,就是说网络上任意两个点之间,有超过一个的连接通路。

互联网的设想,来自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国家战略思路:美国的任何一个通信节点被苏联的战争武器破坏,美国都可以通过网络结构实施快速通信反应。

从智能程度看,互联网有几个逐步演进的阶段:首先是信息网,然后是人联网,接着是物联网,现在是智能网,最后可能是脑联网。

互联网之于人类,从零星分散的个体行为,转变为连接一切的社会网络,最终变为给参与者带来回报的社会资本。

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回报的资产,可以理解为不同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第三种财富形式。根据斯氏的观点,首先,社会资本是隐性知识,部分是产生凝聚力的社会“胶水”,也是一系列的认识能力和素质。其次,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系列的网络,即社会学家所谓的“社会群体”,人们加入某个群体后得以社会化,得到一种归属,形成共同的规则。再次,社会资本既是声誉的累积,也是选择声誉的方法。个体对声誉进行投资,是因为这样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并有助于打破壁垒而进入种种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当中。最后,社会资本包括了组织资本。经理人们通过管理和激励、实践、争议解决机制、营销风格等发展出组织资本。范式转移之势信息、数据、知识的资本化

在中国的学界,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很多,而对于经济要素的研究却很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将知识要素列出专节讨论。

稀缺是经济学的全部前提。什么是稀缺的?经济要素稀缺。那么,什么是网络经济的要素?《互联网与社会》一书的作者估计,现存的网页总量已达近75亿,假定一秒钟浏览一页,那么看完现存的全部网页,需要至少230年时间。视频网站YouTube每分钟接收超过72小时时长的新增视频内容。维基百科词条(以英文字符计,每日可产生400万字信息),推特所出推文(每天产生4亿条),以及电子邮件(每日约2940亿收发量)以同样的速度激增,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接受能力。简言之,新产生的信息与关注这些信息需要的注意力表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正是这种注意力的短缺使得一些广告商为抓住特定个体消费者的“眼球”而支付额外的资金。的确,一条内容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能否获取源源不断的注意力来维持一种商业模式。对稀缺注意力的分配,会切实且深入地触及经济和社会细枝末节。

经济学原理从未改变过,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但有价值的信息仍然稀缺!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把原来本无连接的东西连接起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互联网究竟连接了什么?答案其实是数据,只有数据才有可能被连接。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与信息(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

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信息技术的超常规速度发展,《连线》杂志前编辑、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曾说:“液体化、流体化来临,数据成为液体化、流体化连接一切的平台。媒体之间以信息的方式流体化重组,所有信息(数据)都是流体指数级增长。数据的本质就是平台,平台的本质就是移动。”人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课题可以再往未来推演,从数据走向信息,再走向知识。当今“知识资产”最著名的研究者、西班牙ESADE商学院马克斯·博伊索特将知识资产从简单到抽象分为三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

简单地说,知识是信息的子集,信息是数据的子集;同时,知识比信息更智能,信息比数据更智能。人类现在刚刚开始在数据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想象,从“大数据”到“大信息”再到“大知识”,还蕴藏着多少发展机会和力量?

继续往未来推演,从知识到智能。作为全球互联网最早的企业家之一的诺瓦·斯皮瓦克(Nova Spivack)曾提出了网络1.0~网络4.0的“互联网进化路线图”。诺瓦说,如果知识是代码,智能就是程序;智能是有“生命”的知识。人类过去传播的只是知识,下一步就是智能的传播。

近年,他又从人类知识和人脑智能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全球脑”的概念——先是全球的网络连接在一起,接着是人类所有的大脑连接在一起,这可以独立进化出“全球脑”。

先不评价人类伦理正当性,借用分形学的描述:经过相当于量子跃迁的进程,全球脑将上升为母体,而人类的大脑“下降”为一个个相互连接的“个体”,这就从今天的知识连接进化到了未来的智能连接。智力资本化

张晓峰博士曾经在《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性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一书中将智力资本重新定义为本身具有价值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企业所特有的核心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质上是由智力资本决定的。中国的科学发展,也要更多地通过智力资本来挖掘价值,这是未来可持续的基础。

企业的智力资本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本。员工、客户、合作者都有可能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持有者。人力资源被激活,才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对管理而言,纯粹的雇佣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会戕害人力资本化。那么为什么客户也可能成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现在新经济已经越来越体现为客户驱动创新、客户参与创新,小米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二是结构资本。它可能包括企业战略与定位、路径、价值观与文化、知识产权、制度、规则、流程、商业模式、价值网塑造、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打造的平台(电子商务、厂商互动),等等。

三是关系资本。全球化驱使合作,企业发展要求合作,关系成为资本,企业如何梳理并管理关系、挖掘关系价值、建构价值网日显重要。熟稔关系管理之策略,掌握客户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合作关系管理、社会关系管理之方法,成为企业可持续对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过去我们看待、管理企业往往拘泥于供应、研发、制造、营销等不同的环节,和财务、人力、行政等分散的职能;而智力资本则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更进一步、更具战略性的视角,上述来源组成恰恰是企业的战略要素。企业要持续成长,就要做好这些战略要素的管理与运营。所以企业管理的对象变了,其背后的逻辑也要进行再洞察。

共享经济

杰里米·里夫金是美国知名“新经济学家”、社会理论家,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他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的“后碳时代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获得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资本主义时代正在流逝,虽然不是很快发生,但不可避免。一种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新经济范式——“协作共同体”、“协作经济”,即一种混合经济将要出现,包括一部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一部分协作共同体。这两种经济制度经常以并行的方式运作,有时也有竞争。它们彼此沿着对方的周边产生出一些协同效应,这样它们可以为彼此增值,同时让自己受益。其他时候,它们也深深地对抗,试图吸收或取代对方。

这种协同经济或者共享经济的范式是全新的,和过去的交换经济截然不同,它是以分享为基础。这种共享式的经济范式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过去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交换经济形式并行不悖地共同走下去,不是你取代我或我替换你。也许到2050年,人们将看到这两种经济形式都在发展,但是共享、分享式的协同经济会越来越繁荣,而交换经济很可能慢慢就会走向没落。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零边际成本”。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通过协同共享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分享绿色能源和一系列基本商品和服务,这是最具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也是最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智能化、智慧化之势智慧的地球

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设想;2009年8月,IBM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开启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

近两年,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与“智慧地球”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更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制定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2009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纷纷推出本国的物联网、云计算相关发展战略。《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中,IBM为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慧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和“智慧银行”。随着中国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热潮的不断升温,IBM在“智慧的计算”、“智慧的数据中心”等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研发力量,并积极与国内相关机构寻求合作。2009年以来,IBM的这些智慧解决方案已陆续在中国各个层面得以推进。仅“智慧城市”一项,中国就有数百个城市正在或即将与IBM开展合作。

2008年11月,时任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发表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演讲。关键之处在于,“智慧地球”要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统一成智慧基础设施。如彭明盛所言,传统上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是分离的。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现在,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到了。“智慧地球”是将实体的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合二为一,IBM又要把商业触角延伸至公共设施领域。金融和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已经非常成熟,IBM牢牢占据了这两个行业的市场主动权。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的信息化与金融和电信相比,还处于拓荒阶段,但市场规模却丝毫不逊。

IBM已经推出了很多相关方案,也在进行各种不同的试验和试点。多年来,IBM希望通过“智慧地球”理念去主动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近年来,彭明盛频繁出访华盛顿和各国首都,推销“智慧地球”理念。彭明盛2009年就向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建议:智慧基础架构是目前创造新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在未来几年内,如果每年在宽带网络、“智慧医疗”和“智慧电力”方面投入300亿美元,那么每年可以产生100万就业机会。

相对地,中国在“智慧地球”领域要面对不少问题。

——技术路径选择。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在发展与“智慧地球”相关的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方面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完全采用IBM公司的“智慧地球”技术和产品,这将导致中国相关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丧失;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智慧系统(或称“智慧中国”),从而掌握“智慧中国”构建的主动权。在高端传感器方面,中国生产能力严重缺乏,现有的传感器灵敏度较低,直接影响传感器的作用距离;在与云计算密切相关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等方面,关注程度也很不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大型系统软件等,仍过多依靠购买国外的成品;在核心晶片制造工艺和技术方面也很不成熟;中间件、开发环境和应用软件开发等也普遍薄弱。

——重复建设和市场风险问题。目前,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30多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过热的发展苗头。此外,我们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系统,也面临着中国市场被跨国企业垄断的风险。

——海量数据管理与信息安全问题。IBM“智慧地球”战略在我国的实施,必将引发深层次的国家信息安全风险。“智慧地球”所倡导的“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层面乃至全球基础设施甚至自然资源的互联互通。而这种互联互通,则极有可能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掌控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提供便利。工业4.0

本节对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仅做简单的介绍,在第十章,还将进行详细的剖析。简单地说,“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背景的。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包含了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工业基础模式的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此模式下,传统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跨界领域和合作形式。“工业4.0”概念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专业化技术,这些要素共同奠定了德国的制造工程工业的领军地位。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将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即将到来的工业4.0,一项更为伟大的工具——互联网将深度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不仅如此,在工业4.0时代,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就是以解决顾客问题为宗旨的互联网化。所以说,未来制造企业将不仅仅进行硬件的销售,还能通过提供售后服务和其他后续服务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就是软性制造。而带有“信息”功能的系统成为硬件产品新的核心,个性化需求、大规模定制将成为潮流。中国转型之势

中国经济的前景和转型的方向,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些担心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过度投资和债务负担沉重三个方面。即使以中国已经成功应对的挑战(例如几年前的金融危机)为参照,转向增速较慢且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新常态)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考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阐述了中国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几个新形势。

首先,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DP已达6700美元。中国正向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努力,历史上成功完成这项任务的国家并不多。

其次,国际贸易等国际环境已不如以往有利,部分原因是高收入经济体在结构上如此疲弱,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国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已经显著变大了。

最后,中国经济自身发生了变化。潜在增长率已下降至7%~8%,原因包括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产能过剩即使按中国的标准来衡量也变得十分严重;金融风险有所上升,其推动因素是地方政府债务、房产泡沫和影子银行业务的增长;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超过50%,但大量城市正遭受着包括污染在内的种种困境;资源密集型增长模式已到达极限,尤其是水资源。

2014年11月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下一轮改革的蓝图,提出要推行重大的制度和政治改革,包括由“行政审批制度”向“法治”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必须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国企角色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的新进入者,无论国企、民企,在能够开展哪些业务的问题上将面对“负面清单”,而不是“正面清单”:企业将可以从事任何没有被禁止的经营活动,而不再需要审批。户籍制度改革也是此轮改革的重点之一,将允许1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资格:城镇化及农村土地流转,都将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举措。

另外,一份由原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提供的报告表明,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方面也取得了切实进展:中国力图转向速度较慢、资源密集度较低、就业密集度较高的经济增长模式。尽管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准相比,中国服务业的GDP贡献率仍然明显偏低,但2013年还是首次超过了工业的比重。“互联网+”塑造新引擎

就像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所言,政府的工具箱还有很多工具,还有许多调控手段可以利用。包括此次由总理来推动的“互联网+”战略,就是一次促进深层结构经济转型的努力。“互联网+”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融合,但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也并非传统行业简单触网即可完成渗透与融合,而是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进行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的颠覆,进而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和整体机遇。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力挺互联网经济,提出了“互联网+”,肯定了互联网对国家经济转型的积极促进作用,并对互联网在传统行业的渗透表示积极肯定。可以认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包含两个方向。

——互联网行业的视角。于传统互联网行业来说,其单纯基于线上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发展瓶颈,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O2O的深度融合,且必然是从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通过与传统行业协同发展来迅速扩大互联网经济的规模。其发展模式是互联网行业主动向传统行业渗透,对传统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与思维模式进行颠覆,进而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主动、深度的融合。

——传统产业的视角。除互联网主动出击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面对来自新兴经济的替代性竞争和冲击,其自我革新和自我升级意愿较为强烈。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其对互联网的正确态度应是“拥抱”而非“抵触”。应积极培养并深化“互联网+”思维,主动进行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自我颠覆与变革,加速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实现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互联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其一,“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和知识跨界。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让经济发展消耗“更多的知识、更少的能源”;跨界的实质是知识跨界。知识创新了,产业边界也被重新定义。产业的边界就是知识的边界,跨界的成果正是让边界消失。

其二,“互联网+”就是所有产业的“互联网化”。不少中国传统产业尚处在信息化甚至工业化水平低下的阶段。2008年,国务院主管工业的工业与信息化部正是在原有信息产业部与几个工业管理部门合并后组建的,正可以体现中国政府对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决心;而今天更上一层楼的“互联网化”,正可以倒逼传统产业“更充分的工业化”和“更普遍的信息化”,从而迈向跨越式发展。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是将互联网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肯定创新型经济对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打破传统固有经济模式(包括国企垄断式的政经模式)对中国经济活力的束缚。

林永青价值中国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众融总会创会会长《众融》一书作者“价值中国智库丛书”主编第二篇“互联网+”与连接一切第四章“互联网+”:互联网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多年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其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发展机遇。为此,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互联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进入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在广度上,“互联网+”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了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共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如以微信为代表的“快速迭代式”创新模式,迅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同时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推动了“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模式与新生态,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一批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这些平台又创造出了新业态,如O2O、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等。各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了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以腾讯开放平台为例,应用总数已达240万款,应用类型有娱乐、生活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创业者总数达500万,覆盖全国1~3线城市,合作伙伴总体估值超过2000亿元。“互联网+”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极大地惠及民生“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互联网+”的发展,将公共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去,提供了跨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稀缺资源均等化提供全新平台。如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内地域限制,并连接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腾讯已与多家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腾讯课堂,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每周上课人数约7.3万,课程总数达三万多门。另外,“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为民众就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全国已有近100家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移动化的就诊服务和快捷支付,累计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通过微信挂号,服务累计超过300万患者,为患者节省超过600万小时,大大提升了就医效率,节约了公共资源。同时,“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模式可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高效率,便利民众,例如微信的广州城市服务接口开通了包括医院挂号、违章办理、汽车年检、出入境业务等17项公共服务入口,极大地为民众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互联网+”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提倡互利共享,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提供节能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的创新模式。当前,以商务专车、拼车、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快速发展,例如商务专车服务正在探索通过“汽车共享”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升服务品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减少空驶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节能环保上做出了贡献。未来将形成汽车共享、出租车、公共交通等多元融合的移动交通解决方案,大大便利了民众出行,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互联网+”正在大力促进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测算,2014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对GDP贡献了约0.8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底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系统,2014年微信拉动了952亿的信息消费,相当于2014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3.4%,带动社会就业1007万人,预计到2015年底,微信带动的信息消费将增长至1428亿元。“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过20年,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深度介入到大众生活中来,“互联网+”又随之发展起来,并日益介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了确保“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与广泛渗透,需要关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确立

首先,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缺乏在现实中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二是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担心“互联网+”成为自身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三是“互联网+”在不同产业中的认知度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模式在商业零售、金融、交通等服务行业有较高的认知度,在工业制造业中也得到部分认同,在传统农业、部分传统制造业中认知度则普遍较低。其次,由于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在全社会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抱有观望心态,不相信“互联网+”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和积极作用;二是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促进原有商业模式的革新,但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不愿放弃固有的企业经营方式和既得利益。

全社会如果不能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真正树立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必将遇到很大困难。“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包括三个层面: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还需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加强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能够赶超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其次,公共数据的开放成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石,是相互连接和数据共通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新兴行业生产服务标准的滞后和相关接口不统一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屏障,在跨界融合中已遇到了诸多因接口不统一而导致的重复开发和效率低下的后果。

对现有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对现有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充分的应用,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信息化需求非常高,但同时信息化成本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第一,互联网的入口为企业提供了触达数亿级用户的平台。互联网的网络规模效应将海量的用户集中到了一起,为企业、公共服务、创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入口,也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触达海量用户的核心突破口。但是,目前各行业对于通过互联网触达用户还应用不足。第二,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供需双方高效对接并逐步建立征信体系,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三,大数据、云计算可为企业数据存储与精准推送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和平台;各类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企业社会化营销提供了新渠道和全新的用户体验;但是,仍然面临挖掘不够的问题。第四,互联网平台可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应用。例如微信企业号作为微信平台的延伸,迅速连接上下游合作伙伴,适用于员工出差移动办公、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订单管理与工作协同,支撑一线销售、营销代理、售后服务、巡检巡店与安保后勤等工作管理,简化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流程,大幅提升了组织间协同运作的效率。但目前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其利用程度不高。

国家政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如同电的产生,带来了电灯、电视机以及电话等新事物,“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也将带来相应的产业创新。但是,以跨界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互联网+”对原有的行业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带来一定冲击。如在过去的一年中,互联网金融经历了全面的政策适配的过程,从高速发展到暂停相关业务,再到政策规范;商务专车服务也面临相同的困境,在有些地方遇到了监管压力。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后,国家政策与“互联网+”不相匹配的表现。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制定推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

建议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形成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应在鼓励创新的原则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新事物发展机会和空间。

推进公共数据的开放,建立数据安全与相关方权益保护的保障体系

研究并出台我国公共数据开放战略,将政府公共信息与数据率先向全社会开放,打破行业信息孤岛,加强信息资源的供给与传播,以提升可用性和利用率,确保社会公众能及时获取和使用公共信息;同时,逐步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和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确保数据的有效使用和相关方权益。

推动全社会对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

现有的互联网平台上的众多服务和应用可以助力各行业的信息化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政府治理方面,建议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鼓励政府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政务民生服务平台应该本着开放的原则与市场各方合作,分类逐步开放相关数据和接口,降低企业进入与运营成本,并鼓励和引导相关成熟案例在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推广。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支持和推进广大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对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互联网价值,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整合办公环境、信息资源、扶持政策、融资平台在内的综合性创业载体,扶持创业型企业和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运用移动互联网推进智慧民生发展

全球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超过70亿台。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也已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渗透率达到85.8%,高于全球58%的渗透率。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3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体,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5.0%提高至2013年的23.7%。

移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使得我国有能力加快移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把“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面连接起来,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实现智慧民生。“移动互联+民生应用”是实现智慧民生的新路径

移动互联网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信息惠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移动互联技术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正在全方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人均每日使用时长为3.7个小时,比2010年增加了1.1个小时。从使用深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服务平台,给人们办公、娱乐、购物、学习、看病、理财等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向着更高效率、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进化发展。以移动电商为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更为便捷地购物,网店经营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大数据系统个性化、精准推送、互动分享的社交特性更是让购物变成了一种社交体验。

在广度上,移动互联让广大不发达地区的人们也有机会享受数字红利、推进包容性增长,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传统互联网时代,国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铺设宽带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上网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更加便捷、低成本地连接到网络,同时手机的易操作性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这点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农民网民的规模已达1.78亿,50%以上的农民网民通过手机App进行交流沟通、获取资讯、学习娱乐等。而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的深化应用将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优质医疗资源的缺失,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移动互联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当前,政务服务正在由侧重管理向注重民生转型,微信、微博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与公众良性互动、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微信、微博等社交产品有助于政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宣传的乘数效应,建设透明与开放政府。相比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的传播形式更亲民,更易引起老百姓的关注,极大地提高了政府信息的传播效率,有利于公众良性互动和舆论引导。据统计,11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公开、在线咨询,70%的国家将其用于电子政务的开展。

政务微信、政务App等应用使用户在移动端也能享受行政服务大厅式的一站式服务。例如广州市通过开通微信“城市服务”功能,将医疗、交管、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缴费、教育、公积金等17项民生服务汇聚到统一的平台上,市民通过一个入口即可找到所需服务,诸如户口办理等基础服务也无须多次往返公安办事窗口,手机上即可一次性完结。目前该账号已经服务91万广州市民。截至2014年底,各级政府已经在微信上开通了近2万个公众号面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

移动互联有助于解决看病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防治雾霾等新老重大民生问题

移动互联以人为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百姓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资源获取机会,有助于实现各项资源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为破解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下,移动医疗、在线教育、打车软件、智慧停车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深受公众喜爱的热点应用。例如基于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平台的移动医疗模式使得患者在手机上可直接预约挂号、交费、候诊、查询报告等,无须在医院大厅多次排队,有效缩短了就医流程。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手机医生问答类App通过医生在线问诊,远程即可解决患者30%~40%的咨询问题,减少患者去医院就诊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缺。

此外,空气质量监测App、定制公交等手机应用在防治环境污染、缓解城市拥堵等问题上也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空气质量监测App不仅让每个人都能实时了解自己家门口的空气质量情况从而提前做好出行准备,而且当发现污染空气的行为或现象时还可进行在线举报,从而实现全民参与环保。车载智能系统、定制公交等应用的广泛普及对于绿色出行、降低能耗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互联网+”思维的逐步渗透,将会有更多搭载移动互联的民生应用被开发出来,使更多的百姓获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移动互联在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相比智慧民生、信息惠民的最终目标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仍有一些问题亟待突破和解决,主要体现在:

对移动互联服务民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利用移动互联服务民生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发展初期,在我国也刚刚起步。由于尚未形成规范的解决方案和可成功复制的运行模式,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对移动互联在服务民生上的优势和价值还未充分认识,部分城市还停留在传统信息化的理念上,重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轻应用开发。在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功能设计上,对服务的便捷、深度、人性化、一体化等方面也考虑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部署、迁移等标准,搭建的移动应用系统仍是无法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

移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化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公共需求由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升级。但由于各地经济在发展程度、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老百姓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而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多以通用型为主,针对民生类的定制化移动应用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匮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如面向医疗等流程较复杂的民生服务,现有应用普遍存在操作复杂、功能单一等弊端,尤其缺少面向农民群体的“傻瓜式”应用。

同时,移动互联网融合创新已催生出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医疗、在线课堂等一批跨产业新兴民生应用,但在技术和业务标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缺乏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共数据资源对于开发民生应用、创新公共服务具有重要价值。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将数据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4月,已有63个国家制定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其中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数据在开放数据中占比最大。目前,我国民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是由各个部门分别主导建设的,对于开放共享与协作考虑不足,再加上条块管理的体制原因,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公共数据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将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服务作为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工作的重要思路和举措

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46号)、《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都将为民、便民、惠民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建议各级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工作中,充分认识移动互联对于智慧民生、信息惠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把加快推进移动互联对民生领域的应用渗透,纳入整体工作布局,统筹协调相关资源,稳步推进。同时建立以环保为考核原则的发展思路,将节能降耗的指标纳入国家智慧城市等工程的考核标准。

完善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驱动电子政务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但现有的一些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指标设计方面与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存在偏差。因此,需加快建立适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切实把发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来。通过正向评价鼓励引导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深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深度应用,提升移动互联时代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完善产业环境,不断提升智慧民生应用的针对性

建议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开发者不断进行民生类移动应用的创新。同时鼓励公共服务部门加大与软硬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的合作力度,深化移动互联网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在线教育、移动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对于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建议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满足三农对移动互联网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建设面向三农的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创新三农信息资源采集方式,为定制化开发面向农民的移动互联产品和服务提供数据基础。此外,针对雾霾治理、城市拥堵等日益紧迫的重大民生问题,需要集中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开发和推广空气质量实时监测、预警报警等针对性的应用和解决方案。

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建公共数据资源池

政府部门基于移动平台可以采集大量与民生相关的数据。为了提高这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建议在脱敏和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制订政府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公安交警、交通、医疗卫生、教育、信用、社保、地理气候等与民生相关的政务数据向全社会开放。此外,政府应加强信息系统开发的顶层设计,破除“信息孤岛”,形成面向民生的公共数据资源池,实现数据共享应用。通过统一存储平台,集成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服务,让数据资源变分散所有为集中共享。同时,引导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平台企业和机构基于这些数据开发更多的民生类应用,并反向将进一步采集到的数据开放给公共数据资源池,形成全社会开放大数据的氛围和良性循环。

开展试点示范,实现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建议以民生服务为导向,优先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较好的城市做试点,在教育、养老、医疗、交通、环保等普及面广、供需矛盾突出等重大民生领域,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开展试点示范,重点在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建设、公共数据开放模式、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体系、移动互联深度应用等方面先行探索,形成一套成熟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马化腾腾讯主要创办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第五章帝企鹅:用“互联网+”连接未来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习近平贺词

2015年4月13日,腾讯收盘股价突破170港元,市值达到15984亿港元(约2062亿美元)。这是腾讯市值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BAT格局中,目前阿里市值2125.51亿美元,百度市值751.34亿美元。人们喜欢用“帝企鹅”来称呼腾讯,原因除了QQ,恐怕一是指其体量大,二是公众形象好,被大家所喜爱。

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时时洞察用户,刻刻面向未来。那么,腾讯为什么判断“连接一切”是未来,为什么要积极推动“互联网+”,为什么要做连接器,以及他们会怎样面向未来刻画行动路线图?本章参阅了马化腾近年的主要演讲、文章、建议案,尝试沿着这家连接器企业领袖的思路加以梳理和推演。新常态新引擎“互联网+”已经发生,只是尚未流行。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借势发力;2014年,更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加快融合创新、激发新潜能的一年。正是政府对互联网肯綮作用的超前洞察与战略部署,“互联网+”才会被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马化腾和腾讯所理解的“互联网+”

马化腾在2015年人大建议案中将“互联网+”定义为: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这与官方后来给出的定义一脉相承。“互联网+”不断创新涌现,“+”是什么?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另外的含义是指:打铁先要自身硬,要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以深度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要形成合力,为产业升级、提高效能服务。“+”也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的融合;当然,也包括与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的结合。互联网可以反哺传统行业,所以一定要“+传统行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转型的力量,发现连接的价值。

这里的连接和延伸将会从点到面,不断放大。我们从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看到互联网加什么?“+通信业”是最直接的,“+媒体”已经开始颠覆,未来是“+娱乐、网络游戏、零售行业”。零售行业过去认为网购电商是很小的份额,但现在已经是不可逆转地走向对实体的颠覆了。还有现在最热的互联网金融,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预测,未来10年,现金和信用卡将消失一半。

互联网将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马化腾直言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来看,现在人们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手机在一起,比个人电脑端多出10倍以上的使用时间。这里的空间无比巨大,虽然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商业模式除了手游、O2O、移动电商、移动广告等看得比较清楚之外,还有很多尚待探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传统领域如果不创新,必然会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快速被颠覆。

马化腾在递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建议案中,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认为,总体看来,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在广度上,“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

这次马化腾的建议案显然是充分考虑了上述观点与背景,提出的东西也是希望对整个产业、整个行业、国家、社会有益、有贡献的建议。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发挥腾讯自身的专业能力,让很多没有像腾讯这样在一线打拼的企业了解到很多自己不了解的行业知识,或者说看到它们的潜力。马化腾意识到腾讯其实有很多好的创意,应该提出来和大家分享,而且他也在推动、呐喊,让国家在这方面增加关注度。明势: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技术,到19、20世纪有了电力技术以来,很多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很有趣的是,蒸汽机发明后其动力可以大大加速印刷的量,彼时,学校和书籍都大量产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大量有知识之人的培养。这跟现在互联网的传播、通信的特征也很接近。

再看电的产生,电力催生了很多发明,除了灯泡,包括收音机、电视机还有电话等等都有利于资讯的传播和沟通。有了互联网后,它也在加强这方面的特征,它是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吗?腾讯在这里面做了很多思考。

40多年前,计算机第一次实现连接以来迅猛发展,然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了起来,这诞生了很多新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很多企业都觉得互联网是一个新经济、虚拟经济,它跟我们传统行业没有关系。但这是一个大趋势,它已经不再是新经济了,它以后是主体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一起。

按照马化腾的思考,所有传统行业都不用怕,互联网不是新经济、新领域独有的东西,它不是什么新经济,就跟过去没有电金融也可以运转一样,各个银行之间都是记账,交易所在那里叫号可以成交;有电可以电子化,有互联网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如跨境电子结算,但这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而是理所当然的。最终互联网会像蒸汽机、电力等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可以成为所有行业应用的工具,互联网会在各行各业焕发生机。

因此,互联网和电力曾经起到的作用一样,已经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越来越多地与传统产业结合。相信腾讯让微信致力于建立一个打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的结果。借势:数据成为资源,连接成为要素

大家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话题谈得很热。因为我们连接多了,传感器很多,服务很多,包括像搜索引擎也好,电子商务也好,社交网络也好,都聚合了大量资讯。企业外包、后台云端化后,我们看到这些数据都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现在电商非常火热,而电商数据可以转向金融、转向用户信用、商家信用提供信贷等等,这些都是大数据在后面起作用。

腾讯社交网络是容量非常大的平台,腾讯也在研究这些数据,比如说对一个用户来说他的信用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还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深圳的华大基因生物公司,曾承担了全球人类基因测序的1%。当时测一个人的基因特别困难,现在科技发展了,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他们是用BT+IT,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用大数据方式,把每个人测出的基因数据全部存起来,尽量多地测,测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数据,一个人的基因数据6G。长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性格怎么样,都能看出来。他们的理论就是抛弃以前对医学的假设说,全部都用大数据来算,看病人得病的特征跟哪些基因吻合,推导出跟哪段基因有关,然后对症下药。药不是治病的,是治基因的某一段的,哪一段出问题你就拿治哪段的药去治。这个思路很开放,大量用了数据,而且只有这个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从连接看竞争力、评估价值,这是在传统工业社会不被接受的。2014年9月16日,华为在2014云计算大会上发布了“全球连接指数”,这是业界首次对国家和行业连接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估。他们认为,连接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后新的生产要素。华为敏锐地洞察了连接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全球连接指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世界的视角。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才第一次发现互联网其实跟很多传统行业的结合更紧密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手机——是网络用户随身携带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跟传统行业结合得更加紧密的。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大家可以数一数,像音乐、游戏就被颠覆了,包括索尼的PS机,现在可能只有微软游戏机xBox大家还在用,其他的那些都已经没有人打了。媒体更不用说了,纸书受到电子书冲击,资料可以网上查,微博、微信等媒体也占去了大家阅读的时间。还有很多行业,包括电子商务颠覆了零售行业,包括最近很火的互联网金融,也炒得非常火热。大家是不是觉得互联网怎么那么神奇?以前觉得还是新经济、虚拟经济,反正不是主流,现在就变得主流化了。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不是说,那是你们的行业,这是我们的行业,中间是有很多连通性的。乘势:转型·增效·融合创新·新常态引擎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由于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看清大趋势才能顺势而为。目前,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已跃居全球首位,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7.8亿,互联网应用规模、创新融合都取得长足进展,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互联网经过21年发展初具规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之一,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一项丰硕成果。

从下面的研究不难得出结论,互联网是大趋势,“互联网+”更是大趋势。据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报告,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企业拥抱互联网技术的程度越高,它们的运营就越高效,并最终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报告认为互联网已经重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而互联网经济潜力的释放取决于政府举措和行业接受度。为了衡量各个国家互联网经济的规模,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还推出了iGDP指标。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为4.4%,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法国。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着力点。马化腾表示,这对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既是鼓励,更是动力。互联网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的能力,发挥“互联网+”在新常态下的引擎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和民生事业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并实现从世界互联网大国向世界互联网强国的跨越。顺势:从“不理解”到包容到“慢慢拥抱”

打通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互联网最终也会成为“传统行业”,但是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和其他行业的结合能够爆发出巨大的潜能。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需要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并加强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肯定能结合,因为现在连3D打印都可以跟互联网结合,传统行业一样可以用互联网推,各行各业的导向各有特点,甚至有时候不是跟互联网结合,而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去做。互联网企业通过开放接口和平台,将大大推动“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像线下餐饮,例如海底捞,其实里面有很多思维是互联网化的,而且做得很极致,做的是口碑。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腾讯在深圳前海发起成立微众银行,作为首批民营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服务于广大中小微企业,全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微众银行在筹备过程中和腾讯云合作,通过云计算构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IT架构,和同行相比,微众银行的单位账户管理成本同比降低80%,为金融云平台构建打好了基础,这将是一种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开源、可伸缩、可扩展、安全、成本优惠的金融云平台,这个平台预计将改变传统金融的业务提供模式。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富途证券,富途证券2012年在香港成立,以提供港股和美股交易服务为主,创业三年就已实现用户数12万,月交易额近70亿元。富途证券特别强调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在说明创办富途证券的原委时宣称——“作为资深互联网从业者的我们,当以一流互联网产品的要求和服务水准来审视香港网络证券经纪服务,我们发现有太多可以改善的空间:设计粗糙的交易软件、高昂的交易成本、漫不经心的客户服务……”富途证券率先在业内采用腾讯云服务,进行深层次的服务再造,主推轻重分开、弹性可用的策略,信息处理变得简洁、安全和迅速,可以支持业务快速扩容。在2015年港股的牛市盛宴中,由于创纪录的开户量、交易量等因素,多家银行、券商的服务器出现宕机、系统瘫痪状况,导致交易无法正常进行。而富途证券为用户创造稳定的交易环境,在这一轮港股暴涨中一枝独秀。

此外,在“互联网+民生服务”方面,以微信“城市服务”为例,聚合医疗挂号、公安户政、出入境、缴费、公积金等多项民生服务功能于一体,一个“城市服务”入口就相当于一部手机上的政府服务大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服务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目前,这一功能已率先在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四地正式开放使用,而郑州、重庆、上海、海南也即将投用。这些创新,在便利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了试点和示范作用。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合作还是对抗,几乎不再需要讨论。二者是鱼和水,互联网不是复仇者来了,大家都要有顺应潮流的勇气。只有彼此敬重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最佳融合方式、最好的创新方向,以共同发展。“互联网+”的很多行业过去就已经很成熟了,比如说“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已经非常成熟。运营商一开始也是很不适应,但是现在运营商越来越意识到,大家是鱼和水的关系,互联网这一端发展了,数据业务的流量是大大超过语音收入,但整个增长是更好的。马化腾指出,这会有阵痛,大家一开始觉得互联网跟通信结合很可怕,会不会把过去的收入打没了,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运营商已经跟两年前、三年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全球来看这也是大势所趋。

再比如,“二维码”扫码这个东西产生得很早,但一直到移动互联网出现微信内置这一功能后用户才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个商场里看到一个喜爱的品牌店时,你可以通过扫码获得商户的信息,和商家进行多媒体的互动,甚至可以直接微信支付,这个体验是非常流畅的。腾讯在移动端已经建立了一个消费者付费的体系。

再如手机支付。比如只扣1个百分点,用户就可以把银行卡的钱直接转给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渠道的成本。未来这种模式将成为主流,对企业来说渠道成本更低,对用户来说体验也更好。这会和中国网民的银行卡普及息息相关,现在看这已经到了一个爆发期。

至于互联网与住宅怎么结合,万科已经在做,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做住宅,包括重视用户体验,围绕体验进行创新。比如,把万科物业搞好,在社区的周边引入最好的店铺,提供最丰富的社区服务。站在一个用户角度,所谓与互联网结合,涉及小区的智慧与连接,是不是小区内的所有楼宇、物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解决小区里的一切问题,建造真正的智慧小区?

房产O2O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提升交易效率。搜房、安居客等很多垂直领域的房地产信息网站,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都在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促进销售。另外在商业地产方面,腾讯跟百度和万达有合作,做万达商业地产里面的O2O。其基本思路是,指导商业地产里面的商家搭建一个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让传统的商家、售货员,不仅仅服务来到柜台的客户,空闲的时候也可以跟来过的客户继续沟通,通知有新货到货之类的,同时发挥线下、线上的作用。过去大家觉得电商对线下是完全水火不容的、毁灭性的,那边发展好了这边肯定完蛋,后来发现线上做的线下商家也可以做,他在手机上可以服务他的客户。

马化腾分析道,地产要做成很有效的模式还是很复杂的事情,需要万达这种商家,还有包括万达以外的很多购物中心、连锁店,也都纷纷找到腾讯,希望有好的解决方案,怎么把用户黏住,提供很好的售后服务,怎么做会员忠诚度计划。还有一些会员卡或者是卡券可以更电子化、科学化地发放,比如发给附近的人,比如某家餐厅突然想搞促销,半小时内促销给附近3公里内的消费者,说你过来吃饭我便宜4折,以前做不到这个,根本没法通知,因为你是当场看到这个位置空了才能做这个决定,现在就可以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一下子推送给周边的人。这都是一些鲜活的案例,是关于怎么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

对于互联网金融原来大家争议很大,一年多前像余额宝刚出来那时候,银行觉得不可控,包括说二维码支付是不是有安全隐患等等,现在这些问题都逐步得到解决,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越来越透彻,银联对二维码支付也出了标准,使其得到了有序的发展。

马化腾指出,传统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工具。比如交通领域,现在滴滴打车还不被理解,但未来会规范化。互联网在未来也会进入制造业,借由互联网获得的数据,倒推用户的需求。农业也是如此。这些都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可以做到的,腾讯要做的则是打造一个平台,鼓励更多的垂直公司加入进去。

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去深圳,在微众银行按下了第一个回车键,发出第一笔网络贷款,这是第一个有互联网金融牌照的机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的改革还是很支持的。“互联网+”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事实将证明,“互联网+”是推动传统行业朝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最好支点和最具魅力的制度创新。互联网与任何传统行业的结合,都会经历从“不理解”到包容到“慢慢拥抱”的过程。结合是大趋势,慢慢磨合好了,会逐渐规范化。造势:携手出海,连接世界

现实的世界很大,虚拟的互联网更没有边界,跨界融合和创新这件事本身都没有地域和背景之限。让更多的人连接进来,让更多的创新、文化、智慧连接进来,自然也会把需求、市场连接进来。

过去的跨国公司和互联网语境下的跨国公司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而互联网提供的就是完全不同的逻辑、模式,如全球采购供应链、客服外包、协同办公,其实,海就是我们的思维之障,就是我们的局限之困,跨过去了,你就打开一片新天地。

出海为什么也要携手?没有互联网做支撑,传统行业越来越没有和外部对话的基础,因为互联网早已将这个世界连为一体。传统行业出海尤其需要互联网产业的支持。无论是采购、结算、物流还是客户服务等环节,有互联网的强大支撑,就会克服地域空间之碍。

互联网产业走向海外已经有了较好的实践,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业已跻身世界前列,其未来的海外发展空间也非常值得期待。在这方面,腾讯值得期待。

现在微信、WhatSApp(网络信使)、Line、Kakao 4家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的位置基本上尘埃落定,原来领先的就领先,原来落后的也很难打破均势。因为即时通信的特点就是这样,一旦占领了就很难去撼动。你只能从更丰富的超越即时通信以外的增值服务等角度去看这个竞争。所以时间窗口期有时候很短,错过了再想分一杯羹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腾讯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是内容产业,在海外发展得不错。对手机游戏这个领域来说,应该会比过去个人电脑时代国际化的程度更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力也应该会更强一点,因为移动互联网方面中国还是比较强大的,而内容产业又是亚洲国家比较强,所以这块大有可为。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本质

100年前,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你听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爱人的声音,你需不需要?

你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而这正是电话被发明的原因。

如果有一种连接,它能够带来人际交往的延伸、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日常生活的便捷,这样的连接你需不需要?

你会怎么回答?连接为什么这么重要?

实际上,传统的互联网已经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对人际交往的延伸还不够,离便捷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便催生了移动互联网。

交互随处发生,信息无处不在。不谈连接的重要性,先假定并想象一下“失去连接”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连接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连接注重体验、便捷。因此,连接能够增强黏性,可以强化关系。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重构了关系,而能够产生信任的连接毋庸置疑价值更大。

没有连接,就没有跨界;没有跨界,就谈不上融合与创新。当然,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甚至古代,一样有连接存在,烽火、驿站是那个时代“连接”的形式。如果说卡尔·本茨用内燃机而不是蒸汽机来驱动三轮汽车,才成为“汽车之父”和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是一种连接;那么,蒂姆·伯纳斯·李将超文本和计算机联网结合起来,成就了互联网,则让连接一切成为可能。

前面讲到,从企业、区域来看,连接成为新的要素,是价值、成长性的衡量尺度之一。数据是生产力,没有连接的数据无法结构化,未被利用的数据几乎等同于垃圾。信息孤岛化现在是非常普遍的。过去政府各个部门都做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有大量的基础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直接互联起来,利用率并不高。现在非常热的大数据也存在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数据的噪音大,数据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和场景结合、没有和相关的人结合,等等。

移动互联网就可以解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它可以构建一种更简洁、更人性化的人机接口,并且有效解决数据交换问题。用户通过各类政务微信、政务App等应用,在移动端也能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例如广州市通过开通微信“城市服务”功能,将医疗、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公积金等17项民生服务汇聚到统一的平台上,市民通过一个入口即可找到所需服务。随着公共数据的逐步开放,微信在连接、整合公共服务方面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把信息孤岛连成一片陆地,连接的是数据,方便的是民生。

对于个人而言,连接更多是一种体验,连接是一种社交,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机构和社会而言,连接更多是一种对话、一种交互、一种效率、一种价值、一种治理结构。

此外,连接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连接,是跨界,是融合,是创新。不论是什么层次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都有必要做好“连接”这篇文章。

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至今,微信将每个人同其他人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语音通话、视频聊天、即时对话、摇一摇、附近的人、小视频、朋友圈分享等基础服务功能,让空间的距离不再成为人与人交互的障碍。

微信远不止于此,目前,公众平台、支付、硬件开放平台和企业号等业务已相继开放并结构化、关联化,与电视、空调等设备以及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互联,以及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线下服务的接入,让微信从一个人与人通信、社交的工具,逐渐进化成一片连接性更强的“森林”。连接一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什么是连接一切?

连接一切,是将一切可以产生信息并具有信息交互可能性或相互影响的因素,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智能化的方法连接在一起的过程和状态。它是互联网的未来,更是“互联网+”的本质。

当被连接的因素少、数量低、频率低时,这种连接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微信也有不少的竞争者,除了信任因素、不像陌陌等比较专注之外,他们没有超越微信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对连接的理解不足、连接性不高、连接生态不强。

连接一切不仅是广度,也是深度、密度。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我们现在也看到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人和服务之间的连接,未来甚至人和植物、人和其他人的意念思维乃至梦境、人和宇宙万物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

连接一切是一个生态解码器和编译器。比如社群,加入者的身份背景可能迥异,因为兴趣、职业、专业、地域等因素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微生态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规则会很快达成,合作、协作、创新也有产生的可能性。连接貌似只是一个起点,而同时可能产生你难以预料的形形色色的其他连接。

马化腾深切地感受到,这两年移动互联网手机成为人的一个电子感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它有话筒、听筒、摄像头、感应器,使人的感官延伸增强了,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了,这是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会有新的价值诉求,就要有新的玩法、新的连接方式。

腾讯的QQ全平台现有8.2亿的月活跃账户,每天平均150亿条消息量;在手机上QQ进步也很快,现有5.42亿月活跃账户,日平均消息量100亿条。微信与WeChat合在一起,现有月活跃账户4.68亿。大家感受到微信在一线城市渗入得更广泛,而从二、三、四线城市到农村,QQ和手机QQ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而且增长非常快速。在过去的个人电脑时代,每个人大概只有两个小时上网的时间,那时候人们一上网就上QQ,关网的时候关QQ,基本上,上QQ的时间就是他网络连接的总时长,现在就没有在线的概念了,这里面会产生很多新的不同。

还有就是服务。腾讯在微信上首次创新性地引入公众号和服务号的体系,这是在过去个人电脑时代无法想象的,通过这个服务号连接了很多服务和商家,包括媒体、自媒体人,甚至包括运营商的营业厅、银行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不需要网站,就可以轻易地把人连接起来。它的很多资讯、服务可以很碎片化地转发、分享给一个人或者一个群,甚至所有的人。这些资讯和服务在社交网络里面可以快速流转,完全不需要网站,也不需要很复杂的东西,就可以产生这么神奇的效果。这是一个连接服务的雏形,还有很多情况可以演变。

下一步腾讯尝试做连接设备。连接设备刚刚开始起步,微信有硬件平台,还有QQ物联的解决方案,包括车载,也可以跟其他的合作伙伴推出车联的解决方案。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腾讯不想只有他们一家做,正联合合作伙伴一起来实现这样一种伟大的想法。

微信的公众号是人和服务的一个尝试。所以说个人电脑互联网也好、无线互联网也好,甚至是物联网也好,都是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发展,它最终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全面联系的网络实体,这也是我们未来谈论一切变化的一个基础。连接的机制

连接的主体一定是多元的,连接一切的参与者也一定是广泛的。基辛格说过一句话,没有国家能独自打造世界秩序。连接一切是大家一起来,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腾讯想做最底层,上面由传统行业自己搭载自己的逻辑,来应用在自己的领域,这里面的空间是无穷的。每一行都很深,需要各行各业用起来,才能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威力。

连接一切的入口可以有许多个,连接一切的平台要足够大,合作的意识、包容的机制一定要鲜明,并被自觉遵守。这就像建立空间站,需要天文学家、航天专家、生物学家、电力、通信等各方面共襄盛举。

连接一切一定不是一个自动自发的事情,这里面需要架构、规制、协议、自律、他律,甚至监管和治理。信任、合作是基础,协议、约束是手段,自律、敬畏是核心,监管、治理是保障。

信息的产生、连接的发生、数据的合理使用、能不能连接一切、“互联网+”的成效,都有赖于连接机制的建立、完善。因此,产业界的合作与规范就显得特别重要。

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现在比较成熟了,未来的机会在于人与设备、人与服务的连接,以及如何支持个性化定制的连接上。人和设备,人和服务的连接都应该是智能的。

人被连接的意愿、他们的隐私保护、数据被应用的许可和知情等等,都需要在尊重个体、绿色连接、用户许可、产权保护、数据脱敏、价值分享等诸方面逐步探索好的机制、规则与模式。

二维码最方便连接线上线下,目前扫码还比较简单,容易传播,在很多餐厅外面大家也都会看到扫微信、微博二维码的,所以各家都在努力普及这个市场。

腾讯最早在行业里推动二维码成为一个标准,移动互联网的眼睛就是二维码,因为它可以最方便、最简单地连接线上线下。过去像蓝牙、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很多方法都很麻烦,而扫码最简单可靠。

未来二维码还是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以后的蓝牙4.0的这种感应,甚至说根据Wi-Fi的信号,有的新技术可以室内导航,这些都是很好的,比以前更精准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以将很多线下的服务连接起来,可能就不用你扫了,摇一摇就知道你左边、右边是什么商家,什么服务对你是最有用的。

此外,有必要研究制定我国公共数据开放战略,将政府公共信息与数据向全社会开放,打破行业信息孤岛,确保社会公众能及时获取与使用公共信息;同时,逐步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和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确保数据的有效使用和相关方权益。人是最重要的连接要素

人是最重要的连接要素,这一点恐怕不难理解。你连接了人,才能产生交互,才能沉淀关系,才能产生黏性,才能占据时间,才能释放需求,才能匹配导流。其实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人是最能动的因素,是社会化、群体化的个体,他们都会交互、分享、推荐;由此,口碑化传播成为连接的润滑剂和起爆器,连接一切才真正成为可能。

推动连接不断进化的最重要力量就是人本身,所以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于连接。互联网可以更大范围地连接用户更深层的智能化社交化需求,在个人电脑端、移动端、多终端,腾讯都能成为一个互联网连接器,一端连接合作伙伴,一端连接海量用户,共同打造一个健康活跃的互联网生态,连接一切。

连接是对话,是交互,是关联,是合作,是思维,是生活,是融合。从个人电脑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和人之间的双向连接越来越重要。现在存在数字鸿沟,腾讯希望没有“连接鸿沟”,每个人都有享受智慧生活的权利。他们在贵州与地方、与合作伙伴一道在进行富有成效的社会实验,用“移动互联网+乡村”,让他们与自己连接、与世界连接,享受公平贸易。连接器是腾讯最根本的特质

过去很多人都觉得腾讯什么都做。马化腾反思说腾讯过去走了很多的弯路,因为有了利润,发现太多机会,于是很多领域都进去了。从四年前做开放以来,腾讯真的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位,这两年把越来越多的业务都砍掉、卖掉,让给其他的合作伙伴去做。

最近一年多来,腾讯有很大的变化,开始修身养性,回归本质。他们发现企业最擅长的优势还是集中在通信、社交大平台上,因此他们的整个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搜索业务与搜狐合作,电商业务与京东合作,腾讯则回归到最本质的连接器。互联网的连接器

这个转变不是偶然的,除了做人的事情、和人打交道是腾讯的基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腾讯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看到了新的希望。原来在个人电脑的时代,通信、社交仅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方面,通信大有可为。手机是一个天然的通信工具,大量可以以通信和社交做底层服务的机会诞生了,这在个人电脑时代是没有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联络人,知道他的社交网络之后,腾讯发现其实有很多底层的工作可以做。

于是他们产生了一个新的定位,就是做连接器。腾讯不仅希望把人连接起来,还要把服务和设备连接起来。

连接不是未来,整个世界正在迅速地建立连接,连接已经无处不在。打车应用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络到周围空闲的出租车,这是创建了人和出租车之间的连接;大众点评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找到最优质的、最满足自己需要的餐饮等生活服务,这是创建了人和生活服务之间的连接。这些连接创造了新的价值,使得整个社会的效率变得更高。

如果非要归纳腾讯为什么要把自身定位为“互联网的连接器”,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连接才是美好的,连接一切是未来;二是人们需要连接器,他们信任腾讯,这是他们智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连接器是腾讯的基因,是腾讯的归宿,可以发现、挖掘、放大连接的价值;四是还存在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还有人“失连”,这些失连的数据和人都值得关注和唤醒;五是连接器是腾讯践行社会责任最好的实现路径,既可以推动信息经济、数据经济、分享经济、创客经济、智慧民生的到来,又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于不同的行业并提交价值;六是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生态化支持与有效推动。

所以,腾讯重新定位再出发,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就是要做人和世界、人和未来的连接器,做创新创意的放大器,做微众价值的转化器,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创新的加速器,做群体智能的合成器,做美好数字社会、连接一切时代的助推器。开放型生态,工具型伙伴

对腾讯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开放。腾讯将很多非核心业务转给合作伙伴去做,跟他们合作。腾讯的生态是一种更开放的生态,他们提供底层的通信用户认证,或者是储存,或者是分发的平台,或者是一些交易支付平台,跟很多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三年多前,很多企业都提出要开放。腾讯不只是说说,而是身体力行。腾讯的业务有500万的创业者,粗略估算一下,整个合作伙伴的估值可以超过2000亿元。

基于连接,基于开放,这些合作伙伴主要做什么呢?如果是提供最简单的连接,那是纯管道,它的增值服务不够。对腾讯来说,过去11年来,在一个领域——内容领域,尤其是网络游戏,有大量的外部开发者,以后更多的内容将不由腾讯自己开发,而是由他们的合作伙伴去开发。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第21个年头,从完全无序的、不注重知识产权到现在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虽然还没完全解决问题,但是已经很明显在改善,只有这样,整个商业模式才能成形。原创、视频、音乐、动漫等内容会交织成一个知识产权生态,这个生态不可能只由几家包办一切,一定是开放、共融的,很多合作伙伴参与的,分多个层次的新生态。

马化腾曾经深有体会地谈到腾讯的开放平台:我们现在看到其他几家生态公司,虽然比我们起步晚一点,但最终都会意识到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早一点走、早一点碰壁或早一点改而已。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是会一致开放的。这不仅是DNA,不仅是管理上的问题、精力的问题,还是很多创业机制的问题。因为很多领域是必须要有创业者在这个领域全心全力地推动,才可能见到很好的效果的,而且你是赌自己的一个团队做得好,还是赌市场上最后打出来的那个赢家更好?哪边胜率高?肯定是市场胜率最高,这是我们经过这两年的实际痛苦经验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现在坚定不移地往这方面走,应该能成为所有创业者最好的合作伙伴。

要做零件型、工具型、服务型伙伴。腾讯意识到很多领域是自己做不了的,应该放出去让别人做。他们过去也试过把很多东西放在体系内做,后来发现自己的架构可能更适合做一些基础性的、平台性的、普世性的连接器,太复杂、太深入的东西对腾讯来说会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问题,所以他们现在心态更开放。按马化腾的说法,很多时候他们提出来一个理念,然后提供一些基本的零配件,做一些“钉子”、“锄头”这样的工具给大家,而腾讯作为一个开放接口,把账户关系链、社交广告能力、支付能力作为最原始的武器开放给很多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具体搭成什么样的模型、做成什么样的事情,你可能想象不到,但很多垂直领域可以做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有的行业(比如说医疗)后面那么深的产业链怎么做,对腾讯来说就很陌生了,他们要么就投资,要么就提供API(应用程序编辑接口),开放给外面很多懂这个行业的第三方公司。比如说教育领域也是,他们会用腾讯的工具来创新,他们是自己领域里面很资深的专家,怎么能用好移动互联网、用好微信、用好公众号,或者用好其他一些不一定是腾讯的产品,就怎么来。

用手机、微信作为连接器,是腾讯努力希望在产品形态方面能让用户形成一个很简单的记忆连接点。用什么方式可以接触到这些服务?过去这些系统要做都不难,但是为什么最终起不来呢?就是人们觉得它入口太深了、太复杂了,久而久之就不用了,所以说不是没有这个资讯,也不是系统很难开发,而是它的人机界面不够简单。

腾讯就很擅长搭建最简单的人机界面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最方便、最人性化的入口,来连接各种各样的线下多场景服务。后面需要很多的合作伙伴,因为腾讯肯定不可能做每一个垂直领域的内容,他们更希望作为一个小小的连接器,跟很多合作伙伴、政府、内容源合作。牵手连接型公司

类似于滴滴打车、大众点评这样的公司,创新性地创建了以前没有的、数量庞大的连接,纳入了新的连接要素或连接方式、集散模式,并创造了新的价值,使得整个社会的效率变得更高,我们可以把这类公司叫作连接型公司。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这些连接型公司,我们会发现连接型公司的价值是由它所创造出的连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例如一个可以连接一万辆出租车的公司会比一个连接1000辆出租车的公司更有价值,一个总是可以帮我找到我需要的餐厅的公司,会比一个经常给我找错餐厅的公司更有价值。因此这些连接型公司必然是开放的,必然是积极发展生态的。以下两点,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曾经与大家做过分享:“首先,腾讯通过服务连接型公司,连接线下的服务。线下的服务是极其复杂和种类繁多的,并不是任何服务都可以被移动互联网连接。就算是那些相对容易被连接的服务,也需要依赖众多真正懂得这些服务的连接型公司来做连接这件事。所以腾讯如果希望尽可能多地连接到更多线下服务,就不能只是自己直接去做连接,而是需要做好自己与其他连接型公司间的接口,让自己与其他连接型公司建立连接,帮助其他连接型公司获得成功。之前举例的滴滴打车和大众点评就是其中两个例子。“其次,开放战略与时俱进,接触用户渠道多主体化。在传统互联网时代,腾讯的开放战略更多是把其他公司的内容和服务引入到自己的平台里,希望用户接触这些内容和服务的接触点是在自己平台内。如QQ空间做的开放平台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这个称作开放1.0。而在产业融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每一个商业领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强行扭转别人的经营方式,强迫别人把业务搬到腾讯的平台里来。而更好的做法是,我们把自己的能力开放出去,开放给各行各业,让各行各业按照其自身的商业规律,按照自己熟悉的经营方式来做业务,同时又能因为腾讯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改善自己的业务经营方式。我们称这个为开放2.0。微信的去中心化电商、应用宝红码,均是这种思路的例子。用户如果要下载商家的应用,过去只能到电子商店里去下载。现在任何商家都可以在自己接触用户的渠道推广应用宝红码,用户在用手机扫描红码以后,应用宝会为用户下载商家的应用,同时用户还会通过微信自动收到应用宝或者商家给予的奖励。目前已经有京东、苏宁、携程、招商银行等多家商家提供这种服务。”

腾讯云也是一个例子,早年腾讯云是一个为公司内部业务提供服务的云计算平台,公司内几乎所有的高负载大容量服务,都使用了腾讯云的技术。在后来的开放1.0阶段,腾讯云为所有引入到QQ空间的第三方服务提供云计算能力。在现在开放2.0的阶段,腾讯云开放给了所有希望将云端托管在腾讯的企业和开发商,无论这些企业和开发商是否与腾讯有其他的合作。所有使用腾讯云服务的企业和开发商,均可以享受与腾讯内部业务同等质量的安全能力和云计算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与腾讯内部业务同等质量的基础能力,还会把腾讯在业务发展中沉淀的经验分享给企业和开发商,如腾讯安全团队自研的公司级别安全防护体系“宙斯盾”及“大禹”,腾讯游戏内部广受好评的高效游戏运维平台“蓝鲸”,腾讯多个王牌产品都在使用的移动推送工具“信鸽”,以及为QQ空间每天数以亿级图片提供支撑的图片服务能力等等。

所以腾讯很多的产品,包括微信做连接器,都带有集散器的特点,与伙伴一道做各自最擅长的事情,保持相对独立性和整体连接性。腾讯想做最底层,上面由传统行业自己搭载自己的逻辑,来应用在自己的领域,这里面的空间是无穷的。同时互联网思维也影响了很多人,用口碑营销、粉丝文化创造出一线互联网化的产品,比如小米、特斯拉、海底捞都具有互联网思维,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口碑。腾讯连接未来的新思维

腾讯的创立进入了第18个年头。18岁,是一个人的成人礼。可以说,连接器让腾讯和每一个个体的连接越来越无间;“互联网+”让腾讯同国家的脉搏也越来越同频。

研究发现,归根结底,腾讯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生态性连接器,他们要做的其实是连接价值的发现者、商业价值的传递者、融合创新的搭建者、价值创新的加速者、社会文明的守望者。连接让未来更美好

未来在哪儿?未来在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路上。

将腾讯的使命和每一个个体的未来连接起来,和“互联网+”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伙伴的未来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达成连接一切。

从2013年底开始,连接成为腾讯的重要战略之一。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把人与互联网、人与人、人与硬件、人与服务连接起来,包括与生活、与情感、与娱乐、与想象、与创新紧密连接。他们把连接的每一个个体当作最重要的资源,积淀的关系与信任是他们最大的资产。腾讯基于人性,敬畏人性,把和人、人性相关的工作做透,做他们O2O的连接器,做他们丰盛世界和多彩未来的连接器。

一个好的互联网公司,一定是既重视技术,又不偏废人文的。否则,很难持续不说,还很难受人尊敬,更不用说引领社会责任了。

马化腾大概三年前在很多场合就提出来,微信的扫一扫和摇一摇,实际上是代表视觉和触觉,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很多周边的情况,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接收到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信息,和过去所谓的个人电脑互联网时代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是随着每个人,带入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所以它可以和线下很多公共服务联结在一起。

腾讯去年任命了一个新职位——首席探索官。他的中文名字也挺棒的,网大为。网大为的作用是考虑公司的未来。那么如何考虑未来?网大为认为,首先要考察人性,看他们面对未来的怕与爱。其次是寻求合适的技术与合作者,而寻找这些伙伴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给人类生活带来好的改变,让世界更美好!也许某项技术在现阶段并不赢利,但只要它是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就值得合作,比如人机交互技术、神经科学等等。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的空间与价值不可限量。腾讯的布局重点还是互联网,以善意、诚意、创意推动其他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腾讯今后的重要任务。当然,估计腾讯也会适度关注与互联网无关但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的其他技术。但他们秉持的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

中国的未来在于青年,要懂这些数字牛仔,让这些互联网的原驻民参与创意创新和决策。“关注用户价值”这个点一直是腾讯的内部共识和核心优势之一;比所有竞争对手更持续、更系统地了解用户需要,将成为一个关键优势。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至于10年、20年之后,人类生存在何种场景,过着何种生活,我们或许难以预料,不过腾讯始终坚信,“让世界更美好”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对用户、对技术、对世界、对未来永远抱持敬畏、虔诚之心,这也是腾讯要一如既往地坚守的。

连接的最高境界是“用心连接,用心感应”。腾讯用心地对待和每一个人、和伙伴、和世界、和未来的每一次对话,他们用连接器、用“互联网+”、用融合创新拥抱智慧生活的流行。“互联网+”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腾讯做到现在,今后应该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公益慈善,是创造就业,是激活创新,还是其他?“腾讯是一家面向未来的生态性连接器,我们要做连接价值的发现者、商业价值的传递者、融合创新的搭建者、价值创新的加速者、社会文明的守望者。”这句话,在局外人看来,或许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腾讯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是腾讯践行企业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遇。为国家分忧,就体现在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促进转型上;为大众服务,就体现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上;让未来更美好,就体现在二者的结合上。

腾讯做公益重点放在用移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上,并对失去连接的人群给予关注。在贵州,腾讯采用“移动互联网+乡村”模式,聚焦少数民族古村落,让他们借助互联网与外部世界对话,并享受公平贸易的机会。还帮助一些农村或者是一些小的跟生活类有关的创业者、小商家用手机很简单地把产品发布到移动互联网上形成微店,附近的人、朋友、同爱好的人可以转来转去,所以为什么叫微店、微商,就是这个意思。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价值观有待发育,慈善公益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发现、保育和创新社会价值。与此同时,腾讯也开始重新对社会责任进行思考与定位,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尝试梳理并建立新的范式。期望腾讯在社会责任定位与践行上建立一个标杆,做人类文明和未来的守望者!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未来,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于以个人为中心的创意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激活,以创业创造的企业家精神来引领。

公众订阅号的推出,让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大量自媒体的涌现,使得普通资讯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摆脱了传统印刷技术和个人电脑互联网的桎梏,效率显著提升。一位知名出版人讲:“中国最强的出版平台就是微信,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上面获取,它赚取了用户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比这更成功的出版产品了。”

腾讯作为连接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互联网社会通过微信,给每一个个体一个ID,它就代表了诚信、代表了创新、代表了用户刻画。马化腾深深知道,腾讯成败系于“人”,沉淀大量信任性关系,重构关系结构,建立动态连接交互分享系统,发育社群与管道,这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腾讯做连接器,是加速器而不只是孵化器。加速器是以别人的能动性为主导,腾讯来放大他们的梦想,提供梦想实现的生态条件支持,创造推动进步的土壤,“+”是价值创新与价值实现的要素。而能否基于“人工智能”,将“人的智能”进一步挖掘、关联、跨界匹配,估计腾讯在2.0阶段将剖析这个话题。再小的创意,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腾讯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孵化器,对于创意创新创业,腾讯的开放平台从流量、技术、盈利三个关键点着力,帮助创业者把握腾讯多终端开放时代涌现出来的机会。

据腾讯开放平台报告,至2014年上半年,共有300万注册开发者在腾讯开放平台创业,个人开发者高达41%,超过50%的开发者在25岁以下。在过去的三年,腾讯的开放平台已经成功孵化出不少创业团队,已经实现独立上市以及正在上市流程中的公司,已经超过了10家。被其他上市公司高额收购的也超过了10家,估值也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总融资金额也达到了100亿美元。腾讯过去三年的开放历程,已经累计开放1万多个开放接口,开放的技术资源,将有力帮助创业者最大程度地降低创业成本。

要继续加大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腾讯把搜索、电商都卖掉之后,更加聚焦在核心,就是以通信和社交为核心平台,以微信和QQ为平台作为连接器,希望搭建一个最简单的连接,连接所有的人、资讯和服务。他们做的第二个事就是内容产业。就这么简单,一个是连接器,一个是做内容产业。内容产业最核心的就是知识产权,所以腾讯在很多领域呼吁知识产权的建立。在过去,网络游戏和影视是知识产权发展得比较好的领域,再下一步,包括音乐、文学、动漫等等都会越来越正规化、越来越跟全球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看齐,这是对文化产业方面非常重要的保障。

在微信公众号的版权保护上,腾讯正完善用户申诉机制。他们希望开发更多的机制,比如说会有原创的标识,让原创者申报这是自己原创的,之后的便是抄袭的,这样他有权去撤掉别人的盗版。如果接到投诉,腾讯还要承担平台管理方的职责,去维护和清理。至于假货也是同样的问题,也属于侵权、提供虚假信息,腾讯希望建立一个有序的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腾讯前一阶段对朋友圈进行规范、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再小的群体,都值得关注

腾讯在贵州开展的“移动互联网+乡村行动”,让他们连接到外部世界。这个项目是腾讯自己执行的,项目团队成员数年一直坚守在当地山村。再比如,在信息的无障碍领域,据马化腾介绍,有很多盲人是使用互联网的,在手机的功能机时代,手机还有键盘,有上下左右键,盲人用户可以听到软件念出的字,但是在现在大屏的触屏时代没有键,他们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界面,因此只有手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相配合,才能让盲人或者弱势的用户通过语音和触感来使用互联网的服务。目前国外很多国家会建立一些标准,但是我们国家其实还没有建立,腾讯很早就关注信息无障碍的领域,也在业内和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2013年底成立了一个信息无障碍联盟,腾讯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往这方面更加正规化地发展,更关注弱势群体接触资讯的无障碍。比如,腾讯会聘请盲人做测试工程师,他们会提出很好的体验,将无障碍需求渗入每个产品的开发细节。

马化腾直言他们以前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做了一些软件是无障碍的,过了一段时间换了一拨开发者又走了回头路。他以前会收到用户的来信说,你们以前的软件还好,新版本就不行了,读屏软件读不出来了,后来发现是开发者把一些文本的东西变成图片了。所以这些开发的连续性和理念的重视是比较难的,要形成一个标准。腾讯要求不光是对外的开发,内部的开发,工程师也需要把这些记在心里。腾讯现在每个部门、每个产品的开发团队,都有一些人希望加入到内部的一个关于信息无障碍的虚拟组织,他们会努力推动腾讯的所有产品实现信息无障碍,像腾讯的音乐、输入法、社交软件等,都由这些工程师把关来推动无障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