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的记忆魔法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7:49:03

点击下载

作者:(英)多米尼克?奥布莱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多米尼克的记忆魔法书

多米尼克的记忆魔法书试读:

前言

“天呐,多米,你还参加比赛呢?我听说你都42岁了。”

1999年,世界记忆锦标赛开赛第一天,一个17岁的美国小兄弟这么问我。据说在过去的6个月里,此人一直在坚持记忆训练,每天6个小时。他此次伦敦之行只有一个目的:打败对手,成为世界记忆冠军。

虽然他的问题稍嫌不礼貌,但我相信,其实很多人都会有此一问。毫无疑问,在记忆比赛中,一个年方17岁、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显然要比一个42岁的“半老头子”更有优势。毕竟,常识告诉我们,记忆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年龄越大,记性越差——如果是在1988年,我也会这么认为。

但就在那一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次比赛,从此便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记得那次比赛有一名选手名叫克莱顿·卡夫罗,他在3分钟之内记住了一副被打乱顺序的扑克牌!

那个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怎么可能仅凭大脑就把52条完全不相干的信息记忆下来,且丝毫不差呢?此情此景让我热血沸腾,为了揭开卡夫罗的秘密,我揣着一副扑克牌,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闭关自训。

这3个月里,我绞尽脑汁去记忆一副打乱的扑克牌,不停地想出新点子,又不断将其否定抛弃,只留下那些有用的点子,然后不断完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感觉自己体内的巨人被唤醒。这辈子我第一次感觉,不仅我的记忆力,我的专注力和想象力也都得到了巨大提升。我发现,一个全新的多米尼克开始在我体内复活——不经意间,我与古人不谋而合——很多记忆技巧,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经常使用的。记忆大师战绩表

记忆训练的第1天,你可能一次只能记住两三件物品;第2天可能记住10件;到了第2个星期,或许能记住20件……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对吧?

在回答之前,我先告诉你几个数字:

1999年,我在1个小时内记住了18副(936张)打乱的扑克牌,丝毫不差!

2002年,我记住了54副(2808张)扑克牌。所有扑克牌都被打乱顺序,每张扑克牌我只能看一遍——最终我只犯了8个错误。这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2008年,本·普利德摩尔只用24.68秒就记住了一副打乱的扑克牌,创造了速度最快的世界纪录。(该项纪录已于2015年被王峰打破,时间是19.80秒。——编者注)

3个月后,我感觉自己的大脑焕然一新,像是换了新脑子。我不断突破自己,很快就能记住6副打乱的扑克牌,而且每张只看一眼。OMG(我的天),原来我是个天才!

为什么以前在学校里从来没人教过我这些呢?为什么那时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战战兢兢的呢?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诊断患有阅读障碍症。医生告诉我父母,这个不幸的小家伙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不可能记住老师教的任何东西。当我是学生时,我从来都没考过好成绩。对我来说,学校从来都不是个快乐的地方,没办法,16岁那年,我决定结束自己的学生时代。

时至今日,我们对大脑和学习过程的了解已经大大加深,可为什么老师还是不教我们这些学习方法呢?对这个问题,我始终感到困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在关注自己的体形,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更漂亮。我们不断研究各种食谱和锻炼方式,让自己保持身体健康。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头脑不灵光,体形再匀称也是毫无意义的——没人愿意做一个体形匀称的笨蛋。大脑训练随之成为时尚!

我真心希望,本书中的这些试验和练习能帮助你唤醒自己体内的巨人,为你的人生掀开新的一页!

哦,对了,忘了告诉你,42岁那年的比赛,我拿到了自己的第六尊世界记忆冠军奖杯!

s多米尼克·奥布莱恩Dominic O'Brien第1章记忆力简史:从古代到今天

记忆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记忆不仅是生存必备条件,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印刷技术还未出现的年代,人类会把各种事件记录在石板上,以此传递信息,了解世界。但由于石板数量有限,能刻在石板上的信息毕竟不多,很多信息就只能靠脑子记下来,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记忆术。

在远古时代,吟游诗人们,如荷马,就必须记住数万条诗句;政治家、神学家、哲学家们必须学会脱稿演讲……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个好记性。

在本章,我们将简单了解一下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发展记忆术的。口头传述

小时候,每个人都听过很多有趣的传说,大都是关于我们的祖先的。这些故事之所以被称为传说,是因为它们经过一代代人口头相传。每一代人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为了吸引听众,都会做一些小小的改动,或夸张,或悬疑,或搞笑,或推理……慢慢地,这些故事变得越来越离奇,也更容易流传。我们通过这些故事认识自己的祖先,了解自己的过去。有时我们或许会翻翻自己的族谱,甚至能看到祖先的照片或画像,但如果没有这些故事,祖先的照片或画像将变得毫无意义。

回溯从前,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民间传说来了解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而这些传说,大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流传下来的。没有记忆,就不会有这些传说,也就不会有文化传承。

相信全世界的人都听说过伟大的古希腊诗人荷马,他的事迹一点不亚于那些征战特洛伊的战士。荷马吟游四方,给各地的人们讲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参考,他只能凭记忆讲述故事,其作品《伊利亚特》将近16000行,据说要用四五个晚上才能讲完!

在东方的印度,韦达文化的信徒同样需要记忆大量诗歌,而且要求更加严格。据说他们相信,吟诵圣诗时的丝毫差错都会导致宇宙能量失衡,严重时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为了避免灾难,他们必须精心打磨自己的记忆力,确保不会犯错。

在电力普及之前,很多村落的人们是通过讲故事来度过漫长的夜晚的,中世纪北欧的许多神话,包括诸神之战、巨人、恶龙、各种异形魔兽等,都由此而来。这些神话的起源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它们的确都是通过口口相告而流传至今。这些神话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人过耳难忘,这也给后来发展记忆术提供了一个重要提示。古希腊人的记忆术

助记符(Mnemonic)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记忆女神Mnemosyne(谟涅摩绪涅)。据说这位女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过去未来,是所有生命和创造力的本源。而且据说凡人一旦喝了Lethe(忘却之河,冥府中五条河流之一)里的水,就会永远失去人世间的记忆。(相当于中国神话里的孟婆汤。——编者注)从这些神话故事不难看出,在古希腊,人们已经相信,记忆是一切灵感的基础,失去记忆等同于失去生命。

记忆训练的鼻祖名叫西摩尼得斯(Simonides),是一位活跃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希腊诗人。据说有一次,西摩尼得斯受邀在一场晚宴上发表演讲,演讲结束之后,有人告诉他说有两个人在门口等他。西摩尼得斯刚一走出会场,整个会场便轰然倒塌,压死了里面所有人。(事实上西摩尼得斯并没有见到那两个人,据说那两个人其实是双生神Castor和Pollux,因为西摩尼得斯在演讲中赞美了他们,所以他们化成凡人前来解救西摩尼得斯。)由于悲剧现场过于惨烈,很多死尸都被砸得无法辨认,所以只能由西摩尼得斯根据记忆中每个人的位置来判断,结果西摩尼得斯毫不费力地一一指认,最终解决了家属认尸的问题。

就这样,不经意间,西摩尼得斯展示了记忆的第一个要素——地点。把我们需要记忆的信息跟具体的地点,比如说某个房间或餐桌旁的某把椅子,联系起来,就能轻松记住这些信息。要想按顺序记忆一组信息(比如说花名册、购物清单,或者演讲要点等),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想象一个包含不同物品的场景,然后在大脑中将这些信息逐一按顺序“安置”在这些物品上。有趣的是,英文中的“主题”(topic)一词,就来自希腊语中的topos(意为“地点”)。

虽然古希腊语早已失传,但古希腊人发明的记忆方法却被人们用拉丁语记录了下来。从这些记录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人已经将“记忆桩”这种工具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打个比方,他们指出,用来作为记忆桩的场景应当是记忆者比较熟悉的地点,从记忆桩衍生出的动作或情节应当足够离奇,这样才能让人不容易遗忘。他们还指出,各种感官都会对记忆产生影响,尤其是视觉。据说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意识到了联想的重要性,认为联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梳理信息,并记住它们。

这些原则都对今天的记忆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谈到它们。

要想按顺序记忆一组信息(比如说花名册、购物清单,或者演讲要点等),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想象一个包含不同物品的场景,然后在大脑中将这些信息逐一按顺序“安置”在这些物品上。古罗马人

古罗马人同样高度重视培养记忆力。当时罗马的市民们最崇拜的人物之一,就是那些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们,据说他们可以脱稿演讲几个小时,其记忆力之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想想看,如果一位演说家在演讲过程中频频看稿,还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地去唤起听众的共鸣呢?

马库斯·西塞罗

关于记忆方法,古罗马人发表过很多见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伟大的政治家兼演说家马库斯·西塞罗(Marcus Cicero,前106—前43)了,他的大作《论修辞》(On Rhetoric)直接把古希腊人的记忆原理引入拉丁世界。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Quintilian,约35—约100)曾写过著名的《修辞学的基础》(Institutio Oratoria),其中就谈到了记忆桩的使用。当然,最完整的记忆技巧大全当属《献给赫伦尼》(Ad Herennium)一书,它的出现甚至早于西塞罗和昆体良,而且据说作者是一位无名的年轻男孩。

昆体良

这三部作品构成了古希腊记忆术的基础,《献给赫伦尼》则首次对记忆的类型进行了梳理,并且得到了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支持。该书指出,每个人的记忆力水平天生各不相同,但通过后天的记忆力训练都可以得到提升。西塞罗本人就是一位记忆大师,他可以毫不间断地连续三个小时复述自己记住的信息,但西塞罗却坦言,只要加以训练,人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记忆书的沉浮命运

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掌握记忆技巧的许多其他好处。中世纪的学者们开始运用各种记忆技巧来教授宗教和伦理学内容。著名的传教士利马窦(Matteo Ricci)甚至通过教授记忆法的方式来向中国人传道。人们开始重视形象在记忆中的作用,很多牧师会在布道过程中广泛运用鲜活的形象,来帮助听众牢记他们所传达的信息。

利马窦噶米洛的记忆剧场

公元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噶米洛(Giulio Camillo)凭借他的记忆剧场而获得了巨大声望。按照噶米洛的说法,记忆剧场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记住那些已经丢失的神性。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噶米洛设计并建造了一些实际的木质剧场,并在意大利和法国四处展览,引发了人们的巨大兴趣。

记忆剧场中央有个舞台,可以容纳两个人表演,观众席上有各种神像,代表剧场表演中会提到的各种人物。噶米洛相信,在观看剧目时,人们只要记住观众席里的神像,就可以记住表演中提到的各种基督教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古希腊罗马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人们再次对记忆、艺术和科学产生兴趣。各种记忆技巧不再局限于宗教领域——事实上,甚至有些人认为记忆术是魔鬼的发明。

记忆理论家们,比如噶米洛和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则继承了柏拉图的理论,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记忆超越生死,连通自身的神性。他们相信,通过记忆,我们可以理解神的旨意,破译大自然的秩序。噶米洛发明了我们前面说过的记忆剧场,而布鲁诺则宣称,抵达神旨的关键是组织大脑,释放深藏其中的记忆。布鲁诺发明了很多记忆系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记忆之轮”(memory wheels)。布鲁诺认为这些轮子是宇宙的缩影,展现了星星的运行轨迹。之后他发明了很多艺术、语言和科学方面的符号,并将这些符号转化成各种相关的形象和事件,再通过联想将这些形象和事件“安置”到具体的记忆轮上。这样,每次仰望星空的时候,他就能展开联想,回忆起相关的形象和事件。

1600年,布鲁诺作为异教徒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世人对记忆术的兴趣也慢慢消减。

到了18世纪,理性回归,人们再次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于是兴起了一股研究自然和人类大脑的热潮,对记忆方法的热情开始复苏——只不过这次是在生物学领域。在该领域,研究者们的重点在于搞清人脑是如何储存信息的,他们不太赞同通过想象力提升记忆力的做法,甚至认为记忆力和智商可能毫无关系。

19世纪,人们对记忆的看法再度发生变化。记忆不再那么神秘,也与神性毫无关系。此时人们大都认为人脑就是个空壳,所谓记忆,就是尽可能通过学习和重复往这个“空壳”里装载信息。于是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师就以此理论为指导,逼迫学生不断背诵、重复,希望能往他们的大脑里灌输更多信息。那个时代的人们相信,勤奋是一种美德,这世上任何事都没有捷径,想象是不可靠的,只有科学和理性,才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当代记忆术

转眼来到20世纪,人们对于记忆的态度再次转变。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并不关心如何提高人类的记忆力,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从大脑的角度弄清记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弄清信息是如何输入人脑,如何储存下来的。

20世纪最重要的记忆研究当属苏联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Alexander Luria)在1920年和1950年间所做的研究。他的研究对象是一位名叫舍雷舍夫斯基(Shereshevsky)的新闻记者——作为一名记者,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在参加记者发布会时从来不记笔记。事实上,他根本不需要记笔记。无论发布会有多长,舍雷舍夫斯基都能轻松准确地记住发言人所说的每一个字,包括姓名、日期、电话号码等。无论鲁利亚提供给舍雷舍夫斯基多么复杂的数据,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哪怕是在几年之后。当鲁利亚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舍雷舍夫斯基说他会把所有信息在大脑中转化为清晰的图像,或者其他感受(比如说气味、声音等)。更加神奇的是,舍雷舍夫斯基并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他天生有一种名为“通感”(synesthesia)的能力,可以打破不同感官之间的界限,比如说他在听到“门”这个单词时,嘴巴里可能会立刻产生咸味,甚至能闻到红木的气味。事实证明,动用多种感官收集信息能有效提高一个人的记忆力——这点我们在后面也会谈到。

亚历山大·鲁利亚

舍雷舍夫斯基试验之后,心理学家们开展过成百上千项类似研究,除某些研究对象显示出记忆缺陷之外,大多数研究对象都记忆正常。这些研究陆续产生了一些对后来影响极大的记忆理论。虽然记忆的很多方面还没有向人类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所设计的记忆术确实行之有效。

近代以来,记忆领域最大的进展出现在机器研发上,而非人脑领域。随着人类越来越依赖各种外部的信息记录工具,比如各种备忘录,我们的记忆力越来越被忽视。我们会根据电脑的内存和运行速度来判断电脑性能,会为互联网的日新月异而兴奋不已,但却忽视了如何发挥自己的大脑。如今的考试会测验学生是否记住了足够多的信息,但学校老师却根本不教学生如何记住东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人脑要比电脑有效得多,自己的记忆力其实是可以通过训练大幅提升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向古人学习。记忆芯片

人脑和电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们评估信息的能力不同。我们可以向电脑中输入任何信息,一旦信息被储存,只要输入正确的指令,我们就可以随时调取信息,而且跟当初储存的信息丝毫不差。而对于人脑来说,我们储存和调取的信息都是主观的,它会受我们的心情、观点、成长环境和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脑和电脑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人脑可以在同一个“文件夹”里记住不同层级的信息,我们可以不断补充,不断调整或修改这些信息,在这些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并由此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观点;而电脑则只能记住一种形式的信息,我们输入什么,它就储存什么。第2章记忆迷宫: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记忆是经历用蜡棒刻在我们大脑上的划痕。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划痕最终会磨灭,被新的东西取代。这一比喻非常简单,却极其形象地总结了大脑的记忆、储存和调取信息的功能。

虽然过去几百年间人们进行了各种科学研究,但对于记忆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太大进展。对世人来说,记忆就像是一个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迷宫,要想探索这个迷宫,我们只能不断向大脑深处挖掘,不断开发更多潜能。

在本章,我们将从大脑整体的角度来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当然,不了解记忆原理的人也能成为记忆高手,就好像不会发电的人也能点亮电灯一样。所以如果对本章没兴趣的话,你完全可以跳过本章,直接进入后面的内容。记忆是怎么一回事

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早在游牧时代,我们的祖先就需要记住水源地、迁徙路线、过冬地点等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记住面孔,以此判断队伍里是否混进了陌生人,或者判断向自己走来的是朋友还是敌人。大脑中主管记忆的部分会受到其他部分的影响。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人是如何记忆的,这要从大脑的构造说起。

正常人的脑约重为1~1.5千克,有点像一个软软的、没有完全熟透的煮蛋。它却是整个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控制着人体的所有活动,包括运动、语言、思维和观察。同时它还是人的记忆中枢。脑的最下端是脑干,它的作用是把大脑和脊髓连接起来。跟脑干紧紧相连的是小脑,它控制着人体的运动。脑干上面是丘脑,它里面容纳着人的边缘系统,据说该系统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部分。丘脑的下面是下丘脑,大概有一粒豌豆那么大,它可以维持人体的温度和化学成分,并参与控制人的睡眠和情绪。丘脑和下丘脑一起被称为中脑。再往上是大脑,这部分可以帮助人完成更加复杂的功能,比如说记忆、语言和创造力等——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基本上是由大脑决定的。

脑干上面是丘脑,它里面容纳着人的边缘系统,据说该系统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部分。

大脑结构示意图

包裹在大脑周围的大脑皮层是对于记忆最重要的区域。大脑皮层面积很大,上面布满了犁沟和隆起,其目的在于扩大皮层的表面积,从而容纳更多细胞。虽然皮层只占大脑总重量的25%,却包含了75%的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皮层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和整合人通过感官收集到的信息。皮层包括两个大的前额叶,额叶是我们储存和调集信息的主要器官。此外额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性格及智商。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一共包含1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神经轴突跟其他一个或多个神经元相连,形成树突。大脑中有一些固定的树突,但理论上来说,一个神经元可以跟任何其他神经元连接,形成各种想法或记忆,或者指挥人体完成某个动作。每次我们开始记忆时,某些神经元就会以光速沿轴突传输电子脉冲。这些脉冲跟各种其他树突相互交叉,交换信息,形成各种复杂的电子脉冲网络,从而指挥人体完成各种动作。

每个神经元都加入到成百上千个树突之中,每个树突和接收脉冲的神经元轴突之间都有一个小隔沟,这个小隔沟被称为突触(synapse)。

突触示意图

一旦我们开动大脑,沿着轴突传来的电子脉冲就会催生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会越过突触,进入到另外一个树突之中。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携带的信息各不相同,打个比方,5-羟色胺是天然的止痛剂,而多巴胺则会抑制我们的行动。此外,突触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激活型突触,它能激活下一个神经元里的电子脉冲;另一种则是抑制型突触,它会抑制电子脉冲的产生。就这样,人脑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十亿次神经脉冲,而突触却会通过激发或抑制各种神经递质来有效控制大脑的各种活动,包括记忆。

脑膜是一种细胞膜,它的作用是保护大脑。脑膜被脑脊髓液包围,脑脊髓液可以避免大脑直接撞击头颅骨,同时为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为了制造神经递质、轴突和树突,大脑需要不断补充蛋白质、酶、盐和其他诸如葡萄糖、钙离子之类的养分,只有这样,神经元之间才能更加高效地相互连接,储存信息。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大量氧气来让神经元保持活跃——虽然大脑重量只占人体总重量的3%,但它却要消耗人体20%的氧气摄入量。

人脑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十亿次神经脉冲,而突触却会通过激发或抑制各种神经递质来有效控制大脑的各种活动,包括记忆。练习1:寻找微妙线索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某个人就能回忆起他的所有信息,根本不用任何思考。鸟类观察者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在很远的地方认出一只小鸟。人类在辨认一个人时不仅会参考一些明显的面部特征,还会留意一些比较微妙的特征,比如说那个人走路时是否有轻微驼背,是否经常晃头,坐下来时手会放在哪儿,等等。下面的练习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是如何通过那些微妙的线索来辨认物体的,由此你可以感受到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多么强大。

1.走过自己所住的小区时,留意看看有没有熟人。先看看旁边,再看看稍远些的地方。相信你一定能找出几个熟人——哪怕是在很远的拐角处。

2.想想看,你是怎么认出这些人的。你觉得自己能在多远的地方就能确定某个人是谁?仔细一想,你的辨认能力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记住,辨认力取决于你无意识中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也就是你的记忆。左脑和右脑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控制身体的右半侧,右脑控制身体的左半侧——至于为什么这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人的两个半脑通过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相互连接,从而交换信息。一旦胼胝体有所损坏,人脑对身体的意识就会完全分割开来,比如说左脑可能会继续处理右半侧身体接收到的信息,但右脑却无法接收左半侧身体收到的信息,更加无法指挥左半侧身体的行动。

科学家们曾经相信,左、右脑掌控不同的精神活动。但一种更为精确的观点则认为,人的左、右脑其实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左脑都更善于进行“序列处理”(serial processing),能够用线性的方式逐条分析和处理信息,所以它更擅长处理语言、数字和逻辑问题。相比之下,右脑则更擅长进行“平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ing),能够将多条信息综合起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以它更善于辨认和记忆图片,善于处理情绪、想象等问题。有人会说,左脑是分析脑,右脑是审美脑。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发现,那些被切掉胼胝体的癫痫病患者随之会“忘记”该如何用左手写字,同时“忘记”如何用右手画画(跟我们预测的结果完全相符)。

另一方面,左、右脑分工并非泾渭分明:如果需要,左脑也可以辅助右脑完成一些平行处理工作,同样,右脑也可以辅助左脑做一些序列处理工作。

很多人相信,左、右脑的这一分工几乎从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而且似乎是基因在起作用。研究者们曾经对新生儿的脑电波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新生儿的左脑对“咔嗒”声比较敏感,而右脑则对闪光敏感。此外,每个半脑的逻辑/创意活动水平也会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大脑要比男性大脑更加灵活,当同样遭受左脑损伤时,女性语言能力的受损程度要小于男性。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和记忆能力,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行动时兼用左、右脑。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这么做的。打个比方,在弹钢琴时,我们会一边用右脑欣赏音乐,一边用左脑计算乐谱,控制手指。那些左脑受过伤害的音乐家们仍然能欣赏音乐,但却无法谱曲、演奏或者演唱了。

要想提升记忆力,就要学会兼用左、右脑,无论是在吸收新信息、储存信息(也就是创建记忆),还是调取信息,都是如此。本书中提到的所有记忆技巧,都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和记忆能力,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行动时兼用左、右脑。记忆波

人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即便是在睡觉时也是如此。无论是在记忆,还是在进行其他脑力活动时,大脑中的神经元都在以不同频率发射电子脉冲,并形成不同频率的脑电波。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大脑活动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脑电波。焦躁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会发出β波,β波的速度根据大脑活动水平和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水平不同而变化,我们感到的压力越大,大脑释放的β波速度就越快;但我们处于清醒又放松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会发出α波。有时我们会同时发出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脑电波。打个比方,当我们处于深度睡眠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同时发出θ波(比α波慢)和δ波(四种脑电波中最慢的一种);在做梦或者打盹(半梦半醒之间)时,我们只会发出θ波。

最有助于记忆或储存信息的是处于θ波状态的大脑(最好是同时处于θ波和α波状态)。可问题是,我们怎么可能一边睡觉一边记忆呢?别着急,办法还是有的。想想看,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办法,能够让大脑在清醒状态下同时发出θ波和α波,那问题不就解决了!

最有助于记忆或储存信息的是处于θ波状态的大脑(最好是同时处于θ波和α波状态)。

脑电波示意图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学会放松。很多年来,我一直保持冥想的习惯,它不仅有益于我保持情绪稳定,而且还能帮我放慢脑电波,让我更有效地记忆。最简单的冥想方式就是数呼吸——每天只要花10分钟时间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你就能轻松进入放松状态。下面一起试试看吧。

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慢慢感受空气经由鼻孔流进肺部,然后将空气呼出,专心感受空气经由你的右鼻孔流出;再深吸一口气,这次感受空气经由你的左鼻孔流出……如此交替,反复练习。

在开始记忆之前,不妨通过这项练习使自己先进入平静状态,保持放松。记忆的类型

我们每天都需要记东西,都需要回忆信息,我们的每个新想法或经历都会勾出大脑的一些原有信息。一旦新的信息进入大脑,唤醒原有的信息,二者就会相互作用,大脑就会对新的信息进行诠释、分类和调整,使其跟原有信息发生关联。打个比方,你漫步在森林里,突然看到一个可爱的小蘑菇,顿时勾起你一连串的回忆:你会联想到蘑菇的味道,联想到小时候妈妈警告你“有些蘑菇会有毒”的话,甚至你脑子里可能会出现妈妈当时说话的语调和表情……往事一幕幕排山倒海般向你袭来!有些信息转瞬即逝,你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它;有些信息则会停留下来,甚至会决定你下一步的行动。

19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其实记忆可以被分为很多种,而且不同的记忆很可能被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成功地找出各种记忆的具体储存位置,但他们却已成功地对记忆进行了分类。

一般来说,记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及长期记忆。

其实记忆可以被分为很多种,而且不同的记忆很可能被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

感官记忆的寿命最短。每个感官都有自己的相关区域,可以负责接收相应感官收集上来的信息。我们收集上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信息一进入大脑,就会被立刻分配到各自的不同区域。打个比方,视觉信息被分配到位于大脑皮质后部的区域,而听觉信息则被分配到位于颞叶内部的区域。大脑中还有一块所谓的“联想区域”,可以将不同的感官区域连接起来,将我们通过不同感官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虽然感官记忆持续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几分之一秒,但它能储存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打个比方,一般的电影每秒播放24个静态画面,人的视觉存储区域可以存下一部时长两个小时的电影的所有画面。听觉信息似乎要比其他信息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大概能停留几秒,然后才会被新吸收的听觉信息所取代。

人脑的感官信息储存区域还有一种监督和过滤的作用,会自动过滤和监督人的各种感官所搜集的信息。一般来说,我们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几乎会被立刻过滤,但有很小一部分信息,由于满足了某种标准——比如说某个色彩特别鲜亮的图案,或者某句包含你熟悉的名字的话——会被保留下来。此时被保留下来的信息会成为短期记忆。

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其实不然。打个比方,你看到一个苹果,此时你的感官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红色或绿色的、鲜亮、圆圆的、固体、清香……但只有当这些信息进入长期记忆(也被称为永久记忆或参照记忆),被拿来跟原有的“苹果”概念进行对比时,你才能判断眼前的这个物体是苹果,然后“这儿有一个苹果”的信息才会被储存进短期记忆。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但大脑却会在一瞬间完成。

人脑的感官信息储存区域还有一种监督和过滤的作用,会自动过滤和监督人的各种感官所搜集的信息。

短期记忆也被称为积极记忆,或者工作记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大部分工作,比如说算账单、记号码等,都是通过短期记忆来完成的。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几二十秒,但它却对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是通过短期记忆来进行的。

另一方面,短期记忆也有很大缺陷。一般来说,它大概同时只能容纳7条信息,包括数字、单词或图像等,一旦有更多新的信息进入,之前的信息就会被立刻取代。所以我们只要稍一走神,比如说被意外事件打断,或者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个新想法等,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就会丢失。但如果一条信息足够强大,比如说受到了你的特别关注,被多次重复,或者引起了你的某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等,它就会引发明显的神经活动,改变你的大脑结构,并进而转化成为长期记忆。这一改变可能会持续几分钟或几年,甚至持续一辈子。很多情况下,当你感觉自己已经遗忘了某个信息时,其实它仍在你的大脑里,只是你一时找不到了而已。

长期记忆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重点。研究者们将长期记忆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说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

陈述记忆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各种名称,帮我们叫出事物的名字,或者通过名字想象出事物的样子。它们是我们常年累月所经历和累积的各种信息的汇总,其中包括对于日常琐事的记忆,比如说昨天晚饭吃了什么(这一信息最多只能停留几天),某个人的生日(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等等。所有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事件的记忆都是片段性的,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我们很少回想或者觉得不太重要的信息就会逐渐淡化。一般来说,某个事件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越深刻,我们对它的记忆就会越长久。

当你感觉自己已经遗忘了某个信息时,其实它仍在你的大脑里,只是你一时找不到了而已。动物有记忆吗?

在西方谚语中,人们会用“记性像大象”来形容一个人记忆力很强,会用“记性像条鱼”来形容一个人记性差。(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大象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十几年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通常人们认为,鱼的记忆力只有7秒钟。——编者注)但问题是,动物真的能记住东西吗?

有些动物具有发达的基因记忆,比如说马和长颈鹿等,它们刚生下来就能走路,这种能力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记忆。

跟人类不同,野生动物的很多行为在出生之前就已设定,它们更加依赖先天直觉,而非后天的学习。

另一方面,很多养宠物的人都相信,动物也能辨认和学习:狗一听到主人的脚步声,就会立刻跑到门口迎接,或者只要一听到主人的呼唤,就会立刻走上前去。

陈述记忆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比如事实性记忆和语义记忆。事实性记忆是指那些非个人化的知识性信息,如数学公式,或者莎士比亚的某句名言等。语义记忆可以赋予某条信息一定的意义,如人们在一想起或听到“玫瑰又叫……”的时候,就会想到玫瑰是一种花,它的花枝上有刺,能发出迷人的香味,能传达浪漫的信息,等等。

虽然心理学家们很认同这些分类,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分类太过牵强,不能反映大脑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他们认为,记忆莎士比亚名言只是一个人学生时代的片段事件,记住某个人的生日也是如此。还有些专家认为,语义记忆时,人脑的运作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记忆定律和概念的能力要大于我们记忆事实的能力。比方说,我们可能早已忘了某个理论是什么名字,但却能清晰地记得它的内容。据说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请一群大学生参加一项心理实验,告诉他们印第安人的一次狩猎之旅。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群大学生把狩猎记成了划船打渔,因为他们对后者更熟悉。有人相信,人类之所以会忘记具体事实信息,部分原因是为了保存语义记忆,有时我们甚至会为了记住某个知识而故意忘掉原有字眼,转而使用我们熟悉的字眼。

程序记忆跟陈述记忆不同,它的对象通常是“如何做某件事”,而非“某件事是什么”。程序记忆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在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重复某项技能,比如说骑自行车或者刷牙。这些技能学起来也许并不容易,但一旦学会,它们就会进入程序记忆,在你的脑海中停留终生。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会骑自行车的人,哪怕已经很多年不碰自行车,还是能够在几分钟内轻松骑行。由于事故而大脑受伤的马术师,甚至都认不出马或其他动物,但只要他一跨上马背,还是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学会骑马。正因如此,有人怀疑,如果陈述记忆只存在于大脑中的话,有部分程序记忆可能存在于人的身体里,存在于那些控制肌肉的神经细胞中。

但有些研究人员也发现,程序记忆的寿命取决于具体的技能信息。只有那些外界环境不断变化,需要人不断调整应对方式的技能,才能持续一生,比如说骑自行车,或任何与平衡有关的活动。而所谓的间断技能,也就是会将动作分解为不同部分的技能,比如说开车,则可能不会持续一生,时间一长,可能就会逐渐被遗忘。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弄清楚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需要大概了解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虽然近些年来很多人把计算机跟人脑类比,但人脑的运作方式跟计算机截然不同。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条信息,而人脑则能同时处理多条信息,而且能在这一过程中将不同信息连接起来。计算机会把信息存在一个固定位置,以便于存储和调取;而人脑储存信息的地点则比较随机,所以即便是同一条信息,人脑每次调取信息的地点也都不同。有些信息在进入人脑之后就下落不明了,因为它们被冠以莫名其妙的名字存储,以致人脑根本不知该如何调取它们。打个比方,我可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生日时一口气吹灭了蛋糕上的几根蜡烛,但却记不清当时都有谁在场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对于当时场景的记忆被储存在“生日”的文件夹里,但文件名却不知道是什么,或者错记成“瞪眼看过我的人”了。

有些信息在进入人脑之后就下落不明了,因为它们被冠以莫名其妙的名字存储,以致人脑根本不知该如何调取它们。

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跟计算机的类比也并非不无道理。信息进入大脑时,会引发脑电波,导致人脑的细微结构发生变化,在调取该信息时,类似的脑电波会再次发出。当我们发现或者回想某件事情时,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大脑神经元活动形成对该事件的短期记忆。大脑正是通过这些复杂的活动,以及不同神经脉冲的相互交叉,来储存和调取各种信息的。这一点跟计算机确实类似。

我们前面说过,人脑极其复杂,包括数百亿个神经元、突触和树突。一个神经元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脉冲,从而引发大脑内各种神经元、突触和树突的连锁反应,各种路径相互交叉,甚至比宇宙中原子的活动轨迹还要复杂。

丘脑和海马体

就这样,当一条信息进入人脑时,会引发一系列神经元反应,这些反应首先会在人脑中形成短期记忆。我们前面说过,一条信息如果不能从短期记忆演变成长期记忆,它会稍纵即逝。很多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短期记忆能否变成长期记忆,比如说当时环境是否嘈杂,我们是否面临压力,等等。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器官主要有丘脑和位于大脑中心的海马体,后者可以为大脑其他部位形成长期记忆提供能量。

要想形成长期记忆,就要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增加该记忆轨迹上突触的数量,这样记忆就更容易被激活。

记忆的加强依赖于大脑的可塑性,也就是大脑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我们知道,记忆是电子脉冲在一群神经元中传递后形成的轨迹。要想形成长期记忆,就要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增加该记忆轨迹上突触的数量,这样记忆就更容易被激活。

当一个神经递质经过一个突触时,它不仅会激活一个脉冲信号,还能刺激大脑产生很多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简称RNA),核糖核酸能控制脑细胞中蛋白质的产生——研究表明,脑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可以用来在被激活的树突上制造更多、更大的突触,从而使得该突触更容易被激活,因此也就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练习2:看看你能记多少数字

通过下面的练习,你会看到自己的短期记忆一次能保存多少信息。你可以先从电话本中选择一组随机的单个数字,然后:

在一张白纸上,第一行写下四个数字,比如说5、8、3、7。在第二行和第三行再分别写四个数字。在第四行、第五行、第六行各写五个数字。然后在接下来的三行各写六个数字……以此类推,在最后三行写下十个数字。

现在按顺序读一遍第一行的数字,然后拿张纸盖住这行数字,按顺序复述一遍。移开纸张,看看你是否记对了。如果全对,直接进入包含五个数字的第一行,重复同样的练习;如果没记对,用第二行的四个数字继续测试。

继续练习,直到你能熟练记忆任何长度的数字,并且三次都成功。试试看,你能记住多少数字?记忆有多可靠?

正如每个人的脑力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所有的经历都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回忆(有时还会差别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记忆力就比另外一个人更好。事实上,我们的个人因素,比如说个人喜好、当时的心情等,都会影响我们对于经历的记忆情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不能相信自己的记忆了呢?比如说在找某个东西时,我们还能依赖自己的记忆吗?

我们的个人因素,比如说个人喜好、当时的心情等,都会影响我们对于经历的记忆情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会曲解我们对于往事的记忆,打个比方,当我们不喜欢某个人时,就容易夸大并记住那些对他不利的事件;或者我们会刻意压制对于痛苦往事的回忆。比如说分娩,众所周知,怀胎十月是一段辛苦的经历,而一朝分娩时的疼痛指数则已经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范围,可是你问任何一个生完孩子的妈妈,她们都会承认分娩确实很痛,但具体怎么痛,她们大都已经不记得了!(也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的繁衍本能,选择性记忆可以让人忘记痛苦,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女性都不会介意多生几个。)

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压力、恐惧或疾病都会妨碍我们接收信息,以及复述信息时的精确度。无论遇到什么形式的压力,我们的集中力都会下降,从而很难客观地观察细节。当一位目击证人在法庭上作证时,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下证人提供的信息到底精确与否?很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发现,在回忆那些暴力场景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人们记忆的精确度和清晰度都会大大低于对非暴力场景的回忆。在遇到压力时,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记忆,就好像善良的人对待可怜的流浪汉一样。如果你需要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记忆做出决定,不妨先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千万不要仓促决定。如果有可能,不妨查查笔记,或其他可能帮助你回忆的辅助材料。或者干脆推迟决定,等到压力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又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了,此时再做决定,才会万无一失。闪光灯记忆

你还记得1997年8月31日,当你听到戴安娜王妃的死讯时,你正在做什么吗?当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时,我们通常能回忆起一连串当时发生的细节信息,比如说我们当时在哪儿,跟谁在一起……这些记忆被称为闪光灯记忆。

心理学家詹姆斯·库里克(James Kulick)和罗杰·布朗(Roger Brown)早在1977年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令人震惊的事件可能会激活人脑中一种被称为“闪光灯”的流程。跟正常记忆不同的是,“闪光灯”可以在人脑中把当时的场景“凝固”下来,好像拍照一样。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细节,比如说当时的灯光强度等,都会被超清晰地记忆下来。

适度的压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大脑中获取信息。打个比方,考试时,肾上腺素可以帮助我们专注思考眼前的关键问题。但当压力过大,大到让我们害怕时,我们就会更容易失去专注力,错过细节,甚至彻底忘记很多重要信息。

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影响我们记忆的可靠性,那就是我们在储存信息时有意无意中所做的联想。很多科学家相信,在记忆一条新信息时,我们总是需要那些已有记忆的帮助,所以在储存新信息时,我们可能会曲解新信息。临床测试表明,当人们需要记住一些毫无意义的图像时,就会很容易将其与自己熟悉的图像联系起来,甚至将其等同于自己熟悉的图像。但事实上,二者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异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在记忆一些我们头脑中并没有参照物的信息时,我们会将其与自己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所以在回忆这些信息时,自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

在记忆一些我们头脑中并没有参照物的信息时,我们会将其与自己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所以在回忆这些信息时,自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练习3:举办一次记忆论坛

下面的练习需要你跟你的朋友们或家人一起完成。该练习的目标是:汇聚多人记忆力来完整记住一件事。记住,一定要玩得开心,千万不要太正式——笑声能有效提升记忆力。

1.召集一群曾经一起见证过某件事的人。比如你们曾经一起参加过某次野餐(包括几位远亲的孩子);或者跟几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的晚餐派对。你可以先准备一些能够引发话题的东西,比如说你们上次野餐时吃的东西,或者当时播放的背景音乐等。

2.不要事先告诉别人你们想要回忆哪次场景。等他们到达之后,你们可以用10~15分钟时间尽量回忆那次事件的所有细节。你们可以把回忆起来的东西写在纸上:大家都穿什么衣服?都谈了什么话题?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意外?

3.每个人每次回忆一个元素,大家轮流来。你们对那次事件的记忆是基本相同还是相去甚远?如果有人回忆起某个你已经忘记的内容,他的回忆是否帮你想起了什么?继续回忆,直到你们回忆起所有的细节。睡眠、做梦和记忆

许多专家都认为,睡眠对于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清醒时,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被大量外部刺激轰炸,在睡眠时,大脑则可以暂时休息,不再应付这些外部刺激。因此只有在睡眠时,我们的大脑才会有时间去回顾、组织和整理当天的各种经历。

睡眠共有五个阶段:清醒、昏昏欲睡、轻度睡眠、深度睡眠、进入梦境。进入梦境时,我们会经历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此时,我们的眼球会在眼皮下左右转动,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梦境。有时一夜之间,我们会在睡眠的五个层次之间来回切换,眼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快速眼动时,我们的心率会加快,大脑的运作频率跟清醒时相似。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快速眼动对记忆至关重要,如果一夜睡眠中没有经历快速眼动,我们在第二天清醒时的记忆就会受到影响。有研究者相信,快速眼动可以刺激海马体,而海马体会在人陷入沉睡时重播当天的某些活动——这就会在客观上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

快速眼动可以刺激海马体,而海马体会在人陷入沉睡时重播当天的某些活动——这就会在客观上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事实也可以说明快速眼动对记忆的重要性:在全身心投入吸收新信息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比平时更想睡觉。研究还表明,此时我们想要的睡眠其实就是快速眼动睡眠。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确认快速眼动睡眠和记忆之间的关系,但的确有证据表明,做梦对于记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一个人做梦的时间越长,就说明他对于清醒时的经历记得越多。其实很多梦都是你清醒时经历的反映,不是吗?想想看,你会在做梦时梦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吗?一夜好睡

人们经常问我:“你是如何准备记忆锦标赛的?”

答案很简单,我会用各种记忆练习来锻炼大脑,我会做大量运动来确保体内循环良好。还有一件事也同样重要:我会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好好睡上一觉。

首先,比赛前一天的下午,我至少会跑4公里。这也就意味着,我会让自己感到筋疲力尽。

其次,我会吃一些银杏,它能有效提升记忆力。

最后,我会在睡觉前做冥想,以此来平复自己的心情(没错,世界冠军也会紧张),帮助自己进入深度睡眠。记忆和学习

没有记忆,人就无法学习。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来说,记忆都是学习的基础。哪怕是学习那些非常基础的技能,比如说婴儿学爬行,如果没有程序记忆,都是不可能学会的。

赫尔曼·艾宾浩斯

19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研究发现,我们能记住多少信息,取决于我们投入多少时间。这就是有名的“总时假设”(total-time hypothesis)。他还指出,要想提高学习效率,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学习时间分割成许多15~45分钟的片段,片段间隔5~15分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更加符合记忆规律:在接收新信息之后,如果能及时让大脑暂停几分钟,它就能更好地吸收和留住刚刚吸收的信息。研究表明,在新信息进入大脑的几分钟时间里,我们的大脑会进入回忆模式,此时我们的记忆痕迹会逐渐加强。对于不同的信息,大脑的回忆时限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大脑对于照片的回忆时限为1分半钟,也就是说,在看到照片1分半钟之后,我们对它的回忆是最清晰的;而对于一项手工技能,我们的最大回忆时限则是10分钟。分割学习时间能增加我们的回忆次数,所以也就能加强记忆。

在接收新信息之后,如果能及时让大脑暂停几分钟,它就能更好地吸收和留住刚刚吸收的信息。

此外,在接收大块信息时,我们对于这些信息形成的记忆会产生交叉,从而造成信息混乱或模糊,分割学习时间,在接收大块信息之后休息一下,则有助于减少信息混乱。

另一种有助于加强记忆,从而强化学习效果的策略是分块。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发现,人的短期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条信息。如果你的朋友刚给你介绍一大群人,并一一告诉你他们的名字,你通常最多只能准确记住其中7个。由此米勒认为,如果能把信息分割成不超过7个的相互关联的小块,我们就能记住更多信息。而且人的大脑似乎天生就会这么做,打个比方,刚开始学26个英文字母时,我们不会一口气记住26个,而是会根据习惯将其分成几个小块,比如说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想想看,你小时候是不是这么学的?第3章记忆和智商

我们总是会把人按智商分为两类,要么聪明,要么笨蛋。这完全是个误解。跟很多人一样,我在学校里并不突出,老师们认为我根本没有潜力,关键是,我同意他们的观点,甚至根本不想去尝试改变这个观点。但事实上,我根本不用如此缺乏自信。

人天生本无智商高低之说。所谓智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巧,记忆训练可以帮我们加强学习能力,只要方法有效,我们就能记住更多信息,考试分数自然就高。

总而言之,只要能加强专注、想象、联想等对记忆至关重要的能力,我们的智商自然就会提高。遗忘的理论

我们对一件事的记忆到底能持续多久?什么因素会导致我们遗忘?所谓的“痕迹渐灭理论”(trace-decay theory)认为,记忆的本质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而随着时间流逝,这种连接会逐渐淡化,如果不经常强化的话,这种连接甚至会消失。就目前来说,这一理论还无法得到证实。

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一旦信息进入长期记忆,它就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某种联想(类似于提示)把它调取出来。但问题是,我们一生中会形成很多记忆,其中大部分记忆的提示都会类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从中筛选出某个特定的记忆——除非有更多提示,比如说某种情感联系等。打个比方,我们大概都会记得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情景,或者自己在学校里度过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