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玩的幸福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5:40:31

点击下载

作者:杜晗绮著,长弓手皮揣子绘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好玩的幸福心理学

超好玩的幸福心理学试读:

前言

如果有很多很多钱,会不会很幸福?

如果换一份工作,会不会很幸福?

如果爱人愿意朝自己希望的方向改变,会不会很幸福?

会吗?对有些人来说,幸福的生活永远只在别处。

我也曾经不懂得什么是“幸福”。在你没有体验到“幸福”的时候,它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模糊的情绪,所以每次想到“幸福”,我能感受到的,是困惑。后来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幸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只要你想要,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幸福其实很简单,当你打开心扉,愿意让幸福进来时,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无处不在:爱人的拥抱,陌生人的善意,朋友间的支持,雨后清新的空气,好吃的美食等。在我们的生命里,有许许多多的时刻,都是值得回味的幸福时刻。可是为什么我们却感觉自己与幸福渐行渐远呢?

因为我们不善于处理生活中的不完美。举个例子,我们吃鱼的时候需要把刺挑出来,才能尽兴地享受鱼的美味,否则,很容易被刺到,不仅不能享受吃的快乐,还可能受伤。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鱼刺”,包括竞争的压力、焦虑、恐惧、不安全感等,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它们,避免被它们刺伤。而心理学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处理“鱼刺”的工具,它告诉我们“鱼刺”长在什么位置,该怎么处理;也同时告诉我们哪个部位的“鱼肉”最为鲜美。也许你以后偶尔还是会被刺到,但这样的概率会越来越小,慢慢,你会更多地关注美味,而减少了对“鱼刺”的担忧。当你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并且愿意接纳一些你无法改变的不完美时,幸福就出现了。2011年11月

皮揣子人物介绍

我就是鼎鼎大名、大名鼎鼎的皮揣子~

皮揣子对你说

皮揣子并不聪明……但他在研究心理学,还选择了一看就懂的好书!“我要纵横职场!”“我要玩转沟通!”“我要拥抱幸福!”“我要当成功的典范!”

皮揣子把每一次的学习体验都记录下来,画在书页右边的六个格子里。人生道路还很长,跟大家一起一边分享经验一边成长吧!

Part 01 让狗狗去跑,别教牛弹琴

成功心理篇

了解自身所长,多多去做;识别自身所短,少做为佳。

适度紧张让你超常发挥(应激心理)

运动员在比赛前需要一定的紧张感才会觉得兴奋,这也会帮助他们在比赛中出色发挥;面临考试的学生,如果感觉到适度的紧张,他们会更愿意积极学习,更努力地准备考试。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比赛的成绩和学习的效率会比平时完全无压状态下高出很多。人们遇到压力时产生紧张感的反应叫做应激心理。当人们处于适度的忙碌、紧张状态时,能对外来各种信息的刺激产生高度的敏感性,肾上腺会因此分泌出大量激素,使人产生在常态下无法产生的能量和能力。

适度的紧张是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人们在安逸放松的状态下,很容易滋生惰性,缺乏创新精神和使命感,在效率方面也会大打折扣。而在这里强调“适度”,是因为如果过于紧张,则会发展为“焦虑”,这时候反而会阻滞人们的表现。人们表现的好坏会随着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紧张的程度而变化。对于简单而熟练的任务来说,适当的紧张度可以提高表现的水平;但对于本身已经很复杂的任务来说,需要在保留紧张感的同时,把紧张程度降低一些,因为过度紧张并没有好处。

我们很容易通过以下几点来检测自己的紧张感是否适度:当我们感觉到适度的兴奋但又不至于感到焦灼,做事效率明显加快但心情舒畅、思路清晰,这时候说明紧张感是适度的。与之相反,如果出现了心跳加速、思绪纷杂、无法集中注意力、急躁的状况,就说明紧张感过度了,要适当放松,给自己减压。

站得高,看得远(踮起脚尖追逐梦想)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潜能只开发了3%,而97%至今都没有被开发出来。而一旦人类的潜能全部被开发,那人类就可以轻松背诵五十卷百科全书、熟记十六个国家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基础,但是却容易自我设限。试想,如果我们确定步行1千米路的目标,那么在完成0.8千米时,我们可能就会想要松懈下来了。但如果我们挑战自己,制订10千米的目标,这样可能到最后一两千米时才会感觉到疲惫。

由此可见,设定一个自己完成起来有些难度的目标,可以更大限度地把潜能调动起来,而收获更多。目标是一种心理暗示,是一种隐藏起来的指令,它从潜意识中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最终目标。这种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一个人设定目标的那一刻,相当于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播入一粒种子。举例来说,一个想做总统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关注作为总统需要哪些特质,并且模仿学习,也会很自然地选择有助于当选总统的专业,参加相关的政治活动。这是因为那一粒梦想的种子,在日复一日的信念强化中,能够调动起潜意识的力量帮助他克服困难、给他鼓舞和力量去实现意识中的诺言。即使最后他当不了总统,他也会是政坛中出色的角色,所有的努力也都不会白费。相反,如果这个孩子最初的目标是安逸工作,那么他植下的种子便是带领他避开困难、挫折和责任,让他尽可能以轻松省力的方式生活。

没有目标或者目标太小,都会使自己失去动力。所谓“立大志者得中志,立小志者不得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些需要踮起脚尖,甚至需要跳起来才能达到的目标。

你具有成功者的特质吗(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画像)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所谓自我实现,简单地说,就是创造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拥有自己认为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等。马斯洛在研究了许多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详细地描绘出了“自我实现者”的画像。他们通常具备以下10个特点:

1.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透彻,只根据现在出现的一些线索,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所发生的事情的结果。

2.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即使现状不令人满意,他们也不会抱怨,而是接受现实,然后负起责任去改变现状。

3.单纯、自然、真诚。他们不会为了名利而虚伪地讨好他人,虽然充满智慧,但通常简单善良。

4.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来解决公众的问题。他们一般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5.既能享受独居的快乐,也愿意群居生活。

6.他们很有安全感,不需要他人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他们有能力给自己快乐,也愿意与他人分享。

7.活在当下,他们会容易发现生活里美好的事物,并且对此心怀感恩。他们总是保存着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接纳新事物。

8.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有过“天人合一”的感觉经验。

9.即使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也不会愤世嫉俗,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客观冷静,不会因为一个细节否定一切。他们富有慈悲心,并愿意为公众服务。

10.与朋友的关系深入,即使与不常联系的朋友之间也能彼此心灵相通,彼此理解。

人人都有优势,人人都能成功(建立自信成功一大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趣的是,我们常常可以很敏锐地察觉到别人的优势,却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很多自卑者习惯于对自己说“不”、“我不会”、“我不好”、“我不行”这类否定的话言,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攻击,另一方面是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一个在内心已经预设失败结局的人,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因此裹足不前,畏缩怯弱,在困难前往往不能坚持。

自信心是需要培养的,而培养自信的前提是允许自己出错。自卑的人对自己犯错误非常没有宽容心,一旦与自己预期不同,他们便会给自己“糟透了,真差劲”之类的负面评价,并因此陷入自责和恐慌中,而不是积极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要了解到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会出错,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其次是不要把事情的结果等同于自己。举例来说,如果考试不及格,合理的心态应该是:“这次考试我没有好好准备,所以成绩不理想。下次一定注意,多留出时间来复习,取得好成绩。”如此,自己就有了信心去面对下一次的考试。而自卑的人,常会把考试结果与自己个人的智力、人生的成就联系起来,他们会认为:“我真笨,别人都比我考得好,唉,我真是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而这样,情况会更糟。可见,给自己创造“有价值”的感觉会帮助我们积累自信。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种是工作中的成就感。努力工作并且不断地取得成绩,受到肯定,对我们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鼓舞。

●第二种是培养专长、爱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愉悦的感觉,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积极的能量。

●第三种是帮助他人。懂得付出的人才能收获爱,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我们就可以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

细微优势扭转乾坤(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年轻的女孩刚到新公司上班,她发现每次乘电梯时大家都会避开一位衣着普通、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所以每次这位老人都是一个人乘电梯。女孩觉得老人很可怜,因此每次她都主动和老人一起乘电梯,有时候还会顺便帮老人带早点,两人渐渐成了忘年交。后来女孩才知道,老人是集团的董事长。女孩最初只是出于善意的关怀,没想到却结识了事业上的贵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可能会觉得微不足道,而不愿意去做。事实上,点滴的善意并不会占用我们太多精力,而且在我们付出善意的时候,本身就是愉悦的。不经意地关怀,可能我们自己不以为意,但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些“微不足道”的事,除了言行有礼貌、乐于帮助他人外,还有以下两点需要格外注意。

●时时提醒自己照顾他人。这里的照顾,都是小事情。譬如电梯门开了,让身边的人先出去,而不是自己抢先出去;一起吃饭时,发现旁边人的杯子空了,及时为人添水;当别人可能要迟到,打来电话道歉时,不要说“快一点!”,而应该安慰对方说“没关系,别着急。”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会让他人感觉很贴心。如果我们觉得无所谓而不去做这些小事的话,对方可能会觉得我们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或者不够细心。

●赞美他人的“拙作”。不管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会有“犯傻”的时候。举例来说,一个不会做饭的人,心血来潮做了一顿不好吃的饭,兴高采烈地请你品尝,眼神中充满期待,等待你的反馈,你该怎么办?你可能会觉得,这么难吃的饭菜难道自己吃不出来吗?!是的,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犯傻”的,明知道差强人意的东西还是会渴望他人的赞赏。每个人都有这种可爱的本性,所以我们不必总是严格按照某些标准来评判他人的“拙作”,与其给人泼冷水,不如慷慨地去赞美鼓励别人。

实现理想,先给自己设定目标(目标定律)

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设定目标的习惯。设定目标意味着我们渴望看到结果,并愿意在过程中通过行动来促成结果的实现。设定目标可以让我们清楚每个时期的行动计划,以及各个行动计划的时限。当利用目标来引导工作的时候,我们会专注地朝一个方向努力。相反,如果没有目标,我们的努力会分散于许多方向。目标还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因为不懈的努力会使我们离目标更进一步,而且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带来价值感和满足感。

以下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设定可行性的目标,缩短期望与现实间的距离。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目标是可以观察到的、具体实在的,而不是模糊而抽象的,譬如“我要成功”这样的目标就太含糊。如果我们把是否成功达到目标定义清楚,并且设定好达到目标的时限,那这才算是一个有效的目标,譬如“我要在2011年升至部门经理的职位,年薪上涨40%。”

●目标要简洁。有效的目标通常是简短有力的。繁冗的、牵涉太多的目标会让人感觉无所是从,尤其对于不擅长设定目标的新手,应做到让制订的目标简单直接,容易执行。

●把目标分为几个子目标。譬如每日、每周、每月的短期目标和以年度划分的长期目标。每天的目标要切实可行,不然不容易坚持下来;每一个目标都要参照长期目标设定完成期限。人生是有限的,所以每个长期目标也要有时间限制。

●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对自己的预期越高,获得的成就才可能越大。感悟时光机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不迫地走完自己的路程。(歌德)

快速有效地提升关键的1℃(沸腾效应)

在成功心理学中,人们把关键因素所引起的本质变化现象,称之为沸腾效应。例如,当水烧至99℃时,虽然只差了1℃,却还是不能当做开水来用;如果再添一把火,在99℃的水温基础上再烧,使它再升高1℃,水就会沸腾,用途也更多。而这里的1℃就是关键的因素,它使水发生质的变化,从生水变为开水。在生活中,沸腾效应也经常出现。在同等条件下,区别成功与否的“1℃”往往是精神上的力量。

热情的1℃。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刻的情感,譬如对足球、舞蹈、唱歌的热爱等。热情是一种具有巨大推动力的情感,它还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巨大的热情可以让我们在各种残酷的竞争中坚持到最后。举例来说,一个把音乐当做生命一样热爱的人,和一个把音乐仅仅当做工作看待的人,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一定是不同的。

激励的1℃。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鼓励的言语可以激发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做事的决心。工作中一筹莫展的时候,只要有人鼓励一下,我们就有力量再坚持下去;相反,如果这时有人在旁边说一些泄气的话,很可能我们会就此放弃。

信念的1℃。在前途还不明朗时,人们会产生心理冲突及心理失衡,受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的困扰,甚至还会有“生存焦虑”,也就是说人们在经历各种打击后,内心会因为怯懦而失去方向。其实,很多人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偏偏没能坚持下来。如果我们坚信有希望,就真的会看到希望。境况恶劣不可怕,怕的是自己先绝望了。

成功需要依靠群体力量(安泰效应)

安泰效应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大力神——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百战百胜。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离开大地,他就失去了一切力量。后来,他的敌人了解到这个秘密后,用诡计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把他杀了。在心理学中,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现代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工作。近些年来,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家习惯于网络、通信工具式的沟通。可是便捷的工具并没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反,现代的人们尤其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尽可能地避免融入社会。

但如果更多的人倾向于“单打独斗”,就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譬如,拍摄电影需要编剧、导演、录音、摄像、演员等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打造出一部成功的电影。无论多么有才华的导演,也无法仅凭自己就完成这项任务。融入社会中、配合他人,并且接受他人对自己的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率,还有创造力。

一些企业会通过召集会议,进行“头脑风暴”来解决棘手的事情。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通常组织中遇到的80%左右的问题都可以借助头脑风暴法找到解决方案。头脑风暴运用的就是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思想的方法。水击生涟漪,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激发出新的智慧。人们在交换智慧的过程中,会引发大脑思维的连锁反应。一个智慧的火花,可以激发起一片智慧的涟漪;一个貌似不现实的想法,可以在众人的补充、修正下成为现实。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与其苦思冥想,不如召集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商讨来得简单。

不做孤独的英雄(学会向人求助)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因此向他人求助不仅可解燃眉之急,也会避免在摸索的过程中走弯路。有些人特别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认为求助等同于承认自己的无助,是一种折损自尊的事情,这种观点太偏颇了。懂得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这代表了你能够正确分辨自己的能力范围,并有能力调动其他资源把事情做好。

还有些人,他们不愿意求助的原因是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这样的人心思细腻,非常体贴,永远不会给朋友添麻烦,却多少让人感到距离感。因为让别人有机会帮助自己,也是增进两人关系的一种方式。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经运用这一智慧来作为他的政治策略。在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的参议员时,一位议员同事非常不喜欢他,经常在政治上与他作对。于是,富兰克林通过向这位同事借阅藏书,并且在归还书籍时附上一封感谢信的办法,巧妙地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两人从此还发展成为至交。1969年,在杰克尔和兰迪的心理实验中,再次证实,如果我们帮别人一个忙,我们则更有可能会对他产生好感。究其原因,是人类倾向于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寻找理由:也就是说,对方拥有值得帮助的美好品质。同时,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弱点,会展示出自己的真诚和勇气,从而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

向别人求助也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求助的事情是自己确实无法做到的。否则,对方可能觉得没有理由帮助你;更糟糕的情况是,对方会觉得你是为了自己轻松,而把事情丢给他。

第二,要懂得给对方台阶下。如果对方实在为难,要体谅对方,为对方打圆场。

要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他人的恩惠;而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应该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给别人恩惠的人。

人为什么总是3分钟热度(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导致中途放弃的一种行为。当一个人最初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脑垂体会分泌激素让人兴奋起来,此时也最有做事情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素分泌减少,人们会感受到自己对某件事的热度下降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可以通过意志力和决心,持久地坚持下来,而有些人则会屈服于惰性,懈怠下来,即所谓的只有3分钟热度。“3分钟热度”会造成精力的分散,最后可能让人对很多事情都只是浅尝辄止,无法精通。

要想避免“3分钟热度”,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注意:

●计划的合理性。如果事情的难度太大,完成起来感觉到很吃力,我们会很容易放弃。因此,对于比较高的目标,我们可以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样每次实现一个小目标我们都会获得成就感,就会更加确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在自信心的鼓舞下更愿意坚持实现其他目标。

●计划的制订要有弹性,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因为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状况而造成计划中断,如果有一个备选方案,我们在心理上会认为这只是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修正,而不是终止。

●从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小事经常加以锻炼,譬如参加一个健身班并坚持下来、坚持按时完成工作、坚持每次早到10分钟等,都能够帮助我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力。

●最好找人监督和鼓励。在朋友和家人中,选择执行力强的人做自己计划的监督者,让他们在自己懈怠的时候给予提醒和鼓励,并且要善用亲友的支持,让自己振作起来。

为什么一次迟到,就被误会为总迟到(梅拉宾法则)

想一想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很守时,只是迟到一次,就被人误会为总迟到;平时都很认真,偶尔一次上网聊天被老板发现,结果就被老板斥责:“不要每天上网聊天!”这种误会可不是别人对你个人有意见,而是因为大多数人会依据“亲眼所见的事物”来作出判断。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梅拉宾法则来解释这种现象,梅拉宾指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内容,辅助的表达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认为“眼见为实”,而事实上亲眼看到的未必是“事实”,这也是人们非理性行为的一种。

譬如你非常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于是放松地翻翻杂志、沏杯茶,或者和同事聊一下晚上的运动计划。这时如果被上司看到,即使了解到你已经完成了分内的工作,但依然会忍不住把你当做是“心不在焉,工作不认真”的员工,如果这样的情形发生两次以上,上司很可能就会陷入思维定式,认为你的工作态度的确有问题。因为如果每次看到的事实都是处于懈怠状态的你,那很自然地他就会把你和“懈怠”画上等号。相反,即使是工作表现不够好的员工,如果总是被看到认真工作的样子,也会给上司留下好印象。感悟时光机职场上有句话说“结果大于一切”,意思是说,如果没办法达到理想的结果,那么无论在过程中付出多少心血,最终都很难获得正面的评价。

所以,在需要树立自己形象的场所,譬如办公室、会议室、演讲大厅等,不管有多累都尽量不要表现出疲惫、慵懒的姿态。因为当人们对你不够熟悉时,只能凭借视觉捕捉到的几个关于你的画面来判定,为了避免误解,我们还是要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精力不济?选择悦性食物(食物结构影响身心)

我们每天用各种食物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说,我们所摄取的食物构成了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食物在人体内经过一连串的转换,由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成为身上的细胞、组织和系统,同时也提供了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食物影响我们的身心,不健康的食物会引发很多身体疾病,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活力。根据食物本身的特质,可以简单将食物分为悦性食物、变性食物和惰性食物三类。

●悦性食物。富有悦性力量的食物称为悦性食物。这类食物非常容易消化,经过吸收后产生的能量会使我们的身体变得轻松、舒适、精力充沛,同时让人充满喜悦。悦性食物包括所有谷类及其制品,如米、麦、面、玉米、面包、蛋糕、不含蛋小西点、大麦、燕麦,还有水果、坚果、大多数的蔬菜、牛奶、乳类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温和的香料。

●变性食物。这类食物食用后,在人身中产生的能量会使人的身心变得好动。如果食用过多,会让人变得烦躁不安、情绪激动,甚至产生憎恨、忌妒、沮丧、恐惧等情绪。变性食物包括咖啡、浓茶、碳酸饮料以及花椒、胡椒等调味品。

●惰性食物。这类食物食用后,在人身中产生的能量较为消极,它让人感到嗜睡、昏沉、不安,身体容易感觉到疲惫、慵懒。它还会给人带来各种欲望,但又阻滞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惰性食物包括所有肉类、鱼、蛋、洋葱、芥末、蒜、酒精类饮料、烟、麻醉品等。陈腐的食物、放置过久的食物也会变为惰性食物。

电视=白痴制造盒(阅读着,快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周末或平时晚饭后,最轻松惬意的事情就是窝在沙发里看肥皂剧、娱乐节目。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这种状况舒适,是因为看电视本身就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科学家发现,人在看电视时,大脑中的α波变得活跃,β波相对缓慢,造成了一种类似喝酒微醺的放松状态。人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大脑额前叶部皮质会出现短暂的空转状态,因此看电视不失为一种简单的减压方式。

然而有人说,电视是插电的毒品,一旦打开就很难关掉。的确是这样,研究发现,人们一般在看完自己喜欢的节目后,还是会习惯地转台寻找其他节目,持续在电视机前停留2〜3小时。看电视的时间过长,会给人带来很多方面的危害。经常窝在沙发里,边吃零食边看电视,很容易造成体重增加、糖尿病、心脏疾病、高血压和关节炎等不良后果。

除此之外,电视看多了也会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新西兰公布了一项实验,发现电视是“白痴制造盒”。该研究结果显示,一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各学科的成绩都比一天看2小时以下电视的孩子差很多,上大学的概率也较低,处理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也较弱。

因此,选择看电视这种减压方式,不如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专注的阅读也可以让人处于一种轻微的催眠状态,让人感觉放松舒适,同样具有减压的效果,同样是信息来源的渠道。而且,电视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或者片面崇拜“专家”;也会把大量娱乐、肥皂剧情充斥于我们的大脑中。但阅读不同,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选择性的汲取对自己有益的营养。读一本好书的过程,相当于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读相关的书,会拓宽我们的思路。让我们的知识体系由点到面地累积,逐渐形成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真正做到在智慧上有所长进。

善用潜意识的力量做决定(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

当我们要对一件权衡条件并不充分的事情做决定时,理性分析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举例来说,两套室内设计的方案都不错,该选哪一个?于是,当各项条件都均衡时,我们会借助直觉,也就是潜意识来做决定,去选择感觉最舒服的那个方案。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对一些小事做决定的时候,可以仔细权衡利弊,但是对于重大的事情,我们的决策应该来自于潜意识,来自于内心深处。弗洛伊德把心灵比喻成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很少部分是被意识所控制的,而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的,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本身并不会有所觉察。

近代心理学家也做过相关的试验来验证这个理论,发现潜意识的力量既可以帮助人们变得更有创造力,也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决定。当选项中有差异可以比较时,我们会通过意识来理性地分析。可是当事情比较复杂、前景莫测时,我们的头脑很难根据有限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定。然而,我们的潜意识却更擅长于处理复杂事务,因为它可以化繁为简,直接带领我们看到真相。

这一现象也被心理学家称为“潜意识思考理论”,是在我们遇到无解问题时的一个值得推荐的解决方案。调动潜意识的力量需要一些技巧,首先要让大脑停止高速运转的意识活动,让纷杂的念头先平息下来,潜意识才能发挥作用。怎么停止意识活动呢?很简单。可以选择一件不相干但会占据注意力的任务来转移意识的注意力,譬如玩一会儿游戏、看看电视、看看书、做运动等。之后,再转向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上,不要多想,直接写出大脑中出现的决定。多通过一些小事进行练习,慢慢的调动潜意识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娴熟。

休闲也是一种能力(休闲心理学)

生活需要张弛有道,适当的休闲活动会赋予我们新鲜的活力。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休闲?周末睡懒觉?打麻将?看电影?逛街?其实,这些看似休闲的活动未必是真正的休闲。休闲心理学家指出:休闲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在从事休闲活动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完全自由、忘我、享受其中的状态,觉得好像整个人充了电,这种体验被称作休闲的“高峰体验”。

休闲在心理学中属于能力的范畴,而非兴趣。人们常以没时间为借口不进行休闲活动,以为自己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从休闲中获得心理满足。事实并非如此,休闲也需要长时间持续地投入,才能成为自己可以享受其中的休闲活动。即使看书这样简单的休闲方式,也有很多人做不到,甚至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任何一项活动,譬如羽毛球、跳舞等,都需要长时间地锻炼和投入才能让人达到可以获得心理满足的程度。否则,在最初的学习状态下,我们还是会多少感觉到挫折感,而无法获得尽兴休闲的效果。

获得高品质的休闲体验还需要至少满足两项因素:

第一,有选择休闲方式的自由,也就是这项休闲活动是自己感兴趣才参加的。

第二,参与休闲不是为了配合别人,而是完全为了个人内心的满足。而内心的满足,是指我们可以从参与的活动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所以,工作上的应酬,单位里的拓展活动,如果是自己不情愿但是不得不到场的活动,我们是无法从中获得快乐的。高品质的休闲活动相当于精神和体力上的“加油站”,对于平衡身心非常重要。休闲的能力和其他的能力一样,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正如我们锻炼身体一样,这些付出带来的回报也是可观的。

为什么人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人际沟通方式)

这样的事情你是否经常遇到呢?你本来不想买那件衣服,可是在销售人员的软磨硬泡之下,你还是买下了,回家后又后悔不已;你本来不想陪同事逛街,可是碍于面子不好拒绝,还是不情愿地去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可还是让你感到郁闷、委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健全的人际沟通方式。常见的人际沟通方式有以下四种类型:

1.自我肯定型。采取这一类沟通方式的人会用诚实且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他们的方式合理有度,不仅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会顾及别人的权益与感受。

2.非自我肯定型。采取这一类沟通方式的人不敢把自己的需求表达清楚,即使被别人侵犯权益也不懂得反抗,因此经常觉得委屈和愤怒。

3.消极反抗型。与采用“非自我肯定”沟通方式的人相似,这一类人也不懂得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他们不会像“非自我肯定型”的人一样选择自己吃亏,息事宁人;他们会采取消极的抵抗,通过故意不合作或是阳奉阴违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4.攻击型。采用这一类沟通方式的人属于非常自我为中心的类型,他们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侵犯别人的权益,所以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

不懂得拒绝的人通常是采取“非自我肯定型”和“消极反抗型”沟通方式的人,这两种类型虽然表现为不同形式,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在对外在的压力进行隐性的转化。“非自我肯定型”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对自我的攻击,表现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委屈和内疚等;而“消极反抗型”通过事实上的消极结果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很显然,这两种方式都回避了直接和施加压力的人正面沟通,也没有去解决问题的意向。对于消极反抗型来说,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

开心做自己,不惧人际压力(培养自我肯定型沟通)

不懂拒绝的人在外人看来都很和气,但其实心中有很多的“不”,如果长期把情绪压抑在心中,不但使罹患身心疾病的概率大增,人际关系的质量也会下降。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健康的自我肯定型沟通方式:

1.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当对方说了让你不舒服的话时,可以用“我觉得”开头,表达自己的感受。譬如,当一个人坚持要求你帮忙做一件事情,而你又很为难时,你可以这样告诉他:“我觉得很抱歉,确实帮不了你。”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也明确地表示出拒绝的意思。

2.直接地表达自己:有时遇到强势的人,坚持对你提出要求,即使你已经拒绝,他们依然会紧追不舍地企图说服你,这时你一定要直截了当并且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别人感觉有回旋的余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会因为怕失去尊重而不敢果断拒绝,这是个错觉。当我们真诚地拒绝一个人时,并不会失去他对自己的尊重;反而是当我们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勉为其难地接受别人的请求时,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3.清楚具体地陈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文化背景、用词习惯的不同,有时传达出的信息,与对方理解的信息并不一致,尤其是在表达不够具体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误会。当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困扰我们时,我们需要把造成困扰的事情讲具体。譬如,一位同事喜欢随便开你玩笑,与其说“你让人很烦”,不如说“你这样开玩笑,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4.避免质问。当人有情绪的时候,会忍不住追究别人的错,说话的口吻也会带着责备的口气。这时候不妨先让自己平静下来,避免加深矛盾。

Part 02 在悲伤中寻找幸福的那一面

挫败心理篇

没有茧中的蛰伏,哪来羽化成蝶的美丽?事情已经糟糕透顶,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

摆脱你的束缚(读懂你的防御机制)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防御机制,当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时,自我就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了解了防御机制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在什么情境下,我们的习惯性反应是什么。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10种形式:

1.压抑。是把引起痛苦的欲望、经历或者情感压抑到潜意识中去,通常笔误、口误、选择性遗忘都是压抑的表现。以选择性遗忘为例,一个在童年经历过巨大伤害的人,会对童年记忆非常模糊,这样他的痛苦会少一些。

2.合理化。指无意识地找借口来为自己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解,企图说服他人认可。举例来说,当父母为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遭到孩子抗议时,父母可能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爱你才这么做的”;或者当疑心重的妻子查看爱人手机时,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在乎你才会这样!”这些都是合理化自己行为的表现。

3.反向作用。这是一种无意识地把内心的欲望以相反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防御机制。举例来说,一个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呈现给大家强势的印象,他们会以攻击性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除非在特定情景的刺激下,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其实很脆弱。

4.升华。指将原有的被堵塞的原始欲望和能量,转向社会接纳的渠道释放出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譬如把失恋的痛苦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一个从小家境不好的孩子,在贫困的激励下富甲一方,并积极地投入扶贫事业。升华是最为积极的一种防御机制。

5.幽默。指通过轻松调侃的方式,来应付心理上的紧张或者表达潜意识的欲望。英国首相丘吉尔很善于使用幽默机制,在英国大选中意外落败后他表示,“对自己的领袖无情,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征”,从而轻松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6.否认。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举例来说,人们在听到坏消息的时候会本能地反应:“这不是真的!”这种否认现实的做法,可以帮助人们逐渐接受痛苦的现实,给心理一个适应的过程。

7.认同。指模仿成功、有价值的人和事,取其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认同是一种抚慰达不到欲望的便利方法,如有些人以认识某些名人为荣,这就是一种认同的表现。

8.补偿。指利用某种方式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从而掩饰自己的自卑和不安全感。譬如,外表普通的学生,发奋学习,一定要超过别人。

9.投射。指将自己的性格、欲望或观念转移到外界或者其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举例来说,一个很没自信、很担心被抛弃的人看到爱人表现冷漠时,就会质疑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而事实上对方可能只是因为太累了不想说话,“不爱自己”的人其实是他自己。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看不清自己,也常会误解他人。这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的。

10.退行。指在面对无法应付的挫折时,放弃已经学会的较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转而表现出早年的幼稚行为。退行是潜意识里对关爱和支持的渴求。举例来说,人们在遭遇暴力事件后会出现类似于婴儿的行为:很依赖、常常流泪、渴望拥抱;老年人表现得像小孩子也是退行的表现,原因是他们内心孤独,所以在潜意识里启动了退行的防御机制,提醒儿女给予更多关注。

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并不是人们有意去启用的,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着作用。它是一种自动化的反应,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但过度依赖防御机制,是一种逃避成长的表现。如果希望突破自我,还需要多努力摆脱消极的防御机制对我们的束缚。

承认羡慕,转化嫉妒(狭隘心理效应)

羡慕是对他人幸福的一种祝福和赞赏,是一种平和的情绪。而嫉妒的情感比较复杂,它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

嫉妒的内容可以是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聪明才智,也可以是别人获得的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社会附加价值。可以说,嫉妒是人们最不愿意坦白承认的一宗罪恶,因为坦白了嫉妒可能就是承认了自己心胸狭窄、卑鄙、小心眼;也暗示了自己处于弱势的地位。从微小的刺痛到痛彻心扉的不甘,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过嫉妒的情绪。

嫉妒的根源是“比较”的思维习惯,直白地说,就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喜欢嫉妒的人很害怕别人有什么好事发生,他们希望被嫉妒的对象发生灾难,如果希望落空,他们甚至会采取行动促使灾难发生。当人们产生嫉妒心理时,内心充斥着负面情绪,他们本身也感受不到任何快乐,所以说一个善妒的人是不幸的。

解决嫉妒的方法,首先是要承认自己的嫉妒心理,别去评判它是对是错,这是人类本能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有。而当我们面对现实时,也就是转机的开始。接受自己处于嫉妒的状态,心态平和地去看自己嫉妒的是什么,嫉妒背后的根源便会渐渐浮出水面。嫉妒也是一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镜子。很多情况下,嫉妒和自卑有关系。因此,把力量用于觊觎他人的好,倒不如接纳自己当下的处境,把这股强烈的力量转换为对自己的提高。换个角度看,嫉妒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嫉妒虽然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但也可以向内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为失败找借口,你会更加不安(挣脱误己牢笼)

“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我也没办法”、“我忘了”这是人们通常使用的借口。这些借口背后的含义是: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如今的局面,“不是我的错”。找借口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有得到尊重和被接纳的需要,而“犯错误”、“失败”的情形会让人们担心不被接纳,因而会努力粉饰自己的过失。

从表面上看,借口的确会带来一些好处,当犯了错误而找到借口推卸责任后,可能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和训斥,反而会得到同情。但我们也会因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借口会像一面墙一样,让我们看不到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

举例来说,经常上班迟到的人,可能在约会的时候从不迟到。如果习惯性地拿一些客观原因,譬如堵车、天气不好、等不到车之类的借口来搪塞自己和他人的话,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还是会重复性地迟到。反过来,我们可以诚恳地面对自己的过失,客观地去看待自己为何没有努力避免过失的发生。迟到的心理原因是拒绝和抗拒,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行为来看自己是否对现在的职业有抗拒或者与领导、同事的配合有困难等。只有摈弃借口,承担起责任来,我们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灌输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至今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200多年。它要求每一位学员完成任何一项任务时,不允许有任何理由,哪怕是看似合理的理由。秉承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完成了众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我们才拥有对生活的主控权,才可以去创造各种可能性。

怕被人偷东西的人,总会丢东西(吸引力定律)

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出两种反应:一种是即使面前一片黑暗也坚韧不拔地坚持;另一种则是悲观失望,选择放弃。前者是失败与成功的可能性共存,但后者则注定是100%的失败。如果没有前者的坚持,人类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文明。从第一架飞机的问世到人类登上月球,很多看似没有希望的事情,在信念的支撑下,一个个成为现实。很多事情在最初时,都会遭到他人的质疑或非议,最后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能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到最后的人。

信念的力量非常强大。当人的信念是积极正向的,就会将正向的事情吸引到身边来;反之亦然。超验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吸引力定律”,简单地说就是同类相吸,同频共振。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行动结合在一起后的能量形式将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同的人、事、物,也就是消极能量吸引消极能量,积极能量吸引积极能量。我们内心的信念,我们情感的能量,会让我们的身体形成一种振动频率,向宇宙发射、传递,然后我们就会吸引到同类的东西。

不难发现,人们常会在同一种困难处境中徘徊。如抱怨总是遇人不淑的人,会经常发生被人陷害的事;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会不止一次爱上暴力型男人;怕被人偷东西的人,总会丢东西等。这些事情都印证了吸引力定律。如果内心关注的是这些阴暗面,就会吸引这样的人或事发生在自己身边。吸引力定律并不是说成功可以只凭信念,唾手可得,而是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在,都应该乐观地坚持成功的信念,积极扫除阻碍。

决心减肥的人,总是越减越“肥”(破窗效应)

如果面前有一件雪白色的外套,人们会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生怕会在外套上留下印迹。可是如果这件外套上面已经有很多脏脏的手指印,人们就会不以为然了,反正是已经脏了的衣服,怎么都没关系。这个例子生动地印证了心理学中“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源于犯罪心理学家凯琳的一个意外的发现:在她上班的路上,有一座新盖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碎的窗户与崭新的大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维修,反而多了几扇被砸坏的窗户。凯琳因此感悟到:如果有人打烂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犯罪最容易在无秩序感的地带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也会发生“破窗效应”。譬如,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不爱读书;越是决心减肥的人,受到挫折后反而会大吃特吃。这就是“破窗效应”在作怪:已经学习这么差了,还是不学了;反正已经这么胖了,胖就胖吧。相反,我们会看到一个身材保持很好的人会很有节制地饮食,定期健身,从不放任自己。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却会因为其已经有缺憾,而不在乎地进一步破坏,从而加剧事情恶化的程度。“破窗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因此我们尽量不要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当出现问题时,就要及时修缮,不要逃避,不然,任其下去,我们可能要去承受巨大的代价。

为什么痛哭过后,心里会觉得舒畅(眼泪效应)

哭泣是人类特有的情绪表达方式。婴儿出生时,用哭喊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到来,也表达出自己离开母亲子宫来到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人类越进化,就越远离自然,连情绪也一样。

哭泣是人类高度进化的行为,和语言一样,只有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哭泣。尽管悲和哀是最强大的“催泪弹”,但除此之外,喜、怒、惧都能让人落泪,太害怕了会哭、太高兴了会哭、太感动了还是会哭,当然,还有幸福的哭泣。应该说,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行为反应。

●眼泪可以发送自我保护的信号,它会模糊人们的视线,防止自己对别人做出攻击性行为;同时,又能显示自己的脆弱,让对方降低戒心和敌意,不会随便做出伤害行为。

●哭泣是进行情感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你当着别人的面肆无忌惮地流泪时,就等于在发出这样的信号:“我正在与你一同分享我最脆弱的情感,你看到了我最真切的一面。”对方看到这一切,则会认为你信任他,双方可以成为朋友。

●眼泪并不都代表脆弱,它可以帮助人体释放压力,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平衡大有裨益。比如婴儿用哭泣来促进肺的成长,女人爱哭泣而比男人更长寿。

●有实验证明,由情绪引发的泪水中含有儿茶酚胺的成分。儿茶酚胺是一种大脑在情绪压力下会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痛苦时,伴随泪水涌出的不仅仅是坏心情,还有足以危害到我们心脏健康的“毒素”。“哭泣”是情感的宣泄,想哭的时候,不必忍耐,此时将“眼泪”及时排除不仅可以让你的身心放松,更能给你的身体和心理“排毒”。所以,莫要“强颜欢笑,把泪吞!”适时的“哭泣”也是勇敢的表现。

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心平气和好心态)

当人们遇到挫折或沉重打击后,在生理上会表现为各种功能紊乱,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酸分泌增多、消化性溃疡等;在心理上也可能会出现由于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因素而导致的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由于人们没有办法创造一个完美的生存环境,所以出现负面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好在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自己尽快走出阴霾,再以轻松的心态回到生活中。

人们平时所说的发泄,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是“疏泄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疏泄法是通过引导,让求助者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以此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精神疏泄疗法不但对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情绪反应等精神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心身性疾病与正常人的心理问题也有相当大的帮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心理净化”疗法。弗洛伊德还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凡是当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的精神疏泄时,其病情都会有明显的好转。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些积郁的东西“净化”后,才会收得较好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疏泄方法:

●大哭。人们在哭完之后都会感觉轻松。哭泣是人体自动的情绪疏泄工具,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不仅能缓解压力,还可以排出情绪毒素。

●唱歌。音乐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疾病已经被科学证实,而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病理情绪中解脱出来。所以,不开心时可以约上几个好友,一起放声唱歌。

●书写。把心里的愤怒、不满全都写在纸上,直到感觉所有的不满已经写尽了,再把写满字的纸撕碎,扔到垃圾桶里。

●吹气球。一边吹气球,一边想象自己的坏心情都被吹进了气球;吹满后,再把气球松开,让里面的气体跑出来,反复吹5分钟左右。

控制你的坏情绪(幸福离不开的情感智商)

情感智商,简称情商,是一种能够了解自己内在情绪和感受,能够疏导和掌控自己内在情感状态的能力。情感智商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可以正确地解读别人心中的想法和感受,也具备帮助别人去调整他们情感世界的能力;他们还有较强的转换心态的能力,能够扩大自己的心里容器去接纳别人的负面情绪。

一个情商较低的人很容易进入“冲动反应”的状态,这时他的言行一定是伤人伤己的。人们常说“当时就是控制不住情绪”,事实上,如果愿意,每个人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想象这样一副画面,一对恋人正在争吵,男方暴跳如雷,突然男方的上司打电话过来,这时男方的声音会瞬间压低,语气平和,表现出恭顺的姿态来。这样的情形十分常见,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具备情感智商的。所谓“无法控制”,只是相对于某个人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了第一位,把对方的感受放在了第二位罢了,并不是真的做不到。

以强烈的负面情绪来表达自己,究其原因是一种自我防御,怕自己不被爱、不被尊重,或者怕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因为害怕,所以用攻击性的方式来虚弱地呐喊“我没那么好欺负!”“我很强大,你别伤害我!”一个本身很有安全感的人,很少会冲动,也很少会被他人的行为激怒,因为他的内心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因此,每一次生气、发怒或者有其他强烈情绪的时候,都是一个自省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

多培养自己跳出来观察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在冲突时跳出“冲动反应”的定式,从第三方的立场冷静地看待问题。很多冲突,都是冲突双方的观点和角度不同引发的,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

从自己的舒适地带中突破出来(改变自己,成全幸福)

“我不喜欢主动和人讲话”、“我不喜欢去夸奖别人,太假了”、“我不喜欢女上司”、“我不喜欢……”,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喜好,这些喜好相当于一个个框架,为我们围出一个自我感觉舒适的生活圈子,这个小圈子就是我们的舒适地带。每个人都习惯于待在舒适地带里,因为这里很熟悉,一切都是有常规的,没有压力的,我们感觉很安全。而那些我们所不熟悉的或者我们不习惯的东西,都会被我们拒之门外。

我们无法避免那些“不习惯的”人和事闯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于是那些“入侵者”犹如眼中沙一般让我们痛苦,除了抱怨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其实,谨小慎微地在自己的舒适地带里疲于应付,倒不如试着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大,不管遇到多么意想不到的事,都可以做到安然自在。内向的人可以培养自己轻松与人交往的能力,让自己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感到胆怯;不喜欢夸奖别人的人,可以培养出一双看到别人优点的眼睛,先从赞美自己开始,再学会赞美他人;不喜欢某一种类型的人,可以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让自己对人性多一些洞察力,不一定要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做朋友,但可以做到与他们和平相处。

很多事情,我们在原地固步自封,不是因为事情真的是死结,而是我们一直等待其他人的改变,等待外界环境的改变。以为等这些改变发生后,我们的烦恼就不见了。遗憾的是,外界是否改变,何时改变,不是依照我们的意愿决定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从自己小小的舒适地带中突破出来,适应和接纳人生的无常。改变自己,学会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负责。

自我心理暗示救你于危难之中(人人都爱的阿Q精神)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语言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刺激物,虽然只是声音或者文字,他们却和现实的事物一样具有刺激性。所以,语言的作用对人类来说是巨大的,尤其是语言的暗示作用,不仅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反应,更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界的暗示。因为暗示对人的影响巨大,很多商家在推广产品的广告中,也会采用强烈暗示性的图像、声音。人们看电视时,注意力被节目内容占据,比较缺乏警觉性,这些广告信息会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而且,这些信息会反复重播,于是就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从而左右人们的购买倾向。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个已经进入潜意识的品牌,所以当我们回到家,再注意到当初的选择时,会感到莫名其妙。这就是暗示对我们的影响。

除了接受外界的暗示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当我们遭遇到不愉快的体验时,多半会困在负面情绪里,感觉无助绝望。这种负面情绪其实也会对我们起到暗示性的作用,但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感觉更加糟糕。这时候我们可以为自己“强行”植入正面的暗示,告诉自己“一定能行!”“一定可以坚持到底!”并不断进行“强化”,内心的希望渐渐也会燃烧起来。自我的正面暗示会给予我们一双发现希望的眼睛,并赋予我们克服困境的力量。当我们主动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时,我们也会从生活中不断得到馈赠。感悟时光机踏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岛武郎)

未来的烦恼有90%不会发生(拒绝庸人自扰)

现在好像很少能找到没有烦恼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妈妈担心孩子生病;学生担心成绩差;恋人担心另一半花心;单身的担心找不到另一半;有人担心房价上涨;有人担心股票下跌……我们的烦恼举目皆是,数不胜数。这些担心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事实上,陷入这些烦恼的情绪中并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而只是徒然消耗我们的能量,打击我们的信心。

有位叫梅耶的心理医生说:“烦恼会阻滞我们的血液循环,损伤我们的神经系统;很少人是因为体力劳动累死,但是人会因为烦恼太多而死。”事实上,人类的烦恼大多数是非理性的。心理学家的统计数字发现,人们对于未来的烦恼有90%是不会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凭空给自己捏造了90%的烦恼,让自己的精神、身体疲惫不堪。

很多人会说:“即使我明白这些道理,还是忍不住烦恼。”这的确是事实,因为人的情绪反应是一个习惯性的行为,一旦养成了烦恼的思维惯性,本能地对一件事情的反应是先看到困难,然后让自己沉浸其中,悲伤感慨,似乎全世界都于己相欠。从根本上看,这也是最偷懒的一种方式,因为自己可以做的只是去烦恼,毕竟去克服和改变现状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执行力的。

养成爱烦恼的习性,时间久了,即使不讲话,别人也可以从你幽怨的眼神、下撇的嘴角、暗哑的肤色看出烦恼来。烦恼就像一把雕刻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将一个人刻画成另一副模样。自寻烦恼是人们的天性,扭转并非轻而易举。但是,努力改变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烦恼成性带来的伤害。科学验证,21天可以养成一个新习惯,那就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开始,培养自己正向思考的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21天后看看自己的生命状态有什么不同。

宽容将你推向爱和幸福(暖暖的宽容之心)

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感激、幸福或开心时,整个人的心情都是温暖的、放松的、舒适的。相反,当你愤怒时,你会感到焦虑、紧张和压抑;全身的肌肉会处于紧绷状态。因此,如果现在的你正因为某件事情不能释怀,陷入到了愤怒、怨恨的情绪中,那么现在就是要采取行动放开这些情绪的时机了。否则,我们的灵魂会被愤怒禁锢,视线也被窄化在某件事、某个人身上,而对生命中的美好视而不见。愤怒是一把双刃剑,总有一面是刺向自己的。对于痛苦和愤怒的关注,只会继续将更多消极和不健康的“音符”拉进自己的生活,恶性循环便由此展开。

解决愤怒最好的办法就是宽恕。宽恕的定义是,受伤时放弃自己报复、伤害对方的动机。去责备他人总是比宽恕容易,原因在于愤怒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因此我们就不需要看自己本身不想面对的问题。此外,当我们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时,一方面可以得到同情,另一方面会觉得自己有权利去伤害别人,得到心理上的优越感,因此愤怒也是一种很容易上瘾的情绪。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一个人不断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不为自己设立正确的心理界限,争取合理的权益,就会不知不觉地纵容甚至鼓励别人去扮演“坏人”的角色,从而无法维持长久的良性关系。宽恕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它让我们从内心的监牢走向自由。要知道,当我们觉得受伤时,未必是他人有意伤害我们。每一个攻击性的言行背后,是很多的挫折体验,去伤害别人的人本身也是被伤害过的。真正的宽恕是一剂良药,它会让你纯净、轻松和自由。同时,宽恕也能够立刻将你从痛苦和愤怒的负面能量状态,转换到爱和幸福的正面能量状态。

快乐是一种选择(一念之转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如果拥有了梦想中的东西,就会得到快乐。于是将时间倾注在如何得到房子、金钱、伴侣、地位等欲望方面,每天生活在对快乐生活的期盼中。然而,当下的他们并不快乐,因为他们并未处在自己渴望的状态中。欲望的空洞如果放任自流,只会越来越大,无法填满。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因此一生都只是在等待快乐。

渴望→付出行动→达到渴望的状态,这是大多数人的生命历程。然而事实上,我们是有选择权的,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状态。如果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快乐,现在就可以开始做一个快乐的人,把所有负面情绪都放下。如果我们处于快乐的状态中,并且以快乐的态度接触人和物,将会吸引更多令人快乐的事情,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快乐需要去发现。看到美丽的风景、收到一份礼物、和好友倾心聊天、去遛狗、听音乐都是能够令人快乐的事情,留心观察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享受生活的时间。辨认生活中令人不开心的事情很简单,但是辨认让我们开心的事情却不容易,大家都是把焦点放在前者上,对后者却视而不见。因此,我们要给自己留些时间去感受这些快乐,在一天24小时里,不时地感受到快乐的力量。

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很多决定,譬如结婚、生子、择职等。选择快乐也只是其中的决定之一。我们可能无法选择外界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重新诠释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为失业而悲伤,也可以选择为暂时的休闲时光而开心;我们可以享受手中半杯酒的美味,也可以为期待将来的一瓶酒而忧心忡忡。快乐与忧伤,全在一念之间。

抵制诱惑,你可以获得更多(延时满足)

心理学家怀特米切尔做了个实验:老师拿着一块糖对幼儿园的孩子说:“你可以马上吃掉,但是如果放学后再吃的话,会再奖励一块糖。”有些小朋友选择马上吃掉,另一些则抵住诱惑,获得了第二块糖的奖励。前者属于即时满足的类型,而后者属于延迟满足的类型。这些小朋友长到十七八岁时,再次对他们进行调查,发现那些可以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情绪控制和社会地位方面取得了很棒的成绩,在不幸和压力面前也应对自如,他们更自信、勤奋、自尊。相反,那些即时满足的孩子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也较差。

即时满足是一种拒绝成长的心态,也就是婴儿心态。婴儿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管自己的需要。但是婴儿本身就是这样,所以依然会得到疼爱。好在人们总会成长,学会克制,学会等待,从而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来。具体来说,延时满足具有以下特点:

●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他们会制订合理的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及预先为在走向成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做准备。

●善于解决问题。他们非常有耐心,不会急于马上行动,而是先以结果为导向,去评估为了达到目标的不同策略。

●更强的赚钱能力。他们注重储蓄,谨慎投资,他们用在无聊事情上的时间很少,工作时间很长也很努力,在职场中具有良好的口碑。

●善于学习。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也能坚持不懈,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再次振作起来,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消沉上。

●生活方式更健康。他们自律性强,很关心自己的体重和健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